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上册人口教案
教师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包含很多,实验探讨更有主动性与创造性,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上册人口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能够说出季风水田农业,分析气候、地形、劳动力对水稻分布的影响,归纳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
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提升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热爱家乡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区位因素
【难点】
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教师播放"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与澳大利亚牧场"的图片,提出农业的概念。接着提问:"农业在这两个区位的不同选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就是农业区位因素,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农业区位因素的选择",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区位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找出农业区位的含义
农业区位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
【过渡】那么有哪些因素在影响着农业的布局呢?结合下面的例子一起来总结。
(二)农业区位因素
教师通过具体例子提问,分析影响农业布局的农业区位因素:
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
2、三江平原与青藏高原都比较冷,却出现了不同的农业类型(地形)
3、杭州的"明前龙井"引到日本,种植效果不佳(土壤)
4、天津汉沽区近年出现大面积葡萄园,几年前却很少(市场)
5、福建的平和琯溪蜜柚几年前销量不佳,现在远销海外(交通)
【师生总结】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
【过渡】究竟如何选择合适的农业区位因素布局农业区呢?
(三)农业区位的选择
【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三个活动:
活动1:【分析结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满足水稻好暖喜湿的条件,而地中海气候热量充足,但高温期降水少。
活动2:【分析结论】受地形条件限制。
活动3:教师展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的变化,以及稻米、甘蔗和花卉三种农作物的市场销售价格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得出结论。
【分析结论】受市场、价格、需求及政策的影响。
【过渡】是不是农业区位是一成不变的呢?播放PPT图片
(四)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发展"案例,同时分析思考活动题中的问题1。
教师提供"地中海气候区"图以及相关欧洲西部普通地图(国家、主要城市和交通网),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环地中海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市场、交通、劳动力价格、气候与农业灾害等)
【师生总结】学生根据教师提示以及综合分析,能够得出社会经济因素越来越在农业区位中扮演重要角色。
环节三:巩固拓展
【教师展示案例】
①蔬菜大棚(反季蔬菜、水果)
②梯田(丘陵地区)
③滴灌(以色列滴灌技术)
④在市郊形成以蔬菜、花卉、肉类生产为主的城郊农业带
⑤美国东北部成为专门的乳畜带
⑥发达的交通和保鲜技术是荷兰成为著名的鲜花供应国
【提问】这些都是改变了农业的什么区位因素导致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
【师生总结】由于人为改变了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使农业区位选择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作业:课后以自己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以及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八年级地理上册人口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南方地区地形图,指出南方的范围;
2.掌握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灯自然地理特征;
3.了解南方地区发展水田农业的有利、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主要农作物。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方法;
3.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等方法,巩固知识的同时,活跃课堂气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树立因地制宜观;
2.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加深对家乡的认识,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3.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多媒体播放南方地区典型的自然景观、农田景观图片,初步引导学生感性认识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
[导入新课]
讲述:生活在南方,除了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通过南方景观图的欣赏,我们对南方地区的环境更加熟悉了,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我们居住的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农业。
板书: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
活动一:利用教材45页图7.3南方地区的地形,学生自行在图上找出南方地区的地理范围。
学生完成观察地图并发言:略
教师指导并板书:
1.地理范围:秦岭-淮河以南
青藏高原以东
东面和南面濒临东海和南海
活动二:多媒体展示教材45页图7.4南方地区东西地形差异的三幅图,学生小组合作在图7.3地形图上找出三处地形区的大致位置;并引导学生思考归纳这三副插图反映的我国南方地区的地形特征,使学生认识地形差异是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内部差异的显著标志和形成基础。
指明学生:在多媒体地图上把三处地形区指出来并归纳地形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板书。
板书:2.地形:复杂多样
西部:高原和盆地为主
东部: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丘陵
沿江:平原和三角洲
过渡:地形上南方地区存在着东西地形的差异,就气候类型而言,南方地区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请同学们观察我国气温以及降水图,归纳南方的气候特征。
学生:观察图片,阅读教材,归纳南方气候特征。
教师指导并板书:
2.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温暖湿润
讲述:通过同学们的认真观察,了解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是湿热;由于水热充足,这里植被常绿;,湿热的环境发育了红色的土壤,因此南方被称为“红土地”(板书)。
板书:
过渡: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多样,对气候也有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红壤的,请同学们阅读“阅读材料”了解四川盆地以及云贵高原。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材料,了解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地理特征。
活动三:引导学生完成教材46页活动题。
过渡: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我们已经认真地了解过了,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发展怎样的农业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南方地区的农业。
板书:二、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展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农业景观图,师生共同归纳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并板书。
1.类型:水田农业
展示:南方地区农作物图片,请同学们归纳南方地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学生回答:略
教师指导并板书:
粮食作物:水稻
经济作物:甘蔗、油菜、橡胶、茶等
活动四:引导学生完成教材48页活动题。
课堂小结:让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八年级地理上册人口教案(篇3)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有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的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看起来直接的联系并不是十分的明显,但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讲授说明它们之间彼此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而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 “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要仔细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自然条件是一个最重要的条件;而在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较高,市场发育程度完善的情况下,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则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较为明显,要注意这两者的不同。第二部分 “农业的地域类型”只是从当今世界存在的十余种农业地域类型中选取“热带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和“混合农业”三种来讲述,这三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别具有占有土地面积广阔、涉及人口众多和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活动”中介绍的 “美国商品谷物生产”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简单了解即可。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段,提出了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环境,所以也要花相当的时间来进行仔细的分析,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如果不对此内容进行板图的演示,仅一带而过,学生将无法搞懂这一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农业生产的概念、特点、影响因素。
2、在理解影响农业区位因素基础上能具体分析家乡农业生产特点的形成条件、家乡农业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同时了解其他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引导下探究——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
2、合作学习的过程: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体表现。
3、个别探究的过程:以寿光蔬菜基地为例 ,探究其建设的区位优势。
4、思维碰撞的过程:全班交流、讨论学习成果、相互质疑与辨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的两重性(有利、不利)。
2、通过对于重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形成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农业生产的特点、影响因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难点:农业生产特点的形成、影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农村学生对农业生产活动比较熟悉,将知识系统化、地理术语专业化即可。
五、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明前龙井”为什么在日本种不好?多媒体环境下的师生讨论: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它们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表现在哪里?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了解农业的定义及特点。
定义:农业是人类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来获得产品的物质生产活动。
特点:(1)地域性;(2)季节性和周期性。
师生互动:(探究)下列各地所从事的农业生产活动与哪些因素有关。(主导)
(1)华南的双季稻种植。(热量)
(2)上海郊区的乳畜业。(市场)
(3)杂交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良种)
(4)美国一个大型农场只需少量农业工人。(机械)
(5)产自阿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交通)
(6)江南丘陵的茶树,黑龙江的大豆生产。(土壤)
学生活动: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农业的区位的主导因素是不同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代表古代农民,一组代表现代农民。(结合图3-1-2,引导学生逐项进行分析,必要时教师补充部分背景知识。
归纳总结:
气候: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特别是光热条件
与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
自然条件 地形:既影响农业类型和结构,也影响农作物的垂
直分布
土壤:对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影响很大
灌溉水源:是天然降水的补充,对农业发展
起保障作用,尤其在干旱地区。
市场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社会经济条件 便利的交通是商品农业的必要条件
政府和国家政策会直接影响或干预农业的发展
劳动力的数量、素质和生产习惯都对农业有较大的影响
冷藏
良种
科技条件 化肥
机械
师生互动:打开知识窗《农业区位论》引导学生读课本
(1)说出农业区位论的含义。
(2)说出农业区位论的理论内容。
(①假定一个大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也就是唯一的市场,并与周围的农业地域组成一个孤立的区域。该地区自然、技术、交通条件等都相同,则离城市越远,农产品越高;越接近城市地价或租金越高,农民的选择应是带来纯收益最高的那种农产品。因此,农业布局形成以此城市为中心的三个同心圆地带。
②同现代农业区位的差别:现代农业区位论除了考虑市场距离以外还考虑自然、社会、政策等因素对农业布局的影响,并注意农业区域优化组合,为农业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的活动内容,找出寿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区位优势并回答。
(1)自然条件方面:①温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适中。②地下水源丰富。
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2)社会经济方面:①水陆交通便利。②国内外市场广阔。③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
④种植蔬菜的历史悠久。
(3)农业技术条件:20世纪80年代,寿光解决冬暖大棚生产夏季蔬菜的技术难题,推动了蔬菜的生产发展。)
(二)农业的地域类型
承转:通过学习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了解农业生产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从而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读书,说出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图3-1-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使学生了解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很多,知道有哪些,分布的大体范围在哪里。
(热带迁移农业、水稻种植业等12种)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分析热带迁移农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认识热带迁移农业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教师归纳:
学生活动:读图3—1—8“世界水稻种植业的分布”,找出世界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
学生活动:结合水稻的特点和世界水稻种植主要分布地区的地形条件、气候条件、人口条件,讨论并归纳出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归纳总结: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自
然
因
素
气候 全年或夏季高温多雨
地形
集中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地势平坦
土壤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水源 水源丰富
社会经济条件 劳动力
为劳动密集型农业。东亚、东南亚、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市场 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均耕地少,粮食需求量大
生产习惯食物偏好 历史悠久的种植史,稻米是人们喜爱的主要粮食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并结合学案中所给材料填写传统水稻种职业的生产特点
科技水平 机械化水平 单位产量 商品率
经营规模 水利工程量
学生活动:参照水稻种职业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
(1)分布于澳大利亚的 部和 部,生产方式为种植 和
放牧 相结合
(2)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生产优点有哪些?
归纳总结:
1、形成良性生态系统
(1)、.农场的土地交替种植小麦、牧草或休耕,充分保持麦田的肥力
(2)、.种植的饲料饲养绵羊,羊粪可成为麦田的肥料
2、有效的合理安排农事活动
小麦的耕作活动和牧羊活动在一年内交替进行
3经济收入比较稳定
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承转: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着环境。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总结如下:砍伐森林——生物多样性破坏
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甚至荒漠化
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
大量施用化肥——土壤板结
广泛使用农药——农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教师归纳:
有利影响:合理的农业生产,使土地利用更加合理,并且为我们提供衣食来源。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不利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可能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见学案)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活动。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1、农业概念的特点
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自然、社会经济、农业技术
3、农业区位因素的主导因素是变化的
4、农业区位论
二、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
2、热带迁移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3、水稻种植业的分布、区位条件、生产特点
4、混合农业的生产优点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十、课堂小结
用区位分析法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一般步骤:
首先明确分布地区,其次依据所学知识和资料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分析其形成的条件,最后从生产结构、经营方式及科技应用等方面归纳其生产特点。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地理活动(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区位因素的变化
2.读图3—1—5了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多样性
3.知道热带迁移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4.了解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区 、有利区位条件及生产特点
5、了解混合农业的主要分布、形成区位条件及生产优点
二、预习内容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生产有什么优点
3、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
4、举例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二)农业的地域类型
1、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2、读图3—1—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了解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多样性
3、热带迁移农业的分布,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4、水稻种植业的主要分布区,生产特点,有利得区位条件
5、混合农业的主要分布,形成条件,生产优点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 惑 点 疑 惑 内 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理解各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掌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并能够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本地区的具体案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具体因素。
4、学会判断农业地域类型,并能分析其形成条件。
5、树立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二者协调发展的观念。
学习重难点:
1.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2.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
二、学习过程
(一)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1、农业的定义
2、农业生产活动具有 、 和 等显著特点
3、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有 、 、 、 。
社会因素主要有 、 、 、 、 、 。
技术因素主要有 、 、 、 等
4、随着社会的进步 和 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例
如 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5、阅读课本的活动内容,找出寿光蔬菜基地建设的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 、 、
社会经济因素 、 、 、
农业技术因素
(二)、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
2、读图3-1-5“世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世界上有 种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它们分布的大体范围在哪里?
3、热带迁移农业是一种怎样的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4、水稻种职业
(1)读图3-1-8世界水稻种植业分布图。说出水稻的主要分布区在哪里?
(2)从地形,气候,人口等方面归纳影响传统水稻种植业区的有利区位条件。
区位因素
区位优势
自
然
因
素
社会经济条件
(3)依据所给资料,说出传统稻作业的生产特点
科技水平 机械化水平 单位产量 商品率
经营规模 水利工程量
5、现代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的现代混合农业为例
(1)分布于澳大利亚的 部和 部,生产方式为种植 和放牧 相结合
(2)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的生产优点有哪些?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农业生产如果能保持 农业土地等资源就可以为人类持续利用,但人类若 为目的,不顾 违反 ,单纯谋求短时间内的 ,可能会导致 、 、 、 等问题。
2、砍伐森林会引起 ,过度放牧会引起 ,
不合理灌溉会引起 ,大量使用化肥会引起 ,
广泛使用农药会引起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农业生产的对象是( )
A.土地 B.农产品 C.土壤 D.动植物
2.我国糖料作物“南蔗北甜”的分布体现农业生产的( )
A.地域性 B.季节性 C.商品性 D.周期性
3.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市场 B.土壤 C.地形 D.水分
4.冬季我国南方四川、广东的蔬菜能大量供应北方,主要取决于( )
A.市场区位及变化 B.北方人口众多
C.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 D.国家政策支持
5.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 )
A.决策 B.交通运输 C.科技 D.市场
6.荷兰的鲜花装点着世界许多城市,使鲜花市场扩大的区位因素是( )
①气候 ②交通运输 ③政策 ④科技
A.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对农业区位影响最为突出的是( )
A.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 B.政府的计划
C.农业机械的改进 D.农民的法律意识
8.下面四幅图分别表示我国南疆的棉花、松嫩平原的甜菜、山西五台山一带的垂直农业、美国的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形成的主导因素,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 ①棉花 ②甜菜 ③垂直农业 ④区域专业化
B. ①甜菜 ②棉花 ③区域专业化 ④垂直农业
C. ①棉花 ②甜菜 ③区域专业化 ④垂直农业
D. ①甜菜 ②垂直农业 ③棉花 ④区域专业化
9.亚洲发展水稻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有( )
①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②夏季高温多雨或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便利的交通运输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读图回答问题。图中所示是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生态恶性循环示意图,请按因果关系推理,选择下列适当环节内容的代表字母,填入图中适当的空白方框内(每一个字母限用一次)。
A.土壤肥力衰退
B.毁林开荒
C.旱灾加剧
D.毁草开荒
E.土地破碎
F.粮食单产下降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是一种新颖的( )
A.自给农业 B.种植农业 C.种植园农业 D.混合农业
2、农作物种类的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关系最密切的自然条件是( )
A、光热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3、限制新疆绿洲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水源 C、地形 D、土壤
4、从土壤条件来分析,农业发达的地区多在( )
A、广泛分布红壤的地区
B、广泛分布盐碱土的地区
C、肥沃的冲积平原
D、黑土分布广泛的温带草原
5、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市场 B、地形 C、土壤 D、水分
6、东京鲜花市场上,有荷兰与中国的鲜花,中国的竞争优势有
A、运费少 B、质量高
C、科技含量高 D、生产资料投入多
7、关于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般说来,社会经济因素是最稳定的因素
B、因为自然因素可以改造,所以任何地区都能发展种植业
C、城市周围农业生产的重点主要是粮食、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
D、我国商品性农业生产基地建设与政府政策有关
8、目前,农民调整农作物的品种和规模时主要考虑( )
A、气温和降水的变化
B、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
C、市场需求的变化
D、流动人口的变化
9、关于农业分类的提法,正确的是( )
A、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区别是依据农业生产对象
B、粗放农业属于畜牧业
C、种植业都属于密集农业
D、我国当前农业是以商品农业占优势
10、农业技术经济因素包括( )
①劳动力②技术装备③生产技术④种植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劳动力的要求是不同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经济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粮食作物②粮食作物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大于经济作物
③水稻种植的劳动力需求大于小麦种植④小麦种植的劳动力需求大于水稻种植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2.地球公转速度最快时,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的农民正在( )
①剪羊毛
②收割小麦
③犁地
④放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3.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显著优点是( )
①农业生产有很大的灵活性及对市场的适应性 ②机械化水平高 ③交通运输便利
④农场是一良性的生态系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区,需改造农牧业发展的限制条件是( )
A.土壤条件 B.气候条件 C.地形条件 D.灌溉条件
15.有关美国和澳大利亚在农业方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两国都是世界上主要的商品谷物生产国 ②澳大利亚农业生产的混合经营方式很突出,而美国实行专业化生产,没有混合农业生产区 ③两国都是世界主要的小麦、羊毛出口国
④两国主要商品农业区都是地广人稀的地区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16.世界上的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 )
A.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季风区 B.气候温和湿润的欧洲西部地区
C.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的美国和加拿大 D.全年高温多雨的东南亚热带雨林地区
17.读下面“某城镇周围农业区位安排图”,回答下列问题。
(1)B、E两地,何处种蔬菜更合理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2)麦田在D地,苹果园在A地是否合理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本城镇今后农业发展以花卉种植为主要部门是否有可能_____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
18.读“浙江西部某山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粮食作物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经济作物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该地种植上述农作物有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前,农民经济收入低且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该地在发展农业的同时还发展了加工业,请列举两个以上加工工业部门________________。此类加工业兴起的主导因素是
A.原料 B.市场 C.技术 D.动力
(4)最近,该地茶叶遭遇“绿色壁垒”,出口受阻。你认为还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至少答出两点)
八年级地理上册人口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并指出本区主要地形组成和主要地形区。
2、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了解该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3、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4、理解人们在干旱环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条件。
教学重难点
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由位置联想景观导入新课
1、由区域名称描述大致位置。
2、联想该区景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漫漫。
3、设问:是什么造就西北地区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西北的自然环境来寻找一下答案。
新课讲授:
二、草原和荒漠
(一)地形与位置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图,找出主要山脉,指导学生概括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相对位置分析)。
2、归纳:该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长城—阿尔金山脉以北。本区深居内陆,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该区面积广大,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大部和宁夏北部。
3、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西北地形图,指导学生认识该区所处阶梯及大致海拔,分析西北主要地形及主要地形区。
4、归纳:该区主要位于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内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5、那么,西北的位置特点(远、高、阻、广)对气候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气候特点与景观分布
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提问:西北地区降水的大致范围?
2、小结:西北气候特点——干旱。
3、完成P73——P74活动。
4、归纳: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提问:那么造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6、学生回答:深居内陆,离海洋远,降水少,越往内陆走降水越少
7、教师小结:对,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离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
8、转承:干旱的气候对该区的河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河流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景观图,让学生体会干旱的自然特征。
2、教师归纳:西北地区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夏季高温,降水较少。干旱是本区的特点,这里河流少、短、多内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最长的内流河。
3、承转:那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对西北地区的农牧业有什么影响呢?
三、牧区和灌溉农业区
(一)牧区
1、教师讲述:西北地区比较干旱,水资源贫乏,降水难以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只能满足牧草的生长需要。因此西北地区畜牧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2、读图8、5,找出本区的主要牧区及代表性畜种。
3、读图8、5,找出贺兰山,引导学生分析西北牧区的地区差异、
4、小结:贺兰山以东,草原草场;以西:高山牧场。
5、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可移动的房子——蒙古包”,了解牧民生活居所的特点,理解干旱的自然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6、设问承转:在这样干旱的环境下,是不是除了发展畜牧业,就没有种植业了呢?
(二)灌溉农业区
1、教师讲述:水是农业发展的基本自然条件,西北地区水源成为发展农业的制约因素,西北地区那些地方可以发展种植业呢?
2、读图8.7,找出有水的平原的地区,思考:水源来自哪里?
3、教师归纳: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4、读图8.8和图8.9,认识西北的四个主要灌溉农业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可以引黄河水灌溉,农业发达,有“塞上江南”之称;,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绿洲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发展农业。
5、承转:什么季节冰雪融水最多,当地人民又是怎样利用的?
6、结合P76—77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绿洲农业生产所依赖的水利工程——坎儿井。
7、讲述:水渠修建利用山麓的坡度,让地下水顺坡而下;暗渠的修建,可以避免宝贵水资源的大量蒸发;竖井便于人们疏通水渠。坎儿井真是保护灌溉、节约用水、防止蒸发的一种好方式。
8、承转:虽然水源有限,但西北也有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读图8、10、图8、11,了解西北特有光热条件和农产品特点。
9、 小结: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活动】认识西北地区的景观变化规律及原因
1、读图8.4,将照片与拍摄地连线。
2、分析造成本区景观变化的原因。
【活动】认识坎儿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读图8.12,8.13,观察坎儿井的构造。
2、读图8.13,认识坎儿井的构造原理。
3、通过坎儿井,了解当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利用。
八年级地理上册人口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农业五部门及其主要农产品;畜牧业的种类、主要牧区名称及其优良畜种,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掌握从气候地形等方面分析我国南方与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以及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3.全员参与,激情展示,树立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意识。
重点:运用地图说出小麦水稻的主要分布区;说出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四大牧区难点:我国商品粮基地的分布
[自学导航]
一、农业概况地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1、狭义的农业是指
(温馨提示:副业是指农、林、牧、渔以外的其他生产事业。例如:①采集野生植物,如采集野生药材、野生油料、野生淀粉原料、野生纤维、野果、野菜和柴草等。②捕猎野兽、野禽)
2、农业发展:
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又是最早栽培的国家
⑵当前,我国的等农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⑶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①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较快;②我国农业日益改善;③我国农业生产的趋于合理。⑷我国农业发展突出的问题是:农业还比较差,仍较薄弱。
根据播种期不同,小麦有与之分,我们学校所在地区以种植为主。
2.经济作物⑴我国经济作物种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它们通常具有经济价值高、技术要求高、商品性强等特点。
三、农产品出口基地
1.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基地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地,主要产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什么是外向型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答案在课本上划出)
四、畜牧业
2、是我国商品生猪的主要产区。
[合作探究]
读图“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完成下
⑴填出书中字母所代表的商品量基地名称A_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_____
⑵除以上商品粮基地外,还有哪些地方建立了商请在图中适当位置填上其名称。
[课堂小比拼]
1.既是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又是我国糖料作物产区的是()A成都平原B江汉平原C华北平原D江淮地区2.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A内蒙古牧区——三河马
B青海牧区——滩羊C西藏牧区——细毛羊D新疆牧区——牦牛3.关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叙述不正确的是()
A当前,我国粮食、肉类、棉花等产量已经居世界首位B我国谷物人均占有量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C农业生产条件日益改善,但农业生态环境还较差D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城郊农业蓬勃发展起来。
[能力提升]
读下图尝试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位于同一纬度,为什么长江中下游平原不是甘蔗的主要产区?
八年级地理上册人口教案(篇6)
第五章地理区域和分界线
教学目的:
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温度带、干湿地区、河流特征、植被类型、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及人们的饮食习惯都有明显的区别。
教学重点:
掌握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业、交通、生活习俗等。
教学难点:
秦岭——淮河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农业、交通、生活习俗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了解秦岭——淮河南北两侧,温度带、干湿地区、河流特征、植被类型、耕作制度、农作物种类及人们的饮食习惯都有明显的区别。
二、导入新课
活动一:为什么说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
1、出示自学提纲:
(1)细读P7页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分组讨论:为什么说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
(2)从图5.6、5.7中或利用已学的知识,找出“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线”的依据(此依据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补充)
2、学生讨论、自学
3、检查自学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注意引导分析:“秦岭——淮河是我国重要的南北地理分界
线”的依据。
(总结:秦岭淮河以北一月平均气温小于0。C,秦岭淮河以南一月平均气温大于0。C;秦岭淮河以北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南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秦岭淮河以北是温暖带和中温带,秦岭淮河以南是亚热带和热带;秦岭淮河以北冬季河流结冰,秦岭淮河以南冬季河流不结冰。)
活动二:秦岭淮河南北的差异
1、学生讨论、自学:
P7页的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比较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和以南的差异,并完成P9页的填充表格。
2、检查自学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注意引导分析“秦岭——淮河”以北和以南的差异。
(总结:“秦岭——淮河”是黄河与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岭,具体的差异见P9的“活动”题)
活动三:角色扮演
全班分成两组,A组代表北方地区,B组代表南方地区。
分组收集相关资料并开展课堂讨论:
(1)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产、交通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比较南方和北方的差异。
(2)为南方与北方地区经济如何发展及其相互合作出谋划策。 总结:北方能源矿产丰富,可以引进南方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发展经济;南方引进北方的能源矿产,原材料、发展高精尖工业,也可以到北方投资办厂,优势互补。
三、课堂作业
地理填充图。
第六章 四大地理单元
第一节 北方地区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
3、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对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为明显的差异。
教学重点: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了解北方地区种植业的区域差异。
教学难点:
1、北方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综合治理
2、红壤的形成和改良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揭示学习目标
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的特点不同,全国可以分为四大地理单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之一 ——北方地区。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
3、了解北方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对其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有较为明显的差异。
三、出示自学提纲:
1、了解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
熟读图5.11了解中国四大地理分布图。
2、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
(1)读图6.1及《地图册》北方地区政区图,完成P12活动题。
(2)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
(3)了解北方地区的气候类型、粮食作物、主要的矿产资源及工业城市。
四、学生自学、讨论。
五、检查自学讨论结果
(1)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及其划分的依据。
(根据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人文地理特点的差异,把我国划分为四个地理单元,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北方地区与西北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我国的年降水量线相一致?
(400毫米降水量线相一致)
(3)了解北方地区的省区划分及其位置范围。
(位于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称为北方地区,主要包括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
(4)北方地区的特点:
(北方地区气候冬、夏季节差异大,平原面积广,耕地以旱地为主,易于机械化耕作,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工业城市密集,资源消耗量大。)
六、课堂小结。
七、课堂作业
1、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划分依据是:根据各地的、 和 的差异来划分的。
2、我国划分的四大地理单元分别是:地区、 地区和 地区。
3、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
是 。
4、四大地理单元中,海拔最高的是地区;平原分布最广的是地区;跨经度最广的是 地区;纬度最低、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是 地区。
5、完成地理地图册和地理填充图。
八年级地理上册人口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设计
1.了解农业的主要部门、农业的重要性、我国农业分布的差异。
2.学会用网络查阅资料,能够进行信息的分析与综合。3.培养识图能力。明确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地理知识已有所了解,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其“自主-协作”的学习习惯。农业是很重要的生产部门,但要受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农业分布情况,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重点:农业在我国地理分布上的差异。
难点:理解农业分布差异的原因。
三、教学模式
这节课是基于局域网络下的“学”与“教”,上网查阅着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协作学习和动手动脑的能力。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交互、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开展教学活动。《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如下。
四、教法设计
本节课利用网络,采取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手动脑,实现知识的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授课程序教 师 活 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网络应用分析导课“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都和农业有关,说明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重视农业。回忆。复述。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新课探究(过渡:农业与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我们先来谈谈农业与我们的关系。
(一)农业与我们〖明确〗我们的吃、穿、用都来自农业。什么是农业?农业的主要部门有哪些?发展农业有什么意义?(教师小结)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发挥学生的观察力,培养表达力。过渡:我国的农业是怎样分布的呢?
(二)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1.我国的种植业分布在哪里?以种植什么作物为主?为什么这样分布,与什么有关系?2.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哪里?畜牧业的分布与降水有怎样关系?我国有几大牧区?都有什么著名的畜牧品种?3.我国的林业主要分布在哪里?属于什么地形区?降水情况怎样?属于什么干湿地区?4.我国渔业是怎样分布的?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教师评价、小结)〖明确〗表现为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上网查询,把全班分成四个大组,每组查一个问题。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合作、交流的精神。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把范围大的事物缩小化。创设视觉平台。分析我国的农业为什么这样分布。(师生互动共同完成)学生思考、回答。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反馈练习
课本活动1(教师指导并评价) 学生读图分析、填图。训练读图能力。
课本活动2(教师指导并评价)学生思考、分析、作答。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了解影响农业的因素除了气候、地形之外还有海拔。小结师生共同回顾。查漏补缺,重申重点,进行爱国教育课外作业设计十年后理想农村的图画。创设学生大胆设想的平台。
六、板书设计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
农业与我们 (二)
农业的地区分布1.农业 1.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分布
2.农业的主要部门 2.分布特点
3.农业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