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 八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规范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这里给大家分享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写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时参考。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说明文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的丰富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

学生讲解法,教师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提问的方法巩固上节课对本文内容的感知,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展示点评(30分钟)

题目一:回顾十七十八课学过的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说说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体会作用。

【设计意图】温故旧知,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并会赏析其作用。

题目二: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试从文中找出两到三句,并分析品味。

【设计意图】明确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题目三:作者不按照蝉的成长过程先写蝉的卵,而是首先写蝉的地穴,从蝉的幼虫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文章别具匠心而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题目四:仔细观察一只小动物或者昆虫的生活习性,学习课文生动的说明方法,写一段介绍说明的文字。两百字左右。(口述)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学以致用。

三、整理订正导学案(5分钟)

通过展示环节,解决学生的疑问,使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利用双色笔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订正,并将点评过程中,其他同学精彩的言论补充在自己的导学案上,有助于之后的复习。

四、教师小结(5分钟)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对昆虫应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可以感受到生命闪亮的蜕变和价值。

五、达标检测(5分钟)

它臃肿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汁液,可以用力抵御穴里的尘土。它掘土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璧就更加柔软。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所以,它在地面上出现的时候,身上常有许多潮湿的泥点。

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找到就爬上去,用前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知识与技能

1.弄清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启迪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通过速读、跳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弄清说明的层次和说明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准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感情。

重点学习说明的层次、语言特色和写法特点。

难点阅读较长文章,把握说明的层次。

学法速读法、跳读法、“巧妙裁剪”法。

课时1课时

同学们,谁看见过时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把时间比作一去不复返的流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这里人们把时间比作为飞速的“箭”和“梭”……其实时间把它的脚印留在了许许多多我们不曾看到、不曾了解的地方。在那里,隐藏着的不仅仅是时间的脚印,而且还有无数的宝藏。例如,那千万年来躺在山野里的岩石,便是一部历史的教科书……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科普学家陶世龙的科普小品《时间的脚印》,和陶老先生一起走进大自然。

陶世龙,1929年4月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关于岩石

岩石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变质岩。沉积岩分为沙石岩和泥石岩,砾岩是沙石岩的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鹅卵石,和今天我们见到的雨花石,都是砾岩的一种。砾岩体积较大,内部有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质地较硬,称为“砾”;在“砾”和“砾”之间,有质地较细较软的岩石。它们紧挨在一起,形态有点像公园里的鹅卵石小道。当砾岩中较细较软的部分松动,原始形态的鹅卵石和雨花石就脱离开来,经过长期的水流搬运、冲击,被不断地磨圆,最后沉积在河床的底部。

1.这篇课文中有一些字词我们接触较少,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些字词中加点字的读音(齐读):

踪迹(zōnɡ)腐蚀(shí)浑浊(zhuó)山麓(lù)

海枯石烂(kū)粗糙(cāo)帷幕(wéi)

龟裂(jūn)刨刮(bào)楔形文字(xiē)

2.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并用笔勾画出重要环节。

3.岩石是如何从毁灭走向新生的?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岩石有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

5.完成下列填空题,说说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脚印的。

从(“死”的石头上)可以看出地壳的活动;(石头的颜色不同)可以说明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化石)可以帮助认识地球生物的演化过程。

6.小结:了解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对现实生活也是有意义的,我们熟悉了这些石头的历史,便有可能踏着历史的脚印,一步一步地走向地下的宝库,探寻它们,进而为人类造福。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特色?

本文标题便很新奇,把“岩石”比作是“时间的脚印”。时间在不断流逝、不断前进,但却看不见摸不着,把时间比作脚印,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2.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讨论明确:课文引用高士其的话开头,把时间拟人化,一方面与课题照应,另一方面,通过引用,由生活时间引入地质时间,更切合读者实际生活,吸引读者。

3.第4自然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是否偏离主旨?

没有偏离主旨,因为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说明时间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山野里每一厘米厚的岩层便代表着几十年到上百年的时间,但它只是大自然中保存着的许多种记录时间的“重要的一种”,而“铜壶滴漏”则是这其中的另外一种,二者相互补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找出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段落,分析它们承启了哪些内容?

第5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总领下文——岩石被自然界中各种因素改变)

第7自然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启下——岩石毁灭的过程)

第18自然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承上——总结上文岩石新生的历史)

第22自然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承上启下——承上总结了岩石记录时间方式之一:毁灭与新生;启下谈岩石记载历史痕迹)

第24自然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承上——总结“砾石”能够记载地壳的活动)

第27自然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启下——列举事例说明化石记录地质时期)

5.根据承上启下的段落,分析课文的结构,理清作者的思路。

全文共31个自然段,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5~29自然段):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5~21自然段):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二层(22~29自然段):岩石保存了历史的痕迹。

第三部分(30~31自然段):读懂岩石记录的意义,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造福人类。

6.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这是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一种方式;岩石记录时间的第二种方式是它保存了许多的历史痕迹。大家分组讨论并阅读第22~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

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

①地壳的活动;②气候的变化;③古代生物的状况;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7.阅读第28~29自然段,然后回答问题:人类是怎样根据化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的?

三叶虫化石——寒武纪——海洋宽广

大树木化石——石炭纪——温暖潮湿

长毛兽化石——第四纪——气候寒冷

8.作者在文中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了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这种依据事物内在联系、逐层进行说明的顺序,就是逻辑顺序。

9.品味说明语言

(1)“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这一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说明方法是列数字。

加点词语不能去掉,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一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和严密。

(2)“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笨重的石块想跑也跑不动,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随心所欲地走向很远的地方,生动、形象的语言,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本文是一篇科普作品,其主要任务是介绍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目的是说明认识岩石这一奇异功能所具有的重要意义,激发青少年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1.层次清楚,过渡自然。文章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主体部分从两个方面分析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文章先说明岩石无论是毁灭还是新生都透露出时间的踪迹,然后说明自然界中,地壳的运动、气候的变化、生物的繁衍生息,都在岩石中留下了痕迹,成为地球上的一部“无字的史书”。

本文中有些独立成段的句子,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有的承接上文,如“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概括了上面的叙述,有的启下,如“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引出“石烂”的话题;有的兼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

2.拟人手法,生动有趣。

从语言表达上看,本文在叙述中,大量运用了拟人写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把死寂的岩石写得生动有趣。如“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一句把“岩石”的被动与无奈表现得惟妙惟肖,令人同情。再如“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这个排比式拟人手法,给读者以形象的动感,把平时看做可怕的事物写得轻柔可见。

时间的脚印

(一)生活中和大自然中保留着许多种记录时间的方式。

(二)岩石是怎样记录时间的1.岩石的厚度和生成顺序2.岩石保存的历史痕迹地壳的变化气候的变化古代生物的状况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三)读懂岩石记录,造福人类。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把握演讲词的内容特点。

2.品析演讲词的语言技巧。

3.演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点:

把握演讲词的内容特点。

教学难点:

品析演讲词的语言技巧。

教学环节:

一、感知——了解演讲词

(一)演讲词的概念和特点

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它的特点有:

1.内容上,鲜明的观点、具体的事例和清晰的思路;

2.语言上,运用说话的技巧使语言风趣幽默,魅力四射。

(二)文章内容梳理

完成表格

二、品讲——欣赏风趣幽默的语言

1.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各位呢,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硕士生呢,九、十点钟的太阳;博士生呢,十点、十一点钟,如日中天的太阳。

2.我觉得人们把我看成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是把时态弄错了,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现在时态,甚至于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一个将来时态。

3.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逸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作雄辩,凡人就是狡猾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作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

4.所以多数情况下,了解我的人还相信我,还能说服他,对我不太了解的人我很难说服他,我也懒得去说服他,就采取阳奉阴违的办法,一旦干到具体的活儿,他根本不清楚里头怎么回事。

……可是我已经脱离第一线,高峰过去了,不干什么事情,已经堕落到了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却说我是。

……事业需要,有时候就去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

5.我觉得我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

三、演练——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运用“设问+排比+对比”的组合手法仿写一段话来表达你的一个观点,并尝试着讲出来。

四、小结

演讲词的特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基础知识

一、选出下列加黑字注音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萧乾

a.gānb.qǐc.qiánd.qán

答()

2.蹊跷

a.qīqiāob.qīqiào

c.xīqiāod.xīqiào

答()

3.殷切

a.yīnb.yīngc.yūnd.yìng

答()

4.嫣红

a.yāngb.iānc.yiānd.yān

答()

5.机械

a.jièb.xièc.qièd.jié

答()

二、选出下列加黑字注音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玛瑙(nǎo)衣兜(dōu)

草坪(píng)泛舟(zhōu)

b.厂甸(diàn)山坳(ào)

卵石(luǎn)荷塘(táng)

c.枣核(hé)镶嵌(qiàn)

凝聚(níng)摇曳(yì)

d.缺憾(hàn)堆叠(dié)

弥补(mí)修饰(shì)

答()

三、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同窗托幅贵重揣起

b.用途尚若枫叶解释

c.掀启痴情缩影挑选

d.慰藉张弛凉亭依恋

答()

四、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五、依照课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东西倒不占份量,可是用途却很(奇特、奇异、蹊跷)。

2.拥抱之后,他就(急切、细切、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

3.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粉红、桃红、嫣红)。

4.经他指点,我(留神、小心、留意)到台阶两旁是他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

5.他(劈头、劈脸、劈头盖脸)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六、选出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感慨良深

a.有所感触而发出很深的慨叹。

b.对别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

c.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思想情绪。

d.看到某物而引起深深的怀念。答()

2.朴实无华

a.朴实厚道b.朴实直率

c.踏实不浮夸d.朴素简陋

答()

3.游子

a.旅游的人b.客居他乡的人

c.离开家乡的人d.无家可归的人

答()

七、用概括句意

1.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

2.比喻人已衰老,接近死亡。

3.好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

4.事先未商量而彼此想法相同。

八、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b.从村庄来到野外,麦苗郁郁青青,路边的青草也泛起片片绿意。

c.长江仿佛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d.大地简直成了一块紫水晶。

答()

阅读

一、

①经他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他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

②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③我们在__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④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

⑤他感慨良深地对我说……

1.调整句子顺序,将调整后的句子序号填入表格中。

2.说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

3.如将文中加黑字“劈头”换成“突然”,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答:。

二、他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五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

接着,他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径,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他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他告诉我,时常在月夜,他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1.这段文字写了美籍华人向作者的诉说,诉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这花园有点家乡的味道。

b.心上总缺点什么。

c.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d.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答()

2.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的标志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花园中有体现家乡特点的垂杨柳、睡莲池和“北海”一样的假山

b.这里的主人思念家乡

c.此时花园中的主人和客人都思念家乡

d.花园中的主人和客人是同一个家乡

答()

3.以下是对“我心里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心里总感到现在住的地方缺少故乡的特色。

b.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但心里仍不满足,觉得缺少可玩的地方。

c.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但由于不是生活在故土上,所以觉得一切都缺乏保障。

d.心里感到的是远离故土的缺憾。因为家庭事业的如意,新式设备的拥有,不能填补离乡的空落。

答()

4.“真是个细心人呢,他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这一句,表明了什么?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一座座北海的景观堆砌得那么逼真,表明朋友有艺术天才。

b.对北海的景观记得那么细致,真切,摆得那么细心,表明朋友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c.有那样的闲情逸志堆北海,表明朋友有一颗童心。

d.对北海的景观记忆犹新,表明朋友非常喜欢那里,还想再去。

答()

5.将文中表现中心意思的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

答案

基础知识

一、1.c2.a3.a4.d5.b

二、c

三、c

四、1.liáng估量liàng分量2.chēng称赞chèn匀称3.jiǎ假如jià放假4.pū铺床pù床铺

五、1.蹊跷2.殷切3.嫣红4.留意5.劈头

六、1.a2.c3.c

七、1.故弄玄虚2.风烛残年3.如获至宝4.不约而同

八、b

阅读

一、

1.④②③①⑤

2.说明那位朋友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老朋友的反映,想尽快地让人理解他的思念之情。

3.不好。改为:“忽然”,问话就变成出人意料了,与人物此时的心情不一致,表达也就不准确了。

二、1.c2.a3.d4.b5.文章最后一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学会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能做到恰当的安排线索和结构。

2、培养学生的文本整体整体感知和概括能力、鉴赏评价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精读课文,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情感与价值目标:

充分利用自然中的审美元素,激发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的感悟。

教学重点:

体验文中历史典故所体现的人文思想,在审美中思考自然、思考历史,并能形诸文字。

教学难点:

体会中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二、题目解说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首先点明描写的物象是落日,而不是日出。“西部”点明物象的环境,为什么是地平线呢?因为西部是平原,很平坦,所以才能看见地平线。

理解阅读

全文共18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二、学生精读课文,对进行圈点勾画,提出疑难问题。

三.就疑难问题小组成员展开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如有同学不能解答的疑问,以提交纸条的形式向老师提问。

四.教师边串讲课文边对学生提出的给予解答。

1、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提问: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明确: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提问:作者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2、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2、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导入:

我们大家都看过日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刘白羽和徐志摩眼中的日出的瑰丽景象,今天我们再一起去感受西部落日的辉煌。

认知阅读

一、检查字词。

二、简介作者:

三、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1、全文共18段,可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对西部落日的印象评价。

第二部分(2—16)分写两次在西部看到的落日的雄伟景象。

第三部分(17——18)揭示主题,突出落日的庄严、神圣和悲剧感。

2、第一部分主要讲什么?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绘定西高原落日的.美丽景象的?

4、第四段插叙“左公柳”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理解阅读

1、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采用什么手法写出了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

2、面对罗不淖尔荒原落日的辉煌景象作者有什么感想?

3、第十六段插叙“罗曼.罗兰创作”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2、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体会感悟:较之日出,落日景象更庄严、神圣和具有悲剧感.

五、分析的写作特色

我们要学习本篇的哪些写作方法,才能让自己的也引人入神.

明确:

1.写景抓住地域特征.

2.写景中插叙历史故事,增强文化底蕴.

3.以情入景,以情动人.

课堂小结

黎明象征新中国的诞生。新中国的诞生正是从漫漫黑夜中升起的曙光,它标志着旧世界的逝去和新世界的到来。此时此刻,作者对日出景象的赞颂,与对新中国的赞颂,已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种雄伟奇丽而又蕴含哲理的艺术境界。(可谓“意与境浑”)

拓展阅读

说说古诗文中有关落日的描写的句子。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6

【单元主题】

本单元是古诗文单元,亦可称之为表现“理想”主题的单元。本单元的文章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模式,传达一种憧憬;或吟咏理想的人格,抒写一种追求。文章凝练而隽永,读来颊齿生香。

【课标要求】

1、能够了解“记”“铭”“说”等不同体裁的不同特点,通过夹叙夹议、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等方式,学会说点道理,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等。

2、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一步训练具独立阅读、诵读古文的能力。有较为丰富的古文基础知识积累,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独立阅读较为浅显的古文,能初步鉴赏古代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在学习古文过程中,学会抓住文中的关键性的词句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从古文中发掘古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情感。在学习中要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单元学习目标】

1、注重诵读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本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一定要在课上争取达到成诵或基本成诵。正确朗读的基本要求包括:

(1)读准字音。

(2)节奏鲜明。

(3)读出一点语气。

2、运用探究的方式学习文言文,培养自行领悟的能力,可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弄清字面上的意思,即通常所谓的疏通文意。

第二步是探究思想内容(有时也包括作者的感情)和写法。

25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