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地理教案 >

免费教案地理

时间: 新华 地理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写好免费教案地理不是那么简单,下面给大家分享免费教案地理,供大家参考。

免费教案地理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

会用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了解地球仪的主要用途,并会制作简易的地球仪;

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

能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确定某地的经纬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视频、动画让学生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地球的大小;

2、通过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感知地球集锦基本结构;

3、通过绘制经纬线,理解经线与经度、纬线与纬度的特点,理解经纬网的意义,以及如何确定某一点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前人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的勇于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会用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能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确定某地的经纬度。

教学难点:

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各自的特点;

能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确定某地的经纬度。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情境预设:

播放地球绕日运动的视频;

播放地球仪与经纬网的视频。

二、教学《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1、人类是怎么认识自己生活的地球的?

①、指导读图1.1,让学生口述认识的四个过程;

②、播放人类认识地球的视频;

③、播放地球形状的视频。

2、地球有多大?

①、指导读图1.2,让学生口述地球的大小;

②、播放地球大小的视频;

③、完成“活动”2填表,感受地球的大小。

三、教学《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1、制作简易的地球仪(活动P5);

2、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3、地球仪上如何表示地理事物的?

免费教案地理篇2

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出示多媒体素材库①阅读教材中图片“热带雨林”和“苔原”)通过对陆地环境整体性的了解可知,两个地区的某个自然要素发生变化,整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就会有较大的差异,读图说明,两个地区的景观差异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影响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明确气候对植被的影响,两个地区植被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气候中的热量差异产生的。

(出示多面体素材库③,“理想大陆气候模式图”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复习气候分布规律及影响气候分布的主导因素,通过知识的迁移,了解自然带纬度分布具有全球规律,说明不同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出示多媒体素材库②,阅读教材中图片“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温带荒漠”)说明两个地区的景观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明确以水分为主导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在中纬度大陆由沿海到内陆最为显著。

(观察“理想大陆气候模式图”)说明为什么在中纬度大陆这种差异最为显著。

(出示多媒体素材库③,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通过读图验证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别出示多媒体素材库④和③,阅读教材中“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结合图例观察示意图,说明珠穆朗玛峰由山下到山上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与前面所提到的哪种变化相似?引起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分布在哪些地区的山脉这种变化较为显著?

免费教案地理篇3

教材分析

黄河流域知识信息多、容量大、空间概念强、重点集中,尤其爱国主义和国情教育的素材极其丰富。黄河的问题较多,如果处理不当,易引起学生怒黄河、恨黄河,所以应该尽量用录像和教师的情感流露来感染学生,使其触景生情,情不自禁地为黄河的伟大和开发成就而惊喜,为黄河的灾难而忧思,为黄河的治理而出谋划策,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和实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学情分析

通通过自主收集有关黄河的地理信息,开展小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发挥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黄河提出设想,对黄河存在的其他问题进行探讨;养学生分析、归纳、创新等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黄河水能资源和著名的水利枢纽的分布;

4、理解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角色扮演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对黄河的“利”与“害”有一个辨证的认识

2、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治理黄河所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3、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辨证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对黄河的治理和开发所取得的成就。

难点:

1、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黄河水害的由来。

2、黄河的治理措施。

免费教案地理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掌握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和特性。

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的成因与规律。

4.理解大气环流的作用。

[教学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教学方法]

多媒体交互式演示讲解。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第二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形成,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掌握并灵活应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内容。

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充分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并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立体的、动态的图像呢?这是一直以来的一个难题。曾有人尝试过多种教学方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将学生分成不同纬度,形体活动演示教学、边讲解边和学生一起画图的方式教学等等。

收效不同,但都不理想,突出的问题就是将近地面与高空混为一谈,没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因此不会灵活自觉地应用大气环流的知识解决问题。只能靠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

也曾考虑利用学校的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制作动态演示课件,但是时间、精力、能力有限,未能成功。

在网上教学资源库中有这部分内容,且设计精美贴近教学时,便立即进行了教学尝试,结果是喜人的。学生乐于通过观察电脑动态演示,经过仔细思考,认真讨论后自己总结得出答案。由于结论是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反复讨论得出的,并且头脑中有立体直观的动态图像,因此学生自我感觉思路清晰而严谨,应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免费教案地理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掌握人口增长三种模式的名称和特点,能利用人口资源或图表,判断其所属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资料的分析,理解世界各国公众对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的世界人口的关注。

2、利用相应的文字资料和练习替阐明人口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的关系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3、利用图表分析、比较法引导学生概括世界人口变化在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差异,理解相应国家不同的人口政策,完成读图思考。

4、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借助图表、案例分析和讨论,认识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差异,启发引导学生对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的形成,转变进行深入阐释。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2、 进一步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发展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及其成因;

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及地区分布;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因素;

人口增长模式的指标及其转变。

教学方法:问题引导法、讨论法、比较法、因果联系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板书设计: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免费教案地理篇6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上并拿出教具──地球仪。

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地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活动: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提示:纬线的形状、长度的变化规律、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纬线)

请同学们画出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叫做经线。

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我们给他们确定了不同的度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纬度和经度。

板书:二、纬度和经度

我们先来了解纬度。

引导:首先我们要找到一条0°纬线,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经常被人们叫做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师生共同归纳:0°纬线就是我们早已认识的赤道。

活动:展示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纪念碑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学生上台在地球仪上查找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并在标示出基多市。

提问:纬度是从0°纬线开始的,其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的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学生观察地球仪或课本第8页,图F、G并回答。

小结:纬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增的。的纬度是90°,它们在北极和南极。

承转:细心的同学会发现纬度沿赤道呈两边对称,那么怎样区分两条度数相同的纬线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我们把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开头字母;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做南纬,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开头字母。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一位学生任意指示一条纬线,请另一位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

引导提问:如果我们要选择一条纬线把地球平均分为两个半球,选择哪条纬线作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最为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

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和科学家们的想法完全一致。我们以赤道为界,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学生活动:手拿若干标有纬度的卡片,每组两位同学任意抽取一张。同学们根据卡片上注明的纬度,按规律站成一排(可自标明赤道的那张卡片,协助同学一起完成这个活动),站好后,每位排队的同学说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称。

板书: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引导:按照我们学习纬度的方法,首先我们找到0°经线,同学们找找看0°经线在哪里?

讲述: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又叫做本初子午线。(展示有关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图片)

学生活动:让两位学生上台标出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大概位置(注意纬度就可以了),然后通过这个地方画出0°经线(本初子午线)。

讲授:0°经线确定了,那么,按规定0°经线以东称为东经,用字母“E”来表示,是英文东方“East”的开头字母;0°经线以西称为西经,用字母“W”来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开头字母。我们看看它的范围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虑东西经,我可以沿地轴绕一圈,也就是说范围是0°~360°,但是由于我们分了东西经,所以经度的范围应该是0°~180°,经度的变化规律就是从0°经线向西和向东到180°经线经度逐渐增大。

学生活动:在地球仪上找出东经30°、西经30°、西经150°、东经150°这几条经线;

引导:看看在你们找出的东经30°和西经150°、西经30°和东经150°这两组经线都有什么特点?它们是不是分别构成了经线圈?任何一条经线都可以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一条经线和其构成一个经线圈。每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为两个均等的半球,同学们想想看哪条经线圈最适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学生讨论并回答)

引导学生归纳:以西经20°和东经160°这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半球的界线。因为这个经线圈大部分通过的是海洋,这样就避免了把非洲、欧洲等一些国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给带来的不便。

提问:1.北纬一定在北半球,南纬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确?

2.东经一定在东半球,西经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确?

(学生回答)

板书: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巩固总结此课。

反馈练习:

1.关于经纬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A.每条经线都自成一个圆圈B.纬线长度都相等

C.地球仪上经线有360条D.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长约为()

A、4万千米B、8万千米D、4万米D、8万米

3.与120°E经线构成经线圈的是()

A.60°WB、60°EC、120°WD、120°E

4.本初子午线的经度是()

A.180°B、0°C、160°ED、20°W

5.赤道是()

A.划分经度的起点B.东西半球的分界线C.南北半球的分界线D、90°纬线

6.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0°和180°之间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间D、20°W以东到160°E

1.关于地球半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B.150°E经线未必位于东半球

C.任何一个纬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为两个相等的半球

2.关于经度、纬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经度越大离本初子午线越远B.纬度越高,离赤道越近

C.的经度是360°D.180°经线以东经度越来越大的为东经

板书设计:

一、纬线和经线

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①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②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③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纬线)

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①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②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③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二、纬度和经度

1.纬度

(l)0°纬线──赤道

(2)纬度的变化规律;范围:0°~90°

(3)南北半球的划分。

2.经度

(1)0°经线──本初子午线;

(2)经线的范围(0°到180°),经度的变化规律;

(3)东西半球的划分:西经20°、东经160°所构成的经线圈。

免费教案地理篇7

第一单元中国的区域差异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

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本单元从总体上介绍我国的区域差异,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我国国土的基本特征,为后面讲述我国国土的整治与开发专题提供背景知识。

本册教材的知识编排体系为:总—分—总。教材首先安排总述部分,即中国的区域差异,概述三大自然区和三个经济地带,然后是分述部分,介绍分区案例,涉及农业、生态和基础设施三大方面,最后是总述部分,介绍地理区域研究的意义、方法以及乡土地理研究等知识。可见,本单元知识作为理解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铺垫,在此基础上,可以挖掘、分析、综合区域特征与国土整治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确立协调人地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奠定基础。

高二选修教材第一册内容,由人口与环境、城市的地域结构、文化景观、旅游活动与环境、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等五大部分人文地理构成,拓宽了高一必修人文地理的知识。本册教材内容包括中国的区域差异和国土整治、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的案例研究两大部分,它摒弃传统八股式的区域地理模式,构建了从区域地理——问题式为主的区域地理——应用地理(理论与案例结合)的新体系。

与旧教材比,新教材在知识方面不再是简单的重复初中区域地理知识,而是构筑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以人文地理为重点,以中国国情与国土整治为案例,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完整高中地理知识新体系。

二、教学过程分析

§1.1我国的三大自然区

教学建议

1、读图指导法。地图和许多专题地理图表对于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进行教学,是发展地理形象思维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地图归纳区域地理特征,概括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发展地理形象思维,又有利于发展地理逻辑思维。

图1.1《中国三大自然区》,通过读三大自然区分布图和三幅要素图,引导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区域地理知识。如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分界线、0oC等温线和800mm、400mm年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便于加深对三大自然区划分界线的理解。

图1.2《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复习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特点、分界线等相关知识,并分析内、外流区与三大自然区之间的关系。

2、横向比较法。三大自然区域间的差异从地形地势、气候、植被土壤、水文及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本课的“活动”题可结合课堂教学来完成。

3、分组讨论法。本课内容中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依据及界线,三大自然区的特点等均是比较形象的知识,可指导学生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区域差异的认识。

4、学法指导:运用初中社会课中学到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比较,用初中社会地图册帮助找出几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做到温故而知新。

5、活动建议:指导学生制作简易中国地形模型图,让学生从动手制作过程中获得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充分认识我国地貌的基本轮廓以及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气候对我国地貌形成的影响),从而加深对三大自然区特点的理解。

§1.2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

教学建议

1、地理比较法。地理比较法就是对地理事物的异同点和原因加以比较。许多复杂的地理事物只有借助于比较,才能区别一般和特殊的属性并突出特征,明确其相似性和差异性。如在学习了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点后,再学习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彻底地理解区域内部的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2、地理推理法。地理推理法就是在对某些地理事物已形成概念的基础上,推理得出另一些类似的地理事物。它需要在掌握地理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地理知识进行分析、综合,确定地理特征,解释地理成因,是对地理信息加工,使信息增值的过程。例如,当掌握了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主要由纬度高低不同造成的这一原理后,再分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距离海洋远近不同),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海拔高度不同)时,就能推理出来。

3、读图指导法。本课的地图较多,有区域分布图、景观图等。教学中指导学生由读懂地图到熟悉地图(在头脑中形成地图表象),由熟悉地图到能分析、运用地图,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

4、学法指导。抓“共性”重“个性”。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如上节课分析了三大自然区的特点,本节课学生可在总结每个自然区中存在共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个自然区的内部差异,即它们的个性。具体表现在:东部季风区的南北差异,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东西差异、青藏高寒区的垂直差异。

5、活动建议。组织学生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和《中国土地资源分布图》等,找出秦岭—淮河,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比较秦岭—淮河一线南北和大兴安岭东西两侧的自然地理差异。从已知知识推求未知知识,锻炼归纳推理的能力。

§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教学建议

1、读图指导法:①启发学生读课文图1.9,找出三个经济地带所属范围。得出结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是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②启发学生读课文图1.10,比较三个地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情况,得出结论:三个地带经济发展速度差异大。

③启发学生读课文表1.1、1.2,比较三个地带的发展水平和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的变化,得出结论:东部发展水平高,且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呈上升趋势,中部和西部则在减少。

④启发学生读课文图1.11,比较三个地带的产业结构,得出结论:东部地带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中西部地带产业结构不合理。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图析文,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把代表性意见带给全班同学讨论,教师进行总结点评。拟设计的问题有:①我国为何要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②三个经济地带之间有何差异?③造成地带性差异的原因有哪些?④按照____提出的“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你认为应采取怎样的发展战略?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的重点应是三个经济地带之间的差异,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比较,抓住经济水平和发展速度这两个最显著的差异。难点是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可通过总结、归纳、推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固有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

4、学法指导。抓住“经济”这一主干,充分调动已有知识,联系初、高中相关知识点,查阅有关资料,培养搜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活动建议。调查当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情况,并分析当地城市与农村、沿海与内地、平原与山区的差异及原因,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1.4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

教学建议

1、综合分析法。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分异性。整体性体现在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如在分析各个经济地带特点和协调发展方向时,可从工业、农业、交通、资源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各个地带的优势和劣势,并指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分异性体现在不同地域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各个地带有不同的特点,而且今后的发展方向也不同。

2、总结归纳法。本课在分析每个地带的社会经济特征时,都是从工业、农业、交通和与其他地带相比所特有的方面来分析。这些知识在初中社会和高中必修教材中也有涉及。因此,在讲授本课时,应引导学生总结已有知识,如“中国的农业”、“中国的工业”、“中国的交通”等知识,然后把原先分部门讲述的知识落实到各个地带中来。通过总结,认识地带的特征,通过归纳,促进知识的联系。

3、学法指导。为了弄清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与发展,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可采用知识整理的方法,编织知识网络。如对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地带从优势特征、制约因素、发展方向和协调发展四个方面加以整理,形成知识的系统性。

4、活动建议。分组活动。安排学生对当地工业、农业、交通、资源等情况进行调查、考察,搜集信息,整理归纳,运用课本所学知识,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今后发展的方向以及与周边地区如何协调发展等进行分析讨论,撰写出本市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报告(或建议书)。

(三)教育目标

1、能够阅读和使用专题地图,学会认识和分析中国自然和经济区域差异的方法。

2、联系初中阶段所学的中国区域地理相关知识,进一步了解我国地理要素的分布特点。

3、从我国的三大自然区特点到三大自然区的内部差异,从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特征到三个经济地带内部差异,认识整体与局部的从属关系。

4、通过中国区域差异的学习,认识中国疆域辽阔、区域差异显著的国情。懂得中国的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既要总体规划,又要因地制宜。

5、通过区域比较,认识中国不同经济地带的自然、人文资源特点,经济特点和发展方向,理解发挥区域优势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6、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我国的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上,正是因为差异的存在,才决定了不同地区发展的水平不同。为了加快各区域发展的步伐,应研究各自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是什么,人地关系中存在哪些问题,从差异中寻找制约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因素。

(五)教学难点本单元教学的难点在于造成我国自然差异和经济差异的原因,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涉及到初中地理的有关知识,需要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阅读、分析地图和图表概括区域特征也是难点,高中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还比较薄弱,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较缺乏。

免费教案地理篇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

2.通过指导学生使用地图,分析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特点,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教学重点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

教学用具

《东西半球图》、《东南亚地形图》、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

教学方法

讲述法与谈话法相结合。

教学提纲

第一节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两大洋的“十字路口”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二、自然条件

1.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

2.气候:①热带雨林气候②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我们在学习东亚区域地理时,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东亚的?(范围、地理位置、居民及自然条件和经济特点。)

引入新课我们今天学习东南亚的区域地理,仍然是从这几个方面分析,找出它与东亚的差异,总结出东南亚区域地理特征。

学习新教材

一、范围、地理位置及国家(板书)

[读图]读《东西半球图》,教师指图明确范围,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教师做简单介绍。

[提问]从图上看东南亚位于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从海陆位置看,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和印度洋,正处于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十字路口”,从古至今一直是海上交通要道,马来半岛南面的马六甲海峡,是通过这个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2.联系两大洲、沟通二大洋的“十字路口”

[读图]读“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图。教师介绍马六甲海峡。

[提问]日本把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这是为什么?提示学生可参看“日本主要工业原料来源示意图”回答。(日本的工业原料依赖于进口,需从亚洲、非洲等地进口石油、铁矿石等,而马六甲海峡是它必经之地。日本向亚洲、非洲等地大量出口工业产品,同样需经马六甲海峡,它直接关系到日本经济的发展。)

[读图]读《东南亚政区图》引导学生思考,东南亚地区和东亚地区所占纬度有什么不同?哪些国家位于赤道两旁?(东亚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北,东南亚则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绝大部分在北回归线以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位于赤道两侧。)指导学生从图上找出东南亚包括的国家和地区,参看课本附表,东南亚国家概况,做总结归纳。

3.位于南纬10°至北纬25°之间

东南亚的这种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什么影响呢?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做一做]填写课本第114页表格。

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板书)

[提问]指导学生读《东南亚地形图》后问马来群岛与中南半岛相比较,地形有什么区别?(同样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岖,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有“火山国”之称。)

[看景观图]指导学生看课本“坦博腊火山大爆发”图。

[读一读]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15页的“读一读”。

[提问]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提示学生参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图》,并注意与日本比较。

[教师归纳]马来群岛与日本群岛一样,也是位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不稳定。所不同的是,马来群岛处于印度洋、太平洋两大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

[提问]火山爆发会给当地带来什么影响?(一方面会带来巨大的灾难,另一方面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富多种元素,也会使当地的土壤肥沃。)

马来群岛多火山、地震(板书)

总的看东南亚的多山地形与其所在位置是分不开的。它不仅影响了东南亚的地形,也影响了东南亚的气候,我们来分析一下本区气候特征。

[提问]东南亚属于哪个气候带?提示学生参看“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图。(属热带多雨地带。)

[提问]这里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指导学生看《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这里年均温可达20℃以上,年降水量大部分在20__毫米以上。因此是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

[教师讲述]但由于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所在位置不同,它们之间的气候也存在差异,尤其在降水上,可以分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2.气候

①热带雨林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地区——马来半岛南部和马来群岛的大部分。

[提问]这一带纬度位置特点是什么?(赤道附近。)

[提问]这一带每天的天气变化过程怎样?指导学生读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请一学生按图分析一天的天气变化情况。(日出以后,气温逐渐升高,地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天空云量逐渐增多;午后两三点钟,天空浓云密布,雷电交加,降下大量雨水;到傍晚云量减少,天气转晴。)

[提问]这里为什么会经常产生这样的天气变化叱?提示学生可参考“降水的分布和变化”一节的内容。(马来群岛位于赤道附近,全年气温高,气压低,同时四周为广阔的海洋,水汽来源充足。日出后,地面空气受热上升,上升过程中温度不断下降,空气中的水汽容易达到饱和而凝结成水滴,产生对流雨。)讲课过程中,绘制上升气流降水示意图。

正是由于这里有充足的热量和降水,所以可以生长终年常绿茂盛的森林,我们叫这种植物类型为热带雨林。并且这里的农作物全年可以播种,都能收获。

②热带季风气候(板书)

[读图]指图,明确热带季风的分布地区——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

[提问]什么是季风气候?中南半岛的风向有什么变化?指导学生参看“亚洲东部一、七月的气压和风向”图。(季风气候是指在一年之内,随季节不同,风向有规律的变。这里一月为东北风,七月为西南风。)

[教师讲授]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11月到第二年5月吹东北风,是来自亚欧内陆的风,所以较干燥,降水少,形成旱季。6月到10月吹西南风,它来自湿热的印度洋,所以降水很多,形成雨季。

[提问]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而热带季风气候有旱季和雨季之分。)

[教师补充]由于热带季风气候一年有雨季、旱季之分,所以这里的农作物多在雨季播种,在旱季收获。

复习巩固按照板书,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所学的重点知识。

布置作业填写课本第116页[做一做]中表格;阅读第116页“读一读”。

免费教案地理篇9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辩证地看待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作用和负面影响。

教学重点:

⑴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表现有哪些?经济过分依赖旅游业会产生哪些弊病?记忆并理解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同时要一分为二地看待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

⑵旅游业促进社会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有哪些?旅游业的发展对接待地的社会文化环境又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理解旅游业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繁荣的关系。

⑶旅游业对区域环境产生了哪些有利、不利的影响?理解旅游对区域环境保护和破坏的关系。

教具准备:自制图表、图片、地图册等

教学方法:导思——点拨、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一、拉动经济发展

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产业之一

,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表1.1部分国家国际旅游收入及其与国内生产总值、出口总额之比(2002年)

通过学习表1.1,了解以下知识:

①国际旅游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的国家是泰国,达6.2%;

②国际旅游收入与出口总额之比,的国家是埃及,达80%;

③国际旅游业已经成为一些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说明:

①国际旅游是指跨越国家或地区的旅游活动。发展国际旅游可利用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通过旅游服务而获取外汇。

②世界上许多国家,如西班牙、瑞士、奥地利、泰国等,都将旅游创汇作为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③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

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

改革开放后,我国入境旅游蓬勃发展,旅游的发展给国家带来大量的外汇收入。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呈逐年上升趋势。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国内旅游作为一项消费活动,可以把居民手中的部分消费资金(货币)回笼到国家手中,既能减轻商品市场的压力,又能刺激旅游者新的需要,促进生产的发展。

2004年“十一黄金周”青岛海滨人潮涌动的情况,旅游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和奢侈品,而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说明:旅游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又为相关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需求,能直接或间接带动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的发展。因此,旅游业是“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的行业。

思考举例说明旅游业与其他行业之间“一业依百业…一业带百业”的关系。

点拨: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首先,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没有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就不能有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其次,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例如旅游业带动了交通运输业、餐饮等服务业、商业的发展,宾馆饭店的修建等。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说明:特别是一些经济落后、发展工业难度大但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旅游业条件的地区,就可以大力发展旅游业,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阅读

了解以下知识:

旅游扶贫是我国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进行旅游开发,是使这些地区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对促进这些经济落后区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活动

活动提示:

①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性格,自由组合分组。

②各组在中西部范围内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旅游目的地,通过新闻媒介、网络、书籍等,分头收集有关旅游地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

③小组信息汇总,进行组内讨论。

④小组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注意:由于旅游需求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其中有些因素不是本国本地区所能够控制的。因此,过分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定因素。

探究活动:旅游业的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的稳定。旅游业对外界的影响相当敏感,想一想那些因素会直接影响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

提示:疫情爆发、政治风云的变幻、自然灾害的突发,以及社会治安、经济形式、交通条件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

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说明:通过旅游,能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通过旅游,旅游者可提高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并进一步对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说明: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还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提供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就业机会。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较大,发展旅游业是缓解此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3)促进文化交流

现代旅游的发展,使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从而消除了一些社会、民族偏见,促进了相互了解。

北京的“胡同游”使无数外国旅游者体验了京城平民百姓的生活,了解了胡同文化。通过交流,既促进了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具有特色和吸引力,也促进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案例②云南的文化特色旅游

通过案例学习,让我们认识到:发展旅游应提炼民族文化的精华,使民族文化更具吸引力,也使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逐渐整合。发展文化特色旅游可以说是云南省旅游的重中之重。

云南的部分文化特色旅游项目,这些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已经突破了国别、种族和传统的界限,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逐渐整合。特色文化是一种旅游资源,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必须要发掘本地区、本民族具有特色的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振兴和广大。

思考

1.云南省发展文化特色旅游的最有利的条件是什么?

点拨:云南省生活着26个民族,各民族人民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创造了各自特色鲜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这正是云南省发展文化特色旅游的最有利的条件。

2.你在旅游中感受到哪些不同的文化?举例说明。

提示: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践,从个人感受出发,充分讨论。文化的概念比较抽象,建议教师从文化的物质形式和物质载体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旅游中能感受到的世界各地不同的建筑风格、服饰饮食、歌舞绘画、节日庆典、风俗习惯等都是文化差异所造成的。

探究活动: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接待地的社会文化环境有没有不利的影响?如果有,请举例说明。

提示:旅游者的大量涌人,致使交通、商店、公共娱乐场所变得拥挤不堪,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一些当地的民俗、节庆、宗教活动作为吸引游客的项目来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值。

三、影响区域环境

说明:环境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都很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对环境也有消极作用,如果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环境也会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

古建筑修复前后景观的变化,说明旅游业的发展有利于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的保护。

讨论:

1.列举旅游业发展有利于环境的措施。

提示:建立各种自然保护区、申报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等措施都有利于保护旅游环境。

2.举例说明旅游对环境的消极作用。

提示:旅游对环境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由于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不当或失误,使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大量游客的涌入,排放的各类废弃物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而造成环境污染;由于大量游客的接触或不文明行为引起的对风景、文物的破坏等。

板书设计

1.2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一、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

三、影响区域环境

免费教案地理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学习地理,能够对地理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对今后的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通过学习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会学地理"到“会用地理”。

二、学生基本情况

通过上册地理教材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具备了初步的读图、分析、判断的能力。对中国的概况有了一定地了解。大部分学生上进心强,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但班级之间教学成绩差距较大,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另地理学科属于非中考科目,学生普遍不重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更应钻研教材,上好每一节课。

三、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共分六章: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本章内容既是对总论部分的总结,又是对分区部分的引领,因其内容列接近区域地理,所以安排为分区部分的起始篇。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区域地理的概况,认识各地区的地理差异,为学好分区地理打下基础。

第六章北方地区教材从本章开始逐章介绍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北方地区是四大地理区域中最先讲述的一个区域,教材比较全面地讲述和分析了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东北三省在北方地区中是一个典型的综合区域,不仅自然地理条件独特,而且其农业和工业在全国都有重要地位。因此,教材比较系统地讲述了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农业地理和工业地理三个方面的内容。黄土高原是一个以黄土景观为特征的特殊地形区,所以教材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突出其有别于其他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得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教材从首都北京、古城北京、现代北京三个方面来讲述北京。

第七章南方地区本章先总后分,先讲述自然特征与农业后分别从长江三角洲、香港、澳门、台湾讲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长江三角洲,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南部和浙江省北部。本节教材侧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文地理内容。“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的领土,在经历了百年沧桑后,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香港和澳门是特别行政区,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台湾是祖国的神圣领土,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尽早实现台湾与祖国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八章西北地区本章第一节讲述了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先描述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突出干旱,然后再突出盆地的能源和资源的开发,彰显塔里木盆地是一块“宝地”。

第九章青藏地区本章第一节与前三章设计一样,仍然先对青藏地区的概述,主要讲述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三江源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它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有独特的地理区域。

第十章中国在世界中这一章对中国的国情进行概括性的总结,有利于从地理的视角认识祖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四、具体措施

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5、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6、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7、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8、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五、教学计划

第一周第五章

第二周至第五周第六章

第六周至第九周第七章

第十周期中考试

第十一周至第十二周第八章

第十三周至第十四周第九、十章

第十五周至第十六周复习

第十七周八年级地理会考

免费教案地理篇11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差异为基础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差异为基础

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以水热差异为基础

(出示多媒体素材库)南北球中高纬为什么没有亚寒带针叶林带?为什么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自然带差异显著?

(板书)4.非地带性分布――局部环境因素的差异

【设计思想】

对本节教材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注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从学生熟悉的学校所在地自然环境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关系,并由此思考教材中的实例与学校所在地之间的环境差异。第二,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知识的迁移解决新问题,例如通过对气候知识的复习学习有关自然带的分布知识。第三,注意图象之间的联系性,引导学生阅读图象,提取、认定加工有效信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活动

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找出两个自然带,查找关于这两个自然带:气候、植被、动物、土壤等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对于自然带内部反映了整体性,对于不同自然带之间反映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免费教案地理篇1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3.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4.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内容点析及教学建议

1.水是宝贵的资源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从地球大环境及水资源总量上看,应是可以循环永续利用的。但是一方面,水资源并不是指世界水体的全部,而仅指能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且,这部分淡水资源中可直接被人类利用的部分又比重极小;另一方面,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范围内,由于自然原因(例如气候、河流分布原因),或人为原因(例如使用不合理、污染和浪费),水资源不仅有限,还可能枯竭。因此,希望学生能辩证科学地认识可再生资源的属性,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水球”为什么也会闹“水荒”。

教材第75页图3.16和第76页漫画形象地说明了水资源之所以越来越宝贵的原因。

2.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教材中利用文字说明和“活动”课文展示了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两个主要方面:一为“水资源短缺”,二为“时空分布不均”。课文叙述方面基本依照“提出问题──图文材料补充说明──治理对策──学生活动”的体例,其知识脉络见本文“结构分析”。

“活动课文”内容拓展性较强,一类为“温故知新”,例如联系气候、河流知识,解释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二类为材料分析,例如第76页活动2;三类为联系实际,例如第80页活动2和3。

建议在教学中,不要将学生活动与知识讲授割裂开来,应以学生活动为主推进课程,由学生讨论得出我国水资源问题所在,分析其影响,研究治理方案。

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在本课每个教学内容中都涉及或渗透着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思想,之所以在课文中以专题形式提出,是为了强调节约、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核心途径。兴修水利、跨流域调水固然可有效地缓解局部地区和局部时间内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人口的增长,人类在农业、工业和生活中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才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

这段课文集中而明确地阐明和宣传了节水的重要性,又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实践性很强的学生活动,例如讨论水费涨价的影响,开展“用水调查”,制定家庭节水计划等。这些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学以致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活动中特别针对城市和农村的差别,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项目,可谓考虑周密。如果教师在活动中注意指导,精心安排,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及环保意识,达到良好的“知-情-意-行”的综合教育效果。

建议教师可不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活动形式,可结合本地情况,设计更有特色的水资源环保活动

免费教案地理篇13

陆地和海洋

教学目的

1、了解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即世界的大洲和大洋)。

2、读图了解各大洲的分界线。

3、进行知识的迁移---世界主要海峡的轮廓及其重要性。

4、了解陆地的五种地形及海底地形。

重点和难点

各大洲的分界线;世界主要海峡的轮廓及其重要性。

七大洲的地形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板块运动和世界的六大板块。

教学用具准备

学生用书、高考图册、资料书等。

教学方法

引导读图法、讲授法、讲练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等。

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完成导学案008基础知识梳理部分(15分钟)

老师归纳总结:

(一)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大陆:亚欧(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格陵兰岛-世界最大

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

(二)七大洲

概念: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跨东西半球

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

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白令海峡

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

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大洲面积:亚洲4400非洲3000北美洲2400南美洲1800

南极洲1400欧洲1000大洋洲900

(三)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

(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第二部分: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导学案008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大陆与大洲

一、学生通过导学案009,掌握

常见的五种地形

温馨提示:从海拔、地势起伏、相对高度等方面来掌握

六大陆的经纬网和轮廓特征(查地图册)

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完成导学案部分),对照地图册

二、课堂练习—导学案课堂研究、随堂练习

三、作业布置(见导学案009)

第三课时世界各大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一、学生分组展示,然后点评

七大洲地形特色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洲名地形主要特征对气候的影响亚

洲⑴地形复杂多样,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积广;⑵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⑶大陆东缘有岛弧带,外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环流典型;青藏高原隆起使大陆性气候增强

免费教案地理篇14

一、我国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

2.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

3.经纬度位置与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二、我国的疆域和面积

1.疆域(四至点)

2.面积

“中国的疆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中国的疆域第二课时

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是本节知识的重点;读图用图是能力培养的重点。

难点: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导入]回忆我国的海陆位置。我国东部濒临的是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海岸线漫长。大洋的边缘是海,那么我国濒临的是哪几个海呢?

(学生读图)

[教师归纳]从北到南,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依次是: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教师讲解]渤海与黄海的分界是渤海海峡,黄海与东海的分界在长江入海口北岸,东海与南海的分界是台湾岛南端与闽、粤大陆海岸分界处的连线。黄海、东海和南海属边缘海,渤海和琼州海峡为内海。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东部沿海有许多优良海港。

我国的领海指的是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12海里的海域。按照这个规定,其中渤海是内海,另外三个海是边缘海。(注:台湾海峡属于东海)

另:除了渤海,我国内海还有琼州海峡。

[读图回答]请学生读“中国地形图”,指出我国沿海的三大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雷州半岛)、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南海诸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等重要的半岛、岛屿和群岛。

[总结]我国共有大小岛屿约5000多个。

思考:从海陆疆域看,中国同英国有什么不同?同蒙古有什么不同?同美国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最终明确:中国既不象英国那样四面环海,也不象蒙古国那样深居内陆,而是同美国一样,部分地区临海。但又和美国有所不同,那就是美国东西都临海,而中国只有一面临海。

[读图回答]请学生读“中国政区图”

1.指出我国陆上共有15个邻国:东面的邻国有朝鲜;北面的邻国有俄罗斯和蒙古;西北面的邻国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面的邻国有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的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西南的邻国有印度(中印边境西段)、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中印边境东段);南面的邻国有缅甸、老挝和越南。

2.说出我国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隔黄海与韩国相望,隔东海与日本相望,隔南海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相望。

[总结]从上述内容,使我们知道了祖国的位置、面积、临海和邻国等知识,认识到伟大祖国的国土辽阔、位置优越,我们为有这样伟大的祖国而自豪。

[板书设计]

三、我国濒临的海洋

1.我国濒临的海洋与漫长的海岸线

2.我国的领海

3.我国众多的岛屿

四、我国的陆界和邻国

1.漫长的陆界

2.陆上邻国

3.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探究活动

1.关于“中国的范围和位置”的知识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思考分析:读图“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乌苏里江和帕米尔高原会有如此大的晨昏差异?它们之间的这种差异总是不变的吗?(提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由于东西所跨经度范围较大,地方时相差四个小时,而日出时间却是以当地的地方时为准的,因此两地的晨昏差异比较大;但同时还要从两地的纬度上来看,因为纬度也会决定日出的早晚。夏季,处于高纬的乌苏里江白昼更长,因此两者之间的差异更大,到了冬天,这种差异会相应减小。)

2.关于“中国的领海”知识的学习,可以利用思考题来完成:读中国政区图,通过量算说明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提示:注意计算领海的范围要从海峡的两边算起,不能只计算一边。)

免费教案地理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图文资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会用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通过观察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会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经线和纬线特点、纬度和经度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2)会利用经纬网定位。

【教学难点】

(1)东西半球划分。

(2)经纬网定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

[新课讲解,研讨展示]

(板书)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大小

板书:1、认识地球的形状

展示地球卫星照片,使学生了解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向学生提出人类认识地球是球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总结:天圆地方→根据太阳和月亮形状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

拓展:日常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例子还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承转: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有多大呢?

板书:2、地球的大小

展示:p4图1.2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提出问题:比较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分析地球是一个规则的球体吗?

让学生讨论,发表看法。

总结: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

承转:地球那么大,我们研究起来肯定不太方便,那怎么办呢?人们为了研究方便,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成了地球仪。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地球仪,并且强调地球仪是个规则的球体。

提问: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

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展示:p5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总结:1、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2、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三、纬线和纬度

展示:p61.6纬线和纬度

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结合读图,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纬度如何划分的?

2)度数变化有何规律?

3)如何划分低中高纬度?

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30°、60°三条纬线,认识低、中、高纬度的划分。

(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4)半球划分

展示:p71.8南北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

(提问)

a、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b.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重点难点突破】

1.纬度的变化规律:度数向北增大的是北纬,向南增大的是南纬,即北大北纬(N),南大南纬(S)。

板书:四、经线和经度

展示:p71.9纬线和纬度

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结合读图,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是什么形状?不同经线的长度是否相等?经线指示什么方向?

2)经度如何划分的?度数变化有何规律?

3)在地球仪上找出0°与180°组成的经线圈,20°W与160°E组成的经线圈,比较这两个经线圈,看看哪一个穿过的陆地少。

4)观察图1.11说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重点难点突破】

2.经度的变化规律

⑴经度的变化规律:度数向东增大是东经,向西增大是西经,即东大东经(E),西大西经(W)。

西经(W)0°东经(E)

3.东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看该地点的经度,如果经度小于20°W或小于160°E是东半球;如果经度大于20°W或大于160°E是西半球。

特别提示:不是所有的东经度都在东半球,也不是所有的西经度都在西半球。

记住:小小为东,大大为西

板书: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1、读图1.12,简单介绍经纬网的含义,在此图中找点如A(40°N,20°W),用多媒体展示举例讲解。

2、读图1、13,练习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使用经纬网定位,加深学生理解。

3、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定位,查找地名。完成活动题。

55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