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

时间: 新华 八年级教案

好的教案应该考虑所需教具的准备,如教学用具、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等,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好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应该怎么写?快来看看,小编给大家分享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的写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篇1

教学目标

1.把握讲演词的特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感受闻一多追求真理、大义凛然的精神气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朗读,品味语言,体会爱憎。

难点:把握讲演词的特点。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影音资源】《闻一多在李公仆追悼会上的讲演片段(影视资料)》,营造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1946年,来缅怀为争取民主和平进步而献出宝贵生命的李公朴先生、闻一多先生,感受闻一多先生这位优秀的诗人、卓越的学者、大勇的民主战士,为争取民主和平、反对的行动中所表现出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

二、整体感知

1.了解文体。

讲演词又叫演说词、讲话稿,是一种供口头向群众宣传的、带有鼓动性的文章。

讲演词有以下特点:第一,考虑听众对象,要有针对性。第二,观点集中、鲜明。第三,思路清晰,内容充实。第四,语言通俗生动,感情深厚充沛。

讲演词的结构灵活多样,不管采用什么形式,但大体都有三部分内容:开头提出问题,或亮出讲话要点,以引起听众的兴趣和关注;重点是中间部分对讲演主旨的阐述;结尾回应开头,总结全文,或提出希望和祝愿,使听众受到激励和鼓舞。

可参考【微教案】《讲演词的特点》《如何写作讲演稿》

2.走近作者。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现代诗人、学者和坚强的民主战士。1920年7月发表了第一首新诗《西岸》,从此跨入中国诗坛。

1923年9月,他的第一本诗集《红烛》出版。这本诗集反映了诗人对伟大祖国真挚的爱和对黑暗现实极端的恨。他把自己比喻为正在燃烧的红烛,宁愿牺牲自己,誓为他人造福。

1928年1月,诗集《死水》出版,这是他的代表作,面对苦难的祖国,严峻的现实,他的爱国主义热情更加炽烈,而虚幻的唯美主义的成分减少了。

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1946年7月17日、朱德同志在唁电中称赞他:“为民主而奋斗,不屈不挠,可敬可佩。”周恩来同志在悼词中写道:“心不死,志不绝,和平可期,民主有望,者终必覆灭。”

3.了解背景。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为篡夺革命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动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为了这一运动,制造白色恐怖,爱国民主人士。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他事先没准备发言,但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这篇义正词严的讲演。当天下午,他就被暗杀。课文是这次讲演的记录整理稿。所以称为“最后一次讲演”。

可参考【微教案】《李公朴》

4.检查预习情况。

(1)给加点字注音。

诬蔑(wūmiè)(tú)恐怖(kǒng)挑拨离间(jiàn)

卑鄙(bǐ)卑污(wū)赋予(yǔ)

(2)解释下列词语。

诬蔑:捏造事实冤枉人。

卑劣:卑鄙恶劣。

赋予: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蛮横:(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卑鄙无耻:品行低下,不知廉耻。

挑拨离间:搬弄口舌,引起争端,使互相猜忌而离散。

5.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影视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感受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

(2)学生大声朗读,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

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回答问题。

①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理清讲演思路并概括每部分内容。

参考

①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②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高度赞扬了李公朴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精神,痛斥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揭露了其虚伪的本性。

第二部分(4、5段):分析国民党的虚弱本质,指出人民必胜,光明就在眼前。

第三部分(6—12段):号召昆明人民发扬优良传统,坚持斗争,表达自己为正义而献身的决心。

三、局部探究

学生大声朗读1、2段,思考:

1.讲演中,闻一多先生一再痛斥敌人的卑劣无耻,他是从哪几个方面痛斥的?

师生交流,回答

参考

(1)李公朴无罪而遭毒手;(2)要杀,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杀,只会偷偷摸摸地暗杀;(3)杀了人,为推脱罪责,反造谣诬蔑,嫁祸于共产党。

可参考【微教案】《开头结尾》

2.学生朗读第3段,思考:

这一段讲稿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李公朴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怎样的态度?

师生交流

参考

对李公朴先生被暗杀十分悲痛,并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献出宝贵生命是昆明无限的光荣。

总结:讲演开始,闻一多先生痛斥敌人的卑劣无耻,赞扬了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爱憎分明,体现了讲演者鲜明的态度。

3.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1)作者是如何揭露的本质,进而指出末日来临的?

(2)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思考交流

参考:(1)首先表达对反对派的强烈愤慨,接着剖析出敌人内心的虚弱:自己在恐怖、慌、害怕,然后指出他们的末日来临:完了、快完了。

(2)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4.学生齐读第三部分,思考:

(1)对进步青年,闻一多先生发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2)在讲演的最后,表达出闻一多先生怎样的精神?

师生交流

参考

(1)发扬云南光荣历史,继续进行民主和平运动。

(2)义无反顾,随时准备献身的精神。

5.学生大声朗读全文,体会讲演词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四、总结拓展

1.结合本节所学课文具体内容,总结讲演词的特点。

个人总结,小组交流。

明确:讲演词的特点:第一,有的放矢,考虑听众对象。闻一多先生在李公朴烈士追悼会的现场,面对的既有大批的民主人士与进步青年,又有国民党的特务。闻先生对前者发出号召,对后者则严厉痛斥,充分考虑了听众对象。第二,观点集中、鲜明。对民主人士与进步青年,鼓励号召;对敌人,则是严厉痛斥。第三,讲演首先痛斥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接着分析其虚弱本质,最后发出号召,思路清晰。第四,多种称呼,多种句式,多种修辞,语言铿锵,语气强烈,爱憎分明。

2.在横行霸道的黑暗年代,无数革命先烈无所畏惧,勇于斗争,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的生活。今天,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实际行动来缅怀革命先烈?谈谈你的看法。

各抒己见。

五、作业设计

(1)完成【试题中心】“基础训练”

(2)模仿作者练习讲演,进一步感受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的态度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体会讲演词的特点。

可参考【悦读世界】

六、板书设计

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赞扬李公朴斗争精神,痛斥敌人罪行

讲演内容分析敌人的虚伪本质,指出人民必胜

号召昆明人民坚持斗争,表达自己献身决心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模仿讲演练习,进一步感受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的态度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体会讲演词特点。

一篇讲演词,能够征服听众,除了有清晰的思路与鲜明的观点外,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品味一下这篇讲演词的语言特色。

二、局部探究

同学们,一篇富有战斗力的讲演词,能够征服现场听众,引起强烈的共鸣,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根据刚才所听的朗读,大声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的表现力。

1.分析下列三组句子,分别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1)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

(2)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我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

(3)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

学生反复朗读,师生交流

参考

(1)反问句。用疑问的句式,表达了肯定的观点,强烈的讽刺,鲜明的爱憎。

(2)设问句。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观点上的认同。

(3)感叹句。表达强烈感情,揭露敌人的卑鄙与虚弱。

2.用讲演者的口吻反复朗读下面的语句,体会人称变换的作用。

(1)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2)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

(3)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师生交流,讨论。

参考

(1)充分表现出讲演中和群众的亲密情感和一起战斗的态度。

(2)对敌人厉声质问,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3)表达出对敌人的极端蔑视。

可参考【微教案】《不同人称的表达效果》

3.文中多处运用了修辞方法,找出来并批注,体会其作用。

寻找,思考,交流

参考

(1)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

(2)无耻啊!无耻啊!

(3)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

分别运用了对比、反复、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更好地表达出讲演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强烈的感情,增强了讲演的感染力。

可参考【微课堂】《闻一多先生的讲演艺术》

4.质疑问难:你还有哪方面的疑问,提出来一起探讨。

问题预设

(1)“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的末日!”结合背景材料想一想,这里的“光明”“黑暗”分别指什么?

(2)“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如何理解这句话?

参考:

(1)“光明”指民主和平运动的胜利。“黑暗”指国民党的统治。

(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跨出了这大门,就没想着再回来,“前脚跨出大门”是指走出去,“后脚跨进大门”是指退回来。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

四、总结拓展

播放【影视课文】,深入理解内容,体会先生的人格力量,把握讲演词的特点。

学生复习总结本课知识点、文章内容、写作特色、语言特点。

师生交流。

本文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感叹句、反问句,不断变换人称,运用反复、对比等修辞方法,表达了对国民党的强烈的憎恨,对李公朴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的热情赞颂,号召人民与敌人斗争到底,表现出闻一多先生追求真理、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气概。

学习了这篇讲演稿,我们不仅了解了讲演词的特点,品味了富有表现力的讲演语言,还感受到革命先烈闻一多先生字里行间充溢的那浓烈的爱国情怀。今天,我们同学们生活在新的时代,用怎样的实际行动爱国呢?结合本文的学习体会,谈谈你将怎么做。

五、作业设计

1.请你针对校内不文明的现象,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讲演词。

2.课外阅读闻一多的诗《死水》,写出自己的阅读体会。

可参考【写作训练】【悦读世界】

六、板书设计

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感叹句、设问句、反问句的使用

讲演语言特色对比、反复的修辞手法

不断变换人称

作用: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爱憎分明感染力强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篇2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及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2、品味文章精当的语言、布局的匠心,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想象再现景象,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景色美、意境美。设想通过读、说来落实。

【教学难点】

本文布局的巧妙。设想通过学生再造想象来突破。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三峡》引入新课

二、介绍课题、作者

本文虽短,但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答/谢中书/书”──写给谢中书的信。注意断句。明确两个“书”的含义。第二个“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含有审美意味的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陶弘景:(具体见课本注释)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读: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

本文多为四字骈句,朗读节奏为二二。散句以句意来定。

二读:默读。

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意。

教师酌情解决难字、句意。指名讲出文章大意。

三读:译读。

本文写景部分句式整齐,如果分行,就是一首写景诗。要求:和文章句式整齐相应,译句也要句式整齐。(译读要求较高,拟尝试一下)

1、教师读原文,学生译译文。(一学生读译文,其余学生齐读原文)

2、学生齐读原文,教师读译文。(本环节视学生译文如何而定)

四读:品读。

1、找出文中用的好的词,说出其妙处。(学生悟读,交流发言。教师补充)

2、可用换词法领悟下列词的妙处:

入(体现一种向上的气势)──到

交辉(交相辉映,共增山色)──齐全

将歇、将颓(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将散、将下。

乱鸣、竞跃(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齐叫、游泳。

3、在此基础上,归纳点明本文布局上的山水相映、色彩相配、晨昏变化。同时行文起伏相错,读起来也要注意语调的变化。试着读出不同的语调。

4、你认为作者是以什么样的感情来写这些景物的?体会文末两句的含义。(赞美、自豪)

五读:说读。

大自然是个广阔的舞台,那么其中的一切事物可就是演员了,他们都想在这舞台上展示自己。如果请你用生活中的一种人来比喻文中所写事物,你看它们像什么人?

1、示例:你看,那高峻的山峰直入云端,就是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2、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六读:背读。

四、作业

试把本文扩写成一段写景文。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句式整齐之美四字骈句

↗山水相映赞美

文章意境之美→色彩相配

↘晨昏变化自豪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篇3

【导学目标】

1、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在写作目的和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别。学习本文平实而准确的说明语言。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实质特征,举典型实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绩,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桥是经过放大的一条板凳”,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风趣的解释“桥”。桥是这么简单,但桥又是充满魅力的,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桥。在我国,我们的祖先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建造了各种各样的桥梁,距今已一千多年的隋代,李春建造的赵州桥就是世界桥梁史上的一个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桥的一些特点。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弧形(hú)拱桥(gǒng)匀称(chèn)张(zhuó)惟妙惟肖(xiào)

推崇(chóng)和谐(xié)桥墩(dūn)洨河(xiáo)饮涧(jiàn)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巧妙绝伦:(方法或技术等)灵巧高明,超乎寻常,没有可以相比的。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惟妙惟肖:这里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肖,相似。

匀称:均匀,比例和谐。

推崇:十分推重。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

3、作者简介

茅以升,江苏镇江人。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被誉为“中国桥梁之父”。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4、说明文文体知识

(1)说明文的分类: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和事理说明文,如《大自然的语言》;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分为平实说明文,如《地球是圆的吗》和生动说明文,如《看云识天气》。

(2)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特征。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3)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①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

②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由远及近等。

③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下面几种情况:a.从整体到部分;b.从原因到结果;c.从特点到用途;d.从主要到次要;e.从概括到具体;f.从现象到本质。

学法指导一:

【把握说明对象三法】

①看题目或首尾段;

②抓段首、段尾关键句;

③归纳总结。

注意:事物说明文的题目一般是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一般在开头或结尾的总结句交代说明对象。

学法指导二:

【概括说明对象特征四法】

①从文题入手概括;

②从开头结尾段概括;

③由段意归纳整合特征;

④验证答案要点。

注意:尽量用原文中的原词与原句作答。

学法指导三:

【辨析说明顺序方法】

1、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从说明对象入手判断。

3、从语言标志入手找出。

4、从文段大意入手分析。(4)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用等。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是由说明目的和说明内容决定的。

(5)说明文的结构:常用的有并列式、连贯式、递进式、总分式。

(6)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性、严密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在此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2)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座桥?

【交流点拨】课文主要介绍了赵州桥和卢沟桥这两座桥。

2、再读课文,概括石拱桥、中国石拱桥、赵州桥、卢沟桥的特点。

【交流点拨】石拱桥:弧形,出现较早,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设计巧妙,形状像弓,用料省,艺术价值高。卢沟桥:石拱相连,结构精巧,坚固耐用,形式优美,艺术价值高,历史价值突出。

3、课文最后两段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内容?试从文中提取两句话来概括。

【交流点拨】①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②我国桥梁事业的新发展。

【小结】文章抓住中国石拱桥的主要特点,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说明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理清顺序感知特点

小组讨论本文的说明顺序。

1、指名读第一、二段,讨论:本文主要写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为什么开头两段写一般石拱桥的特点?

【交流点拨】写石拱桥的形式优美,可以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阅读兴趣。接着写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为下面写中国石拱桥作铺垫,自然过渡到写特殊的石拱桥,这是由一般到特殊的顺序。

2、默读第四、五段,列出层次,讨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赵州桥的?

【交流点拨】作者在说明赵州桥时,运用了从概括到具体的顺序。

3、指名读第六段,提问:这一段写卢沟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交流点拨】由整体到局部。

4、要求学生在课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时间。提问:这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

【交流点拨】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说明的。

5、小结:综观全文,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上有哪些特点?

【交流点拨】本文在安排说明顺序时,是按照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的顺序;在说明桥梁的结构时,是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有关历史发展的说明则以时间先后为顺序。这样写,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步骤四品析语言把握方法

思考、研讨下列问题。(多媒体投放)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比较”一词,去掉行吗?)

【交流点拨】不行,“比较早”程度较轻,这样表达比较稳妥。

学法指导四:

【举例子的作用分析方法】

1、举例子的特征: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先从道理上讲,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2、作用: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好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3、标志:“例如”,“以什么为例”,“如”等标志性词语。

4、格式:举……例子,更真实具体地说明了……的……特征,增强了说服力。2.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不但”“而且”能否删去?“形式优美”“结构坚固”能否调整顺序?)

【交流点拨】“不但”“而且”不能删去,如果删去,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变成了并列关系。先说外观,再说功能,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并且对于桥来说,其实用价值远远重于形式,所以二者不能调整顺序。

3、《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加点的词能否去掉?)

【交流点拨】“大约”“可能”都表示不确定,只是推测的情况。“有记载的”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

4、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几乎”去掉行吗?)

【交流点拨】“几乎”强调了石拱桥分布范围广,但并不排除有的地方没有石拱桥的可能。

5、(赵州桥)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当时可算”能否删去?)

【交流点拨】“当时”是从时间上限定,“可算”是从程度上限定。这样才更符合实际情况。

【教师总结】说明文的语言有准确、严密的特点,从以上例句,可以发现本文:使用数字准确;没办法用准确数字的,就用表示估计的数字;对暂时还无法肯定的意思,就用表示推测的语言来表达;恰当地使用限制性的词语,使表达的意思趋于准确。因此,我们学习说明文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准确”。

6、找出本文用到的说明方法(多媒体展示)。

【交流点拨】(1)引用——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2)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3)打比方——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4)摹状貌——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5)作诠释——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连,所以这种桥叫作联拱石桥。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有关知识。学习本文,须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其特征;理清说明顺序,探究作者的说明技巧;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既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又学到写作说明文的技巧。

根据课文内容和插图,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旅鼠的三大奥秘。

2.学习作者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

3.理解并掌握本文运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学生自己探究课文解答旅鼠之谜,培养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用“记叙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①查阅有关作者生平的资料。

②搜集有关旅鼠以及其它动物奇异现象的资料。

③分角色朗读课文。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有许许多多奇怪的现象,有的已经被人们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有的至今仍是一个谜团:在北极生活着一种被人们称之为旅鼠的老鼠,每对一年竟能繁殖后代967118只!一旦旅鼠多了,它的毛色就会发生变化,灰黑色变成鲜艳的橘红色,好像是在吸引天敌的注意;如果死不成,他们就会聚成几百万只的大军,浩浩荡荡直奔大海,集体自杀。这些行为究竟是为了什么?科学家们绞尽脑汁,研究了好几个世纪,至今也没有解开这个谜团。今天,我们就与位梦华先生一起走进旅鼠世界,详细了解旅鼠的奥秘!(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①画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并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

②思考并概括旅鼠有哪些奥秘?

2.质疑交流

①词语重点:神秘莫测媲美膨胀滑稽道听途说繁衍

②作者简介:

位梦华:1940年生于山东平度,1982年10月去南极考查,1991年六月位梦华独闯北极成为直接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并广交朋友的第一个中国人,主要著作有《奇异的大陆──南极州》《北极的呼唤》等。

③旅鼠的奥秘:北极旅鼠繁殖能力超强;旅鼠超出一定数量,它的毛色由灰黑色变成鲜艳的橘红色,以吸引天敌;如果死不成,几百万只旅鼠直奔大海,集体自杀。

3.探讨:旅鼠的奇特行为给对人类有何启示?

(文字资料:美国科普作家、未来学家阿西摩夫在1972年就人口的未来写道:“目前,世界人口正以每日20万或每年7000万人的速度增长着……完全有理由担心,如果地球人口继续像现在这样,每过35年就增加一倍,那么,到公元2570年人口将增加10万倍;到公元3550年,人类机体的总质量就会等于地球的质量;到公元7000年,人类的质量就会等于已知宇宙的质量!看来很明显,如果不加以控制,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恶果。

启示:(1)自然界本身具有调节作用,一旦打破生态平衡,就出现向新的平衡转化的趋势;

(2)从自然界的调节中人类应当觉悟:人类也应注意自我调节,以求和谐发展;

(3)科研过程要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只有创新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才能解开大自然之谜。)

三、赏读分析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自己获得了哪些知识?

简要回顾本文内容。

2.作者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准确说明旅鼠的这些奥秘?请举例说明。

学生快速浏览后,列提纲回答。

教师总结: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

3.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知识巧妙的介绍给大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课文中的例子加以分析。

教师先将本文的概括介绍投影显示,学生在对比中明确:

①作者运用记叙的方式,采取对话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的介绍科学知识;

②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

③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通俗易懂,妙趣横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总结科学小品文的写法特点。

①作者运用灵活的方式,采取多种描写的方法,生动形象的介绍科学知识;

②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

③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通俗易懂。

四、积累拓展

1.请用二、三百字将本文介绍的知识概括出来,然后小组交流,选出两名代表在班内交流并评价。

2.除了旅鼠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的奇特行为,请将课下搜集的相关知识讲给同组同学听。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及其查阅的资料,全班交流,注重找出动植物的奇异表现及原因。

五、课下作业

运用本文的写法,将你最感兴趣的一种动植物的奇异行为写成一篇科学小品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篇5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征。

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感情的语言。

3.感受父爱的伟大,学会关爱父母。

教学重难点

学习从平凡生活中撷取细节展现人物。体会平实的语句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导入新课

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读不懂,直到他们真正长大,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它时,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今天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背影》。通过“背影”这一感情的聚焦点,一同感受这一熟悉的而又陌生的、清晰的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共同体会父子深情。

(二)出示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线索,把握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征。

2.理解文章中父亲的四次“背影”,品味朴实无华却饱含感情的语言。

3.感受父爱的伟大,学会关爱父母。

过渡语:同学们,让我们正确朗读课文,勾画文中重点的字词,打好学习的基础,然后根据自学指导,完成自学任务。

二、先学

(一)自学指导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节奏和感情)并思考以下问题:

1.紧扣“四”字,解读《背影》,试一下请找出:四次背影、四次流泪、四句父亲的话。

点拨:“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现四次,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照应背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反复照应了标题,使文章贯串一气,浑然一体。

四次泪,徐州见父——难过的泪;望父买橘——感动的泪;父子分手——惜别的泪;北京思父——伤心的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四次流泪中,让我们看到了朱自清先生对父亲深深的挚爱和他那颗水晶般透明的心。

父亲对我的关爱的话主要也是四句。第一处: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这路!”这是父亲在祸不单行,家境十分惨淡的处境下,强抑悲苦,反过来劝慰儿子,可见父亲的体贴。第二处:“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的心目中高于一切,惟恐儿子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亲自送儿子。第三处:“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把儿子送上了车,已经照顾得无微不至了,可是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到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为儿子去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自己很明白,可是为了儿子,自己仍然心甘情愿地去买橘子。第四处“我走了,里边没人”。父亲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后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四句话中蕴涵父亲多少对儿子的怜惜、体贴与依依不舍,朴实的语言中充满着溢于言表的深挚感情,父亲的那颗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2、分清段落层次,疏通文意。

点拨:回家奔丧一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

南京送别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

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

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

(二)自学检测

要求:在学案上完成自学检测题目,书写认真、规范,不能乱涂乱画,一对一检查并用红笔纠错。

1.《背影》的作者是——,字——,江苏扬州人。——家、诗人、学者、——。散文代表作品有《》《》《》《》等。

2.初读课文,词畅句通,试着给下面划横线的字注音。

交卸奔丧差使狼藉踌躇迂腐

颓唐琐屑蹒跚簌簌擦拭举箸

(三)我的疑惑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刚才的学习中你有什么疑惑,提出来请大家帮助解决:

三、后教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理解文意了,那么接下来让我们根据学案提示,再次速读课文,10分钟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准备展示。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请用波浪线划出具体描写“背影”的语句,思考:第六段描写父亲背影时有哪些精彩之处?

点拨:段落中的“定格描写”;“连续动词”描写;“泪”的表“情”作用;黑色与红色;父亲的话语欣赏;动词的表现力;父亲的外貌;两次写“背影”;父亲买橘等。层次分明,语言朴素、情感深沉地描写了父亲的背影,那布帽、布马褂、布棉袍,表现了父亲的家庭败落、生活困苦的境遇;那蹒跚的步态,那探身、攀手、缩脚、倾身等动作,形象地描绘了父亲的费劲吃力;那叮嘱的话语,表现了父亲的关怀备至;那流泪,又流泪的叙述,表现着作者内心非常复杂的情意。

2、请用着重点标出父亲过铁道买桔子的动词,以“我认为--用的好,因为---”的句式品味作者用词的妙处。

点拨:言之成理即可。

3、本文不同于一般作品从正面着笔去描写人物肖像,着力于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而是选取了对儿子来说再平常、再熟悉不过的“背影”为表现角度,为什么车站送行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

点拨:“背影”是本文的文眼,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起到点题的作用。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令普天之下所有华夏儿女都感动的“背影”,摧人泪下,感人至深。朱自清先生除了被深深感动外,还会有一丝的后悔或遗憾;因为二十岁的他当年并没有很好地理解父爱,还有“暗笑他的迂”等不应有的心理。所以一旦理解之后,定会有自责之意。这是他平生以来第一次真正理解到了父爱的真谛,第一次顿悟到了父爱的存在。这是惜别的“背影”。朱自清在顿悟到父爱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理解父亲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即将分别格外依恋。

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奔波劳碌,谋事艰难,在他们心头笼罩着一层不散的愁云。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所以更唤起人们的同情、叹惋和共鸣。

课后小结

教师寄语:青春年少,我们也曾对挚爱我们的父亲任性过,误解过。请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开头给你的父亲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对他们的爱。课下整理成书信,写给父亲。

课后习题

请迅速完成下列题目,一对一检查后迅速用红笔纠错。(两个题目任选其一)

1、有人说:“父爱象一张弓,折弯身躯蓄一生之势把孩子射向远方”。父爱如山般厚重,如海洋般深沉,如天空般广阔,如郁金香般含蓄。在你的人生经历中,你的父母肯定也给予了你许许多多的关爱,想一想,你有过哪些被父母感动的记忆?(150字左右)

2、读下面两段歌词,请写一写你对父亲的理解。

①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不知不觉您鬓角露了白发,不声不响您眼角上添了皱纹。听听您的叮瞩,我接过了自信;凝望您的目光,我看到了爱心。有老有小您手里捧着笑声,再苦再累您脸上挂着温馨。

②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流;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篇6

基础知识

一、选出下列加黑字注音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萧乾

a.gānb.qǐc.qiánd.qán

答()

2.蹊跷

a.qīqiāob.qīqiào

c.xīqiāod.xīqiào

答()

3.殷切

a.yīnb.yīngc.yūnd.yìng

答()

4.嫣红

a.yāngb.iānc.yiānd.yān

答()

5.机械

a.jièb.xièc.qièd.jié

答()

二、选出下列加黑字注音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玛瑙(nǎo)衣兜(dōu)

草坪(píng)泛舟(zhōu)

b.厂甸(diàn)山坳(ào)

卵石(luǎn)荷塘(táng)

c.枣核(hé)镶嵌(qiàn)

凝聚(níng)摇曳(yì)

d.缺憾(hàn)堆叠(dié)

弥补(mí)修饰(shì)

答()

三、选出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同窗托幅贵重揣起

b.用途尚若枫叶解释

c.掀启痴情缩影挑选

d.慰藉张弛凉亭依恋

答()

四、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五、依照课文,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东西倒不占份量,可是用途却很(奇特、奇异、蹊跷)。

2.拥抱之后,他就(急切、细切、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

3.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粉红、桃红、嫣红)。

4.经他指点,我(留神、小心、留意)到台阶两旁是他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

5.他(劈头、劈脸、劈头盖脸)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六、选出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1.感慨良深

a.有所感触而发出很深的慨叹。

b.对别人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

c.跟外界事物接触而引起思想情绪。

d.看到某物而引起深深的怀念。答()

2.朴实无华

a.朴实厚道b.朴实直率

c.踏实不浮夸d.朴素简陋

答()

3.游子

a.旅游的人b.客居他乡的人

c.离开家乡的人d.无家可归的人

答()

七、用概括句意

1.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

2.比喻人已衰老,接近死亡。

3.好像得到了最珍贵的宝物。

4.事先未商量而彼此想法相同。

八、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b.从村庄来到野外,麦苗郁郁青青,路边的青草也泛起片片绿意。

c.长江仿佛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d.大地简直成了一块紫水晶。

答()

阅读

一、

①经他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他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

②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③我们在__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

④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

⑤他感慨良深地对我说……

1.调整句子顺序,将调整后的句子序号填入表格中。

2.说出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答:。

3.如将文中加黑字“劈头”换成“突然”,表达效果好不好?为什么?

答:。

二、他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五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

接着,他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沿着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径,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他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他告诉我,时常在月夜,他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1.这段文字写了美籍华人向作者的诉说,诉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这花园有点家乡的味道。

b.心上总缺点什么。

c.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d.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

答()

2.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的标志是什么?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花园中有体现家乡特点的垂杨柳、睡莲池和“北海”一样的假山

b.这里的主人思念家乡

c.此时花园中的主人和客人都思念家乡

d.花园中的主人和客人是同一个家乡

答()

3.以下是对“我心里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的理解,选出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心里总感到现在住的地方缺少故乡的特色。

b.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但心里仍不满足,觉得缺少可玩的地方。

c.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但由于不是生活在故土上,所以觉得一切都缺乏保障。

d.心里感到的是远离故土的缺憾。因为家庭事业的如意,新式设备的拥有,不能填补离乡的空落。

答()

4.“真是个细心人呢,他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这一句,表明了什么?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将序号填入括号中。

a.一座座北海的景观堆砌得那么逼真,表明朋友有艺术天才。

b.对北海的景观记得那么细致,真切,摆得那么细心,表明朋友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c.有那样的闲情逸志堆北海,表明朋友有一颗童心。

d.对北海的景观记忆犹新,表明朋友非常喜欢那里,还想再去。

答()

5.将文中表现中心意思的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

答案

基础知识

一、1.c2.a3.a4.d5.b

二、c

三、c

四、1.liáng估量liàng分量2.chēng称赞chèn匀称3.jiǎ假如jià放假4.pū铺床pù床铺

五、1.蹊跷2.殷切3.嫣红4.留意5.劈头

六、1.a2.c3.c

七、1.故弄玄虚2.风烛残年3.如获至宝4.不约而同

八、b

阅读

一、

1.④②③①⑤

2.说明那位朋友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老朋友的反映,想尽快地让人理解他的思念之情。

3.不好。改为:“忽然”,问话就变成出人意料了,与人物此时的心情不一致,表达也就不准确了。

二、1.c2.a3.d4.b5.文章最后一段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篇7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难点:

1.文中的肖像描写和其作用

2.理解由外貌透视心灵的手法,感悟托尔斯泰的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二课时

课前准备:

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安排同学查阅托尔斯泰生平传记和作品,以和有关资料,通过媒体,查阅茨威格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尤其是对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要有所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同学介绍列夫?托尔斯泰和其作品,交流、补充、归纳:

列夫·托尔斯泰是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复活》使托尔斯泰达到了艺术高峰,是他实践了“最清醒的实际主义标志”。

2.放映幻灯片,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正音、巩固,重点词语列举如下:

(1)给加线字注音

胡髭长髯鬈发禁锢颔首低眉锃亮广袤无垠

(2)解释下列词语

器宇禁锢鹤立鸡群正襟危坐

轩昂颔首低眉诚惶诚恐广袤无垠

三、整体感知

生自行朗读课文考虑:

1.课文主要可分几局部?每局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在描写过程中,为什么重点描写他的眼睛?

要求:朗读课文时,要在书上作出必要的标志,并考虑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之后互相交流。

放映托尔斯泰的肖像图片,让同学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没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前面的彩色插图加以体会)

阅读、观赏和讨论后明确:

1.可分两局部:

一、(1~5)段主要刻画列夫?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二、(6~9)段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那双非同寻常的眼睛。

2.因为眼睛是心灵之窗,托尔斯泰丰富的精神世界,通过眼睛充沛的表示出来。作者对托尔斯泰的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地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

四、精研第一局部

指读:找五名同学每人读一段,考虑: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的?

讨论明确:可用课文原句,也可用自身的话概括,择要如下:

(1)须发:多毛、胡须浓密

(2)面部轮廓结构: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3)面部特征:忧郁、愚钝、压抑

(4)长相:长相平平、普通

(5)访问者失望之情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找出来并说说作用。

(此处要明确夸张的含义以和作用,并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写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句子,并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作用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不只使“画面”气韵生动,而且使人发生丰富的联想,使人物形象生动可感。

3.读了这一局部,再次观看肖像图片(或彩色插图)考虑:你如何评价托尔斯泰的相貌?交流讨论,总结如下:

长相粗鄙:多毛、浓胡须、矮身材,普通、平凡

五、教师总结

本局部前几段细致入微地描绘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生动描述了访问者心目中的托尔斯泰与亲眼所见的托尔斯泰的巨大反差。同时通过阅读,我们又全方位的了解了托尔斯泰的身材特点、言行特征以和待客方式,因而对托尔斯泰的形象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这样描写非但没有损害托尔斯泰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相互烘托,使托尔斯泰的外貌包括眼睛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印象

六、安排作业

1.你觉得作者在对托尔斯泰的外貌刻画中,最精彩、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

2.熟读课文,找出标明代表作者思想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测

1.前一局部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什么?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前一局部主要描写的是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突出的特点是:

(1)托尔斯泰的外貌平庸丑陋;

(2)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群里分辨不出来。

2.找出标明代表作者倾向的语句,并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举例如下:

(1)“有长者风度,天父般地如卷起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2)“长相平平,是俄国普通大众的一员”“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等。

择要概括:慈祥、善良,并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二、感悟研读文本

同学推荐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朗读第二局部,其他同学听读考虑:

1.本局部是从哪几方面来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的?

2.课文通过描写眼睛,还写出了什么?(标画原文回答)

3.在写法上,与第一局部异同点是什么?

同学结组讨论、交流,并确立中心发言人在全班讨论、明确:

1.都写了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择要概括:

(1)写犀利目光;(2)写目光蕴情丰富;(3)眼睛有威力;(4)赞美目光犀利,同时揭示他人生的倒霉。

2.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目光犀利,有准确的洞察力。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写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度和深度,展现了时代的实质和要求。

“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引用高尔基的话,夸张地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相关的语句还有很多,要求同学细加体会,讨论交流。)

3.这个问题要做重点研读:

(1)相同点是比喻和夸张联袂运用

(2)对不同点的研读,结合课下同学查阅茨威格的描写托尔斯泰的另一篇作品《世间最美的坟墓》讨论进行:

让同学讨论:最美的坟墓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说是最美的?

明确:

因为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致力于“平民化”:持斋吃素、从事体力劳动、耕地、挑水浇菜、制鞋;并希望放弃私有财富和贵族特权,因而和他的夫人意见抵触,家庭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来他终于秘密离家出走,途中感冒,于1910年11月20日(俄历11月7日)病逝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加上在《复活》中反对上帝,不信来世,被官方教会革除了教籍,坟上没有竖立墓碑和十字架,但托尔斯泰以他深邃而丰富的思想,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因而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由此和课文进行比较,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择要概括为:

不同点是前者写粗鄙、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后者写眼睛是珠宝、精美绝伦,正是写他灵魂的高贵,前后构成对比,是欲扬先抑的手法,因此取得了鲜明的艺术效果。

三、教师总结

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巨匠,发明了很多世界第一流的作品。作者不只为我们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文章的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敬重赞美之情。只有当我们阅读了他的有关作品,才会理解茨威格为什么会对托尔斯泰的眼睛做出如此的评价。

四、质疑问难

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进行,以讨论的方式解决,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究讨论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和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身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

(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答案如下:

不矛盾。幸福的规范是能认识事物,认识世界,那么托尔斯泰这个智者能看清真相,他是幸福的。从另一方面说,托尔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最大的努力去改变它却徒劳无功,这是痛苦的。托尔斯泰是倒霉的,从托尔斯泰晚年厌弃贵族生活,毅然放弃财富,以致于和家人发生矛盾,最后离家出走,客死在火车站这一经历可以看出这一点。)

六、拓展延伸

1.查阅有关资料,写一篇小优秀论文,论题为:托尔斯泰是幸福还是倒霉。

2.课外阅读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托尔斯泰》并进而有计划地阅读三大代表作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板书设计: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说明文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写作中。

2.揣摩语句,理解句子的丰富内涵,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

学生讲解法,教师指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提问的方法巩固上节课对本文内容的感知,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习。

二、展示点评(30分钟)

题目一:回顾十七十八课学过的有关说明方法的知识,说说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结合实例体会作用。

【设计意图】温故旧知,掌握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并会赏析其作用。

题目二: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试从文中找出两到三句,并分析品味。

【设计意图】明确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题目三:作者不按照蝉的成长过程先写蝉的卵,而是首先写蝉的地穴,从蝉的幼虫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文章别具匠心而井然有序的说明顺序。

题目四:仔细观察一只小动物或者昆虫的生活习性,学习课文生动的说明方法,写一段介绍说明的文字。两百字左右。(口述)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学以致用。

三、整理订正导学案(5分钟)

通过展示环节,解决学生的疑问,使学生对文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利用双色笔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订正,并将点评过程中,其他同学精彩的言论补充在自己的导学案上,有助于之后的复习。

四、教师小结(5分钟)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对昆虫应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中可以感受到生命闪亮的蜕变和价值。

五、达标检测(5分钟)

它臃肿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汁液,可以用力抵御穴里的尘土。它掘土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土上,使泥土成为泥浆,于是墙璧就更加柔软。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所以,它在地面上出现的时候,身上常有许多潮湿的泥点。

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求适当的地点——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脱掉身上的皮。找到就爬上去,用前爪紧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篇9

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掌握一些初步的学习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除读出情感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为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

(多媒体)“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再向前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喜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倘佯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她上面缀满了无数眩目的珍宝,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古往今来,有多少游客为这山光水色所倾倒,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与朱元诗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听读:明确读音和句读

(多媒体)欣赏:课文录音及画面,要求仔细听,并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朗读:学生齐读和个人读相结合(注意字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三、学

1、自由朗读,对照课本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句,并相互讨论。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理解(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四、析

1、三读: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谈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就围绕这两句来写)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奇”和“异”的?

(请2—3个学生谈看法,要求:利用屏幕上的关键词句,语言流畅)

小结: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屏幕,明确——

景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四读:明辨课文的主旨

全体朗读课文,可利用屏幕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

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作者以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出山水之美,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备用:关于吴均的生平介绍:

吴均:(496-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人,史书称他好学有俊才。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其诗多为与友人的赠答应酬,诗风以清秀为主。《梁书》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被人称为“吴均体”,其文传世的大多是短小书信,如《与顾章书》、《与施从书》和本篇。总之,从生平可见:虽想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五、结

1、(多媒体)五读:借助下列画面,发挥想象,再现作者所绘美景。

提问:读到现在,你有什么感受,你能用一段话表明自己的感受吗?

(师)《与朱元思书》一文所绘景色真是美极了!读着吴均的文章,就如同和作者一起游历富春江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

(生)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既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与朱元思书》一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及心灵的愉悦。

六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2、小结

本文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段分别从“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在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而且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得当。

六、练

(多媒体)

1、请欣赏历代文人墨客对富春江美景的赞美。

唐朝韦庄称富江“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宋代苏东坡亦誉:“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元代吴桓赞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可见,富春江的确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请结合课文及上面的内容,并加上自己的想象,写一篇关于富春江的游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劳动人民勤劳、质朴、忠厚、善良而又有所追求的优秀品质。

2.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好处。

3.学习本文平实、质朴、充满深情厚谊的语言。

教学设想:

1.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的能力。

2.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了解人物形象。

3.教学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愚公移山》的故事。

学生体会故事的寓意: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美好愿望,体现了劳动人民不畏困难,永不放弃追求的精神。

《台阶》中的父亲在某种程度上与愚公的形象相似。

板书课题──台阶

本文是一篇小说,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

二、学生快速的阅读课文,注意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1)注意下列词语的形、音:

门槛、烦躁、晌午、瞬间、尴尬、烟瘾、黏性、涎水、微不足道、大庭广众、

(2)使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要区别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不同的写法。举例:

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的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集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明确小说的结构

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组成,本文是一篇结构完整的小说,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分析本文的结构:

开端: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发展: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终于造起了有九集台阶的新屋。

结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人物形象;

与《背影》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

一、理解人物形象

问题探究

1.父亲为什么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从那些细节中我们可以看出父亲对高台阶的渴慕?表现出父亲怎样的性格?

2.父亲为了建造新屋以及台阶做了哪些准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3.作新屋和造台阶时父亲是怎样操劳的?划出这些句子,体会父亲的性格特征。

4.台阶造好以后父亲有哪些表现?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理?

5.为什么新台阶造好了,父亲反而感到处处不对劲?

小结主旨: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台阶》暗寓了中国一般农民人生的奋斗过程。

二、写作技巧探究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集青石台阶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2.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

3.文章较详细的写了父亲的脚板的泥沙以及洗脚一节,似乎与文章的中心无关,可以删除吗?

小结:本文选材精当,详略有致

凡是与台阶有关的内容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无关的则惜墨如金,有的点到为止。

三、比较分析

《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请分别说说这样写得好处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小结:这两篇文章所写的事情,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作者却能挖掘深邃的内涵来。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留心身边发生的事情,体会意蕴,从中受到教益。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篇11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位动静结合的描写方式,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色。

3.品味荷的文化意蕴

【重点】

初读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通过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对作者情感变化的.把握,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章情感。

【难点】

反复地诵读和感受具体的文字,理解作者对荷的生命力的赞美之情

走进新课

荷花美丽,荷花圣洁,人们在荷花身上寄托了不同的感情,周敦颐的《爱莲说》写的是荷花高洁的品性,朱自清《荷塘月色》写的是物境之美,表达的是自己淡淡的忧伤和喜悦,而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季羡林老人在1997年86岁高龄时写的《清塘荷韵》又是写了荷花的什么呢?他对荷花情有何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清塘荷韵”的世界。

定向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徘徊()淤泥()旖旎()擎天()

翘盼()接踵()睥睨()脍炙()

蓇葖()旮旯()

2.解释词语

⑴脍炙人口:

⑵睥睨:

3.《清塘荷韵》的作者是,家、学者、家。

4.原文填空:

(1)“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是朝的诗句,这首诗的后两句是。

(2)小荷才露尖尖角,。

(3),沙鸟带声飞。

(4)蝉噪林逾静,。

整体感知放声自由诵读作者描述荷花的生长,一共描述了几个阶段?

六、精读品析

1.速度1、2小节,体会其作用?

2.细读文章第6、8小节,圈划关键词句,欣赏概括荷花的形韵美。第8小节采用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3.齐读第9、10两段,说说这两段分别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现出来?)

4.朗读第11段,请同学们说说这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5.人们常用“残荷败柳”来形容冬天的荷塘,但作者在文中却说“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荷花所做的“春天的梦”有什么含义?谈谈你的理解。

课堂质疑

针对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还未解决的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完成。

拓展深化

1.如果把题目中的“荷韵”换成“荷花”好不好呢?

2.联系生活谈谈自己最生命苦难的理解。

课堂整理

这一节你学到了哪些内容?用简练的语言加以总结。(结合本文的中心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谈)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篇12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教学重难点

4、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5、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设计思路

本文虽是书信可与一般书信不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小品文。因此在教学时,应当使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一要教学生读懂文本并能顺畅地朗读;二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朗读,总的说来,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要注意停顿,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作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还要注意确定重音,例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中,重音当落在“箭”“奔”二字上,才会使人感到形象鲜明。教师要做示范朗读,也可以让学生中读得好的示范。

教学时由眼前的风景引入。启发想像,教师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假定情节,然后设问。例如,作者这次是特意选择一个“风烟俱净”的日子并且自雇小船出游;作者说“猛浪若奔”不是从旁看到的,而是小船在浪尖上行驶时亲自感受到的;“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是作者的幻觉,如此等等。根据这些情节设问,可能引起争论,但更有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好答案。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教学第一自然段

1、教师范读后讲解:

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3、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第二自然段

1、学生齐读后讲解。

①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

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

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2、小结:以上是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3、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教学第三自然段

1、教师领读后讲解。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⑤相鸣:互相和鸣

⑥戾天:到天上;戾,至

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⑧经伦:筹划、治理

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2、小结:以上为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齐读第三自然段。

五、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学生讨论,发表意见。)老师归纳: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教师归纳: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六、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资料链接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中国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篇13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有关知识,明确通讯的一些特点。

2.感知课文内容,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3.揣摩文章写作手法,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4.感受作者的爱国激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激发学生富国强军的豪情。

教学重点:

通讯的文体特点.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写作手法,品味文章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一着惊海天”,是我们母舰首次战斗机成功首舰的写照,到底是怎样惊海天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感受我们祖国伟大的军事力量。

二、背景透视

舰载机是航母编队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如果把航母编队比作一名武士,舰载战斗机就是武士手中的那把利剑,因此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2012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着舰试飞。

三、文体知识

通讯的定义: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通讯的特点:严格的真实性;报道的客观性;较弱的时间性;描写的形象性;议论色彩较浓。

通讯的分类:它包括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两类,特写也是通讯的一种。

四、预习检测

1.字音检测

着陆(zhuó)桅杆(wéi)凛冽(lǐnliè)舰艉(wěi)浩瀚(hàn)

娴熟(xián)默契(qì)镌刻(juān)澎湃(péngpài)

2.掌握释义

白手起家:比喻原来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一番事业。

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镌刻:雕刻。

浩瀚:形容水势盛大,也形容广大或繁多。

娴熟:熟练。

惊心动魄: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五、学习新课

(一)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

朗读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2、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交代着舰的环境及着舰前的准备情况,叙述此次着舰的意义和困难。

第二部分(5-19):详细报道了舰载机成功着舰的过程。

第三部分(20-25):描写了舰载机成功着舰后,人们激动、幸福的场景。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握叙述顺序,概括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的主要环节。

时间顺序,着舰前检查准备指挥调整战机的着舰姿态成功着舰欢呼庆祝等环节

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的过程。

2.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有何意义?

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强军的梦想,__世界公认的风险性的难题,标志着我国海军真正进入航母时代。

(三)课文品读

1、第一部分(1—4段)

文章的主标题有何妙处?

“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海天”生动地写出了此举造成的影响之大,“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一个主谓宾短语做主标题,强烈的镜头画面感跃然纸上,“一着”“惊海天”对比鲜明,很容易让读者心头一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第①段属于什么描写?有何作用?

属于自然环境描写。作者对海天环境进行了一个全景式的描写,使航母、海洋、风浪交织成一幅壮美的图画。为下文详写舰载机在困难重重之下成功着舰作铺垫。

第③④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①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强军的梦想,而舰载战斗机着舰是世界公认的风险的难题。②渲染出紧张的氛围,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后,人们的喜悦作铺垫。

2、第二部分(5—19段)

作者把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赏析这个比喻的好处。

将舰载机着舰比作“刀尖上的舞蹈”,形象生动地描写出了“着舰”的艰难、危险性之大,语言生动形象,也渲染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为之捏一把冷汗。

飞行员与舰载指挥员的对话为什么如此简短?

此处的对话简洁准确,让读者更加直观易懂,让舰载战斗机着舰这一个高端的试验事件更加平实,为读者揭开高科技的神秘面纱。简简单单的对话,简简单单的口令,是对当时紧张、严肃、庄重的气氛的诠释,在那样一个紧张的时刻,容不得人有半个多余的字。

第18段重点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及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运用对偶和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本段第一句运用对偶、夸张、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舰载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

“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惊心动魄的气势。

运用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文章气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战斗机着舰时的浩大声势,具有感染力。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战斗机着舰的情形。

“震耳欲聋”“轰鸣”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巨大的声音,“眨眼之间”“刹那间”“疾如闪电”等词描绘出战斗机着舰时震撼场面。

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形状比作“V”字,有何寓意?

作者把舰载机成功着舰后阻拦索拉伸的情景巧妙地想象成一个巨大的“V”字,既形象展示了阻拦索的实际形态,又暗示了着舰的胜利完成,给读者带来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效果。

“牢牢地”“稳稳地”生动地写出我国着舰技术的成熟和飞行员操作技能的娴熟。“定格着一个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的特写镜头,既是对当时情景的生动再现,更是表现了作者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次成功着舰喜悦和自豪。

3、第三部分(20—25段)

文中在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时多次描写了现场人的情形,有何作用?

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

①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架次着舰的关注。

②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

③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

④侧面描写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引用某大国上将的话有什么作用?

彰显出了先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歧视,暗示当时我国航母舰载机着舰面对的困难之大,同时这也更加激发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为国争光的斗志,烘托了此时的成功。

最后一段重点采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

重点采用了抒情和记叙的表达方式,进一步表达出了人们激动、兴奋的心情,同时也点明了舰载机成功着舰这个事件的重大意义。

六、品读语言

①“渤海某海域,海风呼啸,海浪澎湃……舰岛的主桅杆上,艳红的八一军旗迎风招展。

环境描写,把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置于渤海雄伟壮阔的背景中,既增加了紧张的气氛,又能展现中国海军的自信、自豪。

②这不是一次普通的飞行。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承载着国人的强军梦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某大国海军已经坠毁了1000多架飞机,700多名飞行员丧生,其中绝大部分事故是发生在着舰的时候。

这两段文字,揭示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巨大历史意义。

③塔台内,时钟指针的每一次跳动,都在揪着人心。

飞行塔台内,……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中国第一位成功着舰的航母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风采,定格在人们的镜头里,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

反复写人们的神态和心情,表现人们对我国航母舰载机首次着舰的关注。烘托当时紧张的氛围、胜利的喜悦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增强感染力。侧面表现舰载机着舰风险极大、意义重大,从而突出了主题。

④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今天,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能不激动吗?

侧面描写,突出我国航母发展过程的艰难,歌颂中国人民和海军强军梦想、坚定信念和奉献精神,表现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历史意义。

七、技法总结

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

本文对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着舰这一重大事件,从身着不同颜色马甲的工作人员所做的着舰前的准备工作,到飞行塔台内的着舰指挥员与飞行员的连续对话,再到舰载机成功着舰,整个试验过程都做了完整的记录。条理清晰,铺排有序,毫无杂乱之感。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是关系到成功着舰的关键环节,是读者最关注的,作者紧紧抓住这些重点内容,集中笔墨叙写了这些环节,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地将着舰前后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3.采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文中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国科研人员顽强不屈、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气势和感染力。把舰载机着舰比喻成“刀尖上的舞蹈”,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当时舰载机着舰的危险性之大,从而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八、课堂总结

本文采用现场特写的形式,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历史意义的事件,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篇14

一、教材分析:

《陋室铭》是一篇短文力作,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花,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语言精辟。采用大量的修辞方法,对偶工整,对比鲜明,互相衬托,虚实相生,引经据典,言志如诗,具有一种韵味如歌的音乐美,读来如行云流水,文气通达起伏,是我国古典文库中脍炙人口的珍品。

二、三维目标

1、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背诵全文;对韵文和韵脚有初步的认识;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的写法。

2、布置预习,首先让学生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

3、体会刘禹锡安贫乐道、高洁伟岸。

三、教学重点:

1、让学生反复送读短文,在诵读中品味文章的意境。

2、掌握文中出现的文言实词。

3、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和衬托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

1、教师阅读教材、教参,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认清字词,并在疑难处作出标记。

六、教学环节: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山村图景图,请同学用语言描述这幅画面。同学们认真欣赏图片,用准确而生动的.语言描述。

(二)、认识“铭”。找同学根据预习回答“铭”的知识。

多媒体展示: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大全篇15

学习目标:

通过课文感知西双版纳淖匀痪肮酆腿宋木肮�

学习重点:

体会文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学习难点:

从文中了解版纳独特的民族文化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媒体播放音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设情境

2、优美的音乐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那苍莽的热带雨林,神秘的宗教氛围,鲜见的少数民族情调更是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走进西双版纳。

二、第一板块,感受美

1、请你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你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

2、浏览课文,神游版纳,结合有代表性的图片,以“《》美在……”说说版纳的美

三、第二板块,品味美

1、挑选你自己喜欢的画面,高声朗读

2、自主思考:你喜欢的画面是如何表现美的。教师巡回指导,提醒学生抓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去欣赏,边读课文,边作圈点批注

3、小组合作交流,点击媒体显示的每个画面,让学生在想像中与作者同游同赏

4、深入探究:人文景观的美

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1)、学生阅读课文,试图从文中提供的傣族的居住、服饰、饮食、宗教信仰等方面信息中去考察

(2)、语文活动:走进西双版纳傣族园

要求

a、以“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来到西双版纳傣族园……”为开头

b、注意使用第一人称

四、第三板块,表现美

播放影片,结合影片写一写版纳的美

要求:写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美

五、激发探究意识:通过本课的学习,启发学生说说你对版纳有了哪些了解,你还有哪些问题感兴趣?

六、结束新课:当优美的音乐再起时,你最想对神秘而又神奇的西双版纳说的是……

七、布置作业:积累美言

(1)、说说你最喜欢的词语

(2)、记住你最想记住的句子

25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