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八年级ppt教案

时间: 新华 八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有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办事认真的习惯;可使备课充分,上起课来有条不紊。怎么写好八年级ppt教案?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ppt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八年级ppt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胡髭(zī)长髯(r2n)鬈(qu2n)发黝(yǒu)黑滞(zhì)留

愚钝(dùn)禁锢(ɡù)轩(xu1n)昂犀(xī)利侏儒(rú)酒肆(sì)

尴尬(ɡ1nɡ4)锃(zènɡ)亮甲胄(zhu)粲(c4n)然盎(4nɡ)然

2.解释下列词语。

黝黑:黑。黑暗。

滞留:停留不动。

愚钝:愚笨。不伶俐。

器宇:人的外表。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犀利:锋利。锐利。

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酒肆:酒馆。

尴尬: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炽热:极热。

粗制滥造: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郁郁寡欢: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无可置疑:没有什么可被怀疑。

黯然失色:用以表示相形之下暗淡无光。

二、导人

1.导语

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走近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作者简介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三、整体感知

给学生五分钟通读全文,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

大体分为两个部分:

(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四、精读文本

1-须发

2-面部轮廓结构

3-面部特征

4-长相

5-拜访者的态度

1、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写列夫·托尔斯泰须发的特点。

面部轮廓的总体特征:多毛,浓密的胡须(反复描写)。

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

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

2、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第3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

4、第4段突出托尔斯泰“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

八年级ppt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思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的基础上,落实字词,疏通文章,熟知课文内容;通过讨论、辨证地看待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理想社会。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文言文;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它就是——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 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0 ) 屋舍俨然(y an) 阡陌交通(qia nmo )

黄发垂髫 (tia o) 便要还家(ya o) 刘 子 骥( j i )

诣太守(yi )

四、读译课文。

1、听老师范读。

2、同学齐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五、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 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

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前堂,朗读课文

二、课文分析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2、质疑解难:

①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⑦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三、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背诵课文

五、作业

(一)默写

1、《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林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2、《桃花源记》中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3、写老人小孩精神面貌的句子是( )

八年级ppt教案篇3

第二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歌曲和欣赏曲,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二、             懂得音乐能够表现自然界的美景。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管弦乐《九寨沟音画》进教室

二、新课教学

1、学习管弦乐《九寨沟音画》

导语:老师带领大家去看一个地方,请欣赏九寨沟的宣传片(学生看着美丽的风景啧啧称赞)

2、欣赏管弦乐《大峡谷组曲·日出》

导语:再请大家欣赏音乐片段,你能想象音乐所描绘的画面(学生边听边想象)

(1)学生讨论、交流音乐所描绘的情景

(2)师总结:刚才欣赏的《九寨沟音画》和管弦乐《大峡谷组曲·日出》都向我们描绘了

美的大自然的情景。但我们知道,现在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作为新世纪的少年,我们该怎么做,请听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

3、学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

(1)教师范唱(独唱,演唱高声部)

(2)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3)听录音范唱提出问题:这首歌曲可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情绪怎样?从歌曲中感受到、

体验到什么?

(4)学生交流讨论、谈感受、体验。

(5)我们能和着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作些动作吗?(学生可站着、可坐在自己的座位

上、也可走出座位,随意的表演)

(6)跟着钢琴试唱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解决难点,如弱起、休止符等)

三、布置作业:

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地方被列入世界人类自然遗产名录?试用你熟悉的音乐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介绍给大家。

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第三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习歌曲和欣赏曲,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二)通过学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

(三)通过欣赏《九寨沟音画》和《大峡谷组曲》选曲,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艺术美感,在聆听音乐时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情景,并能够正确辨别、选择有对比性的描写景物的音乐。

(四)知道有关音画、音诗、组曲的知识。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学生听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进教室。

二、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管弦乐《九寨沟音画》、管弦乐《大峡谷组曲·日出》的教学

1、学习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

(1)听录音范唱为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设计演唱形式

(2)学生交流讨论。

(3)根据学生设计的演唱形式,演唱歌曲《给未来一片绿色》

(4)歌曲教学个别反馈(请乐意演唱这首歌的同学,上台表演《给未来一片绿色》,师生共

同为之打分,并作好平时成绩记录。)

2、学习管弦乐《九寨沟音画》

(1)什么是音画、音诗、交响诗?九寨沟何为九寨沟?在我国什么地方?

(2)聆听《九寨沟音画》的第二乐章、第三乐章、第乐章。处理作业题第二题(倾听管弦乐

的两个片段,对照下面的图景,选择与音乐相适应的画面)

3、欣赏管弦乐《大峡谷组曲·日出》

(1)什么是组曲?

(2)师介绍《大峡谷组曲》及科罗拉多大峡谷。

(3)感受、体验管弦乐中定音鼓、短笛、英国管的音色。

(4)演唱管弦乐《大峡谷组曲·日出》的音乐主题。

(5)完整的聆听第一乐章《日出》,感受、体验晨曦、鸟鸣、绚丽的山谷和喷薄欲出的太阳,

一派阳光灿烂、生机勃勃的大峡谷景象。

(6)介绍美国作区家格罗菲

三、作业反馈:

你知道我国有哪些著名的地方被列入世界人类自然遗产名录?试用你熟悉的音乐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介绍给大家。(学生介绍或展示)

四、小结、拓展

为了给未来一片绿色,请你向自己、身边的人、世人发出你的忠告或决心(学生讨论、交流)

八年级音乐教案  第十四周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选曲:军民团结一家亲

2、舞剧《天鹅湖》选曲《场景音乐》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舞剧、芭蕾舞剧的有关知识,,了解并感受舞剧音乐的风格特点,使学生喜爱舞剧、舞剧选曲这种艺术形式

2、学会演唱舞剧选曲《军民团结一家亲》,体会革命战争时期的人民和红军的革命热情,并能够用柔和、抒情的歌声演唱歌曲

3、通过课外作业锻炼学生课外收集资料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播放舞剧《天鹅湖》中的选曲《四小天鹅》

(二)新课:                                                                       

1、舞剧知识及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选曲《场景音乐》

(1)导入新课:观看芭蕾舞剧《天鹅湖》中《四小天鹅》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红色娘子军连歌》的录象片段,教师对这两个舞剧的剧情及音乐场景进行简洁的解说

(2)师生问答:

◆师问同学:刚才我们观看了芭蕾舞剧的录象,你认为芭蕾舞剧是以什么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

◆学生讨论:舞蹈

◆师问:它是怎样的舞蹈形式?

◆生答:芭蕾舞

◆师:芭蕾的舞蹈动作有何显著的特征?

◆学生概括

(师概括:西方国家称舞剧为芭蕾,源于意大利文,即跳舞的意思,在16、17世纪时意大利和法国宫廷以民间舞蹈为基础,逐步发展起来的。宫廷芭蕾后来进入剧场,成为剧场芭蕾,常穿插在歌剧和戏剧当中。18世纪,芭蕾发展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创造了足尖舞的技巧,并有一套完整的训练方法,18世纪又传入俄国,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意大利学派、法派和俄罗斯学派。)

(3)师重播芭蕾舞剧《天鹅湖》片断:独舞的、双人舞的、三人舞的、群舞的各选一段,让学生体会舞剧中的舞蹈形式的多样性

◆师问:知道这是什么舞剧剧目吗?并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收集的舞剧资料来了解舞剧及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

◆请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为大家讲述《天鹅湖》的剧情梗概:(略)

教师给予讲解的同学充分鼓励,并播放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选取《场景音乐》录音

◆师问:通过这段音乐,你似乎看到怎样的场景?能否把你的想法告诉我们?

(4)复听《场景音乐》录音,并鼓励大家根据音乐来描述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师播放录像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的选曲《场景音乐》并告诉大家这段音乐是贯穿整个舞剧音乐的主题――天鹅主题,并请同学概括这个主题的音乐情绪(旋律充满温柔和悲伤,它在作品中多次出现,表现了纯洁、善良、美丽的天鹅――奥杰塔的音乐形象,又象征着奥杰塔和她的女伴们的悲惨的命运,同时还体现出王子和奥杰塔对爱情和幸福的热烈追求。)

(5)师:弹奏《场景音乐》的旋律,随着琴声学生轻声哼唱并再次感受对“天鹅主题”的理解

2、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选曲:《军民团结一家亲》

(1)师导入:看完外国芭蕾舞剧片断,使大家对舞剧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我想你们也一定希望了解中国的芭蕾舞剧的发展吧,在我国,舞剧是一门年轻的艺术。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我国的芭蕾舞剧选段

(2)师播放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录像资料如《红色娘子军》第四场中的《乡亲们慰问红军》的一段,使学生对当年军民的鱼水情深有深刻的理解,对舞剧插段有完整的印象

(3)师播放歌曲,聆听《军民团结一家亲》录音

◆师问:从这段歌声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吗?(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体会革命战争时期的军民鱼水之情)

◆生讨论

(4)复听歌曲《军民团结一家亲》,熟悉旋律,体会情绪

让学生结合倾听过去曾学过的海南民歌《五指山歌》,起到既复习海南民歌《五指山歌》,又使学生了解到歌曲《军民团结一家亲》的音乐原始素材的来源,并达到巩固对旋律的印象

(5)教师弹奏《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旋律,学生跟琴轻声视唱

(6)观看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军民团结一家亲》的场景音乐,使学生更为亲近、熟悉歌曲

(7)学生用柔和、抒情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作品

(三)小结:

对于中国来说,舞剧可以说是新的艺术门类,我国的舞剧不是全盘照搬西洋的舞剧,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舞剧,在舞剧中舞剧音乐又起到怎样的作用呢?听下节课分解。

八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第十五周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1、西洋舞剧《天鹅湖》选曲《西班牙舞曲》

2、民族舞剧《丝路花雨》选曲《飞天仙子》

二、教学目标

1、洋舞剧《天鹅湖》选曲《西班牙舞曲》,从而进一步理解、感受舞剧音乐在舞剧中的作用

2、聆听民族舞剧《丝路花雨》选曲《飞天仙子》,感受民族舞剧选曲的风格特点,能够辨认出民族舞剧的音乐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聆听舞剧音乐《天鹅湖》片断学生进教室

(二)新课:

1、西洋舞剧《天鹅湖》选曲《西班牙舞曲》

◆导入: 学生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提供该作品中的《西班牙舞曲》剧情梗概,了解其是舞剧《天鹅湖》第三幕中的一段音乐

(1)师介绍场景并播放该片断录像资料,使学生对该剧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结合前课的舞剧知识来感受分析音乐在舞剧当中的作用。

◆启发学生复听音乐讨论并了解:

(1)舞剧音乐具有伴随剧情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征

(2)舞剧音乐在剧中烘托了剧情并随着舞剧的民族风格而改变(可以结合前面几部作品加以分析)

2、民族舞剧《丝路花雨》选曲《飞天仙子》欣赏

◆师:简单介绍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剧情梗概

◆师播放音乐:民族舞剧《丝路花雨》选曲《飞天仙子》

◆师问:中国舞剧音乐与我们聆听过的外国舞剧音乐相比较有哪些不同呢

让学生通过讨论及教师的介绍了解到《丝路花雨》音乐是采用以我国民族乐队为主的混合乐队演奏,音乐以吸收了《春江花月夜》、《月儿高》等民族古典音乐为基础,还吸收了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回族、维吾尔族的音乐素材,具有浓郁的古典音乐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另外,音乐还将一些波斯音乐素材加以发挥,体现了剧中波斯人的风格特征回族、维吾尔族的音乐素材

◆让学生观看相关录像,问同学们:中国特色的舞剧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师生总结:

(1)中国舞剧的舞蹈吸取了西洋芭蕾的舞蹈技巧,但也融入了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特色,既芭蕾与民间舞的结合

(2)中国舞剧的舞蹈音乐是富有民族民间音乐特点的,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中的音乐片断具有较强的海南音乐特点,民族舞剧《丝路花雨》吸收了回族、维吾尔族的音乐素材,还将一些波斯音乐素材加以发挥

(3)中国舞剧的剧情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及现代生活为素材,体现中国人民的生活面貌的

(三)小结:

这几节课,我们欣赏了中外著名的芭蕾舞剧片断,相对而言,中国的舞剧发展还是比较落后,它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以促使它进一步的发展,我们期待着中国舞剧更加灿烂的明天。

八年级ppt教案篇4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建立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的单位;2.了解天平的构造,掌握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3、理解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知道一般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大小不同所含的物质多少不一样。从而建立质量的概念。

2.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和温度而变的物理量。

3.通过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天平对石块质量的测量,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和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能正确读数。教学用具:托盘天平(带砝码),小石块。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自行车是用哪些材料制成?答:钢、铁、橡胶等材料制成的,教师接着说明:一般我们把自行车称为物体,钢、铁、橡胶等称为物质。这样我们可以说:自行车这个物体是由钢、铁、橡胶等物质构成的,其它物体如:铁钉、铁锤、桌子、凳子等也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宇宙上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二、新课教学

1、质量

(1)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1

铁钉和铁锤含有铁这种物质的多少不同,桌子和凳子含有木材这种物质的多质量是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用符号:“m”表示。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进率: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克=1000毫克。(3)看教材P103表中一些物体的质量。少不同,物理学里为了表示物体的这个性质就引入了质量这个物理量。(2)质量的单位

(4)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做适当讲解)

一根铁丝折弯前后它含的铁的多少是否改变?

一个木凳子从武山拿到天水含的木材的多少是否改变?

一根铁钉烧热前后所含的铁的多少是否改变?

一根铁钉熔化成铁水所含铁的多少是否改变?

结论: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工具: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天平。(2)介绍天平的:称量和感量2.质量的测量工具——天平

称量:能测出的最大质量。(500g)

感量:能测出的最小质量。(0.1g)

(3)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

使用方法:

(1)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2)调: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3)测: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读:物体的质量=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指示值教师强调:

(1)、调节平衡螺母:指针左偏就向右调;右偏向左调。(2)、天平调节平衡后,左右盘不能对调,平衡螺母不能再动。(3)、取砝码时一定要用镊子。用完后砝码放回砝码盒内。

(4)、往盘里加砝码应先估计被测物的质量,再从大到小加砝码,当加到最小一个砝码时太重了,则应改为移动游码。

2

(5)、游码的指示值是游码的左边线所对标尺的刻度值。天平使用注意事项:

(1)不能超过称量(天平的称量=所配砝码总质量+游砝最大读数)。

(2)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3、学生实验(多媒体展示操作步骤)

三、小

学生对照板书对本节课教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复述:

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不是生活中常说的“质量”

2、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3、质量测量工具:天平

4、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学生用天平测量一个小石块的质量:步骤:a、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b、调节天平平衡;

c、把小石块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

d、读数——小石块的质量=砝码的总质量+游码读数(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操作)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1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一、质量

1.什么叫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3.单位:国际单位:千克(kg)

其他单位:吨(t);克(g);毫克(mg)

二、质量测量

1.实验室测量质量工具:天平2.天平的使用

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3

测: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调节游码,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读:物体质量=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值

1.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称量;三.使用天平注意事项

2.取砝码要用镊子,并轻拿轻放;

3.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教学反思:这节课是概念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的一节课。第一节质量是学好《质量与密度》这一章的关键所在,学生要理解质量的概念,和生活中常说的“质量”相区分。要学会正确的使用天平进行测量。对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较高。在这一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很好的驾驭本节内容,合理安排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真正掌握、理解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全面提高认知能力、实验操作技能。教师在传授本章知识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从生活入手,利用浅显的事例来展示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真正懂得质量的概念。通过讲解并配合演示教会学生用天平测质量的方法。

八年级ppt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

2、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课型:

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点;

2、教学难点:掌握全球气候类型的判读方法。

五、教学方法:

读图法。

六、教学过程:

1、导入:看图识区域:观看图片,根据图片景观判断它所属的地区,从而确定其气候类型。(热带雨林地区、热带沙漠地区、温带地区、寒带地区)

2、气候:一个地方的气候是多年天气的平均状况。

天气指一个地方短时间内的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

下列句子描述的是天气还是气候?

昆明四季如春;——气候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天气

明天大风降临;——天气

全班分十个组,抽签选取一种气候类型,探究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和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及其附近地区。世界上的热带雨林分布区在亚马孙河流域,在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的岛屿上也有大面积分布。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极地地区全年严寒;——气候

风和日丽。——天气

3、读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南、北的两侧,一片分布在非洲大陆上。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干季时炎热干燥,湿季时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及亚洲东南部的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等地。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全年高温、年降水量大,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之分。

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和中部。非洲的撒哈拉沙漠是世界的热带沙漠。在亚洲的阿拉伯半岛上和澳大利亚中部也有热带沙漠分布。全年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全年炎热干燥。

八年级ppt教案篇6

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

描述各种动物行为;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能正确区别各种动物行为,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动物的行为,树立正确利用和保护动物的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重点:动物行为对于动物的生物学意义,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和实例。

难点:后天性行为的概念,动物行为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课件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认识动物的行为

自然界中的动物,如果你留意观察的话,会发现许多有趣的现象。比如:孔雀在繁殖季节“开屏”;麻雀、家燕等鸟类在繁殖季节会筑巢;大雁南飞时排成整齐的“人”字形或“一”字形;下雨前蚂蚁会搬家等。像这些动物所进行的,我们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活动,称为动物的行为。你还能说出其他的动物行为方式吗?(可以从书本上找)

学生经过阅读书本和思考后,列举大量的动物行为类型。如:蜜蜂、蚂蚁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鸟类的孵卵、育雏、定时迁徙、索食行为,某些动物的攻击行为和防御行为等。

问:动物的这些行为是天生就有的呢,还是后天通过学习得到的?对这个问题学生一般都难以回答,教师可通过适当的例子(如哺乳动物一生下来便会吮奶等)加以分析,并说明:动物的这些行为是天生就有的,是动物的本能。有些动物的行为如马戏团里的“小熊骑车”等复杂行为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其训练的基础是条件反射。我们将在以后学习。

再问:动物的这些行为有何意义?

教师可以鸟类的季节性迁徙为例要求学生讨论,讨论结束由学生回答,再由教师进行补充。使学生明白动物的行为是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有利于自身生存的行为方式。并要求学生思考其他动物的行为是如何适应于环境的(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发言)

在了解了动物行为的类型和意义后,下面我们将以蜜蜂为例来详细学习蜜蜂的社群组织和通讯行为。

(二)蜜蜂的社群组织

同学们都知道,蜜蜂是对人类有益的昆虫,它们过着社会性生活,分工合作。为人类提供了如蜂蜜、蜂蜡、蜂王浆等原料。在一个蜂群中,一般有一个蜂王,少数雄蜂和成千上万个工蜂,它们构成了蜜蜂的社群。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68页“蜜蜂的社群组织”,完成下表。(见板书)

完成表格后,教师进行小结。并使学生明白社群生活行为的意义:只有三种蜂分工合作,才能共同维持群体生活,繁殖后代。

(三)蜜蜂的通讯行为

在蜜蜂的社群组织中,大量的工蜂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采集花粉和花蜜。在大批工蜂出去采集花粉和花蜜之前,总有少数的侦察蜂先去寻找蜜源,然后回来“告诉”其他工蜂一起去采蜜。哪么侦察蜂是如何把蜜源的方位和距离告诉其他工蜂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69页“蜜蜂的通讯行为”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蜜源离蜂巢较近,侦察蜂表现为何种行为?

2.如果蜜源离蜂巢较远,侦察蜂如何告诉远近及方向?

在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一般两种舞蹈学生都能回答得出,但对于如何用舞蹈来告知方位,学生一般不大搞得清楚。教师再结合挂图或投影讲解给学生听即可。

最后利用板书小结。

板书设计

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的行为:动物所进行的,我们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活动。

二、蜜蜂的社群组织

成员[数量性别工作

蜂王1个雌蜂产卵

雄蜂少数几个雄蜂交尾

蜂刚出蜂房几天成千上万个发育不完全的

雌蜂略

稍大些的工蜂略

再大些的工蜂略

成年工蜂略

三、蜜蜂的通讯行为

1.圆形舞:表示蜜源离蜂巢近。

2.“8”字摆尾舞:表示蜜源离蜂巢较远。

作业布置复习本章,完成实验册上的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虽然学生对动物的行为是有一定的了解的,但学生本身并不清楚动物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教师在上课伊始,应先向学生列举一些常见的动物行为,使学生了解动物行为的具体形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举一些动物行为,教师再总结出动物行为的概念。

八年级ppt教案篇7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肋及其原因。

2.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二)能力方面

运用类比迁移等方法,认识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2.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行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2.教学难点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章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难度不大,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也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直接经验,因此,本章主要是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及价值,并从具体行动上体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因此,本章教学时,通过呈现大量的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事实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事实,让学生充分感知、体验、归纳和概括,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得㈩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根本的措施是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做到人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和谐共处,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努力。

四、教学准备

收集关于江豚的图片、视频和相关新闻;收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各种案例;收集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益广告视频。

五、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播放视频:江豚)

[提问]

(1)认识这段视频十的动物吗?

(2)看到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觉,

播放洞庭湖连续发现江豚死亡事件组图。讲述洞庭湖连续发现江豚死亡事件。

[提问]

看子这段新闻,你又有什么感觉?观看并辨认。

[回答]

(1)江豚。

(2)愉快、兴奋。

[回答]

惋惜、难过。

通过两段对比鲜明的材料,让学生体验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激发学业保护业物多样性的愿望。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提问]

(1)你们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2)如果这样的事件持续下去,会有什么后果?

[小结]

其实,不仅是扛豚,从教材中所提供的很多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许多生物都面临着灭绝的可能,这使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肋,。

[追问]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的案例?

补充案例:近年来火绝的动物及灭绝时间。

[提问]

你们觉得哪些原因导致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小结]

人类的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使生物的多样性受到了严重威胁。

[回答]

(1)这些江豚可能是因为饥饿、中毒、受伤、生病等原因而死亡。

(2)江豚可能会像白鳍豚那样走向灭绝。

阅读教材110—111页内容。

学生交流。

[小结]

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如果不加以保护,很多物种会从地球上永久性地消失。而且近年来,物种消失的速度在加快。

[词论、交流并回答]

人类的捕杀;过度利用和开发;栖息地的破坏;环境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等。

以教师提供的江豚的案例为点,以教材提供的和学生所了解的丰富素材为面,强化学生对于的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的认识。

引导学生分析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好铺垫,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过渡]

根据科学家的推测,如果不采取措施,江豚可能在未来10-15年功能性灭绝。

[提问]

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去保护江豚呢?

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进行陈述、修正、补充和归纳。

[案例]

我国保护大熊猫的主要措施:建立卧龙、工朗、麻咪泽等自然保护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比较成功的案例。

[追问]

(1)在保护大熊猫和同学们所提到的这些案例中,你觉得能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哪里?

(2)那么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什么?

(3)以江脉的保护为例,分析一下,要保护江豚赖以生存的环境,叫能面临什么样的阐难?

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梳理、引导。

[追问]

人与生物圈其他上物能在共有的环境中和谐共处吗?请举例说明你的观点。

[案例]

安徽铜陵江豚自然保护区,人与江豚的和谐共处。

[过渡]

通过交流,我们可以看到,人和环境中的其他生物是可以和谐共处的。当然,这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努力。

[提问]

作为生物圈中的一员,你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对学生的观点做鼓励性评价,并以板书的形式进行归纳、提炼。

阅读教材113~114页资料,讨论、交流。

[回答]

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法制教育管理、建立种质库等措施,可以对江豚等濒危生物进行有效的保护。

学生讨论、交流。

[交流回答]

(1)关键在于保护了这些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2)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

(3)人类生活、生产等活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小结]

保护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困难来源于我们自身。因为我们的活动,很可能挤占或破坏其他生物的上存环境。由于人类的生活也要依赖于环境。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是做到人与生物圈具他生物在共有的环境中和谐共处。

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举例证明。

学生交流。

[回答]

不购买、食用珍稀动物及具制品;购物时选择环保袋;用餐时不浪费食物;做好废弃的作业本、草稿纸等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宣传工作;等等。

以江豚的保护问题,引导学业交流、归纳动物保护的主要措施。

分析保护大熊猫和其他生物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源头在于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

通过进一步的追问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保护牛物栖息的环境,并不意味着人类的退出,而是人类要力争与其他生物在共有的环境中和谐共处。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从小事做起,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力。

教学

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课堂

总结

[播放视频]

两组公益广告:保护江豚的公益广告、姚明保扩鲨鱼的公益广告等。

请学生谈感受。

[结语]

很高兴同学们能想到采取很多力所能及的措施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真心希望同学能把今天所学、所想转化为实际行动,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尽自己的一份力。其实,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学生观看、感悟;

通过两组公益广告.进一步升华学业的情感,激发学生保护牛物多样性的热情。

六、板书设计

第三章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八年级ppt教案篇8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看戏归来的情形,看戏次日的情形,详略叙事的恰当。

教学过程

1.由分析过的第三层,引到引导学生分析第四层(板书:看戏归来的情形)。

(1)“我们”在看戏归途中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回望戏台在灯光中,却又如初来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听到悠扬的横笛声,“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表现出仍很留恋演出(板书:留恋演出)。

小朋友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摇得那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留恋演出、议论笑骂和摇船情形,表现了对看戏仍然兴趣很浓,愉快兴奋(板书:议论笑骂戏兴仍浓愉快兴奋),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10、社戏(3课时)》。

(2)小说写出“我们”偷豆、吃豆的怎样的经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摇船的说“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引出偷豆、吃豆的插曲,双喜指挥偷豆。双喜先问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一边的呢?”阿发“往来的摸了一回”,说“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不管是谁家的,单选大的偷,自己家的大就偷自己家的,表现出他憨厚无私(板书:选偷大豆憨厚无私)。

大家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表现出他不愿惹起阿发的娘哭骂、气恼,偷豆也有分寸。

“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在夜晚随波漂浮的航船上,围吃自己偷来、剥好、煮熟的豆,自然别有一番滋味,香甜可口(板书:自剥自煮吃来味香)。

(3)“我们”吃完豆做了些什么?虑到了什么?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们”吃完豆后,洗了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避免被人发现偷豆、吃豆的事,表现出处理善后,考虑周到(板书:善后处理考虑周到)。双喜所虑的是八公公发现用了他船上的盐和柴,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有应付他的办法。写这些,表现出少年们预想到可能发生的纠葛,有了应付的办法,放心了偷豆、吃豆的事(板书:预想纠葛应付有法);。由于归途中偷豆、吃豆的插曲,使得这次夜晚去赵庄看戏,更加令“我”难忘。

(4)小说是怎样接住夜晚去赵庄看戏的?这样结束产生着什么样的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长幼都很高兴来接住夜晚去赵庄看戏的。站在桥脚来接的母亲,本

八年级ppt教案篇9

设计理念:

本节是在前面学生对光和影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对光是如何传播的进行的进一步探究。主要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推测和进一步的实验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规律,并利用这一规律去解释影的形成原因。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并通过实验分析、总结出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规律,以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的能力和概括推理的思维能力;再引导学生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这一规律去解释影的成因,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我在教材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射击、排队看齐这样一些应用光是直线传播规律的事例,以拓宽学生视野,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课程的情感。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积者和引导者。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动手进行探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以使学生的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今天好多老师来听课啊,紧张吗?

生:紧张或不紧张

师:老师都有点紧张了,我们先来聊聊天轻松一下。今天冷吗?

生:冷或不冷

师:比起前段日子要冷多了,大家都已经穿长袖了。快到冬天了吧?

生:是

师:冬季是从几月份开始的啊

生:12月

师:今天已经是10月13号了,再过一个多月就到冬天了,一项到冬天我就觉得冷,我就想去晒太阳。记得小时候的时候,我便晒太阳还边想一个问题‘太阳离我这么远,它是怎么跑到我身上的呢?你们想过吗?

生:没有

师:就好像这个手电筒一样,他的光是怎么跑到黑板上的呢?(打开手电筒照在黑板上)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光是怎样传播的(板书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

(设计意图:开课时会来很多老师,学生和上课老师难免都会有些紧张,而引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如果引入生硬的话,学生会为老师担心而紧张,而老师自己也会觉得很不自然。引入过急或过勉强,都会影响到师生的心情,甚至是听课老师都会为此捏一把汗。所以我的意图就是把学生和听课老师都不知不觉的带入课堂,自己在聊天的过程中也能缓解紧张感。)

二、讨论光的路径并收集证据

师:(打开手电筒,把光照在黑板上)请同学用手描绘一下光是怎么到达黑板上的。

生:用手描绘

师:你们认同吗?光走的真的是笔直笔直的吗,没有一点弯曲吗?

(意图:反问一句学生,因为学生还是没有底细,反问可以激发学生的矛盾,有了矛盾,才能产生问题)

生;有弯曲!……没弯曲!

师:你们有证据吗?自己看到的或者自己做过的都行。

生:举例——1、晚上的车灯看起来是直的

2、云缝里的阳光是直的

3、晚上的手电筒光是直的

4、雷射灯看起来是直的

………………

师:刚才大家说的都是看到的目击证据而已,要想彻底的说服我还不够

生:那我们做实验

师:那好,你们先讨论一下怎么做实验

(用激将法,激发学生去想办法的兴趣)

学生想的办法——1、让光通过弯曲的水管

2、让光通过带孔的纸片

……………………

教师先自己在前面演示一下水管的实验(结果光不能通过弯曲的水管)

师:这样就能说明光是直的吗?如果光能够弯曲一点点呢,那它也通不过水管啊,有没有更精确的实验?

(意图是让学生能够想到更好的实验方法,也为了培养学生做实验的严谨性)

学生想到很多方法,主要是是想能够改变弯曲程度的材料。这里老师采取最简单的纸片实验。

纸片已经课前发给学生了,教师把手电筒发下去。(提示学生不能用眼睛直接看)

(学生在实验的时候,教师在每组之间来回指引,发现问题)

实验结束后

师:我请学生汇报一下,自己组在实验中发现的现象和出现的困难或者也可以说说你们是怎么解决碰到的困难的?

生:出现一些难以把孔对直等问题

师:这时候就要体现你们相互合作的精神了,配合的好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意图:找出学生实验时出现的常见的一些问题,让他们认识到团结合作的精神)

最后得出结论板书黑板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三、光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用途

师:当人们认识到光的直线传播后,很聪明,就能把它用起来

如:1、建造高房

2、修公路、建桥等

四、光速的理解

师:当时老师晒太阳还想着一个问题——太阳离我们这么远,它从太阳那里跑到这里要多久啊?

生:8分钟,日地距离1.5亿千米

光速:每秒跑30万千米(板书黑板上)

举例:1、日月距离38万千米

光只须跑1.28秒,前几天美国的火箭到达月球用了4个月

2、地球周长4万千米

光一秒可以跑7.5圈

3、操场一圈200米

光一秒能跑1500万圈

(设计意图:书上学生都看到了光的速度,但是学生对这么大的数字感觉不是很敏感,不知道到底是多快。我从大范围缩小到在学生的身边,其中刚好前几天美国的火箭到达月球用了4个月与光的1.28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能够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光速的快。)

五、课堂总结与自我鼓励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出来了什么?

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的速度

光的用途

师:为我们一节课研究出来这么多东西来鼓掌!

(学生鼓掌)

师:我相信大家对光还有很多别的疑问,这样,大家把它记下来,看看学完这个单元还有多少不能解决的。看看我们能解决多少书上没有的问题。

(设计意图:我个人认为科学课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在有限的时间探讨研究,老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成功的完成一节课这不只是老师的成功,更是学生的成功,所以学生要给自己一些鼓励。这样的鼓励更能激起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氛围。)

六、板书设计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每秒跑30万千米

八年级ppt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朗读和勾画圈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

教学难点:

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

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5分钟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入,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

二、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15分钟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

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

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三、研读与赏析20分钟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

四、课堂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完成练习册基础部分。

B组(中等生):完成书后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10分钟

1.陈从周:

(1918—20__),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2.作者对“屏”的感情:

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3.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二、授课过程:20分钟

1.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

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2.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

3.研读赏析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三、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10分钟

将《说“屏”》与《文房四宝》比较阅读。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B组(中等生):完成练习册。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

教学反思:

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分类→设置

八年级ppt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汇,明确“狼籍”、“踌躇”、“赋闲”“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归纳中心意思。

3、学习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深入体会文中表现的父子情深。

2、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的语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仔细揣摩文中行动描写的表达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珍爱亲情,增进子女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体会文章饱含深情的、朴素的语言。

教学难点:

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揣摩行动描写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情况:

《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同学们一定耳熟能唱,但我也经常听到有同学把它改成《世上只有爸爸好》,确实,父爱和母爱是一样伟大的,只是父爱可能比母爱更深沉、更含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同样能体会到。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过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种职务。“推卸”,用于某种责任。

奔丧(sāng),有关死人的事,名词。奔丧,在外地赶回办理尊亲丧事。丧,别读sàng,丢掉,失去。动词。

踌躇(chóuchú),犹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旧的准则。迂,另意“迂迴”,曲折、绕远。

蹒跚(pán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唐(tuí),精神委靡,意气消沉。

琐屑(xiè),指细小繁杂的事。

晶莹(yíng),光洁透明。

2、学生朗读课文。

找学生朗读课文,最好分三个部分,找三个同学分别朗读,提出朗读要求。

二、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掌握结构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个部分,应怎样分法?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三个部分的分界线,划出三个部分后,归纳大意,要求用同样的语式(字数、结构形式大体相同),训练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现在与回忆的分界线。“这几年来”是回忆与现在的分界线。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间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归纳如板书所示。

板书:

①开篇寄思②往事回忆③结尾怀念

如学生能用“背影”作线索概括,也应肯定:

①不忘背影②描写背影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文章叙事的层次又可以分成几层意思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中间部分可以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父子分别时的家境第二层次:送行前父亲的细心关照

第三层次:送行时看到父亲的背影还可以有别的概括,比如:

中间部分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交代家境第二层次:浦口送别

在第二层次“浦口送别”中又可以分为三个小的层次:

第一、细心照顾第二、车站买橘第三、车门话别

(3)在划分段落层次时,应从开始就告诉学生,文章本身的结构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划分层次应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结构形式,但由于读者认识的差异、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这就要作具体分析。

三、.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1、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

“背影”。现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样用“背影”来贯串并连接全文的?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并随时归纳。

本文在几处写了“背影”?

本文在四处写到“背影”。

这四处写“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第一次在开头,不忘背影。(思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别时,望父买橘时的背影。(望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群中。(别背影)

第四次在结尾,泪光中再现背影。(想背影)

这四次背影的出现,是怎样随着文章情节的推进而有不同的表现力的呢?或者说,文章对父亲的回忆是怎样以“背影”为线索连贯起来的呢?

可以做这样的理解:

(2)作者为什么选择“背影”这样的角度来命题立意,并用它来组织材料、结构成文呢?

教师可引导学生作短暂的交谈、自由讨论,然后集中发言,教师择优肯定、适当补充。

作者所以选取“背影”这种特殊的角度来反映父亲的面貌,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体现着高明的艺术构思:

①可以表现父亲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点。作者家境衰落、父亲老境颓唐、心情忧郁,用“背影”来表现,最能体现人物的这种境遇与心境。

②可以给读者以自由想象的广阔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写父亲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读者可以展开自己的想象,使父亲衰颓的形象更具丰富的内涵。

③艺术视角的创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随人后,开拓了艺术表现的新领域,给人以生动、新颖的感受。

四、小结

父爱是深沉的,伟大的。当我们用心去感受父爱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父亲,他就像巍峨的高山,具有博大的胸襟;他就像汹涌的大海,具有宽阔的胸怀。

五、布置作业:

1、反复涌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二。

附:板书设计:

十一背影

朱自清

难忘背影:点题家境:祸不单行

父子描写背影:送别前:细心关照父亲疼爱儿子

情深(细致刻划)买橘子:周到入微儿子怜爱父亲

再现背影:思念

八年级ppt教案篇12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一、类比同分母分数的加减,熟练掌握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二、类比异分母分数的加减及通分过程,熟练掌握异分母分式的加减及通分过程与方法.

数学思考

在分式的加减运算中,体验知识的化归联系和思维灵活性,培养学生整体思考的分析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

一、会进行同分母和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二、会解决与分式的加减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能进行分式的加、剪、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情感态度

通过师生活动、学生自我探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使学生在整体思考中开阔视野,养成良好品德,渗透化归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

重点

分式的加减法.

难点

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及简单的分式混合运算.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问题引入

活动2:学习同分母分式的加减

活动3:探究异分母分式的加减

活动4:发现分式加减运算法则

活动5:巩固练习、总结、作业

向学生提出两个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学习分式加减的必要性及迫切性,创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类比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让学生归纳同分母分式的加减的方法并进行简单运算.

回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使学生归纳异分母分式的加减的方法.

通过以上探究过程,让学生发现分式加减运算的法则,通过分式在物理学的应用及简单混合运算,使学生深化对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理解.

通过练习、作业进一步巩固分式的运算.

课前准备

教具

学具

补充材料

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境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1.问题一:比较电脑与手抄的录入时间.

2.问题二;帮帮小明算算时间

所需时间为,

如何求出的值?

3.这里用到了分式的加减,提出本节课的主题.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问题.学生积极动脑解决问题,提出困惑:

分式如何进行加减?

通过实际问题中要用到分式的加减,从而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活动2]

1.提出小学数学中一道简单的分数加法题目.

2.用课件引导学生用类比法,归纳总结同分母分式加法法则.

3.教师使用课件展示[例1]

4.教师通过课件出两个小练习.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进一步回忆同分母分数加减的运算法则.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同分母分式加减的运算方法.

通过例题,让学生和教师一起体会同分母分式加减运算,同时教师指出运算中的.注意事项.

由两个学生板书自主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练习.

运用类比的方法,从学生熟知的知识入手,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

师生共同完成例题,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很棒,自己能够通过思考学会新知识,提高自信心.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

[活动3]

1.教师以练习的形式通过“自我发展的平台”,向学生展示这样一道题.

2.教师提出思考题:

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要遵守什么法则呢?

教师展示一道异分母分式的加减题目,学生自然就想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

教师通过课件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会想到小学数学中,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则,从而联想到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的方法思路.

由学生主动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通过学生的自我探究、归纳总结,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体会学习的乐趣.

[活动4]

1.在语言叙述分式加减法则的基础上,用字母表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2.教师使用课件展示[例2]

3.教师通过课件出4个小练习.

4.[例3]在图的电路中,已测定CAD支路的电阻是R1欧姆,又知CBD支路的电阻R2比R1大50欧姆,根据电学的有关定律可知总电阻R与R1R2满足关系式;

试用含有R1的式子表示总电阻R

5.教师使用课件展示[例4]

教师提出要求,由学生说出分式加减法则的字母表示形式.

通过例题,让学生和教师一起体会异分母分式加减运算,同时教师重点演示通分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每道题的方法、如何找最简公分母及时指出学生在通分中出现的问题,由学生自己完成.

教师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由师生共同完成,对比物理学中的计算,体会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

分式的混合运算,师生共同完成,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运算顺序,通分要仔细.

由此练习学生的抽象表达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符号语言的精练.

让学生体会运用的公式解决问题的过程.

锻炼学生运用法则解决问题的能力,既准确又有速度.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通过分式在物理学中的应用,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开阔了视野,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体会各学科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活动5]

1.教师通过课件出2个分式混合运算的小练习.

2.总结:

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能说一说吗?

b)⑴方法思路;

c)⑵计算中的主意事项;

d)⑶结果要化简.

3.作业:

a)教科书习题16.2第4、5、6题.

学生练习、巩固.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完成、交流.,师生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忆交流,师生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布置作业.

锻炼学生运用法则进行运算的能力,提高准确性及速度.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八年级ppt教案篇13

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x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同学们请看屏幕。(课本图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x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东南沿海——经济特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

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

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

提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市)-乡(镇)

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乡(镇)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说明。

(大屏幕显示)

-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

-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

-乡(镇)——三级行政区

总结:(大屏幕显示)

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板书)

举例:(大屏幕显示)

活动2:(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检查学生调查结果:

第一、二位编码 表示一级行政区

第三、四位编码 表示下一级行政区

第五、六位编码 表示投递局的代码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如:长途电话号码:区号+电话号码

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板书):第一节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5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

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 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800 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

④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知识要点与检测

[反馈练习]

1.填空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 (山脉)、 (河流)一致。

(2)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mm等降水量线一致。

(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级阶梯分界线一致。

2.判断

(1)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2)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

(3)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3.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x疆维吾尔自治区 北方地区

x藏自治区 南方地区

北京 西北地区

上海 青藏地区

4.填图(图见课本)

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绘下列地理事物:

秦岭、淮河、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脉

八年级ppt教案篇14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经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据处理的方法,会用笔或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

学生活动经验 基础:学生在本 章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一些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整理归纳本章所学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结构;会用计算器准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培养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为此,本节课 的教学目标是:

1. 知识与技能:会用计算器准确地求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差别,能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评判,并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初步经历调查、统计、分析、研讨等活动过程,在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与态度:通过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逐步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归纳知识结构;第二环节:回顾重点内容;第三环节:综合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归纳知识结构

内容:本章内容已全部学完,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一章学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留出时间让学生思考、交流、梳理知识,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如下知识网络结构图:

目的: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整理归纳,总结出网络结构图,形成知识系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注意事项:以上知识的归纳总结要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教师不要包办代替。

第二环节:回顾重点内容[

内容:引导学生根据网络结构图,把重点知识内容再回顾一下:

1.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及举例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 (x1+x2+…+xn),叫做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新$课$标$第$一$网

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

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2.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征

(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表示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2)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数据提供 的信息,在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数字的影响,且计算较繁。

(3)中位数的计算简单,受极端数字影响较小,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字的信息。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选择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4)众数的可靠性较差,它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求法简便。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 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及举例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加权平均数包含算术平均数,当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相等时,就是算术平均数。

4. 加权平均数中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及举例

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权未必相同,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较大。加权平均数中,由于权的不同,会导致结果的差异。

5. 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目的: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本章的重点知识内容,并会结合实例说明,从而夯实“双基”。

注意事项:在重点知识的回顾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生的举例,关注学生所举例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创造性等,并据此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学习的情感态度,使他们具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世界的眼睛; 一个能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头脑。

第三环节:综合运用提高

内容:1. 从一批零件毛坯中抽取1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克):

400.0 400.3 401.2 398.9 399.8

399.8 400.0 400.5 399.7 399.8

利用计算器求出这10个零件的平均质量。

2. 某校规定:学生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三项成绩分别按40%、20%、4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亮的平时作业、期中练习、期末考试的数学成绩依次为90分,92分,85分,小亮这学期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3. 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月 销售量,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

每人销售件数 1800 510 250 210 150w 120

人 数 1 1 3 5 3 2[

(1)求这15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月销售量定为320件,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较合理的销售量,并说明理由。

4.下图反映了甲、乙两班学生的体育成绩。

(1)不用计算,根据条形统计图,你能判断哪个班级学生的体育成绩好一些吗?

(2)你能从图中观察出各班学生体育成绩等级的“众数”吗?

(3)如果依次将不及格、及格、中、良好、优秀记为55分、65分、75分、85分、95分,分别估计一下,甲、乙两班学生体育成绩的平均值大致是多少?算一算看你的估计结果怎么样?

(4)甲班学生体育成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关系?你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你还能写出几组数据也适合这一规律吗?

目的:以上四道题目呈阶梯状,由浅入深,由单一到综合。第1、2题分别考查学生对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和计算器的掌握情况;第3题通过表格信息,让学生计算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体会这三者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和区别,并能根据数据信息作出评判和决策;第4题综合了课本复习题的最后两题,旨在巩固学生对统计图信息的识别和判断能力,运用数据的代表—平均数和众数说明实际问题,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对称”关系,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注意事项:依据题目的层次,第1、2题和第3题的(1)问可让学生先独立笔答完成后,教师再讲评;第3题的(2)问和第4题具有开放性,特 别是第4题内涵丰富,要让学生展开思维,充分讨论,在合作交流中共同提高,教师对此要作出及时的评价。

对本章知识技能的 评价,应当更多地关注数据的代表在不同的实际问题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而不要过于关注其具体运算的熟练程度。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1. 本章知识结构和重点内容。

2. 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目的: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知识、方法、能力 、习惯全方位的小结,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意事项:课堂小结可由教师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式地完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 课本本章复习题。

2. 在数学成长本上进行本章的小结与反思。

四、教学反思

1. 华罗庚教授说:读书要从薄到厚,又从厚到薄。复习重在从厚到薄。每一章的复习要把全章的知识分成块,整理成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系统,并加以综合运用,其中采用树图、表格、习题组等技术措施复习是有效的,本节课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2. 一般复习课的容量比较大,一方面要让充分学生思考和交流,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另一方面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要主次分明,把握好教学的节奏,提高课堂效率。

3. 复习课 不仅仅是知识的小结及运用,而且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这一点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是有益的。

八年级ppt教案篇15

一、教学内容分析

《气候多样,季风显著》是八年级上册的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内容,本节主要介绍中国的气候,教材在编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国的气候特征。气候特征可以通过其基本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反映出来,要了解气候特征首先应了解气温和降水,而且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及特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掌握这些知识,对后面的河流、自然资源、农业、区域地理的学习都非常有利,所以我对本节内容及时给以巩固。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读图、利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能力;在技能训练方面,进一步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和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三、设计思想

结合我们中考的大纲要求,这章节是学好中国地理的基本章节,在这章节中我认为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相对容易,而知识和能力的实现比较难。因此,在落实知识目标方面,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比较归纳得出结论,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培养能力的目标方面,我重点训练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以及通过阅读某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描述其气候特点的技能。由于我们学校学困生人数所占比重大,因此,问题的设计尽量简单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由于本节中有些知识点是年年中考必考的,因此在复习时特别强调。

四、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

难点: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六、教学过程

提倡探究式学习,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多媒体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能力。

导入:播放几张反映气候与人们生活生产密切联系的图片。以此引入本节课的教学。

探究一:我国气温分布特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

互动一:出示“我国1月份平均气温图”指导学生阅读等值线图的方法,共同分析、归纳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出示)阅读等值线图的步骤是:

(1)根据图例,读数值,了解气温递变规律,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2)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了解、分析气温空间分布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3)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变化的梯度或变化幅度;

(4)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具体差异。

(练习一)阅读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讨论回答下列问题。(让学生根据以上方法阅读“7月份气温图”,总结7月份气温分布特点,从而达到技能训练的目的。)

(1)夏季最北的气温在℃以下,最南的气温在℃以下,我国南北气温大约相差℃。

(2)与1月等温线分布特点相比,7月等温线分布(密集或稀疏)。说明夏季我国气温南北温差(大或小)。主要是受因素的影响。

(3)等温线在 出现向南的弯曲,并且的气温明显低于全国其他地区,这主要是受因素的影响。

(4)泉州夏季气温大约是℃。

互动二: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观察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与我国1月0°C等温线的对应关系。

小结:(学生完成练习二)归纳我国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探究二:我国降水分布特点是什么?影响因素是什么?

互动一: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图,在图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并观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相吻合,加深秦岭-淮河自然地理分界线的印象。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互动二:出示“我国的干湿地区”图,问: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什么?(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湿润,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干燥。);出示“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和“我国的干湿地区”图,学生观察各干湿地区之间的界线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相吻合,了解不同干湿地区的降水量状况。

学生完成练习三:归纳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探究三:分析总结我国的气候特征,说说你对我国气候特征有何评价?

互动一:教师讲清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出示图2。26,学生阅读四幅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四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出示泉州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说出泉州的气候特点。在“不同的气候类型图”中找出这五个地区,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一——气候复杂多样。

互动二:学生阅读“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及“不同的气候类型图”,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出我国的气候特征之二——季风气候显著。

互动三:学生完成练习四,(阅读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完成:从图上可以看出,季风区内哪几个月降水量较多?哪几个月气温较高?这种降雨和热量的配合特点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总结季风气候的特点:雨热同期。

互动四:讨论我国的季风气候会带来哪些灾害性天气?

学生完成(练习五):总结我国的气候特征,说说你对我国气候特征有何评价?

八年级ppt教案篇16

教材简析: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一直是中学语文的经典篇目写于1926年,文章主要回忆了藤野先生对自己的亲切关怀和严格教诲,赞扬了他正直热忱、严谨治学和毫无民族偏见的博大胸怀,抒发了自己的深深怀念之情,并追述自己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历程,表达了不忘恩师教导,认真做人的决心

学情分析:

1、由于作者所写的人和事与现在相隔的年代较远,学生缺少对本文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

2、对本文关键性的语句深层含义和蕴含的情感体会不深

3、一时难体会文中所写的几类人的作用以及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认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副词的准确运用

2、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理解本文所描写的几类人的对比作用

3)理解特殊背景刻画人物的作用

3、情感目标

1)感受藤野先生正直热忱、严谨治学和毫无民族偏见的博大胸怀,以及作者的深深怀念之情

2)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原因,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1、重点

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教学课时:

3课时

课前预习:

1)回忆自己以前非常敬佩的一个老师是谁,想想原因

2)学生预习课文,并了解作者对寿境吾先生和对藤野先生的不同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任务:

自学生字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学习活动: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在人生成长的路上肯定会遇到过很受你敬佩的老师,是谁呢?你为什么难以忘怀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藤野先生》

二、走近作品

1、简介作者

说说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

2、简介藤野先生

作者也有一位最为敬佩的老师,令他一生都难以忘怀,那就是藤野先生屏幕显示:在我所认为的教师之中,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便是藤野先生

2、简介文章写作年代和故事背景

A、写作年代

B、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三、走进作品,感知内容

1、检查预习

A、读准

杀戮华裔溺爱深恶痛绝深谙诘责匿名油光可鉴抑扬顿挫

出言不逊杳无音讯驿站绯红瞥见畸形

B、读顺

标致掌故精通时事的人模胡落第爱国青年

2、整体感知

A、听录音,感知文章思路

提示:找出文章中表示地点转换的句子,注意总结作者在各个地点分别写了什么事情

B、请列出本文的结构图

明确:本文是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我”与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相别、怀念的顺序来写的

C、小结思想内容

明确:四个典型事例两条线索两种真挚感情一次思想转变

四、作业

假若《藤野先生》刚在报社发表时,限于篇幅,报社要求作者在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不变的前提下,缩写成800字记叙文,请你帮作者进行缩写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

精读直接描写藤野先生的有关片段,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初步感受藤野先生在作者心中的伟大形象

学习活动:

一、检查作业

请同学们每个小组推选出一篇缩写成800字的记叙文朗读、总结出缩写后的主要内容屏幕显示:初步印象典型事例

二、品析人物形象,初感“伟大”

1、引出“伟大”——具体了解藤野先生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

(屏显藤野先生图片)藤野先生,是鲁迅青年时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老师,二十多年后的中年鲁迅是怎样评价他的呢?(屏显第37段并齐读: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针对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鲁迅先生?什么是“伟大”?(超出寻常,令人钦佩敬仰的)是啊,一个普通的医学教授,仅仅两年的师生情谊,况且鲁迅后来也弃医从文,二十多年后为什么说在“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呢?(板书:伟大?)

2、初感“伟大”——从一个普通学生角度感受藤野先生的伟大先生形象

1)过渡:同学们通过课后的缩写练习都知道,有关直接描写藤野先生的片段,即“初步印象”和“典型事例”等内容是必须要留下来的

2)思考:那请大家在阅读这些内容(及6——23段),能否结合具体词句谈谈:初次见面时作者认为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先生?在与藤野先生交往的两年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3)互动:

①第一节课:工作中规中矩,生活不拘小节

诵读:让学生模仿“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自我介绍:“我就是叫做藤野严九郎的……”

②添改讲义:诲人不倦,一丝不苟

诵读:“你能抄下来么?”是商量询问的口吻;“拿来我看!”为学生可以抄下来讲义而兴奋

比较:“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添改”,改为“修改”或“订正”行不行?(“添改”,即增加和订正如果说增加讲义中脱漏的地方还是一位医学老师的职责的话,订正文法的错误就不是他份内的事了)

③纠正解剖图:既严格又耐心

比较:“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和原文比较,想想能不能这样改(原文是委婉的批评,耐心的指导,怕“我”难堪)

④关心实习:无微不至,充满尊重

比较:体会下列三句话的表达效果:(屏显)

“听说中国人是很迷信鬼的”

“听说中国人是很相信鬼的”

“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

(作为一个医学教授,本可以坦言,没有鬼,不必迷信之类的话,但是怕伤了“我”的自尊,故意委婉地说“敬重”,而不是“迷信”或是“相信”,这是对“我”的尊重,也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即使它可能是落后的、愚昧的)

⑤了解女人裹脚:求实精神,善良心地

比较:(屏显)

原稿:总要看一看才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定稿: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定稿更强调了一种郑重的态度、求实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妇女遭受摧残的同情,为自己不能亲见的遗憾“好”字,还容易引起误解)

提醒:还有一些细节要注意,比如“叫我”“将我叫到”,三次都是老师主动喊学生

4)小结:(板书)

见面:学者形象

交往:

典型事例角度思想品质伟大先生

添改讲义对工作认真负责,热心助人

纠正解剖图对学生要求严格,一丝不苟

关心解剖实习为人体贴入微,尊重学生

了解女人裹脚治学治学严谨,求实精神

5)从这些片段中,哪些词句直接表现出作者的敬佩之情?

明确:A、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

B、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三、总结写人手法

思考:大家通过这节课学习可否知道,直接描写某人,最基本的方法是什么呢?

明确:直接写人,一定要选择典型的事例,把人放在具体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中去表现

屏示:典型事例——从不同角度选取,对突出人物思想性格具有一定代表性

细节描写——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符合人物身份,传达人物心理

四、作业

运用本课学习的直接写人的一些方法,写一写你心中最为敬佩的老师,500字左右

第三课时

学习任务:

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过程及原因,品味作者爱国主义的强烈思想感情,从而进一步感受藤野先生在作者心中的伟大形象

学习活动:

一、回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藤野先生?

教师小结:如果孤立地去看这几件事,就说藤野先生是“伟大”的,还有些单薄,还不足以让鲁迅、让我们感动,因为这更多的是一个教师,至多是一个好教师的职业本能那么,到底还有什么原因呢?

二、深品“伟大”——从一个弱国的爱国青年角度感受藤野先生伟大人格魅力

1、结合生活体验

据你的经验,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最感动于别人的帮助呢?(第一,这个人非常需要帮助,甚至走投无路;第二,你给了这个人最需要的东西)

教师补充举例两篇赞美老师“伟大”的文章一篇是张九韶的《太阳味儿》文章写到“我”小时候很优秀,自尊心也特强,可是一天晚上突然尿了床,为了不让同学知道,就每天大义赴难般的钻湿被窝,可是有一天被子却被人偷偷晒过了谁晒的呢?是班主任班主任后来告诉“我”,尿床不是什么丢人的事,被子是晒在他自家的小院里,没人知道所以“我”由衷地说班主任有一颗“伟大”的爱心还有一篇是魏巍的《我的老师》作者小时候,父亲在军阀部队里几年没回来,于是很多孩子就说:“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罗!”作者真好像父亲死了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批评了那些孩子,还写了一封信劝慰作者,说作者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于是作者感激地说蔡老师“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结论: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孤立地看很平常,但是如果有了不平常的发生背景,这件事就变得不平常了

2、认识文中之“我”

过渡:那么文中当时的“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思考:当时的“我”为什么要出国呢?说说“我”当时最需要些什么?

屏示一:故事发生在1902——1906期间,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列强虎视鲸吞,军阀割据混战,百姓水深火热,祖国和民族,命悬一线国之出路,民之前途在哪里在哪里呀?(北京图片:日俄战争)

屏示二: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屏示三:爬上天空二十丈和钻下地面二十丈,结果还是一无所能,学问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了所余的还只有一条路:到外国去(鲁迅《琐记》

屏示四: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鲁迅《<呐喊>自序》)

屏示五:

结论:一个弱国的爱国青年,饱受歧视,怀着救国救民的梦

3、深品先生“伟大”

过渡:那么文中的“我”又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和藤野先生相识、交往的呢?

①从上面材料可以看出,鲁迅去日本是因为在国内已毫无出路,到日本寻求学问那么抱定希望远涉重洋到了日本又怎样呢?

默读第1-3段,思考:鲁迅到日本的第一站是首都东京,后来他为什么又选择去一个不大的市镇——仙台呢?(通过在东京的两件事:赏樱花、学跳舞,他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的不学无术、附庸风雅,到处乌烟瘴气,没有自己想要的学问)

哪句话概括地表达了他对东京的态度?(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反复朗读对比(屏显):

东京也是这样

东京无非是这样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无非,只不过“也”字,有照应上一篇的意思,表明作者的失望和焦虑并没有因为到了东京而改变这句仅仅八个字,先声夺人,一下子道尽了鲁迅内心的极大愤慨、失望、厌恶等复杂而沉重的感情)

②“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这岂不就是在极度失望之后再碰碰运气的侥幸和无奈吗?自己读读第4段,你感觉去仙台的路上,鲁迅的心情怎样?(“日暮里”,让人想到“日暮途穷”或“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水户”,是他的浙江老乡客死的地方这两个地方会让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渺茫的前途从这两个地名来看,他很颓唐、很失落,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味道)

③读第5段,想一想:初到仙台的鲁迅,受到了怎样的优待?鲁迅的心情怎样?(“不但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鲁迅最需要的是学问和振兴祖国的良方,不收学费、操心食宿都不是他需要的,所以他才把这些关心幽默地统归为——“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可见鲁迅对这种优待的态度是——感谢但并不感动)

④独处异国他乡,在失望中苦苦追求的鲁迅,真是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正是在这样的处境下,藤野先生雪中送炭般地闯入了鲁迅的生活——这又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者暗示我们:第一,他的境遇很糟,需要帮助;第二,他到底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而这时,是藤野先生给了鲁迅最及时、最急需的帮助!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去朗读第37段(齐读)

现在,“伟大”这个词有着落了吗?我们可能觉得已经够了,但鲁迅先生并没有止笔

⑤再看第24-31段,写了两件事: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边默读边思考:这两件事给了鲁迅怎样的刺激?这和写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合作探究

全班讨论,教师点拨:

“中国是弱国,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在反复诵读中感悟:鲁迅是不是对对方的言行表示理解?“意见却变化了”什么意思?

(这两件事不仅是鲁迅弃医从文和藤野先生分别的直接原因,更重要的是,给藤野先生做了反面的衬托: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怀,是发生在这样的心理背景之下——不但是在失望中苦苦追求,而且在追求中常常受辱;是发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日本举国都在歧视中国人;中国人自己也麻木不仁)

藤野先生这种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已经是常人所不及的大爱、大善、大美!这种毫无民族偏见的人格才是“伟大”的,这样的老师才是“伟大”的!所以鲁迅内心深受震撼,二十年后鲁迅先生仍然感激地说——(齐读第37段)

三、升华“伟大”——从一个在寂寞中坚持战斗的作家角度感受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给予的无穷力量

1.二十年后,在寂寞中战斗的鲁迅,从这段温馨的回忆中汲取到无穷的力量所以他感慨地说——(再读第37段)

2.如果说,我们最初提到“伟大”,是模糊的,在解读了两人的交往之后,“伟大”一词开始变得清晰,那么,在弄懂了他们交往的背景之后,“伟大”这个词就是立体的,动人的它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曾经怎样的鲁迅,在一个怎样的境遇之下,遇到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所以鲁迅真诚地说——(再读第37段)

3.鲁迅离开仙台后就与藤野先生失去了联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异国的恩师1935年,日本一家出版社打算出版《鲁迅选集》,专门去征求鲁迅先生的意见鲁迅先生回答:“一切随意,但希望能把《藤野先生》这篇文章选录进去”

一个偶然的机会,已偏居乡下的藤野先生看到了别人推荐来的《鲁迅全集》得知昔日的学生已成为中国的大文豪,他异常惊喜但没过多久,鲁迅先生就与世长辞了,师生再也没能见上一面当藤野先生听到鲁迅逝世的噩耗后,他正襟而坐,默哀良久,徐徐抬起头来,用颤抖的双手把鲁迅的照片高高举起,然后饱蘸浓墨,提笔写下“谨忆周树人君”

后来当有人问及他当年教鲁迅的心情时,藤野先生说:“少年时期,有一位先生教过我汉文,我尊敬中国,也就觉得对那个国家的人也应该高看的……前后外国留学生只有周先生一人因此我帮他寻找住处,学习日语,虽我能力有限,却要尽力关心……我是为了对道德的先进国家表示敬意,而不单为周先生一人……”(屏显)

最后,让我们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屏显并齐读)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四、作业

将上节课所写的作文,在适当的地方加进一些特定的背景,扩充为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全程板书:藤野先生

鲁迅

“我”:藤野先生:

普通学生伟大先生(正直热忱严谨治学)

救国青年伟大人格(毫无民族偏见)

爱国作者无穷力量(感激鼓励怀念)

八年级ppt教案篇17

一、全章要点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则有关系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勾股定理的证明常见方法如下:

方法一:,,化简可证.

方法二: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等于大正方形的面积.

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与小正方形面积的和为

大正方形面积为所以

方法三:,,化简得证

4、勾股数记住常见的勾股数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如;;;;8,15,17;9,40,41等

二、经典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a、b、c是△ABC的三边,则a2+b2=c2;

B.若a、b、c是Rt△ABC的三边,则a2+b2=c2;

C.若a、b、c是Rt△ABC的三边,,则a2+b2=c2;

D.若a、b、c是Rt△ABC的三边,,则a2+b2=c2.

2.△ABC的三条边长分别是、、,则下列各式成立的是()

A.B.C.D.

3.直角三角形中一直角边的长为9,另两边为连续自然数,则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

A.121B.120C.90D.不能确定

4.△ABC中,AB=15,AC=13,高AD=12,则△ABC的周长为()

A.42B.32C.42或32D.37或33

(二)填空题:

5.斜边的边长为,一条直角边长为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

6.假如有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三边、、之间应满足,其中边是直角所对的边;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三角形,其中边是边,边所对的角是.

7.一个三角形三边之比是,则按角分类它是三角形.

8.若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比是,最短边长为,最长边长为,则这个三角形三个角度数分别是,另外一边的平方是.

9.如图,已知中,,,,以直角边为直径作半圆,则这个半圆的面积是.

10.一长方形的一边长为,面积为,那么它的一条对角线长是.

三、综合发展:

11.如图,一个高、宽的大门,需要在对角线的顶点间加固一个木条,求木条的长.

1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为,,,这个三角形最长边上的高是多少?

13.如图,小李准备建一个蔬菜大棚,棚宽4m,高3m,长20m,棚的斜面用塑料薄膜遮盖,不计墙的厚度,请计算阳光透过的最大面积.

14.如图,有一只小鸟在一棵高13m的大树树梢上捉虫子,它的伙伴在离该树12m,高8m的一棵小树树梢上发出友好的叫声,它立刻以2m/s的速度飞向小树树梢,那么这只小鸟至少几秒才可能到达小树和伙伴在一起?

15.如图,长方体的长为15,宽为10,高为20,点离点的距离为5,一只蚂蚁如果要沿着长方体的表面从点爬到点,需要爬行的最短距离是多少?

16.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规定:小汽车在城街路上行驶速度不得超过km/h.如图,,一辆小汽车在一条城市街路上直道行驶,某一时刻刚好行驶到路对面车速检测仪正前方m处,过了2s后,测得小汽车与车速检测仪间距离为m,这辆小汽车超速了吗?

八年级ppt教案篇18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2分钟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2分钟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①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

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

学生齐读第2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用极为精练的四个字状写四种景物,总结全段。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春冬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

学生齐读第3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悠美。

4.学生明确:第4段写三峡秋景。“每至清初霜旦,林寒涧肃”是说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充满凄清肃杀的气氛。“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是说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写秋峡以代表性事物猿来表现,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秋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学生齐读第4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五、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根据课文内容,想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课文对照,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三峡奇景,其余同学点评。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扣住山水,扣住季节,扣住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等。

2.提问:本文对三峡的描写比较客观,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述出来,但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得到,请结合文章试作分析。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分析。

明确:作者描绘三峡奇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如写群山连绵,高耸入云,体现了作者欣赏赞叹的情感。他惊叹自然的神奇,盛赞夏日三峡的奔放美,春冬之时的清幽美,秋日三峡的凄婉美,“良多趣味”作者直抒其怀,体现其独特的审美观。特别是秋日三峡,水枯气寒,猿鸣凄凉,读来使人不觉潸然泪下,那悲凉的渔歌,使人觉得作者是在叹人生多舛,百姓艰难。总之,步入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似乎也走出了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

三、揣摩语言,品味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学生涵咏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1.正面写山“连”的特点,粗笔勾勒,轮廓分明。“隐天蔽日”,山隐于天空,遮住太阳,侧面烘托山“高”。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属俯视江中所见,动静相杂,色彩各异,相映成趣。“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属仰观远景,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怪柏”显示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给山水之间注入一股生命的活力,使人顿觉生意盎然。

3.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幽凄,山谷空旷,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以渔歌的凄凉来写猿鸣,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学生齐读这三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四、拓展阅读

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请说出它和本文内容上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学生读诗,思考,明确:《早发白帝城》和《三峡》都描写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为游记散文。文章第二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速度极快;文章第四段与诗的第三句相对应,都是写连续不断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则和诗中的“万重山”相应。

五、课堂小结

《三峡》向我们展示的是一轴三峡四季景色的山水长卷,读来令人神往。作者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奇险、清秀,我们仿佛置身于那险拔清幽的三峡盛地。郦道元用文笔装点三峡,科学家用智慧改造三峡,亲爱的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走近三峡,用自己的独特歌喉赞美三峡,将来,我相信,三峡古老的历史画卷上会留下属于我们的一笔的!

六、布置作业

A(学优生):完成练习册

B(中等生):背诵课文,理解内容

C(后三分之一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八年级ppt教案篇1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沉浮条件。

2、知道密度计、潜水艇、气球的工作原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浮沉现象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古人对浮沉条件的应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沉浮条件的应用及分析。

【教学难点】

沉浮条件的应用。

【教学准备】

小木块、乒乓球、小铁块、牙膏皮、密度计、潜水艇模型。

【教学方法】

演示法、实验法、观察法和分析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演示实验1:将小木块、乒乓球、小铁块浸没在水中,观察现象。

演示实验2:先将牙膏皮放入水中下沉,后将牙膏皮折成小盒子,漂浮在水面上。

利用多媒体展现各种浮沉现象。

师:对于这些现象,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实验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师:请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有盖子的小瓶、盛水的烧杯),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

请两组同学讲清实验的过程,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证据填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种情况中小瓶向什么方向运动?它受哪两个力的作用?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如何?

学生归纳小结:

(多媒体展示)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1)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2)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3)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迷你小实验:按教材第132页图7-29实验,将蜡块、橡皮、瓶塞、鸡蛋等放入杯中,观察它们分别位于哪一层液面上?你能说出原因吗?能用物质的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来判断物体的浮沉吗?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多媒体展示)

2、若物体是实心的,密度均匀且浸没在液体中,则:

(1)物质的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上浮;

(2)物质的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悬浮;

(3)物质的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下沉。

(二)、沉浮条件的应用:

师:沉浮条件有哪些应用?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第131-132页的内容。

1、密度计:

师:请同学们说说对密度计的了解?

演示实验:用密度计测水、盐水的密度。

师:密度计在液体中处于悬浮还是漂浮状态?浮力和重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分析:F浮=G计ρ液=F浮∕ɡV排=F浮∕ɡV浸

浸入液体中越深,排开的液体越多,液体的密度越小。

2、盐水选种:

师:在农业上要提高产量,选好饱满、结实的良种是非常重要的。盐水选种

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巧妙地挑选种子的方法。如何利用盐水来选种子?请同学们说一说。

师:为什么干瘪、虫蛀的种子会上浮直至漂浮,而饱满的种子则会下沉?请同学们利用浮沉条件来分析。

3、潜水艇:

演示实验:利用潜水艇模型来演示潜水艇的上浮、下潜,或用课件展示潜水艇的上浮、下潜。

师:潜水艇如何实现上浮、下潜的?请同学们利用浮沉条件来分析。

学生归纳总结:

潜水艇的原理:依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上浮、下潜的。

4、"孔明灯"和热气球:

利用浮力升空的,在气囊中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你煮过饺子吗?生饺下锅先沉入水底,煮熟后就上浮,凉了后又沉入水底,为什么?

2、一条船从河里进入海水中,受到的浮力变化吗?船舷上浮一些,还是下沉一些?

3、如何测定血液的密度?

〔新课小结〕

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呢?请同学出来简单地总结一下。

(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浮沉取决于它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1)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2)当浮力小于重力时,物体下沉;

(3)当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悬浮或漂浮。

2、若物体是实心的,密度均匀且浸没在液体中,则:

(1)物质的密度大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上浮;

(2)物质的密度等于液体密度时,物体悬浮;

(3)物质的密度小于液体密度时,物体下沉。

(二)、沉浮条件的应用:

1、密度计的原理

2、盐水选种的原理

3、潜水艇的原理

4、"孔明灯"和热气球升空的原理

三、随堂练评

1、一木块漂浮在水面上静止时,有2/5的体积露在水面外,求此木块的密度?

2、烧杯中有一冰块副在水面上,假如冰全部熔化成水,那么水面将()

A、上升B、下降C、不变D、无法判断

[课外作业]

教材第134页第1至3题

【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完成。

八年级ppt教案篇20

【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

【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个小组5~6个同学为宜;部分同学准备事先搜集好的相关图片及信息材料。

2.教学课件:有关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咱们生活在北方地区,对北方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已经很了解了,那么南方地区在这些方面跟咱们雷同吗?有谁去过南方地区,跟大家谈一谈你的所见所闻。

学生自由发言

一、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播放有关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录像资料。

教师:从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那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引导学生观察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以及中国地形图,找出北方和南方地区的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板书:1、从地形上

教师:从地形图上看,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势的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上。具体来说,两个区域在地形上有何差异呢?各有一些什么地形区?

学生: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有:高原、平原等,主要地形区:西部是黄土高原,东部是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地形比较复杂,主要地形区:西部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东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

板书:2、从气候上

教师:从气候上,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有什么差异?

引导学生观察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四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强调:哈尔滨和北京代表北方地区,武汉和广州代表南方地区。

学生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教师:北方地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25℃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较少,主要集中在7、8月,降水季节变化比较明显;而南方地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接近3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较多,各月降水都比较丰富。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而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学生完成教材活动“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状况”

板书:3、从河流流量上

引导学生观察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中的长江和黄河流量过程线图

教师:长江和黄河的河流流量有何差异?为什么?

学生讨论

16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