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初二语文教案课件

时间: 新华 八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流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自信心。初二语文教案课件怎么写,这里给大家分享初二语文教案课件,供大家参考。

初二语文教案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课文。

2、通过品读课文,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学习古人借景抒情的方法。

3、感受作者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中的达观处世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闲人”的含义。

四、教学设想

用研读法精讲课文,讲一个课时。

五、学生预习

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搜集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和好朋友一起看日出的经历吗?(生答)那又有和好朋友夜深人静时分一起出游的经历吗?有没有哪个同学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那时的快乐?(生回忆)今天,不管是有过这种快乐回忆的.同学,还是没有的,我们一起在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起走进苏轼那时夜游的时候,一起分享他笔下的美好景物,一起感受他那时不一样的心情。

(转写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

“记”即游记。“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地点。“夜”,点明时间。苏轼在夜晚小游承天寺,用诗一样的笔触创造了一个冷清皎洁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复杂微妙的心情。

(三)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学生根据查阅到的资料简述、交流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号称“三苏”。20岁举进士,多次被朝廷命官,又因新旧两党斗争,御使李定等人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是御史府的别称)。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天涯海角)别驾。苏轼人生多遭贬谪,一生坎坷。1101,遇赦北归,七月卒于常州,谥“文忠”。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东坡全集》传世。

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

初二语文教案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潮来时的奇特景象。

3.背诵3、4自然段,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感受潮来时奇特壮观的景象,积累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王老师要带大家去钱塘江边观观潮,齐读课题《观潮》。

2.钱塘江就在我们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总有很多人慕名来观潮。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

“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4.课文已经预习过了,请拿出练习纸,我们来听写几个词语。王老师听说()班的孩子写字写得特漂亮,我来看看是不是名不虚传。(笼罩、薄雾、沸腾、横贯江面、依旧、恢复)

5.反馈:都写对了吗?检查一下,把写错的马上订正在边上。这位同学的字也写得十分工整漂亮。

二、整体感知

1.好,把练习纸放在一边。现在老师再请大家仔细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作者去钱塘江边观潮。看,课题能帮助我们很好地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呢!)

(时间顺序)

那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你怎么知道的?(你在预习的时候关注了课后习题,可真会学习!)

2.作者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时间顺序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

三、研读3、4自然段,感受“奇”

1.这三个部分,哪个部分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潮来时)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看潮来时的景象。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在写潮来时的景象?(3、4自然段)

2.默读3、4自然段,哪些词语和句子能让你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呢?把它们找出来,自己读一读。

预设: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奇?

犹如,这是个什么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我们来看一看,比喻得多形象啊!请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还有谁找到了这个句子?从“浩浩荡荡”中体会气势大

“山崩地裂”山崩塌了,地也裂开了,这声音真是震耳欲聋啊!请你读一读。

指导朗读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你为什么找到了这个句子?(因为响声越来越大,响声越来越大,就说明潮水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

这句话还有哪里能让你感受到大潮的奇特壮观?

“一条白线”,请看,这就是著名的一线潮。出示图片。看了之后你又什么感觉?请你读一读吧!

指导朗读: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3)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横贯江面”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指导朗读:

师: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4)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

师:一丈约3.33米,两丈相当于两层楼房那么高呢!多么奇特,多么壮观啊!我们一起闭上眼睛,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吧!

(5)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你为什么找到这个句子?

师:作者把大潮的声音比作什么?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男生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

3.这两个自然段学完了,现在你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在描写潮水的变化的吗?是的,作者就是从声音、形状、颜色三个方面写钱塘江大潮的奇特壮观的。

四、体会顺序,背诵3、4段

1.刚才我们再学习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是。不小心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

2.填一填。我们班哪位同学读书特别棒,我请他来填一填,读一读。

出示: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3.观察一下括号里的词,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从远到近)

4.作者不仅按照时间顺序写清楚了观潮的整个过程,还运用从远到近的方位顺序把潮来时的奇特壮观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5.现在老师带大家一起去看看钱江潮!(播放视频,教师解说)

6.欣赏完了,你想说什么?

7.从古至今,有很多人被他的奇特壮观所折服。早在一千多年前,诗人苏轼就发出这样的感叹: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苏轼)。

五百多年前,王在晋也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王在晋)。

8.让我们把这种种的感叹,再化为优美的文字,一起来读读这段话吧!(齐读、背诵)

9.同学们真能干,才读了几遍就会背了呢!

五、结课

1.写话:你们知道吗?海宁市一直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要求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列为世界遗产。为了帮助钱塘江大潮提升知名度,我们来给钱塘江大潮写写广告语吧!

2.交流。生在练习纸上写广告语

师:可以交流了吗?谁来把你的广告语与我们分享

生:八月十八钱江潮,壮观天下谁不知

师:有个词语叫“知晓”晓也是知的意思,建议你把知改为晓,你读读

生:

师:读起来押韵,就更朗朗上口了。

(通过改字,使表达效果更好。指向运用语言)

生:此潮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看?

师:你真了不起,活用古诗词的句子,写出了这么有水平的广告语。

生:你若不观钱江潮,枉在人间走一趟。

师:建议把趟改为遭,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押韵

生:钱江大潮,让心潮和浪潮一同起伏!

师:多好的广告语呀,如果你能读好,就更好了

生:

(指向朗读指导)

师:多么精彩的广告语呀!真是神来之笔。

3.小结: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感受了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奇特壮观,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和潮头过后的景象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初二语文教案课件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能力目标:欣赏文章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情感目标:

1.学会观察和欣赏自然,懂得去发现平凡生活的美好;

2.了解丽江的历史故事,热爱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

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3.引导学生去发现平凡宁静生活的美。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课前让学生画出丽江风景地图。假想自己是一滴水,会经过哪些地方,想象看到的风景。

2.朗读教学法。学习散文离不开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3.品读鉴赏法。细读文中的写景句子,对其进行赏析,并仿写。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读读写写”的字词,搜集有关丽江的民俗、故事,了解丽江的各个景点和地理位置,画出丽江风景地图,写一段导游词。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跟着导游游丽江

师:这个单元我们都在名山大川游览,昨天去看了壮观雄浑的壶口瀑布,今天我们去宁静别致的世外桃源丽江。有请我们的导游先给我们作丽江介绍。

2名同学预先准备好了导游词。学生介绍丽江。

(二)整体感知——跟着水滴游丽江

这一板块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之上扫除生字词的障碍,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梳理游踪,即一滴水流经了哪些地方?让学生圈点勾画表明地点的词。

学生梳理出路线图:玉龙雪山山顶——丽江坝——黑龙潭——玉河——四方街——中河——浇花人的大壶——兰花上——壶——中河——金沙江。

老师总结游记文章可以以地点变换为线安排结构。

(三)品味探究——怎样的丽江,怎样的水滴

1.让学生联系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说说最喜欢哪处的风景,为什么?

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朗读写景的句子,在谈为什么喜欢的时候,老师适当引导赏析句子。

2.根据对课文的品读对语言的品味,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这是_________的丽江。

(美丽、祥和、宁静、美好、人们安居乐业、充满文化氛围……)

3.品读“水”的形象。

这是_________的一滴水。

学生找文中描写水的句子,说说“水”的形象。参考:憧憬和向往美好、执着追求、善于发现美好、敬仰传统文化、对未知充满好奇和热情、积极快乐……

4.探究主旨

这滴水为什么一定要流过四方街?

结尾作者写道:“作为一滴水,我终于以水的方式走过了丽江”,如何理解这句话?

示例:因为丽江古城(四方街)的美好,这滴水憧憬和向往美好,它从玉龙雪山山顶奔流而下,就为了去往这美好的地方。作者其实是借“一滴水”来讲述自己的心愿,“终于”一词表现出作者对丽江的赞美和喜爱,对宁静淳朴最接近自然的生活的歌颂。

(四)拓展延伸——假如你是一滴水

学生小组交流:如果你变成一滴水,你想去往什么地方,会有怎样的经历?(启发学生想象,锻炼想象和联想能力)

(五)体验反思——一滴水的视角

请学生仿照此文写一篇以物为叙述角度的作文,以一株花、一只猫、一堵墙……的角度来写作。

附:板书

这是_________的丽江丽江游记

这是_________的一滴水叙述角度(物)

如果我是一滴水(一株花、一堵墙)……

初二语文教案课件篇4

《大自然的语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鳞、嵌、撒”3个生字,会正确书写“睁、晴、蚂、蚁、搬、泳、逗、雁、略、钓、汪、撒”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背诵。

3、引导学生将生活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了解大自然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诗歌,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课前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图书王国、走进网上世界,进行活动,寻找大自然的语言,如:春、夏、秋、冬的语言,晴天、雨天的语言,地震的语言,或其它语言,以及一些谚语。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板书“大自然”,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5、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问同学、查字典等。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明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鱼鳞”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图片加以理解;

如:“嵌在”、“撒在”等词语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或让学生根据词语的不同进行造句的训练。

(学生有可能会提出其它不明白的词语,比如:山巅、__、漂砾、妙不可言等,“山巅”可以看图片;“__”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漂砾“则由教师读有关的资料;“妙不可言”可以结合诗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小节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什么样的印象或是什么样的看法。(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印象或看法。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交流,也可以读书中的句子)

a: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b:地上的蚂蚁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c:小蝌蚪一出现,春天就来到了人间;

d:大雁往南飞,就证明秋天就在眼前;(在理解第4、5小节时,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e:树上的年轮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f:鱼身上的鱼鳞一圈就是一岁,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

g:“三叶虫”化石嵌在喜马拉雅山巅,可以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__的大海;

h:大自然把一块“漂砾”撒在江南的庐山,告诉大家这儿有过寒冷的冰川;

i:人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从来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永远看不见。

学生读文交流的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逗点”“年轮”“鱼鳞”“三叶虫”“漂砾”,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理解大自然的语言。不仅让学生明白这种现象,理解词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内容,还能令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对大自然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朗读,就能够读出真情实感,水到渠成。并引导学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从而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规律,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师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的板书:

白云高飘——晴天

蚂蚁搬家——要下雨

……

4、怎样才能发现和懂得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用自己的话理解,做一个爱学习、细心观察的人)

5、整体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始终所蕴涵的情感。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识字:对于本课出现的生字,要求学生尽量自学,识记。

读准“撒、鳞、嵌、略”几字的读音。

2、指导书写时,让学生注意观察“搬”“撒”的字形结构,注意各部分的书写比例。“钓”字右半边是“勺”,不要写成“勾”。“雁”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让学生搜集更多的有关大自然的语言,能用诗歌的形式说一说写一写。

初二语文教案课件篇5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把握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要求学生运用想象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与点拨相结合。3.品读法。4.延伸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介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教学步骤: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其画像)

2.导语:

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三、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缘:沿。夹岸:夹着溪流两岸。杂:别的。鲜美:鲜艳美丽。异:诧异。穷:穷尽。舍:舍弃,放弃。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旷:平坦开阔。属:类。悉:全。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问讯:打听消息。先世:祖先。妻子:妻子儿女。邑人:同乡人。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去。焉:于之,从这里。间隔:断绝了往来。皆:都。叹惋:感叹,惋惜。延:请。语告:告诉(他)说。不足:不值得。既:已经。志:做记号。诣:拜见,卧…·怯。如此:像这样。遣:派。欣然:高兴地。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2.一词多义

3.判断句

五、作业

l.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步讨论问题,整体掌握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作业

1.课后练习。2.练习册上的作业。

五、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领略了桃花源的美景,但是对文言文中的虚词的掌握还不够好,这还需努力。

初二语文教案课件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督促学生疏通词句,翻译课文,提高

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导学生认识当今时代的优

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二、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2、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列举出有关马的成语吗?(学生列举)

(马不停蹄、马到成功、马首是瞻、马放南山、马瘦毛长、一马平川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龙马精神、指鹿为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

关于马,还有一个“伯乐相马”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相信在学完课文以后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解题,介绍作者、写作背景

1、前面我们学过《捕蛇者说》,今天我们又将学习《马说》,有谁能够讲一讲“说”在这里的意思?

明确:“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马说》运用比喻艺术说理的典范,中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人才论文

(板书):人才论文

2、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首。因韩氏是昌黎(河北昌黎)望族,又称“韩昌黎”。死后谥“文”,世称“韩文公”。

自幼勤奋苦读。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25岁)中进士。贞元十九年(803)任监察御史时,因关中大旱,上书“请宽免民徭而免田租”,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令。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随宰相裴度平淮西有功,升刑部侍郎。因上表谏迎佛骨,得罪宪宗,被贬为潮州刺史。唐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

在文学上,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汉魏六朝的绮靡文风,主张继承先秦两汉古文传统,主张为文明白通畅,对后代的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3、写作背景: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初读课文,正音上口:

1、听课文录音

要求:明确字音、语气、节奏

2、学生齐读课文,了解全文大意。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沉痛、惋惜、同情。低沉缓慢)

(2)学生说出重点字词的解释

祗(zhǐ):只是;辱:受到屈辱;骈:两马并驾;槽(cáo)枥:喂牲口用的槽;以:因;称:著称。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虚词吗?

虚词:而、之、以、也

(4)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5)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板书):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教师强调:强调本句是全文的中心论点(也是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说明伯乐知千里马。

(板书):伯乐知千里马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6)对于千里马的遭遇,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沉痛、惋惜、同情。

(7)朗读本段的语气、节奏应该怎样?

低沉缓慢

(8)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9)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2、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愤怒谴责。急促、迅猛、高亢。)

(2)学生说出重点字词的解释

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食(Sì):通“饲”,喂;能:能够;是:这样;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见:通“现”,表现;且:尚且;等:等同;安:疑问词,怎么。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字吗?

①虚词:而、之、也、其

②实词:能食尽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吗?请解释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4)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目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目行千里呢?

(5)思考巩固:

①“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板书):千里马才美不外现

教师:如果才美外现了,称为什么马?

(板书):千里马才美外现名马

②“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第三段中:(其真不知马也。)

(板书):食马者不知千里马

③作者是怎样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对于食马者的做法,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愤怒谴责

(7)朗读本段的语气、节奏应该怎样?

急促、迅猛、高亢。

(8)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9)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3、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深刻嘲讽)

(2)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3)你能解释以下几个字吗?试试看

①虚词:而、之、以、也、其、策

②实词:能食尽

你能找出本段的通假字吗?请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吗”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思考巩固:

①“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作用是什么?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②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第二段提出千里马才美不外现,在食马者眼中就无马了。

(板书):千里马才美不外现无马

③哪句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的身份叹息的?

呜呼!其真无马邪?

④文中哪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

其真不知马也。

⑤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揭露“食马者”“不知马”。揭露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

(6)朗读本段的语气应该怎样?深刻嘲讽

(7)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8)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五、三读课文,理解寓意、品味意境

1、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如果不是,他们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不是,

“千里马”比喻人才;(板书)

“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圣明的君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难遇)

“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

2、作者韩愈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

3、文章借千里马的遭遇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控诉,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愤慨,这种写作手法叫什么?

教师指出(托物寓意)板书

4、你认为十一个“不”字表达出什么语气?

11个不字,表达出强烈的否定语气;

5、文章连用了十一个“不”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和谴责。

6、每一自然段都以“也”字作结,这三个“也”字所表达的语气是否相同?

明确:第一个“也”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第二个“也”表达了作者的愤怒谴责;第三个“也”是对“食马者”的深刻嘲讽。

7、请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字正腔圆。节奏分明、把握停连,力求准确流畅。11个不字,表达出强烈的否定语气;也字,读出痛惜、愤怒、嘲讽的语气。

六、扩展延伸

我相信大家人人都是千里马,假如你是今年的大学毕业生,面对难就业的情况你会怎么办?(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

老师寄语:在学习生活中,我们不能马马虎虎,走马观花,更不能指鹿为马,溜须拍马,成为害群之马。有缺点赶快悬崖勒马,马上改正。只要我们发扬龙马精神,马不停蹄,快马加鞭,相信大家都能成为千里马,前途一马平川,事事马到成功!

板书设计:

马说(人才论)

韩愈

初二语文教案课件篇7

一、教材

1、教材分析。

《甜甜的泥土》是现代作家黄飞写的一篇小小说。这篇小说是全新的,它首次涉及到离异家庭的孩子需要至爱亲情的问题。小说通过一包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的故事,表达了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告诉人们:至亲至爱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而离异家庭的孩子也同样能得到人类的关爱,获得生活的勇气和动力。

2、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人物的特点。

(2)能仔细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朗读和揣摩中把握人物的命运,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1)能仔细地揣摩人物的心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准确地分析归纳本文的主题。

3、课时安排:一课时

因为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根据大纲要求及课文特点,计划授课时数为一课时。

二、教法

《甜甜的泥土》是一篇具有时代色彩的文章,教师在指导学习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自学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课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是:

(1)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朗读法。指导学生认真朗读,整体感知作品,获得心灵上的沟通和共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阅读法。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全文内容,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4)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形成共感,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合作、探究,解决疑难问题。

三、学法

对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是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古人有云:“受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注意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根据大纲要求和本课特点,这节课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有:

(1)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圈点勾画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对有疑惑或自己喜欢的字、词、句进行圈点勾画,以便之后更好的解决或赏析。

(3)讨论法。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教学程序

(一)、导入:(多媒体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拥有母爱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母爱,对有的人来说唾手可得,而对有的人来说却是那么的遥而无望。今天我们就一同来感受小小说《甜甜的泥土》中那感人至深的母爱。

(二)、整体感知。

1、集体朗读一遍课文,解决生字词。

2、自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简要复述故事梗概。

(三)、自由阅读课文,和周围同学讨论完成思考题:

(1)从文中找出离异母亲爱孩子的语句,看看“有妈的孩子像块宝”的幸福,品味这份母爱。

(2)如果王小亮一直沐浴在母爱的怀抱里,该有多好啊!可现实是残酷的,爱他的妈妈偏偏离开了他,失去妈妈的日子王小亮就像根“草”一样生活。课文中哪些语句能很好的阐述这句话?把它找出来。

(3)“看人间万象,品人生百味。”生活这列列车有时并不按照我们预设的轨道在运行,前面我们随着小亮一起感受了母爱,像块宝又像根草的小亮可以说是幸福的,又是不幸的。请同学们走进课文,找出文章的其他人物,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四)、探究“甜甜的泥土”的味道(分析文章的结尾)

王小亮的遭遇已经很不幸了,作者为什么还要让奶糖被冰雪消融、渗入泥土呢?

甜甜的泥土的蕴涵:母亲的胸怀像大地那样宽广,那样慈爱,那样公正,她会给每一个孩子以温暖和热爱,使他们幸福成长。作者让奶糖化为甜甜的泥土,就是要告诉大家,人间的至亲至爱犹如宽广的大地,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五)、深情诵读沐浴母爱

让我们伴着舒缓的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再一次和主人公小亮一起感受母爱,沐浴母爱。

读出人物的感情,读出文章的味道。

(六)、拓展延伸(也可以作为小结)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拥有母爱更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

文中的王小亮渴望得到母亲的疼爱,连做梦都想,但现实中更多的人,在母爱的呵护下,却麻木的感受不到母爱,觉得自己的母亲唠叨、烦,甚至开始讨厌自己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地伤害自己的母亲。结合本文和自身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初二语文教案课件篇8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三课时√√(二课时)√(会员)

2.芦花荡√√(原创四课时)√√(长、详)

3.蜡烛√详案√√(原创)√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简)√√探索型√

5.亲爱的爸爸妈妈√①√②√

第二单元

6.阿长与《山海经》√√三则

7.背影√√√

8.台阶√(Doc版,一课时)√√二则

9.老王√简案√(详)√

10.信客√(简)(详)各一份√√

第三单元

11.中国石拱桥√简案√√二则

12.桥之美√两则√(创新研究)√

13.苏州园林√√

14.故宫博物院√√√

15.说“屏”√(简)√名师√

第四单元

16.大自然的语言√简详各一则√√

17.奇妙的克隆√√√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9.生物入侵者√(简)√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

22.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陋室铭2课时

23.核舟记√详案√(详)第二课时√√

24.大道之行也√优化教学方案√√(简)

25.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

第六单元

26.三峡√①√珍藏版√√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

28.观潮√(2课时)√详略各一则√(名师)

29.湖心亭看雪√①√②√√30.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登岳阳楼√√(名校资料)

初二语文教案课件篇9

教学重点

1、把握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整体特点和本文的结构、顺序。

2、学习多种说明方法,品味准确、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难点

初步鉴赏美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3、问答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说明文有关知识(幻灯片展示)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全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教师板书课题

二、欣赏苏州园林:

幻灯片展示苏州园林图片,学生欣赏,谈感受。

首先让学生明白,“苏州园林”不是某个园林的名称,而是指苏州这个地方的园林群体。比较出名的有这些园林: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

学生谈感受:简直就是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下面,我们看看现代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是怎样来介绍苏州园林的。

三、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绍钧,字圣陶,以字行。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儿童文学。代表作品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等。

四、指导阅读,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幻灯片展示: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分析说明对象的特征有哪些,了解说明的结构、顺序,找出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

2、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点勾画。幻灯片展示问题:

(1)作者是在开始是如何评价苏州园林的?

明确:“标本”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

明确: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本文的结构、顺序怎样?

明确:整体——局部——细部,并根据学生的回答相应写出序号,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五、合作探究画意美

1.教师提问引入:请从文中找出体现苏州园林“图画美”的句子,并说说它美在哪里。

学生活动:

(1)自读课文3—9段,从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内互相交流补充。

(3)师生互相补充。

多媒体展示精心制作的相关图片。

亭台轩榭布局的自然美。

大处假山池沼的艺术美。

第二部分(3—9)分类具花草树木的映衬美。

体说明苏州园林的艺术美。花墙廊子的层次美。

讲究每个角落的构图美。

细处门窗的图案美。

园内建筑的色彩美。

师:可见,苏州园林无论是整体,还是它的每一个局部,甚至每一个细部,处处都注意图画美,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在于强调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由此,我们可以在说明文的阅读和写作方面获得什么启示呢?

小结:在作者笔下,苏州园林变成一幅幅大小错落,千姿百态的图画,游览者置身其中,"如在图画中"读来令人美不胜收。

六、了解说明方法

要想把事物说明得好,还要讲究方法。

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如:

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摹状貌等。

七、品味语言。

表现美的事物,需要美的语言。本文语言准确、简洁、生动,学生找出课文中表现说明语言的准确、简练、生动的句子。(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八、本课小结

本文介绍了苏州园林艺术的整体特征,说明顺序合理,说明方法得当,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既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特点,结构又显得清楚有序,实为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显示了叶圣陶先生驾驭复杂事物的非凡笔力。在领略苏州园林艺术美的同时,我们要借鉴作者说明的技巧,力求学以致用。如果同学们想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的话,还是让我们有机会去苏州园林中徜徉吧。

九、布置作业:

小作文《我们的校园》

提示:先抓住学校的教学楼、办公楼、宿舍的共同点,先概述,后分说。字数为150字左右。

板书设计:《苏州园林》

叶圣陶

(1)标本(3、4、5、6、7)局部(大)

(2)完美的图画(10)不止这些

(8、9、10)细部(小)

总说————————分说————————总说

概括具体(逻辑顺序)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丰富,牵涉面广,要讲的东西很多,一般安排二课时为适宜,用一课时来完成教学,当时,我有所当心。结果,只用了一课时就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由此,我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1、处理教材非常重要,关键在取舍。要结合学科性质、单元教学要求和课文特点,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特别要突出重点教学,不能面面俱到。

2、要想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内容安排要紧凑,教学推进要快,设计问题要科学、合理,难易适度。

3、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努力营造课堂教学气氛;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初二语文教案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39;苦&39;和&39;善&39;。

2、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的平等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关心普通人。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走近老王(投影画像)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刚才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说得也不错。这幅画中的主人公叫老王(板书课题作者),从题目看,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老王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同学们刚刚对他的描述是不是和作家杨绛写的相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老王》去进一步了解这个人物。

2、简介作者(多媒体展示)

二、认识老王:

生速读课文

师: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在你的心中有没有留下了新的印象?请用&39;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39;的形式表达出来。

1、老王是苦人。学生迅速浏览课文,谈谈自己对老王的印象。(多媒体展示)

⑴生活艰苦。明确:课文前面四段,主要是介绍老王的基本情况。老王一辈子艰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39;__&39;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这些说明他的生活艰难。(板书:生活上--条件艰苦)

⑵精神凄苦。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了解到老王的处境艰难,有人说,生活苦不算苦,就怕心苦。老王的心境如何呢?(内心的痛苦和孤独)能结合课文具体谈谈吗?

明确:失群落伍、单干户、没亲人、不老实--被人瞧不起,没人搭理……(板书:精神上--内心凄苦)

2、老王是善人。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老王的艰难与辛苦,不只是反映在生活上,还体现在精神上。可以说,老王是个不折不扣的苦人--贫穷卑微,是社会中的弱者,他是不幸的,但难能可贵的是,他在逆境中依然保留纯朴善良的品质。

明确: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39;愿意给我们带送&39;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小结:老王是不幸的,他在生活的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穷苦卑微,他的艰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对于这样不幸的人,我们应当同情和关心。但老王又是可敬的,他善良纯朴,关心人,讲仁义,他需要钱,但他更重感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的。。(板书:关爱尊重)

板书

生活——艰苦

苦关爱

老精神——凄苦

王善老实厚道尊重

(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

三、品味老王:

师:文章中写了老王很多事,有些事一带而过,有些事却要具体写详细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详写”和“略写”?那些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我们要详写。课文中也采用了这种方法。老王的哪件事写得最详细最感人?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师:有此同感的同学请举手。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一段感动人,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1、指名读。(注意读出感情)

2、学生听读,并思考: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作者在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哪两种手法?(外貌、行动)这两种手法课文分别体现了人物怎样的特点?请大家把它们找出来,

3、小组交流体会。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A、对老王的形神描写语句进行分析及“镶嵌”、“强笑”“攥”“直僵僵”等主要字词的理解;B、体现作者感情的字词)

(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善待老王:

1、面对老王的遭遇,作者一家表现如何?学生谈谈对&39;我们一家&39;的看法。

明确: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作者的女儿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说明&39;我们一家&39;也是善良的。(投影)

教师小结:大家的理解都很好。作者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所以她才会用一颗善良关爱之心去对待老王这样的普通人。我们常说,理解是相互的,善良也是相互的。你宽容、慈爱,你才能体会到别人的宽容和慈爱,才会用平等的、尊重的目光,去对待你周围的人,哪怕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2、师: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絳有什么样的感受?(愧怍)

理解&39;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39;

明确: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老王是一个不幸的人。而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够,所以感到&39;愧怍&39;。

五、关注&39;老王&39;:

师:老王生前,杨绛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但她仍感到自己对老王关爱不够,深感愧怍。而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的&39;老王&39;,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他们?(多媒体展示弱势群体图片)

说话训练:任选一张照片准备两分钟发言,角度自选。

教师总结:在这个世界,人只有身份不同,谋生方式不同,但每个人的人格是平等的,并且在一些普通人的身上,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因此人只有幸运者和不幸者之分,而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社会需要爱,社会呼唤爱,我们要尽可能关心周围的人,特别是那些有不幸遭遇的人和处境艰难的人。我们应当用善良体察善良,用爱心浇灌世界。(多媒体展示)

六、欣赏歌曲《让世界充满爱》,感受生活。

七、课外练笔:请赶快拿起你的笔,把发生在你周围的“爱”的故事真实的描述出来,让“爱”的主题永驻人间,让人们体会到人间的那一份真情吧!

初二语文教案课件篇11

《马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中“伯乐”“千里马”与“食马者”的寓意,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朗读文章,注重朗读语气的把握,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一、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的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将学习的《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检验预习,梳理文言字词

1.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2.背景资料。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3.文体知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

1.自读课文,梳理字音。

邪(yé)骈死(pián)食马者(sì)槽枥(cáolì)外见(xiàn)

2.听朗读音频。

3.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尤其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1)故/虽有名马,袛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合作,老师指导,疏通文章大意。

伯乐与千里马的辩证关系,对你有什么启发?文中的观点不难理解,教师应启发学生领悟:①机会总是降临给有准备的人;②自然界的任何物质都是相互依存的,得到赏识和重用也一样,需要其他一些条件的满足。

5.理清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层(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层(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层(第3段):总结全文。表现作者对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慨之情。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体会文章情感

1.托物寓意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人?

明确:千里马:人才。伯乐: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2.主旨情感

(1)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作者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明确: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使有才之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和遭遇不幸的处境。重用人才,给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

3.韩愈曾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文本借千里马不得伯乐,实际上是对人才流落不得赏识而鸣。因此,文中充满了受到不公对待的委屈与愤怒。请仔细品读下面五个“也”字句,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做出解说。

①不以千里称也。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④安求其能千里也?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明确:①表示陈述语气,但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②表示肯定语气,肯定食马者的无知;③表示句中停顿,提醒读者注意食马者的无知给千里马带来的严重危害;④表示反诘语气,凝聚着作者的愤慨之情;⑤表示感叹语气,其间既有痛切之感,更有对食马者的辛辣嘲讽。

4.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个性表达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示例:①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②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③我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初二语文教案课件篇12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__周年》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2.抓住关键句,理清课文的思路,把握演讲的语言特点。

3.热爱体育,用体育精神来激发自己生活、学习的激情。

一、导入新课

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是丰富的。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其就任宣言中指出:“奥林匹克的格言是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精神让我们振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先生。倾听他对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的阐述。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熟悉背景知识

1.背景知识介绍。

顾拜旦在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立与发展的奋斗生涯中,发表了1200多篇著作和演说,内容涉及教育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和美学等方面,其中闪烁着他的体育思想。《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是顾拜旦于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2.作者介绍。

顾拜旦,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少年时代酷爱体育,对古希腊灿烂文化饶有兴趣。1896年创办现代奥运会,开始了体育活动家的生涯。他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之职长达28年之久,终生倡导奥林匹克精神,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1.“5年前”具体是哪一年?这一年有什么重大的事件发生?

明确:具体指1914年,这一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第1自然段中提到了“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主要体现在第5自然段中。一是:现在,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人类渴望进步,但又常常误入歧途。二是:青少年开始为呆板而复杂的教育枷锁所套牢,被在愚蠢的放纵和不明智的严厉交互作用下的道德说教以及拙劣肤浅的世界观所束缚。

3.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的体育运动有什么区别?

明确: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又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一是运动员非常享受努力拼搏的乐趣,二是体育带给人的是美感,三是体育能振奋人心。

4.“奥林匹克主义的完美实现”具体指什么而言?

明确:必须要面向大众,让社会底层的人们接触到现代工业所塑造的各种锻炼形式,达到强身健体的乐趣。这就是完美的、民主的奥林匹克精神。

5.请你用一句话,结合全文概括一下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明确:奥林匹克精神包括又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它可以给人带来愉悦感,带来美感和荣誉感,它可以让大众参与,促进社会和平、公平,推动社会的进步。

目标导学三:理清思路,体会语言特色

1.这篇演讲稿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请你梳理文章的思路。

明确:第1自然段,总领全文,指出奥林匹克主义在经历战争后即将扮演崭新的角色。第2—3自然段,指出平和与自信是奥林匹克精神的有力支撑;第4—5自然段,说明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体育运动的不同之处及恢复奥林匹克运动的原因;第6—7自然段指出如何将奥林匹克精神变成现实——大众参与;第8—10自然段,畅想美好前景,确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将如阳光普照大地,必将拥有沉甸甸的收获。

2.演讲稿的语言特点有哪些?

明确:①准确性。演讲使用的语言一定要确切、清晰地表现出所要讲述的事实和思想。②简洁性。以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多的内容。③通俗性。演讲的语言要口语化;演讲的语言要个性化;要说自己的话。④语言要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语言应该是生动感人的。要使语言生动感人,必须做到用形象化的语言。⑤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打动听众,富有感召力。

3.请学生再朗读课文,说说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试举例说明。

明确:①用词准确。如第1自然段,“这凸显了它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崭新角色”把“奥林匹克”当作人来写,准确阐明了奥林匹克主义在当今的意义与以往不同。

②表达生动感人,富有感召力。如:第4自然段描述奥林匹克主义带给参与者的快乐,“请想象一下,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会是怎样的情景”,最后一段,畅想奥林匹克运动的美好未来:“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

4.尝试演讲,揣摩下面的句子,应用怎样的语气演讲呢?

(1)“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推崇”应用怎样的语气朗读呢?

明确:用赞颂的语气,喜悦的语气。

(2)“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又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找出应重读的关键词语。

明确:“包括”“超越”这几个关键词语需要重读。

(3)“请允许我详细阐述一下二者的区别”应用怎样的语调朗读呢?

明确:运用平和的语调。

(4)“待到中午时分,湛蓝的天空必将万里无云;收获者的双臂,捧满沉甸甸的金黄麦穗”应用怎样的语调语气朗读呢?

明确:语调逐渐上扬,用赞美的语气。

三、板书设计(略)

124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