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从而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要怎么写?接下来给大家带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1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要求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二、预习重点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三、预习过程
1.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工具书,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藻荇交横()怀发亦未寝()遂至承天寺()盖竹柏影也()
2.有感情朗读课文,注意文章中的停顿,并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
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3.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
4.熟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整体感知文意,重点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预习自测
(1).(自主)文章点明地点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主)把夜写得具体化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主)写出夜游原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先学交流:
各小组用3分钟的时间在小组内对预习案的预习自测情况进行交流(小组长组织好).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三、精读探究,揣摩运用:
1.概括每一段的意思。
第一段: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
2.在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里感受的句子,并说说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用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有哪些含义?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请写出两个借月抒情的诗句,并注明出处和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小百科: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元丰二年,43岁的苏轼因涉嫌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八年之后,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旧党司马光为相,召苏轼回京,继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读。旋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等地。绍圣元年,新党复政,又以“讥讪先帝”为名贬苏轼至英州。其后一贬再贬,直到以琼州别驾身份流落海南。宋徽宗即位后,才将他召回,次年死于常州。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张怀民:名梦得,清河(今河北省清河县)人。他于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初到时寓居在承天寺。他虽然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地坦然,不把迁谪之事放在心上,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一位有过人自制力的性格倔强的人。无怪乎苏轼要引他为同道和知己了。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3略。
4、(1)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月光照进门内,高兴地起来散步。
(4)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5、(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三、1、第一段:寻伴夜游;第二段:庭院月色;第三段:月下感叹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记叙,描写,议论。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闲人含义是:①反映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②表达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发的惆怅和苦闷。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的】
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3、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难点】
1、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安排】
本文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推测课文所写作的时代背景,猜测作者的身份。
2、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整体阅读课文,能够感知课文内容,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文本,能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以及通过人物形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情感。
〖主要教学内容与步骤〗
1、速读课文,然后说说课文是以何场战争为背景来加以描写的?请找出文章中能够反映时代背景的语句。(这是一篇战地通讯。1944年,苏联红军进行战略反攻,分别从南北两侧驱逐法西斯德军。西蒙诺夫作为随军__,在采访的过程中收集到了这则感人肺腑的故事。这则故事选自散文特写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语句加以诠释。)
2、根据课文内容,猜测作者是何种身份的人?说出相应的理由。
引导学生介绍课文作者: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生于军官家庭。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等职。1939年任军事__,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达了苏联人民对即将来临的战争的必胜信心,长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描写了苏红军在保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英勇事迹。战争后期,曾随军经过东欧各国,直至柏林,写有特写和短篇故事集《从黑海到巴伦支海》(4卷)。战后曾到过美国,写有剧本《俄罗斯问题》(1946),该剧本揭露了美国统治集团发动新战争的企图。还发表有诗集《友与敌》。《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得斯大林奖金。
西蒙诺夫曾于1949年10月访问我国。1950年出版《战斗的中国》一书,描写了中国人民进行的解放战争。1957年至1971年发表《生者与死者》三部曲获1974年列宁奖金。
3、速读课文,复述课文,然后再用一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然后交流并讨论。
4、根据课文内容,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品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老妇人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蜡烛出来说明了什么。并说说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明确老妇人的性格特征与刻画此人物形象的意义。
5、小结本课时教学:
布置思考题: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教学难点〗
1、阅读文本,在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基础上,把握作品寄予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揣摩文中优美的语句,领会作品中语言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的确良语言感受能力。
〖主要教学内容与步骤〗
1、复习导入。
2、再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刻画老妇人的细节描写之处,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相应的内容,然后交流这样写的好处。
3、再找出刻画老妇人所用的&39;描写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活动、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交流评价,看谁写的最为妥贴。
4、引导讨论:
作品中反复描写战争的场面,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文章中的蜡烛除了实指“蜡烛”外,还有没有其他深刻的含义?
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怎样产生的?
讨论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5、小结课文教学,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生死攸关的烛光》(见自读课本)。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讯基本常识,学习本文将重大题材的新闻事件写成一篇好通讯的写法。
2.体会、学习本文具体、形象、生动、详尽的描述。
3.感受祖国在富国强兵道路上取得的巨大进步,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可播放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新闻视频,或介绍辽宁舰的有关情况来导入,为感受惊心动魄、振奋人心的“一着”作渲染铺垫。
2.知识铺垫。
(1)舰载战斗机是航母实施舰队防空、抵近威慑、纵深打击和战场控制任务的核心装备。没有舰载战斗机,航母的战斗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于年11月23日正式进行了舰载战斗机着舰试飞,在形成战斗力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本文是一篇通讯。如果说消息是“报道新闻事件”,新闻特写是“描绘新闻瞬间”,那通讯的主要任务就是“讲述新闻故事”。既然是讲故事,就要吸引人,通讯就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详细、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但通讯不同于小说,不能虚构内容,也不能夸大缩小,只能通过对事实的组织安排,来获得引人入胜的效果。通讯中的抒情与议论,也要以事实为基础。
3.学习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己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词。
重点词语:
架次:飞机出动若干次架数的总和。例如,一架飞机出动三次与三架飞机出动一次均为三架次。
澎湃(péngpài):形容波浪互相撞击。“澎湃”也指“声势浩大,气势雄伟”,如“激情澎湃”等。
凛冽(lǐnliè):冷得刺骨。“冽”与“洌”字形相近,意思不同。“冽”指“冷”,“洌”指“清”。
一丝不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苟,随便、马虎。
浩瀚(hàn):水势盛大。
承载(zài):承受事物的重量。“载”读“zài”时,可以表示“装载”(如“载客”“载运”)、“充满”(如“怨声载道”)、“且、又”(如“载歌载舞”)等;读“zǎi”时,可以表示“年”(如“一年半载”)、“记载、刊登”(如“刊载”“载入史册”)等。
坠(zhuì)毁:飞机等掉下来毁坏。不要写成“堕毁”。“坠”和“堕”都有“落”的意思,但在使用上有区别。例如,“坠落”指具体事物掉落,“堕落”则指思想、行为等往坏里变。
捏(niē)着一把汗:因担心而手上出汗,形容心情非常紧张。
咆哮(páoxiào):猛兽怒吼。形容人暴怒喊叫,也形容水奔腾轰鸣。
惊心动魄(pò)。形容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魂”和“魄”的意思相差不大,都指精气、精神,但“魂”可以离开身体而存在,“魄”则要依附于身体,所以说“惊心动魄”“魂飞天外”。
定格:指电影、电视等的活动画面突然停止在某一个画面上,泛指确定在某种状态、格式上。
象征胜利的巨大“V”字:“V”是英语“Victory”(胜利)的首字母,在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的语言中,也代表着“胜利”“勇气”等。1940年年末,比利时已被纳粹德国占领,逃亡到英国的比利时人维克托·德拉维利在短波广播中号召同胞们在公共场所广泛书写“V”字,以表示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后来英国首相丘吉尔用食指和中指做出“V”形手势以象征胜利,使得“V”字的象征意义更加广为人知。
白手起家:形容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殚(dān)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青丝:比喻黑发。“青”在汉语中并不指某一种固定颜色,可以指绿色、蓝色、黑色,甚至白色。
攻关:攻打关口,比喻努力突破科学、技术等方面的难点。
争相(xiāng):互相争着做某事。词中的“相”不要读成“xiàng”。相读“xiàng”时,多指“外形”“外貌”(如“长相”“相貌”)、“宰相”、“拍照片”(如“相片”“相机”)等。
风采:风度神采。“采”除了表示“摘”“开采”等之外,还有“精神”“神色”的意思,因此“神采”“兴高采烈”等词要用“采”。“彩”则指“颜色”(如“五彩”“彩云”)、“表示赞赏的欢呼”(如“喝彩”)、“精妙的成分”(如“精彩”“出彩”“丰富多彩”)。
镌(juān)刻:雕刻。
字形辨析与词义辨析:
杆—竿冽—洌苟—荀瀚—翰载—裁揪—锹循—徇
魄—魂鸣—呜殚—掸—惮怨—怒采—彩镌—隽
呼啸—呼叫承载—承担期盼—渴盼娴熟—熟练殚精竭虑—聚精会神风采—丰采
4.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1)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可以让学生试着进行概述。
(2)结合课文,理解题目的含义与作用。思考:“一着”指什么?为什么说“惊”?“海天”有什么含义?这个题目好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一着”是指我国利用阻拦索使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惊”生动地写出了此举的影响之大,有震惊、惊喜之情流露出来。“海天”既是指航母舰载战斗机着舰的大环境,也指整个世界。
学生齐读题目,教师指导重读“惊”字,要读得慷慨、激昂,读出惊喜、自豪之情。小结:题目新颖,含义丰富,富有气魄。
5.理清顺序,梳理结构。
(1)学生再读课文,批注,讨论,交流问题一:这篇文章以什么为叙事顺序和线索?明确:时间为序,以舰载战斗机着陆的过程为线索。
战舰航行、等待战斗机是开端,舰机协调、准备降落是发展,战机下降、成功着舰是高潮,人群狂欢、争相合影是结局。
(2)问题二:本文作者集中笔墨叙写的是哪些内容?为什么这样写?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明确:重点写塔台指挥和着舰动作这些环节,将最重要的过程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写法参见课文详解内容。
6.作业布置。
(1)抄写“读读写写”字词并分别造句,或者选用其中的几个词语写一段话。
(2)从文中摘抄写得生动的句子或段落,给出摘抄的理由。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一、导入新课
由虞世南的《蝉》“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
1.法布尔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这一层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蝉建穴,第5—7段说明蝉伺机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这一层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既照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目标导学二:默读课文,品味说明语言
思考: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明确:《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可怜做母亲的”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蛹残害蝉卵的可恨。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多么不易啊!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再比如最后一个自然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脱壳过程。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的“腾跃”“翻转”“倒悬”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目标导学三:感知内容,了解作品精髓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从文中看,比如蝉四年一个生命周期,在阳光下歌唱只有五星期,都说明作者对蝉的观察是长期而细致的。有时,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正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必要时,还要借助观察工具,“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正是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
推荐阅读:《昆虫记》
三、板书设计
蝉
可取之处
本文在教学过程中着力关注如下几个方面:划分文章层次,把握说明顺序,从而把握文章内容。同时,本文具有较强的文学性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文学性语言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文学性语言在说明文中的融合应用。最后从作者的研究精神出发,进行突破。本文的教学点,基本全部覆盖。
不足之处
文学色彩极强的说明文,尽管想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多样性,但要学生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仍然有一定难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5
课文感知:
这篇课文是郦道远为《水经·江水》所作注释中关于三峡的一段,但不失为一篇很好的古代的写景散文。课文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也使读者从中受益。抓住景物特征来写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的写作特点。从自然形成的角度来看,不言而喻三峡是离不开山水的,但山水中有四季的变化穿插其间,这就不能写一时一处的景色,而是要在四季变化中展现三峡奇异诡谲的美景,寓静态于动态之中,动静结合,写出三峡的整体的富于动感的景色,这就是典型化的手法。没有典型化的手法,是写不出三峡的美景的。
学习目标:
1、识记与积累
郦、阙、溯、属、略无、绝、重岩叠嶂清荣峻茂、林寒涧肃、哀转久绝
2、知识简介:郦道元及《水经注》
3、应用:
①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②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设计:
1、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等搜集长江三峡、郦道元及《水经注》等有关知识。
2、熟读课文,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逐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疏通文意,同学间讨论解疑释难,教师只作适当指导。
教学媒体:
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师: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在国外,一个外国朋友曾问我,‘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答案是‘三峡’。”三峡为何有这样大的魅力呢?
生:(各抒己见,以达到资源的共享。)
师:早在1500年前,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对三峡的风光作了精彩的描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短文《三峡》。
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如:郦巘阙溯属
2、听录音,从整体把握课文。
3、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师范读课文(或再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在此,教师应指出注意听的事项,如:字音的校正、音节的停顿和节奏等。)
5、朗读比赛:分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等形式,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6、讨论:疏通文意。(分成六个人一组,每组讨论一个文段的大意,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7、把各小组的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8、在初步理解文中的基础上,在读课文讨论: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9、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出示挂图,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写作训练
把你曾看到的山川、名胜的美好景色描述下来。
课后小结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雄伟的崇山峻岭,有奔腾的黄河长江,有珍贵的文物古迹,有秀丽的园林风光。《三峡》是一篇很好的古代的写景散文,作者描述了三峡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怀,使我们从中受益匪浅。在课文,我们要积极的走进大自然,用我们的笔来描绘大自然的雄伟壮丽。
课后练习
①用正楷抄写课文,并背诵。
②积极的走进大自然,用你的笔来描绘眼前的景色。
教后反思
课堂上,把舞台让个学生,自己退居幕后。让在想法的学生到讲台上来尽情的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的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课堂气氛也随之活跃起来,使课程资源扩大到更大的限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篇6
一、教学设想
《三峡》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描写了三峡四季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练,思路清晰。读起来朗朗上口。但由于是一篇文言文,刚上初一的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可能会有枯燥之感。教师在教学中可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本文要达到的课标要求:
1.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学习文中描写景物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文章的朗读、体味。
二、教学步骤
(一)谈话启发,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吧?你都到哪儿旅游过?能不能给大家谈一谈?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入新课。
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大家小小年纪,游览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增长我们的见识。今天我们就来做一次免费的旅游,去欣赏一下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好吗?
(二)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师:自古以来,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同学们都知道哪些有关的诗文呢?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参与补充,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位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文章,看看他笔下的三峡是怎样一番景色。
(三)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小组内互相请教,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既摆出困难,又激发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
师:大家刚才自己读的都不错,哪些同学能给全班同学读一读?
可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文章精炼的语言,品味其中的意境。
(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大家通过刚才的朗读,已经初步体会到了作者笔下描述的三峡的美,下面,我想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文中的内容,为游客编一篇介绍三峡风光的导游词,看哪一组同学编得最好。对文中词句理解有障碍的小组,可以请其他组帮助,也可以与老师交流。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将比较枯燥的文言文翻译生动化,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以小组为单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教师在巡视过程当中,可视学生提问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重点和难点词句。如:“虽”、“属”、“两岸连山,略无阕处”、“清荣峻茂”等。
2.各小组展示所编的导游词,教师视情况进行评点,学生推选出最佳小组。
3.分析体会文章写景特点
提问:大家刚才在写导游词的过程当中,是否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写景有什么特点?哪些句子是你认为写得最美的?能不能给大家分析一下?
(此环节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写景顺序,如:按照景物先写山,后写水;按照季节由夏——春冬一秋。学生分析词句时,教师可伺机点拨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特点)
(五)再次播放《三峡风光》光盘
让学生学习文中的手法描述自己在屏幕上所见到的景色,或谈谈观看风光片与读郦道元的《三峡》的不同感受。
(六)布置作业
1.写一段文字描述家乡的美景或你所游历过的山川名胜。
2.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根据课文画一幅三峡风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