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有关的教案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规划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下面小编给大家提供一些地理有关的教案参考,希望对大家写地理有关的教案有帮助。
地理有关的教案篇1
(引入1)今天我们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我们先来回顾近五年江苏高考,每年必考,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高考原题。把每道题目浏览一遍,从这些题目中我们发现考查的关键词基本都是哪些词语呢?--自然景观、自然带类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根据这3个考点我们要做哪些事呢?
我们要做的事:
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和分布;
2、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掌握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和表现;
4、学会应用地域分异规律,评价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引入2)今年暑假出去旅游了吗?肯定有不少同学出去旅游了!应该也拍了不少照片吧!我从我的朋友圈里找了一些照片分享给大家!
(学生欣赏照片)海南三亚、南山竹海、哈尔滨白桦林、北京树林茂密的高尔夫球场、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某地塔克拉玛干沙漠。
(过渡)植被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我们来对比两张照片的植被类型有什么不同呢?一张是草原,一张是森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我们一起来看地图(可能会回答热量、水分、气候,师往前引导),找到这两个位置。
总结:不同的热量和水分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出现不同的植被和土壤—最后形成自然带。
(过渡)有关自然带的分布图你掌握了多少?我们来检测一下
1.我们先一起来说一说气候类型(齐说)
2.(先在黑板上画好框,学生填写1-5,6-10)请两位同学上黑板写出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其他同学完成活动1的填图。
(过渡)我们一起来回忆下之前看到的图片,有海南的三亚,它的自然带是什么呢?、江苏南山竹海,它的自然带是什么呢?哈尔滨白桦林,它的自然带是什么呢?(再次复习自然带)从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呢?
(生: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请同学们思考这种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呢?形成原因呢?分布特征(引导学生到板图,指图什么方向更替、什么方向延伸呢?接着师画图表示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典型地区(复习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
(过渡)有一位北京的朋友今年暑假自驾去了某地,下面是他拍的一些照片,从北京出发,是什么自然带呢?向西到内蒙古草原,是什么自然带呢?最后到达某地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什么自然带呢?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到温带草原带到温带荒漠带又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呢?(生答: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请同学们思考这种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是什么呢?形成原因呢?分布特征(引导学生到板图得出特征,师画图表示南北延伸、东西更替)?(根据特征找出典型分布地区)典型地区?
(当堂练习)例1-3下面我们通过解题探究来巩固这两种分异规律。
(学生说)你是怎么分析的?解题思路。例1通过自然带确定要找的是地中海气候,对应图中去找。例2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判断沿途的气候类型,得出对应的自然带
(过渡)同学们有没有爬过高大的山体,像黄山、庐山等,在爬到山顶时能明显感受到气温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呢?--海拔变高,气温变低。好!我们来看这座山,植被从山脚到山顶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气温、水分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是海拔变化。这种从山脚到山顶的植被变化体现了什么分异规律呢?
有关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关于垂直自然带数量问题。
1.第一种情况,两座山海拔相同,纬度不同,自然带数量有什么差异呢?--纬度越低,自然带数量越多。
2.第二种情况,两座山纬度相同,海拔不同,自然带数量有什么差异呢?--海拔越高,自然带数量越多。所以,影响自然带数量的因素有3个。
第二,关于垂直自然带分布特点。
第三,关于雪线高度问题。影响雪线的因素:降水、气温。
(当堂练习)例4
(结束)最后用3句古诗结束今天的课程。
请说出以下诗句反映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地理有关的教案篇2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差异为基础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差异为基础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以水热差异为基础
(出示多媒体素材库)南北球中高纬为什么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为什么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自然带差异显著?
(板书)4.非地带性分布――局部环境因素的差异
【设计思想】
对本节教材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所在地自然环境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并由此思考教材中的实例与学校所在地之间的环境差异。第二,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知识的迁移解决新问题,例如通过对气候知识的复习学习有关自然带的分布知识。第三,注意图象之间的联系性,引导学生阅读图象,提取、认定加工有效信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
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找出两个自然带,查找关于这两个自然带:气候、植被、动物、土壤等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对于自然带内部反映了整体性,对于不同自然带之间反映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地理有关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地理位置。
2、能通过地图和其他资料,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洲位置和范围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简述某一地区位置和范围的方法。
2、通过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亚洲的位置、濒临的大洋、相邻的大洲及分界线、范围大小。
2、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方法。
教学策略
根据课标要求和知识特点,科学制定目标,准确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情景联想、资料搜集等感性知识的积累,逐步达到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目的,形成区域地理的学习策略。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有关亚洲位置特点、亚洲范围和居民生活的图文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用亚洲的景观图片激趣导入,用找同学启发引导,体现从地理事实和身边教起的教学新理念
教师:课件播放亚洲的景观图片(如喜马拉雅山、长城、富士山、泰姬陵等)。你知道这些景观在哪个大洲吗?
学生:亚洲。
教师:同学们,我们提到亚洲的时候,你还能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因为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了有关亚洲的资料,所以应该给他们在课堂上展示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言,最后可以总结: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有关亚洲的知识,可还有不少知识是大家不知道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亚洲的知识,看看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心中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际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深入自主学习,完成以下导学题:
1、一般从哪些方面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
2、怎么详细描述亚洲的位置?
第一步:师生共同总结亚洲的半球位置及判读的方法:亚洲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即0°纬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两条经线对应的经线圈。判读时要注意半球划分和经纬度划分的区别和联系。
第二步师生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通过观察图验证学生的答案
学生展示自学成果、教师详解
学生展示1略
学生展示2略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图。
师生共同验证答案:亚洲北、东、南三面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亚洲西面虽濒临大西洋的属海黑海和地中海,但并不直接濒临大西洋。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分别相邻北美洲、大洋洲、欧洲、非洲
第三步:观察课件找到亚洲的四至点,验证学生答案
亚欧分界: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亚非分界:苏伊士运河。
亚、北美分界:白令海峡。
欧洲与亚洲同处于一块大陆,即亚欧大陆。亚洲占据了亚欧大陆的大部分。
面积440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一位
设计意图:注意图文结合,充分利用地图,解读地理信息,在调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新内容的发现和突破,这既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又同时体现了地理学科的课程理念和特点。
教师小结1:通过自学,读图观察练习,我们已经学习到如何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现在我们运用所学方法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以下几个活动]
合作1:运用地图,简述北美洲的地理位置?
地理有关的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
(1)举例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3)利用课本的例子来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
(4)通过书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结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等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
2、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
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一个清晰的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4分钟)
[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授的课程是一个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环境问题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谁能告诉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呢?[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39;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讲述]荒漠化已经成为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之一,首先,我要给大家讲一下什么是荒漠化,有谁能告诉我,在你们的映象中什么是荒漠化吗?[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看到课本16页第一段第三行,荒漠化是指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
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所以说,荒漠化的实质就是土地退化。[板书]荒漠化的概念
[教师讲述]但是土地退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具有一定过程演化而来的。
[板书]过程:植被破坏→地表裸露→外力作用(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般的景观{根据箭头方向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参与进来}
[教师讲述]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荒漠化的表现和类型
[板书]表现(三退)耕地退化-退化:肥力下降,保持水分、养分能力下降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类型: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教师讲述]同学们,有谁知道荒漠化与沙漠化的区别吗?[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种结果,沙漠化只是其中一种,就好比苹果与水果的关系一样。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画简图分析
[教师讲述]下面我们根据课本内容以西北地区为例来分析荒漠化的成因[教师提问]西北地区的位置与地形?请同学来回答下。
[学生回答]西北地区在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古长城一线以北,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西北地区在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古长城一线以北,包括内蒙古高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和准格尔盆地等。西北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高达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并形成了三山夹两盆的地形组合。
[教师讲述]那么西北地区的气候与植被有什么特征呢?思考下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随着距海洋距离的增加,年降水量递减。贺兰山以东,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上,以西,在200毫米以下,在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而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西北地区的植被景观自东向西为草原、荒漠草原再到荒漠。
[板书]气候:干旱,降水量自东向西递减
植被:自东向西,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教师讲述]在了解西北地区的区域自然特征之后,我们现在来探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成因:首先,干旱的自然特征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大家思考下,为什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威胁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为荒漠化创造了基本条件,而这里植被稀少,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创造了物质基础,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教师讲述]其次,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板书]西北荒漠化的自然成因
1、干旱的自然特征
2、气候异常
[教师讲述]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如果多年持续干旱,会导致地表植被受损,会加剧荒漠化的进程,而西北地区由于地形跟位置,夏季风影响自东到西递弱,降水也随之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山脉与青藏高原使得冬季风对西北地区影响更大,加强其干旱程度,所以形成异常的气候。
[教师讲述]自然因素为荒漠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则起了决定性作用,据调查,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板书]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教师讲述]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是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造成的。
[板书]1、人口压力2、人类活动不当
[教师提问]请看书本18页的图2.4,从图我们可以知道荒漠化人为因素主要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三个过度是西北地区荒漠化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也说明了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是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
[教师提问]我想问下同学们,你们认为致使人们过度樵采、放牧、开垦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我们先看过度樵采。人口增长,使得燃料的需求增长。在缺乏能源的地区,樵采天然植被是燃料的主要。在鄂尔多斯沙区,每年每户大约要挖67平方米沙蒿作为烧柴。同时为了增加经济收入,人们无节制地采挖药材和发菜,严重破坏草场,加速荒漠化进程。
[板书]过度樵采
[教师讲述]西北地区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为了取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的放牧,远远的超过了草地的承载力,导致草原退化和沙化,草场的载蓄量降低。
[板书]过度放牧
[教师讲述]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粮食需求迅速增加,以致西北地区的人们盲目的扩大了开垦规模,破坏植被,导致原本水源就不多的绿洲负荷不了紧张的生态用水,导致绿洲荒漠化日趋严重。[板书]过度开垦
[教师讲述]人口增长过快会迫使人们不合理的拓宽农业规模,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化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最终导致贫困饥荒这样的恶性循环。因此,人口增长过快也是导致荒漠化的原因。
三、总结新课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荒漠化的概念以及通过西北地区实例来分析了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跟人为因素,而荒漠化的成因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希望大家下课后能根据这节课的知识框架好好复习掌握。
四、复习巩固
对课本20页的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五、布置作业(1分钟)
地理有关的教案篇5
“日出之地”――亚细亚洲(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2、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3、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4、初步学会从位置、河流、气候等方面归纳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5、了解亚洲的人口与经济状况。
情感,态度目标
1、通过学习亚洲气候与位置、地形、农业的关系,分析气候特征的影响因素,足见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识。
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活动,发展逻辑思维、培养创新与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亚洲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对比不同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造成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从今日的天气等话题导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示:冬夏两季的气温差异和降水差别。)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我们广东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生: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导:气候是自然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很大。作为世界第一大洲,面积广大,地形复杂,气候差异很大。(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类型?
学生看图回答。
引导:全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十一种,仅亚洲就有9种,说明了什么?
生: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师:观察其中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温带大陆性气候,约占亚洲面积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亚洲中西部。
继续引导:距离海洋的远近如何?
距海遥远,深入亚洲大陆内部。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并在上面点出孟买和哈尔宾、雅库茨克、乌兰巴托的位置)
(引导学生分析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注意逻辑层次、由简到难,有分到总,讲述气候两大要素:降水和气温,分析上述城市的气温和降水季节变化特点)
学生分析讨论
小结: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全年温差大,冬冷夏热,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过渡:降水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陆地上的淡水来源主要来自于大气降水。
(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引导:亚洲降水比较多的气候类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马来群岛的热带雨林气候外,还有集中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相对比较多,是哪几种?主要分布在哪儿?
生: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南部。
(教师简单解释何谓季风气候,在亚洲图上画箭头简单示意,补充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分配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帮助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
小结:降水的多少与夏季风有什么关系?
夏季风强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继续启发:如果降水过多或过少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关干旱和洪涝的视频、图片)
学生看材料分析,旱涝灾害对农业影响大。
小结:所以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区内,由于夏季风的影响易发生旱涝灾害。
引导:根据以上分析,从气候类型及分布范围看,亚洲的气候主要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析得出结论: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复杂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知识,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引导:用以上分析做练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气候图
提问:在图中,非洲的气候分布有什么特点?分析主要的影响因素。
总结: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气候类型南北对称,以赤道为中心
影响因素:纬度位置,还有地势高低等
总结本课要点。
板书设计:
第七章亚洲
第一节“日出之地”――亚细亚洲
气候
一、亚洲气候类型:
1、分布最面积广泛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2、最典型的气候:季风性气候
3、主要的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一)特点:
1、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
2、季风气候显著
3、陆性气候分布广
(二)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二、亚洲的人口与经济:
1、亚洲的分区: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亚六个分区。
2、人口:人口最多的大洲,总人口数35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0.5%。
3、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6个):中国、印度、孟加拉、日本、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
4、亚洲的经济状况:
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农业在多数国家的经济中占有主导地位。
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地区――东南亚
地理有关的教案篇6
〔新课导入〕
播放近期江苏省天气预报(参考材料:2004年11月1日),提醒学生注意发生在江苏省的阴、晴、风、雨等天气现象。选取江阴市为参考地点,注意江阴市在冷空气的影响下天气现象变化。由对冷空气、暖空气的感性认识引入气团的介绍。
〔指导探究、讨论交流〕
Flash课件演示锋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锋的主要组成有哪些?结合图2.18锋的形成,除掌握锋面、锋线、锋前、锋后等名词,对比锋面两侧空气的温度、湿度、气压等,还应重点引导学生从动态的角度用发展变化的眼光观察冷暖空气的运动、锋的形成。
Flash课件演示冷锋及其天气、暖锋及其天气、准静止锋及其天气,引导学生观察各个锋面中气团的运动状况、天气的变化情况及成云致雨的过程,结合图2.19冷锋及其天气、图2.20暖锋及其天气,对比总结冷锋、暖锋与准静止锋的差异,注意重点观察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及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差异。讨论完成填表:
锋面
气团移动
符号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典型实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交流参考如下:
锋面
气团移动
符号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典型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阴天、降雨、刮风、降温
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
寒潮、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的大风、沙暴等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多云、连续性降水
暖气团控制,气压下降,气温和湿度上升,天气转晴。
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较为频繁的暖锋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晴朗
持续阴雨天气
天气转晴,具体情况受过境后的控制气团影响
“梅雨”
〔交流点评〕
突破这一重点难点,要抓住两个运动变化的关键:一是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冷锋,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暖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展开“拉锯战”而形成的锋面为准静止锋。二是锋面两侧的气压、温度、湿度、风等差异明显,所以当锋面过境时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就冷锋而言,冷锋过境前天气晴暖,过境时出现降温、阴雨、大风天气,过镜后气温、湿度骤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关系略。
〔知识运用〕
小组讨论,完成P45活动。从锋面系统活动的一般分析过程,即先判断是什么锋面,其运动状况如何,从该锋面到之前、到之时、到之后的天气情况理解其动态演变过程。
〔联系生活〕
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锋面系统活动及其对天气现象的影响。播放寒潮、梅雨的视频短片,结合案例2“寒潮及其危害”,了解寒潮、梅雨对我们日常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巩固拓展有关锋面的知识。
〔承转〕
在秋季和春季,我们经常听到天气预报说寒潮来袭,造成大风、降温、冻雨等灾害;而在夏季,我们听到更多的可能造成大风、暴雨灾害的是台风。
播放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8月6日登陆浙江省的视频材料,引入对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介绍。
〔指导读图〕
读图2.21“2003年10月14日12时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局部)”掌握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等概念,明确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气压分布状况,气旋与反气旋是指气流状况,它们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指导探究、讨论交流〕
Flash课件演示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形成、发展及其运动变化,指导学生重点观察不同半球、不同气压系统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动发展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合图2.22气旋与天气和图2.23反气旋与天气讨论完成填表:
系统
气压状况
近地面气流状况
南北半球差异
中心气流
天气状况
气旋
反气旋
鼓励学生从全面动态的角度进行交流,注意对比近地面、高空气流、气压差异,交流参考如下:
系统
气压状况
近地面气流状况
南北半球差异
中心气流
天气状况
气旋
低气压
中心
由四周向中心辐合
北半球逆时针旋转
南半球顺时针旋转
上升
阴雨天气
反气旋
高气压
中心
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北半球顺时针旋转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
下沉
天气晴朗
〔交流点评〕
水平方向上理解近地面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关键是根据气压中心的气压状况判断气压梯度力、所在半球判断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根据三个力的共同作用确定气流运动方向。另外需要指出在高空气流不受摩擦力的影响,最终的流动方向是与等压线平行的旋转运动。
垂直方向上理解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天气特点的关键是气流的垂直运动与气温的关系:低压中心空气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容易凝结,成云致雨;高压中心气流下沉,温度增高,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
〔知识运用〕
小组讨论,完成P47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对于学生给出的各种答案进行科学评价,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总结、从多角度总结。
〔联系生活〕
回放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8月6日登陆浙江省的视频材料,结合案例2“台风及其危害”,读图2.24台风结构示意,巩固拓展气旋的有关知识,了解台风的巨大破坏力,明确科学监测预报的重要性。
地理有关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源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 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因素;
人口增长模式的指标及其转变。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因果联系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地理有关的教案篇8
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气候》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气与气候的关系引入气候,再从气候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气温和降水),进入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我国气温、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与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气温与降水的综合特征总结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一、复杂多样;二、季风气候显著。三、多特殊天气;四、多旱涝灾害。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在这节课上充分利用地图,让学生读图,识图。善于对地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课堂效果看,我感觉导入顺畅自然,重点难点突出,语言表达流畅,整节课结构紧密,知识传授严谨,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与引导上做了适当的设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学生学习气氛好。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让学生知道,原来知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课堂上,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一些活动课题学生参与的不够充分,活动气氛需要加强.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有些问题应该放手让学生研究,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
今后的努力方向:学生读图、识图、分析与运用地图的能力及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还是比较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指导学生读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地理有关的教案篇9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出示多媒体素材库①阅读教材中图片“热带雨林”和“苔原”)通过对陆地环境整体性的了解可知,两个地区的某个自然要素发生变化,整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就会有较大的差异,读图说明,两个地区的景观差异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影响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明确气候对植被的影响,两个地区植被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气候中的热量差异产生的。
(出示多面体素材库③,“理想大陆气候模式图”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复习气候分布规律及影响气候分布的主导因素,通过知识的迁移,了解自然带纬度分布具有全球规律,说明不同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出示多媒体素材库②,阅读教材中图片“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荒漠”)说明两个地区的景观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明确以水分为主导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在中纬度大陆由沿海到内陆最为显著。
(观察“理想大陆气候模式图”)说明为什么在中纬度大陆这种差异最为显著。
(出示多媒体素材库③,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通过读图验证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别出示多媒体素材库④和③,阅读教材中“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结合图例观察示意图,说明珠穆朗玛峰由山下到山上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与前面所提到的哪种变化相似?引起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分布在哪些地区的山脉这种变化较为显著?
地理有关的教案篇10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学生阅读“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初步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变,并能够说明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2.学生利用“生物循环示意图”、“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能够阐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简要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3.学生阅读“可可西里藏羚羊”的资料,能够举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4.学生通过活动“湖泊演化”,能够说阐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通过分析“东北森林的变化”,学生能够说出森林的变化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重点: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地理要素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整体性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知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具备基本的地理阅读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需要补充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路: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启发式讲授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地理有关的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了解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观看录像等多种媒体了解新能源的种类及主要特点,知道世界新能源的分布与使用概况。初步形成资源观。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述两大内容,一是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二是介绍目前正在开发利用中的四种新能源。
在“为什么寻找新能源”一段中,首先介绍了主要的能源来源;从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燃料的非可再生性出发,说明寻找新能源的必要性及主要的新能源类型。
对于“核能”,教材侧重其能量大、现在的利用情况;对于“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的讲述,都侧重清洁、可再生性,并简单的介绍目前的利用情况。
教法建议
对于“为什么寻找新能源”,首先应简单介绍能源的概念,启发学生思考回答目前人类主要使用的能源,包括水能和矿物燃料,再利用想一想中提供的题目,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说一说,知道的新能源类型。
对于课文提到的四种新能源类型,可以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图片、录像、VCD等多种媒体,使学生较为直观地、比较深入地了解各种新能源的特点和利用情况。对于风能和生物能,应该完成从一般的应用到发电的过程。同时利用比较法使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各种新能源的特点。如果课时较紧,可以选区本地区比较突出的新能源进行较为详细地介绍。总之,应该以学生直观的感受为主设计本课,以知识的了解为主。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利用新能源的意义及主要的新能源特点
【教学手段】
录像:大亚湾核电站、沼气池、太阳能、潮汐发电、风车提水和发电等
计算机课件:(1)世界现有煤、石油、天然气使用时间表;(2)石油、煤、天然气污染表;(3)核电站与火电站用原料的比较;(4)我国主要核电站的位置图;(5)太阳能电站的图片;(6)风车提水、风力发电图片;(7)沼气使用图片;(8)生态农业示意图;(9)其它新能源;
【教学过程】
(提问)学过的自然资源中不可再生的有什么?(生回答)
(引导)我们讲过的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现在地球上储存的煤油气还可以使用的多少年呢?见表格
(投影片1)
(讲解)为什么我们特别在乎这几种矿产资源呢?因为使我们的机器能转、使人类有光明和温暖,我们称这种可以提供能量的自然资源为能源。从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它们是非常重要的能源,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它们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投影片2)煤、石油、天然气的污染
(承转)为了避免污染,同时为了在现有的能源发生危机之前,人们开始寻找更清洁、可以再生的能源。你知道有什么吗?(学生回答)
(板书)第五节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一、寻找新能源的意义
二、主要的新能源
(引导)这些新能源是怎样提供能源的呢?先请大家看一段录像
(大亚湾核电站的录像)
(提问并出示投影片3)核能发电与煤炭发电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补充总结)核电清洁;原料运输量小,运输方便;所以适于建在缺少煤、石油等能源,可是需要能源又很多的地方,如中国的大亚湾和秦山核电站
(投影片4)找两地的位置
(过渡)核电这么好,为什么我们不多建一些?(生思考回答:有污染、核原料不可再生、需要技术水平高等)那你认为那种新能源可以避免这些问题?引入太阳能。
(讲解)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源泉,地球每秒钟接受的太阳能相当于燃烧550万吨煤炭的能量,我们日常生活中就有许多地方利用了太阳能,你知道吗?(生回答:)但是太阳能有一个不利就是---太分散了,怎么办?(生回答:太阳能电池、太阳灶等)
(投影片5或录像)太阳能利用图片或录像
(引导思考)风能与太阳能相比有相似的地方,你知道最早人们是如何利用风能的吗?(生回答:航海、风车提水等)
(投影片6或录像)风能的利用
(提问)不是所有的地方、任何时间都能利用风能的,为什么?(没风的地方或风力小的时候)所以,风力发电应在风大的、较稳定的地方
(讲解)有一种能源,人类很早甚至猿人都会用的是(烧树枝等获得热量),在我国广大农村或世界上一些落后的地区,现在仍然大量使用,这样会造成什么问题?(生思考回答:数少了,荒漠化、水土流失等)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什么是农村理想的能源呢?
(投影片7或录像)沼气的使用
(投影片8)生态农业示意图
(讲解)人们寻找的新能源还有:潮汐发电、海洋温差发电、垃圾回收发电等
(投影片9)其它新能源图片
(教师小结)今天我们讲解了许多新能源,其实说"新"只是一个相对的含义,主要是指利用时间较短或不能大规模利用其发电,任何一种能源都有限制因素。在我们还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新能源之前,我们还必须要保护和节约利用煤油气等能源。
【设计思想】
本节课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他们有较多了解,可以多启发学生自己回答,对于一些学生不太明确的问题,比如能源的含义、沼气(城市学生了解少)等,教师迎接和录像等媒体进行讲解,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对于开发新能源的意义,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新入手,从旧知引出新知,同时使学生了解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对于各种新能源的利用情况,采取投影片最好是录像教学,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每种新能源的使用过程、限制条件、特点等,最终的结果是使学生认识煤、石油、天然气资源在目前仍是不可完全替代的,使学生有一种资源意识和危机感。
【板书设计】
第五节新能源的利用
一、寻找新能源的重要性
二、主要的新能源
地理有关的教案篇12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本节课是前两节气温和降水知识的概括综合,也是前两节知识的延伸与深化,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加强环境教育。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了解“气候”的概念并能区别“气候”和“天气”,世界上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认知率达100%。
2、技能掌握与指导:说出影响气候的因素,学会收集有关气候的数据,运用图片、地图、填表、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利用率达100%。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观察图片地图中发现问题,共同探讨,学会与老师合作、学生合作,能举例说明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互动率达100%。
4、情意修炼与开导:如何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以及对气候灾害预防和减灾。讨论活跃热烈又有序,提出问题、探究意识积极性高。投入率达95%。
5、观念确认与引导:认识气候在自然地理中和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环境意识的教育。认同率100%。
(教学目标的分立表述,有利于教者全面考虑本课教学的思路,有利于课堂教学评估,但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各教学目标之间是协同和合为一体的。)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气候影响的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不容易准确分析各类型的气候特征及分布。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探究活动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录像:看几幅不同气候的&39;景观图片
教师:
⑴同学们是否去过或看到过这些地方?你能从画面上感悟到是什么气候?
⑵同学们通过观察,你们对气候是如何理解的?
⑶谁能描述我们南通的气候特点吗?
⑷谁能知道气候与天气有什么不同?
(通过生动形象的画片,让学生感悟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出问题,学生相互讨论交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形成教学问题场。)
探究活动二:合作学习,分析图表。
学生:看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教师:设疑世界上有多少种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什么范围,比较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图表。
学生:边归纳总结边填表。
(通过设疑,观察,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创设学生发问讨化,研究问题,通过归纳总结,给学生表达思维的机会,初步形成个体意境场。)
探究活动三:分析因素,加深认识。
录像:观看资料:⑴气温、降水量图;⑵实例。
教师:提问,比较各地气候有何特点?说明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总结。
教师:最后归纳,气候受地形、纬度、海陆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作用,探究发问,然后小组讨论汇报,归纳总结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探究活动四:实例分析,巩固提高。
1、学生:从举例、自身体验出发,气候对不同地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2、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思考活动题。
(学生在以上探究活动和实例的讨论中初步形成个体意向场,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
五、笔记与板书提纲:
气候的地区差异
世界气候的分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纬度位置⑵海陆位置⑶地形等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⑴生产活动⑵生活
六、练习与拓展选题:
判断表示天气还是气候:
狂风暴雨()晴空万里()
四季如春()春光明媚()
填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⑴海南终年如夏,南通四季分明。()
⑵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是气候寒冷。()
⑶天津的年降水量比乌鲁木齐多。()
探讨: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怎样做?
七、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姓名(略)
八、反思与点评记录
本堂课不是传统的45分钟的上课,而是有上课前准备活动。学生为了上好这堂课要收集的有关气候问题的资料来作为自己的观点。课后还有相关知识的开放题。
教学过程中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一个学生的深层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这堂课的教学不落俗套,是教学方式的大胆创新,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为指导,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促进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地理有关的教案篇13
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人类探测宇宙、开发宇宙和保护宇宙已经取得的成果,明确人类认识的宇宙范围在不断扩大,理解宇宙探测的意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资料、图像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在向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不怕艰辛、勇于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雄心和壮志。
●教学重点
宇宙空间资源和宇宙探测的意义。
●教学方法
因本课内容通俗易懂、难点少,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学、教师引导的原则,教师可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说一说”等环节来完成教学内容。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胶片、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最初,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是基于想像。(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有哪些是关于人类对宇宙的想像的描写吗?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讲授新课]
1.3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板书)
一、宇宙探测的发展(板书)
1.古代对宇宙的探测(板书)
同学们刚才提到了不少。在我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宇宙”“太空”的描写。如远古时代的“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大闹天宫”“月宫”,还有《封神演义》中的许多描写等。
在古代,人们不仅对宇宙怀有美好的想像,而且劳动人-用杰出的智慧还发明创造了许多天文观测仪,如圭表、日晷、浑象、漏刻等,在一些地方还建有天文观测仪台,如北京古观象台、河南登封的测景台等。可见,古代劳动人民是聪明而伟大的。
(过渡)到了近代,自从1957年10月原苏联向太空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人类对宇宙的探测就已跨入了一个新时代。
2.宇宙探测的新时代(板书)
(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看看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果?
(讨论、分析)人类进入太空的时间是20世纪60年代。图1.13显示,从1969年至1972年,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先后6次将12名航天员送上月球,从此以后,各种载人飞船、航天站、航天飞机先后进入太空,开创了对宇宙空间进行探索的新时代。
(打出下列图片)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追月的故事”
(提问)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有哪些重大发现,取得了哪些重要的成果呢?
(学生活动、教师总结)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人类对宇宙空间的观测、探索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1)发现在地球上大气层外存在磁层;
(2)发现宇宙空间存在着大量的X射线和γ射线;
(3)测量了许多行星表面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
(4)在没有大气干扰的情况下,人类完成了对月球、大行星的逼近观测和直接取样观测。
(承转)人类在向宇宙空间的探索过程中,我国也同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一样不甘落后,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请同学们阅读“中国向宇宙空间进军大事记”和图1.15来了解。
(设问)人类对宇宙的探测有何意义呢?
3.宇宙探测的意义(板书)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宇宙探测具有时代的意义,使人们对一些天体(包括地球本身)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宇宙探测还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承转、过渡)人类探测宇宙的目的是什么呢?
二、开发宇宙(板书)
人类探测宇宙的目的就是为了开发利用宇宙资源。目前,人类主要开发下列几种资源:
1.空间资源(板书)
(设问)人类是怎样开发利用空间资源的呢?
(学生讨论、回答)(1)利用人造卫星在距离地球一定高度上进行对地球的观测,从而收集关于地球的各种信息;(2)在卫星上进行各种科学实验。
(启发、引导)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空间资源的过程中,也遇到了重重困难。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讨论、回答)因为宇宙空间具有高真空、强辐射、失重等特点。
(引导)尽管这样,科学家还是克服了许多困难,在太空进行了各种科学实验,例如在生物卫星上研究失重对昆虫、微生物、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的影响。我们科学家还利用宇宙环境的特殊性进行航天育种的试验,在太空中培育出了如太空青椒、太空黄瓜、太空玉米、太空一号小麦、太空一串红等植物品种,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太阳能资源(板书)
(设问)科学家为什么要在宇宙空间中开发太阳能资源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分析、总结)前面我们在学习第2课时就已经知道,太阳辐射的能量是巨大的、永不枯竭的,并且是一种清洁的能源,但是绝大部分的太阳能不能透过大气层到达地表(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吸收、反射和散射的作用,从而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这一部分我们将在2.2节中详细学习)。所以,科学家在太空中开发太阳能资源是为了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许多科学家还有一些设想,大家请看图1.16。
3.矿产资源(板书)
(设问)目前人类已知的空间矿产资源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个星球上?
(学生回答)主要分布在月球的岩层中,发现月岩中含有地壳中的全部元素和约60种矿藏,另外还有3He;在火星和木星之间运行的一些小行星上富含矿体。
(进一步引导、设问)开发宇宙中的矿产资源有何意义呢?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随着地球上人口的不断增加,地球将面临资源枯竭的问题。所以,近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的学者、科学家就大胆提出了“到太空中去寻找、开发新资源”的设想。通过开发宇宙资源,不仅可以补充地球上矿产资源之不足,而且还可以寻找、开采到新的矿种,这样就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承转、过渡)科学家对宇宙的探索和开发,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视野和生存空间,使人类能够有效地利用宇宙环境。然而,随着对宇宙探索的规律和范围的不断扩大,也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
三、保护宇宙环境(板书)
1.太空垃圾的产生及危害(板书)
教师提供以下资料作参考:
目前,人类已经向太空发射了5000多个各类航天器,这些航天器仍然在轨道上工作的约有600~800个,2000多个丧失功能已经变成太空垃圾在轨道上遨游,还有2000多个已经解体不知去向。人们通过先进的仪器观测发现,目前在太空中有比苹果大的航天器碎片大约有7000~8000个,小的碎片约有3500万个,共计大约3000吨太空垃圾在日夜不停地绕地球飞行。
请同学们再进一步阅读课文及1.17图,看太空垃圾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总结)太空垃圾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寿命终止的航天器;
(2)因意外或有意爆炸产生的碎片;
(3)航天员扔出飞船舱外的垃圾。
目前,太空垃圾大约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而且体积越来越大。
(承转)这些遨游在太空的垃圾会造成什么危害呢?
(教师引用下面的资料作说明)据计算,一块以每秒10千米速度在太空中穿行的碎片和在空气中以每小时600千米的速度穿行的飞行物具有同样的破坏效果。就是说,在太空中,哪怕一个鸡蛋大小的碎片,都可以把一个卫星击毁。
1996年11月24日,正在太空中执行任务的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就曾经遭到太空垃圾袭击,只是由于这块垃圾很小,才只给宇航员的窗口留下几处痕迹。1996年7月,法国的一颗名字叫“樱桃”的卫星曾经被一块太空垃圾击中,而这块垃圾恰好是10年前法国的“阿丽亚娜”火箭末级爆炸后的碎片。幸好这块碎片并没有直接击中卫星,而是击中了卫星的平衡臂,臂膀被击断,卫星严重倾斜,曾经一度失去控制。然而,俄罗斯的“宇宙1275”卫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这颗卫星在与太空垃圾相撞后发生爆炸,变成了一堆废铜烂铁。
(承转)可见,太空垃圾的危害是相当大的。那么,怎样来减少空间垃圾呢?
2.保持宇宙环境(板书)
请同学们分析课文、读图1.17来寻找办法。
(学生讨论、回答)限制或清除太空垃圾的办法主要有:
(1)将停止工作的卫星推进到其他轨道上;
(2)用航天飞机把损坏的卫星带回地球。
同学们想一想还有什么好办法呢?(让学生展开思维、发挥想像畅所欲言)
[课堂小结]
宇宙是浩瀚的,我们在对宇宙环境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重视实现宇宙空间探测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宇宙又是神秘的,让我们学好本领,充满信心,到广阔的宇宙环境中去探索吧!
地理有关的教案篇14
【学习目标】
1.记忆并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并能运用荒漠化的概念判断一些实际问题。
2.记忆西北地区的范围,理解自然特征形成的原因,并能解释荒漠化发生的自然原因。
3.理解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影响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4.通过学习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和发展观。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2.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学法指导】
1.学好本节内容,一定要注意图文结合。
2.通过案例,学好分析解决环境与问题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3.通过知识的网络化处理,理清因果关系、并列关系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
【知识链接】
一、荒漠化
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①________________。
2.原因:②______________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③__________相互作用。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④__________、石质荒漠化和⑤__________。
4.现状
(1)世界:约⑥______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中国:全球荒漠化面积大、⑦______、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⑧______地区最为突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位置:⑨__________以西,昆仑山—⑩__________—古长城一线以北。
2.范围:大致包括?________、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3.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____________,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4.主要景观:以?________________为主。
5.内部分异:以?________为界,以东属半干旱的草原地带,以西属干旱和极端干旱区。
6.脆弱的生态环境
(1)干旱的气候条件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__________,?________风化和?______作用显著,形成大片的?________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发育?______,平地多疏松的?__________;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____________季节。
(2)____________: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根本原因
(1)________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过度樵采、__________、过度开垦等。
四、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严重威胁人们的①____________。
2.防治内容eqblc{rc(avs4alco1(预防②的威胁,扭转③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④的生产力))
3.原则eqblc{rc(avs4alco1(坚持⑤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⑥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⑦__________。
(2)利用生物措施和⑧____________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⑨______________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⑩__________。
(5)控制?____________。
五、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
1.苏联垦荒区属于草原带向半荒漠带过渡的?______________,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且?__________两季多大风。
2.苏联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
(1)大面积推广?__________________。
(2)推广农作物的?________________。
(3)营造?________________。
(4)保留残茬,?____________。
【学习过程】
探究点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探究材料】
我国南方气候湿润,植被葱郁,是“绿色中国”;北方多广阔的“黄土地”,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是“黄色中国”;大西北荒漠、戈壁广布,荒沙漫漫,是“金色中国”;大西南青藏高原雄浑巍峨,冰川连绵,雪峰皑皑,是“银色中国”。
今后“彩色中国”的生态建设方向是:“黄色中国”向“绿色中国”转变,“金色中国”向“黄色中国”和“绿色中国”转变,“绿色中国”应当更加“碧绿可人”,“银色中国”则要永葆“银色”。
1.简述“金色中国”的位置与范围。
2.试说明荒漠化发生的类型有哪些?
3.怎样理解干旱是西北地区的最基本的自然特征?
4.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成因和撒哈拉沙漠气候干旱的成因是否一样?
5.每逢干旱,西北绿洲地区的人们不盼阴天盼晴天,这是为什么?
探究点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探究材料】
教材图2.4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导致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有哪些?
2.塔里木河河流下游绿洲被废弃的人为因素可能是什么?
3.不同的人为因素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如何?
4.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与人口激增有无关系?
探究点三我国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探究材料】
材料一20__年6月17日是第十六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联合国确定的宣传主题是“改良四方土壤,造福天下众生”。这一主题旨在告诉世人,要实现人类发展和进步,必须保护我们的生存根基——防治土地退化和荒漠化。
材料二教材图2.11植物固沙。
1.荒漠化的防治迫在眉睫,防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人类活动不当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因而荒漠化的防治要有针对性,请你针对人为因素,提出相应的措施。
3.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什么?
4.图中植被有何特点?为什么不以高大乔木来固沙?
探究点四苏联垦荒区防治荒漠化的对策
【探究材料】
材料一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号角正劲之时,必须有步骤、有重点地加以推进。要再造中国西部昔日之辉煌,就应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开发欠发达地区几十年乃至几百年的经验教训,为我所用,加快西部建设步伐。苏联中亚地区的垦荒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农业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仍很落后,畜牧业停滞不前,农业成为影响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1953年,苏联收购粮食只有3110万吨,而供应居民的粮食则需要3240万吨,结果入不敷出。为了摆脱困难,苏联抽调了近百万人来到垦荒区,还向垦荒区提供了许多农业机械。在短短两年中,就开垦出了2975.3万公顷的荒地。从实际效果看,垦荒对苏联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1)没有根据垦区的自然条件特点采取合理的、逐步开发的方案,造成土壤风蚀加剧。
(2)把欧洲草原带的耕作方式照搬到风蚀严重的东部新垦区,使土壤松散,沙暴扩展。
(3)垦荒期间没有积极发展农田防护林,忽视了农田水利建设,大约3~4年发生一次严重歉收的大旱灾。
1.结合教材阅读材料,思考“黑风暴”的形成原因?
2.分析回答该地区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3.归纳总结该地区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方向?
4.你认为苏联防治荒漠化的对策可以被我国哪些地区所借鉴?
【归纳小结】
【当堂练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20__年6月17日,全球迎来第十七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联合国将“林木维系荒漠生机”确定为今年的活动主题。这一主题将荒漠化与森林植被紧密联系,揭示了森林对维持荒漠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警示人们要努力加强和保护好荒漠植被,加强荒漠生态修复与治理。
材料2:近年来,河北怀来县的“天漠沙丘”向东南移了大约1000米。据专家介绍,如果不控制这种局面,不出十年,沙漠就会逼近北京。
材料3:“新疆和田地区保护绿洲的三道防线示意图”。
(1)我国近50年来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材料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一下荒漠化在社会、经济、生态、生产方面的危害。
(3)材料3图中三道防线,其中林带主要发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因此,绿洲地区的风速比沙丘地区______,蒸发量比沙丘地区______。
(4)由图示可以看出,________________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反思】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读“我国沙漠化土地成因构成图”,回答1~2题。
1.这些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A.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
B.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C.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D.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地理有关的教案篇15
教材分析
自然资源的分布是很不均匀,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很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而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丰富的能源资源却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针对上述情况,我国实施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本节内容以西气东输为案例,说明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于区域发展的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本案例来拓展视野,探讨南水北调、北煤南运和西电东送的原因和现实意义,以进一步了解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是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的重要举措,将有助于我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生产力分布不协调问题的解决,是实现东西或南北经济社会双赢的战略。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要求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学生可以联系经济地理中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分析思路,从而准确的把握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本校学生基础较差,兴趣不高导致自主学习能力较弱,所以我在讲授新课的时候会创设情境,留疑问,多启发,让学生的思维紧紧围绕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展开,让他们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兴趣,和老师产生共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
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归纳和把握事物重点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2.通过创设自主和合作相结合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掌握运用地理信息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全面、辩证地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
2.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分层次、有步骤的进行国土整治,变区域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实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影响的分析方法
课的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自然资源的分布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差异,往往出现区域资源赋存量和需求量之间的矛盾,人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协调好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本节我们学习资源跨区域调配——以西气东输为例。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1.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必要性
(1)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且自然资源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我国正在实施的资源跨区域调配大型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3、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型案例——西气东输工程
包括天然气开发建设、主干管道建设、东部用户管网建设。
(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一线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二线工程主干线西起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向西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南至广州,全长4900多千米,规划20__年全线贯通,年输气量300亿立方米。
(4)经过的地形区:
一线依次经过: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几大地形区。
二线依次经过: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江南丘陵、华南丘陵、珠江三角洲洲等地形区。
二、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如教材P83图5.2所示)
——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给。
(2)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新疆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资源量就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22%。然而,新疆及其周边省区对能源的需求量都很小。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改变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具有清洁能源优势的天然气比重。
(1)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2)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
①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②造成我国酸雨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燃煤排入大气的大量二氧化硫);
③煤炭的堆放、燃烧的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④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3)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
煤炭天然气优点①开采成本低②储存、运输方便③价格便宜①清洁②使用方便③燃烧效率高④比较价格低缺点①使用不方便②燃烧效率低③废气、废渣排放量大①开采、储运难度大②技术要求高③投资大、回收周期长思考
A.从世界范围看,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晚于煤炭和石油,原因何在?
点拨:从天然气的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等方面思考。
B.发达国家在大规模开发天然气之后,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煤炭的缺点逐渐明显,加之天然气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等方面思考。
C.20__年,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世界平均为23%,而我国只有2.7%。由此怎样看待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
点拨:通过比较我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预测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这是由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所决定的
(1)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
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4大气区。
(2)开发利用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华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要基地。目前,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导致东部地区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西部地区则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