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教案 >

初二数学教案设计

时间: 新华 八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什么才算好的初二数学教案设计?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二数学教案设计,供大家参考。

初二数学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领会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方法,发展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感受逆向思维的意义,掌握因式分解的基本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推理能力,体会“化归”与“换元”的思想方法,形成灵活的.应用能力.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理解完全平方公式因式分解,并学会应用.

2.难点:灵活地应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3.关键:应用“化归”、“换元”的思想方法,把问题进行形式上的转化,达到能应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目的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方法,在教师适当指导下完成本节课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知

【问题牵引】

1.分解因式:

(1)-9x2+4y2;(2)(x+3y)2-(x-3y)2;

(3)x2-0.01y2.

【知识迁移】

2.计算下列各式:

(1)(m-4n)2;(2)(m+4n)2;

(3)(a+b)2;(4)(a-b)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两道题,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3.分解因式:

(1)m2-8mn+16n2(2)m2+8mn+16n2;

(3)a2+2ab+b2;(4)a2-2ab+b2.

【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的角度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

解:

(1)m2-8mn+16n2=(m-4n)2;

(2)m2+8mn+16n2=(m+4n)2;

(3)a2+2ab+b2=(a+b)2;

(4)a2-2ab+b2=(a-b)2.

【归纳公式】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a±b)2.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

(1)-4a2b+12ab2-9b3;

(2)8a-4a2-4;

(3)(x+y)2-14(x+y)+49;(4)+n4.

【例2】如果x2+axy+16y2是完全平方,求a的值.

【思路点拨】根据完全平方式的定义,解此题时应分两种情况,即两数和的平方或者两数差的平方,由此相应求出a的值,即可求出a3.

三、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课本P170练习第1、2题.

【探研时空】

1.已知x+y=7,xy=10,求下列各式的值.

(1)x2+y2;(2)(x-y)2

2.已知x+=-3,求x4+的值.

四、课堂总结,发展潜能

由于多项式的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因此把整式乘法公式反过来写,就得到多项式因式分解的公式,主要的有以下三个:

a2-b2=(a+b)(a-b);

a2±ab+b2=(a±b)2.

在运用公式因式分解时,要注意:

(1)每个公式的形式与特点,通过对多项式的项数、次数等的总体分析来确定,是否可以用公式分解以及用哪个公式分解,通常是,当多项式是二项式时,考虑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当多项式是三项时,应考虑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2)在有些情况下,多项式不一定能直接用公式,需要进行适当的组合、变形、代换后,再使用公式法分解;(3)当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时,应该首先考虑提公因式,然后再运用公式分解.

五、布置作业,专题突破

初二数学教案设计篇2

考标要求:

1体会因式分解法适用于解一边为0,另一边可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的一元二次方程;

2会用因式分解法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难点:用因式分解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左边是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右边是零的形式。

一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解方程(2+x)(x-3)=0,就相当于解方程()

A2+x=0,Bx-3=0C2+x=0且x-3=0,D2+x=0或x-3=0

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思路是降次,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解方程的过程:

(1)解方程:,小明的解法是:解:两边同除以x得:x=2;

(2)解方程:(x-1)(x-2)=2,小亮的解法是:解:x-1=1,x-2=2或者x-1=2,x-2=1,或者,x-1=-1,x-2=-2,或者x-1=-2,x-2=-1∴=2,=4,=3,=0

其中正确的是()

A小明B小亮C都正确D都不正确

3下面方程不适合用因式分解法求解的是()

A2-32=0,B2(2x-3)-=0,,D

4方程2x(x-3)=5(x-3)的根是()

Ax=,Bx=3C=,=3Dx=

5定义一种运算“※”,其规则为:a※b=(a+1)(b+1),根据这个规则,方程x※(x+1)=0的解是()

Ax=0Bx=-1C=0,=-1,D=-1=-2

二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6方程(1+)-(1-)x=0解是=_____,=__________

7当x=__________时,分式值为零。

8若代数式与代数式4(x-3)的值相等,则x=_________________

9已知方程(x-4)(x-9)=0的解是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_______.

10如果,则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a+bx=0的解是_________

三解答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1解方程

(1)+2x+1=0(2)4-12x+9=0

(3)25=9(4)7x(2x-3)=4(3-2x)

12解方程=(a-2)(3a-4)

13已知k是关于x的方程4k-8x-k=0的一个根,求k的值。?

14解方程:-2+1=0

15对于向上抛的物体,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有如下关系:h=vt-g,其中h是上升到高度,v是初速度,g是重力加速度,(为方便起见,本题中g取10米/),t是抛出后所经过的时间。

如果将一物体以每秒25米的初速向上抛,物体多少秒后落到地面

初二数学教案设计篇3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二次根式的性质。

2.内容解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二次根式概念的基础上,结合二次根式的概念和算术平方根的概念,通过观察、归纳和思考得到二次根式的两个基本性质.

对于二次根式的性质,教材没有直接从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得到,而是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先通过“探究”栏目中给出四个具体问题,让学生学生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就具体数字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再分析这些结果的共同特征,由特殊到一般地归纳出结论.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二次根式的性质的过程,并理解其意义;

(2)会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3)了解代数式的概念.

2.目标解析

(1)学生能根据具体数字分析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由特殊到一般地归纳出二次根式的性质,会用符号表述这一性质;

(2)学生能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3)学生能从已学过的各种式子中,体会其共同特点,得出代数式的概念.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二次根式的性质是二次根式化简和运算的重要基础.学生根据二次根式的概念和算术平方根的意义,由特殊到一般地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质后,重在能灵活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和解决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由于学生初次学习二次根式的性质,对二次根式性质的灵活运用存在一定的困难,突破这一难点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好每一道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培养其灵活运用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二次根式性质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探究性质1

问题1你能解释下列式子的含义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每一个式子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式子都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平方.

问题2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填空,并说出得到结论的依据.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让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说出得到结论的依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或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得出结论,为归纳二次根式的性质1作铺垫.

问题3从以上的结论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质:(≥0).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概括出二次根式的性质1,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例2计算

(1);(2).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巩固二次根式的性质1,学会灵活运用.

2.探究性质2

问题4你能解释下列式子的含义吗?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每一个式子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些式子都表示一个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

问题5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填空,并说出得到结论的依据.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让学生展示其思维过程,说出得到结论的依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计算或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得出结论,为归纳二次根式的性质2作铺垫.

问题6从以上的结论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这个规律吗?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归纳得出二次根式的性质:(≥0)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概括出二次根式的性质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例3计算

(1);(2).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巩固二次根式的性质2,学会灵活运用.

3.归纳代数式的概念

问题7回顾我们学过的式子,如,(≥0),这些式子有哪些共同特征?

师生活动:学生概括式子的共同特征,得出代数式的概念.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式子的共同特征,形成代数式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4.综合运用

(1)算一算:

【设计意图】设计有一定综合性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灵活运用的能力,第(2)、(3)、(4)小题要特别注意结果的符号.

(2)想一想:中,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当≥0时,等于多少?当时,又等于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的设计,加深学生对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思维.

(3)谈一谈你对与的认识.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二次根式性质的理解.

5.总结反思

(1)你知道了二次根式的哪些性质?

(2)运用二次根式性质进行化简需要注意什么?

(3)请谈谈发现二次根式性质的思考过程?

(4)想一想,到现在为止,你学习了哪几类字母表示数得到的式子?说说你对代数式的认识.

6.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16.1第2,4题.

五、目标检测设计

1.;;.

【设计意图】考查对二次根式性质的理解.

2.下列运算正确的是()

A.B.C.D.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进行化简的能力.

3.若,则的取值范围是.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一个数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理解.

4.计算:.

【设计意图】考查二次根式性质的灵活运用.

初二数学教案设计篇4

一、学习目标: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算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难点:探索多项式与单项式相除的运算法则的过程

三、合作学习:

(一)回顾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二)学生动手,探究新课

1.计算下列各式:

(1)(am+bm)÷m(2)(a2+ab)÷a(3)(4x2y+2xy2)÷2xy.

2.提问:①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②还有什么发现吗?

(三)总结法则

1.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___________,再把所得的商______

2.本质: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______________

四、精讲精练

例:(1)(12a3-6a2+3a)÷3a;(2)(21x4y3-35x3y2+7x2y2)÷(-7x2y);

(3)[(x+y)2-y(2x+y)-8x]÷2x(4)(-6a3b3+8a2b4+10a2b3+2ab2)÷(-2ab2)

随堂练习:教科书练习

五、小结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2、应用单项式除法法则应注意:

A、系数先相除,把所得的结果作为商的系数,运算过程中注意单项式的系数饱含它前面的符号

B、把同底数幂相除,所得结果作为商的因式,由于目前只研究整除的情况,所以被除式中某一字母的指数不小于除式中同一字母的指数;

C、被除式单独有的字母及其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不要遗漏;

D、要注意运算顺序,有乘方要先做乘方,有括号先算括号里的,同级运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

E、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

初二数学教案设计篇5

求数的平方根和立方根的运算是数学的基本运算之一,在根式运算、解方程及几何图形解法等问题中经常要用到。学习立方根的意义在于:(1)它有着广泛应用,因为空间形体都是三维的,关于有关体积的计算经常涉及开立方。(2)立方根是奇次方根的特例,就像平方根是偶次方的特例一样,立方根对进一步研究奇次方根的性质具有典型意义。

教学目标:1、能说出开立方、立方根的定义,记住正数、零、负数的立方根的不同结论;能用符号表示a的立方根,并指出被开方数、根指数,会正确读出符号,知道开立方与立方互为逆运算。2、能依据立方根的定义求完全立方数的立方根。教学重点是:立方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求法。在教学中突出立方根与平方根的对比,弄清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这样做既有利于巩固平方根的概念,又便于加深对立方根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体现教师的导向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是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过程中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把教师的点拨和学生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创设情境。

在课堂的引入上采用了一个求立方根的实际应用问题,已知体积,求正方体的棱长。由实际应用问题是学生易于接受。再对已学过的相似运算---平方根进行复习,为接下来与立方根进行比较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为他们布置了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看书。自己找出立方根的基本概念。关于立方根的个数的讨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考虑到这个结论与平方根的相应结论不同,采用了先启发学生思考的办法,用“想一想”提出有关正数、0、负数立方根个数的思考题,接着安排一个例题,求一些具体数的立方根,在学生经过思考并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之后,自己总结出结论。其后,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区别,强调:用根号式子表示立方根时,根指数不能省略;以及立方根的性。考虑到如果教学计划提前完成,我在练习卷之外,还准备了一些易混淆的命题让学生判断、区分,巩固所学内容。

本节内容设计了两课时完成,在第二课时进一步深入学习立方根在解方程,以及与平方根部分的综合应用。

初二数学教案设计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在条件和结论上的区别,体会互逆的思维过程;

2、能熟练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定理。

二、试一试

自学指导:平行线性质公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思考下列各题,你能利用平行线性质公理解决它们吗?

2、充分思考后自学教材P229-231,学完后合上课本完成下列各题,注意逻辑和书写。

(1)已知,如图,直线a∥b,∠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请根据平行线性质公理证明∠1=∠2

由此得平行线性质定理1:

(2)已知,如图,直线a∥b,∠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请根据平行线性质公理或上题已证的定理证明∠1+∠2=180°

由此得平行线性质定理2:

三、练一练

1、已知:如图,直线a,b,c被直线d所截,且a∥b,c∥b

(1)求证:a∥c

(2)请将(1)题证得的结论用一句话总结出来

2、利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证明“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相等”。

五、记一记

1、两直线平行的性质公理及两个性质定理;

2、平行线的性质补充结论

(1)垂直于两平行线之一的直线必垂直于另一条直线

(2)夹在两平行线之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3)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4)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

(5)如果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于另一个角的两边,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者互补

B组:请在补充结论中选择你感兴趣的进行证明:

初二数学教案设计篇7

教学

目标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物,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会识别并能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2.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重点

难点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教具

准备剪刀、纸(含平行四边形、字母NS)、教学挂图、直尺

教学

方法

手段观察、比较、讨论、动手操作

教学

过程一.新课

1.教师取一个门框上固定门的铰连让学生观察是不是左右对称?

2.出示教学挂图:_、飞机、奖杯的实物图片

将实物图片进一步抽象为平面图形,对折以后问学生发现了什么?

生: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

师;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教师先示范,让学生认识_城楼图的对称轴,然后让学生再找出飞机图、奖杯图的对称轴各在哪里。

3.练习:(出示小黑板)

(1)P57“试一试”

判断哪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试着画出对称轴。

估计学生会将平行四边形看作是轴对称图形,可让两个学生到讲台前用平行四边形纸对折一下,看对折以后两部分是否完全重合。由此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2)用剪刀和纸剪一个轴对称图形。

初二数学教案设计篇8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解下列方程:

(1)x2-4x+7=0(2)2x2-8x+1=0

老师点评: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如何解左边不含有x的完全平方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以及不可以直接开方降次解方程的转化问题,那么这两道题也可以用上面的方法进行解题.

解:略.(2)与(1)有何关联?

二、探索新知

讨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先将已知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化二次项系数为1;

(3)常数项移到右边;

(4)方程两边都加上一次项系数的一半的平方,使左边配成一个完全平方式;

(5)变形为(x+p)2=q的形式,如果q≥0,方程的根是x=-p±q;如果q<0,方程无实根.

例1解下列方程:

(1)2x2+1=3x(2)3x2-6x+4=0(3)(1+x)2+2(1+x)-4=0

分析:我们已经介绍了配方法,因此,我们解这些方程就可以用配方法来完成,即配一个含有x的完全平方式.

解:略.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9页练习2.(3)(4)(5)(6).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

1.配方法的概念及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2.配方法是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通法,它的重要性,不仅仅表现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也可通过配方,利用非负数的性质判断代数式的正负性.在今后学习二次函数,到高中学习二次曲线时,还将经常用到.

五、作业布置

教材第17页

初二数学教案设计篇9

学习目标

1、通过运算多项式乘法,来推导平方差公式,学生的认识由一般法则到特殊法则的能力。

2、通过亲自动手、观察并发现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并能从广义上理解公式中字母的含义。

3、初步学会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学习重难点重点是平方差公式的推导及应用。

难点是对公式中a,b的广泛含义的理解及正确运用。

自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看一看

认真阅读教材,记住以下知识:

文字叙述平方差公式:_________________

用字母表示:________________

做一做:

1、完成下列练习:

①(m+n)(p+q)

②(a+b)(x-y)

③(2x+3y)(a-b)

④(a+2)(a-2)

⑤(3-x)(3+x)

⑥(2m+n)(2m-n)

想一想

你还有哪些地方不是很懂?请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计算对不对?若不对,请在横线上写出正确结果.

(1)(x-3)(x+3)=x2-3(),__________;

(2)(2x-3)(2x+3)=2x2-9(),_________;

(3)(-x-3)(x-3)=x2-9(),_________;

(4)(2xy-1)(2xy+1)=2xy2-1(),________.

2.(1)(3a-4b)()=9a2-16b2;(2)(4+2x)()=16-4x2;

(3)(-7-x)()=49-x2;(4)(-a-3b)(-3b+a)=_________.

3.计算:50×49=_________.

应用探究

1.几何解释平方差公式

展示:边长a的大正方形中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

(1)请计算图的阴影部分的面积(让学生用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

(2)小明将阴影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长与宽是多少?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积吗?

图2

2.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103×93(2)59.8×60.2

拓展提高

1.阅读题:

我们在计算(2+1)(22+1)(24+1)(28+1)(216+1)(232+1)时,发现直接运算很麻烦,如果在算式前乘以(2-1),即1,原算式的值不变,而且还使整个算式能用乘法公式计算.解答过程如下:

原式=(2-1)(2+1)(22+1)(24+1)(28+1)(216+1)(232+1)

=(22-1)(22+1)(24+1)(28+1)(216+1)(232+1)

=(24-1)(24+1)(28+1)(216+1)(232+1)

=……=264-1

你能用上述方法算出(3+1)(32+1)(34+1)(38+1)(316+1)的值吗?请试试看!

2.仔细观察,探索规律:

(x-1)(x+1)=x2-1

(x-1)(x2+x+1)=x3-1

(x-1)(x3+x2+x+1)=x4-1

(x-1)(x4+x3+x2+x+1)=x5-1

……

(1)试求25+24+23+22+2+1的值;

(2)写出22006+22005+22004+…+2+1的个位数.

堂堂清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1)(a-2b)(-a+2b);

(2)(a-2b)(-a-2b);

(3)(a-2b)(a+2b);

(4)(a-2b)(2a+b).

A.(1)(2)B.(2)(3)

C.(3)(4)D.(1)(4)

2.计算(-4x-5y)(5y-4x)的结果是()

A.16x2-25y2B.25y2-16x2C.-16x2-25y2D.16x2+25y2

3.下列计算错误的是()

A.(6a+1)(6a-1)=36a2-1

B.(-m-n)(m-n)=n2-m2

C.(a3-8)(-a3+8)=a9-64D.(-a2+1)(-a2-1)=a4-1

4.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A.(a-b)2=a2-b2

B.(a-b)(b-a)=a2-b2

C.(a+b)(-a-b)=a2-b2D.(-a-b)(-a+b)=a2-b2

5.下列算式能连续两次用平方差公式计算的是()

A.(x-y)(x2+y2)(x-y)B.(x+1)(x2-1)(x+1)

C.(x+y)(x2-y2)(x-y)D.(x+y)(x2+y2)(x-y)

二、计算:

(1)(5ab-3x)(-3x-5ab)

(2)(-y2+x)(x+y2)

教后反思本节课是运算多项式乘法,来推导平方差公式,使学生的认识由一般法则到特殊法则的能力,并能归纳总结出平方差公式的结构特征,利用平方差公式来进行运算。

初二数学教案设计篇10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介绍七巧板

师:你们玩过七巧板吗?你知道七巧板是由哪些不同的图形组成的吗?

一千多年前,中国人发明了七巧板。七巧板是由七块图形组成的,它可以拼出丰富的图案来。外国人管它叫“中国魔板”,在他们看来,没有哪一种智力玩具比它更神奇的了。

2、导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其中的一个图形—平行四边形。(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喜爱的“七巧板”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尝试探索 建立模型

(一)认一认 形成表象

师:老师这儿的图形就是平行四边形。改变方向后问:它还是平行四边形吗?

不管平行四边形的方向怎样变化,它都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图贴在黑板上)

(二)找一找 感知特征

1、在例题图中找平行四边形

师:老师这有几幅图,你能在这上面找到平行四边形吗?

2、寻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师:其实在我们周围也有平行四边形,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平行四边形?(可相机出示:活动衣架)

(三)做一做 探究特征

1、刚才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一些平行四边形,现在你能利用手边的材料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么做的并选代表在班级里汇报。

3、刚才同学们成功的做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做的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或收获吗?你是怎样发现的?(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师小结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对角相等;内角和是360度。)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还要用眼睛看,用耳去听,用嘴去说,用手去做,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里通过认平行四边形、找平行四边形和做平行四边形,使学生经历由表象到抽象的过程。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学生感悟到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四)练一练 巩固表象

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五)画一画 认识高、底

1、出示例题,你能量出平行四边形两条红线间的距离吗?(学生在自制的图上画)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2、师:刚才你们画的这条垂直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对边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

3、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底书上是怎么说的呢?(学生看书)

4、这样的高能画多少条呢?为什么?你能画出另一组对边上的高,并量一量吗?(机动)

5、教学“试一试”。(学生各自量,交流时强调底与高的对应关系)

6、画高(想想做做第5题)(提醒学生画上直角标记)

三、动手操作 巩固深化

1、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第3题:拼一拼、移一移,说说怎样移的?

第4题引入:木匠张师傅想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锯成两部分,拼成一张长方形桌面,假如你是张师傅,该怎么锯呢?想试试吗?找一张平行四边形的纸试一试。

2、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课前做好,课上活动。)

(1)师拿出自做的长方形,捏住对角相反方向拉一拉,看你发现了什么?师做生观察,互相交流。

(2)判断:长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小组交流然后再说理由,此时老师可问学生长方形是什么样的平行四边形?(特殊)特殊在哪了?

(3)得出平行四边形的特性

师再捏住平行四边形的对角向里推。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觉得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性呢?(不稳定性、容易变形)

(4)特性的应用

师: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举例后阅读教科书P45“你知道吗?”)

【设计意图:】

四、畅谈收获 拓展延伸

1、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吗?

2、用你手中的七巧板拼我们学过的图形。

3、寻找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扩展课堂教学的有限空间,课内课外密切结合。课结束时,布置实践作业,要学生寻找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课堂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到生活中时时处处离不开数学,增强数学学习的亲切感和实用性。】

初二数学教案设计篇11

教学目标

1.掌握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来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2.会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四种判定方法和性质来证明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用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来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综合运用平行四边形的四种判定方法和性质来证明问题

一.引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有那些?

取两根等长的木条AB、CD,将它们平行放置,再用两根木条BC、AD加固,得到的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吗?

二.探

自学内容:1、阅读教材P46页;2、完成自主学习;

【例题】

已知:如图,ABCD中,E、F分别是AD、BC的中点,求证:BE=DF

已知:如图,ABCD中,E、F分别是AC上两点,且BE⊥AC于E,DF⊥AC于F.求证:四边形BEDF是平行四边 三.结

师生共同小结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四.用

1、能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是( ).

(A)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 (B)一组对边平行,一组对角互补

(C)一组对角相等,一组邻角互补 (D)一组对角相等,另一组对角互补

2、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题设是( ).

(A)AD=BC,AB∥CD (B)∠A=∠B,∠C=∠D

(C)AB=BC,AD=DC (D)AB∥CD,CD=AB

3、能判定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的条件是:∠A∶∠B∶∠C∶∠D的值为( ).

(A)1∶2∶3∶4 (B)1∶4∶2∶3

(C)1∶2∶2∶1 (D)1∶2∶1∶2

4、如图,E、F分别是□ABCD的边AB、CD的中点,则图中平行四边形的个数共有(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如图,□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将△AOD平移至△BEC的位置,则图中与OA相等的其他线段有( ).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五.作业P48练习1、2题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2 例题 练习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3、4

初二数学教案设计篇12

八年级下数学教案-变量与函数(2)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

3、使学生掌握关于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并会求其函数值。

4、通过求函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函数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函数自变量取值的求法。

难点:函灵敏处变量取值的确定。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函数的定义是什么?函数概念包含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什么叫分式?当x取什么数时,分式x+2/2x+3有意义?

(答:分母里含有字母的有理式叫分式,分母≠0,即x≠3/2)

3、什么叫二次根式?使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答:根指数是2的根式叫二次根式,使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0)

4、举出一个函数的实例,并指出式中的变量与常量、自变量与函数。

新课

1、结合同学举出的实例说明解析法的意义:用教学式子表示函数方法叫解析法。并指出,函数表示法除了解析法外,还有图象法和列表法。

2、结合同学举出的实例,说明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有时要受到限制这就可以引出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意义,并说明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两个依据是:

(1)自变量取值范围是使函数解析式(即是函数表达式)有意义。

(2)自变量取值范围要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讲解P93中例2。并指出例2四个小题代表三类题型:(1),(2)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整式;(3)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分式;(4)题给出的是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二次根式。

推广与联想:请同学按上述三类题型自编3个题,并写出解答,同桌互对答案,老师评讲。

4、讲解P93中例3。结合例3引出函数值的意义。并指出两点:

(1)例3中的4个小题归纳起来仍是三类题型。

(2)求函数值的问题实际是求代数式值的问题。

补充例题

求下列函数当x=3时的函数值:

(1)y=6x-4;(2)y=--5x2;(3)y=3/7x-1;(4)。

(答:(1)y=14;(2)y=-45;(3)y=3/20;(4)y=0)

小结

1、解析法的意义: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的方法叫解析法。

2、求函数自变量取值范围的两个方法(依据):

(1)要使函数的解析式有意义。

①函数的解析式是整式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

②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0;

③函数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0

(2)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实际问题有意义。

3、求函数值的方法:把所给出的自变量的值代入函数解析式中,即可求出相庆原函数值。

练习:P94中1,2,3

作业:P95~P96中

A组3,4,5,6,7。

B组1,2。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与训练学生的归纳思维。比如例2、例3中各是4个小题,对每一个例题均可归纳为三类题型。而对于例2、例3这两道例题,虽然要求各异,但题目结构仍是三类题型:整式、分式、二次根式。

2、注意训练与培养学生的优质联想能力。要求学生仿照例题自编题目是有效手段。

3、注意培养学生对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良好学习方法。比如对于有实际意义来确定,由于实际问题千差万别,所以我们就要具体分析,灵活处置。

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