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ppt

时间: 新华 八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计划地进行教学,从而避免课堂上的混乱和无效性。写好八年级语文教案ppt有什么技巧?这里给大家整理八年级语文教案ppt,方便大家学习。

八年级语文教案ppt篇1

教学目标

1、搜集庄子有关资料,识记庄子简介,了解《庄子》。

2、结合课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3、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能清晰、流利地背诵课文。

学习过程

一、自读文本,整体感知:(5分钟)

1、放声朗读课文,在你认为难以读准的字下画上横线,读完后正音。

2、概述课文内容。

作者主要向我们描述了神奇莫测的巨鲲大鹏的形象,以及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它也有所待,有局限

二、依据学案,梳理知识:(18分钟)

1、文学常识积累:

《北冥有鱼》出自(《庄子》),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五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知识链接

作家卡片: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道家的主要精神是崇尚自然,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作品介绍: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今存三十三篇,内篇7篇是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学术界认为是他人伪作。《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它不仅有很高的哲学成就,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评价这本书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鲁迅先生更评价说:“其文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解题: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第一篇,在全书中占有特殊地位。“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2、读课文,基础积累。

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致成诵。请同学们挺直腰板,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1)给加点字注音。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齐谐(xié)正色邪(yé)

(2)借助注释、手头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加点字词: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北海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形容气势强盛,指鼓起翅膀;垂挂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大海动荡

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怪异事情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旋风

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大风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林泽中雾气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深蓝色;尽头;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这样;罢了

(3)通假字

北冥有鱼“冥”通“溟”海

其正色邪“邪”通“耶”语气词呢、吗

(4)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怪:形作名,怪异的事情

水击三千里,水:名作形,在水面上

南冥者,天池也。天:名作形,天然的

3、翻译重点句子。

⑴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⑵是鸟也,海运则将徙⑥于南冥。

这只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方

⑶“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在水面抨击翅膀,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回旋向上飞,一直冲上九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

⑷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太遥远而没有办法看到天的尽头呢?

4、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三、理解识记,自清互查:(7分钟)

1、组内交流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

2、小组进行翻译接龙,一人一句,要能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人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3。组内开展背诵竞赛。

四、展示竞赛,基础反馈:(10分钟)

1、字词展示竞赛,看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流利地将本课翻译出来。

2、全班进行背诵比赛展示。

3、完成反馈检测中“基础反馈”题目1—4,检测学习效果。

八年级语文教案ppt篇2

●教学目标

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

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

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

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

(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简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

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精读课文(可分读、齐读),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

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只要把记叙的六个要素变成六个问题,阅读的时候注

意这六点,养成留意要素的习惯,再读其他叙事性作品也就容易把握内容了。

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拓展延伸

教师导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第二则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了解新闻内容。再

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新闻知识学习第二则新闻,并提出思考题。

默读第二则新闻,理清记叙的六要素。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具体分析第二则新闻,并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学生全班交流,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给予鼓励。

教师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布置作业

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八年级语文教案ppt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掌握五种大自然的语言;

2、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培养收集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

3、激发学生爱科学、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读中积累诗歌的语感。

教学难点:

通过“准是”“反问句”来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起伏美。

教学过程:

一、资料导入

1、出示图片,揭题。

2、检查资料的收集。

二、整体感知

1、师配乐朗读。问:谁来说说听了这首诗的感受?

2、自由读。问:哪几节写了大自然的语言?(板书五种语言)

3、指名读,你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三、品读2-6节

1、小组合作,练习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2、交流反馈

白云:准是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这里能用“一定是”吗?

蝌蚪: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大雁、年轮、蚂蚁:相机指导朗读。

3、齐读2-6节

四、运用处理资料

1、资料分类、模仿作诗

2、交流,读诗

五、总结。

八年级语文教案ppt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法、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学情分析:

文章可读性强,学生不仅爱读,而且易于成诵,教师要仔细而认真地指导学生诵读,而内容不易过深,考虑学生在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为准。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及文体,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重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通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翻译;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录音机

教学资源:搜集的“伯乐相马”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以伯乐相马导入。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当它发表议论时,非常重视文辞的力量,常逞其千回百折之力,极尽嘻笑怒骂之能事,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我们学习《马说》,要掌握这种文体的特点,着重体会其语言的力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

二、教师范读课文:

1学生听,注音,教师订正(见课下注释)。(学生听录音)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停顿的两处地方:

马/之千里者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1、学生四人小组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提交全班解决。

2、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

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

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其……,是……还是……,表反问语气)

⑷文中那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⑸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⑹本段中通过那些语言来体现饲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⑺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指名学生朗读;全班学生齐读。

五、反思学习,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这种写法赋所托之物以某种象征意义,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马喻贤才,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类似的文章我们还学过《在山的那边》、《行道树》等。这种写法的显著特点是寓深刻的道理于具体的形象之中,曲折、深沉、储蓄,能激发人们的想像。

4、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六、迁移创新

造成韩愈一代人怀才不遇的原因是因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那么在春光明媚的新世纪,你觉得社会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怎样做才能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板书设计】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无限痛惜)

食马者无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谴责)

天下无马其真不知马也(深刻嘲讽)

【教后反思】

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因此有关于文章及作者的写作背景尤为重要:《马说》大约写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鉴于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我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八年级语文教案ppt篇5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qú)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庄周问老子,老子曰:周即蝴蝶,蝴蝶即周,以明道之为一。

二、审题辨体

三、了解作者

庄子名周,战国宋人。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人并称“老庄”。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清静无为”。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他以人的完整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度过一个怎样的生活旅程。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边上来反思人生。因此,他的思考具有终极意义。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今存33篇。

4、“逍遥”也写作“消遥”,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四、读文识字:

1、注意下列划线字的注音:

北冥(míng)2、鲲鹏(kūn)3、抟(tuán)4、迁徙(xǐ)

2、听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自由练习朗读。

4、指名读,其他同学加以评价。

5、分组读,再齐读。

五、理解内容:

(一)回顾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二)师生共同翻译第一部分。

(三)学生按照示范,自由翻译,并汇报成果。

(四)翻译重点语句。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奋飞,它的翅膀就好像天边垂下的云彩。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去了。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地远而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五)浅析鲲鹏形象

1、庄子笔下的鲲鹏有哪些特点?(找出具体的词、句概括)。

2、庄子笔下的鲲鹏在你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39;画面?

3、这些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可以播放视频,感受一下。

4、总结庄子笔下鲲鹏的艺术特色。

①借用寓言说理:文章借用大量的寓言自己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如文中的鲲、鹏、野马、尘埃等。

②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关于鲲的神奇变化、丰富的想象让文章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③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六、后世有没有人承袭他这种创作手法的?

李白。

七、课堂小结

庄子用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给我们讲述了鲲鹏将徙于南冥的故事,那他为什么要创作出这样一个气势宏大的形象呢?他想借鲲鹏传达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八、布置作业

实记重点词语的意思。查找有关“鲲鹏”的诗词。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

1、基础知识

2、齐读课文,并指名概述其内容。

二、探究中心

(一)深入探讨鲲鹏形象

1、庄子笔下的鲲鹏要去做什么?它是怎样去的?它为什么要去?

2、庄子心中的“逍遥”是怎样的?你觉得鲲鹏做到庄子的“逍遥”境界了吗?

3、“野马”和“尘埃”是否达到了“逍遥”的境界?

4、鲲鹏到天上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可结合最后两句话分析)。

5、文章意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世间万事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的。

6、庄子笔下的“鲲鹏”有什么象征意义?

7、你觉得庄子所说的“逍遥”之境是指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

8、你心中有没有这样一股“风”来束缚你?怎样摆脱束缚?

三、拓展延伸

1、“鲲鹏”形象在后世诗文中的运用。

2、庄子笔下的“鲲鹏”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四、理清思路

五、读读背背

六、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应该感谢先哲给我们留下的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儒家思想教会了我们积极进取,建功立业,勇往直前;而道家思想又教会了我们生命的境界是无限的,要自我超越,摆脱现实束缚,畅意于天地遨游。他们在我们人生不同的际遇下,给了我们正确的指导,希望我们可以热爱祖国的文化,传承祖国的文化,在成长中汲取有利的因素,不断完善自己。

七、布置作业

读一读苏东坡的诗文,感受他的精神境界。

八年级语文教案ppt篇6

学习目标:

了解太空生活的有关情况,积累相关太空知识。

能够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太空知识,并能适当拓展,增强知识面

学习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学习太空探索者的探索、牺牲精神,以及藐视困难、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重点: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太空知识以及本文采用的“总-分-总”的结构

难点:学习太空探索者的探索、牺牲精神,以及藐视困难、以苦为乐的乐观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__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中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带着中国人的千年企盼,实现21小时的神奇之旅,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今年10月12日,费俊龙、聂海胜又驾驶神舟六号飞上太空多人多天的航天飞行,中国稳稳当当地坐到了国际载人航天俱乐部的第三把交椅上。

那么大家想知道这些宇航员们乘坐飞船在太空中遨游时是怎样生活的&39;吗?今天让我们与美国宇航员杰瑞?利宁杰共同体验《在太空中理家》。

二、教学步骤

1.析题

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本文的标题,大家知道“理家”主要指的是什么吗?

衣食住行,在太空中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活动

考虑:本文中的“理家”指的是那些事情?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跑步长高穿衣洗漱睡觉

3.这些看似很平常的事情,在太空中做这些事情与在地球上有哪些不同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然后小组合作,每组选择其中一个方面,然后交流讨论。(生朗读课文并讨论)

1)跑步:跑步时必须“穿上铠甲”,开始训练时“肩上像坐着什么人”,脚底“针扎”似的痛苦,肩膀、臀部的疼痛与摩擦发热不断加重。

2)长高:既没有什么力量将我往下拽,也没有什么来压迫我的脊椎,所以在太空中长高了。

3)穿衣:没有配套,颜色难看,质量低劣,数量不多,一套衣服得穿两星期。

4)沐浴:设备缺乏,缺水。洗澡、洗发、刷牙、刮胡子都极为不易,浪费时间

八年级语文教案ppt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藤野先生的思想品格,了解鲁迅先生中青年时代的心路历程。

2、学习文章选取典型事例多方面表现人物品质的手法。

3、学习文章抓住人物语言行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4、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写人的方法教学难点:线索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课前检查

1、布置预习,查看鲁迅及其作品。

参考:鲁迅(1881—1936)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著名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二、导入新课: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都对老师怀着这样或那样的感情。一向以犀利、冷峻文笔著称的鲁迅先生,在回忆起他的老师藤野先生时,却笔笔深情。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说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为什么鲁迅先生对他有这么高的评价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的这篇散文《藤野先生》。(出示文题、作者)

三、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及其作品2、检查生字词的音、形、义

四、限10分钟快速流览课文,要求弄清文中所写的人物、地点、事件,文中蕴涵的作者的感情。读后合上书本,在全班交流。

1、人物:藤野严九郎、“我”、仙台医专的学生、中国留学生

2、地点:东京、仙台、中国

3、我和藤野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此外文中还写了哪些事情?(学生可能不会分类说,只要说出即可,也可能不全面,暂时不管)

4、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并说说你的理由。

对藤野的敬重、感激,对祖国的热爱,对日本学生的愤慨,对清国留学生的反感失望。(学生也许不全面,或没理由,不必深究)

五、再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各层内容及文章的思路

1、速读课文,根据地点的转换,把文章分成三块。

2、再读每一块,说说在每个地点发生了哪些事情。

第一部分在东京①清国留学生看樱花②清过留学生学跳舞

第二部分在仙台

①仙台医专给“我”的优待②我”认识藤野先生③藤野先生给“我”添改讲义

④藤野先生为“我”纠正解剖图⑤藤野先生关心“我”的解剖实验

⑥藤野先生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⑦匿名信事件⑧看电影事件

第三部分离开仙台之后(在中国)①收藏讲义②悬挂照片③多写文章

3、思考:以上这些事件材料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安排的?

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

第二课时

六、阅读文章写藤野先生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1、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读者既能感受到他的可贵的品格,又能看到他的外的形象,甚至能听到他讲话的声音。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塑造这个人物的呢?

主要是用多个典型事件多方面表现人物的品质,用外貌行动描写表现他外在的形象。

2、再读“我”与藤野先生相交的内容,说说主要事件分别表现了藤野的什么思想品质?外貌、动作、语言描写又能表现藤野的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全班交流。

多媒体或小黑板展示:

藤野先生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模胡旧外套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

思想品质生活俭朴认真负责要求严格热情诚恳求实精神

主要事件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女人裹脚

3、文中写日本的人物还有哪些?他们对突显藤野先生有什么作用?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从正面衬托了藤野先生的对异国青年的关心和热情;写日本“爱国学生”的欢呼和学生干事的污蔑,从反面衬托了藤野先生的正直善良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优秀品质。

4、归纳藤野先生的形象。

藤野先生是一个有高深的学问、严谨认真、对外表却很不在意、正直、富有人情味、尊重人、有平等意识、关心异国青年的人。

5、谈收获:学了这篇文章,你从中学到了哪些写人物的方法?或谈谈你在写作方面获得了哪些启示?

第三课时

七、理清作者的心理历程,了解本文两条线交织的组材方式,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1、课文标题是《藤野先生》,可除了藤野先生外,我们还能在作品的字里行间看见另一个人物,那就是作者。你能找到作者经历的事件和心理历程吗?

根据提示,完成表格。(要求学生概括回答)

作者经历事件心理历程

离开东京对东京清国留学生腐化生活的失望厌恶

途经“日暮里”、“水户”勾起作者的忧国之思和对爱国志士朱舜水先生的敬仰

受到优待“物以稀为贵”,对优待不以为然

“匿名信”事件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电影事件痛心于国民的麻木不仁,

告别先生弃医从文,另寻救国之路

保留讲义、挂相片怀念藤野先生,继续战斗

2、“我”与藤野先生的交往过程是本文的明线,本文还有一条暗线也贯穿始终,根据上表说说这条线索是什么?(爱国热情)

3、《藤野先生》主要是怀念歌颂藤野先生,还是写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历程?

小组交流,找出依据。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主要让学生如何理解那些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参考: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叙述的焦点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的,不应是以描写藤野先生为主,表现的却是“我”的某种思想,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第二,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忧国之情,是作者在藤野先生教导下刻苦学医的主要动机。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后面几段,则是写和藤野先生的分别及分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因此,“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应是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八、理解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和感情色彩

1、本文可揣摩的语句很多,没必要都找出来揣摩分析,老师先提出几个句子作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或体会,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找、去揣摩。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2)实在标致极了。

如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位老师。

2、指名学生分别朗读文章第1段、第5段、第24---31段以及第36--38段等段落,

要求学生朗读时注意读出其中的感情。

参考:第1段透出的是一种辛辣的嘲讽,第5段应该是一种轻松亲切的语调,表现出一种友好之情;而第24--31段则是充满着作者的愤激之情,最后第36、38段充满着作者的感激之情。

九、小结

本文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散文,生动形象地记述了一位正直热诚的日本学者如何对待自己的教学工作以及耐心地对待一个异国学生;并深刻地写出自己思想历程上的重要选择。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怀念和佩服之情。时隔20年,作者仍时时记起他,足见藤野对他的人生的影响之大。一位优秀的教师,就像一盏不灭的灯,会长久地照耀着人们,给人以精神和力量。

十、作业以“我最敬佩的一个人”为题作文。

八年级语文教案ppt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性事件及其意义。

2.结合课文,学习文章的表达方式。

3.通过阅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学习新闻的写法,体会本文营造的浓厚的情感氛围。

【教学难点】

感受本篇新闻通讯在价值感、层次感、现场感和美觉感上的突破。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播放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视频片段,导入本课。

二、介绍相关知识

1.通讯是报刊宣传的基本题材之一,具有内容真实详细具体、形式自由灵活、表达方式多样、语言生动形象等特点。通讯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本文属于事件通讯。

2.事件通讯:全面报道某一事件,或撷取事件的若干片段加以具体报道。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凛冽(lǐnliè)浩瀚(hàn)娴熟(xián)默契(qì)

紧绷(bēng)殚精竭虑(dān)镌刻(juān)

2.解释词语。

凛冽:极为寒冷,严寒刺骨。常用于形容隆冬时的寒风。

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苟:敷衍了事,马马虎虎。丝:计量单位。

娴熟:老练、熟练或灵活,形容对某种事物或工作很熟练。

咆哮:大吼大叫,通常是愤怒的情绪下产生的反应。形容人的暴怒喊叫。也可形容水的奔腾轰鸣,十分猛烈。

白手起家:白手:空手;起家:创建家业。形容在没有基础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殚精竭虑:殚:竭尽;虑:思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镌刻:雕刻的意思。把铭文刻或画在某种坚硬物质上或石头上。投影或板书

四、读课文,感知内容

1.理清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第1~15自然段):写降落准备。

第二部分(第16~26自然段):写成功降落。

2.重点难点探究

(1)第3、4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①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

②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关注和继续阅读的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做铺垫。

(2)这篇通讯在描写战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周围人的神态和心情,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

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

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

④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3)赏析精彩语句。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惊心动魄的一幕出现了:9时08分,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眨眼之间,舰载机的两个主轮触到航母甲板上,机腹后方的尾钩牢牢地挂住了第二道阻拦索。刹那间,疾如闪电的舰载机在阻拦索系统的作用下,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地停了下来。

①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②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人心的速度,“牢牢地”“稳稳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的安全和平衡。

3.概括主旨思想

这篇通讯记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的首次成功着舰,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强军的梦想,交代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风险性的难题,让读者看到我国在富国强兵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增强了中国人民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增强了中国人民的凝聚力。

4.分析写作特点

(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3)文风平实,脉径直观。

作者在叙写中,将紧要处的口令和动作都用实词准确地阐述,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为读者解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体会通过对比、排比、对仗和感叹等修辞手法表现出的雄壮声势和感染力。

八年级语文教案ppt篇9

教学目标:

1、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3、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4、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如何欣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指名朗读这首诗。正音。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可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部分;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呼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三、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课后练习: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八年级语文教案ppt篇10

一.教师导入:

是什么使我们在滚滚红尘中找到安宁?是心。是什么使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是爱。是什么使爱的光华撒遍每一个角落?是人。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一声亲切的问候,一句友善的话语,一个会心的微笑,一瞥同情的目光,都能让我们感到爱的阳光。“让世界充满爱”,这是你,我,他,我们大家共同的心声。今天,伴随着这首《让世界充满爱》的优美的主旋律,我们将进行一次爱的洗礼,接受一次爱的教育,希望这节课能唤起你心灵深处爱的感动,栽下爱的种子,传播爱的信息,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为了搞好这次综合性学习,我们大家都做了很多,积累本上我看到多了一颗红心,多了一个爱心故事,多了一句爱的名言,课间我听见有人在轻声低唱爱的歌曲。搜集是快乐的,分享更是愉悦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分享你读过的爱的篇章,讲述爱的故事,领略爱的内涵,抒写爱的感悟,唱响爱的歌曲。

二.展示目标:

⒈能感情背诵一句“爱”的名言。

⒉能感情朗读一篇“爱”的诗歌或短文。

⒊能感情讲述一个“爱”的故事。

⒋能真诚抒写一段“爱”的感悟。

⒌能倾心唱响一首“爱”歌曲。

6.能真正领略“爱”的内涵。

三.下面请同学们

(学生):放开怀抱,大胆抒情,朗读“感动你的爱的篇章”

⒈【爱心名言接力】有感情地背一背打动自己的一句“爱”的名言。

我能背:

⒉有感情的读一读打动自己的一篇“爱”的诗歌或短文。

评选最佳朗读奖:

师过渡:刚才同学读得很投入,有歌颂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有赞美教师鞠躬尽瘁的爱,有歌咏人民战士舍己为人的爱,我知道很多同学已经跃跃欲试,想着把自己感受到的来自父母老师亲人朋友的爱分享给同学们。下面,请每组的1号同学讲述。

(学生):分享心灵深处的感动“讲述爱的故事”

评选最感人故事奖:

四.师:老师也禁不住想参与讲述爱心故事了,如果说工作13年我最大的成就是什么,不是讲了多少次公开课,发表了多少篇论文,得了多少获奖证书,我觉得我最大的成就就是拥有学生对我的爱。我依然清楚地记得我的第一级学生——一个很调皮的男孩子孙海波在我住院期间和他妈妈拎着鸡蛋去医院看我,我当时并没有告诉学生我要到哪个医院做手术,更不用说哪个病房,海波和他妈妈打听了一上午才找到的;我还记得在夏店初中时我们去青乡挖草皮我没带水,学生徐慧慧和王珊递给我的一个苹果;我更清楚地记得去年我因为不跟班,谢飞那一句“老师你永远活在我心中”诙谐却又真挚的话语,去年教师节晚上在蒙蒙细雨中那万头攒动聚集科教楼底的感动。还有你们,虽然有时觉得你们很调皮,经常因为宿舍卫生纪律惹老师生气,但是我依然能感受到你们对老师的爱,我记得初一时有一次我因为教室里的电线问题没人承担责任而发火,在查宿舍的时候,204的男孩子每人拿出一个小西红柿对我说“老师别生气了,其实我们真的不知情。”

上周我因为找不到孩子而忧心忡忡,刘彦坤、张志强等同学马上打电话问询,孟小暄、李鲁坤到办公室打听情况,冯金涛、李远等同学在写检讨的时候总忘不了以他们特有的男孩的幽默让我开心。女孩子就更不用说了,我敢说咱班的女生是最善解人意的,除了学习上的认真细致外,单是宿舍卫生纪律的尽善尽美,不用我操心,就是对老师最大的爱了。上个月男生宿舍全军覆没,男同学义正词严的保证,让老师放心的慷慨陈词,也让我明白,这是一群懂事就是缺少自制力的孩子,他们其实也是爱老师的。所以工作再累再辛苦,有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关爱,我就觉得浑身充满了干劲。太多太多了,和学生之间的故事,讲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因为爱,所以被爱,因为真诚以对,所以收获甜美。

五.师:其实爱的内涵还很广,绝不仅限于父母爱、师徒情、朋友谊,让我们放眼整个社会,看看爱的阳光是否洒落在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心灵需要的地方。

(学生)欣赏爱的图片

看了上面的图片,你是否对爱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我们来一次接龙,畅谈对“爱”的理解,我先来,爱是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爱是慷慨解囊,无私帮助;

爱是见义勇为,舍生忘死;爱是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爱是关心照顾,无微不至;爱是苦口婆心,谆谆教诲;爱是只求奉献,不图回报……

爱是不计索取的奉献,爱是不计回报的付出.

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爱的最大境界是爱天下。

(学生)接龙畅谈对爱的理解

让我们牢记,大家一起读(师生):

爱是一片冬日的阳光,

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

爱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

使身处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爱是一首飘荡在夜空里的歌谣,

使孤苦无依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

爱是一片洒落在久旱的土地上的甘霖,

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

世界因爱而存在。人间因爱而温暖。

六.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得不到关爱的不幸者,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看了这些图片,你的心灵是不是受到了震撼,大家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有些人生活的幸福安康,而有些人却遭遇种种不幸。我们在同情不幸者的同时,是不是应“心存感恩,知足惜福”?感谢上帝,我还有温暖的家庭,健康的身体,优越的生活学习条件,有父母的疼爱,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帮助,世界上还有很多苦命的人儿无家可归,到处流浪,靠别人的施舍过活,在饥寒交迫中度日,我们既然感恩带给我们幸福的父母、老师、同学、社会,是不是应该把我们的感恩之心化为关爱他人的动力?扪心自问,你是一个有爱心的人吗?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对待这些渴望关爱的人们?你有过这的实践吗?

评选最佳金点子奖:

评选最有爱心奖:

(学生)谈如何以实际行动关爱他人,自己的生活实践。

首先应有善良的心,平等的思想,人道主义精神。其次,应该成立爱的组织、社团等,再次,组织一系列的献爱心活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另外,可以号召一些有劳动能力的不幸者自食其力,给他们谋生的手段。

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团体,诸如“微尘”——20_年感动中国人物:“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的发现,早在20_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1万元,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截止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各地的爱心协会、组织犹如雨后春笋不断涌出,爱心标志、公益广告也络绎不绝,做一个爱的使者,你会感到“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

七.师:短暂的一节课因为有同学的真情流露而倍感温馨感动,

爱的篇章让我们铭刻肺腑,爱的故事让我们热泪盈眶,

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淋漓尽致地抒写爱的感悟吧。语言贵在精炼,感情贵在真诚。写下你心底最想说的话。

共享一片爱的蓝天

师:爱是人生最美的风景,让我们手挽手,心连心,共同筑起一座爱的长城,撑起一片爱的晴空!从现在做起:学习爱心、播种爱心、传递爱心、宣扬爱心吧!相信用我们的爱心可以把这一片蓝天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八.唱响爱的歌曲。《让世界充满爱》

八年级语文教案ppt篇11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已学的新闻知识分析课文,并从文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了解作者通过新闻传达的事实及新闻立场。

2.学习消息的语言特点。

3.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教学重点:

1.学习消息语言的特点。

2.学习倒金字塔结构的新闻写作方式。

教学难点:

学习消息语言的特点。

教学创意: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延伸拓展、比较阅读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一)ppt展示莫言和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照片,问:图片上的这两个人同学们认识吗?他们获得了什么荣誉?

学生回答。明确:莫言和屠呦呦,他们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二)追问激趣:莫言和屠呦呦因为诺贝尔奖可谓是家喻户晓,诺贝尔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呢?同学们了解诺贝尔奖吗?

教师补充:诺贝尔奖是世界各类奖项中地位的奖项,截止__年,诺贝尔奖共授予了892个人和24个团体,通常被认为是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有着公认的性。

(三)那么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时时什么样的呢?英国的通讯社,也是国际性通讯社之一的路透社,曾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做出过报道。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则消息,《首届诺贝尔奖的颁发》

(设计意图及建议:由同学们熟知的名人导入,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借机简介诺贝尔奖及路透社)

二、自主学习,理清结构

(一)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勾画出本则消息的结构。

1.第一课我们学过消息的结构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消息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请勾画出本则消息的结构。

(设计意图及建议:温故知新,前面的《消息二则》中已经学了消息的基本结构,这里再次巩固,学生在分析结构的同时也学会了快速阅读消息的方法)

(二)结合课文旁批,说说各段分别传递了什么信息?

明确:

第一段介绍了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

第二段介绍了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其成就。

第三段介绍了诺贝尔奖的颁发机构及授奖仪式的相关要求。

第四段介绍了诺贝尔奖金的来源,特别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的分离。

(设计意图及建议:此处旨在教会学生利用课文旁批的辅助作用,来快速理清课文内容)

3.如果让你给上述这些信息按重要性排序,你会怎么排呢?

明确:重要性依次递减,由主到次。这种由主要到次要的结构我们称之为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下面我们通过微课一起来学习“倒金字塔结构”。

4.播放微课《新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

教师总结: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倒金字塔结构是按照新闻价值的大小,即新闻事实的重要程度、新鲜程度,以及读者感兴趣的程度等,依次将新闻事实写出的一种结构形式。由于这种结构格局前边重、后边轻,上头大、下头小,所以称之为"倒金字塔"。这种结构在消息中比较常见,需要同学们掌握。

(设计意图及建议:这一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新闻阅读能力,筛选信息能力,提高学习自信心。给学生引入了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不是生搬硬套的直接讲概念,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对本则消息重要性的分析,让学生在实例中理解这一概念,并通过微课的学习加深对“倒金字塔式结构”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品味语言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消息语言的特点。

1.倒金字塔结构,就是将信息按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由主到次来排列的一种消息写作模式,这种固定的结构方式有利于人们快速筛选信息,符合消息时效性强、快等特点,这些特点就使得消息在语言上与一般文学作品不同。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句子,分析划线词语的特点:

第二段中句子示例:

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明确:这一句中“颇有建树”,意思是在事业上有很大成就,这里用来评价普吕多姆的诗歌创作,很有分寸,体现了消息语言客观、准确的特点。

2.文中还有很多词句,分别体现了消息语言的不同特点,请同学们再细细研读课文,用三五分钟来仔细揣摩文中消息的语言,再将你的发现与小组同学分享。

学生分享内容可能有:

客观:评价各位科学家的成就时,遣词造句客观,准确严谨。如:两个发现;颇有建树和卓有成就。大部分使用陈述句。引用诺贝尔遗嘱内容,表明了新闻语言的客观真实。

“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简练,准确,使用了限制性的修饰语,显得很客观。

准确:电头中时间地点与第三段中的信息一致具体,报道的及时。

具体:第二段一一列举的国籍,姓名等信息;括号里的补充内容说明了消息语言的具体。

简练:对于颁奖时间和地点的介绍;括号内语言;作者巧妙用新闻背景来表现诺贝尔奖的公正与,客观简练。

通俗:作者用“黄色炸药、多种炸药”用通俗的语言介绍专业的知识,让读者易于理解。

朴实:从全文来看,大部分是短句子,显得非常简练;用朴素的语言给我们阐述了新闻的事实,大部分使用陈述句,显得朴实而又客观。

3.教师总结: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研读,我们发现消息的结构常常采用倒金字塔式,消息的语言具有客观、简练、准确、具体、朴实、通俗的特点。

(设计意图及建议:自主学习,揣摩消息语言特点;合作探究,总结消息语言特点,学习新知。)

四、拓展阅读,评价人物

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结合课外材料,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小组合作用句式说话“我看到了一个___的诺贝尔”。

文段: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材料一:诺贝尔虽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儿女的生活依然与过去一样,从不奢侈浪费。他经常把大笔款项捐给慈善事业,毫不吝啬。诺贝尔慷慨大方之名,很快传遍了各地,因此要求他帮助的穷人络绎不绝,但诺贝尔从不厌烦,总是尽力帮助他们。这样一来,每天都有大群的贫民等候他救济,诺贝尔深感为难,感到招架不住了。他写信给哥哥谈起这件事:“我每天光是收到的求助信,就不下20封,估计每天支出的救济费约2万克郎以上。一年下来就得花去700多万克郎。

材料二:诺贝尔多才多艺。他自幼喜爱文学,平时工作再忙碌,他也要偷闲阅读小说和作诗。他更喜欢哲学,他说:“饭可以不吃,哲学书不可不读。”正是哲学的思辨和文学的想象力,推动了他的科学发明。他喜欢易卜生的戏剧,他和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交情也不错。他不但经常写诗,30岁那年还写了一部名为《兄弟》的小说,后来又写过一部《非洲的光明时代》的历史小说。1885年,诺贝尔还写过一部《专利病菌》的喜剧,1896年临去世前,又完成一部叫《报应》的悲剧。

材料三:诺贝尔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第一名总是由一个名为柏济的同学所获得。有一次,柏济意外地生了一场大病,无法上学而请了长假。有人私下为诺贝尔感到高兴说:“柏济生病了,以后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属了!”诺贝尔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将其在校所学,作成完整的笔记,寄给因病无法上学的柏济。到了学期末,柏济的成绩还是维持第一名,诺贝尔则依旧名列第二名。

八年级语文教案ppt篇12

唐诗二首

第1课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教学目标

1.诵读并默写本诗

2.结合诗人的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语言,感受诗中所描述的社会现实,体会诗人的情怀

4.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文章憎命达”,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他不仅没有过上安稳的生活,甚至于饱受战乱带来的饥寒之苦,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文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在这种情景下的真实写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走近作者,了解作品背景

1.走近作者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2.背景资料

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唐由此由盛转衰,这次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目标导学二: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体裁及内容

1.初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从字数、音韵、句式等方面回答)

明确:全诗篇幅较长,诗歌竟然长达二十四句;本诗为七言诗,以七言为主,也夹杂九言;本诗押韵,但是并不是一韵到底,韵脚换了很多个。

2.介绍歌行体。

3.已经确定了本首诗是歌行体,按照歌行体的叙事性特征,我们能否猜测本诗可能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4.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诗歌的大意,并给每个自然段拟写四字小标题,体会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

明确:(1)狂风屋破,茅草乱飞。(焦灼苦痛)

(2)群童抱茅,倚杖自叹。(愤懑无奈)

(3)屋漏衾裂,彻夜难眠。(忧思不绝)

(4)愿现广厦,大庇寒士。(忧国忧民)

总结: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目标导学三:品味语言,升华文章情感

第一段赏析:

1.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

明确: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

2.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来描写风吹茅草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明确:一个“飞”字一个“洒”字,不仅写出了秋风之大,还写出了风卷茅屋的凌乱。“挂”是挂在长林梢上的,“飘转”者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于风中是沉缓飘动,而诗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奈何。

第二段赏析:

茅草被卷走了,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说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两句话很值得体味,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他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

明确:“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

第三段赏析:

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

第四段赏析:

1.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2.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3)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三、板书设计

八年级语文教案ppt篇13

一、导入:“生活处处皆语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我们的写作素材很多就是从生活当中来的,因此我们要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二、请同学们阅读《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自读《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一文,勾画要点。

n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n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n写作材料的来源于整个的生活,写作固然要伏在桌子上,写作材料却不能够单单从伏在桌子上取得。n从生活中获得的写作素材,必须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精心提取。n学会从搜集到的材料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材料,把那些真实新颖、生动典型、有积极意义的材料写入文章。

三、完成练习题,明确本次写作训练的基本要求。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中指出,学生要学会“关心家庭、朋友、同行、社会、国家、其他物种乃至地球”。

思路点拨:

n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健康和发展……n关心他人:关心父母、家人、亲戚;关心周围的同学、朋友、老师;关心邻居、相识的人、路遇者……n关心集体:关心班集体;关心我们的学校;关心我们的柳州市;关心我们_;关心我们的国家……n关心社会:人和事……n关心其他:环境、动植物、地球……

2、知识迁移,训练巩固

(1)以“快乐”为话题,可选择哪些写作素材

思路点拨::思考、交流

(2)以“爱心”为话题,可选择哪些写作素材。……。

思路点拨::思考、交流

四、布置题目《和你在一起》

1、学生:思考、确定写作内容、构思、列提纲、写作。2、巡视,指导3、评议作文,全班交流好作文。

4、请作者诵读佳作,明确优点。收集问题作文的缺点,并加以总结。5、读范文,学生评价优点和不足之处。

听,思考和你在一起

网络啊,你是高科技、现代化的象征,按说,和你在一起,我会收获知识和快乐,可是,你却让我失去了太多太多——

镜头一

“爸爸,学校收资料费,要27块钱。”我对爸爸说。爸爸听了后,颇感不满的问我:“上周不是才交了18元资料费吗?”

我心里害怕起来,生怕爸爸知道我在欺骗他,生怕爸爸知道我是骗钱上网,支支吾吾地不知怎么回答爸爸的问题,但爸爸还是从他的兜里掏出

了27元钱递给我,说:“到校就交给老师,可不要丢了啊!”……网络啊,请你看看,和你在一起,我失去了比金钱还要宝贵的诚实。

镜头二

英语课上了还不到十分钟,我就没有了一点精神。我清楚,这是我与A在网络玩了一整夜游戏的结果。心里面虽然强迫自己

要拿出点精神,但却管不住自己,慢慢地我就将头靠在课桌上睡着了。当然,英语老师没有忘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我一番,外带罚

站两节课的时间……网络啊,请你看看,和你在一起,我失去了比金钱还宝贵的人格尊严。

镜头三

我的朋友B被外校的C打了一顿,B将这件事情告诉我们,我们都非常气愤,商量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D说:“不如我们学学网络游戏中的办法,一伙人联合起来收拾收拾C。”这个建议获得了我们一致的同意。于是,放学后,我们组织了六个人在路上截住了C,对他进行穷追猛打,直至将C打得头破血流、肋骨折断……网络啊,请你看看,和你在一起,我失去了比金钱还宝贵的善良品格。

网络啊,虽说你是高科技、现代化的象征,但你让我们失去了太多宝贵的东西!我恳请你想一个良方,让我和你在一起的时候,只收获知识和快乐,不要再失去所剩无几的财富!

五、回去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八年级语文教案ppt篇14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故事,能够选择有波折的典型材料;

2、交流阅读故事的心得体会,掌握创写故事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并合理的运用到写作中;

3、通过讲故事的训练,培养写作兴趣,能够多问“为什么”“怎么样”,写出比较精彩的故事。在创编故事中学会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关爱他人。

【学习方法】赏析故事,交流阅读故事的心得体会,练笔掌握创写故事的基础知识,激发联想与想象,并合理的运用到写作中。

【课时分配】

第一课时写作方法指导

一、导入

1、听故事《狼》蒲松龄

原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找出故事情节及悬念或波折

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悬念1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悬念2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悬念3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悬念4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二、简介故事(备课材料)

(一)什么是故事?

故事就是一件事,二三个人,转几个弯。就是讲“这几个人”在做什么事。故事,就是传递″人″的行为。

故事要有核心情节和精彩的细节,称为故事核。故事是写事的,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故事核进行的。文章所运用的各种手法目的都是先将读者引向歧途,最后再引向故事核。故事核就像目的地。情节就是事件。赵和松老师创作谈——好故事要好情节来保证,没有好情节就不会有好故事。那么,有了好情节,是不是一定会有好故事了呢?重情节,莫轻细节。细节是作品的细胞,是故事作品中刻画人物和描写事物的重要手段。故事中反映生活和塑造人物,情节是主要的,那么细节是重要的。

″事件″又是谁″制造″的呢?事在人为,由故事中的人物制造出来的。所以,我们在结构故事情节的时候,不能忽略了人物。

日常生活中,同样一件事,让不同的人去干,其结果截然不相同。正因为两个不同的人,由于他们的想法不同,做法不同,才会演绎出曲折,多变的情节来。所以,情节由人物制造的。人物在故事所规定的特定环境中,人物之间的行为轨迹,才构成了故事作品中的情节。情节和人物,好比一对双胞胎,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故事不单单讲″事″,是讲″这几个人″在做什么事。一个故事好听不好听,好看不好看,不单单取决于情节曲折不曲折,动情不动情;还依赖于故事中人物有趣不有趣;鲜灵不鲜灵。

故事创作要上一层楼,除了强调情节″超常″以外,还要强调″人物″的超常,就是要塑造好故事中的人物。故事中的人物塑造,它和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有何异同?强调了人物塑造,会不会削弱了故事情节?情节与人物,究竟是相生相克;还是相辅相成?为了让我们传统的故事,能与时俱进,永葆青春。我希望广大的故事作家,都来关心、研究故事的创作理论,我愿意和大家一起作进一步的讨论。

(二)如何设定一个故事?

1、最开始要设定背景。而且要好好地设定,因为背景占了主导位置。

2、通过故事背景来设定人物的性格。要注意同样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会产生不同的性格。

3、情节要通过人物的性格表现,行为和环境来设定,不然很容易离题。

4、要注意主要人物的生活细节,可能对剧情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三)怎样才算是一个故事?

1、要有故事背景。若故事发生在一个空洞的场所或什么也没有的地方,可不能算是一个故事。

2、人物。若没有人物,哪能组成一个故事?

另外注意,人物有中心人物,线索人物,周旋人物和次要人物和临时事件人物。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为什么会形成那种关系要好好地设定。因为人物的地位是很高的。

3、生活。人总要生活,若人没有了日常生活就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了。

4、中心。主题所围绕的就是中心。故事也是围绕着中心来发展的。例如,你选择了和平这个主题,那么中心就可以是通过战争来争取幸福和和平。或者通过爱的改造世界而得到和平。

5、故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有意义。若一个故事没有明确的意旨,没有一个使读者感动的意义,就不能算是一个故事了。

(四)组成一个故事的元素

⑴故事背景⑵地点⑶人物⑷生活细节⑸主题⑹意义、主题

(五)写故事的要点

写故事可以是真人真事,也可以是虚构的人和事。那么,写故事要注意什么呢?

1、要完整的叙述一件事。有头有尾,要素齐全,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2、人物关系的合理设定。(1)通过想象来设置人物:要根据命题中的要求,想象设置人物。(2)运用描写手法,表现人物个性:可以综合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如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及心理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给故事增光添彩。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物,那人物之间要有反差,有矛盾,差异才能产生故事的魅力。?

3、无论大事小事都要设定好原因和结果

4、情节不要死套,要合理运用,并要符合人物的思想与行为。情节,就是事情的发展过程。在故事里就是人物、人物关系的变化发展过程。简单说,写出的故事要有“开头——发展——结尾”的过程。当故事沿着时间顺序向前发展的时候,要注意情节的前后关联,后边说的故事,要和前面讲过的事情有关系。故事的写作顺序通常是从开始到结束,当然可以用倒叙的方式先写结果,然后再写事情的起因。有的时候还会有插叙,但要注意别把插叙成分写得太多而跑了题。?

5、要让人物有血有肉,更要让故事给人感觉起来是真实的。

6、内容创新。就算题材很老土也要想办法使故事变得生动有趣。方法很多,比如在叙述方法上创新一下,或者从新的角度来分析故事,大胆想象,总之就是要有新的突破。

八年级语文教案ppt篇15

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并培养创新能力。

二、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情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提问式,讲授式等多种方式,结尾运用。

课型:教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1、出示挂图,提问:同学们!一眼就看出了这是一幅莲花图!(学生书前彩图对照)为什么?(根据回答情况适当引导。)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得人们喜爱。它很早就出现我国文人笔下。例如你们书中提到的《咏荷诗歌五首,就以不同的形式讲述了莲花,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美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板书课题)

2、作家作品简介:提问:(意识学生把书翻到P202)请你们结合书中注释,说说有关作者的内容?

学生从书中明确后补充: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补充: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池中呢,建赏莲亭。作者也是在此赏莲的时候,触景生情,写下了本文。从中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对莲花的喜爱之情。

提问:好!那么就请你们来告诉我,课题中“说”是什么意思?

解释:"说"是古文的一种文体。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

八年级语文教案ppt篇1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节课的生字词和作者情况,正确把握文章的结构,了解文章语言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合作交流这一过程,能够理清文章结构,提高文本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苏州园林的建筑特点,领略苏州园林的建筑美,学生能够激发起对我国园林文化的喜爱和欣赏。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结构、品味语言的多样性。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反复诵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然后用激情的&39;语言介绍苏州园林,它素有“园林之城”,享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美誉,誉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苏州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课前预习,找学生谈谈对叶圣陶的理解。

2.在五分钟的时间内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总——分)。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文章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如何理解“标本”这个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1)写了苏州园林总体给人的映象和他的地位。

(2)标本的意思是标准、典型,在这里说明苏州园林就是我国园林建筑的典型,其他园林建筑都是或多或少地苏州园林的影响,体现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2.阅读文章第二段,主用三个字概括本段围绕什么来写的?又是如何来展开的?

(图画美,通过四个讲究来展开,并且用“如在画图中”总结)

3.文章第三到九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第二段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交流讨论)

(3-6自然段写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远景近景与第二段一一对应,7-9段写各处细节之处的)

4.三到九自然段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四人一组,展开讨论)

(不可以,这是按照总体——局部——细节这样逻辑顺序展开的)

(四)拓展延伸

播放苏州园林相关视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说明一下你最近去过的一个景点,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说明文

五、板书设计

八年级语文教案ppt篇17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1.导入: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齐读题目《使至塞上》

2.简介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3.分析诗歌,理解王维的特定心境。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联诗句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直”:《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八年级语文教案ppt篇18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民俗导入: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伟人掠影:

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了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三)朗读感悟:

1、根据课后“参考资料”了解戏剧基本剧情。

2、播放《雷电颂》朗读:

不同句子、不同语段所使用的语气、语调、语速,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点评论。

3、你觉得本文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跟以往课文相比,这篇课文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参考:激情澎湃,气势雄浑。全文都是屈原的内心独白。

4、根据刚刚听到的录音,仔细揣摩语气、语调、语速,假设自己就是屈原,自由朗读全文。

5、结合课文背景,根据你的理解,谈谈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

参考:第一部分(从“风!”……“烧毁了吧!”)诗人呼唤与歌颂风雷电这些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的愤激和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第二部分(从“把你这”到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教学反思

《雷电颂》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一个片断,它既是主人公屈原的心灵独白,也是一首激情澎湃的抒情诗,文章通过对风雷电的呼唤表达了主人公对光明和渴望和对黑暗的憎恨。文中出现的一系列事物都有着象征意义,这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虽然仔细地备过课,但总觉得知识点繁多,也没有把握能够讲好,似乎不管怎么备,心里也没底。到了课堂上,我抱着临场发挥的念头,期望着能在课堂上上出一点惊喜。

第一课时我先让学生介绍和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如戏剧的知识、作者情况和主人公屈原的相关信息(提前布置学生回去搜集),介绍完这些信息已经过去了半节课的时间。接下来,我给学生范读了课文,并尽量做到声情并茂,其实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我的脑海里反复在想下一步怎样做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课文读完后,我发现学生好象没有马上从课文的意境中回过神来,于是我停了片刻,没想到片刻之后学生竟然鼓起掌来,“老师,你读得太好了。”一个平时课堂上很活跃的男生喊道。这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于是我抓住这一契机,说道“谢谢大家的夸奖,但是我读的好在哪里呢?”“语调、语气处理的好。”“太有感情了。”经大家这么一说,我问道“那你从我的朗读中听出了什么感情?”学生举手人数众多,发言踊跃,有的说“一种强烈的愤怒”,有的说“对好的事物的追求”,并通过互相补充,归结为是对“光明的热烈追求和向往。”

其实这就是这篇文章内容方面的重点,紧接着我们根据这两种感情将课文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并概括出了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结束这节课之前,照例有一个质疑问难的环节,我说“这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相当好,那么谁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时一个平时并不爱发言的学生,起来问道“老师,文中对光明的渴望表现在哪里?”虽然象征这个知识点没有涉及,但从表面上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所以有的学生就回答说“因为文中反复在大声地呼唤风雷电,而风雷电代表的就是光明。”最后我总结说“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有价值,也是我们下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就这样一节本来没有多大把握的课,顺理成章地完成了重点,并自然过渡到了下一节课的内容。

其实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不经意间的一个火花,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前提必须是教师要充分地备好课,将教材的内容装到脑子里,只有这样才会在思维的火花闪现时及时抓住并有机地融会贯通。

八年级语文教案ppt篇19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书下注释和相关工具书通译全文

2、掌握之为字的不同用法和坐病其实等古今异义词

3、体会晏子巧妙的外交辞令和内在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的文言现象,概括晏子形象的特点,体会晏子外交辞令的妙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之前的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本单元都是围绕爱国二字展开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晏子使楚》,去感受一位中国古代外交家维护祖国尊严、不辱使命的凛然正气。

二、整体感知

(一)正字正音

明确:晏(yàn)子习辞(cí)者缚(fù)一人

酒酣(hān)诣(yì)曷(hé)枳(zhǐ)

(二)通译全文

1.请学生自己小声朗读课文,圈画疑难点并提问。

明确:曷、熙两个通假字以及左右、坐、其实、病等含义易混淆的字词。

2.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随机抽点学生逐句翻译。

提示:重、难点句子:(1)何以也(2)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3)所以然者何(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附:《晏子使楚》的参考译文及文言知识整理)

三、文本研读

(一)回顾全文,概括第一、二段大意,集体朗读第二段

提示:第一段主要交代了楚王和近侍商量侮辱晏子的计谋;第二段详细描写了晏子机智巧妙地应对楚王发难的过程。

(二)重点研讨课文第二段,思考三个大问题

1.楚王是如何向晏子发难的?针对晏子还是齐国,为什么?

提示:找出原文原话,参照译文复述情节,注意各事件的先后顺序。

明确:楚王和近侍先设计了一出戏,然后令官吏绑着一人从晏子面前经过并指称这个人是齐人且犯了偷盗罪,接着楚王在宴会上质问晏子:齐人固善盗乎?

楚王针对齐国。因为晏子是使者身份,是代表齐国出使楚国的。而且楚王问句中的主语是齐人,明显针对整个齐国而言,有意轻侮齐国。

2.晏子是怎么回应楚王的?这种回答有什么妙处?从中概括晏子的形象。

引导:回应包括动作和言语两方面。言语上,晏子先说什么?然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采用了何种方法?起到了什么效果?

明确:(1)动作上,晏子避席而对,展现出恭敬的一面。言语上,晏子先用橘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盗枳作比,摆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事实并点明其原因是水土有异,然后转述当下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最后反问楚王难道是楚国吗?表现出犀利的一面。

(2)妙处:避席而对,有礼有节,令对方挑不出任何失仪无礼的不是。辞令上,晏子采用类比的方法,以退为进,将问题推还给楚王,令楚王不得不笑着承认自己反取其辱,展现出高超的外交语言艺术。

(3)晏子形象:机智勇敢,善于辞令;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热爱祖国,爱惜尊严。

3.如果你是晏子,你怎么回答?(仅思考)

提示:言之有物即可。

(三)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要求读出符合人物身份形象的语气

四、课堂小结

本课主要叙述了晏子使楚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通过具体刻画晏子回应楚王非难的语言,塑造了晏子这样一个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积极维护祖国尊严的外交家形象,让读者在感受巧妙的外交辞令之外体会到一种强烈而充盈的爱国热情和凛然正气。

五、布置作业

归纳整理本课的文言现象;背诵课文第二段;课外阅读本课节选前的两段晏子小故事并尝试自主翻译(选作)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后记

八年级语文教案ppt篇2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读准下列字音:

豁然俨然衣着阡陌鬓要邑诣骥语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1)通假字:具、要;(2)古今异义:交通、妻子、绝境、无论;(3)一词多义:舍、寻;(4)辨析同义词:悉、并、具、咸、皆;(5)句式:省略句。

3、了解文学家陶渊明。

(二)能力目标

1、借助《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查找有关词的意思。

2、培养朗读和背诵的能力,这样可以品味语言的神韵、气势和感情色彩,体会语言形式、修辞方法、写作手法的表现力,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

(三)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这一理想的进步意义和消极意义。

2、理解作者追求平等、自由、幸福,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理想及对黑暗现实不满的精神。

二、学法引导

朗读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意,再用归纳比较法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师指导学生辩证地评价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最后熟读成诵,汲取文化营养。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学习一词多义、句子成分的省略等古汉语知识。

2、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可通过讨论课后练习一至四题来完成。

3、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如何理解文章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开头渲染神秘色彩,结尾又不知所踪都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似真而幻的虚构境界。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投影片:①生字词;②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③有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同义词的辨析表格;④随堂练习。

2、有关课文的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背诵接龙,其中如有人背错,就让他(她)表演一个节目,最后评出优胜者。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读准生字的字音。

2、了解作家陶渊明。

3、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汇的特点。

4、理解和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社会。

5、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三)教学过程

1、简介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东晋时人,祖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陶渊明少年时代深受儒家学说影响,有着“大济苍生”的志向。二十九岁出什,但几次做官都不过担任祭酒、参军一类低微的职务,不仅济世的抱负得不到施展,而且还要屈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他十分厌恶官场生活。四十一岁时,他出任彭泽县令,但上任只有八十几天,就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隐,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田园生活。

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亲自参加了一些农业劳动,较多地接触了劳动人民;思想感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他此后的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陶源明的作品,大都是归隐后写的,反映了当时的田园生活,因而成为我国有名的“田园诗人”。

《桃花源记》(原名《桃花源诗并记》,诗未收入教材)是作者57岁时所作,标志着作者思想发展的高度。作者因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想象出了“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寄托了作者洁身自好、要求人人劳动、人人平等、丰衣足食、与世无争的希望。这既是作者在思想上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

3、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的注释,老师稍加指点,让学生弄清全文内容。

4、第一自然段描写了怎样的景物?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讨论明确:描写了一片美丽的桃花林。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来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作了气氛上的渲染,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弄清以下词句的含义:“忘路之远近”中的“远近”是偏义复词;“夹岸数百步”,指两岸数百步之宽,不是指沿岸之长;“渔人甚异之”中的“异”为意动用法。

5、讨论第二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渔人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有哪些?从这些叙述描写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社会?

明确:第二自然段写了两层意思,即先写进入桃花源的过程,再写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

初入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一是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歼陌交通,鸡犬相闻。二是人——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作者的这些描写叙述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和平安宁、丰衣足食、人人劳动、安居乐业的社会,与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在这一段中要弄清下列语言现象: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便舍船”和“屋舍俨然”中的“舍”,前者是动词,作“舍弃”讲,后者是名词,作“房舍”讲。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阡陌交通”的“交通”作“交错相通”讲,是两个词。三是同义词的辨析,如“悉”和“并”两个词意思基本相同,作“都”讲,但这两个词也有差别,“悉”指数量上的全部,“并”指各种类别合并在一起。四是句子成分的省略,如“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

6、讨论学习第三段的内容。

在桃花源里,村中人怎样对待渔人?村中人见到渔人,先是“大惊”,然后听了渔人的回答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招待。这些描写说明桃花源里的人热情好客,生活富足,民风淳朴。

村中人与渔人的谈论之语有何含义?通过村中人之口,补充交代了他们的来历和长时间与世隔绝的缘由。作者还有意用秦末暴政影射当时东晋社会兵连涡结、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似乎想给人们指出一条出路,要想摆脱黑暗统治,可以像村中人“避秦时乱”一样,去找一个“绝境”,过着男耕女织的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仅是作者的幻想,在封建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本段结尾写道“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一句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此语符合村中人的心理,因为他们不愿外面的人来干扰他们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在情节发展上,则为下文无法找到桃花源理下了伏笔。

本段应掌握的古汉语知识为:一是一词多义现象,如“见渔人,乃大惊”与“乃不知有汉”中的“乃”,前者作“是”讲,表示前后两个动作的关联,而后者作“竟”解,表示出乎意料。二是古今词义的区别,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作“妻子儿女”解,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男子的配偶”,是双音词;“绝境”是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也是两个词,而现代汉语中是指“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魏晋”中的“无论”是“更不用说”的意思,现代汉语中是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三是同义词辨析,“具”、“咸”、“皆”可作“都”解,但“具”作“详细”讲,表示无所遗漏;“咸”作“全”、“都”讲,指人的全体,“皆”为“都”之意,指人、物、事的全数。四是通假字的归纳,具(俱),要(邀)。五是省略主语和宾语的现象,如“(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

7、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作者为什么详细地写渔人在回来的路上“处处志之”,又“诣太守”,高尚士刘子骥听了也“欣然规往”,而结果却或迷路,或病终,未能再找到桃花源?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给人一个真实的感受,好像真有其人、其事、其地,渔人回来时顺着原路处处作了标记,生怕以后再来时找不到,可谓小心极了!回到武陵,还向一郡之长太守做了报告,可谓慎重极了!像刘子骥那样品德高尚的人听到后,也高兴得想去探访,可见真实极了!总之,作者不厌其烦地写这些,都是为了使人产生确有其事的真实感。

但与此同时,结果是不令人满意的,结局的安排是很巧妙的。这样一写,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曲折性,而更主要的是可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从而更加向往这个安居乐业的桃花源世界。

23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