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
教案的编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注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优秀的八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要怎么写?下面给大家整理八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它的逆定理的内容、证明及应用.
2.理解原命题和逆命题的概念和关系,会找一个简单命题的逆命题.
3.渗透角平分线是满足特定条件的点的集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的应用是重点.
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区别和灵活运用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角平分钱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探求与证明
1,复习引入课题.
(1)提问关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2)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图3-86中的∠AOB的角
平分线OC.
2.画图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证明之.
(1)在图3-86中,让学生在角平分线OC上任取一
点P,并分别作出表示P点到∠AOB两边的距离的线段
PD,PE.
(2)这两个距离的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学生度量后得出猜想,并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进行证明,得出定理.
(3)引导学生叙述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定理1),分析定理的条件、结论,并根据相应图形写出表达式.
3.逆向思维探求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1)让学生将定理1的条件、结论进行交换,并思考所得命题是否成立?如何证明?请一位同学叙述证明过程,得出定理2——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2)教师随后强调定理1与定理2的区别:已知角平分线用性质为定理1,由所给条件判定出角平分线是定理2.
(3)教师指出:直接使用两个定理不用再证全等,可简化解题过程.
4.理解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都相等的点的集合.
(1)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运动显示)到角的两边的距离都相等(渗透集合的纯粹性).
(2)在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运动显示)都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而不在其它位置,渗透集合的完备性).
由此得出结论: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二、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练习1填空:如图3-86(1)∵OC平分∠AOB,点P在射线OC上,PD⊥OA于D
PE⊥OB于E.∴---------(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2)∵PD⊥OA,PE⊥OB,----------∴OP平分∠AOB(-------------)
例1已知:如图3-87(a),ABC的角平分线BD和CE交于F.
(l)求证:F到AB,BC和AC边的距离相等;
(2)求证:AF平分∠BAC;
(3)求证:三角形中三条内角的平分线交于一点,而且这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4)怎样找△ABC内到三边距离相等的点?
(5)若将“两内角平分线BD,CE交于F”改为“△ABC的两个外角平分线BD,CE交于F,如图3-87(b),那么(1)~(3)题的结论是否会改变?怎样找△ABC外到三边所在直线距离相等的点?共有多少个?
说明:
(1)通过此题达到巩固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第(1)题)和判定定理(第(2)题)的目的.
(2)此题提供了证明“三线共点”的一种常用方法:先确定两条直线交于某一点,再证明这点在第三条直线上。
(3)引导学生对题目的条件进行类比联想(第(5)题),观察结论如何变化,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练习2已知△ABC,在△ABC内求作一点P,使它到△ABC三边的距离相等.
练习3已知:如图3-88,在四边形ABCD中,AB=AD,AB⊥BC,AD⊥DC.求证:点C在∠DAB的平分线上.
例2已知:如图3-89,OE平分∠AOB,EC⊥OA于C,ED⊥OB于D.求证:(1)OC=OD;(2)OE垂直平分CD.
分析:证明第(1)题时,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可得到∠OEC=∠OED,再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得到OC=OD.这样处理,可避免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练习4课本第54页的练习.
说明:训练学生将生活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的能力.
三、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定义及应用
1.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定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角平分线的性质,判定定理的题设、结论,使学生看到这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得出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定义,并举出学过的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例子.教师强调“互逆命题”是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做为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就是它的逆命题.
2.会找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并判定它是真、假命题.
例3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1)~(5)中原命题和它的逆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3)对顶角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5)如果x=y,那么x=y;
(6)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7)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说明:注意逆命题语言的准确描述,例如第(6)题的逆命题不能说成是“两底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有关结论.
例4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错误的命题没有逆命题;
(2)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3)一个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正确的;
(4)一个假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错误的;
(5)每一个定理都一定有逆定理.
通过此题使学生理解互逆命题的真假性关系及互逆定理的定义.
四、师生共同小结
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条件内容分别是什么?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有什么性质?怎样找三角形内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的点?
3.怎样找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原命题与逆命题是否同真、同假?
五、作业
课本第55页第3,5,6,7,8,9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需2课时完成.
角平分线是符合某种条件的动点的集合,因此,利用教具,投影或计算机演示动点运动的过程和规律,更能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自己观察,探索新知识,从中提高兴趣,以充分培养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八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2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高线、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概念、几何语言表达及它们的画法。
2、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概念较多,有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和重心等有关概念;需要学生动手的频率也较高,要掌握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画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几何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思想感情。
理解三角形高、角平分线及中线概念到用几何语言精确表述,这是学生在几何学习上的一个深入。学习了这一课,对于学生增长几何知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学习三角形的角、边的延续以及三角形全等、相似等后继知识一个准备。
本节的重点是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概念的同时还要掌握它们的画法,难点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及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高线的位置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会用工具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教学目标解析
(1)经历画图实践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能够熟练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性质。
(3)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画法。
(4)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一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角形的高线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不是直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上。
三角形的`中线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线也是线段,它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这个顶点的对边中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是一条线段,角的顶点是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在对边上。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即就是说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通常的角平线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八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3
1、平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菱形
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八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本节课使学生掌握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能用去分母的方法或换元的方法求此类方程的解,并会验根。
2、使学生掌握运用去分母或换元的方法解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使学生理解转化的数学基本思想;
3、使学生能够利用最简公分母进行验根。
教学重点:
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解分式方程,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必须进行检验。
教学过程:
在初二我们已经学过分式方程的概念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知道了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题步骤以及验根的目的,了解了转化的思想方法的基本运用.今天,我们将在此基础上,来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12.7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的同类型的方程的解法,直接点出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与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相类同,及产生增根的原因,以激发学生归纳总结的欲望,使学生理解类比方法在数学解题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转化”这一基本数学思想的理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可以激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为了使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类比”、“转化”的理解,可以通过回忆复习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探求解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同时通过对产生增根的分析,来达到学生对“类比”的方法及“转化”的基本数学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的理解,从而调动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一、新课引入:
1.什么叫做分式方程?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化方程的方法与步骤是什么?
2.解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为什么要检验?检验的方法是什么?
3、产生增根的原因是什么?.
二、新课讲解:
通过新课引入,可直接点出本节的内容: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及其解法,类比地提出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与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的解法相同。
点出本节内容的处理方法与以前所学的知识完全类同后,让全体学生对照前面复习过的分式方程的解,来进一步加深对“类比”法的理解,以便学生全面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前面的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学生共同分析解决例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5
一、函数及其相关概念
1、变量与常量
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数值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一般地,在某一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确定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2、函数解析式
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数学式子叫做函数解析式或函数关系式。
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的全体,叫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函数的三种表示法及其优缺点
(1)解析法
两个变量间的函数关系,有时可以用一个含有这两个变量及数字运算符号的等式表示,这种表示法叫做解析法。
(2)列表法
把自变量x的一系列值和函数y的对应值列成一个表来表示函数关系,这种表示法叫做列表法。
(3)图像法:用图像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叫做图像法。
4、由函数解析式画其图像的一般步骤
(1)列表:列表给出自变量与函数的一些对应值
(2)描点:以表中每对对应值为坐标,在坐标平面内描出相应的点
(3)连线:按照自变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把所描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
二、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
1、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
2、一次函数的图像
所有一次函数的图像都是一条直线。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图像的主要特征:
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是经过点(0,b)的直线;正比例函数y=kx的图像是经过原点(0,0)的直线。(如下图)
4.正比例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正比例函数y=kx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图像经过第一、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图像经过第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5、一次函数的性质
一般地,一次函数y=kx+b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2)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6、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就是要确定正比例函数定义式y=kx(k≠0)中的常数k。确定一个一次函数,需要确定一次函数定义式y=kx+b(k≠0)中的常数k和b。解这类问题的一般方法是待定系数法。
图像分析:
k>0,b>0,图像经过一、二、三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k>0,b<0,图像经过一、三、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增大。
k<0,b>0,图像经过一、二、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k<0,b<0,图像经过二、三、四象限,y随x的增大而减小。
注:当b=0时,一次函数变为正比例函数,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
八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梯形中位线定理不但给出了三角形或梯形中线段的位置关系,而且给出了线段的数量关系,为平面几何中证明线段平行和线段相等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节的难点是中位线定理的证明.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材中采用了同一法,同一法学生初次接触,思维上不容易理解,而其他证明方法都需要添加2条或2条以上的辅助线,添加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同以前遇到的情况对比有一定的难度.
教法建议
1.对于中位线定理的引入和证明可采用发现法,由学生自己观察、猜想、测量、论证,实际掌握效果比应用讲授法应好些,教师可根据学生情况参考采用
2.对于定理的证明,有条件的教师可考虑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演示知识的形成及证明过程,效果可能会更直接更易于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中位线的概念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掌握定理“过三角形一边中点且平行另一边的直线平分第三边”
3.能够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概念及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4.通过定理证明及一题多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通过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
画图测量,猜想讨论,启发引导.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论与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2.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叙述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及推论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叙述,教师画出草图,结合图形,加以说明).
2.说明定理的证明思路.
3.如图所示,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M、N分别为BC、DA中点,AM、CN分别交BD于点E、F,如何证明?
分析:要证三条线段相等,一般情况下证两两线段相等即可.如要证,只要即可.首先证出四边形AMCN是平行四边形,然后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即可证出.
4.什么叫三角形中线?(以上复习用投影仪打出)
【引入新课】
1.三角形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位线.
(结合三角形中线的定义,让学生明确两者区别,可做一练习,在中,画出中线、中位线)
2.三角形中位线性质
了解了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后,我们来研究一下,三角形中位线有什么性质.
如图所示,DE是的一条中位线,如果过D作,交AC于,那么根据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推论2,得是AC的中点,可见与DE重合,所以.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同样,过D作,且DEFC,所以DE.因此,又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三角形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由此得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中位城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应注意的两个问题:①为便于同学对定理能更好的掌握和应用,可引导学生分析此定理的特点,即同一个题设下有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是表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位置关系,第二个结论是说明中位线与第三边的数量关系,在应用时可根据需要来选用其中的结论(可以单独用其中结论).②这个定理的证明方法很多,关键在于如何添加辅助线.可以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思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也应指出,当一个命题有多种证明方法时,要选用比较简捷的方法证明.
由学生讨论,说出几种证明方法,然后教师总结如下图所示(用投影仪演示).
(l)延长DE到F,使,连结CF,由可得ADFC.
(2)延长DE到F,使,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得ADFC.
(3)过点C作,与DE延长线交于F,通过证可得ADFC.
上面通过三种不同方法得出ADFC,再由得BDFC,所以四边形DBCF是平行四边形,DFBC,又因DE,所以DE.
(证明过程略)
例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由学生根据命题,说出已知、求证)
已知: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因为已知点分别是四边形各边中点,如果连结对角线就可以把四边形分成三角形,这样就可以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出四边形EFGH对边的关系,从而证出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连结AC.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同理,
∴GHEF
∴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小结】
1.三角形中位线及三角形中位线与三角形中线的区别.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证明思路.
七、布置作业
教材P188中1(2)、4、7
八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7
一、 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高线、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概念、几何语言表达及它们的画法.
2.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概念较多,有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和重心等有关概念;需要学生动手的频率也较高,要掌握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画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几何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思想感情.
理解三角形高、角平分线及中线概念到用几何语言精确表述,这是学生在几何学习上的一个深入.学习了这一课,对于学生增长几何知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学习三角形的角、边的延续以及三角形全等、相似等后继知识一个准备.
本节的重点是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概念的同时还要掌握它们的画法,难点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及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高线的位置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会用工具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教学目标解析
(1)经历画图实践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能够熟练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性质.
(3)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画法.
(4)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一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角形的高线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不是直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上.
三角形的中线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线也是线段,它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这个顶点的对边中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是一条线段,角的顶点是一个 端点,另一个端点在对边上.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即就是说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通常的角平线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八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二)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八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9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及其推论。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是证明同一三角形中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而在推论中提到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平分线三线合一这条重要性质也是证明两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及两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或垂直平提供了方法,在选择时注意灵活运用。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文字题的证明。对文字题的证明,首先分析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结合题意画出草图形,然后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做到不重不漏,从而转化为一般证明题。这些环节是学生感到困难的。
教法建议: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本节课教学可通过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终在老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本课教学拟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具体说明如下:
(1)发现问题
本节课开始,先投影显示图形及问题,让学生观察并发现结论。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要求。
(2)解决问题
对所得到的结论通过教师启发,让学生完成证明。指导学生归纳总结,从而顺其自然得到本节课的一个定理及其两个推论。多让学生亲自实践,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思想和教学理念。
(3)加深理解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知识的消化和理解的过程,通过例题的解决,提高和完善对定理及其推论理解。这一过程采用讲练结合。适时点拨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吸引在解决问题身上,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展开,让中国学习联盟胆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听”有所“思”。“练”有所“获”,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一。教学目标:
1、掌握定理的证明及这个定理的两个推论;
2、会运用证明线段相等;
3、使学生掌握一般文字题的证明;
4、通过文字题的证明,提高学生几何三种语言的互译能力;
5、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渗透对称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观点;
教学重点:
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文字题的证明
教学用具:
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1、性质定理的发现与证明
(1)投影显示:
一般学生都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若有其它发现也要给予肯定),
(2)提醒学生:凭观察作出的判断准确吗?怎样证明你的判断?
师生讨论后,确定用全等三角形证明,学生亲自动手作出证明。证明略。
教师指出:定理提示了三角形边与角的转化关系,由两边相等转化为两角相等,这是今后证明两角相等常用的依据,其功效不亚于利用全等三角形证明两角相等。
2、推论1的发现与证明
投影显示:
由学生观察发现,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启发学生自己归纳得出: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学生口述证明过程。
教师指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这“三线合一”的性质有多重功能,可以证明两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以及两条直线的互相垂直,也可证线段成角的倍分问题。
3、推论2的发现与证明
投影显示:
一般学生都能发现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为。然后启发学生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作类比,自己得出等边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4、定理及其推论的应用
小结:渗透分类思想,培养思维的严密性。
例2。已知:如图,点D。E在△ABC的边BC上,AB=AC,AD=AE
求证:BD=CE
证明:作AF⊥BC,,垂足为F,则AF⊥DE
∵AB=AC,AD=AE(已知)
AF⊥BC,AF⊥DE(辅助线作法)
∴BF=CF,DF=EF(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与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
∴BD=CE
强调说明:等腰三角形中的“三线合一”常常作为解决等腰三角形问题的辅助线,添加辅助线时,有时作顶角的平分线,有时作底边中线,有时作底边的高,有时作哪条线都可以,有时却不能,还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
例3、已知:如图,D是等边△ABC内一点,DB=DA,BP=AB,DBP=DBC
求证:P=
证明:连结OC
在△BPD和△BCD中
在△ADC和△BCD中
因此,P=
例4求证:等腰三角形两腰上中线的交点到底边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已知:如图,AB=AC,BD。CE分别为AC边。AB边的中线,它们相交于F点
求证:BF=CF
证明:∵BD。CE是△ABC的两条中线,AB=AC
∴AD=AE,BE=CD
在△ABD和△ACE中
∴△ABD≌△ACE
∴1=2
在△BEF和△CED中
∴△BEF≌△CED
∴BF=FC
设想:例1到例4,由易到难地安排学生对新授内容的练习和巩固。在以上教学中,特别注意“一般解题方法”的运用。
在四个例题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补性,从而提高认识,完善认知结构,使课堂成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学堂”
5、反馈练习:
出示图形及题目:
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6、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1)
(2)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3)文字证明题的书写步骤
7、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961.2
b、上交作业P964.7.8
c、思考题: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E在CA的延长线上,∠AEF=∠AFE。
求证:EF⊥BC
证明:作BC边上的高AM,M为垂足
∵AM⊥BC
∴∠BAM=∠CAM
又∵∠BAC为△AEF的外角
∴∠BAC=∠E+∠EFA
即∠BAM+∠CAM=∠E=∠EFA
∵∠AEF=∠AFE
∴∠CAM=∠E
∴EF∥AM
∵AM⊥BC
∴EF⊥BC
七、板书设计:
(略)
八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内外角平分线定理;
2、会证明三角形的内外角平分线定理;
3、通过对定理的证明,学习几何证明方法和作辅助线的方法;
4、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几何证明中的证法分析;
2、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添加有用的辅助线。
教学关键:
抓住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
“四段式”教学法,即读、议、讲、练。
一、阅读课本,注意问题
1、复习旧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等腰三角形中,怎样从等边得出等角?又怎样从等角得出等边?请画图说明。
②辅助线的作法中,除了过两个点连接一条线段外,最常见的就是过某个已知点作某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平行线有哪些性质?
③怎样判断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相似三角形最基本的性质是什么?
④几何证明中怎样构造有用的相似三角形?
2、阅读课本,弄清楚教材的内容,并注意教材上是怎样讲的。
提示:课本上在这一节讲了三角形的内外角平分线定理,每个定理各讲了一种证明方法。为了叙述定理的需要,课本上还讲了线段的内分点和外分点两个概念。最后用一个例题来说明怎样运用三角形的内外角平分线定理。阅读时要注意课本上有关问题的叙述、分析以及作辅助线的方法。通过适当的联想和猜测,找出一些课本上尚未出现的新的证明方法。
3、注意下列问题:
⑴如图,等腰中,顶角的平分线交底边于,那么,图中出现的相等线段是__即__。通过比较得到。
⑵如果上面问题中的换成任意三角形,即右图的,平分,交于,那么,是不是还成立?请同学们用刻度尺量一量线段的长度,计算,然后再比较(小的误差忽略不计)。
⑶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定理说的是什么意思?课本上是怎样写已知、求证的?
⑷课本上是怎样进行分析、证明的?都用了哪些学过的知识?证明的根据是什么?
⑸课本上证明的过程中是怎样作辅助线的?这样作辅助线的目的是什么?
⑹过、、三点能不能作出有用的辅助线?如果能,辅助线应该怎样作?各能作出几条?
⑺就作出的辅助线,怎样寻找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分析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
⑻你能不能类似地叙述三角形的外角平分线定理?
⑼回答练习中的第一题。
⑽总结证明方法和作辅助线的方法。
⑾注意内分点和外分点两个概念及其应用。
4、阅读指导丛书《平面几何》第二册。
⑴注意辅助线中平行线的作法,通过对图、、的观察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证明方法。
⑵丛书利用正弦定理中的面积公式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定理,既把有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拓展了解题思路,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比较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要注意三角形面积的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二、互相讨论,解答疑点
1、上面提出的问题,希望大家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根据已有的思路和线索,参照课本上的方法进行分析。
2、思考中实在是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互相讨论,发表看法;也可以请老师帮助、提示或指点。
3、把同学之间讨论的结果,整理成一个完整的证明过程,写出每一步证明的根据。最后,适当地总结一些解题的经验和方法。
三、讲评纠正,整理内容
1、把学生讨论的结果归纳出来,加以补充说明,纠正错误后进行适当的分类总结,点明证题法中的要点。
①证明比例式的依据是平行截割定理的推论,因此,我们作的辅助线都是平行线。
②从上述几种证明方法可以看出,证明的关键在于通过作辅助线把某些线段“移动”到适当的位置,以便根据平行截割定理的推论得出所要的结论。
③辅助平行线的作法,只能是过__三点分别作不过、三点的边(线段)的平行线,和另一条边(线段)的延长线相交,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达到“移动”的目的。
2、整理教学内容
⑴线段的内分点和外分点
(ⅰ)定义:
①在线段上,把线段分成两条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内分点。
②在线段的延长线上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外分点。
(ⅱ)举例
点在线段上,把线段分成了和两条线段,所以,点是线段的内分点,线段和叫做点内分线段所得的两条线段。
点在线段的延长线上,和、两个端点构成了、两条线段,所以,点是线段的外分点,线段和叫做点外分线段所得的两条线段。
(ⅲ)条件
①内分点的条件:
a)在已知线段上;
b)把已知线段分成另外两条线段。
②外分点a)在已知线段的延长线上;
b)和已知线段的两端点构成另外的两条线段。
(ⅳ)特殊情况
a)线段的中点是不是线段的内分点?内分点是不是线段的中点?
b)线段的黄金分割点是不是线段的内分点?内分点是不是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c)一条已知线段有几个中点?有几个黄金分割点?有几个内分点?几个外分点?
(ⅰ)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分对边所得的两条线段与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
(ⅱ)已知:中,平分,交于。
求证:__。
(ⅲ)简单分析
从结论来考虑,横着看,两个比的前项、在中,两个比的后项、在中。按照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只要∽,那么,结论就是成立的。但是,与不是一对相似三角形,所以,不可能用相似三角形来证明。竖着看,有和,事实上,不成一个三角形。若是从“平行线分两条线段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平行截割定理的推论)来考虑,显然,图中也没有平行线。因此,要想得到结论,只有把其中的某条线段进行适当的移动,使其构成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或者成为两条直线上被平行线截得的对应线段。这样,我们就确定了辅助线的作法以平行线为主。
例如,把线段绕着它的端点旋转适当的角度到图中的位置(即的延长线)。由于旋转不改变线段的长度,所以,从旋转情况可得。由于平分,所以,连接后可以证明。因此,实际证明时,一般都叙述为“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不管是哪种说法,其结果都是一样的。类似地,我们还可以把线段绕着它的端点旋转适当的角度到端点落在线段的延长线上,同样也可以证明。
(ⅳ)证法提要
①证法一:如上图,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可以得到:
a)(为什么?);
b)(为什么?)。通过等量代换便可以得到结论。同样,过点作的平行线和边的延长线相交,也可以证得结论,证明的方法是完全一样的。
②证法二:如右图,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可以得到:
a)(为什么?);
b)(为什么?)。通过等量代换便可以得到所要的结论。同样,过点作的平行线和的延长线相交,也可以得到结论,证明的方法是完全一样的。
③证法三:如右图,过点作交于,可以得到:
a)(为什么?);
b)(为什么?);
c)。通过等量代换便可以得到所要的结论。同样,过点作的平行线和相交,也可以得到结论,证明的方法是完全一样的。
④证法四:如下页图,过点作交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__
又根据正弦定理的面积公式有:
通过比较就可以得到:所要的结论。
(ⅰ)定理:三角形的外角平分线外分对边所得的两条线段与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
(ⅱ)已知:中,是的一个外角,平分,交的延长线于。
求证:__。
(ⅲ)简单分析:(类同内角平分线定理的分析方法)
(ⅳ)证法提要;(类同内角平分线定理的分析方法)
四、小结全节,练习巩固
1、小结
⑴两个定理
(ⅰ)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定理
(ⅱ)三角形的外角平分线定理
⑵证明方法
分为四大类共七种方法。
2、练习
⑴教材,2、3两题。
⑵补充题:
①画任意一个三角形的某个角的内外角平分线,说明内外角平分线之间的关系,证明你的结论。
②画等腰三角形的外角平分线,说明外角平分线和底边之间的关系,证明你的结论。
3、作业
教材,17、18两题。
八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探索多项式各项公因式的过程,依据数学化归思想方法进行因式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类比以及化归的思想,增进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主动积极地积累确定公因式的初步经验,体会其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分解因式。
难点:正确地确定多项式的最大公因式。
关键:提公因式法关键是如何找公因式。方法是: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
【复习交流】
下列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2x2+4=2(x2+2);
(2)2t2-3t+1=(2t3-3t2+t);
(3)x2+4xy-y2=x(x+4y)-y2;
(4)m(x+y)=mx+my;
(5)x2-2xy+y2=(x-y)2.
问题:
1.多项式mn+mb中各项含有相同因式吗?
2.多项式4x2-x和xy2-yz-y呢?
请将上述多项式分别写成两个因式的乘积的形式,并说明理由。
【教师归纳】我们把多项式中各项都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的公因式,如在mn+mb中的公因式是m,在4x2-x中的公因式是x,在xy2-yz-y中的公因式是y。
概念: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形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教师提问:多项式4x2-8x6,16a3b2-4a3b2-8ab4各项的公因式是什么?
【师生共识】提公因式的方法是先确定各项的公因式再将多项式除以这个公因式得到另一个因式,找公因式一看系数、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数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字母取各项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数取最低次幂。
三、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例1:把-4x2yz-12xy2z+4xyz分解因式.
解:-4x2yz-12xy2z+4xyz
=-(4x2yz+12xy2z-4xyz)
=-4xyz(x+3y-1)
例2:分解因式:3a2(x-y)3-4b2(y-x)2
【分析】观察所给多项式可以找出公因式(y-x)2或(x-y)2,于是有两种变形,(x-y)3=-(y-x)3和(x-y)2=(y-x)2,从而得到下面两种分解方法。
解法1:3a2(x-y)3-4b2(y-x)2
=-3a2(y-x)3-4b2(y-x)2
=-[(y-x)2·3a2(y-x)+4b2(y-x)2]
=-(y-x)2[3a2(y-x)+4b2]
=-(y-x)2(3a2y-3a2x+4b2)
解法2:3a2(x-y)3-4b2(y-x)2
=(x-y)2·3a2(x-y)-4b2(x-y)2
=(x-y)2[3a2(x-y)-4b2]
=(x-y)2(3a2x-3a2y-4b2)
例3:用简便的方法计算:
0.84×12+12×0.6-0.44×1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怎样计算更为简便。
解:0.84×12+12×0.6-0.44×12
=12×(0.84+0.6-0.44)
=12×1=12.
【教师活动】在学生完成例3之后,指出例3是因式分解在计算中的应用,提出比较例1,例2,例3的公因式有什么不同?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115页练习第1、2、3题。
【探研时空】
利用提公因式法计算:
0.582×8.69+1.236×8.69+2.478×8.69+5.704×8.69
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1.利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关键是找准最大公因式.在找最大公因式时应注意:(1)系数要找最大公约数;(2)字母要找各项都有的;(3)指数要找最低次幂。
2.因式分解应注意分解彻底,也就是说,分解到不能再分解为止。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课本119页习题14.3第1、4(1)、6题。
八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12
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等腰三角形
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
2、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4、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1条)。
5、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①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
②等边三角形三个内角都相等,都等于60°
③等边三角形每条边上都存在三线合一.
④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三线合一(3条).
6.基本判定:
⑴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①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⑵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③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八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13
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学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数、实数、代数式、、;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提出问题
[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分组交流、讨论
(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
(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①(a-2b)2=a2-2ab+b2
()②(2m+n)2=2m2+4mn+n2
()③(-n-3m)2=n2-6mn+9m2
()④(5a+0.2b)2=25a2+5ab+0.4b2
()⑤(5a-0.2b)2=5a2-5ab+0.04b2
()⑥(-a-2b)2=(a+2b)2
()⑦(2a-4b)2=(4a-2b)2
()⑧(-5m+n)2=(-n+5m)2
3、一现身手
①(x+y)2=______________;②(-y-x)2=_______________;
③(2x+3)2=_____________;④(3a-2)2=_______________;
⑤(2x+3y)2=____________;⑥(4x-5y)2=______________;
⑦(0.5m+n)2=___________;⑧(a-0.6b)2=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公式右边共有3项。
(2)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探险之旅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完全平方公式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a+b)2=a2+2ab+b2;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a-b)2=a2-2ab+b2
八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14
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是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复习分数的通分、约分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导出通分、约分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将分式变形.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
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
1.请同学们考虑:与相等吗?与相等吗?为什么?
2.说出与之间变形的过程,与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
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
P7例2.填空:
[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
P11例3.约分:
[分析]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P11例4.通分:
[分析]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八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15
一、创设情境
在学习与生活中,经常要研究一些数量关系,先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1如图是某地一天内的气温变化图.
看图回答:
(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多少?任意给出这天中的某一时刻,说出这一时刻的气温.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多少?最低气温是多少?
(3)这一天中,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升高?什么时段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解(1)这天的6时、10时和14时的气温分别为-1℃、2℃、5℃;
(2)这一天中,最高气温是5℃.最低气温是-4℃;
(3)这一天中,3时~14时的气温在逐渐升高.0时~3时和14时~24时的气温在逐渐降低.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随着时间t(时)的变化,相应地气温T(℃)也随之变化.那么在生活中是否还有其它类似的数量关系呢?
二、探究归纳
问题2银行对各种不同的存款方式都规定了相应的利率,下表是20__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为“整存整取”的存款方式规定的年利率:
观察上表,说说随着存期x的增长,相应的年利率y是如何变化的.
解随着存期x的增长,相应的年利率y也随着增长.
问题3收音机刻度盘的波长和频率分别是用米(m)和千赫兹(kHz)为单位标刻的.下面是一些对应的数值:
观察上表回答:
(1)波长l和频率f数值之间有什么关系?
(2)波长l越大,频率f就________.
解(1)l与f的乘积是一个定值,即
lf=300000,
或者说.
(2)波长l越大,频率f就越小.
问题4圆的面积随着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如果用r表示圆的半径,S表示圆的面积则S与r之间满足下列关系:S=_________.
利用这个关系式,试求出半径为1cm、1.5cm、2cm、2.6cm、3.2cm时圆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下表:
由此可以看出,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_________.
解S=πr2.
圆的半径越大,它的面积就越大.
在上面的问题中,我们研究了一些数量关系,它们都刻画了某些变化规律.这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了一些数值会发生变化的量.例如问题1中,刻画气温变化规律的量是时间t和气温T,气温T随着时间t的变化而变化,它们都会取不同的数值.像这样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叫做变量(variable).
上面各个问题中,都出现了两个变量,它们互相依赖,密切相关.一般地,如果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例如x和y,对于x的每一个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