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教案电子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好的初二语文教案电子版要怎么写?小编给大家带来初二语文教案电子版,供大家参考。
初二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游记的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各拉丹冬雪山的壮美,感悟长江源头的神异不凡。
3.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的语言魅力,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4.领会文章蕴含着的深刻意义——自然的伟力,民族精神的源头。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纪录片《再说长江》第二集《重上江源》。“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听着这熟悉的旋律,令人浮想联翩,歌词中的“雪山”就是长江的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它位于东经91度07分,北纬33度29分。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观看的纪录片,说一说各拉丹冬为什么会成为长江的源头呢。
今天我们学习马丽华的游记散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揭开各拉丹冬神秘的面纱,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细腻而丰富的情感。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理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请同学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
1.第1自然段写到“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东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明确:“我”游览的是东南阳坡。从第3自然段“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可知游览的是东南阳坡。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感受雪山壮美
请同学们品读第5—6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就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作者是按由远至近的顺序来描绘的。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请同学们品读第10—11自然段。
2.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触觉:写冰窟。特点:温暖。
让学生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句子,通过反复朗读加深对句子的理解及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听觉:写风。特点: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视觉:冰体。特点:晶莹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受: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明确:第5—6自然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第10—11自然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韵。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请同学们品读第12—14自然段。
4.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明确:描写了砾石堆和坚冰之下的流水。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异壮美,我们也感受到了造物主的伟力,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篇文章语言的魅力,以及作者面对如此的美景,内心所生发出的怎样的情感震撼。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赏析句子,感受语言魅力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的语句的妙处。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明确:“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明确:“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山以帝王的行为,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目标导学二:品味写景,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地产生了联想想象,让学生品读课文,标画联想想象的句子。
1.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联想和想象?
明确:(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2.这些联想和想象中分别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1)句,“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这里是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长江源头的各拉丹冬雪山就是大自然的杰作。
第(2)句,由冰山的裂纹和波状皱褶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第(3)句,“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小结: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初二语文教案电子版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与春酒有关的人和事。
2、精读课文,品味精彩语言。
3、感悟作者在文本的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品读语言,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2、深入理解作者的思乡怀旧之情
教学方法:
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导课示标
1、开门见山导入
春酒,又名冻醪(láo浊酒的意思),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在我国,喝春酒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诗经》中就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以求长寿)”的诗句。
2、示标认定
二、问题引领,自主探究
甘醇什么意思?甘甜香醇。(提示:请大家做下批注)
思考:“春酒,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那么,作者主要回忆了什么事?
明确: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自泡八宝酒
(请大家快速的跳读课文。比一比,谁找得又快又准。)
三、小组合作、讨论解疑
品酒之醇美
思考:“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文中哪里体现了“我”对春酒的喜爱、珍惜?
请大家默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并批注出你的理解。(三分钟的时间)
明确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
赏人之美德
1、提问:那么,童年时的我最喜欢喝谁泡的春酒?母亲
PPT显示:如果老师现在送给你们一部相机,让你把文中描写母亲的细节拍摄成照片,你最想拍哪一处?(小组合作)
2、你最想拍哪一处?为什么呢?
PPT显示:“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
师生交流:“总是得意地说”表现了母亲的得意之情,应该读出得意的语气。“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疼爱和关心。这几个字做重音处理。“太”字试着拖长音,读出母亲的慈爱和温柔。
3、母亲如此,那我的乡邻们呢?走,我们一起去看看。
PPT显示: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
“巴结”什么意思?方言,指人做事勤快。
悟情之美好
1、提问: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如果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说,应该是什么?
PPT显示:道地家乡味道地什么意思?真正的,纯粹
过渡:作者用洗尽铅华的文字写尽了这道地家乡味。
2、,孩子们,这种家乡味,作者现在还能品尝到吗?
了解作者的生平后,我们还应该带着什么情感去读?失落、难过……
四、展示交流、点拨评价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提问:我们学过哪些思乡的诗句?
过渡:这些古诗名句都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现代也有许多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接下来,一起感受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插入音乐、歌词)
2、提问:这首诗和《春酒》有着相同的情感,是什么?
乡愁,是琦君笔下那杯甘醇的美酒;是余光中隔着那湾浅浅海峡的呼唤;是席慕蓉心中那棵没有年轮永不老去的树,远离故乡的游子,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够落叶归根。这种难以割舍的思乡情结,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积淀下来的最深厚的情感基础,正是这种特殊的情感,使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最后,祝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么一棵永不凋零的常青树。下课!
初二语文教案电子版篇3
一、学生朗读全文,积累词语。
畏畏缩缩左顾右盼义无反顾怜悯主宰蹒跚戳破
(建议:要有侧重点地掌握词语的音、形、义)
二、整体把握文章(划分层次,明确主要内容)。
本文层次十分清晰,可分为两部分,如何划分?
明确:1-5为第一层次6-9为第二层次
请概括层意。
明确:第一层(对一只发现饼干屑蚂蚁的生动描写);第二层(由蚂蚁而引发的个人感悟)。
三、分析文章,理解感悟式写法。
1.第一层次理解与分析
1-5自然段有四个自然段是描写蚂蚁的。请同学们专注朗读1、2、3、5四个自然段,想想这是只怎样的蚂蚁?
(朗读后,学生交流)明确:胆小而又自足的蚂蚁。
请同学们标画出表现蚂蚁“胆小”和“自足”的相关语句,再读读。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蚂蚁写得如此传神呢?
(学生交流)明确:因为作者采用拟人化手法,生动刻画了蚂蚁的动作、神态、心理。
请选择你认为最传神生动的词句,说说你的感受(词句品味)。
(可结合课后“词句品味与积累”,交流展示)。
(结合练习题一):文中运用了一系列拟人化的词语来写蚂蚁是为了赞扬蚂蚁吗?目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不是为了赞扬蚂蚁。在文中作者只是一个冷静的&39;旁观者。目的是为了传神生动地描写蚂蚁,同时有一定的幽默感(如:义无反顾、重大判断等)
总结:像作者一样,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你笔下的动物就可能写得生动形象、活灵活现。但这必须建立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
板书: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2.第二层次理解与分析
第二层是写作者的内心感悟。请同学们细读6-9自然段,分析作者是如何感悟的,感悟的切入点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蚂蚁)凭借运气获得了饼干屑,就快乐得要晕过去,不知道上方就有一副怜悯的眼光在居高临下地观察它,更不知道某一根手指顷刻之间就能将它捻成碎末--(联想)--(我)另一高度上面同样有一副眼光正在注视着“我”,主宰“我”的命运。
由上述可知,虽然蚂蚁在人类的眼中是个十分渺小的事物,然而我发现此时我们与蚂蚁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交流)明确:往往自足于眼前的幸福,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
从整个生物界来说,我们与蚂蚁一样只是生物链中的一个因素,我们何尝不也是一只渺小的蚂蚁!
板书:
文章末尾说“蚂蚁是令人感慨的动物”而不是说是令人感动的动物,为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从全文上看作者对蚂蚁毫无感动之情,而是一种怜悯和同情,不忍心伸手戳破它的快乐,而由蚂蚁联想到人类自己。请同学们想想,作者内心有怎样的感慨?
(自由发言)明确:对生命的悲悯、同情,对自足于眼前幸福的反思,对无法主宰自我生命的无奈,对生命意义的冷静思考等等。
四、作业:
根据平时的观察,选择你熟悉的一种动物,写一则生动的片段(200字左右)。
要点:细心观察,对象人格化(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态、心理)。
主要内容:
针对感悟式的写法和对动物的生动描写,通过写作深化认识,学会运用。
教学步骤:
一.展示学生所写的动物片断。
1.以四人为一小组,互阅习作,以训练中的两个要点为标准,推荐最优秀的写作片段一则。
2.小组代表上台朗读习作,学生互相点评。
3.教师总结,并让学生在原作上加以修正。
二.感悟式写法的训练。
从《蚂蚁》一文可知,感悟式写法必须借助联想,同时联想还得有恰当的契合点。《蚂蚁》一文就以“自足于眼前幸福,无法主宰命运”为契合点。请同学们在原作的基础上,找个契合点,由物及人进行联想,续写一段自己的感悟。
学生(现场写作,在原文基础上续写一段感悟),学生代表交流展示,教师点评。
三.明确感悟的特殊性。
感悟还要有特殊性,不要落入俗套。作者南帆就是这样。一般人可能由蚂蚁感悟到勤劳或生命力顽强等等,但作者却与众不同,由蚂蚁感悟“幸福”“命运”等问题,这是十分可贵的。同学们能否对自己的感悟再作思考,也力求与众不同,有一定高度。
学生(现场交流,修正)
四.课后将文章抄正、上交。
初二语文教案电子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明白词句含义。
2掌握排比、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
3掌握文中所引的诗、谚语和典故,并理解其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能力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行文的时间和空间顺序。
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3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简析
重点:
1学习作者根据各个景物的特点而采用的不同的描写方法
2把握本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写作特点。
难点:
掌握寓学识、才力和情感于记叙之中的游记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提问:①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3、作者简介
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1904----1977年,湖南岳阳人。1925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回国后,历任安徽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大东书局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代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代表作《中国文学发展史》。还著有《魏晋人物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德国文学概论》等
4.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四十佳旅游景观之首,是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观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三峡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内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我们于七年级所学习的选自北魏郦道元所著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中的课文《三峡》,就是对三峡雄奇风光的生动叙述。古诗有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是说:见过大海的人,对别处的水就看不上眼了,除了巫山那五彩缤纷的彩云,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彩就黯然失色了。由此可见巫山云彩景色之绝美。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篇《早发白帝城》,诗句也出色地描绘了船行三峡,瞬息千里的壮观景象。
现在的三峡,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三峡旅游区优美风景众多,除了险峻的自然风光外,较的人文景观还有刘备托孤的白帝城、酆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葛洲坝大坝工程等等。
二、朗读课文
下面,就让一位同学来朗读刘大杰的这篇游记《巴东三峡》,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刘大杰笔下的三峡是怎样的一种美丽的风光,并请同学思考:三峡给了你怎样的一个印象?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三、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先总写后分写,以时间顺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总写三峡险恶。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自然段)写走完三峡后的心情。
2、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船从宜昌上驶
开始是西陵峡,共分四段: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出峡有香溪。
船过姊归和巴东,进入巫峡。
过巫山即入瞿塘峡。
过瞿塘峡则到白帝城,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作者的游踪顺序(首先要搞清作者是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览三峡)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中有黄陵庙]、崆岭峡[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米仓峡、(香溪)——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夔府的江岸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应该是巫峡。听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读录音,找出这两段所写的内容,看看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这两段主要写了巫峡的江水、山和云。)
2、自由读七、八段,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
①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这个句子抓住“窄”、“急”、“曲折”、“多滩”等词,突出了江水的险。
②拟人句:“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运用拟人法描写巫峡山的高峻,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
③巫的云“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的奇幻多变。
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通过从侧面写飞鸟飞不过峰顶烘托山峰的高峻。
五、认真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景物特点诗、谚、典故感觉
总说三峡:险恶、最为险恶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惊异
西陵峡:
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峡紧张
灯影峡江北山险峻而干枯无味,江作者即景诗轻松、悠闲南山玲珑秀丽树木青葱可爱。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山象刀剑削成,青滩叶滩不算滩极为可怕成窄门。崆岭才是鬼门关崆岭滩:水从高处倒注
米仓峡水没以前急,山更险峻王昭君浣装(典故)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巫峡:水险、山妙、云奇有情趣
瞿塘峡:山势稍低平、水势仍险急刘皇叔托孤凄凉
白帝城、孙夫人庙;
松树、八阵图、钟声
走完三峡:山势平敞些、江面宽得多水势也平得多。轻松
六、小结
三峡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它的人文景观都令我们神往,希望同学有机会能亲身感受三峡的神奇风光。
七、作业
1、字词积累解释造句
2、课后练习四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学生收集的有关资料,在小组交流,推举代表上台讲述想象的大坝建成后的三峡景象
二、分析所引用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
1.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渲染了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的气氛,为全文定下基调。
2.作者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
诗中“江南味”“垂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突出了黄陵庙的环境优美的特点
3、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4、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诗的后句也赞扬了明妃王昭君。
5、典故“刘皇叔托孤”
文章一方面写白帝城树木青葱,玲珑可爱,另一方面写刘皇叔在此托孤的悲惨故事,突出了三峡景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6、归纳总结
自古以来,凡名山名川均与名人、诗、谚、典故结下了不解之缘,呈现出与自然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相映成辉的奇特现象。长江三峡之所以流芳百代、名扬四海,一方面固在其为自然景观,因山水雄、奇、险、秀而甲天下;另一方面也在于其众多的人文景观,得益于历代骚人墨客倾情三峡,留下一串串光辉足迹于山峦水畔,写下一篇篇不朽诗章传颂于后世,在长江三峡滚滚不尽的激流里,流淌着多少千古绝唱、千古佳话!三峡给历代文人以文学的养料和创作激情,而他们则报答三峡以文珍墨宝和名人效应。
三、品味语言
思考练习三: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1、作者用十分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江水的险,四个排比短促有力,读起来给人以窒息的感觉。“窄、急、曲折、多滩”令人不寒而栗。排比句式整齐又稍有变化,读起来和谐有趣。
2、抓住峰的多与高的特点,语言的排列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浪高过一浪,给人以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的感觉。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动写静,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了山你追我赶,互比高低的情态,另外还使用顶真的手法“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给人一种循环往复的感受,很有情趣。
3、运用比喻“像牛马,像虎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巫山云雾的变幻多姿。另外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巫山的云比庐山的更有趣。
四、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
1、文章按照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层次井然。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
2、介绍景物时,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
3、采用多种修辞与写作手法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用烘托、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三峡的险恶。
4、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到了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
五、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
附板书设计:
1巴东三峡
宜昌——西陵峡(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
——秭归、巴东——巫峡——瞿塘峡——夔府的江岸
初二语文教案电子版篇5
一、课文字词:
佃(diàn)农: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祖籍(jí):原先的籍贯。
韶(sháo)关:地名
仪陇(lǒng):地名
溺(nì)死:在水或其它液体中窒息
[好劳动]劳动好手。
私塾(shú):旧时私人办的初级学校。
勉强(qiǎng):将就;凑合。
调料(tiáo):调味用的佐料
[任劳任怨]做事不辞辛苦,不怕别人埋怨。任,担当、承受。
和蔼(ǎi):性情温和,态度可亲
妯娌(zhóulǐ):兄的妻子和弟的妻子的合称。
和睦:相处融洽友好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帮助。
管束(shù):加以约束,使不越轨。宽厚仁慈(réncí):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血溅(jiàn):鲜血流淌
[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的剥削、压迫穷人。
衙门(yá):旧时政府机关。
横蛮(hèngmán)粗暴,蛮横
节衣缩食(suōshí):尽量节省。节,减省;缩,缩减。
支撑门户(zhīchēng):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nuó):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瞒着(mánzhe):不告诉实情。
[慰勉]安慰勉励。
八十有五:又,yòu
[聊叙](liáoxù)姑且谈谈。聊,姑且。
不辍劳作(chuò):不停地劳动(耕作)。
二、同义词辨析:
(1)悲伤悲惨
本课例句:“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
两个词都有使人感到伤心的意思。
主要区别:①“悲伤”侧重于因心情不好而产生的伤感;“悲惨”侧重于因为处境、遭遇而引起的伤心。②“悲伤”的伤心程度没有“悲惨”重。
(2)哀痛悲痛
本课例句:“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两个词都有伤心的意思。
主要区别:①意义上,“哀痛”比“悲痛”的程度更深。②“哀痛”多用于书面语而很少用于口语;而“悲痛”既可用于书面语,也可用于口语。
初二语文教案电子版篇6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2.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
3.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积累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心境。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合作探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让学生直接关注文本。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
明确: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成就,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唐宋八大家之首”。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此文写于元丰六年,流放生活中又有怎样独特的体验。
2、学生默读课文,读准字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经历。通过默读,解决字音疑难,为学生解读文本扫除障碍。
三、解读记叙
1.学生朗读课文,关注记叙部分,寻找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夜游的原因
2.读记叙部分,解决疑难字词、疏通文意,把握情绪变化。
明确:夜游要读出宁静的氛围,语气要舒缓些。“欣然、亦”要读的快乐一点。“念”要拖长,语气要稍显低沉。把握合理的断句。
设计意图:本文篇幅短小,前三句浅显易懂,引导学生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关注记叙部分,在朗读中把握内容和情感。
四、细读写景
1.学生读写景部分,疏通文意。
明确:理解句意,读出心无杂念的宁静,“盖”要拉长。
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写景的妙处。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喻成积水空明,把竹柏喻成藻荇交横。作者笔下的月光有如一池春水那样静谧,透明,澄澈,令人神往。全文无一个“月”字,却使人感到月光无处不在,有动有静,动中愈见静。这就是作者写作的妙处。难怪古人惊叹这是“仙笔也”。在这静静的月夜之中,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3.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描绘承天寺的月夜景色。
明确:调动感官,合理想象。如从动静、明暗、点面、线条等角度,调动多种感官来描绘。
示例:在皓月照耀下,庭院里自上而下,都洒满了透明清澈的水。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漂浮游荡。清风拂来,树影婆娑、月光澄澈、竹影斑驳,幽静的恍如仙境。”
设计意图:从反复诵读、想象描绘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写景文字的妙处,初步体会其中透露出来的作者心境。
五、品读情怀
1.朗读抒情议论句。
2.质疑问句理解,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交流。
明确: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3.“闲人”为何重读,怎样理解?
明确:由于作者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闲”是相对于“忙”来说的。它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设计意图:主要是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感悟文本,体会作者的独特心境,提高欣赏文言文的品味。
六、熟读成诵:
通过自由读、齐读等方式,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
设计意图:对文言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文言积累,不断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七、作业设计:
推荐阅读《水调歌头》、林语堂《苏东坡传》。
设计意图:推荐阅读文本,开阔学生阅读视野,进行文化积累。
初二语文教案电子版篇7
★教学目标
1.美读、品读、背诵全篇。
2.感受莲花的形象美。
3.学习古人高洁傲岸的品质和情操。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疏通文意。
2.学习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做一个洁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前准备
莲花图、采莲曲等多媒体课件
★授课类型:赏读课
★教学方法:美读、品读、诵读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师生互动,猜谜语: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谜底:)
2.多媒体播放赏心悦目的莲花图、采莲曲。
3.师:荷花,被誉为“花中仙子”,又名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周敦颐的《爱莲说》,感受莲的高尚品格。
二、出示学习目标
1、齐声朗读。
2、用心感悟。
三、读文见义,整体感知
1、释题、简介作者(学生结合课文导读回答后,师补充强调: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议论也可叙事)
2、指名朗读课文,学生随时点评,教师适时指导
3、听课文录音,注意听准重点字词的读音及相关句子的节奏
4、师生交流字音、节奏
5配乐自由朗读课文
6跟读录音,感受句子的节奏及语气的缓急轻重
6、齐读。(男女分组朗读,男同学一句女同学一句)
四、含英咀华,疏通文意
1、小组合作探究:组内分工,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2、探究成果展示交流
五、熟读精思,感受文章主旨
1.找出描写莲高尚品质的一句话,并品读。
2.结合莲花图,找出描写莲花的七个短语分别填入绽放的花瓣中,并感悟各写了莲花哪一方面的美。
3.看莲花图,听采莲曲,在图画美、音乐美的氛围中,感受莲花的美好形象。
4.感悟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感悟、讨论、交流)
5.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回答后,教师点拨托物言志的写法)
6.作者以花喻人,试找出相关语句,谈一谈她们都象征了哪些人?
(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点拨:隐逸者——逃避现实;富贵者——追求荣华;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清白正直)
7.作者写“莲之爱”的同时又写了“菊之爱”、“牡丹之爱”,用意何在?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后,教师点拨:菊,正衬;牡丹反衬,更加突出莲洁身自好、不慕荣利的高尚品格)
8.在音乐的旋律中,自由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尝试背诵全篇。
六、回顾内容,拓展提高
大自然中的美无处不在,你喜欢什么样的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用“我爱,因为她”的句式说一句话。
(示例:我爱梅花,因为她不畏风霜,高洁傲岸。)
七、联系自身,总结收获
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如: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学到了什么写法?
初二语文教案电子版篇8
《塞下曲》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读准字音,书写自己认为比较难写的字,读出诗的节奏。
2、品读诗句:了解诗所描写的将士雪夜准备追敌的情景,由景入情,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险、英勇无畏气概的赞美之情。
3、发挥想象,叙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由题入手,简要了解《塞下曲》以及诗人卢纶。
二、引入古诗学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的是这六首《塞下曲》中的其中一首,第三首。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古诗(3遍),要求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正音:这首诗中,有些字在读的时候需要注意,出示:单于、遁逃、欲将、轻骑,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自主选择比较难写的字词写在田字格中,并说说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3、请个别同学朗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通过读并借助注释了解诗所描述的一件事情。
这首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呢?请你根据注释了解一下,然后,我们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成简单的一两句话: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板书)
四、品读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解读“夜”:夜晚、黑夜、深夜,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气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读出单于溃败的样子。
2、解读“满”: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由满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五、叙写古诗。
1、诗读到这儿事情却还没有讲完,作者跟我们买了个关子?将士们最后究竟是追到了单于呢还是没有追到?(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学生叙写并交流。)
2、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的,那么剩下的5首塞下曲又写了什么呢?课后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交流交流。
初二语文教案电子版篇9
流程:
1、导入
2、自读课文一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完成“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
1)独立完成。
2)组内展示“自主探究”。
3)班级展示“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并积累重点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自主探究:
1、了解作者,重点掌握“马克吐温”。
(结合练习册“相关链接”整理)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掠取()往上拽()
顶巅()下颚()
蚱蜢()向前搡()
蜣螂()分道扬镳()
3、解释
欺世盗名:
分道扬镳:
自以为是:
合作探究:
1、感知课文,归纳两文主题。
2、两篇文章的语言都是幽默诙谐,试各举一例分析。
初二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2、领会本文表达鲜明观点的特色。
3、体味口语的特点和本文感_彩强烈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叹句和修辞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领会闻先生为真理、正义献身的伟大革命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演讲?你听过演讲吗?
这是一篇用满腔爱国热忱谱成用鲜血写就的文字,是一篇感_彩鲜明的讲演词,属议论文体裁。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学生上黑板完成)
卑劣()诬蔑()卑鄙()离间()蛮横()赋予()
2、解释下列词语:
(1)卑劣:卑鄙恶劣
(2)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3)蛮横:(态度)粗暴而不讲理
(4)挑拨离间:搬弄口舌,引起争端,使互相猜忌而离散。
3、介绍作者闻一多:(由学生多人补充完成)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原名闻家骅,号友三,生于湖北浠水。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中,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2年7月赴美留学。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5年5月回国,曾在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武汉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学校任教。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8年1月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还著有《神话与诗》、《楚辞补校》,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愤怒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的《最后一次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4、时代背景。(由学生多人补充完成)
李公朴先生是一位的爱国民主战士。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_妄图篡夺胜利果实,实行_统治,阴谋发动内战。国民党_疯狂地_民主运动。1946年2月,重庆发生“校场口事件”,重庆各界人士在校场口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国民党特务捣毁会场,大打出手,打伤郭沫若等60多人,李公朴先生当场被特务打伤。5月初,李先生带伤回到昆明,又与闻一多先生一起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国民党_对李先生又恨又怕。7月11日晚十时许,李公朴先生在回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用无声_暗杀。
闻先生“毅然出席”7月15日举行的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出席这次追悼大会的教授,就闻先生一人。闻先生不避危险,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毅然出席”这次追悼大会,决心像老战友李公朴一样,为争取民主和平,反对_和内战而坚决斗争。闻先生面对会场上特务的凶焰,义愤填膺,“拍案而起”,挺身走上讲台,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_的罪恶和卑劣,表现出一位爱国民主战士的英雄气概。闻先生在发表这次讲演后三个小时,就被特务用无声_暗杀了,他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争取民主和平,为真理正义而战的崇高事业。
三,整体感知,听录音感受课文魅力。给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国民党_暗杀李公朴先生是“历最卑劣最无耻”的罪恶行径,严责敌人造谣诬蔑的无耻伎俩和险恶用心,赞扬李公朴先生和昆明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勇敢斗争的伟大精神。
第二部分(4、5段)剖析_的虚弱本质,阐述_必败,人民必胜、真理永存的历史规律,鼓舞人民的斗志。
第三部分(6~12段)号召昆明青年、昆明人民发扬云南的光荣爱国传统,坚持正义,维护真理,完成争取民主和平的历史任务,表明自己要像李公朴先生一样为了正义、真理虽殒身不恤的坚贞意志。
四、深入研究,共同探讨。
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1、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同学们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
4.作者是怎样揭露_的虚弱本质,指出_的末日来临的?
揭露——虚弱本质:自己在恐怖、慌、害怕
指出——末日来临:完了、快完了
5.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明确: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
6.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7.文末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斗争决心?
表达——自己的决心:义无反顾,随时准备献身。
闻一多先生在这次即席讲演里,揭露并痛斥了_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卑鄙行径和罪行,揭示了_必然灭亡,真理一定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为革命事业不惜献身的斗争精神
五、研讨写作特色:
1、前面,我们侧重领会了本文的思想内容,课后布置同学们朗读课文,大家一定深有体会,请同学们说说这篇讲演词有什么特色?
讨论提示: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这样的特色是怎样形成的呢?
讨论提示:对进步力量和对_讲的话,语气和措词的感_彩截然不同
2、在讲演中,作者使用了较多的感叹句、设问句和反问句,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这篇讲演词运用了40多个感叹号,把讲演者的思想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展示给了听众,造成了使之越来越分明、越来越强烈的效果。设问、反问及反复和排比等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也是这篇讲演词的一大特点。这些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使听众的思想与讲演者的思想感情始终处在激荡、交融,再激荡、再交融的过程中,从而不断地涌动和撞击,达到强烈的共鸣。这篇讲演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量。
3、在讲演中人称的不断变换,对表达讲演者的思想感情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对敌人用“你们”,对正义力量用“我们”,爱憎分明,旗帜鲜明地与敌人展开面对面地交锋。
4、短句较多,语言口语化。
口语又叫口头语,是大多数人日常交际时口头使用的语言,它的特点是词汇大众化,句式简短,少用关联词语。演讲多用口语。
5、饱含激情的语句。
讲演词的开头和结尾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否吸引听众和能否达到讲演目的的关键。该文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结尾,使听众振聋发聩、热血沸腾、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高超的讲演技巧。同学们对此应认真体会琢磨,并逐步学会善于选取恰当的语句作为讲演的精妙结尾!
五,拓展延伸
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我们新中国青年一代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
初二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传记文学的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味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习居里夫妇高贵品格,从中得到有益启示,磨炼意志,热爱科学。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品析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重点)
2.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品析语言及作者的情感。(难点)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居里夫人是世界的科学家,她的伟大不仅在于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了贡献。在其道德品质、思想境界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爱因斯坦曾这样评价过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在所有的人物中,她是不被荣誉所腐蚀的人。她说:“我们不应该虚度一生。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她在艰苦条件下坚持不懈地进行学习和科学研究的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今天让我们走近居里夫人,进一步了解这位把一生都献给了科学事业的伟大女性。
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是在哪里,用了多长时间,在如何艰难的环境里提取镭的,你了解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美丽的颜色》一探究竟吧!
二、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简陋(lòu)炽热(chì)猝至(cù)窒息(zhì)吹嘘(xū)
沸腾(fèi)咽喉(yān)溶液(yè)触目(chù)踱步(duó)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炽热:温度高,极热。
猝:突然。
窒息: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吹嘘:夸张地宣扬。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和颜悦色:脸色和蔼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小心翼翼: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3.背景介绍
玛丽•居里(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科学家。1867年出生在波兰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嫁给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故称居里夫人。1898年在和丈夫共同努力下,发现了新元素钋,同年又发现了镭。1903年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皮埃尔•居里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居里夫人接替丈夫的职位,成为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和法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1911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由于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1934年7月4日,这位充满了艰辛和荣誉的居里夫人最终因恶性贫血而去世。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交流点拨】本文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里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
2.速读课文,居里夫妇是在哪儿发现镭的?他们工作的环境怎样?
【交流点拨】居里夫妇是在娄蒙路的棚屋里发现镭的。工作的环境非常艰苦,因为这是一个残破的小屋,棚顶是玻璃的,夏天燥热得像温室;冬天下雨的时候雨会落在地上,工作台上,下霜的时候,把人都冻僵了,同时还要习惯忍受室外的严寒;另外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又极其简陋,没有排有害气体的“通风罩”等。
3.在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中,居里夫人主要分工是什么?你觉得她的工作怎么样?
【交流点拨】居里夫人继续炼制,提取纯镭盐。
我认为她的工作非常辛苦。表现在①有时候一整天用差不多同等身高的铁条搅动沸腾的东西,到了晚上,累得筋疲力尽;②在院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凌乱,周围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③做的是壮工的工作;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要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沸腾的材料,是极累人的工作。
4.怎样理解比埃尔说的“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明确:“它”指放射性物质镭,从“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科学的向往,对实验前景充满信心和希望。
“美丽的颜色”一是指文中居里夫人提炼的镭略带蓝色荧光的美丽;二是指居里夫人热爱科学、不懈追求、淡泊名利的态度和精神。
四、品味语言,感受形象
认真细致阅读本文,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
1.第一自然段中“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两次都挑选了最简陋的布景。”此句中的“艰苦”和“快乐”矛盾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不矛盾。“艰苦”是指居里夫妇工作的环境极其恶劣,夏天燥热,冬天严寒;设备极其简陋,没有排放有害气体的“通风罩”;工作极其繁重,辛苦,使人“筋疲力尽”。而“快乐”是指居里夫妇对自己所从事的科学事业的热爱,在科学研究中如痴如醉的心态,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使他们乐此不疲,所以两者并不矛盾。
2.第十二自然段中“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镭”以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了。生动幽默地表现了“镭”的难以提取,“镭”的发现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
3.细读课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特点。
明确:居里夫人是一个热爱科学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勇气。这种抵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迷住”一词突出表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和挚爱。“她小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寂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秘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势,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前倾”“热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居里夫人对镭的迷恋。
居里夫人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人,“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可能的,乃是离析这极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密切混合着的杂质中分离出来。”居里夫人选择最困难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劳动。
居里夫人是一个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居里夫人终于提炼出了镭。
五、探究写法,把握主旨
1.本文在叙事的同时,还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比如“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好而且最快乐的几年……”“感谢这种意外的发现……”等等。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文章在叙事的同时,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示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变换了文章的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灵活,跌宕生姿。
2.再次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旨。
【交流点拨】这篇文章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作者像一个摄影师。充满感情地将一个个镜头展示出来。我们仿佛置身于那残破的棚屋。看到居里夫妇辛苦忙碌的身影,感受到科学发现的艰辛,也领略到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会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她从事科学工作所拥有的坚定信念上。学习本文后,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交流点拨】我受到的启发是居里夫人为了科学研究而过着艰苦的家庭生活,却能够以苦为乐,这使我想到了同学们喜欢盲目攀比。不是比学习成绩谁,而是比谁的家庭条件好,吃得好,穿的好,从而造成了学习时间的浪费,我们应该学习居里夫人这种精神。
小练笔:学习本文引用传主的话的写法,为自己的同桌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传。
初二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2
一、导入新课
《天上的街市》写的是美丽的夜景引发了作者无尽的遐思,想像出天上的一幅美丽、幸福、自由的生活图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郭沫若写的另外一首诗《静夜》,也是写于1921年,在日本留学时的一个夜晚,面对朦胧的月色,引发了诗人的联想和想像,抒发了诗人无尽的情怀。
二、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三、探究学习
(一)小组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1、首诗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2、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3、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4、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二)通过班级讨论交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1、第一节写的是:月光──松林──白云──疏星。这些景物构成的景象:月光朦胧,笼罩着松林大地,团团的白云遮掩着月亮和星星。给人的感觉是──朦胧、恬静的美
第二节写的是:天河──海雾──鲛人──流珠。给人的感觉是——空灵、美丽。突出了夜晚的“静”。
2、第一小节是写景(实写),第二小节是想像(虚写)。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3、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4、本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
A、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
B、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
初二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3
教学目标
第1课时虽有嘉肴
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
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
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即使)
②弗食(不)
③不知其旨也(味美)
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
⑤虽有至道(的道理)
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
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
⑧教然后知困(困惑)
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
(3)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②弗食,不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用意,目的。)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亲自品尝,就不会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②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知道有困惑。
③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知道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自己有困惑,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主旨
1.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反面设喻类比,为引出下文观点做铺垫。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
明确:本文主要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困惑。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4.“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得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第2课时大道之行也
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一、导入新课
儒家学者早在2000多年前就曾对社会进行了美妙的设想,从孔子的天下归仁、近悦远来、四海之内皆兄弟到孟子的政治清明、君民同乐、百姓“亲睦”,再到荀子的上下协调、群居和一、四海之内若一家等等,无不勾画出一幅社会稳定和谐的美妙蓝图。今天我们学习的《大道之行也》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所勾勒的理想社会。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1.学生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选贤与能(jǔ)讲信修睦(mù)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
男有分(fèn)谋闭而不兴(xīng)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听课文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粗知文义。
4.教师点拨。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举)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词
①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
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3)一词多义
①闭:A.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
B.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
②谓:A.是谓大同(动词,叫作)
B.予谓菊(动词,认为)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理解文章思想
1.根据文义,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以下几句是分述。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
2.“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明确:“大道”,政治上的理想,治理社会的准则,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3.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解释。
明确:“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
初二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4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
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教师检预习效果。
斑斓顔色错杂灿烂
迷离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耀眼
晶莹光亮透明
参差指不整齐,不一致
谛听仔细听
娴熟熟练
摇曳摇动
如诉如泣形容声音柔细
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会消失
3、自读课文,并思考:
(1)“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2)与《巴东三峡》相比,这篇游记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课文
1、讲解前三个自然段
提问: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那么,“我”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讲解“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第一次仲春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冬天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3、齐读第四自然段。
4、有感情的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一段。并细细品味。
第2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解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旱情景和感受。
1、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
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按时间先后顺序
空间顺序:由“岸上”写到“水上”
坐船夜游,描绘水中朦胧景色。小船经过拱桥,而至古镇尽头。
由“天上”写到“地上”
写古镇节日夜空的礼花及河中的倒影,古镇的欢呼。
2、历史与现实相联
提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将古镇悠远的历史与现实有机的联系起来?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3、提问: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后充满了生机,反映了周庄人们的幸福生活,具有对外开放意识。
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四、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思考练习
附板书设计
初二语文教案电子版篇15
《三峡》
教学目标:
1、朗读并尝试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激情
教学重点:
1、深入解读文章内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激情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大量的文言语汇
2、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直至当堂成诵
教学构思:
充分突出主体性教学,通过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讨论、辨析,发表自己的见解,来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求知欲;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点评与小结,使学生完成由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的过渡。通过朗读品味,培养学生赏析文章的方法以及良好的审美趣味,力求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及素质教育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李白诗《早发白帝城》导入。简单了解三峡知识。
作者介绍: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懂得重点字词意思,读通读顺文章。
1、学生自由通读,选一名同学试读,其他帮助正音。黑板上补充:
阙(quē)
叠嶂(zhàng)
襄(xiāng)陵
2、选出一名同学,说一说文章意思,其他帮助纠正。黑板上补充:
自非:如果阻绝:断或:有时虽:即使良:实在肃:寂静绝:极
久绝:消失
3、学生再次自由通读,读通读顺课文,选一名同学试读,老师和同学一起对关键句划出节奏。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学生自由读,加以巩固,然后齐读。
三、再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教师伴音乐范读。同学尝试朗读,请一名同学伴音乐读,学生评点。教师指点:在朗读中学习处理语速、语调、重音的方法,达到读准字音,读顺节奏,读出感情的要求。如第二节略快,读出气势;第三节读慢,读出清幽之气;第四节略慢,读出凄美之气。
四、析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1、问:文章主要写了三峡的哪些景色?山、水
2、请男生找出三峡山的特点,以三峡的山是说句子。
三峡的山是高峻的、连绵的、怪异的、幽寂的……
3、请女生找出三峡水的特点,以三峡的水是说句子。
三峡的水是盛大的、清澈的、激荡的、凄寒的……
五、探究阅读------了解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1、这篇文章虽然既写了山又写了水,但从文章写作目的和内容来说,侧重于写什么?水
2、有一个顺序吗?
写山是为了写水蓄势,写水是从最主要的特征写起:三个时间: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
3、请学生说一说家乡横山和姑溪河不同季节具有代表性的景物特征,课后编一本集子——《家乡美》
六、背读——尝试单堂背诵(可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
七、延伸阅读——培养热爱祖国的激情
请同学说说三峡大坝竣工后景色会有什么变化?如:
大坝建成以后,在一定流域内水位会有所升高,“两岸连山,略无阕处”这一景观会有所变化,三峡上游会出现又一个秀丽的千岛湖。
大坝建成以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的情况就不会出现了,有大坝来控制水量,就可以保证水道的畅通,无论是丰水还是枯水的季节,航运都不受影响。
大坝建成以后,“回清倒影”的美景就看不到了,因为大坝蓄水会导致污染。
大坝建成之后,游客可以到达以前难以到达的山林深处,会吓走猿猴,“高猿常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景象就会消失了。
问:三峡即将发生许多变化,那么,这个新的三峡和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相比较,是不是就不美了呢?。
结语:其实,它们各有各的美。远去了的,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巨人;走近了的,是一个现代而又更加壮美的三峡。虽然,美丽不会永远,但文明总要进步,当眷恋之手告别千年的风彩,留下的依然是永恒的赞美。但愿同学们能多学一些知识,能有机会直接参与到对三峡的建设和管理中去,将三峡打扮得更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