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教案下载(2)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
地区 主要产业部门不同 依托的地理条件不同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家用电器、服装、食品、玩具制造、电子通信设备等产业 靠近港澳和东南亚,很多地方是侨乡,有利于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且海陆交通便利
辽中南地区(的重工业基地) 钢铁、机械、石油、化工、船舶制造工业 有色金属、煤炭、铁矿资源丰富,海运便捷、铁路运输发达,有利于发展重工业
过渡: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城镇的迅猛发展,可以说城镇的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的发展。
板书:城镇的发展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前后的录像。让学生说说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明确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前者农田广阔(以农业用地为主),后者却是城镇密集。土地利用方式的显著变化是珠江三角洲城镇发展的重要标志。
师问: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前后土地利用方式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形成这种巨大变化需要哪些条件呢?
投影5:《珠江三角洲独特的土地利用景观》(图7.6)、《川流不息的民工潮》(图7.7)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短文加深印象。
启发思考:同学们,画中的城镇幢幢建筑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居住、建工厂、办学校、办医院等)城镇的建筑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学生:当地剩余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越来越多,人口急剧膨胀。教师:及时鼓励)
讨论表述: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投影片)珠江三角洲地区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序号将它们排列起来,并派小组代表加上适当的动词,用一段完整的话表述出来。
①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②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 ③城镇的发展 ④大量就业机会 ⑤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外地劳动力 ⑥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学生:①②④⑤⑥③)
评价点拨:学生讨论、排序、口头表述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业、娱乐业、运输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些非农产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不仅吸纳了本地剩余劳动力,还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正是由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入,珠江三角洲才有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改变为工业、交通和城镇建设用地,这些非农用地散布在城郊和乡镇,与尚存的农业用地相邻,形成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农业用地交错分布的独特土地利用景观,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
小结:由于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才使本区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可见,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的形成条件是:外向型经济繁荣,产业结构调整。
填表:(见投影)
地区 最显著的变化 形成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 改革开放 前 土地利用方式 型经济繁荣
以 用地为主
后 用地、 用地、 用地和 用地交错分布 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前:以农业用地为主;后:居住、交通、基础设施用地与农业用地交错分布。形成条件:(1)外向型经济繁荣;(2)产业结构得到重大调整〕
投影:《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的变化》(图7.8)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后,结合地图说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学生:1984年即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分布稀疏,数量较少,规模较小,非农业人口增长缓慢;2000年时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越来越密,数量大大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业人口增长很快。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回答得很现实!
分组讨论:下面同学们结合图7.8和前面所学知识分组讨论一下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评价点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促使各种服务业迅速崛起,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并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因而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过渡: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为70%以上,而我国现在的城镇化水平不到40%,亟待加快发展步伐。但是,城镇化的发展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分组讨论:城镇化发展过快,大量的农业用地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地,会对环境及人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城镇化发展过快,大量的农业用地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地,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源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垃圾成堆、绿地面积减少等)和社会问题(如交通拥挤、车辆堵塞、噪声污染、住房短缺等)。
过渡: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怎样才能解决城镇化发展过快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协调好人地关系呢?
角色扮演: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分别充当普通工人、工厂厂长、深圳市市长、广东省省长角色来谈谈自己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和城镇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角色 建议 设想
普通工人 城镇发展太快,难以保证居民居住环境 城镇应适度发展,科学规划,保证居民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
工厂厂长 要尽量少建或不建污染性工厂 要大力兴办环保型企业
深圳市长 做好环保宣传工作。城建规划要科学、合理,注重环保 把城市建成花园式城市
广东省长 城镇发展要注意节约耕地、合理用地,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发展 要努力实现广东省各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稳定城镇人口
评价点拨:刚才同学们扮演的角色很成功,提的建议和设想很有道理,操作性很强。珠江三角洲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只有做到适度发展、科学合理地规划、注重环保、适当引进外来人口,搞好宣传教育工作,才有可能解决好本区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协调好人地关系,获得可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条件,采取的独特的模式,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利弊和解决办法。
知识要点与检测
[反馈练习]
1.填空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产生于 世纪 年代,其产生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地理位置优越(紧邻 和 地区); 交通运输便利;很多地方是的“ ”,便于吸引大量 、先进 和 经验及最新的工商 信息。
(2)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以“前店后厂”为基本模式,其中 地区扮演“店”的角色, 地区扮演“厂”的角色, 在前, 在后,彼此紧密合作,因而被形象地称为“前店后厂”。
(3)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发展的标志是 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主要原因是 经济繁荣, 结构发生重大调整。
(4)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也可以带来一系列 问题和 问题。
2.连线
“前店后厂”是我国外向型经济区域合作的基本模式。请把“前店”“后厂”与相应的地区用线连接起来。
“前店” 珠江三角洲地区
“后厂” 港澳地区
答案:1.(1)20 80 港澳 东南亚 海陆 侨乡 外资 技术 管理 科技
(2)港澳 珠江三角洲 港澳 珠江三角洲
(3)土地 外向型 产业
(4)环境 社会
2.“前店”——港澳地区 “后厂”——珠江三角洲地区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请你课余从报刊、杂志、电视或电脑网络上搜集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有关资料,解释其城镇化发展的原因。
2.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影响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请你结合家乡的实际情况进行书面说明,并就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你的建议和设想。
八年级地理教案下载篇1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读图,简评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的
气候特征。
4、以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为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说明区域内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掌握分析、表达一个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的方法;学会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影响。
三、教学准备:
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自制幻灯片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讲授法
板书:1、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
2、面积:土地面积78.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8.2%
3、绝对位置
1)大体位于120°E——135°E、40°N——53°N
2)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主要位于中温带
4、相对位置
1)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
2)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5、地理位置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二、地形特征
讲述:我们在七年级下册学习过描述大洲地形特征的方法,你还有印象吗?
学生讨论: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平均海拔高度、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格局和特色地形。
八年级地理教案下载篇12
一、教材分析
学生通过学习上一节长江,对学习河流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教材主要从中国第二长河,“母亲河”的奉献中国的忧患,根治黄河四方面概况了黄河的整体地势特征本节的教学对学生今后学习我国的水资源,水能源,生态环境的保护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由于具备了学习地理的一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读图和析图的能力,同时学生学过《长江》一课,对河流的学习方法有了了解,为学习本课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学生对于本课提及的地上河的成因的分析及产生的危害和治理的分析,还不够具体和深入,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探究完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黄河的水文特征,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开发和治理的方案。
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成为地上河的成因和黄河的治理措施。
分析:从了解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过程中可体现出生态环境的破坏,人地关系的不协调,从而可引出治黄的根本措施,所以“地上河”的成因是本节的重点。黄河的水资源和水能资源都很丰富,如果利用好这些资源将有利于加快西北内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合理利用也将产生一系列问题,所以黄河的开发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现实中,因为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等原因使黄河中游水土流失严重,下游形成“地上河”且近年出现断流现象,这是人地关系不和谐的后果,也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黄河的治理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五、教学方法
学法:
(1)自主探究这是教学的准备阶段,我设计学案了提前发下去,为学生预习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帮助。
(2)合作交流我采用组内交流、组际交流、同桌交流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给每一个学生以机会。
教法:
(1)目标重现: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评价能力。
(2)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内展示预习学案,检测预习效果
(3)合作探究,通过做综合题来联系所学的知识,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精讲点拨,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疑问、重难点、易错的、易混的、易漏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5)巩固检测,针对学生对本节课的检测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率。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黄河录像导出本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3分钟)[引入]用课件播放黄河景观视频,激昂的音乐伴着滚滚黄河水展现在学生眼前。
[教师过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古代就有许多文人墨客歌颂过它。请同学们展示搜集的有关黄河的诗。
[学生展示]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
[师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河。
(二)(10分钟)[课件出示]黄河探险
[教师]先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的题:读图思考。
[课件展示]黄河流域图
“动态移入”法首先画好黄河“几”字形状作为文本。
[师]“黄河的干流像什么形状?”
[生]像个巨大的“几”字。
[师]鼠标点击动态移入地图上黄河的原位契合并重复几次。
[学生自主学习]
请学生读“黄河流域水系略图”,并在小组内总结以下几个问题。
1、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和入海口:巴颜喀拉山脉和渤海;
2、读课本及地图,明确黄河干流的长度和形状:5500多千米;
3、找出黄河干流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共九个省区;
[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
4、看看黄河流经了哪些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5、在图上明确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内蒙古自治区河口镇和河南旧孟津;
6、找到黄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请学生注意,这两条支流分别位于黄河的哪一个河段。
[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由各小组充分讨论后,派代表上台交流。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黄河的简图,并根据自己画的图进行讲解。
[学生活动]自探空间:为什么说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学生讨论、回答]黄河仅仅是长度居全国第二位,而年入海水量却远远少于长江、珠江。
[师]黄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东流,注入渤海湾,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三)[课件出示]黄河的水文特征(10分)
[师]请学生自学课本49—50页的阅读来找出正确答案。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总结出上游的水文特征。
八年级地理教案下载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现代农业生产的新成就。
2、了解科学技术提升和改变了农业生产单纯依赖自然的局面大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
3、知道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解决了世界上五人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国农业对世界的重大贡献。
重点:
了解我国农和品的进口与出口情况,以及我国与世界的农业交流,增强国际理解。难点:列成对我国农业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发展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2、阅读与介绍。
在阅读袁隆平院的照片和文字时,进一步讨论:“袁隆平院科学研究的成果增产了那么多粮食,这说明了什么呢?”(科学技术具胡巨大的力量,是第一生产力。)
在欣赏玻璃日光温室、无土栽培技术的照片和文字时,讨论无土栽培技术。对学生可能不十分清楚的这部分内容,老师可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片进行讲解。
在欣赏网箱养殖、规模化禽蛋养殖,现代化饲养牲畜的照片和文字时,讨论“这些是何生产公式?,这些生产技术有什么好处?”者可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延伸性讨论:“你还知道哪些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3、老师总结:“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上,才大幅度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为我代劳的生活提供站越来越丰富的优质产品。”
第二课时:
1、导入。“前面我们了解到,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迈进了现代农业的门槛,科学技术又为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向着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大踏步地前进。甸的农业不仅为我国,同时也为世界做出了伟大贡献。”
2、阅读与讨论。
(1)我们伟大的祖国用只占世界十分之一耕地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免除了饥饿。
(2)我国有4.7亿人口从事立契农业劳动,我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着农产品的交流。通过讨论知道,我国既出口农产品,也进口农产品,这就是世界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
3、小组探究。指导学生分小组读教科书上的图,查找一下我国出口哪些农产品,主要出口到什么国家和地区;我国主要进口什么农产品,是从世界哪些地方进口的。组织学生指图讨论。
4、发表与交流。
(1)各小组进行识图汇报和交流,同时也可以边汇报,边组织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标注我国出口和进口农产品的情况,老师引导学生我国的农产品销往世界各国,又从世界各国购进必需的农产品。
(2)学生汇报见过和吃过的进口水果、奶制品、畜产品等。
5、老师总结。
八年级地理教案下载篇14
教学目标
1.知道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秦岭—淮河”一线的位置及其地理特征;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法、讨论法,掌握“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为、难点
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同学们,听过《晏子使楚》的故事吗?故事讲到晏子出使楚国时,讲过这么一句话“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就是说橘子生长在淮南是橘树,生长在淮北则是枳树,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却不同。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通过《晏子使楚》的故事引入,并用其中“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一句话设问引发学生思考。)
[讲授新课]
1.秦岭与淮河的位置
[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读图,找出以下问题的答案。
(1)说出秦岭山脉的走向和淮河的流向有什么特点?
(2)找出“秦岭—淮河”一线通过的主要省级行政单位。
(3)下列省级行政单位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是()
①湖北②河北③江西④山东⑤浙江⑥山西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学生活动]1.在地图中找出0℃等温线与“秦岭—淮河”一线的关系,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气温差异;2.找出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秦岭—淮河”一线的关系,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降水差异;3.通过这两气候要素的差异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地理景观和居民生活习惯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同时利用景观图辅助学生理解。)
[学生活动2]填写下面表格
秦岭—淮河以北秦岭—淮河以南
温度带
干湿区
水资源丰富程度
河流是否结冰
耕地类型
耕作制度
植被类型
主要粮食作物
主要经济作物
主食
其他
[学生活动3]以“到底北方好还是南方好”作为辩题,进行辩论。在教室两边分别挂上反映北方和南方地理风情的图片(各3~5张),请代表北方、南方的学生分坐两边,同组学生(每组里均有辩手、策划者和南、北方人)的座位相邻。辩论前几分钟由南、北方各出一名学生播放代表当地风情或歌曲录音,以营造一个虚拟的良好情境,然后让学生自由辩论,不受约束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板书设计
一、秦岭与淮河的位置
1.走向
2.经过的省区
二、“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八年级地理教案下载篇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地图能够准确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以及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台湾省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物产,学会分析农产品和气候、地形的关系,培养学生区域地理分析能力。
3、使学生了解台湾省的经济特点。
4、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台湾省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增强台湾与祖国大陆早日统一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以及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的分布。
认识到台湾省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课件展示 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乡愁》,用诗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台湾省。
体会诗歌的 情感、意境,体会诗中台湾与祖国的骨肉之情。
调动多种感官;创设诗意情境;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同学们学习本课的热情,揭示本节课题。
2、读图,归纳主要信息
课件出示 台湾在地球上位置图、台湾地形图,引导学生读图,找出图中信息,看看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以及与大陆哪个省最近,读图归纳出台湾地形、气候等特征。
使学生加深对地图的阅读以及归纳能力,在学习中明确方向。培养读图以及归纳地理事物能力。
3、案例活动教学
学生分组讨论课堂活动,利用比例尺计算台湾与祖国的距离,阅读书中资料。
根据比例尺量图计算福州到基隆,厦门到高雄的距离。阅读活动资料,讨论回答问题
该部分主要是通过地理的位置计算,从而得出台湾与祖国的距离很近,从情感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总结该部分要点
根据同学们的读图以及归纳情况,教师对同学们的答案进行总结。并且引出下课时内容。
让学生掌握该部分内容的基本知识。
二、美丽富饶的宝岛
播放台湾农产品图,引导学生归纳台湾丰富的资源。
掌握台湾农产品的的基本情况,了解台湾是一个富饶的宝岛。
⑴位置: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相望,位于东海、南海、台湾海峡、太平洋之间。
⑵范围:我国的岛屿台湾岛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小岛组成。
⑶居民:2300万,汉族占97﹪,多是明清以来广东和福建两省移民的后代,是我们的骨肉同胞。
⑷台湾是祖国领土的证据:地缘、血缘、历史和文化渊源。(P34中的活动2)
⑸自然环境:
①地形:岛内西部是平原,约占1/3;中东部是山地,约占2/3。
②气候:北回归线穿过南部,大部分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是热带季风气候、。
③资源:水果、森林、盐库
④台湾之最:玉山是台湾的山,浊水溪是台湾最长的河,日月潭是台湾的湖泊。樟 树是台湾最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三、出口导向型经济
⑴经济: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即出口导向型经济。
⑵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有利因素:
①优越条件,海岛多港口。
②丰富廉价高素质劳动力。
③政策支持,吸引外资。
⑶工业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地区。
原因:
①位于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为工业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②大陆移民首先到达,最早开发的地区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
④海运便利
⑷主要城市:台北是省会,是台湾的城市;高雄是台湾第二大城市也是港口;台南 是台湾省最早的城市;新竹是台湾的“硅谷”。
八年级地理教案下载篇1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能用事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联系实际区别天气与气候。通过对天气与气候的特点分析学生学会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解答地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良好习惯;增强自身应对变化多端的天气的防护意识,进而增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
学法:
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法、对比法、综合分析法。
课时:
1课时
教具使用:
大洲轮廓图卡片、地球仪、地理图册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请首先请两位同学表演场景对话,让学生们注意观看。
场景对话如下。
小明:天可真热啊,烈日炎炎,骄阳似火,我都快中暑了。我真想去北方避暑。唉,对了,我的好朋友小亮,他家搬到了黑龙江的齐齐哈尔,那里肯定很凉快,不如我去他那里避一避暑。对,我得赶快给他打电话。喂,你好!是小亮吗?我是小明。
小亮:你好你好!小明,好久不见了,你还好吗?
小明:好什么呀!天太热了,我都快中暑了,上海这一个星期持续高温,每天气温都在35℃以上,这不,我给你打电话,想去你那里避暑。
小亮:你可千万别来,我这里一连下了三天大雨,电闪雷鸣,树被风吹断了,铁路让洪水冲垮了。
小明:那可怎么办呢?要不等天好了,你给我打电话吧。
小亮:打电话多费钱啊!我们去看天气预报吧。
小明:对啊,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天气早知道。我们现在就去查看天气预报。
师:谢谢两位同学的表演,是啊,天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天气的知识。
新授:
一、天气及其影响——谈天论气话天气
(一)天气与气候
师:多媒体出示一组不同天气的图片,请学生用语言描述一下自己看到的内容。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描述了图片中的天气状况,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他们都用了哪些关键词来描述天气呢?天气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回答
师:天气就是指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是经常变化的。通常用阴晴、风雨、冷热等词语描述,此外还有冰雹、沙尘暴、台风等。(图片展示)
天气有两个重要特点:时间短,变化快。(即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别很大,同一地点不同时刻天气不同。)
师:天气在短时间内是经常变化的,那么气候有什么特点呢?谁能说说我们当地的气候呢?
生:回答
师:气候与天气恰恰是相反的,气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例如: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多年都是这样。
问:你能总结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吗?(学生分四组讨论,回答)
生:小组代表发言
师:总结发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接着,教师多媒体出示一组和天气或气候相关的描述,让学生判断出该描述是天气还是气候。
1.今天风和日丽
2.昆明四季如春
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东边日出西边雨
5.我们这个地方常年很少下雨
师:刚才,我们谈了很多有关天气的话题,就是因为天气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能举例说明天气对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吗?
生:回答
师:
(二)天气及其影响
师:(课件播放各种天气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图片,了解天气对我们的影响,给学生直观的印象。)
师:如果我们能预知明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会有很大帮助的。那么我们从哪里会预知明天的天气呢?学生回答天气预报,引出话题二。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谈天论气话预报
师:同学们你们日常生活中都是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天气的呢?
生:回答
师:是啊,随着科技和媒体的发达,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越来越多,正如同学们所说: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都是我们了解天气的途径。
师:那么,天气预报又是如何产生的呢?通过这幅图大家会有所了解。多媒体展示天气预报的产生过程。
师:通常天气预报要说明一天或几天中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等的情况,我们先来看看风的符号吧。出示幻灯片。
在天气预报中常常还可以看到卫星云图,卫星云图可以分析哪些地方是晴天、有雨或者阴天。
师:带领学生认识卫星云图。
为了读懂天气预报,通常用专用的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天气符号一般与城市名称一起出现,我们一起来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
师:带领学生认识天气符号。
师:如果一个城市出现两个天气符号会表示什么意思呢?
活动:请学生结合图片说说相关地区的天气状况。
活动:根据图片所示内容,回答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不仅注意每天的天气变化,而且越来越关注每日的空气质量。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呢?
师:出示两幅不同地方空气质量的图片,你喜欢什么样的空气?
生:回答
师: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谈天论气忧空气
师:空气质量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学生看课本自学完成。
师: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污染空气的现象?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从身边发现问题)
师:展示一些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图片,让学生感受人类不合理的做法导致的空气质量问题,及常见的沙尘暴、雾霾等污染天气图片。
活动:(学生分四组)
各抒己见献良策:面对这样的大气环境,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讨论后交流自己的看法。
巩固练习:为下列现象出谋划策
1.城市里的汽车可真多,尤其是私人汽车的数量增加很快,汽车尾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2.为了冬季取暖,北方地区经常有一些锅炉房的烟囱黄烟滚滚。怎么办?
3.家庭装修过度,出现头晕、恶心的现象。
4.建筑工地拆除旧房子,没有防尘措施,造成大量灰尘。
课堂小结:
师:一节课的学习,使我们收获很大,请同学们谈一谈收获和感悟。
生:回答(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养成一种习惯,即收听收看天气预报;树立一种意识,即保护大气环境。
板书设计:
多变的天气
一、天气及其影响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天气预报
2.风力与风向
3.卫星云图
4.天气符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八年级地理教案下载篇17
“影响气候的因素和气候的地区差异”一节是人教版义务教材第一册第四章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讲述气候知识的关键所在,理论性、概括性较强、难度较大。我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讲解图表、联系实际、巩固练习,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归纳如下:
一、利用图表形式,提炼教材内容,让学生较快地掌握学习内容。
1.影响气候的因素
这张联系图表,简明扼要,层次清楚,能使学生对影响气候的因素及其形成原因有较清醒的认识。
2.气候的地区差异
通过此表使学生了解由于影响世界各地气候的因素不同,不同地区的水热情况不一样,气候就出现了地区差异。
二、列举学生日常生活中能够亲身体验到的事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牢固记忆教材内容。
讲纬度因素时,列举我国冬季南北气候相差很大的事例。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冬季时人们在黑龙江省的室外一般要穿皮衣,戴皮帽才能御寒;而海南岛人穿夹衣就行了?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帮助完善答案。
讲海陆因素时,列举学生在海水中游泳的事例(我校地处北部湾畔,学生大都在海水里游过泳)。提问学生为什么夏季(白天)在海水中游泳时,海水的气温比陆地气温要低;晚上游泳时,水中比岸上要暖和。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则相反。一年或一昼夜的气
温变化,陆地大于海洋,内陆地区大于沿海地区,这时受海陆因素影响。
讲地形因素时,列举学生爬山的事例。爬到山顶上感觉到凉快,说明地势越高,气温越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并列举我校所在地东方县的年降水量很少,不及海南岛中部琼中县的年降水量的一半的事例。教师分析原因:东方县地处海南五指山和长山山脉的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升高,不易成云致雨、降水很少。而琼中县地处五指山的迎风坡,气流上升,气温降低,水汽遇冷凝结、降水较多。这些都是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而致。
讲洋流因素时,列举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事:把热水倒进冷水中,冷水变热;把冷水倒进热水中,热水变冷。如把热水比做暖流,冷水比做寒流,那么可以说明:暖流使沿岸地区气温升高,寒流则使沿岸地区气温降低。
三、设计配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讲完课文后,我设计了配套练习,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消化当堂课所学的内容。
练习一:影响下列各地气候的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我国黑龙江省最北部的漠河镇,是我国有名的“北极村”,每年在9
月初就进入冬季,一月平均气温在-30℃以下,这是为什么?而我国最南端的旅游城市三亚,一月平均气温高达21℃,是避寒、游览、疗养、度假的黄金季节,这又是什么原因?
2.为什么俄罗斯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被誉为北极圈内的一颗明珠;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位于40°N以北,纬度要低,但冬季时该港却全部封冻了?
3.青藏高原所处纬度同长江中下游平原大致相当,但青藏高原是我国夏
季气温最低的地区,这是什么原因?
4.大西洋中爱尔兰岛上的瓦伦西亚与欧洲中部的波兰首都华沙差不多处于同一纬度,但瓦伦西亚的一月平均气温为7.2℃,年降水量为1436毫米;华沙的一月平均气温为-3.3℃,年降水量为564毫米。为何会出现这些差异呢?
练习二:把下列地区与所对应的气候带用直线连接起来。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温带湿润地带
英国西部地区干旱地带
青藏高原高山地带
印度尼西亚的赤道地区寒带和亚寒带
北冰洋沿岸热带多雨地带
八年级地理教案下载篇1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读图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其在图上的分布。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2、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2、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
1、分析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优越性
2、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具:
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沿320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谈:我们经常说,我们的祖国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首先,我们一起看一段录相感受一下祖国的壮丽河山。(展示多媒体)
2、当然,要更进一步的认识,就需要我更深入的学习。今天,我们将进入一幅全新的画卷。
(板书: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二、地势西高东低:(板书)
1、过渡:在古代诗词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为什么江水都要向东流?(地势西高东低)
2、把我国的地面沿32°N线剖开,呈现出这样的面貌:(展示多媒体)
3、观察,思考P20活动中的问题。
(指名答)
归纳: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板书)
可分为三级阶梯,第一级平均海拔为4000米以上;第二级为1000米-2000米;第三级为500米以下。
4、活动:(出示设色地形图)
找出这三级阶梯的大概范围
找出三级阶梯界线上的主要山脉
5、讨论:“地势西高东低”的优越性
谈:到现在,我们很容易就得出我国的河流为什么会由西向东流了,除些之外,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还有哪些优越性呢?
学生分享、自由发言,提出各自观点,最后派代表总结发言。
(教师可引导学生主要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
〈1〉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洋上的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
〈2〉“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我国的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滚滚流,这些大江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运输,促进了内地与沿海的经济联系。
〈3〉在各阶梯的交界处河流产生巨大的落差,水能资源十分丰富,我国的大型水电站大多建设在这些地带。如葛洲坝水电站、正在兴建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三、山脉纵横交错(板书)
1、过渡:在我国的三级阶梯都是以山脉为界,感觉山脉就像骨架一样。事实上,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地形的骨架。(板书:地形的骨架)
2、读图(出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
找出以下方向的山脉:(板书)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玉山(东部最高峰)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3、活动:找五岳
谈:我国奇峰名山众多,其中“五岳”就很有名,它们自古就是人们争相祭
拜之处,游览之所,那么,五岳是哪五岳?你们能在图上找出来吗?
它们分别们于哪一个省?离我们最近的是什么岳?
板书设计: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二、山脉纵横交错:
1、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2、主要的山脉: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玉山(东部最高峰)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
八年级地理教案下载篇1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中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中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中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中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中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习指导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中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中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中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
一、从世界看中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中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中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中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中国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承转】中国的面积很大,中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习】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练习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中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中国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习题答案,教师辅导。
【提问】请你算一算中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中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中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近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中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中国的南部。中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近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中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中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中国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中国领土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中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中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中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中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中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习】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中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中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归纳】中国东西之间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第二课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
【复习提问】中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中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中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
三、广阔的海域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②(中国的临海示意图)。
【提问】由北向南中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八年级地理教案下载篇20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并指出本区主要地形组成和主要地形区。
2、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了解该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3、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4、理解人们在干旱环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条件。
教学重难点
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由位置联想景观导入新课
1、由区域名称描述大致位置。
2、联想该区景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漫漫。
3、设问:是什么造就西北地区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西北的自然环境来寻找一下答案。
新课讲授:
二、草原和荒漠
(一)地形与位置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图,找出主要山脉,指导学生概括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相对位置分析)。
2、归纳:该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长城—阿尔金山脉以北。本区深居内陆,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该区面积广大,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大部和宁夏北部。
3、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西北地形图,指导学生认识该区所处阶梯及大致海拔,分析西北主要地形及主要地形区。
4、归纳:该区主要位于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内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5、那么,西北的位置特点(远、高、阻、广)对气候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气候特点与景观分布
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提问:西北地区降水的大致范围?
2、小结:西北气候特点——干旱。
3、完成P73——P74活动。
4、归纳: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提问:那么造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6、学生回答:深居内陆,离海洋远,降水少,越往内陆走降水越少
7、教师小结:对,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离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
8、转承:干旱的气候对该区的河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河流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景观图,让学生体会干旱的自然特征。
2、教师归纳:西北地区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夏季高温,降水较少。干旱是本区的特点,这里河流少、短、多内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最长的内流河。
3、承转:那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西北地区的农牧业有什么影响呢?
三、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一)牧区
1、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比较干旱,水资源贫乏,降水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只能满足牧草的生长需要。因此西北地区畜牧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2、读图8、5,找出本区的主要牧区及代表性畜种。
3、读图8、5,找出贺兰山,引导学生分析西北牧区的地区差异、
4、小结:贺兰山以东,草原草场;以西:高山牧场。
5、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可移动的房子——蒙古包”,了解牧民生活居所的特点,理解干旱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设问承转:在这样干旱的环境下,是不是除了发展畜牧业,就没有种植业了呢?
(二)灌溉农业区
1、教师讲述:水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西北地区水源成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西北地区那些地方可以发展种植业呢?
2、读图8.7,找出有水的平原的地区,思考:水源来自哪里?
3、教师归纳: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4、读图8.8和图8.9,认识西北的四个主要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可以引黄河水灌溉,农业发达,有“塞上江南”之称;,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发展农业。
5、承转:什么季节冰雪融水最多,当地人民又是怎样利用的?
6、结合P76—77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绿洲农业生产所依赖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7、讲述:水渠修建利用山麓的坡度,让地下水顺坡而下;暗渠的修建,可以避免宝贵水资源的大量蒸发;竖井便于人们疏通水渠。坎儿井真是保护灌溉、节约用水、防止蒸发的一种好方式。
8、承转:虽然水源有限,但西北也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读图8、10、图8、11,了解西北特有光热条件和农产品特点。
9、小结: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规律及原因
1、读图8.4,将照片与拍摄地连线。
2、分析造成本区景观变化的原因。
【活动】认识坎儿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读图8.12,8.13,观察坎儿井的构造。
2、读图8.13,认识坎儿井的构造原理。
3、通过坎儿井,了解当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