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八年级上册物理电子版教案

时间: 新华 八年级教案

教案是指每节课教师所写的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这里提供优秀的八年级上册物理电子版教案,方便大家写八年级上册物理电子版教案参考。

八年级上册物理电子版教案篇1

我是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第三中学的一名物理老师,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八年级物理第八章运动和力中的第3节摩擦力。

这是我说课的流程,共六部分,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流程和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2012年审定的人教版新教材,本节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入手感知物理知识,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观的有关摩擦力的彩色插图,更多的从生活中理解摩擦力。这是本节的知识体系,包括认识摩擦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摩擦力是学习了弹力、重力后的又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力,是力学的基础。(2)这不仅是二力平衡的应用,而且为后面的功和简单机械的学习,甚至高中学习做好铺垫,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3)不但使学生学习到摩擦力的有关知识,而且是学生对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同时也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探究和重视知识应用的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虽具备了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过程中乐学、会学,提高能力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感受体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定义结论、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解释生活中摩擦现象。

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突破的措施:激趣诱导,以多种方式指导教学,把时间教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通过游戏引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形成新知;设疑启发,引导探究;辩论比赛,巩固新知,对学生进行适时正确的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利用对教材的预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终形成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

五、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分六个环节,分别是游戏引入、感受体验、科学探究、知识应用、回顾反思、作业布置。

1、游戏引入:

初二学生活泼好动,对知识的渴求欲强,在新课开始我采用游戏引入,男生用一个涂油的碗,女生用一个干净的碗,在学生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比赛抓碗游戏,而力气小的女生却出乎意料的赢了。创设情境教学,引人入胜,引出新课,为这节课顺利的进行打下基础。

2、感受新知:

问题是知识的产生点,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体验,教师用拟人的口吻,类比拔河,提出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使师生间的距离拉近。

生生合作,说出摩擦力的定义,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然后采用抢答的方式说出作用点和方向,不仅巩固新知,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摩擦力的方向是理解摩擦力的一个难点,学生对运动方向和相对运动方向混为一谈,而且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使学生总认为摩擦力就是阻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人走路,同时解决了上面两个问题。而采用举手指的形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

我设计了摩擦力大搜索这一环节,把学生分成两大组进行举例比赛,在这种交流中学生的表现欲被调动,使两个知识点顺利衔接,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

3、科学探究:

根据学习金字塔的理论,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甚至是教别人或马上应用才是效的学习方法。在本环节学生说出自己想探究的问题,从生活经验进行多方位的猜想,拓展学习思路,小组自行合作设计实验方案,特别是如何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因素,通过生生交流学会,通过我设计的火眼金睛环节等多种方式,真正学会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尝试成功的喜悦之后,信心更足了,而教师此时及时肯定他们的猜想,,鼓励他们合理分工后动手去验证,引导他们进行数据分析,而对于学生的其他猜想,也广泛讨论实验,本实验根据学生的猜想变量太多,小组合作分两个阶段有秩序的进行实验,使课堂活而不乱,得出规范的结论,最后交流与评估。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即使是失败了,反思后再实践验证,这也是一种收获。本环节,我采用小组实验比赛的方式,选出几个优胜小组来。

目的一是学会科学的探究问题的方法,增强学习信心;二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三是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为了让学生多角度、多方法解决问题,开拓学生的思维,我设计了通过手和桌子探究摩擦力的方法,简单且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学生对影响摩擦力的这两个因素的进一步理解。

4、知识应用:

根据学生学习注意力不持久的现象,在此掀起课堂的_,我设计了辩论赛这一环节,主要有四个目的,一是在课堂中引用竞争机制,以新颖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二是增强学生的应用物理知识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是顺利的进行知识点间的过渡。

再薄的一张纸也有它的两面性,通过上面的辩论我们知道了生活中的摩擦力的两面性,所以要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通过实例说出了具体的方法,从系鞋带到磁悬浮列车,加上老师展示的一些图片,使学生大开眼界。这样不仅教会学生辩证的看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学的热情。通过聪明屋的这一环节,,等到知识的升华。

5、回顾反思

达标测试环节,检验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小结部分,先让学生主动总结,学生交流,看谁的收获多,查漏补缺,让学生学会知识的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六、作业布置:

作业题设计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创新,简单而新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这时我的板书设计,一目了然。

七、设计思路

我们学校一直推行“1525高效生命课堂”教学模式,目的是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在这节课中,教师激趣诱导,情景教学;学生探索发现,合作探究,同时加强合作交流,打造高效而有生命力的课堂。

以上是我对这一节课的看法,非常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同仁们的指点、帮助,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八年级上册物理电子版教案篇2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实验[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八年级上册物理电子版教案篇3

学生刚接触物理学习一个月,能够初步感受到物理的有趣、有用,对于学习物理的方法——实验法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有计划的实验、有目的的观察的能力还没有形成,而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并表达出来还需要进一步训练。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需要给学生提供照相机等丰富的感性材料,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有目的观察,并将观察的现象表达出来。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成像特点,以及相应的物体和像的大致位置。

(3)提高用实验的方法验证猜想的意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2)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获得成功的愉悦。

(2)在观察中增强对物理的兴趣,在探索中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在小组合作中增强集体意识,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

(3)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类成像情况;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

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像,对比、分析,归纳出他们的成像特点,并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教学思路:

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是属于学生的”,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本着以活动为载体,运用教育教学形式活动化课堂教学四步模式“活动导入、活动探索、活动升华、活动延伸”,以达到“以活动促发展”的目标。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胶片、放大镜、

学生制作器材:模拟照相机,滴管、玻璃片或透明直尺(三角板)、盛水烧杯、试管、胶带、铁丝、卡纸、薄膜、凸透镜镜片。

教学过程:

活动引入:

展示故事:《谁放的火?》

既引入对上节知识的回顾又为新课打开思路。提出生活中有好多地方应用到了透镜。(进入学生活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直接或间接的应用到了透镜?)。

板书:生活中的透镜

通过此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并且能调查学生的学情,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奠定了基础。

活动探索:

活动一:放大镜成像探究

情景引入:我的手指被课桌划了一下,感觉扎了一个刺,可眼有看不太清,怎么办?

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放大镜阅读课本上的文字,进行观察。采用自主学习探索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体会成像的特点,并且总结出看清文字的方法或要求。这样的设计避免了枯燥的理论讲解,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己的探索中找到规律,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要求:只观察总结放大情况。

关键:用光屏能收到吗?(为下面的实像、虚像教学做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板书。

活动二:投影仪成像探究

情景引入:放大镜能成放大的像,给同学们的这台仪器也能成放大的像。它的主要原件也是凸透镜。

演示——————放大作用

学生观察:凸透镜位置(暂不接触螺纹透镜,但可观察),介绍其构造。

演示方向变化——————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上台:激发探索欲望。

教师提醒:能否在光屏上得到像?再次为下面教学做好准备。

学生总结:能在光屏上呈倒立放大的像

师生互动,板书。

延伸知识:使学生对投影仪、幻灯机的原理的初步认识

活动三:照相机成像探究

情境引入:投影仪能成倒立放大的像,那照相机能呈什么样的像呢?

1、现场调查活动: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

(学生在生活中已积累了一定的关于照相机的知识,通过调查初知,了解他们知识掌握的多少,避免重复教学,明确下一步的教学方向,也让学生体会到做为信息源和信息发布者的喜悦和自豪,激发他们以后在这方面做的更好。)

2、实验探究:

学生小组活动

先观察可以在光屏上成像,了解基本原理

后拿出课前准备的模拟照相机;让学生说出模拟照相机的制作过程。

猜想:像的情况。

再制作模型—————此活动旨在锻炼学生的动手、协作能力。学生再次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此活动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学生结合实物观察照相机构造及基本的使用。认识照相机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材料来制作模拟照相机,并用自制的相机观察室外景物。)

师生互动:总结规律。(板书要点)

(实验观察过后,要进行问题讨论环节,促使学生对相关表象的认识深入一步,促进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阶段。对于实验交流情况,教师要做积极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中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群体优势,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思考实践:用自制的模拟相机替同学“拍照”,并探索:要使所成的像更大一些,可采取什么措施?—————提示以一种变化的角度看待问题。

3、作品展示:

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避免学生在下面的学习中仍然沉迷于作品,影响学习新知)

活动四:实像与虚像性质归纳

情境引入:我提醒了大家三次成像的位置。大家有什么思考?—————分散难点

主要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

学生比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从不同点中初步认识实像与虚像特征和区别。

(生学习了三种生活用具的成像特点后,发现同样是凸透镜,但可以有不同的成像特点,引起学生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欲望,为下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活动打下基础。)

活动五:自己制作凸透镜

如果我们现在需要一个凸透镜,但是手头上没有,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利用手边的器材)————旨在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的设计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总结,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科学探究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八年级上册物理电子版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3.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4.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经历选择材料自制弹簧测力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积极探索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意识。

2.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具有保护仪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理解弹簧的伸长跟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的关系

2.让学生经历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过程。

3.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力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

1.形变、弹力

2.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定量关系

教具准备臂力器,体重秤,弹簧秤,握力器,拉力器,气球

分组实验:弹簧、铁架台、刻度尺(30cm)、钩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跳水运动员在跳板上跳水的比赛录象,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

(二)进行新课

一、弹力

演示实验:当用手拉(或压)弹簧时,弹簧受力发生形变,这时,弹簧对手也产生一个拉(或推)的力。

举例:跳水运动员向下压跳板时,跳板受压后变弯,发生形变。同时,变弯的跳板也在向上推运动员。

师: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力的作用。

这种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师: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在哪种情况下产生弹力?

生甲:撑杆跳高运动员在撑杆跳时,将杆压弯,杆会产生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乙:我将手中的尺子压弯时,尺子对手有力的作用,这个力也是弹力。

生丙:射箭运动员射箭时,将弓拉弯,被拉弯的弓对手也有力的作用,这个力就是弹力。

生丁:我将手中的橡皮筋拉长,橡皮筋也会产生弹力。

生戊:打篮球时,球与地面挤压(或碰撞),也会产生弹力。

师:以上同学都说得很好,生活中产生弹力的例子还很多,例如我们通常所说

的压力、支持力,其实质都是弹力。

举例:把手指压在桌面上,手指发生形变,对桌面有一个力(弹力)的作用,同样,桌面发生形变,对手也有力(弹力)的作用,手对桌面的弹力就是压力,而桌面对手的弹力就是支持力。

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有疑问吗?

生:桌面发生形变我们都看不出来。

师:我们来看一个演示实验。

关于物体微形变的演示实验:

演示玻璃瓶的形变。如图5.3一l所示,找——只横截面为椭圆的大号墨水瓶,在瓶口所加的橡皮塞中穿入一根两头开口的细玻璃管(半径1~2mm,长约30cm)。向瓶内灌满红水,使水柱在管中有适中的高度,再在管的背面衬以带刻度的白纸板。

演示时,先用教鞭(或钢笔杆)轻敲瓶壁,让它发出清脆的响声,(表示玻璃比较硬)。然后用手指沿横截面的`短轴方向紧压瓶子。因瓶子受到这样的按压后容积变小,管中水柱明显上升(如图9)。当放开手后,水柱液面就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再沿瓶横截面的长轴方向压瓶,则由瓶的容积变大,水柱就明显下降(如图b)。这说明玻璃受力要发生形变的。同理,桌面受力也是要发生形变的,只是形变很微小我们肉眼看不出来而已。

师:归纳以上例子及实验现象,你可得出什么结沦?

生: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种力,这种力叫弹力。

板书: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

师:要知道力的大小,我们就要用专门的仪器进行测量,测量力的仪器叫测力计,实验室用的测力计叫弹簧测力计。

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师:请一位同学说说弹簧测力计的构造。

生: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有:刻度盘、弹簧、指针、挂钩、挂环。

师:你观察很仔细、很全面、讲得很好,弹簧测力计主要构造是:刻度盘、弹簧、指针。

板书:2.弹簧测力计

构造:刻度盘、弹簧、指针

师: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生: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

师:这里请大家注意,弹簧受到的拉力能不能无限制地增大?弹簧会不会无限制地伸长?会出现什么情况?

生:不会,当拉力增加超过某个限度时,弹簧会被拉断。师:对。弹簧要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就越长,弹簧测

力计就是根据弹簧这个特性来量度力的大小的。

板书:工作原理:在一定的弹性范围内,弹簧受力越大,伸长越长。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测力计?

生甲:握力计。

生乙:拉力计。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P84的内容弄清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1)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量程),不要测量超过它量程的力;

(2)明确分度值: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3)校零:测力前要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如果有偏差,要调节到两者对准为止;

(4)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到刻度盘上。

师:说得很好,很全面,下面请大家观察桌面上的弹簧测力计,针对这只弹簧测力计,再请一位同学说说如何正确使用?

生:①桌面上这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0~5N,不要测量超过5N重的物体。②这只弹簧测力计每一大格表示1N,每一小格表示0.2N,即分度值是0.2N。③这只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已校零。④测力时,要使测力计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并让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师:你也说得很好,下面大家思考几个问题?

①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会出现什么情况?

②指针如何校零?

生甲:如果所测的力超过5N,弹簧被拉长后不会恢复原状,甚至被拉断。

师:正确。

生乙:如果弹簧测力计不测力时,指针不在零刻线处,只要上下移动指针即可。

师:使用前还要上下拉动弹簧,看看弹簧是否靠在刻度盘上或指针是否被刻度盘卡住,如果力的大小是不变的,要等指针稳定后读数才准确,如果力的大小是变化的要抓住瞬间读数。下面分组实验,请用弹簧测力计做测力的小实验:

①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N、10N,感受一下1N、5N、10N的力有多大。

②把一根头发拴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用力拉头发,读出头发被拉断时拉力的大小;

③用两个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方向上互相拉,看看谁的拉力大些,想想为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检查,督促每个学生动手、参与。

师:请各组把你们所测的头发被拉断时的拉力大小,两个弹簧测力计对拉时拉力大小互相交流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甲:交流后得出:不同组头发被拉断时拉力不同。

师:正确,因为不因人的头发硬度不同。

生乙:交流后得出:两个弹簧秤对拉,稳定时拉力大小相同。

师:正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乙: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大小是相等的。

师:你对力的概念掌握很好,希望以后继续努力,下面请大家将课前准备好的器材摆在桌面上,按照课本P84图5—17,制作橡皮筋测力计。比比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发现问题可及时提出来。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生:老师,手边没有1N、2N、3N……的重物,怎么标刻度线?

师:可以用硬币,这时的刻度不是1N、2N:3N……而是一个硬币重,两个硬币重……当然,也可以用标准的弹簧测力计来与橡皮筋测力测互拉(平行于刻度板一条直线互拉),通过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来作刻度为了增大橡皮筋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可以把几根橡皮筋并在一起使用。

生:为什么橡皮筋测力计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师:因为橡皮筋越拉长,直径越小,伸长与弹力不成正比。

请做好的同学拿到讲台上,请代表上台评比。

学生代表上台评比,比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

教师将获奖的橡皮筋测力计保存在实验室,并向每人颁发奖品,以示鼓励,请全班同学掌声祝贺。

课堂

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学会制作橡皮筋测力计,学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及弹力。

师:你归纳得很好,很全面,全班同学以掌声鼓励。

师:下面每位同学都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板书设计

第三节弹力和弹簧测力计

一、弹力因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

1、构造

2、使用方法

布置作业

l、课本P87,作业1、2、3。

2、同步学习与探究本节的开放性作业部分。

八年级上册物理电子版教案篇5

教学过程:

一由已做实验引入新课

1、请学生交流做“热牛奶与冷牛奶哪个先结冻”的实验经过与结果。

2、师:有一个叫“姆潘巴”的男孩也做了同样的实验,但他所得出的结果却一次次遭到否定与讥讽,在这样的情况下,姆潘巴是怎样做的呢?

3、引出课题,齐读

二、阅读感受

(一)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思考:姆潘巴是个怎样的学生?

2、全班交流对姆潘巴的看法。

(二)朗读感受

自由读课文,思考:姆潘巴在整个事件中碰到了几个他意想不到的问题?

交流(根据学生的讨论,随机组织教学):

1、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让他惊愕不已

1)朗读体会,姆潘巴为什么“惊愕不已”?(从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这一反常的现象)

2)齐读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善于发现)

2、初中、高中的老师对这一问题的否定和讥讽,让他想不通

1)默读想象:当老师相继否定和讥讽他的发现时,姆潘巴的表现如何?

2)交流

3、大学教授虽然回答不出这个问题,但肯定了他的提问,并以实验证实了姆潘巴问题的确存在。

1)朗读,理解什么是“鼓足勇气”?姆潘巴为什么“鼓足勇气”?他在博士提问时会想些什么?

2)当证明姆潘巴的现象属实时,他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

3)交流

师:从一次意想不到的.实验中看出姆潘巴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又从他的问题一次次遭到否定和讥讽时,你又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学生?(勇于提问努力探索)

4、最后,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这个“姆潘巴问题”还真是个世界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复述课文

根据姆潘巴在整个事件中碰到的出乎意料的问题,请同学们进行创造性复述。

(四)质疑问难

小组选择方式读课文,还有哪些问题你想提出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三、拓展延伸

1、谈谈生活中“我的发现”和“我知道”

2、颁发“小博士”奖章

3、学生推荐有关方面的书籍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扩大识字,并复习巩固已识的生字。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中学生姆潘巴善于发现,勇于提问,并努力探索的事情。能在阅读中学会发现问题,并想法解决问题。

3、在阅读中积累有关词语。

4、能联系生活,根据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向大家宣传生活中的科学常识。

5、培养探究意识,并能大胆提问,养成质疑习惯。

八年级上册物理电子版教案篇6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用具】

水槽、塑料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

一、引入b课

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

1、演示。

2、教学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3、实验“探究水的沸腾”

[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

[猜想和假设]:

[设计实验]: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烧杯(盛水)、烧杯盖(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

[分析和论证]: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使学生较好地了解沸腾的特点,知道沸腾的条件。

[评估]:让学生回顾操作,评估探究的各个环节,你认为这些探究还有哪些不足和疏漏的地方,请提出来,最好能说出改进的措施。本实验可能因使用的温度计质量问题,以及本地的大气压影响使测出水的沸点不是100℃,可结合小数据括号中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作简单说明。

4、教学沸腾相关知识

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与大气压强有关。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5、学生自学课本第88页的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并回答问题。

6、回忆童年。

回忆小学时科学课上“纸锅烧水”的实验,结合刚才所学的知识,说明纸锅为什么不会燃烧并且还能将水烧开?

7、讨论。

8、教学蒸发相关知识

①蒸发的概念及特点。②体验蒸发制冷的作用。③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9、试一试。

三、小结

比较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掌握汽化的两种方式。

四、作业布置

课本91页第3题,第92页第4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电子版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重、难点:

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

利用试验、现象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教学器材:

激光源、透镜、水、纸、角度测量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现象,说明光是沿传播的。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种介质,就会在介质表

面发生,其反射角入射角。

3、作出反射光线。

八年级上册物理电子版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光的折射而产生的一些现象。

二、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中光路中可逆的.。

三、实验器材:

玻璃水缸、水、激光发射器、光具盘、玻璃砖、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等

四、具体安排: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的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3、用光的折射来解释眼睛受骗的问题

我们来解释刚才在叉鱼比赛中,为什么我们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原来鱼从水中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会在水面发年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鱼像发出来的,鱼像是鱼的虚像,鱼像比鱼位置高。所以刚才比赛的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

4、课堂练习

(1)光从空气行政村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入射角。

(2)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这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造成的。

(3)画出图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五、小结

六、作业的布置学习指导55-56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电子版教案篇9

第三单元第1课(节)

主备人:__授课教师:__

课题

3.1温度

教材

简析(创新元素)

本课是热学的开始。在学生感受到靠感知的温度不可靠的基础上引入温度计,通过自制温度计领会温度计的原理、构造,接着学会使用温度计。教材注重探索学习,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的定义、单位、摄氏温度、0℃与100℃的规定。

(2)知道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从生活实例得出温度的定义及单位,摄氏温度的意义。

(2)通过实验比较,说明温度计的用途,并进一步的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温度的学习,知道温度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重要。

(2)通过对温度计的使用的学习,能正确使用温度计。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温度的定义、单位、摄氏温度、0℃与100℃的规定。

2、温度计的构造、原理、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1)一烧杯热水、一烧杯温水、一烧杯冰水

(2)不同种类的温度计

(3)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制温度

教学流程(可以手写)

教学过程(信息化资源应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播放学校的景色(浓雾天气拍摄)视频,让学生观看

二、进行新课

1、实验体会:

让学生摸自己身边的物体(比如刚从冰箱拿出的食物、刚烤熟的地瓜、自己的额头)

1)提问:同学们所摸的物体,感受怎样?

2)通过学生回答(这些物体的冷热程度不同)进入新课。

2、新课教学

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实验体会:

器材:在桌面上分别放课前准备的三杯水

方法:选两位同学做体会实验,并把他们命名为甲同学和乙同学。想让甲同学将一手指放入热水中,立刻让他把刚才放入热水中的那个手指放入温水中,问他的感受。同样,让乙同学将一手指放入冰水中,立刻让他把刚才放入冰水中的那个手指放入温水中,问他的感受。

A、学生回答

B、提问:按理说,同一杯水的温度应该是相同的,为什么刚才两位同学得到的结果不一样呢?凭我们的感可靠吗?该怎么办呢?

3)温度计

活动一:拿出自制温度计,先放到热水中,观察现象

再放入冷水中,观察现象

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自制温度计是依据什么道理制成的?

展示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让学生观察其结构

温度计的用途: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的仪器。它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它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毛细管、液体、刻度组成,里面的红色液体一般是水银,所以象这一类温度计又叫水银温度计,液体有的是煤油,或者酒精。

4)在生活和生产中,温度常常采用摄氏温度。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

5)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把这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表示1℃。

问:同学们,今天你们进入校园时,还记得你的体温吗?谁上来把自己的体温写到黑板上,并大声读出来。

黑龙江省的&39;漠河是我国气温最低的地方,冬季最低气温为—52。13℃。同学们知道怎么读吗?

活动二:利用自制温度计能不能准确测出热水的温度?为什么?

那么,你能为自制温度计标上刻度吗?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讨论

6)温度计的正确使用及读数

A、看量程和分度值。

B、把温度计插入被测液体中(注意:玻璃泡一定浸没在液体中,且不要与杯壁、杯底接触)

C、读数时,温度计一定要保留在液体中,切不可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视线要与刻度线水平,不能仰视,也不能俯视。零以上的温度读作__摄氏度,零以下的读作零下__摄氏度。

活动三:学生分组测冷水、热水的温度,练习使用温度计,并读数

7)体温计

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文字,了解体温计的量程、分度值、使用方法

三、归纳与小结

1)温度的定义、单位及单位符号是什么

2)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它的原理是什么,它由哪几部分组成

3)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如何读数

4)其他温度计

作业设计(布置)

1、完成课后1,2题

2、完成学习之友上基础练习部分

板书设计

3.1温度

1、温度

(1)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

(2)单位:(通常情况下采用摄氏温度)

摄氏度,符号是℃

(3)摄氏温度的规定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温度规定为100℃。把这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表示1℃

2、温度计

(1)用途

温度计是用来测量物体的温度的仪器

(2)设计原理

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3)结构

它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毛细管、液体、刻度组成,里面的红色液体一般是水银,所以象这一类温度计又叫水银温度计,液体有的是煤油,或者酒精。

3、温度计的使用

课后反思(手写)

八年级上册物理电子版教案篇10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标准是“理解功率,关心生产和生活中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要求学生理解功率的概念,会进行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和速度的关系;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测量人在某种运动中的功率。由于功率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富有实际意义。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节课的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物理研究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在建立“功率”概念中,让学生体会用比值方法来建立一个新物理概念。机车起动过程的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综合运用动力学知识和功率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设计测量人的做功功率的实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功率的实际意义,理解功率概念。

(2)从功率概念的定义,体会用比值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3)理解功率与力和速度的关系。会利用功率的两个公式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4)了解平均功率、瞬时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区别和联系。

(5)具有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坚持原则,善于合作的良好习惯。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功率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计算。

二、案例设计

(一)新课引入

问题: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功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身边生活寻找做功事例,并思考机械与人或畜力做功的差异。)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人们十分关注做功的多少。然而不同的机械或人,其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分析一些生产事例、工作场面,或展示一些做功快慢不同的图片。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通过多媒体手段更生动地展示这些画面和情景,使学生对做功快慢的情形有更为形象和具体的认识,从而为建立正确的“功率”概念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事例:①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②建筑工地上要把砖块或水泥等建筑材料搬到楼顶上,起重机和搬运工相比,起重机要比工人快得多。③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④家住在高楼(如8层),乘电楼比走路要快得多。⑤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等等。列举生产、生活中发生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功率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无处不在,研究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关事例,形成初步共识:人们选用机械来做功时,不仅要考虑做功多少,还要考虑机械做功的快慢。如挖掘机做功比人快;大卡车比拖拉机做功快;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起重吊车比搬运工人做功快;抽水机比辘轳提水快,等等。研究做功的快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具体数据,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做功的快慢。如在某高楼建筑中需要搬运一批砖头到一高层上,在搬运砖头过程中,起重机和搬运工人的生产记录情况如下表所示:

师:不同的机器或物体做功有快有慢,如何来衡量做功的快慢呢?请同学们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做功快慢?讨论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预测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①选择相同时间,比较做功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就快;

②选择做相同的功,比较做功的时间长短,时间长的,做功就慢。

③类比“速度”的定义方法,用做功和完成这些功所花的时间的比值来定义“功率”。

说明: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可能有问题或不完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补充完善自己的认识。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类比如“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定义方法,体会比值法定义功率概念。

(二)新课教学

1.功率

(1)定义式:物理学上用物体所做的功W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作为在该时间内物体平均做功快慢的量度。即P=W/t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教师请一位同学正确地说出公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其单位。

P:功率,单位:瓦(W),常用单位还有千瓦(kW)

W:力所做的功,单位:焦耳(J)

t:做功所用时间,单位:秒(s)

单位换算:1kW=1000Wぃ盬=1J/s

(4)功率是标量,功率表示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快慢。

(5)讨论与交流:

小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书的封面上,打开书的.封面形成一个斜面,并使硬币开始下滑。请同学仔细分析一下,在下滑的过程中硬币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些力做正功?哪些力做负功?哪些力不做功?如果斜面的倾角增大,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倾角增大时,功率是否也增大?

提示:①比较不同倾角时的功率,应注意硬币开始下滑处的高度应相同。讨论功率时须指明哪个力的功率。②实验的分析讨论,要注意所分析的是某个力的

平均功率。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做功分析,可利用功率的定义式,在理论上进行的推演,使思维更加严密。

(6)认识一些常见机械做功功率

①汽车发动机:5×104W~15×104W ②摩托车约2×103W ③喷气客机约2×108W④火箭的发动机约1×1013W ⑤人的平均功率约1×102W,优秀运动员短时间内的功率可达1000W ⑥人心脏跳动的功率1。5W左右 ⑦万吨巨轮106W以上 ⑧蓝鲸游动的功率可达350kW等等。

2.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

思考与讨论:一部汽车载重时和空车时,在公路上以相同的速度行驶,试讨论这两种情况下汽车的输出功率是否相同?为什么?

预测学生会回答:

①载重汽车与地摩擦力较大,牵引力也大,由于行驶速度一样,故相同时间内,载重车的牵引力做功较多,所以载重汽车的输出功率较大。

②载重汽车行驶得比空车慢,因此功率较小。

③载重汽车比空车费力,因此载重车的输出功率较空车时要大些。

说明:上述分析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功率与力和速度有何关系。学生分析可能会出现片面和不完整回答,教师要参加到学生的讨论分析中,帮助、启发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正确的回答应是①)。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如汽车在上坡和下坡时功率、速度和牵引力会怎样变化?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牵引力的功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功率定义式进行推演,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八年级上册物理电子版教案篇11

一、教材分析

在上一节实验的基础上,分析v-t图像时一条倾斜直线的意义——加速度不变,由此定义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后利用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的是倾斜直线,进一步分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无论时间间隔t大小,的值都不变,由此导出v=v0+at,最后通过例题以加深理解,并用“说一说”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体做变速运动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图象。

2、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概念和特点。

3、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v0+at,并会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概念和特点。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v0+at,并进行计算。

三、  教学难点

会用图象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v0+at。

四、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加速度的概念,及表达式a=

导入新课:

上节课,同学们通过实验研究了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小车运动的υ-t图象。

设问: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怎样的图线?(让学生画一下)

学生坐标轴画反的要更正,并强调调,纵坐标取速度,横坐标取时间。

υ-t图象是一条直线,速度和时间的这种关系称为线性关系。

设问:在小车运动的υ-t图象上的一个点P(t1,v1)表示什么?

学生画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并能表达出小车运动的υ-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学生回答:t1时刻,小车的速度为v1。

学生回答不准确,教师补充、修正。

预习检查

情境导入

精讲点拨:

1、匀速直线运动图像

向学生展示一个υ-t图象:

提问:这个υ-t图象有什么特点?它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有什么特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有什么特点?

在各小组陈述的基础上教师请一位同学总结。

2、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

提问:在上节的实验中,小车在重物牵引下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物体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直线的倾斜程度与加速度有什么关系?它表示小车在做什么样的运动?

从图可以看出,由于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速度随着时间逐渐变大,在时间轴上取取两点t1,t2,则t1,t2间的距离表示时间间隔t=t2—t1,t1时刻的速度为v1,t2时刻的速度为v2,则v2—v1=v,v即为间间隔t内的&39;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v与t是什么关系?

知识总结: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

提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的斜率表示什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什么?

展示以下两个v-t图象,请同学们观察,并比较这两个v-t图象。

知识总结: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增加,这个运动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这个运动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

学生回答: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即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v=0,=0,所以加速度为零。

分小组讨论

每一小组由一位同学陈述小组讨论的结果。

由于v-t图象是一条直线,无论t选在什么区间,对应的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都是一样的,表示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所以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的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学生回答:v-t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速度v的变化量v与时间t的变化量t之比,表示速度的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加速度。

v-t图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t=0时刻的速度,即初速度v0。

学生回答:甲乙两个v-t图象表示的运动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但甲图的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乙图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减小。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发现匀加速直线运动与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不同之处,能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

3、匀变速直线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提问:除用图象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外,是否还可以用公式表达物体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取t=0时为初状态,速度为初速度V0,取t时刻为末状态,速度为末速度V,从初态到末态,时间的变化量为t,则t=t—0,速度的变化量为V,则V=V—V0

提问:能否直接从图线结合数学知识得到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知识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是V=V0+at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V=V0+at可以这样理解:由于加速度a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速度V0,就得到t时刻物体的速度V。

4、例题

例题1、汽车以4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0.6m/s2的加速度加速,10s后速度能达到多少?加速后经过多长汽车的速度达到80km/h?

例题2、某汽车在某路面紧急刹车时,加速度的大小是6m/s2,如果必须在2s内停下来,汽车的行驶速度最高不能超过多少?如果汽车以最高允许速度行驶,必须在1.5s内停下来,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多大?

分析:我们研究的是汽车从开始刹车到停止运动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汽车做匀减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是6m/s2。由于是减速运动,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如果设汽车运动的方向为正,则汽车的加速度方向为负,我们把它记为a=一6m/s2。这个过程的t时刻末速度V是0,初速度就是我们所求的最高允许速度,记为V0,它是这题所求的“最高速度”。过程的持续时间为t=2s

学生回答:因为加速度

a= ,所以V=at

V—V0=at

V—V0=at

V=V0+at

学生回答:因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所以v与t是线性关系,或者说v是t的一次函数,应符合y=kx+b的形式。其中是图线的斜率,在数值上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b是纵轴上的截距,在数值上等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初速度V0,所以V=V0+at

同学们思考3-5分钟,

让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让同学计算。

展示某同学的解题,让其他同学点评。

解:初速度V0=40km/h=11m/s,加速度a=0.6m/s2,时间t=10s。

10s后的速度为V=V0+at

=11m/s+0.6m/s2×10s

=17m/s=62km/h

由V=V0+at得

同学们思考3-5分钟,

让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思路。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让同学计算。

展示某同学的解题,让其他同学点评。

解:根据V=V0+at,有

V0=V—at

=0—(—6m/s2)×2s

=43km/h

汽车的速度不能超过43km/h

根据V=V0+at,有

汽车刹车匀减速运动加速度至少9m/s2

注意同一方向上的矢量运算,要先规定正方向,然后确定各物理量的正负(凡与规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同为正,凡与规定正方向的方向相反为负。)然后代入V-t的关系式运算。

五、  课堂小结

六、利用V-t图象得出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七、并进一步利用V-t图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式。

布置作业

(1)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39页,“说一说”

(2)请学生课后探讨课本第39页“问题与练习”中的1~4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电子版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实际中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通过实验,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2、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1、引入(1)

(1)“赛马”欣赏2分钟视频展示:让学生认真欣赏,谈谈感受。

(2)教师指出:像刚才的音乐一样,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的声音叫做乐音。

(3)教师提问:那么我们通过哪些方面来描述乐音呢?

2、引入(2)

介绍:俄罗斯最著名的男高音Vitas的魔鬼高音,征服了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他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声音的奥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

引入新课:声音的特性(板书)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声音的音调

(1)教师演示:

①用电子琴弹奏高低不同的音符,让学生感受有什么不同;

②用音频播放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让学生感受不同。(展示课件:声音的音调)

(2)得出:声音的高低不同,高音尖细、高亢;低音沉闷。

物理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3)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①分组实验: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②分组实验:用硬纸片快慢不同的拨动梳子,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③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4)教师帮助学生建立频率的概念

①我们把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赫兹Hz(板书)。

②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板书)。flash课件展示:音调与振动的快慢、

(5)学生看书,了解人和一些动物的听力和发声范围图。

(6)教师提问:人的听觉范围是多少?那么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波我们能听见吗?学生回答,找出次声波和超声波的概念。

次声波:发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超声波:发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板书)

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超声波和次声波。

2、声音的响度

(1)教师演示:用不同的力击鼓,学生感受声音的不同;改变录音机的音量控制开关,让学生声音大小或强弱的不同。

物理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声音的响度。

(2)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

①教师演示: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②学生思考、讨论: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③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③教师提问:响度还与其它因素有关吗?(学生思考、猜测。)

④师生小游戏:教师小声说一段话,后排学生不知所云,而前排学生能准确说出。

⑤学生得出: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距离有关。(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加以说明)

⑥师生归纳总结:影响声音的响度的因素是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板书)

3、探究什么是音色

(1)“猜乐器”:播放用不同乐器演奏的歌曲,让学生指出不同的乐器。

(2)学生小游戏:让后排的几个学生说同样的话,前排学生不回头指出说话学生的姓名。

(3)教师提问:你凭什么区分不同的乐器和不同的同学?得出: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品质、特色叫音色。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的学习内容:

知识: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能力和技能:

了解示波器在展现乐音特征中的特殊优势。

八年级上册物理电子版教案篇13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本课设计都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识别→深化概念理解→应用、交流与想象→矫正认识偏差→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习、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分析】

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

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

【学情分析】

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

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和声速。

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

3.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

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

(生):听音乐、描述感受

二、活动

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

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出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

三、活动

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

1.你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

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

(生):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齿轮敲打塑料片、示波器显示声音的高低、弦乐器的音调

(生):阅读课本(信息快递),认知概念。

四、活动

辨别声音

(师)(生):(乐器演奏表演、少数学生发音,其余学生闭目静听、识别)

1.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2.辨别不同人的声音

(生):阅读课本:

(1)体验声音的另一特征──音色

(2)感受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3)生活、物理、社会

八年级上册物理电子版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钢锯条(25根),示波器、吉他、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课

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

新课教学

1.3声音的特性(板书)

乐音:是物体作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但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这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想:声音的差别必然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关,是不是这样呢?

[师演示]:请听:用吉他弹几个不同的音。

提问: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声音的高低不一样。

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板书)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生分组试验]

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

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5伸出桌外;(2)将锯条1/3伸出桌外;(3)将锯条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

观察:锯条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实验总结:请填表。

锯条伸出长度振动快慢声音高低

伸出1/5最快最高

伸出1/3较快较高

伸出1/2慢最低

我的结论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音调越高)。

同学们,刚刚的探究活动很成功,让我们一起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究鼓掌加油!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八年级上册物理电子版教案篇15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并能简单地与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密度问题。

2.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物质,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总结出: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高,密度变小;温度低,密度变大。

2.学会利用密度这一重要属性鉴别物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密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有了质量、密度的基础知识以后,进一步探讨密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前面三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这一节从密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入手,从而引出温度对密度的影响,进而引出在温度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利用密度鉴别物质,深化对密度的理解,感悟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本节可从讨论分析密度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引入新课,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及其应用,然后通过分析生活实际中的例子,引出密度知识在鉴别物质中的应用,进而通过例题培养学生灵活应用密度计算公式进行求质量、体积以及判断实心、空心等相关的计算,锻炼、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本节教材的知识内容和能力因素,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重要补充,也是对密度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完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教学重点:密度与温度的关系;密度与物质鉴别。

教学难点:水的反常膨胀,水在4℃时的密度最大。

三、教学策略

对于密度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及学生已经具备的密度的有关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密度与温度、与物质鉴别的关系。大部分学生对密度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因此,让学生利用实验认识到气体和液体的上浮、下沉原因是比较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再去深入探究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利用密度鉴别物质就显得比较容易。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和点拨引导,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出结论,千万不要想当然的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对本节例题的教学也应这样,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新知效果会更好。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酒精灯,火柴,纸风车,冷水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5分钟)故事引入:2000多年前,当希腊希洛王取得王位后,决定在一座教堂里向永垂不朽的神献上金制的皇冠。于是,他称给工匠所需要的金子并付给酬金。工匠按规定的期限做好了金冠。事后,有人告密,说工匠盗窃了做皇冠的一部分金子,而掺进去同等数量的铜。希洛王为有人欺骗他而大为恼火,可是又找不到揭破这个盗窃案的方法。后来,希洛王在召见阿基米德时,交给了他一项重大任务:鉴别工匠制造的皇冠是否为纯金制成。阿基米德接受任务后忧心忡忡,冥思苦想,不得其解。

有一天,阿基米德在身体泡入盛满水的澡盆中洗澡时,发现水从澡盆中溢了出来,而自己的身体却在水中轻了许多。他突然受到启发:盆里溢出来的水的体积,不就是自己的身体浸入水里的那一部分体积吗?用这个方法测量出皇冠的体积不就可以鉴别皇冠的真伪了吗?阿基米德由此揭开了金冠之谜,断定皇冠是掺了假的。因为金子密度大,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比较小,掺进了别的金属后,体积增大,排出的水就多了。阿基米德运用密度知识解决了国王提出的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密度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3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