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地理教案 >

科普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时间: 小龙 地理教案

全面贯彻“三个面向”战略指导思想,渗透和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自学能力。那么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有哪些教案会比较好呢?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科普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

科普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1)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地图说明珠江三角洲的重要地理位置。

2.结合地图说明我国区域分工合作的基本模式——“前店后厂”。

3.知道三角洲、城镇化等概念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填写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有关的地理名称。

2.通过有关地图和材料,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比较能力及相互协作等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的重要位置、经济和城镇的发展情况,认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激发学生对爱国华侨的敬佩之情和身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自豪感;

3.懂得环境保护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对外开放的前沿”、外向型经济及城镇的发展。

※教学难点

1.“对外开放的前沿”空间概念的形成;

2.“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法、比较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具准备

有关彩图、自制投影片、录像片等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方法1:请到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过或从电视上看过该区新闻或专题报道的同学谈谈他(她)对那里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所见所闻。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具备初步经验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特点?带着问题进一步学习课文内容。

方法2:请问哪一位同学知道目前我国经济最发达的省内区域有哪些?同学们在发言中可能会提到苏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然后教师设疑:“那么为什么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会成为我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呢?”在学生优先发表见解后,再继续深入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本区各方面的优势所在。

方法3:播放一段有关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录像,为学生提供关于该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利用有关地图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正是由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优越,它才成为我国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板书: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讲授新课]

设疑思考:人们说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那么它为什么能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读图观察:投影“珠江三角洲地区”彩图,引导学生观察本区地理位置后,分析上述问题。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加以激励评价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地区之所以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与它的重要地理位置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南部沿海地区的河流——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面向海洋,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读图分析1:引导学生观察珠江三角洲地图,并在图上描画出北回归线,并利用已学知识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地球上哪个热量带和我国的哪个温度带?〔学生:热带、亚热带;教师:同学们判断得很对。接着出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投影图)印证学生答案〕在此基础上再出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投影)引导学生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降水条件和干湿状况(珠江三角洲地处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在800 mm以上),进而得出这里的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基础好,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等环境特点。

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

读图分析2:引导学生观察投影图《东南亚地图》,重点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周边地区以及隔海相望国家的相对位置关系。

评价点拨:对学生的分析激励评价后,教师指出:与周边地区的位置关系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根本条件。正是由于具有这样的位置条件,历才会有大量的移民从这里流向“南洋”,广东和福建才成为华侨的主要故乡,而今日的华侨故乡又能获得境外资金、技术、管理、市场等现代经济发展条件。

设疑思考: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能行吗?(学生:仅凭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条件还不够。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学生)那么还应具备哪些因素才能使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呢?

读图分析3:引导学生阅读投影图《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占全国的比例》(图7.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利用外资上有哪些特点呢?学生分析后得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利用外资有数量大、增速快、约占全国的30%,在全国占居首要地位等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设疑思考:为什么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外资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速度上都高居全国榜首呢?它有哪些方面的优势呢?

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适当启发。

评价点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后,教师给予激励评价,然后指出:珠江三角洲吸引的外资之所以在数量和增速上高居全国榜首,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优势:(1)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是我国的“南大门”;(2)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0年国家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广东占3个,珠江三角洲地区就占了两个经济特区(即深圳、珠海经济特区),1985年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广州成为沿海开放城市);(3)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全国的侨乡,华侨、海外华人众多,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华侨的投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利用其优势条件,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而且对全国其他地区起了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阅读材料: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51下面材料,了解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不仅自然条件优越,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还是全国的侨乡。

播放录像1: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华人、华侨的事迹录像片,之后讲解:历华人、华侨有着不可磨灭的爱国、爱家乡和爱人民的光荣传统。每当祖国危难之际,他们都会省吃俭用,慷慨解囊,为我们祖国捐钱、捐物,甚至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如陈嘉庚、李林、李嘉诚、霍英东、邵逸夫等等。祖国改革开放后,广大华侨、海外华人为了改变祖国的落后面貌,献计献策,还大量向祖国内地、家乡投资办厂、捐资助学等。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状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有这么多爱国华侨、华人而自豪,都应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骄傲!

播放录像2:引导学生收看国家为经济特区制定的优惠政策及珠江三角洲深圳、珠海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带来巨大变化的录像后,指出:我们党和国家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对珠江三角洲这个祖国的“南大门”采取对外开放、优先发展的战略以及促使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的思路是正确的,效果是明显的,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家的政策对区域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也说明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是大有发展前途的,是充满希望的。

分组讨论:将全班学生分成A、B、C三个组,结合以上所学知识,分别从区位因素、人文因素和政策因素三个方面讨论,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有利因素:

A组:区位因素:地形平坦,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网密布,交通便利,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B组: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很多地方是的侨乡。

C组:政策因素:国家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的策略。

评价点拨: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及时激励评价并点拨(归纳总结见上面答案)。

[课堂小结]

总之,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具备了天时(政策因素)、地利(区位因素)、人和(人文因素)三大有利因素,才成为我国最早开放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

[反馈练习]

1.填空

(1)珠江三角洲位于我国广东省的 部, (河流)下游,毗邻 、 特别行政区,与 地区隔海相望, 交通便利,被称为我国的“ ”。

(2)1980年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 、 、 和 ,其中, 省就占了三个,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的经济特区分别是 、 。位于福建省的经济特区是 。珠江三角洲的 (城市)为我国的沿海开放城市。香港位于 (经济特区)以南,澳门位于 (经济特区)以南。

2.归纳总结珠江三角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最早的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的有利因素。

(1)区位因素:

(2)人文因素:

(3)政策因素:

答案:1.(1)东南 珠江 香港 澳门 东南亚 海陆 南大门

(2)深圳 珠海 汕头 厦门 广东 深圳 珠海 厦门 广州 深圳 珠海

2.(1)区位因素:本区地处热带、亚热带,降水丰沛,水源充足,平原广阔,河网密布,人口集中,经济发达,海陆交通便利。

(2)人文因素: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传统,为全国的侨乡。

(3)政策因素:国家对本区实施了“对外开放、优先发展”(设特区,全开放;先富带后富)策略。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引导学生课余从报刊、杂志、画册等媒体上搜集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华侨、海外华人的事迹和照片,并想想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引导学生课余从报刊、杂志、画册等媒体上搜集有关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方面的资料,并想想该区取得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第七章 第一节 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

科普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2)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等概况以及“一国两制”政策的含义;

2.使学生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经济特点等人文地理特征;

3.使学生理解祖国大陆对港、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能力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使学生初步掌握“海陆位置优越,城市为主体,人多地狭以及外向型经济发达”这一类国家或地区区域地理特征的一般分析和认识方法。

德育目标

1.通过香港和澳门的“身世”和“一国两制”政策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2.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香港和澳门概况:位置、范围、人口等;

2.祖国内地与港、澳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香港经济特点及与内地的联系。

※教学方法

比较法、指导自学法、讲述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展示台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东方之珠》。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讲述: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镶嵌着两颗璀璨的明珠,这曾引起欧洲列强的觊觎,被迫流浪,现在她们回来了,在祖国宽阔的怀抱中,她们更加光彩熠熠。这两颗明珠就是——

学生齐答:香港和澳门。(音乐停)

关于香港和澳门这两个地名大家耳熟能详,但对香港和澳门的详细了解,可能为数不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讲授新课]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香港和澳门的面积、位置等大概情况。(板书:一、概况)

学生活动:请大家阅读课文及图6.13,P29活动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1.完成下表的填写:(可以板书,可用投影仪展示)

回归祖国时间 位置 面积 范围 人口 人口密度

香港

澳门

2.比较香港、澳门与北京、上海、新加坡的人口密度,深刻理解“人多地狭”的含义。

3.说说香港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大土地面积的?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4.“寸土寸金”的香港为什么还要保留大片绿地?

学生读书读图、填表、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提问1或请个别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展示所填表格内容,教师展示表格内容,依次讲述或指图讲述:

回归祖国时间 位置 面积 范围 人口 人口密度

香港 1997.7.1 珠江口东侧邻广东省深圳市 1098 km2 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三部分及其附近小岛 666.5万人

98%华人 6070人/km2

澳门 1999.12.20 珠江口西侧邻广东省珠海市 25.4 km2 澳门半岛、凼仔岛、路环岛 43.8万人

95%华人 17244人/km2

讲述: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年7月1日和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回归以后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特别”之处在于祖国内地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而香港和澳门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这就是“一国两制”。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它使澳门和香港顺利地回到祖国,也保障了香港和澳门的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同时为台湾的统一也开辟了一条新思路。

指图讲述表格中位置和范围两栏。

重点讲述表格中人口密度一栏。

讲述:由表中我们可知,香港和澳门的人口密度很大,分别是6070人/km2和17244人/km2。我们再看看这几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北京748人/km2,上海2325人/km2,新加坡3890人/km2,大家比较一下,真正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港、澳的人口密度远大于北京、上海,比人口密集的城市岛国还大许多。可见,香港和澳门是名副其实的“地狭人稠”。

正是由于地狭人稠,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才促使香港的建筑物越来越高,正是所谓的“上天”,不仅“上天”,还“下海”——填海造陆,澳门也如此。澳门目前的面积是1912年的两倍多,这都是填海造陆的功劳。无论是“上天”还是“下海”,都是人多地狭地区或国家缓解人地矛盾的重要途径,但必须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不能增加了人类的生存空间而破坏了海洋环境,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在城市环境保护方面,香港值得我们学习。“寸土寸金”的香港却有大面积的城市绿地。香港的植被覆盖率我们可以通过图6.16估算得出,至少在60%以上,如此大的城市绿地,如此高的植被覆盖率,这不得不引发我们的思考:这难道仅仅是因为自然条件适合植物生长吗?仅仅是因为香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吗?关键还在于香港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关注着环境效益,只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双赢,才有好的社会效益,香港才可以持续发展下去,也就是只有人地协调发展才是根本之发展。

好,请大家继续看表格中人口一栏。我们注意到香港和澳门人口中绝大多数是我们华人血统,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香港和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香港在清朝年间归广东省新安县(今宝安县)管辖。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于1842年和1860年先后签订了《南京条约》和中英《北京条约》,将香港岛和九龙岛南部地区割让给英国。1898年又迫使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今新界地区,为期99年。至此,英国强占了整个香港地区。1941~1945年香港曾一度被日本占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重占香港。自清王朝被-后的历届政府都不承认英国对香港的永久性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也多次声明:在条件成熟时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终于在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并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门原属广东省香山县。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葡萄牙人得到在澳门停靠码头进行贸易之便,1553年又借口曝晒水浸货物,强行上岸租占,鸦片战争后不断扩大范围,1851年占领凼仔岛,1854年占领路环岛,光绪十六年(1890年)又强占一水之隔的青洲。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多次声明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恢复对澳门的主权。1987年3月26日,中葡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解决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承转:如今,这两颗灿烂明珠早已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成为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刚才我们讲到特别之处主要在于“一国两制”。我国政府之所以在香港和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是充分考虑了香港和澳门的实际情况,既保证祖国的统一,又要促进港澳的稳定繁荣和经济发展。那香港的经济有什么特点,与其地理位置有什么关系呢?

活动:请大家阅读P31“转口贸易”。

讲述:香港本是一个小渔村,在短短一百多年中发展成为世界国际化大都市。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全球贸易中心之一、全球黄金贸易中心之一、全球航运中心之一。香港经济的持续繁荣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灵活的经济政策以及祖国大陆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香港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珠江口东岸,濒临南海,扼我国华南地区之门户,亚太地区中枢。香港的地理位置优势体现在:1.香港背陆面海,海陆兼顾,具有双向优势,既有利于开拓中国内地,也为开拓沿海经济地带和国际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2.香港的维多利亚港同美国的旧金山、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并称为世界三大良天然港,又位于沟通日本、东南亚、大洋洲及太平洋沿岸美洲各国的海上交通要道,这使得香港成为许多国家商品的中转站,转口贸易发达。

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一贯实行自由贸易政策,许多进出口商品免征关税,进出口手绪也极为简便,从而吸引国际船只和货物过境,这也促进了香港转口贸易的发展。

香港经济的繁荣离不开祖国内地提供的多方面支持与合作。香港地狭人稠,资源匮乏,祖国内地在提供食品(祖国内地每天有三趟专列向香港输送肉、蛋、家禽、家畜、蔬菜等食品)、燃料、原材料等资源以及劳动力和广阔市场等方面对香港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目前香港80%以上的生产、生活资料来自祖国内地;同时,长期以来,祖国内地又把香港作为转口贸易的重要基地,通过香港,祖国内地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这也促进了香港经济的发展。

在祖国内地多方面支持香港经济发展的同时,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香港也将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通过各种渠道带到了祖国内地,目前香港80%的工业转移到内地。

由此可见,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是(板书)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唇齿相依。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了解了祖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的概况、经济发展等知识,认识了香港和澳门过去是中华民族的耻辱,今天是炎黄子孙的骄傲。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祖国内地的支持,香港的发展也带动了祖国内地的发展。相信在伟大祖国的大力支持下,香港和澳门这两颗明珠会更加熠熠生辉,光芒四射。

知识要点与检测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一、香港与澳门概况

回归时间 位置 范围 面积(km2) 人口(万人) 人口密度(人/km2)

香港

澳门

二、港澳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反馈练习]

1.填空

(1)香港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 东侧,与 省 市相邻,澳门则位于 西侧,与该省 市相邻。

(2)香港由 、 、 三部分组成,澳门由 、 、 三部分组成。

(3)香港与澳门是我国的两个 ,实行 制度。

(4)港澳扩大土地面积的主要方式是 和 。

2.判断

(1)香港有大面积绿地,说明香港用地不紧张。

(2)香港的发展离不开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

3.选择题

(1)关于香港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的金融中心B.博彩业和旅游业是经济支柱

C.重工业发达D.重要的自由贸易港

(2)关于澳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珠江东侧,北与珠海接壤B.面积16平方千米,人口400万

C.经济以博彩业和旅游业为主D.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3)关于港澳与内地联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港澳的经济发展与祖国无关

B.港澳的发展主要靠自身位置优越,资源丰富

C.祖国内地主要通过澳门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

D.港澳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是互惠互利,优势互补

4.读图题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将下列地名填写在图中相应位置上:香港、深圳、澳门、珠海、珠江。

②香港是世界的 中心之一和 港。

③与大陆相连的铁路①是 线,目前已建成的到达香港地区的铁路是 线。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此图是香港与外界贸易联系图,图上字母表示与祖国内地港口的联系,即a 港、b 港、c 港、d 港,A 市、B 市。

②图中数字:①香港与 、美国等的联系,② 海。

答案:1.(1)珠江口 广东 深圳 珠江口 珠海

(2)香港岛 九龙半岛 新界 澳门半岛 凼仔岛 路环岛

(3)特别行政区 资本主义

(4)建设高层建筑 填海造陆

2.(1)× (2)√

3.(1)AD (2)CD (3)D

4.(1)①略

②国际信息 自由贸易 ③广深 京九

(2)①上海 温州 汕头 湛江 深圳 珠海 ②日本 南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

一、香港和澳门概况

回归时间 位置 面积 范围 人口 人口密度

香港

澳门

二、港澳与祖国内地的联系

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活动与探究

通过互联网等手段于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开一个以“香港旅游节”为题目的主题班会,过一回导游瘾,介绍香港的旅游景点和项目。

科普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3)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难点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x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 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小结】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业

完成P14的活动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1.地形

2.气候

3.自然特征

科普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4)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学要求

1.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

2.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3.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4.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结构分析

教材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节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内容涉及“总论”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

1.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课时。

【引入新课】

1.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是在中国总论的基础上讲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内容中很多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抓住这一点,尽量采用简明生动的启发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区域知识的构建。

2.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直观地感到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在教学中要突出区域特色。

【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1.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录像资料。提出问题:从图片或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2.这部分教材中的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景观图,包括图5.9中的“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5.10的“东北林海雪原”、图5.11的“海南岛热带风光”。另一类是地理图表,包括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长江和黄河的流量过程线图,这部分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3.指导学生分别阅读哈尔滨和北京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引导学生得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的气候特征。再将这样的特点与武汉和广州的气候进行对比,认识到南方比北方冬季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时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点和植被的特点打下基础。填活动1表格。

4.由降水的特点引导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让学生明白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来源主要是靠天然降水补给,由于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区多,所以造成了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进一步帮助学生发现,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河流的流量随着降水的变化而变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减少。引申到我国南方地区夏季会出现洪涝灾害,明确灾害的形成原因,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5.由气候的特点引导到对植被的分析。仍然用对比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不同区域的植被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植被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关系。首先分析“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区别,然后继续分析区域内部植被的区别,又突出我国地域辽阔,自然差异明显的特征。完成活动2的有关部分。

6.总结归纳,继续完成活动2的讨论,归纳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所以,活动1的表格中可以多设计几行让学生填写。

【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2.阅读比较图5.12和图5.13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并通过列表格的方式对比体现出来。这实际上是八年级上册有关我国农业部分的知识的再现,学生通过回忆上学期所学知识,再通过两张素描图的比较体现出来。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 水运

传统民居 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3.组织学生探究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景观差异的原因,完成活动1:

主要形成原因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 气候

作物熟制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地形

传统民居 气候

其他不同

4.通过区域比较研究归纳区域特征。教材中只是分别通过比较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说明两个区域的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归纳每个区域的特征,对于理解区域内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完成活动1之后,教师应引导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出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尤其是突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地关系的教育.

科普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篇5)

《中国人口》

一、说教材

《中国人口》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的情况。是中国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学生学好中国地理,尤其是学好我国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等知识以及分区地理知识的基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只有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才能合理布局工业、农业、交通和城市。因此,学好本节教材,掌握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将为学好后面各章节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

2、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

4、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使学生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教会分析上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地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教法、学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点拨。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中国人口》的学习

新课学习:

活动一感受130000000

a.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中国占21.2%

b.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上人口大省,9个。

c.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下班的路上、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观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活动二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展示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公元0年----公元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慢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教与学的重点。

b.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教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教学难度。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c.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变

1990-化变慢,原因:计划生育

d.计划生育的国策

说明: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如何呢?

a.人口密度的复习:比较中、俄、美、世界。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展示人口密度图归纳总结:东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探究

1.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2.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一、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人口多

2、人口增长快、原因国情→国策

3、国策:计划生育

二、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