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八年级物理简短教案

时间: 新华 八年级教案

教案使教师能够理解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选择科学、合适的教学方法。这里提供优秀的八年级物理简短教案,方便大家写八年级物理简短教案参考。

八年级物理简短教案篇1

教学目的: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生产中的实际,在讨论中使学生能理解功率的概念。

学会使用功率的基本公式,一解答简单的物理习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内容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和在生产实际中,不仅要考虑机械效率,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生产设计和使用机械做功时必需要考虑的一个物理量。

我们要通过几个典型问题的讨论,理解它,认识它的重要性。

【例1】建筑工地上需要将1000块砖送到15米高的楼上。

方法如下:

1、人用筐将砖运送到楼上。

2、人用滑轮将砖运送到楼上。

3、使用起重机将砖运送到楼上。

提问:以上三种方法,除了机械效率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待学生思考不必要求立即回答)。

【例2】一个人用通常的步伐走上三楼,或以快速地跑到三楼上。

提问:两种方法所做的功的情况有何不同。(要求同上题,先认真去思考,不必急于作答。)

【例3】有一个重型的机器,需要推至距100米远的厂房内。

方法有三:

1、工人们用推力推到厂房内。

2、工人们用车推到厂房内。

3、用马车拉到厂房内。

提问:三种方法完成此功有何不同。

对比上述三例,当人们完成一定的功时,存在着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是什么?

启发同学得出答案:

物体做功有快、有慢。

在例1中起重机做功快。

例2中人跑到三楼做功快。

例3中用马车做功快。

物理学里用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板书:因此,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根据定义可得出:

板书:各物理量的国际单位,写在公式中。

1瓦特=1焦耳/秒,1千瓦=1000瓦,1兆瓦=106瓦特。

指出: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技术性能之一。

功率小,做功慢,耗能少。

功率大,做功快,耗能多。

【例题】高出水面30米处有一个容积是50米3的蓄水池,要用一台离心式水泵抽水给蓄水池,1小时能把水池充满即可,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多少千瓦?

已知:h=30米,V=50米3,

t=1小时=3600秒,

求:P

解:分析,根据已知条件

=V。

=1×103千克/米3×50米3=5×104千克

所以G=5×105牛顿。

W=Gh

=5×105牛顿×30米=15×106焦耳。

答: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4.2千瓦。

指出: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的基本公式,知道水泵是克服水重而做功,故在题内首先根据水的质量求出水重,这样再代入功率的基本公式中求功率。

为什么题目最后所求的是“功率至少是”多少千瓦?为什么不求等于多少或者求最大是多少千瓦。

这是因为在实际中水泵有轴功率和配套功率的区别,轴功率是指单独水泵本身所能完成的功率,如果按题内所求功率,只能满足轴功率,那么水泵是无法工作的,因为水泵必须同其它机器配合使用才能工作,所以配套功率是要大于轴功率的,这是否是功率越大越好呢?不是的,因为功率越大,必定耗电或耗油多,是不符合经济效益的。

作业:P177习题10、11。

八年级物理简短教案篇2

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端正教学态度,明确教学目的,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深入贯彻素质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以本为本,以纲为纲,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认真批改作业,搞好单元过关,将教学的每项工作落到实处。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加强与其他任课教师的联系,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积极参加进修学习和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四单元,是在上学期所学电学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力学的有关知识。如,家庭用电、电能、材料等。这些知识是上学期电学知识的延续。再通过本学期知识的学习学生才会对力学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这些知识既是基础,又是桥梁,作用非常重要。另外,本学期教材中渗透的某些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很有指导意义。

物理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激发要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物理学习需要的潜在状态转化为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意向,成为实际学习活动的动力。这就需要创造问题情境,特别是要注意每个课开始的课题引入。教师要善于利用演示实验或简炼的具有强烈启发性的&39;语言,在上课的开头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吸引住,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九年级两个班的物理课教学。绝大部分同学对物理有一定兴趣,但不够浓厚,对上学年知识的理解、掌握由于放假等原因已降到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但一些基本物理学习习惯已初步养成。本学期准备采取抓两头,促中间的措施,注意加强优等生的培养和差生的转化,促进中等生的整体进步。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习比较全面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

(2)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志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4)要特别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好物理的自信心,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学习的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挥究过程,获得科学的方法。

(5)激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优化创新能力,让物理教学充满新的活力;营选创新环境,培养创新品质;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创新灵感。

(6)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作用。物理实验具有生动、直观、新异有趣等特点,要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兴趣,搞好实验教学,提高实践的技能技巧。

(7)提高自身素质。深化教研教改,提高教研水平,做到表达准确,板书简洁,操作规范,教法创新,使自己的备课、教课、说课、操作、写作等水平不断提高,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五、方法措施

1、搞好模式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2、悉心钻研教材,以深入了解学生为一手资料,认真备好每一堂课。

3、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向45分钟要质量,减轻学生课余负担。

4、搞好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5、认真设计、精心批改作业,把作业落在实处,抓在手上。搞好单元过关,把单元过关当做提高质量的重点措施来做。

6、抓好尖子学生,为各种竞赛和升学打好基础。

7、抓好后进生,提高及格率。

8、做好课外辅导,堵好教学中的漏洞,提高教学质量。

9、搞好物理兴趣小组,提高学生兴趣。

10、建立激励和竞争机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进取心。

八年级物理简短教案篇3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光的反射现象,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光的反射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反射现象的规律

教具: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说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引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1:演示实验总结规律,按照书67页实验进行教学。

演示前,将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给学生。其中,硬纸板的可折叠性及硬纸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楚。

实验中,边演示,边介绍名词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通过转动纸板F和改变入射角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一定在同一平面?反射光和入射光线是在法线的两侧还是在法线同侧?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方法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使用)

向学生介绍书67页的实验器材,并介绍基本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提出问题:一束光射向镜面,反射光线的位置如何确定?(可提示学生从空间到平面的思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如何确定?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可超出书上所给的器材)

实验探索并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归纳出光的反射定律。

2.光发生反射时光路可逆。

演示:如图5-2-2图,A点发出的光经O点反射后到达B点,在B点再放一光源,使其发出的光射向镜面某点如C点,调整光线BC的方向,使其与BO重合,发现其反射光线与OA重合,从而说明反射时光路可逆。

在讲完反射定律以后,可在课堂上增加以下基本练习。

1)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多少?

2)入射光与界面夹角60°,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多大?

3)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垂直,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

4)完成光路图。(图略,可选不同类型的题目,参考习题精选5、6、7题形式)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1:教室内有阳光射入的情况下可用这种方法。

演示:让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调整镜面的方向,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张白纸代替镜面,从各个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同时墙上也没有明亮的光斑。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然后再用光路图说明原因。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2:从反射面入手分析

在纸板上垂直插入几根牙签如图5-2-3,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如图5-2-4,这时学生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用光具盘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

八年级物理简短教案篇4

物体的质量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

2.知道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3.能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4.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重、难点

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质量单位,用天平测量质量。

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和质量是物体的属性比较抽象;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器材准备

托盘天平、砝码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明确两个概念:物体和物质。

物体:我们常见的一个个具体的实物都是物体;

物质:则是指组成这些物体的材料。

例如:一把椅子和一张桌子。

1.椅子是一个物体,桌子也是一个物体,它们都是由木材组成的。

2.椅子、桌子都叫做物体,木材就是组成它们的物质。

那么下面我们再来观察几组物体,请同学们注意比较(课本插图)。

二、新课教学

(一)物体的质量

1.质量的概念

通过图片展示至少3组物体,每组都是由同种物质组成的,每组

的两个物体含有的物质多少明显不同。

比较:

(1)两个物体都是由同种物质组成,有什么不同?

(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

(2)再将3组物体综合起来,能得到什么结论?

(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通过教材三个物理事实说明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抽象概念的方法)

(二)质量的单位:

要衡量质量的大小,首先要规定一个标准——单位。

阅读有关千克的规定和单位换算关系。

1.质量的主单位:千克(kg)

2.介绍它的由来:最初的规定

3.千克原器

4.质量单位的感性化:

通过学生较熟悉的一些实物的质量与一些质量单位近似比较,来

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具体的认识。

(三)学习使用托盘天平

1.认识托盘天平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认真观察天平结构,弄清楚各主要部件的作用。

活动:每桌一套托盘天平和砝码,对照课本图示,让学生观察托盘

天平,认识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利用投影,让学生指认各部件,并试着说出其作用。

2.学习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对照托盘天平实物,阅读《托盘天平使用说明书(摘要)》。

(2)尝试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

(3)练习: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错误操作,让学生判断错误所在,

并提出正确操作方法。如:

①天平没有放在水平台上;

②调节天平平衡时,游码未归零;

③加减砝码用手拿取;

④超过量程;

⑤物体放在右盘,砝码放在左盘。

⑶使用托盘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活动1:测固体的质量

活动2:测液体的质量

(4)交流,了解学生对托盘天平的掌握程度。

①使用托盘天平时,关键的步骤有哪些?

如果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应如何调节平衡螺母?

如果指针偏右呢?

②判断天平横梁是否平衡时,是否一定要等指针静止下来?

怎样快速判断横梁是否平衡呢?

③你是怎样安排测量一杯水的质量的操作程序的?

④你是怎样读取待测物体质量的?

(四)其它一些测量质量工具:

课后调查这些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学习通过互联网或产品说明书

获取相关信息。

五、信息浏览:

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质量会变得极大的。

小结

1.质量的概念。

2.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3.质量单位。

4.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质量。

练习设计

1.调查各种球类的标准质量,填写在下表中。

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垒球排球篮球足球

2.填上合适的单位:

(1)你同学的质量大约为60。

(2)我们所用的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200。

(3)体育课上,我们投掷的铅球的质量约为4000。

(4)一桶标有“5L”字样的花生油的质量约为4.2。

3.如图所示,甲为商店里使用的台秤,其工作原理与天平相同。现用该台秤

称某物体的质量,通过在砝码盘中添加槽码,移动游码使秤杆平衡,所加

的槽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该物体的质量为㎏。若把该物

体带到太空,它的质量将(选择“变大”、“变小”或“不变”)。

4.在“用天平称物体质量”的实验中,张强同学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称物体

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后指针指在分度盘中线左边一点,这时应该()

A.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B.把横梁右端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向右移动游码

5.一架托盘天平,由于更换了其中一个托盘,称量前无法把天平调节平衡,

即使把平衡螺母旋到最右端,指针最终也只能指着分度盘中央左边一个

分度的地方。现要使用这架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请你设计两种应急的

使用方案。

方案一:。

方案二:。

6.学习了“质量”后,小明有一个疑问:物体的质量与其形状是否有关呢?

为此,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用一块橡皮泥作为被研究的

物体,将橡皮泥捏成各种形状,用天平分别称出其质量,并记录数据于

下表中。

橡皮泥形状长方体圆柱体圆环形碎块

橡皮泥质量m/g28282828

(1)小明实验时选用橡皮泥作为实验的材料,你认为选用这种材料对

他的实验操作有什么好处?

(2)由小明的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

(3)表格中,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橡皮泥所能捏出的形状都列出,但仍然

能由此得出结论,这种研究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叫做()

A.类比法B.综合法C.归纳法D.等效法

八年级物理简短教案篇5

作为一名从事物理教学的教师,我一直在思索如何能够上好这门课程,使师生都能够在教与学中得到快乐,使学生真正将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中。通过这次参加网络远程教育培训,我深深领悟到:物理是一门既抽象又贴近生活的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难学难懂。因而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改变这种状况一条重要的途径,就是在物理教学中注重联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让物理与学生生活实际融合一体。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品德课的兴趣,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达到教学目的。以下是我反思到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设置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物理学科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正确把握学科与生活的科学联系,选择学生生活中相应的事例、现象和情境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有利于增强物理学科的亲和力和现实感,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认识生活的欲望和热情,调动学生兴趣,促使物理走向学生。从学生生活层面切入教学,设置情境,关键是把握学生生活与知识点的融合点,找准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从而提高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知识的理解

与教材中事实材料显现的理想化实际相比,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贴近性,现实性强的特点。在物理科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甚至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实际来阐明物理概念、观点,并用物理学科的

观点、理论去说明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实现教学通俗化,加深学生理解的重要途径。在物理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可化深奥为通俗,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化疑惑为信服,从而大大增强物理教学的实效性。

三、重视案例教学,渗透德育教育

物理课程的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定律和常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特别注意对案例的分析。案例的作用在于可以将枯燥的理论生动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物理。学生的生活实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要充分开采和利用学生这一重要资源,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将物理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求知欲,实现物理教学的通俗化,强化物理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进而开拓物理教学的新境界,提高教学效果。

八年级物理简短教案篇6

一、运动的世界

在月明星溪的夜晚,我们在外面散步时,常常有月亮跟着我们走的感觉,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太阳从东方升起

太阳从西边落下

赛跑冠军

豹在狂奔

候鸟在飞行

飞机在飞行

狗在奔跑

你能举出那些在生活中熟悉的运动吗?

1、上学的学生、下班的工人、飞翔的小鸟、游动的金鱼、飞驰的汽车、奔跑的骏马、流动的空气

2、地壳的运动,大陆板块的碰撞产生了地球上的高山和峡谷;江河的流动形成沟壑和平原;宇宙大爆炸带来了满天星斗;水城威尼斯在不段下沉

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着,绝对静止的物体不存在的。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

二、运动的描述

(1)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万马奔腾图》

(3)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歌词来表现节奏。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那么物理学中,我们怎么来描述运动呢?

例:(1)汽车在公路上行使。

(2)月亮升起来了。

(3)月亮在云层里穿行。

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标准物体)————————位置发生变化

汽车公路上的树飞快的行使

月亮地球升起来了

月亮云层在穿行

(A)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B)把事先选定的另一个物体,也就是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要经历三个过程:

(1)选择参照物

(2)确定被研究的物体

(3)判断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改变。

思考:乘客坐在行驶的汽车里,为什么行人说乘客运动得“真快”,而司机却说乘客“没动”

乘客到底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研究的物体标准物体位置是否改变动或静

乘客地面、树改变动

乘客司机、汽车没改变静

例1:浣溪沙

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

以船为参照物

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以山或岸边的树木为参照物

例2:地球同步卫星绕地球一周所用的时间,距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相等,那么卫星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以地球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

若以宇宙上的另一个星球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例3一位跳伞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看到身旁的直升飞机在向上运动,直升飞机相对地面的运动是[]

A.一定上升B.一定下降

C.一定静止D.无法判定

例4试分析下列各题以谁作参照物。

①上升的电梯里的人是静止的;

答:①“上升的电梯”是电梯对地面上升,因此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人是静止的”,是人对电梯静止,因此,是以电梯参照物。

②静止的汽车有人感到它在运动;

答:“静止的汽车”是以地面作参照物,而“有人感觉它在运动”应为汽车对观察的人在运动,因而,是以运动的为人参照物。

③下降的电梯上的人看到墙向上运动;

答:“下降的电梯”是以地面作参照物,“墙向上运动”应是墙对人是向上运动的,因此,是以人(或电梯)参照物。

答:“同向行驶的汽车”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而“感到自己向后退”应是“自己对于对面的汽车向后退”,因此,对面的汽车是参照物。

说明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说的,参照物不同,运动的描述也就不同了。

④同向行驶的汽车里的人看对面的汽车时,感觉自己向后退。

参照物选择的原则:

1、不能选研究对象本身为参照物。

2、参照物可任意选择。不论是静止的物体还是运动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

3、参照物一但被选定后就认为该物体是静止的。再看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4、经常选择地面作为参照物。如“太阳东升西落。”(这时候默认地面为参照物。)

例5:观察如图所示小旗,判断船相对岸上的楼房的运动状态有哪几种可能,并简单说明。

分析:(1)根据船上和楼房上的旗子摆动方向,船可能停在水面上相对楼房不动,旗子摆动方向顺着风吹的方向;

(2)船可能顺着旗子摆动的方向靠近楼房,但运动速度比风速小些;

(3)船还有可能逆着旗子摆动方向远离楼房。

我要试试:

(1)在歌词中“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所描述的现象中,我们以为竹排在“江中游”是以为参照物;我们说青山“两岸走”是以参照物

(2)一辆汽车在水平河岸上行驶,以汽车为参照物,它在河中的倒影是;以河岸为参照物,它在河中的倒影是。

3.太阳从东方升起;参照物

4、月亮躲进了云层,乌云遮住了月亮参照物,

5.两人并肩而行,以什么为参照物,两人是静止的以什么为参照物,两人是运。

课堂小练习:

1、下列各项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放糖的水变甜了B同步卫星绕地球运动

C铁生锈了D水结成冰

2、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名诗中描写的“青山”与“孤帆”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A帆船、河岸B河岸、帆船

C青山、太阳D青山、划船人

3、“刻舟求剑”是人人皆知的典故,楚人之所以没有通过“刻舟”而求得“剑”是由于他不懂的物理知识所导致的。

八年级物理简短教案篇7

压强是生活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因此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来学习。对于“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指的是如果知道压力、受力面积、压强这三个量中的两个,能够通过概念的理解或公式的变形计算出第三个,不要求与其他公式综合进行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这项要求,既是为了使学生深入学习压强的概念,更是使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学中要注意:

(1)加强实验。在教学中尽量安排探究性学习活动,活动要具有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的特点,适宜初中学生探究。如: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通过进行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获得最直接的、生动的实验事实,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初步学习归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实验的成功中获得愉悦,为提高学习能力和自信心打基础。

(2)注意教给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要注意帮助基础较差的学生学好知识。允许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获取或深或浅、这方面或那方面的知识,不仅不会使学生对物理产生为难情绪,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液体内部压强规律”,这部分知识是学生必须知道的,但关于液体内部压强公式,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能力选择学习,给学生一个自由空间。

(3)在教学中,都要从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入手,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认识到:物理学是有用的,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支柱,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基于这种考虑,教学中可多增加一些小实验、小制作等活动,习题中尽量设计一些结合社会生活实际的题目,为学生提供运用和巩固所学的知识的机会,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成长。

八年级物理简短教案篇8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__年初审通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__出版传媒集团__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的第四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设计思路

为坚持新课改的理念,实施高效课堂,本着先学后教的思想,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学到知识。在学习了弹力、重力和摩擦力这三种具体的力以后,对它们的共同性质之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性的研究是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常见的概念,力也是整个物理学的核心,是贯穿物理学的主线,学好力,为以后学好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了弹力、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学生预习、讨论及自己动手实验,教师适时点拨,能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本节教材内容偏少,知识点集中,教学过程可采用观察讨论法和实验探究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到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并能利用该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2)通过讨论,认识到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知道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互间的讨论、展示和学生点评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掌握探究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平衡力的学习打下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4、现代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幻灯片视频动画展示,结合教师精讲,教师在展示幻灯片的同时,运用传统教学,把重点内容及本节课的小结进行板书,以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四、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五、教学难点

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用此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六、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学生9组分组实验器材18个)、ppt制作、物理课本、导学案(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备课组内经过各位教师的三次研讨,精心编制导学案)、双色笔(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完成导学案情况,在自己有问题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改正,或勾画重点内容)、课前5分钟展示(展示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

七、教学过程

Ⅰ、课前5分钟展示

学生展示,各小组分配到人,一般由小组中基础较差的学生展示,同组的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改正。没有展示任务的同学在物理学科班长的领导下进行朗读本节课的相关内容,改正导学案中的问题。教师做好课前准备。

Ⅱ、导入新课

(幻灯片播放)公元1918年,海南省南天村,有一恶霸,名叫南天虎。人如其名,仗着家财万贯,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村里人人谈虎色变。有一天,他十岁的儿子跟几个小朋友到村外玩耍,刚出村口,他儿子就踢到一个石头,摔得头破血流,抱着头,一边哭,一边跑回家叫“爸爸!爸爸……”南天虎看见儿子血流满面,气得咬牙切齿,指着儿子“谁打你的?”儿子有父亲在,什么都忘了,一边拉父亲的手,一边往村外走,走到石头前面,指着势头说:“就是它。”南天虎想都不想,一脚向石头踢去,“唉呀,我的脚断了!”围观的村民,人人暗地称快。有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小故事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

Ⅲ、新课教学

一、认识力

师:看了这个小故事,在大家学习完这节课后来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第八章第四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做一做]1、用手推、拉桌子;用脚蹭地。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测出拉力。

[点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利用身边的物体做简单的物理实验,体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理念。

教师分析:用手推、拉桌子,说明手施加了力,桌子受到了力;用脚蹭地,说明脚施加了力,地面受到了力;用手拉弹簧测力计,说明手施加了力,弹簧测力计受到了力。

师:一个力的产生需要几个物体?

生:两个。

师:这两个物体分别叫什么?

生: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师:现在我们给力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生:物理学中,把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

[点评]结合前面所学,巩固力的概念。

[板书]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想一想]当一个物体受到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是否也同时受到这个物体的作用呢?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事相互的

[多媒体展示]1、穿旱冰鞋的小孩推墙,小孩向后退。

2、放着磁铁的两个小车,当同名磁极相对时,两个小车同时后退;

当异名磁极相对时,两个小车相互靠近。

师:现在大家拿出导学案,讨论合作探究一中的内容,并完成合作探究一。

(图片见课本57页图8-34、8-35、8-36、8-37)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由组内成员指定一个主讲人,其他成员可以进行纠错或补充,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完成导学案合作探究一的内容。(时间在5分钟左右,教师可以巡查,也可随时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

[教师]幻灯片中出示展示、点评的小组成员,学生讨论结束。

师:好,讨论结束,请展示开始展示,点评的同学做好准备。

生1:用手指压铅笔尖,手是施力物体,铅笔是受力物体,而手指感到疼,说明铅笔受力的同时对手也施加了力。

生2:小华和小明穿着旱冰鞋静止在地面上,小华用力推小明,发现两人同时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说明小明受力的同时也对小华施加了力。

生3:将两个悬挂着的带有异种电荷的小球靠近,会看到两个小球相互吸引,相互靠近。说明两个小球在受力的同时都对对方施加了力。

生4:将载有磁铁的小车相载有铁块的小车靠近,发现两个小车相互吸引,相互靠近。说明铁块受力的同时也对磁铁施加了力。

师:从上面的4个现象中,发现这些现象说明了一个共同的什么问题?

生5: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时相互的。

[知识小结]一个力必须涉及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并且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书]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补充]多媒体展示图片,运动员起跑、用脚尖踢球脚会感到疼、飞机起飞、火箭发射船浆向后划水使船前进等。

[点评]拓展学生的视野,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

[提示]在此环节可让学生多多举例,能更加深理解。

[点评]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展开、演示实验的进行,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内隐到外显地认识、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渡]物理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物体间这种相互作用的力有什么关系呢?

三、实验探究: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师:物理中实验探究分为几个环节?

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师:按照实验探究的过程完成导学案中的合作探究二的内容。

[学生活动利用桌面上的器材,两个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探究。

[点评]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深化认识、加深理解。

师:随机点将,那个小组完成了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组的成果?

生1:首先将两个弹簧测力计校正零点,然后将他们秤钩相对,向相反的方向拉动弹簧测力计,同时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录数据,我们组记录了三组数据,(边示范边讲解)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八年级物理简短教案篇9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1)色散现象

(2)物体的颜色

(3)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2.难点:

(1)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

(2)会区分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块圆纸板、一根火柴棍、水彩颜料

2.教学器材:三棱镜、七色光板、红、绿、蓝三色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

提出

问题由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提问:

阳光通过家庭内的养鱼缸,有时会在墙上出现彩色的光带.在阳光的照射下,雨后的天空中会出现美丽的彩虹.人工喷泉在空中喷出的细小水珠,有时也能形成“人造彩虹”……

这些美丽的色彩是从哪里来的呢?

难道阳光是由这些美丽的色彩构成的吗?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引发他们的思考

光的色散演示实验:

让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在墙上形成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彩色光带。学生观察

七色光

复合成

白光使用七色光板,通过快速旋转来演示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现象。

请学生把七色光按一定的颜色比例,画在圆盘上,现场制作七色光板。

让学生用自己做好的七色光板,完成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学生观察

学生动手制作七色光板:

在预先准备好的圆纸板上,划分成六个面积不等的扇形,扇形区的颜色和圆心角按逆时针顺序分别为:红色、橙色、黄色、绿色、蓝色、紫色.颜色可以用水彩或彩色粉笔涂上,也可以贴上不同颜色的色纸.然后用笔在圆盘中心扎一个孔,再插入一根火柴棍即完成。

学生做七色光复合成白光的实验.转动这个圆盘,观察盘上颜色的变化。

八年级物理简短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1.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公式。

2.速度概念的建立;研究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3min)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虽然知道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但我们平时所说的物体运动和静止却都是相对某一物体而言的,即相对于参照物而言。

[问题]同是物体的运动,它们的快慢一样吗?你认为哪些物体快,哪些物体慢呢?

[讨论]

[总结]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板书课题)

二、进入新课,科学探究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8min)

〖师〗平时我们是如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判断的?

[讨论]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和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播放视频1]视频中的画面是怎样比较快慢的?

[播放视频2]比较运动快慢有几种方法?

[总结]观众的方法实际上是: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6min)

[问题]如果物体运动时所用的时间和通过的长度都不相等,又该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讨论]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总结]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单位路程内通过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三)速度(10min)

[结论]物理上用速度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讨论]为什么不用单位路程的时间来表示速度呢?

[总结]因为单位时间的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大;而单位路程的时间越长则速度越小,故虽然后者也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比较起来很不方便,所以我们用单位时间的路程来表示速度。

[播放视频3]速度的引出?

[公式],用符号表示为。____.com

[单位]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则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1m/s=1×=3.6km/h

练习:1km/h=______m/s。

[一些物体的速度]

阅读课文第31页的速度(说明第一宇宙速度是航天器沿地球表面作圆周运动时必须具备的速度,也叫环绕速度。)

练习:速度的单位换算-典型例题

下列物体运动的速度哪个大()

A.蜗牛:1.5毫米/秒

B.炮弹:1000米/秒

C.发射人造卫星的最起码速度:7.9千米/秒

D.火车:360千米/时

[例题]两例题先让学生看,然后变换一些数值进行计算,变换已知条件进行计算,让学生再命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另外的学生计算。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10min)

[频闪摄影]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我们用频闪摄影的方法将运动物体的位置凝固住,会看到这样的两种不同情况。看课本图12.2-2,比较两种运动的差异。

[播放视频4]运动的快慢。

[结论]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如……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是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如……

[计算]

1.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可以直接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2.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虽然固定,但我们也可以比较它们整个路程的速度,我们把它叫做平均速度。

公式,s是整个路程的长度,t是完成整个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就是平均速度。

[播放视频5]变速直线运动和平均速度。

[速度表]

练习:有关平均速度的计算

[匀速直线的图像]

将频闪照相与图像结合,会得出路程随时间的变化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练习:有关图像的判断、选择题等。

[播放视频6]频闪灯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为什么要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运动的速度,其实单位路程的时间也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只不过后者比较起来不方便罢了;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以后我们学习的关键,我们要注意领会速度单位间换算的技巧,会从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关于速度计算的条件,然后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板书

第3节运动的快慢

一、生活中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1.比较相同时间内谁走的远;

2.比较在相同长度内谁用的时间短。

二、物理上对物体运动快慢的比较

取单位时间或路程来比较它们的路程或时间。

三、速度

1.速度: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3.单位:即m/s或m.s-1;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四、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1.概念;

2.变速直线运动计算公式;

八年级物理简短教案篇11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两课时)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的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用具:《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地球仪、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课时安排:二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2、跨近50个纬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和人口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活动)读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

我国在南北半球中在哪个半球、东西半球中在哪个半球?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限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限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的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的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邻?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我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领土面积最辽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二、辽阔的疆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活动)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习)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练习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与乌苏里-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x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总结:北-头顶黑龙-

南-脚踩曾母暗沙

东-嘴喝两-汇合水

西-帕米尔上摆摆尾

(读图)课本3页中国的疆域图

(提问)算一算我国最南端与最北端纬度约相差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我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近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我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近寒带。

〔分组讨论〕分析我国的纬度位置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我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近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我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和最西时间相差5个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和西部的帕尔米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边乌苏里-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边的帕尔米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习〕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我国南北距离相差多少千米。

〔归纳〕我国东西之间距离约为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三、海洋和岛屿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4、优越的海陆位置

四、陆上疆界、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复习提问〕我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三、海洋和岛屿

〔活动〕读课本图1-4

〔提问〕由北向南我国濒海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讲述〕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南至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渤海与黄海大致以渤海海峡为界;黄海因海水呈黄褐色而得名,长-口北岸为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台湾海峡的南端为东海与南海的界限;南海是我国面积,海水最深的海区。

〔板书〕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承转〕我国东临辽阔的海洋,但这些海洋并不全部是我国的领海。

〔提问〕我国的领海宽度是多少海里?

〔讲述〕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洋,因此,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为我国领海,12海里以外则为公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绕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则为我国的内海,其全部海域均属于我国行使主权的范围。我国的领海面积大约有300万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图册上找到我国的的临海和内海。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我国的海域。

〔提问〕我国大陆海岸线有多长,居世界第几位?

〔讲述〕我国大陆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5000多个(如果加上岛屿的海岸线,我国海岸线总长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船舶停靠。

〔读图〕在教师指导下,找出图中的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雷州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上述岛屿、半岛和海峡。

〔板书〕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读图〕读“世界政区挂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出中国、英国、蒙古和美国。

〔提问〕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与英国、蒙古有何不同;与美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英国为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蒙古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家;美国虽然与我国一样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西临海洋,这与我国东临大洋,西靠大陆又有所不同。

〔活动并讨论〕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归纳〕我国东边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这使得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以及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交往,便于与周围国家的边贸往来,在这里,古代有的“丝绸之路”,现有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线。

〔板书〕4、优越的海陆位置

〔承转〕我国不仅海岸线漫长曲折,而且还有20000千米的陆上疆界。

〔板书〕四、陆上疆界与邻国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依次读出我国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挂图〕中国政区挂图(中国的邻国示意图)。

〔归纳〕我国陆上邻国有15个,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布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其中:东 亚――蒙古、朝鲜

东南亚――越南、老挝、缅甸

南 亚――印度、巴基斯坦、布丹、锡金、尼泊尔

西 亚――阿富汗

中 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北 亚――俄罗斯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教学后记】该节知识覆盖面广,知识容量大,要求多组织学生多参与活动。

八年级物理简短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在力的示意图中画出它们的方向。

3。知道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知道弹簧的弹力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胡克定律。会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在实际问题中确定弹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的重要作用。

2。在体验用简单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培养学生善于把物理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弹力大小的计算。

3。实验设计与操作。

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弹簧、钩码、泡沫塑料块、粉笔、烧瓶(内装红墨水瓶塞上面插细玻璃管)、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钩码等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伊辛巴耶娃撑杆跳破世界纪录及运动员跳水的视频。

撑杆跳高运动员要使用撑杆,跳水时要使用跳板,你能说明这样做的目的吗?由此引入新课

师:那么,这又是个什么力呢?它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方向各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弹力的有关知识。

[新课教学]

[实验演示]

演示实验1:弹簧挂上钩码后伸长。

演示实验2:泡沫塑料块受力而被压缩、弯曲与扭转。

演示实验3:粉笔用力被折断。

学生观察思考什么是形变

给出形变的定义——物体形状或体积的变化叫做形变。

刚才举的那些例子都很容易观察到,如果一本书放在桌面上,书和桌面发生形变了没有?

生1:没有。

生2:可能发生了形变,但是由于形变量太小,所以肉眼观察不出来。

八年级物理简短教案篇13

教学内容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教科书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物理(必修1)》(山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第三版)第四章-相互作用,第2节-形变与弹力。

本节课围绕弹力的三个要素开展,首先通过视频和图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呼唤学生的前概念,然后通过体验性实验引出形变,特别是演示微小形变,使学生认识到任何物体受力的作用都要产生形变。通过演示实验归纳弹力产生的条件以及方向。通过探究实验总结出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得出胡克定律,在应用与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常见的形变;

(2)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3)知道胡克定律,能用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一些体验性实验了解常见的形变,以及探究弹力;

(2)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物体概念和规律过程中,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

(1)演示微小形变;

(2)弹力产生的条件及方向的判断。

教学难点

(1)各种效果的弹力方向的判断;

(2)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关系。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作为新课改对象,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课堂气氛好。

2.学习情况分析:高一新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力的知识,但是由于学生前概念的错误影响,对形变和弹力会造成错误的理解。随着探究实验的不断进行,充分暴露学生的问题,问题的暴露过程也就是问题的解决过程。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入课题,设计情景,提出问题

播放一小段录象或者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视频1:蹦极

视频2:射箭

视频3:跳板跳水

视频4:撑秆跳高

问: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视频中橡皮绳,跳板,弓弦如何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学生讨论后会给出是因为发生形变,有弹力作用。

设问:什么是形变?什么是弹力呢?它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引入主题,唤起原有知识,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产生问题。老师不要忙着解释,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今天学习内容。带着这些问题和好奇的心理进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实验探究,明确概念,得出规律

1、通过小实验,探究形变概念

(1)体验性实验,让学生体验形变?

请7位同学演示一组实验,其他同学们注意观察实验中物体变化。

体验性实验记录(物体如何变化?)体验性实验1:钢锯条一端用手按住,在另一手的作用下弯曲体验性实验2:弹簧被拉长或缩短体验性实验3:橡皮筋拉长体验性实验4:钢锯条被体验性实验5:纸张用手揉皱体验性实验6:用手压面包体验性实验7:用手压橡皮泥

引导学生观察并设问:上述实验中物体都什么共同特点?即物体怎么变?

预测学生可能回答:弯曲了;伸长了;缩短了;扭曲了,被压扁了;体积变化了,形状改变了等。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物体的这些变化概括来说,共同特点不就是物体的形状或者体积发生改变了吗?

进一步问:如实验1,剧条的什么变化了,实验6,面包的什么变化了?

学生回答:实验1剧条的形状变了,实验6,形状和体积都变化了。

[其他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分析]

教师总结: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设问:那是不是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呢?

学生:不一定或者回答能。

[学生前概念问题暴露,产生问题冲突,进一步设疑问]

(2)、演示微小形变实验,引出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

演示实验1:a、用手指压实验桌b、物体放在桌面上

问:上述两个实验中物体都发生形变了吗?

学生:手指发生了,物体和桌面没有。

演示实验2(教材63页):桌面的微小形变效应。利用器材:激光笔,平面镜,铁架台。用一激光器发出一束光经过面镜子反射后射到天花板上形成了一个亮点,再用手指压平面镜一侧的桌面,亮点在天花板上有明显的移动。

演示实验3(教材64页):玻璃瓶的微小形变效应。利用器材:玻璃瓶,细管,红墨水。

引导学生观察,设问:要想观察到物体形状的微小变化应采用何种方法?

学生:把微小“放大”的实验法。

引导学生对众多的实验现象作出归纳,这些实验现象告诉我们一个事实:①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能发生形变。②有的物体形变明显,有些物体形变不明显。

(3)、以实验为据,得出形变的种类。

设问:按照物体发生的形变形式分有哪些形式。

学生归纳出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变有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不同形式

设问:是不是当力撤去以后所有物体的形变都能够恢复?

学生回答:不是,体验性实验1、2、3、4能恢复,体验性实验5、6、7不能完全恢复。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按照形变效果分有哪些种类:

①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当撤去外力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形变后能够恢复原来的形状的物体称为弹性体。

②一类是,受力发生形变后,撤去外力时候不能恢复到原状,这种形变叫做范性形变

2、通过实验,探究弹力。

(1)演示实验,探究什么是弹力?

回顾视频1:蹦极;

演示实验4:弯曲的锯条一头放上粉笔头,放手粉笔头弹起;

演示实验5:压缩弹簧一端放小球,放手小球弹起。

设问:锯条和弹簧在力的作用下发生形变,放手后为什么小球和粉笔头会被弹起?

学生回答:放手后由于锯条和弹簧要恢复形变,分别对小球和粉笔有弹力作用。

设问:实验4中粉笔受到的弹力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分别是?

学生回答:粉笔是受到弹力,锯条是施力物体。

设问:我们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锯条有没有受到粉笔对它的弹力呢?

学生回答:有。

设问:锯条受到的弹力的施力物体是?

学生:粉笔

设问:那么还没有弹出去时,粉笔有没有发生形变呢?

学生回答:有,因为任何物体受到力的作用都要发生形变,只是微小形变。

学生恍然大悟:研究某物体受到的弹力,必须是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作用。

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弹力?

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设置问题,层层深入,引出弹力的产生条件。

设问:粉笔被弹出去以后,即不接触的物体间是否有弹力?

学生:否。

设问:接触的物体间就一定有弹力吗?

学生:有或不一定。

师:那么到底有没有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演示实验6:在桌面上挂一钩码,弹簧秤的挂钩轻轻的钩住钩码,而不产生示数,

设问:虽然弹簧秤有跟钩码接触,但是没有示数即就没有发生形变,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没有弹力的作用。

教师分析归纳众多实验得到,弹力产生的条件是:a、直接接触;b、产生弹性形变,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3)、分析总结,得出弹力的方向。

以前面的实验为分析材料,师生一同分析弹力方向与施力物体形变间的关系。

由学生归纳出:弹力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或者说与施力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的相同。

分析常见物体的弹力方向:

实例1压缩的弹簧把小球弹起,分析小球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2.分析放在桌面的书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3.分析图中球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4.分析电线上挂的灯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实例5,分析图中杆受到的弹力方向。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师生共同分析总结:

弹簧弹力方向为恢复原长的方向。以前初中阶段学习的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是按照弹力效果命名的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被支持的物体。绳子拉力方向是指向绳子的收缩方向。

(4)、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弹簧弹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设问:请同学们猜想弹簧弹力的大小到底与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回答可能会出现:弹力大小跟长度,形变程度有关。

师:那么到底跟什么有关呢?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探究。

高中阶段我们较常见的是弹簧的形变,那么我们用探究实验来探究弹簧形变(伸长量)或者长度与弹力之间的关系(教材66)。

实验步骤:

1,记下弹簧未挂钩码时的原来长度;

2,挂上100g的钩码记下总长,和伸长量;

3,逐个增加钩码记下相应的总长和伸长量,填入表格;

4,以F为纵坐标,伸长量(或者伸长后的总长度)为横坐标。用图线各分析他们的关系。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

由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弹簧的弹力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随着伸长量的增加,弹簧弹力的大小也增大。图像表明成正比。而长度与弹力的大小不成关系,说明与长度无关,与形变量有关。

教师小结得出规律;胡克定律:F=kx;该定律适用于弹性限度内,发生弹性形变的弹簧。[知识连接:介绍胡克的生平事迹,以及对物理所做的贡献]

x: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

k:弹簧的劲度系数(即图中的斜率)劲度系数由材料,形状,长度来决定;

F:弹簧的弹力;

结果外推:弹力大小跟形变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消失。

三,课堂练习,巩固提高总结规律,简单应用,巩固提高

(1)例题(教材67)

(2)小结四,课后作业与研究性学习

课后探究,自主学习,敢于创新

(1)课后作业:完成教材70页第2.3.4.5题

(2)研究性学习

①通过调查研究,探究材料的劲度系数与什么因素有关,以及混凝土中钢筋的作用,不同位置的钢筋应该如何放置?为什么?

②弹力在生活中很常见!探究弹力在生活有何应用?

分组各写两篇小论文,一、二组写第一题,三、四组写第二题,另安排时间一起交流。

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

本部分内容设计力求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过程也尽可能多的安排了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有切身的经历和体会做实验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感,同时课堂气氛活跃而有章法,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学生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本教学为了符合学生思维的发展而对课程资源进行有选择性设计和编排。设计的小实验同时也伴随问题产生,物理情景由定性分析到探究弹簧伸长量与弹力的定量分析,引发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不断纠正学生问题,使真正使学生明白了弹力这个物理概念。

胡克简介

形变与弹力教学设计胡克,英国实验物理学家,仪器发明家。1635年出生于英格兰怀特岛清水村。从小体弱多病但却心灵手巧,酷爱摆弄机械,自制过木钟、可以开炮的小战舰等。1653年到牛津大学做工读生,1663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655年成为玻意耳的助手,由于他的实验才能,1662年被任命为皇家学会的实验主持人,为每次聚会安排三、四个实验,1663年获硕士学位,同年被选为皇家学会正式会员,又兼任了学会陈列室管理员和图书管理员。1665年任格雷姆学院几何学教授,1667~1683年任学会秘书并负责出版会刊。学会的工作条件使他在当时自然科学的前沿(如机械仪器改制、弹性、重力、光学,乃至生物、建筑、化学、地质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1703年在伦敦逝世。

八年级物理简短教案篇14

温度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摄氏温度的规定。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说明:教学目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物理课程标准》的概念。在本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这节课以以上知识为载体来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及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以自制演示温度计为器材,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创造,自己得出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和构造。

2、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阅读教材,相互讨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中如何逐步培养起后进生自主性学习的意识。

(说明: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重在培养学生动手、自学、观察、分析、创造的能力,及在学习中相互协作、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自学讨论,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幻灯片,学生观察图片

学生观察后说说感受,引入课题《温度》

二、新授

第一节温度

2、学生实验一

学生用手触摸热水杯和冷水杯,并说出自己的感觉。引导学生总结出温度的概念:物理学中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冷的物体温度低、热的物体温度高)

再让少数同学触摸两杯水。

老师:凭感觉判断温度准确吗?要想准确的知道物体的温度应该怎么办?

(一):温度计原理及构造

老师:你们知道的有哪些温度计?它的构造是什么?

(说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

(说明:老师板书学生提出的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对积极提出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某些学生可能提出与本节内容不太相符的问题,老师不要置之不理,要给予合理的解释,不要挫伤学生爱思考、爱发言的积极性

1、老师演示自制温度计。

老师: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学生观察。

老师:现在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猜想后回答。

老师把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入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学生观察现象。

老师:这种现象叫做什么?学生:热胀冷缩。

老师: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能否制作一个测温装置?这个装置叫做什么?

学生:温度计

老师:现在谁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老师手举自制温度计。

老师:能否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你认为它有哪些缺陷?

(说明:此问题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把学生的情感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老师拿出演示温度计

老师:这支温度计经过改造,已经很完美。现在大家看看这只温度计,你们满意吗?

老师:谁能描述一下这支温度计的构造?

(二)、摄氏温度

1、摄氏温度的规定

学生阅读课本P69并讨论: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2、摄氏温度的读写:出示天气预报稿,请学生扮演播音员播报天气预报,谁愿意?

宁夏20__年1月26日天气预报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宁夏地区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晴转多云,北风34级,气温—15℃到2℃、明天夜间到后天白天多云。近期气温较低,请观众朋友们注意防寒保暖。

(学生阅读,及时鼓励,纠正其中的误读,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认识温度计计的构造,介绍温度计上的量程和分度值。

(三)、温度计的使用

老师:使用温度计之前应该做到哪些事项?

学生阅读课本P49“温度计的使用”,并作反馈。

老师:使用温度计常出现哪些错误?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学生阅读P49使用温度计的几个要点,并测量水的温度,小组展示

(说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践、自学、讨论,展示,总结出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印象深刻,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简单小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四)、体温计

1、老师出示体温计,学生观察,认识体温计的构造,特别是缩口的作用,量程老师:同学们在哪里见过体温计,医生在使用之前是怎么做的?学生:在医院见过,医生使用之前要甩几下

老师:生病正常,同学们要加强锻炼,尽量少去医院。

(说明:提醒学生加强锻炼,培养学生爱护自己身体的意识)

学生阅读P69“体温计”知识小结:学生自结。

(五)、小结

八年级物理简短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4.知道物体重心的含义.

5.了解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重点、难点分析】

【学习重点】

1.力的概念、图示以及力的作用效果.2.重力的概念及重心的理解.

【学习难点】1.力的概念.2.重心的概念和位置.

【自主学习】

一、力和力的图示

1、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使物体发生形变。

力的定义力的单位是.

力的三要素有要想测量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

2.如图所示,绳对物体竖直向上的拉力大小为150N,用力的图示法表示拉力.

如何画力的示意图?

二、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是

2、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进行测量,可以根据公式G=mg计算,(其中的g是我们以前所学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它的大小与物体所处的高度和纬度有关.当高度增加时,g的值;当纬度增加时,g的值)。

3、重力的方向总是

4、重力的作用点称为重心,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物体的重心位置和因素有关.

三、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分别是、、、。

【合作探究】

一、力的认识拓展

1.辨析下列关于力的说法

A、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一定同时出现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B、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C、物体相互作用时,总是先施力后受力

D、由相距一定距离的磁铁间有相互作用力可知,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关于力的认识总结:

二、重力的认识拓展

2、下列关于重力的方向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B.重力的方向总是指向地心

C.重力的方向总是和支持物体的支持面垂直

D.由于地球是一个大球体,所以重力的方向是无法确定的

3、关于物体的重心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B.重心就是物体内重力的部分

C.物体的重心位置跟物体的质量分布情况和物体的形状有关

D.用线悬挂的静止物体,细线方向不一定通过物体的重心

4、关于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地球上方的物体都要受到重力作用,所受的重力与它的运动状态无关,也不管是否存在其他力的作用

B.在地球各处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

C.向上运动的物体所受重力可能小于向下运动的同一物体所受重力

D.对某一物体而言,其重力的大小总是一个恒量,不因物体从赤道移到南极而变化

【当堂检测】

三、四种相互作用的本质了解

5、关于四种相互作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使原子核内质子、中子保持在一起的作用是电磁相互作用

中华B.在天然放射现象中起作用的基本相互作用是弱相互作用

C.万有引力和电磁相互作用是远程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是近程力

D.地球绕太阳旋转而不离去是由于万有引力作用

四、区分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6、如图所示,画出均匀矩形木块在不同情况下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7、画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质量为3.O×106kg的木箱受重力的图示。(g取10N/kg)

【趣味思考】

1、.如果地面上一切物体受到的重力都消失了,则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不考虑地球自转)

A.江河的水不会流动B.鸡毛和铁球都可悬浮在空中

C.天不会下雨D.一切物体的质量都变为零

29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