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教案反思万能
编写教案可以使教师在教学前有充分的准备,免除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出现。好的八年级地理教案反思万能要怎么写?小编给大家带来八年级地理教案反思万能,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地理教案反思万能篇1
教学目标
知识能与技
1.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
过程与方法
1、在地上图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关于这点,我想强调一下,以前的教材虽也提到我国是个海陆兼备的国家,领海和内海等,但并没有明确提到“海洋大国”这个概念。原来一提到我国国土时,往往学生想到的就是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现在从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出发,补充或者说强调了海洋国土是我国国土的重要构成,这也是我们应该向学生特别强调的
2、要求学生能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我国位置优越、疆域辽阔的学习,加深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和空间分布。难点(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
教学准备
地球仪、中国疆域示意图、中国政区拼图
课时安排
本节共分3课时。“位置优越”、“国土辽阔”和“34个省级行政区”各用1课时。34个省级行政区可另加1节课练习。
教学过程
导入语:同学们,每周一我们学校都要进行升旗仪式,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同学们心中的自豪感就会油然而生,那么,你们为什么会感到自豪呢?
活动一:学生畅所欲言。(通过活动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生:地大物博、美丽富饶、人口众多、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最北端最南端到了哪里……
教师归纳:其实,爱祖国是不需要理由的,无论她博大或狭小、贫穷或富裕,我们都一样爱他。因为我出生和成长在这里,因为我的血管里流淌着中国人的血,因为这里有我的亲人、朋友,有我熟悉的一切。但我们伟大的祖国所拥有的灿烂的文化、辽阔的疆域、壮丽的河山、悠久的历史、勤劳智慧的人民,使得我们更加为他感到自豪。爱她,就要了解她;了解她,才能更好的建设她。从今天始,我们就要来学习中国地理了。
通过这样的一段导入语,把学生的情绪带入高潮,营造出一种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让学生积极、主动、高昂的进入中国地理的学习。
1.位置优越
(谜语激趣)请同学们猜谜语,谜语是:“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由于初一已经学过如何去描述一个地区的位置,因此先请学生回顾,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分析一国的地理位置?再分别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三方面结合地图或地球仪引导学生分析我国所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可利用课本图1.1中国在地球上位置示意,让学生分别说出东西半球、南北半球分界线,在图上辨认我国的半球位置。但对这幅图的理解,对有的同学来说可能有一定难度。因为在这幅表示立体地球的平面图中,赤道的位置和东西半球的比例似乎太不成比例了。有学生就说,我还以为赤道是北极圈呢!所以我用的是地球仪,请学生上来在地球仪上画出赤道的位置和东西半球界线的大致位置,再说出中国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就不难了。
至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请学生自己对照课本图1.1或地图册中的中国疆域图归纳出就可以。平时要求学生做到“左图右书”,哪怕学校没有挂图都关系不大。
位置问题讲完,以一句“那我国所处的位置好不好呢?不比不知道,一比全知道”引出第3页活动题。
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老课本中有直接的文字叙述,现在放在活动题中。这里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将学生分作两大组,每组讨论一小题。采用前后桌同学一起讨论的形式,推荐代表发言。通过与几国对比,在讨论中得出结论。归纳如下:
活动第1题──纬度位置及其优越性:我国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南北纬度的气候差异为我国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如果觉得比较抽象,也可举一些例子,如我国北方和南方种植的农作物有明显差别,北方适宜种植小麦、花生、甜菜,而南方适宜种植水稻、油菜、甘蔗;北方水果主要有苹果、梨,南方盛产柑橘、香蕉、菠萝等。
活动第2题──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①东临太平洋,使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丰沛,有利于农业生产;②沿海地区也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同海外各国交往;③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往来。如古代的“丝绸之路”,现在的“亚欧铁路大陆桥”都经过我国西部与中亚相通。
活动第3题的表格中最后一项“其他”,我想可以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综合考虑,那就是造就了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如海滨风光、内陆沙漠、北国冰雪、海南热带风光等等。
2.国土辽阔
包括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
陆地国土中要求掌握一是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二是四至点,三是陆上疆界,四是陆上邻国。
四至点的教学,采用结合图1.4再归纳成歌诀的形式让学生速记:“头上顶着黑龙江,脚踏曾母暗沙岛;嘴喝两江汇合水,帕米尔上摆摆尾。”(说明:曾母暗沙只是一个暗礁)很形象,学生立刻就可记住。然后结合第5页活动题2让学生动手量算东西端距离和南北端距离,和活动题3,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部的季节差异,并解释原因。(说明我国国土南北和东西跨度比较大,或者说纬度和经度跨度大。)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因为初一新教材有关时区的知识已删去了,所以只要跟学生解释说东边时刻比西边时刻早就行了。通过这两个活动题,加深对我国国土辽阔的印象。
陆上疆界还有后面的海上疆界,请学生在图1.4中国疆域示意图中用笔描出来。用红笔沿逆时针方向描出陆上国界线,用蓝笔由北向南描出大陆海岸线,而且将它们的长度与赤道相比,再进一步加深对我国之“大”的印象。
邻国的教学,先让学生沿逆时针找出陆上邻国和自北向南找出海上邻国,老师再介绍一个口诀记忆:“十四邻国陆上环,俄国蒙古和朝鲜;哈吉塔巴阿富汗,印尼不丹缅老南。隔海六国要记全,印尼马文菲日韩。”然后让学生比赛记忆口诀,看谁记得又快又准确。增强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掌握知识。
海洋国土中要求掌握东临四海一洋,领海和内水面积,管辖的海域面积,主要的岛屿和群岛,大陆海岸线,以及隔海相望的国家。内海、领海宽度12海里课本上没提及,但还是向学生介绍一下为好,说明渤海和琼州海峡属于我国的内海。领土、领海、内水和管辖的海域面积等这些概念我认为也应向学生稍作介绍。领海、内水是完全享有主权的,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后者则享有管辖权。我国可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陆地国土面积的1/3,说明我国是个海洋大国。它们是我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后备资源。要树立寸土必争的领土观念,寸海不让的海洋观念。
事例材料:20__年4月1日8时36分,美国军用侦察机向三亚外海抵近侦察,我军某部派两架飞机对美机进行跟踪监视,9时07分,中方飞机在离我邻海104海里处正常飞行,美机突然大动作转向,撞我一部飞机尾部,致使我机失控坠海,飞行员王伟英勇牺牲。美机肇事后,未经中方许可,闯入中国领空并降落中方机场。请同学们思考:美机的行为是否侵犯了我国的主权?为什么?王伟有什么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随后阅读阅读材料“美丽富饶的祖国海洋”。
最后活动题4让学生讨论我国领土面积大的好处。也可让学生补充一些不利的地方,培养学生要辩证地看问题。如边界很长,国防建设上就会有许多困难;领土很大,但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也不少,不利于全国统一、繁荣……
3.34个省级行政区
既要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的三级行政区划,还要辨认34个省级行政区的相对位置,在教学上是个难点,其难不在“深”而在于“多”。因此,老师必须合理安排,多花心思,采用一些方法教学生巧记、妙记,记得有趣、记得牢固。下面是我的一些方法:
首先我是利用一幅巨大的木制的中国政区挂图(虽然有些古老,但很好用,很直观),按照课本P8活动题中按方位将我国分作7个区域来讲34个省级行政区位置的。每讲到一个区域,都会同时辅以许多记忆方法多方面加深印象。
⑴首先根据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用简单的图形帮助记忆,如东北3省呈一斜线排列(东北—西南走向);黄河中下游4省2市,分别以太行山和黄河为特征对称分布;长江中下游6省1市以长江为特征南北大致对称排列;南部沿海以临海为特征呈一线东西排列;西南3省三角排列等等。
⑵根据形状单个记忆:如黑龙江省似昂首的天鹅;内蒙古自治区像展翅的雄鹰;山东省像跪着的骆驼(或乌龟);陕西省像一个跪着的兵马俑;山西省像一片树叶,或不太规则的平行四边形;江西省近似倒三角;广东省有向南伸出的长鼻子,似大象在喝水;台湾省像香蕉;海南省像菠萝;云南省状似开屏的孔雀;青海省像奔跑的兔子,青海湖是它的眼睛;甘肃省形状很特别,中部狭长,两头大,有学生说像米老鼠,等等。亦可根据自己意愿想象。
⑶根据已知的相关重要地理事物记忆(山脉、河流、湖泊、半岛、北回归线等):山西与陕西之间以黄河巨大的“几”字右边竖部分为界;黄河从山东注入渤海,长江从上海注入东海,珠江从广东注入南海;洞庭湖以南、以北分别是湖北、湖南;太行山以东、以西分别为山东、山西;辽宁、山东、广东都有向海洋凸出的大半岛;北回归线自西向东穿过云南、广西、广东、台湾四省区;面积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跨经度最广的是内蒙古自治区,等等。
八年级地理教案反思万能篇2
一、教学目标
1、运用图表认识东北地区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
2、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
3、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人地协调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运用“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
2、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难点: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三、教学流程设计
【揭示课题,直入主题】
【提出学习目标】
1、运用图表了解东北地区的人口、民族和城市分布,能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地理计算能力。
2、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指出学习重难点】
重点:
1、运用“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图和“东北地区的面积与人口统计”表,归纳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特点。
2、运用“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
难点: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人口分布】
教学过程:
【自学指导】看图思考(同桌之间互相协作)
完成课本P31活动题(大致5分钟)
活动第一、二题由学生直接计算。第三题引导学生先看图例明确不同颜色代表不同人口密度,然后让学生再来看东北地区人口分布图。首先找出人口密集区,人口稀疏区,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特点。学生归纳总结出人口分布特点后,叫几名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通过读图分析,请说出东北地区人口密度大于100人/km2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
老师强调:中部、南部平原区,主要的平原是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
2、想一想,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最后老师总结。影响一个地区人口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交通运输条件,工业与城市分布、资源分布等。
分析完这个题之后呢,让学生齐读31页课文,指导学生划出重点知识点。
教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东北地区以前被人们叫做“北大荒”,人烟稀少,那么昔日的荒凉之地如何成为今日的人口稠密区,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造成东北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我选的是一部热播电视剧《闯关东》的片头部分,它刚好讲述的是闯关东的时代背景,这样更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大家都知道东北是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区之一,请同学们在课本32页东北地区主要民族分布图上找出东北主要的少数民族所分布的位置。师生互动:老师说哪个民族让学生找哪个民族,通过看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分布最广的民族。完成师生活动之后,让学生看多媒体,老师引导学生学习各个民族的分布。让学生对各民族的分布,有更深刻的印象。给出一张满族特色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找一名学生朗读《旗袍与旗装》,增加学生课外知识。
课堂活动:
课本33页活动题以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为主,由学生小组间进行讨论,最后由一名学生代表回答相关问题。学生们回答完后,最后由老师总结归纳前面学生所回答的情况,带领学生看多媒体课件,看两个民族的习惯和传统文化以增长课外知识。
教师总结:通过我们前面的学习,我们现在会用地图和相关图表来分析一定的地理方面的问题,另外我们了解了不同少数民族它的生活习惯和文化特色,为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八年级地理教案反思万能篇3
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以及各河段的水文特征,知道黄河是我国的第二长河。
2.了解黄河在水能及灌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及黄河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3.了解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现存问题及治理黄河的关键。
4.通过对黄河水害成因及治理黄河措施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以来治理黄河的成就,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5.通过对“黄河”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一是黄河哺育了华夏儿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被誉为“母亲河”;二是千百年来,黄河又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是世界上公认的最难治理的河流,从而培养学生辨证的思想方法。
6.进一步树立正确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及可持续发展中“区际公平”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包括“黄河的源流概况”、“黄河之利”、“黄河之害”和“黄河的治理”。
其中“母亲河的奉献”这一框题就是介绍黄河为我国经济建设、自然景观及文明起源方面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利用黄河上游丰富的水能资源来发电;第二,对上游地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的灌溉,塑造了“塞上江南”;第三,塑造了华北平原;第四,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的忧患”主要是以人地协调的思想,分析黄河泛滥的原因并简单介绍了我国治理黄泛区的成就,这些知识可以归纳成以下示意图:
应该指出的是,黄河还有两个“忧患”,即断流问题和凌汛问题,这两个问题目前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前者。教材把断流问题作为“读一读”来处理的。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这两个问题,加深对黄河问题的认识。对于凌汛,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以下几点:一是凌汛发生的地点(自低纬向高纬流动的、处在温带地区的河段)、发生的时间(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造成的危害及目前解决的办法。
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学生考虑黄河有没有其他的忧患,例如水污染问题等,要让学生认识到,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黄河的问题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帮助他们树立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意识。
“根治黄河”是在上一个标题的基础上,介绍黄河的治理。从上图可以看出,黄河“害”的根源是“沙”,就应该对“沙”采取措施,途径有二:一是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包括造林植草、修建梯田或打坝淤地;二是减淤,即建一些水利枢纽工程。
重点和难点:
重点: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以及下游成为“地上河”的两大特征;黄河的治理及开发利用。
难点:黄河中游含沙量特别大的原因;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凌汛的形成。
教法建议
本节的第一框题“中国第二长河”并没有太难的知识点,建议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即这部分知识通过读图活动来完成。
关于黄河的“利”,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头查找资料,然后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如果没有黄河,中国将会怎样?”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黄河在国民经济、文化等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
关于黄河的“害”,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结合各河段的特点,分组对不同河段进行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一起讨论治理的措施。这样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最终会使学生认识到:治理黄河的措施要“因地(河段)制宜”,黄河的开发利用要遵循“区际公平”的原则。
关于最后一个框题,可以找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给学生,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介绍水利枢纽时,尤其要介绍小浪底工程,这是黄河中下游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除了发电之外,它更重要的作用是调水调沙,对于根治黄河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要通过介绍这一工程,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对于治理黄河的作用,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八年级地理教案反思万能篇4
教学重点
1、主要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
2、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教学难点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手段
录像机、投影仪、投影片、景观图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三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概念:内流河、外流河
2、内流区、外流区
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三、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内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四、京杭运河
1、起止点、长度
2、经过的省市、沟通的水系
3、历史上和现在的作用:
五、湖泊概况
1、湖泊的分类
2、湖泊的分布
青藏高原湖区
东部平原湖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通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人民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候条件,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发生变化,江河、湖泊的水量也会随其改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启发提问〕说出你所知道的河流、湖泊的名称,并说出河流、湖泊的作用以及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教师总结〕出示表1:中国河流、湖泊的数量。我国是一个河流、湖泊众多的国家,为了更好的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分布状况和利用状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首先我们来学习第一节――河流和湖泊。〔板书〕第一节河流和湖泊
让学生看中国水系图,查找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
〔启发提问〕这些大河各注入哪个海洋,河流流向与地势有什么关系?查找塔里木河、弱水河。
〔启发提问〕这两条河流最终流到哪里?
〔教师总结〕我们把这些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最终未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内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称为外流区,内流河的流域称为内流区。〔出示投影片〕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板书〕
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概念:内流河、外流河
2.内流区、外流区
〔转折过渡〕设问:内流区和外流区是如何划分的呢?〔板书〕
3.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划分及分布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我们讲过的哪些气候分界线位置相似?
〔教师总结〕内流区和外流区的分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位置相似,大致经过大兴安岭南部、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启发提问〕分析内流区和外流区水量的大小及原因?
〔教师总结〕外流区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水量大;内流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降水少,水量小。
让学生看我国的内流区和外流区图。
〔启发提问〕内流区和外流区面积各占我国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
〔教师总结〕出示表2:中国河川流域面积。
同学们想一想,回答问题:为什么我国西北部多内流河,东部多外流河?
〔教师总结〕这与我国西高东低地势及所处的海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西北距海远,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所以多内流河;东部距海近,气候湿润,降水多,所以多外流河。〔转折过渡〕由于内流河、外流河所处的位置、气候条件、地面植被状况等不同,导致内流河、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变化规律不同,我们称其为水文特征不同。〔教师画板图讲解〕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流量、含沙量、水位、结冰期等。流量指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段面的水流体积,它反映了河流水资源多少,通常以立方米/秒为单位。水位指河流在某地某时段的水高程,它是反映水体水量大小的.最直观的重要标志。含沙量指单位体积水中所含泥沙的重量。结冰期指河流封冻的时间长短。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外流河的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板书〕
二、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出示“我国主要河流的年流量变化比较图”。〔启发提问〕
(1)本图横、纵坐标各代表什么?
(2)在什么季节外流河水量大、水位高?
(3)在什么季节外流河水量小、水位低?
(4)北方的松花江和黄河与南方的长江、西江相比,流量大小与季节分配有何差别?
〔教师总结〕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是:夏季水量大,水位高;冬季水量少,水位低。
〔转折过渡〕为什么我国外流河有这样共同的水文特征呢?
让学生看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复合投影片。学生讨论分析我国外流河共同水文特征的成因。
〔教师总结〕我国外流河的水位、流量变化,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每当夏季风盛行时,雨季来临,河流水量大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随着冬季风的加强,夏季风逐渐减弱,降水减少,水位逐渐下降。当冬季风盛行时,河流普遍形成枯水期,北方的一下中小河流甚至断流。
〔板书〕
1、我国外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
2.我国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及原因
〔教师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降水量多,所以,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水量丰富,汛期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降水量少,因此,辽河、海河、黄河水量不太大,汛期短。黑龙江及其支流由于有冬季积雪融水,蒸发量小,河流水量也较为丰富。
〔转折过渡〕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不仅在汛期长短、水量大小上有差别,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外流河的含沙量不同呢?
〔教师总结〕辽河、海河、黄河多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夏季多暴雨,且河流的上、中游地区植被较少,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淮河以南的河流流经气候湿润区,森林茂密区,因此含沙量小。但是如果这些地区的森林不加以保护,河流的含沙量也会增大。有人说长江要变成第二条黄河,我们绝不允许这一现象在我们这一代发生。
〔找学生讲解〕冬季去南方、东部和留在北京过年在气候上感觉有什么不同,河流有什么不同。
学生总结(教师提示):冬季秦岭-淮河以南平均气温在零度以上,河流无结冰期;越往北越冷,辽河、海河、黄河冬季结冰期短,黑龙江及其支流冬季结冰期长。出示表4:外流河水文特征差异比较表。让学生填空。
学生总结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填表,教师补充。让学生总结影响外流河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
〔教师总结〕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气候、地面状况等方面有密切的关系,气候条件不同,河流的水量、水文、结冰期也不同,地面植被不同、河流的含沙量也不同。由此可见,各地理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板书〕
三、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内流河水文的共同特征及成因(出示中国水系图)。
〔启发提问〕我国的内流河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那里的自然条件如何?
〔教师总结〕我国的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那里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漠广布,有大面积的无流区。
〔转折过渡〕设问:内流河水主要来自哪里呢?下面我们看一段录像,大家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内流河的水主要来源?
(2)内流河的水量变化有什么规律?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内流河水主要来自高山积雪融水和山地降水。内流河水量年变化大,水位高差悬殊。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山地降水也多,河流水量较为丰富;夏季过后,气温降低,冰雪融水量减少,山地减少减少,河流的水量也逐渐减少;冬季气温低于零度,无冰雪融水,河水甚至断流。因此,大部分内流河是季节性河流。在地图上,季节性河流用虚线表示。
出示中国水系图,让学生找出两条季节性河流。
〔教师总结〕塔里木河、弱水以及孔雀河、和田河的某些河段都是季节性河流,其中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板书〕
2、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出示塔里木河景观图、中国地形图。〔启发提问〕
(1)塔里木河所在的地形区是什么盆地?
(2)塔里木河水主要来自哪里?
〔教师总结〕塔里木河位于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它由三条支流汇集而成,全长2179千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
出示内流河、外流河示意图。
〔启发提问〕到此为止,我们学习了外流河、内流河的水文特征,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出示表5:内流河、外流河比较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总结。
〔转折过渡〕前面介绍的都是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在我国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人工河流。
〔板书〕
四、京杭运河
(活动)京杭运河北起什么地方?南到什么地方?
〔教师总结〕京杭运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800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板书〕1.起止点、长度
出示京杭运河图。〔启发提问〕
(1)京杭运河流经哪些省市?
(2)京杭运河沟通哪些水系?
〔教师总结〕京杭运河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
〔板书〕2.经过的省市、沟通的水系
〔启发提问〕是什么时候、什么人修建了京杭运河呢?
〔教师讲解〕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
国,称霸中原,于公元前485年,从邗城(今江苏扬州)东南到末口(今江苏淮安)开凿邗沟,使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得以沟通。到隋朝,隋炀帝征调民工数百万,开挖通济渠,使之南接邗沟。从洛阳附近开凿永济渠,通达天津,然后沿永定河通抵北京附近,最后又拓宽加深江南运河。隋代的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从杭州到北京,向西拐了一个大弯。元朝定都北京后,裁弯曲直,使它从江淮经山东直接向北,缩短航程800余千米。这就是如今京杭运河的前身。
〔启发提问〕除了青海湖外,大家还知道哪些湖泊?
〔转折过渡〕这些湖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各分布在哪里呢?下面文明就来学习湖泊概况。〔板书〕
五、湖泊概况
〔教师讲解〕天然湖泊遍及中国各地,其名称因语言的不同,而有“湖”、“池”、“漾”、“海”、“错”、“茶卡”等称呼。湖泊也有内流河区与外流河区之分,其分界线与内外流河的分界线大致相同。外流河区,以含盐量较小的淡水湖为主;内流河区以含盐量较大的咸水湖为主,但青藏高原上有一些淡水湖。
〔启发提问〕那么,我国的淡水湖主要分布在哪儿呢?
八年级地理教案反思万能篇5
一、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加强课堂教学,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培养学生。
二、学情分析
班级学生通过七年级地理教材的学习,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世界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地理学习方法已基本掌握。但由于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在教学中要注重分层次,面向全体,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由于地理是科,学生重视不够,这是一部分学生地理成绩提高不上来的重要原因。八年级下学期面临会考,从现在起必须做些工作,加强学生的重视,为地理会考取得好成绩打下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的编写,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建立新的教材结构。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情境,使学生能够做到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册教科书始终如一地注意巩固和强化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地理概念、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的过程中,获得基本技能和表达、交流等能力的训练。教科书结构设计中加大了的力度。力图加强地理教学中的学生活动,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实践的教学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共分三节。主要学习中国的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况、我国的民族政策等。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的基本情况,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立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共分三节。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分布。重点介绍了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指出了我国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共分三节。介绍了中国的交通、农业和工业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分析影响交通、农业和工业分布的因素。
四、教学任务:
1、通过本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2、认识中国的自然环境,了解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况,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并能分析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影响。
3、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资源所面临的现状,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
4、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概况以及取得的成就。了解交通运输网络和工业、农业的地区分布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学会合理地选择交通运输方式。
5、继续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6、通过八年级《地理》上册的课程学习,使学生真切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祖国的伟大和美好,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的人地观。
五、完成本期教学任务的具体措施
1、必须以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充分备课,吃透课标和教材,力求每节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排除疑点。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进行分层次教学,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
3、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学法指导,和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4、突出地理学的和特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和特征的认识。
5.密切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6.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寓德育与教学之中。
六、课时安排
八年级地理教案反思万能篇6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的产生及受力状况。在学习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判读原理图和示意图的能力,训练学生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读图能力培养和课后活动的教学分析
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区)的等压线和风向图”是训练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也是训练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的很好途径,教师不能忽视这一教育功能,应该充分利用此图达到训练的&39;目的,另外本课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因此也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不能放任学生自由阅读,潦草而过。
关于风的形成和风的方向的教学分析
关于风的形成是本课重点的知识内容,而风向的确定则是本课的难点知识,确定风向的关键是明确几种力的关系,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这种力在气压场中如何绘制应该使学生明确,无论等压线的表现形式如何,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空气一旦运动起来,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转偏向力只影响空气运动的方向而不影响空气运动的速度,当这两个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如果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这个运动的过程,教材中用一幅图像加以表示。这种风向只会出现在高空大气中,而近地面的风,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摩擦力既改变力的方向,又会对风速产生一定影响,当三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篇。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必让学生了解,学生只要知道结论即可。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的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内容,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引导学生判读教材提供的图像“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明确绘制水平气压梯度力应该注意的问题: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与等压线相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当空气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如果只受到两个力的影响,二力平衡风向如何表示,这部分内容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图像资料,如能够提供学生动画演示有助于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如何逐步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最终达到二力平衡,使风向达到稳定。在近地面的风除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外,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需要学生了解,但三力达到平衡后的风向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图像资料加以了解,学生了解了平直等压线中风向的绘制方法后,可以结合教材提供的“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区)的等压线和风向”示意图,引导学生学会绘制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等压线呈闭合状态时的风向,并能够总结出风向偏转的规律。本节课教学注意指导学生绘制示意图的方法,训练学生绘图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关于热力环流的教学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材配置了一幅图像,说明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图像时应特别注意a、b、c三地受热不同,出现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运动,由于这种运动导致高低空空气密度不同,因而使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高低的不同,如果不是在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不具可比性;同一水平面气压高低出现差异,就会产生空气的水平运动,这就是风。
关于热力环流的教学建议
本节课以讲授法为主,但应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注意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在引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总结学过的太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的特点,由各纬度冷热不均引导学生分析大气的运动特点。在学生明确了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后,运用教材提供的热力环流示意图逐步分析冷热不均首先引起大气的垂直运动,由于垂直运动导致不同高度大气密度不同,使得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不同地区出现气压差异从而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了热力环流。热力环流在实际生活中是存在的,教材提供了一段阅读材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段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在城市与郊区会出现热力环流现象,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感受到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示例
【教学重点】①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②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
【教学过程】
(引课)地球表面各纬度获太阳辐射多少有何不同?总结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的规律。
(学生阅读教材“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示意图思考)空气受冷热不同,其运动有何不同?→受热地区空气上升运动,受冷地区空气下沉运动。大气垂直运动的结果是什么?→导致大气密度发生变化,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高低不同→空气水平运动,从而形成环流。分析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说明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热力环流现象。
(板书)一、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学生阅读教材“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此图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含义以及绘制的方法。并说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板书)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风的方向
(学生阅读教材关于“二力平衡的风向”示意图或教师展示二力平衡的动画过程)教师讲解二力达到平衡的过程中,风向如何偏转,当二力平衡时,风向的特点,并向学生说明,在实际的大气运动中,这种风向只在高空,不考虑摩擦力的情况下才可能出现,而在近地面,必须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因此风向是在三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达到平衡后才可能稳定。
(学生阅读教材中“一月海平面的等压线和风向”图)教师指导学生绘制闭合等压线中三力平衡时的风向,并引导学生总结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空气运动的规律。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识,因此教师的讲授较为重要,虽然本课教师的讲授较为突出,但学生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由浅入深的问题,并借助计算机动画演示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另外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及相关图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使问题,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并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板书设计】
第三节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风的方向
八年级地理教案反思万能篇7
【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农业发展
【教学难点】
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个小组5~6个同学为宜;部分同学准备事先搜集好的相关图片及信息材料。
2.教学课件:有关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咱们生活在北方地区,对北方地区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已经很了解了,那么南方地区在这些方面跟咱们雷同吗?有谁去过南方地区,跟大家谈一谈你的所见所闻。
学生自由发言
一、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播放有关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录像资料。
教师:从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那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引导学生观察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以及中国地形图,找出北方和南方地区的范围以及它们之间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板书:1、从地形上
教师:从地形图上看,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势的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上。具体来说,两个区域在地形上有何差异呢?各有一些什么地形区?
学生: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有:高原、平原等,主要地形区:西部是黄土高原,东部是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南方地区主要的地形有: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等,地形比较复杂,主要地形区:西部是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东部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
板书:2、从气候上
教师:从气候上,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有什么差异?
引导学生观察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四个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强调:哈尔滨和北京代表北方地区,武汉和广州代表南方地区。
学生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教师:北方地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在25℃左右,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年降水量较少,主要集中在7、8月,降水季节变化比较明显;而南方地区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接近30℃,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年降水量较多,各月降水都比较丰富。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而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学生完成教材活动“秦岭-淮河南北两侧的自然地理状况”
板书:3、从河流流量上
引导学生观察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中的长江和黄河流量过程线图
教师:长江和黄河的河流流量有何差异?为什么?
学生讨论
八年级地理教案反思万能篇8
教学过程: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知道东北有哪些城市吗?你们知道这些城市是怎样分布的吗?
学生自由发挥
教师:好,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说的都不错,但是比较杂乱,那么今天老师带领大家从地理角度来系统分析学习东北地区的城市分布,学完之后你将有所收获。
课堂活动
合作探究:老师给出一幅东北地区城市与铁路分布图,结合课文35页活动题让学生找出相关城市。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思考课件给出的前两个问题。第三个问题,给出一张铁路分布图,让学生在图中找出东北地区主要铁路干线——京哈线、哈大线、滨州线、滨绥线,强调每条铁路干线的起止城市名称。老师引导学生总结东北城市的分布特点:东北地区是中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分布,特别是哈大线、滨州线、滨绥线沿线地区。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及小字部分文字,归纳出哈尔滨、长春、沈阳三个省会城市的主要特点。出示课件加深记忆。
思维升华:大连是一个北方城市,为什么“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呢?在大连举办国际服装节,有哪些优势条件?
老师提示:结合前面学习人口分布特点的方法从地理位置、气候、交通运输条件等方面分析。出示课件,加深理解。
小结:给出本节课的一个学习框架,让学生填空,目的是对本节进行梳理,加强记忆。
课堂检测:
一、猜猜我是谁
1.在东北的三大平原中我的人口密度最小。我是__三江平原_______。
2.我是东北三省中人口密度的省区。我是____辽宁省___。
3.我是东北地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我是____满族_。
4.我连接了哈大线、滨洲线和滨绥线。我是__哈尔滨_____。
二、能力提升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东北地区中南部人口较稠密的原因。
教师总结:中南部以平原为主;农耕发达;工业和交通运输发达;开发历史悠久等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学习目标(学会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能学以致用,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以及重难点(理解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的掌握程度。
八年级地理教案反思万能篇9
一、地势和地形
1、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⑴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为山地、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
⑵三级阶梯概况
阶梯名称海拔高度主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4000米以上高原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缘
第二级阶梯1000~2000米高原、盆地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
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500米以下丘陵、山地、平原、盆地相间分布东南丘陵、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⑶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对我国气候、河流、交通产生的影响:①对气候的影响: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的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了丰沛的降水。②对河流的影响:西高东低的地势,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入海洋;河流从高一级阶梯向低一级阶梯流动时,落差大,产生巨大的水能。③对交通的影响: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2、地形复杂多样(P24中的图2.4)
⑴四大高原的特点:青藏高原:世界屋脊,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黄土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黄土分布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
内蒙古高原:我国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垠。
⑵三大平原特点:
东北平原:我国面积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广布。
华北平原:我国最完整的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
长江中下游平原:我国最低平的平原,河湖密布,的“鱼米之乡”。
⑶四大盆地特点:
塔里木盆地:我国面积盆地,有我国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和我国内流河——塔里木河。准噶尔盆地:我国面积第二大盆地,相对湿润。
柴达木盆地:我国地势的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四川盆地:也称“紫色盆地”,西部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农业发达,物产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⑷主要山脉(P26中的图2.6)
①东西走向的三列:北列:天山——阴山;中列:昆仑山——秦岭;南列:南岭。
②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列:长白山——武夷山;东列:台湾山脉。
③西北——东南走向的三列:北列:阿尔泰山;中列:祁连山;南列:巴颜喀拉山。
④南北走向的三列:北列:贺兰山;中列:六盘山;南列:横断山区。
⑤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米,是世界第一高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
⑥中国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南岳衡山(湖南),北岳恒山(河北),中岳嵩山(河南)。
⑸主要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3、山区面积广大
⑴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⑵山区的开发利用:
有利条件: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森林、矿产、生物资源、山区水能丰富。
不利条件:地形崎岖,交通不便,易发生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开发利用山区时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山地灾害的发生。
二、气候多样、季风显著
1、南北气温的差异
⑴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北寒南暖,而越往北气温就越低。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北方比南方获得的太阳热量少,气温低;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而南方由于山岭的阻挡,受到的影响较小。
一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⑵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在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全国普遍高温,大多数地方南北相差不大。原因:主要受纬度影响,南北获得的太阳热量差不多。
⑶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x疆的吐鲁番。
⑷我国温度带的划分:①依据:A、农业生产的实际;B、将≥10℃持续期内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气温总和,称为活动积温,它是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针。②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P33中的图2.15)
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高原气候区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一年一熟两年三熟到一年两熟一年两熟到三熟一年三熟一个一熟
2、东西干湿的差异
⑴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⑵我国降水最多地方是台湾省的火烧寮;最少地方是x疆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⑶根据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可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类型。(P36中的图2、17)
地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干湿状况降水量>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降水量<蒸发量
植被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多荒漠
3、我国气候特点
⑴季风气候显著:①季风:季风是指随季节变化而变更风向的风。②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差异是形成我国季风的主要原因。③季风气候的特征:冬季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吹偏南风,温暖湿润。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不明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其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P39中的图2.21)⑤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区别:季风区降水丰富,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⑥我国东部地区主要的降水形式:锋面雨。
⑵气候复杂多样:(P42中的图2.26)①东部: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②西北部:温带大陆性气候。③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区):高原山地气候。
4、我国气候的影响
⑴气候复杂多样,有利于发展多种农业经济,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各种动植资源极其丰富。
⑵季风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降水量最多的时候,也是气温的时候,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时期,雨热搭配为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⑶容易带来各种灾害性天气。冬季风活动强烈,会爆发寒潮;夏季风活动不稳定,也会导致水旱灾害的发生。
主要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寒潮、台风、旱灾、洪涝等。其中水旱灾害是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最常见且分布范围最广的一种气候灾害。
八年级地理教案反思万能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地图能够准确指出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以及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的分布。
2、使学生了解台湾省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物产,学会分析农产品和气候、地形的关系,培养学生区域地理分析能力。
3、使学生了解台湾省的经济特点。
4、通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台湾省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增强台湾与祖国大陆早日统一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以及台湾岛、澎湖列岛、钓鱼岛的分布。
认识到台湾省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
课件展示 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歌《乡愁》,用诗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台湾省。
体会诗歌的 情感、意境,体会诗中台湾与祖国的骨肉之情。
调动多种感官;创设诗意情境;激发同学们热爱祖国的感情,激发同学们学习本课的热情,揭示本节课题。
2、读图,归纳主要信息
课件出示 台湾在地球上位置图、台湾地形图,引导学生读图,找出图中信息,看看台湾省的位置、范围以及与大陆哪个省最近,读图归纳出台湾地形、气候等特征。
使学生加深对地图的阅读以及归纳能力,在学习中明确方向。培养读图以及归纳地理事物能力。
3、案例活动教学
学生分组讨论课堂活动,利用比例尺计算台湾与祖国的距离,阅读书中资料。
根据比例尺量图计算福州到基隆,厦门到高雄的距离。阅读活动资料,讨论回答问题
该部分主要是通过地理的位置计算,从而得出台湾与祖国的距离很近,从情感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总结该部分要点
根据同学们的读图以及归纳情况,教师对同学们的答案进行总结。并且引出下课时内容。
让学生掌握该部分内容的基本知识。
二、美丽富饶的宝岛
播放台湾农产品图,引导学生归纳台湾丰富的资源。
掌握台湾农产品的的基本情况,了解台湾是一个富饶的宝岛。
⑴位置: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相望,位于东海、南海、台湾海峡、太平洋之间。
⑵范围:我国的岛屿台湾岛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小岛组成。
⑶居民:2300万,汉族占97﹪,多是明清以来广东和福建两省移民的后代,是我们的骨肉同胞。
⑷台湾是祖国领土的证据:地缘、血缘、历史和文化渊源。(P34中的活动2)
⑸自然环境:
①地形:岛内西部是平原,约占1/3;中东部是山地,约占2/3。
②气候:北回归线穿过南部,大部分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只有南部是热带季风气候、。
③资源:水果、森林、盐库
④台湾之最:玉山是台湾的山,浊水溪是台湾最长的河,日月潭是台湾的湖泊。樟 树是台湾最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
三、出口导向型经济
⑴经济: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即出口导向型经济。
⑵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的有利因素:
①优越条件,海岛多港口。
②丰富廉价高素质劳动力。
③政策支持,吸引外资。
⑶工业分布特点:分布在西部地区。
原因:
①位于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为工业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②大陆移民首先到达,最早开发的地区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
④海运便利
⑷主要城市:台北是省会,是台湾的城市;高雄是台湾第二大城市也是港口;台南 是台湾省最早的城市;新竹是台湾的“硅谷”。
八年级地理教案反思万能篇11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我国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2.掌握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途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使用图表资料分析水资源特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水资源的珍贵,培养他们树立珍惜水资源的思想观念,促进他们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重点
1.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2.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途径。
●难点
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展示:缺水图片
师:看到这些资料,你的第一感受是什么?
生:人们的生活、生产离不开水,没有水,人类就很难生存
师:水是生命之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中国水资源
[板书]中国水资源
师:我国水资源总量2.8亿立方米,位于世界第四位,可谓“丰水国”,但是,我国水资源司司长吴季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说:中国是个缺水的国家。这是不是矛盾了呢?
转折:要了解我国水资源状况,首先来看它的分布。
[板书]一、水资源分布特点
[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师:我国降水量分布有什么特点
生:东南多,西北少,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展示]《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师:我国的水资源空间分布特点如何?
生: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板书]1、空间分布:东多西少,南多北少
师:那一个地区的水资源多少与降水有什么关系?
生:降水多的地方,水资源丰富;降水少的地区,水资源短缺。
[投影]练习:找出以下地区的水资源状况
地区水资源状况
海南岛
横断山脉
辽东半岛
东北平原西部
塔里木盆地
[投影]“阅读”——目前,我国660座城市中就有2/3缺水,有110座左右是严重缺水。其中有15个省、区、市的人均水资源量严重低于缺水线,7个省市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人类生存起码的要求。由于缺水,全国每年工业总产值的损失大约2000亿人民币。
师:我国闹水荒严重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哪?
生:西北。(因为这里水资源短缺)
[展示]《中国水资源分布图》
师:同学们再看看,我国闹水荒严重的城市在哪?
生:华北地区
师:为什么地处在水资源过渡带的华北成了水荒严重的地区?
生:分组讨论,说原因——
一方面:人口密集、农业发达(耕地占了全国的38%,水资源却只有6%,水土资源比例的严重失调)、工业集中,需水量大。另一方面,我国南方40%的土地,河流径流量就占全国的80%,而占全国60%土地的北方,河流径流量只有20%。——水资源供不应求,形成水荒。
师:水资源的南北分布不均,导致我国北方普遍缺水。而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还有没有人为因素呢?
生:有。水浪费,水污染(他们会加剧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程度)。
[投影]“阅读”——我国水质现状
[小结]
师:由于降水的影响,我国水资源不仅在空间上存在分布差异,在时间上变化也很大。
[板书]2、时间:
生活动:
观察:资料一“长江、黄河的年径流量逐月变化图”和资料二“我国部分流域分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图”
思考:我国东部将水的季节变化对河流的水量产生什么影响?
生讨论、回答:
使降水多集中在5——9月份,夏秋季节,东部地区降水多,河流水量大增,形成汛期;冬春季节,降水少,水量小,形成枯水期。
师:如此分析,同学们应该知道我国水资源的季节分配特点了吧.
生:夏秋多,冬春少
[板书]2、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
生活动:
观察:资料二“我国部分流域分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图”
思考:河流水量年内分配不均,那年际分配情况如何?
生:有多有少,变化大。
[板书]2、时间分布: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
师:从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中,我们可以看到存在什么问题:
生:分布不均
师:这一不均,就造成了我国许多地区出现频繁的旱涝灾害。水多的地方易涝,水少的地方易旱,夏秋季节易涝,冬春季节易旱。
[展示]图片:西北干旱、受淹的棉花田、洪涝、干枯的水库
生:说图片含义
师:少水区“盼水”,多水区“怕水”,夏季要防洪,冬春季要抗旱。根据水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的问题,大家想想,有什么措施可以对症下药,解决它们?
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生:针对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修建水库(水库作用)
针对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
补充:
1、关于水库:
师:解放后,中国政府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大、中小型水库8万多座,其中一部分还成了我国重要的水电站。
生活动:做课本70页找水电站练习。
2、关于跨流域调水工程:
[展示]我国跨流域调水工程示意图
师: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措施。我国目前北方已建好的有“引滦入津”“引黄济青”和
“引滦入唐”工程。
师:除此之外,在建的跨流域工程是什么?
生:南水北调
师:南水北调工程指的是把那里的水调到哪里去?解决那里的缺水问题
生:……
师:南水北调工程是毛泽在1952年提出的,经50年的专家论证,20__年12月27日,终于在东线首先动工。
师:为什么要首先在东线动工?大家不妨结合课本材料,探讨一下首先选择动工东线的原因。
生:讨论活动,代表发言。
师点明:
1、西线主要解决西北缺水问题。
2、中线方案从丹江口水库开始,沟通4大水系。
3、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构成了我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合济”的新格局。
师:兴修水水库、水电站、跨流域调水等水利工程,可以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但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生:不能,因为,水利工程并没有增加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也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均量。
师:缓解我国水资源不足的方法有哪些
生:节约用水、治理水污染、保护水资源
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对我国的水资源国情有了怎样的了解?
生:……(请2到3位学生回答,教师作适当的评价)
[活动]讨论——你认为“调水”和“节水”那个重要?
生:……(针对我国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从我国水资源利用上来看,一方面水资源供应紧张,缺水状况仍在加重,另一方面,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大,此外,水污染也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节水”比“调水”更重要。)
[展示]节水标志
师:为了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山更美,也为了人类的生存,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记住节水的标志,就像对待掌上的珍珠一样珍惜每一滴水
调查调查家庭用水情况,并对你和你的家人用水情况做出评价,提出合理节水建议和措施
板书设计:
中国水资源
一、水资源分布特点解决措施
1、空间上:东多西少,南多北少跨流域调水
分布不均,易造成洪涝灾害
2、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年际变化大修建水库
二、缓解缺水问题的有效途径
节约用水、科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八年级地理教案反思万能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及成因;能源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②学会区域空间定位方法以及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学会利用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和归纳区域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综合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语言的概括、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看图,析图,讨论等方式识记相关结论。
②教师采用图导图讲图练的教法及联系现实热点,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认识到青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培养环保意识及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②以“人地关系”作为教学的线索,让学生了解、认识和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关系。
六、教学重点:“高”“寒”自然地理特征对自然景观、农牧业及自然资源的影响。
七、教学难点:“高”“寒”环境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八、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
九、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图导图讲图练法
十、课时安排:一课时
十一、教学过程:
课前知识准备:(课前让学生自行复习本课可能用到的高中地理必修3的第一章知识,完成教学案上会做的基础题。)
导入新课:播放李娜的《青藏高原》,营造上课的氛围,铃响后点鼠标引入课题,再点鼠标呈现本课的三个复习目标,继续点鼠标呈现:复习目标1。
1、位置和范围(5分钟)
(屏幕显示)一级阶梯图(标明青藏地区面积)、青藏地区周边省区图,主要山脉图
要求:学生看图,识别区域及讨论,并回答:
①青藏地区方位,在哪一阶梯,面积?
②周边有哪些省份?
③提问青藏地区的范围是什么?
学生讨论的结论:
然后让学生自画草图,标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雅鲁藏布江等地理事物,进行巩固。
(承转: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那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是什么呢?)
2、区域地理特征(1分钟)
处理本目标,对中上等学生来说,教师提问学生直接回答就可以了。对落后生则仍需要:点鼠标呈现青藏地区的三级阶梯图,青藏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差异图,青藏地区降水图
提问:
①青藏地区地形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
②青藏地区气温与降水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
(承转:高与寒是青藏地区的明显的区域特征,这一特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3﹑区域地理特征影响(25分钟)
播放韩红的《天路》视频,学生观看,教师以该视频为主线,不断点停画面,进而引出目标讲解。
呈现本目标的&39;知识结构图并板书,然后依据此结构展开讲解。(见课件)
点鼠标呈现青藏地区地形图,冰川景观图,学生看图。
提问:①地势的高低与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有何关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老师三江源头、黄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及流向等,讲清三江源与三江并流的差异。)
②高寒的特征对植被有何影响呢?
点鼠标呈现青藏地区2幅植被景观图,学生看图回答:植被类型有哪些?
③对农业地影响?
点鼠标呈现农作物景观图,分布图,农作物种类图,我国四大牧区图和短片青藏牧区简介,学生看图讨论。
让学生自己设问:农作物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农作物的特性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
畜牧业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主要牲畜的特性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
④对居民风俗习惯影响?
点鼠标呈现藏民的服饰图,舞蹈图,学生看图讨论其特点及原因
⑤对聚落影响?
点鼠标呈现一住宅景观图,一聚落分布图,学生看图讨论其特点及分析原因。
⑥地形地势对交通建设有何影响?(交通不便)
(屏幕显示链接青藏铁路建设的相关视频、图等资料)
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线?有那三大难题?为什么现在才建?建设铁路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后回答)(后老师并归纳分析:山区自然条件对陆路建设的影响,如何分析铁路线建设的意义及区位,
教会学生回答此类问题一般性方法
⑦对资源的影响?
(屏幕显示)太阳能灶、地热发电站、雅鲁藏布江拐弯处森林、察尔汗盐湖等图、
旅游风光等图片和介绍。
提问:青藏地区蕴藏着哪些自然资源?为什么这里水能、太阳能、地热能资源丰富?
(生看图回答,并分析原因,提示学生用某些知识)
最后呈现资源分布图,让学生找出以上主要资源的位置。
高寒畜牧业
十二、课堂:(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