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教案怎么写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那要怎么写关于地理教案怎么写呢?这里提供一些关于地理教案怎么写,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关于地理教案怎么写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运用地图及图表对青藏地区的学习,掌握学习区分地理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山脉、河流等基本情况,掌握青藏地区“高”、“寒”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根据青藏高原农牧业的特点,培养学生具体分析和掌握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使学生能在地图上找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训练学生学会用分析与归纳的方法学习中国区域地理。
2)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分析与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读图、阅读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感受青藏地区的美丽、神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通过对青藏高原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的讲述,使学生了解青藏高原是我国一个重要的资源宝库,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雄心壮志。
二、.重点难点
1.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地高”、“天寒”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引起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主导因素、抓住了“高”和“寒”对地理各要素的影响,也就抓住了各自然景观形成的根本原因。
2.“高原农牧业”,青藏高原独有的农牧业生产特点是受其气候影响而气候又是受其地形地势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要层层分析,使学生掌握形成高原农牧业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三、.课时要求:1课时
四、教具:多媒体展示平台
五、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室。
六、教学过程
1、歌曲激趣、营造情境
同学们,你们知道青藏地区吗?你想领略世界屋脊的美丽,探究“雪域高原“的神奇吗?让我们在歌声中一起走进美丽、神奇的青藏地区。PPT1播放歌曲《青藏高原》片断,然后显示雪山画面。)
2、读图求知,提升兴趣。
1.由PPT2和3展示;由雪山引出青藏地区图、所含的省级行政单位及行政中心;
PPT4展示青藏地区的山脉、面积、人口等。
2.请学生在“青藏地区”图上(PPT4)找出各大山脉、青海湖、湟水(谷地)、雅鲁藏布江等地理事物。
3.再由雪面引导学生得出青藏地区自然环境主要特征:高、寒。PPT5显示(陆高海深)并完成课本P26的活动。
4、独特的自然环境
过程1.由PPT6展示:青藏地区图、青藏地热资源图、雅鲁藏布大峡谷图、柴达木盆地盐场图、青藏铁路图。(P27)
(要求学生阅读地图,并分析: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独特性的表现是什么?PPT7展示)
小结:
1.青藏地区水资源丰富,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
关于地理教案怎么写篇2
各位专家领导:
你们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是__。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__是初中地理教材第__册第__章第__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__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__中,占据__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通过对__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理知识的优越性,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地理的思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__是重点,__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__。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㈠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读图讨论法
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__,应着重采用__的教学方法。即:__㈡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地理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地理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地理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
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学习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
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
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__,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__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
学生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了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教学程序:
(一):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个部分。
(二):教学简要过程:
1:复习提问:
(理由是:)
2:导入讲授新课:
3:课堂练习:
4:新课巩固:
5:作业布置;
五:作业布置:
关于地理教案怎么写篇3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1、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三省,东、北两面与朝鲜、俄罗斯为邻,南连河北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东北地区地理地位十分重要。东北地区陆上与朝鲜、俄罗斯接壤,有利于开展对外贸易;通过南面渤海、黄海海域可与韩国、日本等众多海外国家进行经济交流,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地形特征: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表结构大致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广阔的平原。(山环水绕,平原居中),东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组成。
4、气候类型及特点: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夏季温暖短暂,冬季寒冷漫长。(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东北地区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长东严寒。
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1、东北地区人口分布不均匀。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人口多,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其中松嫩平原和辽河平原人口较为稠密。平原地区人口多,山地地区人口偏少。
2、东北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主要少数民族有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鄂温克族、赫哲族等。满族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广,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赫哲族是我国北方长期以渔猎为生的民族,有吃生鱼的饮食习惯。旗袍是中国女性特色服饰之一,源于满族女性传统的旗装。
3、在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网中铁路占主要地位,纵横交错的铁路连接着全区各主要城市和工矿中心。
4、东北地区是我国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区域。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线沿线地区,特别是哈大线(哈尔滨-大连)、滨绥线(哈尔滨-绥芬河)、滨洲线(哈尔滨-满洲里)。
5、哈尔滨市东北地区北部的中心城市长春是东北地区中部的中心城市,、沈阳是东北最大的综合性城市中心和交通枢纽。1大连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港口,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出海门户,素有“北方香港”的美誉。
关于地理教案怎么写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能源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理解能源开发的条件;
3.了解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成就及综合开发的意义;
4.理解山西省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治理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表资料,分析能源资源开发的条件及山西能源综合开发的意义;
2.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环境观,促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理解“开发”与“整治”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去评判地理事物的合理与否,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评价山西资源开发条件;
2.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和能源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发展方向。
3.山西能源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方法与手段。
三、教学方法
导入渐进法、创境设问法、多媒体展示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我国近些年能源需求的数据及国民经济发展迅速的图片及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表。
学生讨论:我国能源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教师归纳: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需求与日俱增,充足的能源供应是保证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所以加快能源资源的开发加快能源基地的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举措。
导入新课:山西省是我国主要的能源供应基地,素有“煤炭之乡”的美誉。本节课我们就以山西省为案例讨论能源基地建设的条件、发展的方向及开发过程中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板书课题:能源的开展——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讲授新课】
课堂活动:阅读教材,学生归纳能源基地建设的区位条件(资源开发条件)。
学生归纳:资源状况、市场条件、交通条件。
创设情境:“山西省主要煤田和煤矿的分布图”,学生分析山西煤炭资源状况。
教师强调:区域的资源状况应从资源的分布、种类、品质、组合状况、开采条件等角度来分析和描述。
学生归纳:资源状况——分布广、煤种全、品质优、开采条件好……
知识拓展:教师讲授我国煤层气的分布及开发利用现状。
教师转承:了解了山西省煤炭资源状况,让我一起来分析其资源开发的社会经济条件。
创设情境:多媒体“中国与世界主要能源消费结构图”、“我国能源生产量与消费量情况对照表”。
学生讨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对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意义。
教师归纳:随着人口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能源的需求量还会继续增加,能源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而且我国以煤炭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会改变。这些都为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创设情境:多媒体展示“我国主要工业中心与城市分布图”“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分布图”,分析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的良好交通条件。
学生归纳: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教师归纳:前面我们从资源状况、市场交通条件综合评价了山西煤炭资源开发背景——山西省具备能源基地建设得天独厚的条件。
板书归纳:
(一)山东省煤炭资源开发条件:
1.资源条件:分布广、煤种全、品质优、开采条件好;
2.市场条件:市场广阔;
3.交通条件:位置适中、交通便利。
教师转承:为了充分发挥山西省煤炭资源优势,加快山西煤炭的开采和加工转化,从1982年起,国家加快了建设山西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的步伐,取得了许多成就。
课堂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归纳自1982年以来山西利用能源优势是如何加快能源基地建设步伐并取得了哪些成就。
学生归纳:(略)
关于地理教案怎么写篇5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使学生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大气热力环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能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且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暖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2.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温室效应”。
3.通过实验活动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
4.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风的形成”的理解,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某一地的风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2.分析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与方法。
3.近地面风向确定方法。
教学难点
1.大气受热过程。
2.热力环流。
3.地转偏向力对大气运动方向的影响。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补充内容: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
1.大气的组成:
①干洁空气:N2、O2、CO2等
②水汽: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
③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主要集中在对流层中
2.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
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②厚度:不均一(赤道达17~18千米;中纬度达11~13千米;两极地区8~9千米)
③特点: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递减(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有复杂多变的天气现象
④意义:对人类影响最深刻的一层
(2)平流层:
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
②厚度:从对流层顶至距地面50千米
③特点: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
④意义:该层中距地面21~23千米处为臭氧层,可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被称为“地球的保护伞”;该层有利于高空飞行
(3)高层大气:
①主要组成:干洁空气
②厚度:从平流层顶至距地面2000~3000千米(地球大气的上界)
③特点:又可划分为中间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热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散逸层
④意义:该层中距地面80~500千米处为电离层,可传播无线电短波通信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几种常用的辐射形式:(物体本身的温度越高,其辐射的能量越集中在其短波部分)
(1)太阳辐射——短波辐射(简介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
(2)地面辐射——长波辐射
(3)大气辐射——长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
3.太阳是地球的根本热源,而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活动]P29
二、热力环流:
1.产生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活动]P292.热力环流的形成:
[比较各点气温与气压的大小]3.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
(2)山谷风:白天吹谷风,夜晚吹山风
(3)城市风:高空风从城市吹向郊区,夜晚风从郊区吹向城市
[活动]P30
板书设计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教学反思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画图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面上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①特点:垂直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②意义: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3.风的形成:
(1)高空的风: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本动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2)近地面的风: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根本动力(既影响风向与影响风速)
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③摩擦力——永远与风向相反(既影响风向,也减小风速)
[习题]:北半球一人背风而立,高压和低压分别在他的哪个方向上?
板书设计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2课时)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
1.气压梯度:3.风的形成:
2.水平气压梯度力:
教学反思
略
关于地理教案怎么写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2.认识青藏地区特色的农业。
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读图分析的能力。2.提高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特色农业。
难点:青藏地区自然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在正式进入新课之前,咱们先来欣赏一段青藏高原的美景,并留意它给你留下了怎么样的直观印象。
PPT图片自动播放突出反映青藏高原美景的图片,配乐音乐《天路》。让学生领略青藏高原的美景,激发学习的兴趣。
生:(自由发言)说出对青藏高原的印象。
师: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四千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高原。正因为它高,这里冰川广布,雪山连绵,除此之外,这里还是湖泊星罗,沼泽连片,还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大家说说有哪些河流?
生:长江、黄河、澜沧江......
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青藏地区》就高耸在青藏高原之上。如此神奇的雪域高原,是否令你神往呢?
生:是。
师:今天我们就来模拟一次青藏高原之旅,去欣赏欣赏那里的美景。
(板书)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讲授新课】:
师:在旅行开始之前,咱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呢?
生:
师:我认为咱们得先去熟悉当地的自然环境。
PPT展示:自主和合作学习内容,学生阅读课本P85,了解以下知识要点:
1.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
2、青藏高原的地形及显著的地形特征。
3、青藏地区的气候和气候特征。
4、太阳辐射强度。
5、突出的自然特征。
学生学习完后,由学生展示,教师结合PPT做点评。
过渡:旅行即将开始,我们需要携带哪些物品出行呢?
PPT展示要求
出行时间:暑期
出行方式:乘火车(青藏铁路)
携带必备品:选择与当地自然环境相适应的
生:简单讨论和发言,说出携带的物品和理由。
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以下要点:
1.青藏地区昼夜温差大,需要携带防寒衣物。
2.青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紫外线强,需要防晒品。
3.青藏地区高寒缺氧,需要携带氧气袋等。
师:此次我们的旅行是从青海的西宁出发,到西藏的拉萨,现在就让我们乘坐火车去欣赏铁路沿线的美景(PPT自动播放青藏铁路沿线的一些自然美景,让学生直观的去感受青藏高原的自然风光。)
师:此行的目的地拉萨已经到了,深入藏区,我们会看到当地有什么样的特色农业呢?
请大家阅读课本P88,去认识青藏地区的特色农业,合作完成以下知识点:
1、青藏地区的农业以什么为主?
2、畜牧业分布的两大牧区和主要的畜种?
3、两大河谷农业区及主要农作物?
联系前后知识,以学生展示问题答案为主,教师配以PPT,点评和指导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完成学习任务。
师:转折,青藏地区的种植业为什么会分布在河谷地带呢?跟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制约当地种植业发展的因素又是什么?河谷地带发展农业有什么优势?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让我们一起去探讨青藏地区特色的河谷农业。
PPT展示探究学习问题:
1、河谷农业分布的原因?
2、从光照和温差来分析发展河谷农业的优势?
学生合作探究后发言,总结出答案要点。
制约种植业发展的因素:气温低,热量不足。
一、河谷农业的分布原因?
1、河谷地势较低,气温较高
2、光照强烈,日照充足
3、河谷地形平坦,土质肥沃
4、紧靠河流,水源充足
二、分析河谷农业发展的优势?
1、日照时间长,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
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作物养分的积累。
3、气温较低,作物生长周期长。
师:正是因为青藏地区的高寒气候,这里生长着喜温凉的农作物,主要有什么呢?
生:青稞、小麦和豌豆。
师:展示农作物的图片。
师:我们在藏区除了可以看到它特色的农业以外,还能深切的感受到藏区独特的民俗风情,请大家从青藏地区的衣食住行来说说它的民俗特色?
生:自由发言
师:学生一边发言一边展示反映青藏地区民俗特色的图片,以学生发言为主。
突出以下要点:
衣:传统服饰,藏袍;
食:餐桌上的美食牛羊肉、酥油茶、青稞酒、糌粑;
住:传统民居,碉房和牛毛帐篷;
行:高原之舟,牦牛等。
师:今天的青藏之旅就要接近尾声了,现在请大家一起来把今天的知识要点做一个归纳总结。
课后小结
青藏地区(高寒)——海拔高、空气稀薄、日照充足
农业——河谷农业和高寒牧业
河谷农业——藏南谷地和湟水谷地
高寒牧业——西藏牧区和青海牧区
关于地理教案怎么写篇7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稳步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结合我校实际,本学期特制订以下教学计划:
一、学期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方面
本学期主要是在上学期学习中国地理基础上,重点复习迎接会考。
2、基本技能、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
要求学生要在学习、识记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社会实践和应用,进一步发挥地图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应用,加强对学生读图、用图、绘图能力的训练,做好图文对应、联合记忆,发挥“图景”的直观作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39;想象力,形成完整的立体空间思维观念,为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3、思想教育要求
要多方面联系社会生活、生产实际,联系时代特征,联系当今世界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等,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全球观念,培养资源危机意识,环境危机意识,促进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升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初中地理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必须做到:
(一)要设置一个激励学生创造力发挥的情景。
(二)要拓展学生思维。
(三)让学生找到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四)要打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
(五)培养创造性思维。
(六)发挥学生的想象和灵感作用。
(七)加强电化教育的教学,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为社会培养新型人才。
5、学习方法的指导:
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包括:读书学习法,模仿学习法,质疑问难法,课前预习法,课后复习法,温故知新法等,学习方法的指导可采取集体辅导法和个别辅导法,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会搜集地理资料,并对这些地理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关于地理教案怎么写篇8
(一)分析思路
某地发展工业的条件,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分析:地理位置;资源条件;农业基础(农业可以为工业提供粮食、副食品、原料、劳动力等);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历史条件;政策条件等9个大的方面。
注:
①在分析某地工业发展条件时,不需要把每个方面都分析到,要抓住当地特色,前面提供的只是分析角度;
②分析时应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个大的方面去分析。
(二)举例
例l:分析我国沿海四大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条件是:
(1)均位于我国东部沿海,海运方便,有利于对外开放,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运输连接国内各地,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
(2)当地及邻近地区资源或原料丰富,如,辽中南地区的铁、石油,京津唐地区的煤、铁、石油、海盐、棉花等;
(3)京津唐和沪宁杭地区科技力量雄厚,辽中南地区工业基础好,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台和东南亚,为侨乡,有吸引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优势;
(4)四大基地中有不少的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享有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例2:上海建立大型钢铁企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上海无煤无铁,缺乏原料、燃料,它之所以能发展钢铁工业具有以下有利条件:
(1)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处,居我国大陆南北沿海航运中点,京沪、沪杭两条铁路在此相接,是水陆交通枢纽。可以利用便利海运、廉价的河运从内地和国外输入煤铁,发展临海型钢铁工业。
(2)接近消费市场。上海市是全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上海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工业区又是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区,各种工业的发展需要消耗大量钢铁,建立钢铁企业,可以就地消费,减少运输费用,降低成本。
(3)工业用水方便。上海位于长江人海口,大型现代化宝山钢铁联合企业就建立在长江之滨,工业用水极为方便。
(4)技术力量雄厚。上海工业的发展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沿海地区老工业基地,知识技术密集,高等教育、科学技术都很发达,能为我国生产高、精、尖、新的产品,为全国钢铁企业培养和输送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
3.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兴安岭以西及长城以北的广大地区主要以游牧业为主。
关于地理教案怎么写篇9
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知道1月0℃等温线的分布与地理意义。
2.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3.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培养学生判读等值线的技能。
4.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教学重难点
1.1月0℃等温线的分布与地理意义,知道我国温度带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
2.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教学工具
挂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学生收集到的图片,北国冰城哈尔滨的自然景观(冰天雪地)和人文景观(“冰灯游园会”):在冰灯游园会上人们冒着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严寒,观赏那正在开屏的冰孔雀、竞相开放的冰荷花……晶莹剔透,色彩缤纷,像是步入神话中的水晶宫。南国的广州,在一年一度的春节迎春花市上,数不清的奇花异卉、争妍斗丽,竞放芳香,使学生获得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很大的感性认识。
(教师小结)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二、新课教学
(一)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1.比较学习新知
读图2.13,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
要了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根据我们学过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一下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以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2)1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2.设疑导读
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除纬度因素外,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引导学生读课本P40图2.28,思考以下问题:
(1)冬季风的源地在哪儿?风向如何?
(2)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否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且冬季风在南下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
过渡: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1.读图导读
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全国等温线排列稀疏,除青藏高原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黑龙江省北部7月平均气温为16℃,海南省南部7月份平均气温为28℃,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2.设疑导读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同学们想一想这些特点对我们平时生产和生活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讨论回答。)
(1)夏季普遍高温,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热量资源,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2)冬季北方严寒,使北方取暖的燃料造成很大损失,另外,容易使北方农作物造成冻害等。
过渡:什么样的温度才能使农作物活跃生长呢?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
根据活动积温,我国划分了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请同学们读图2.17《中国温度带的划分》。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1)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地区?
(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几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
(4)我们生活的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大部分地区、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海南岛、长江流域、塔里木盆地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小组讨论、回答。
结合课本P33“活动”,说一说在不同的温度带,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哪些不同?(如水果、房屋、服饰、耕地、农作物、饮食、植被、河流水文特征等。)
(四)东西干湿差异显著
1.读图知新知
读图2.18,小组合作,相互交流。
(1)找出800mm、400mm、200mm年等降水量线的位置。
(2)用彩色笔描出800毫米、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观察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与哪条等温线几乎重合,及其东部大致经过的地区。
(3)总结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教师总结: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总趋势: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设疑导读
(1)造成我国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找出我国降水最多和降水最少的地方在哪里?
(3)我国降水量的地区差异很大,一个地区的干湿程度仅仅取决于当地年降水量的多少吗?
学生回答:干湿程度与蒸发量也有关。根据各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将我国划分为四类干湿地区。
(五)干湿地区
划分依据: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1.读图2.22,小组交流:
(1)我国分为哪四类干湿地区?其中,山东省有哪两类干湿地区?
(2)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相一致?
(3)我国四类干湿地区各以什么植被为主?
2.读课本P37“活动”
(1)降水量的不同,会影响到建筑、饮食、民俗等许多方面。比较图2.23中房屋的建筑形式有何不同,这与当地的降水情况有什么关系?
学生比较、讨论和发言。
(2)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不同的影响,阅读课本P37“活动2”,并加以补充,说明干湿地区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提问:书中的描述材料究竟说明了不同的干湿地区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不同的影响呢?
(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①干湿地区影响地面植被: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因而林木繁茂;干旱地区,降水稀少,因而草木矮小。
②干湿地区不同,植被不同,农业类型不同,农作物(经济作物)也不同。
③干湿地区不同,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不同,人们的饮食习惯和身体状况也不同。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降水不仅有南北的差异,也有东西的差异。
关于地理教案怎么写篇10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东南亚地形图》、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提纲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二、自然条件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2.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在学习东亚区域地理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东亚的?(范围、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
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东南亚的区域地理,仍然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找出它与东亚的差异,总结出东南亚区域地理特征。
学习新教材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板书)
[读图]读《东西半球图》,教师指图明确范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教师做简单介绍。
[提问]从图上看东南亚位于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从海陆位置看,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正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从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马来半岛南面的马六甲海峡,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读图]读“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教师介绍马六甲海峡。
[提问]日本把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这是为什么?提示学生可参看“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回答。(日本的工业原料依赖于进口,需从亚洲、非洲等地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而马六甲海峡是它必经之地。日本向亚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同样需经马六甲海峡,它直接关系到日本经济的发展。)
[读图]读《东南亚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东南亚地区和东亚地区所占纬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国家位于赤道两旁?(东亚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东南亚则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位于赤道两侧。)指导学生从图上找出东南亚包括的国家和地区,参看课本附表,东南亚国家概况,做总结归纳。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东南亚的这种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写课本第114页表格。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读一读]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15页的“读一读”。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东南亚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东南亚的地形,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提问]东南亚属于哪个气候带?提示学生参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图。(属热带多雨地带。)
[提问]这里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这里年均温可达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__毫米以上。因此是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教师讲述]但由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所在位置不同,它们之间的气候也存在差异,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
①热带雨林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地区——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提问]这一带纬度位置特点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问]这一带每天的天气变化过程怎样?指导学生读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请一学生按图分析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日出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地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天空云量逐渐增多;午后两三点钟,天空浓云密布,雷电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减少,天气转晴。)
[提问]这里为什么会经常产生这样的天气变化叱?提示学生可参考“降水的分布和变化”一节的内容。(马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气压低,同时四周为广阔的海洋,水汽来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气受热上升,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水滴,产生对流雨。)讲课过程中,绘制上升气流降水示意图。
正是由于这里有充足的热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长终年常绿茂盛的森林,我们叫这种植物类型为热带雨林。并且这里的农作物全年可以播种,都能收获。
②热带季风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季风的分布地区——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提问]什么是季风气候?中南半岛的风向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参看“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季风气候是指在一年之内,随季节不同,风向有规律的变。这里一月为东北风,七月为西南风。)
[教师讲授]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东北风,是来自亚欧内陆的风,所以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风,它来自湿热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问]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而热带季风气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师补充]由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这里的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
复习巩固按照板书,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填写课本第116页[做一做]中表格;阅读第116页“读一读”。
关于地理教案怎么写篇11
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p26-27)
2、东南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的内陆国是老挝。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产地。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城市附近大河所在国家
河内红河(上游为元江)越南
金边湄公河(上游为澜沧江)柬埔寨
万象同上老挝
曼谷湄南河泰国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为怒江)缅甸
关于地理教案怎么写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
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学习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书设计】
简单天气符号、卫星云图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关于地理教案怎么写篇13
新课程理念: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下面我就《海陆分布》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当作案例来进行分析一下。
一、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师: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早已广被接受,但宇航员加加林在太空看到的地球却是一个蔚蓝色的美丽的星球。他说:“我们给地球起错了名字,它应叫做水球。”那么到底应该叫地球还是水球?
学生活动
1、观察地球仪和火箭升空的动画演示,觉得新奇
2、学习小组讨论:是地球还是水球?
3、由学生讨论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
评析: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动手观察探究新知,观察思考,深入自学
1、师:引导学生旋转地球仪,开展“拥抱地球”活动,观察任何半球是陆地大还是海洋大?最后统计学生的拥抱结果,从而得出结论。(海洋比陆地大)
2、师:这个结果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是很容易的,而古代人认识海陆分布有没有那么容易呢?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认识几位著名的探险家和他们为人类认识世界所作的贡献吧。
3师:看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海洋大多分布在哪个半球?图中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分别是海洋还是陆地?
学生活动
1、随机的用双手拥抱地球,看看他们的右手大拇指所指的地方是海洋还是陆地。
2、观看展示
3、观察不同的地图进行分析判断
4、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师:无论是哪个半球,海洋面积总是比陆地大,接下来请学生在图中找出海洋有几种表示方式?(海、洋、海峡)
师:看完海洋,我们一起来看我们熟悉的陆地吧。(引导学生区别大陆、半岛、岛屿和大洲)
学生看图巩固陆地和海洋的各种表现形式,并回答问题
评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躯体、自己的感官、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基础、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规律。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不能改变的。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代替学生明白任何一个道理和掌握任何一条规律。教师只能让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自己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的能力,使学生在使用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培养学生分析资料、提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学生也体会人类的认识世界是需要不断的探究和拼搏的,追求真理是人类的永远的目标。
三、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1、师:在地球的广大的海洋和陆地我们可以用六个字含盖全部。
(七大洲四大洋)
2、教师指导并和学生一起找七大洲四大洋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太大印北”
3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各大洲的轮廓及分布特征
4、引导学生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和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大多数学生可以完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向组长和老师求助)
学生活动:
1、请一位同学带领全班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
2、让全体同学根据世界地图,说出主要大洲的分界线。
3、用简单的几何图形绘制各大洲的轮廓以及和四大洋相对位置
4、各小组在空白图上填写七大洲四大洋以及大洲的界线
评析:师生互动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教师为学生的认识和发展提供种种有利条件,通过启发、引导、讲解、示范、督促、评价等等手段,使学生知道“应该学”和“怎么学”,使学生从愿意学、喜欢学到离开了教师也能学,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教师因势利导,给学生自读、思考、质疑、认识、练习等独立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活动成为“多向”的信息交流,教学过程成为“立体结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阅读、独立思考、相互议论如能和教师释疑和谐运转,学生不仅能学得深刻,而且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增强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主动精神。
关于地理教案怎么写篇14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无论南北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
1.大陆:亚欧(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2.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陵兰岛-世界最大
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
(6)(7)(8)(9)(10)
第2课时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概念: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1.大洲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跨东西半球
大洲面积:亚洲4400非洲3000北美洲2400南美洲1800南极洲1400欧洲1000大洋洲900
经度范围纬度范围位置特征亚洲26°E--169°W10°S--80°N北回归线、北极圈通过、跨南北半球和低、中、高三个纬度非洲17°W--51°E35°S--37°N南、北回归线通过,跨南北半球,以热带为主。欧洲10°W--66°E36°N--71°N处于中、高纬度北美洲170°W--20°W7°N--72°N北回归线、北极圈通过,跨低、中、高三个纬度南美洲82°W--35°W54°S--12°N赤道、南回归线通过,热带面积广大洋洲110°E--130°W47°S--30°N赤道、日界线穿过,跨东西和南北半球,同时有二个日期南极洲360°62°S以南跨经度最大的洲,以南寒带为主
练习:一笔画“世界”(注意比例和位置)
第3课时
⑵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印度洋:世界第三大洋。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
边缘海濒临大陆,以半岛或岛屿同大洋分开,如我国的黄海和东海。
内海伸入大陆内部,仅以狭窄水道同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我国渤海。
(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世界主要海峡:
关于地理教案怎么写篇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
(1)举例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课本的例子来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
(4)通过书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结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等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
2、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
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一个清晰的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4分钟)
[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授的课程是一个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环境问题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谁能告诉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呢?[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39;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讲述]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荒漠化,有谁能告诉我,在你们的映象中什么是荒漠化吗?[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6页第一段第三行,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
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所以说,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板书]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讲述]但是土地退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具有一定过程演化而来的。
[板书]过程: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外力作用(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般的景观{根据箭头方向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参与进来}
[教师讲述]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荒漠化的表现和类型
[板书]表现(三退)耕地退化-退化:肥力下降,保持水分、养分能力下降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类型: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教师讲述]同学们,有谁知道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吗?[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种结果,沙漠化只是其中一种,就好比苹果与水果的关系一样。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画简图分析
[教师讲述]下面我们根据课本内容以西北地区为例来分析荒漠化的成因[教师提问]西北地区的位置与地形?请同学来回答下。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在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古长城一线以北,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北地区在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等。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高达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并形成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组合。
[教师讲述]那么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植被有什么特征呢?思考下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洋距离的增加,年降水量递减。贺兰山以东,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以西,在200毫米以下,在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而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西北地区的植被景观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再到荒漠。
[板书]气候:干旱,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
植被:自东向西,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教师讲述]在了解西北地区的区域自然特征之后,我们现在来探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成因:首先,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大家思考下,为什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为荒漠化创造了基本条件,而这里植被稀少,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创造了物质基础,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讲述]其次,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板书]西北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1、干旱的自然特征
2、气候异常
[教师讲述]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如果多年持续干旱,会导致地表植被受损,会加剧荒漠化的进程,而西北地区由于地形跟位置,夏季风影响自东到西递弱,降水也随之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山脉与青藏高原使得冬季风对西北地区影响更大,加强其干旱程度,所以形成异常的气候。
[教师讲述]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则起了决定性作用,据调查,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板书]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教师讲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是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造成的。
[板书]1、人口压力2、人类活动不当
[教师提问]请看书本18页的图2.4,从图我们可以知道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三个过度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也说明了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是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教师提问]我想问下同学们,你们认为致使人们过度樵采、放牧、开垦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我们先看过度樵采。人口增长,使得燃料的需求增长。在缺乏能源的地区,樵采天然植被是燃料的主要。在鄂尔多斯沙区,每年每户大约要挖67平方米沙蒿作为烧柴。同时为了增加经济收入,人们无节制地采挖药材和发菜,严重破坏草场,加速荒漠化进程。
[板书]过度樵采
[教师讲述]西北地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为了取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的放牧,远远的超过了草地的承载力,导致草原退化和沙化,草场的载蓄量降低。
[板书]过度放牧
[教师讲述]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粮食需求迅速增加,以致西北地区的人们盲目的扩大了开垦规模,破坏植被,导致原本水源就不多的绿洲负荷不了紧张的生态用水,导致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板书]过度开垦
[教师讲述]人口增长过快会迫使人们不合理的拓宽农业规模,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最终导致贫困饥荒这样的恶性循环。因此,人口增长过快也是导致荒漠化的原因。
三、总结新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荒漠化的概念以及通过西北地区实例来分析了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跟人为因素,而荒漠化的成因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希望大家下课后能根据这节课的知识框架好好复习掌握。
四、复习巩固
对课本20页的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五、布置作业(1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