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教案

时间: 新华 八年级教案

教案使教师能够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好的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教案应该怎么写?快来看看,小编给大家分享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教案的写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正侧结合的写景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字词,将课文译为现代汉语。

【学习难点】

品析课文,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的方法,学习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说明:

《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记。课文对于白洋潮来潮时不同角度的景致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多角度的写景手法,更是令人赞叹。通过对它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散文取得的辉煌成就。针对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特点,特将学习目标定位于:了解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将课文译为现代汉语,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海水涨潮吗?

好,我们一起来欣赏海水涨潮的画面。(多媒体显示)

同学们,看过这些美好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壮丽的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

《白洋潮》阅读练习

《白洋潮》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解释

1.选自

2.作者

3.朝代

4.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

5.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6.潮到塘,尽力一礴,

7.坐半日,颜始定。

(《《陶庵梦忆》》)

张岱

(明末清初)

(祭奠死者)

(急速)

(撞击)

(才)

句子

1.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2.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3.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

4.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5.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6.坐半日,颜始定。

三、理解

1,课文有哪些句子是写人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①“看者辟易,走避塘下。”写观潮者退避,这是从人们的动作,表现潮水气势凶猛。

②“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这是写观潮者的心理由紧张到舒缓的`神态变化,表现潮水的威力令人心惊胆战。)

2,本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本文多处用比喻:①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②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③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白洋潮》小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

1、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故事:

2、午后喧传曰:喧传:

3、吊朱恒岳少师吊:

4、海塘上呼看潮海塘:

5、余遄往遄:

6、章侯、世培踵至踵至:,踵,

7、看者辟易,走避塘下辟易:走:

8、潮到塘,尽力一礴礴:

9、旋卷而右,龟山一挡旋:

10、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擘翼:

11、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蹴起;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

2、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3、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

4、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5、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三、指出“之”在文中指代的内容。

1、看之惊眩

2、岁岁如之

3、怒雷鞭之

4、则飓风逼之

四、课文理解

1、概括本文主旨:

2、本文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洋潮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找出本文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

4、“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句中的“雪狮”为什么不能改作“雄师”?

5、如何理解“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的作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旅鼠的三大奥秘。

2.学习作者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

3.理解并掌握本文运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究课文解答旅鼠之谜,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①查阅有关作者生平的资料。

②搜集有关旅鼠以及其它动物奇异现象的资料。

③分角色朗读课文。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有许许多多奇怪的现象,有的已经被人们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有的至今仍是一个谜团:在北极生活着一种被人们称之为旅鼠的老鼠,每对一年竟能繁殖后代967118只!一旦旅鼠多了,它的毛色就会发生变化,灰黑色变成鲜艳的橘红色,好像是在吸引天敌的注意;如果死不成,他们就会聚成几百万只的大军,浩浩荡荡直奔大海,集体自杀。这些行为究竟是为了什么?科学家们绞尽脑汁,研究了好几个世纪,至今也没有解开这个谜团。今天,我们就与位梦华先生一起走进旅鼠世界,详细了解旅鼠的奥秘!(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画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

②思考并概括旅鼠有哪些奥秘?

2.质疑交流

①词语重点:神秘莫测媲美膨胀滑稽道听途说繁衍

②作者简介: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1982年10月去南极考查,1991年六月位梦华独闯北极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主要著作有《奇异的大陆──南极州》《北极的呼唤》等。

③旅鼠的奥秘:北极旅鼠繁殖能力超强;旅鼠超出一定数量,它的毛色由灰黑色变成鲜艳的橘红色,以吸引天敌;如果死不成,几百万只旅鼠直奔大海,集体自杀。

3.探讨:旅鼠的奇特行为给对人类有何启示?

(文字资料:美国科普作家、未来学家阿西摩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每年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完全有理由担心,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每过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万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看来很明显,如果不加以控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

启示:(1)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作用,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趋势;

(2)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当觉悟:人类也应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3)科研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

三、赏读分析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知识?

简要回顾本文内容。

2.作者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准确说明旅鼠的这些奥秘?请举例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后,列提纲回答。

教师总结: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

3.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知识巧妙的介绍给大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课文中的例子加以分析。

教师先将本文的概括介绍投影显示,学生在对比中明确:

①作者运用记叙的方式,采取对话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的介绍科学知识;

②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

③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总结科学小品文的写法特点。

①作者运用灵活的方式,采取多种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的介绍科学知识;

②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

③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通俗易懂。

四、积累拓展

1.请用二、三百字将本文介绍的知识概括出来,然后小组交流,选出两名代表在班内交流并评价。

2.除了旅鼠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的奇特行为,请将课下搜集的相关知识讲给同组同学听。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及其查阅的资料,全班交流,注重找出动植物的奇异表现及原因。

五、课下作业

运用本文的写法,将你最感兴趣的一种动植物的奇异行为写成一篇科学小品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消息的基本特点。

2、掌握消息的要素和结构。

3、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消息写作。

二、教程

(一)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消息的文章了。我相信大家对消息有关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了更好地把知识学到手,用到手,下面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学习写消息”,一起浏览“学习写消息”的相关知识。(出示第一屏:学习写消息,展示教学目标)(学生看书后,对“消息”的有关知识进行回忆、对照、讨论、交流、复述)。明确:消息,就是新闻。它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地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的一种文体。(出示第二屏:消息的特点)

(二)讲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

1、知识讲座

消息的六要素: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

消息的结构: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后两部分有时暗含在主体中)

2、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分析它的主体和导语,体会消息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

导语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主体事实1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江南岸。

事实2西路军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事实3东路军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导语

次重要事实

再次重要事实

主体、更次重要事实

最次要

事实

(三)、写作实践

1、交流互动,成果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自己搜集的消息,进行“好消息奖”推选,评出一、二、三等奖。

2、就本活动撰写一则短消息。

评选标准:

1)、新闻要素完整,时效性强,角度新颖,内容充实。

2)、语言简练,100字以内。

(四)、作文

就你所在的班级、学校,或者你居住地社区,最近发生的有趣或特别的事,写一则消息。不少于500字。

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教案篇4

[教学目标 ]

1、掌握朴实的叙述表现人物深沉感情的方法。

2、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一、 导入  

1、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2、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作者怎样用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冷静客观地审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思考的现实。

二、 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思考:边读边思考,全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分析课文,理解思路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是枣核

2、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⑴学生围绕段落、文章结构提纲进行阅读讨论。⑵学生发言交流。

第一部分(1)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2—4)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5—10)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11)提示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个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板书设计 :

枣 核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第二课时

一、 继续学习课文

1、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

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阅读思考后明确:

⑴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二、 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美籍华人朋友领“我”踏访后花园时的谈话,作者用看似“实录”的笔法记叙了谈话经过,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点

1、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个。

2、歌曲《诚信之歌》。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走近信客

三、整体感知,解读信客

1、积累字词

认识了作者,我们就正式走进《信客》的&39;世界。现在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并找出文章中你认为需要掌握的字词。(教师请一位学生板书,其余学生指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2、合作研讨

小组合作讨论下列四个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1)作者为什么在写信客之前要先写老信客”?

教师明确:先写老信客,意在说明信客的两个特点:一是路途艰苦一是强调信客“信”的职业道德。老信客既用自己的经历给年轻信客以指点,又用自己的教训警醒年轻信客,使这些年轻信客迅速成长。(适当时用“老信客的经历”来引导)

(2)作者是怎么样刻画这位至始至终讲求诚信的信客的?重点写了他的哪些事?

教师明确:重点写了两个:一是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二是遭人诬陷。这些突出说明了信客职业凶险但却仁义待人,任劳任怨,宽以待人等优秀品质。(不求标准答案,学生自由发挥。)

(3)我们从这位信客身上着手,总结一下,当一名合格的信客,需要什么精神?

(学生自由发挥,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待人宽容,善良厚道均可。)

(4)如此优秀的,受人爱戴的信客为什么临终留下遗言,要与不够诚信,坏了名誉的老信客葬在一起呢?

教师明确: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四、品味佳句,体会风格

学生通读全文,勾画你认为精彩的语句,简要说说它的美感。

五、延伸拓展

以下选做一题:

1、试写一段话,作为为信客的坟墓上的文字。

2、假如这位信客荣获当年全国劳动模范,请你为信客写一则颁奖辞。

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七、作业设计

请同学们以“诚实”为话题,写一篇短文,可以谈看法,也可以讲故事。

八、教学反思

(暂略)

板书设计

信客

——余秋雨

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教案篇6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掌握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除读出情感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为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

(多媒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倘佯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诗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听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多媒体)欣赏:课文录音及画面,要求仔细听,并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朗读:学生齐读和个人读相结合(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三、学

1、自由朗读,对照课本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并相互讨论。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理解(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四、析

1、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谈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就围绕这两句来写)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奇”和“异”的?

(请2—3个学生谈看法,要求:利用屏幕上的关键词句,语言流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屏幕,明确——

景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全体朗读课文,可利用屏幕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作者以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出山水之美,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

吴均:(496-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人,史书称他好学有俊才。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其诗多为与友人的赠答应酬,诗风以清秀为主。《梁书》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被人称为“吴均体”,其文传世的大多是短小书信,如《与顾章书》、《与施从书》和本篇。总之,从生平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结

1、(多媒体)五读:借助下列画面,发挥想象,再现作者所绘美景。

提问: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段话表明自己的感受吗?

(师)《与朱元思书》一文所绘景色真是美极了!读着吴均的文章,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历富春江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

(生)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既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与朱元思书》一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及心灵的愉悦。

六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2、小结

本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别从“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在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而且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得当。

六、练

(多媒体)

1、请欣赏历代文人墨客对富春江美景的赞美。

唐朝韦庄称富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可见,富春江的确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请结合课文及上面的内容,并加上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关于富春江的游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教案篇7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位动静结合的描写方式,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3.品味荷的文化意蕴

【重点】

初读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对作者情感变化的.把握,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情感。

【难点】

反复地诵读和感受具体的文字,理解作者对荷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走进新课

荷花美丽,荷花圣洁,人们在荷花身上寄托了不同的感情,周敦颐的《爱莲说》写的是荷花高洁的品性,朱自清《荷塘月色》写的是物境之美,表达的是自己淡淡的忧伤和喜悦,而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老人在1997年86岁高龄时写的《清塘荷韵》又是写了荷花的什么呢?他对荷花情有何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塘荷韵”的世界。

定向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徘徊()淤泥()旖旎()擎天()

翘盼()接踵()睥睨()脍炙()

蓇葖()旮旯()

2.解释词语

⑴脍炙人口:

⑵睥睨:

3.《清塘荷韵》的作者是,家、学者、家。

4.原文填空:

(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朝的诗句,这首诗的后两句是。

(2)小荷才露尖尖角,。

(3),沙鸟带声飞。

(4)蝉噪林逾静,。

整体感知放声自由诵读作者描述荷花的生长,一共描述了几个阶段?

六、精读品析

1.速度1、2小节,体会其作用?

2.细读文章第6、8小节,圈划关键词句,欣赏概括荷花的形韵美。第8小节采用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3.齐读第9、10两段,说说这两段分别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现出来?)

4.朗读第11段,请同学们说说这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5.人们常用“残荷败柳”来形容冬天的荷塘,但作者在文中却说“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荷花所做的“春天的梦”有什么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课堂质疑

针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还未解决的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完成。

拓展深化

1.如果把题目中的“荷韵”换成“荷花”好不好呢?

2.联系生活谈谈自己最生命苦难的理解。

课堂整理

这一节你学到了哪些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总结。(结合本文的中心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谈)

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教学重难点

4、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5、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设计思路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教学时由眼前的风景引入。启发想像,教师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可能引起争论,但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1、教师范读后讲解:

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3、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后讲解。

①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

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

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3、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1、教师领读后讲解。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⑤相鸣:互相和鸣

⑥戾天:到天上;戾,至

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⑧经伦:筹划、治理

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2、小结:以上为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学生讨论,发表意见。)老师归纳: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归纳: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六、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资料链接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教案篇9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得、

(2)让学生谈谈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魅力,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曹刿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了解本文记述战争详略得当的特点、

2、难点

理解曹刿有关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你肯定了解了不少的知识,你知道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有哪些吗?(全班交流)

你知道以少胜多的战争有哪些吗?

今天我们就来走近古战场,了解这场以少胜多的齐鲁长勺之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走近作品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曹刿论战》文言文复习

《曹刿论战》

一、《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国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解释词语

1、又何间焉参与

2、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安:“养”的意思专:独自占有

4、小惠未遍,民弗从也遍:遍及,普遍从:跟从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猪、牛、羊等祭品加:虚夸,谎报

6、必心信诚实

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使人信服赐福,保佑

8、忠之属也竭力做好本分的事

9、小大之狱案件

三、翻译句子

1、肉良者谋之,又何间焉。

做大官的人考虑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

四、课文理解

1、概括首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写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的远见卓识。

2、“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什么?

《曹刿论战》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曹刿论战》时,我提出问题:“读了课文后,你们怎么看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快速看书复习后,一学生回答:“曹刿能远谋,而庄公则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话音刚落,又一学生站起发言:“对于庄公,我认为他有远谋。”这话让我一愣,从教参到所有见过的资料,从未提到庄公有远谋啊!但这位学生的观点有反传统的意义,很值得探讨。

我表扬了他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勇气后问全体同学:“对于庄公有无远谋这个问题,来一场辩论如何?”大家一致同意。

生A:“曹刿不是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吗?庄公是鲁国的国君,他是最大的‘肉食者’,他当然无‘远谋’!”

师:“你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好!”

生B:“我认为庄公无‘远谋’。若有远谋,战前就该高瞻远瞩,作好充分的准备;若有远谋,战争中就能审时度势,抓准时机;若有远谋,在决胜之后就不会不知胜因。长勺之战,要不是曹刿运筹帷幄、指挥若定,说不定庄公就成了齐军的俘虏,能说他有‘远谋’吗?”

师:“言之有理。”

生C:“我认为国君的远谋与一般谋士的远谋有所不同。纵观历史,许多有作为的国君,并非自己谋略过人,而是善于任用有远谋的人才。论谋略,刘邦不及萧何、韩信,刘备也不如诸葛亮,但谁又能说刘邦、刘备是无谋之人呢?另外,庄公以国君的身份,能与平民曹刿公平对话,并允许曹刿同乘一辆战车,直接指挥作战,这种超乎寻常的胆识,从谏如流的勇气,谁又能否认他的远谋呢?”

生D接过话头:“你把庄公说得如此明智,那他为何把大战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呢?既然他有远谋,又为何浑然不知‘何以战’,这可是迫在眉睫的近谋啊!”

生E慷慨陈词:“不错,庄公确实把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作为战争的先决条件,但凭这一点不能说他无远谋,因为这是时代的局限。何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这正说明他有远谋。你只看到前面两点,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这不是断章取义啊?”

辩论还在继续……

最后我为这场辩论作结:我们看人、看问题不能只从单方面看,而应从多方面加以分析。在庄公有无远谋这一问题上,同学的话启发了我,虽然他在战前曾寄希望于近臣和神灵,在战争中他也急躁冒进,打了胜仗还不知原因,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他不高明,但就他能大胆任用曹刿这个人才这一点来说,他是有远谋的。现在我们不是说,人才的竞争才是最大的竞争吗?二千多年前的庄公,能慧眼识人才,这正是他最大的远谋啊!

课后我陷入了深思,《曹刿论战》入选教材多年,对我来说并不陌生,我却从未根据庄公所处的时代及他在特定的事件中的所作所为进行全面的思考。作为教师的我,总是按照教参上现成的说法,把庄公看成一个目光短浅的国君,并把这个评价毋庸置疑地灌输给我的学生,而很多时候,学生也习惯于接受老师的观点和意见,因为在他们心目中,老师就是知识的化身,是知识的权威。

但今天,学生却向“权威”提出了挑战,他们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看法,而且是有理有据,这不能不让我对自己的语文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无视阅读主体思维的个性差异,对学生作出划一的指导,使学生“臣服”于教参或教师揭示的文本意义和主题思想,学生丰富的感悟和认知便在同一化、标准化的释义中磨灭殆尽,从而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事实上,阅读作为一种审美再造的艺术实际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读者对于文本的理解往往因人而异。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再生性和多元性,正如新课程标准所一语道出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阅读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激发和尊重学生对课程新价值的创造。由此说来,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观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园地中含英咀华,采撷知识的果实。

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因为通过鲁庄公有无远谋这场辩论,让我看到了学生中蕴藏的可贵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改革开放年代的学生已经不甘心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他们的敢想敢说,大胆地思维,大胆地发言,而且能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所谓创造性,就是在阅读中不迷信书本,敢于批判,推陈出新,能入于书而又出于书,学于书而不拘泥于书,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中始终充满朝气和活力,才能引爆新思想,新创见的火花。同时,它让我深深意识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热情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精神,更要对不同的理解予以及时中肯的评价,并引导学生在探究、碰撞的动态中求得理解的深化,使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教案篇10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常识,学写简单的新闻。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本文写作背景,接受革命教育。

3、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的五部分(重点)。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古语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确,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早已成为事实。那么,我们这些“秀才”又是怎样知道天下事的呢?

【小结】对,那是因为现代媒体——广播、电视、报纸等每天为我们及时提供了“新闻”。老师相信各位同学一定都是关心天下事的小秀才。那么,同学们了解最新的新闻吗?举例:云南干旱、玉树地震、世博会

好的,下面请你听一段新闻录音,然后告诉同桌,你听到了什么内容?试着对你的搭档说说。【播放录音】

二、新闻的相关知识:

1、概念:所谓新闻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消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

新闻的概述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消息”指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学,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件。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迈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评论、报告文学等。

2、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反映迅速,语言简洁明确。

3、结构:每则消息(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 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两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新闻的题目。用来概括消息的主要事实,是全文的眼睛。准确、凝练、新颖、醒目。新闻的一条完全式标题,主题在中间一行,字号,揭示新闻的核心事实;肩题在主题的上面,从一个侧面对主题作引导、说明;副题在主题下面,对文体作补充、注释。主题和肩题,副题的关系应是虚实相济、相得益彰。主题要“实”肩题,前题可“虚”。

导语: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用来提示新闻中最有价值、最核心的事实。使读者一目了然。

主体:随导语之后,是消息的主干,是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与补充,是全篇新闻的关键所在。

结语: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据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背景:是消息的从属部分,是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位置不固定,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 导语或结语之中。

4、新闻的六要素

5、新闻的写法:通常都采用“倒金字塔式”,即不按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写,而是倒过来,先说结果,然后再依事实的重要程度,重要的`、次要的、再次要的,依次写来。

新闻的表达方式主要是叙述,有时间兼有议论、描写。

通讯,是一种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各种手段详实而生动地报道人物、事件的新闻文体。

通讯与消息的区别在于:

消息(新闻)史概括性地报道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我们读消息是为了了解这件事。

通讯除了报道事件外,还要生动地形象地描写人物,表现情感,挖掘意义。我们读通讯除了了解事件外,更多地是为了认识人物、理解人物情感。认识人物、事件的社会意义。

6、世界主要通讯社:

通讯社以采集和发布新闻为主要职能,以报刊,个播电台、电视台为主要发稿对象的新闻结构。就全世界的影响来说有六大通讯社:法新社(法国)、路透社(英国)、美联社(美国)、合众社(美国)、俄通社、塔新社(俄罗斯)、新华社(中国)。

新华社,全名新华通讯社,中国国家通讯社。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家集中统一的新闻发布机关。1931年11月7日创建于瑞金,称红色中华通讯社,是当时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通讯社。1937年1月,改名新华社。

三、阅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体会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结构。

四、出示几则新闻或学生阅读报纸,交流、体会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结构。

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教案篇11

学习目标

1.学习新闻的基本结构与基本要素。

2.学习通过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快速提取新闻事实,读懂消息。

学习重点

1.新闻的基本结构与基本要素。

2.通过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快速提取新闻事实,读懂消息。

学习难点

通过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快速提取新闻事实,读懂消息。

学习过程

活动一、略读文章,概括大意

检测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新课标中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略读、浏览等方法阅读实用性文体,每分钟500字。本文510字,如果了解新闻的文体特征,1分钟完全足够。教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逐步引出新闻的文体知识。

活动二、阅读,凝练语言

3分钟,熟悉消息内容,尝试用短句或短语概括消息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发现新闻标题和 导语具有高度概括新闻事件,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同时明确 导语的位置,了解这种高度概括性的表述通常是由何人、何时、何地、何事构成。

活动三、精读文章,概括段意

分别概述文章每一段的内容,思考标题和内容、内容和内容的关系,并用简单的图示标明

第1段交代颁发机构、时间以及颁发对象;第2、3段详细介绍了获奖人物及颁奖的机构、时间和地点;第4段进一步介绍资金来源及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明确新闻主体和背景部分,理清主体和 导语的关系,明确主体部分通常解释“为何、如何”的问题;明白背景的补白作用。

活动四、自我总结,掌握结构

补充三篇结构清晰的消息,让学生对四篇消息进行横向比较,分析总结消息在结构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标题——高度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呈现最关键信息。

导语——新闻的第1段或第1句话。用简要的文字,集中呈现最重要、最鲜明或最有特点的新闻事实,提示新闻的要旨,吸引读者进一步阅读文章。

主体——新闻的主要部分。它承接 导语,具体叙述新闻事实,提供更详尽的信息;有时还要阐述 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 导语中提出的问题。

背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常插在主体部分,也插在“ 导语”或“结语”之中,可有可无。

结语——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交代事件的结果,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总结:

快速读出新闻事件——关注标题和 导语

具体了解新闻事件——关注主体(有时主体中也有背景)。

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教案篇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能说出故宫博物院的大致布局和结构特点,可以运用总分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的写作思路,体会重点突出,详略的得当的写作方法,形成描写复杂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获得对祖国传统建筑艺术的自豪感,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高。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说出故宫的布局特点和行文思路。

教学难点:掌握事物说明文空间顺序的写作特点,并体会故宫的建筑美。

三、教学方法

游览参观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故宫博物院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平时在影视作品中对故宫的印象,增强本课的带入感。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提问引导:

1.文中是首先写了故宫哪些宫殿呢?

2.这几座宫殿的顺序是怎样的?

伴随这两个问题的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找出文章描写宫殿的句子,从中发现文章的书写顺序:“中轴线”“南向北”。

(三)深入研读

在大致了解故宫的基础上,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导游”带我们去看看故宫为大家讲解课文中提到的这些宫殿,通过这个环节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故宫结构,同时很好的锻炼了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1.教师继续引导发问:“如果你去故宫你会选择那些宫殿去参观呢?”

明确:太和殿。

2.大家为什么想去这个地方参观呢?

明确:发现文中主要写的事物。引出详略得当的写法。在描写这样一个复杂事物的时候,如果面面俱到那么肯定是无法写出亮点来抓住读者眼球的。体现了作者在写作时的重点突出。板书:详略得当。

3.范读:

(1)“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2)“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3.引导学生理解文意,体会作者此时是站在什么角度去写故宫的呢?

明确:作者是在远处和近处去描写的。

教师总结概括:作者是站在远处整体的总写,从近处上详细的分写,将事物的整体和局部充分的展示于读者的面前。板书:总分结合。

(四)拓展延伸

作者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对上文的具体分说作综合总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想象一下如果你在景山上会看到哪些景象并谈谈你的感受。

(五)小结作业

以“我与故宫”为主题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故事,利用学到的“总分结合”的手法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字数不限。例如: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1987年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故宫博物院》课堂练习及答案

1、下列画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矗立(chù)琉璃(liú)

B、湛蓝(zhàn)藻井(zǎo)

C、击磬(qìng)金銮殿(luán)

D、蟠龙(pán)中轴线(chóu)

2、解释画线的字:

矗立:。

湛蓝:。

肃穆:。

蟠龙:。

3、依课文填空:

⑴故宫博物院,坐落在,是我国现存的、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年历史了。这是两代的皇宫,当时叫。

⑵可看作一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作者的参观路线基本上是由到的中轴线。

4、指出下列句子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⑴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

⑵宫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

⑶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参考答案:

1、下列画线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藻zǎo)

2、解释画线的字:

直立、高耸深恭敬蟠曲

3、依课文填空:

⑴北京的中心最大最完整五百多明清紫禁城

⑵解说词空间顺序南北

4、指出下列句子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作诠释列数字打比方

《故宫博物院》教学反思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在文本探究中,不断质疑为什么采用这种说明顺序,怎样采用这种顺序。学生在深入探究中明白必须根据说对象来确定最合适的说明顺序。在空间顺序说明时注意确定立足点和准确的方位词。在有了清晰的认识之后,进行说话训练,学生比较容易学会。在确定探究方向时,注意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充分走进文本之后,思维活跃,主动质疑,老师整合问题,确定有价值的探究问题。

不足之处:文章5—8节是课文重点,没有很好的自然的安排,体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学生对为什么把太和殿作为重点介绍,由于课前学生资料查阅不够,阅读文本不够深入,讨论之后依然没有到位的答案。另外学生在说话训中立足点过渡不自然,没有准确使用方位词。

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教案篇13

【素质教学目标】

1、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思想。

2、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述的。掌握课文的脉络、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1、文章叙事的线索。

2、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件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入

作者简介:鲁迅,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可以请几个同学读。朗读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考虑段落的划分,找出描写藤野先生的语句,以及藤野先生与作者交往过程中的几件事。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

提问: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概括出各部分的意思。

五、分析刻画藤野先生,突出他的品质

提问: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非常传神。

提问:在与藤野先生交往中,作者技术为了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明确:记述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是藤野先生为作者添改讲义。

第二件事是藤野先生为作者纠正解剖图。

第三件事是写藤野先生关心作者的解剖实习。

第四件事是藤野先生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问题。

提问:以上四例,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问题。

1、提问:课文一开头就描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和学跳舞两件事,如何理解作者的用意?

2、提问: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有深刻的印象?

3、提问:如何理解匿名信事件?

4、提问:如何理解看电影事件?

5、提示:在课文最后一段,找出作者因受藤野先生品质的激励、教育,而决心勇于革命,为国战斗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二、学习本文语言的特点

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子加以评析。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散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课文在写人叙事方面很有特色。在写人方面,作者善于抓住形貌、性格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叙事方面,主线鲜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作者青年时代爱国、报国的心路历程的写真,通过洋溢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选用随堂练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教案篇14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3、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课前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白板呈现父亲的手拉孩子的手照片,同时播放崔京浩的《父亲》,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歌曲和照片的主题。

2、白板呈现油画家罗立中的作品《父亲》。

3、白板呈现儿子坐在父亲肩上放风筝的照片。

4、导语:歌唱家用声音演绎父爱;画家用色彩和线条描绘父爱;摄影师用镜头记录父爱;文学家会用什么来表达这一崇高的情感呢?(文字)

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老先生一同在父亲的背影里去体验父爱、触摸父爱!1、欣赏油画《父亲》、父爱照片。

2、听歌曲《父亲》,进入情境。

3、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情感。通过欣赏油画,播放歌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初步感知课文,了解生疏字。

二、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了解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三、检查预习

1、你了解朱自清吗?

2、这些字词你会读吗?

3、根据意思说出是哪个词。

4、指名学生说说他们了解的朱自清,其他学生补充。

5、学生读,其他人帮助正音。

6、学生说出对应的词。检查预习并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四、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文中几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背影”的不同含义。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2、同学们有感情(舒缓、深沉)的朗读第六段,再次体会父亲的爱子深情并熟读成诵。再读课文,讨论,明确答案。

(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4、有感情的朗读。

5、熟读成诵,互相试背。让学生理清全文的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五、拓展延伸

朱自清父亲读《背影》

1928年,我家已搬到扬州东关街仁峰丰里一所记录的屋子里。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手不住的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发射出光彩。

是儿子的文章感动了父亲。请根据你对父爱的理解,仿写下列句式,表达你对自己父亲的敬意。

1、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

2、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学生练习写作。通过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课堂小结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文章追忆了八年前()的情景,刻画了一个()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之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段文字(第六段)。学生课后背诵。让学生在情感上更有所增益,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教案篇15

一、艺海拾贝

1、从原名、评价、主要著作、我们已学过的作品四个方面回顾鲁迅。

2、从写作目的、命名之意、文体三个方面介绍《朝花夕拾》:

二、初读标疑

温馨提示:朗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疑难字词,并给文章标上自然段序号。

小试牛刀:(这些字音、词义是老师希望你掌握的)

1、注音:

烂熳()绯()红匿()名诘()责

不逊()驿()站畸()形杳()无消息

解剖()瞥()见深恶()痛绝

2、解词:

①标致:②模糊

③落第:④不逊:

⑤匿名:⑥诘责:

⑦凄然:

⑧油光可鉴:

⑨抑扬顿挫:

⑩杳无消息:

火眼金睛:(你还有读不准音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吗?查查字典吧!)

二、复读感知

温馨提示:填写下表就能了解课文内容,别忘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地点(注明起止段)简要概括事件

我的发现:全文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顺序来记叙的。

三、细读探究

1、哪几件事在写藤野先生?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组织的?你能看出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吗?

2、哪几件事没写藤野先生?和藤野先生有关吗?这些材料是围绕什么线索组织的?

3、你认为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教案篇16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做一个声音游戏。把听到的声音用“┄┄(情况)下,┄┄(事物)发出┄┄(怎样的)声音”句式说出来。(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来自自然界和社会的声音,学生当场造句)(鼓掌鞭子声炮声鱼跳水棋子落地)

教师归纳:大家说得都很精彩,我们就生活在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里,只有你有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家桂文亚的这篇随感式的小品文。

二、配乐朗诵课文:

教师学生共同朗诵课文,在悠扬的乐声中感受文章的美。

三、整体感知

读了这篇诗情画意的文章,我们来说一下“文章

用描述了。”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描述声音。

四、细部探究:

(一)探究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

1、大家能体会到文章用多种形式描述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那文章主要描述了哪几种声音?(蒲公英梳头、80只小蚂蚁跑步、雪花飘落的声音、风吹的声音、动物的声音、水声)你喜欢文中所写的哪部分声音?从文中找出相关段落,仔细品味,大声朗读,然后把你的意见说给组里的同学听。(四人小组讨论,全班进行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2、学生谈完后,教师借机发问:蒲公英梳头、小蚂蚁跑步、雪花飘落的声音,你原来听到吗?学习了这篇文章,如果再遇到类似细小的声音,会不会听见呢?你会留意哪些看似无声,其实有声的例子?(花开的&39;声音、竹笋破土而出的声音、柳絮飘落的声音、写字的声音、蝴蝶振翅的声音、妈妈的脚步声、奶奶摇摇篮的声音、妈妈盖被子的声音、父亲的轻声叹息、教师的循循善诱、朋友递铅笔、橡皮的声音、老师擦黑板的声音、用粉笔写字的声音。)学生由感受自然界的声音上升到生活中的声音,深刻体会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声音。请同学描述一下这种声音。通过描述,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中的声音与自然界的声音的不同之处,就是声音中蕴含着一种亲情,多了一份爱。

(二)探究文章主旨

1、生活中原来不经意的声音,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却听到了,为什么会听到?(因为用心去听)怎样用心去听?请大家结合书上的相关语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生从书上找出重点句子,从选择、思考、专注、辨别、联想、想象等角度回答。

教师归纳:只要怀着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听、去看、去想,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充实而有滋味。

五、拓展练习:

设计声音练习,引导学生用心倾听,写出感受。

过渡:在声音里,我们得到快乐;在声音里,我们逐渐成长,同时我们也在创造声音。下面,就让我们体验作者推荐的几个声音游戏。请一位同学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1、学生做声音游戏,并提问同学:听到什么声音,有何感受。A学生嚼脆脆的饼干,硬硬的糖果;B报纸揉成一团,缓缓舒展;C录下自己跟家人的一段对话。

2、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们会得到更多的生活感悟。大家齐读。(生活中不是缺少音乐,而是缺少捕捉音乐的耳朵;生活中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感受爱的心灵;把耳朵叫醒,把心灵唤醒。)

教师:快把耳朵叫醒,快把心灵叫醒,让我们敞开心扉,感受生活。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心去聆听《森林狂想曲》。(多媒体播放音乐)

3、在动听的音乐中,你一定听到很多声音,有众多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吧!(写完后全班交流,教师鼓励性评价。)

六、课堂小结:

大家在心中把声音描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会聆听,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让世界因为我们的倾听而更加精彩。

七、布置作业:

1、把听到的《森林狂想曲》编成一个故事;

2、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自然界各种声音的资料,较全面地了解奇妙万千的声音世界。

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教案篇17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15)

教学目标:

1、读课文,掌握文中字词

2、再读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

3、三读课文,掌握苏州园林的特点

一、课前花絮

写古诗,品韵味,师生共欣赏。

二、先学:

1、读课文,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解决生字词;

2、结合课下注释掌握作者的相关知识;

3、粗读课文,使用已掌握的说明文的知识分析文章的结构;

4、在分析文章的结构的基础上,总结苏州园林的特点。

三、后教:

1、学生提出讨论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2、小结。

四、当堂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

池zhǎo嶙xún丘hè

lu空qiáng薇xuān榭

2、解词:

因地制宜

别具匠心

3、本文作者原名字,江苏苏州人,家家家

4、根据语境分析加点词的含义:

(1)、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

(2)、落叶树常青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寂寞

五、布置作业

进一步学习本课,完成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16)

教学目标:

1、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多样性;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一、课前花絮

讲故事,谈感受,师生共赏。

二、先学:

1、这是一篇说明文,以说明为主,但也可以使用别的&39;表达方式,试从文中找出使用别的表达方式的句子,并分析其效果。

2、结合课后第二题,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后教:

1、学生提出讨论后不能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2、小结:学生小结,教师补充。

四、当堂训练:

1、读课文第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⑴第五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⑵第五段使用的说明顺序是

⑶第五段把苏州园林的树木与,突出说明了

⑷第五段使用多种表达方式,其中第句是说明;第句是描写;第句是议论;

五、课堂练笔

观察一处园林的特点,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结构,把它写下来。

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教案篇18

一、给下面加黑字注音。

1.蹊跷()2.山坳()

3.调皮()4.匀称()

二、根据拼音填空,并解释词语。

1.风(zhú)残年:

2.故弄(xuán)虚:

3.感慨(liáng)深:

三、给下面两段话注音,注意句子开头一个字母和人名均应大写。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

——鲁迅

人家帮我,永志不忘;我帮人家,莫记心上。

——华罗庚

四、改正下面词语中的错别字。

1.明辩是非()2.莫不关心()

3.精神涣发()4.走头无路()

5.磨肩接踵()6.进入梦香()

7.指高气扬()8.歪风斜气()

9.鬼鬼崇崇()10.知迷不悟()

五、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量词。

1.一()枣树2.一()种籽

3.一()箱子4.两()被子

5.一()墙6.一()面孔

7.一()国旗8.一()帽子

9.一()火车10.一()机关枪

六、根据课文意思填空。

1.一位旧时的写来封航空信……

2.他把我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

3.追忆起当年在北海的日子……

七、从课文中找出美籍华人朋友托人从国内带枣核的原因,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阅读下面散文段,做练习。

新春寄怀

记得两年前重返星洲(新加坡)与你相见……

你提起看过我寄给你的著作,知道我回国后几十年间的奋斗并不容易。你忍不住又一次问我:“多少人千方百计争出洋,妹妹,为什么你从不思量?”

我说阿姐我爱你,爱表哥,爱舅妈,爱海外远远近近的亲人,也爱生我养我的南洋;可我更爱祖国,爱她勤劳智慧的人民,爱她富饶秀丽的江山,爱她源远流长的文化,爱她多灾多难却生生不息的土地……阿姐,这是一种信仰——为了她,我的确饱尝雨雪风霜。但我是中华女儿,为了母亲,纵使尝些酸辛,我也无怨无悔。

何况,祖国育我成才,给我①冰心玉骨,给我铁的意志,②钢的脊梁;③二十载耕耘,春华秋实,祖国母亲也给我荣誉,给我④桂冠,这一切,绝不是任何⑤文明世界的金钱物质所能换取的!

你握着我的手涕泪涟涟:“妹妹,我也是中华女儿,我理解你那一片⑥永恒的痴情。”

于是我们姐妹之间,从此有了一份新的相知,新的默契。

1.运用已学知识和查字典,解释画线的词语。

2.同《枣核》比较,指出二者在人称和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不同?

3.讨论题:(培养分析推理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文中阿姐和作者是什么关系?根据是什么?她们的思想感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她们同《枣核》中那位美籍华人的思想感情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九、作文

题目:《知心朋友》

要求: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中心要突出,结构完整,文通字顺。

辅导: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规定了写文章的中心,范围和角度。认真审题是写好文章的关键。题意是写“朋友”自然是写人的记叙文。但不能忽略它前边的修饰成分知心二字。每人都有朋友,但知心朋友并不多,难就难在要做到彼此相互了解而情意深切是不容易的。

审题后,要确立文章的中心,是表现朋友对你的真诚无私的帮助呢?还是表现你们彼此体贴、理解、亲密无间的友谊呢?等等。在这个前提下进一步选材。要紧紧围绕中心选取生动、典型事例,要尽量避开别人的思路,选取较新鲜的材料。

参考例文《知心朋友》。

答案

一、1.qīqiāo2.ào3.tiáo4.yúnchèn

二、1.烛,风烛:风中飘摇的灯烛,极易吹灭;残年:余剩的年岁。比喻人已到了老年,寿命不长了。2.玄,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玄虚:不实的动作。3.良:感慨很深。

三、bùmǎnzúshìxiàngshàngdechēlún,nénggòuzàizhebúzìmǎnderénlèixiàngréndàoqiánjìn。

lǔxùn

rénjiābāngwǒ,yōngzhìbúwàng;wǒbāngrénjiā,mòjìxīnshàng。

huàluógēng

四、1.辨2.漠3.焕4.投5.摩6.乡7.趾8.邪9.祟10.执

五、1.棵2.颗3.口4.床5.堵6.副7.面8.顶9.列10.挺

六、1.同窗2.安顿3.泛舟

七、“家庭和事业都如意……试种一下。”表达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八、1.①指人格的高尚纯洁。②指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③春天开花,秋天收获。二十年的辛勤奋斗,结出了累累的硕果。④用月桂叶编的帽子,指荣誉的称号。⑤这里指的是西方物质生活水平高的社会。⑥永远不变的深情,这里指对祖国的热爱和眷恋。⑦双方意见虽没有明白说出,却有了一致的了解或能互相谅解。

2.①人称不同:《新春寄怀》用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枣核》用的是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②写法不同:《新春寄怀》是运用回忆的形式,《枣核》是对事件的直接叙述。《新春寄怀》是写给作者的阿姐的,《枣核》是讲给别人听的。《新春寄怀》主要回忆两人对话,而《枣核》是对整个事件的叙述。

3.文中的阿姐是作者表哥的妻子,因为文中“我说阿姐我爱你,爱表哥,爱舅母,爱海外远远近近的亲人”,可见阿姐和表哥、舅母是一家人,不是作者的表姐,因此最大可能是表哥的妻子。

作者和她阿姐都有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阿姐能够理解作者对祖国的永恒的眷恋。不同的是作者能把这一份热烈的情感化为具体的行动,尽管她饱尝艰难困苦,却仍无怨无悔地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光和热,他的爱国之情更为深沉而执著。

那位美籍华人同样具有深沉的民族情感,作者主要表现的是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和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九、见例文。

【例文】

知心朋友

忙乱了一天,傍晚,一辆卡车载着最后一批家具,还有她离开了。我站在马路边上,看着她冲我挥手,想最后再对她笑一下,一咧嘴,却哭了。我怎么也不相信,她就这么走了。

我们虽不是同窗,但做了三年邻居,我们早已成为朋友,她是一个开朗、热情、活泼的人。三年中,我们一直相处得很和谐,许多往事都令我难以忘怀,但最令我感激的,是她曾在我最窘迫最困难时给了我莫大的支持与帮助。

那是小学五年级了,那一段岁月,至今回忆起来还是那么黯淡。那时候,学习一直很好的我突然莫名其妙地后退了,不但跟不上,甚至是一天不如一天。老师每天横眉立目,经常训斥我;同学们对我冷眼相看;爸爸妈妈也怪我不争气。我何曾经受过这样的打击,无休止的训斥、责怪让我失去了最后一点自信。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自己索然无味地待在家里,对着墙壁发呆。这时,她来了,我把她让进门,她在我身边坐了下来。“我都听说了。”她说。我没话可说,我们静静地坐了很长时间。她突然说:“你要是想哭就哭吧!”我的眼泪刷地流了下来,我再也抑制不住了,伏在她肩上放声大哭。她没有劝慰我,只是用手轻轻地拍着我的背。我觉得她成了我唯一可以依__的人,所有的委屈都化做泪水流了出来。我哭了一会儿,觉得好多了,渐渐地平静了下来。她拍拍我的肩说:“一切都会过去的,坚强些!”

仅仅是这一点安慰,让我重新振作起来。我发誓,一定要赶上去。从那以后,她每天都来帮助我。尽管她的课业也很繁重,但她还是每天帮我到很晚。她给我找了大量的参考资料,每次考完试,她都帮我分析错误原因。终于,我又赶上去了。当我把这事告诉她时,她欣慰地笑了,与我共同分享了一份快乐。

不知不觉中,我已回到了家,一切回忆都消失了,留在脑海里的,只有那个令我永生难忘的名字:温征。

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教案篇1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怀,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2、过程与方法: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自然的熏陶。

【重点】

学习本文的描写手法。

【难点】

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敬畏自然》中写道: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恶魔的美食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利奥波德,这位美国论理学家,他对大雁是这样,他怀着喜爱的心情,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种.种活动情景,他对大雁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能让我们走近大雁。

二、课前热身

1、生字识记:

雾霭(ǎì)

缄(jiān)默

狩(shòu)猎

凋(diāo)零

2、词语识记:

目空一切

弥漫

滑翔

迁徙

筹码

3、预习效果反馈:

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的哪些个性特点?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作者描写了南飞的大雁,描写了冬季的大雁,描写了孤雁,描写了4月间大雁群居的鸣叫,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四、合作探究

1、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述的理想感情。

⑴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临了。

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⑵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蒲身上的冬天。

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语言生动形象。

2、阅读课文第

6──10自然段,探究下列问题

⑴选文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

选文对大雁到玉米地的旅行,春雁的集会秩序以及集会中的激烈辩论等作了生动的描写。

⑵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这句反映了怎样的事实?

反映了季节的更替及春雁的觅食习性。

⑶作者笔下的大雁有思想,有家庭,有欢乐也有不幸,他是怎样表现这一切的?

作者往往用诸如低语问好邀请旅行喧闹咕哝激烈辩论发言等颇具有人性化的语言,使得大雁了思想,有了家庭,有了欢乐也有了不幸,展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画面,具有特别强的感染力。

五、达标反馈

1、字词见课前热身。

2、课文结构见整体感知及板书设计。

3、仿照例句的格式续写两句话。例句: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给人们带来一分温馨;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给人间增添一分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涉及人与动物的关系,充满环保意识,让我们跟着一起去领略了人与动物相伴的乐趣。

2、方法归纳:

⑴抒情散文,形象性,知识性,事情性的完美结合。

⑵观察细微,笔触细,本文用拟人手法写大雁,形象生动

3、延伸拓展:

利奥波德以充满喜爱的笔调向我们描绘了一群归来的大雁,你能否用充满感情的言语再现一种可爱的小鸟呢?请就此写一个片断。

【板书设计】

大雁归来

归来(喜爱)

(抒情散文)

雁队和孤雁(感伤)

珍视动物

鸣叫(辩论-误论-喜爱)

保护自然

联合的观念(赞美)

八年级上册语文免费教案篇20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肖像描写和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二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安排同学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和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同学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和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实际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1)给加线字注音

胡髭长髯鬈发禁锢颔首低眉锃亮广袤无垠

(2)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禁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

轩昂颔首低眉诚惶诚恐广袤无垠

三、整体感知

生自行朗读课文考虑:

1.课文主要可分几局部?每局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要求:朗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志,并考虑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

放映托尔斯泰的肖像图片,让同学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没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前面的彩色插图加以体会)

阅读、观赏和讨论后明确:

1.可分两局部:

一、(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二、(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2.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沛的表示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四、精研第一局部

指读:找五名同学每人读一段,考虑: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身的话概括,择要如下:

(1)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

(4)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5)访问者失望之情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此处要明确夸张的含义以和作用,并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句子,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作用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只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发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3.读了这一局部,再次观看肖像图片(或彩色插图)考虑: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交流讨论,总结如下:

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矮身材,普通、平凡

五、教师总结

本局部前几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生动描述了访问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和待客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这样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烘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六、安排作业

1.你觉得作者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最精彩、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2.熟读课文,找出标明代表作者思想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前一局部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前一局部主要描写的是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的特点是:

(1)托尔斯泰的外貌平庸丑陋;

(2)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群里分辨不出来。

2.找出标明代表作者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举例如下:

(1)“有长者风度,天父般地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等。

择要概括:慈祥、善良,并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二、感悟研读文本

同学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朗读第二局部,其他同学听读考虑:

1.本局部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标画原文回答)

3.在写法上,与第一局部异同点是什么?

同学结组讨论、交流,并确立中心发言人在全班讨论、明确:

1.都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择要概括:

(1)写犀利目光;(2)写目光蕴情丰富;(3)眼睛有威力;(4)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倒霉。

2.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时代的实质和要求。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夸张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相关的语句还有很多,要求同学细加体会,讨论交流。)

3.这个问题要做重点研读:

(1)相同点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

(2)对不同点的研读,结合课下同学查阅茨威格的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讨论进行:

让同学讨论:最美的坟墓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是最美的?

明确:

因为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富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抵触,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俄历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加上在《复活》中反对上帝,不信来世,被官方教会革除了教籍,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但托尔斯泰以他深邃而丰富的思想,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因而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由此和课文进行比较,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择要概括为:

不同点是前者写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者写眼睛是珠宝、精美绝伦,正是写他灵魂的高贵,前后构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因此取得了鲜明的艺术效果。

三、教师总结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发明了很多世界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只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重赞美之情。只有当我们阅读了他的有关作品,才会理解茨威格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评价。

四、质疑问难

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进行,以讨论的方式解决,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究讨论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和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身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不矛盾。幸福的规范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从另一方面说,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是痛苦的。托尔斯泰是倒霉的,从托尔斯泰晚年厌弃贵族生活,毅然放弃财富,以致于和家人发生矛盾,最后离家出走,客死在火车站这一经历可以看出这一点。)

六、拓展延伸

1.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小优秀论文,论题为:托尔斯泰是幸福还是倒霉。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并进而有计划地阅读三大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17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