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教案课件
编写教案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这里分享一些八年级数学教案课件下载,供大家写八年级数学教案课件参考。
八年级数学教案课件篇1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运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难点:将单项式化为平方形式,再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学习方法:归纳、概括、总结。
三、合作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在前两学时中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多项式分解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还学习了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即在一个多项式中,若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即公因式,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几个因式乘积的形式。
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不具备相同的因式,是否就不能分解因式了呢?当然不是,只要我们记住因式分解是多项式乘法的相反过程,就能利用这种关系找到新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本学时我们就来学习另外的一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公式法。
1.请看乘法公式
左边是整式乘法,右边是一个多项式,把这个等式反过来就是左边是一个多项式,右边是整式的乘积。大家判断一下,第二个式子从左边到右边是否是因式分解?
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的因式分解,第(2)个等式可以看作是因式分解中的平方差公式。
a2—b2=(a+b)(a—b)
2.公式讲解
如x2—16
=(x)2—42
=(x+4)(x—4)。
9m2—4n2
=(3m)2—(2n)2
=(3m+2n)(3m—2n)。
四、精讲精练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25—16x2;(2)9a2—b2。
例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9(m+n)2—(m—n)2;(2)2x3—8x。
补充例题:判断下列分解因式是否正确。
(1)(a+b)2—c2=a2+2ab+b2—c2。
(2)a4—1=(a2)2—1=(a2+1)?(a2—1)。
五、课堂练习
教科书练习。
六、作业
1、教科书习题。
2、分解因式:x4—16x3—4x4x2—(y—z)2。
3、若x2—y2=30,x—y=—5求x+y。
八年级数学教案课件篇2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
1、经历探索菱形的识别方法的过程,在活动中培养探究意识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2、运用菱形的识别方法进行有关推理.
补充例题:
例1、如图,在△ABC中,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交AB于E,DF∥AB交AC于F.四边形AEDF是菱形吗?说明你的理由.
例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的垂直平分线与边AD、BC分别交于E、F.
四边形AFCE是菱形吗?说明理由.
例3、如图,ABCD是矩形纸片,翻折B、D,使BC、AD恰好落在AC上,设F、H分别是B、D落在AC上的两点,E、G分别是折痕CE、AG与AB、CD的交点
(1)试说明四边形AECG是平行四边形;
(2)若AB=4cm,BC=3cm,求线段EF的长;
(3)当矩形两边AB、BC具备怎样的关系时,四边形AECG是菱形.
课后续助:
一、填空题
1、如果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加上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是矩形;加上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是菱形
2、如图,D、E、F分别是△ABC的边BC、CA、AB上的点,
且DE∥BA,DF∥CA
(1)要使四边形AFDE是菱形,则要增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要使四边形AFDE是矩形,则要增加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答题
1、如图,在□ABCD中,若2,判断□ABCD是矩形还是菱形?并说明理由。
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的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OA=4,OB=3,AB=5.
(1)AC,BD互相垂直吗?为什么?
(2)四边形ABCD是菱形吗?
3、如图,在□ABCD中,已知ADAB,ABC的平分线交AD于E,EF∥AB交BC于F,试问:四边形ABFE是菱形吗?请说明理由。
4、如图,把一张矩形的纸ABCD沿对角线BD折叠,使点C落在点E处,BE与AD交于点F.
⑴求证:ABF≌
⑵若将折叠的图形恢复原状,点F与BC边上的点M正好重合,连接DM,试判断四边形BMD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八年级数学教案课件篇3
一、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八年级数学教案课件篇4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高线、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概念、几何语言表达及它们的画法.
2.内容解析
本节内容概念较多,有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和重心等有关概念;需要学生动手的频率也较高,要掌握任意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画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几何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思想感情。
理解三角形高、角平分线及中线概念到用几何语言精确表述,这是学生在几何学习上的一个深入.学习了这一课,对于学生增长几何知识,运用几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也是学习三角形的角、边的延续以及三角形全等、相似等后继知识一个准备.
本节的重点是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概念的同时还要掌握它们的画法,难点是钝角三角形的高的画法及不同类型的三角形高线的位置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会用工具画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2.教学目标解析
(1)经历画图实践过程,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等概念.
(2)能够熟练用几何语言表达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性质.
(3)掌握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画法.
(4)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相交于一点.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三角形的高线的理解:三角形的高是线段,不是直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在这个顶点的对边或对边所在的直线上.
三角形的中线的理解:三角形的中线也是线段,它是一个顶点和对边中点的连线,它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另一个端点是这个顶点的对边中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也是一条线段,角的顶点是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在对边上.而角的平分线是一条射线,即就是说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通常的角平线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
八年级数学教案课件篇5
1.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A.三内角之比为1:2:3
B.三边长的平方之比为1:2:3
C.三边长之比为3:4:5
D.三内角之比为3:4:5
答案:D
知识点: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解析:
解答:A项满足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为90º,B项满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C项符合勾股数的比例关系,唯有D项不是直角三角形,故选D.
分析:学生能够充分辨别三角形中角、边、边长的平方所能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条件,是学习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后,对直角三角形的认识的一个新的知识体系.
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如果∠A+∠B=∠C,那么△ABC是直角三角形;②如果∠A:∠B:∠C=1:2:3,则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③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4、6,那么这个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④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A.1个B.2个C.3个D.4个
答案:D
知识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解析:
解答:①∵∠A+∠B=∠C,且∠A+∠B+∠C=180°,得∠C=90°,
∴△ABC是直角三角形,故①正确;
②设∠A=x,∠B=2x,∠C=3x,则∠A+∠B=∠C,由①知,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故②正确;
③42=16,62=36,显然42+42≠62,不符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该三角形不是直角三角形,故③正确;
④符合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故④正确;
所以4个结论都正确,故选D.
分析:根据题意,一一查看选项,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或有一个角为直角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判断选项是否正确,本题考查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此题中涉及到直角三角形的三种判定方法:
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②有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八年级数学教案课件篇6
一、分式
※1.两个整数不能整除时,出现了分数;类似地,当两个整式不能整除时,就出现了分式;
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的形式.如果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为分式,对于任意一个分式,分母都不能为零.
※2.进行分数的化简与运算时,常要进行约分和通分,其主要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3.一个分式的分子、分母有公因式时,可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这个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它的们的公因式,也就是把分子、分母的公因式约去,这叫做约分;
※4.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的分式,叫做最简分式;
二、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两个分式相乘,把分子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子,把分母相乘的积作为积的分母;两个分式相除,把除式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后再与被除式相乘(简记为: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三、分式的加减法
※1.分式与分数类似,也可以通分;
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2.分式的加减法:
分式的加减法与分数的加减法一样,分为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与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1)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2)异号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3.概念内涵: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最简分母,其方法如下:
(1)最简公分母的系数,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2)最简公分母的字母,取各分母所有字母的次幂的积;
(3)如果分母是多项式,则首先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四、分式方程
※1.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
②解这个整式方程;
③把整式方程的根代入原方程检验;
※2.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①审清题意;
②设未知数;
③根据题意找相等关系,列出(分式)方程;
④解方程,并验根;
⑤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