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初二地理教案

时间: 新华 八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初二地理教案应该是怎样的?快来学习初二地理教案的撰写技巧,跟着小编一起来参考!

初二地理教案篇1

南方与北方的人差异

——第二节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洪祥镇中学文安元

【教学目标】

1、了解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人文差异,以及存在差异的原因。

2、通过南北两地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受到生动人地关系的教育.

3、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教学重点、难点】: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前准备】:

1、把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5——6人为宜。

2、教学课件:有关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图片和录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显示:失意的饺子馆

“好吃不如饺子”东北饺子店,在老家河北秦皇岛开第一家店时生意就非常火爆,1998年落户南昌时,经营场面和秦皇岛一样火爆,一时间,南昌市兴起了一股“饺子热”。但是,没过多久好景不复存在,生意开始渐渐冷淡下来,渐渐发展到门可罗雀,饺子店不是转换经营就是大门紧闭,老板百思不得其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好吃不如饺子”店失意洪城,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板?(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多媒体显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多媒体显示:

我国的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明显差异,在经济发展、生活习惯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别,蕴育了不同的风土人情。今天我们学习南方与北方的人文差异。(板书课题: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二、合作学习,掌握内容

1、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几幅图。多媒体显示六幅具有南方与北方特点的图片。

请同学们观察思考:你能够区分上面的景观最常出现在哪个地区吗?

欣赏后,请同学们讨论回答。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页图5.12和图5.13,阅读课本中的“阅读材料”。然后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下表:

多媒体显示:

南北方地区乡村人文景观的差异

主要形成原因

土地利用类型

农耕制度主要家作物

作物熟制

传统运输方式

传统民居

传统运动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完成表格,教师纠正、引导,达成共识。

3、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个问题:造成南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下表。

多媒体显示:

南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差异的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完成表格,教师纠正、引导,达成共识

4、我国历时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录像,更深层次地去了解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关系。

多媒体播放介绍南北方民居的录像。

三、进行游戏,精括知识。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本,回忆今天所学内容。

2、进行填字游戏。

多媒体显示:

耕地类型:南()北()

粮食作物:南()北()

糖料作物:南()北()

气候灾害:南()北()

交通运输:南()北()

饮食习惯:南()北()

工业结构:南()北()

民居建筑:南()北()、南()()

武术专长:南()北()

方言种类:南()北()

你还能说出哪些?南()北()……

全班同学合作完成。

四、小结

五、作业布置

初二地理教案篇2

一、单项选择题(每空2分,共50分)

1、下列地点符合“北半球”、“东半球”、“中纬度”三个条件是()

A、10°N,180°B、40°N,15°WC、35°S,10°WD、35°N,165°E

2、小明到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旅游时,他两脚跨在本初子午线地标的两侧,张开双手表示东经和西经,此时东经和西经的度数分别向东、向西变化的规律是()

A.没有变化B.度数减少C.度数增大D.变化无规律

3、俄罗斯和平号是世界上第一个宇宙空间站,在他完成历史使命之后,俄罗斯选择将其定点回收。第一批安全坠入点的地理坐标是44.4°S,150°W,该地点位于()

A.南半球和东半球B.南半球和西半球C.北半球和东半球D.北半球和西半球

4、地球仪上的0°纬线和0°经线是两条特殊的线,有关这两条线长度的比较说法,正确的是()A.长度相等B.0°经线较长C.0°纬线长度=2×0经线长度D.无法判定两线长度大小

5、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下列顺序表示正确的是()

①地球卫星照片②麦哲伦环球航行③天如斗笠,地如覆盖④天圆地方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②C.④③②①D.②③④①

6、下图为经纬网示意图,图中关于四个小朋友所在位置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小刚在赤道上B.小兰在北半球C.小红在低纬度地区D.小明小刚在同一条经线上

7、下列四个地点,既位于东半球又位于北半球是()。

8、一架飞机从北极点附近的岛屿上出发一直往南飞,它将可以()

A.返回出发点B.到达南极点C.停留在赤道上D.以上说法都对

9、读两幅经纬网示意图,下列关于甲、乙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B.乙地的经纬度是30°E、30°N

C.甲地的经纬度是30°W、30°ND.甲地位于乙地的正西方

10、某轮船2000年9月1日10时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则此时船上的日期应为2000年()A8月31日10时B9月1日11时C9月2日10时D9月2日11时

11、一架飞机从上海起飞,如果途中不改变方向,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沿经线飞行,最终可以回到上海B.如果沿经线飞行可以经过两个极点

C.如果沿纬线飞行可以飞回上海D.无论沿经线还是纬线飞行都不能飞回上海

12、俗话说:找不着北了。从地理学的角度讲,这个地方应当是在()

A.日界线上B.南极点上C.北极点上D.赤道上

13、从图中可以看出,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而我们能够感觉到昼夜交替的原因是()A.地球公转B.地球自转C.人脑的错觉D.天气的变化

14、小明家在嘉峪关,家里的衣柜里存放着春夏秋冬四季的服装,这是因为他生活在()

A.热带地区B.温带地区C.寒带地区D.内陆城市

15、在同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

A.先看到日出B.后看到日出C.时刻晚D.时刻相同

16、地球自转的方向是()A.自西向东B.自南向北C.自北向南D.自东向西17当悉尼的白昼逐渐变长的时候,太阳直射点可能()A正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

B.正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C.正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D.正从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

18、下列现象由地球自转产生的是()A.一年中昼夜长短的变化

B.地球上昼夜不断更替C.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D.一年中四季的更替

19、南北极圈是()

A、热带与温带的分界线B、寒带与温带的分界线

C、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分界线D、有无极昼极夜的分界线

20、我们每天看到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因为()

A.地球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B.地球绕太阳自东向西公转

C.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D.地球绕地轴自东向西自转

21、如果地球沿有自转,只有公转,则()

A地球上没有昼夜现象B地球上有昼夜现象,更替周期为一年

C地球上没有昼夜更替现象D地球表面昼夜温差比现在小

22、某海上救援队收到一远洋捕捞船的求救信号,得知轮船遇难地点的经纬度为(20°S、20°W),请在下列经纬网图上找出遇难轮船所在的位置是()

A、①B②C.③D.④

23、下列节日中,北京的昼长比夜长短的是()

A.“五一”劳B.“六一”儿童节C.“八一”建军节D.元旦

24、每年的3月21日左右是北半球的()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

25、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句诗中,数值“八万里”指地球的()

A.平均半径B.表面积C.周长D.极半径

二、填空题(每空0.5分,共20分)

26、地球仪上的零度经线也叫____________,它穿过英国.东经习惯上用字母"_______"表示,西经习惯上用字母"______"表示.

27、国际上习惯用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8、全球按经度划分为_______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______度。

29、地球的运动产生昼夜更替,地球的运动产生季节的变化.

30、热量带中有太阳直射现象的是________,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________,四季变化比较明显的是________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________。

31、每年3月21日前后是北半球的_________日(节气);此时,太阳直射在_________上。32、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季,9、10、11是南半球的季。

33、地球自转每小时_______度。所以每向东_______度时间早1小时。

34、国际上习惯用和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南北半球是以划分的.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半球.

35、地球公转一周的方向是________周期是________产生的地理现象是________

36、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__周期是________,产生的地理现象是________和________。

37、东经的代号是,西经的代号是,北纬的代号是,南纬的代号是.

28、在经纬网中,经线指示方向,纬线指示

39、北纬30度应写作60度应写作

40、1884年的国际经度会议上规定:原则上以_______度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称为______________.

三、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空1分,共10分)

41、赤道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4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

43、本初子午线穿过非洲大陆的中部。()

44、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北温带。()

45、常熟在冬至日这一天的白昼时间是一年中最长的。()

46、地球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是季节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

47、6月22日前后为北半球夏至日,此日北半球昼最长。()

48、航海家哥伦布率领的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

第2/3页

个球体。()

49、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数减小为西经。()

50、玲玲和明明同时从南极出发,分别沿40°E和20°W线向北行进,他们会在北极相遇.()

四、综合题(20分)

51、读图,回答问题。(11分)

(1)写出经纬度:①点(________、_________)③点(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①点在②点的________方向,④点在③点的________方向。

(3)图中②点位于________纬度(低、中、高)

(4)地点④位于()

A、热带B、北温带C、热带D、南温带

(5)地点⑤位于()

A、北半球东半球B、北半球西半球

C、南半球西半球D、南半球东半球

(6)图中一年中没有阳光直射的是________点和________点。

52、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4分)

(1)请在图中地球公转轨道上用箭头标出地球的公转方向。

(2)当地球公转到A点时,日期是每年的____________________前后。

(3)当地球公转到C点时,我们资阳市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

(4)当地球公转到D点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__。

53、读“经纬网略图”,回答问题.(5分)

(1)写出A,D两点的地理坐标.A;D.

(2)A点位于B点的方向,B点位于C点的方向,C点位于D点的方向.

(3)A,B,C,D四点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位于东半球的是(填字母).

(4)A,B,C,D四点张,有阳光直射现象的是,四季分明的是,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填字母).

初二地理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自然带的含义并掌握陆地自然带分布的基本规律及主要自然带的气候植物的一般特点及代表动物。

2.在运用已学知识认识自然带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综合各自然要素特征,形成整体的环境特征的认识方法。

3.通过学习丰富多彩的自然界,培养学生认识自然的乐趣,并初步明确地球上的生命对自然界的依赖以及相互影响的关系,为建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打下基础。

课型讲授新课。

教学方法讲述与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主要自然带的分布及特点,难点是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用具各自然带的景观图片,教学投影片(或教学挂图)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教学提纲

第五节陆地自然带

一、自然带及标志

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1.主要自然带特点与分布。

2.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在电影片、电视片中或生活中,你注意到了不同地区的森林树木的叶子有什么不同吗?(有的地方树的叶子小,像松林,有的地方叶子大;有的地方叶子常年是绿色的,而有的地方叶子在冬天要枯落。)

[教师总结和讲述]森林的分布也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征。地表的植物和动物的分布都受气候条件的制约。由气候、土壤、动植物等地理事物形成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构成自然环境的各地理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世界各地气候有明显差异,陆地的自然环境也有地区差异,这种地区差异多呈带状分布,所以叫自然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陆地自然带及其分布。

第五节陆地自然带(板书)

一、自然带及标志(板书)

[提问]请比较自然带与气候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区别:气候带只反映气候规律,自然带反映气候、土壤、动植物等地理事物构成的自然环境整体。联系:气候是构成自然带的最活跃的因素,气候带是划分自然带的基础。)

[提问]自然带最明显的标志是什么?(植物。)

[展示景观图]温带沙漠、热带雨林、南极企鹅。

[提问]通过这几幅图,请分析气候条件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什么?(沙漠干旱,所以少植物,动物有适应干旱特征的骆驼。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优越,植物茂密,叶大。动物多。企鹅生活在南极,能耐严寒。)

过渡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下面我们学习自然带的分布及特点。

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板书)

1.主要自然带的特点与分布

[展示教学挂图]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展示景观图]热带雨林

[提问]在挂图上指出热带雨林的位置,结合景观图分析热带雨林气候、动植物有什么特点?(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植被茂密,有许多藤萝。动物有树上栖息的猩猩、猿猴,河湖附近的河马、大象。)

[教师总结]除同学回答外,热带雨林内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热带雨林是常绿林,四季都生长,有大片原始森林。

[展示景观图]热带草原

[提问]在挂图上指出热带草原带的位置,分析气候、动植物等有哪些特点?(分布在热带雨带的两侧或一侧。降水少于热带雨林。地面树木稀疏,长着较高的草。动物有长颈鹿、斑马等植食动物,狮、鬣狗等肉食动物。)

[教师总结]热带草原带也叫热带稀树草原带,全年降水少于热带雨林带,而且分为干湿两季。干季少雨,大部分树木落叶,草也干枯,动物要向有水草处迁移。

(依照以上问答总结方式,继续学习热带沙漠带等自然带。此略。)

2.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教师讲述]上述自然带没有明显的界限,总是由这一地带逐渐过渡到另一地带的。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农村,自然带的天然森林,草原多被人工建筑物和农田所代替。

[练习]总结刚才讲述,以北半球大陆为例,填写下列空格,表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括号内的文字即为应填写内容。)

布置作业完成课本第67页“做一做”中的练习。

初二地理教案篇4

一、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1.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是我国的的基本国情之一,因此1、应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因地制宜;2、加强区域联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分工协作,互惠互利,使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2.发挥地区优势是区域合作的前提,区域之间的`合作恰恰是区域优势之间的互补。

二、在世界中发展

1.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

2.当今世界多极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带动各个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多方面的合作,同时竞争也日趋激烈,加入竞争中,寻求发展,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在合作、共同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在漫长的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新的人地观和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的是一个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道路;

4.中国为什么加到WTO?①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融入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祖国的发展;②从全球化的发展来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它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③加入WTO,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促进世界的和平、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初二地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

2、知道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和分布

3、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39;特点。掌握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4、掌握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知道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5、了解黄河,长江的概况和开发治理情况。

【教学重点】

我国气候的特征,长江,黄河。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回忆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征。

板书:一、地形和地势特征

强调:重点掌握我国的地形剖面图,这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要能在上面找出各个地形区。

2、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分组比赛。

板书:二、地形地势的分布

3、在我国气温分布图上找出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总结冬季和夏季的气温特点。

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分析其位置和地形的关系。

复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找出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补充:这是本节一个重点内容,需要结合地图掌握每种气候的位置和特点。

5、列表比较长江和黄河的概况

讲述:长江重点是开发,黄河重点是治理。

长江的开发:航运,灌溉,水能。

黄河的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

强调:这是另外一个重点内容,在以后的考试中经常出现,重点掌握两个水系图,和几个重点水电站的位置。还有长江的几个城市的位置。

地形: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分别代表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上黑板找地形,说特点。

冬季:越向北气温越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读图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季风区的界限。

在气候类型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分析其特点。

从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划分,主要支流,流经省份和地形区列表比较。

【作业设计】

黄河水系图,长江水系图

初二地理教案篇6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的产生及受力状况。在学习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判读原理图和示意图的能力,训练学生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读图能力培养和课后活动的教学分析

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区)的等压线和风向图”是训练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也是训练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的很好途径,教师不能忽视这一教育功能,应该充分利用此图达到训练的目的,另外本课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因此也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不能放任学生自由阅读,潦草而过。

关于风的形成和风的方向的教学分析

关于风的形成是本课重点的知识内容,而风向的确定则是本课的难点知识,确定风向的关键是明确几种力的关系,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这种力在气压场中如何绘制应该使学生明确,无论等压线的表现形式如何,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空气一旦运动起来,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转偏向力只影响空气运动的方向而不影响空气运动的速度,当这两个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如果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这个运动的过程,教材中用一幅图像加以表示。这种风向只会出现在高空大气中,而近地面的风,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摩擦力既改变力的方向,又会对风速产生一定影响,当三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篇。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必让学生了解,学生只要知道结论即可。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的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内容,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引导学生判读教材提供的图像“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明确绘制水平气压梯度力应该注意的问题: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与等压线相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当空气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如果只受到两个力的影响,二力平衡风向如何表示,这部分内容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图像资料,如能够提供学生动画演示有助于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如何逐步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最终达到二力平衡,使风向达到稳定。在近地面的风除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外,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需要学生了解,但三力达到平衡后的风向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图像资料加以了解,学生了解了平直等压线中风向的绘制方法后,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区)的等压线和风向”示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绘制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等压线呈闭合状态时的风向,并能够总结出风向偏转的规律。本节课教学注意指导学生绘制示意图的方法,训练学生绘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关于热力环流的教学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材配置了一幅图像,说明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图像时应特别注意a、b、c三地受热不同,出现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运动,由于这种运动导致高低空空气密度不同,因而使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高低的不同,如果不是在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不具可比性;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出现差异,就会产生空气的水平运动,这就是风。

关于热力环流的教学建议

本节课以讲授法为主,但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意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在引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总结学过的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的特点,由各纬度冷热不均引导学生分析大气的运动特点。在学生明确了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后,运用教材提供的热力环流示意图逐步分析冷热不均首先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由于垂直运动导致不同高度大气密度不同,使得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不同地区出现气压差异从而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是存在的,教材提供了一段阅读材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段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城市与郊区会出现热力环流现象,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感受到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示例

【教学重点】①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②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表面各纬度获太阳辐射多少有何不同?总结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学生阅读教材“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思考)空气受冷热不同,其运动有何不同?→受热地区空气上升运动,受冷地区空气下沉运动。大气垂直运动的结果是什么?→导致大气密度发生变化,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高低不同→空气水平运动,从而形成环流。分析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热力环流现象。

(板书)一、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学生阅读教材“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此图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含义以及绘制的方法。并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板书)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风的方向

(学生阅读教材关于“二力平衡的风向”示意图或教师展示二力平衡的动画过程)教师讲解二力达到平衡的过程中,风向如何偏转,当二力平衡时,风向的特点,并向学生说明,在实际的大气运动中,这种风向只在高空,不考虑摩擦力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而在近地面,必须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因此风向是在三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达到平衡后才可能稳定。

(学生阅读教材中“一月海平面的等压线和风向”图)教师指导学生绘制闭合等压线中三力平衡时的风向,并引导学生总结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空气运动的规律。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识,因此教师的讲授较为重要,虽然本课教师的讲授较为突出,但学生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借助计算机动画演示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另外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及相关图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使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板书设计】

第三节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风的方向

初二地理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范围及其危害,

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学会科学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认识影响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学会正视自然灾害,正确面对气象灾害的发生,通过了解抗灾救灾的事件,学习不畏灾害的精神,培养在灾害发生时采取积极主动抗灾救灾的意识。

4.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本节从知识上结构非常清晰,即对每一种灾害都是从原因(或基本活动规律)、影响范围及危害等方面介绍的,但其中各有侧重。如寒潮和水旱灾害的产生与季风的势力关系密切,所以侧重成因的介绍,而台风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所以在这里不作过多解释,直接介绍它的运动轨迹,实际上指出了台风在我国的影响范围,这就为教师安排学生思考预防台风的地区提重点: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的危害;收集相关气象灾害资料;灾害产生的原因

价值观念、学科能力、基础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教育契机及课内外内容联系:

本节内容与前一节紧密相关,当冬季风活动强烈时,产生寒潮;台风是受夏季风影响产生的灾害;水旱灾害是由于夏季风活动不稳定,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而产生的灾害。它们共同受气候特征的影响,季风是其中的关键。但其中寒潮和台风属于天气灾害,水旱灾害则属于气候灾害,也就是说,水旱灾害一旦出现,对我国农业生产会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本节在知识上并无难点,所以在这一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更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训练。如教师应该通过气象灾害的产生与季风关系密切这一事实,使学生认识到季风对我国是极有利又有弊的;通过气象灾害发生频繁并造成严重危害的事实,使学生认识到预防工作的重要性与艰巨性;通过我国准确预报台风的实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一步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气象灾害的主观能动性在不断加强。另外,还可以在讲完形成水旱灾害的自然原因之后,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人为造成水旱灾害的例子,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有些灾害不仅需要预防,同时可以避免,人类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尽量达到人地协调的境界。

教法建议

本节可以安排学生先收集材料,然后学生通过读教材以及对材料的分析,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归纳出各种气象灾害的基本规律及危害,之后进一步安排学生讨论进行预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这样,整个的教学过程基本上就会是学生自然向前推动,而不是老师按条介绍了。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方法:谈话法、自学法。

教学媒体:有关寒潮、台风和旱涝灾害的幻灯片、投影片、录像带等。

课时安排:本节计划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复习上一节我国气候的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引导)总的讲,我国气候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方面。如水旱灾害、寒潮、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例如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特大洪水给任命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带来数千亿元的损失。而华北地区则出现了持续干旱的天气。

(板书)第五节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

我国每年总有一些地区发生水旱灾害。洪涝和干旱是影响我国最大的气候灾害。现在我们来看报998年常见流域抗洪抢险的录像。

(投影片)1998年我国还有哪些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洪水造成了哪些损失,军民是如何抗洪的?你特别感动的事情是什么?根据你所学过的知识,思考洪水形成的气候原因、人为原因?对长江洪涝灾害的防治你有什么建议?你能为灾区人民做些什么?

(学生活动)下面我么们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上面的问题一起讨论,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发表意见,然后每个小组由一名代表发言。现在给大家10分钟讨论。

初二地理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图说出世界主要语言的使用地区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从图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并能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增强民族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

2.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建筑。

【教学难点】

1.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的分布。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

教学过程

【导入】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人在囧途》到《泰囧》再到《港囧》,徐铮导演每一部“囧”系列电影的票房成绩都十分傲人。《港囧》上映期间徐铮曾表示,他会延续囧系列搞笑风格,把“囧”做成品牌,他的下一部“囧”系列电影也正在谋划中,可是一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徐铮:

1.跟《泰囧》、《港囧》一样,下一部“囧”系列电影的拍摄地选在哪里?

2.剧情该怎样编写才会更有趣,也更加真实?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徐峥剧组决定来我们班招募一批对世界各地的语言、宗教等文化比较精通的人进剧组共商事宜。

活动2【导入】组织教学

在本节课学习过程中,小组代表每回答正确一个问题,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数,最终选出得分的小组。

(设计意图:借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电影及剧组招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通过小组竞选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活动3【讲授】一、世界的语言

提问:1、假如剧组派你去采访并邀请下列人物来友情客串,你该说什么语言?

展示人物图片:1奥巴马2齐达内3普京4阿拉伯人5梅西6姚明

提问:2、联合国的工作语言都有哪些?

学生回答。

活动4【活动】合作探究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探究步骤:

1、在“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的图例中,找出本组语言的代表颜色;

2、根据颜色在图中找出本组语言的分布范围,并用彩笔在导学案上的“世界轮廓图”中画出该语言的大致分布地区;

3、参照“世界七大洲和四大洋分布图”,用大洲名称及方位词归纳本组语言的分布地区,完成课本P79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找出六大语言的分布范围,给予学生明确的探究步骤,引导学生将语言的分布范围画在导学案空白图中,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分布地区的直观印象。)

活动5【活动】小组代表展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

分小组派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本组画出的语言的分布地区示意图;

小组代表结合展示画出的示意图说出本组语言的分布地区;

教师用投影仪展示六种语言的分布地区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展示,找出六大语言的分布范围,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语言分布地区的记忆。)

思考:哪种语言使用范围最广?哪种语言使用人数最多?

过渡:边展示泰囧电影中关于佛教的图片,边提问学生能不能看出泰囧中反映了哪一个宗教的文化?——佛教。世界上共有3大宗教,除了佛教以外,还有两个。-

(设计意图:借泰囧电影中的佛教文化过渡到世界的宗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仅跟课堂导入时的情境相呼应,也可以再次借泰囧电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知识。)

活动6【讲授】二、世界的宗教

播放视频:关于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分布地区、建筑类型及一些习俗的介绍

学生边看视频,边完成导学案上的表格。

教师小结:三大宗教的发源地、分布地区、建筑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更形象更直观,便于学生记忆这部分知识,比教师一味的灌输效果好。)

总结:1、世界主要六种语言的分布地区

2、世界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及建筑特点

活动7【练习】课堂练习智勇大闯关

1.选择去教堂结婚的人多信仰()

A.道教B.佛教C.-教D.伊斯兰教

2.到西亚、北非去进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会()

A.法语B.德语C.阿拉伯语D.英语

3.下列国家中,主要信仰-教的是()

A.伊拉克B.印度C.英国D.中国

4.下列国家不是以英语为主的是()

A.澳大利亚B.美国C.加拿大D.日本

5.下列语言中不是联合国工作语言的是()

A.西班牙语B.阿拉伯语C.俄语D.葡萄牙语

6.发源于阿拉伯半岛的宗教是()

A.犹太教B.佛教C.-教D.伊斯兰教

7.看投影出的人物图片,他们分别信仰什么宗教?

8.从便于语言交流的角度解释这三部电影分别在中国内地、泰国和中国香港拍摄的原因?

9.结合“世界语言的分布”,从便于语言交流的角度为下一部“囧”系列电影剧组推荐理想拍摄地。

闯关形式:学生抢答,教师给小组加分,最后算总分,评选出获胜小组

(设计意图:借由闯关抢答进行课堂练习,再次活跃课堂气氛,思考题的编排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水平,并且第8、9题的设计不仅紧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还与本节课一开始创设的“囧”系列电影的情境巧妙的贴合起来,首尾呼应。)

初二地理教案篇9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3.教育学生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内容点析和教学建议

1.土地资源的利用

教材用一首诗来描述“什么是土地?”,启发学生解释这几句话的涵义。这样的安排比直白的说明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图3.6以图片的形式展现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并结合文字说明,体现由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不同。这种更注重感官体验的教学十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时应启发学生注意观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地貌差异及经济差异。

2.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突出“人与土”的矛盾

教材就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力求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地形和气候等知识,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做出分析。

有利条件:国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气候复杂多样;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齐全;有利于在农业生产上因地制宜,开展多种经营。

不利条件: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土地资源构成比例不合理,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且破坏严重等。其中,教材着重对我国耕地不足的现状做了分析。

图3.7和3.8以数据和统计柱状图的形式说明了我国人均耕地少及土地构成不合理的问题。而“阅读材料”补充说明了“我国耕地后备资源匮乏”的国情现状。应当通过指导学生读图,使其学会初步分析我国土地构成的状况及问题所在,尤其要引导学生关注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我国人口众多,耕地作为农业之本,承担着解决十余亿人口的吃饭问题的重责。一方面,我国本来就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建设用地将不断增加,耕地还将进一步减少;而人为破坏,不合理的乱占耕地现象,以及自然界中土壤沙化及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则使本来就不容乐观的耕地、林地不足问题更加突出。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又使得以上问题变得雪上加霜。

教材中的“活动”不是作为课后反馈练习出现在这里的,而应作为学生们学习新课的一个重要活动加以展开。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结合课文提供的资料以及前面学习过的地形、气候知识,对我国土地资源的优、劣做出评价,再深入分析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现状及问题。

3.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突出“水与土”的矛盾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既可作为我国土地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题加以学习。

图3.9如果和“中国地形图”、“中国季风区图”、“中国干湿地区图”配合使用,将起到更直观的效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列表比较,自行归纳总结出我国土地分布的规律,并说明各类地形分布与地形区、季风区及干湿地区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教材第69页活动1的主要内容,它体现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都大有裨益。

活动2则通过要求学生比较南方水田和北方旱地的差异,将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的配置问题摆在学生面前,突出“水与土”的矛盾:北方地多水少,以旱地为主,多发展灌溉农业;南方水多地少,以水田为主。该活动引导学生从水土资源的匹配情况,去分析地区农业生产的合理性,不仅旨在增加学生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也旨在加深学生对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关系的理解。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通过以上内容的铺垫,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教材中特别指出: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恰当,能够供人类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或遭人为破坏,则可丧失其生产能力,不能再生。

我国各类土地资源都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教材选择了最具代表性问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及土地荒漠化来加以说明。建议教师在这一部分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们收集更多的资料和新闻报道,结合自身的体验,例如北方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农村私建住房乱占耕地、墓穴占地等现象,通过自学和班内交流的方式,列举更多的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并造成严重影响的实例,来共同加深对国土资源现状的关注。

15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