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八年级上册教案语文

时间: 新华 八年级教案

教案的编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专注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升教学效果。优秀的八年级上册教案语文要怎么写?下面给大家整理八年级上册教案语文,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基本常识,理解消息写作的“五要素”和“倒金字塔式”结构。

2.明确本文的“五要素”和结构层次,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

3.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读报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新闻基本常识,掌握消息的基本特点。

难点:领会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的语言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读法。

【预习要求】

1.先阅读本单元“‘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的相关内容,再通读课文,梳理本文的“五要素”。

2.从互联网搜索、浏览关于渡江战役的资料,理解战役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视野越来越开阔,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构筑成了一个庞大的视听世界,而人们要了解世界日常接触最多的文体之一便是新闻。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扑面而来的就是国内外各种刚刚发生的新闻的报道,它使我们足不出户,可遍知天下事。那么,同学们对新闻又了解多少呢?

二、介绍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研读“‘表达·交流’综合实践”相关内容,教师补充介绍。)

1、新闻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各个时期的优秀新闻作品,汇聚成社会生活史、文化史浩瀚的资源。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本单元以新闻类文章为主,有消息、报告文学、新闻评论等多种体裁。

●新闻的特点:

⑴传播性。所有的新闻都是为了大范围地传播和交流信息的。只写给自己看,或写给个别人看的,就不是新闻了。新闻的其他特性都与这点有关,都要考虑到广大受众的需要。

⑵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了体现真实,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能编造、虚假。

⑶时效性。要求在第一时间作出报道,这是“时效”上的要求。“新”是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一是时间上的新。报道的必须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二是内容上的新。要报道新鲜的事实,要有新看点。

有的新闻,如特写、人物专访、报告文学等,也追求文字形象、生动,以使读者愿意读、喜欢读。

2、消息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是消息的基本特征。

消息有比较固定的格式,即由主到次地组织内容,高潮在前,称为“倒金字塔式”结构。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 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 导语,即开头部分,将全文最重要的内容作概括性的说明。消息写作,以概述为基本表达方式。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地球三分钟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主体,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 导语之后,对 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 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结尾,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投影或板书)

芜湖:wú摧枯拉朽:kū荻港:dí

2.解释词语(投影或板书)

经营:筹划、组织、管理。

摧枯拉朽:枯指枯草,朽指烂了的木头,比喻腐朽势力很容易打垮,这里指解放军攻势凌厉,不可阻挡。

溃退:溃败后退。

四、熟读课文(可以全班整体朗读,也可以个别阅读)。

1.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该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2月1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为何,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__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__”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

⑴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

⑵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小结

新闻报道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了解国内外重要事件的最主要文体之一,了解新闻的基本知识,掌握新闻的主要特点,对于我们更好地阅读新闻报道,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也是我们本堂课的主要内容。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探究”(一)。

2.思考“练习·探究”(二)。

3.阅读“词句品味·积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测

1.前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新闻的基本常识和新闻的主要特点,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次。(“五要素”和一个H、消息的特点、消息的结构等)

明确:新闻有五个W(“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为何)和一个H,即how(如何)。

消息的基本特征是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

消息一般包括标题(正题、引题、副题)、 导语、主体、背景材料(有的消息还有结尾)等部分。

2.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要素”和一个H,并区分出 导语、主体和结语。

(该题既检查了学生的复习情况,又检测明确了“练习·探究”(一))

明确:⑴本文是一篇简短的消息,堪称新闻写作的经典之作。新闻“五个W”(“五要素”):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在本文中体现为:时:1949年4月20日午夜到21日;地:芜湖、安庆之间;人:人民解放军;事:渡过长江;故: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How(如何)那就是: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⑵本文的 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_朱总司令的命令。

二、三读课文,品味语言。

1.从理论上说,新闻只是向读者提供最新的事实,好像是中立的、纯客观的。但是,完全中立的、客观的、不带主观价值判断的“事实”,是不可能存在的。其中主观的立场和观点是渗透在事实的叙述之中的。同样的事实,如果由失败的一方来发表新闻,则完全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能找出本文中带有主观倾向的词句吗?并加以简要分析。

(此题难度不大,估计学生能找出“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英雄式的战斗”这些词语,并能分析出其中的骄傲自豪感,教师只需完善与丰富即可;该题也结合了“词句品味”。)

明确:⑴“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胜利者的自豪感从“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来。“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出我军势不可挡,敌军不堪一击。

⑵“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这里的“风平浪静”,明显不完全是自然景观的描述,而“万船齐放,直取对岸”,则更是表现了胜利者稳操胜券的心态。这可以说是在新闻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⑶“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的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挡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2.比较阅读,品味“简洁”。

将本文与以下这篇消息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可以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文本通过PPT或投影展示,也可以事先印出来发给学生。)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____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波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侯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选自《东北日报》,1949年4月25日)

(二者都写同一件事,但《我军横渡长江情景》对进攻过程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写。但没有《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简洁之美。)

比较、明确:

相同之处:两则消息写的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1日晚横渡长江,取得全面胜利的事实。

不同之处:《我军横渡长江情景》重在详细地描写了我军渡江的情景,特别加入了语言和场面描写。而《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只用了不到200字简洁、明了、生动地展现了渡江战役的概貌。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极为简洁,言简意赅,只有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 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而且叙述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导语部分交代了事件总体面貌;主体分成三个层次展开:渡江战斗的时间、地点;国民党长江防线崩溃;我军破敌、进击的态势。同时又不失生动,如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敌阵,形象地再现了战斗的情景。四字句音节短促,与所表达的解放军攻势的迅猛、凌厉相得益彰。

对于这样一件重大的具有历史性的军事行动,本来可以有更为丰富,甚至有更加复杂的情景描述,但是,文章却嘎然而止。一连串文言色彩很浓的词语的运用,不但符合新闻文体的简短明快的规范,而且便于表达作者高瞻雄视不可一世的气概。

三、作业布置

1.从今天的报纸中挑几则新闻,找出其中的“五要素”和一H,指出消息的 导语、主体、结语等结构。

2.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词注音释义。

附:板书设计

新闻:广义

狭义(即消息)

消息五要素:“五个W”和一个H

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How(如何)

基本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八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2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特殊的心境和凝练含蓄、饶有趣味的语言。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重点:目标2

学习方法:自读、讲读、合作交流

课时计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苏轼是位才华横溢的大文豪,但他的命运却不太好。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其心情可想而知。可他善于解脱,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承天寺的月色在他的笔下,显得澄清透明,如诗如画。诗人陶醉于迷人的月色中,随缘自适,自我排解,自豪地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现在让我们与这位大诗人共同夜游承天寺吧。

二、阅读主场

(一)学习小组组织对课文的阅读。(查工具书或参考书,疏通字词,把握文意。)

(二)抽两三个学生朗诵,检查学习小组组织阅读的效果。如有问题,请学生纠正或老师订正。

(三)指导学生翻译课文,好的译文安排在组上、班上交流。教师指导中提醒学生注意下列词句:

念无与乐者(想,考虑)(……的人)

怀民亦未寝(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相约一起)(散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光景的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四)问题讨论。

怎么看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慨叹?

这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不能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也透露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师生一起朗诵课文,再次感受课文的美景和作者的闲适。

三、阅读尾声

(一)师生合作研究“探究练习一、二”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课文。

(四)布置作业。

向家长朗诵课文,并把课文的大意讲给家长听。抓住结尾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与苏轼谈心,就自己的认识看法写一段文字。

八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学会“折、涨”两个多音字的用法。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自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完成练习册一、二题。

2、强调多音字用法。

“折”在“折腾”一词中读zhē;在“骨折、折断”中读zhé。“涨”在“涨红了脸”中读zhàng;在“涨潮、水涨船高”中读zhǎng。

特别强调:“核”也是多音字,还有一个读音“hú”,多用于口语。

二、整体感知——读薄

孩子们,课文中的'“枣核”是一个孩子的名字。换一种说法,本课写的是一个名字叫“枣核”的孩子,那么请你用“枣核+特点或主要事迹”的方法概括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

温馨提醒:可以借助文中的中心句来概括。

预设:“枣核”真的只有枣核那么大,他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三、回顾复述方法复述故事——读厚

1、回顾复述概念

复述就是用自己的话和课文中出现的关键词句把课文内容有条理地叙述出来。课程标准显示:一二年级看图复述;三年级详细复述;四年级简要复述;五年级创造性复述。

那么什么是详细复述?通过查阅资料,我们知道:详细复述不是一字不差地背诵,允许对句式进行调整,可以将长句子变短;复杂句子变简单;改变句子顺序等。

2、回顾学过课文的复述方法

总体回顾发现,借助表格、示意图等梳理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就能按顺序复述,重要情节页也不会遗漏。

(1)时间变化的顺序

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又过了一天《慢性子裁缝和急性子顾客》;

(2)事物发展的顺序

方帽子——圆帽子——各种各样舒服的帽子《方帽子店》;

(3)地点转换的顺序

家里——道路——树上——山下——家里《漏》;

(4)心理变化的顺序

得意——伤心——满意《玲玲的画》;

(5)事物变化的顺序

小毛虫——茧——蝴蝶《小毛虫》。

3、小组合作找到复述顺序

温馨提醒:重点复述枣核聪明的内容。说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复述。

预设:

方法1:按照地点转换的顺序复述:村子——县衙们——村子——大堂;

方法2:填写下面表格,借助表格复述;

方法3:记住关键的词句,复述故事。

四、制定评价标准——读清

复述评价标准,明确复述要点:

按顺序复述、重要情节不遗漏、内容前后连贯。

达到以上三条即满足按号加分,少达到一条减分一半,只达到一条不能得分。

五、读写联动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关于枣核后来的故事。

六、自主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复述《主题阅读》书133页《两难徐文长》。

2、想一想:你还有什么办法应付这两个难题?

八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4

(一)教学目标:

我们学过的文章,大致都有分类,以你所掌握的文体知识,你觉得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的文章?

(1)记叙文。

理由:通篇都是对话形式,又有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说明文

理由:全篇讲的是旅鼠的知识,还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如果我们把丹尼斯的话抽出来,本文就是一篇说明文。这是这篇文章的特殊之处,用记叙文的框架,对话的方式来介绍科学知识,兼有记叙文和说明文的特点。

因此,本文文体是: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杂交体,它的优点是既给人以知识又使人读来饶有兴趣。--通篇寓知识于叙事之中,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让人既长知识又有兴味。

学生再读课文:

思考:1)旅鼠的三大奥秘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排列的?2)我们的心理描写和发问的句子有哪些?起到什么作用?3)对话的详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安排?小结:讲究波澜,讲究高潮,而且讲究结局的趣味性和隽永所以读来很有趣味。

(二)拓展延伸:

A、尽管人类一天也没有停止对大自然的探索,但是大自然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你还能说出一些人类未_的自然之谜的吗?

B、学习本文的写法,写一篇关于自然之谜的探索文章。

C、本文有许多成语,请将文章中这些成语连缀起来,写一篇文章。

八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怀,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

2、过程与方法:品味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自然的熏陶。

【重点】

学习本文的描写手法。

【难点】

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的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敬畏自然》中写道: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恶魔的美食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利奥波德,这位美国论理学家,他对大雁是这样,他怀着喜爱的心情,欣赏的心情,观察大雁种.种活动情景,他对大雁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能让我们走近大雁。

二、课前热身

1、生字识记:

雾霭(ǎì)

缄(jiān)默

狩(shòu)猎

凋(diāo)零

2、词语识记:

目空一切

弥漫

滑翔

迁徙

筹码

3、预习效果反馈:

作者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这些描写突出了大雁的哪些个性特点?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作者描写了南飞的大雁,描写了冬季的大雁,描写了孤雁,描写了4月间大雁群居的鸣叫,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善性、友情、亲情、找到了联合的观念,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四、合作探究

1、仔细体会下面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所表述的理想感情。

⑴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临了。

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⑵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蒲身上的冬天。

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从此迎来春天,欣欣向荣。语言生动形象。

2、阅读课文第

6──10自然段,探究下列问题

⑴选文对大雁作了哪些描写?

选文对大雁到玉米地的旅行,春雁的集会秩序以及集会中的激烈辩论等作了生动的描写。

⑵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这句反映了怎样的事实?

反映了季节的更替及春雁的觅食习性。

⑶作者笔下的大雁有思想,有家庭,有欢乐也有不幸,他是怎样表现这一切的?

作者往往用诸如低语问好邀请旅行喧闹咕哝激烈辩论发言等颇具有人性化的语言,使得大雁了思想,有了家庭,有了欢乐也有了不幸,展现了一个生动活泼的画面,具有特别强的感染力。

五、达标反馈

1、字词见课前热身。

2、课文结构见整体感知及板书设计。

3、仿照例句的格式续写两句话。例句:如果你是一朵鲜花,就给人们带来一分温馨;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给人间增添一分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习小结

1、内容小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涉及人与动物的关系,充满环保意识,让我们跟着一起去领略了人与动物相伴的乐趣。

2、方法归纳:

⑴抒情散文,形象性,知识性,事情性的完美结合。

⑵观察细微,笔触细,本文用拟人手法写大雁,形象生动

3、延伸拓展:

利奥波德以充满喜爱的笔调向我们描绘了一群归来的大雁,你能否用充满感情的言语再现一种可爱的小鸟呢?请就此写一个片断。

【板书设计】

大雁归来

归来(喜爱)

(抒情散文)

雁队和孤雁(感伤)

珍视动物

鸣叫(辩论-误论-喜爱)

保护自然

联合的观念(赞美)

八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

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把握诗的情与景、事与情,感受品位诗歌的意境。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位诗歌的意境。

3.背诵这三首诗。

三.教学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上,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两首

《望岳》《春望》。

二.杜甫介绍: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1400多首诗。这些诗像

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李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史诗,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

4个时期。

漫游时期: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

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望岳

一、课文导入: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句俗语说有眼不识泰山,可见泰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的崇高。你们见过泰山吗?如果没亲身见识过泰山也不要紧,下面来看一些泰山的风景图,领略一下它的壮丽风光吧。(大屏幕投影一系列图画,教师介绍)

下面学习杜甫的《望岳》,看看古人眼里的泰山是怎样的一番风景。

听范读,要求边听边注意读音,听完朗读一遍,

板书:曾ceng通层眦zi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问:结合照片及诗,你感觉泰山有什么特点?诗中哪里体现出来?

(板书:地域_、风景_、山势)

岱宗两句。

问:岱宗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尊称泰山为岱之宗?(投影第最后一页泰山居五岳之首,在古代被认为是最神圣的山。)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齐鲁怎么理解?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形象地用齐鲁地区代表泰山的广阔。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板书:地域广)

翻译:泰山是怎么样的呀?它在齐鲁大地上都是一片连绵无尽的青翠。

造化两句。

问:造化指什么?(大自然)为什么说天地神秀都聚集于泰山?说明泰山的什么特点?(山势高峻)

问: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提白云山作对比)

问:你觉得割字用得好吗?换成分、切行不行?(割的对象比分或切的更有硬度,力度较大。说明泰山阴阳差别明显,界线分明。)

(板书:风景美、山势峻)

修辞特点:对偶

荡胸两句。

问:请调换一下语序理解这句话:层云生荡胸,归鸟入决眦。(曾通层眦即眼睑接合处。)决眦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

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修辞特点:对偶夸张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面对这么一座雄伟的山,谁不想攀登上去成为勇者?

问:诗人的这句豪言壮语对你有什么启发?(泰山之颠象征人生的理想颠峰)

(背诵此句,2分钟抽三个同学以上背)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八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7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新闻的六要素,进一步掌握消息文体特点。

2、培养学生朗读技巧,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性、准确性。

3、了解伦琴等人所作出巨大贡献,体会诺贝尔宽广胸怀。

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新闻六要素,掌握新闻文体特点。

难点:提高朗读技巧。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012年,中国文学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15年,中国医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成为第二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那些人才可以获得诺贝尔奖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

2、文学常识。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在诺贝尔奖颁发,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让我们看看课外阅读材料。

补充材料一:错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舒乙透露,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老舍,最终,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那年,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已经去世,于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

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之中,沈从文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当时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沈从文的候选人资格。但可惜的是,沈从文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补充材料二:最“省事儿”的诺奖得主

1901年,X射线发明人德国科学家伦琴收到一封来信,信中邀请他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这位教授随即回复了一封出人意料的回信,信上说:斯德哥尔摩路途遥远,需向校长请假才行,麻烦得很,将奖牌与奖金寄过来行不行?瑞典的答复是:奖牌不能寄,还是跑一趟吧。伦琴无奈地来到了斯德哥尔摩,但他领到奖金与奖牌后就即刻打道回府,连获奖后例行的讲座也取消了。

补充材料三:最“奇葩”的诺奖得主

201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彼得·希格斯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奇葩人物,他至今都不用手机,以至于他未能在第一时间获悉自己获奖的消息,而是从邻居的祝贺中得知自己获奖的事情。

3、默读课文,把握消息六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时间:1901年12月10日;

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4、大声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文段中能体现出新闻语言准确性的词语。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明确:“首次、每年、”这些词语体现出文章语言的准确性。

5、看屠呦呦2015年诺贝尔奖领奖视频,读第二段,小组成员之间讨论概括诺贝尔奖是发给哪两类人?互相用颁奖者的语气读第二自然段.

明确:每年的诺贝尔奖发给过去一年里,为了世界科学的进步,为了世界和平的维护,做出的贡献;指导朗读:用奥斯卡颁奖音乐做背景,指导男生读获奖人名部分,女生读成就描述部分,教师读旁白。

6、第三第四自然段的内容和新闻的标题无关,你认为可以删去吗?

明确:不可以。第三自认段补充背景部分,交代了诺贝尔奖资金的来源以及诺贝尔奖评议权归属,可以显示诺贝尔奖评审的公平公正;第四自然段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分离,更有利于读者了解和认识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7、反复研读诺贝尔遗嘱,结合课外材料,体会诺贝尔的伟大襟怀。用句式说话“我看到了一个______的诺贝尔”。

文段:诺贝尔的遗嘱里面说:“诺贝尔奖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贡献的人。”

材料一:诺贝尔虽然成了大富豪,可他和妻子、儿女的生活依然与过去一样,从不奢侈浪费。他经常把大笔款项捐给慈善事业,毫不吝啬。诺贝尔慷慨大方之名,很快传遍了各地,因此要求他帮助的穷人络绎不绝,但诺贝尔从不厌烦,总是尽力帮助他们。这样一来,每天都有大群的贫民等候他救济,诺贝尔深感为难,感到招架不住了。他写信给哥哥谈起这件事:“我每天光是收到的求助信,就不下20封,估计每天支出的救济费约2万克郎以上。一年下来就得花去700多万克郎。

材料二:诺贝尔多才多艺。他自幼喜爱文学,平时工作再忙碌,他也要偷闲阅读小说和作诗。他更喜欢哲学,他说:“饭可以不吃,哲学书不可不读。”正是哲学的思辨和文学的想象力,推动了他的科学发明。他喜欢易卜生的戏剧,他和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交情也不错。他不但经常写诗,30岁那年还写了一部名为《兄弟》的小说,后来又写过一部《非洲的光明时代》的历史小说。1885年,诺贝尔还写过一部《专利病菌》的喜剧,1896年临去世前,又完成一部叫《报应》的悲剧。

材料三:诺贝尔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班上的第二名,第一名总是由一个名为柏济的同学所获得。有一次,柏济意外地生了一场大病,无法上学而请了长假。有人私下为诺贝尔感到高兴说:“柏济生病了,以后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属了!”诺贝尔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将其在校所学,作成完整的笔记,寄给因病无法上学的柏济。到了学期末,柏济的成绩还是维持第一名,诺贝尔则依旧名列第二名。

明确:我看到一个多才多艺/富有同情心/努力/正直······的诺贝尔。

八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正侧结合的写景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字词,将课文译为现代汉语。

【学习难点】

品析课文,学习作者运用比喻写景的方法,学习从不同角度描绘景物特点的方法。

说明:

《白洋潮》是一篇精彩的游记。课文对于白洋潮来潮时不同角度的景致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白洋潮的壮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多角度的写景手法,更是令人赞叹。通过对它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初步了解我国古代散文取得的辉煌成就。针对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特点,特将学习目标定位于:了解文学常识,积累文言字词,将课文译为现代汉语,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海水涨潮吗?

好,我们一起来欣赏海水涨潮的画面。(多媒体显示)

同学们,看过这些美好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壮丽的白洋潮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它的俊美。

《白洋潮》阅读练习

《白洋潮》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解释

1.选自

2.作者

3.朝代

4.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

5.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6.潮到塘,尽力一礴,

7.坐半日,颜始定。

(《《陶庵梦忆》》)

张岱

(明末清初)

(祭奠死者)

(急速)

(撞击)

(才)

句子

1.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2.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3.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

4.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5.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6.坐半日,颜始定。

三、理解

1,课文有哪些句子是写人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①“看者辟易,走避塘下。”写观潮者退避,这是从人们的动作,表现潮水气势凶猛。

②“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这是写观潮者的心理由紧张到舒缓的`神态变化,表现潮水的威力令人心惊胆战。)

2,本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本文多处用比喻:①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②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③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白洋潮》小练习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

1、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故事:

2、午后喧传曰:喧传:

3、吊朱恒岳少师吊:

4、海塘上呼看潮海塘:

5、余遄往遄:

6、章侯、世培踵至踵至:,踵,

7、看者辟易,走避塘下辟易:走:

8、潮到塘,尽力一礴礴:

9、旋卷而右,龟山一挡旋:

10、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擘翼:

11、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蹴起;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

2、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3、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

4、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5、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三、指出“之”在文中指代的内容。

1、看之惊眩

2、岁岁如之

3、怒雷鞭之

4、则飓风逼之

四、课文理解

1、概括本文主旨:

2、本文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洋潮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3、找出本文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句子。

4、“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句中的“雪狮”为什么不能改作“雄师”?

5、如何理解“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的作用?

八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9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3、把握文章线索,理清文章脉络

【重点难点】

1、体会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感受理解父亲的爱子之情。

2、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课前准备:

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意图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1、白板呈现父亲的手拉孩子的手照片,同时播放崔京浩的《父亲》,创设情境。让学生说说歌曲和照片的主题。

2、白板呈现油画家罗立中的作品《父亲》。

3、白板呈现儿子坐在父亲肩上放风筝的照片。

4、导语:歌唱家用声音演绎父爱;画家用色彩和线条描绘父爱;摄影师用镜头记录父爱;文学家会用什么来表达这一崇高的情感呢?(文字)

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老先生一同在父亲的背影里去体验父爱、触摸父爱!1、欣赏油画《父亲》、父爱照片。

2、听歌曲《父亲》,进入情境。

3、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情感。通过欣赏油画,播放歌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初步感知课文,了解生疏字。

二、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了解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三、检查预习

1、你了解朱自清吗?

2、这些字词你会读吗?

3、根据意思说出是哪个词。

4、指名学生说说他们了解的朱自清,其他学生补充。

5、学生读,其他人帮助正音。

6、学生说出对应的词。检查预习并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

四、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文中几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背影”的不同含义。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2、同学们有感情(舒缓、深沉)的朗读第六段,再次体会父亲的爱子深情并熟读成诵。再读课文,讨论,明确答案。

(1)四次写到“背影”:点题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分别时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感触最深的“背影”:买橘子的背影。

4、有感情的朗读。

5、熟读成诵,互相试背。让学生理清全文的脉络,帮助理解课文。

五、拓展延伸

朱自清父亲读《背影》

1928年,我家已搬到扬州东关街仁峰丰里一所记录的屋子里。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开明书店寄赠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书本,不敢怠慢,一口气奔上二楼父亲卧室,让他老人家先睹为快。父亲已行动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只见他手不住的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发射出光彩。

是儿子的文章感动了父亲。请根据你对父爱的理解,仿写下列句式,表达你对自己父亲的敬意。

1、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洗心灵;

2、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学生练习写作。通过仿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课堂小结

《背影》写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文章追忆了八年前()的情景,刻画了一个()形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之情。

七、布置作业

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一段文字(第六段)。学生课后背诵。让学生在情感上更有所增益,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准备】

幻灯机,录音机,练习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首先看文章的题目和背景)

出示大屏幕

1、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写给谢中书(谢征)的一封书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3、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出示陶弘景照片)大屏幕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陶隐居。南朝齐梁间文学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好读书,喜道术。20岁前曾担任诸王的侍读,37岁(齐武帝永明十年,公元492),辞官隐居于句容茅山,继续钻研学问,炼丹习道,并遍游名山,寻访仙药。粱武帝萧衍早年曾和他交游,即帝位以后经常向他咨询国家大事,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三、齐读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背诵课文。

3、品味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4、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⑴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⑵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⑶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⑷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质疑答疑。

⑴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并向全班质疑问难。

⑶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重点测试)

四时俱备:俱,全都。

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竞跃: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出水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yù,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学生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的又快又准确。

五、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找出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作者写景的特点。

提示从以下几方面赏析:描绘的景物;优美的意境;点睛之词;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意境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俯视与仰视,白云高山流水三重景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四时俱备”用平远和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和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灿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的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以上内容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或写,或画,或说,或唱,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实欲界之仙都”言简而意蕴。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学生分析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结合背景拓展延伸(链接妙诗欣赏)附录: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品评〗

这是陶弘景隐居之后回答齐高帝萧道成诏书所问而写的一首诗。首句即照应题目。齐高帝之问,带有劝其出山之意,颇不以弃功名、隐林泉为然。而诗人则平平淡淡地回答:“岭上多白云”。话虽简淡,含意却很深。

是的,山中能有什么呢?没有华轩高马,没有钟鸣鼎食,没有荣华富贵,只有那轻轻淡淡、飘飘渺渺的白云。

在述恋利禄的人看来,“白云”实在不值什么;但在诗人心目中却是一种超尘出世的生活境界的象征。然而“白云”的这种价值是名利场中人不能理解的,唯有品格高洁、风神飘逸的高士才能领略“白云”奇韵真趣。

所以诗人说:“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言外之意,我的志趣所在是白云青山林泉,可惜我无法让您理解个中情趣,就象山中白云悠悠,难以持寄一样。言词间颇替齐高帝感到惋惜。──诗人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了谢绝出仕之意。此诗写得轻淡自然,韵味隽永,历代传诵。

“眼前流水自悠悠,歇歇偷闲恋绿畴。笑看金笼牵鼻去,等闲落得用鞭抽。”

这是南北朝诗人陶弘景写的一首“退休诗”。

此人诗画双全,是当时著名画家与作家,他在其画中题诗一首,画中有两头牛,一牛“恋绿畴”吃草,一牛有“金笼”而“落得用鞭抽”。其画其诗强烈地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辞官退休的愿望,他向往的是“流水”、“绿畴”的“悠悠”晚年。结果坚决退休归山,人称“山中冥相”。他在山中退休隐居,边休养边写作,至今传有《陶隐居集》。

六、总结写法,实践体验

描写景物,抓住灵魂;

调动感官,动静结合;

多个视角,抒发真情。

同学们根据这些写景特点,自己动手写一段自己感受最深的自然景物。教师可以出示图片提示。

七、能力训练

美丽的风景勾起了我们无限的暇思。让我们拿起笔,书写心中流淌而过的乐曲。

八、课外作业(学海拾贝)

1、上网搜集陶弘景的有关资料,整理其诗作。

2、搜集整理描写山水的词诗,对联,歌词等。

八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1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课文的内容和层次。(重点)

3.认真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难点)

4.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变迁。(素养)

二、新课导入

在世界科学,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全部贡献给了科学事业,而且还在身后留下遗嘱,把自己的遗产全部捐献给科学事业,用以奖励后人,勇攀科学高峰。今天,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成为举世瞩目的荣誉奖。这位伟人就是诺贝尔。那么关于诺贝尔奖首次颁发的时间、获得者、颁发机构、地点等等,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从一则新闻《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中寻求答案吧!

三、背景知识

1、有关作者简介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选自《百年好文章——路透社新闻佳作》。

诺贝尔(1833-1896):瑞典化学家,工程师。诺贝尔在机械和化学方面有100多种发明,但他最突出的是发明炸药。他一生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因发明硝化甘油引爆剂,硝化甘油固体炸药和胶状炸药等,被誉为“炸药大王”。

路透社:世界上最早创办的通讯社之一,目前英国的通讯社和西方四大通讯社之一。路透社是世界前三大的多媒体新闻通讯社,提供各类新闻和金融数据,在128个国家运行。(世界多媒体新闻通讯社:美联社【美】、路透社【英】、法新社【法】、塔斯社【俄】、共同社【日】、德新社【德】、中新社【中】、新华社【中】等)

2、创作背景

1867年 ,瑞典化学家诺贝 尔发明了黄色炸药,取得了在许多国家生产黄色炸药的专利。以后他又发明了更安全可靠威力更大的胶质炸药,接着又研制无烟火药。因毕生从事科研和火药的研制,终身未娶、无儿无女,晚年立下遗嘱,将全部不动产进行投资,作为基金,设立诺贝尔奖金。1901年12月10日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颁发,发生了一些有趣的事,让我们看看课外阅读材料。

补充材料一:▲最“省事儿”的诺奖得主

1901年,X射线发明人德国科学家伦琴收到一封来信,信中邀请他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取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这位教授随即回复了一封出人意料的回信,信上说:斯德哥尔摩路途遥远,需向校长请假才行,麻烦得很,将奖牌与奖金寄过来行不行?瑞典的答复是:奖牌不能寄,还是跑一趟吧。伦琴无奈地来到了斯德哥尔摩,但他领到奖金与奖牌后就即刻打道回府,连获奖后例行的讲座也取消了。

补充材料二:▲错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

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的内幕。舒乙透露,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老舍,最终,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那年,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已经去世,于是日本的川端康成获奖。

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终审名单之中,沈从文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当时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沈从文的候选人资格。但可惜的是,沈从文于1988年5月10日去世,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

补充材料三:▲最“奇葩”的诺奖得主

2013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彼得·希格斯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奇葩人物,他至今都不用手机,以至于他未能在第一时间获悉自己获奖的消息,而是从邻居的祝贺中得知自己获奖的事情。

3、文体知识

新闻,也叫消息,是指通过报纸、电台、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途径所传播信息的一种称谓。是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新闻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就其广义而言,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外的常用文本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有的将速写纳入特写之列)等等,狭义的新闻则专指消息。每则新闻一般包括标题、 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写法上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评论等。

四、基础巩固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拨款(bō)逝世(shì)颁发(bān)遗嘱(yí)渗透(shèn)卓有成就(zhuó)仲裁(zhòng)

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建树:在事业上有很大的成就或表示建立不朽的功勋。

卓有成就:有突出的成绩,成就。

遗嘱:人在生前或临死前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嘱咐死后各事应如何处理。

颁发:授予,分发某一样东西,比如勋章,奖状等。

五、课文解析

(一)整体把握

1.这则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时间:1901年12月10日;

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

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

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2.“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表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3.文章开头一段交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作用?

首句为新闻的 导语部分,简明扼要地交代了颁奖的时间,颁发者和颁奖机构以及诺贝尔奖设立的奖项,交代了事件的几个要素——人物、时间、事件,总括了新闻的内容,简洁明了,让读者一下子就明白了新闻所报道的具体内容。第二句交代了诺贝尔奖的来历及其具体分类和获奖条件,为读者普及了相关知识,便于读者更有效地读懂和了解新闻内容。 导语为课文第一段话。

4.主体部分讲了哪些内容?

课文的第二、三、四段是新闻的主体部分,交代了首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及所获奖项;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权和评奖权等。主体部分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贡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审权等消息背景。

(二)深度研读

1.课文主体部分为什么要一一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呢?

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还因为“列举获奖者的国籍、姓名、奖项和所做贡献”是新闻的重点,所以要详写。

2.最后一段交代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和评奖的分离。你觉得作者这样交代用意是什么?

进一步介绍颁奖资金来源,目的是让我们读者更清楚明白地了解,诺贝尔奖的巨额资金来源于诺贝尔发明的多种炸药所获得的巨额收入,消除了读者心中的疑问;补充说明两权分离,是为了表明诺贝尔奖的公正、公平性。

3.主体部分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主体部分详写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情况,略写了颁奖机构,时间和地点,还略写了资金来源和两权分离。

详写一方面是表明新闻事实的翔实、准确,另一方面是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这些情况是整篇新闻要报道的重点,能更好地突出中心,所以要一一列举,进行详写;而其他方面,如颁奖机构、时间、地点和资金来源不是新闻的重点,只需交代清楚,做相关补充即可。

4.品味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

卓有成就指贝林在血清疗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突出,用在这里表明对贝林在医学方面取得成就的认可和肯定。

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

颇有建树的“颇”在这里指“很,相当”的意思,在文中指普吕多姆在诗歌创作方面造诣很深,成果丰硕,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理所应当的。

六、课堂总结

这篇新闻所报道的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文中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所做贡献。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地点等等,这篇新闻事实准确,内容详略得当,是新闻中的佳作,希望同学们以后养成阅读新闻的良好习惯,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896年,诺贝尔在意大利与世长辞。临终时,他把毕生发明所得的积蓄,全部奉献出来,以每年的利息作为诺贝尔奖的奖金,让我们来听一听诺贝尔临终前的遗言吧:全世界爱好科学并愿意献身科学的朋友们:生命对于我来说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在科学这个神奇的世界里,我遨游了一辈子,发现里面的奥秘太多了。研究它,掌握它,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恩惠,希望大家继续研究下去,区区200万英磅的利息,虽微不足道,但愿意为行走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之路上的你助上一臂之力。诺贝尔在九泉之下感谢你们。

当听到这儿的时候,你心中一定有很多话要说,请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我敬佩诺贝尔的对科学事业的痴迷,更敬佩他的无私奉献。

八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12

教材分析: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课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上单元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文本,通过阅读了解课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把握说明对象,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3、揣摩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研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

2、积累科学知识。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今天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二、欣赏图片

(多媒体课件展示四幅画面,并辅以简单介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瞧:多可爱的小草,花也在开放,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酷热难耐的盛夏,蝉情不自禁地嚷着:热死啦!热死啦!这预示着近期天气还会是烈日当空,注意防暑。

瞧,这就是所谓的五花山,多么美的图画,秋天来了。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就是美丽的冬天。

三、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介绍作者

(二)积累生字词:

布置预习,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扫清阅读障碍。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四)学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归纳总结: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逻辑顺序

四、品读课文,赏析语段

指导读课文1——3段,多媒体出示以下问题:

1、注音:翩然销声匿迹呈现风雪载途农谚

2、选文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3、从整体把握的角度看,选文第1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应该是从开头第_____句,从结构上看,这两层是____关系。

4、请你依据选文概括出什么是物候?

5、选文前两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

6、去掉第一段第四句中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五、再读课文,然后回答,师归纳

1、语言生动,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2、说明条理性强。

3、恰当地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

六、观察生活,说物候现象

课前已布置学生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设计意图:留心身边的物候,体验物候现象生活中处处可见)

七、总结

常言道:鸟有鸟语,人有人言,本节课我们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语言,其实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吧!

八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13

[教学目标]

1、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2、周庄水韵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3、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5、学生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

2、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3、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4、学会贴切地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教学设想]

1、本文是写景抒情式游记类散文,旨在认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方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并品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3、本文与《巴东三峡》都是写祖国山水的美丽,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如果能让学生从自身的变化,从自己家乡的变化中去感受,相信能更好的理解改革的重要性,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2、周庄水韵教案(语文版八年级上)》。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出示教学目标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周庄的旅游宣传片。

2、播放威尼斯、丽江体现“水乡,水城”特色的有代表性的对比画面。

3、教师同步讲解:

图一:这是意大利著名水城“威尼斯”。

图二:这是云南古镇丽江

我们现在把它们和周庄相比较的话,你觉得他们三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三、整体把握课文的结构内容。

1、朗读课文。

2、配乐朗读。

__展示播放周庄的动画画面。

__以“高山流水”为背景音乐。

3、检查生字新词。

4、提问:大家喜欢这篇课文吗?你觉得课文中什么地方、哪些语句或语段写得最精彩?说说你的理由?

四、合作探究题:那么,作者间我们描述了周庄的哪儿幅图画呢?

共两个部分四幅“水韵图画”。即:整体水韵图画(1-3)——小桥流水人家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6)

第一次——烟雨迷蒙的水墨画

第二次——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七彩梦幻图

五、综合性实践活动

做一份梅州旅游资源的调查报告。

八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14

学习目标:

1、熟读文本,背诵精彩片段。

2、小组互助学习,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3、以客观的眼光看待经典,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习重点:

目标1、目标2

学习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导语: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我们已经学过孟子的哪些文章?先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孟子。

(一)你读我读,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2、翻译课文。先对照课文及工具书自主学习,疑难之处做标记,然后组内交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班内交流,互助学习。

(二)你思我想,理解精髓

思考以下问题,小组交流后,班内展示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三)你讲我讲,感受英雄

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四)你说我说,畅谈理想

“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五)你找我找,发现问题

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

结束语:愿大丈夫的铿锵音韵永远萦绕在你我耳畔,愿大丈夫的高尚情操永远流淌在你我心间。

达标练习: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妾妇之道()

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③居天下之广居()

④无违夫子()

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

大丈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八年级上册教案语文篇15

【素质教学目标】

1、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学习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思想。

2、指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3、引导学生明确这篇回忆录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记述的。掌握课文的脉络、结构。

【教学重点、难点】

1、文章叙事的线索。

2、作者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件来刻画人物的性格。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二、导入

作者简介:鲁迅,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可以请几个同学读。朗读过程中,要求同学们考虑段落的划分,找出描写藤野先生的语句,以及藤野先生与作者交往过程中的几件事。

四、分析文章的结构

提问: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概括出各部分的意思。

五、分析刻画藤野先生,突出他的品质

提问: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

作者采用白描手法,写人抓特征,几笔勾勒,非常传神。

提问:在与藤野先生交往中,作者技术为了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明确:记述了四件事:

第一件事是藤野先生为作者添改讲义。

第二件事是藤野先生为作者纠正解剖图。

第三件事是写藤野先生关心作者的解剖实习。

第四件事是藤野先生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问题。

提问:以上四例,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法?

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第二课时

一、复习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问题。

1、提问:课文一开头就描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和学跳舞两件事,如何理解作者的用意?

2、提问:作者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有深刻的印象?

3、提问:如何理解匿名信事件?

4、提问:如何理解看电影事件?

5、提示:在课文最后一段,找出作者因受藤野先生品质的激励、教育,而决心勇于革命,为国战斗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二、学习本文语言的特点

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子加以评析。

三、小结

本文是一篇散文,是鲁迅对20世纪初自己在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的回顾,重点叙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热情歌颂了藤野先生公正、真诚,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这篇课文在写人叙事方面很有特色。在写人方面,作者善于抓住形貌、性格来刻画人物,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叙事方面,主线鲜明,脉络清晰,重点突出。这篇文章也可以说是作者青年时代爱国、报国的心路历程的写真,通过洋溢浓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四、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选用随堂练习。

3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