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地理教案 >

初中教案怎么写地理

时间: 新华 地理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预测和解决问题,以避免课堂上出现不可预料的突发情况。优秀的初中教案怎么写地理要怎么写?下面给大家整理初中教案怎么写地理,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初中教案怎么写地理篇1

教材分析

1、本节要求掌握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地区分布规律。降水的的测定、变化及分布,是天气预报的两大主要指标之一,也是研究气候的两大要素之一。本节内容承上启下,上一节探究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本节通过探究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最后归纳出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2、降水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密切的联系,降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交通是否顺畅,影响农作物的生长。

学情分析

本节课规律多、知识容量大,对七年级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但是该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或现象,激活书本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具,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学生认知障碍点: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降水的&39;概念及降水的主要形式。能举例说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掌握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

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世界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情参与,了解降水,了解人类的生存条件,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降水的多少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降水的季节变化。

全球降水的地区分布规律。

难点:绘制降水柱状图,总结各地降水的变化规律。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找出全球降水的分布规律。

初中教案怎么写地理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经常收听天气预报,联系七年级所学地理知识,可以知道天气方面的要素有哪些呢?在众多的天气要素中,气温和降水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气温分布以及因它而划分的温度带。

(板书)第二节气候

(观看图片)从图片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冬季不仅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同时也有鲜花盛开、绿草茵茵的南国景致。

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讲授新课]

(提问)那么在“我国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是否也可以分析出同样的结论呢?

看《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3)

(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怎样读懂这幅图呢?

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②海南与黑龙江的漠河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

③秦岭—淮河一线一月平均气温大约多少度?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

初中教案怎么写地理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知道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特征;初步掌握用实验验证假设的方法。

2、通过对黄土高原形成原因的分析,初步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对黄土高原过去至现在发展变化的过程分析,初步掌握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

3、了解一些黄土高原的文明特点,知道她曾孕育了华夏文明。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通“风成说”初步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客观接受前人的科学成果和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验证自己的假想,体验追求真理的艰辛,从而培养对真理的执着探究精神和科学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及文明特点。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景观、人们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产生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

看后猜猜看她属于我国哪个地区?你对什么印象深刻?导入新课内容。

【活动】一、文明的摇篮

[板书]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板书]一、文明的摇篮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23页的内容,了解黄土高原有哪些文明的特点。(黄土地、宝塔、窑洞、白羊头巾、信天游等)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初步了解黄土高原文明的特点。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为课文后续内容教学作铺垫。

【活动】文明的摇篮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观看下列一组反映黄土高原文化特点的图片:黄土高原地貌、窑洞、信天游等。

学生活动:看图、思考,了解黄土高原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几个特点。

设计目的:以图片给学生具体的印象。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讲授】一、文明的摇篮

学习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要知道它的位置。学生阅读课本第24页回答问题。

1、区域、阶梯及“四至”。

2、所跨省区。

[板书]1.位置: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板书]2.主要跨越的省区:跨越了晋、陕、宁、甘等四省;

学生读图6.25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跨越的主要省区,小组派代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并能根据地图信息回答问题。

【讲授】文明的摇篮

在黄土高原这片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请大家在书第24页图6.25黄土高原的地形图上用笔描出黄河的轮廓。“几”字形轮廓。

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有关华夏文明的视频。

[板书]3.文明的摇篮:灿烂的古文明、革命圣地、黄土风情。

学生活动:动手在图6.25上描出黄河的轮廓。看视频,获取书本之外的有关黄土高原的信息。

设计目的:让学生了解就是这边土地曾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让学生尽可能多角度地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信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加深学生黄土高原是我华夏文明摇篮的印象。

【过渡】导入本课时第二部分。学生看阅读材料(P26),然后讨论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将讨论结果和观点向大家汇报。

学生看书,思考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并积极发言。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活动】二、风吹来的黄土

[板书]1、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风成说。

利用动画和视频分别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风成说”原理。

结合“活动”,请学生讨论并回答支持“风成说”的依据。

活动第2题留着课后思考。

看视频,思考问题,参与讨论,寻找答案。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讲授】风吹来的黄土

[引导]请同学们看教材上第26页有关黄土地貌的内容,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的特征。

黄土塬:顶部平坦开阔,四周被流水侵蚀形成沟壑。

黄土梁: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

黄土峁:梁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岳。

黄土川:沟谷进一步发育成川。

[板书]2.黄土高原的地貌景观——沟壑纵横;

了解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

初中教案怎么写地理篇4

时间匆匆而过,回顾半年来的工作,除了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外,还要参加各种主题教育培训,各级教研活动和继续教育。闲暇之时,还要习惯性的作好自我充电,不仅广泛涉猎地理学科知识,而且认真研究现阶段新课改教育思潮。

下面简述一下本人半年来的具体工作:

1、紧抓课堂教学不放松,向45分钟要质量。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了上好课,我认真做好下面的一系列工作:

⑴课前准备:综合考虑,认真备课。

① 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学生。为此,我除了读好教师用书之外,经常上网搜索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包括课例,反思,经验,课件,试题和纯知识材料等等。

②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根据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等行为的指向,制定相关的教学策略,预设想适应的教学过程,创设学生可能需要的讨论活动,使学生能积极的,自主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另外还要估计到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可能会有遇到哪些困难,教师应及早的采取哪些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 考虑教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怎样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本学科知识。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并且把这种好的学习习惯延伸到课外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这是我经常在备课中思考的问题。因为我很清楚,学生仅凭几堂课和几本课本是学不好地理的,地理是纵横万里的一门学科,尤其有一些地理知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所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知识阅读习惯,显然与教师高效,灵动,睿智的教学方法有关,只有有好教法的好教师才能培养起学生这种习惯。

⑵课堂教学:随机应变,激情演绎。

教师 一切的学习与准备都是为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师生最重要的对话平台,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有趣的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他们整整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初中教案怎么写地理篇5

进入21世纪,中华大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随着改革步伐的逐渐深入,一些问题也相继出现,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尤为突出。新旧观念发生剧烈碰撞,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期待着新的模式的出现。在这种形势下,不仅学生,甚至连许多教师都明显感到不适应,课堂教学中自然也就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教师没有真正树立起服务学生、服务学习的思想,对组织学生学习的本质理解不到位;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不能灵活变动;不能展示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学生学习活动中探究性学习时间安排偏少;对合作学习的本质——高度结构化的学习缺乏深刻的认识,只简单停留在课堂分组讨论上;教师收集、制作资源能力低下,导致地理课程资源相对缺乏;对地理课程标准把握不准确,等同于过去的教学大纲。

为此,我认为在初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新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观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的本质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环境,发挥平等中首席的作用。从以教材为主走向以学生发展为主;从以讲授为主走向以指导学习、回答疑问为主;从统一走向分散,这是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屏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努力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把握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契机。要参透新课程理念,挖掘新教材内蕴涵的深层次的功能,不能就事论事,按部就班,错失“动态生成”的施教良机。

二、处理好教师和学生角色转换的关系

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的核心是学生的主体参与,上课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体验生命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而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必然使得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要屏弃强制性的统一思想、统一语言、统一行动,淡化教师权威,允许多元思想并存。与学生真正建立一种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有着精神交流与人格碰撞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

三、处理好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关系

新课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即让有阅读能力的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书刊、网络等,实现自主学习,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学习。在设计教学活动中,缩减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讨论、实验、观察及自主探究等等,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合作教学强调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合作交流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本质观。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合作教学氛围,创设通过合作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树立起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提供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方法,增加学生间的互动时间和形式等;或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主动提出课堂合作学习的形式,自由选择合作学习的方法和手段,在“共生共进”的合作观念下,实现师——生、生——生的共同成长。

四、处理好学习活动与地理双基的关系

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从自己的直接经验中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实验操作或深入生活实际的过程中学习,或者是从他人的经验中通过再发现来学习。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地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自由发展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反思。因此,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融于有趣的活动中,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乐”中学。

五、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学生们主要是在“听”中学和在“看”中学。即学生听教师讲解,看教师提供的教具、图片或音像,在听或看后思考、记忆,这是接受性学习。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即教师暂不把现成的结论给学生,而是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进而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问题、自行解决问题。和以前相比,更加注重过程。实践证明,不管是重结论轻过程,还是重过程轻结论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才合乎课改的观念。在学生经历了研究性学习这一学习方式,还没有得出规律性认识时,需要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性必要的演示和讲授。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不能走极端。

六、处理好创设宽松氛围与学生自律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给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但所谓的“宽松”是心理上的、精神上的,而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课堂上既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就需要地理教师在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中做到收放有度,成分利用自己的调控能力,将课堂调控艺术与学生自律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演绎到最佳状态。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帮助学生掌握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律作用,及时提醒学生自觉遵守学习纪律,调整学习状态,以饱和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多交流、讨论有价值的或有意义的话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的效果。

七、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初中地理教师备课时设计教学的主要出发点。从这个角度说,所谓的备课,实际上就是备学生,就是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和学习进度。教学设计应该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一份施工蓝图。即使教师深入调查,也无法完全弄清所有学生的情况。所以,新课程的教案应该是动态性的,灵活多变的。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改变甚至完全抛开事先写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凭借已有的经验,在构想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课后要及时反思和总结,进而修订和完善教案。

八、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

新课程认为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人格构建的文化中介,亦即“教材是范例”、“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师生发展的平台”。要求教师应主动参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用教材促进学生发展,教会学会学习,发展情感,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学习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整合教材、教具、图书、资料、网络、教师自身、学生等各种教学资源,以及教师的创造性和学生的创造性。对地理教材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进行创造性的实施。从周围地理环境和教材中优选整合教学策略,优选整合教学资源,从激发学生超越于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发面,来改善和优化整个教学流程。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的今天,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尽快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初中教案怎么写地理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海陆的变迁。

(1)原因: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理论依据: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

2、思想目标: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探索精神。

3、重点、难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辅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别绘好“南美洲、非洲轮廓图”和“六大板块示意草图”(不画板块界线)。

2、用较厚的纸剪好的七大洲轮廓图片两套。

3、可活动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净的细沙和泥糊两套。

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活动、讨论、分析。教师再讲解、总结、归纳法。

教学过程设计:(1课时)

一、复习第1节“大洋和大洲”,导入新课:

展示没有画出板块边界的“六大板块示意草图”,让学生指认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称,并能说出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目的:为下面讲授新课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提问: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海洋、陆地,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吗?都是处于这个位置吗?会不会曾发生过变迁?

学生讨论。一种说法是不会发生变迁;一种说法是会不断变迁。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讨论得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早在20世纪上半叶时,地理学科科学史上已争议很久了,那么接下来,我们用一些实例来证明,看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看图2.10“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和图2.12“荷兰的围海大坝”,用科学研究实例证明海陆变迁是不变的事实,学生边看边讨论,再由老师讲解“沧海桑田”的意思,使学生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地球表面的海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迁的。

板书:一、沧海桑田

提问:海洋、陆地是如何变迁的?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阅读材料”:“偶然的发现,伟大的假说”。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轮廓图”,要求同学们观察它们的轮廓,并参照课本2。14图“难道是巧合吗?”图2.16“拼合大陆几种古老地层的相似性”和图2.17“海洋、鸵鸟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图,看看两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轮廓的凸凹处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块陆地被撕破了,分别漂离了原来的位置而来到现在位置上”。

教师归纳、总结:这种现象是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首先看到的、发现的,他发现,如果把这两块大陆从地图上剪下来,它们就可以拼合成一个整体,而且就好像一张撕开了的报纸,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对应了。于是,他提出了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并穷其一生,证明这一观点。

学生活动:

①把学生分组,每组一套辅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轮廓图片。

②比赛:哪一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陆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学生可参照课文图2、15──大陆的漂移,2亿年前的大陆→6500万年前的大陆→现在的大陆。

活动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识记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和成功来之不易。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探究发现的兴趣,进而得出结论:魏格纳的&39;假说是有科学依据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陆漂移呢?

板书:三、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学说”

这一部分内容是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概念抽象,为符合七年级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能力,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

①把学生分两组,每组拿一套辅助课件──三:“可活动的平木板和干净的细沙和泥糊”。

②第一组:把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向两边拉木板,使木板断裂开来。观察泥糊及细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3。

③第二组:在木板上均匀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细沙,铺上一层泥糊后,用力从两边挤压木板,使两块木板的相交处,一边被另一边抬升,观察泥沙的运动。观看图1,图2。

活动结束:学生分析讨论所看到的现象及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①第一组讨论结果:板块张裂,可看见泥沙下陷,板块分开、移位。

试用这一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0“东非大裂谷”。和图2.21“红海的形成示意图”(从陆地到海洋)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张裂运动,使非洲与亚洲的距离不断扩大,位于它们之间的红海范围也扩大。

板书: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的海洋出现(红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组讨论:结果:板块受挤压,地表隆起成山脉状。

试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解释课文活动中图2.22“地中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地带和图”2.24“喜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图”(从海洋到陆地)的现象。

教师总结、归纳:板块相向运动,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靠近古地中海不断缩小,两大陆地受挤压力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使地面不断隆起,于是板块挤压、碰撞形成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陆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书:板块挤压运动→大陆与大陆靠近(古地中海缩小)→继续挤压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脉状(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块叠加结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动目的: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加深学生理解,培养学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块示意草图”,把板块边界用色笔加画,边画边讲解六大板块的名称。

(板书)

1、全球大致可分为六大板块

2、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现象

课后作业:

1、活动:把两块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挤压木板,看池水的运动变化,放开手后看木板运动状态。(池水溅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岩浆、海水)

2、结论:把以上活动的现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学过的大陆漂移假说,板块运动学说解释这一现象。

课后提高:

思考:

1、据测量,喜马拉雅山还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这说明什么问题?

2、岩层那么厚重,在运动过程中是否会在岩石上留下什么运动痕迹吗?

目的:为今后学习岩石圈打下伏笔。

课后心得:本章节理论抽象,板块的运动人类感觉不到,所以对七年级学生来讲难以理解,但通过这节课,使学生理解了“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会用这些观点,解释一些现象,本节课的目的就达到了。

初中教案怎么写地理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二)教学难点

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同学们:长城、日本富士山、喜马拉雅山脉在哪里?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S)~北纬80度(N)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E)~西经170度(W)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应该明白,当谈及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我们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老师刚才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现在请你们来分析一下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通过读地图6-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1)读图6-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西经9度(W)~东经66度(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课堂总结)

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知识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讲授新知识)

板书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板书2.时区及换算

讲述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172.5°E~172.5°W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阅读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4.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板书3.北京时间

讲述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板书4.国际日期变更线

讲述为了避免日期上的&39;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课堂总结)

本节学习世界时区的知识,同学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作为初一的学生,对于时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要用比喻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2.时区及换算

3.北京时间

4.国际日期变更线

初中教案怎么写地理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理解其自然环境的过渡性。

2、了解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特征,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知道这里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于黄土高原的学习,增强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自然环境特点。

2、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证据。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分组讨论学习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自然引入

播放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的自然景观录像,导入新课。播放前提出问题:录像反映的是哪一地形区的自然景观?看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总结: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的真实写照,更是它与众不同的所在,今天就让我们师生共同学习这一特殊的地形区──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黄土堆积区,你们对黄土高原有哪些了解呢?下面就让我们进行信息交流”。

(投影)信息交流:黄土高原知多少

总结:学生讲解、介绍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最后的总结归纳强调以下内容:

(投影)地图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连秦岭,北抵长城。黄土的厚度超过100米。

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陕西省、山西省及甘肃省的一部分。

展示黄帝陵,秦始皇陵兵马俑等图片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现在还留有大量的名胜古迹。

板书:三、文明的摇篮

播放安塞腰鼓视频

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的独特的文化,如信天游,腰鼓等,被称为“黄土风情”。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了其形成的基本原因和在我国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为学习下一节打下了基础。

教学反思:

初中教案怎么写地理篇9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了解我国主要的温度带以及划分的标准。

能力目标

1.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重点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差异。

●教学难点

1.有关气候图的分析判读。

2.温度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观察对比等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录像带以及有关图片。

2.绘制有关复合投影片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经常收听天气预报,联系七年级所学地理知识,可以知道天气方面的要素有哪些呢?在众多的天气要素中,气温和降水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国的气温分布以及因它而划分的温度带。

(板书)第二节气候

(观看图片)从图片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冬季不仅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同时也有鲜花盛开、绿草茵茵的南国景致。

可见,同是冬季、同是春节期间,我国南北的气温和景观差别很大。

一、南北气温的差异

1.冬季南北温差很大

[讲授新课]

(提问)那么在“我国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是否也可以分析出同样的结论呢?

看《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图2.13)

(读图观察)下面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国冬季的《中国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怎样读懂这幅图呢?

①搞清图例和气温数值,仔细观察气温递变有什么规律?(学生答后,教师小结:我国冬季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由南向北递减,即越往北去,气温越低)

②海南与黑龙江的漠河气温大约相差多少度?

③秦岭-淮河一线一月平均气温大约多少度?

(教师小结)由此可见,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是:越往北去,气温越低,冬季南北气温相差很大。(板书

初中教案怎么写地理篇10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③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特点。

能力目标:

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

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39;精神。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教具: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小型地球仪(学生可自带)、手电筒(学生可自带)、自制课件等。

教学方法:

自学法、讲授法、演示法、读图法、问答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阅读:学生一起朗读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引入本课内容。

演示:教师用教具演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同步)”,请学生观察。

自学:学生自学本课数分钟。

二、讲授新课

投影:地球自转动画

提问: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投影: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

提问:假定地球不自转,太阳照在地球表面上,会出现什么现象?

演示:要求学生利用自带地球仪、手电筒、演示地球自转,并观察地球表面不同地点昼夜交替的情况。

提问: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0页中“畅畅和姨妈的问候”并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的初步印象。

讲述:教师利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出昼夜两半球的范围,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使地球不同地区产生了时刻差异。

提问: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周期。

投影:从地球公转姿态动画得出地球公转及其重要特征

投影:通过动画和图片讲解地轴和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投影:通过地球公转动画、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阳直射动画及太阳直射点移动动画,讲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利用表格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填写二分二至日

太阳直射点纬度

南北半球获得光热状况

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状况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提问:第12页活动2(通过动画讲解)。

归纳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随季节有规律变化形成四季。

投影:地球的五带图

提问:

①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②各带内接受太阳照射情况和气候最明显特征;

③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哪一带。

[小结]学生小结本课所学内容。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初中教案怎么写地理篇11

教学目标

1.能读图说出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主要气候特征(重点)

2了解巴西的人种构成,知道南美拉丁文化的形成过程及鲜明的文化特色。

教学重难点

巴西的地理位置、地形区、主要气候特征

教学过程

出示巴西世界杯海报图片,问:

__年是20__年,有什么重要的体育赛事?(世界杯)

20__年世界杯,在哪个国家举行?(巴西)

谁知道,巴西世界杯,哪天开赛?(6月13日)

今天我们学习:南美洲最大的国家

第二节巴西

二、新课讲解:

(一)、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1、位置:

出示图9.15的PPT,简略总结巴西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1)半球位置:

西半球、南半球

(2)纬度位置:

大部分处于热带。

(3)海陆位置:

南美洲东部临海国,东临大西洋。

(4)国旗:

出示巴西国旗的PPT,指出巴西国旗的`特点:

绿、黄色是巴西的国色。绿色象征该国广阔的丛林,黄色代表丰富的矿藏和资源。

2、人种构成:

出示P9.16卞卡一家的PPT:

问:

为什么在卞卡一家,有不同的人种。

指出,巴西有许多象卞卡一家这样多种不同人种构成的家庭,形成混血种人的社会。

出示巴西人种构成图的PPT,学生总结巴西人种构成特点:

白种人占一半多,黑白混血种人约40%,黑种人约6%,印第安人不到1%,还有不数日本人和华人等黄种人。

出示PPT,指出:

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曾经是葡萄牙的殖民地,因此,巴西人,多数是葡萄牙人的后裔,通用葡萄牙语,多信奉天主教。

3、巴西文化:

在我国,每年1月或2月,人们在一片喜庆的红色中度春节,春节是汉族最隆重的节日。而对于巴西,每年2月下旬,就会迎来他们最盛大的节日——狂欢节。下面,我们看看他们怎么过狂欢节的。

(1)狂欢节

出示巴西狂欢节的PPT,

化妆舞会、彩车游行、假面具和宴会是狂欢节的几大特色,它起源于的节日庆典。

节日虽为短短的四天,但早在节日前的一两个月,巴西的各大城市和各界团体就着手准备节日的庆祝活动了。城市的主要街道也早早披上了节日的盛装,街道两边搭起高高的看台,里约热内卢大看台最佳的包厢票价虽高达千余美元,但被早早地抢购一空。

狂欢节那四天,狂欢的热浪席卷整个巴西,男女老少披红挂绿,艳装浓抹,载歌载舞,春潮决堤般地涌向大街。市面上除了药店、医院和酒吧之外,工厂停工,商店关门,学校放假。人们忘掉了富裕和贫穷,忘掉了忧愁和烦恼,忘掉了紧张和疲劳,只剩下欢和乐。此时,全国上下不分高低贵贱,不分种族肤色,都似一朵朵欢乐的浪花汇入了欢乐的海洋。

(2)桑巴舞

狂欢节中,人们的疯狂的庆祝,跳热烈激烈的舞蹈——桑巴舞。

桑巴舞被称为巴西的“国舞”。在拉美这个最大的国度,桑巴舞之普及,有这样的说法:人不分男女老幼,平时跳,节假日更跳;在舞台上跳,在大街上也跳;白天跳,通宵达旦地跳。每当激越的音乐声起,人们总是激情难抑,不禁摆腿扭腰,跳将起来,如醉如痴,欲罢不能,欲休难止。

(3)、足球:

提巴西,不能不提足球,足球对于巴西,就和乒乓球对于中国一样,是男女老少都比较喜欢的运动。现在巴西的足球运动水平堪称世界一流。不论在巴西的街头还是海滩,到处都可以看到各种肤色的青年和孩子在踢足球。

因此,巴西是足球的国度,下面我们看看巴西足球。

在出示巴西足球队全家福时,学生感受巴西人不同的人种。

活动:

P83页巴西多元文化特色。

课后小结

1、位置:

(1)半球位置:西半球、南半球

(2)纬度位置:大部分处于热带。

(3)海陆位置:南美洲东部临海国,东临大西洋。

2、人种构成:

白种人占一半多

黑白混血种人约40%

黑种人约6%

印第安人不到1%

3、巴西文化:

狂欢节、桑巴舞、足球:

课后习题

1.“玛雅文明”的创始者是:(C)

A.印度人B.西班牙人C.印第安人D.因纽特人

2.巴西人口40%的人种是:(B)

A.白种人B.黑白混血种人C.黑种人D.黄种人

3.拉丁美洲的开发历史具有浓厚的殖民色彩,最早来到拉丁美洲的殖民者是(D)

A亚洲人B非洲人C大洋洲人D欧洲人

4.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位于(C)

A.美国B.英国C.巴西D.俄罗斯

初中教案怎么写地理篇12

本学期我担任了九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七年级六个班、八年级三个班),任务艰巨,在与诸位地理教师的协同合作下,明确职责,脚踏实地的工作,各项教学活动开展的井井有条,现将一学期的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参加课改培训,加强理论学习、促进观念转变 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我与备课组其他老师顶高温冒酷暑在暑期7月31日至8月2日奔赴泉州市泰和大酒店参加了初一地理学科新课改培训。三天培训期间,通识培训,对《普通初中课程方案(实验)》进行了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的专家从教材编写方面对人教版普通初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地理2》、《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的设计思想和教材内容作了介绍;广东省的一线教师介绍了课改实验区的教学经验和教训;省地理教研员对普通初中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的开设时间、方式、课时安排、教学和教研等提出了指导意见;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初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重要关口。

二、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及初一地理备课组长的工作

本学期切切实实做好初中地理会考工作,力争全部学生达标,重点做学习困难学生的工作。注重对初一文科班打好基础及培优, 组织初一备课组成员做好下列工作:

1 学习地理课程标准,做好新课程培训工作认真学习和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对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反思与调整,力求实现突破课改中的重点和难点。

2 安排每一个星期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每堂课的大致上法,从而保证十个班级的教学进度一致。初一备课组内,每位科任老师上俩次公开课,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3 做好期中、期末复习工作、认真学习考试说明,探讨复习教学策略,做好期中、期末考试的组织、阅卷、分数统计和阅卷分析等有关工作。

4 抓教学常规 何引导学生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习方式多元化,为研究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主要措施: 培养良好的道德规范和学习习惯,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大胆想象、主动参与。课堂上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彩"任务性"活动,设计各种真实的活动,通过各种实践,达到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目的。

三、投身单元备课活动,研究新课标、把握新教材 为了更快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早在暑期培训期间初一地理备课组就拟订了针对必修《地理1》的备课畅想,开学后及时制定了周密详细的计划并已把任务落实。安排我承担第一章三、四两节与第五章的集体备课主讲任务。备课组采用"个人精备-集体研讨-个人修改"的备课新模式,发挥了个人的优势和特色,整体提高了备课效率。通过举办组内备课活动,老师之间的交流、研讨、相互借鉴的机会增多,对更好的把握、驾驭新教材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几次集体备课活动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师的研究

视野也开阔了,目光更明亮了,把握新课程的能力增强了。此外还积累搜集了大量的可共享交流的课程资源。

四、寻求理念与课堂的最佳契合,发现问题、找出困惑 新课改实施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涌现,经过多次认真分析总结,本学期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明显问题:

1、课时紧张与教学任务繁重的矛盾

2、理念与现实之间的落差较大,"一言堂""满堂灌"仍然存在

3、初初中地理衔接问题和矛盾突出

4、配套习题难度较大,与教学进度不统一问题

回首这即将过去的一学期,各项工作扎扎实实、井井有条,这让我略感欣慰;展望即将到来的下学期,新课改尚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却又颇感任重道远。要正确引领并促进自己教育教学技能的专业成长,必须不断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和个人时间管理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等素质教育新观念,加强日常工作的归纳、总结与反思。

初中教案怎么写地理篇13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地形和河流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臵和海陆位臵及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臵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臵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臵。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臵。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臵还要了解其海陆位臵。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臵和海陆位臵。

完成P3活动二(1)(2)

(展示“亚洲的范围图”)

引导:亚洲和其他大洲之间,有些是以海洋作为天然洲界,有些大陆相连的地方则是人为划定的洲界线。如亚洲与非洲,亚洲与欧洲之间。

提问:参照地图能描述出亚洲与周围其他大洲的界线吗?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分界;西南临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为洲界;东北隔着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与大洋州隔海相望。

过渡:让学生大致读出亚洲所跨的纬度位臵,与其他大洲比较一下,看

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先大致目测,与亚洲相比,只比较南美洲和非洲)

顺承:亚洲不但所跨纬度最广,而且还有许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积比较”图)

从此图可以看出亚洲面积最大。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得出亚洲东西距离最大。

小结:根据以上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一下亚洲的位臵、面积、范围。

(通过双边活动,训练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臵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臵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D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臵,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臵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臵、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板书设计:

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一节自然环境

一、位臵

纬度位臵: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海陆位臵:太平洋西岸、印度洋北岸、北冰洋南岸

位于欧洲西侧、非洲东北侧、大洋洲北侧、北美洲西南侧

边界:P2

二、地形和河流

地形:亚洲地面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河流:向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第一节自然环境

复杂的气候

教学目标

初中教案怎么写地理篇14

教材分析:

对一个省区的介绍,其自然环境的概述是必不可少的,是介绍其他各方面的基础。本区首先介绍了海南省自然环境。从教材左上角的一幅小图介绍海南省在我国的位置,结合地图,可看出其地理位置特征,随后介绍了其范围和海南岛面积。教材通过"海南岛地形图"结合文字描述介绍了海南岛的地形特征和水系特征。地形和水系特征是相辅相成的,中高周低的地形特点使海南岛水系呈放射状流人南海。海南省地处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同时又受海洋影响,具备一定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总的来说是以冬季暖热,夏季高温多雨为主要特征。这种气候特征决定了海南省农业以热带作物为主,加之风景秀丽,使其成为我国热带风光旅游胜地。从这一角度看,海南气候特征是本节难点。海南省独特的。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本节的重点。浓郁的民族风情,是与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相关联的,也是海南旅游资源的一部分。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

在我国南部有一岛屿,因交通闭塞,人烟稀少,历代封建帝王都将此作为流放犯人的地方,内陆的,人们把它视为天之涯,海之角,有去无回,故有"天涯海角"之称。你知道它是我国的哪一岛屿吗?

方案②:

用多媒体播放海南的蓝天碧海、沙滩椰林、红树林、珊瑚礁等热带风光及具有海南特色的黎村苗寨、篝火欢歌等民族风情的录像片。引人对海南省新课的讲授。

在讲述海南省"自然环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用多媒体投影仪展示"中国政区"图(或出示"中国政区"挂图X请一个学生指出海南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

2.结合地图说出海南岛的地理位置。(海南岛是我国第二大岛,位于祖国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相对,东部和南部濒临南海,是我国最年轻省份,也是省级经济特区。

3.展示"海南岛地形"挂图,进行以下练习:

(1)找出五指山、万泉河、黎母岭、昌化江、南渡江。

(2)海南岛地形有何特点?水系有何特征?

(3)这种地形特点同水系特点有何关系?(海南岛中高周低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海南岛水系呈放射状流人南海。

3.结合"中国政区"图,请学生描述一下海南所处纬度区域、当地的气候特点。(海南岛属热带季风气候,同时又深受海洋影响,高温多雨为其主要气候特征。全年无冬,最冷月的.平均温度为16~24℃。

在讲述海南省"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时,按下列步骤进行:

方案①:

(1)为什么海南省农业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

(2)海南省有哪些主要热带作物?

(3)海南省有哪些热带水果?

(4)为什么海南渔业资源丰富?你知道有哪些水产品吗?

(5)完成教材p.67活动题1,了解海南丰富的盐业资源。

方案②:

2.用多媒体展示天然橡胶、椰子、胡椒、咖啡、腰果、剑麻、槟榔、菠萝蜜、芒果等热带作物画面。

3.出示椰子、胡椒、腰果、摈榔、菠萝蜜等实物。(教师可去超市预先购买)

讲述海南省"旅游资源"时,可按以下步骤:

1.用多媒体播放海南的蓝天碧海、沙滩椰林等热带迷人风光,及黎村苗寨,黄火欢歌的民族风情片段。老师可补充讲述:在现代旅游业中,有所谓"三S"指的是太阳、海洋和沙滩这三种最受人们欢迎的旅游资源,而此三者都与海滨有关。中国海滨旅游最大的潜力在海南,这里一年四季都适宜海水浴。

2.讨论:海南有哪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对照教材"海南岛地形"图)

3、指导学生完成教材P66活动题3和P67活动题2。

附板书:

一、自然环境特征

1.地理位置

2.范围面积

3.地形特点

4.水系特征

5.气候特点

二、热带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

三、丰富的旅游资源

1.秀丽的热带风光

2.浓郁的民族风情

初中教案怎么写地理篇15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本节内容突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探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对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特地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自然灾害的概念,认识我国自然灾害的分类;

2.了解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及成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整理分析资料,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灾害,学会自我避灾。

通过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及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

分析我国常见自然灾害分布及成因。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能合作、善实践、喜活动、求知欲较强,对知识的需求已经由表象向本质过渡。

三、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法主要包括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等。

本节课学法整体上注重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播放台风“山竹”登录时的视频,提出问题“什么是自然灾害”,导入新课。

视频的播放,渗透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环节二:讲授新课

1.自主学习识灾害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自然灾害的概念,认识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并进行分类。举行灾害连连看的小游戏,引导学生进行连线对应。

自主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能力;小游戏的引入,帮助学生加深对自然灾害概念的理解。

2.合作交流析特点

多媒体呈现我国自然灾害分布图,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得出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的特点。

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 

3.角色体验学自救

通过多媒体展示丰富的图片、详实的文字资料,学生通过同桌合作归纳总结我国防灾减灾的成就。

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介绍避灾方法。随后学生通过角色体验的方式,创设虚拟地震来临的情况,学生根据总结的避灾小知识虚拟逃生做法。

这样的设计,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乐在其中地掌握了防灾自救的技巧,真正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环节三:课堂小结

组织“自然灾害知多少”知识竞赛,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本节课所学,既新颖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环节四:布置课外作业

课下分析家乡主要受哪些灾害的影响,并分析应当如何应对。

这样的作业,与乡土地理结合,增加了学生对家乡的了解,真正将课堂所学延伸到课下。

如此设计让学生将课堂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主要展示了本节课三大框题的主要内容,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

1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