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主题活动教案
好的教案应该考虑所需教具的准备,如教学用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写好八年级主题活动教案不是那么简单,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主题活动教案,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主题活动教案篇1
一、水旱灾害
1、原因和危害
2、措施
二、寒潮
1、寒潮及其运行路径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三、台风
1、台风的形成及其运动路径
2、台风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加强学生对前后知识紧密联系,树立学生辩证、全面看待问题的意识。
活动方式:
在整个学习完成之后,安排学生再次客观的评价季风和台风,并写成小论文。参考题目:“我眼中的季风”、“台风真的很可怕吗”
提示:前一节主要侧重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而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季风给我国带来的不利方面,所以应该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季风的影响。台风是作为灾害性天气来介绍的,但它也确实给安徽、湖南、江西等距离海洋较远的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区域生态环保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2、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引入: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i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展示三江源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板书:
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讲授新课]
展示三组图片:①高海拔,高寒气候影响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②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样性及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通过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师:介绍“三江源”名称的由来。“三江”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即源头,发源地;“三江源”就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板书:
一、江河的源地:
1、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
展示:青藏高原和青海省区域图,请学生描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利用地图找出三江源大概位置,教师指导并板书。
板书:
2、地理位置:青海省南部。
阅读:结合图9.17、9.18阅读教材92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三江”水量数字,感受并理解三江源地区海拔之高、水系之多,被称为“中华水塔”,是我国巨大的蓄水池和河流的输水管。(板书)
转折:既然被称为“水塔”,就要有水源;(展示中国年降水分布图)请同学们阅读我国年降水分布图,从干湿状况来看,我国说与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比较少,那么三江源水塔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板书)
3、水源。
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指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青藏地区的高寒环境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结合教材的资料,我们知道水源除了少量的降水还有雪山和冰川的融水。
讨论:冰川、高山积雪和湖泊、沼泽是怎样发挥作用,使“三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海的。
学生:阅读、小组讨论并发言。最后教师总结: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最后汇集成江河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河流天然的调蓄器,雨季和冰雪融水丰盈时,湖泊起着消减洪峰的作用;冬、春季节时候。冰雪封冻,河流水量减少,湖泊讲存储的水补给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对稳定,因此湖泊和河流是天然的调蓄器。(板书)
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意义:
①对三江源地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②对下游地区的意义。
讲述:但是,目前的三江源地区正经历着令人担忧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展示几组图片:淘金挖矿、树木砍伐、源区污染、冰川消融、虫鼠破坏、过渡放牧。从上面的图片中我们了解到,三江源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问题。(板书)
2、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
①自然原因:冰川消融、湿地缩小、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
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
讲述:三江源地区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它本身,也会给长江、黄河等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带来不利影响。下面我们来完成96页活动题:三江源如果遭到严重破坏,会对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堂指导;学生整理讨论结果,并反馈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指导并评价以及总结。
转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你有什么好方法去保护三江源地区啊?
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教师知道并归纳板书。
3、措施与对策: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
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三江源地区,那么你有收获吗?
学生分享个人收获,教师适当指导。
八年级主题活动教案篇2
教学重点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教学难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没有获得成功?(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2、五四运动有什么历史作用?(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它属于中共成立的重要原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什么意义?(中共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为了挽救革命,同共产党合作,继续进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后来终于形成国民国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布置学生阅读50——54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黄埔军校的建立
1、根据50页“动脑筋”:孙中山为什么要创办黄埔军校?(他接受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落入北洋军阀手中的教训,希望创造一支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2、革命军与北洋军有哪些区别?(启发学生运用“导入框”和51页小字部分提供的资料,从军队的任务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小结、过渡:袁世凯等人利用北洋军队作为自己独裁专制的工具,继续祸国殃民。所以,要想挽救国家危亡,就必须针锋相对,动用枪杆子来解决问题。
北伐胜利进军
1、北伐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2、北伐战争的对象有哪些人?(指导学生在51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的位置,画圈作标记。)
3、北伐军进攻路线上有哪些重要地名?指导学生在51页《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找到两种箭头所经过的地名,作出标记:
A.广州→长沙→岳阳→汀泗桥→武昌→贺胜桥→九江、南昌→南京
B.广州→南昌→南京
C.广州→上海
4、北伐战争为什么能够在不到半年内,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A.作战方针正确;B.国共两党紧密合作;C.[叶挺独立团]共产党员起了先锋模范作用,广大官兵浴血奋战;D.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积极支持和紧密配合等。)
5、国民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在学生根据课本回答的基础上,补充介绍党内“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领导权、一再妥协退让、甚至压制工农运动等]:
A.国民党右派蒋介石、汪精卫等人背叛革命;
B.共产党领导人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造成严重危害。)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南京国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质?(反动的性质,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2、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中国大地上同时并存着哪三个对抗的政权?(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教师指出:后来,武汉和上海的反动势力汇合起来,对幼年时期的共产党进行疯狂镇压。在强大的敌人面前,许多共产党人和革命积极分子惨遭屠杀。但是,英勇的共产党人没有被吓倒,而是从地下爬起来,擦干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重新投入战斗。北伐战争的历史昭示我们:国共两党真诚合作时,对于国家、民族和革命事业具有很大的好处;两党的合作被破坏时,对于国家、民族和革命事业都会产生负面作用。
八年级主题活动教案篇3
我知我师我爱我师
教学目标: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知道什么是新型的师生关系;能够正确评价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作用;能够通过恰当的方法表达对教师的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能够正确评价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评价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作用。
导入新课:我们每个人都图自己的老师,老师教给我们文化知识,也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怎样对待老师?怎样与老师沟通、相处哪?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
一、我知我师我爱我师(板书)
1、我给老师画个像(板书)
师生交往是学校生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不仅影响我们的学习质量,而且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师生之间相互尊重是我们仅有的道德品质,善于和老师沟通是我们要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要与老师沟通,首先要了解老师,让我们走进老师吧。
活动:教师访谈
目的:通过访谈,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老师,增强老师形象的亲和性,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要求:课前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访老师,做好记录,推荐代表进行全班交流,并谈谈访谈后的感受。
小结:老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老师很平凡也很辛苦,许多老师和你们父母一样,要养家糊口,要孝敬老人,还要照顾子女,也有很多烦恼。让我们走近老师,多了解老师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日益增多,有人认为,没有老师我照样能掌握知识,未来社会中,教师这一职业会消亡。也有人说,教师这一职业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的。你同意哪个人的说法?(以辩论的形式,进入教学的第二个环节)
目的:让学生明白老师这一职业的作用,同时通过冒险式的师生对话让学生静下心来重新认识老师。
要求:请学生根据上述两个观点分成两组辩论。
教师小结:没有老师我们也能掌握知识,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老师的唠叨声中学会许多为人的道理。老师对我们要求的确很严格,有时甚至有点急躁,但他们并没有你们想象中的那样高高在上,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是人,也需要得到你们的理解,你们想更多的了解自己的老师吗?
2、我爱我的老师(板书)
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谈谈听歌的感受,并说一说你如何评价教师的工作?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谈谈感受)
活动:老师,我想对你说
目的:通过对老师的称赞,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润滑师生之间的关系。
要求:你心目中的好老师是什么样的?向大家介绍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老师,和大家分享老师的故事;给你的任课老师写一句话,内容不限,课后以你自己喜欢的方式交给他们。
课堂小结: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他们精心的耕耘着我们的心田,培育我们成长,我们要知师、信师、爱师、敬师,建立和谐、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爱生尊师的好风尚,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迎接美好的未来。
课堂练习:
见练习册。
八年级主题活动教案篇4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积等及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对北京的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使学生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掌握北京的城市职能和未来发展方向。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刻文化底蕴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职能;
2.北京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2.北京市城市建设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景观图片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上册书中我们学过了我国的行政区划,请大家回忆我国共划分几级行政区划?级别的有多少个?分哪几类?
提问,学生回答。(略)
讲述:我国幅员辽阔,面积广大,为了经济发展和管理方便,共划分了三级行政区划,其中级别的共34个。分别为直辖市4个,省23个,自治区5个,特别行政区2个。那么,大家知道在这34个省级行政区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个吗?
学生齐答:北京
对,北京。北京简称京,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大家对北京了解多少?有谁去过北京?请举手。好,我们请__同学给大家介绍他所了解的北京。
学生介绍。(略)
通过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对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还不全面、不系统。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认识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书:第六章 认识省级区域
第一节 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讲授新课]
北京之所以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与它的位置、范围、地理环境等密不可分。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图6.1“北京市略图”和图6.3“北京城区的地理位置”,以及相关文字内容。
分析、讨论、回答以下问题:(在屏幕上打出)
1.北京市的地理坐标;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与哪几个省区相邻?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围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
5.北京市属哪种气候类型?有什么特点?
6.流经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几条?
7.北京市的对外交通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教师巡回参与指导。(根据时间要求,可安排1、2组讨论1、2题,3、4组讨论3、4题等)
提问,小组代表回答,组员补充。(略)
板书:一、北京概况
位置、面积、人口
归纳讲述:北京市位于华北平原北部,东部距渤海150 km;东南临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围。北京市的地理坐标为40°N,116°E。
北京市面积1.68万km2,现有人口1382万人(2000年)。
板书:二、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板书)
指图(显示北京市地形图)讲述:北京的地势西北部和东北部三面环山(板书),地势较高。西部的山地总称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脉,由几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褶皱山岭组成。门头沟西部的灵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的峰。北部山地属燕山山脉,统称军都山。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沿着燕山山脉蜿蜒起伏,雄伟壮丽。越山地,北与内蒙古高原相连,西与黄土高原衔接。在重叠的群山之中,由于河流侵蚀,形成了不少隘口,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
北京的东南是华北平原(板书)的一部分。由于靠近燕山和太行山,平原大部分为山麓冲积扇。北京城就位于永定河的脊部。平原东南地势低洼,属于冲积平原,整个平原自西北向东南平缓倾斜。
板书:2.北京的气候
(显示北京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讲述:北京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板书)夏季高温多雨(板书),春秋短,冬夏长,年平均降水量609 mm。
北京的春季气温回升迅速,多风;夏季当东南季风来临时,形成7~8月间的高温多雨天气。夏季降水占全年的70%,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秋季云淡、天高、气爽,为北京最舒适的季节;而冬季则盛行西北风,经常出现大风、降温、寒冷、干燥天气。
板书:3.北京的河流
讲述:北京市的河流属海河水系(板书)。永定河、温榆河和潮白河是全市三条大河,分别自西北和东北向东南流入天津,汇入海河,最终流入渤海。
注:以上各部分内容的讲述顺序可在学生回答了相应问题之后,内容的详略程度视学生接受程度和时间而定。
在了解了北京的自然环境以后,我们来看作为一国之都的北京的交通。
板书:三、北京的对外交通
讲述:(大屏幕显示北京市交通图)北京市的对外交通十分便利。北京是全国的铁路枢纽。有京沪、京九、京哈—京广、京包—包兰等密集的铁路网;北京市还是中国的航空港之一,有多条国际航线通向世界各地;北京的公路密度也是全国的,有多条高速公路连接(全国各地);北京虽地处内陆,但东距大海只有150千米。
综上所述,我们就可以分析概况出北京市位置的优越性。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讲述:北京位置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优越。北京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地处内陆但距海不远,这样的位置使北京有适合城市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
2.战略位置优越。北京的地形地势决定了北京市战争年代易守难攻,和平年代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
3.经济区位优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国黄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邻粮、棉、油等物产丰富的黄淮海平原,北抵我国的牧区内蒙古牧区,这些区域为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承转:正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优越,所以北京自古就是我国的战略重镇,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建都,新中国成立后,又一次定都北京。
提问:作为一国之都,北京最重要的职能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讲述:(板书)四、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
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和图6.2、6.4,看看从哪几个方面可以说明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
提问,学生回答,略。
归纳: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中国的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的行政机关——国务院以及党中央等在北京。
北京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华、人大、中科院等数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众多的体育场馆,各类博物馆,众多文艺团体等。
北京是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北京有许多外国大使馆、国际组织代表机构,海外企业代表机构,外国新闻驻京记者站等国际交往机构,各种国际会议也在此频繁召开。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北京的位置、地形、气候等地理环境特征,知道北京位置优越,掌握了北京的城市职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已经成为中华儿女最向往的地方。
八年级主题活动教案篇5
一、地势和地形
1、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⑵三级阶梯概况
阶梯名称海拔高度主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1000~2000米高原、盆地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500米以下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间分布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地形复杂多样(P24中的图2.4)
⑴四大高原的特点: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
东北平原:我国面积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的“鱼米之乡”。
⑶四大盆地特点: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盆地,有我国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内流河——塔里木河。准噶尔盆地: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相对湿润。
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也称“紫色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⑷主要山脉(P26中的图2.6)
①东西走向的三列:北列:天山——阴山;中列:昆仑山——秦岭;南列:南岭。
②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长白山——武夷山;东列:台湾山脉。
③西北——东南走向的三列:北列:阿尔泰山;中列:祁连山;南列:巴颜喀拉山。
④南北走向的三列:北列:贺兰山;中列:六盘山;南列:横断山区。
⑤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
⑥中国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河北),中岳嵩山(河南)。
⑸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3、山区面积广大
⑴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⑵山区的开发利用:
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森林、矿产、生物资源、山区水能丰富。
不利条件: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易发生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
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1、南北气温的差异
⑴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北寒南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北方比南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少,气温低;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而南方由于山岭的阻挡,受到的影响较小。
一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⑵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在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大多数地方南北相差不大。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南北获得的太阳热量差不多。
⑶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x疆的吐鲁番。
⑷我国温度带的划分:①依据:A、农业生产的实际;B、将≥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称为活动积温,它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针。②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P33中的图2.15)
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一年两熟到三熟一年三熟一个一熟
2、东西干湿的差异
⑴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⑵我国降水最多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最少地方是x疆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⑶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类型。(P36中的图2、17)
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干湿状况降水量>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
植被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多荒漠
3、我国气候特点
⑴季风气候显著:①季风: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②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③季风气候的特征:冬季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湿润。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其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P39中的图2.21)⑤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区别:季风区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⑥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的降水形式:锋面雨。
⑵气候复杂多样:(P42中的图2.26)①东部: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②西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③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4、我国气候的影响
⑴气候复杂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各种动植资源极其丰富。
⑵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⑶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冬季风活动强烈,会爆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主要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其中水旱灾害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八年级主题活动教案篇6
(一)提公因式法
1.在运用提取公因式法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时,首先观察多项式的结构特点,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一个多项式时,可以用设辅助元的方法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也可以把这个多项式因式看作一个整体,直接提取公因式;当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是隐含的时候,要把多项式进行适当的变形,或改变符号,直到可确定多项式的公因式.
2.运用公式x2+(p+q)x+pq=(x+q)(x+p)进行因式分解要注意:
1.必须先将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且这两个因数的代数和等于
一次项的系数.
2.将常数项分解成满足要求的两个因数积的多次尝试,一般步骤:
①列出常数项分解成两个因数的积各种可能情况;
②尝试其中的哪两个因数的和恰好等于一次项系数.
3.将原多项式分解成(x+q)(x+p)的形式.
(二)分式的乘除法
1.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进行约分的目的是要把这个分式化为最简分式.
3.如果分式的分子或分母是多项式,可先考虑把它分别分解因式,得到因式乘积形式,再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如果分子或分母中的多项式不能分解因式,此时就不能把分子、分母中的某些项单独约分.
4.分式约分中注意正确运用乘方的符号法则,如x-y=-(y-x),(x-y)2=(y-x)2,
(x-y)3=-(y-x)3.
5.分式的分子或分母带符号的n次方,可按分式符号法则,变成整个分式的符号,然后再按-1的偶次方为正、奇次方为负来处理.当然,简单的分式之分子分母可直接乘方.
6.注意混合运算中应先算括号,再算乘方,然后乘除,最后算加减.
(三)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起来.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39;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7.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的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这就是把分式的运算转化为整式运算。
8.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法则: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然后再加减.
9.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只须将分子作加减运算,但注意每个分子是个整体,要适时添上括号.
10.对于整式和分式之间的加减运算,则把整式看成一个整体,即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式,以便通分.
11.异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首先观察每个公式是否最简分式,能约分的先约分,使分式简化,然后再通分,这样可使运算简化.
12.作为最后结果,如果是分式则应该是最简分式.
(四)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1.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引例:一数的a倍(a≠0)等于b,求这个数。用x表示这个数,根据题意,可得方程ax=b(a≠0)
在这个方程中,x是未知数,a和b是用字母表示的已知数。对x来说,字母a是x的系数,b是常数项。这个方程就是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方程。
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的解法与以前学过的只含有数字系数的方程的解法相同,但必须特别注意: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去乘或除方程的两边,这个式子的值不能等于零。
八年级主题活动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左宝贵与平壤战役;邓世昌与黄海战役;旅顺陷落;丁汝昌与威海卫战役;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2.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在战争中,以左宝贵、邓世昌等为代表的广大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英雄。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进一步认清政治制度的腐败是导致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剧,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通过深入探讨甲午战争的影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资料分析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甲午战争是中华民族历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但损失之惨重超过了鸦片战争以来历次外祸之总和;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以后中国更为全方位地被迫开放,并且相继受到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是民族危机最严重的时期。清王朝衰朽不堪、积贫积弱现象彻底暴露,亡国之祸迫在眉睫。也正是这场战争,促成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觉醒,危机也是转机。因此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让初中学生深入认识甲午战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从中吸取教训是非常必要的。
导入 法
本课可利用计算机显示一副富有趣味的对联进入新课。上联是:“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作者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策划者、日本内阁首相伊藤博文(出示伊藤照片),当他把这副上联拿给前去日本谈判的李鸿章(出示李鸿章照片),要求李鸿章对出下联时,这位清政府中举足轻重的人物思考良久,终于勉强想出下联:“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当这副对联在屏幕上显示后,提出问题:
(1)对联中哪句话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状况?
(2)“玉帛相将”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设问:为什么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落得如此惨败,只得“玉帛相将”,具有“帝王度量”的慷慨大方?
由此导入 新课。
《马关条约》的影响
《马关条约》的影响是教学难点 。首先要明确签订的历史背景。不仅要认识到大背景(即19世纪末日本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还要认识到小背景(即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这是解决这个难点的前提。其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割占台湾?为什么要赔偿军费白银多达2亿两?为什么开放通商口岸直达重庆?为什么新增允许在通商口岸设厂的规定?再次,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马关条约》与以前条约的规定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点,从而理解《马关条约》所具有的明显的时代烙印,认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资本输出的本质。最后,让学生在逐一进行透彻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地运用归纳法分析《马关条约》的影响。
签订中日《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内容可浓缩为八个字:割地、赔款、开埠、设厂。这是本课的重点。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名代表阐述条约内容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讨论结束后,在屏幕上显示两条阅读资料:(l)《马关条约》签订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怕倭寇来,只怕中堂反”的歌谣(反:背叛祖国)。(2)也有人说日本之所以“明目张胆如此之横者,皆李鸿章与之狼狈为奸也”。可提问学生是否同意材料中的观点?如何评价李鸿章?适当地补充史料,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以上观点不完全正确。李鸿章大办洋务,开办军事工业,也有抵抗外国侵略的一面;《马关条约》签订并非李鸿章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于整个清王朝腐败无能,但他对北洋海军的覆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为使学生理解得更深刻,再在屏幕上打出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诗:“台湾岛已割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这样,将对联、诗句精心贯穿在教学内容中,利于把教材讲深、讲透、讲活。
讲述完战争经过后,教师提出问题:清军为什么战败?让学生去思考探讨,得出较全面的结论。然后在屏幕上打出一副对联:“普天同庆,万寿无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如此腐败的清王朝,此战岂能不失败?失败了就要“玉帛相将”。两副对联前后呼应,为教学内容增添了色彩。
战争的起因
首先教师概述:日本原是封建落后国家,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起近代化国家,具有极强烈的对外扩张欲望(出示日本政府制定的“大陆政策”,说明它野心勃勃的侵略计划)。接着提问:“大陆政策”中日本政府曾做过哪次尝试?学生回答: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虽未得逞,但却尝到了甜头。教师进一步阐述:特别是中法战争造成的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更加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于是加紧扩军备战,到1892年建立起一支近代化海陆军,并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把中国的海军做为它的“假想敌人”,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根据以上叙述,提问:对日本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你有什么认识?学生自然就能得出结论,即这场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只是利用朝鲜爆发农民起义这一事件找到借口挑起战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战争的性质。接着用简短的语言讲清中日两国政府对战争的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战争影响
教师引导:甲午战争的惨败,除了暴露清政府的衰朽可欺之外,这场战争对中国、对日本、对世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还会造成什么影响?这样,学生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思考,开阔思路,多角度、更深层地认识这一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在学生踊跃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1)甲午战争的惨败,为中国人民敲响了警钟,有识之士普遍认识到亡国之祸近在眼前。但是深重的民族灾难反而可以促成一个民族的觉醒和奋起,中华民族必然将战争失败带来的耻辱转化成奋进的动力,中国人民决不会长期沉默下去!(2)对日本来说战争的胜利提高了它的国际地位,日本凭借这笔不义之财疯狂扩军备战。(3)对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来说,中国就像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甲午战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屏幕上出示瓜分狂潮表)。
甲午中日战争
一方面,甲午中日战争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承中法战争,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继续;下启瓜分狂潮和维新运动兴起,直接导致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维新运动的展开。另一方面,广大爱国官兵在战争中浴血奋战、誓死抗敌的壮烈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的坚强决心,这正是培养初中学生以英雄为榜样,树立正确人生观的素材。
瓜分狂潮
瓜分狂潮实际上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组成部分,是帝国主义在政治上扩大侵略中国的表现。这使中国进一步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半殖民地化程度空前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也空前严重。这正是戊戌变法的重要历史背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学难点 :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具:视频、教学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
复习提问:中法战争的结局如何?
导入 新课:
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就逐步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请同学们回忆:在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略我国什么地方?结果怎么样?指出: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是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侵台碰壁后,日本接着把魔爪伸向了与中国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1876年,强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使朝鲜开始沦为半殖民地。18年后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入侵中国又挑起了大规模的甲午中日战争。
讲授新课:
一、甲午中日战争<演示PPT课件>
1.1894年7月25日,日本借口朝鲜农民起义―进兵朝鲜。
2.1894年9月15日,平壤战役 左宝贵牺牲 叶志超狂逃
3.黄海战役<详述战斗经过>
9月17日 邓世昌 林永升 刘步蟾
4.旅顺陷落 徐邦道 日军暴行<让学生看相关资料>
5.威海卫溃败
1895年初,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丁汝昌自杀殉国
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的一项主要成就,是大清帝国海防的重要力量,由于李鸿?quot;避战保船的消极战略而可耻的覆灭了,至此洋务运动也彻底失败了。
二、中日《马关条约》
1、条约的签订
1895年,李鸿章同伊滕博文在马关春帆楼签订《马关条约》(近代的卖国条约多由李鸿章代表清政府签订,所以人们骂李鸿章为大卖国贼,殊不知弱国无外交,李鸿章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也是无可奈何。)
2、内容 影响 (播放马关条约签定的视频资料)
《马关条约》:中割地、赔款、开埠、设厂
请思考:
①《马关条约》中赔款数额较前有何变化?
②《马关条约》开放的口岸在地理位置上有何变化?
③过去的不平等条约有过允许外国开设工厂的规定吗?这一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④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是在保护中国的权益吗?为什么?
3.教训与启示。从战争的失败中得到什么教训?对今天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两个问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从理论上升华认识,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认识。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这是本教学设计的初衷。
三、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和瓜分狂潮
1.经济侵略的加剧。
形式:开设银行、 政治性贷款、争夺铁路权、投资权、投资开矿、投资设厂。(资本输出)
2.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①同时让学生看教材中《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简表》。
② 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1)让学生说出美国为什么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2)分析门户开放政策的两层含义。
板书设计
一、日本占朝鲜、侵中国
二、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及结果
1、战争的爆发 1894.8
2、四次主要战役
1)平壤战役
2)黄海海战
3)辽东半岛之战(旅顺大屠杀)
4)威海卫战役
3、战争结果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及危害
主要内容: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赔款(2亿两白银)
开商埠(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开设工厂
三、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
1、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
1)开设银行
2)强迫贷款
3)投资铁路
4)设厂开矿
2、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的竞争
3、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八年级主题活动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调动训练学生联想想象思维,身临其境地阅读文本。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细品文本语言,感受文本含蓄委婉的情感之美。
3.深入发掘解读文本的个体生命意识及民族文化内涵,熏染其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激发学生心怀天下的历史责任担当。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语言,感受文本的情感之美。
★教学难点
深入发掘解读文本隐含意蕴,理解其个体生命意识和民族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昨夜伏案,掩卷静思,阿来笔下的丽江唤醒了属于我的诗和远方。如梦如幻,多么美好啊!沉醉之中,我头脑中浮现出这样的字句:“何妨去做个诗性的古城人呢?哪怕做一天,沾沾诗气也值!”一位香格里拉的文人竟如此深知我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滴水经过丽江》,尽情畅游在丽江的诗情画意里。
二、浸润经典赏画意
作者笔下的丽江,我心中的日月,是陶渊明笔下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聪慧的你漫步在作者笔下的丽江,捕捉到了怎样的风景呢?
请你选取形象鲜明或印象深刻的景物、人物,进行合理的联想想象,简洁生动地描述画面。
提示:注意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预设:
1.玉龙雪山冰川剔透、白雪晶莹、雾气缭绕,巍峨挺拔矗立在苍茫云海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2.四方街我赤脚轻踩在铺满五花石的老街,仿佛触到千百年前丽江的清凉,嗅到家家户户沁人的花香,听到院落里悠扬的古乐和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3.马帮行色匆匆的马帮翻山越岭,和着百灵鸟的歌唱,杜鹃和山茶的舞动,消失在落日余晖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三、字斟句酌品诗情
丽江风光无限,风情怡人。让我们带着初遇丽江的欢喜,细细咀嚼这座古城的悠悠诗情。请细心的你字斟句酌地精读文本,抓住重点字词句,品析本文的语言之美。
预设:
1.“又”“想”“被”
2.“看见了”“来到了”“经过”“看到了”“喧哗”
“一滴水”“丽江坝,丽江坝”“丽江,丽江”
示例:“一滴水”一滴水的来之不易。它带着美好的夙愿,经历着漫长的黑暗与等待,为即将开始的长途旅行积蓄能量。
3.“这些人来自远方,在那些地方,即便是寂静时分,他们的内心也很喧哗;在这里,尽情换歌处,夜凉如水,他们的心像一滴水一样晶莹。”
示例:对比,让你感受丽江古城净化心灵,安顿灵魂的静谧纯净,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丽江古城的赞美和敬意。
4.“一些薄云掠过月亮时,就像丽江古城中,一个银匠,正在擦拭一只硕大的银盘。”
示例:诗意的比喻,精妙的联想,把薄云掠过月亮的景象比作丽江古城的银匠擦拭银盘,突出薄云掠过月亮星空的晶亮之美、飘逸之美、灵秀之美,让人慨叹并沉醉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仿佛能见到作者对丽江之美的陶醉。
四、醍醐灌顶见真谛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家国天下在我心中。“无尽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相关。”
我们旅行,读书,并不是为了从中诉求什么,而是因为:世界如此美丽,生而为人,我们应该用心去欣赏它,触摸它,更幸福地生活。我以我心映照此文,获益匪浅,愿分享给大家,请善思的你静静聆听,希望抛砖引玉,让你重新审视文本的意蕴之美。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之一。它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更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也是修德养性的关键,还是社会交往的准绳,更是国与国共处的原则。反复阅读文本,我在字里行间读出了传统文化“和”。
一、从个体角度来看
1.个体与自我的和谐。譬如,经过丽江的这滴水,它执着寻访四方街的梦想,经历山高水长,激流浅滩,最终美梦成真,回归入海,完成了生命历程,实现了自我的价值。
2.个体与他人的和谐。譬如,远方来的游客和民居的主人亲切交谈,互通消息。又如古城院落的家人,邻里和谐融洽的闲聊,欢声笑语……
3.个体与自然的和谐。譬如,依山而起的重重房屋,顺水而去的蜿蜒老街,山水之间的亭台楼阁……丽江滋养了人们,人们也美丽了丽江。人们在永恒美丽的大自然的怀抱里像个纯净安然的婴孩,返璞归真,找到了心灵安适之所,建构了赤子般的精神家园。
二、从民族文化角度来看
1.丽江古城实现了传统和现代的逐步融合。譬如,丽江四方街白须垂胸的老者演奏清雅古乐,也有华灯初上时灯红酒绿的夜夜笙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由此,得以窥见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脉络。
2.丽江古城以其亘古不变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魅力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古今中外的人们前来观览膜拜。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变迁的缩影,当下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一样坚定有力,彰显了我们民族自信包容的博大胸怀和传统文化中“和”的智慧。
五、情真意切咏家乡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行走世间,我们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亲吻大地。我们的生活的这片土地和丽江一样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一样博大盛情,笑迎中外游客,四海宾朋。
请热情的你做一名古都洛阳的宣传志愿者,学习借鉴本文拟人的手法,为美丽的古城洛阳一句话,为美丽的洛阳花会添光彩!
示例:
1.我愿意是古城河边的一株垂柳,春风拂面,抚慰那远行的天涯游子。
2.我愿意是古城花园的一只夏蝉,守候在凋零的落红身边,初心不改。
3.我愿意是古城天空的一朵云,为姹紫嫣红的牡丹仙子送去一片阴凉。
作业布置:1.复习再读《一滴水经过丽江》,并参考课外阅读书目,完成课外阅读。
2.选择课外阅读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少于300字)
课外阅读推荐书目:
《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威廉.华兹华斯
《一棵开花的树》席慕蓉
《我爱这土地》艾青
《牡丹的拒绝》张抗抗
《赤壁赋》苏轼
八年级主题活动教案篇9
《马说》是一篇具有寓言色彩的议论文。全文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论点,从而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愤。请仔细品味——
1.本文篇幅较短,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2.学习并积累重点词语。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说”这种古代文体的相关知识。
走近作者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仕途之路多不得志,痛感遇明主难,因而写了《马说》一文。
二、作品信息
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杂说》共四篇,题目是后人加的。
融入文本
一、整体解读
开门见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见解。
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着重描写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运用“安求其能千里也”的反问句,谴责了那些昏庸的“食马者”由于无知而埋没千里马的罪过。这也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极大愤慨。
揭露了“食马者”的愚蠢无知。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二、问题研讨
1.仔细阅读本文之后,你认为作者的看法全是对的吗?有没有不足之处?请加以说明。
作者的看法并不是都对,它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如“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就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社会底层百姓的歧视。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还是把认识和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的身上。
2.本文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斥责那些不识马的人,暗含有第一段“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论断。
3.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本文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三、名句鉴赏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作者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对人君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现实的痛惜,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同时流露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遇。
四、靓点点击
1.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通篇没有一句直接提到人才,但我们能够从流畅、精练的语言中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文章的逻辑性强,内涵深刻丰富。
2.排比反复句式的运用,使语言酣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文章跌宕有力。
五、文言知识
1.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露,表现。)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呢,吗。)
八年级主题活动教案篇10
一、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新闻作品。了解相关的文体知识是学生把握新闻特点的前提,引导学生把握新闻的文体特点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学生在了解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了新闻的特点,才能够以审美的眼光去欣赏新闻作品,用新闻的方式去反映生活,养成关心时事、关注现实的习惯。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新闻作品,基本特点相近但样式各不相同,有消息、新闻特写、电视新闻和人物通讯。教学时,要充分发挥比较阅读的作用:一是把本单元与其他单元相比,比出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二是在本单元四篇新闻作品之间比,比出四种不同的新闻样式各自的特点消息讲求时效,语言简洁;新闻特写画面感强,对新闻事实的描述更集中;电视新闻讲究声画合一,多用短句;人物通讯翔实生动,注重思想意义。设计教学时,应该先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新闻作品的特点,然后提升、总结,帮助学生把握新闻作品的一般特点。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作品的基本特征。
2、把握不同新闻样式的特点。
3、学习写作消息。
4、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现实。
四、课时分配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别了,“不列颠尼亚”》各2课时,《生命之舟》l课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课时,口语交际l课时,写作2课时。
八年级主题活动教案篇11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的阻值都小。
2、复习巩固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的特点。
3、会利用并联电路的特点,解答和计算简单的电路问题。
(二)教具
每组配备干电池二节,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和开关各一只,定值电阻2只(5欧和10欧各一只),导线若干条。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答略)
1题。
U=IR
6题。(请一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自做,然后教师讲评。在讲评中要引导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画好电路图,按规范化要求求解。)
2、引入新课
(1)请学生阅读本节课文前问号中所提出的问题,由此提出本节学习的内容。
(2)问: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1、并联电路的总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电流之和。即:I=I1+I2。〉
(4)问:并联电路电压的特点是什么?举例说明。
2、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5)几个已知阻值的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跟各个电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将学习的知识。
3、进行新课
(1)实验:
R1=5欧和R2=10欧并联后的总电阻,然后用伏安法测出R1、R2并联后的总电阻RR1、R2进行比较。
3、几个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小。〉
10欧和1欧的两个电阻并联的电阻小于多少欧?(答:小于1欧。)
(2)推导并联电路总电阻跟各并联电阻的定量关系。(以下内容教师边讲边板书)
R1、R2;R1、R2并联的总电阻是R
I1=U1/R1,I2=U2/R2,I=U/R,
I=I1+I2,
U/R=U1/R1+U2/R2。
U=U1=U2,
1/R=1/R1+1/R2。
(R1=5欧,R2=10欧)并联后的总电阻。
学生演练,一名学生板演,教师讲评,指出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一致。
(3)练习
1:请学生回答本节课文前问号中提出的问题。(回答略)
nR=R&39;/n1中:R′=10千欧,n=2,所以:R=10千欧/2=5千欧。
2、在图8—1所示电路中,电源的电压是36伏,灯泡L1的电阻是20欧,L2的电阻是60欧,求两个灯泡同时工作时,电路的总电阻和干路里的电流。(出示投影幻灯片或小黑板)
L1和L2是并联的。(解答电路问题,首先要认清电路的连接情况)。在电路图中标明已知量的符号和数值以及未知量的符号。解题要写出已知、求、解和答。
(过程略)
U1/U2=R1/R2。在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电流在分流点分成两部分,电流的分配跟电阻的关系是什么?此题中,L1、L2中电流之比是多少?
答:(略)
I1/I2=R2/R1。〉
4、小结
5、布置作业
1、2;本章末习题9、10。
参看课本本章的"学到了什么?,根据知识结构图写出方框内的知识内容。
(四)说明
1、关于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教学大纲上未做要求,建议对基础较差的班级不增加这部分教学内容。
2、在课时安排可能的情况下,建议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增加一节复习题。总结第4—8章所学内容,并做适当的练习。
八年级主题活动教案篇12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了什么)了解、掌握、认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通过)对......的探究过程,初步学会......,提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学好物理的信心,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概念的理解及其应用、实验探究。
难点:新概念的理解、总结实验规律、各种规律的灵活应用。
3.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常用的导入方法实验导入、联系实际导入、直接导入)
采用联系实际导入法:讲述游乐场激流勇进的过程,提出问题:小车沿着轨道下滑的时候,它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导入新课:用平均速度的知识来解决。
(2)新课讲授(知识点条理清晰的呈现)
①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
②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尤其对该注意的一些情况设置易错点,进行强调。可以设计分组讨论环节。
③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目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新授课里面一定要表现出讲课的大体流程,但是不必太过详细。
(3)巩固练习
练习题一
练习题二
(4)小结作业
①请学生代表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②布置课后作业。
4.板书设计
八年级主题活动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仿照诗歌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
教学难点:
发现诗歌中规律性的语言现象,仿写诗歌。
课前准备:
1、查找有关“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2、观察大自然,搜集有关“大自然语言”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但并不是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大自然中也有很多奇妙的语言,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去发现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读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
2、检查读音情况,学生开火车读(每人读一小节)。
3、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几个小节具体写了大自然的语言。
4、指名回答。
5、大家一起把这几小节读一读吧。
6、老师在网上下载了两张图片,大家看看。(课件出示“三叶虫”化石;“喜马拉雅山脉”图片并介绍。)
7、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想哪一些大自然的语言你以前就懂了;哪一些语言你还不懂,就看看课文的插图,想象、做一做动作、也可以在纸张上画一画,把它读懂。(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感悟)
8、谁来说说,哪一些语言是你以前就懂了;哪一些语言你是怎样读懂的。
9、你们觉得大自然的语言怎么样?
学生回答,师板书:妙不可言
10、我们怎样才能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语言呢?
学生回答,师板书:观察思考
11、指导朗读
我们读懂了,并且知道怎样才能读懂这些妙不可言的语言,心情一定很高兴吧。请同学们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律,读出感情。先读一读,再把你认为读得最好的那一小节读给同桌听。
谁来把你读得最好的读给大家听听。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三、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齐读课文。
2、你们平时一定是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说说你还发现了那些大自然的语言。
3、根据自己知道的大自然的语言,仿照文中某一小节的写法,写一小节小诗。
八年级主题活动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do the dishes,take out the rubbish,fold your clothes,sweep the floor,make your bed,clean the living room
2. 理解并掌握重点句型:Could you please…? Could I …?
3. 能听懂有关做家务和日常活动的对话。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各种家务,能发现要做的家务并积极主动地去做。
教学重点
能用本课的重点词汇和句型对家务作出委婉请求。
教学难点
能抓住录音中的关键词。
教法导航
课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老师少讲,鼓励学生多练。
学法导航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积极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
图片,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Step 1 Greetings
Greet the students as usual.
Step 2 Lead-in
T: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 I am always very busy on weekends. So my daughter often helps me with the housework. Do you often help your mother do the chores at home? (Write “chores” on blackboard and explain it.) Here “chore” means housework.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at chores you do at home?
S1:I often clean my room.
S2:I wash my clothes and fold my clothes.
S3:I clean the window.
S4:I make my bed and sweep the floor.
S5:I clean the living room.
T:Well, you are good boys and girls! We should try to be helpful and do some chores at home.
Step 3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Ask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picture on Page 17.
T:Look at the picture on page 17. What can you see?
S1:Peter and his mother.
S2:The dustbin is full.
S3:The floor is dirty.
S4:...
T:So there are a lot of chores to do,right? Help students to learn the following phrases about chores:clean the living room; do the dishes; sweep the floor; make the bed; take out the trash; fold the clothes
Step 4 Presentation
T:If you want to ask somebody to do chores,how can you ask in English?
S1:Can you do the chores?
S2:Could you please do the chores?
T:Which one do you think is better?
students:The second one.
T:Yes. We should say“Could you please do the chores?”instead of other ways because it sounds very polite. Write “Could you please ...?” on the blackboard.
Step 5 Pair work
T:In the picture,the mom asks the son to do some chores. What does she say?
S:Peter,could you please take out the trash?
T:Good! Today,we’ll learn how to make polite requests with could.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be polite in our life. Now work in pairs. Imagine you are the mom and the son in the picture. Ask your partner to do the chores that you see.
First ask two students to read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in activity 1c. Then students make their own conversations. Call several pairs to demonstrate their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
Step 6 Listening
T:You will here a conversation between Peter and his mother. What kind of chores do Mom and Peter do? Check Mom or Peter.
Play the recording twice. For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focus on the chores Mom does; the second time,focus on the chores Peter does. Then check the answers.
Step 7 A little game
Find out the best helper at home.
T:Do you often help your parents do the chores? Now let’s choose the best helper at home. First please write down all the chores from your memory on a piece of paper. Then check each chore you do at home. The one who check the most chores will be the best helper at home.
Step 8 Group work
T:Imagine we are going to clean our classroom this afternoon. You need someone to help you do some things. Think of the things you need to do and make polite requests to your partners. You may find these phrases useful.
Show the following phrases on the screen:carry some water,clean the desks,clean the chairs,clean the windows,clean the blackboard,turn off the lights,take down the old pictures,put up the new pictures,sweep the floor. After a few minutes,call several groups to show their conversations.
Step 9 Presentation
T:I can’t find my pen. But I have to write something now. What can I do?
S:You can borrow a pen from others.
T:But what should I say?
S:Can I use your pen?
T:But that doesn’t sound very polite. Any other idea?
S:Could I please use your pen? (Write the sentence on the blackboard)
T:Good! That’s a very polite way.
Step 10 Listening
Ask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picture on Page 18. Then say:Look at the picture. That’s Peter and his father. Peter asks his father if he can do four things. Look at the chart in activity 2a. What are the four things? Ask a student to read the things aloud.
T:What does his father say? Now please listen to the tape and check ‘yes’ or ‘no’ in the chart. Play the tape twice. For the first time,they only listen. The second time,they check “yes” or “no”. Then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T:Why Peter’s father say no? What are his reasons? Let’s listen to the conversation again. Draw lines to the reasons in the chart. Before play the tape,ask a student to read the reasons given. Then play the tape. If necessary,play it again. Check the answers.
Help students to summarize different ways of answering the question “Could I...?” Yes,you can / I guess so / Oh, yeah / Sure. No, you can’t. ... / Sorry, but ...
Step 11 Pair work
T:Now look at activity 2c. Work in pairs. Student A is Peter who asks if he can do things. Student B is Peter’s father who says “yes” or “no”. If you say “no”,give a reason.
First get two students to read the sample conversation. Then students make their own conversations.
Step 12 Group work
T:Imagine we’ll have a self-study class this afternoon. You would like to do many different things. How will you ask your teacher for permission? Please do it in groups of four. One will be the teacher,and the others will be the students,make conversation like this:
S:Could I please listen to music?
T:No you can’t.
S:Could I please go to play basketball?
T:Sorry,you have to stay in class.
S:Could I please draw pictures?
T:Yes,you can.
After that,get several groups to demonstrate their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
Step 13 Homework
1. Suppose you are having a party,and you need more drinks and snacks. But you can’t leave the house. Ask your classmates for help. Write a dialogue between you and your classmate with “Could I please ...?”and “Could you please ...?”
2. Understand,read and role play the conversation in 2d.
课堂作业
1. ---Could you please s the floor?
---Yes,sure.
2. ---Could you please do the d ?
---Sorry,I can’t. I have to do my homework.
3. 我每天早上都整理床铺。
I ________ the ________ every morning.
4. 我父母让我晚上不要在外面呆得太晚。
My parents asked me not to ________ ________ late at night.
5. Could I watch the football match? (作肯定回答)
________,you ________.
参考答案:1. sweep 2. dishes 3. make, bed 4. stay out 5. Yes,can.
教学反思
多媒体能使整个教学过程表现为声、图、文并茂,使声音、图像、文字的呈现更自然。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学习氛围,让学生时常有成功感和成就感,以便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堂课中应注意让发音较标准的同学多朗读,让思维敏捷的同学先回答问题,让善于观察的同学多纠正错误,让反应慢的同学多回答低难度问题。尽量使每个同学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
八年级主题活动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
3、理解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4、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
对惯性现象的理解
教学准备:
斜面、小车、毛巾、棉布、木板、象棋子、硬尺片、杯、水、鸡蛋、硬纸片、铁架台、细线、纸箱、木块等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新课引入:我们学过了力,一切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我们也学过了运动,运动是绝对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只是相对的。物体都受力,同时又都在运动,力的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见,力和物体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力和运动二者之间的联系。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早在两千年前就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他的根据是一个物体(例如一辆车)运动起来后必须用力才能使它不停地运动下去,失去力的作用,运动会停下来。物体的运功需要力来维持吗?
新课:
一、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强调实验中注意事项:同一小车、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下放,滑到底端的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平面材料。
学生要理解实验要求的一些目的
演示实验:
小车从斜面滑下,在毛巾上滑行后停下
1)教师提问:小车为什么停下来?
(学生回答)小车在水平的毛巾面上受到了阻力。小车从斜面滑下,在木板上滑行后停下
2)教师提问:小车滑行的距离怎么长了?
(学生回答)小车受到的摩擦力变小了
3)教师提问:能让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再远些吗?
(学生回答)减小水平面对小车的阻力。
结论:表面越光滑,小车受阻力越小,小车速度变化越慢,小车前进越远。
设想:如果小车从斜面上滑下来,滑到一个非常光滑、阻力无限小的光滑平面上,小车的运动将如何?
小车应该永远运动下去。最后,英国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总结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建立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第一条规律——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也就是物体在不受力的情况下,也能运动,所以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牛顿第一定律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进一步的科学推理得到的非实验定律。
大家要学习科学家的刻苦钻研精神,也要向他们学习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科学推理法。
二、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那么,什么是惯性呢?
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1、打棋子实验(学生参与演示)将七个象棋子叠放讲台上,用尺迅速地打出第四个棋子,上面的棋子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失去了第四个棋子的支持而落在正下方。
2、惯性鸡蛋实验:突然弹击鸡蛋与水杯间的硬纸片,鸡蛋有惯性,不会随纸片飞出去,而是掉进水杯里。
鼓励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有那些做法是利用了惯性和预防惯性造成的危害的。(洗衣机脱水的原理,拍打衣服上的灰尘,抖落伞上的雨点,跳远前的助跑,高速公路上对汽车之间的车距有限制,在一些拐弯较多的地方限制车速等)
教师强调:惯性是万物皆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与物体是否受外力、处于何种状态无关。惯性由物体的质量决定,质量越大,惯性越大。惯性不是力,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概念: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2、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惯性只与物体质量有关。与物体的速度,体积等无关
八年级主题活动教案篇16
一.生物类型的不同
细菌没有核膜包围形成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真菌有核膜包围形成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细菌全部是由单个细胞构成,为单细胞型生物;
真菌既有由单个细胞构成的单细胞型生物(如酵母菌),也有由多个细胞构成的多细胞型生物(如食用菌、霉菌等)。
二.细胞结构不同
细菌和真菌都具有细胞结构,属于细胞型生物,在它们的细胞结构中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但却存在诸多不同,具体表现在:
1.是细胞壁的成分不同:细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而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
2.是细胞质中的细胞器组成不同:细菌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而真菌除具有核糖体外,还有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中心体等多种细胞器。
3.是细菌没有染色体,其DNA分子单独存在;真菌细胞核中的DNA与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形成染色体(染色质)。
三.增殖方式不同
细菌是原核生物,为单细胞型生物,通过细胞分裂而增殖,具有原核生物增殖的特有方式——二分裂;真菌为真核生物,细胞的增殖主要通过有丝分裂进行,
因真菌种类的不同其个体增殖方式主要有出芽生殖(如酵母菌)和孢子生殖(食用菌)等方式。
四、细胞大小不同
原核细胞一般较小,直径一般为1μm~10μm;真核细胞较大,直径一般为10μm~100μm。
五、名称组成不同
尽管在细菌和真菌的名称中都有一个菌字,但细菌的名称中一般含有:球、杆、弧、螺旋等描述细菌形态的字眼,只有乳酸菌例外(实为乳酸杆菌);而真菌名称中则不含有。
初中生物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1掌握基本知识要点
与学习其它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是初中阶段的生物学还有着与其它学科不一样的特点:面对生物学,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因此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理解生物学的逻辑规律,既所谓“先记忆,后理解”。
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这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因为生物个体或群体都是内部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
2预习的好习惯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在浏览时,应用笔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划出来,将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做出预习笔记。
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则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自己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对于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老师讲到了,则要听懂,如果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问清楚。预习也为将来的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八年级主题活动教案篇1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并积累重点字词。
(2)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蚂蚁的形象,并思考作者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2.过程与方法目标:赏析文中对蚂蚁的生动传神的描写,并学习文章由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主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
1.把握蚂蚁的形象,进而理解作者的感悟。
2.学习本文由蚂蚁引发思考的感悟式写法。
【教学难点】
准确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以及对自我的深刻反思。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启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介绍作者
1.假如你面前出现一只蚂蚁,为一粒饼干屑而奔忙,你会想什么呢?是蚂蚁的勤劳,还是蚂蚁的渺小,还是生命力的顽强。让我们一起随作家南帆走近蚂蚁,去认识它,思考它。
2.介绍作者:南帆本名张帆,现任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同时为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帆主要从事现当代中国文学和文学理论研究,目前已出版了《理解与感悟》《冲突的文学》等学术著作。他写作和出版了《文明七巧板》《星空与植物》《追问往昔》等多部散文著作。
南帆对于当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独立创造了一种散文风格并迅速风靡。他以一种冷峻的目光对周围的一切包括自己的躯体做文化的思考,他的散文是“智性散文”的典型代表。有评论家曾认为“读南帆,知余秋雨之不足”,此“不足”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对南帆散文极富理趣、哲思又丰满润泽的褒奖。在他的作品中,既呈现出一个敏感睿智而又不失理性之思的现代知识分子与现代文明发展的多维对话,又有作者与自己开展的一场推心置腹地深度对谈,还显出作者对日常生活活泼趣闻的调侃;更运用他的学理来看待历史,引发读者对历史进行形而上的思考。他冷峻地审智,旨在超越抒情,突破话语的遮蔽,读来智趣无限。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
一缕涵义饼干屑捻成顷刻戳破
蹒跚感慨怜悯嗅着打量
2.根据意思填写词语:
害怕而不敢向前。()
为了正义勇往直前,决不退缩回顾。()
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地位。()
用尽全部力量。()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可按照“本文通过对的生动细致的描写,引发了作者”的句式来概括。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4.明确:本文通过对一只小蚂蚁发现桌面上的饼干屑并在作者的面前扛着饼干屑离开的情景的描写,由此引发了作者的思考和感悟。
四、品读课文,感悟蚂蚁形象
1.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小蚂蚁发现桌面上的饼干屑并在作者的面前扛着饼干屑离开的情景?(1-5自然段)默读课文1-5自然段,画出描写蚂蚁的语句,想一想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蚁,把你认为传神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把你的感受写在句子旁边。
2.汇报交流,抓住重点词句分析并相机指导朗读。(胆小、谨慎、信念坚定、自足、幸福的蚂蚁。)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读来感受蚂蚁的形象。
3.想想作者写蚂蚁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说说运用拟人的好处是什么?
(1)交流汇报。(生动刻画了蚂蚁的动作、形态、心理,赋予了蚂蚁人的思想、感情,更亲切、更生动,写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总结:像作者一样,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你笔下的动物就可能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但这必须建立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4.小结:
根据刚才的交流,填空:
书桌上的小蚂蚁经历了出发时的__________,探索时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发现的__________,收获的___________……这不正是个体生命旅程的真实写照么?
《蚂蚁》原文阅读
一只蚂蚁畏畏缩缩地爬上了我的书桌,如同一个成功的偷渡者。
一缕阳光穿过窗帘的缝隙投射到桌面上。这只蚂蚁越过阳光地带,微小的身躯透彻晶莹,没有一点杂质。
书桌是一块陌生的大陆。这只孤独的蚂蚁有一点胆怯。它谨慎地左顾右盼,慢慢地朝一个方向迈出了几步,随后又不放心地退了回来,往另一个方向试探。它的小脑袋不停地摇晃,仿佛在认真地嗅着什么,作出某种重大的判断。终于,它下定了决心,义无反顾地对准一个方向前进。此刻,这只蚂蚁从我面前的稿纸上面爬过,信念坚定。
我在稿纸上写下两个字:“蚂蚁”。
这只蚂蚁在桌面上发现了我丢下的一粒饼干屑,它惊奇地停了下来,快乐得就要晕过去了。蚂蚁围绕着这粒饼干屑不停地打圈子,冲上去尝了尝,随即又退回原处,远远地打量这个意外的战利品。它在瞬息之间明白了运气的涵义。
我在心里想,可怜的小东西,多么渺小的幸福。它的世界仅仅是这一张桌面。它无法知道,它的上方就有一副怜悯的眼光居高临下地观察它,更不知道莫一根手指顷刻之间就能将它捻成碎末。
我并没有感到自己比蚂蚁优越。也许,另一个高度上面,同样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视着我,主宰我的命运——一切如同我之于蚂蚁一样。
这只蚂蚁竭尽全力地扛起了那粒饼干屑,在我的眼光下面蹒跚地往回走。它的幸福是货真价实的,我实在不忍心戳破它的快乐。
于是,我伸手拿起了笔,在稿纸上写下一行字:“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我不知道,我是在感慨我自己吗?
《蚂蚁》练习
一、基础识记
1、下列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畏(wěi)缩胆怯(qiè)瞬(shùn)息碎屑(xiāo)
B、围绕(rǎo)打量(liàng)怜悯(mǐn)顷(qǐng)刻
C、蹒跚(mánshān)戳(chuō)破从(cóng)容载(zǎi)体
D、潜(qián)藏捻(niǎn)碎召(zhào)唤强(qiǎng)迫
2、找出并改正下列各句中的错别字:
⑴书桌是一块寞生的大陆。这只狐独的蚂蚁有一点胆怯。
⑵终于,它下定了决心,一无返顾地对准一个方向前进。
⑶我在心理想,可怜的小东西,多么缈小的幸福。
⑷于是,我伸手拿起了笔,在槁纸上写下了一行字:“蚂蚁是令人感概的动物。”
3、请在原文中选择一些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写下自己的认识。
这是一只()、()、()、()、()、()的蚂蚁,从它的身上,我读懂了。
4、在横线处再造两个句子,组成一个语意连贯的语段。
成熟的麦穗低垂着头,那是在教我们谦虚!
一群蚂蚁能抬走大骨头,那是在教我们团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的,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肯学,天天都会有收获!
二、理解运用
储蓄人生
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便想到了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
八年级主题活动教案篇18
教学目标
1、通过色散实验,知道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的。用实验让学生体验色光的混合和颜料混合是不同的。
2、能用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知识简单解释五光十色的世界,使学生对探索自然充满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
(2)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并使学生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自然现象的基本方法。
2、难点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实验。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水槽、平面镜、光碟、两个相同的三棱镜、投影仪、铁架台、光屏。
学生实验:三只聚光灯、红、绿、蓝三种颜色的透明胶片、光屏、放大镜、颜料盒、调色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什么灯光照明最合适?
生甲:用柔合的灯光最合适。
生乙:用柔合的白色灯光最合适。
师:对,用柔合的白光最合适。你知道吗?一朵红色的月季花在阳光下十分鲜艳可爱,可是当它受到蓝光照射时就失去了光彩。所以欣赏一幅美术作品,用柔和的白光最合适,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白光的色散现象。
二、新课教学
导入
课前要求你们做课本P60图4—30实验,实验观察:太阳光经玻璃、水反射和折射后产生的现象,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看到了白色的太阳光变成彩色的了。
师:做这个实验,最好在阳光下进行。纸板离盛水脸盆近了,光斑展不开,现象不够明显,远了,光斑亮度不够,现象也不明显,所以实验时要进行调整,获得较好效果、
师:将光碟放在阳光或日光灯下,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从一个三棱镜射出的光还是白光吗?有几种颜色,分别叫什么?七色光从第二个三棱镜射出后,是什么颜色的光?
生甲:从第一个三棱镜射出的光不是白光,是七种颜色的光,分别叫红、橙、黄、绿、蓝、靛、紫。
生乙:七色光从第二个三棱镜射出后又变成一束白光。
师:白光分解成七种颜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七种颜色的光汇合后变成一条白色光带,叫色光的复合。
板书:第四节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
师:你在生活中是否看到过自然界中的彩虹?如果看到过,请你回忆一下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看到彩虹的?
生:夏天雨后的天空中看到过彩虹。
演示实验:取一只小型的废白炽灯泡或小电珠,去掉灯脚与灯丝等,在里面装满清水。再取一个不透光的硬纸板,在板上开一个与灯泡直径相仿的孔,用较强的光通过板上的孔照射到灯泡上。在板上灯泡一面可以看到孔的周围有一圈彩色的光环,从内圈到外依次是紫、靛……等色,最外圈
是红色。如图4、4—24所示。
也可利用浇花或美发用的小喷雾器产生喷雾的效果,调整喷水雾方向,使观察者能够在背对太阳的方位进行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在什么情况下才能看到彩虹?人造彩虹中有几种颜色的光?如何排列?
2、色光的混合。
学生探究实验:4个人一组在聚光灯前蒙一块有颜色(红色、黄色或蓝色)的透明胶片,再将其发出的光投射出白色屏幕上,形成有部分光交汇。如课本P6图4—35。让学生观察。
师: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甲:透明物体的颜色与透过的光的颜色相同。
生乙:不同颜色的光能混合成另一种颜色的光。
生丙: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可以得到白光。
生:看到了彩色扇面。
师:可能有的同学课前没有做以上两个实验,请课后留下来补做。
演示实验:取两个三棱镜,一个带狭缝的挡光板和一个白色光屏,按图4—32,4—33所示操作。
在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时,理想的光源是太阳光,可以用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实验室内,通过有窄缝的挡光板后入射到三棱镜的一个侧面,注意入射光线要从底边方向斜向上射入三棱镜,将光屏放在棱镜的另一侧面,使三棱镜
绕自身的轴线微微转动,就可以在光屏上得到彩色的光谱带。光屏与棱镜的距离调节在0.5m左右为宜,这样得到的彩色光谱带清晰。
做七色光的混合实验时,两块棱镜的相对的边要平行。光屏距棱镜的距离约1m,这样才能观察到混合后的白光。
实验光源也可以是日光灯、功率较大的白炽灯等。
也可利用投影仪来做以上实验。
如图4、4—2所示,用一块开有窄缝的硬纸板放在投影仪面板上,调节投影仪的镜头,从平面镜中反射的光束与水平面夹角约60度左右为宜,在竖直屏幕上得到一条清晰的狭窄的白光带。把三棱镜固定在铁架台上,使三棱镜可绕轴转动。
实验时,开启投影仪,调节三棱镜高度并转动三棱镜,可观察到屏幕上白色光带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光带现象。
将另一个三棱镜也安装到铁架台上,位置如图4、4—3所示,适当调节后,可观察到七色光带又汇合成一条狭窄的白色光带。
师:实验研究表明,自然界中红、绿、蓝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用其他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而其他颜色的光则都可以通过红、绿、蓝的适当混合而得到的,因此,红、绿、蓝三种颜色被称为光的“三基色”。
彩色电视机的荧光屏和计算机显示器的屏幕上艳丽的画面是由红、绿、蓝:三色光合成的。
板书:2、光的三基色
学生探究实验:学生4个人分一组在调色板上试试,能否用红、黄调出橙色?用红、蓝调出紫色?用黄蓝调出绿色?用调出的颜色再混合,并改变不同颜色混合时的比例,还能调出哪些颜色?
生:探究、交流。
师:各种颜色的颜料的混合能否调出红、黄、蓝?
生:调不出。
师:红、黄、蓝被称为颜料的“三原色”
板书:3、颜料三原色
师:你们将这三种颜色调在一起,试试会调出什么颜色?
生:黑色。
师: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混合在一起,会产生白光,颜料的三原色调在一起会变成黑色。
自然界的色彩种类繁多,不同的色彩搭配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使人产生联想。看到黄、橙、红的暖色,你会联想到什么?看到绿、蓝、紫等冷色,你又会联想到什么?
生:看到暖色我会联想到太阳、火等,看到冷色我会联想到草地、水等。
师:冷暖色的对比与协调,能产生美妙、生动的色感。
三、归纳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白光可以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叫光的色散。自然界中的彩虹就是光的色散现象。七种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又会变为白色,这叫光的复合,光的三基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师: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教师简要地对本节课全班同学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63,作业1、2。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光的色散
1、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可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2、光的三基点:红、绿、蓝
3、颜料的三原色:红、黄、蓝
六、课后反思
八年级主题活动教案篇19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说出生物特征
能力目标:
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区别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物的生命现象”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关爱生物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
学习难点:
生物的各特征对生物生活的意义。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__________,也可以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等仪器,或利用__________等工具,有时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一定认识其中不少的生物。那么,我们的教室里有哪些生物?请各小组讨论后出示课前观察的结果。
三、合作探究
(一)通过各小组的回答说明,要想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我们必须首先学会观察。阅读课本P2页回答下列问题:
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科学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B.科学观察必须借助有关用具才能进行
C.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和事实就是,并及时记录下来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阅读课本P2-P5页,探究下列问题:
1、填充下图,识记生物的基本特征。
2、观察动物题材的投影片和教室里盆栽植物,结合课本第插图,讨论:
(1)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物质的&39;获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人类同其他生物呼吸均需要吸入__________、呼出_______________。
(3)动物和人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
(4)课本第五页插图的内容说明了什么?
四、拓展创新
1、除了课本介绍的,你还知道生物有哪些特征?看哪个小组说得好
2.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
(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
(2)猫生小猫属于。
(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
(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
(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近洞里的现象属于。
五、归航拾贝
六、达标测试
1.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
A.机器人弹钢琴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
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D.馒头上长出“白毛”
2.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
A.需要营养B.进行呼吸C.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繁殖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哪个特征…………()
A.呼吸B.排出体内废物C.对刺激作出反应D.生长和发育
4.下列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都能运动B.都能呼吸C.都有细胞结构D.都生活在水中
5、科学家对蜜蜂群体的自然活动状况进行跟踪拍摄,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实验法B、观察法C、调查法D、分类法
6.请说出元代散曲名家马致远的名曲《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附《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7、请将左右两列中相关联的内容用线段连接起来。
动物取食应激性
鲸喷出水柱营养
向日葵朝向太阳繁殖
植物开花结果生长
人体排汗排泄
蘑菇由小长大遗传
子女与母亲相似呼吸
七、学习感悟
参考答案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课前预习: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照相机测量
二、合作探究
(一)B
(二)1.①营养②进行呼吸③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④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⑤生长⑥繁殖
2.(1)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它们以植物或别的食物为食,从中获取营养物质。但是,无论是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是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都是来自自然界中的一些简单的物质,它们都是一样的。
(2)氧气二氧化碳
(3)动物和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排出体内废物,如出汗、呼出气体、排尿等方式将废物排出体外。
(4)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合拢。说明了生物对来自外界的各种刺激做出一定的反应。蘑菇能从小到大;种子萌发成幼苗,幼苗不断长大;小鸡破壳而出。说明了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当生物体长到一定的时候,就开始繁殖下一代。
三、拓展创新
1.(1)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有细胞构成的。
(2)生物都有新陈代谢作用。
(3)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4)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1)生物能生长(2)生物能繁殖(3)生物能遗传(4)生物能变异(5)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五、达标测试
1.D2.C3.D4.B5、C
6.曲中的生物有:老树、昏鸦、瘦马、人;曲中的非生物有: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夕阳、天涯
7、动物取食————营养
鲸喷出水柱————呼吸
向日葵朝向太阳————应激性
植物开花结果————繁殖
人体排汗————排泄
蘑菇由小长大————生长
子女与母亲相似————遗传
八年级主题活动教案篇2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片段刻画方法,并将各个片段进行组合连缀成篇。掌握片段组合的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做到有条理,有中心的说话。培养文字表达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片段刻画方法,并将各个片段进行组合连缀成篇。
2.教学难点:掌握片段组合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小时
【教学设计】
作文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学生人格理想的集中反映,它蕴藏着学生的真实情感。在作文教学中应先帮学生建立情感系统,唤起学生对自己某种生活的回忆,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使之产生不吐不快的强烈冲动。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出使儿童的作文产生那些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相关的情境、选取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抒发自己的心声,表达真实的思想,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写作方法,学会相关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当学生的情感被有效激发起来后,教师应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法,使学生有所收获。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师:进入初二后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学生纷纷谈自己的感受,感觉好象越来越紧张忙碌。
师:假如你要与一位美国中学生通信,你将如何表现这紧张忙碌的一天呢?是不是要把整个一天的生活全部写出来呢?学生表示可以选取一天中早晨、中午、晚上三个片段加以表现。如紧张的早晨、忙碌的中午、疲倦的晚上。
教师继续引导:像紧张的早晨你是不是一定要把整个早晨全写出来呢?学生表示可只进行片段的刻画,表现出早晨上学的紧张。
教师引出课题:片段组合出佳篇。明确片段组合的含义。所谓片段组合就是根据文章的中心通过一定的角度选取几个相关的片段进行刻画表现。并举柯达广告的例子使学生对片段组合有更深的感性认识。
进行片段选取的练习。教师:我国神六飞船载人飞行圆满成功。假如让你用片段组合的方法表现整个神六载人飞行,你选取哪几个片段?学生表示可选取“发射----巡天----返回”这三个片段进行刻画。
二、明确片段组合写法的要领
教师:我们同学感觉到初二生活的紧张忙碌,那么我们看看高三的师兄师姐们对高三生活又什么感受。出示例文《生活写真》。学生仔细阅读例文。
教师:作者对高三生活有什么感受?他是如何来表现的?(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截取片段的方法。)
学生:作者觉得高三生活既紧张忙碌又有价值和意义。截取了三幅片段进行描绘加以表现。
教师:在第一幅片段中作者是如何表现早晨的紧张呢?(引导学生学习片段刻画的方法。)
学生:作者选取上学这个片段进行细致的刻画。
教师:三幅片段的顺序能否调换?(引导学生意识到片段的组合应按一定的顺序进行。)
学生: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教师:片段与片段之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衔接呢?(请学生注意片段之间的衔接、过渡)
学生:文章是通过用镜头一、镜头二的方式进行。
教师进一步引导:除此以外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衔接?
学生:可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进行。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片段组合式作文的要点。教师:片段组合作文写作的几个关键,同学们能看得出来吗?
学生:
1、先要确定好文章的中心;
2、要围绕中心通过一定的角度选取片段;
3、要对片段进行细致的刻画;
4、片段的安排要注意顺序和衔接。
三、进行作文练习
教师:我们平时的生活是紧张、忙碌的,但如果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体验,我们会发现在紧张忙碌的同时,爱也在我身边。请同学们想想看,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爱?
学生:有父母的爱、老师的爱、朋友的爱等。我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成长。
教师:对于父母的爱、老师的爱、朋友的爱分别可以选取哪些片段来表现。学生进行思考、交流。
引导学生自选一个角度进行片段刻画训练。学生当场作文。请部分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进行点评。
四、学习片段对比组合
师引导:刚才我们选取的片段都是同一角度类型的,有时我们将两个不同情况的片段放在一起会很有意思。比如说,同学们现在最怕什么?
学生:最怕考试。
教师:是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考得不好……考得好…
请同学分别想象考得好时和考得不好时的结果场景,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教师:通过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场景刻画,可见分数对我们同学是多么的重要。难怪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五、小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片段组合式文章的写法,生活有如一个万花筒,五彩斑斓。如果我们能学会裁剪生活,经常将生活的一个个片段放在一起来比较、把玩,我们会对生活有更深的领悟,同时我们会发现同一个片段与不同的片段放在一起会截然不同的效果,它是多么的有趣。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好玩的事情。希望同学们能早日领悟到生活的真谛,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教学反思】
从课上学生的反应和课后听课教师的评价来看,本节课教学目标基本实现,较为成功。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本节课中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入手,选取话题,注意了对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由于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使学生有话可讲,能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写作训练之中去。
2、教学的主题鲜明,层次清晰,做到了“一课一得”。在本节课上紧紧围绕“如何进行片段组合”这个中心逐层深入,使学生基本掌握了片段组合式作文的写法要点。
3、范文引路,讲练结合。在本节课上注重以范文引路,对范文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对写法要点有了感性的认识,在训练时有了“描红”的底子。在此基础上,及时进行片段训练,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反思本节课,还存在着以下的不足之处:
1、在课堂上,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还不够充分。当学生在进行作文交流后,仅是教师进行了点评,还可让学生发表意见,进行评点,使得训练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深化。
2、教师的追问意识不够强烈。当学生进行了片段的截取之后,教师没有进一步追问一句“为何选取这个镜头”,没有进一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