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最新八年级历史教案

时间: 新华 八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资源,使教学过程有序、连贯。那要怎么写最新八年级历史教案呢?这里提供一些最新八年级历史教案,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最新八年级历史教案篇1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成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它属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意义?(中共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为了挽救革命,同共产党合作,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后来终于形成国民国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布置学生阅读50——5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埔军校的建立

1、根据50页“动脑筋”: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他接受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落入北洋军阀手中的教训,希望创造一支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2、革命军与北洋军有哪些区别?(启发学生运用“导入框”和51页小字部分提供的资料,从军队的任务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小结、过渡:袁世凯等人利用北洋军队作为自己独裁专制的工具,继续祸国殃民。所以,要想挽救国家危亡,就必须针锋相对,动用枪杆子来解决问题。

北伐胜利进军

1、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战争的对象有哪些人?(指导学生在51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位置,画圈作标记。)

3、北伐军进攻路线上有哪些重要地名?指导学生在51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两种箭头所经过的地名,作出标记:

A.广州→长沙→岳阳→汀泗桥→武昌→贺胜桥→九江、南昌→南京

B.广州→南昌→南京

C.广州→上海

4、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在不到半年内,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A.作战方针正确;B.国共两党紧密合作;C.[叶挺独立团]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官兵浴血奋战;D.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等。)

5、国民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根据课本回答的基础上,补充介绍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领导权、一再妥协退让、甚至压制工农运动等]:

A.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

B.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中国大地上同时并存着哪三个对抗的政权?(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教师指出:后来,武汉和上海的反动势力汇合起来,对幼年时期的共产党进行疯狂镇压。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屠杀。但是,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北伐战争的历史昭示我们:国共两党真诚合作时,对于国家、民族和革命事业具有很大的好处;两党的合作被破坏时,对于国家、民族和革命事业都会产生负面作用。

最新八年级历史教案篇2

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工业革命(P41)

1、工业革命:以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2、首先开始的国家:英国 棉纺织业

3、首先在英开始: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条件: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积累了丰厚资本并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4、重大发明: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是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机器,能够同时纺出多根纱,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瓦特改进蒸汽机:——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面貌,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富尔顿发明蒸汽汽船(美国人),在水路交通方面取得突破。

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蒸汽机车,后来又发明更为先进的“火箭号”机车:人类迈入“火车时代”,迅速扩大人们活动范围。

6、性质:既是一场技术革命,又是一场社会变革。

7、影响:

①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

②产生现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③现代大工厂制度建立起来,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大工厂的过渡。

④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造成东方落后于西方。

⑤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

8、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直接相关的名词是工厂

9、在蒸汽提供动力以前,有人力、畜力、水力、风力提供动力

最新八年级历史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蒋介石不抵抗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视频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分析、探究。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播放抗日救亡歌曲等,增强感性认识。

3.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历史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中逐步加深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

三、教学方法 1.情景引导法。 2.讨论法。 3.材料提炼法。 4.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打响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事件;星火燎原的火星;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难”指哪些难。 导入新课: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兴趣了,设置问题。

1、歌曲中东北人民为什么离开家乡流亡?

2、那个悲惨的时侯是什么时间?

(一)、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爆发原因:(课件 教师讲解) 九一八事变爆发经过:(视频 学生讲述)

中国民众的态度: 国民党: 结果:

共产党: 表现:

东北人民: 表现: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学生阅读,提取有效信息)

过渡:东北人民在极艰苦的情况下英勇抗敌,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也激发了国民党爱国人士的抗日决心,从而引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二)、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爆发原因:(学生阅读,独立完成) 西安事变爆发经过:(视频 学生讲述) 西安事变的性质: (教师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那么,该如何处置蒋介石呢?(教师引导学生,从西安事变发生时的复杂形势进行分析)

西安事变结果:和平解决

小组探究从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件事看,我们从中能看到什么?请大家想一想,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我们不仅看到了共产党人和各阶层人士的高瞻远瞩和博大胸襟;而且看到张学良、杨虎城能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利益得失,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功臣,伟大的爱国者。 西安事变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历史不容忘却,面对我们今天祥和的生活。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死者的血,生者的泪,提醒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历史的屈辱,并在铭记中奋进!在奋进中崛起!

(三)、课堂总结测评 (视时间而定)

最新八年级历史教案篇4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掌握先烈英雄业绩,体会志愿军被誉为“最可爱的人”,他们身上所蕴含的优秀品质,增强学英雄的信念,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知识与能力

1.了解美国侵略朝鲜,美国对中国人民的挑衅,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史实,讨论分析“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出兵是为了保家卫国,支援朝鲜,性质是反对侵略的正义战争。

2.掌握战斗英雄黄继光和邱少云的事迹,能生动讲述,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体会认同他们的优秀品质。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增强感性认识。

2、通过分组讨论和图文转换活动,提高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兴趣;通过发言,加强知识的理解和交流。

3、通过朗诵经典作品,讲故事,学唱歌曲,进行情景体验,加深对过去的理解。

4、通过阅读课本,地图,网上查询,获取有效信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思考历史问题。

教学对象分析

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态度,原有基础和存在问题,才可能进行针对性教学。本课教育对象为八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期待教师、同伴的赞许和认可。他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理解能力日渐增强。但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经历,实践经验,其思维方式,思维角度不够全面。这就要求教师能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掌握丰富的课程资源,巧妙设计问题,多角度引导探究。此外,随着八年级课业的增多,升学压力的增大,许多学生对历史课学习主动性下降,已经不能主动去阅读相关书籍,搜集有用的资料。基于此,在教学中,利用POWERPOINT平台制作多媒体课件,提供丰富详实的资料;教师适时点拨、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认识历史问题。

教学媒体设计

1.电教媒体的选择

依据事实性教学原则,情景性教学原则,探究性教学原则,选择计算机教学媒体。用POWERPOINT自制幻灯片13张,选择文字,地图,影视片断等,形成完整课件。

2.电教媒体的应用

在《最可爱的人》课件中,充分调动视听等感官的感受,可以在课堂45分钟,提供给学生大容量的知识信息,还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于启迪思维,促使学生乐学,主动学。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课件演示]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背景音乐。

[提问]作家魏巍以他的切身体会,告诉人们谁是“最可爱的人”?____到底是怎么回事?志愿军为什么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课件演示]出示课题及背景音乐。

[学习新课]

[课件演示]资料片《百年中国──____战争》

[讨论]中朝两国唇齿相依,接到金日成的请求,毛泽东闭门思索三天三夜。在这种情况下,你认为不出兵可能会有哪几种结果,利弊如何?出兵可能会有哪几种结果,利弊如何?

[教师归纳小结]美国出兵侵略朝鲜,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唇齿相依,我们不能坐视弱小的邻国受强国的欺凌;美国侵略军直接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朝鲜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课件演示]《中国人民志愿军1-3次战役示意图》

[活动]同桌两人一组,对照地图,指出鸭绿江,三八线,志愿军入朝路线,三次战役进攻方向,讲述____经过。

[课件演示]《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图、停战的相关文字资料

[讨论]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美国人怎么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2、____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课件演示]邱少云、黄继光的图片,电影《英雄儿女》片段

[活动]英雄赞歌①说说最可爱的人,生动讲述你所了解的英雄故事。②探讨志愿军身上有哪些高尚的品格?为什么会被誉为“最可爱的人”?③同唱一首歌《英雄赞歌》

课堂小结

[活动]个人分别做本课的知识结构图,前后四人一组交流完善

[练习]教师点拨本课易错之处。

最新八年级历史教案篇5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⑴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⑵经过:①爆发: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主力是北京大学生。②高潮:上海等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来支援北京学生的斗争。工人阶段参加斗争起了巨大作用。

⑶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

⑷结果:取得三大初步胜利a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b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⑸五四爱国运动意义: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⑹“五四”精神内容: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

⑺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的关系: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②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③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为中共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①时间:1921年7月。

②地点:上海(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③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共产国际代表。

④内容:A、通过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共产主义。

B、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C、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⑤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⑵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段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②是中国历开天辟地的大事。

③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在一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北洋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中国仍没有摆脱贫穷和落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仍然很弱。所以,即便是战胜国,中国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3、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最新八年级历史教案篇6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新学案第2页的“知识网络”,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新学案第7页[自我测评]第二题“知识联线”:([数字]表示相应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_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线索。

2、布置作业

最新八年级历史教案篇7

第1课鸦片战争的爆发

1.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白银,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2)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110多万千克鸦片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影响: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2.鸦片战争(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原因:直接原因是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贸易。

根本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3.中英《南京条约》

(1)时间:1842年6月

(2)内容: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②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③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魏源和《海国图志》

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英国不满足已经攫取的权利,要求修改条约,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结束:1860年,10月奕忻与英法两国签定《北京条约》

2.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

3.俄国侵占中国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机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是《瑷珲条约》。

4.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1)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打死洋枪队的头目华尔.

5.左宗棠收复新疆

①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讨伐阿古柏。

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意义:x新疆的收复,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新疆的开发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年7月-----1895年4月

2.主要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

3.在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牺牲。

4.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结果: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时间:1895年4月

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割台湾等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款是清政府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开埠通商,使日本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2000多人队伍,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7月中旬,攻陷天津,8月中旬,攻陷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

2.《辛丑条约》:1901年9月,李鸿章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签定。

内容: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影响:《辛丑条约》的签定,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这一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知识联想: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列强通过发动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侵略特权,使中国沦为其半殖民地,清朝政府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最新八年级历史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构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____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能够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最新八年级历史教案篇9

课程标准:

1、知道“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八六三计划”。

2、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列举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史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技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4、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够列举出“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科技发展的标志性成果,能够说出什么是“八六三计划”。

2、了解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3、能够根据“材料阅读”中的表格说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得到了基本普及的史实,增强分析图表的能力。

4、根据课本列举出文学、艺术、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培养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收集、展示一定的资料,通过分析资料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科教文体事业百花齐放、欣欣向荣。

2、采用分组学习、学生备课讲课的方法,提高主动收集、分析资料的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合作精神和竟争意识以及一定的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大量的史实认识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教文体事业繁荣发展,成果卓著,增强对党、对国家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2、通过一定的资料分析,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和保障,今天的勤奋学习就是为将来报效祖国、造福人类打下良好的基础。

3、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优秀品质,学习体育键儿为国争光、英勇顽强拼搏精神。

教学方法:

讲述法、讨论法、归纳分析法、列举法

学习指导方法:本课可以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并讨论一些问题,促使学生了解科教文体事业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的导言,了解我国科教文体事业等方面的事情。

二、新课:

(一)、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

由“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展开讲述:

1、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高新科技成果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2、实施“八六三计划”

3、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引导学生看书:

讨论:1、我国为什么要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2、教育发展与实行科教兴国战略是什么关系?

3、科教兴国战略对教育提出了什么任务?教育事业应怎样完成这一任务?

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讲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工作的成果。

(三)、文艺体育事业百花齐放

由学生自学教师讲述。

作业:《伴你读历史》、材料阅读、自我测评。

板书设计:

第12课欣欣向荣的科教文体事业

(一)、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

(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三)、文艺体育事业百花齐放

最新八年级历史教案篇10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构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__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能够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构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__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能够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

③开始:

④法律依据:

⑤资料:

⑥实施:

⑦结果:

⑧历史意义:

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简要说明西藏民主改革,补充比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__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__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有哪些主要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等,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地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6.教师使用课件,运用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归纳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师使用课件,指导学生观看相关插图和材料,形象地了解土地改革经过和农民情绪,透过讨论加深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提问】

(1)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最新八年级历史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丰岛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和日军旅顺大屠杀;威海战役;《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

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的比较,分析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

重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__教育目标

1.学习邓世昌等广大爱国官兵反抗侵略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爱国意识。

2.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的分析,进一步认识社会制度腐

朽、军事技术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

教学重点:中国军队战败原因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课时:一课时

课型:讲授新知识课

教法:多媒体电化教学、讲练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

教具:投影机、电视机、录像机、板书设计投影片、小结投影片、材料和练习投影片、《黄海大战》录像带、《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

板书设计:(另页)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从古至今,两国邦交友好几千年;然而,在近代,日本曾经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一是甲午中日战争;一是30年代全面侵华战争。(投影板书:第四章第二节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一个区区小国,竟然那么大胆对中国这样一个央央大国发动侵略战争。究其根源是什么?

2.讲授新课

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进行了一场资产阶级改革--明治维新。它对日本产生了什么影响?(个别提问)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迅速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唯一强国。由于资本主义本身具有扩张性,为了满足资产阶级的贪欲和转移国内人民的斗争视线,在对外政策上,日本统治者竭力推行军国主义,他们制定了所?quot;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朝鲜,再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所以,日本是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投影板书:根本原因: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那么,这场战争能避免吗?不。到19世纪末,清政府更加腐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是必然的。那么,战争为什么刚好爆发于1894年?(投影板书:直接原因:朝鲜问题)1894年朝鲜发生什么大事?朝鲜政府无力镇压起义,请求清政府派兵帮助,日本乘机出兵。起义平息后,日本不但拒绝撤兵,反而大量增兵;俘虏和囚禁朝鲜国王李熙,并以保护侨民为名,驱逐清军。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突袭中国运兵船。

1894年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投影板书:爆发:1894年)日军早已准备,清军被迫应战。丰岛海战、牙山战役失利后,直隶提督叶志超率军一缕烟逃到平壤。战争爆发以后,中日双方主要进行了四场交战。(投影板书:主要战役:平壤战役、黄海大战、辽东战役、威海之战)阅读课本,结合课本练习题1进行思考:用史实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失败的原因。(2-3分钟)(播放录像:《黄海大战》)录像后,提问:中国军队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那里?(先提问,后教师归纳)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对外推行妥协投降政策导致中国军队在战争中的失败。战前,清政府不作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万余名清军滞留平壤,贻误战机。平攘战役中,以慌报战功反被提升的叶志超一战即溃,弃城逃走;黄海战役后,李鸿章为保存实力,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辽东半岛战役中,北洋舰队在威海卫坐视大连、旅顺失陷;威海卫战役中坐等挨打,致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海军军费,置国家危亡于不顾。

当然,在战斗中,也不乏可歌可泣的爱国官兵。如: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丁汝昌等。

威海战役以后,清政府惊恐万分,慌忙向日本求和。1895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进行谈判,并完全按照日方意愿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投影板书:结果:《马关条约》1895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为什么?阅读条约的主要内容,并思考课本P50思考题: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一下,说明《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为什么大大加深了?(1分钟)(投影板书:主要内容)教师结合《南京条约》讲解《马关条约》的内容,并分析其严重危害。得出结论:《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投影板书: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小结:(另页)

4.巩固新课:历史手册P57第5、8、9题。

5.布置作业:课本P50练习题。

最新八年级历史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难点:西安事变如何解决。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引导

教学准备 《松花江上》歌曲、《西安事变》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听后想想:这首歌反映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懑。九一八事变这一国耻,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没齿难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二、教师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生预习。

(出示预习要求:预习时,请认真捕捉有效地历史信息: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意义、原因(背景)等。)

四、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主完成“导学案”的“独立试航”。——然后请一个同学在全班交流答案。

五、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我找到了哪些历史知识点、提出了哪些历史问题)。

2、思考:动脑筋(第70页: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活动与探究(第73页)

六、班内小组交流

1、小组抢答: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要先制造柳条湖事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九一八事变”地图,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师:“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对待日本的侵略是什么态度?(不抵抗)。我们可以从他发给张学良的密电可以看出:(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并分析)

2、蒋介石为什么要实行“不抵抗政策”?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引导学生分析:当时国共两党正在内战,蒋介石提出“先剿共、后抗日”的主张。)危害:只有四个多月,东三省全部沦于敌手。

师:东北沦陷后,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同时日本在东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下面看一组照片。(出示日军杀害中国东北人民的照片)。

师:面对日本的侵略屠杀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做的呢?(学生根据p70-71页的内容回答)

过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不满足于在东北的既得利益,接着把侵略魔爪伸向了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下面先看一段视频,请结合教材的内容分析:

3、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对蒋介石实行“兵谏”?事变的时间、地点?你如何看待?

学生看视频后回答、分析。

师:蒋介石被捉到了,究竟怎样处置蒋介石呢?请同学们分析。

4、西安事变发生后,全国各界有什么反应?

教师出示提示:从日本、美英、何应钦、宋美龄、中共等角度去考虑。

师:西安事变的最终结果是得到和平解决。请同学们讨论:(活动与探究题)(出示题目: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那些历史知识?“两大事件——两个时间——两种政策—五个人物——一个开始——一个形成”这些你知道吗?

八、课堂作业:高效课堂作业的当堂演练。

附:板书设计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一、九一八事变 二、西安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 背景:

经过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结果 发动者:张学良 杨虎城

局部抗战开始 结果:和平解决

最新八年级历史教案篇13

I、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丰岛,牙山战役;平壤战役;黄海战役;辽东战役;威海卫战役;《马关条约》资料及危害;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过程与方法

透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认识:

1、甲午战争是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日本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步骤。

2、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可耻行径;广大爱国官兵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3、国力弱、社会制度腐朽、军事技术落后是中国近代史挨打受辱的重要原因,中国只有强盛起来,才不会挨打。

4、《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为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引发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分析清军败因,初步培养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潜力。

2、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分析其对中国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比较、综合问题的潜力。

3、讲述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史实,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的潜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邓世昌等民族英雄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马关条约》资料及危害

难点:《马关条约》危害

教学设备

CAI课件(由《甲午风云》录像片段、日本“大陆政策”、《日本扩军备战图表》、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一段材料、《甲午战争形势示意图》、邓世昌像、“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对联、《时局图》等组成。)

教学方法

谈话法(以引导、启发、讨论为主)

Ⅱ、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放录像:《甲午中日战争》片断

师:这是一部反映什么资料的影片?

众生:甲午中日战争。

师:甲午中日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一场大规模侵略战争。这场战争为何会发生?其经过怎样?结果、影响又如何?下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B、讲述新课

一、原因(板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二、三段,并结合日本明治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甲午战争前日本扩军备战概况》及日本外相陆奥宗光密令驻朝公使的一段话:“促成中日冲突,实为当前之急务,为实行此事,可采取任何手段。”启发学生归纳甲午中日战争原因。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重点归纳根本原因和导火线,时间。)

到1892年,日本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师:1、根本原因:明治维新后,日本制定了以征服朝鲜、中国为核心的“大陆政策”,用心对外扩张。

2、导火线:。1894年1月,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

3:时间:在1894年7月,爆发中日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原因往往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先导,日本正是利用上述原因,加上当时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了这场震惊中外的中日甲午战争战争。下面,我们讲讲这场战争的经过。

二、经过(板书)

师:这场战争爆发后共经历了五次大的战役,请同学们看书把它们找出来。(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1.丰岛、牙山战役

2、平壤战役

3、黄海战役

4、辽东半岛战役(旅顺)

5、威海卫战役

(教师出示《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动态显示日军侵略路线和清军进军路线及清政府的撤军路线)。给学生们讲解这几次战争的路线经过,使学生们了解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对外扩张和蓄谋已久的必然结果。

(投影邓世昌像,播放《甲午风云》中黄海海战场面。)

师: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启发、引导)其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师:我们为何把这场战争叫甲午战争?(引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和第三段小字)

生:甲午中日战争是在日本军队偷袭清军运兵船,中国军队被迫还击和清政府被迫应战的状况下爆发的。由于这场战争发生的年份——1894年属农历甲午年,所以叫甲午中日战争。

师: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

师:中日甲午战争之时正是慈禧太后60大寿之日,她期望战争和平了结,唯恐战争冲击她的“万寿庆典”;另外,李鸿章一方面怕输掉他升官发财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了逃避职责;总的一句话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是这场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师:战争的结果怎样?

众生:失败,中国最后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播放录像片《马关条约》片段)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板书)

师:《马关条约》是何时何地签订的?签订的双方代表分别是谁?(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将《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地点、人物、资料用线划上。教学生用“一厂二亿三岛四口”或“割地、赔款、开埠、设厂”等浓缩记忆法记住历史知识。)

师:《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哪些危害?我们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出示《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的资料图,引导学生从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区域、工厂是否合法等方面将《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比较进行思考、分析。)

师:《马关条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引导)

生:答略。

师:同学们答得对,《马关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必须的领土和主权,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滋生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在它签订没多久,帝国主义国家就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下面,我们来看段短片。

四、瓜分中国的狂潮(板书)

(视频:《帝国主义瓜分中国》)

师: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主要表此刻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两个方面。请问帝国主义列强分别在中国强占了哪些租借地?划分了哪些势力范围?

资料小结

本课主要讲述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黄海海战.邓世昌的事迹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和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狂潮的史实。使我们认识到中国处于帝国列强的包围之中,中华民族的危机大大加深。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用时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大鼓舞了我们,从此,中国人民为反抗列强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一向至抗日战争的胜利

C布置作业

你从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中得到什么启示。

最新八年级历史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

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 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 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④ 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

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 ;《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 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

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

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

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义和团不想同清政府以及洋人同时作战。中国人不打中国人。

最新八年级历史教案篇15

戊戌变法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掌 握 1895~1898年中国维新变法运动的重大事件名称和顺序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搜集整理资 料 从课文和插图中搜集历史证据,探索“公车上书”的时代背景及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比较分析理性说明 社会各界对于戊戌变法的不同反映,了解新旧势力关系紧张的具体表现,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讨论探索 变法法令内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经济、文化、思想方面的进步作用(由此理解变法性质属于资产阶级改革)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爱国情感 谭嗣同等人不惜牺牲生命,希望通过变法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值得后人景仰和怀念

思想意识 充分理解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陶冶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强新时代青年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 公车上书、百日维新

教学难点 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从洋务派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具有什么样性质?(是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2、从封建统治者的目的来看,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是它却在客观上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它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刺激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国的大规模运动。(要求学生阅读29—32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先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见后,抽2—3个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着转入探究性学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公车上书

1、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车”(应试举人)要求拒签《马关条约》?(提示学生从条约危害性和“公车”爱国情感方面分析)

2、为什么人们还同时要求变法?(提示学生从帝国主义的侵略、清政府的内部矛盾、人民起义、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等方面进行思考)

小结、过渡:中华民族具有优良的爱国传统,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民族的精英分子总会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颓势。所以,洋务运动刚刚失败,“公车上书”就接踵而至,它冲破了长期以来的沉闷局面,造就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拉开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序幕。

百日维新

1、公车上书后百日维新前,康有为和梁启超有哪些主要的维新活动?(创办《万国公报》宣传变法,组织政治团体“强国会”,上书光绪帝等)

2、光绪帝按照维新派的意图,所颁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内容?(先组织学生集体朗读,然后讨论回答:

A.怎样改革政府机构?为什么没有兴民权、设议院、立宪法等措施?

B.在开办企业和新式学校方面有什么措施?能起多大的作用?

C.在思想文化和国防军事方面有什么措施?引起哪些变化?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归纳——这些法令对顽固派作了重大让步,说明维新派没有实权,显得十分软弱。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顽固派虽然掌握实权,势力强大,但他们毕竟阻挡不了历史前进的趋势,不得不让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管理,不得不同意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不得不放松舆论控制,准许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等等。)

3、请出几位组学生,根据30页第2段“阅读文字”和32页“自由阅读卡”的内容,表演康有为与荣禄在总理衙门的那一场对话以及康有为与自己女儿的对话。(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调控课堂纪律和氛围)

4、想一想,当时社会上哪些人赞成维新变法?哪些人反对?哪些人无所谓?造成什么后果?(资产阶级维新派、开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识分子、不愿意当“亡国之君”的光绪帝等人赞成;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顽固派反对;广大的缺乏文化知识的农民、手工业者等“社会底层”无所谓。因此,手中握有实权的顽固派很轻松地扼杀了这场维新变法运动。)

5、根据32页“活动与探究”:维新派要杀的“贼”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挠维新变法的顽固派)他们为什么觉得“无力回天”?(实权掌握在顽固派手里)谭嗣同为什么说自己“死得其所”?(他愿意为变法流血牺牲以唤起民族觉醒,品格高尚)

6、根据31页“动脑筋”:你同意谁说的意见?为什么?(赋于学生人格多元化的选择权,允许他们自圆其说。但是教师也可以进一步设问:他的献身精神对后人有什么激励作用吗?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领袖脱逃后,有没有继续斗争?由此对学生进行正面导向)

7、有人说:“袁世凯出卖维新派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如果袁世凯站到光绪帝一边,中国早就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亮出你的理由。(让学生讨论,不必统一答案。如果得不出结论也无妨,可以介绍123页的《附录》给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为什么戊戌变法又叫做“百日维新”?(变法法令的颁布,从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经历了103天就被顽固派扼杀了,所以叫“百日维新”。实际上,维新变法运动从1895年“公车上书”就开始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38页选择题:应选B(1895年——《马关条约》引发“公车上书”)提醒学生预习第8课《辛亥革命》

最新八年级历史教案篇16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

掌 握 《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综 合

理 解 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讨 论

分 析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爱 国

情 感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02年前的国耻与苦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

思 想

意 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组织学生阅读“导言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义和团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小结、过渡:导言框的歌谣就是当年民众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他们便拼凑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请大家阅读新课,记住课题和标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9——20页本目的内容,并在《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中,用笔描出八国联军的进攻路线。(可在原线旁另画一条平行线条)

指导学生联系地7页图文,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1、 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联军名称 侵略国 占领年代 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 英、法 1860年 咸丰、慈禧

八国联军 英、法、俄、美等 1900年 光绪、慈禧

2、根据课本20页“动脑筋”:请你根据这些图片叙述当年八国联军的罪行。

(可自由发挥和互相补正,但应控制在3人次以内)

二、《辛丑条约》

学生阅读21——22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分别指出《辛丑条约》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规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条约具体内容来感知“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其条款)

2、22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吗?(有)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更加疯狂,清政府几乎成为列强向中国人民征收“战争赔款”的代理机构;帝国主义列强武装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须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他们完全成了列强的忠实走狗。)

3、22页“活动与探究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使馆界”同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使馆界”形同“国中之国”,界内外国人犹如“太上皇”,中国政府无全无权过问其事务;“使馆区”虽然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专门地区,但它完全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

4、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南北两端分别在哪里?(洛阳、余杭、涿郡)

5、根据第21页“动脑筋”:《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要求学生正确指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反复讲练,让学生理解 “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这些词语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变化脉络)

2、当堂完成22页“练一练”:下列各条款不属于《辛丑条约》的是A。(赔款2亿两白银是《马关条约》规定的数额)

3、学生集体朗读22页“自由阅读卡”内容后,教师联系课本相关部分,指出义和团的正面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求学生完成《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剩余题目。(可延伸到课外)

4、提醒学生预习第6课《洋务运动》。

最新八年级历史教案篇17

“解放者“的风采——拉美独立运动(P54)

1、三角贸易(贩卖黑奴贸易):

①时间:16?世纪——19世纪(三角贸易的实质是殖民掠夺、掠夺财富)

②背景:欧洲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导致美洲殖民地劳动力紧缺。

③简况:由葡萄牙殖民者开头(葡萄牙占领巴西,西班牙占领了美洲自墨西哥阴暗的广大地区)

三角贸易的目的:补充劳动力以及掠夺财富  (实质是掠夺财富)

⑤影响:

对非洲:给非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失去难以计数的人口;造成非洲的长期落后;

对欧洲:获得大量财富;加快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对美洲: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了对美洲的开发。

2、拉丁美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海地(18)揭开了拉美独立战争的序幕。

3、南美北部“玻利瓦尔”的事迹:18玻利瓦尔领导委内瑞拉人民举行起义,1825年上秘鲁独立,为纪念玻利瓦尔命名为玻利维亚。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被拉美人民尊称为:拉美的解放者。

4、伊达尔哥领导墨西哥人民的独立战争,南美南部圣马丁领导到的民族解放运动。

5、拉美爆发独立战争的原因之一在于受到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6、马克思揭露欧洲资产阶级“丢掉了最后一点羞耻心和良心”:贩卖黑奴

7、到1826年,除古巴外,西、葡对拉美数百年的殖民统治完全结束。

8、在拉美独立运动影响之下,葡萄牙宣布巴西独立。

最新八年级历史教案篇18

一、课程标准内容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搜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三、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本单元第二课。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变革,创造性开辟了一条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转变,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一个创举。三大改造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它使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四、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养成一定的学习历史的习惯,也有了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他们未接触过政治经济学方面知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比较肤浅,但是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熟知的、有浓厚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重点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实质。

六、教学资源

(1)教育部组织编写: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2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册八年级下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7年12月。

(3)郭大钧主编:《中国当代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

(4)綦军:《对“三大改造”历史必然性的思考》,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3月。

(5)张旭东:《三大改造与中国现代化》,《社科与经济信息》,2002年04期。

(6)李凌:《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见》,《炎黄春秋》,2006年12期。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方案一:地方史导入

无锡梅园与无锡荣家

梅园何以从荣家的私家花园变为国家公园?荣家又为何受到______的赞叹?答案就在我们今天这一课之中。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去了解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方案二:歌曲《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

被,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全国人民大团结,

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建设高潮。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是什么时候?如何建立起来的?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一起去了解这段风起云涌的历史。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农业合作化

史料1土改后的几组调查材料: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的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出卖;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忻县的调查:在被调查的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中国近代现代历史讲座》教学参考书

史料2建国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从1950年9月大规模开展,到1953年基本结束,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去以及台湾省外,全国大约有三亿多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得了总数约七亿亩的土地和大量的生产生活资料,包括297万头耕畜,3954万件农具,3708万间房屋,105亿斤粮食等。

——刘花章《试论建国后土地改革及其历史作用》

教师:请同学们计算当时3亿农民,要分7亿亩土地和297万头耕畜,人均可分得耕地多少亩?多少人可分得一头耕畜?

结合史料和教材23页第一段分析对农业进行改造的原因。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交流。分享讨论成果。

学生: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所以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教师:土改完成后,农民遇到了缺乏生产工具、资金、水利和自然灾害等困难;更别说承担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贫困农民不得不卖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那么。如何对农业进行改造呢?

史料3在目前情况下,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但国家的帮助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全部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困难。那么靠什么办法来解决呢?有两条道路、两种办法:一种是旧的办法,旧的道路,让个体农民向富农、高利贷者去借贷,去当雇工、出卖劳动力,廉价出卖农产品,结果就增加富农、高利贷者、投机商人的剥削对象,让农村资本主义泛滥发展。这就是让少数人发财致富,多数人破产贫困。这是旧道路,是让农村资本主义漫无限制泛滥发展的道路。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国家帮助来解决生产中的困难,结果就是大家富裕比较平衡地上升,也限制了富农的发展。这就是组织起来大家富裕的道路。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

学生: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师:为了推动农业合作化采取了什么原则和方法?

学生: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经历了由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教师介绍三个阶段

史料4毛泽东亲自主持编写了怎样办合作社的书,这使得农业合作化进入了高潮。到了1956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并完成了从初级社到高级社的过渡,这比毛泽东的计划早三年。农业合作化完成。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掀起有何影响?

学生:农民看到合作化的优越性,踊跃参加合作社,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高潮。

2.手工业合作化运动

史料5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得到了普遍发展。到1953年,全国共组织起手工业生产合作社4700多个,社员达32.6万人。1957年,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有7.5万个,占全部手工业合作组织的70.5%;社员377.15万人,占合作组织成员总数的76.7%;产值74.64亿元,占手工业合作组织总产值的87.8%。

——何盛明《财经大辞典》

教师: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向学生说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也是引导手工业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改造的结果如何?

学生: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二)公私合营

教师:党和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不同的,这不仅表现在态度上,也表现在方式上,而且还有伟大的创举。那么具体情况如何呢?

史料6据我们看,经过这几年,整个工商界是有进步的,各民主党派的工作是有进步的,基本情况是好的,是向着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的。……当然肯定成绩并不是抹杀缺点,是会有缺点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大地妨碍统筹兼顾,妨碍国家的富强,因为它是无政府性质的,跟计划经济是抵触的。

——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教师:为什么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学生讨论后老师点拨。

1.资本主义私有制大大妨碍统筹兼顾,妨碍国家的富强,跟计划经济抵触。

2.一些私营工商业主为牟取暴利而不顾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甚至采取种.种不法手段,严重扰乱经济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进行多次斗争。

教师:阅读书本25-26页,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公私合营

教师:什么是“公私合营”?

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

教师:“公私合营”中的“公”指国家,“私”指资本主义工商业中的资本家;

“公私合营”就是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

教师:在改造过程中国家是如何补偿资本家的?

学生:和平赎买政策。

教师:国家为什么采取赎买政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学生:赎买政策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资本家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有利于实现和平过渡,将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教师: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学生:说说身边了解的进行“公私合营”的企业。(结合地方史材料)

(三)三大改造的意义

教师:到1956年底,我国的三大改造基本结束。农民手中的生产资料变为集体的生产资料,所以我国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更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教师:三大改造后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那么三大改造有什么作用(意义)?

学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使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国就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俗话说“金无足赤”,三大改造也不是完全没有缺点的。那么三大改造在改造的过程当中有什么缺点?

史料7毛泽东的报道一直传达到农村党支部……合作社运动迅速盲目发展,才十几个月的工夫,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到全国农户总数的96.3%……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压力推动下,到1956年滴,全国私营工业总户数的99%、私营商业户总数的82.2%分别纳入公私合营或合作社的轨道;参加合作社的手工业人员占全体手工业人员的91.7%。就是说,原来预计用15年或者更多一点时间(一般说共18年)完成的“三改”,实际只用了三年就基本完成了。

——《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见》李凌,刊载于《炎黄春秋》

学生: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教师:三大改造后期虽然存在这些缺点,但是它对于整个三大改造来说是瑕不掩瑜,中国人民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个体农民、手工业者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绝大多数资本家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在我国存在了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被消灭,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

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最新八年级历史教案篇19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的原因;俄英对新疆的侵略;左宗棠收复新疆;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日本对台湾的侵略;法国对越南的侵略;中法战争的爆发;马尾海战;镇南关大捷;《中法新约》;台湾行省的建立;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旅顺、大连战役;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三国干涉还辽;列强对中国资本的输出: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筑路权,开矿权和建厂权: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19世纪中后期边疆危机出现的原因及表现”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限度在获取有效信息,学会分析问题、炼达观点的能力。

(3)通过中日战争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清军海战皆败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进行比较,分析其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问题的能力。

(5)通过学生总结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方式,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提出的目的,影响等,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6)通过总结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史实,概括当时中国时局最突出的特点,培养学生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历史事件内在联系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中国边疆新危机出现原因的教学,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扩张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献身精神。

(2)通过左宗棠收复新疆及镇南关大捷的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保卫祖国的优良传统。

(3)通过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军队战败原因持分析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社会制度的腐败,军事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挨打受辱的关键所在。

4.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学会类比联想思维方法,加深对历史现象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与理解。

(2)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关于中法战争的历史材料,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历史资料的方法。

(3)引导学生辩证、全面的分析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

(4)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帮助学生掌握比较、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5)通过教材中《列强在中国争得的铁路投资权》和《1895~1913年一些国家在中国开办的企业》表,回答相关问题,训练学生从表格中总结、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1)俄英对新疆的侵略与左宗棠收复新疆;镇南关大捷及《中法新约》的内容及其危害。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影响。

(3)19世纪末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

2.难点

(1)中法战争,中国以胜求和的原因;

(2)《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3)美国“门户开放”的政策的影响。

课堂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甲午中日战争

导入:观看影片剪辑,说出这是哪场战争的场景,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观看一组图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师:思考:根据教材,战争爆发的背景可从哪几个方面概括?

生:讨论。

师:进行一些提示,把学生引入正确的解题方向。

生:阐述自己的观点。

师:多媒体演示。主要从日本、中国、欧美和朝鲜四个方面来分析。

师:(辩论)

有人说:没有朝鲜东学党起义就不会爆发甲午中日战争。你认为这种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生:分析辩论。

师:总结战争的背景。

二、战争经过

师:演示战争的经过,要求学生完成表格。

生:分析战争的经过并完成表格。

师:播放一段影像资料,让学生谈谈想法。

生:观看后,谈谈感想。

生:(分析讨论,畅所欲言)

三、战争结果及影响

生:说出战争结果及影响。

师: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在西方列强支持下,企图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而挑起的侵略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师:在这里大家首先来分析一下中国战败的原因?

生:讨论。

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归纳。证明清政府的腐败。

师:对比《马关条约》与《南京条约》,分析其影响。

生:结合教材分析讨论。

生:阐明自己的观点。

师:演示表格。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师:从甲午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

生:思考并作答。

师:(探讨) 《马关条约》对日本、 对远东是否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生:课下探究。

小结:四张图片一段音乐。

最新八年级历史教案篇2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实行工业化的必要性。

2.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及取得的成就。

3.掌握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过程及其内容和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的工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工业化开始起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真正地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显著成就。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教学难点: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性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学生阅读教材导入框教师由此导入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教师提问】  

阅读教材    18页—19页,思考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上面临怎样的局面?(背景)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 

多媒体出示背景

(1)1952年主要产品产量表。

(2)中国、印度、美国的工业的对比表格。

(3)毛泽东的话语。

教师归纳背景1: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水平 背景2:我国工业水平落后 

【教师提问】  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当时的经济状况,我国政府制定了什么? 

学生回答: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多媒体展示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图片) 

【教师过渡 】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第二段内容看一下,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教师要求]请大家把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内容复述一遍。 多媒体展示一五计划的任务 [教师引导]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什么要以发展重工业为主?一般来讲,应该是先发展轻工业、农业和商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对呀?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教师归纳】1. 当时的国情,中国的工业基础太薄弱。

2.受苏联发展的影响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所取得的成就。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看一看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成就。

思考:动脑筋 

教材第20页 

[教师引导]对于课本上“动脑筋”栏目中小女孩提出的观点应该怎样看待呢?我们说,看待任何事物,必须放到当时的环境中去,解放牌汽车也是这样,我们应当看它诞生的意义和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而不能拿它和现在的产品去比。 

[教师过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方面的内容。 

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教师提问】

(1)1954年,在北京召开的会议是什么?

(2)这次会议的内容是什么?

(3)这次会议上制定的宪法的性质如何? 

【教师提问】同学们通过看书,知道宪法的主要规定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教师提问】 它的颁布有什么历史意义? 

师生通过讨论,总结:由于事先广泛征求意见,经过1.5亿人民讨论,还经过人民代表认真的修改,充分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成为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也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

14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