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课件

时间: 新华 八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以确保教学过程有序、连贯。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课件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课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课件篇1

一、教学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光的折射而产生的一些现象。

二、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中光路中可逆的.。

三、实验器材:

玻璃水缸、水、激光发射器、光具盘、玻璃砖、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等

四、具体安排: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的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3、用光的折射来解释眼睛受骗的问题

我们来解释刚才在叉鱼比赛中,为什么我们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原来鱼从水中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会在水面发年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鱼像发出来的,鱼像是鱼的虚像,鱼像比鱼位置高。所以刚才比赛的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

4、课堂练习

(1)光从空气行政村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入射角。

(2)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这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造成的。

(3)画出图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五、小结

六、作业的布置学习指导55-56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课件篇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实际中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通过实验,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2、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1、引入(1)

(1)“赛马”欣赏2分钟视频展示:让学生认真欣赏,谈谈感受。

(2)教师指出:像刚才的音乐一样,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的声音叫做乐音。

(3)教师提问:那么我们通过哪些方面来描述乐音呢?

2、引入(2)

介绍:俄罗斯最著名的男高音Vitas的魔鬼高音,征服了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他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声音的奥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

引入新课:声音的特性(板书)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声音的音调

(1)教师演示:

①用电子琴弹奏高低不同的音符,让学生感受有什么不同;

②用音频播放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让学生感受不同。(展示课件:声音的音调)

(2)得出:声音的高低不同,高音尖细、高亢;低音沉闷。

物理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3)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①分组实验: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②分组实验:用硬纸片快慢不同的拨动梳子,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③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4)教师帮助学生建立频率的概念

①我们把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赫兹Hz(板书)。

②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板书)。flash课件展示:音调与振动的快慢、

(5)学生看书,了解人和一些动物的听力和发声范围图。

(6)教师提问:人的听觉范围是多少?那么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波我们能听见吗?学生回答,找出次声波和超声波的概念。

次声波:发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超声波:发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板书)

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超声波和次声波。

2、声音的响度

(1)教师演示:用不同的力击鼓,学生感受声音的不同;改变录音机的音量控制开关,让学生声音大小或强弱的不同。

物理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声音的响度。

(2)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

①教师演示: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②学生思考、讨论: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③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③教师提问:响度还与其它因素有关吗?(学生思考、猜测。)

④师生小游戏:教师小声说一段话,后排学生不知所云,而前排学生能准确说出。

⑤学生得出: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距离有关。(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加以说明)

⑥师生归纳总结:影响声音的响度的因素是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板书)

3、探究什么是音色

(1)“猜乐器”:播放用不同乐器演奏的歌曲,让学生指出不同的乐器。

(2)学生小游戏:让后排的几个学生说同样的话,前排学生不回头指出说话学生的姓名。

(3)教师提问:你凭什么区分不同的乐器和不同的同学?得出: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品质、特色叫音色。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的学习内容:

知识: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能力和技能:

了解示波器在展现乐音特征中的特殊优势。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课件篇3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实验[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课件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点的概念及条件;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及作用。

2。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体验质点的条件及意义,初步掌握“科学抽象”这种研究方法。

2。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可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实验并体会比较。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心科技发展,勇于探索的精神。

2。通过分析不同参考系中的运动现象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质点、概念的建立。

2。明确参考系的概念及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质点模型的条件判断。

2。坐标系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物体和质点

教师演示1: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羽毛举高后释放,让同学们认真观察羽毛的运动情景。

提出问题:羽毛在下落的过程中有什么特点?

学生认真思考后回答:一方面有自转;一方面整体下落。 教师演示2:将漂亮的竹蜻蜓双手一搓,竹蜻蜓便飞到同学们中间。

提出问题:竹蜻蜓的运动跟羽毛的运动一样吗?它又有什么特点?

学生合作讨论:既有向前的飞行,又有自身的转动。

课件展示:通过大屏幕播放各种各样的物体的运动:雄鹰拍打着翅膀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火车在田野里高速行驶,刘翔箭一般冲向终点线??

结论归纳:详细描述的困难在于物体有自己的大小和形状。

讨论交流:是不是我们研究的所有问题,大小和形状都起关

键作用而不可忽略呢?

创设情景(PPT展示)

情景一:地球绕太阳公转(flash动画模拟)

情景二:远洋航行的轮船,指挥部要确定它在海洋中的位置

情景三:从斜面上滑下的木块

情景四:火车在从南京开往上海的途中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对比以上所看到的物体的各种运动,并作对比,讨论在什么情况下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即探究可看作质点的条件。

教师设疑:哪些物体可以看作质点呢?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总结:

视野拓展:课件展示阅读材料: 《质点与理想化模型》 内容: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尽管不是实际存在的物体,但它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进行的科学抽象,它突出了事物的主要特征,抓住了主要因素,忽略了次要因素,使所研究的复杂问题得到了简化。

方法指导:在物理学中,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课堂训练

有人说:“当一列客车从芜湖开往北京

时,如图所示,就可以把这列车看成质

点。”这种说法正确吗?当研究这列火车经

过芜湖长江大桥时,火车能看做质点吗?

二、参考系

公路上向左匀速行驶的汽车如图甲,经过一棵果树附近时,恰有一颗果子从上面自由落下,图乙是其运动的轨迹。地面上的观察者看到的运动轨迹是C,车中人以车为参考系看到的果子的运动轨迹却是B。(不计阻力)

同样的苹果落地,为什么会观察到不同的轨迹呢?

学生分组积极思考讨论:是因为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即观察角度不同。

师生活动:找一位同学站到讲台前面,站好不动。教师从讲台一侧走向另一侧,同时问该同学:“我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该同学回答:“老师是运动的。”第二次与该同学并排同速走动,再次询问:“我是运动的吗?”该生回答:“我没有看到老师运动。”但是坐在教室里的其他同学说老师运动了,为什么? 教师设疑:为什么对于同一物体的同一状态,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不一样呢?

学生合作讨论:是因为观察的角度即所选参考系不同。 总结: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中,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绝对的。运动又具有相对性。因此,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作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以及怎样变化。

描述物体的运动时,另外选来作为标准的物体,称为参考系。 课堂交流:下述物理过程中选择什么为参考系较恰当? 课件展示问题:

1。“嫦娥一号”从地球表面向月球发射的过程中,若要研究“嫦娥一号”的运动情况,各应选择什么为参考系?

参考答案:都可以。但描述不同。一般的说,发射时一地球为参考系,被月球捕获后,一月球为参考系。

三、坐标系

学习了参考系后,我们就能定性粗略地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但是在实际的生产、生活、军事中对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有更详细的要求。

问题:某人从学校门口A处开始散步,先向南走了50m到达B处,再向东走了

100m到达C处,最后又向北走了150m到达D处,则A、B、C、D各点的位置如何表示?

学生分组讨论,可能说法较多,如B点在A点南面50m处、C在A的东南方向等。

教师点评:学生的描述在日常生活中是能够简单表明意思的,但严格地说是不准确的。对于上述问题有下面的解决方式: 可以A点为坐标原点,向东为x轴正向,向北为y轴正向,则各点坐标分别为:A(0,0)、B(0,—50m)、C(100m,—50m)、D(100m,100m)。

总结归纳:一般说来,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的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在坐标轴上,刻度应均匀分布。

课件篇二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为教学系统是复杂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只是预案,只能作为宏观纲领,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还要靠教师的艺术发挥。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教好概念是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的有效途径,所以,概念课教学是非常重要的。进行物理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1.

学生的错误前概念对接受新概念的干扰。如说:这杯水热,物理上应是:这杯水温度高。把“热”与温度混了。再如说:冬天放在操场上的铁比木头凉。实际是处于热平衡状态,温度一样高。2.认识不足或己有概念不清给教学带来的干扰。如说:静止的物体无惯性;再如说:沉在水底的物体不受浮力。3.用数学式代替物理意义。如认为:由R=U/I说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再如,由E=kq/R2说r趋于零时E趋于无穷。4.概念间的混淆。说速度为零时加速度一定为零。5.不会正确运用概念分析解决问题。如船从淡水湖开到海里,所受浮力怎样变化?会认为变大。

教学设计时要注意对概念的辨析。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x108m/s.

(二)过程与方法I.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一一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3.学习类比和比较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二、教材分析

第二章光现象和第一章声现象联系十分紧密,研究对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而第一小节主要解决三个问题:①什么叫做光源?②光是如何传播的?③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这三个问题跟第一章声现象中研究的三个问题很类似:①什么叫做声源?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课件篇5

教学过程:

一由已做实验引入新课

1、请学生交流做“热牛奶与冷牛奶哪个先结冻”的实验经过与结果。

2、师:有一个叫“姆潘巴”的男孩也做了同样的实验,但他所得出的结果却一次次遭到否定与讥讽,在这样的情况下,姆潘巴是怎样做的呢?

3、引出课题,齐读

二、阅读感受

(一)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思考:姆潘巴是个怎样的学生?

2、全班交流对姆潘巴的看法。

(二)朗读感受

自由读课文,思考:姆潘巴在整个事件中碰到了几个他意想不到的问题?

交流(根据学生的讨论,随机组织教学):

1、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让他惊愕不已

1)朗读体会,姆潘巴为什么“惊愕不已”?(从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这一反常的现象)

2)齐读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善于发现)

2、初中、高中的老师对这一问题的否定和讥讽,让他想不通

1)默读想象:当老师相继否定和讥讽他的发现时,姆潘巴的表现如何?

2)交流

3、大学教授虽然回答不出这个问题,但肯定了他的提问,并以实验证实了姆潘巴问题的确存在。

1)朗读,理解什么是“鼓足勇气”?姆潘巴为什么“鼓足勇气”?他在博士提问时会想些什么?

2)当证明姆潘巴的现象属实时,他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

3)交流

师:从一次意想不到的.实验中看出姆潘巴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又从他的问题一次次遭到否定和讥讽时,你又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学生?(勇于提问努力探索)

4、最后,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这个“姆潘巴问题”还真是个世界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复述课文

根据姆潘巴在整个事件中碰到的出乎意料的问题,请同学们进行创造性复述。

(四)质疑问难

小组选择方式读课文,还有哪些问题你想提出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三、拓展延伸

1、谈谈生活中“我的发现”和“我知道”

2、颁发“小博士”奖章

3、学生推荐有关方面的书籍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扩大识字,并复习巩固已识的生字。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中学生姆潘巴善于发现,勇于提问,并努力探索的事情。能在阅读中学会发现问题,并想法解决问题。

3、在阅读中积累有关词语。

4、能联系生活,根据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向大家宣传生活中的科学常识。

5、培养探究意识,并能大胆提问,养成质疑习惯。

14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