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新颖科学教案
教案的编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合理规划教学流程,从而增强教学自信心。小编给大家分享大班新颖科学教案参考,方便大家参考大班新颖科学教案怎么写。
大班新颖科学教案篇1
活动意图:
“鸟”是动物世界中的一个大的家族,到处都可以看到鸟的身影、听到鸟的叫声。而且教育的资源也很丰富:家庭养鸟、花鸟市场、公园有鸽子等。大班的孩子对鸟的认识有一定的经验,他们喜欢给鸟喂食,还喜欢亲近鸟。这些鸟有着不同的外表,不同的生活习性,不同的生活环境,对人类有不同的作用。我认为,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鸟与人类的关系,探索不同鸟类的不同的生活环境有着一定的教育价值。
活动目标:
1、认识鸟的外形特征及其对人类的益处。
2、培养幼儿有目的的进行观察、比较,并用语言积极表达。
3、感受鸟和人的密切关系,激发幼儿爱鸟的情感。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各种鸟的图片,鸟鸣的背景音乐,歌曲《百鸟朝凤》,鸟的本领的汉字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1、听自然界鸟叫录音,引导幼儿进入鸟的世界。
师:猜猜是什么鸟?
(1)身穿黑长袍,尾巴像剪刀,爱在屋檐下,捉虫喂宝宝。(燕子)
(2)说它像鸡不是鸡,尾巴长长拖到地,张开尾巴像把扇,花花绿绿真美丽。(孔雀)
(3)有种鸟儿本领高,尖嘴会给树开刀,坏树皮全啄掉,勾出害虫一条条。(啄木鸟)
(4)远看像只猫,近看像只鸟,夜晚捉田鼠,白天睡大觉。(猫头鹰)
二、鸟的外形特征
1、分组讨论:观察鸟的图片,说说鸟的外形特征。
2、集中交流:你们发现鸟类的外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师小结:有羽毛、翅膀、会飞行、会生蛋·······
三、启发性提问
1、师:会飞的动物都是鸟吗?(蝙蝠、蝴蝶)
师小结:蝙蝠是哺乳动物,胎生。蝴蝶是昆虫。
2、师:会生蛋的'动物都是鸟吗?(乌龟、蛇等)
师小结:乌龟是两栖爬行动物,蛇是软体爬行动物,鸭嘴兽是唯一卵生的原始哺乳动物。
3、师:有翅膀但不会飞的动物是不是鸟?(鸵鸟、企鹅、鸡、鸭、鹅)
师小结:鸵鸟是鸟,但不会飞,只会在沙漠里跑。企鹅也是鸟,但它也不飞,它善于潜水游泳。鸡、鸭、鹅以前是鸟,但由于人们长时间把它们饲养在家里,造成它们飞行本领退化。现在人们称它们为家禽。
四、鸟是人类的好朋友
(1)幼儿讨论:
师:你喜欢小鸟吗,为什么?
(2)根据幼儿的交流介绍几种鸟森林医生——啄木鸟捕鼠能手——猫头鹰学舌高手——鹦鹉预测天气——燕子师小结:鸟是人类的朋友,它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大的益处。有的鸟能为庄稼除害虫;有的能够为树木治病,有的能准确预测天气的变化,有着漂亮的羽毛和动听叫声的鸟儿还能给我们带来快乐,……我们小朋友要保护它们,千万不要伤害它们。
五、结束(歌曲)
师:鸟在天空中飞翔的样子多自在呀!来,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鸟飞飞看。
活动反思:
活动一开始,我带幼儿欣赏鸟的图片,各种各样的鸟深深吸引了幼儿,把他们带到了一个鸟的世界中。接下来,我和幼儿共同谈论自己喜欢的鸟,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我让幼儿分组探索,根据幼儿的讲述,有机灵活地出现他们讲到的鸟,然后我再补充,其实就是灵活地将幼儿没有讲到的讲出来,丰富幼儿的知识。在幼儿对鸟的种类有大致的了解后,我带幼儿进入下一环节“鸟的特征”的学习。这一环节运用提问,加深幼儿的印象,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以上环节我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解决了这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幼儿科学教育仅靠集体活动是不够的,因此我认为还要让孩子们在日常活动中继续探索鸟的世界,让这一活动延伸到日常生活中,让幼儿充分感受到科学活动的生活化,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内容对自己的生活有意义。
大班新颖科学教案篇2
幼儿有着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无限的好奇,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
科学的需要。因此,及时并适当的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引
导他们积累科学经验,指导其学会一定的科学方法,将使幼儿的科学素质得到早期培养,
有益于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活动设计意在让幼儿探索、操作,感知、理解物体的弹
性;通过观察、了解物体弹性的用途,并会运用所获得的科学经验进行发明创造,培养
创新意识,达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的最根本目的。
二、活动目的:
1、愿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在活动中拓展思维,有一定的创新。
2、在探索、发明、制作、操作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对物体弹性的用途。
3、通过幼儿,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活动准备:
1、弹性玩具若干。
2、有弹性和无弹性的物品若干。
3、幼儿制作玩具的材料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1、谈话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今天,老师带来许多好玩的玩具,每样玩具,都有一
个小秘密,小朋友可以用很多方法去发现它们的小秘密。比如:用手压一压、拉一拉、
捏一捏或者用脚跳一跳等等。玩的时候要小心,别把玩具弄坏了。”
2、引导幼儿自由选择各种玩具,自由操作、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3、教师巡回观察,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启发幼儿发现“物体有弹性”的秘密。
4、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及发现,了解物体弹性的基本特征。
老师边操作,边引导幼儿小结:“我们玩的东西很有趣,它们都有弹性。我们用力拉它
或压它的时候,它就会改变形状,手一松,它又能变回来,这就是物体的弹性。”
二、再次探索并对物品分类,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1、分组投放有弹性与无弹性的物品。
2、幼儿自由探索。
3、请幼儿把有弹性的与无弹性的物品分类。
三、游戏:找一找,想一想。(联系生活了解弹性的用途)
1、找一找,看谁身上有弹性的东西最多。
2、找一找,活动室里哪些东西有弹性,看谁最先找到。
3、想一想:幼儿园、家里及其他地方,还有哪些东西有弹性。
四、引导幼儿讨论:
1、如果所有的物体都没有弹性将会怎么样?
2、怎样利用物体的弹性发明一种用品或玩具?
五、做一做、玩一玩。
1、“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我们也来动动脑筋,想一想,发明一件有弹性
的用品或玩具。”给幼儿介绍材料名称。
2、鼓励幼儿先想想准备做什么?用什么材料做?先和好朋友说说。
3、提出操作要求。
4、介绍自己的作品,表扬有创意的幼儿。
大班新颖科学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知道南极北极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了解它们的一些主要特征。
2、乐意将自己收集的信息与同伴分享,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地球仪。
2、幼儿用书《南极和北极》。
活动重点:
引导幼儿对有关南极和北极的问题进行讨论。
活动难点:
认识南极和北极的人、动物和交通工具。
活动过程:
1、出示地球仪,了解南极和北极的位置:
(1)简单说说地球仪的用途。
(2)介绍在地球仪上自己知道的国家和地区区域:
“我们居住的城市(大约)是在哪个位置?”
(3)寻找南极和北极的位置:
“你知道地球上最冷的地方在哪里吗?最低的温度是多少?”“从地球上看一看,我们居住的地方离南极近还是离北极近?”
2、交流信息,引导幼儿对有关南极和北极的问题进行讨论:
(1)你知道南极和北极的哪些事情?那里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介绍因纽特人的生活方式。)
(2)南极和北极有些什么动物?(阅读图书,认识南极的企鹅,北极的北极熊。)
(3)南极和北极的人常用的交通工具是什么?(认识狗拉雪橇。)
3、提出问题,激起幼儿继续探索有关南极和北极奥秘的兴趣:
(1)“南极和北极有白天和黑夜吗?为什么企鹅不怕寒冷?”
(2)“你还想知道哪些南极和北极的事情?”
大班新颖科学教案篇4
【教材分析】
对幼儿来说,五颜六色的豆子有时是神奇的种子,有时是有趣的美工材料,有时是营养丰富的食物。豆子具有植物蛋白之王的美称,豆制品品种多样、口味独特、营养丰富,是幼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营养食品。本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发现豆子与豆制品的关系、了解其营养价值和简单的制作方式。活动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宽松、支持的环境,萌发幼儿对豆制品的兴趣,鼓励幼儿主动了解豆子的营养价值,积极探索自制豆浆的方法,发现豆制品与豆类的关系,感受其作用和价值。
【活动目标】
1.了解、认识各种豆制品,知道豆类有丰富的营养。
2.能大胆表述豆类的特征及主要用途,与同伴合作制作豆浆。
3.喜欢吃各种各样的豆类食品。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活动准备】
1.黄豆、红豆、绿豆、黑豆等各种豆子每组1盘。
2.布置豆类食物自助餐环境:豆沙馅、豆腐、豆腐乳、绿豆饼等装盘,小盘、小又与幼儿人数相同。
3.泡好的豆子、豆浆机、纸杯若干。
【活动建议】
1.带领幼儿进入“五彩豆乐园”,了解几种豆的名称与特征。请幼儿找一找自己认识的豆子,相互学习,认识不同的豆子。提问:你认识哪种豆子?你想认识哪种豆子?谁来当小老师?
交流过程中,引导幼儿围绕豆子的名称、颜色、形状、食用方法、营养等方面进行介绍。
小结:豆子的种类很多,有黄豆、红豆、绿豆、黑豆等,它们的大小、颜色、
形状不同,都是我们的.好朋友,有助于我们健康成长。
2.品尝各种豆制品,了解豆子与豆类食品之间的关系。
(1)请幼儿品尝豆制品,说说食品的味道,讨论其制作原料。
提问:你知道这些食物的名字吗?尝尝是用什么豆子做出来的?
小结:豆沙是用红豆做成的,豆腐干、豆腐乳是用黄豆做成的,绿豆糕是用绿豆做成的。这些食品有个共同的名字叫豆制品。
(2)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经验说说还吃过哪些豆制品、是用什么豆子做的以及对身体有哪些好处。
3.制作、品尝豆浆,激发对豆类食品的兴。
(1)出示豆家,请幼儿猜一猜制作原料并说一说制作方法。
(2)引导幼儿分工合作制作豆浆。
(3)师生共同分享自制豆浆。
大班新颖科学教案篇5
教学活动目标
1、对叶子感兴趣,能运用多种感官探究自己喜欢的落叶。
2、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落叶的过程和结果。
3、培养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师幼收集的叶子分几筐放置。
2、供幼儿选用的自粘标记(每人2~4个,固定使用一种标记)。
3、在园内不同植物旁竖立“我最喜欢的叶子”牌子。
活动过程
1、分享喜爱的叶子
“请你挑选两片最喜欢的叶子,贴上你的标记,等会儿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教师引导幼儿主动观察收集的叶子。“挑选”的目的是要求幼儿仔细观察、自主决策;“等会儿”是给幼儿观察的时间;“给大家介绍”是交代任务。)
“你最喜欢的叶子是什么样的?”(鼓励幼儿运用多种感官仔细观察、对比观察,并指导幼儿用丰富的语言积极表达交流观察结果与感受,包括叶子的形状、颜色、叶脉、用途、像什么、摸起来的感觉等。)
“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引导幼儿结合生活,表达我与叶子的亲近。)
“谁也喜欢这种叶子?说说你的理由。”(鼓励表达独特感受)
2、给最喜欢的叶子找妈妈
“你在哪儿见过这种落叶?”(联想生活中的叶子进行畅想,欣赏相关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你知道它生长的地方吗?你能帮它找到‘妈妈’吗?”(探究叶子与植物的关系。建立部分与整体的概念。)
“在你最喜欢的叶子上贴上你的标记,然后到幼儿园内给它们找妈妈。找到后把你手中的叶子贴到植物旁“我最喜欢的叶子”牌子上。(这是叶子与植物的对应活动,由于每张叶子上都有幼儿的固定标记,有助于判断叶子是谁贴的,便于纠错;将叶子贴在牌子上是方便检查幼儿是否找对叶子妈妈。)
“带着自己的标记,在园内植物上选一片自己最喜欢的新叶,贴上自己的标记。”(幼儿精心挑选观察记录的对象)
“我们一起来参观。”(相互介绍)
“这是什么植物呢?”“这些都是它的叶子宝宝吗?”(移步换植物验证与纠错,关注生成的问题。)
“有几个小朋友喜欢这种叶子呀?”(感知数量的多少,这部分内容可另组织数学统计活动)
“这都是谁最喜欢的叶子呀?”(关注同伴的最爱)
3、和最喜欢的叶子同成长
“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你选的新叶是怎么成长的呢?”(引导幼儿继续观察贴上标记的新叶,以自己喜爱的方法每天记录叶子的变化过程。鼓励幼儿能用多种感官探究、用多种方式表达探究过程,并相互交流好方法。)
“下个星期我们再来交流记录方法,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所做的介绍给大家。”(培养幼儿探究的方法和习惯,加深对叶子的了解。)
活动延伸
一周内关注幼儿探究过程并在必要时作指导,一周后再根据情况,师幼共同确定探究的目标和内容,让幼儿有更充足的理由表述,有更独特的方法表现“我最喜欢的叶子”,并透过叶子表达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受
大班新颖科学教案篇6
大班科学:认识蚯蚓
活动目标:
1、感知了解蚯蚓的部分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
2、学习用简单的方法探究蚯蚓,并能将结果记录与交流。
3、产生对蚯蚓的进一步探索欲望,知道要保护蚯蚓,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活动准备:
蚯蚓若干条,实验用品(尺、放大镜、玻璃板、盆子、泥土等)
活动过程:
一、引题
昨天晚上,我听到窗台上两盆化在聊天:
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太硬了;紧紧的裹着我的根部,我吸收营养都困难。你看,我都快枯萎了。
另一盆说:我盆里的泥土松松,软软的,我可以尽情的吸收养分。你看,我长得多茂盛。
为什么两盆泥土会不一样呢?这里面有什么秘密?
(倒出来看看)
原来是小蚯蚓在帮花儿松土,花儿才长得茂盛,葱绿。那我们帮花儿谢谢小蚯蚓。
二、幼儿自主探究,实验并记录
1、小蚯蚓长是得什么样子的?请你仔细的看一看、摸一摸,观察一下。每人用盒子拿一条蚯蚓去研究研究。(为幼儿提供放大镜和透明的小盒)
交流结果:小蚯蚓长得是什么样的?
蚯蚓是环节动物,细细长长的,没有眼睛、鼻子和耳朵。身上有许多水分,摸上去湿湿的。头部有环带。
2、小蚯蚓是怎么运动的呢?用动作学学。摸摸它的腹部。
一伸一缩蠕动腹部有刚毛。蚯蚓借助刚毛爬行。
3、小蚯蚓还有什么秘密呢?它到底有多长?蚯蚓在地上会爬,它在玻璃、纸上上会爬吗?哪里爬得快?它喜欢什么环境是干干的还是潮湿的.?它为什么总是躲在泥土里?他喜欢光吗?我们来做几个实验研究研究。(出示表格)讲解操作方法与要求。
实验一:提供尺量。
实验二:提供玻璃和马粪纸。
实验三:提供手电和纸盒
实验四:提供软硬不同的泥土
另外:提供笔记录
交流探索的结果:
蚯蚓有不同的长度;蚯蚓在玻璃上、纸上也会爬,蚯蚓蚯蚓没有眼睛,但是他可以感受到有光。他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三、拓展研究
我们发现了蚯蚓的这么多秘密,你还知道蚯蚓的什么秘密?
蚯蚓的粪是宝贝,可以养鸡、鸭、鱼等。
蚯蚓是中药,叫地龙。
蚯蚓还是一种菜,营养很好。
现在有一些人养蚯蚓。
(出示信)20__年中国要举行奥运会,要请小蚯蚓来帮忙,这是为什么呢?
蚯蚓会处理垃圾。
小小蚯蚓真能干,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四、延伸活动:
1、有一条蚯蚓受伤了,我们把它养在教室里,看看它会好吗?会有什么变化。
2、把蚯蚓送回家,
活动反思:
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幼儿兴奋紧张的场面比如:在摸蚯蚓环节时有的孩子胆小不敢摸、或者壮大胆把蚯蚓捏死的意外,我们要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和处理好该事情,让幼儿处于一种轻松、自然地状态下完成认知。《纲要》提出: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它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整个过程关注幼儿在生活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应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大班新颖科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使孩子们了解物体放到水中有沉浮现象。
2、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孩子们的细致观察能力。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重点难点
1、这节课的重点在于让小朋友们知道水有向上托物体的力(浮力)。
2、难点是漂浮的物体在一定情况下也能下沉。
活动准备
能盛水的家具(如:盆、桶等)并加满水,小皮球、小石头、干木块
活动过程
1、让孩子们轮流感受水的浮力。老师先让孩子们将小皮球放在盛满水的盆中,小皮球浮在水面,然后叫他们用手把小皮球按到水底,让孩子们感受水有把球向上托的力,再把手松开,小皮球马上浮到水面上。问孩子们:小皮球被我们按到水底,一放开手小皮球为什么自动浮起来?我们按小皮球的时候手有什么感觉?小朋友都说:手被弹开的感觉。结论:这是水中有浮力。
2、让孩子们把石头和干木块分别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石头很快沉到水底,而干木块却浮在水面上。提问孩子们:为什么石头沉到水底,而干木块又浮到水面上?结论:石头重,容易下沉;而干木块轻,容易浮在水面上。
3、让小朋友们说一说,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幼儿园大班的科学常识课,主要通过实践来了解,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找到答案,用玩的方式让他们更好的感觉到学科的乐趣,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使他们乐于观察、乐于尝试,发现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2、每一个孩子都能积极的加入到活动中,可以很好的从各个角度发现问题。
3、在今后做活动要准备多些设备,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动手做,让他们对学习感到兴趣。
4、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将会将实验物品换一换,再让它们尝试更多,孩子们更深一步了解沉与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