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将师生活动和教学资源事先加以计划,以便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案。如何写出优秀的八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它的逆定理的内容、证明及应用.
2.理解原命题和逆命题的概念和关系,会找一个简单命题的逆命题.
3.渗透角平分线是满足特定条件的点的集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逆定理的应用是重点.
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区别和灵活运用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角平分钱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探求与证明
1,复习引入课题.
(1)提问关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
(2)让学生用量角器画出图3-86中的∠AOB的角
平分线OC.
2.画图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证明之.
(1)在图3-86中,让学生在角平分线OC上任取一
点P,并分别作出表示P点到∠AOB两边的距离的线段
PD,PE.
(2)这两个距离的大小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学生度量后得出猜想,并用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进行证明,得出定理.
(3)引导学生叙述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定理1),分析定理的条件、结论,并根据相应图形写出表达式.
3.逆向思维探求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1)让学生将定理1的条件、结论进行交换,并思考所得命题是否成立?如何证明?请一位同学叙述证明过程,得出定理2——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
(2)教师随后强调定理1与定理2的区别:已知角平分线用性质为定理1,由所给条件判定出角平分线是定理2.
(3)教师指出:直接使用两个定理不用再证全等,可简化解题过程.
4.理解角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都相等的点的集合.
(1)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运动显示)到角的两边的距离都相等(渗透集合的纯粹性).
(2)在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运动显示)都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而不在其它位置,渗透集合的完备性).
由此得出结论: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二、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练习1填空:如图3-86(1)∵OC平分∠AOB,点P在射线OC上,PD⊥OA于D
PE⊥OB于E.∴---------(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2)∵PD⊥OA,PE⊥OB,----------∴OP平分∠AOB(-------------)
例1已知:如图3-87(a),ABC的角平分线BD和CE交于F.
(l)求证:F到AB,BC和AC边的距离相等;
(2)求证:AF平分∠BAC;
(3)求证:三角形中三条内角的平分线交于一点,而且这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4)怎样找△ABC内到三边距离相等的点?
(5)若将“两内角平分线BD,CE交于F”改为“△ABC的两个外角平分线BD,CE交于F,如图3-87(b),那么(1)~(3)题的结论是否会改变?怎样找△ABC外到三边所在直线距离相等的点?共有多少个?
说明:
(1)通过此题达到巩固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第(1)题)和判定定理(第(2)题)的目的.
(2)此题提供了证明“三线共点”的一种常用方法:先确定两条直线交于某一点,再证明这点在第三条直线上。
(3)引导学生对题目的条件进行类比联想(第(5)题),观察结论如何变化,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练习2已知△ABC,在△ABC内求作一点P,使它到△ABC三边的距离相等.
练习3已知:如图3-88,在四边形ABCD中,AB=AD,AB⊥BC,AD⊥DC.求证:点C在∠DAB的平分线上.
例2已知:如图3-89,OE平分∠AOB,EC⊥OA于C,ED⊥OB于D.求证:(1)OC=OD;(2)OE垂直平分CD.
分析:证明第(1)题时,利用“等角的余角相等”可得到∠OEC=∠OED,再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得到OC=OD.这样处理,可避免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练习4课本第54页的练习.
说明:训练学生将生活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的能力.
三、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定义及应用
1.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定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角平分线的性质,判定定理的题设、结论,使学生看到这两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正好相反,得出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定义,并举出学过的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例子.教师强调“互逆命题”是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做为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就是它的逆命题.
2.会找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并判定它是真、假命题.
例3写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1)~(5)中原命题和它的逆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互余;
(3)对顶角相等;
(4)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5)如果x=y,那么x=y;
(6)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7)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说明:注意逆命题语言的准确描述,例如第(6)题的逆命题不能说成是“两底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理解互逆命题、互逆定理的有关结论.
例4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错误的命题没有逆命题;
(2)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3)一个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正确的;
(4)一个假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错误的;
(5)每一个定理都一定有逆定理.
通过此题使学生理解互逆命题的真假性关系及互逆定理的定义.
四、师生共同小结
1.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条件内容分别是什么?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有什么性质?怎样找三角形内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的点?
3.怎样找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原命题与逆命题是否同真、同假?
五、作业
课本第55页第3,5,6,7,8,9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需2课时完成.
角平分线是符合某种条件的动点的集合,因此,利用教具,投影或计算机演示动点运动的过程和规律,更能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自己观察,探索新知识,从中提高兴趣,以充分培养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八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三角形的内外角平分线定理;
2、会证明三角形的内外角平分线定理;
3、通过对定理的证明,学习几何证明方法和作辅助线的方法;
4、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几何证明中的证法分析;
2、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添加有用的辅助线。
教学关键:
抓住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进行教学。
教学方法:
“四段式”教学法,即读、议、讲、练。
一、阅读课本,注意问题
1、复习旧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等腰三角形中,怎样从等边得出等角?又怎样从等角得出等边?请画图说明。
②辅助线的作法中,除了过两个点连接一条线段外,最常见的就是过某个已知点作某条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平行线有哪些性质?
③怎样判断两个三角形是相似的?相似三角形最基本的性质是什么?
④几何证明中怎样构造有用的相似三角形?
2、阅读课本,弄清楚教材的内容,并注意教材上是怎样讲的。
提示:课本上在这一节讲了三角形的内外角平分线定理,每个定理各讲了一种证明方法。为了叙述定理的需要,课本上还讲了线段的内分点和外分点两个概念。最后用一个例题来说明怎样运用三角形的内外角平分线定理。阅读时要注意课本上有关问题的叙述、分析以及作辅助线的方法。通过适当的联想和猜测,找出一些课本上尚未出现的新的证明方法。
3、注意下列问题:
⑴如图,等腰中,顶角的平分线交底边于,那么,图中出现的相等线段是__即__。通过比较得到。
⑵如果上面问题中的换成任意三角形,即右图的,平分,交于,那么,是不是还成立?请同学们用刻度尺量一量线段的长度,计算,然后再比较(小的误差忽略不计)。
⑶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定理说的是什么意思?课本上是怎样写已知、求证的?
⑷课本上是怎样进行分析、证明的?都用了哪些学过的知识?证明的根据是什么?
⑸课本上证明的过程中是怎样作辅助线的?这样作辅助线的目的是什么?
⑹过、、三点能不能作出有用的辅助线?如果能,辅助线应该怎样作?各能作出几条?
⑺就作出的辅助线,怎样寻找证明的思路和方法?分析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
⑻你能不能类似地叙述三角形的外角平分线定理?
⑼回答练习中的第一题。
⑽总结证明方法和作辅助线的方法。
⑾注意内分点和外分点两个概念及其应用。
4、阅读指导丛书《平面几何》第二册。
⑴注意辅助线中平行线的作法,通过对图、、的观察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证明方法。
⑵丛书利用正弦定理中的面积公式来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定理,既把有关的知识联系起来、拓展了解题思路,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比较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要注意三角形面积的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二、互相讨论,解答疑点
1、上面提出的问题,希望大家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根据已有的思路和线索,参照课本上的方法进行分析。
2、思考中实在是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互相讨论,发表看法;也可以请老师帮助、提示或指点。
3、把同学之间讨论的结果,整理成一个完整的证明过程,写出每一步证明的根据。最后,适当地总结一些解题的经验和方法。
三、讲评纠正,整理内容
1、把学生讨论的结果归纳出来,加以补充说明,纠正错误后进行适当的分类总结,点明证题法中的要点。
①证明比例式的依据是平行截割定理的推论,因此,我们作的辅助线都是平行线。
②从上述几种证明方法可以看出,证明的关键在于通过作辅助线把某些线段“移动”到适当的位置,以便根据平行截割定理的推论得出所要的结论。
③辅助平行线的作法,只能是过__三点分别作不过、三点的边(线段)的平行线,和另一条边(线段)的延长线相交,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达到“移动”的目的。
2、整理教学内容
⑴线段的内分点和外分点
(ⅰ)定义:
①在线段上,把线段分成两条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内分点。
②在线段的延长线上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外分点。
(ⅱ)举例
点在线段上,把线段分成了和两条线段,所以,点是线段的内分点,线段和叫做点内分线段所得的两条线段。
点在线段的延长线上,和、两个端点构成了、两条线段,所以,点是线段的外分点,线段和叫做点外分线段所得的两条线段。
(ⅲ)条件
①内分点的条件:
a)在已知线段上;
b)把已知线段分成另外两条线段。
②外分点a)在已知线段的延长线上;
b)和已知线段的两端点构成另外的两条线段。
(ⅳ)特殊情况
a)线段的中点是不是线段的内分点?内分点是不是线段的中点?
b)线段的黄金分割点是不是线段的内分点?内分点是不是线段的黄金分割点?
c)一条已知线段有几个中点?有几个黄金分割点?有几个内分点?几个外分点?
(ⅰ)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分对边所得的两条线段与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
(ⅱ)已知:中,平分,交于。
求证:__。
(ⅲ)简单分析
从结论来考虑,横着看,两个比的前项、在中,两个比的后项、在中。按照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只要∽,那么,结论就是成立的。但是,与不是一对相似三角形,所以,不可能用相似三角形来证明。竖着看,有和,事实上,不成一个三角形。若是从“平行线分两条线段所得的线段对应成比例”(平行截割定理的推论)来考虑,显然,图中也没有平行线。因此,要想得到结论,只有把其中的某条线段进行适当的移动,使其构成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或者成为两条直线上被平行线截得的对应线段。这样,我们就确定了辅助线的作法以平行线为主。
例如,把线段绕着它的端点旋转适当的角度到图中的位置(即的延长线)。由于旋转不改变线段的长度,所以,从旋转情况可得。由于平分,所以,连接后可以证明。因此,实际证明时,一般都叙述为“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不管是哪种说法,其结果都是一样的。类似地,我们还可以把线段绕着它的端点旋转适当的角度到端点落在线段的延长线上,同样也可以证明。
(ⅳ)证法提要
①证法一:如上图,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可以得到:
a)(为什么?);
b)(为什么?)。通过等量代换便可以得到结论。同样,过点作的平行线和边的延长线相交,也可以证得结论,证明的方法是完全一样的。
②证法二:如右图,过点作交的延长线于,可以得到:
a)(为什么?);
b)(为什么?)。通过等量代换便可以得到所要的结论。同样,过点作的平行线和的延长线相交,也可以得到结论,证明的方法是完全一样的。
③证法三:如右图,过点作交于,可以得到:
a)(为什么?);
b)(为什么?);
c)。通过等量代换便可以得到所要的结论。同样,过点作的平行线和相交,也可以得到结论,证明的方法是完全一样的。
④证法四:如下页图,过点作交于,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__
又根据正弦定理的面积公式有:
通过比较就可以得到:所要的结论。
(ⅰ)定理:三角形的外角平分线外分对边所得的两条线段与夹这个角的两边对应成比例。
(ⅱ)已知:中,是的一个外角,平分,交的延长线于。
求证:__。
(ⅲ)简单分析:(类同内角平分线定理的分析方法)
(ⅳ)证法提要;(类同内角平分线定理的分析方法)
四、小结全节,练习巩固
1、小结
⑴两个定理
(ⅰ)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定理
(ⅱ)三角形的外角平分线定理
⑵证明方法
分为四大类共七种方法。
2、练习
⑴教材,2、3两题。
⑵补充题:
①画任意一个三角形的某个角的内外角平分线,说明内外角平分线之间的关系,证明你的结论。
②画等腰三角形的外角平分线,说明外角平分线和底边之间的关系,证明你的结论。
3、作业
教材,17、18两题。
八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运用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经历操作,推理等活动,探索角平分线的性质,发展空间观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
教材分析
重点:角平分线性质的探索。
难点:角平分线性质的应用。
教学方法:
预学----探究----精导----提升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预学角平分线的性质
阅读课本P128-P129,并完成预学检测。
二合作探究
如图,OC为∠AOB的角平分线,P为OC上任意一点。
提问:
1.如何画出∠AOB的平分线?
2.若点P到角两边的距离分别为PD,PE,量一量,PD,PC是否相等?你能说明为什么吗?
让学生活动起来,通过测量,比较,得出结论。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肯定它们的发现。
归纳: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三想一想,巩固角平分线的性质
三条公路两两相交,为更好的使公路得到维护,决定在三角区建立一个公路维护站,那么这个维护站应该建在哪里?才能使维护站到三条公路的距离都相等?
三做一做,拓展课题
如图,P为△ABC的外角平分线上一点,且PE⊥AB,PD⊥AC,E,D分别是垂足,试探索BE与PB+PD的大小关系。
让学生充分讨论,鼓励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归纳:
因为射线AP是△ABC的外角∠CAE平分线,
所以PD=PE(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所以PB+PD=PB+PE
又PB+PE>BE(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所以PB+PD>BE
思考:若CP也平分△ABC中的∠ACB的外角,则射线BP有怎样的性质?点P又有怎样的位置?
四课堂练习
课本P130练习
五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角平分线的性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反过来,到一个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且这一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六作业
1.课本P130习题A组T1,T2
2.基础训练同步练习。
3.选作拓展题。
七课后反思:
新旧教法对比:新教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学生对于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倒背如流,但就是容易把到角两边的距离看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强对距离的认识。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角平分线的性质。
2并运用角平分线的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预学检测:
1角平分线上任意一点到相等。
2⑴如图,已知∠1=∠2,DE⊥AB,
DF⊥AC,垂足分别为E、F,则DE____DF.
⑵已知DE⊥AB,DF⊥AC,垂足分别
为E、F,且DE=DF,则∠1_____∠2.
学点训练:
1.如图,OP平分∠AOB,PC⊥OA,PD⊥OB,垂足分别是C、D.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PC=PDB.OC=OD
C.∠CPO=∠DPOD.OC=PC
2.如图,△ABC中,∠C=90°,AC=BC,
AD是∠BAC的平分线,DE⊥AB于E,
若AC=10cm,则△DBE的周长等于()
A.10cmB.8cmC.6cmD.9cm
巩固练习:
已知:如图,在△ABC中,∠A=90°,AB=AC,
BD平分∠ABC.求证:BC=AB+AD
拓展提升:
如图,P为△ABC的外角平分线上一点,且PE⊥AB,PD⊥AC,E,D分别是垂足,试探索BE与PB+PD的大小关系。
八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4
三角形的证明
1、等腰三角形
①定理:两角分别相等且其中一组等角的对边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
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③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即位等边对等角
④推论: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以及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
⑤定理: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想等,并且每个角都等于60°
⑥定理:有两个角相等的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等角对等边)
⑦定理: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⑧定理;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⑨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⑩反证法:在证明时,先假设命题的结论不成立,然后推导出与定义,基本事实、已有定理或已知条件相矛盾的结果,从而证明命题的结论一定成立。
2、直角三角形
①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②定理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③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④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⑤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⑥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经过证明是真命题,那么它也是一个定理,其中一个定理称为另一个定理的逆定理
⑦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分别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①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②定理: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4、角平分线
①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②定理: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八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5
一,内容综述:
1、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
在学习简单的分式方程的解法时,是将分式方程化为一元一次方程,复杂的(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也一样,就是设法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即分式方程整式方程
2、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方法
(1)去分母法
去分母法是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各分式的最简公分母,使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但要注意,可能会产生增根。所以,必须验根。
产生增根的原因:
当最简公分母等于0时,这种变形不符合方程的同解原理(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所得方程与原方程同解),这时得到的整式方程的解不一定是原方程的解。
检验根的方法:
将整式方程得到的解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看方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
为了简便,可把解得的根直接代入最简公分母中,如果不使公分母等于0,就是原方程的根;如果使公分母等于0,就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注意:增根是所得整式方程的根,但不是原方程的根,增根使原方程的公分母为0。
用去分母法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i)去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
(ii)解所得的整式方程;
(iii)验根做答
(2)换元法
为了解决某些难度较大的代数问题,可通过添设辅助元素(或者叫辅助未知数)来解决。辅助元素的添设是使原来的未知量替换成新的未知量,从而把问题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未知量向已知量转化,这种思维方法就是换元法。换元法是解分式方程的一种常用技巧,利用它可以简化求解过程。
用换元法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步骤:
(i)设辅助未知数,并用含辅助未知数的代数式去表示方程中另外的代数式;
(ii)解所得到的关于辅助未知数的新方程,求出辅助未知数的值;
(iii)把辅助未知数的值代回原设中,求出原未知数的值;
(iv)检验做答。
注意:
(1)换元法不是解分式方程的一般方法,它是解一些特殊的分式方程的特殊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用换元法把原方程化简,把解一个比较复杂的方程转化为解两个比较简单的方程。
(2)分式方程解法的选择顺序是先特殊后一般,即先考虑能否用换元法解,不能用换元法解的,再用去分母法。
(3)无论用什么方法解分式方程,验根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
八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6
第三十四学时:14.2.1平方差公式
一、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合作学习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__×1999(2)998×1002
导入新课: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x+1)(x—1);
(2)(m+2)(m—2)
(3)(2x+1)(2x—1);
(4)(x+5y)(x—5y)。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即:(a+b)(a—b)=a2—b2
四、精讲精练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x+2)(3x—2);
(2)(b+2a)(2a—b);
(3)(—x+2y)(—x—2y)。
例2:计算:
(1)102×98;
(2)(y+2)(y—2)—(y—1)(y+5)。
随堂练习
计算:
(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
(6)(a—b)(a+b)(a2+b2)。
五、小结
(a+b)(a—b)=a2—b2
八年级上册数学的教案篇7
设计说明
1.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典型的学习资源。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抽象的几何概念时,需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支持。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通过观察与操作、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极大地丰富了学生学习的资源,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注重操作活动与数学思考相结合。
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要使学生认识、理解图形的运动这样抽象的概念,必须结合现实生活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理解轴对称图形以及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同时要注重操作与思考相结合。为了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经验,本设计让学生在玩一玩、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的活动中理解轴对称图形,认识图形的平移及旋转现象;在学一学中感受其特征;在说一说中列举生活中的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现象;在做一做中不断深化体验。同时通过有效地提问做引导,便于在操作活动中落实教学目标。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长方形的纸剪刀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引入: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从中发现许多的知识。(课件出示教材28页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们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学生观察,自由回答)
2.过渡:是啊,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和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涵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王国,去探索有趣的数学知识吧!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游乐场情境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并说一说有效地打开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到学习状态。
⊙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认真观察,体验对称。
1.观察图形,发现特点,认识对称现象。
(1)课件出示教材29页树叶、蝴蝶、城门图片。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边观察边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组织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
预设
生1:树叶以中间叶脉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生2:蝴蝶以中间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生3:城门图片以中间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3)根据同学们的汇报,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这些图形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所在的直线对折,折痕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4)理解“对称”的含义。
像图中的树叶、蝴蝶、城门这样,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或图形,就是对称的。
2.列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1)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还有很多,谁能举例说说?
(2)欣赏对称图形。(课件出示:五角星、京剧脸谱、蜻蜓、雪花、剪纸等等)
(二)动手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
1.课件出示教材29页例1,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长方形纸,运用对称的知识,跟老师一起剪一件衣服。(同步完成课堂活动卡)
(1)折一折: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
(2)画一画:在对折后的纸上画线。
(3)剪一剪:沿着刚才画的线剪一剪,剪后展开,会得到一件上衣的图形。
2.剪其他图形。
(1)选择松树、桃心、葫芦三种图形中的一种,自己动手剪一剪。
(2)学生操作,集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