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八年级教案历史

时间: 新华 八年级教案

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和自信心。什么样的八年级教案历史才算是优秀的呢?这里整理一些八年级教案历史,方便大家学习。

八年级教案历史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焚书坑儒、繁重徭役和残酷法律等暴政。

2、知道大泽乡起义、“张楚”政权;巨鹿之战、秦的覆灭等基础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陈胜、吴广起义和秦的覆灭。

难点如何正确评价秦始皇的功过;如何看待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和猝然而败。

三、教学设计

1、导入

复习前一课的内容:

师: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迅速强大了起来,有哪些举措呢?(ppt1.①秦灭六国②时间:前230年——前221年③方式:远交近攻、各个击破④领导者:嬴政⑤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生:回答(老师依次从大屏幕上打出)

师:统一中国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巩固措施看下面的表格分别填(ppt.2)

生:(按照表格内容回答)

师:秦王嬴政还用哪个词为自己命名呢?为什么?

生:皇帝,他认为自己“德盖三皇,功过五帝”各取其中之一为“皇帝”。(ppt.3)

师:秦王朝此时空前的强大,并且秦始皇还希望自己创下的基业能够传承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但是强大的秦王朝仅存在了短短的x年就遭到覆灭,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秦始皇“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的愿望仅至二世就亡了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九课《第一次农民起义》来探讨一下它的原因。(ppt.4)

2、学生预习

现在给大家五分钟时间来预习一下课文,看看从中是否能找出秦朝覆灭的原因,如果有你不懂的词句作出标注,我们共同解答。

由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得出结论:

(1)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2)直接原因:陈胜吴广起义

秦始皇统一了秦王朝之后开始考虑自己的未来。(ppt.5)他要求天下的人都要屈从于他,希望住在豪华的宫殿里,希望死了之后还要有豪华的陵墓……这些欲望促成了他残暴的统治。

引出标题——秦的暴政(ppt.6)

秦的暴政

具体表现:(由学生一边找教师一边在大屏幕上出示ppt.6)

1、焚书坑儒

2、繁重的徭役

3、残酷的法律

4、秦二世的统治比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焚书坑儒(ppt.7)

1、目的:为了加强专制统治。

2、建议者:李斯

3、焚书:下令将秦国以外的史书以及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通通烧毁,仅留医药、卜筮和种植之类的书。

4、坑儒:规定聚谈《诗》、《书》的人斩首,是古非今的人灭族,把敢于非议秦始皇的儒生和方士460人全部活埋。

(二)、繁重的徭役(ppt.8)

1、修建工程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秦始皇在位期间的九大工程是什么?

生:长城、阿房宫、始皇陵、直道、驰道、五尺道、都江堰、灵渠、郑国渠。

师:我们来看仅阿房宫和始皇陵两项工程就征用劳力70余万,更何况这九大工程呢!(ppt.9)

2、思考与练习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支柱。”这首民谣真实地反映了秦朝的什么现象?

这首民谣的意思是男丁都被征役而死,故父母相戒生男不如生女。除这两项工程征用发力70万人外,还有防御匈奴的有30万,戍守五岭的有50万,如果再算上修筑其它工程和搞运输的人力,全国服役的人估计不下200万,而当时全国总共也大约只有x万人口,被片发的强壮劳力竟然占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在这种无休止无归期的征发之下,百姓的力役比以往多出几十倍,陷入了民不聊生、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

由于这一现象,在长城脚下还流传着很多动人的民间故事,你知道哪些呢?(ppt.10)(三)、残酷的法律(ppt.11)

1、秦残酷的法律主要有哪些形式呢?

①族诛: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在秦时,夷三族是法定常刑,范围包括主犯上溯三世到祖父、下延三世及孙的男性世系亲属集团。族诛实际上是死刑的扩大化,是把连带责任强调到极端的一种最为惨重的刑法。)

②连坐: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按株连范围的不同而分同居、亲友、同族、邻里、官吏上下级、荐举人与被荐举人之间的连坐。秦时,连坐法的适用范围很广,如政治性的叛乱、隐匿人口、妨碍国家赋税航向的征发、偷盗罪、官吏职务犯罪等。)

2、造成结果:“赭衣塞路,囹圄成市”(穿囚服的人挤满了道路;监牢里就象是市场一样。形容罪犯很多。)

族诛、连坐自秦以后,一直为历代王朝所沿用,直到清王朝被推翻才废除。

3、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著名的皇帝,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他是个暴君。那么,你的看法呢?(ppt.12)

功:统一六国,结束战国混战的局面,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统一;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与货币,也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这些方面来看,的确是千古一帝。

过:焚书坑儒,催残了文化,钳制了人民的思想;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失去民心;刑罚残酷,使得人心惶惶。这些暴政,最终导致秦的灭亡。(ppt.13)

八年级教案历史篇2

[课标内容]

(1)讲述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外交史实。

(2)以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为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了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美建交的经过,分析其重大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2)通过讨论十届全会以后,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搜集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另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过程及中国合法席位恢复后在联合国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大意义。

(2)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及阅读课文有关内容,了解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发展的情况,认识中美建交的重大意义及中美关系发展曲折复杂的原因。

(3)阅读课文,了解我国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的特点及外交活动的重大成就,理解我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中美建交,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

(2)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适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认识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提高综合国力也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为人类进步做贡献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美建交和新时期外交新局面的开创。

难点: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

[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教师讲述及问题讨论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引导:什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有什么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构成了世界各国相互了争与生产共处的坚实基础,获得了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政府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取得了许多新的外交成就,我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导入新课

一、另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美国阻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2、中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及其意义

二、中美建交

1、尼克松访华及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2、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三、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1、新时期的外交成就

2、中国外交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小结]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活动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主要成就,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已成为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力量。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必将对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做出更大贡献。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25课时]

讲评第五单元测试试卷

[教学目的]

通过分析第五单元测试试卷,引导学生订正失误的地方,帮助学生分析失误的原因,指导学生掌握复习历史的基本方法,教会学生学会查缺补漏的方法。

鼓励成绩较好的同学继续努力,对成绩较差的同学,给予树立信心,激励他们迎头赶上。

[教学过程]

一、发放试卷

二、讲评试卷

三、引导学生自己订正考试失误的知识点

八年级教案历史篇3

教材内容:鸦片战争后,外国产品大量涌进中国,使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失去生计。加上清政府和地主的压榨剥削,农民起义风气云涌。洪秀全将西方的与中国民间的宗教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组织,从1851年初洪秀全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即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太平天国运动,经历了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和天京突围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并颁布了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革命纲领。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势,不久天京陷落,中国历这场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虽然失败但意义深远。本节课即介绍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原因、过程、纲领、意义及教训。

一、课标要求: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或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洪秀全创立和宣传拜上帝教;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军胜利进军和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军的北伐、西征、东征和军事上的全盛;天京政变的原因、经过、和影响;太平天国领导核心的重建;太平天国失败的标志、原因和历史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革命性和局限性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太平天国定都天京的得失。

(2)组织学生讨论《天朝田亩制度》并作出评价。

(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天朝田亩制度》的分析,使学生感受其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2)通过对天京变乱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领导集团内部的斗争造成太平天国的分裂,使革命力量元气大伤,从而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三、教学过程: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高一新授课,学生对教材并不太了解,所以首先要注重知识梳理和本节课的框架结构的构建,依据教学大纲和历史考试说明,确定本课突破的教学重点是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着力解决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若能恰当的选择切入点,突破难点,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特别是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分析,理论难度较大,若能以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接受,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站在理论高度看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形成一种思维模式,为以后知识的迁移打下基础。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流程

1.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 导入本课

【问】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革命任务和革命的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问】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揭开序幕的是什么运动?为什么?

【答】是太平天国运动。因为这场运动担负着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

【总结过度】对,尽管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起义,但是它兴起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历史赋予它特殊的使命——反侵略反封建,它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揭开序幕。这节课我们去深入学习了解太平天国运动。

八年级教案历史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原因、主要形式、作用。

2.能力要求:

(1) 分析和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通过对垄断组织的形成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节重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层次分析,它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即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垄断组织的形成,就其内容来说,它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它使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它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其能力要求来说,它需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才能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认识。

2.难点分析:本节难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的分析,学生往往只停留在教材的字面分析,难于深入理解其深层含义。

课堂教学设计

师: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和条件

师:工业革命的进行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请同学们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从社会政治前提、市场的需要、技术的准备等方面思考。

生:(思考、回答)

师:(归纳)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政治前提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尤其是更为广大的世界市场呼唤第二次工业革命来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了物质的技术的准备。

2.主要成就

师: 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四个方面的具体成果请同学们看表。(放投影片)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类别 年代 内容 国别

电力 1866 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德国

70年代 电力成为新能源

十年代 电灯、电车、放映机相继问世

内燃机

交通工具 七八十年代 汽油内燃机 德国

80年代 本茨制成汽车 德国

90年代 狄塞尔制成柴油机 德国

1903年 飞机试飞成功 美国

通讯

手段 40年代 有线电报开发成功 美国

70年代 贝尔发明有线电话 美国

90年代 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意大利

化学

工业 石油化工工业产生

1867年 诺贝尔发明炸药 瑞典

80年代 从煤炭中提取卤、苯、人造染料

塑料、人造纤维开始生产

(教师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插图)

3.特点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思考一下,就两次工业革命发明的进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投影: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一些主要发明)

年代 内容 国别 发明人

1765 珍妮纺纱机 英国 哈格里夫斯

1779 骡机 英国 克隆普顿

1785 水力织布机 英国 卡特莱特

1785 改良蒸汽机 英国 瓦特

1807 轮船 美国 富尔顿

1814 蒸汽机车 英国 史蒂芬孙

生:(议论并回答)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部门的纺纱环节开始,然后推动其它环节、其它部门,层层展开,不断深入。从其各项发明的时间也可以看出,从 1765年到 1814年,各项发明呈逐步递进的关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电力、内燃机和交通工具、通讯、化工工业——几乎同时展开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小结)是因为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主要发明,都是为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如:英国出现“纱荒”,促成珍妮纺纱机的诞生;纺织部门使用机器后,对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继而有蒸汽机的问世。正像恩格斯所说,社会需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为先导的,19世纪科学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它的新发现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因而,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为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几乎同时进行。

我们教材还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各项发明的产生、发生的地域范围及其对各国的不同影响等三个方面总结了它的特点。下面我们就逐项进行分析。请一个同学读教材总结的第一个特点。

生:(读书)

师:就两次工业革命中的各项发明产生的特点,教材总结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是工匠在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发明,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是在科学研究新发现基础上的应用。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互相纠正或补充)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较少,因此,生产过程中革命性的创造,利用实践经验就可完成。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再仅仅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来实现生产过程的革命性发明创造就不够了,就必需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作为基础。英国人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一书中对这一特点进行了总结。请同学们读一读。(放投影)

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摘自[英]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生:(读材料)

师:他所说“科学时代”的含义是什么?这一观点对不对?

生:(议论并回答)

师:(小结)科学时代就是指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此后社会生产的每一次飞跃式的进步,都是依赖于科学研究的新发现。所以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下面我们看教材总结的第二个特点。

生:(读书)

师:这一点教材说得已经很清楚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且主要成果也都发明在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原因何在?

生:(回答并互相补充或纠正)

师:(小结)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只有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基础,即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当时,世界上只有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其他国家都还处于资本主义前的社会状态。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请学生读教材,总结特点之三)

师: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国家除日本外,还有德国、俄国、美国的西南部地区等。由于这些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较晚,所以,这些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就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这样,对这些国家来讲,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又可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技术,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回答)

师:(小结)说明了后来者居上的道理。因为后来者可以借鉴先行者的经验,避免或少走弯路,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快赶上或超过者。但要注意,这需要主观、客观条件都具备,条件具备了后来者才可以居上。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产生

师: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革,这就是垄断组织的产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垄断组织是怎样产生的?

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师:(小结)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先进的企业挤垮、兼并落后的企业,使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需要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使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2.主要形式

师:垄断组织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因此,因为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企业部门的不同以及环境等的不同,垄断组织形式也就随之多样化,主要有哪些呢?

生:(找出几种不同的垄断组织)

师:(归纳、简化)

流通领域:卡特尔——分割市场(初级)

辛迪加——设总办事处协调(中级)

生产领域:托拉斯——合股经营(高级)

3.影响

师:从垄断组织产生的途径,同学们可以分析垄断组织的作用和影响。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总结)首先,垄断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在竞争中获胜的必然是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而遭淘汰的必然是设备陈旧、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发展成为垄断组织,显然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其次,垄断是新兴工业部门生产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如电力工业、化工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部门,都需要巨额投资,进行大规模生产,垄断组织在这些部门发展的程度较高。这些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而使其能更快取得新的成果,并加快新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步伐。总之,垄断组织的产生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垄断组织,在这些垄断组织内企业经营管理得到改善,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我们可以看到,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调整适应了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我们同时还应该看到,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利润,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第三,资本家建立垄断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国内市场显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这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给亚非拉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时也造成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第四,列宁说: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八年级教案历史篇5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农民起义军的反抗斗争等史实

记住圆明园被烧毁,主权进一步丧失,领土被大量割占的耻辱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综合理解

探索分析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听、看、议,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理解列强肆无忌惮侵略我国的根源以及太平天国运动将清政府作为自己斗争首要目标的原因

识图填图新学案91页第三题:沙俄割占我国领土及其条约名称

情感、态度

价值观爱国情感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思想意识要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以及列强侵华的罪行

教学难点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新学案第2页的“知识网络”,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新学案第7页[自我测评]第二题“知识联线”:([数字]表示相应的地理位置)

(1)——[4];(2)——[1];(3)——[2];(4)——[3]

3、学生完成课本第9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_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根据[知识网络]梳理本课线索。

2、布置作业

八年级教案历史篇6

教学重点:左宗棠收复新疆

教学难点: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以及为此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以及最终的结果和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阿古柏侵占新疆

学生阅读11页“导入框”和本目课文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根据13页地图,标明阿古柏入侵新疆的路线。(“浩罕国”→喀什噶尔→天山以南→[北疆]乌鲁木齐→吐鲁番等地)

2、有人说阿古柏“一仆二主”。请问他的“二主”是哪两个?(英、俄)其中哪个国家直接出兵占领伊犁?(俄)

设疑过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员,面临着新疆地区这么严重的危机,你会考虑怎么办?(先让学生合上课本,在小组里自由表达,然后要他们打开课本看看当时实际上是怎样处理这场危机的。)

左宗棠收复新疆

学生阅读12——14页本目课文、“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请学生扮演“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语言说明主张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将怎样打败阿古柏?怎样收复新疆?(允许自由发挥)

3、左宗棠打败阿古柏后,怎样处理伊犁问题?(没有直接与俄国交战,而是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在哈密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

1、他这样处理是否正确?请说明理由。

正确。首先,他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对于较弱的浩罕国,取胜的把握比较大,就果断动武;对于较强的俄国,就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

其次,伊犁是新疆的大门,如果不收回来,整个新疆就无安全可言。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保住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是明智之举,有所失才会有所得。

再次,外交斗争必须有武力作后盾,才有可能取得胜利。

总之,在收复新疆这个问题上,左宗棠能够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解决问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2、联系左宗棠和戚继光等人的所作所为,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爱国大臣、爱国将领都有什么样的两面性?(对外反侵略,值得赞扬;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必须批判。)

3、根据第11页“动脑筋”: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对突厥实行有效管辖、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少数民族反动首领的叛乱、清政府在1884年设置新疆行省等。)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3页“练一练”:在新疆设立行省的年代是D(1884年)。

2、指导学生完成第11——12页的[自我测评•选择题]:D(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A(新疆战略地位重要)。

3、指导学生完成“单项选择”9、10题,“人物春秋”列举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并对他作出评价。(对于较弱的浩罕国果断动武,直接收复失地;对于较强的俄国尽量避免直接交战,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军事实力;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钱作为代价,收回价值更为重要的安全大门——伊犁。在这方面,他的历史功绩值得赞颂。但是,他对于太平天国的镇压,又具有反人民的一面。)

4、对各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醒预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八年级教案历史篇7

改变世界面貌的蒸汽革命——工业革命(P41)

1、工业革命:以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重大变革。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

2、首先开始的国家:英国 棉纺织业

3、首先在英开始:政治前提: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

条件: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积累了丰厚资本并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4、重大发明:

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是真正近代意义上的机器,能够同时纺出多根纱,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瓦特改进蒸汽机:——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面貌,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富尔顿发明蒸汽汽船(美国人),在水路交通方面取得突破。

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蒸汽机车,后来又发明更为先进的“火箭号”机车:人类迈入“火车时代”,迅速扩大人们活动范围。

6、性质:既是一场技术革命,又是一场社会变革。

7、影响:

①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最重要的影响)

②产生现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③现代大工厂制度建立起来,完成了从手工工场向大工厂的过渡。

④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造成东方落后于西方。

⑤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了环境污染

8、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直接相关的名词是工厂

9、在蒸汽提供动力以前,有人力、畜力、水力、风力提供动力

八年级教案历史篇8

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潜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培养、锻炼学生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乡土教材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构成正确历史概念的潜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透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最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____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过程与方法:透过采用讲授法、独立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课资料的学习。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资源:课本相关插图、资料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破题导入

1.组织学生阅读12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先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此刻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2.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贴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透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个性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资料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状况请看书。

二、自主先学知识梳理

见《伴你学》P10“导学目标”和“知识梳理”,学生自主预习课本资料,梳理教材线索(组内可讨论、交流)

三、教材挖掘合作探究

(一)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情绪,透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用心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群众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____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____胜利于1953年7月。)

2.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课中反思:

土地改革的意义两点,第一点是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这一点,要透过回忆辛亥革命的成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分清两者的不同。封建制度和封建帝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第二点是人民政权更加巩固,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让学生讨论理解其中的含义:农民真正获得解放是新政权给予的,农民感激政府,从而拥护政府,用心参与其中。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解除了农民身上的束缚,从中能够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四、拓展视野情感升华

以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为题,展开“接龙”活动,加深理解记忆。

延伸:调查一下,如今中国的土地制度与50年代的土地制度有何区别?

五、知识整合练习反馈

1.知识整合(板书):

(一)土地改革的意义

(1)彻底废除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摧毁了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势力。

(2)广大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彻底翻了身。

(3)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用心性,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财政经济好转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带给了充分的原料和广阔的市场,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二)《中华人民你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1)1950年颁布

(2)资料: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1952年完成土地改革

2.练习反馈:

见《伴你学》P11-12(注:待合格学生只做其中的选取、填空题)

八年级教案历史篇9

民族团结

一、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1、新中国的建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我国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和国家的高度统一。

2、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结果。

3、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2、掌握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3、 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状况,知道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新气象;

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收集和整理有关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的资料,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法;

2、通过学习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学会从历史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分析历史史实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孔繁森事迹的了解,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

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图片和影像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收集有关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资料;分小组介绍民俗文化;

2、学唱民歌;

4、 说说孔繁森的故事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谈话法、讨论法;活动法;

学生学法:学会探究式学习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五十六个民族的分布)

看谁懂得多?交流各自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民歌竟猜:1、2、3议一议

1、我国一共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多少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2、小讨论: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

3、说说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有何意义?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

看谁懂得多?看教材P54和你自己了解的情况,谈谈今天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新鲜事。

说说孔繁森的故事。

八年级教案历史篇10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 解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

掌 握 《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综 合

理 解 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讨 论

分 析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情感、态度

价 值 观 爱 国

情 感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02年前的国耻与苦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

思 想

意 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

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马关条约》 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 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组织学生阅读“导言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义和团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小结、过渡:导言框的歌谣就是当年民众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他们便拼凑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请大家阅读新课,记住课题和标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9——20页本目的内容,并在《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中,用笔描出八国联军的进攻路线。(可在原线旁另画一条平行线条)

指导学生联系地7页图文,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班级内交流:

1、 北京两次被外国军队侵占的情况有哪些不同?

联军名称 侵略国 占领年代 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 英、法 1860年 咸丰、慈禧

八国联军 英、法、俄、美等 1900年 光绪、慈禧

2、根据课本20页“动脑筋”:请你根据这些图片叙述当年八国联军的罪行。

(可自由发挥和互相补正,但应控制在3人次以内)

二、《辛丑条约》

学生阅读21——22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

1、分别指出《辛丑条约》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规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条约具体内容来感知“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其条款)

2、22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吗?(有)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更加疯狂,清政府几乎成为列强向中国人民征收“战争赔款”的代理机构;帝国主义列强武装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须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他们完全成了列强的忠实走狗。)

3、22页“活动与探究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使馆界”同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使馆界”形同“国中之国”,界内外国人犹如“太上皇”,中国政府无全无权过问其事务;“使馆区”虽然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专门地区,但它完全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

4、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南北两端分别在哪里?(洛阳、余杭、涿郡)

5、根据第21页“动脑筋”:《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

1、要求学生正确指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反复讲练,让学生理解 “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这些词语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变化脉络)

2、当堂完成22页“练一练”:下列各条款不属于《辛丑条约》的是A。(赔款2亿两白银是《马关条约》规定的数额)

3、学生集体朗读22页“自由阅读卡”内容后,教师联系课本相关部分,指出义和团的正面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求学生完成《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剩余题目。(可延伸到课外)

4、提醒学生预习第6课《洋务运动》。

八年级教案历史篇11

第1课《鸦片战争》教学案

?教学目辬】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的基本史实。

2.了解林则徐维护中华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了解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辬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通过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林则徐虎门销烟及鸦片战争中爱国将领英勇抗敌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林则徐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教学难点】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播放虎门销烟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吗?是谁领导这场伟大的斗争的?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朝统治下的中国危机四伏。西方已经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英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并不断向外进行殖民主义扩张,掠夺殖民地。

2.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

3.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住广东查禁鸦片。

4.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英国政府公然支持罪恶的毒品走私,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

2.鸦片战争中,英勇作战牺牲的将领有关天培和陈化成;

3.由于清朝大多数统治者昏庸愚昧,对内敌视人民,对外妥协投降,再加上经济落后,武器落后,战争终以清朝的失败结束。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__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2.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虎门条约》,从中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3.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法国分别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

4.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不再享有完整独立的主权,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销烟引起的。这种说法对吗?结论:不对。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探究二】为什么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论:《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虽然是形式上的独立的国家,但其独立自主的政治已开始受到外来的干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封建社会也受到外来资本主义的冲击,已不是完整的封建社会,因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总结归纳提升能力

八年级教案历史篇12

一、教学内容

(一)教材内容

《鸦片战争》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叙述了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可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具有标志性意义。

本课主要包括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这两大历史事件。考虑到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将本课分为两个课时。前一个课时带领同学们了解本册书的基本脉络并初步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部分的内容;第二个课时则主要学习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影响等相关问题。下面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第二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层面:

了解——鸦片战争的始末;

巩固——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能力训练: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册等相关资料,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探索分析——带领学生探讨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林则徐、关天培等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中国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特别是要掌握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

2、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二、教学对象

(一)知识掌握上:小学六年级学过的鸦片战争,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许多学生都会出现知识遗忘的现象;再加上原有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二)心理上: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主要在于他们爱听历史故事,应把握住这一点,尽量用故事性的语言将问题说明白。

(三)生理上:青少年不免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动”起来,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见解。

(四)可能的知识障碍:如战争的根本原因与导火线的区别;再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等概念,学生可能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加以适当的说明、分析。

三、教学方法

(一)教法:

1、读书指导法:即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事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读书、找资料,来寻求问题的答案。

2、小组讨论法:对于一些探讨性较强的问题(如鸦片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中国为什么会在战争中失败等),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这些核心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启发,调动大家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3、直观教学法:通过放映视频片段、展示有关图片的方式,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自主探究法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

一方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册等有关资料,使其学会从历史资料中自行获取知识,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通过集思广益的形式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判断问题的能力。

更期望通过这种自主探究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5-6分钟)

首先,放一段虎门销烟的录像。一是为了采取直观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二是提供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而自然的导入新课。

(二)采用“设疑-解疑”的模式学习新内容(26-27分钟)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应努力“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因此采用“设疑-解疑”的模式来学习新内容,不但有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提供了机会。

另外,这一部分遵照分析历史事件的逻辑顺序,分别从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这四个方面依次进行学习,期望以此帮助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进而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1、关于战争的起因(8分钟)

我会先抛出一个问题“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引起的,你们同意这种观点吗”让大家来讨论,再尽可能多的请同学们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或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形式以达到相互启发、积极探究的效果。再借助一定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导致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区别,教会学生尽量避免简单地以“二分”的方式看问题,而是要辩证、全面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2、关于战争的经过(5分钟)

我会提出问题“在战争时期,主要发生了哪些标志性的事件”,并请同学们自行阅读教材、图册,来概括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过程。同学们回答之后,我再帮助大家从地图上更直观地梳理出战争的经过、找出发生的主要事件。这样一方面可以给同学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较为简单的问题给更多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

3、关于战争的结果及影响(13-14分钟)

同样采用“设疑-解疑”的模式,在师生一起得到“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南京条约》”的结论后,请同学们自己读书,掌握《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再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指导学生结合条约的内容,来具体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在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概括出《南京条约》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并使他们认识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鸦片战争只是一个开端。

(三)回顾新知识,总结第一课(4-5分钟)

先引导学生参照板书来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既有概括的讲述、又有具体的回答。再结合上节课所学习的虎门销烟部分,通过“中国的行为”和“英国的行为”这样两条线索来总结第一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自己构建便于自己记忆的“知识结构图”。

(四)思考与讨论(6-7分钟)

利用剩余的时间组织大家思考、讨论“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采用“头脑风暴法”的方式将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鼓励学生自我表达、自由发挥。再逐步引导学生找到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落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最后再给大家留下两个思考题,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一是你认为本课中的哪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为什么?二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吸取教训的?

(五)板书设计

体现历史事件的逻辑顺序,图文并茂,以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

(六)作业设计

1、两个思考题(帮助学习回忆、复习)

2、围绕教材第一课的内容,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

八年级教案历史篇13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课程标准

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进入历史新时期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一国两制”的提出创造性构想,成功地运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香港和澳门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2、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二、课程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一国两制”的提出和含义;

2、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3、掌握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及意义;

4、知道香港和澳门区旗、区徽及含义;

过程与方法:

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回顾香港和澳门的问题的由来,提高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分析“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和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回顾香港和澳门的问题的由来,提高学生初步的历史归纳能力;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难点:“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含义;

四、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音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回顾历史了解香港和澳门问题的由来;

2、了解香港和澳门区旗和区徽的寓意;

五、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活动法;谈话法

学生学法:探究性学习;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课堂讨论:1、“一国两制”的含义是什么?2、在这一构想的指导下,我国顺利地解决了哪两个地区问题?

二、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1984中英联合声明1987中葡联合声明

课堂活动:1、齐唱“七子之歌”;说说七子是哪七个地方;

2、你能准确说出香港和澳门回归的日子吗?

3、介绍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和区徽的含义

4、观看香港和澳门回归的记实片

5、讨论香港和澳门回归的历史意义

八年级教案历史篇14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⑴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⑵经过:①爆发: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主力是北京大学生。②高潮:上海等地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来支援北京学生的斗争。工人阶段参加斗争起了巨大作用。

⑶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等。

⑷结果:取得三大初步胜利a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b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c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⑸五四爱国运动意义: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⑹“五四”精神内容: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的精神。

⑺五四运动与中共成立的关系:①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②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③五四运动中,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起了重要作用,不久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为中共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①时间:1921年7月。

②地点:上海(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

③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共产国际代表。

④内容:A、通过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共产主义。

B、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C、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⑤中共一大召开的历史意义:标志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⑵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①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段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②是中国历开天辟地的大事。

③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

在一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北洋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帝国主义在中国仍然享有许多特权。中国仍没有摆脱贫穷和落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仍然很弱。所以,即便是战胜国,中国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略的命运。

3、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八年级教案历史篇15

第1课鸦片战争的爆发

1.林则徐虎门销烟

(1)背景: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白银,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请求严禁鸦片.

(2)经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下令将110多万千克鸦片在广州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3)影响: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林则徐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

2.鸦片战争(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原因:直接原因是以中国的禁烟运动为借口,保护鸦片贸易。

根本原因是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3.中英《南京条约》

(1)时间:1842年6月

(2)内容:①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②中国赔款2100万银元③割让香港岛给英国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影响:《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魏源和《海国图志》

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用来抵抗外国的侵略)

第2课劫难中的抗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

原因:英国不满足已经攫取的权利,要求修改条约,扩大侵略权益。

时间:1856年10月-----1860年10月英法为主凶,美俄为帮凶.

结束:1860年,10月奕忻与英法两国签定《北京条约》

2.火烧圆明园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是人类文明的一次浩劫.

3.俄国侵占中国领土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趁机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其中侵占我国领土最多的是《瑷珲条约》。

4.太平军痛打洋枪队

(1)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立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2)在浙江慈溪的战斗中,打死洋枪队的头目华尔.

5.左宗棠收复新疆

①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讨伐阿古柏。

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意义:x新疆的收复,不仅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而且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尊严,同时对新疆的开发和建设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1.时间:1894年7月-----1895年4月

2.主要战役:黄海海战,威海卫之战

3.在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英勇牺牲。

4.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结果:清朝战败,签订《马关条约》时间:1895年4月

内容:①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割台湾等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赔款是清政府举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开埠通商,使日本的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允许开设工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6月,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联军2000多人队伍,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大沽经天津向北京进犯.7月中旬,攻陷天津,8月中旬,攻陷北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

2.《辛丑条约》:1901年9月,李鸿章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签定。

内容: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③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影响:《辛丑条约》的签定,西方列强完全控制了中国,清政府完全成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变成了洋人的朝廷,这一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知识联想: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开始沦为: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完全沦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列强通过发动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断扩大侵略特权,使中国沦为其半殖民地,清朝政府成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

32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