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八年级地理教案模版(2)

时间: 新华 八年级教案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

评价点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评价后点拨:

地区 主要产业部门不同 依托的地理条件不同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家用电器、服装、食品、玩具制造、电子通信设备等产业 靠近港澳和东南亚,很多地方是侨乡,有利于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且海陆交通便利

辽中南地区(的重工业基地) 钢铁、机械、石油、化工、船舶制造工业 有色金属、煤炭、铁矿资源丰富,海运便捷、铁路运输发达,有利于发展重工业

过渡: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城镇的迅猛发展,可以说城镇的发展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的发展。

板书:城镇的发展

播放录像:引导学生观看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前后的录像。让学生说说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巨大变化,明确其中最显著的变化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前者农田广阔(以农业用地为主),后者却是城镇密集。土地利用方式的显著变化是珠江三角洲城镇发展的重要标志。

师问: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前后土地利用方式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形成这种巨大变化需要哪些条件呢?

投影5:《珠江三角洲独特的土地利用景观》(图7.6)、《川流不息的民工潮》(图7.7)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珠江三角洲的民工潮》短文加深印象。

启发思考:同学们,画中的城镇幢幢建筑都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居住、建工厂、办学校、办医院等)城镇的建筑越来越多,这是为什么?(学生:当地剩余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越来越多,人口急剧膨胀。教师:及时鼓励)

讨论表述: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投影片)珠江三角洲地区下列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序号将它们排列起来,并派小组代表加上适当的动词,用一段完整的话表述出来。

①加工制造业的发展 ②餐饮、娱乐、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 ③城镇的发展 ④大量就业机会 ⑤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外地劳动力 ⑥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学生:①②④⑤⑥③)

评价点拨:学生讨论、排序、口头表述后,教师激励评价并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餐饮业、娱乐业、运输业等服务行业的发展。这些非农产业为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不仅吸纳了本地剩余劳动力,还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正是由于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迁入,珠江三角洲才有越来越多的农业用地被改变为工业、交通和城镇建设用地,这些非农用地散布在城郊和乡镇,与尚存的农业用地相邻,形成了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和农业用地交错分布的独特土地利用景观,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发展。

小结:由于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才使本区人口越来越多,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可见,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的形成条件是:外向型经济繁荣,产业结构调整。

填表:(见投影)

地区 最显著的变化 形成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 改革开放 前 土地利用方式 型经济繁荣

以 用地为主

后 用地、 用地、 用地和 用地交错分布 结构调整

〔改革开放前:以农业用地为主;后:居住、交通、基础设施用地与农业用地交错分布。形成条件:(1)外向型经济繁荣;(2)产业结构得到重大调整〕

投影:《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的变化》(图7.8)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后,结合地图说说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有什么变化?

学生:1984年即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分布稀疏,数量较少,规模较小,非农业人口增长缓慢;2000年时珠江三角洲城镇分布越来越密,数量大大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非农业人口增长很快。

教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回答得很现实!

分组讨论:下面同学们结合图7.8和前面所学知识分组讨论一下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发展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变化?

评价点拨: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最早实行改革开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外向型经济日益繁荣,促使各种服务业迅速崛起,为当地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并吸纳了大量的外地劳动力,因而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过渡: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必然。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为70%以上,而我国现在的城镇化水平不到40%,亟待加快发展步伐。但是,城镇化的发展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

分组讨论:城镇化发展过快,大量的农业用地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地,会对环境及人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激励评价后点拨:城镇化发展过快,大量的农业用地变为工业、商业、居住和交通用地,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水源污染、空气质量下降、垃圾成堆、绿地面积减少等)和社会问题(如交通拥挤、车辆堵塞、噪声污染、住房短缺等)。

过渡: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怎样才能解决城镇化发展过快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协调好人地关系呢?

角色扮演:下面我们请几个同学分别充当普通工人、工厂厂长、深圳市市长、广东省省长角色来谈谈自己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未来和城镇发展的设想和建议。

角色 建议 设想

普通工人 城镇发展太快,难以保证居民居住环境 城镇应适度发展,科学规划,保证居民有一个好的生存环境

工厂厂长 要尽量少建或不建污染性工厂 要大力兴办环保型企业

深圳市长 做好环保宣传工作。城建规划要科学、合理,注重环保 把城市建成花园式城市

广东省长 城镇发展要注意节约耕地、合理用地,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发展 要努力实现广东省各城镇的可持续发展,稳定城镇人口

评价点拨:刚才同学们扮演的角色很成功,提的建议和设想很有道理,操作性很强。珠江三角洲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只有做到适度发展、科学合理地规划、注重环保、适当引进外来人口,搞好宣传教育工作,才有可能解决好本区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协调好人地关系,获得可持续发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条件,采取的独特的模式,城镇发展的主要原因、利弊和解决办法。

知识要点与检测

[反馈练习]

1.填空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向型经济产生于 世纪 年代,其产生和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地理位置优越(紧邻 和 地区); 交通运输便利;很多地方是的“ ”,便于吸引大量 、先进 和 经验及最新的工商 信息。

(2)港澳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合作以“前店后厂”为基本模式,其中 地区扮演“店”的角色, 地区扮演“厂”的角色, 在前, 在后,彼此紧密合作,因而被形象地称为“前店后厂”。

(3)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发展的标志是 利用方式发生显著变化,主要原因是 经济繁荣, 结构发生重大调整。

(4)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也可以带来一系列 问题和 问题。

2.连线

“前店后厂”是我国外向型经济区域合作的基本模式。请把“前店”“后厂”与相应的地区用线连接起来。

“前店” 珠江三角洲地区

“后厂” 港澳地区

答案:1.(1)20 80 港澳 东南亚 海陆 侨乡 外资 技术 管理 科技

(2)港澳 珠江三角洲 港澳 珠江三角洲

(3)土地 外向型 产业

(4)环境 社会

2.“前店”——港澳地区 “后厂”——珠江三角洲地区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请你课余从报刊、杂志、电视或电脑网络上搜集珠江三角洲城镇化的有关资料,解释其城镇化发展的原因。

2.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影响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请你结合家乡的实际情况进行书面说明,并就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你的建议和设想。

八年级地理教案模版篇9

【第一节海陆分布】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地球是人类成长的摇篮,也是人类生活的家园。

2、了解世界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以及海洋与陆地面积的比例关系。

3、要求学生撑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4、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陆、大洲、岛屿、半岛、海峡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四、教具准备:世界政区图和空白填充图。

五、教学方法:阅读读图法、对比法。

六、课时安排:2课时。

七、板书设计

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

类别面积(亿平方千米)比例

海洋3.6171%

陆地1.4929%

地球表面3.61+1.49=5.1100%

2、海陆分布

类别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海洋南半球西半球

陆地北半球东半球

二、七大洲

1、概念:大洲、大陆、岛屿、半岛。

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

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线,如山脉、河流、湖泊、海峡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线,如运河等。

如:亚洲¬¬―――欧洲(天然界线);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线)。

3、大洲的大小

是亚洲,最小是大洋洲。顺口溜: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三、四大洋

1、概念:海峡

2、分布

太平洋:东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亚洲和大洋洲北部凭借白令海峡与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与欧洲及非洲之间南接南极洲,北通北冰洋,形状如“S”。

4、大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入:同学们,上一学年我们学习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样的呢?(让学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见)

生:各抒己见。

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多,发现地球是太阳系里最美丽的一个星球。

活动:指导学生完成“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地球上具有液态水)

承转:正是因为这样,地球具备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条件之一,所以我们首先认识地球的表面。

【板书】一、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1、海陆面积(略)

师:同学们通过“观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动,已经知道了海洋的面积比陆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们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样的呢?

生:阅读、看图C、D、E。海洋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因此人们通常说“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师:那么,陆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别集中分布在一个地方?

生:不。是分散的。

师: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吗?

生:阅读、看图E。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海洋相互连成一体。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东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陆地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板书】2、海陆分布(略)

承转:既然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我们用什么方法去记忆它们呢?

生:我们可以给它们都起了名字。

师:对。

【板书】二、七大洲

1、概念:(略)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几个概念:大洲、大陆、半岛、岛屿。

生:阅读、讨论、对比,找出自己的记忆方法。

师:我们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们分成了多少个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称?

生:七个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板书】2、大洲的名称及分界线。(略)

生:读图F、G、H、I进行分析比较。

【板书】3、大洲的大小(略)

师:通过对图I的比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样的呢?

生:?(各抒己见)

师:我们可以通过这个顺口溜来记忆: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但是从海陆比例来看我们得知海洋的面积比陆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纪里将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收集有关海洋和陆地的资料。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海陆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和置,现在我们又来研究地球上的海洋。

承转:海洋把陆地分割成若干块,反过来陆地也把海洋分割成若干块,把海洋分成多少块?

生:四块。

【板书】三、四大洋(略)

师: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海峡?

生:四大洋是海洋的主体部分,大洋的边缘部分称为海,沟通两个海域之间的狭窄水道叫做海峡。

师:对,同学们对课文的预习很充分,那么,这四大洋的名称、大小及特点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思考、讨论、发言。(略)

课堂练习:课后的复习题1、2、3题。

师:示出第1、2题的空白挂图。

生:让学生上讲台填,其余在课本上填。

师:巡视

学生填写情况。

师:示出第3题的世界政治地图。

生:自告奋勇上讲台指出划定这些界线借助的地里事物名称。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陆地和海洋的大小及分布,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生活的家园,在地球表面分布着宽广的陆地和浩瀚的海洋。陆地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空间,海洋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资源,在21世纪里将是海洋的世界。

作业布置:

1、课后查阅世界地图,辨认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和位置。

2、收集海陆变迁的证据。

八年级地理教案模版篇10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观察判断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2.使学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划分方法。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教学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投影片、教学挂图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x疆高山牧区景观图、西双版纳热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这项活动完毕后,再叫一、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以上同学的描述,说出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大屏幕依次显示)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想一想:(大屏幕显示)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呢?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可做点拨,最后总结:它们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的。

同学们请看屏幕。(课本图5.1)

按学生座位分成四组,每个组负责在其中一个地理区域中找出有关区域的术语,最后每组选一名代表,陈述结果,教师汇总:(大屏幕显示)x疆维吾尔自治区——牧区

东南沿海——经济特区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热带——旅游区

长江三角洲——农业区——工业区

想一想: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学生思考后回答:不是,可以。

活动1:(课文第3页活动第1题)做完后,让同桌的同学相互交换划分结果。

提问:你们是不是发现划分结果不完全一致呢?(是的)

引导学生认识到划分区域要有明确的指标。

同学们,假如美国有一位朋友想给你寄信,你能告诉他你的详细地址吗?(提问一到两名同学)

(大屏幕显示)

__省(自治区)__县(自治县、市)__乡(镇)

几位同学都是首先说明自己所在的省(自治区)然后是县(自治县、市),再者是__乡(镇)等,大家想一想,这个顺序有什么意义呢?不这样可以吗?请同学说明,若学生有疑问,教师举例说明。

(大屏幕显示)

__省(自治区)——一级行政区

__县(自治县、市)——二级行政区

__乡(镇)——三级行政区

总结:(大屏幕显示)

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以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板书)

举例:(大屏幕显示)

活动2:(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检查学生调查结果:

第一、二位编码表示一级行政区

第三、四位编码表示下一级行政区

第五、六位编码表示投递局的代码

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如:长途电话号码:区号+电话号码

承转: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根据不同的理由(或满足不同的需要)可以划分出不同的地理区域。(利用多媒体大屏幕显示中国地形图)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下面我们将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进行区域划分。(这时,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闪动的区域界线,并附有区域名称)教师用光标指到哪个区域,即请同学们集体读出这个区域的名称。

总结:这就是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板书):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原因及区域位置和范围。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活动,探究)——做第5页活动题,同学们可互相讨论,交流活动结果,最后教师总结,把区域界线、位置与范围都落实到图上,并做板书。

活动题目参考答案:

1.有相似性。

界线A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夏季风的影响,大致与400mm等降水量线一致——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很难受到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少、干燥。东部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属于湿润、半湿润区。

2.①界线B大致与1月0℃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②界线B大致与800mm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③界线B的确定,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综合的气候方面影响。

④秦岭—淮河。

3.第一、二级阶梯的界线基本吻合。

界线C的确定,主导因素是地形因素。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人们可根据不同的需要划分地理区域,一个地区可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同一类型的区域,还可划分出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的区域。在此基础上,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而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似性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区域划分,有利于人们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

知识要点与检测

[反馈练习]

1.填空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山脉)、(河流)一致。

(2)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mm等降水量线一致。

(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级阶梯分界线一致。

2.判断

(1)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2)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

(3)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3.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x疆维吾尔自治区北方地区

x藏自治区南方地区

北京西北地区

上海青藏地区

4.填图(图见课本)

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绘下列地理事物:

秦岭、淮河、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脉

●板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一节四大区域的划分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学要求

1.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

2.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3.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4.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结构分析

教材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节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内容涉及“总论”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

1.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课时。

【引入新课】

1.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是在中国总论的基础上讲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内容中很多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抓住这一点,尽量采用简明生动的启发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区域知识的构建。

2.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直观地感到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在教学中要突出区域特色。

【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1.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录像资料。提出问题:从图片或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2.这部分教材中的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景观图,包括图5.9中的“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5.10的“东北林海雪原”、图5.11的“海南岛热带风光”。另一类是地理图表,包括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长江和黄河的流量过程线图,这部分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3.指导学生分别阅读哈尔滨和北京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得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再将这样的特点与武汉和广州的气候进行对比,认识到南方比北方冬季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时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点和植被的特点打下基础。填活动1表格。

4.由降水的特点引导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让学生明白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来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补给,由于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区多,所以造成了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进一步帮助学生发现,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河流的流量随着降水的变化而变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减少。引申到我国南方地区夏季会出现洪涝灾害,明确灾害的形成原因,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5.由气候的特点引导到对植被的分析。仍然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不同区域的植被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植被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关系。首先分析“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区别,然后继续分析区域内部植被的区别,又突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差异明显的特征。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6.总结归纳,继续完成活动2的讨论,归纳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所以,活动1的表格中可以多设计几行让学生填写。

【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2.阅读比较图5.12和图5.13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并通过列表格的方式对比体现出来。这实际上是八年级上册有关我国农业部分的知识的再现,学生通过回忆上学期所学知识,再通过两张素描图的比较体现出来。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旱地为主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小麦、大豆等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二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水运

传统民居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3.组织学生探究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景观差异的原因,完成活动1:

主要形成原因

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气候

作物熟制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地形

传统民居气候

其他不同

4.通过区域比较研究归纳区域特征。教材中只是分别通过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说明两个区域的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归纳每个区域的特征,对于理解区域内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完成活动1之后,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尤其是突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地关系的教育.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难点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x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小结】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业

完成P14的活动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1.地形

2.气候

3.自然特征

第四节青藏地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制作青藏地区简易地形模型,并说出该地区的位置和范围。2.能通过模型制作及计算分析出该地区地高天寒的自然特征。3.能根据自然特征,结合地图和模型说出该地区河湖、人口、种植业、畜牧业的分布特征。教学重点高寒环境中形成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教学难点分析高寒环境对气候、水文、人口、农业和牧业的影响。教学方法发现法。教学媒体中国地形图、青藏地区地形图(学生每组一幅),实验托盘(学生每组两个)、已经调匀的812腻子粉(学生每组一盆),空白小旗(学生每组若干)、景观图片、投影片、录像资料。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两幅景观图——长江中下游景观及青藏高原景观。展示“中国地形图”,在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及青藏高原贴A、B两个纸片。【设问】这两幅景观图哪个是A地景观?哪个是B地景观?【设问】B地是在什么地区?(青藏高原地区)【讲授新课】【板书】第四节青藏地区【设问】为什么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景观相差如此之大?(海拔差异大)【设问】请你们读“中国地形图”估计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平均海拔。学生讨论、回答。【启发】请各组同学按照每厘米代表100米的垂直比例尺在两个托盘里用821腻子粉分别堆放两个土堆代表这两个地形区。学生动手感知两地高度差。【设问】你们感觉青藏地区地形的特点是什么?(高)【设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请大家计算两地的气温差。学生计算并回答。【设问】可见,青藏地区气候的特点是什么?(寒)【板书】在“中国地形图”上把C、D两个纸片分别贴在经度相同的塔里木盆地和乞拉朋齐。展示塔里木盆地和乞拉朋齐两地典型景观之图片。【设问】这两幅景观图哪个是C地景观?哪个是D地景观?【设问】为什么经度相同的两地景观会如此不同?(青藏高原阻挡了北上的暖湿气流)

【设问】青藏大部分地区的降水状况会如何?(旱)【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青藏高原的位置:地处亚热带,深居内陆,那么青藏地区的范围如何呢?【启发】请你们把刚才堆的青藏地区的模型再加工一下,即根据地形图在模型上制作出耸立在青藏地区周围的主要山脉,并把写有山脉名称的小旗插在对应的山脉上。学生动手操作。【板图】青藏地区主要山脉。【启发】请读第78页图11.47,识别青藏地区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请把写上省级行政区名称的小旗插在模型的相应位置上。【投影】

地区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青藏地区

面积占全国总面积(%)30202525

人口占全国总人口(%)440551

【设问】该表格说明青藏地区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地广人稀,高寒)

【设问】这是我国藏族的主要聚居区。藏族同胞有哪些生活习惯与高寒的环境相适应?

(简介藏族服装与日较差大的关系及藏族舞蹈动作幅度小与高原缺氧的关系)【设问】请你们读手中青藏地区地形图,据图分析这占全国1%的人口会选择居住在哪里?为什么?请各组同学讨论之后在模型上你们选择的地方插上小旗。学生分组讨论、画图,各组间交流、讨论。【小结】青藏地区的人口城镇都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两岸,如雅鲁藏布江谷地和黄河支流湟水谷地。【指导】请你们在模型上开挖出雅鲁藏布江、黄河及湟水的河道。【板书】地广人稀

【过渡】请你们读书第78页图11.47,看看青藏地区还有哪些重要的河、湖,请你们在模型上开挖出来。【板图】重要河、湖【设问】青藏地区的河湖有什么特点?(世界河源,多咸水湖)【设问】为什么青藏地区能成为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冰川纵横,固体水库)【设问】为什么多咸水湖?【板书】冰雪河湖

录像展示青海湖景观。【设问】青藏高原能否发展种植业?有哪些有利条件?哪些不利条件?(能。有利条件:日照强,温差大。不利条件:降水少,气温低)【投影】水稻、小麦、青稞、豌豆等作物习性比较表。【设问】青藏高原适于种植哪些作物?(简介青稞)【设问】观察青藏地区地形图,你们觉得这些作物应该种植在哪些地方?请你们把画有小麦、青稞、豌豆的小旗插在模型的相应位置。各组讨论、组间交流。【板书】河谷农业

【讲解】这些作物有两个特点:即喜温凉和优质高产。在青藏地区培育出的黄瓜能有小孩胳膊粗。【设问】为什么青藏地区作物单产高?学生讨论。【投影】农作物单产高

白天光合作用强

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制造营养物质多

夜晚呼吸作用弱

气温低消耗营养物质少

全年生育期长

气温低积累营养物质多

【设问】青藏地区农作物的分布也具有垂直分布规律,请你们把下列右侧的三纸签贴在左侧示意图的对应位置上。

学生讨论,贴纸签。【过渡】青藏地区适于发展种植业的地方不多,其它的地方适于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畜牧业)【设问】青藏地区分布最广的三大畜种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9页图11.48和图11.49牦牛和藏绵羊的图片。这些畜种有哪些特点与高寒环境相适应?请学生读第79页“读一读”,(一)牦牛。【板书】高寒牧业

【课堂小结】指板书小结本区奇特的自然景观,并简述高寒环境对气候、水文、人口、农业、牧业的影响。【课堂练习】(略)

八年级地理教案模版篇11

教学目标

1、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区域生态环保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2、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引入: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i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展示三江源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板书:

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讲授新课]

展示三组图片:①高海拔,高寒气候影响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②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样性及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通过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师:介绍“三江源”名称的由来。“三江”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即源头,发源地;“三江源”就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板书:

一、江河的源地:

1、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

展示:青藏高原和青海省区域图,请学生描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利用地图找出三江源大概位置,教师指导并板书。

板书:

2、地理位置:青海省南部。

阅读:结合图9、17、9、18阅读教材92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三江”水量数字,感受并理解三江源地区海拔之高、水系之多,被称为“中华水塔”,是我国巨大的蓄水池和河流的输水管。(板书)

转折:既然被称为“水塔”,就要有水源;(展示中国年降水分布图)请同学们阅读我国年降水分布图,从干湿状况来看,我国说与半干旱地区,降水量比较少,那么三江源水塔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板书)

3、水源。

学生:发表见解,教师指导: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青藏地区的高寒环境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结合教材的资料,我们知道水源除了少量的降水还有雪山和冰川的融水。

讨论:冰川、高山积雪和湖泊、沼泽是怎样发挥作用,使“三江”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大海的。

学生:阅读、小组讨论并发言。最后教师总结:温暖季节,“固体水库”的冰雪消融,形成涓涓细流,最后汇集成江河的源流;湖泊和沼泽是河流天然的调蓄器,雨季和冰雪融水丰盈时,湖泊起着消减洪峰的作用;冬、春季节时候。冰雪封冻,河流水量减少,湖泊讲存储的水补给河流,保持河流流量的相对稳定,因此湖泊和河流是天然的调蓄器。(板书)

二、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意义:

①对三江源地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②对下游地区的意义。

讲述:但是,目前的三江源地区正经历着令人担忧的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展示几组图片:淘金挖矿、树木砍伐、源区污染、冰川消融、虫鼠破坏、过渡放牧。从上面的图片中我们了解到,三江源区受到不同程度的环境破坏。主要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导致的环境问题。(板书)

2、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

①自然原因:冰川消融、湿地缩小、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

②人为原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水土流失、草场退化等。

讲述:三江源地区的问题不仅会影响它本身,也会给长江、黄河等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带来不利影响。下面我们来完成96页活动题:三江源如果遭到严重破坏,会对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堂指导;学生整理讨论结果,并反馈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指导并评价以及总结。

转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你有什么好方法去保护三江源地区啊?

学生:积极发表个人见解,教师知道并归纳板书。

3、措施与对策: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

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三江源地区,那么你有收获吗?

学生分享个人收获,教师适当指导。

八年级地理教案模版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

2、知道我国主要地形区的特点和分布

3、了解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掌握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布。

4、掌握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知道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5、了解黄河,长江的概况和开发治理情况。

【教学重点】

我国气候的特征,长江,黄河。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回忆我国地形和地势的特征。

板书:一、地形和地势特征

强调:重点掌握我国的地形剖面图,这是一个经常考察的内容,要能在上面找出各个地形区。

2、在中国地形图上找出我国主要地形区,分组比赛。

板书:二、地形地势的分布

3、在我国气温分布图上找出一月0°等温线通过的地区。总结冬季和夏季的气温特点。

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分析其位置和地形的关系。

复习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4、找出我国气候的三个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

补充:这是本节一个重点内容,需要结合地图掌握每种气候的位置和特点。

5、列表比较长江和黄河的概况

讲述:长江重点是开发,黄河重点是治理。

长江的开发:航运,灌溉,水能。

黄河的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

强调:这是另外一个重点内容,在以后的考试中经常出现,重点掌握两个水系图,和几个重点水电站的位置。还有长江的几个城市的位置。

地形:地形复杂多样,高原山地面积广大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分别代表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上黑板找地形,说特点。

冬季:越向北气温越低,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空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读图分析我国季风气候的形成和季风区的界限。

在气候类型图中找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分析其特点。

从发源地,入海,上中下游划分,主要支流,流经省份和地形区列表比较。

【作业设计】

黄河水系图,长江水系图

八年级地理教案模版篇13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的产生及受力状况。在学习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判读原理图和示意图的能力,训练学生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读图能力培养和课后活动的教学分析

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区)的等压线和风向图”是训练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也是训练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的很好途径,教师不能忽视这一教育功能,应该充分利用此图达到训练的&39;目的,另外本课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因此也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不能放任学生自由阅读,潦草而过。

关于风的形成和风的方向的教学分析

关于风的形成是本课重点的知识内容,而风向的确定则是本课的难点知识,确定风向的关键是明确几种力的关系,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这种力在气压场中如何绘制应该使学生明确,无论等压线的表现形式如何,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空气一旦运动起来,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转偏向力只影响空气运动的方向而不影响空气运动的速度,当这两个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如果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这个运动的过程,教材中用一幅图像加以表示。这种风向只会出现在高空大气中,而近地面的风,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摩擦力既改变力的方向,又会对风速产生一定影响,当三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篇。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必让学生了解,学生只要知道结论即可。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的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内容,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引导学生判读教材提供的图像“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明确绘制水平气压梯度力应该注意的问题: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与等压线相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当空气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如果只受到两个力的影响,二力平衡风向如何表示,这部分内容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图像资料,如能够提供学生动画演示有助于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如何逐步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最终达到二力平衡,使风向达到稳定。在近地面的风除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外,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需要学生了解,但三力达到平衡后的风向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图像资料加以了解,学生了解了平直等压线中风向的绘制方法后,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区)的等压线和风向”示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绘制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等压线呈闭合状态时的风向,并能够总结出风向偏转的规律。本节课教学注意指导学生绘制示意图的方法,训练学生绘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关于热力环流的教学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材配置了一幅图像,说明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图像时应特别注意a、b、c三地受热不同,出现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运动,由于这种运动导致高低空空气密度不同,因而使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高低的不同,如果不是在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不具可比性;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出现差异,就会产生空气的水平运动,这就是风。

关于热力环流的教学建议

本节课以讲授法为主,但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意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在引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总结学过的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的特点,由各纬度冷热不均引导学生分析大气的运动特点。在学生明确了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后,运用教材提供的热力环流示意图逐步分析冷热不均首先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由于垂直运动导致不同高度大气密度不同,使得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不同地区出现气压差异从而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是存在的,教材提供了一段阅读材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段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城市与郊区会出现热力环流现象,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感受到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示例

【教学重点】①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②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表面各纬度获太阳辐射多少有何不同?总结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学生阅读教材“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思考)空气受冷热不同,其运动有何不同?→受热地区空气上升运动,受冷地区空气下沉运动。大气垂直运动的结果是什么?→导致大气密度发生变化,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高低不同→空气水平运动,从而形成环流。分析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热力环流现象。

(板书)一、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学生阅读教材“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此图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含义以及绘制的方法。并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板书)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风的方向

(学生阅读教材关于“二力平衡的风向”示意图或教师展示二力平衡的动画过程)教师讲解二力达到平衡的过程中,风向如何偏转,当二力平衡时,风向的特点,并向学生说明,在实际的大气运动中,这种风向只在高空,不考虑摩擦力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而在近地面,必须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因此风向是在三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达到平衡后才可能稳定。

(学生阅读教材中“一月海平面的等压线和风向”图)教师指导学生绘制闭合等压线中三力平衡时的风向,并引导学生总结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空气运动的规律。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识,因此教师的讲授较为重要,虽然本课教师的讲授较为突出,但学生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借助计算机动画演示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另外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及相关图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使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板书设计】

第三节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风的方向

八年级地理教案模版篇14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一、从世界看中国

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2.跨近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三、广阔的海域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4.优越的海陆位置

四、陆上疆界和邻国

附表:表1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2023八年级地理教案篇4

[提问]长江上、中、下游各具特点,了解了这些特点,你认为长江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学生讨论]略

[小结]长江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航运、发电。

[板书]三、长江的利用和保护

[转折]我们一起来看看灌溉的成果。

[出示图表]长江流域各方面占全国的比重

面积1/5

人口1/3

稻谷70%

棉花1/3

淡水鱼60%

轻工业产品1/2

工农业生产总值2/3

[解释]长江流域面积只占全国的1/5,但其他各项都超过1/5,尤其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的2/3,其中稻谷、淡水鱼的比重超过了一半,所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是的“鱼米之乡”。这些都是长江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补充]长江的通航里程达7万多千米,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2/3。在航运方面的运量可以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板书]1、“黄金水道”

[补充]但是目前的航运量还只相当于一条京广铁路的运输量,只开发了其通航能力的1/14。长江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运力只是它的1/5;长江的流量是莱茵河的10倍,运力却只是它的1/10。由此看来,长江还大有潜力可挖。

[转折]既然上游地区水能资源丰富,我们如何来利用它?(发电)

[板书]2、“水能宝库”

[讲解]长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6.67亿千瓦)的40%。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学生活动]在“长江流域水系图”上找到葛洲坝和三峡等水利枢纽。

[讲解]葛洲坝号称长江第一坝,是目前我国的水利枢纽,发电能力270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全国发电量的3倍。但是,现在的开发利用率还不足5%。规模更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的水电站(发电量将为葛洲坝发电量的6倍,约1820万千瓦,远大于伊泰普水电站的1260万千瓦)。

[补充]建好三峡工程以后,长江三峡水位提高,万吨船队可以到达重庆,运力可以提高5倍。运输成本可以降低35%,同时,水库调节,下游的枯水期水位提高(3000立方米/秒——5000立方米/秒),使之成为真正的“黄金水道”。

[播放录像]三峡工程简介

[讨论]三峡工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环保等)

[转折]长江有哪些不利的方面?(洪水)

[播放录像]1998年长江洪水

[板书]4、防洪是目前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提问]为什么长江发生洪灾的频率越来越快?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1)近年来长江流域由于上、中游山区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比较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含沙量不断增多,水位上升,这是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据分析,今年洪水的特点是“中水量,高水位,大灾害”,高水位运行时间长达两个多月。据调查,在今年抗洪其间,岷江的江面上还漂着刚砍伐下来的树木。

2)人与水争地,使长江流域受水面积不断减少是又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找一些关于圩垸的资料)盲目围湖围江造田、建厂建镇建民垸等,使河道变窄,湖泊萎缩是灾害频繁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仅长江通江湖泊的面积已减少了567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三峡水库的实际库容量。

3)长江中下游地势过于低平。(结合前面的“长江干流剖面图”)

4)天气的异常。

[追问]可见,长江的洪水有它的自然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为原因。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应该怎样来防洪、治洪呢?

[学生发言、老师归纳补充]

改善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最近又全面无条件停止在上游山区砍伐森林,关闭现有木材市场,在原森林采伐区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大力整治荆江,疏浚与固堤并重,分洪蓄水结合。1954年以来,我国政府多次战胜洪灾,保证了荆江大堤的安全。

修建水库,调节水量。三峡地区建库后,可以控制川江向荆江河段下泄洪水来量的95%。

下游地区退耕还湖。

总之,对于长江的水患,我们治理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防洪方法有很多,根本在于植树造林,保持水土,恢复生态平衡。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长江的水文特征要受到(地形、气候、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特征又直接影响我们的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正因为长江是祖国第一大河,中下游又流经平原地区,因而成为“黄金水道”;又因为上游流经三级阶梯,使之成为巨大的“水能宝库”;而中游的“曲流”和中上游的植被破坏,使防洪成为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板书设计

三、利用和保护

1、“黄金水道”

2、“水能宝库”

3、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探究活动

“长江洪水治理”模拟研讨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到长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并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念;树立“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要涉及方方面面”的意识。

活动措施:将班里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扮演长江沿岸的居民(城市的和农村的)、政府官员、长江沿岸的企业代表等,一起讨论长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和解决措施。分为不同河段的,便于对更细致的问题进行研究。

“长江三峡的利弊分析”辩证会

活动目标:使学生对三峡工程的建设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三峡工程形成辨证的认识。

活动措施:先安排学生查找关于三峡工程的资料,然后按照学生的意见分成两派(“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双方进行辩论交流。注意:要说出理由。

八年级地理教案模版篇15

一、课标对本册教材的要求及全册教材分析

物理是一门自然学科,故物理学是观察、猜想、实验探究如一体综合性课。因此学生要有科学的态度、较好的文化基础、动手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较强的接受能力、自学能力。本学期为八年级物理下册。主要内容抱括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十二章:简单机械共六章。其中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是重点、也是难点。其中压强;浮力;功和机械能等知识点是本期的实验探究是关键。

二、整体教学思路

1.以学生为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变成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将“赏识教育”与“生本教育”进行充分的结合,并将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发掘出学生潜在的能力,从而实现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效率的目的。

2.课堂教学中注意“三基”的训练

在教学中就要突出“三基”的训练,要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对基本技能的训练要贯穿于整个物理教学的全过程,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训练,帮助学生总结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法”、“类比”等。

3.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八年级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观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中要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

4.重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知识的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关注物理现象,引导其从现象的观察、分析、实验中形成物理概念,学习物理规律,继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三、学情分析

(1)(2)两班,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成绩较好。另一些学生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有很大的差距。有的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不专心听讲,不认真做笔记,不重视观察和实验探究,课前没预习,课后没有按时复习,结果不能按时按量的独立完成作业;有的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兴趣,这方面女同学较多;还有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上不正确,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在各方面的提高。针对以上各种情况教师要认真制定措施并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业成绩。

四、教学措施

1.认真领会课程标准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新教材不仅在传授文化知识,更注重于培养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类实验,做到一个一个学生过好训练关,凡是做不好一律重做,直到做到熟练为止,力争在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不能默守陈规,应该要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本期要继续实践好兴趣教学法,充分运用多种手段,让科学进入物理课堂,让新的理念武装学生头脑。

4.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教材中有许多科学家、爱国人士、唯物论者,他们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从小就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爱科学、爱祖国等优秀品质。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多种类型的计算题目,能运用多种途径进行解答;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解答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具有爱科学、爱祖国等优秀品质。

六、奋斗目标:在联考中争取前三名。

八年级地理教案模版篇1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运用地图了解北京的位置、范围,并会对北京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料了解北京的自然条件、城市职能和名胜古迹。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整理资料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领会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分析和评价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北京的热爱,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城市职能

2.教学难点: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评价

【教学方法】

讨论法、启发式讲述法、谈话法等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二、组织活动、学习新课

课本第19页,地图册第16页,让我们学会从地图上寻找北京、认识北京。请每个小组积极合作,作好记录。并把结果整理到相应表格中。咱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学习最认真、最主动。[出示问题:1.请查图分析北京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气候和河流)和交通状况,看你能说出北京长期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其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吗?]

生:小组活动、探究、组织答案。

师生互动,以任一组为中心,提问交流,其他组适当补充,反馈、检查学习情况,督促、矫正学习结果。提问问题依次如下:北京的纬度位置怎样,属于什么温度带,是内陆还是沿海,有哪些邻省,北京的地形有什么特点,附近地形区分别是什么,属于什么气候类型,什么特点,有哪些主要河流,流向……北京的交通状况怎样,请上来指图说明。

北京的确交通便利,不仅是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还是全国重要的航空港,另有多条公路、高速公路、京杭运河在这里穿行。你能不能结合地图册把课本第18页的.主要铁路线指认出来呢?找一同学指图讲解,其他同学予以更正、补充。

找多组代表回答、补充,并及时予以激励性点评。

总结:北京纬度位置优越,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干湿适中;海陆位置优越,虽居内陆,但距海较近,交通发达;战略位置优越,战争年代,三面环山,易守难攻,和平年代,东南平坦,适宜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经济区位优越,西有黄土高原,北有内蒙古牧区,南有黄淮海平原,能源、原材料、食物等供应丰盈。难怪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再次定都北京。

作为首都,她又为祖国的腾飞发挥着哪些主要城市职能,辐射全国,起着什么中心带动作用呢?请结合课本第18页、第20页,举例说明。[出示习题:2.你知道北京主要的城市职能是什么,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吗?]

师生互动,让学生随意抢答,补充。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同时,作为古都,北京还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你又知道哪些呢?请打开课本第22页看一看,

三、回顾活动、测试应用

四、升华情感、倡导行动

五、作业

1.请查图分析北京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气候和河流)和交通状况,看你能说出北京长期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其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吗?

2.你知道北京主要的城市职能是什么,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吗?

3.你了解北京的名胜古迹吗,你能说出哪些?

4.根据你对北京的了解,你认为作为一名国内游客什么时节最适宜你去北京旅行,选择什么交通工具最经济易行,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会最好什么时间举行?

八年级地理教案模版篇17

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培养学生“会学地理”。

二、学情分析

班级学生通过七年级地理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地理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但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在教学中要注重分层次,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由于地理是“豆芽”科,学生重视不够,这是一部分学生地理成绩提高不上来的重要原因。八年级下学期面临会考,从现在起必须做些工作,加强学生的重视,为地理会考取得好成绩打下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的编写,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建立新的教材结构。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册教科书始终如一地注意巩固和强化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地理概念、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技能和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训练。教科书结构设计中加大了“活动”的力度。力图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学生活动,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实践的教学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共分三节。主要学习中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等。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重点介绍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指出了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共分三节。介绍了中国的交通、农业和工业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分析影响交通、农业和工业分布的因素。

四、教学任务:

1、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2、认识中国的自然环境,了解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并能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影响。

3、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

4、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以及取得的成就。了解交通运输网络和工业、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学会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5、继续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6、通过八年级《地理》上册的课程学习,使学生真切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人地观。

五、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突出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征的认识。

5.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6.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八年级地理教案模版篇18

教学目的:

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温度带、干湿地区、河流特征、植被类型、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及人们的饮食习惯都有明显的区别。

教学重点:

掌握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业、交通、生活习俗等。

教学难点:

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业、交通、生活习俗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温度带、干湿地区、河流特征、植被类型、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及人们的饮食习惯都有明显的区别。

二、导入新课

活动一:为什么说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39;南北地理分界线?

1、出示自学提纲:

(1)细读P7页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分组讨论:为什么说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

(2)从图5.6、5.7中或利用已学的知识,找出“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的依据(此依据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补充)

2、学生讨论、自学

3、检查自学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注意引导分析:“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

线”的依据。

(总结:秦岭淮河以北一月平均气温小于0°C,秦岭淮河以南一月平均气温大于0°C;秦岭淮河以北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南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北是温暖带和中温带,秦岭淮河以南是亚热带和热带;秦岭淮河以北冬季河流结冰,秦岭淮河以南冬季河流不结冰。)

活动二:秦岭淮河南北的差异

1、学生讨论、自学:

P7页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比较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和以南的差异,并完成P9页的填充表格。

2、检查自学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注意引导分析“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的差异。

(总结:“秦岭——淮河”是黄河与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具体的差异见P9的“活动”题)

活动三:角色扮演

全班分成两组,A组代表北方地区,B组代表南方地区。

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并开展课堂讨论:

(1)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产、交通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比较南方和北方的差异。

(2)为南方与北方地区经济如何发展及其相互合作出谋划策。总结:北方能源矿产丰富,可以引进南方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发展经济;南方引进北方的能源矿产,原材料、发展高精尖工业,也可以到北方投资办厂,优势互补。

三、课堂作业

地理填充图。

八年级地理教案模版篇19

一、教学目标

1.

①、掌握台湾省的位置、范围、组成和居民概况及台湾海峡的位置,归纳其地理特征。

②、掌握台湾岛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分析河流的特征。

③、了解台湾岛的主要气候类型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

④、了解台湾省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主要经济部门和产品状况。

⑤、了解台湾省主要城市台北、高雄、台南的城市职能。

2.过程与方法

①、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台湾省地理概况。

②、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③、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台湾省与祖国大陆的密切联系,提出探究思路,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台湾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海峡两岸人民正在为实现祖国大陆与台湾的和平统一而努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2)台湾的美丽和富饶。

难点:自然环境与物产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同学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引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胸怀全局

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海域,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东临太平洋,资源丰富,经济发达,名胜较多,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勾画:台湾轮廓

1、地理位置

①、温故而知新:一个地区的位置应该从哪些方面判读?②、了解台湾省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战略地理位置以及范围、居民概况,强调泉州与台湾的渊源。③、引导学生尝试评价台湾位置的重要性。

2、地形

①、读“台湾地形”图和“沿北回归线台湾岛的地形剖面”图,了解台湾的地形以山地为主,并观察其山脉的走向及分布,读出台湾岛的峰,找出主要平原分布区。

②、思考题:根据高度表,你能大致说出台湾海峡的水深是多少?说明海峡底部属什么海底地形?台湾海峡属大陆架的地形特征(海底古森林遗迹),可见台湾岛原是与大陆相连的。

3、气候与自然资源

P52课文“气候与自然资源”,回答:台湾有哪几种气候类型,各有什么特征?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

教师补充讲述台湾岛矿产、水能均很丰富,然后引导同学依次分析其原因。

4、经济与城市

(过渡)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台湾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资源库

①、台湾省利用本岛这些宝贵资源是如何发展经济的?台湾省的经济部门有哪些?各部门的生产状况和主要产品有哪些?利用“台湾岛工农业生产分布”图找到主要工业中心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区。②、台湾省内的交通运输方式有哪几种?与外界的联系方式以什么为主?台湾与大陆之间如何往来?③、台湾发展外向型经济,需要从省外进口哪些工业原材料和能源?试举例说明。④、我是小导游:在地图上找出台北、高雄、台南,说说它们的城市职能及分布特点。

中华资源库5

祖国神圣领土(从时空的角度分别说明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密切联系)→自然条件与物产、资源的关系(发展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产业的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从以农业为主过渡到以出口加工工业为主导、工业的分布特点)。

6、结束语:尽早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中华儿女的共同企盼。相信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与祖国大陆的和平统一一定能早日实现。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八年级地理教案模版篇20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的评价

2、读图熟悉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了解黄土高原的成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通过分析,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

学习难点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的成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仪器、课件

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挂图

教学流程

个案补充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我们生活的地方,处在我国四大高原之一的黄土高原上。今天我们共同来认识生养我们的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引导学生读图8.1“黄土高原的位置”或挂图,

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简单地介绍把黄土高原。

总结:在我国北方的大地上,有一片被深厚黄土覆盖的地区——黄土高原,它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2、讲述: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黄土地形景观——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

引导学生读图8.2“黄土高原景观”认识“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仔细比较“塬、梁、峁”的景观特征。

提问:我们所处的地方是哪一种黄土地貌景观?

学生回答:黄土塬。

3、提问: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教师巡回指导。

(1)读图8.3“黄土形成过程示意”说说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规律。

(2)下面是支持黄土高原黄土“风成说”的几方面证据,讨论每一条证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水冲来的。

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黄土流动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小结: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等。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黄土高原表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特点,“塬、梁、峁”等地貌类型多样,这些特征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1、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水、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8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林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而黄土高原恰恰是一个植被极度缺乏的地区。

引导学生完成活动1:“阅读图8.6,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

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让学生阅读图8.7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

引导学生归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

2)人为原因主要有: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3、引导学生完成活动3: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

读图8.8,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在哪个范围内。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4、提问: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会产生什么后果?

引导学生读图8.5和第二自然段课文回答: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达标检测

1.填空

(1)黄土高原东起、西至、南连、北抵。跨越、、、等省区。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作用形成的。

2.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

(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A.黄土坡B.黄土塬C.黄土峁D.黄土梁

3.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作业布置一、单项选择

1.黄土高原与南方地区的重要界线是:()

A.淮河B.秦岭C.太行山D.大兴安岭

2.关于黄土高原的形成,已得到广泛支持的说法是:()

A.冰川B.地震C.风成说D.火山灰堆积

3.黄河中下游含沙量大的重要原因是:()

A.注入的支流众多B.降水量大,位于湿润区C.水流速度快D.流经黄土高原区

4.黄土高原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A.旱涝灾害B.台风C.寒潮D.地震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板书设计

第八章认识跨省区域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区。

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塬、梁、峁

3.黄土高原的成因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二)水土流失产生的后果

23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