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教案课件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八年级历史教案课件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快来看看八年级历史教案课件,本文为你提供八年级历史教案课件写作技巧和示例!
八年级历史教案课件篇1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成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它属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意义?(中共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为了挽救革命,同共产党合作,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后来终于形成国民国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布置学生阅读50——5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埔军校的建立
1、根据50页“动脑筋”: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他接受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落入北洋军阀手中的教训,希望创造一支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2、革命军与北洋军有哪些区别?(启发学生运用“导入框”和51页小字部分提供的资料,从军队的任务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小结、过渡:袁世凯等人利用北洋军队作为自己独裁专制的工具,继续祸国殃民。所以,要想挽救国家危亡,就必须针锋相对,动用枪杆子来解决问题。
北伐胜利进军
1、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战争的对象有哪些人?(指导学生在51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位置,画圈作标记。)
3、北伐军进攻路线上有哪些重要地名?指导学生在51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两种箭头所经过的地名,作出标记:
A.广州→长沙→岳阳→汀泗桥→武昌→贺胜桥→九江、南昌→南京
B.广州→南昌→南京
C.广州→上海
4、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在不到半年内,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A.作战方针正确;B.国共两党紧密合作;C.[叶挺独立团]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官兵浴血奋战;D.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等。)
5、国民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根据课本回答的基础上,补充介绍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领导权、一再妥协退让、甚至压制工农运动等]:
A.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
B.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中国大地上同时并存着哪三个对抗的政权?(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教师指出:后来,武汉和上海的反动势力汇合起来,对幼年时期的共产党进行疯狂镇压。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屠杀。但是,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北伐战争的历史昭示我们:国共两党真诚合作时,对于国家、民族和革命事业具有很大的好处;两党的合作被破坏时,对于国家、民族和革命事业都会产生负面作用。
八年级历史教案课件篇2
海峡两岸的交往
一、课程标准
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2、了解两岸关系的历史性变化;
3、掌握两岸交往的现状;
过程与方法:
通过海峡两岸关系从隔绝到交往的变化,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台湾历史的了解,初步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通过对目前台湾局势现状了解,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树立起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党和政府确立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
难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相关影像资料;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学生准备:
1、根据所学知识和查阅资料,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2、收集台海局势的时政资料;
3、了解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状况;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活动法;课堂讨论法;
学生学法:探究式学习;学会史论结合的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
1、时事报道:台海局势
2、谈古论今: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影像资料:了解两岸关系的变迁小组合作理清线索:按时间顺序勾勒出党和政府对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变迁;
二、日益密切的交往
谈谈你所知道的两岸交往的现状;
影像资料:反对_、争取统一
八年级历史教案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描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东北迅速沦亡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国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历史的意识。
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
2、难点:西安事变如何解决。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引导
教学准备 《松花江上》歌曲、《西安事变》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歌曲《松花江上》,听后想想:这首歌反映的历史背景是什么?(一曲悲怆的《松花江上》,当年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传唱。它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懑。九一八事变这一国耻,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没齿难忘。)下面我们来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
二、教师出示“学习目标”。
三、学生预习。
(出示预习要求:预习时,请认真捕捉有效地历史信息: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意义、原因(背景)等。)
四、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主完成“导学案”的“独立试航”。——然后请一个同学在全班交流答案。
五、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我找到了哪些历史知识点、提出了哪些历史问题)。
2、思考:动脑筋(第70页: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活动与探究(第73页)
六、班内小组交流
1、小组抢答:日本侵略军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要先制造柳条湖事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九一八事变”地图,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师:“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对待日本的侵略是什么态度?(不抵抗)。我们可以从他发给张学良的密电可以看出:(出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并分析)
2、蒋介石为什么要实行“不抵抗政策”?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引导学生分析:当时国共两党正在内战,蒋介石提出“先剿共、后抗日”的主张。)危害:只有四个多月,东三省全部沦于敌手。
师:东北沦陷后,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同时日本在东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下面看一组照片。(出示日军杀害中国东北人民的照片)。
师:面对日本的侵略屠杀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做的呢?(学生根据p70-71页的内容回答)
过渡: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并不满足于在东北的既得利益,接着把侵略魔爪伸向了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下面先看一段视频,请结合教材的内容分析:
3、张学良杨虎城为什么要对蒋介石实行“兵谏”?事变的时间、地点?你如何看待?
学生看视频后回答、分析。
师:蒋介石被捉到了,究竟怎样处置蒋介石呢?请同学们分析。
4、西安事变发生后,全国各界有什么反应?
教师出示提示:从日本、美英、何应钦、宋美龄、中共等角度去考虑。
师:西安事变的最终结果是得到和平解决。请同学们讨论:(活动与探究题)(出示题目: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那些历史知识?“两大事件——两个时间——两种政策—五个人物——一个开始——一个形成”这些你知道吗?
八、课堂作业:高效课堂作业的当堂演练。
附:板书设计
第14课 难忘九一八
一、九一八事变 二、西安事变
时间:1931年9月18日 背景:
经过 时间:1936年12月12日
结果 发动者:张学良 杨虎城
局部抗战开始 结果:和平解决
八年级历史教案课件篇4
【课程标准】
2-3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方式,描述其主要特点。
4-2列举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
【教材分析】
“秦朝一统”承接“变革与争霸”和“百家争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秦统一天下得益于商鞅变法,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则是法家思想的应用和发展。教材重点描述了秦朝采取的中央集权的各种措施,突出了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原因,了解秦始皇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认识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培养学生的概括、理解和分析、表达能力。通过评价秦始皇的功过,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课前印发秦始皇补充阅读资料及学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预习,完成学案。课堂上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包括秦统一六国原因、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秦始皇究竟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都交由学生讨论、思考、讲述、辩论。老师只充当领路人、启发者、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教会学生怎样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秦朝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深远: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统一文字对中华民族意义重大,其他措施如制度上的创设影响中国二千多年等。同时通过辩论及课前的预习使学生认识到秦始皇也是一位残暴的君主。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秦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对秦始皇功过的评价。
【教学方法】
活动教学:以学生小组学习为中心实行以下方法
1.讨论法(分组讨论秦为什么能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原因)
2.讲授法(由学生扮演小老师进行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讲述)
3.辩论法(组织学生辩论——秦始皇究竟是千古一帝还是残暴的君主)
【学生准备】
(一)认真阅读课文及老师下发的补充阅读,完成学案
(二)收集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收集资料,准备“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的辩论。
【教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具体包括六个过程:诗歌导入,切入主题;小组讨论,引出主题;走进历史,引申主题;学生讲授,巩固主题;唇枪舌战,突破难点;课外延伸,思维拓展。)
教学环节(一)诗歌导入。切入主题
【教师】请看大屏幕: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
【提问】这首诗描写描写的是秦始皇的什么形象和业绩?
【学生】描写了雄才大略、威风霸气的形象和一统天下的业绩
【教师】我们今天的课题就是秦朝一统
【承转】在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要完成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历史使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进行激烈而残酷的战争。而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主力就是作战勇猛、有“虎狼之师”之称的秦军。
【展示】威武雄壮的秦军视频。
【投影】战国七雄。
【教师】一起说说战国七雄的名称和位置。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秦灭六国的全过程。(课件动画演示)
(学生观察:先灭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
教学环节(二)小组讨论,引出主题
【提问】(课件演示)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发言:1.商鞅变法;2.秦国地理位置优越;3.秦始皇雄才大略;4.顺应了人民渴望统一的历史潮流等
【提问】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采用什么称号,自称什么,为什么这样称呼?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精神。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学环节(三)走进历史,引申主题;
【提问】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他有哪些烦心事?秦帝国在统一之初碰到了什么困难?
【提示】从西周公元前1046年分封建国至秦一统中国已经八百多年了。历经八百多年各国独自的发展,重新统一以后出现了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1.疆域空前辽阔,如何管理?
2.道路通行困难
3.文字多样
4.货币多样
5.少数民族的侵扰
6.反对中央集权制度、非议朝政的思想……
【老师】那么,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应对这些困难呢?
【学生】分别从政治上、经济上、交通上、文化上、统一思想、军事上加以解决的。
【老师】同学们归纳的真好,接下来请各小组派出小老师对秦朝巩固统一的六个方面进行解说。
教学环节(四)学生讲授,巩固主题;
【学生】六位小老师依次上台发言、解说秦朝在政治上、经济上、交通上、文化上、统一思想、军事上实行的一系列措施及影响。
【教师】小老师们的发言真是精彩啊,看得出来,他们在预习的很认真,对秦朝巩固统一的知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种学习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承转】通过以上措施尤其是北击匈奴南征越族——秦始皇开疆拓土的贡献,秦朝疆域辽阔:东到大海,西达陇西,北接长城,南至南海,人口二千多万,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教学环节(五)唇枪舌战,突破难点
【承转】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巨大贡献的任务:他统一六国;他派军队南开灵渠,政府越族;北筑长城,击匈奴;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他实行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按理,这么一个历史人物,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应该很高。但恰恰相反: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司马迁:刻薄寡恩,心如虎狼。
贾谊:不施仁义,民心尽失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贽:千古一帝
那秦始皇究竟是千古一帝还是残暴的君主?我们今天来进行一场辩论。
【教师】将全班分成正方和反方,正反两方分别选出四名主辩手,其他同学分别充当正反两方的亲友团。正方和反方轮着说,说对一个观点记一分,请课代表计分,老师当裁判,其他同学作公证。
【老师】正反两方唇枪舌战,争论相当激烈(由于课前准备充分,学生有话可说)
【正方观点】
1.统一全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帝国。
2.始设皇帝称号,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统一文字,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重要因素,延用至今
4.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大大便利国内经济交流
5.大修驰道、统一车轨,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6北击匈奴筑长城,南抚越族修建灵渠,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
【反方观点】
1.怀贪鄙之心,不信功臣,不施仁义,为了权力不择手段。
2.秦朝赋税极为沉重;老百姓还要承担无休止的徭役兵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3.秦朝刑法严酷,秦朝的暴政直接导致了秦帝国的覆亡
4.秦始皇极度奢侈:修秦始皇陵、骊山墓、阿房宫……
5.迷信,妄求长生不老药
6.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承转】正方同学辩的精彩,反方同学也毫不逊色。那么,究竟该怎样评价秦始皇呢?
【指点迷津】评价历史人物的仿法:我们评价一位历史人物,应该从全面来看问题,应该从他的大节上来权其轻重,特别要看他对于当时的人民有无贡献,对于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有无贡献。
【教师】因此,从站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秦始皇做了那么多的事情、对中华民族历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确是千古一帝;而站在秦朝人民的立场上看,他采取的是一种急政、暴政:赋税、徭役沉重;刑法残酷,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一刻不得消停:不施仁义,民心尽失,秦朝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这方面看,他又是残暴的君主。
教学环节(六)课外延伸,思维拓展。
【教师】关于秦朝、秦始皇、你还有哪些问题?
【作业】二、个人独立完成一篇小论文
题目:我看秦始皇
我眼中的秦始皇
假如我是秦始皇
【结语】诵读秦统一诗词结束。
公元前二二一,秦王嬴政大统一;定都咸阳称皇帝,建立中央集权制。
中央丞相和太尉,御史大夫辅皇帝;地方推行郡县制,三十六郡始设置。
统一货币度量衡,小篆成为规范字;焚书坑儒搞专制,古代文化受损失。
北拒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大修驰道统车轨.全国车辆可来回。
西起临洮至辽东,万里长城称奇迹。秦朝疆域广又大,东到东海西陇西,北从长城到南海,疆域四至勿忘记。
【教学后记】
能按计划顺利完成,学生的精神面貌好,课堂气氛能随教学情况的变化而高涨,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更精炼、准确。
八年级历史教案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2.通过对九一八事变或西安事变经过的讲述,培养学生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讨蒋介石不抵抗的原因,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通过讨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学会利用教材、视频提取有效信息,加以分析、探究。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通过多媒体平台展示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经过,播放抗日救亡歌曲等,增强感性认识。
3.通过分组讨论,共同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历史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中逐步加深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2.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
难点:分析西安事变的性质及其和平解决。
三、教学方法 1.情景引导法。 2.讨论法。 3.材料提炼法。 4.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打响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第一枪的事件;星火燎原的火星;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难”指哪些难。 导入新课:歌曲《松花江上》激发学生兴趣了,设置问题。
1、歌曲中东北人民为什么离开家乡流亡?
2、那个悲惨的时侯是什么时间?
(一)、 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爆发原因:(课件 教师讲解) 九一八事变爆发经过:(视频 学生讲述)
中国民众的态度: 国民党: 结果:
共产党: 表现:
东北人民: 表现: 九一八事变的影响: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学生阅读,提取有效信息)
过渡:东北人民在极艰苦的情况下英勇抗敌,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也激发了国民党爱国人士的抗日决心,从而引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二)、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爆发原因:(学生阅读,独立完成) 西安事变爆发经过:(视频 学生讲述) 西安事变的性质: (教师师启发学生思考回答)
小组讨论: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那么,该如何处置蒋介石呢?(教师引导学生,从西安事变发生时的复杂形势进行分析)
西安事变结果:和平解决
小组探究从共产党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这件事看,我们从中能看到什么?请大家想一想,可以讨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我们不仅看到了共产党人和各阶层人士的高瞻远瞩和博大胸襟;而且看到张学良、杨虎城能以民族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利益得失,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功臣,伟大的爱国者。 西安事变意义: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历史不容忘却,面对我们今天祥和的生活。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死者的血,生者的泪,提醒每一位中国人铭记历史的屈辱,并在铭记中奋进!在奋进中崛起!
(三)、课堂总结测评 (视时间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