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

时间: 新华 八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的目的在于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流程、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自信心。小编给大家分享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参考,方便大家参考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怎么写。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电流是有强弱的;

2.知道电流的单位是安培,比安培小的单位还有毫安和微安;

3.知道电流表的使用方法;

4.能正确读出在电流表的示数。

二、能力目标

1.通过用电流的效应来研究电流的强弱,提高学生用间接研究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连接电路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电流表的读数,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准确读数的技能。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生连接电路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在学生对电流表读数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电流表,并能准确读数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连接电路,正确使用电流表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点拨法

教学用具

手电筒、玩具小汽车、电池、开关、导线、小灯泡、电路示教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实验情境,引入新课

[师](出示电路示教板)这是一个由池、灯泡、开关、导线构成的电路,当闭合开关时,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灯泡亮了。

[师]说明了什么?

[生]电路中有了电流。

[师]你看到电流了吗?你怎么知道电路中有了电流?

[生]电流倒是没看见,但灯泡发光了。

[师]对。如果用手摸灯泡,还会感觉到热,这说明电路中通有电流时会产生各种效应,如给灯泡通电后,灯丝会发热,热到白炽状态就会发光,这叫电流的热效应,除此之外,电流还有磁效应和化学效应等。本来电流是看不见、闻不出、听不到的,但我们可以利用电流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它、研究它。

[生]我们周围的空气也看不见、摸不着,只有刮风时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是不是一个道理?

[师]很正确,你的思维比老师还快。实际上这是一种间接研究问题的巧妙方法。

二、新课教学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桌上的小灯泡,看灯泡上标有什么?

[生]有数字和符号。

[师]灯泡上一部分是它的电流值。I是电流这个物理量的符号,0.2A是同学们实验时用的小灯泡的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值。电流I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下面我要问大家了,0.2A表示什么意思?

[生]小灯泡正常工作时的电流是0.2安培。

[师]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安培是怎么来的?

[师]安培是法国的科学家,他在物理、化学、数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安培在电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尤为突出,被后人称为“电学中的牛顿”。为了纪念他,物理学中用安培作为电流的单位。希望同学们能向安培学习,刻苦钻研,勇于开拓和创新。

[生]电流还有其他单位吗?

[师]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本中另外两个电流的单位,并完成下列问题:

[投影]

1.电流的单位还有_______和_________,符号分别是_______和__________。

2.电流单位的换算关系是:

1A=________mA

1mA=_______μA

3.把《小数据》中计算器中电源的电流值、半导体收音机电源的电流值,手电筒中的电流值分别换算为以安培为单位的电流值。

[师]同学们阅读了一些电器的电流值,为什么都不一样呢?

[生]说明电流有强有弱。

[师]大家看我手里有手电筒和一只玩具小汽车,当它们的灯发光时,你能判断谁的电流强,谁的电流弱?再换一辆不同的汽车呢?

[生]灯泡发光越亮,电流越强。

[实验]怎样连接电流表。

[师]现在请同学们用你桌上的灯泡、导线、电池组成电路,先用一节电池供电,再用两节电池供电,注意观察灯泡的亮度。

[生]用两节电池供电时灯泡亮一些,说明电流大。

[师]现在每组发一个能直接测出电流值的电表——电流表。在刚才的电路中,再接入电流表,就可以测出灯泡的电流值。不过,大家要先阅读课本,讨论一下,要注意什么原则才算正确连接电流表。

讨论之后,总结出以下几条规则:

规则1: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串联;

规则2:电流必须从“+”接线柱流进去;“-”接线柱流出来;

规则3: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学生用电流表有两种量程,电流值小时用标着“0.6”的接线柱和“-”接线柱;电流值小于0.6A时用标着“3”接线柱和“-”接线柱;

规则4: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使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师]掌握电流表的连接后,两人一组开始把你的电流表接入电路中,要注意规则。

(学生实验,教师给予帮助和指导)

[阅读课本]怎样在电流表上读数

读数时,要看清两点:看清所选量程的每一大格、每一小格各表示的电流值;看清测量时表针停在哪个大格、哪个小格上。

学生读数后,教师让几个小组把测得的灯泡电流值报上来,讨论出现的问题:

[生甲]我们组测得的值与灯泡上标的正常值不太相符,我们讨论后认为是导线上消耗了一部分电能,所以电源的电能输送给灯泡时达不到灯泡需要的正常电流值,灯泡也就不如正常时的亮。

[生乙]我们组连接电路都正确,但读数时看到另外的量程刻度上了,所以和别的组不一样。经过认真检查后,改正了错误。

[生丙]我觉得连接电路时关键要注意电流表“+”接线柱是“0.6A”接线柱还是“3A”接线柱,确定之后就好办了。

[生丁]我有一个问题,这个实验中的小灯泡上标有“0.2A”于是我们选“0.3”接线柱,如果灯泡上不标电流值呢?

[师]经过两节的电路学习,同学们对电路不再陌生。实验时很认真,实验后又能很好地总结。现在,又提出了问题,我非常高兴!这个问题可以用试触法解决,你把两根导线和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只要一接触(不要固定),就可看出电流表的表针是否超过你估计的量程。如表针正好在你估计的量程内,你只要把导线固定好读数即可,相反,不在你估计的量程内呢?

[生]换成另一量程的两个接线柱即可。

[师]对。这种试触法在以后的电学中还会用到,如用电压表测电压值等。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可以用电流来表示电流的强弱。

2.正确连接电流表:电流表与被测用电器要串联;电流要从电流表的“+”接线柱进,“-”接线柱出;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不要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3.正确读出电流表的读数。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质量是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空间位置的变化而变化的物理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使用天平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难点

理解质量的含义,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1.制作关于托盘天平结构和使用方法的多媒体课件。

2.托盘天平(带法码)(根据班级人数确定需准备的天平数量)、烧杯等。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如果分析一下铁锤和铁钉这两个物体,你也许会发现,虽然它们都是由铁制成的,但铁的含量却不大相同。物理学中如何来表示这种区别呢?如果想知道它们到底含有多少铁,该怎样精确地测量呢?

二、新课教学1.质量

【教师举例】一盆水与一杯水、一个铁钉与一个铁锤。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不同,然后简要概括:在物理学中,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教师提问】你知道哪些质量的单位?

【总结】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比千克小的单位有克(g)、毫克(mg),比千克大的单位有吨(t)。

【教师提问】你知道这些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吗?教师讲述单位进率关系:1t=103kg=106g=109mg。2.质量的测量

【教师提问】测量质量的工具有哪些?

【总结】实验室里,通常使用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测量质量,生活中常用电子秤、杆秤测量质量。

【教师】播放课件,学生观看,认识托盘天平和学生天平的主要结构。

(2)使用天秤应注意哪些问题?

【总结】①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②向盘中加减砝码要用镊子夹取,不能用手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③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3)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提问】天平应水平放置,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

【讲解】天平应放在水平台面上,学生天平还应调节底座螺钉,使底座水平。【提问】天平使用前要使横梁平衡,如何调节呢?

【总结】①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到标尺零刻度线处,再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②当指针指向分度盘中央或左右摆幅相等时,天平横梁就是平衡的。

【提问】在使用天平称物体,为什么把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呢?【讲解】这是因为天平游码标尺的零刻度线在标尺的左端,往右拨游码相当于往右盘中加砝码。

【提问】放好物体后,如何使天平再次平衡,称出物体的质量呢?

【总结】①可以通过向右盘加入砝码和移动游码的方法使横梁再次平衡,这时,砝码的质量和标尺上游码所表示的质量之和即物体的质量②在此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③根据游码所在的位置在标尺上读数时,应以游码左侧刻度线为准。

(4)学生练习使用天平测量橡皮、铅笔的质量,测量半烧杯水的质量。3.质量是物体的属性

【提问】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教师利用天平、塑料瓶、剪刀、液态蜡等实验器材演示物体形状变化、状态变化时质量不变,并引导学生由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总结】质量是物体的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发生变化而变化。

三、课堂小结

1.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质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的主单位是千克(kg),除千克外还有吨(t)、克(g)、毫克(mg)等。

换算关系:1t=103kg1kg=103g1g=103mg3.天平的使用

⑴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⑵将游码放在标尺零刻度线处,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的横梁保持平衡;⑶将物体放在左盘内,砝码放在右盘内,加减砝码用镊子,轻拿轻放;⑷调节游码,直至天平的横梁平衡,将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的示数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

⑸读数完毕及时取下物体,收取砝码放回砝码盒中对应的位置。

四、检测反馈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________。如图所示的各种物体,不管它们的形状、状态、位置怎样变化,它们各自所含的物质的多少是________的。

答案质量不变

2.下列物体中,质量是最接近50g的是()A.一瓶矿泉水

B.一个鸡蛋C.一张课桌

D.一头大象答案B3.托盘天平横梁上都有标尺和游码,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是()A.相当于向左调节平衡螺母B.代替指针用来指示平衡C.相当于在左盘中加小砝码D.相当于在右盘中加小砝码

答案D4.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过程中,先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再调节横梁使其平衡,称量时,物体放在________盘,砝码放在________盘。

在某次称量中,若所放砝码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如图所示,则被称物体质量是________

答案左右18.4g5.一个铅球在下列情况下,其质量会发生变化的是()A.把铅球熔化

B.用机器把铅球压扁

C.用火箭把它发送到太空中D.用锉把铅球锉掉一块

答案D6.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下列操作中不规范的是()A.用镊子夹砝码,以免砝码生锈

B.待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天平的右盘

C.在测量中,调节横梁上的螺母,使指针指到分度盘的中央,然后读出质量D.不用天平测质量过大、超过天平称量范围的物体答案C

板书设计

第1节质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等因素改变)主单位:千克(kg)其他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单位关系:1t=1000kg,1kg=1000g,1g=1000mg种类:托盘天平、学生天平

结构:底座、托盘、横梁、指针、工具:天平分度盘、标尺、游码、平衡

螺母质

1.注意事项:量(1)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2)保持天平的干燥、清洁。测量2.使用方法:使用前,先调节天平的平衡。使用时,把物体

,用镊子向右盘天平的使用放在左盘

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直到天平平衡。

3.读数:被测物体的质量

=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概念: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3

一、从鉴别物质说起

我们鉴别物质时,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有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如何来鉴别一瓶自来水和一瓶矿泉水呢?这时这种局限性就体现出来了。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不可以用它们来鉴别物质呢。

思考:单纯地用物体的质量来鉴别物质的种类,行吗?

1、这里有两个由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一个是铜块,一个是铁块,它们的体积相同,质量相等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2、如果是同种物质,体积相等,质量相等吗?这两个都是铝块,体积相等,那质量相等吗?

3、如果同种物质,体积不相等,质量还相等吗?如图,这两个木块哪个质量大?

4、同一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体积小的质量小。这仅仅是质量跟体积的粗略关系,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有什么准确的数量关系呢?

二、实验探究

1、实验:调节好天平,用天平称量体积相同的木块、铝块、铁块。看看它们的质量相同是否相同?

结论: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质量不同。

2、实验:100g水和100g酒精体积,看看它们的体积是否相同?

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它们的体积相等。

以上两个实验用不同的物质进行比较,根据实验结果,受到了什么启示?

3、提出问题:物体质量与体积的具体关系是什么呢?

4、由相同物质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大,质量也大。例如,一盒相同的粉笔,两枝粉笔的体积是一枝粉笔的2倍,两枝粉笔的质量也是一枝粉笔的质量的2倍。这是物质的一个很重要的特性。

①.请你把粉笔的质量和体积绘制成图。(类比研究同一金属导体两端和电流关系实验)②.用体积大小相同的若干铝块(或铁块、松木块)作实验。

由此可以得到结论:

(1)同种物质质量增加,其体积也增大;质量减少,体积也会减少。且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定。

(2)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

三、密度

1、密度定义

2、一些物质的密度值

对于同一种物质,如水在不同的状态下,密度也是不同的,物质密度与温度、压强有

33关;密度相同的不一定是同一种物质,如冰、蜡、植物油密度都是0.9×10kg/m;还有

33煤油、酒精密度都是0.8×10kg/m;金属固体的密度较大。

33

水的密度是1.0×10kg/m的物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要能够记住一些物质密度的大小。例如,金的密度比银大,铜的密度比铁大。

3、

练习

1、一枝粉笔用掉了一半,剩下的一半与原来的相比()A、质量减小,密度不变B、质量不变,密度减小

C、质量不变,密度不变D、质量减小,密度减小

2、人们常说:铁比木头重。它的真实含义是()A、铁的密度比木头大B、铁的质量比木头大

C、木头比铁轻一些D、铁的质量和木头的质量实际上是一样的

3、对于密度公式ρ=m/V,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质量不变的时候,密度与体积成正比B、当体积不变的时候,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C、物质密度一定,质量与体积成正比D、密度与体积成正比,密度与质量成正比

4、一根均匀的铁棒,去掉1/2,剩下的一半是原来的质量的,剩下的一半体积是原来的,剩下的一半密度与原来的。

3

35、铝的密度是2.7×10kg/m,读作。它表示的意思是。

6、一个烧杯质量是50g,装体积是100mL的液体,总质量是130g.求这种液体的密度?

7、下面是调节天平和使用天平的步骤,请把正确的排列序号写在横线上。

A、把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并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B、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刻度盘的中线处

C、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上游码在标尺所对的刻度值,算出被测物体的质量

D、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E、整理器材,把物体放回原处

3

38、一只瓶子能装2kg酒精(ρ=0.8×10kg/m),如果用来装满水,那么瓶内水的质量()A、小于2kgB、大于2kgC、等于2kgD、无法判断

9、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的一块砖,切去一半,对剩下的半块砖,正确说法是()A、质量减少一半,密度减少一半B、质量减少一半,密度不变

C、体积减少一半,密度减少一半D、以上的说法均不正确

10、用托盘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将被称物体和砝码放错了位置,若天平平衡时,左盘放有100g和20g的砝码各一个,游码所对的刻度值是4g,则物体的质量为()A、124gB、122gC、118gD、116g能力提高

311、一辆油罐车装了30m的石油,小明想测量石油的密度,从车上取出30mL石油,测得它

的质量是24.6g。求:

(1)石油的密度。

(2)这辆运油车所装的石油的质量。

12、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猜想:

实验器材:一盒粉笔,天平,量筒,细沙,水油。

实验步骤:

画图:

以横坐标表示体积V,纵坐标表示质量m。作图。

分析论证:

13、一个质量是40g的容器,装满水后质量变为140g,装满油后质量变为120g。求油的密度。

14、小兮和同学一起参观烈士陵园。他们观察到一块花岗石纪念碑,经测量得知,高4m,宽

3380cm,厚50cm,计算它的质量是多少(ρ=2.6×10kg/m)有机会的话参观调查你见到的纪

念碑并实地测量,计算这个纪念碑的质量是多少。

315、有一个铁球的质量是316g,体积是60cm,问这个铁球是实心的,还是空心的?如果是

空心的,那么中空部分体积是多大?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4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掌握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关系,并使学生尝试运用实验、归纳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到自主合作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

学习重难点:重点: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设计探究实验。压力与重力的区别,摩擦力的定义

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带挂钩的木块、砝码、长木板、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当你的墨水瓶盖难以拧开时,你可以用一块较粗糙的布包上,用力就能拧开瓶盖;当汽车陷入泥泞的道路上,车轮正在打滑时,可以找一块草帘放在车轮下,车子很容易就通过了;自行车的转轴部分常加点润滑油,这样车骑起来就轻松多了。其实,你所做的这些小事,都与一个重要因素有关,那就是摩擦力。

二、合作探究

(一)滑动摩擦力

让学生用手按在桌子上滑动,体验手的感觉,向下用力按着桌面,再滑动试试;让学生用手在衣服上蹭一蹭,体会手的感觉。

1.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即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3.活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如何测滑动摩擦力: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使其做运动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物体滑动时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猜一猜:滑动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有关。

(3)研究方法: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一:探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实验时,控制相同,改变。

结论一:

实验二:探究压力的大小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

实验时,控制相同,改变。

结论二:

综合上面的两个结论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二)静摩擦力

手拿杯子时,手与杯子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如果有又是什么摩擦,摩擦力大小等于多少?

静摩擦力:两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但是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的摩擦力。

(三)小结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1)两物体要相互接触,摩擦力只能发生在接触面上;

(2)两物体之间必须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三、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1.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没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样子?

c.鞋底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2.例:汽车在冰面上打滑

a.汽车出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b.怎样解决?(撒盐、木屑、煤渣等)

c.轮胎上为什么有纹?

3.例:滑雪比赛a.滑雪时板与雪间的摩擦有害还是有益?b.怎样减小摩擦力?

摩擦有时有利,有时有害。因此有时我们要增大摩擦,有时又要想办法减小摩擦。从理论上看该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减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自行车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比一比,赛一赛,看那一组知道的最多。(从教室外搬进一辆自行车)。

四、巩固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吗?

介绍水翼船、气垫船、磁悬浮列车。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1.摩擦力的概念;

2.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六、教(学)后记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5

(一)教学要求:

1.知道验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的目的、方法和结论。

2.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

3.会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和计算有关浮力的简单问题。

(二)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溢水杯、烧杯、水、小桶、弹簧秤、细线、石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2.如何用弹簧秤测出浸没在水中的铁块所受浮力的大小。要求学生说出方法,并进行实验,说出结果。

3.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什么?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是什么?

二、进行新课

1.引言:我们已经学习了浮力产生的原因。下面来研究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下面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2.阿基米德原理。

学生实验:实验1。

②按本节课文实验1的说明,参照图12-6进行实验。用溢水杯替代“作溢水杯用的烧杯”。教师简介实验步骤。说明注意事项:用细线把石块拴牢。石块浸没在溢水杯中,不要使石块触及杯底或杯壁。接水的小桶要干净,不要有水。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由几个实验小组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总结得出: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相等。

3.学生实验本节课文中的实验2。

①明确实验目的: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

②实验步骤按课本图12-7进行

③将实验数据填在下表中,并写出结论。(出示课前写好的小黑板)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⑤总结:

几个实验小组分别汇报实验记录和结果。

教师总结得出:漂浮在水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说明:实验表明,木块漂浮在其他液体表面上时,它受到的浮力也等于木块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4.教师总结以上实验结论,并指出这是由2000多年前希腊学者阿基米德发现的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板书:“

二、阿基米德原理

1.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教师说明: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出计算浮力大小的数学表达式,即:F浮=G排液=ρ液·g·V排。

介绍各物理量及单位:并板书:“F浮=G排液=ρ液·g·V排”

指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强调物体全浸(浸没)在液体中时V排等于物体的体积,部分浸入液体时,V排小于物体的体积。

例1:如图12-3所示(教师板图),A、B两个金属块的体积相等,哪个受到的浮力大?

教师启发学生回答:

由于,F浮=G排液=ρ液·g·V排,A、B浸入同一容器中的液体,ρ液相同,但,VB排>VA排,所以FB浮>FA浮,B受到的浮力大。

例2:本节课本中的例题。

提醒学生注意:

(1)认真审题、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

(2)确定使用的物理公式,理解公式中每个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在相同的物理量符号右下角写清角标,以示区分:

(3)解题过程要规范。

5.教师讲述: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体积是1米3的氢气球,在空气中受到的浮力等于这个气球排开的空气受到的重力。

板书:“2.阿基米德原理也适用于气体。

浸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气体受到的重力。”

三、小结本节重点知识: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计算浮力大小的公式。

四、布置作业:本节课文后的练习1~5各题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6

教学反思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科学探索,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这一课程理念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因此,在物理课程中,增强探求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教学同等重要。“教为主导、学位主体”的辨证统一的教学观。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学有机结合。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提出学习目标、要求,安排学习计划、内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等。学生主体地位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地学习才能实现。

1、通过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来提高课堂效率。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关键作用。如果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了浓厚兴趣,其学习效率将会得到有效的提高,同时在兴趣中学习,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

(1)利用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学本身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多数初中学生对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希望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教师适应充分利用这一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让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得到很好的激发,提高学习效率是不言而喻的。

(2)研究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兴趣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

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学生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获得科学知识,同时能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计算机将文本、音响、动画、图像等信息一起传输给学生,同时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器官,促使学生努力探究、积极参与教学。

2、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思维活动、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教师的情感与知识传授有机组合的外显行为是促进学生情感认知协同发生变化的关键。其核心就是调动激发学生的情感,是他们形成以求知欲为主的需要结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情感意识,使师生间产生情感的认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喜悦。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要求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发展的必需,也是实本被课题研究的基础。因此,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约束中走出来,坚持平等互动,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灹利要求教师从权威席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倾听婦生的意见以及他们的感想,注意多鼓励,多肏定。积极引导学生能够走上正确的学习之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接受知譆,运用知识。这样扅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满怀热情地走辛课堂暄主题探究严,学会在积极探索中获徇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4、探讨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策略

问题是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是科学的心脏。问题对于学生学习物理动机的激发,意义的构建,知识的创新,肽力嚄培养都有着特殊的作用。

(1)研究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

设置源于生活情境中的真实问题,对学生来说学习活动就有了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他们的视野逐渐开阔,他们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和自然真实的问题。学生从真实的问题情景进入物理内容的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十分有益的。

(2)教研设计值得表现的内容

教学中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随堂试验和分组实验,小实验和小制作,课本的封面、插图和漫画、想想议议、阅读材料、科学家的故事、教学挂图和模型,带趣味性的物理问题去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充满乐趣中掌握知识,让学生想学、乐学。

5、研究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课堂教学推进策略。

课堂教学,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不同,行为亦有差异。教师是学生心智的培养者,承担着对来自社会实践的知识经验筛选、加工、整理,然后以学生能够理解、接受、便于掌握的方法传授给学生的职责。当然知识的传授不是单向的,他还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由于参与活动和动手操作易于引起学生求学的乐趣和探索的热情,所以寻求知识的活动化,游戏化,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也是非常必要的。

6、研究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方法。如观察、实验、预习、听课、复习、思考、作业等环节的指导。

二是指导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

三是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

四是指导学生运用知识处理问题的方法。如等效法、联想法、类比法、等一般科学方法。

五是指导学生选择合适学法的方法。如学生如何选择合乎自身学习特点的记忆方法、做笔记的方法。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7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实验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的物体叫。

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Hz---20000Hz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振动,再经过“耳桥”传到,最后传到听神经,人就听到声音了。

声音可以转换成电信号,再用示波器显示出来。

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空气、液体、固体能够传声。月球上能够进行吗?为什么。不能。因为月球上无空气,振动的传播主要靠空气进行。

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物质粒子排列越紧密,传声效果越好。所以固体的传声效果最好。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晚(早、晚)0.29s(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①②④)??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应用:应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

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乐音及三个特征

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是乐音三要素。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有关系,越高音调越高;越低音调越低。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越高。频率单位又记作Hz。

音乐中“1---7”的音调逐渐。

医生“叩诊”和检漏工人“检漏”都是利用音调判断。详见课本P31。

练习:解释蜜蜂飞行能凭听觉发现,为什么蝴蝶飞行听不见?蜜蜂翅膀振动发声频率在人耳听觉范围内,蝴蝶振动频率不在听觉范围内。

3、响度(又叫):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响度跟发生体的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物体在振动时,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如听诊器)和增大振幅。。

☆男低音歌手放声歌唱,女高音为他轻声伴唱: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小,男低音音调低响度大。

☆敲鼓时,撒在鼓面上的纸屑会跳动,且鼓声越响跳动越高;将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且音叉声音越响溅起水花越大;扬声器发声时纸盆会振动,且声音响振动越大。根据上述现象可归纳出:⑴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⑵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音色(又叫):由物体本身决定(即发声体材料、结构、发声方式等因素)。人们根据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歌唱家??指音调。

6、次声是指超声是指。人耳听不见它们。但在相同条件下他们传播速度相同。地震、海啸、原子弹爆炸容易产生次声波。

7、声音的利用(1)传递信息:设计符合声学要求的建筑,医学上B超诊断,海洋声纳探测等。(2)传递能量:超声碎石、超声清洗等。P38课本

三、噪音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目前人们控制、减少噪声主要在哪三方面采取措施、、。具体办法有、、。

4、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8

教学目的: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生产中的实际,在讨论中使学生能理解功率的概念。

学会使用功率的基本公式,一解答简单的物理习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内容

引言:在日常生活中和在生产实际中,不仅要考虑机械效率,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对于生产设计和使用机械做功时必需要考虑的一个物理量。

我们要通过几个典型问题的讨论,理解它,认识它的重要性。

【例1】建筑工地上需要将1000块砖送到15米高的楼上。

方法如下:

1、人用筐将砖运送到楼上。

2、人用滑轮将砖运送到楼上。

3、使用起重机将砖运送到楼上。

提问:以上三种方法,除了机械效率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待学生思考不必要求立即回答)。

【例2】一个人用通常的步伐走上三楼,或以快速地跑到三楼上。

提问:两种方法所做的功的情况有何不同。(要求同上题,先认真去思考,不必急于作答。)

【例3】有一个重型的机器,需要推至距100米远的厂房内。

方法有三:

1、工人们用推力推到厂房内。

2、工人们用车推到厂房内。

3、用马车拉到厂房内。

提问:三种方法完成此功有何不同。

对比上述三例,当人们完成一定的功时,存在着一个具体的实际问题是什么?

启发同学得出答案:

物体做功有快、有慢。

在例1中起重机做功快。

例2中人跑到三楼做功快。

例3中用马车做功快。

物理学里用功率来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板书:因此,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做功率。

根据定义可得出:

板书:各物理量的国际单位,写在公式中。

1瓦特=1焦耳/秒,1千瓦=1000瓦,1兆瓦=106瓦特。

指出: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技术性能之一。

功率小,做功慢,耗能少。

功率大,做功快,耗能多。

【例题】高出水面30米处有一个容积是50米3的蓄水池,要用一台离心式水泵抽水给蓄水池,1小时能把水池充满即可,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多少千瓦?

已知:h=30米,V=50米3,

t=1小时=3600秒,

求:P

解:分析,根据已知条件

=V。

=1×103千克/米3×50米3=5×104千克

所以G=5×105牛顿。

W=Gh

=5×105牛顿×30米=15×106焦耳。

答:这台水泵的功率至少是4.2千瓦。

指出:根据已知条件和所求的物理量的基本公式,知道水泵是克服水重而做功,故在题内首先根据水的质量求出水重,这样再代入功率的基本公式中求功率。

为什么题目最后所求的是“功率至少是”多少千瓦?为什么不求等于多少或者求最大是多少千瓦。

这是因为在实际中水泵有轴功率和配套功率的区别,轴功率是指单独水泵本身所能完成的功率,如果按题内所求功率,只能满足轴功率,那么水泵是无法工作的,因为水泵必须同其它机器配合使用才能工作,所以配套功率是要大于轴功率的,这是否是功率越大越好呢?不是的,因为功率越大,必定耗电或耗油多,是不符合经济效益的。

作业:P177习题10、11。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9

在今年物理教学过程中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学习物理,如同瞎子摸象,正如不同的瞎子对大象的认识不一样,不同学生的脑海中的物理世界也大相径庭,有的学生抱着“物理大象”的腿不放,当碰到“物理大象”的鼻子时,就发出“物理物理云里雾里”的感叹,有的学生喜欢这里摸摸,那里抱抱,做了大量的题目,但不会整理,对“物理大象”也只留下一个模糊的不完整的认识,我们的教学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一定的顺序去摸“物理大象”,力求获得一个完整且清晰的认识。理解重角度,操作重顺序。

一轮复习

一轮复习是以《考试说明》为纲,按教材的内容顺序以章节为单元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复述是复习管理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将知识点串成知识线,零乱的知识条理化,由厚变薄,印象深刻,自然持久。学生经过高一高二学习,对高中物理有了大概的了解,但是有些概念辨析不清,有些规律理解不透彻,再加上或多或少的遗忘,学生的物理知识结构混乱且模糊不清,不会简明而完整的复述,有些同学甚至在一轮复习之后也只能对照复习资料中的知识清单机械地再现其中的一部分,不会用自己的语言简明扼要地表达。如“直线运动”中可将知识点串成如下的知识线:“质点与参考系”时间间隔与时刻”“路程与位移”“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和图象”。不少同学经过高三一轮复习,感觉比过去懂得多了,但复习到后面,前面的内容又忘记了,恐怕在引导学生进行有条理的复述方面做得不够。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对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在《考试说明》中有“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等五个能力要求。在具体到每一个章节中,这五个能力又有不同的表现,如在“直线运动”中具体表现为:画情景图,选用公式,图象的识别与应用,估算。画情景图是理解能力的表现,画情景图是将题目中用文字语言表达的物理过程转化为用图象语言去表达物理过程,为用符号语言(即运动学公式)表达物理过程作铺垫。运动学的解题过程可理解为三种语言的转化过程:

有些学生通常没有画情景图的意识,直接从“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要困难得多,虽然有些简单的题目不画情景图也能做出来,那是因为这些同学将情景图直接画在大脑中,而不是画在草稿纸上,由于大脑容量的限制,信息较多、过程复杂的问题在大脑中难以完整地再现,常常难以立式或出现差错。选用公式和图象的识别与应用是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表现,估算是分析综合能力的表现。但对每一个章节中这五个能力的表现还不很清楚,有时只看到一个个题目,看不清题目背后相对稳定的能力要求,需要在今后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和完善。

正如要提高自己对“直线运动”中题目的理解能力,首先要有画情景图的意识一样,可能每一种能力都首先具备一种意识,有了这种意识,就会自发地行动,久而久之便养成了这方面的能力。有些同学在成长过程中无意中获得了学习物理所具备的一些意识,在后来的学习中就能轻松完成学习任务,有些同学在成长过程中没有获得了这方面意识,学习物理就困难重重。那么学好物理要具备哪些意识呢?这方面只有一些零碎的感悟,也需要学习与思考。另外,如果这种意识在高一高二教学中能够逐步渗透,那么再经过高三一轮复习时系统全面的整理,效果想必会更好。

总之,针对高考的五个能力要求,如何细化到每个章节之中?如何协调好高一高二及高三一轮复习的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养成能够有序发展,到高三一轮复习时就达到高考要求。

我们的学生在一轮复习之后问题还是很多,如差错多,遗忘快,答题速度慢,为此我们将Ⅱ级要求的知识点,组织成几个专题进行教学,使知识点变成知识块,优化学生物理知识结构,同时注意将专题课时化,大系统、小角度,便于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如将以往的“电磁感应中的综合问题”专题改为“线框在磁场中运动”专题,角度小,便于操作,又利于学生知识整合。在理综考试中,常常审错题,书写不规范,为此我们设计了三大题书写规范化系列练习,通过练习,不仅使学生书写规范,而且提高了运用主干知识解物理大题的能力。

审题太重要,它不是得分多与少的问题,而是得分有还是无的问题。从学生考试后反馈的情况中,也存在看不懂后面两大题的问题。审题教学通常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今年我们尝试开展审题专题教学,针对学生在哪些方面容易出现审题差错和哪种类型题目常常看不懂这两方面进行一些整理,并尝试如何改造好题成为另一个双胞胎好题?由于这方面资料缺乏,改造题目水平有限,审题专题教学难以较好地开展。

学生在解答理综卷时总是从选择题开始的,快速而准确的解答选择题,可以增强学生解答后续实验题和三大题的信心。前两届我们开展了选择题的限时练习,今年开始尝试选择题专题教学,从以往的高考选择题中选题,整理出一些答题策略。存在的问题有:对所选高考选择题目的解题策略、能力要求领悟不深,整理也不到位,由于练习控制,时间紧张,没有开展选择题限时练习,二轮复习时选择题覆盖面不广。虽然也尝试过主要试卷试题知识点分布统计,但没有将练习结合进去考虑。

我们也尝试了错题统计,按《考试说明》中所列知识点进行统计,不仅有助于学生知道自己的薄弱环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还有助于学生知道Ⅰ级要求和Ⅱ级要求的知识点。自信心是战利品,我们的学生常常自信心不足,原因恐怕是失败的经历太多,失败的体验太深,我们提倡学生纠错,通过纠错反败为胜,但是学生在纠错时,常常全盘否定自己原先的想法,接受老师或同学的正确解法,纠错的过程中自然烙上了的失败的阴影,为此提出“错题改造”概念,即在纠错时,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改造自己的解法,这样做既纠正了错误,又重拾了信心。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教学,一定是有效的。但是学生的问题太多,时间又有限。如果针对学生的问题,结合高考的应试要求,抓住主要问题,又兼顾问题的覆盖面,整合好若干个专题,选择恰当的便于课堂教学角度,这样才可能是高效的复习。另外,积累好题,改编题目也是今后需要一直努力的方面。

在模考和高考中,实验题也是得分有与无之分的考题。实验复习先穿插在一轮复习之中,实验复习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实验复习教学直观性不够。实验题考试的侧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实验设计的原理领会,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和实验结果的处理与分析。实验题常源于书本又高于书本,常常是课本实验的拓展或变式。到高三一轮复习时学生对高一高二的操作已相当模糊,如果针对高考题及《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实验制作一套演示实验或辅助课件,能增强实验复习的直观性,从而提高实验复习的效果。如果在高一高二的研究性学习中,选择与高考题相关的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既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又为高三实验复习作一些铺垫,从而提升学生理综水平的档次。

一轮复习期间专门抽出一定时间进行集中复习,在日常考试中以附加题形式进行巩固,临近一模考试前一个月进行适应性训练:一个半小时如何安排?六个模块如何选答?自己要准备哪几个模块?主要存在问题有:认识上有偏差和自信心不足。

综上所述,学科学习能力的养成和学科学习信心的建立与保持是物理学科学习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要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物理成功的喜悦,必须深入研究学情和物理学科的特点;要使学生能力发展达到预期目标,必须研究统考题与高考题,把握每个章节的能力表现和所应具备的意识,在高一高二教学中进行渗透。如何协调好这两个方面,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学科学习能力又能按预期发展,是今后教育教学的一个重点目标。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10

§4—1光的直线传播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学达标:引入课题:①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物体有光线射

入我们的眼睛。例如:阳光、日光灯、电视等。

②学生探讨:光线是如何传播的?

二、进行新课: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例如:……………………学生举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几种类型?(1)、自然光源(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传播

演示试验①:图片……阳光穿过树林

演示试验②:激光在水中穿过

演示试验③:激光在烟雾中穿过

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应用:影、排队、射击、日食、月食……

(可以让学生先讨论,部分现象要解释)

3、光的速度: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c=3×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对比说明:34页图示。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分析总结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点:倒立的实像。

5、影子与像的不同:

三、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四、课后活动:

1、完成物理套餐内容。

2、课本后练习。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11

教学目标

1.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激发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过程中有满足感和兴奋感。

2.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和探究活动。

3.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4.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2)知道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几个主要环节。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3)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先让学生朗读章首诗,由此引出课文第一部分:物理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就在你的身边

播放有关海上日出和闪电的音像片段,让学生了解有关自然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活动1与活动2的实验。

演示1: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偏折的现象演示

演示2:利用感应起电机模拟闪电和雷声。

“世界物理年”:投影世界物理年徽标,介绍“世界物理年”来历。

1905年,爱因斯坦先后发表了5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物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一百年来,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和进步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为纪念这一奇迹年100周年,全球物理学界一致呼吁20__年为“世界物理年”。

世界物理年徽标构图像一个光锥。红底代表过去。在物理学中,光谱的含义。蓝顶表示未来,天空是蓝色的;“蓝移”是面向我们方向运动物体的光谱特征。黄和绿表示连结过去到未来,体现出在过去的基础上建立未来的信心。其中,绿色又代表“绿灯可走”,即进步;黄色代表和平、合作。徽标主要表达的意义是:科技的进步和国际的合作可以帮助建设光明的未来。

(二)物理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1.运用多媒体,结合物理学发展史谈物理学与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关系:

(1)有关简单机械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发明与使用:――人类从手工劳动到机械操作

(2)代表蒸汽时代的蒸汽机车、轮船的图片、录像

热学的研究、蒸气机的发明:――人类进入蒸气时代,机械工业进一步完善

(3)体现电气时代的各种设备和情景,如电动机、发电机、电力机车、城市夜景等

电磁学的研究:电动机、发电机的出现――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4)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空间探测技术以及我国发射“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录像资料等。

电磁学、电子――电子计算机

2.举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有关物理学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实例,进一步使学生体会物理学是有用的。

(三)物理学的召唤

介绍几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物理学家的突出贡献,同时结合这些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向学生介绍了几种典型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和实验、归纳和数学分析、理性思维以及建立物理概念、探究物理规律等,从而使学生领悟怎样学好物理学。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1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照相机的构造,知道它的成像原理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分析怎样矫正近视眼与远视眼

尝试应用已知的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和凸透镜成像规律等科学知识来解决相关问题、解释有关现象,获得初步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规律、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要点

1.重点:眼睛成像原理和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2.难点:眼睛的调节作用、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

三、教学方法:

探究性学习(以启发式为主,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知识)

四、教具:

普通照相机;视力表;实物投影仪,小气球,眼球模型;眼睛的.构造和成像原理挂图、投影片;远视眼及其矫正的挂图;度数不同的近视眼镜、远视眼镜;

五、学具:

度数不同的近视眼、远视眼镜(可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凹透镜代替);蜡烛;光具座;凸透镜;火柴(四人/组)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都有一双眼睛,你们能否想象出,人是如何通过眼睛去观察周围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很多同学都喜欢照相,那么照相机(出示)是怎样给你留下成长的足迹、精彩的瞬间的呢?为了解决你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和研究与照相机、眼睛、眼镜相关的知识。

三、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板书)

(二)展开:

1、实物投影书本照相机,请同学回答出物体可通过镜头(凸透镜)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学生)根据这回忆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并且根据同学日常经验得出照相规律:物远,像则近,像越小;物近,像则远,像越大。(板书)

2、我们一起来观察我们眼睛的结构,来解决眼睛为什么能看见物体这个问题。

投影片显示眼睛结构图,并结合生物挂图眼睛成像原理图,与同学们一起探讨、分析,再与照相机比较,最后得出眼球的成像原理:晶状体、角膜等组织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它会聚成像在视网膜上(相当于智能的光屏),再通过视觉神经把信息传到大脑,从而产生视觉。(放映物理教学参考资料光盘中眼睛成像动画)

阅读:电影与视觉暂留(课后请同学做一做)

3、活动1:在黑板上出示视力表,请一位视力好的同学分别站在第一排、第三排、最后一排都能看清同一个E字。

(老师设疑:)用凸透镜使距离不同的物体成像,像(光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会不同。而用眼睛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时,在视网膜上都成清晰的像,而眼球大小没有变化,即像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不变,这不是与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有矛盾吗?

(学生看书:)眼睛的调节(课本P.100)

(学生讨论:)是晶状体在改变形状和焦距。(老师用气球模拟)

(老师:)很好,其实眼睛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晶状体在睫状体的作用下,改变厚薄,从而改变了眼睛晶状体的焦距(即调焦)。请大家用桌面上的几个凸透镜和带来的水透镜(盛有水的透明塑料袋),实际感受一下晶状体的厚薄与焦距关系,以及如何调焦。

(学生活动:)讨论出凸透镜厚焦距短,凸透镜薄焦距长

(师:)远眺时:睫状体放松,晶状体较薄,焦距较长,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远处的物体。近观时:睫状体收缩,晶状体较厚,焦距较短,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又会聚在视网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处的物体。(动画模拟眼睛在看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都成清晰的像。)

4、学生活动2:请班里所有视力不好的同学分两次看视力表中较小的E字(一次摘掉眼镜,一次戴上眼镜)谈谈有什么感觉(生:一次模糊,一次清晰)

(师:)那么常见的视力缺陷有近视(中学生)和远视(老年人),是怎样形成的呢?(生讨论出:)主要是由于晶状体的调节功能不好引起的。

(师:)很好,我们是怎样去矫正的呢?这个问题我请你们结合书本自学并实验,大家先个人自学两分钟,然后用度数不同的眼镜(应作好标记,并告诉学生度数越大焦距越短,光线折射时偏折越多,度数不同的眼镜也可以用光具座上的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凹透镜代替。)小组按照实验活动4.4视力的矫正边实验边讨论。

活动3(分组):学生先独立自学,后小组实验、讨论、填表;教师巡堂指导。)

戴近视镜1(度数小的)不戴近视镜1戴近视镜2(度数大的)不戴近视镜2戴远视镜1(度数小的)不戴远视镜1戴远视镜2(度数小的)不戴远视镜2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13

[教学目标]:

1、知道三种摩擦力并判断其方向;

2、通过探究知道用测力计测滑动摩擦力大小,了解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应用使本教时教学重点及难点。

[实验准备]:玻璃杯、米、筷子、烧杯、水、长木板、木块、钩码四个、小车、毛巾、弹簧测力计、滚珠轴承、圆珠笔

[教学过程]:

1、静摩擦静摩擦力

在拉动之前,两者保持相对静止,这时木板对木块的阻碍为静摩擦。

物体将要运动时,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滑动摩擦力

木块滑动时,木板对木块也有阻碍作用,就是滑动摩擦。

物体滑动时,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体会:将手放在桌面上滑动

3、滚动摩擦滚动摩擦力

小车在木板上滚动时,木板对小车也有阻碍作用,即滚动摩擦。

物体滚动时,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滚动摩擦力。

总之:接触面总要阻碍物体的运动,这个力就是摩擦力(f)。

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归纳: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且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

三、生活中的摩擦

1、汽车行驶

2、自行车转轴

3、运动员上杠前手上涂镁粉

4、鞋底花纹

5、人走路

6、滑雪

7、划船

8、溜冰

9、汽车刹车

10、粉笔铅笔写字

11、圆珠笔鞋子

12、滚珠轴承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14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学会了什么)了解、掌握、认识......

(2)过程与方法:经历(通过)对......的探究过程,初步学会......,提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学好物理的信心,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意识。

2.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新概念的理解及其应用、实验探究。

难点:新概念的理解、总结实验规律、各种规律的灵活应用。

3.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常用的导入方法实验导入、联系实际导入、直接导入)

采用联系实际导入法:讲述游乐场激流勇进的过程,提出问题:小车沿着轨道下滑的时候,它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导入新课:用平均速度的知识来解决。

(2)新课讲授(知识点条理清晰的呈现)

①简单讲解本节课基础知识点。

②归纳总结该课题中的重点知识内容。尤其对该注意的一些情况设置易错点,进行强调。可以设计分组讨论环节。

③拓展延伸,将所学知识拓展延伸到实际题目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新授课里面一定要表现出讲课的大体流程,但是不必太过详细。

(3)巩固练习

练习题一

练习题二

(4)小结作业

①请学生代表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②布置课后作业。

4.板书设计

八年级物理教案设计篇15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但学生比较陌生。本节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刚学习过的力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是学习了重力、摩擦力后对另一类力的学习迁移,是学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关系后对力的另一类作用效果的具体分析。这一课着重学习的压强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也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

2、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从展示自然界有关压强的现象开始,通过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激发了学生对压强知识的求知欲和进行探究活动的兴趣,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在理解压强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了解生活实例,归纳出改变压强的方法。

3、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②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合,知道压强单位和由来。

③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b、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③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③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⑤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4、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统领全章的作用。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压强概念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所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影响因素的实验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因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因此,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具备的前置认知基础:学生在前一章书中学习了力学的初步知识,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

2、学生已具备的前置技能基础:学生通过半年多的物理学习过程,已经历了简单探究实验的过程,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操作验证,分析结论,总结评价都不陌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

3、学生的思维障碍

由于学生前置知识的干扰,学生以为压力一定就是重力产生的,会对压力的正确理解造成困扰。而且学生的形象思维不够,对受力面积的理解不到位。为了不分散本课重点内容的教学,我把这部分内容放在第二课时讲解。

三、教法、学法:

1、教法: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本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2、学法:根据以上教法及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的学法为:(1)学会观察生活中有关现象,通过对比,提出问题。(2)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能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方案。(3)学会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中得出结论。(4)学会把探索到的知识加以应用,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实验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实验:学生捏鸡蛋(1)用两指捏;(2)把鸡蛋放入掌手用力捏。

问:第2次为什么费了很大劲都很难捏破鸡蛋?

(本问题,在新课结束前让学生讨论,以达到学以致用,前后呼应。)

2、压力的教学

利用教材观察与思考栏目内容,通过学生阅读,结合老师提出的问题,再借助由学生固有知识引出压力的概念。

为了进一步扩展,加深理解。问: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受压力作用呢?通过学生举例后,通过多媒体把有代表性的例子展示,并总结出共性。一、压力作用在两物体接触面;二、压力的方向与受力面垂直。

3、压强的教学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比较了解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对压强形成概念。

①建立问题:提出猜想,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的质疑并提出猜想,而学生猜想应建立在已有经验上,是有所依据的。为了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设计了二个小实验。

实验一:书压气球,再多加几本书。

实验二:用粉笔头、针尖分别扎气球。

问:压力作用的效果一样吗?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通过二个实验,让学生有所依据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②设计实验

先让学生明确在多个因素影响物理量变化时,应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提示学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设计实验(把学生们的设计思路用多媒体展示)。

因本节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结论容易获得。所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我给每小组准备如下的器材:海棉、压力小桌、肥皂、针子、图钉、钩码。

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学生实验填写的表格。

一、目的: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_______的关系。

二、实验方案:应控制___________不变,改变________看压力作用效果是否发生变化。

三、选择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填写实验表格

五、结论:

这样的教学设计对于一些基础较一般,不知从何下手的学生,,他们会打开课本,学会用海棉、压力小桌、钩码作探究实验。而对于那些程度好的同学,他们的思维很活跃,探究方法也很多。如选择的器材第一种用海棉、肥皂;第二种用肥皂、图针、钉子。第三种用手压钉子两端。这样分层次的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这个实验探究过程中,通过操作、设计、自觉主动地去挖掘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③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小组实验展示,由学生们讨论总结探究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相同压力时,受力面积越小,效果越明显,相同受力面积时,压力越大效果越明显。)

3、压强的计算公式:

在以上结论基础上教师设疑:那么如何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呢?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密度、速度概念的学习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积上所受压力来比较,一般是取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从而得出压强的定义。通过层层深入地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分析,归纳中充分体现了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突破难点。

继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推理方法得出压强的计算公式。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结合压强计算公式,仍采用数学推理,得出压强的单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说明其物理意义。接着列举实例对帕这一单位的大小形成具体概念。

4、压强知识的简单应用

了解压强知识的应用,将它联系在生活中能加深学生对压强意义的理解。

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计算公式可知决定压强大小的条件?在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4、怎样增大或减小压强

这个活动安排在压强公式形成以后,先引导学生根据压强公式进行分析归纳。

增大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

积;⑶在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有⑴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⑵当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⑶在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在上述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教材图10-5,明辨哪些属于增大压强,哪些属于减小压强,进而由学生举出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其他事例.由于教材图10-6中的三幅图都是与受力面积有关的事例,如果先讨论这三幅图,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会认为只有改变受力面积才能增大或减小压强.

小结:

根据板书小结,并强调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实验应注重探究过程,而不能注重结果,并明确探究的五个步骤。同时对课堂中学生想法与实验设计加以肯定和表扬。

布置作业

请学生回去设计与课本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不同的方案,并与同学交流。这样的作业设计可让学生在课后能将所学知识加以消化,同时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板书设计

本节板书我采用提纲挈领式的板书,板书简单明了,重点突出明确。

30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