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

时间: 新华 八年级教案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预先设计师生活动和教学资源,制定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参考,希望对大家写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有帮助。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与地位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标准是“理解功率,关心生产和生活中常见机械功率的大小及其意义”。要求学生理解功率的概念,会进行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汽车发动机功率一定时,牵引力和速度的关系;尝试自己设计实验,测量人在某种运动中的功率。由于功率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很广,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富有实际意义。发展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节课的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物理研究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在建立“功率”概念中,让学生体会用比值方法来建立一个新物理概念。机车起动过程的分析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综合运用动力学知识和功率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设计测量人的做功功率的实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体验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功率的实际意义,理解功率概念。

(2)从功率概念的定义,体会用比值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方法。

(3)理解功率与力和速度的关系。会利用功率的两个公式来解释现象和进行计算。

(4)了解平均功率、瞬时功率、额定功率、实际功率区别和联系。

(5)具有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坚持原则,善于合作的良好习惯。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理解功率的概念;难点是理解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瞬时功率和平均功率的计算。

二、案例设计

(一)新课引入

问题:人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功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身边生活寻找做功事例,并思考机械与人或畜力做功的差异。)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人们十分关注做功的多少。然而不同的机械或人,其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分析一些生产事例、工作场面,或展示一些做功快慢不同的图片。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通过多媒体手段更生动地展示这些画面和情景,使学生对做功快慢的情形有更为形象和具体的认识,从而为建立正确的“功率”概念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事例:①挖土机与人,要完成相同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②建筑工地上要把砖块或水泥等建筑材料搬到楼顶上,起重机和搬运工相比,起重机要比工人快得多。③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④家住在高楼(如8层),乘电楼比走路要快得多。⑤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等等。列举生产、生活中发生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功率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无处不在,研究功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说明: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有关事例,形成初步共识:人们选用机械来做功时,不仅要考虑做功多少,还要考虑机械做功的快慢。如挖掘机做功比人快;大卡车比拖拉机做功快;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起重吊车比搬运工人做功快;抽水机比辘轳提水快,等等。研究做功的快慢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具体数据,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做功的快慢。如在某高楼建筑中需要搬运一批砖头到一高层上,在搬运砖头过程中,起重机和搬运工人的生产记录情况如下表所示:

师:不同的机器或物体做功有快有慢,如何来衡量做功的快慢呢?请同学们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物体做功快慢?讨论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预测学生可能有以下回答:

①选择相同时间,比较做功多少,做功多的,做功就快;

②选择做相同的功,比较做功的时间长短,时间长的,做功就慢。

③类比“速度”的定义方法,用做功和完成这些功所花的时间的比值来定义“功率”。

说明:对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可能有问题或不完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交流中补充完善自己的认识。

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类比如“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定义方法,体会比值法定义功率概念。

(二)新课教学

1.功率

(1)定义式:物理学上用物体所做的功W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t的比值,作为在该时间内物体平均做功快慢的量度。即P=W/t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单位:教师请一位同学正确地说出公式中各个字母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其单位。

P:功率,单位:瓦(W),常用单位还有千瓦(kW)

W:力所做的功,单位:焦耳(J)

t:做功所用时间,单位:秒(s)

单位换算:1kW=1000Wぃ盬=1J/s

(4)功率是标量,功率表示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快慢。

(5)讨论与交流:

小实验:把一枚硬币放在书的封面上,打开书的.封面形成一个斜面,并使硬币开始下滑。请同学仔细分析一下,在下滑的过程中硬币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哪些力做正功?哪些力做负功?哪些力不做功?如果斜面的倾角增大,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倾角增大时,功率是否也增大?

提示:①比较不同倾角时的功率,应注意硬币开始下滑处的高度应相同。讨论功率时须指明哪个力的功率。②实验的分析讨论,要注意所分析的是某个力的

平均功率。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做功分析,可利用功率的定义式,在理论上进行的推演,使思维更加严密。

(6)认识一些常见机械做功功率

①汽车发动机:5×104W~15×104W ②摩托车约2×103W ③喷气客机约2×108W④火箭的发动机约1×1013W ⑤人的平均功率约1×102W,优秀运动员短时间内的功率可达1000W ⑥人心脏跳动的功率1。5W左右 ⑦万吨巨轮106W以上 ⑧蓝鲸游动的功率可达350kW等等。

2.功率与力、速度的关系

思考与讨论:一部汽车载重时和空车时,在公路上以相同的速度行驶,试讨论这两种情况下汽车的输出功率是否相同?为什么?

预测学生会回答:

①载重汽车与地摩擦力较大,牵引力也大,由于行驶速度一样,故相同时间内,载重车的牵引力做功较多,所以载重汽车的输出功率较大。

②载重汽车行驶得比空车慢,因此功率较小。

③载重汽车比空车费力,因此载重车的输出功率较空车时要大些。

说明:上述分析讨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功率与力和速度有何关系。学生分析可能会出现片面和不完整回答,教师要参加到学生的讨论分析中,帮助、启发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正确的回答应是①)。教师根据课堂需要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讨论,如汽车在上坡和下坡时功率、速度和牵引力会怎样变化?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牵引力的功率。(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功率定义式进行推演,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篇2

一、教学内容分析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明确两个力同时作用在物体这一问题的处理方法。在这节课的学习中,等效替代的思想在建立概念、寻求合力与分力关系的过程中被深度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普遍遵循的法则,而矢量运算贯穿高中物理始终,用“图形”表示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方法,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方法。因此,该节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涉及的物理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物理实验、物理模型、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应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训练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概念,对“力”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通过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矢量的学习,对“矢量”也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然而,脑中根深蒂固的标量运算对学生学习力的合成而言,是一种负迁移,对力进行合成时,照搬标量运算的方法来应付,而矢量运算使用的平行四边形定则,对于学生初次学习而言比较抽象,且涉及几何和三角等数学知识,感觉有难度。学生在初中所学的二力平衡为标量代数运算,要想直接过渡到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矢量运算,思维阶梯跨度较大,在认知水平上是一次质的跨越,很难要求学生一次转化完成,这些都给本节课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三、设计思想

依据本校实际教学条件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实施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由于本节课比较抽象,但实验比较直观,易于得到实验结论,我准备采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组讨论与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主要教学环节如下表:

环节

内容

作用

情景创设

建立共点力、合力与分力、力的合成的概念,体验等效替代的思想

设问:互成角度的两个分立如何求合力?

提出探究活动的问题

学生探究活动

通过传统实验和DISlab数字实验共同完成

通过探究,得出平行四边形法则

实例分析,强化概念

初步应用平行四边形,加深理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力的合成》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

2.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作用效果上的等效替代。

3.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含义和使用方法,会用它求两个分力的合力。

过程与方法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力的合成》1.通过合力与分力概念的建立过程,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探究求互成角度的两个力合力方法的过程,体会逻辑和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科学研究的乐趣和社会价值。

2.体会科学研究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

1.合力与分力的概念及其等效替代关系。

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定则的探究过程及其结论。

五、教学用具

1.实验器材:木板、白纸、图钉(若干)、橡皮条、细绳套(两根)、弹簧秤(两只)、三角板、铅笔;

2.计算机、实物展示台等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DIS-lab设备;CAI课件

六、教学流程图(略)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引 入 新 课

由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

为学生更好地理解等效替代的思想

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合力和分立

学生活动:两个女同学共同提起水桶和一男同学单独提起水桶。

学生通过观察,学会对信息的分析﹑加工

学习

相关

概 念

结合以上实例,提出下面问题

问题1:两位女同学两个力的共同作用与男同学一个力的单独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吗?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力的合成》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分析总结:两个女生的作用效果与一个男生的作用效果相同,因此,力是可以等效的。许多这样的实例就表现在我们身边,稍微留心便会发现。

学生学会对信息归纳总结。

在上面列举的实例的基础上,教师给分力与合力﹑力的合成下定义并板书。

1.分力和合力:如果一个力的作用效果与另外几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另外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另外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合力和分力是一种等效替代的关系。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或方法叫做力的合成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力的合成》进一步理解“等效替代”思想,为本节实验设计的原理打下基础。

提出问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力的合成》题、猜想与假设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既然合力与分力可以相互替代,那么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数学知识1+12是否可用于已知两个分力求其合力呢?

请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老师的猜想:合力等于各分力之和?

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老师的猜想不对,就此反问那你觉得应该是什么关系?你有什么方法推翻我的想法?你的猜想是什么?怎么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力的合成》去验证你的猜想?

敢于猜想和假设,

增强探索意识。

实 验 探 究

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设计该探究实验。

先投影实验器材:方木板﹑白纸﹑弹簧秤(两个)﹑橡皮筋﹑细绳高中物理教学设计——《力的合成》套(两个)﹑铅笔﹑三角板﹑刻度尺﹑图钉(5个)。[来源:Z__k.Com]明确探究问题:

1.如何求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分力的合力

2.如何求相互垂直的两个分力的合力

3.如何求互成任意角的两个共点力的合力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篇3

一、教学目标: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知道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知道日常生活中由于光的折射而产生的一些现象。

二、重点、难点及处理办法: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观察、分析实验,归纳出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中光路中可逆的.。

三、实验器材:

玻璃水缸、水、激光发射器、光具盘、玻璃砖、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等

四、具体安排: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的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规律: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3、用光的折射来解释眼睛受骗的问题

我们来解释刚才在叉鱼比赛中,为什么我们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原来鱼从水中发出的光线,由水进入空气时,会在水面发年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觉得这些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鱼像发出来的,鱼像是鱼的虚像,鱼像比鱼位置高。所以刚才比赛的同学会叉在鱼的上方。

4、课堂练习

(1)光从空气行政村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入射角。

(2)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这是由于光从水中射入空气时发生()造成的。

(3)画出图中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五、小结

六、作业的布置学习指导55-56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篇4

【教学目标】

从生活经验中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品,能用实验验证影响乐音特性的主要因素。能知道影响常见乐器发音特性的因素。

【重点难点】

体会乐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品。

【课时】

1课时。

【教具】

收录机、磁带(几种乐器的独奏曲)、吉他、橡皮筋。

【教法】

以观察、实验为主,辅以讲解、讨论。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锣发声时,有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为什么?

2、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甲同学听到了两下响声。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

3、为什么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地站在一起,也无法听见对方的声音,只能靠无线电交谈?学生回答

二、新课引入

用吉他奏出几个音,让学生分析有何不同。原来是这几个音的音调不同。

三、新课讲授

乐音和噪声

我们周围有很多的声音,有规律、好听悦耳(使人感到愉快)的声音叫做乐音;无规律、难听刺耳或污染环境的声音叫做噪声。

演示,先一段优美的轻音乐,后用铁片刮,让学生感觉。

讲述:同样是乐音,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听得见,有的听不见。为什么呢?乐音有一些特性。

乐音的特性

1、响度(loudness)

(1)声音不但有高有低,还有大小(强弱),在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响度与什么有关系

演示:先轻敲音叉,再稍重敲音叉,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强弱,叉股把塑料球弹起的幅度怎样?学生回答

学生实验:将一根橡皮筋张紧,先轻轻拨动张紧的橡皮筋,再稍用力拨动张紧的橡皮筋,注意两次听到声音的强弱有什么不同?橡皮筋振动的幅度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得出

声源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演示:打开录音机保持其音量不变,教师拿着录音机走近学生时,学生听到的声音变大,远离时学生听到的声音变小。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响度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系,离声源越远,声音声音越小,响度也越小。

(3)响度的量度

在声学上,人们学用分贝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

阅读课本上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耳的感觉情况

2、音调

在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通常我们把音调高的声音叫高音,音调低的声音叫低音。

再欣赏音乐,由学生区别高音、低音,反复二三次。

弹吉他两个音,让学生区分高、低音。

音调由什么决定的?

演示:转动齿轮(如课本图3—20所示),注意听两次发声有何不同?同时注意观察齿轮的齿数。

问:音调跟声源振动的快慢有何关系?学生回答。后再次验证

小结:振动快的音调高,振动慢的音调低。

振动的快慢取决于每秒振动的次数,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振动得越快。物理学中把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其符号是Hz。如果声源每秒振动50次,它的频率就是50Hz。

频率高,振动快,频率低,振动慢。现在我们可以总结音调高低的原因了,请大家填好课本方框中的填空。

声源振动的频率高,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低,声音的音调低。

简单说就是“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

人发音的音调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小孩的音调比成人高;女人的音调比男人高。同样是成年的男人(或女人),音调也有不同,故在音乐界有男(女)高音、男(女)中音之分。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85Hz到1100Hz左右。

音乐上的调,就是根据物理上的音调得出的。如中音“C调”中的“1”的频率是262Hz,“1”的频率是524Hz;;“D调”中的“1”的频率是294Hz,“1”的频率是589Hz。

除弦乐器外,其他乐器通过别的办法也奏出不同的音调,如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我国古代编钟,奏出了中国古代的文明,奏出了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

看“信息窗”图3—21编钟

编钟属打击乐器,你也可以发明一个“编钟”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回家自己计划试试,如成功还可做为你的保留节目在文娱活动中演出。

3、音色

放录音:放两、三曲独奏曲

请学生说出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乐器发出的声音不同,声音除了音调和响度外还有第三个特征,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每个人的声音都具有与别人不同的音色,所以我们能从电话、广播的声音中分辨出是不是熟人?是哪位熟人在讲话;同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大,以及饮食、起居和健康状况等因素,也在发生变化。

通过锻炼可以改善和保持音色。

“迷你实验室”

问:为什么弦乐器上要安装几根粗细不同的弦。学生回答(在弦的松紧、长短相同的情况下,可改变粗细来改变音调,使音域更为丰富。

问:二胡、吉他等是怎样调节弦的长短和松紧的?学生回答

四、小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的三个特征:响度、音调、音色。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响度跟声源振动幅度有关,还跟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系;不同的发声体的音色不同。

四、小结(学生总结)

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2、P4;3、作业。

【板书设计】

§3—2乐音与噪声

一、乐音和噪声

二、乐音的特性

1、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2、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pitch)。

3、音色:__。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篇5

教学过程:

一由已做实验引入新课

1、请学生交流做“热牛奶与冷牛奶哪个先结冻”的实验经过与结果。

2、师:有一个叫“姆潘巴”的男孩也做了同样的实验,但他所得出的结果却一次次遭到否定与讥讽,在这样的情况下,姆潘巴是怎样做的呢?

3、引出课题,齐读

二、阅读感受

(一)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朗读课文,思考:姆潘巴是个怎样的学生?

2、全班交流对姆潘巴的看法。

(二)朗读感受

自由读课文,思考:姆潘巴在整个事件中碰到了几个他意想不到的问题?

交流(根据学生的讨论,随机组织教学):

1、热牛奶比冷牛奶先结冰,让他惊愕不已

1)朗读体会,姆潘巴为什么“惊愕不已”?(从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这一反常的现象)

2)齐读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善于发现)

2、初中、高中的老师对这一问题的否定和讥讽,让他想不通

1)默读想象:当老师相继否定和讥讽他的发现时,姆潘巴的表现如何?

2)交流

3、大学教授虽然回答不出这个问题,但肯定了他的提问,并以实验证实了姆潘巴问题的确存在。

1)朗读,理解什么是“鼓足勇气”?姆潘巴为什么“鼓足勇气”?他在博士提问时会想些什么?

2)当证明姆潘巴的现象属实时,他的心情怎样,会怎样想?

3)交流

师:从一次意想不到的.实验中看出姆潘巴是一个善于发现的人,又从他的问题一次次遭到否定和讥讽时,你又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学生?(勇于提问努力探索)

4、最后,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这个“姆潘巴问题”还真是个世界难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复述课文

根据姆潘巴在整个事件中碰到的出乎意料的问题,请同学们进行创造性复述。

(四)质疑问难

小组选择方式读课文,还有哪些问题你想提出来?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三、拓展延伸

1、谈谈生活中“我的发现”和“我知道”

2、颁发“小博士”奖章

3、学生推荐有关方面的书籍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扩大识字,并复习巩固已识的生字。

2、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中学生姆潘巴善于发现,勇于提问,并努力探索的事情。能在阅读中学会发现问题,并想法解决问题。

3、在阅读中积累有关词语。

4、能联系生活,根据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向大家宣传生活中的科学常识。

5、培养探究意识,并能大胆提问,养成质疑习惯。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篇6

学习目标

1、知道动能势能的概念。

2、在探究实验中理解影响动能势能的因素。

3、用能量的初步知识理解分析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学生展示

1、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在物理学中,能的单位是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2、物体由于_______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动能的大小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它的动能越_____;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也越_____。

3、物体由于被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跟它的_______和______有关。对于高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的势能越______;对于质量相同的物体,高度越高的势能越______。

4、物体由于_____________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

5、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统称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机械能。

6、课本上“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和“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这两个实验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7、在“探究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动能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应该选质量_______的小球,从斜面上________位置滚下去推动水平面上的木块,观察木块被推出的距离。(填“相同”或“不同”)

8、在“探究重力势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要探究重力势能与高度之间的关系,应该让同一重锤从_______高度落下,打击小桌,观察小桌陷入沙中的深度。

9、一个木箱重100N,某人用20N的水平推力推动它前进了5m,则此人所做的功是多少?若把这个木箱搬到5m高的楼上,则此人做功又是多少?

二、目标定向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三、学生自学

自学指导

一、阅读课本,知道什么是能量以及能量的单位是什么。

物体________________,表示这个物体具有_______,简称______,它的单位是_______,简称______,符号是______。

二、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动能。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重力势能;____________________叫弹性势能。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势能;_________和_________统称为势能。

针对练习

1、下列物体中具有重力势能的是_______________;具有弹性势能的是____________

A、因挤压而变形的气球

B、在水平路面上飞驰的小轿车

C、正在下坠的桩锤

D、停在空中不动的直升机

E、钟表中卷紧的发条

F、高山上的石头

G、三峡水库中的水

H、被推开的弹簧门的弹簧

I、跑百米的运动员

2、“黄河远上白云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能。

3、“滚滚长江东逝水”说明黄河水具有____________能。

查看课本小资料中表一的内容,分组讨论后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速度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

2、质量大的物体动能一定大吗?

3、你认为物体的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篇7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用具】

水槽、塑料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

一、引入b课

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

1、演示。

2、教学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3、实验“探究水的沸腾”

[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

[猜想和假设]:

[设计实验]: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烧杯(盛水)、烧杯盖(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

[分析和论证]: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说明,使学生较好地了解沸腾的特点,知道沸腾的条件。

[评估]:让学生回顾操作,评估探究的各个环节,你认为这些探究还有哪些不足和疏漏的地方,请提出来,最好能说出改进的措施。本实验可能因使用的温度计质量问题,以及本地的大气压影响使测出水的沸点不是100℃,可结合小数据括号中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作简单说明。

4、教学沸腾相关知识

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与大气压强有关。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和继续吸热。

5、学生自学课本第88页的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并回答问题。

6、回忆童年。

回忆小学时科学课上“纸锅烧水”的实验,结合刚才所学的知识,说明纸锅为什么不会燃烧并且还能将水烧开?

7、讨论。

8、教学蒸发相关知识

①蒸发的概念及特点。②体验蒸发制冷的作用。③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9、试一试。

三、小结

比较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掌握汽化的两种方式。

四、作业布置

课本91页第3题,第92页第4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实际中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通过实验,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2、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1、引入(1)

(1)“赛马”欣赏2分钟视频展示:让学生认真欣赏,谈谈感受。

(2)教师指出:像刚才的音乐一样,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的声音叫做乐音。

(3)教师提问:那么我们通过哪些方面来描述乐音呢?

2、引入(2)

介绍:俄罗斯最著名的男高音Vitas的魔鬼高音,征服了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他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声音的奥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

引入新课:声音的特性(板书)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声音的音调

(1)教师演示:

①用电子琴弹奏高低不同的音符,让学生感受有什么不同;

②用音频播放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让学生感受不同。(展示课件:声音的音调)

(2)得出:声音的高低不同,高音尖细、高亢;低音沉闷。

物理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3)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①分组实验: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②分组实验:用硬纸片快慢不同的拨动梳子,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③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4)教师帮助学生建立频率的概念

①我们把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赫兹Hz(板书)。

②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板书)。flash课件展示:音调与振动的快慢、

(5)学生看书,了解人和一些动物的听力和发声范围图。

(6)教师提问:人的听觉范围是多少?那么低于20Hz和高于20000Hz的声波我们能听见吗?学生回答,找出次声波和超声波的概念。

次声波:发声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超声波:发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板书)

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超声波和次声波。

2、声音的响度

(1)教师演示:用不同的力击鼓,学生感受声音的不同;改变录音机的音量控制开关,让学生声音大小或强弱的不同。

物理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声音的响度。

(2)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

①教师演示: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②学生思考、讨论: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③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③教师提问:响度还与其它因素有关吗?(学生思考、猜测。)

④师生小游戏:教师小声说一段话,后排学生不知所云,而前排学生能准确说出。

⑤学生得出: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距离有关。(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加以说明)

⑥师生归纳总结:影响声音的响度的因素是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板书)

3、探究什么是音色

(1)“猜乐器”:播放用不同乐器演奏的歌曲,让学生指出不同的乐器。

(2)学生小游戏:让后排的几个学生说同样的话,前排学生不回头指出说话学生的姓名。

(3)教师提问:你凭什么区分不同的乐器和不同的同学?得出: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品质、特色叫音色。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的学习内容:

知识: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能力和技能:

了解示波器在展现乐音特征中的特殊优势。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篇9

教学目标

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进程,并了解力的概念。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

(2)力的初步概念。

2.难点

(1)学会科学归纳。

(2)利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道理,解释一些简单的力的现象。

教学方法

归纳法、讨论、交流法

教具准备

演示实验:铁架台、两根磁棒、细线、绸布、玻璃棒、小纸屑、铁块、磁块、表面涂

有一层蜡的两个软木塞、水槽

学生分组实验: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我们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你能说出多少个关于力的词语?

生甲:力量、力气、身强力壮、力争、力行、说服力、生产力、力图……

师:说服力、生产力、战斗力,这里的力是表示事物的效能;力争、力行、力图,这里的力是表示尽力;身强力壮、这里的力是表示力量……可见,力这个问含义丰富。

在物理学中研究的力含义要狭窄得多,但有确切的含义,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是从大量与力相关的自然、生活、生产现象中归纳。概括出来的。

板书: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力

二、新课教学

1.力是什么?

师:在生产、生活中时常需要用力,请举例说明。

生甲:人推车需要用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用力;

生乙:人用脚踢足球用了力;人拉锯锯木头用了力。

生丙:运动员将杠铃举起来用了力;推土机将泥土推走用了力;

生丁:渔民捕鱼拉起鱼网时用了力;大象将跷跷板压下去时用了力;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铁钉、用细布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纸屑、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师:以上的实例与演示实验说明了什么?或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当人对物体推、拉、举时存在力的作用。

生乙:两个物体不接触,也存在着引力与斥力的作用。

生丙:物体对物体推、拉、挤、压时也存在力的作用。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P77加油站。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都叫力的作用。人、动物也可以归纳到物体之中,请你将以上实例和实验现象共同点归纳出来。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师:归纳得很好,大家掌声鼓励,下面再请大家分析课本P76的6个图景中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每个同学讲一个图景。

生甲:(a)图中施力物体是运动员,受力物体是杠铃。

生乙:(d)图中施力物体是推土机,受力物体是泥土。

生丙:(L)图中施力物体是大象,受力物体是跷跷板。

生丁:(c)图中施力物体是渔翁,受力物体是渔网。

生戍:(c)图中施力物体是拿在手中的磁棒,受力物体是悬挂着的磁棒。

生己:(f)图中施力物体是玻璃棒,受力物体是纸屑。

师:以上几位同学都讲得很好。

板书: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实验探究

师:请同学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拉橡皮筋、提书包,体会一下有什么感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动手实验探究,教师巡回检查。

生甲:用手拍桌子时,手感觉到疼。因为手对桌子有力作用时,桌子对手也有力的作用,所以手感觉到疼。

生乙:两手互拍时,两手都感觉到疼。因为两只手都受到力的`作用。

生丙:手拉橡皮筋时,感觉到手也受到橡皮筋的拉力的作用,这是因为手对橡皮筋有力的作用,橡皮筋对手也有力的作用。

生了:手提书包时,感觉到手受到向下的拉力。这是因为手对书包有一个向上的拉力、书包对手有一个向下的拉力。

师:以上几位同学都很认真体会实验时的感觉,分析都正确,大家掌声鼓励。

归纳以上的实验感觉,你得出什么结论?

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正确,归纳得很好。

演示实验:

把磁铁和铁块分别固定在事先涂有一层蜡(防止水浸入)的两个软木塞A、B上,让它们漂浮在同一水槽中,先固定A,看到B向A运动,说明磁块吸引铁块。再固定B,看到A向B运动,说明铁块对磁铁也有力的作用。还可以将A、B同时放手,看到它们相向运动。这说明了什么?

生:互不接触的物体间力的作用也是相互的。

板书: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

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78,图5—3、图5—4,阅读下方文字说明,可得出什么结论?

生甲:力的作用会使物体发生形变。

生乙:力的作用会使物体改变运动方向。

生丙:力的作用会使物体运动速度发生改变而由运动变为静止,由静止变为运动。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8加油站内容: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你们可以归纳出什么结论?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师:归纳得很全面,大家掌声鼓励。

板书:力的作用效果:

①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②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78信息窗。

生:阅读。

三、例题

1.悬挂在电线上的电灯受到了向上的拉力,说明这拉力是什么物体对什么物体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受力物体是什么?

2.跳板跳水,运动员起跳时,要向下蹬跳板,人就腾空。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解答、教师给予启发

四、归纳小结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①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师:下面每位同学对自己在本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五、课后练习

1.课本P79,作业1、2。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七、课后反思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篇10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活动为主线,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熟悉声音的三种不同特征,二是以问题为主线,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在合作交流中相互启发,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声音的特征对学生而言比较陌生,为合理分化难度,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本课设计都特别突出几个环节:丰富感性认识→形成抽象概念→物理情景识别→深化概念理解→应用、交流与想象→矫正认识偏差→小结知识要点,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实验、观察、比较、探究、讨论、想象、练习、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分析】

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

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

【学情分析】

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

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和声速。

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

3.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

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

(生):听音乐、描述感受

二、活动

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

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出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

三、活动

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

1.你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

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

(生):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齿轮敲打塑料片、示波器显示声音的高低、弦乐器的音调

(生):阅读课本(信息快递),认知概念。

四、活动

辨别声音

(师)(生):(乐器演奏表演、少数学生发音,其余学生闭目静听、识别)

1.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2.辨别不同人的声音

(生):阅读课本:

(1)体验声音的另一特征──音色

(2)感受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3)生活、物理、社会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教学,使学生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归纳推理能力(根据光传播的一些个别现象,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动手能力(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装置)

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重难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2、分析解释有关现象。

3、知道颜色、颜料之迷。

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进行新课

激发兴趣

(一)光源

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出示迷人夜景图),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观察课本32页“色彩斑斓的光现象”夜景图。

引题

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

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反馈练习1: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B.萤火虫。C.水母。D.霓虹灯。

提出问题

(二)光的传播

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设计实验

让学生讨论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小组实验

(合作)分析实验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

A.光手电、水

B.激光手电、汽水瓶

C.激光手电、玻璃砖

D.激光手电、白纸

E.激光手电、平面镜

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板书:)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

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让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

反馈练习2: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

(三)光速

同学们,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

(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

关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自查课本。

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反馈练习3: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

思考、讨论列举例子

讨论、交流反馈练习

观察、思考猜想假设

猜想

讨论、回答

讨论、交流

信息交流得出结论

讨论、归纳举例

练习贴近生活

讨论回答巩固

观察生活

阅读比较

小组讨论反馈

板书设计

1、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光的速度: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c=3×108/s,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教学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作业设计

1.完成配套练习册中相应的内容。

2.“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1、2、3、4题。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声音的特性

●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音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有关的试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总结出对音调、响度、音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关因素。

●本节中出现的名词:乐音、音调、频率、超声波、次声波、响度、振幅、音色。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动手中动脑。

●学会自我构建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钢锯条(25根),示波器、吉他、笛子、小鼓、铁架台、音叉、乒乓球、细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课

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各种各样:有悦耳动听,使人心情愉快的乐音(如:音乐厅的演奏,歌唱家的歌唱);也有嘈杂刺耳,令人厌烦的噪声(如刹车时的摩擦声、打磨工件的声音、电钻的声音)。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乐音的特性。

新课教学

1.3声音的特性(板书)

乐音:是物体作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但同是乐音,有的调子高,有的调子低,有的声音大,有的声音小,这是怎么回事呢?

既然声音是由振动着的物体发出的,我们会这样猜想:声音的差别必然跟物体的振动情况有关,是不是这样呢?

[师演示]:请听:用吉他弹几个不同的音。

提问:你感觉有什么不同?

(生)回答:声音的高低不一样。

我们先来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板书)

让我们一起来探究:[生分组试验]

物品:钢锯条,记录表格。

过程:把钢锯条紧压在桌边上,(1)将锯条1/5伸出桌外;(2)将锯条1/3伸出桌外;(3)将锯条1/2伸出桌外,使其振动发声。

操作关键:(1)按锯条的手要用力压紧。(2)使锯条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

观察:锯条伸出桌外长短不同时:振动快慢情况?发出声音的特点?

实验总结:请填表。

锯条伸出长度振动快慢声音高低

伸出1/5最快最高

伸出1/3较快较高

伸出1/2慢最低

我的结论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音调越高)。

同学们,刚刚的探究活动很成功,让我们一起为同学们成功的合作及探究鼓掌加油!

我们得到的结论是: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篇13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 

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课本图0.1-1实验[演示]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篇14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磁场对电流作用的计算方法。

2.掌握左手定则。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是在掌握磁感应强度定义的基础上,掌握磁场对电流作用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运用左手定则判断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的方向。

2.计算磁场力时,对通电导线在磁场中的不同空间位置,正确地运用不同的三角函数和题目提供的方位角来计算是难点。

三、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磁感应强度是由什么决定的?

答:磁感应强度是由产生磁场的场电流的大小、分布和空间位置确定的。

2.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是什么?

3.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在什么条件下才成立?

4.垂直磁场方向放入匀强磁场的通电导线长L=1cm,通电电流强度I=10A,若它所受的磁场力F=5N,求(1)该磁场的磁感应强度B是多少?(2)若导线平行磁场方向。

答:因通电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入匀强磁场,所以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

5.若上题中通电导线平行磁场方向放入该磁场中,那么磁场的磁感应强度是多大?通电导线受到的磁场力是多少?

答:当电流仍为I=10A,L‖B时,该处磁感应强度不变,仍为B=0.5T,而通电导线所受磁场力F为零。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板书)

我们已经了解到通电直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入磁场,它将受到磁场力的作用,根据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可以得出:

F=BIL

当通电导线平行磁场方向放入磁场中,它所受的磁场力为零。看来运用F=BIL来计算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的大小是有条件的,必须满足L⊥B。

磁场力方向的确定,由左手定则来判断。

提问:如果通电导线与磁感应强度的夹角为θ时,如图1所示磁场力的大小是多少?怎样计算?

让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结果。

我们已知,当L⊥B时,通电导线受磁场力,F=BIL,而当L∥B时F=0,启发学生将B分解成垂直L的B⊥和平行L的B∥,因平行L的B∥对导线作用力为零,所以实际上磁场B对导线L的作用力就是它的垂直分量B⊥对导线的作用力,如图2所示。即

F=ILB⊥=ILBsinθ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安培力(板书)

大小:F=ILBsinθ(θ是L、B间夹角)

方向:由左手定则确定。

黑板上演算题:下列图3中的通电导线长均为L=20cm,通电电流强度均为I=5A,它们放入磁感应强度均为B=0.8T的匀强磁场中,求它们所受磁场力(安培力)。

让五个同学上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在课堂练习本上做,若有做错的,讲明错在哪儿,正确解应是多少,并把判断和描述磁场力方向的方法再给学生讲解一下(如图4示)。

例1.两根平行输电线,其上的电流反向,试画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分析:如图5所示,A、B两根输电线,电流方向相反。通电导线B处在通电导线A产生的磁场中,受到A产生的磁场的磁场力作用;通电导线A处在通电导线B产生的磁场中,受到B产生的磁场的磁场力作用。我们可以先用安培定则确定通电导线B在导线A处的磁场方向BB,再用左手定则确定通电导线A受到的磁场力FA的方向;同理,再用安培定则先确定通电导线A在导线B处的磁场方向BA,再用左手定则确定通电导线B受到的磁场力FB的方向。经分析得出反向电流的两根平行导线间存在的相互作用力是斥力。

完成上述分析,可以让同学在课堂作业本上画出电流方向相同的平行导线间的相互作用力,自己得出同向电流的两根平行导线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是引力。

例2.斜角为θ=30°的光滑导体滑轨A和B,上端接入一电动势E=3V、内阻不计的电源,滑轨间距为L=10厘米,将一个质量为m=30g,电阻R=0.5Ω的金属棒水平放置在滑轨上,若滑轨周围存在着垂直于滑轨平面的匀强磁场,当闭合开关S后,金属棒刚好静止在滑轨上,如图6,求滑轨周围空间的磁场方向和磁感应强度的大小是多少?

解:合上开关S后金属棒上有电流流过,且金属棒保持静止,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金属棒静止在滑轨上,它受到重力mg1和滑轮支持力N的作用,因轨道光滑,二力金属棒不可能平衡,它必然还受到垂直于滑轨平面的磁场的安培力作用才能平衡,根据题意和左手定则判断出,磁场方向垂直滑轨面斜向下,金属棒受到磁场的安培力沿斜面向上,如图7所示,由进一步受力分析得出,若金属棒平衡,则它受到的安培力F应与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量mgsinθ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F-mgsinθ=0……①

又F=BIL代入①得BIL=mgsinθ

(三)课堂小结

1.当通电直导线垂直磁场方向放入磁场中时受到磁场的安培力,F=BIL;当通电直导线平行磁场方向放入磁场中时受到磁场的安培力为零。

2.当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导线与磁场方向间的夹角为θ时,通电导线受到磁场的安培力F=ILBsinθ。

3.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安培力的方向,用左手定则来判断。(其内容在书中p.226)

课外作业:物理第三册(选修)p.227练习二。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设计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自然界让人惊叹的神奇。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生活中人类智慧结晶的神奇。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让学生体验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

(1)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2)根据教材内容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3)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演示法、讨论法、科学探究法、提问题教学法。

教具准备

饮料罐、玻璃杯、钻子、筷子、装有水的碗、拉链、圆珠笔、烧杯、冰棒、茶壶、实物投影仪、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大自然的神奇

师:清同学们观看媒体动画。(动画中配有配乐朗诵:浩潮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生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当天公“发怒”时,狂风暴雨常伴随电闪雷鸣,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流淌的江河,为何既能输运航船、灌溉良田,也会奔腾咆哮、冲垮河堤、摧毁房屋?巍巍雪山,高耸人云,为何甚至一声喷嚏就可能导致雪崩?变幻莫测的龙卷风,为何平地而起,直冲云霄,来势汹汹?)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大自然很神奇,惊心动魄,令人震惊。

师:看了刚刚播放的媒体动画,你最想知道什么?

生甲:我最想知道天上的星星从哪里来?

生乙:我最想知道雷鸣与闪电是怎样产生的?是闪电在前,还是雷声领先?

生丙:我最想知道龙卷风是怎么产生的?

……

师:以上大家提问题提得很好,希望今后再接再励,学会善于提问题。

教师简要回答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如天上的星星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闪电是云层和云层或云层与地面之间的一种放电现象,而放电时所发出的巨大声响就是雷鸣,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因为闪电传播速度是310m/s,而雷声传播速度约340m/s,所以,我们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师:你还知道大自然哪些神奇?

生甲:海市蜃楼。

生乙:沙尘暴、泥石流。

生丙:极光。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了解自然现象,我还知道大自然中的一个神奇与大家交流。

多媒体字幕打出:

大漠里的故事

1年1月7日,《北京晚报》第12版“新闻”栏目刊登了下面的消息。推测一下,这可能是一种什么现象?

新疆消息:近日在罗布沙漠中发生的奇怪的天气现象,令科考队中的不得其解。

从1月4日凌晨3时左右,罗布沙漠中开始下雪,直到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小河墓地前米左右时,雪突然停了,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到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

然而,过了20分钟左右,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滩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哪有雪的影子?

师:请同学们猜想:雪跑到哪里去了?

生:讨论。

师:大自然中的神奇还很多,下面让我们走进日常生活中。

二、日常生活中的.神奇

师:夏天,我们经常喝饮料,如果拉钩断了,怎么才能把饮料倒出来,在密封的饮料罐的盖子上钻一个小孔,饮料会倒出来吗?

演示实验1:在饮料罐盖子上钻个小孔,饮料倒不出来。

师: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才能将饮料倒出来?

生:把小孔弄成大孔,饮料就可以倒出来了。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还有其他办法吗?

继续演示实验:在饮料罐盖子上再钻一个小孔,饮料就倒出来。

师:你知道生活中的什么用具与刚才的实验相似?

出示茶具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它的构造,演示倒水,并加以解释:这是大气压的作用。

师:把筷子斜放在水中,水会把筷子“折”断吗?

生:不会。

演示实验2:筷子斜放在盛水碗中,似乎被水“折”断了。(实物投影)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解释:这是光从水中斜射向空气时发生折射。

师: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与用拉链连接有哪些不足之处?拉链有什么优点?

生:讨论得出用扣子系衣服,用带子拴鞋,这些连接方式都不完全封闭,费时也不牢固,而拉链方便好用,封闭好,比较牢固。

演示实验3:上下拉动,拉链便可闭合或开启。(实物投影,提醒同学们认真观察)

师:拉链为什么可以闭合或开启?

生:拉链的凹凸齿的错合。

师:圆珠笔方便、耐用,你是否探究过圆珠笔油是如何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的构造如何?

引导学生:水为什么可以从高处流到低处?

生:受到重力作用,类似可知,圆珠笔的油是受重力作用从笔管流到笔尖,笔尖是小圆珠。

师:将冰棒的包装纸打开,你会看到什么?

生:冰棒会冒“白气”。

师:你知道这“白气”是怎么产生的吗?解释:这是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液化现象。

师:下面请大家观看媒体动画:冲浪运动和撑竿跳高等。(动画中有配乐朗诵:冲浪运动惊险、刺激,为什么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能在惊涛骇浪中“滑翔”?撑竿跳高,激动人心,为什么运动员借助一根小小的撑竿,便能克服自身所受的重力作用,跨越高高的横竿?)

生:讨论得出冲浪者弓着腰,分开腿是为了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撑竿跳高,是将竿的弹性势能转化为运动员的重力势能。(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

师:看了刚才的几个实验和媒体动画,你有什么感受?

生:生活中的现象也很神奇。

师:你还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神奇?

生甲:隔着放大镜看物体,并不是总是放大的。

生乙:在高山上烧水,水都开了,却并不怎么烫。

师:同学们不仅留意大自然中的神奇,而且还通过观察、体验知道了不少生活中的神奇,说明同学们是个生活中的有心人,希保持这良好的习惯,今后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中肯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将来肯定会大有作为的。

三、归纳与孝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讨论、归纳得出大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很神奇,这些神奇可以通过学习科学知识,加以解释的。

师:你归纳得很好,说明你上课很认真,大家掌声鼓励。每个同学都对自己在这节课的表现进行具体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生成活动设?

1.你还知道自然、生活中的哪些神奇?(事例不少于两个)

2.观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及色彩变化。

3.观察风筝的构造,探究风筝在什么条件下能上升,每位学生制作一个风筝,看谁的风筝飞得高,飞得时间长。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走进神奇

1.大自然的一些现象很神奇。

2.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也很神奇。

六、课后反思

3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