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八年级数学拓展教案

时间: 新华 八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规范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这里给大家分享八年级数学拓展教案,方便大家写八年级数学拓展教案时参考。

八年级数学拓展教案篇1

一、学习目标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探索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三、合作学习

(一)回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二)学生动手,探究新课

1、计算下列各式:

(1)(am+bm)÷m;

(2)(a2+ab)÷a;

(3)(4x2y+2xy2)÷2xy。

2、提问:

①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②还有什么发现吗?

(三)总结法则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__________X,再把所得的商______

2、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______________

四、精讲精练

例:(1)(12a3—6a2+3a)÷3a;

(2)(21x4y3—35x3y2+7x2y2)÷(—7x2y);

(3)[(x+y)2—y(2x+y)—8x]÷2x;

(4)(—6a3b3+8a2b4+10a2b3+2ab2)÷(—2ab2)。

随堂练习:教科书练习。

五、小结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

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

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

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

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E、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八年级数学拓展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说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并会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教学难点: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三、教学方法

讲解法、练习法、分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结合新课程标准及以上的分析,我将我的教学过程设置为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导入新知、

生成新知、深化新知、巩固新知、小结作业。

1.导入新知

首先是导入新知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的内角和,紧接着提出问题:四边形的

内角和是多少?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六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引发学生思考,由此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多边形的内角和(板书)。

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的多边形内角和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生成新知

接下来,进入生成新知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来求内角和,由此

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2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即2__180=360,那同样的引导学生将五边形,六边形分别从同一个顶点出发划分为3个4个三角形,从而得出五边形的内角和为3__180=540,然后,让学生前后桌四个人为一个小组,五分钟时间,归纳n变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讨论结束后,找一个小组来回答他们讨论的结果。由此生成我们的新知识: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180__(n-2)。

验证:七边形验证

在本环节中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探讨能力,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3.深化新知

再次是深化新知环节,在本环节,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一下有没有其他的将多边形分隔求

内角和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将六边形从多个顶点出发,然后用公式验证一下我们这样分割可行不可行。这时候会发现有的分割可行有的分割不可行,在这个时候给他们讲解为什么不可行为什么可行,以此来引出分割时对角线不能相交,从而强调我们分隔的一个原则。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对多变形内角和的一个深入了解,给学生一个内化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不要将知识学死了,要活学活用,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4.巩固提高

我们说数学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在接下来的巩固提高环节,

我讲引领学生用我们所学过的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我会在PPT上播放一个蜂巢的图片,然后提出一个问题,蜂房是几边形?每个蜂房的内角和是多少?由此来引发学生思考运用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对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进一步巩固提高。

5.小结作业

先让学生思考一下我们本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点,然后找一位同学来总结一下我们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了一个回顾之后,让学生做一下练习题1、2题,以此来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八年级数学拓展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两个条件确定一个一次函数;一个条件确定一个正比例函数.

2.能由两个条件求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一个条件求出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并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能根据函数的图象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能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字问题,也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让学生认识数字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点

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教学难点

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现实问题.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

●教具准备

小黑板、三角板

●教学过程

Ⅰ.导入 新课

[师]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一次函数图象的定义,在给定表达式的前提下,我们可以说出它的有关性质.如果给你有关信息,你能否求出函数的表达式呢?这将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Ⅱ.讲授新课

一、试一试(阅读课文P167页)想想下面的问题。

某物体沿一个斜坡下滑,它的速度v(米/秒)与其下滑时间t(秒 )的关系。

(1)写出v与t之间的关系式;

(2)下滑3秒时物体的速度是多少?

分析:要求v与t之间的关系式,首先应观察图象,确定它是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还是一次函数的图象,然后设函数解析式,再把已知的坐标代入解析

式求出待定系数即可.

[师]请大家先思考解题的思路,然后和同伴进行交流.

[生]因为函数图象过原点,且是一条直线,所以这是一个正比例函数的图象,设表达式为v=kt,由图象可知(2,5)在直线上,所以把t=2,v=5代入上式求出k,就可知v与t的关系式了.

解:由题意可知v是t的正比例函数.

设v=kt

∵(2,5)在函数图象上

∴2k=5

∴k=

∴v与t的关系式为

v= t

(2)求下滑3秒时物体的速度,就是求当t等于3时的v的值.

解:当t=3时

v= ×3= =7.5(米/秒)

二、想一想

[师]请大家从这个题的解题经历中,总结一下如果已知函数的图象,怎样求函数的表达式.大家互相讨论之后再表述出来.

[生]第一步应根据函数的图象,确定这个函数是正比例函数或是一次函数;

第二步设函数的表达式;

第三步根据表达式列等式,若是正比例函数,则找一个点的坐标即可;若是一次函数,则需要找两个点的坐标,把这些点的坐标分别代入所设的解析式中,组成关于k,b的一个或两个方程.

第四步解出k,b值.

第五步把k,b的值代回到表达式中即可.

[师]由此可知,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几个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呢?

[生]确定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一个条件,确定一次函数的表达式需要两个条件.

三、阅读课文P167页例一,尝试分析解答下面例题。

[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长度y(厘米)是所挂物体的质量x(千克)的

一次函数、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1千克时,弹簧长15厘米;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3千克时,弹簧长16厘米.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并求出所挂物体的质量为4千克时弹簧的长度.

[师]请大家先分析一下,这个例题和我们上面讨论的问题有何区别.

[生]没有画图象.

[师]在没有图象的情况下,怎样确定是正比例函数还是一次函数呢?

[生]因为题中已告诉是一次函数.

[师]对.这位同学非常仔细,大家应该向这位同学学习,对所给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然后再有目标地去解决,下面请大家仿照上面的解题步骤来完成本题.

[生]解:设y=kx+b,根据题意,得

15=k+b, ①

16=3k+b. ②

由①得b=15-k

由②得b=16-3k

∴15-k=16-3k

即k=0.5

把k=0.5代入①,得k=14.5

所以在弹性限度内.

y=0.5x+14.5

当x=4时

y=0.5×4+14.5=16.5(厘米)

即物体的质量为4千克时,弹簧长度为16.5厘米.

[师]大家思考一下,在上面的两个题中,有哪些步骤是相同的,你能否总结出求函数表达式的步骤.

[生]它们的相同步骤是第二步到第四步.

求函数表达式的步骤有:

1.设函数表达式.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有关方程.

3.解方程.

4.把求出的k,b值代回到表达式中即可.

四.课堂练习

(一)随堂练习P168页

(题目见教材)

解:若一次函数y=2x+b的图象经过点A(-1,1),则b=3,该图象经过点B(1,-5)和点 C (- ,0)

(题目见教材)

解:分析直线l是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由图象过(0,2),(3,0)两点可知:当x=0时,y=2;当x=3时,y=0。分别代入y=kx+b中列出两个方程,解法如上面例题。

五.课时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根据已知条件,如何求函数的表达式.

其步骤如下:

1.设函数表达式;

2.根据已知条件列出有关k,b的方程;

3.解方程,求k,b;

4.把k,b代回表达式中,写出表达式.

六、布置作业 :P169页1、2

八年级数学拓展教案篇4

第一章分式

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

2、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的加减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3、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第二章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菱形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八年级数学拓展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条件。

2.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条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索的习惯。

2.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说理。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能力,开拓学生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识。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创设“钉制平行四边形框架”这一情境,便于学生发现和探索平行四边形的常用判别方法。如有条件可要求学生自己准备,由学生自我操作。也可由教师演示。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进行正确的说理。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能力正在形成,抽象思维还不够,学习几何知识处于现象描述和说理的过渡时期。因此,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说理,理清楚四边形在什么条件下用判定定理,在什么条件下用性质定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木条,帮助小明的爸爸钉制平行四边形的框架。

学生活动:学生按小组进行探索。

19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