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幼儿园教案 > 大班教案 >

大班关于集合的数学教案

时间: 新华 大班教案

教案使教师能够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小编给大家分享大班关于集合的数学教案参考,方便大家参考大班关于集合的数学教案怎么写。

大班关于集合的数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2.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活动重点:

运用不同的数数法探究:一年有12月个月,一个月30(28、31)天,一年有365天。

活动难点:

大小月分别是哪几个月?顶小月又是哪个月?

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1、4、7、12、31、30、28、365”各一张;自制外形似房子状的20__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数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年、月、日)数字卡(12、30、31、28、365)幼儿人手一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日历。

活动过程

1.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并提问有几座房子?大的有几座?小的有几座?

2.出示数字卡(12、30、31、365、28),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任务。

设疑:为什么老师把有的房子画得大,有的画得小呢?

请小朋友把自己椅子下的小本子拿起来,分别认这些字。再把小本子藏好。

3.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4.引导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探究回答问题:很久以前的这个妈妈的名字叫什么(年)?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日)?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12座)?这些房子的名字叫什么(月)?大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1、3、5、7、8、10、12)?小月的房子有哪几个月(4、6、9、11)?大月有多少日(31天)?小月有多少日(30天)?顶小的月是几个(1个)?有多少日(28天)?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365)?(用不同的数数法了解)。

5.猜谜。引导幼儿知道有记录时间“年月日”的叫做日历。了解日历有年类之分,种类之别。

6.引导幼儿观察展品是哪一年的,台历、挂历、日历的区别在哪里,你会用吗?

活动延伸:

1.引导幼儿学习查看日历的方法。

2.组织幼儿观察闰年挂历,引导他们发现二月,从而了解到了“特殊”一年就会有366天,每4年就有一次。

大班关于集合的数学教案篇2

一、活动目标

1、跟随故事情节感受9的不同分解方式,能看图列算式,并掌握9的减法运算。

2、体验分包子的乐趣,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活动准备

ppt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封面,引出主题,激发阅读兴趣。

1、出示封面: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瞧,这个小女孩就是故事的主人公,她叫做妞妞,妞妞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妞妞的妈妈开了一家点心店。看,点心店的生意怎么样?你怎么看出来的?(点心店的生意好极了,妞妞的妈妈每天忙得团团转。)

3、咦,妞妞哪去了呢?(放大镜)她怎么了?为什么不开心呢?(蹲在店外面,看上去非常孤单。她想啊,要是能有个弟弟或者妹妹一起玩,那该多好啊。)

(二)倾听、参与讲述包子店发生的事,感受9的不同分解方式

1、这一天,晚上快关门的时候,我们一起帮妞妞数一数,盘子里还有几个香喷喷的煎饺了?(9个)这时,听,什么声音?谁来了呢?(裁缝店的老板推门走进来)他买走了几个煎饺?(5个),那应该还剩几个呢?(4个)

2、妞妞妈妈每做一次生意都要记账,我们一起来帮她记一记好不好?原来一共有几个煎饺?9个煎饺用数字9表示,裁缝店老板买走了5个,少掉了应该用什么符号?(减号),还剩下4个(=4),这样减法算式就写好了。妞妞妈妈就能很清楚地知道今天卖了几个煎饺,小朋友们,你们会写了吗?

3、第二天晚上,快关店的时候,妞妞数了一下笼子里的包子,还有几个?(9个)最后一位客人金店的老板娘来了,买走了6个包子,那应该还剩下几个包子?(3个)

4、好了,一单生意又做成了,妈妈又要记账了,哪位小朋友来帮妈妈算一算呢,用减法算式表示出来。(请幼儿上前书写)(真棒,看来你已经能当妈妈的小助手了)

5、晚上,妞妞帮妈妈扫地的时候,抬头看了一眼蒸笼,发生了什么事?(包子少了一个)另一个包子哪去了呢?妞妞问妈妈,“妈妈,你有没有看到那个大包子?”妈妈说:“鬼丫头,自己吃了还装傻呀。”听了妈妈的话,妞妞觉得怎么样?(委屈)

6、小朋友们,你们也觉得包子是被妞妞偷吃的吗?那它到哪去了呢?你们猜一猜。妞妞也觉得包子是被偷走了。

(三)根据画面大胆猜测抓小偷的方法,学会看图列算式

1、妞妞决定抓住偷包子的.小偷,她想了个什么方法?为什么把包子放在桌上?盘子里有几个包子?(9个)为什么要把面粉洒在地上?

2、看,天亮了,妞妞抓住小偷了吗?虽然小偷没有抓住,但是小偷留下了一些线索?你发现了什么?(用放大镜找脚印)你猜一猜这会是谁的脚印呢?

3、妞妞不仅发现了脚印这个线索,还发现盘子里又少了2个包子。那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原来盘子里一共有几个包子?(9个)被偷吃了2个,还剩几个呢?(7个)妞妞赶紧把这件事记下来告诉妈妈,你能帮她来记一记吗?(9-2=7)

4、妞妞心想,又被小偷偷走了2个包子,这一次,我一定要抓住这个小偷。于是她又想了一个办法,这是什么方法?(她把包子放在桌子上,还在地上、桌子上、凳子上放了许多的碗、盘子、筷子,还把又黏又滑的油倒在地上,这样小偷摔倒的时候就会发出声音,就能抓住他。)

5、你们觉得这次她会抓住小偷吗?听,什么声音?谁来了?小偷哐当一声摔在地板上,看,小偷是谁呀?(一只瘦巴巴的小黑猫)是不是跟你们猜的一样呢?(小朋友们真厉害,你们都是小侦探。)

6、偷包子的小偷终于被抓住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处置它呢?我们看妞妞是怎么做的?(妞妞轻轻地抱起小黑猫,对小猫说:“你是不是因为太饿了,才偷吃东西呀,你做我的朋友吧。”)妞妞还给小黑猫取了个名字叫闹闹,从那以后,他们天天在一起玩。

7、妈妈喊道:“妞妞,闹闹,过来吃包子喽。”他们跑到桌子边一看,妈妈准备了几个大包子?(9个)那妞妞和闹闹会怎么分这9个包子呢?请小朋友们来帮他们出出主意。

(四)幼儿分组操作并分享自己的操作结果

师:小朋友们马上可以自己分组,3—4个人一组,老师给每组准备了一盘包子,还有一张记录纸,一个小朋友记录,其余的小朋友可以一起想办法怎么分。

师:(教师示范)老师先来分一分,每个盘子里都有9个包子,就在第一个框里写上数字9,我想分给妞妞1个,就在妞妞对应的框里写上数字1,还剩下几个呢?(8个)给闹闹,就在闹闹对应的框里写上数字8,这样就分好了。小朋友们马上分的时候要注意,重复的分法就不要写了哦,记录的小朋友要检查一下已经写过的算式。

师:老师还增加了难度,每一组只有5分钟的时间,老师会倒计时,当听到最后的“叮”一声时,小朋友们就不能写了哦。好了,马上请小朋友们先找一个空位子坐下来,当我说开始的时候小朋友们才能动手分哦。都坐好了吗?

师:哪一组先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分法?(将幼儿作品投影到电脑上)

(五)结束部分

师:小朋友们活动结束后可以把这个故事还有你的分法去讲给更多的小朋友听一听。

大班关于集合的数学教案篇3

活动设计背景

虽是学前大班的学生,但学生的书本学具时常乱放,小书包里的东西也是乱糟糟的;通过此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爱护学具,按书本学具的大小、长短,有序地整理自己小书包的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初步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2.通过学生操作学会一般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知道长和短是比出来的。

3.培养学生操作、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良好习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5.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比较方法,会比几个物体的长短。

活动准备

1.十二袋不同的物品。

2.两支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铅笔。

活动过程

一、感知物体有长、有短

1.引导观察

谈话:小朋友,你们每组的桌子上有两个纸袋,你们想知道里面装的什么东西吗?现在你们两个人一袋把它们倒出来看一看,有什么?

2.交流、汇报

(1)问:能告诉老师,你发现什么了吗?

(2)小组交流。

(3)学生汇报。

(4)引导说出:物体有长、有短。

二、探究比较长、短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物体有长、有短的呢?

2.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3.小组汇报。

4.揭示比较的一般方法。

我们不管把铅笔竖着戳在桌面上或手上,把尺子平放在桌面上,还是把小棒平放在桌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把要比的几个物体一端对齐。

5.出示铅笔图,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并板书长、短。

三、反馈练习

1.教师谈话:现在,我们做一个比较长短的游戏,你们可以自由结组,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

2.学生活动。

学生会比学具、跳绳、胳膊、手、脚等。

四、巩固练习。

做书中的练习题。

五、整理学具

教师提出要求:

1.原来学具袋中的东西不动,把书和自己的东西收拾好。

2.每两人装一袋,再把桌面上的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听清要求。

3.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长的一个装进纸袋里;再把桌面上的学具中最短的一个装进袋里。

4.各组都只剩下一个学具时,让学生把剩下的一个学具也装进袋里。

5.把装好的学具袋放在桌子的左上角。

六、小结。

教学反思

1、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大多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并能动手正确的比较物体的长短。

2、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整理好自己的小书包,但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天一日就能成的,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加大练习力度,反复训练。

2、大班数学活动长短、宽窄、厚薄排序教案反思

大班关于集合的数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重点)

2、能按照物体的形状进行简单的分类。(难点)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大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各一个、小的三角形、圆形、正方形每人一份、小动物屋3个

活动过程:

一、认识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1、今天,我们去图形王国里玩一玩,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我们出发了。

2、提问:王国里有哪些图形宝宝啦?(出示圆形、正方形、三角形)这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宝宝?它有长得怎么样的呢?

3、图形宝宝自我介绍(小结):小朋友们好,我是圆形宝宝,我的身体是胖乎乎的一个角都没有。小朋友们好,我是正方形宝宝,我的身体有四条边和四个角,很高兴能和你们做朋友。小朋友们好,我是三角形宝宝,我有三个角三条边,大家愿意和我们做朋友吗?

二、游戏“喂饼干”

1、按形状给小动物喂饼干。师:小朋友们,图形王国里还有好多有趣的东西,你们看,这是什么啦?(出示三个形状小动物的家)教师分别扮演小动物,说喜欢什么形状的饼干。

2、师:小朋友们,现在拿起小椅子下的三种形状的饼干,你们手里有什么形状的饼干啦?小动物饿啦,给他们喂一下吧。

3、小朋友喂饼干。

三、经验迁移。

1、师提问:在小朋友的家里或在幼儿园,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品是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呢?回家之后,我们在去找找其他的物品吧。

活动反思:

活动刚开始,我以带小朋友去图形王国参观的形式,来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接着我直接出示三个图形宝宝请小朋友说一说长得怎么样,用直观的图形来进行表示。小朋友自己先说出第一感觉的形象。然后教师在自我总结,以图形宝宝自己介绍的方式较科学的介绍给小朋友,让他们了解三个形状的基本特征。但是之后,教师可以请个别回答,集体回答等方式来考考小朋友有没掌握,可以更好地巩固对图形基本特征的了解。重点可以更好地突破。

第二环节,教师以游戏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小朋友按照形状能进行简单的分类,以此加深小朋友对三个形状的特征。比如请他们拿起饼干的时候,先说一说是什么形状的饼干,然后再去喂饼干。因为“游戏”是小朋友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让他们“玩中学,学中玩”,符合小班的年龄特点。

最后一个环节经验迁移,让小朋友自己说说幼儿园、家里的物品。哪些是圆的、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三角形。将枯燥的图形与生活相联系,较好地融入到生活,作为生活经验。

大班关于集合的数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复习8的组成,理解8的第一、二组加减含义,会根据算式算出得数。

2、对加减运算感兴趣,在游戏情境中体验快乐。

3、书写和表达、动手操作相结合,积极参加数学加减活动。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气球上打印7的组成;背景小鸡的家、8的一二组加减(活动的、书写的、游戏的)、记号笔、抹布、花娃娃、夹子、数字1-8

经验准备:学过8的组成,对7以内加减有一定理解。

活动过程:

(一)复习8的组成(情境——庆祝小鸡搬家)

游戏:放气球(歌曲问答:气球上面有题目,我们大家来放气球,8可以分成1和几,1和几组成8……)

(二)集体学习8的第一组加减(情境新房子里的小鸡的颜色不一样、小鸡去玩)

1、根据颜色不同,幼儿理解1只红小鸡和7只黄小鸡合起来是8只,引导列式计算1+7=8

2、把小鸡位置进行交换,幼儿感知小鸡总数不变的道理(巩固理解加法交换律),引导列式7+1=8

3、分别以1只小鸡去玩和7只小鸡去玩,引导孩子列式8-1=7和8-7=1,理解减法含义。

4、共同整理朗诵。

(三)探索学习8的第二组加减(情境:看花,为小鸡家门前的花娃娃打扮:用夹子扎辫子)

1、为花娃娃打扮;根据上面的算式,请你用夹子帮忙算出得数,既扎好了辫子又算出了得数。请大家试一试。

2、把花娃娃送到相应的花园里。(如2+6=送到8号花园)

3、孩子的经验作一整理。引发:你为花娃娃扎了几个辫子?为什么?

得出:2+6=8、6+2=8、8—2=6、8—6=2

4、小结:8的第二组加减。

(四)总结活动

看看花娃娃有没有哭。(评价对错)

延伸活动:区域活动中进行练习加减,学做小博士。

活动反思:

给幼儿与同伴足够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重视区域活动。活动结束后,重视活动延伸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自由操作并做好记录。整个活动,尽力体现以孩子为主,教师为主导的和谐师生关系。大多数孩子能主动去学、愿学、乐学,达到预期的目的。

大班关于集合的数学教案篇6

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这样老师才能得到更多的启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手拉手》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参考。

《手拉手》教学反思一

简便运算一直是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一个知识,尤其是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让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和相加,简单的定律,可学生在计算的时候总是忘记另一个乘数也要和第三个数相乘。这个学期简便运算又再次出现在了小数的乘法中,于是我把上个学期已学过的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和小数乘法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观察、推理、知识的迁移,认识到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这样使一些计算更加简便。本节课的教学,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并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的迁移作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知道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也同样适用。

我感觉这节课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1.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开始,我就利用学生上个星期进行的为留守儿童捐款捐物的爱心举动引入新课,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节课打破了旧的模式,由以教师讲解为以学生为主体。在这节课中利用学生已有的信息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是学生亲自参与,学生有较大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同时指导学生解决应用题的策略,让学生知道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一主线,开放学生的自主空间,教学中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知识点,而是让学生在过去的经验基础上猜想,在猜想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从而顺利地把旧知迁移到新知,真正地把乘法运算定律拓展的过程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体会与理解,为学生下一步探究提供基础,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4.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并及时把自己的想法和同学进行交流,我通过两种算法对比的形式,说明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这节课学生普遍掌握较好,同时我也关注个别有困难的学生,我对他们适当加以点拨和开展同伴间的帮助。

《手拉手》教学反思二

下半期《手拉手》的主题活动将进行完毕,在《手拉手》主题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欣赏、观察、交流、游戏等,让幼儿进一步感受到与人友好相处的快乐,突破了本主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现简单总结如下:

1、为了让孩子们更好的投入活动中,我首先用了大家熟悉的《找朋友》《找到朋友碰一碰》音乐,通过音乐游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感受与朋友之间友好相处的快乐。

2、在生活中利用编位置,给幼儿提供自由结合找朋友,我首先问小朋友,我们都是中班的小朋友了,你想和谁坐在一起?为什么?李政康小朋友说:“我想和范树璋坐在一起,因为我和他是好朋友。”陈晨小朋友说:“我想和陈子涛坐一起,因为我们是好朋友。”庞浩宇小朋友说:“我也想和李政康、范树璋坐一起,我们都是好朋友。”听到他们三人想坐一起,我当时就心里一紧,他们三个小朋友都很聪明,但是在常规方面却是比较差的,属于不容易自我控制的小朋友,他们喜欢在课余时间挤在一起,虽然是好朋友但也免不了经常吵架,他们三人坐一起真的有点紧张,于是我问他们:“你们三个人是好朋友啊,真好,那你们说,好朋友坐在一起,应该怎么样呢?”这时,他们纷纷举手说:“好朋友坐在一起,当然不能够吵架,还要互相帮助呢!”听到他们的回答,我真的很开心,觉得他们有这样良好地想法已经不错了,于是我当即就表扬了他们,鼓励另外的小朋友向他们学习。接下来我让孩子们自由选择好朋友坐一组,然后再用照相机把同一组的小朋友拍照记录了下来,展示教室丽的电视机还有上传到Q群相册里。

3、经过后半期的观察,孩子们和好朋友坐在一起都很开心,而且还能相互提醒、相互帮助,下课时,他们在一起开心地聊天、游戏、常规比以前有所好转,通过各科一系列的活动,让每个幼儿认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正确看待朋友的闪光点,知道怎样才能拥有更多的好朋友。

大班关于集合的数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巩固对颜色和几种几何图形特征的认识。

2、初步学习按图形的特征进行分类统计,并记录统计结果。

3、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力和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认识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椭圆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

2、黑板,水彩笔,几何图形若干,幼儿人手一份统计操作材料和白纸,集体操作材料两份。

【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位特殊的小客人,在他们身上藏了许多的图形,把他们请出来吧!”

2、学习统计方法。

(1)请幼儿按图形的形状特征进行统计,教师记录或请个别幼儿进行记录。

(2)请幼儿按图形的颜色特征进行统计,教师或幼儿记录。

3、幼儿操作。

(1)请幼儿观察操作材料,教师进行简单的介绍,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看清特征再进行统计记录。

(2)请个别幼儿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统计结果。

4、创意拼贴画。为幼儿提供几何图形进行图形拼画。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延续幼儿以往的学习经验,将图形融合在一起,拼画成幼儿感兴趣的内容,如:机器人、小汽车等,让幼儿在感兴趣的基础上探索发现,初步学习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统计,活动材料注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个幼儿都能通过操作发现数学活动的乐趣。

大班关于集合的数学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区别物体大小、长短的不同,并能按大小、长短给4个物体排列顺序。

2、有一定的观察、比较能力。

3、愿意尝试不同的排序方法。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接触过3以内的大小比较。

物质准备:

教具:四条大小不同的鱼。

学具:剪下《幼儿用书》(p

13、14)大小排序卡片,幼儿人手一套;长短不同的纸条若干,排序图。幼儿用书(p7),人手一支笔。

活动过程:

一、鱼儿快乐游。

1、教师出示四条大小不同的鱼:这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地方不一样?

2、教师出示排序板:鱼儿要去参加游泳比赛,要求它们有顺序地排成一条线。请幼儿来帮小鱼排队,并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排队才能有顺序呢?

3、个别幼儿示范,教师引导幼儿将小鱼排在排序图上,从小红旗后面开始排。说说小鱼是按什么顺序排队的(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启发幼儿思考:除了这样排队,还能怎样排队页时有顺序的呢?再请个别幼儿示范。

二、幼儿操作活动。

1、去比赛:请幼儿将小动物按大小顺序在排序板上排队。

2、纸条比长短:请幼儿将4根长短不同的纸条在排序上有顺序地排列。

3、找一找:请幼儿打开《幼儿用书》(p7),观察画面说说:画面上有什么?请找出最大的动物,并将它圈起来;找出最长的动物,并在最长的动物旁边画圈。

三、评价活动。

1、展示幼儿的操作活动,请幼儿说说按什么顺序排列物体。

2、鼓励幼儿尝试不同的排序方法。

大班关于集合的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

2、愿意与同伴交流,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

3、提高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

4、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5、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教学准备:

手环人手一个。

教学过程:

1、猜谜激趣。

“一棵小树五个杈,不长树叶不开花。从早到晚不讲话,写字画画不离它。”

2、区别自己身体的左右。

(1)区别左右手。

①请小朋友举起拿笔的那只手,招招手。

②交流做哪些事情需要用到右手?

③伸出左手摇一摇。

④出示手环,请把手环戴在右手。

⑤小结:戴手环的这只是右手。摇摇手的是左手。

(2)区别左右脚。

①我们的身上除了左手、右手,还有什么也分左右的?

②区分左右脚、左右眼睛、左右耳朵。

③小结:左手的这边是左边,右手的这边是右边。

3、感知左、右边。

(1)请小朋友看看自己身边,请问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2)改变方位,区分左右。

4、游戏:我说你做

(1)举起你的右手;举起你的左手

(2)抬起你的右脚;抬起你的左脚

(3)用你的右手拉你的右耳朵;用你的左手拉你的左耳朵

(4)用你的右手摸你的左眼睛;用你的左手摸你的右眼睛

5、竞赛游戏:我说你做

(1)按手环颜色分组进行比赛

(2)比赛中用五角星进行评价

6、评出冠军组。

活动反思:

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自身的作用,给幼儿充分互动的空间、时间与机会,达到提高幼儿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知觉和判断力。本课的目标是通过律动、游戏等活动,感知以主体为中心区分左右。并能正确说出自己的左边和右边。激发幼儿与同伴交流的关系,能准确的说出物体所在的“左”“右”方位。

大班关于集合的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能进行30以内的物群计数,说出总数

2、体验两个一数计算模式

3、能友好合作,耐心细致地用新的办法计数。

4、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教学准备

活动道具:黑白棋子各1筐,空筐两个(自备)多用插板1个,已插好的29个组块(如图)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师“派派麦麦带来了许多围棋子,你知道一筐有多少吗,怎样才能知道呢?(数一数)“派派和麦麦想请你用一种新的方法数出有多少个棋子,这种方法叫两个一数,你们知道两个一数是怎么数的吗?大家会数了吗?”

2、演示规则教师:“请小朋友每人去找一个好朋友,两人合作来做数数的游戏。(请一名幼儿配合,边说边演示下面的操作),两人分工,一个数白棋子,一个数黑棋子,一个数白棋子。数之前先在活动单上的方框先画出你数的是那种棋子,然后开始两个两个数,数完之后在活动单上圈出你的总数,然后两人交换材料再做一次、最后看看两人圈出的总数是否一样。“教师:“这个活动的名字就叫“数的&39;快“。大家会玩了吗?

3、介绍巩固活动出示底纸1(排座号):“今天我们可以接着玩“排座号“的游戏,还记得是怎么玩的吗?“请幼儿复述规则。

4、分组操作

幼儿自选操作活动,教师帮助幼儿理解理解规则,教师重点关注幼儿合作游戏和两个一数的表现,并做个别指导。观察指导教师巡视幼儿的操作,观察幼儿能否友好合作,能否将两个数,选择指导对象,适时提供帮助。

5、提示换组

教师:“做完一个活动的小朋友请你先把材料还原,然后可以去其他组去玩一玩。

6、交流评价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目标为三点:

1、能进行30以内的物群计数,说出总数。

2、体验两个一数计算模式。

3、能友好合作,耐心细致地用新的办法计数。幼儿在活动中,积极参与操作,兴趣点很高。但是对于两个一起数的方式,很多幼儿还是在这节活动中很难掌握,我发现大部分幼儿在操作活动环节还是会一个一个的点数。通过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减少棋子的数量,比如一开始各投放20个黑白棋子,然后通过幼儿的掌握水平,再逐渐增加棋子的数量。

大班关于集合的数学教案篇11

活动目标:

1、能以不同方向为起点,认识10以内的序数。

2、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地表示在序列中的位置。

3、喜欢参与游戏,并从中获得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能以不同方向为起点,认识10以内的序数。

难点:把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地表示在序列中的位置。

活动准备:

为了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游戏情景,椅子排成横排。

方向箭头标记卡、伴奏音乐、教师演示板、幼儿操作板、油画棒等。

活动过程:

(场外发好入场券带领幼儿进入会场)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手上拿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拿着入场券才能进入会场。你们都在哪里见到过入场券呢?仔细观察一下入场券上有什么呢?

请小朋友拿着手上的入场券按照座位号,安静有序的坐到位置上。

小结:入场券上的座位号能帮助我们找到对应的位置,保持会场秩序。

二、游戏互动,巩固对序数的认识。

(幼儿坐好后,和幼儿一起活动活动吧!)

请第一排的小朋友拍手……一号的小朋友踏脚。

三、操作练习,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巩固对"左右"概念的认知,在操作过程中达到目标1。

师:请小朋友猜一猜,两只手伸出来会变成什么呢?

咱们让小鸟飞到左边,再飞到右边,飞到森林里,它很开心,因为有很多小伙伴和它一起玩。咱们一起来打个招呼吧!你们认识这些鸟吗?

(出示PPT让幼儿认识这些鸟从哪个方向来)

小鸟们在森里里玩累了,想回家休息。你们看,小鸟的家多美呀!__鸟住在什么哪里?(例如:__鸟住在从左往右数第一层的第_号)

--依次提问其他小鸟的位置,引导幼儿说完整,巩固对序数的认知。

师:这里环境优美,把附近的小鸟都吸引过来了。这些小鸟应该住在哪个房间里呢?让我们跟着老师的图卡帮助鸟儿们吧!

--出示提示卡,引导幼儿完成两张图卡,其余三张图卡粘贴在黑板上,鼓励幼儿自己完成。

四、音乐节奏游戏,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师:小鸟们,多么开心呀!谢谢大家帮助它们找到家,为了感谢大家,小鸟们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只要按照小鸟们的房间位置来打节奏,就可以为好听的音乐伴奏了。咱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五、结束部分

师:今天我们一起玩了很多关于序数的游戏,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会用到序数,你们在哪儿见过呢?(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的序数,然后看图。)

延伸及总结:请小朋友回去后,看一看你们家的家庭住址或找一找有关序数的内容,回来后和大家一起分享。

大班关于集合的数学教案篇12

活动目标

1、在比较活动中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

2、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比较性观察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学习区分高矮,掌握区别高矮的简单方法,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课件:

数学卡——3—3比较概念,3—4比较概念,3—5比较概念。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组织幼儿做相反游戏,激发兴趣。老师说“高”,小朋友说“矮”,同时蹲下;老师说“矮”,幼儿小朋友说“高”,同时站起来。

二、展开

1、学会区别高矮。

(1)和同伴比高矮,

请幼儿和伙伴比一比,说出:谁高谁爱?谁和谁一样高?

(2)数学卡:3—3比较概念

比一比,两座楼,哪一座高?哪一座矮?两个礼品盒,哪一个高?哪一个矮?两个厨子,哪一个高?哪一个矮?两个梯子,哪一个高?哪一个矮?

2、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掌握比较的方法。

(1)请一高一矮的两名幼儿,矮的站在凳子上,高的站在地上;用挡板遮住他们的下半身,让幼儿判断,谁高谁矮。

(2)一只长颈鹿在地上,一只小猫爬到树顶,小猫低下头对长颈鹿说:“瞧!我长得比你高。”提问:小猫的话对吗?为什么?

(3)讲解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小结:比较高矮时要占站在同一高度。

3、感知高矮的相对性。(教师注意表述要清楚明白)

(1)数学卡:3—4比较概念三座楼相比:

甲楼同乙楼比,甲楼比乙楼高,乙楼比甲楼矮。甲楼同丙楼比,甲楼比丙楼矮,丙楼比甲楼高。三棵树相比:

引导幼儿说出:乙跟丙比,丙比乙高,乙比丙矮。

(2)讨论:为什么第一次乙高?第二次乙变矮了呢?

(4)小结:一个人或一个物体是高是矮,要看和谁相比,高和矮是会变的。

4、小组4人排队,渗透高矮排序。请幼儿说出谁比谁高,谁比谁矮,进一步感知高矮的相对性,尝试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

5、音乐游戏“找朋友”

老师播放一首欢快的儿童舞曲,幼儿按节拍拍手,找到朋友后握手、鞠躬、比高矮。

待幼儿均找到朋友后,音乐停止,幼儿说出两人比较的结果。游戏反复进行,朋友不断交换。

三、结束

活动评价,表扬积极参与比较、认真观察的幼儿。

大班关于集合的数学教案篇13

保龄球馆

设计意图:

数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以往幼儿学习时,经常会出现机械记忆的情况,有些虽然开始关注孩子的操作但是多以“就事论事”地摆弄桌面材料为主,比较单一、乏味。新《纲要》中关于数学领域的目标定义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而保龄球就是孩子们生活中常玩的一个合作体育游戏,整个活动以保龄球馆为游戏情节线索,以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为依据,设计了三部曲:操作体验——归纳提升——迁移运用,让幼儿在操作中体验快乐,积累经验;在交流、归纳、提升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在迁移运用中提升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将数字10分成两个部分时,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并能分出10的所有组数。

2、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多组分和记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用符号表示,体验互换、互补关系。

3、在游戏活动中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保龄球若干 记录表 皮球 投影仪 奖品 抽奖箱

活动过程:

一、幼儿游戏,记录结果

1、引题:乐乐保龄球馆今天开业了,你们想不想去尝试一下?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分表,它能告诉我们什么?

2、介绍规则:等会三个小朋友一组,请你们商量一下谁先玩,谁记录,谁捡球,商量好了到老师地方领一张记录表,请你看清楚记录表的左上角是数字几,就到几号保龄球馆玩。

3、游戏与记录

二、交流结果,梳理经验

1、交流结果

师:你是怎么记录的?

2、引导梳理

教师提升:10个保龄球可以分成3个站着的和7个倒的。3和7合起来是10。

3、探索互换规律

4、用已知规律整理记录表

师:在老师表格里面找不到的记录你们还有吗?是不是你们打保龄球的所有记录都在这上面了?

师:现在请你们三个人一组将记录表用自己的方法整理一下,让它有次序、很整齐、也记得牢、不会漏掉、也不会重复。

幼儿交流记录表。

三、颁奖活动,迁移经验

1、交待规则

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出示抽奖箱)抽奖时间到了!每个小朋友可以到抽奖箱里摸一张奖券,请你们看清楚是几元的奖券,每张奖券只能领两种奖品,两种奖品合起来的价格刚好是奖券的面额。

2、领取奖品

3、交流分享

师:你拿的是几元的奖券?你用这奖券领了哪两样奖品?

大班关于集合的数学教案篇14

活动目标:

1、认识1~10的序数,学习确定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2、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地表示物体在序列中的位置。

3、认真听清楚各项活动的规则,用过的物品能归还原处。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材料准备

1、幼儿人手一本《幼儿园课程指导.数学》。

2、小黑板一块,粉笔若干。投影仪

活动过程

1、发放《幼儿园课程指导.数学》,幼儿人手一本。

2、集体活动

(1)按数拍手。

“我们来听数拍手,我报几你们就拍几下。”

(2)认识序数。

老师在投影仪上出示书画面。“有几张小椅子,椅子上有几个小朋友?第几张椅子是空着的?我们按顺序说说空着的小椅子的位置。”教师手指第三张空椅子。“这是第几张空椅子?谁会用一个数字来表示这张小椅子的位置?”“你在这里写上‘3’表示什么意思呢?”“我们平时还可以用‘3’来表示什么?”“现在你知道数字有几个用处了吗?”(表示物体的位置,表示物体的数量。)

“能在每张空椅子上都写上一个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吗?”老师盖着第三第六第九张空椅子。“谁能说说,哪几张椅子不见了?你又是怎么发现的呢?谁帮助你一看就知道第几张椅子不见了?”

3、分组活动。

数数第几张椅子是空的。

“说说范样上每张椅子的位置,看看第几张椅子没人来,是空的,请你把能表示空椅子位置的数字写在书上,边做边讲,第几张椅子是空的,做完后说说哪几张椅子是空的。”

教师巡回指导。

大班关于集合的数学教案篇1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区别长短、宽窄、厚薄,并能用词表达。

2.让幼儿学习按照长短、宽窄、厚薄的差异进行正逆排序,初步体验序列中物体的相对性和可变性。

3.鼓励幼儿完成多种活动内容,并大胆讲述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引导幼儿学习按照物体长短、宽窄、厚薄的差异进行正逆排序。

活动难点:引导幼儿不受物体颜色、形状、材料的干扰,进行长短、宽窄、厚薄差异的排序,并在选择的过程中强化幼儿对序列中物体的相对性和可变性的体验。

活动准备

1.活动室布置:摆放一些宽窄、厚薄不同的物品,如:围巾、毛巾、皮带、桌子、凳子、积木、书、毛衣、衬衫等。

2.教具:宽窄的纸条若干(同颜色、同长度;同颜色、不同长度);按长短、宽窄、厚薄、高矮、大小、多少等差异排序好的材料纸各一张(如图1-图7);录音机、磁带。

3.学具:每人一个信封,信封内有两张形状相同、厚薄不同的纸片;每人两张宽窄、颜色各不同的纸条:黄色的宽,绿色的窄;垫板若干;宽窄不同的布若干。

第一组:宽窄排序材料(同颜色、同长度、宽窄不同);数字卡片;厚薄排序材料(同质料、不同厚薄);长短排序材料(同颜色、同宽窄、不同长度)。

第二组:宽窄排序材料(不同颜色、同长度、不同宽窄);厚薄排序材料(同材料、不同颜色、不同厚薄);长短排序材料(同材料、不同颜色、不同长度)。

第三组:宽窄排序材料(颜色、长度、宽窄均不同);厚薄排序材料(颜色、质料、厚薄均不同);长短排序材料(颜色、质料、长短均不同)。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游戏:说相反。

2.区别宽窄:老师启发幼儿用重叠比较的方法区别宽窄。

3.一找屏幕中或教室里有哪些东西宽,哪些东西窄。

4.幼儿练习按宽窄排序。(老师重点指导幼儿用重叠比较的方法区分纸条的`宽窄。)幼儿操作,老师检查。(幼儿边操作边讲述:从怎样排到怎样。)

5.教师在幼儿摸索按宽窄排序的基础上概括按宽窄排序的方法。(再让幼儿在屏幕上操作不同的排序方法,体验序列中物体的相对性和可变性)

6.区别厚薄:

1.摸一摸信封里哪一块片片厚,哪一块片片薄。

2.玩踩垫游戏。(体验哪块垫厚,哪块垫薄)

3.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厚,哪些东西宝。

小组活动:按不同难度分成三个小组。(要求边操作边讲述)(争取每人都能完成三种活动)

1.活动评价在实物投影仪中出示幼儿的操作结果,幼儿集体检查。

2.小结。游戏活动彩布排序。

活动结束:音乐起,小朋友离开活动室。

活动反思

数学来源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5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