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免费教案
编写教案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流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自信心。如何写出优秀的八年级数学免费教案?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数学免费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数学免费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会观察图形,勇于探索图形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般规律的探索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在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几何图形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有趣的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实用性。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事物中隐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们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利用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分钟,学生观察、猜想)
情景:
如图:在一个圆柱石凳上,若小明在吃东西时留下了一点食物在B处,恰好一只在A处的蚂蚁捕捉到这一信息,于是它想从A处爬向B处,你们想一想,蚂蚁怎么走最近?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15分钟,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学生分为4人活动小组,合作探究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充分讨论后,汇总各小组的方案,在全班范围内讨论每种方案的路线计算方法,通过具体计算,总结出最短路线。让学生发现:沿圆柱体母线剪开后展开得到矩形,研究“蚂蚁怎么走最近”就是研究两点连线最短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构图,计算。
学生汇总了四种方案:
(1)(2)(3)(4)
学生很容易算出:情形(1)中A→B的路线长为:AA’+d,情形(2)中A→B的路线长为:AA’+πd/2所以情形(1)的路线比情形(2)要短。
学生在情形(3)和(4)的比较中出现困难,但还是有学生提出用剪刀沿母线AA’剪开圆柱得到矩形,前三种情形A→B是折线,而情形(4)是线段,故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判断(4)最短。
如图:
(1)中A→B的路线长为:AA’+d;
(2)中A→B的路线长为:AA’+A’B>AB;
(3)中A→B的路线长为:AO+OB>AB;
(4)中A→B的路线长为:AB。
得出结论:利用展开图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可让学生沿母线剪开圆柱体,具体观察。接下来后提问:怎样计算AB?
在Rt△AA′B中,利用勾股定理可得,若已知圆柱体高为12c,底面半径为3c,π取3,则。
第三环节:做一做(7分钟,学生合作探究)
教材23页
李叔叔想要检测雕塑底座正面的AD边和BC边是否分别垂直于底边AB,但他随身只带了卷尺,
(1)你能替他想办法完成任务吗?
(2)李叔叔量得AD长是30厘米,AB长是40厘米,BD长是50厘米,AD边垂直于AB边吗?为什么?
(3)小明随身只有一个长度为20厘米的刻度尺,他能有办法检验AD边是否垂直于AB边吗?BC边与AB边呢?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
1、甲、乙两位探险者到沙漠进行探险,某日早晨8:00甲先出发,他以6/h的速度向正东行走,1小时后乙出发,他以5/h的速度向正北行走。上午10:00,甲、乙两人相距多远?
2、如图,台阶A处的蚂蚁要爬到B处搬运食物,它怎么走最近?并求出最近距离。
3、有一个高为1、5米,半径是1米的圆柱形油桶,在靠近边的地方有一小孔,从孔中插入一铁棒,已知铁棒在油桶外的部分为0.5米,问这根铁棒有多长?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3分钟,师生问答)
内容:
1、如何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最短路程问题?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2分钟,学生分别记录)
内容:
作业:1。课本习题1.5第1,2,3题。
要求:A组(学优生):1、2、3
B组(中等生):1、2
C组(后三分之一生):1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八年级数学免费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以及它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分解因数到分解因式的类比过程,掌握因式分解的概念,感受因式分解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索因式分解的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培养积极的进取意识,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含义与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感受其作用.
2.难点: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之间的关系.
3.关键:通过分解因数引入到分解因式,并进行类比,加深理解.
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导学”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问题牵引】
请同学们探究下面的2个问题:
问题1:720能被哪些数整除?谈谈你的想法.
问题2:当a=102,b=98时,求a2-b2的值.
二、丰富联想,展示思维
探索:你会做下面的填空吗?
1.ma+mb+mc=()();
2.x2-4=()();
3.x2-2xy+y2=()2.
【师生共识】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也叫做分解因式.
三、小组活动,共同探究
【问题牵引】
(1)下列各式从左到右的变形是否为因式分解:
①(x+1)(x-1)=x2-1;
②a2-1+b2=(a+1)(a-1)+b2;
③7x-7=7(x-1).
(2)在下列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项,使等式成立.
①9x2(______)+y2=(3x+y)(_______);
②x2-4xy+(_______)=(x-_______)2.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练习.
【探研时空】计算:993-99能被100整除吗?
五、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由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教师提出如下纲目:
1.什么叫因式分解?
2.因式分解与整式运算有何区别?
六、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选用补充作业.
板书设计
八年级数学免费教案篇3
一、业务学习
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坚持每周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接受新一轮课程改革浪潮的“洗礼”。另外,抽时间学习,并作学习笔记,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提高业务水平。
二、教学方面
教学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一学期来,在坚持抓好新课程理念学习和应用的同时,我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取得了明显效果,具体表现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初一年级学生特点,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注意和学生一起探索各种题型,我发现学生都有探求未知的特点,只要勾起他们的求知欲与兴趣,学习劲头就上来了,如每节课后如有时间,我都出几题有新意,又不难的相关题型,与学生一起研究。
3、要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相当数量的练习是必要的,练习时要有目的,抓基础与重难点,渗透数学思维,在练习时注重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与锻炼,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与打好基础,可以做到用一把钥匙开多道门。
4、考前复习中要认真研究与整理出考试要考的知识点,重难点,要重点复习的题目类型,难度,深度。这样复习时才有的放矢,复习中什么要多抓多练,什么可暂时忽略,这一点很重要,会直接影响复习效果与成绩。另外还要抓好后进生工作,后进生会影响全班成绩与平均分,所以要花力气使大部分有希望的后进生跟得上。例如在课堂上,多到他们身边站一站,多问一句:会不会,懂不懂,课后,对他们的不足及时帮助,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从而能够主动学习。
5、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学习他人的先进教学方法。
6、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够灵活,不能总是吸引学生学习,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习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缺乏理论指导.
4、后进生的辅导不够,由于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习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也知道,有的学生只是做表面文章,“出工不出力”
5、教学反思不够。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学习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学习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习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12.3.1.1等腰三角形(一)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
问题: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Ⅱ.导入新课: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结AB、BC、CA,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
由此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底边BC的中线AD,因为
所以△BAD≌△CAD(SSS).
所以∠B=∠C.
]如右图,在△ABC中,AB=AC,作顶角∠BAC的角平分线AD,因为
所以△BAD≌△CAD.
所以BD=CD,∠BDA=∠CDA=∠BDC=90°.
[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
求:△ABC各角的度数.
分析: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
∠A=∠ABD,∠ABC=∠C=∠BDC,
再由∠BDC=∠A+∠ABD,就可得到∠ABC=∠C=∠BDC=2∠A.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的三个内角.
把∠A设为x的话,那么∠ABC、∠C都可以用x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解:因为AB=AC,BD=BC=AD,
所以∠ABC=∠C=∠BDC.
∠A=∠ABD(等边对等角).
设∠A=x,则∠BDC=∠A+∠ABD=2x,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中,有
∠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中,∠A=35°,∠ABC=∠C=72°.
[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
Ⅲ.随堂练习:1.课本P51练习1、2、3。2.阅读课本P49~P51,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作业:课本P56习题12.3第1、2、3、4题。
板书设计
12.3.1.1等腰三角形
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1.等边对等角2.三线合一
12.3.1.1等腰三角形(二)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2.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的运用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新授:
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B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点抽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学生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II、引入新课
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变化,引出研究的内容——在△ABC中,苦∠B=∠C,则AB=AC吗?
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板书定理名称).
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
4.引导学生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根据。
III、例题与练习
1.如图2
其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2.①如图3,已知△ABC中,AB=AC.∠A=36°,则∠C______(根据什么?).
②如图4,已知△ABC中,∠A=36°,∠C=72°,△ABC是______三角形(根据什么?).
③若已知∠A=36°,∠C=72°,BD平分∠ABC交AC于D,判断图5中等腰三角形有______.
④若已知AD=4cm,则BC______cm.
3.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l______.
4.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2______.
例: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分析证明.
练习:5.(1)如图6,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上题中,若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6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
练习:P53练习1、2、3。
IV、课堂小结
1.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几种方法?
2.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几种方法?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有何关系?
4.现在证明线段相等问题,一般应从几方面考虑?
V、布置作业:P56页习题12.3第5、6题
八年级数学免费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
2、难点: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难点是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突破的方法是通过复习分数的通分、约分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再用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导出通分、约分的概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地将分式变形。
三、练习题的意图分析
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
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
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
“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
1、请同学们考虑:与相等吗?与相等吗?为什么?
2、说出与之间变形的过程,与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
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
P7例2.填空:
[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
P11例3.约分:
[分析]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
P11例4.通分:
[分析]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
八年级数学免费教案篇5
一、复习目标
落实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在复习中做到突出重点,把知识串成线,结成一张张小网,努力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努力做到扎实有效,避免做无用功。
1.通过单元专题训练,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综合训练使学生进一步探索知识间的关系,明确内在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计算能力。
二、复习方式
1.总体思想:先分单元专题复习,再综合练习;
2.单元专题复习方法:先做单元试卷,然后教师根据试卷反馈讲解,再布置作业查漏补缺;
3.综合练习:教师及时认真批改,讲评时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辅导,并且给以巩固训练。
三、复习过程和措施
(一)分单元复习阶段的措施:
1.复习教材中的定义、概念,进行正误辨析,教师引导学生回归书本知识,重视对书本基本知识的整理与再加工;
2.重视知识的专题复习,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应用题复习,题目的出现可以是信息化、图形化方法形式,或联系生活实际为背景出现信息。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题目有层次,难度适中,照顾不同学生;
(二)综合测试阶段的注意点
1.认真分析往年的统考试卷,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思想,重难点,侧重点,基本点;
2.根据历年考试情况,精心汇编一些模拟试卷,教师给学生讲解一些应试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3.在每次测试后注重分析讲评,多用激励性语言,不要讽刺、挖苦学生,更不要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信每个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都能在其中考试中正常的发挥。
总之,在其中复习中,我力求做到精选精练,指导方法,双基训练与能力提高并重。争取让学生取得较好的成绩。
八年级数学免费教案篇6
课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已知三边画三角形的方法;
(2)掌握边边边公理,能用边边边公理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3)会添加较明显的辅助线.
2、能力目标:
(1)通过尺规作图使学生得到技能的训练;
(2)通过公理的初步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1)在公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实验、观察、归纳;
(2)通过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SSS公理、灵活地应用学过的各种判定方法判定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题目条件和求证的结论,灵活地选择四种判定方法中最适当的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
教学过程:
1、新课引入
投影显示
问题:有一块三角形玻璃窗户破碎了,要去配一块新的,你最少要对窗框测量哪几个数据?如果你手头没有测量角度的仪器,只有尺子,你能保证新配的玻璃恰好不大不小吗?
这个问题让学生议论后回答,他们的答案或许只是一种感觉。于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问题的本质:三角形的三个元素――三条边。
2、公理的获得
问:通过上面问题的分析,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让学生粗略地概括出边边边的公理。然后和学生一起画图做实验,根据三角形全等定义对公理进行验证。(这里用尺规画图法)
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应用格式:(略)
强调说明:
(1)、格式要求:先指出在哪两个三角形中证全等;再按公理顺序列出三个条件,并用括号把它们括在一起;写出结论。
(2)、在应用时,怎样寻找已知条件:已知条件包含两部分,一是已知中给出的,二时图形中隐含的(如公共边)
(3)、此公理与前面学过的公理区别与联系
(4)、三角形的稳定性:演示三角形的稳定性与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在演示中,其实可以去掉组成三角形的一根小木条,以显示三角形条件不可减少,这也为下面总结“三角形全等需要有3全独立的条件”做好了准备,进行了沟通。
(5)说明AAA与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
3、公理的应用
(1)讲解例1。学生分析完成,教师注重完成后的点评。
例1如图△ABC是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点A与BC中点D的支架
求证:AD⊥BC
分析:(设问程序)
(1)要证AD⊥BC只要证什么?
(2)要证∠1=
只要证什么?(3)要证∠1=∠2只要证什么?
(4)△ABD和△ACD全等的条件具备吗?依据是什么?
证明:(略)
八年级数学免费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
2、能利用其性质与判定证明线段或角的相等关系·
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推论的运用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新授:
I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片·某地质专家为估测一条东西流向河流的宽度,选择河流北岸上一棵树(B点)为B标,然后在这棵树的正南方(南岸A点抽一小旗作标志)沿南偏东60°方向走一段距离到C处时,测得∠ACB为30°,这时,地质专家测得AC的长度就可知河流宽度·
学生们很想知道,这样估测河流宽度的根据是什么?带着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II引入新课
1·由性质定理的题设和结论的变化,引出研究的内容——在△ABC中,苦∠B=∠C,则AB=AC吗?
作一个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然后观察两等角所对的边有什么关系?
2·引导学生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小结,通过论证,这个命题是真命题,即“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板书定理名称)·
强调此定理是在一个三角形中把角的相等关系转化成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类似于性质定理可简称“等角对等边”·
4·引导学生说出引例中地质专家的测量方法的根据·
III例题与练习
1·如图2
其中△ABC是等腰三角形的是[]
2·①如图3,已知△ABC中,AB=AC·∠A=36°,则∠C______(根据什么?)·
②如图4,已知△ABC中,∠A=36°,∠C=72°,△ABC是______三角形(根据什么?)·
③若已知∠A=36°,∠C=72°,BD平分∠ABC交AC于D,判断图5中等腰三角形有______·
④若已知AD=4cm,则BC______cm·
3·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l______·
4·以问题形式引出推论2______·
例:如果三角形一个外角的平分线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求证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引导学生根据题意作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分析证明·
练习:5·(l)如图6,在△ABC中,AB=AC,∠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F,过F作DE//BC,交AB于点D,交AC于E·问图中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上题中,若去掉条件AB=AC,其他条件不变,图6中还有等腰三角形吗?
练习:P53练习1、2、3。
IV课堂小结
1·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几种方法?
2·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有几种方法?
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有何关系?
4·现在证明线段相等问题,一般应从几方面考虑?
V布置作业:P56页习题12·3第5、6题
八年级数学免费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实数》的第六节内容。在本节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认识了无理数,了解了无理数是客观存在的,从而将有理数扩充到实数范围,使学生对数认识进一步深入。中学阶段有关数的问题多是在实数范围内进行讨论的,同时实数内容也是今后学习一元二次方程、函数的基础。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技能:(1)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概念以及实数的分类。
(2)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具有一一对应关系。
数学思考:(1)经历对实数进行分类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分类意识。
(2)经历从有理数逐步扩充到实数的过程,了解人类对数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
解决问题:通过无理数的引入,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有理数扩充到实数。
情感态度:(1)通过了解数系扩充体会数系扩充对人类发展的作用。
(2)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实数意义,能对实数进行分类,明确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并能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
难点: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掌握对一个非负数开平方和对一个数开立方运算。课本对学生掌握实数要求不高。只要求学生了解无理数和实数的意义。但实数的知识却贯穿中学数学始终,所以我们只能逐步加深学生对实数的认识。本节主要引导学生熟知实数的概念和意义,为后面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用的是引导发现法、类比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1)在教学中通过设置疑问,创设出思维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动脑、动手,使学生在开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2)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
(3)教具:三角板、圆规、多媒体。
学法分析: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看、动脑想、多交流、勤练习”的学习,增强参与意识,让他们体验获取知识的历程,掌握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渐培养他们“会观察”、“会类比”、“会分析”、“会归纳”的能力。
四、教程分析:针对本节教材的特点,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五个环节: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2.6实数》说课稿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出实数的概念
内容:问题:(1)什么是有理数?有理数怎样分类?
(2)什么是无理数?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吗?
意图:回顾以前学习过的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引入无理数后数的范围的扩充作准备.
学生回答: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带根号的数不一定是无理数.
3、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入相应的集合内。有理数集合、无理数集合
,,,,,,,,,,0,0.3737737773……(相邻两个3之间7的个数逐次增加1)
意图:通过将以上各数填入有理数集合和无理数集合,建立实数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实数概述并板书: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realnumber)。教师点明:实数可分为有理数与无理数。最后多媒体展示具体分类,并对有理数和无理数从小数的角度进行说明。
二、议一议,
1、在实数概念基础上对实数进行不同分类。
无理数与有理数一样,也有正负之分,如是正的,是负的。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你能把,,,,,,,,,,0,0.3737737773……(相邻两个3之间7的个数逐次增加1)等各数填入下面相应的集合中?
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2)0属于正数吗?0属于负数吗?
(3)实数除了可以分为有理数与无理数外,实数还可怎样分?
意图:在实数概念形成的基础上对实数进行不同的分类.上面的数中有0,0不能放入上面的任何一个集合中,学生容易遗漏,强调0也是实数,但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单独作一类.提醒学生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要按同一标准不重不漏.
让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形成共识:实数也可以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
2、了解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
在有理数中,有理数a的的相反数是什么,不为0的数a的倒数是什么。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
例如,和是互为相反数,和互为倒数。
三、想一想
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a是一个实数,它的相反数为,绝对值为;
2、如果,那么它的倒数为。
意图:从复习入手,类比有理数中的相关概念,建立实数的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等概念,它们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意义是一致的
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实数a的相反数为,绝对值为,若它的倒数为(教师指明:0没有倒数)
增加练习:(多媒体展示)第一组1.的绝对值是
2、a是一个实数,它的绝对值是
第二组:1、的相反数是,绝对值是
2、绝对值等于的数是,3、的绝对值是
4、正实数的绝对值是,0的绝对值是,负实数的绝对值是
例题: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
(1)(2)(3)学生上黑板完成,教师巡视学生如何书写,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最后与学生共同纠正。
明晰:实数和有理数一样,可以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而且有理数的运算法则与运算律对实数仍然适用。(媒体展示两个举例)
四、议一议。探索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无理数
1、每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那么无理数是否也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呢?你能在数轴上找到表示、和这样的无理数的点吗?
2、多媒体展示的做法和和的做法
如图OA=OB,数轴上A点对应的数是多少?
让学生充分思考交流后,引导学生达成以下共识:
探讨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实数,将数和图形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利用数轴也可以直观地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1)A点对应的数等于,它介于1与2之间。
(2)每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3)每一个无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4)每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4)和有理数一样,在数轴上,右边的点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五、随堂练习(多媒体展示)
第一组:判断题:
①实数不是有理数就是无理数、②无理数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③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④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⑤无理数一定都带根号.⑥两个无理数之积不一定是无理数.⑦两个无理数之和一定是无理数.⑧数轴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表示实数.
第二组: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无限小数都是无理数;(2)无理数都是无限小数;(3)带根号的数都是无理数。
2、求下列各数的相反数、倒数和绝对值:
(1)(2)(3)
3、在数轴上作出对应的点。
意图:通过以上练习,检测学生对实数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小结
1、实数的概念
2、实数可以怎样分类
3、实数a的相反数为,绝对值,若,它的倒数为。
4、数轴上的点和实数一一对应。
七、作业
课本习题2.81、2、3题
结束语:多媒体展示:
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尔斯泰
八、板书设计:
实数
1、实数的概念4、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
2、实数的分类5、例题
3、实数a的相反数为,6、学生练习
绝对值,若,它的倒数为
八年级数学免费教案篇9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概念、按边分类及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2.内容解析
三角形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是认识其他图形的基础,在本章中,学好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为进一步学习多边形的相关内容打好基础,本节主要介绍与三角形的的概念、按边分类和三角形三边关系,使学生对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和三角形三边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了解三角形中的相关概念,学会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2)理解并且灵活应用三角形三边关系
2.教学目标解析
(1)结合具体图形,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元素
(2)会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中的相关元素,并会按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3)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性质,并会运用这一性质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在探索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和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回忆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结合你以前对三角形的了解,请你给三角形下一个定义
师生活动: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针对学生下的定义,给出各种图形反例,如下图,指出其不完整性,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设计意图】三角形概念的获得,要让学生经历其描述的过程,借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加深学生对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动态演示“首尾顺次相接”这个的动画,归纳出三角形的定义
师生活动:
三角形的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补充说明:要求学生学会三角形、三角形的顶点、边、角的概念以及几何表达方法
师生活动:结合具体图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让学生学会由文字语言向几何语言的过渡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的认知,并进一步熟悉几何语言在学习中的应用
3.概念辨析,应用巩固
如图,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并用符号语言表示出来
1.以AB为一边的三角形有哪些?
2.以∠D为一个内角的三角形有哪些?
3.以E为一个顶点的三角形有哪些?
4.说出ΔBCD的三个角.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从概念出发进行思考,加深学生对三角形中相关元素概念的理解
八年级数学免费教案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证明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体会数与形结合方法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并能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渗透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
【难点】
探究勾股定理逆定理的证明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回顾出勾股定理。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回忆勾股定理,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其题设和结论,教师引导指出勾股定理是从形的特殊性得出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追问1:你能把勾股定理的题设与结论交换得到一个新的命题吗?
师生活动:师生共同得出新的命题,教师指出其为勾股定理的逆命题。
(四)小结作业
小结: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是什么?如果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以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应用需要注意点什么等问题?
作业:总结一下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八年级数学免费教案篇11
《矩形》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矩形的概念、性质和判别条件。
2.提高对矩形的性质和判别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探索矩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别条件的过程,在直观操作活动和简单的说理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主观探索习惯,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
2.知道解决矩形问题的基本思想是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渗透转化归思想。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在操作活动过程中,加深对矩形的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2.通过对矩形的探索学习,体会它的内在美和应用美。
教学重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矩形的性质和常用判别方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方法:分析启发法
教具准备:像框,平行四边形框架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
演示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引入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归纳矩形的定义:
问题:从上面的演示过程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具备什么条件时,就成了矩形?(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探究矩形的性质:
(1)问题:像框除了“有一个内角是直角”外,还具有哪些一般平行四边形不具备的性质?(学生思考、回答.)
结论: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2)探索矩形对角线的性质:
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后,思考以下问题:(幻灯片展示)
在一个平行四边形活动框架上,用两根橡皮筋分别套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拉动一对不相邻的顶点,改变平行四边形的形状.
①随着∠α的变化,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分别是怎样变化的?
②当∠α是锐角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当∠α是钝角时呢?
③当∠α是直角时,平行四边形变成矩形,此时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归纳。)
结论:矩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3)议一议:(展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
①矩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有几条对称轴?如果不是,简述你的理由.
②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长的一半,你能用矩形的有关性质解释这结论吗?
(4)归纳矩形的性质:(引导学生归纳,并体会矩形的“对称美”)
矩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矩形是轴对称图形.
例解:(性质的运用,渗透矩形对角线的“化归”功能)
如图,在矩形ABCD中,两条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AB=OA=4
厘米,求BD与AD的长。
(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探索矩形的判别条件:(由修理桌子引出)
(5)想一想:(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学习)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为什么?
结论: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理由可由师生共同分析,然后用幻灯片展示完整过程.)
(6)归纳矩形的判别方法:(引导学生归纳)
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三、课堂练习:(出示P98随堂练习题,学生思考、解答。)
四、新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从知识与思想方法两方面小结。)
五、作业设计:P99习题4.6第1、2、3题。
板书设计:
1.矩形
矩形的定义:
矩形的性质:
前面知识的小系统图示:
2.矩形的判别条件:
例1
课后反思:在平行四边形及菱形的教学后。学生已经学会自主探索的方法,自己动手猜想验证一些矩形的特殊性质。一些相关矩形的计算也学会应用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来解决。总的看来这节课学生掌握的还不错。当然合情推理的能力要慢慢的熟练。不可能一下就掌握熟练。
八年级数学免费教案篇12
第一章分式
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
2、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
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39;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的加减
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3、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第二章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菱形
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第五章数据的分析
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八年级数学免费教案篇13
教学难点:绝对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实数分类:方法(1),
方法(2)
注: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是有理数,可化为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是无理数
例1判断:
(1)两有理数的和、差、积、商是有理数;
(2)有理数与无理数的积是无理数;
(3)有理数与无理数的和、差是无理数;
(4)小数都是有理数;
(5)零是整数,是有理数,是实数,是自然数;(6)任何数的平方是正数;(7)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8)两无理数的和是无理数。例2下列各数中:
-1,0,,,1.101001,,,-,,2,.有理数集合{…};正数集合{…};整数集合{…};自然数集合{…};分数集合{…};无理数集合{…};绝对值最小的数的集合{…};
2、绝对值:=(1)有条件化简例
3、①当1②a,b,c为三角形三边,化简③如图,化简+。(2)无条件化简;
例
4、化简
解:步骤①找零点;②分段;③讨论。
例
5、①已知实数abc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化简a+b-c-b的结果为
②当-3
例
6、阅读下面材料并完成填空
你能比较两个数20182018和20182018的大小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先把问题一般化,既比较nn+1和(n+1)n的大小(的整数),然后从分析=1,=2,=3,。。。。这些简单的情况入手,从中发现规律,经过规纳,猜想出结论。
(1)通过计算,比较下列①——⑦各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在横线上填“>、=、<”号”)
①1221;②2332;③3443;④4554;⑤5665;⑥6776
⑦7887
(2)对第(1)小题的结果进行归纳,猜想出nn+1和(n+1)n的大小关系是
(3)根据上面的归纳结果猜想得到的一般结论是:2018201820182018
练:(1)若a<-6,化简;(2)若a<0,化简
(3)若;(4)若=;
(5)解方程;(6)化简:。
二、小结:
;
三、作业:
四、教后感:
八年级数学免费教案篇14
一、课堂导入
回顾平行四边的性质定理及定义
1.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
2.将以上的性质定理,分别用命题形式叙述出来。(如果……那么……)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的其它性质,那么如何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呢?除了定义还有什么方法?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是否成立?
二、新课讲解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定义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的平边形。
几何语言表达定义法:
∵AB∥CD,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解析:一个四边形只要其两组对边分别互相平行,则可判定这个四边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活动:用做好的纸条拼成一个四边形,其中强调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
(一)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设问:这个命题的前提和结论是什么?
已知:四边形ABCD中,AB=CD,BC=DA。
求证:四边ABCD是平行四边形。
分析:判定平行四边形的依据目前只有定义,也就是须证明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当然是借助第三条直线证明角等。连结BD。易证三角形全等。
板书证明过程。
小结:用几何语言表达用定义法和刚才证明为正确的方法证明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为:
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二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AB=CD,AD=BC,∴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二)设问:若一个四边形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能否判定这个四边形也是平行四边形呢?
活动:课本探究内容,并用事准备好的纸条(纸条的长度相等),先将纸条放置不平行位置,让学生设想若二纸条的端点为四边形的顶点,则组成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若将纸条摆放为平行的位置,则同样用二纸条的端点为顶点组成的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设问:我们能否用推理的方法证明这个命题是正确的呢?(让学生找出题设、结论,然后写出已知、求证及证明过程。)
八年级数学免费教案篇15
一、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2.使学生学习多步骤,多方法的分解因式
二、重点难点:
重点: 让学生掌握多步骤、多方法分解因式方法
难点: 让学生学会观察多项式特点,恰当安排步骤,恰当地选用不同方法分解因式
三、合作学习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讲授新课
1.推导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的公式以及公式的特点.
将完全平方公式倒写:
a2+2ab+b2=(a+b)2;
a2-2ab+b2=(a-b)2.
凡具备这些特点的三项式,就是一个二项式的完全平方,将它写成平方形式,便实现了因式分解
用语言叙述为:两个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的积的2倍,等于这两个数的和(或差)的平方
形如a2+2ab+b2或a2-2ab+b2的式子称为完全平方式.
由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可以看出,如果把乘法公式反过来,那么就可以用来把某些多项式分解因式,这种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运用公式法.
八年级数学免费教案篇1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个数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
2、理解根号的意义,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
3、通过本节的训练,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通过学习乘方和开方运算是互为逆运算,体验各事物间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及求法。
教学难点: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联系与区别。
三、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四、教学手段
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
(一)提问
1、已知一正方形面积为50平方米,那么它的边长应为多少?
2、已知一个数的平方等于1000,那么这个数是多少?
3、一只容积为0.125立方米的正方体容器,它的棱长应为多少?
这些问题的共同特点是:已知乘方的结果,求底数的值,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就是本节内容所要学习的。下面作一个小练习:
学生在完成此练习时,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丢掉负数解,在教学时应注意纠正。
由练习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二)平方根概念
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二次方根)。
用数学语言表达即为:若x2=a,则x叫做a的平方根。
由练习知:±3是9的平方根;
±0.5是0.25的平方根;
0的平方根是0;
±0.09是0。0081的平方根。
由此我们看到+3与—3均为9的平方根,0的平方根是0,下面看这样一道题,填空:
()2=—4
学生思考后,得到结论此题无答案。反问学生为什么?因为正数、0、负数的平方为非负数。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下面总结一下平方根的性质(可由学生总结,教师整理)。
(三)平方根性质
1、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2、0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
3、负数没有平方根。
(四)开平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的运算。
由练习我们看到+3与—3的平方是9,9的平方根是+3和—3,可见平方运算与开平方运算互为逆运算。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平方运算来求一个数的平方根。与其他运算法则不同之处在于只能对非负数进行运算,而且正数的运算结果是两个。
(五)平方根的表示方法
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用符号“”表示,a叫做被开方数,2叫做根指数,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用符号“—”表示,a的平方根合起来记作,其中读作“二次根号”,读作“二次根号下a”。根指数为2时,通常将这个2省略不写,所以正数a的平方根也可记作“”读作“正、负根号a”。
练习:1、用正确的符号表示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①26②247③0.2④3⑤
解:①26的平方根是
②247的平方根是
③0.2的平方根是
④3的平方根是
⑤的平方根是
由学生说出上式的读法。
例1。下列各数的平方根:
(1)81;(2);(3);(4)0.49
解:(1)∵(±9)2=81,
∴81的平方根为±9。即:
(2)
的平方根是,即
(3)
的平方根是,即
(4)∵(±0。7)2=0.49,
∴0.49的平方根为±0.7。
小结:让学生熟悉平方根的概念,掌握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两个。
六、总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平方根的概念、性质,以及表示方法,回去后要仔细阅读教科书,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业
教材P.127练习1、2、3、4。
八、板书设计
平方根
(一)概念
(二)性质
(三)开平方
(四)表示方法
探究活动
求平方根近似值的一种方法
求一个正数的平方根的近似值,通常是查表。这里研究一种笔算求法。
例1。求的值。
解∵92102,
两边平方并整理得
∵x1为纯小数。
18x1≈16,解得x1≈0.9,
便可依次得到精确度
为0.01,0.001,……的近似值,如:
两边平方,舍去x2得19.8x2≈—1.01
八年级数学免费教案篇17
第三十四学时:14.2.1平方差公式
一、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
2.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运算。
二、重点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难点:理解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灵活应用平方差公式。
三、合作学习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吗?
(1)20__×1999(2)998×1002
导入新课: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
(1)(_+1)(_—1);
(2)(m+2)(m—2)
(3)(2_+1)(2_—1);
(4)(_+5y)(_—5y)。
结论: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即:(a+b)(a—b)=a2—b2
四、精讲精练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3_+2)(3_—2);
(2)(b+2a)(2a—b);
(3)(—_+2y)(—_—2y)。
例2:计算:
(1)102×98;
(2)(y+2)(y—2)—(y—1)(y+5)。
随堂练习
计算:
(1)(a+b)(—b+a);
(2)(—a—b)(a—b);
(3)(3a+2b)(3a—2b);
(4)(a5—b2)(a5+b2);
(5)(a+2b+2c)(a+2b—2c);
(6)(a—b)(a+b)(a2+b2)。
五、小结
(a+b)(a—b)=a2—b2
八年级数学免费教案篇18
一、学习目标: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二、重点难点:
重 点: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 点: 探索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三、合作学习:
(一) 回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二) 学生动手,探究新课
1. 计算下列各式:
(1)(am+bm)÷m (2)(a2+ab)÷a (3)(4x2y+2xy2)÷2xy.
2. 提问:①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②还有什么发现吗?
(三) 总结法则
1.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___________,再把所得的商______
2. 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______________
四、精讲精练
例:(1)(12a3-6a2+3a)÷3a; (2)(21x4y3-35x3y2+7x2y2)÷(-7x2y);
(3)[(x+y)2-y(2x+y)-8x]÷2x (4)(-6a3b3+ 8a2b4+10a2b3+2ab2)÷(-2ab2)
随堂练习: 教科书 练习
五、小结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
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
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
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
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E、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八年级数学免费教案篇19
一、学习目标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探索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三、合作学习
(一)回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二)学生动手,探究新课
1、计算下列各式:
(1)(am+bm)÷m;
(2)(a2+ab)÷a;
(3)(4x2y+2xy2)÷2xy。
2、提问:
①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②还有什么发现吗?
(三)总结法则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__________X,再把所得的商______
2、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______________
四、精讲精练
例:(1)(12a3—6a2+3a)÷3a;
(2)(21x4y3—35x3y2+7x2y2)÷(—7x2y);
(3)[(x+y)2—y(2x+y)—8x]÷2x;
(4)(—6a3b3+8a2b4+10a2b3+2ab2)÷(—2ab2)。
随堂练习:教科书练习。
五、小结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
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
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
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
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E、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八年级数学免费教案篇20
一、教学目标
1.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进一步加深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之间关系的认识.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灵活应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3.难点的突破方法:
三、课堂引入
创设情境:在军事和航海上经常要确定方向和位置,从而使用一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
四、例习题分析
例1(P83例2)
分析:⑴了解方位角,及方位名词;
⑵依题意画出图形;
⑶依题意可得PR=12×1。5=18,PQ=16×1。5=24,QR=30;
⑷因为242+182=302,PQ2+PR2=QR2,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知∠QPR=90°;
⑸∠PRS=∠QPR—∠QPS=45°.
小结:让学生养成“已知三边求角,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意识.
例2(补充)一根30米长的细绳折成3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条边的长度比较短边长7米,比较长边短1米,请你试判断这个三角形的形状.
分析:⑴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先求三角形的三边长;
⑵设未知数列方程,求出三角形的三边长5、12、13;
⑶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由52+122=132,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解略.
本题帮助培养学生利用方程思想解决问题,进一步养成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