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地理教案 >

地理教案的反思

时间: 新华 地理教案

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写好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地理教案的反思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快来看看地理教案的反思,本文为你提供地理教案的反思写作技巧和示例!

地理教案的反思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1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2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板书】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地理教案的反思篇2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学生阅读“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初步了解地理环境的形成、演变,并能够说明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2.学生利用“生物循环示意图”、“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读图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能够阐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简要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

3.学生阅读“可可西里藏羚羊”的资料,能够举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4.学生通过活动“湖泊演化”,能够说阐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通过分析“东北森林的变化”,学生能够说出森林的变化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进一步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重点: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地理要素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整体性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平衡功能;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知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具备基本的地理阅读分析、提取信息的能力。需要补充光合作用、分解作用等知识,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路: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启发式讲授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地理教案的反思篇3

第一章行星地球

1.3地球的运动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

地球仪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略)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

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

生:自转和公转。

师: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地球自转的规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演示地球仪,让其自西向东旋转)

师:地球仪在绕着什么中心转动呢?

生:地轴

师:很好。地轴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在地球中真有这么一根轴吗?

生:没有。

师:正确。地轴是人们假想出来的,地球的内部实际上没有这么一根轴。我们把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自转。那么,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呢?

生:自西向东旋转。

师:所以,我们看到日月星辰都是东升西落。下面从不同的角度看地球自转。

(从不同的角度演示地球仪的自转)请同学描述地球自西向东转。

生:(学生观察、思考后得出结论)

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

侧面北极在上,自西向东旋转。

师:(投影练习)

甲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乙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

生:甲图中心是北极,乙图中心是南极。

师:非常好。地球自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呢?也就是地球的自转周期是多长呢?

生:一天。

师:由于在计算自转周期时,选定的参考点不同,一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多媒体动画演示)恒星日与太阳日: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恒星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过程将会忽略不计。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多媒体动画演示)

师:此时地球是否自转了一周,自转的角度是多少,以什么作参照?

生:(学生准确回答)

师:很好!(点击鼠标,电脑画出SE2的连线和E2与恒星的连线,标出“恒星日“)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而因为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长23时56分4秒,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点两次对着太阳。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注:“三点共线“是指地面上某点位于地心与太阳的连线上)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

师:(过渡)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什么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呢?

生:地球在单位时间内自转的角度叫做地球自转的角速度。

师:很好!根据地球自转的周期,可以知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为多少度?

生:15°/小时。

师:非常正确。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根据360°/24小时推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小时,1°/4分钟,1′/4秒。但南、北极点无角速度,即南、北极点的角速度为零。

我们再看看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怎样的。地球自转时,某点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距离(弧长),叫做该点的自转线速度。

(投影)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图

师:大家一起探讨地球自转线速度有什么分布规律。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因纬度而异(离地轴的距离即圆周运动的半径不同,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大),赤道处最大(1670千米/小时),自赤道向两极渐小,两极的线速度为零。在南北纬60°处,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

师:(过渡)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那么地球公转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演示)地球公转运动

师: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生: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

师:那么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地球公转的规律呢?可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公转的规律。

师: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又叫黄道。它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投影公转轨道图)

师:仔细观察,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生:由西向东。

师: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逆时针转。

师: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还是逆时针转?

生:顺时针转。

师:我们再来看看地球公转的周期是怎样的?

生: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师:回归指的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大家看书图1.18,地球公转的速度有什么特点?

生: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师:由于太阳略微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因此,日地距离不断随地球公转而发生细微的变化,地球公转速度也相应有一些变化。根据开普勒第三宇宙定律,行星运行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因此,近日点运行速度快,角速度是61′/d,线速度是30.3km/s。而远日点慢,角速度是57′/d,线速度是29.3km/s。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km/s。

小结: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是关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对比。

(投影下面的表格)分别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进行总结。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速度

地球自转地轴由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1.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零,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小时

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S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零

地球公转太阳由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逆时针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公转:顺时针转1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km/s。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略)

(过度)昼夜的更替、时差的产生、四季的变化,都是因为地球运动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地球的自转能带来哪些地理现象。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三、地球自转与时差

师:大家知道,地球自己不能发光。看地球仪的演示,如果地球是透明的,还有昼夜之分吗?

生:没有,整个地球都是白昼。

师:很好。可实际上地球是不透明的,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因此地球的不透明就使地球上有了昼和夜的分别。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一面是白昼和一面是黑夜。

师:非常正确。如果地球是静止的,会形成昼夜现象。被太阳照亮的半个地球是白天,即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另一个半球是黑夜,即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也就是中间的大圆圈,叫晨昏线,或者叫它晨昏圈,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晨线和昏线有什么区别呢?

师:由夜变为昼的半圆弧叫做晨线,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昼半球,即晨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白昼时段;由昼变为夜的半圆弧叫做昏线,昏线上的各点即将进入夜半球,进入黑夜时段。

(投影--自转)

师:晨昏线的位置是不是静止的?

生:不是,晨昏线的位置在不断向西移动。

师:很好。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所以晨昏线的位置也在不断地移动,地球自西向东转,晨昏线则自东向西移动。再看晨昏线与太阳光线有什么关系呢?

生:垂直。

师:答得好。晨昏线一定垂直于太阳光线,并过平面图中的中心。再给大家引进一个新的概念: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太阳高度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晨昏线上的各地太阳高度为0°,即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在昼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大于0°,即太阳在地平线之上;在夜半球上的各地,太阳高度总是小于0°。

晨昏线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投影昼弧和夜弧)地球在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假如这个红点代表就是你站在那儿,你看到的昼和夜是怎样变化的?

生:昼夜不停地交替。

师:很好。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停地交替。

(板书)1.昼夜交替

师: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一个太阳日。过去人们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今天,人们的起居作息也深受昼夜交替的影响,因此太阳日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过渡)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因此,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板书)2.地方时

师: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比西边早。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使用起来很不方便。19世纪中叶,欧美一些国家开始采用一种全国统一的时间。随着长途铁路运输和远洋航海事业的日益发达,国际交往频繁,各国采用的未经协调的地方时,仍给人们带来很多困难。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我们已经知道,从理论上全球共划分成24个时区,各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实际上,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一些特别的计时方法。

(投影文本)

(1)有的国家根据本国所跨的经度范围,采用半区时,即采用与中央经线相差7.5°的时区的边界经线的地方时。例如,亚洲的印度(东5.5区)。(2)有的国家为了充分利用太阳照明,采取本国东部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例如,朝鲜位于东八区和东九区之间,但采用东9区的区时。(3)还有的国家虽然领土跨度很大,但仍采用一个时区的区时。例如,中国领土跨5个时区,为了便于不同地区的联系和协调,全国目前统一采取北京所在的东八区区时(即东经120°的地方时),称为北京时间。

请大家看P17图1.21,时区和国际日界线。

地理教案的反思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协调、平衡构成一个整体,某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各要素之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

2.使学生明确陆地环境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不同地区分布着不同的自然带,学生应掌握自然带分布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等知识。

3.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明确陆地环境各要素应该协调发展。

教学建议

关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的教材分析

陆地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和土壤等许多要素共同组成的,这种组成不是简单的汇集,而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地表物质的运动和能量的交换,彼此间产生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在地表形成一个特殊的、不可分割的自然综合体。教材一方面通过示意图“陆地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中的箭头表述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并以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为例分析其自然环境特点印证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教材以植被的变化引起环境变化以及碳元素的变化引起的全球环境变化等实例说明当陆地环境的某一要素发生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通过对陆地环境整体性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在各地区内环境要素之间有一种协调或平衡。如果某个要素的变化超过了其限度,就会导致彼此间的不协调或不平衡,有时甚至带来环境灾害,因此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问题。

地理教案的反思篇5

一、指导思想

深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提高深化课程改革课堂有效学习,推进“导学案”的实施,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积极引导组内教师做真实的研究,不断提高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水平,将优秀教研组的光辉继续发扬光大。

二、本学期教研活动工作重点

1。加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学习《河北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新修订的《河北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积极参与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培训及选修课程建设专题研讨培训,加强对深化课程改革的研究与指导,关注深化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2、加强备课组建设本学期开始,全面推进“导学案”这项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变革项目,教学常规着重落实“导学案”编写、收发、批改与反馈情况。故加强集中全组智慧,进行集体备课,对每一节课的内容都进行深入的探讨,对教学过程进行细致的规划,任务分配,成员认真编写导学案,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设计、课堂练习的选择等等,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结合学情和个人教学风格,进行部分修改,形成适合自身特点的导学案。达成“大同”“小异”,把规范与自身特色相结合。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保证新教师的教学质量,集中全组老师智慧的教学案。

3。扎实做好常规教学和教研教改工作。努力做好地理学科教研活动,努力做到周密部署,精心设计,系统安排,并努力使各项教研活动主题鲜明、方法得当、效果明显,进一步增强地理教研活动的效益;加强引导教师做“与有效学习有关内容方面”的课题研究,为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做贡献。

4。加强教师培养根据学校教育振兴五年行动计划,积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积极参与《导学之星》评比等有关活动。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做好师徒结对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辐射和传、帮、带作用,带动青年教师成长,促进地理学科教师队伍建设。

地理教案的反思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会用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会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

能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确定某地的经纬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视频、动画让学生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地球的大小;

2、通过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感知地球集锦基本结构;

3、通过绘制经纬线,理解经线与经度、纬线与纬度的特点,理解经纬网的意义,以及如何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前人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的勇于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用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确定某地的经纬度。

教学难点:

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各自的特点;

能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确定某地的经纬度。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情境预设:

播放地球绕日运动的视频;

播放地球仪与经纬网的视频。

二、教学《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人类是怎么认识自己生活的地球的?

①、指导读图1.1,让学生口述认识的四个过程;

②、播放人类认识地球的视频;

③、播放地球形状的视频。

2、地球有多大?

①、指导读图1.2,让学生口述地球的大小;

②、播放地球大小的视频;

③、完成“活动”2填表,感受地球的大小。

三、教学《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活动P5);

2、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3、地球仪上如何表示地理事物的?

地理教案的反思篇7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教学论文

目前中学的地理教学非常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学会了什么而不是学了什么,因此新形式下老师的教学观念要发生很大的变化,不能光靠讲解知识满足学生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有兴趣学,更要在快乐中学习。对此,我虽然只有两年的工作经验,还是对此有一点点感受的。这种感觉在我给学生上完《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这一节课后更是明显。

这是我第二年教高一的时候,因为这是第二次教高中新教材了,所以在讲课方面开始琢磨怎么讲学生能够接受的更快更好,怎样上课学生会更感兴趣。在讲《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时,我想到第一次上这节课的情景,照搬教材上的内容,尽管把知识讲的还算条理,可事实上留给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其主要原因就是只是一味的老师讲解而学生被动的接受,没有参加到课堂中来。所以这次讲同样的内容我就探求更好的方法。从教材的知识传授上来说,教材包括三个知识点:第一,理解陆地环境、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的概念;第二,陆地环境及其组成要素以及地域差异的变化规律;三,掌握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经过认真分析教材,我把教学重点放在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及其地域变化规律。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初中没怎么学过地理,甚至没见过世界地图,有的学生从来没走出过北京,对于更大范围的地区甚至全球的环境更是似懂非懂,或者了解的很简单。为此,我准备把全球的地形示意图、植物动物分布图出示给学生,然后把具有代表性的亚欧大陆、非洲大陆示意图给学生分析。从教材中能力培养内容上分析,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分析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利用陆地景观的地域变化规律分析某地域陆地环境景观的自然特征。这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观察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独立思考问题能力都是一个挑战。如何让他们自觉不自觉的进入状态是我思考的一个重点,首先应该给他们图形或者具体的事物,让他们学会观察,培养观察能力;然后提问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学会思索、从观察中获取知识;进一步让学生学会综合观察到的事物,用已有的知识表达出来,这就是对综合能力的培养。当然,上述能力对全体学生来讲,未必是全部具备,但恰恰说明小题目中能培养的大价值。从教材的价值观与态度的树立上来说,注意让学生建立全球观念培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在研究问题时,以小见大,抓住基础知识不放(在教师引导下),逐步形成面对浅显的基础知识勇于探究的研究态度与探索精神;由浅入深,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在易难过渡中树立自信心。

在教材的深入分析基础上,教学的精心设计就成为教学实践过程成功的`有力保障。第一,在教学设计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对图像及有形的事物印象较深,准备了一段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像材料和动植物共生的VCD资料,旨在给学生陆地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它的要素往往也会发生变化。这样给学生以直观的感觉比较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容易培养学生观察、总结归纳的能力。第二,继续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植物是地理环境的一面镜子的知识,探讨不同地区的植被分布的不同,得出陆地环境的差异性的规律。这主要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期间让学生一边观察老师一边设置一些启发式、连环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注意对基础较差学生的错误答案的纠正时的态度与方法;还注重学生对细小知识环节的创造性、求异性思维的肯定与指导。第三,不拘泥于传统的讲授,将心理发展等素质教育任务潜移默化地融入知识和能力教育之中。我在设计体现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地域分异规律的时候,本来已经准备好了好多张图片,能比较直观的看出来随着高度的增加,植被分布的不同。但是仔细想想,觉得教学方法太千篇一律了,决定换个方法,想了半天,决定用作游戏的方式进行。这样能让学生在快乐的环境和气氛中既了学到了知识有愉悦了心情。

经过精心的准备就开始上课了,我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生活的环境非常复杂,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哪些自然要素与我们的生活直接呢?或者说我们的生产生活会经常考虑到哪些因素呢?”同学们就各抒己见说起来了,有的说气候、有的说水,有的说土壤,有的说动植物,还有的说矿产等等。我一一的把他们的答案写在黑板上,给他们总结出这些要素就是陆地环境的各个成分,然后提问:“你们觉得这些因素之间会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他们开始思考了。等了一分钟,我没让他们回答,而是播放了动植物共生的影像资料,完了之后我提问,学生很轻松的就得出了这些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接着我又给他们放了一段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像资料,我又问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学生说植被的破坏导致了土壤的改变,进一步引起水土流失严重。我进一步引导他们得出一个环境要素的改变会导致别的因素也发生改变。这就是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在讲解陆地环境的差异性的时候,我首先把全班分成六个小组,每个组发了一张非洲陆地示意图、四张动物图片(猩猩、长颈鹿、骆驼、阿尔卑斯山羊)、四张植物图片(热带雨林、荒漠、草原、稀树草原),四张土壤图片,然后让学生将这些图片对应的贴到非洲大陆相应的位置,当然我先选好了地区,能够比较明显的反映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这个游戏采用比赛的形式,我一声令下后,学生就热火朝天的做起来。他们一边讨论着,一边快速的往图上贴,争着抢着,很是认真。等各组做完后,我按完成的先后顺序让一个同学上前来用投影给所有学生展示,有的组贴的又快又准,有的组也出现了不少的笑话,例如将长颈鹿放在热带雨林区,猩猩和稀树草原放在一起等等。同学们在欢乐和笑声中学会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变化并且分析出了原因。在分析水平方向的递变规律时,我一边演示PPt文件,一边提示学生注意观察。首先展示亚欧大陆示意图,出示从沿海向内陆不同地区的不同景观(湿润气候、半湿润气候、干旱气候对应的典型景观),让学生观察水平方向景观的递变,并思考原因。学生在思考的同时,我就适时的引导学生回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因素引起的气候变化的知识,让他们能比较容易的就得出了规律和原因。最后在分析垂直方向的变化规律的时候,我又是采取游戏的形式,只是选择的是非洲最高的山脉――乞力马扎罗山,给学生的资料是不同高度的植被的名称,让他们把不同的植被对应的贴到山的不同高度。即将下课了,我用PPt文件展示了我国不同地区的风景景观,沿着从北向南,由沿海向内陆的方向一一出示给学生,并配着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欣赏我国大好河山的同时,进一步领会陆地环境的差异性。

这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只要认真研究探讨,一定会获得成功。

地理教案的反思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记住世界主要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的名称

(2)能在地图上说出热带、亚热带气候的分布规律和主要分布地区

(3)记住各种热带、亚热带气候的气候特征

2、能力目标:

学会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正确分析某一气候类型的`特点。

3、情感目标:

认识到气候与环境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重难点

各种热带、亚热带气候的分布及特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热带气候类型

1、介绍热带的位置(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广大区域)

2、热带雨林气候

a、出示热带雨林气候的气温曲线与月降水量柱状图

b、通过看图教学生总结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

全年高温多雨

c、出示热带雨林气候的世界分布图

d、通过看世界的气候类型分布图来总结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区域

赤道附近:(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期中以亚马孙平原雨林气候面积最为广阔,并介绍“地球之肺”。

e、看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景观图加深对热带雨林气候特点的印象。

3、用以上的方法讲解热带地区的其他几种气候类型

地理教案的反思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谈话法、讲述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1.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软件。

2.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中国水土流失分布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km2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下面我们看一段电视片断(播放黄土高原的电视片)看一看这是什么地形区,主要地貌有哪些?(黄土高原地貌有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图“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陵区,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长。每年每公顷流失25吨~100吨,甚至225吨以上。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黄土高原地区降水集中在7、某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剧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质组成。黄土高原几乎为黄土所覆盖,黄土多为风积物,土体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干燥时较坚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蚀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

④植被。达到一定郁闭度的牧草植被有保护土壤不被侵蚀的作用。郁闭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强。

为了使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的更清,可让学生阅读图“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讨论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的关系。在读图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以下三点:①三个实验中植被状况差异;②烧杯内水量多少;③烧杯内沙土的情况。从而得出:植被覆盖率越高,涵养水源的能力就越强,水土流失状况相对就不会特别严重。

2.人为因素

让学生阅读图的对话,分组讨论认识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这段对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因为男孩的意思是“千沟万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却认为“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实际上这两个孩子的话都有道理,只是所处的时间平面不同,女孩站在历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则是针对目前状况来讲的,同时这也说明了黄土高原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这也同时说明人类在这个循环当中始终起到了“引发”和“加剧”作用。具体有哪些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他们总结。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同时,将大量废土弃石随意向河沟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国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米。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同学们阅读图,找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分布,并根据图上信息,分析这些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导学生确定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除了黄土高原外,还包括哪些地区,请学生描述。

第二,让学生从地形、地势着手,看一看这类地区分布在哪些地形区内,又在第几级阶梯上。

第三,让学生看等降水量线,观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其降水量分布情况。

最后归纳出: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一般降水量较大,降水季节差异大,地形一般为山区,地表坡度较大。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反馈练习]

1.填空

(1)黄土高原东起、西至、南连、北抵。跨越、、、等省区。

(2)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是由作用形成的。

2.选择题

(1)关于黄土高原叙述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b.黄土高原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广泛的地区

c.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

d.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许多山间小盆地

(2)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a.黄土坡b.黄土塬c.黄土峁d.黄土梁

3.简答题

简述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山西、陕西、宁夏、甘肃。(2)风力

2.(1)bc(2)bcd

3.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为因素:毁林开荒破坏了植被,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板书设计

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

一、世界的黄土堆积区

1.位置和范围: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区。

2.黄土物质成因:“风成说”

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2.人为因素

①毁林、毁草开荒破坏了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不注意水土保持。

活动与探究

结合本节所学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是否有水土流失现象,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决方法。

地理教案的反思篇10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差异为基础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差异为基础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以水热差异为基础

(出示多媒体素材库)南北球中高纬为什么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为什么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自然带差异显著?

(板书)4.非地带性分布――局部环境因素的差异

【设计思想】

对本节教材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所在地自然环境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并由此思考教材中的实例与学校所在地之间的环境差异。第二,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知识的迁移解决新问题,例如通过对气候知识的复习学习有关自然带的分布知识。第三,注意图象之间的联系性,引导学生阅读图象,提取、认定加工有效信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

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找出两个自然带,查找关于这两个自然带:气候、植被、动物、土壤等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对于自然带内部反映了整体性,对于不同自然带之间反映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地理教案的反思篇11

〔新课导入〕

播放近期江苏省天气预报(参考材料:2004年11月1日),提醒学生注意发生在江苏省的阴、晴、风、雨等天气现象。选取江阴市为参考地点,注意江阴市在冷空气的影响下天气现象变化。由对冷空气、暖空气的感性认识引入气团的介绍。

〔指导探究、讨论交流〕

Flash课件演示锋的形成,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锋的主要组成有哪些?结合图2.18锋的形成,除掌握锋面、锋线、锋前、锋后等名词,对比锋面两侧空气的温度、湿度、气压等,还应重点引导学生从动态的角度用发展变化的眼光观察冷暖空气的运动、锋的形成。

Flash课件演示冷锋及其天气、暖锋及其天气、准静止锋及其天气,引导学生观察各个锋面中气团的运动状况、天气的变化情况及成云致雨的过程,结合图2.19冷锋及其天气、图2.20暖锋及其天气,对比总结冷锋、暖锋与准静止锋的差异,注意重点观察冷暖气团的移动方向及锋面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差异。讨论完成填表:

锋面

气团移动

符号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典型实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鼓励学生联系生活,从多角度,用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交流参考如下:

锋面

气团移动

符号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天气

典型实例

冷锋

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阴天、降雨、刮风、降温

冷气团控制,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

寒潮、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北方冬、春的大风、沙暴等

暖锋

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冷气团控制,天气晴朗

多云、连续性降水

暖气团控制,气压下降,气温和湿度上升,天气转晴。

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活动较为频繁的暖锋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势力相当

晴朗

持续阴雨天气

天气转晴,具体情况受过境后的控制气团影响

“梅雨”

〔交流点评〕

突破这一重点难点,要抓住两个运动变化的关键:一是冷暖气团哪个为主动。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冷锋,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暖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展开“拉锯战”而形成的锋面为准静止锋。二是锋面两侧的气压、温度、湿度、风等差异明显,所以当锋面过境时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就冷锋而言,冷锋过境前天气晴暖,过境时出现降温、阴雨、大风天气,过镜后气温、湿度骤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暖锋、准静止锋与天气的关系略。

〔知识运用〕

小组讨论,完成P45活动。从锋面系统活动的一般分析过程,即先判断是什么锋面,其运动状况如何,从该锋面到之前、到之时、到之后的天气情况理解其动态演变过程。

〔联系生活〕

指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存在的锋面系统活动及其对天气现象的影响。播放寒潮、梅雨的视频短片,结合案例2“寒潮及其危害”,了解寒潮、梅雨对我们日常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巩固拓展有关锋面的知识。

〔承转〕

在秋季和春季,我们经常听到天气预报说寒潮来袭,造成大风、降温、冻雨等灾害;而在夏季,我们听到更多的可能造成大风、暴雨灾害的是台风。

播放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8月6日登陆浙江省的视频材料,引入对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的介绍。

〔指导读图〕

读图2.21“2003年10月14日12时世界海平面的气压分布(局部)”掌握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高压脊、低压槽等概念,明确低气压与高气压是指气压分布状况,气旋与反气旋是指气流状况,它们分别是对同一个天气系统的不同描述。

〔指导探究、讨论交流〕

Flash课件演示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形成、发展及其运动变化,指导学生重点观察不同半球、不同气压系统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气流运动发展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合图2.22气旋与天气和图2.23反气旋与天气讨论完成填表:

系统

气压状况

近地面气流状况

南北半球差异

中心气流

天气状况

气旋

反气旋

鼓励学生从全面动态的角度进行交流,注意对比近地面、高空气流、气压差异,交流参考如下:

系统

气压状况

近地面气流状况

南北半球差异

中心气流

天气状况

气旋

低气压

中心

由四周向中心辐合

北半球逆时针旋转

南半球顺时针旋转

上升

阴雨天气

反气旋

高气压

中心

由中心向四周辐散

北半球顺时针旋转

南半球逆时针旋转

下沉

天气晴朗

〔交流点评〕

水平方向上理解近地面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的气流运动关键是根据气压中心的气压状况判断气压梯度力、所在半球判断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根据三个力的共同作用确定气流运动方向。另外需要指出在高空气流不受摩擦力的影响,最终的流动方向是与等压线平行的旋转运动。

垂直方向上理解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天气特点的关键是气流的垂直运动与气温的关系:低压中心空气上升,温度降低,水汽容易凝结,成云致雨;高压中心气流下沉,温度增高,水汽不易凝结,天气晴朗。

〔知识运用〕

小组讨论,完成P47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给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对于学生给出的各种答案进行科学评价,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总结、从多角度总结。

〔联系生活〕

回放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8月6日登陆浙江省的视频材料,结合案例2“台风及其危害”,读图2.24台风结构示意,巩固拓展气旋的有关知识,了解台风的巨大破坏力,明确科学监测预报的重要性。

地理教案的反思篇12

【教学内容】第三节地图(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势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学会绘制等高线图的方法;能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山谷等;初步学会绘制地形剖面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等高线图,学生识别常见的地形名称;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地形种类。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式、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地形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2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播放高原、山地、平原等自然景观的画面。

同学们看到地球表面有高原、山地、平原等地理事物,而我们画的地图是平面的,如何在平面上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呢?

学生讨论,得出对这一问题的初步判断

二、地形图的判读(板书)

屏幕出示一幅等高线地形图,学生观察,教师说明:“地图上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就是用绘制等高线来表示的。”那么,等高线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27,同学们观察图中甲点的高度有哪两个数据?单位?有什么区别?

总结:甲点以海平面为标准计算为1500米,这叫海拔。甲点以乙点为标准计算为1000米,这叫相对高度。

提问:那么,什么是海拔和相对高度?

①海拔指地面某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1、海拔和相对高度(板书)

指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及等高线的模型,讨论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

讲述:以海平面为起点,测出地面上各个地点的海拔,把它们填注在地图上,然后在地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这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上都标有高度,单位是米。

拓展:由此而推,什么是等深线?(学生读书作答)

2.等高线(板书)

在等高线地图上,如何判读地面的高低和地形起伏?

学生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说出:只要填出地面各点海拔,就可比较各点的高低。

总结:在等高线图上,不仅可以判断各地点的高低,还可以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情况判断地形起伏和坡度的陡缓。

学生观察图1.28等高线示意图,看看左右两个山坡的陡与缓?并判断坡度的陡缓与等高线的分布有何关系?

确定: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1.29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从图可见,不同部位,等高线和形态的差别很大,怎样在等高线图上判读这些地形呢?

学生总结教师补充:等高线弯向海拔低处为山脊,反之为山谷:两个相邻山顶之间是鞍部;等高线重叠处为陡崖。

指导学生读图1.30,观察分析设色地形图的着色规律,从而得出:在不同等高线之间着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地形的图即为分层设色地形图。

3.分层设色地形图(板书)

出示“中国地形图”指导学生分析不同的着色:蓝色代表海洋,黄色代表高原、山地和丘陵,绿色代表平原,褐色为山地,白色表示雪线以上的部分。

[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完成课本P17活动。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和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分析能判读出各地的高低状况。而如何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各地的起伏状况呢?这就需要观察地形剖面图。

4.地形剖面图(板书)

学生同桌合作,完成课本P18活动3。先了解绘制方法,再观察绘完部分,然后自己动手绘制完整。

总结:地形剖面图能直观表示某条线上地面的高低起伏和坡度陡缓。

三、小结

指导学生先组内交流,再派代表在班上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学生小结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以探究式活动为主线,以练习为辅助,图文并茂,化抽象为形象,直观生动地解决难点问题。

不足之处:由于本课内容多,难度大,在环节设计上欠完美。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8时)

执教人:唐素芳执教班级:七(1)(2)

【教学内容】第三节地图(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记住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记住一些常用的图例;能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或指向标定方向;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如辩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能够在地图上依据经纬线和指向标等确定方向,通过辨别方向、查找地理事物等活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地图的使用方法,使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难点】地图方向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的判别。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投影片、挂图;

【课时安排】三课时(第3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投影表格

针对表格内容,能够进行比例尺形式的换算和大小的比较并回答。

2.地图基本要素包括哪些?

上节课我们已学习掌握了三要素之一:比例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剩余的2个问题:方向和图例。

二、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投影:“日本图”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P15活动1的三个问题。

小组内讨论并回答:

(1)经纬: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先据经线定南北,再依纬线定东西,最后取综合。

(3)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所标三点的四个方向,Y在X东北方,X在Z西南方。

总结:在有经纬线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近北极为北,近南极为南),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直线纬线左西右东;弧形纬线:据地球自转(自西向东),箭头为东方)。

经纬网定向法(板书)

不知同学们注意没有,有的地图画有一箭头,箭头方向指示为北方,这个箭头叫什么?(指向标)

小结: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依据指向标定方向,即指向标指示北方。

2、指向标定向法

投影图,学生思考:

(1)A在B什么方向,A在C什么方向?

(2)若图中AB两点间直线距离为24千米,请计算出该图的比例尺。

学生讨论后回答:A在B正北,A在C西北;先量得AB图上距离是2.4厘米,比例尺为1:1000000或

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回答课本P15“活动2”

学生活动:科技园在学校的东方,农业实验区在科技园区的南方,学校在火车站北方,火车站在科技园区的西南方。学校与农业实验区的直线距离约为650米,从学校沿公路到科技园区,距离约是855米(四段公路图距分别是0.6、3.2、1.6、0.3厘米)

提问:有的地图,既无经纬网,又无指向标,如何定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一般定向法

拓展:我们生活在北半球,当你外出旅行迷路时,你怎样确定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①白天:晴天据太阳定方向,据树木定方向;②晴夜:北极星定方向;③房屋定向法(北半球,一般坐北朝南)

大家知道,地面上的景物在地图上是用不同符号表示的(即图例),并标注一些文字和数字注记,这些都是地图的语言。

4、图例和注记(板书)

请观察图1.24,看看一些常用图例有何特点?你能记住一些吗?

(提示学生注意分类观察,找区别,如界线、交通线、城市、水库和湖泊等。)

三、课堂小结

留2分钟时间,由各小组的同学在组内交流,然后找几名代表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可取效果:在活动中学,在学中活动,注重知识的运用;针对性练习,便于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偿性教学;引进竞赛激励机制,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

不足之处:对难点的突破及节凑的把握不准。

解决措施: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个人能力,并精心备课,合理安排内容的进度和难点的突破。

地理教案的反思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阅读等温线分布图,概括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

2.说出1月0C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3.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4.读图说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及其大致的分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我国一、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进一步学会判断、分析等值线分布图,初步学会分析形成气温特点的原因。

2.从一月等温线图上,找出1月0C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3.进一步学会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气温及温度带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我国疆域辽阔,地区差异大的特点。

2.通过气候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的分析,进一步明确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道理。

【教学重点】

1.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2.我国1月0℃等温线的分布。

3.我国温度带的分布。

【教学难点】

阅读我国一月、七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概括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本节教学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你喜欢旅游吗?国庆节去哪里旅游了?你穿的衣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

【请你当参谋】

大连的小红同学也很喜欢旅游,今年,她打算到哈尔滨的奶奶家过春节,你能告诉她需要准备哪些服装吗?姑姑说,可能还要带她去广州玩,她还要另外做哪些准备?

【承转】同是春节,为什么到哈尔滨和广州穿的衣服差别这么大呢?

【指导读图】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课件展示哈尔滨和广州气温曲线图)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

【转折过渡】两地1月气温相差近35℃,难怪两地在衣着上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平均气温图。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同一条等温线上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

【指导读图】读“我国一月平均气温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秦岭----淮河一线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度?在图上用笔描绘出来0℃等温线,说出0℃等温线的大致分布。

2.从秦岭----淮河一线往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漠河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从秦岭----淮河往南气温变化趋势如何?海口的气温大约是多少度?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约是多少度?

【概括总结】我国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从此线往北温度越来越低,漠河的平均气温大约是-28℃以下。从此线往南气温越来越高,海口的气温大约是16℃以上。我国南北之间的温差约为44℃以上。

【板书】南北气温的差异

一、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大呢?

【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演示

【归纳】我国南北跨纬度很大。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短,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了。另外,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结论】因此,造成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的主要因素是纬度的影响。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读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

①漠河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

②海口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我国南北气温相差大约多少摄氏度?

③找出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指图总结】

(1)夏季,除青藏高原等地区外,大部分地区7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说明我国普遍高温。

(2)漠河的7月平均气温为16℃以下,海口的7月平均气温为28℃以上。我国南北平均气温相差仅为12℃左右,气温差别不大。

(3)7月我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在青藏高原内部,大约在8℃以下。因为青藏高原地势很高,故青藏高原内部成为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

【板书】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以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原因。

【承转】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我国从北到南可以划分为5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

请同学们看书上“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指导读图】说明读图要求,指导读图方法:

(1)我国共划分哪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

(2)这五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分别分布在哪些主要的地区?

(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与1月份的哪条等温线一致(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

(4)我们这个地区属于哪个温度带,东北平原、黄河中下游地区、海南岛、长江中下游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各属于哪个温度带。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启发提问】不同的温度带对我们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呢?

【分小组讨论回答】(课件提示)

(1)不同的温度带内,生长的果树有什么不同?

(2)在不同的温度带内,作物能够成熟的次数有什么不同?

(3)南北气温的差异在传统民居的建筑上有什么差异?

(4)你还能说出哪些不同?

【练习与小结】(课件)

板书设计

南北气温的差异

一、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很大。

二、夏季,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

三、温度带的划分与分布

地理教案的反思篇14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其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

教学难点

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手段

《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一套四张,同一底图),地球仪(学生每人一个,并附有彩色胶带),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方法

谈话法、学习指导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

一、从世界看中国

【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线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

【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线为西经20°和东经160°。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和东经160°,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书】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书】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提问】观察地球仪,将中国的面积与其它国家的面积相比较,你认为中国面积是大还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提问】读图并回答,我国领土面积有多大?居世界第几位?

【归纳】我国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15,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个欧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

【板书】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承转】我国的面积很大,我国领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东端以及最西端分别在什么地方呢?

【练习】读《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按要求完成练习1。

练习1.对照《中国地图册》中的“中国行政区划图”,找出我国领土的最北、最南、最东、最西点,用红笔将它们标注在课本的“中国疆域示意图”上,并读出它们的经、纬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纬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纬度4°N附近。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经度135°E多。

最西;x疆帕米尔高原,经度75°E附近。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中国的疆域示意图)。

请同学在图上依次指出我国领土的四至点,并请若干学生依次说出习题答案,教师辅导。

【提问】请你算一算我国最南与最北纬度相差约多少度?哪条重要的纬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按五带划分,我国最南处于哪个热量带?最北接近哪个带?大部分领土位于哪个带?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相差约50个纬度,北回归线穿越我国的南部。我国大部分领土处于四季分明,寒暖适度的北温带,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热带,最北部接近北寒带。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异”图。

【提问】2月份,位于我国北部的黑龙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为什么?

【归纳】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组讨论】分析我国的纬度位置对经济发展有何益处。

【归纳】我国领土南北跨越近50个纬度,这样的纬度位置,使我国具备复杂多样的气候,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2.跨进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读图】读“中国政区图”,算一算我国领土东西跨越多少经度,分属几个时区。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了60多个经度,分属于东5区至东9区,共5个时区,即最东与最西时间相差5小时。

【读图】读教材中的“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图。

【提问】夏季,当北京时间为6点时,我国东部的乌苏里江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各是什么景象,为什么?

【归纳】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是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练习】

1.阅读地图册《中国政区图》,利用图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国领土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2.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0千米,计算我国南北距离相差约多少千米。

【归纳】我国东西之间距离约5000千米,南北之间的间隔约5500千米,再加上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们常用“纵横一万里,上下五千年”来表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拥有辽阔的国土和悠久的历史,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和自豪。

第二课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①。

【复习提问】我国的四至点分别在什么地方?我国纬度位置的特点是什么?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何优越性?

【新课导入】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陆地面积广大,而且还有广阔的海域。

【板书】三、广阔的海域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②(中国的临海示意图)。

【提问】由北向南我国濒临的海洋分别是哪些?

【讲述】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北至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以及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洋面。渤海与黄海大致以渤海海峡为界;黄海因海水呈黄褐色而得名,长江口北岸为黄海和东海的分界线;台湾海峡的南端为东海与南海的界线;南海是我国面积,海水最深的海区。

【板书】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承转】我国东临辽阔的海洋,但这些海域并不全部是我国的领海。

【提问】我国的领海宽度是多少海里?

【讲述】我国的领海是指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的海域,因此,黄海、东海和南海的一部分为我国领海,12海里以外则为公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绕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则为我国的内海,其全部海域均属于我国行使主权的范围。我国的领海面积大约有300万平方千米。

请同学们在图册上找到我国的临海和内海。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我国的海域。

【投影】世界主要国家大陆海岸线比较表。

【提问】我国大陆海岸线有多长,居世界第几位?

【讲述】我国大陆海岸线漫长曲折,约18000千米,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5000多个(如果加上岛屿的海岸线,我国海岸线总长度在30000千米以上),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船舶停靠。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③(中国的岛屿、半岛和海峡示意图)。

【读图】在教师指导下,找出图中的台湾岛、海南岛、南海诸岛、雷州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琼州海峡和台湾海峡等。

【练习】在填充图册“中国疆域图”上填注出上述岛屿、半岛和海峡。

【板书】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读图】读“世界政区挂图”,请学生在图上找出中国、英国、蒙古和美国。

【提问】从海陆位置来看,我国与英国、蒙古有何不同;与美国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归纳】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英国为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蒙古为欧亚大陆上的一个内陆国家;美国虽然与我国一样属于海陆兼备的国家,但是其东(大西洋)西(太平洋)临海洋,这与我国东临大洋,西靠大陆又有所不同。

【讨论】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归纳】我国东部濒临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这使得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在夏季风湿润气流的影响下,雨量充沛,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地区便于发展海洋事业,以及同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西部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使我国陆上交通能与中亚、西亚、欧洲直接交往,便于与周围国家的边贸往来。在这里,古代有的“丝绸之路”,现有横贯欧亚大陆的铁路线。

【板书】4.优越的海陆位置

【承转】我国不仅海岸线漫长曲折,而且还有20000多千米的陆上疆界。

【板书】四、陆上疆界和邻国

【读图】读教材中的“中国行政区划简图”,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依次读出我国陆上邻国及隔海相望的国家。

【投影】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④(中国的邻国示意图)。

【归纳】结合投影片④,总结我国陆上邻国有15个,按逆时针方向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布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有6个国家: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尼西亚。

【练习】看投影片④,完成练习2和练习3。

练习2.对照《中国地图册》的“中国政区图”,把“中国疆域图”中的邻国按编码写出国名:陆上接壤的国家:①朝鲜、②俄罗斯、③蒙古、④哈萨克斯坦、⑤吉尔吉斯坦、⑥塔吉克斯坦、⑦阿富汗、⑧巴基斯坦、⑨印度、⑩尼泊尔、(11)锡金、(12)布丹、(13)缅甸、(14)老挝、(15)越南。

同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①韩国、②日本、③菲律宾、④文莱、⑤马来西亚、⑥印度尼西亚。

练习3.与我国有两处接壤的邻国有俄罗斯和印度。

板书设计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一、从世界看中国

1.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国土

1.面积960万平方千米

2.跨近50个纬度→南北气候差异显著→适宜发展多种农业经济

三、广阔的海域

1.东临四海一洋

2.领海和内海

3.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

4.优越的海陆位置

四、陆上疆界和邻国

附表:表1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

表2世界主要国家海岸线比较表

地理教案的反思篇15

东南亚

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图7.17-18p26-27)

2、东南亚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的内陆国是老挝。

3、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较少,高温多雨,将水稻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湿热的气候条件,使得东南亚成为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东南亚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产地。泰国、越南、缅甸是世界上的稻米出口国,泰国是世界上的橡胶生产国,马来西亚是世界上的棕油生产国,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的椰子生产国,菲律宾是世界上的蕉麻生产国和椰子出口国。

3、中南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点,

城市附近大河所在国家

河内红河(上游为元江)越南

金边湄公河(上游为澜沧江)柬埔寨

万象同上老挝

曼谷湄南河泰国

仰光伊洛瓦底江(上游为怒江)缅甸

1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