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初二教案怎么写

时间: 新华 八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预测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要怎么写初二教案怎么写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二教案怎么写,供大家参考。

初二教案怎么写篇1

设计意图

认识三角形是幼儿几何形体教育的内容之一,幼儿的几何形体教育是幼儿数学教育的重点内容。学习一些几何形体的简单知识能帮助他们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做出辨别和区分。发展它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和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小学学习几何形体做些准备。根据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性格,我将三角形的图形特征编成简短的故事,再结合图形拼摆,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做。使幼儿养成动手、动口、动脑的好习惯,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活动目标

1、知道三角形的主要特征,即三角形由三条边,三个角组成。

2、能找出生活中和三角形相似的物体。

3、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小白兔、萝卜、蘑菇图片各一个,

2、图形组成的实物图片4张。

3、孩子人手3个三角形。

活动过程

一、故事:小白兔过生日今天是小白兔的生日,早晨小白兔高高兴兴的从家里出来,它要去采蘑菇,走着走着它看到一个大萝卜,小白兔捡起大萝卜继续往前走,走到蘑菇地里采了一个大蘑菇高兴的回家了。

二、观察小白兔的出行路线请一个小朋友将路线用线连接起来,观察像什么图形。

三、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图形,幼儿每人一个三角形。

1、通过自己数一数,试一试,感知图形特征,并充分让幼儿表述,得出图形的特征。

2、老师小结三角形特征,使幼儿获得的知识完整化。

四、复习巩固三角形的特征

1、给图形宝宝找朋友,让幼儿从众多几何图形卡片中找出三角形。

并一一出示三角形,并说出为什么?

2、观察图形拼图,找出三角形,数一数用了几个三角形?

3、请幼儿在周围环境中找出象三角形的东西。

活动反思:

小班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用故事引出开头吸引孩的注意,在拼拼摆摆的过程中加深孩子对三角形的认识,老师及时的小结使孩子获得知识的完整性。由于生活中属于三角形的物体少一些,所以孩子丰富的不是很多。

初二教案怎么写篇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高二年级物理课教学,根据学生的成绩分析得出,学生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对必修1、2内容掌握比较好的学生不多。学生基本知识点落实不够好,学习效果不明显。所以在本学期的教学中应注重基础知识回顾,重点是与会考知识点的结合。恰当的处理教学内容的深度与难度。以会考要求为准。

二、本学期教材分析

选修3—2分为三章内容,第一章《电磁感应》,第二章《楞次定律和自感现象》,第三章《交变电流》,第四章《远距离输电》,第五章《传感器及其应用》。在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比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及其技术应用,了解它与社会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互动作用。通过第一章《电磁感应》第三章《交变电流》第五章《传感器及其应用》的学习加深对世界的物质性和物质运动的多样性的认识。本模块中的概念和规律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学的基础,是高中物理核心内容的一部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教学重点为在会考的要求上完成选修3—2的教学。在后半个学期的时间内对高一必修内容进行相应的复习。旨在期未的会考考试中让学生以充足的知识与信心去通过它。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客观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复习手段;

2、仔细研究教学指导意见与会考要求,认真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的知识点与难度,以及学生的学习动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3、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困惑;

4、认真积极批发作业、试卷等,及时反馈得到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调节教学;

5、尽量多做实验,多让学生做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感性认识,加深理解;

6、认真做好教学分析归纳总结工作,教师间经常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初二教案怎么写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信息中了解超声的特点,了解超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

2、从信息中了解次声的一般特点,了解次声的应用和危害性。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及信息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科学。

教学重点

1、知道超声、次声的概念。

2、知道超声的应用。

教学难点

培养和提高学生惧信息的能力及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

教具准备

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声现象的一些性质并探究了它的规律,这些现象不仅有趣,而且都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物理知道是从实际中来的,又要应用到实际中去。一句话,学习物理知识就是要应用它来人类服务,提高人们生活的水平,改善生活的质量。这节课,我们来认识超声和次声。

(二)进行新课

研究发现,声波的频率范围是很宽的,由10—4hz到1012hz,但正常人的耳朵只能听到20hz到00hz之间的声音,低于和高于此频率范围的声音人都听不到。通常把高于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一、超声

1概念:频率高于00hz的声音

2特点:

⑴频率高,能量大(强穿透力,强破碎能力)

⑵沿直线传播,可反射

3应用

学生阅读图3—32,了解自然界中的一些发声频率、人和一些动物的听觉范围。例如:狗能听到频率达50000hz的超声,蝙蝠能听到频率为十几万赫的超声。

(1)利用超声雷达(又叫声呐)探测物体位置等。

(2)超声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超声诊断仪(如b超);超声金属探伤仪。

(3)超声对物体有很强的“破碎”能力。举例。

(4)用超声处理过的种子可以缩短发芽时间,提高发芽率。

其他:超声空气加湿器、犬笛

二、次声

1概念: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2特点:

⑴频率低,传播远

⑵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破坏力

3应用:

人声也听不到次声。自然界中,火山爆发、地震、风暴等都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

⑴预报灾害:发生前会辐射次声源

⑵医疗:人和生物对次声波反应,某些器官也会发生微弱次声源,可了解人体生物器官活动

⑶军事:核武器

4危害:

使机器设备破裂,飞机解体,建筑物遭到破坏

人的平衡器官的功能破坏,会产生恶心,晕眩,旋转等症状,严重的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由于次声的破坏性强,危害大,但人耳无法直接听见,所以在生产等活动中要尽量防止次声的产生,尽量远离次声源。

课堂

1、超声和超声的应用。

2、次声和次声的危害。

板书设计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1、人耳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20—00hz。

2、超声与次声

3、超声的应用

4、次声危害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题1、2题。

初二教案怎么写篇4

一、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拿、强、更、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点:

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重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五)小结课文

老师: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痴心”,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个__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

好个孤独的张岱。好个清高的张岱。好个痴人张岱。好个超凡脱俗的张岱。好个痴迷自然的张岱。好个思恋故国的张岱。好个内心孤独的张岱。

(六)配乐朗读,读出情味。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读着文字,走进西湖雪景,走进张岱。

初二教案怎么写篇5

一、问题引入:

1、一般地,对于n个数,我们把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mean),简称,记为,读作.

2、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的各个数据的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weight),而称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

二、基础训练:

1、数据2、3、4、1、2的平均数是________,这个平均数叫做_________平均数.

2、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3,将这组数据每个数都扩大2倍,则所得一组新数据的平均数是()

A.3B.5C.6D.无法确定

3、如果一组数据5,-2,0,6,4,的平均数为6,那么等于()

A.3B.4C.23D.6

4、某市的7月下旬气温统计如下

气温35度34度33度32度28度

天数23221

(1)在这十个数据中,34的权是,32的权是______.

(2)该市7月下旬气温的平均数是,这个平均数是_________平均数.

5、一个班级40人,数学老师第一次统计这个班级的平均成绩为85分,在复查时发现漏记了一个学生的成绩80分,那么这个班级学生的实际平均成绩应为()

A.83分B.85分C.87分D.84分

三、例题展示:

例: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km/h,步行的速度是5km/h.

(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h,然后又步行了1h,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

(2)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h,然后又步行了3h,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

四、课堂检测:

1、在一次知识竞赛中,1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80,84,78,76,88,97,82,67,75,71,则他们的平均成绩为。

2、一个地区某月前两周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x1,x2,x3,x4,x5和x1+1,x2+2,x3+3,x4+4,x5+5,若第一周这五天的平均最低气温为7℃,则第二周这五天的平均最低气温为。

3、有10个数据的平均数为12,另有20个数据的平均数为15,那么所有这30个数据的平均数是()

A.12B.15C.13.5D.14

4、八年级一班有学生50人,八年级二班有学生40人,一次考试中,一班的平均分是81,二班的平均分是90,则这两个班的90位学生的平均分是()

A.85B.85.5C.86D.87

5、将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减去50后,所得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2,则原来那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A.50B.52C.48D.2

6、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三项成绩依次为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7、一名射击运动员射靶若干次,平均每次射中8.5环,以知每次射中10环,9环,8环的次数分别为2,4,4,其余都是射中7环的数,则射中7环的次数和射靶总次数分别是多少?

初二教案怎么写篇6

一、说教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是一个物理量,用来描述物质在单位体积下的质量。密度也可以引申为一个量与一个范围的比值作为这种情况下的简称例如人口密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征)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4.教具、学具

(1)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

(2)质量,大小不同的若干木块、铝块、铁块。

(3)托盘天平和砝码1套。

(4)刻度尺1只。

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学生活动:想想做做

让学生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不同种物质木块、铝块、铁块的.质量。

学生对称量的结果会认识到,体积大小一样,但种类不同的物质,质量是不同的。表明物质在这方面性质上的差异。

2.新课教学

(1)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通过上面“想想做做”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会有什么关系?

推测:同一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如果体积增大到原来的两倍,质量是否也会增加到原来的两倍呢。也就是说,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正比吗?

取大小不同的若干铝块,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列出表格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方格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

从测量数据上看,会得到同种物质的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小的结论。将测量数据图像化,会更直观地得出:同一种物质的质量与它的体积成线性关系,即同一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成正比。

将铝块换成铁块重做上述实验。

分别计算每个铝块、铁块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得出其比值是个定值。这种比值不变性反映的正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不同物质来说,其质量和体积的线性关系表现在过原点的不同直线上。换句话说,各种物质所对应的比值是不同的。

(2)讲解:质量跟体积的比值就是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由此可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

(3)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4)密度的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讲解: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ρ=m/v

教师指出:要注意:

(1)ρ的写法、读法。

(2)密度只与物质种类有关,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5)密度的单位

密度国际单位:千克/米3(kg/m)

密度其他单位:,克/厘米3(g/cm)。

1g/cm=1000kg/m

(6)课后作业

让学生看课本一些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值,要求学生会查密度表中的密度值。引导学生阅读表中列出的各种物质的密度值,对于那些常见的物质的密度,形成一些具体的认识,例如金比铜的密度大,铜比铁的密度大,冰比水的密度小,记住水的密度等。

(7)讲解例题

教给学生如何运用物理公式进行密度计算。要求学生按一定的格式和步骤进行计算,不能只写公式和数字,一定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特别是对单位的运算要加以强调,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地书写,不能遗漏。

初二教案怎么写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借助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体会以及对课文的有感情朗读,让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自主理解课文,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切入

1、教师背诵一首古诗《浪淘沙》引入新课的学习。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

知道这首诗是写哪里的景象吗?写的是钱塘江大潮,也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观潮》。

2、板书课题:

观潮。

(指导写“潮”字。)

二、检查学生预习

1、检查生字(音难字):

罩、薄、沸、踮、崩、霎。

2、检查全班学生掌握的情况:

识字游戏(借助PPT课件完成)。

三、自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觉得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样的?课文中用了一个词语来评价钱塘江大潮,找到这个词语。

2、初步理解:

天下奇观。

(谈一谈你对天下奇观的初步感受。)

3、再默看课文:

课文哪些自然段在具体写观潮的过程。

4、再读课文2~5自然段,看看课文分别写了哪些时段的景象?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板书。

5、读了课文,你觉得哪个部分的内容最能让我们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给大家推荐一下。

既然大家都觉得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最能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那等一会儿我们就把这两段重点地读一读。现在我们先读一读写潮来之前景象的段落,说说你的感受。

江面:

平。

观潮的人:

人山人海。

四、精读课文三、四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就要重点地来读一读课文中写潮来时的段落。自由读三、四自然段,找出你认为最能看出钱塘江大潮是奇观的句子,理解,读好。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读书:

⑴理解:

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体会:

两丈多高,六米多高。

(学生体会感受壮观,用读书来表现。)

⑵理解: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体会: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感受这种气势。

体会:

飞奔。

(速度快。)

体会:

浩浩荡荡。

(横贯江面,潮水奔涌。)

体会:

(山崩地裂。响声巨大。)

体会: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指导学生读好。)

3、指导学生把理解后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

肯定学生的读书,提出新的要求:

要想读好,要进一步理解课文,刚才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什么发现?

教师指导学生发现:

“再近些”,“越来越近”。知道是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写潮水的(从远到近)。

指导学生体会该怎样读好这种变化?

4、男生读、女生读。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借助读书来让听的人身临其境。

读完之后学生看视频资料

学生看完后,教师用过渡语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壮观的进一步体会。再读课文。

5、指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激情读钱塘江大潮潮头过去的段落。体会潮头过去时景象的壮观,人们都被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吸引了。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人们为什么才注意到江水已经涨了两丈多高了?刚才人们看什么去了?)

6、开课的时候,我们对天下奇观有了初步理解,现在学习了课文,我们一定对天下奇观有了更深的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习说话:

理解天下奇观。说说自己的心情。

7、教师介绍:

钱塘奇景古已有之,感受这种雄壮。再一次地读课文的第一段,再一次品味天下奇观。

8、分享感受:

教师将自己阅读课文后的感受用一首小诗的形式和学生分享。

五、积累好词好句

板书设计

潮来前

观潮潮来时

天下奇观

潮头过后

第二课时(略)

教学内容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指导学生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学会并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3、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初二教案怎么写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质量是物体自身的属性,知识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怎样换算。

2.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点。

3.会调节托盘天平的平衡,会对天平测量结果准确读数。

4.初步感受物体质量单位的大小,培养估测能力;会估测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质量。

教学重点:

质量的单位和质量的测量工具。

教学难点:

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教学资源:一架托盘天平、一只烧杯、小冰块、橡皮泥一块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辅以直观演示和活动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找两名同学到讲台前,让他们同时跑向教室后面,其他同学观察并比较谁跑的快。再让同学们打开课本直接对照课本图5-17、5-18说明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如何比较它们的快慢呢?(由此引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三、新授:

1、质量的概念

引导讨论

⑴一根铁钉与一枚大头针比较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

⑵大胖子同学与小瘦子同学在肢体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有何不同之外?⑶物理课本与课桌在构成上有何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外?

讨论:(1)

相同之处:都是铁造的

不同之外: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重量不同;用途不同;所用的铁的.量不同??讨论(2)

相同之处:都是肌肉骨胳等构成

不同之处:体重不同;体形不同;胖子比瘦子具有的物质多??

讨论(3)

都由物质构成,但它们是不同物质构成的,物理书是纸等材料构成,桌子是木头等材料构成,物理书要的材料的量没有课桌要的材料的量多。

小结:所有物体都由物质构成,一种物质能构成大小和形状不同的物体,由于物体的形状和用途不同组成它们的物质的多少也可能不同。

板书:(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的单位

⑴由比较长度和时间的方法去思考如何比较物体质量的多少?

⑵引导学生列举熟悉的质量单位。在此基础上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⑶讲解: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的单位还有克(g)、毫克(mg)和吨(t)

板书:1t=1000kg

1kg=1000g

1g=1000mg

说明:斤、两也是质量的单位,它在我国民间使用,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⑷引导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

一只苹果的质量250

你身体的质量50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200

方便面里佐料的质量5

一只鸡蛋的质量50

一头大象的质量2。

⑸练习:

(1)熟记换算关系。

(2)进行单位换算

一头鲸的质量约为1.5×105Kg=______t

一枚药片质量约为5×10-4Kg=____mg

3、质量的测量

⑴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质量的测量工具。

⑵杆秤是我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直沿用至今,几乎家家都有。另外测量质量的工具还有磅秤、电子秤、天平??

⑶板书:实验室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⑷指导学生观察托盘天平对照插图6-1认识托盘天平的构造。

(出示幻灯片)

⑸指导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

⑹演示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⑺突出要点:

①在称量质量前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②物体要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③称量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移动游码使横梁平衡。

④物体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所表示的质量

4、探究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⑴要求学生正确使用天平测量自带的橡皮泥的质量。巡视操作情况,及时纠正操作错误。

⑵指导学生借助烧杯测量冰及其化成水后的质量。

方法:先容器质量,然后再测共同质量,共同质量减去容器质量

等于被测对象的质量。

说明:加热时间长同学们可能会得出水的质量比冰的质量少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⑶总结实验结果: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其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改变,质量是物体的物理属性。

讨论:杨利伟带到太空中去的某仪器在地上和太空中质量有没有变化?

四、课堂小结:

对照板书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材:

初二教案怎么写篇9

种子发芽实验(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量的水和相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相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分组汇报实验中的发现:

预设:1、(我们的种子都发芽了吗?为什么?学生回答后,准备填实验记录)。

2、我们的种子为什么沒发芽?(找岀原因填在实验报告里)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组长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填好表后,由组长负责收集把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信息分类。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预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每组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向同学汇报,认真听取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猜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五阅读并记录、

1: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1、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为35℃。

2、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称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3、是充足的氧气。

初二教案怎么写篇10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教学器材:显微镜、电脑平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进行新课:

1、显微镜:

(1)、显微镜的结构: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投影仪,另一个做放大镜。

2、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目镜:

物镜:

反光镜:

(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作光路图说明)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二各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照相机,另一个做放大镜。

4、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还想知道……?

教学后记:

可以让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最后总结它们的结构和原理,然后复习本章知识。

初二教案怎么写篇11

【教材分析】

《社戏》原文有前后两个部分,本文节选自后一部分,描写作者幼时一段看“社戏”的往事,表现对童年美好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文中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淳厚的人情,它所描绘的“实是作者心中理想的图景”。鲁迅很早就离开故乡,故乡给予他的并非温馨的回忆,其间还有许多不幸与白眼,鲁迅对故乡却有一种割舍不断的复杂感情,名为“社戏”,小说并未直接写“我”小时所看到的“社戏”开头讲述的却是“我”成年后在北京看戏的两次经历,那两次戏没有看好,反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沉闷,世故,污浊。这适与“我”少年是在平桥村自然率直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正是通过一曲对故乡之美的颂歌,传递自己对现实的关切和对理想的追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体会运用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培养理清复杂结构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提高分析人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的心情,启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重点】

感悟本文的人情美、风景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资源】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社戏的图片,用多媒体展台播放、演示。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就自已喜欢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2、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说明:进行课前准备目的,让同学们自主的、深入的学习,并养成查阅资料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上好课做准备。

二、导入新课

1、导语:童年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快乐美好的,是一段难忘的体验,长大后,回忆往事时,更是怀着一种浪漫情怀,大家的童年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

此环节不让同学们阐发,只是说说就行,目的是勾起学生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学生活动:回答关于童年美好记忆的问题,找四个成绩差的学生来答此问题。

师小结并导入新课:四位同学讲的很好。的确是,童年的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个欢快跳动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中,我们陪童年鲁迅走过了充满童趣的生活,今天我们将追寻鲁迅儿时乡村生活中的一段难忘的经历。

(板书课题、作者)

三、创设学习意境,检查课前准备情况

1、多媒体播放师生共同搜集的有关“社戏”的图片。

2、学生介绍有关“社戏”的知识。(尽量找学习成绩一般的同学介绍。)

四、跳读课文,品味课文中精彩的语言

1、师语:同学们介绍“社戏”的知识介绍的不错。鲁迅先生在童年时期就看过社戏,而且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以致于成年后回顾起看社戏的经过还记忆犹新。这位文学大师用语言文字表述看“社戏”的过程时,语言相当的精彩,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默读时,请同学们完成下面两个学习任务:

⑴把自己认为最精彩、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

⑵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用屏幕打出要求)(好、中、差同学各找2名进行回答)

2、学生活动:把自己认为精彩的地方大胆讲出来:

师引导:在此环节中,如果学生有不准确地地方教师给予引导,学生说的不够精确的地方教师给予归纳。鼓励表述能力差的学生大胆的讲,教师应多给予肯定。学生可能归纳不全面,教师可准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探究:

“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请同学们找出开船的动词,体会其作用。

(找动词简单,找成绩一般的回答动词的作用,涉及面要广,取长补短,教师总结。)

明确:

“点、磕、退、上、架”等几个动词,将少年们开船时的动作程序以及合作划船的情状表述得颇为详细,显示了他们熟练的驾船技巧和勤劳肯干的品格,也折射出他们去看戏时的愉快心情。

3、全文的第十自然段,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美的这些景物,描写有作用?

明确: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来描绘江南水乡的清新秀新的。衬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五、美读课文、感悟意境

师语:同学们谈得很好,本文作者运用多种感官,详写了沿途美好的夜色风光,迷人而又带有神秘色彩,令人陶醉,真是乐土,烘托了自己愉快的心情,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最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的段落来朗读欣赏,看谁读得最好。

(创设情境,为分析课谋取评议做好准备。)

学生活动:找4个同学读,然后同学进行评价,学生们可从字音是否准确,声音是否洪亮,感情是否饱满等方面来评价。

教师评价:以鼓励的原则去发现学生朗读中的优点,有不足之处也予以指出。可找不同层次的同学读,同时给予适当的指点。

六、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师语:同学们,“偷”一般意义上是残酷、自私的行为,那么,在课文中,小朋友们“偷豆”是好还是坏呢?我们是不是也该学习他们的这一行为呢?

探究方式: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

2、学生活动:师准备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

⑴小伙伴们“偷豆”的目的是什么?

⑵他们“偷”的谁家的豆呢?

⑶他们是怎么样“偷”的?

⑷他们怎样预防“偷”的秘密被人发觉,又怎样对待可能出现的后果呢?

⑸孩子们“偷”豆反映了他们怎样的品质?

学生们各持已见

以下问题由大屏幕打出:

⑴~⑷问题容易答,可找学习差的同学来答。⑸问题有一定深度可找中等及成绩好的同学来答。

3、教师归纳:“偷”反映了小朋友们诚恳,待客的热情;“偷”跳动着小朋友们周到细致,天真纯朴的正确性。文中的“偷”成为了一种热情的、无私的、天真质朴的“偷”,偷出了情趣,偷出了欢乐。

七、质疑答疑

师语:我们对文章内容进行了探究,也许同学们还有问题,那么,请同学们提出疑难问题,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活动:自由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

教师活动:教师可准备下面的问题提出,参与此项活动,课文最后一段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真的是豆好吃,戏好看吗?

明确: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特有的&39;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过的,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又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此环节可采用小组竞赛形式即:全班可分三组,其中任意一组提出问题的给加1分,另外两组中任一组给解答出来的可根据作答情况加5~10分,教师把分值和得分情况写在黑板一角,最后公布结果,以激励学生质疑、解疑。

八、知识拓展与延伸

师语:鲁迅先生对天真浪漫自由有趣的童年进行了回忆,充满了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童年的时光信令人难忘,同学们,还记得你童年发生过的趣事吗?接下来,请同学们以“我的童年”为题,说一说你童年时印象深刻的趣事,请同学们叙述完整,声音洪亮。

进行口头作文训练,不同层次各找1名同学来回答,尤其是说话时较腼腆的同学给他们一个锻炼的机会。

九、结束语

同学们说的很好,很有趣。是呀,童年;它奏响了我们人生中最美妙的乐章,童年,给了我们五彩的阳光,在人生的旅途中,童年的快乐点燃了我们生命的希望。同学们,愿你们永远拥有一份童真,在生命的长河里,永远快乐、年轻。

十、作业

1、模仿日夜行船一段(11段)的景物描写,分别从色彩,声音、视觉、听觉、嗅觉各个侧面着笔,描写一段景物。

2、关注自己家乡的文化习俗,收集一种文化现象的资料,并做好笔记,准备在班上交流。

【作业目的】

是课文内容深一层次的延伸,同时也是对学习情况的反馈。

初二教案怎么写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2、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的运用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新授:

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B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点抽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学生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II引入新课

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变化,引出研究的内容——在△ABC中,苦∠B=∠C,则AB=AC吗?

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板书定理名称).

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

4.引导学生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根据.

III例题与练习

1.如图2

其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2.①如图3,已知△ABC中,AB=AC.∠A=36°,则∠C______(根据什么?).

②如图4,已知△ABC中,∠A=36°,∠C=72°,△ABC是______三角形(根据什么?).

③若已知∠A=36°,∠C=72°,BD平分∠ABC交AC于D,判断图5中等腰三角形有______.

④若已知AD=4cm,则BC______cm.

3.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l______.

4.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2______.

例: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分析证明.

练习:5.(l)如图6,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上题中,若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6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

练习:P53练习1、2、3。

IV课堂小结

1.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几种方法?

2.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几种方法?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有何关系?

4.现在证明线段相等问题,一般应从几方面考虑?

V布置作业:P56页习题12.3第5、6题

初二教案怎么写篇13

《二力平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依据生活经验认识平衡力和平衡状态,会判断物体受到的力是否为平衡力。

2、经历二力平衡的实验探究过程,能归纳总结出结论。

3、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二力平衡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新课引入:是不是只用不受力的物体才能保持静止或做匀速运动?举例说明。

(三)进行新课:

1、平衡力和平衡状态

实例分析:不同状态下物体的受力情况(对媒体展示),指出这时作用该物体上的几个力如果能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我们就说几个力互相平衡。物体受力平衡时最简单的情况是受两个力作用,只有两个力作用时,就叫二力平衡。引导学生认识平衡状态。

引出:物体受力作用时满足什么条件才能保持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实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设计好实验方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下列问题,分析得出结论。

小车是否静止?小车静止时受到的两个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方向有什么关系?在细线的两端悬挂质量不相同的&39;钩码,小车还能静止吗?

把小车扭转一下,使两个力的作用线不在同一直线上,小车还能静止吗?重新平衡后,两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1)由平衡力中的一个力确定另一个力;

(2)由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而判断各力间的关系;

(3)由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四、小结: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所受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A.书对桌面的压力与书所受的重力;

B.书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所受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加上书的重力与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2、起重机的钢丝绳吊着重物,比较在重物静止时,重物匀速上升时,重物匀速下降时钢丝绳对重物的拉力大小,则()

A.重物匀速上升时,拉力最大

B.重物静止时,拉力最大

C.重物匀速下降时,拉力最大

D.上述三种情况,拉力一样大

六、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2、3、4题。

初二教案怎么写篇14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 小编整理了初二上册物理《质量》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质量》,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这堂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与作用

《质量》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质量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为进一步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作了重要的准备,并且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技能要求,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实验的能力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质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并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而且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和位置改变

(3)了解常见的质量测量工具,通过实际操作,初步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形成对质量概念的初步认识

(2)通过观察和操作,学会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并能正确地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托盘天平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自觉遵守操作原则的良好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以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点和难点

质量知识是今后学习密度、重力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但托盘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比较复杂,生活中不为学生所熟悉,因此我确定了以下的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质量的概念和属性,托盘天平的使用

2、教学难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好奇心较强,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思维方式还是比较形象,欠缺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的思维过程。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动手操作学生基本可以完成,但对于为什么要这样使用还会感到一些疑惑。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三、教法分析

为突出重点,本课以引导性提问发现法为主线,以提问拓展学生思维,用引导让学生逐渐靠近问题实质,结合比较法,最终让学生自己发现并得出结论;为突破难点,采用多媒体演示法,以生动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用实验探究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本节难点;用反馈练习法检验所学知识及巩固所学内容。

四、学法分析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和开拓型的人才,所以教学中学法的指导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学知识,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自主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和讨论法。通过自主学习法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通过讨论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我的上课,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分类比较导入新课讨论交流激发兴趣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巧记妙学掌握重点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1、分类比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学生活动,将课件上出示的图片:铁锤,小木块,铁钉,桌子等物体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理由,从而得出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结论;接着引导学生比较铁钉和铁锤、小木块和桌子同类物质所含的物质多少不一样,引出质量的概念。

2、讨论交流激发兴趣

小组讨论说出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质量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通过阅读书本109页的小资料,让学生观察分析“大象质量是成人质量的多少倍?”

随后小组交流:1、一张邮票的质量为50

2、一枚硬币的质量为10

3、一个中学生的质量大约是

4、一头大象的质量约5

使学生对质量的大小有感性的认识,从而构建具体的质量量级观念。

3、小组合作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为了攻破这一难点,我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天平,说出天平的结构名称及作用;

(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学习天平的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学生分组实验动手操作,讨论天平的使用方法;

(讨论天平使用时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3)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4)教师总结天平使用的步骤:放、拨、调、测、读、收。

(引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测量身边一些小物体的质量,并通过讨论、交流和协作,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从而完成教学目标,并突破教学重点。)

4、巧记妙学掌握重点

通过,帮助学生记忆

先把天平放水平,后将游码左移“0”

再调螺母反指针,左放物体右放砝

读准质量收完备,三点注意要记清

5、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例1:(1)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天平进行调节;先将游码放在标尺的刻度线处。当天平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铜块的质量是。若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填“左”或“右”)调节。(2)用调节好的天平称铜块的质量:把铜块放在天平的盘内。

例2: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物体应放在天平_________盘,测得盛有水的烧杯的质量如图所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________g.

初二教案怎么写篇15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1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