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地理教案 >

中考地理课件教案

时间: 新华 地理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规划教学流程,增强教学自信心。中考地理课件教案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中考地理课件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中考地理课件教案篇1

教材分析

1、教材是我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一章的第一节,教材设计能使学生比较充分地了解日本这一东亚岛国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人文地理特点。

2、教材先对日本地理条件进行了分析,使学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进而达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成功之处,即“加工贸易经济”这一经济发展的方式,并以此作为我们的借鉴。

3、本节教材另设阅读、图表、活动等,在说明日本地形和组成,经济发展方式,扩展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经济状况等方面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从而开阔了视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学情分析

农村学生视野相对狭窄,但对日本这个国家并不陌生,只是对日本的地理特征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学生对这节课应该存有较大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关知识

(2)结合日本的国情,分析其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的发展特点,使学生能够说出日本工业带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

(3)能举例说明日本与我国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密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图片、查找文字资料、小组讨论、分析处理资料,逐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性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防震意识和环保意识,初步建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日本的轮廓组成

2、日本是一个多地震、多火山的国家。

教学过程;略

中考地理课件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地球的形状、地球的极半径和赤道半径,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和赤道周长。(重点)

2.使学生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轴、两极、经线、纬线和赤道的意义,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两极和赤道。

3.使学生知道经度、纬度的确定方法(难点),记住南北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重点)

○教学方法:观察法、读图分析和启发式谈话法、电化教学法。

○教学时间:约分钟。

○教具:地球仪、经纬仪、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学生每人或两人一个)

○教学过程

第一章地球(板书)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板书)

导入语:宋代文学家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人类共同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地球”。但是,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恐怕你对地球还知之甚少。为了让同学们了解地球的“庐山真面目”,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的一些情况,首先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板书)

1、地球是什么形状的?(看地球卫星照片和图1.2地球的大小示意图后回答)

地球形状是:球体。

2、地球的球心、极半径、赤道半径和周长在哪里?

答:[结合经纬仪回答]地球的球心叫地心,从地心到地球表面任何一点都叫作地球半径。其中,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半径,叫极半径;从地心到赤道上任何一点的半径,叫赤道半径。地球的周长叫赤道。赤道正好处在北极和南极的中间。

3、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差多少千米?[看课本图中注释的具体数字回答]

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两者相差21千米。可见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少,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的时候,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因此,人们仍把地球看作正球体。)

4、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地球表面积分别是多少?

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5、课堂练习:现在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表示地心、两极、赤道和极半径、赤道半径的图画出来。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板书)

1、什么是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而制成的地球模型,叫做地球仪。

2、[出示地球仪]这是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地球仪由哪几部分组成?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球体、地轴组成的

3、地球仪上有哪些地理事物?

有各种符号、文字、颜色用来表示陆地、河湖、海洋、山脉、城市等。还有经线、纬线、南北极。

4、地球仪是围绕什么转动的?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地球仪是绕地轴转动的,它指向北极星附近,与球面的交点为北极点和南极点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到南极和北极,并指示给旁边的同学,大家相互看看是否正确。)

(1)教师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让地球仪自西向东(即自左向右)作逆时针转动。告诉学生面对地球仪如何识别东、西、南、北4个方向。

(2)(做一做)先后请几位学生上台演示地球自转,并在地球仪上指出东、西、南、北4个方向。

(3)只知道东西南北,还无法确定某一地点的准确位置。利用地球仪上的经纬网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就像在电_看电影,必须知道排号和座号才能找到座位一样。经纬网是由纬线与经线构成的。

5、地球里面是否真正有一根轴?(没有,是假想的)

6、课堂练习:

(1)地球是自西向东绕地轴运动的。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

三、纬线和纬度(板书)

[引入]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织的线,你知道哪些是经线,哪些是纬线吗?现在我们来识别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

1、什么是纬线?(让学生在课本上找出纬线的定义,并读出来。)

在地球仪上,与地轴垂直、与经线垂直相交,并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让学生在自己的地球仪上找出纬线指示给同学,请对方判断正确与否。)

2、纬线是什么形状?是半圆,还是圆圈?圆圈。

3、纬线指示什么方向?是东西方向,还是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4、所有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不相等。

5、赤道在什么地方?赤道的作用(意义)是什么?(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在两极的中间,它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6、从赤道到两极,纬线长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结合经纬仪或地球仪回答)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纬线长度逐渐缩短,到两极缩成一个点。

7、纬线有哪些特点?(展示经纬仪,学生观察回答)

纬线的特点:圆圈、长度不等、指示东西方向。

8、在地球仪上大家可以画出多少条纬线?人们是怎样区别每一条纬线的?

[边指示边讲解]在地球仪上可以画出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人们给纬线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纬度。(这就好像给每条纬线都起了名字,我们就能区别它们了。)

[多媒体展示图片]“纬线与纬度示意图”。

9、哪条纬线是零度纬线?南北半球是如何划分的?

人们把赤道定为零度纬线,它把地球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10、纬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是90°。位于南、北极点。

11、赤道南北两侧的纬线在名称上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用什么字母表示?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字母“N”来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字母“S”来表示。

[板书]北纬——N,南纬——S

12、如果用字母表示,北纬20度和南纬20度可分别表示为:20°N,20°S。

13、以赤道为界,北纬和南纬的度数分别向北、向南排列,它们的度数变化有什么规律?北纬度越向北度数越大;南纬度越向南度数越大。(多媒体图示变化规律)

14、人们通常把不同的纬度地带分成低纬、中纬和高纬三部分。其中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

[板书:低纬、中纬和高纬][多媒体展示]“低、中、高纬度示意图”。

课堂练习:让学生将课本、练习册或教师给出的练习纸(多媒体课件更好)中的纬线纬度指读或标注出来。

[示例题]请问北京(40°N)处于什么纬度带?中纬度。

[示例题]中国和南极洲分别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中国在北半球;南极洲在南半球。

中考地理课件教案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世界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地;

2、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地区;

3、了解影响气候的几个因素及其基本道理。

学习重难点:

1、世界主要气候的类型及分布。

2、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完成,个别指导重点点拔。

导学过程:

1、请同学们结合前两节学习的知识,能说出来“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天气的特点是什么?气候的特点是什么?

3、课本p57的A、B、C三幅图是描述哪些地区的气候的?

4、其中A、B两幅图中,都有“一年到头”这几个字,同学们想一想,这里的一年指的是某一特征的年份,还是一般而言呢?

5、人们描述天气,关注的时间是一天,常用到气温、降水、风、云、雾等要素。从图3.22的谈论中看,人们描述气候,关注的时间是多长?一般只注意哪两个要素?你们能用一句话概括当地的气候特点吗?

6、在前两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世界上气温和降水的地区差异很大,同学们想想,世界上哪些地区温度高,哪些地区温度低?哪些地区降水量多,哪些地区降水量少?

7、课本p58,看图3.23能说出世界上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

8、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9、除了自然因素,人类活动对气候有哪些影响?

达标检测:

1、课本p58活动题2。

2、课本p59—60活动题1、2、3、4。

3、课本p61—62活动题2、3、4。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采用复习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法,得出影响气侯的主要因素,由浅入深,易化难点。

2、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理解起来有困难,通过小组间的互助学习加深理解。

中考地理课件教案篇4

教材分析

《黄河的治理》选自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初中地理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是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主线,正确阐明人地关系。本节正是侧重讲述了黄河对人类的功与过,突出了黄河水患的自然、人为原因及人类如何治理黄河,从而使学生明确人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类必须保护和合理利用环境。

学情分析

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初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表现出稳定性差和可塑性大的特点,易接受以感性材料为主的富于情感色彩的地理内容,因此,在教材中适当增加风土人情、奇闻趣事、名胜古迹等内容。注意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增加“乡土地理知识”(身边的地理)。如在学习完本节内容后,我要求学生调查汉江的河流现状并提出合理建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黄河的自然特征;了解黄河的三个奉献;理解“地上河”的成因;知道如何根治黄河。

(2)、技能目标(能力的培养)

通过学生读图、填图,使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分析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黄河治理的今昔对比,培养学生爱国情感;通过黄河多泥沙的人为原因,加深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通过黄河利与弊共存的事实,增强学生的辩证观,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黄河自然特征是了解黄河的基础;

(2)、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是理解黄河水患的关键,也是根治黄河措施提出的依据;

(3)、根治黄河的措施是最终体现学习地理为人类服务的落脚点。都是本节的重点。

中考地理课件教案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地图的“语言”),熟悉常用的图例。

2.学会在地图上辨认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3.初步学会阅读地图,从地图中获取需要的信息。

4.能够根据需要正确地选择地图,养成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图的习惯。

学习重点:地图三要素的运用。

学习难点:地图上方向的辨认。

新知探究:

1.地图是运用各种,将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的。

、和是地图的语言。

2.比例尺是表示比缩小的程度。比例尺=。

比例尺包括、和三种表示方式。

3.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和的说明。

4.阅读地图,要学会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①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按照判读方向,指向标一般指向;

②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确定方向,经线指示方向,纬线指示方向;

③除此之外,通常是面向地图“、”。在这个基础上,还可以再确定出、、和的方向。

5.根据使用目的,正确地选择地图,才能及时、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

例如,去公园游览,寻找景点,要借助图。

外出旅行,确定行程,应该参考图。

了解国际时事,确定事件发生地点,应该查阅图。

6.地图种类很多,一般分为和两大类。

自然地图包括、、、等。

社会经济地图包括、、、等。

综合提升:

观察课本P22页图1.31和图1.32思考:同样图幅的两幅地图,一幅是北京市地图,一幅是中国地图,比例尺较大的是哪幅?表示内容较详细的是哪幅?表示范围较大的是哪幅?

分子相同,分母大或小表示范围的大或小表示内容的详或略比例尺较大比例尺较小

2.识记课本P17页图1.23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并在下边写出来。

3.识记课本P18页图1.25一些常用图例,并在下边写出四个常用图例

中考地理课件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2、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工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了解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

4、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

教学指导:

高技术产业是最具活力的产业。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城市与乡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设施,条件相差甚远,他们对高技术产业的了解和认识也不尽相同。在教学中应根据各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多联系学生所熟知的典型事例,因材施教,不强求千篇一律。

新课导人:

方案①:同学们,大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电话在我们国家还是稀罕之物,连城市里也只有机关单位才有,乡村几乎不见其踪影。人们大多通过书信联系。现在,电话已进人我国寻常百姓家,城乡都已基本普及,移动电话也已成为普通消费品。你们知道这一变化是由于什么带来的吗?(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高技术产业"。

方案②:用电脑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营造一种网络教学气氛。同学们,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与过去相比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录像设备等都已进人教室,轻点鼠标一下,我们就可以纵览天下大事,深人知识的海洋,探索我们未知的世界;打开电子邮箱,就可以测览从异国他乡发来的电子邮件,信息沟通方便之极。你知道这一切是什么带给我们的吗?对,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带给我们的。

讲述"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设问:同学们,高技术产业是如此神奇,如此独具魅力。你们知道哪些高科技产业部门呢?(学生会答出多种,教师略作总结,使学生对主要高技术产业部门有个大致的了解。)

2.讨论:(1)高技术产业在工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举实例说明。(2)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高技术产品,它们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产生了什么影响?

3.布置学生从媒体上搜集有关材料,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概况。然后举行一次小型讨论会或出一期墙报。

讲述"高技术产业的分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18~P.19正文部分。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当前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带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其形成原因是什么?(2)将来我国的高技术产业区将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在地域上将有什么样的分布特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可参考本节的"教材分析"部分)

2.学生读"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分布"图,了解我国一些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了解居住地是否有高新技术开发区,如果有,分析其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有哪些?

3.出示材料: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热潮,不仅大中城市规划建设一个个规模大小不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不少乡镇也圈起了一片片土地,作好了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前期工作。若干年过去了,有些高新技术开发区生产红红火火,一片繁荣景象,而有些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土地上却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景象。就这一现象,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中考地理课件教案篇7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共同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纬线(圈)

经线(圈)

形状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长度的分布

标度的范围

度数的变化规律

经纬度的表示方法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数量特征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

(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

(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

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强化训练: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判断东西半球

判断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

中考地理课件教案篇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二)教学难点

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同学们:长城、日本富士山、喜马拉雅山脉在哪里?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S)~北纬80度(N)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E)~西经170度(W)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应该明白,当谈及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我们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老师刚才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现在请你们来分析一下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通过读地图6-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1)读图6-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西经9度(W)~东经66度(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课堂总结)

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知识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讲授新知识)

板书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板书2.时区及换算

讲述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172.5°E~172.5°W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阅读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4.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板书3.北京时间

讲述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板书4.国际日期变更线

讲述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课堂总结)

本节学习世界时区的知识,同学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作为初一的学生,对于时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要用比喻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2.时区及换算

3.北京时间

4.国际日期变更线

中考地理课件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河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在发展农业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

(2)了解河北省利用其区位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发展新型农业的意义。

(3)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认识美丽壮观的新唐山。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爱我家园,建设家园"的情感教育。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大家都学过历史上的"战国七侯",即齐、楚、燕、韩、赵、魏、秦。你们知道当时赵国和燕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吗?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我们沿海万里行的第三站:"燕赵大地"--河北省。

方案②:设问:在"中国政区"图上,环抱北京、天津两中央直辖市的省份是哪个?

讲述河北省"自然环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出示"中国政区"挂图,请学生说出河北省地理位置:环抱北京、天津,东临渤海,四周与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为邻。

2.用多媒体展示"河北地形"图,或出示"河北地形"挂图,请学生回答河北省的主要地形特点:西北多山地,东南以平原为主。并让学生在图中找出黄河、海河、燕山、华北平原、太行山和长城。

3.出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元明清时期的国都位置"。说明河北省长期邻近国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4、在河北省城市与交通图上,找出穿越河北省的铁路干线及海港。

5.小结河北的区位优势:环渤海、环京津、水陆交通便利。

讲述"唐山大地震"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让学生学习"唐山大地震"的阅读材料。

2、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地震后被夷为废墟的唐山,随后切换画面,展示高楼林立,环境优美的新唐山,并对学生进行"奋发图强,爱国爱家"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讲述"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时,可按下列步骤:

1.设问:河北省的自然条件如何?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河北省属温带季风气候,其中南部为华北平原一部分,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多,土地肥沃,光照条件好,是我国的小麦和棉花的重要产区;但华北平原也存在着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劣势:地表排水不畅,土壤盐碱化,由于是季风气候,春旱夏涝,农业生产不稳定。)

2讨论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北省,除了自然条件外,有哪些良好的社会经济条件促进了河北农业的发展?要指导学生列举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如:区位优势、市场需求、农业结构调整等。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作如下讲解:(1)环京津一一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2)交通发达--农产品外运销售便利;(3)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反季节蔬菜、花卉、草皮、中高档水果。物以稀为贵,经济效益高。

3.让学生完成教材P.37活动题,教师可补充说明反季节蔬菜的含义:

我们知道,一年中有的季节寒冷,有的季节炎热,有的季节温暖。对于蔬菜来说,有的种类怕冷,有的种类怕热。在通常情况下,怕冷的蔬菜在寒冷季节难以生长;怕热的蔬菜在炎热季节不适合种植,从而形成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的季节性。所谓反季节蔬菜,就是通过一定技术,使炎热或寒冷季节能成功种植怕热或怕冷的蔬菜种类供应市场。反季节蔬菜由于是在市场缺乏某种类型菜时上市这种类型蔬菜,由于物以稀为贵,所以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课后活动:

1.在互联网上查询:反季节蔬菜栽培方式有哪些?经济效益如何?

2、查询资料_了解人们在华北平原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克服农业生产中的不利因素。

3.搜集资料了解河北省的矿产资源及其主要工业部门。

4.走访附近的集贸市场,调查一些反季节蔬菜和水果来源。

附板书:

一、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2)地形特点

(3)区位优势

二、唐山大地震

三、以农业为主的省份

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的需求

(2)发达的交通

(3)农业结构的调整

中考地理课件教案篇10

基本信息课题人教版七年级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作者及工作单位江西省德兴市实验学校:应站吉教材分析1.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球仪,本节课的地球的运动则体现了事物是运动的哲学原理,更是第三章中的气温的变化与分布的基本地理原理之一;

2.本节的知识点有二个:地球的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的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学情分析1.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及概括能力不强,空间想象力也不够丰富。

2.通过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总结出地球运动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符合学生由到抽象的认知规律。

3.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地关系学生很难分析全面。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运动两种形式的概念及特点;

2、理解地球自运动分别产生的地理现象;

3、初形成对地球运动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难点: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和昼夜更替;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的差异;四季的形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和地球仪》,知道地球的形状,那么地球的运动状态如何?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这些问题导入显示夸父逐日的图片

引导学生读出北半球中的季节差异及太阳的东升落1、讲神话故事

2、认识夸父逐日中体现出来的地球运动现象神话故事提高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探知欲自学出示地球运动两种形式的表格阅读课本第11——14页,完成地球的两种运动形式对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地球的自转出示地球的自转及晨昏线图,引导分析地球自转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提醒:晨昏线不一定经过南北两极观察地球自转,归纳出自转的定义及其性质;

观察晨昏线,小组探讨出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学习意识理论归纳归纳由上两个环节中观察得出的理论做笔记提升理论素质能力拓展一出示南、北两极的俯视图辨别南、北两极的地球自转情况

归纳:南顺北逆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过度:地球除了绕地轴自转外,还会与其它七个行星一起绕着太阳公转地球的公转出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及二分二至直射点图,引导分析地球公转的性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日心说”的意义观察地球公转得出公转的性质;

观察二分二至图,完成太阳直射点位置表格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学习意识理论归纳归纳由上两个环节中观察得出的理论做笔记提升理论素质能力拓展二引导学生分析太阳直射的移动规律及各时间段北半球的昼夜分布情况观察四季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小组合作得出各时间段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观察能力及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南北回归线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导南北回归线的地理意义观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总结南北回归线的意义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能力的培养五带的划分引导学生分析热量的分布观察得出地球的五个温度带观察能力的培养小结利用表格,完成对本课的小结;引导学生分析夸父逐日故事中的地理现象发生的地理原理准确地完成表格内容;

分析神话故事中的地理现象:季节变化和太阳的东升西落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课堂巩固公转方向及二分二至的标注;二分二至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昼夜长短在实际生活中的判定标注公转方向

标注二分二至

中考地理课件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教学重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

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四季的形成。

教学过程

【导入】地球的自转

[展示]课件:地球的自转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周期)

[教师]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

[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活动2【讲授】昼夜更替

[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

[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

活动3【活动】小组探究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

①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

②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

②北京和东京哪个地方先见到太阳?这说明哪个地方时间早?(东京。东京时间早)

③东边的地方和西边的地方哪个时间早?(东边)

④教材图1.18: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如果畅畅中午12点打电话给姨妈是否合适?为什么?(由于地球的自转导致东边比西边的时间早。不合适,因为这时纽约正是半夜)(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略作讲解)

[教师]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4.2第二学时

4.2.1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地球的公转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地球绕什么在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什么?(太阳。自西向东)(学生回答,教师略作归纳,并讲述公转的周期)

[教师]请同学们再观察思考: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没有)

活动2【导入】地球的公转课件:地球的公转<二>

(教师用鼠标控制,当地球公转到二分二至日点时,单击鼠标,使地球“停”下来,再单击使该区域放大,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的纬线,然后完成下表。)

节气日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纬度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到

[教师]地球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这对地球表面的冷热状况产生了什么影响呢?

[提问](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常识入手,激发学生的欲望)

①一天当中,早晨、中午、晚上我们感觉什么时候最热?这与太阳光的照射有什么关系?(中午。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得到的热量就越多。)

②一年当中,我们这里最热是什么时候?最冷是什么时候?这与阳光的照射又有什么关系?(7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大。1月,因为此时阳光照射地面角度小。)

(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然后指导学生读教材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完成下表)

北半球的季节月份北半球得到的光热的多少

[提问]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有何不同?(相反)

[讨论](分小组)(①是生活中的地理,②是拓展知识)

①我们这里一年当中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时候长,什么时候短?为什么?(不一样。夏季较长,冬季较短。由于地球的公转)

②如果地球不是倾斜而是竖直的,地球表面有无四季变化?(没有)

[教师]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分成了五个带。

活动3【活动】地球上的五带

(读教材图1.20“地球上的五带”,请各小组完成)

①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②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湖南属于什么带?(北温带。热带。北温带)

③完成下表:

五带范围有无阳光直射得到的太阳光热多少四季变化的情况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中考地理课件教案篇12

初中地理教案

学校:江都市实验初级中学

备课组成员:田朝阳、王晓东、闵敏、温传毅、李雪秋

第五章世界的自然资源

第三节森林资源

教学目的:

了解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和环境意义;能在世界森林资源分布图上找出森林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方法。

教学重点:森林的环境作用,森林破坏情况及产生的严重生态问题。

教学难点:森林的环境作用。

教具:多媒体教学(漫画、图片、资料、实例)

教学方法:运用电教手段,引入漫画、图片、资料、实例,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我们知道,人体皮肤上附着很多毫毛、头发等,它们的排汗和保温作用对维持人体的水分和体温起重要作用。对于地球来讲,什么是她的“毛发”呢?那就是生长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们就了解有关森林的知识。

讲授新课:播放有关森林的纪录片,提问:森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书)

1、森林的经济效益(板书):由于学生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可直接通过提问。

教师总结:森林除了刚才提到的经济作用,还对我们生活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环境效益(板书):

通过多媒体显示一组森林作用的数据,以及森林对环境的作用,由学生填图。

森林作用的数据

森林的环境作用

每天每公顷阔叶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气

调节大气成份

每年每公顷松林能滞留粉尘34吨

净化空气

夏季每天每公顷森林可以从地下汲取70~100吨水,化为水蒸气

增加空气湿度

通过上述的填图,使学生知道:森林具有调节大气成份,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因而,它被称为“环境的肺脏”。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1:(护田林带防风动画示意图)注:图中沙尘应该和风画在一起,为表示清楚而画在上面,线的疏密表示风的强弱。沙尘的多少受风力大小的制约。

教师问:图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过分析:由于森林带的阻挡,使强大的风变为微风前进,从而避免了大风对庄稼的危害;同时,风中的沙尘因风速降低而沉落。

学生回答: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2:(护坡林带保持水土动画示意图)注:图中箭头的粗细和颜色的深浅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径流中泥沙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被森林阻滞后,泥沙逐步沉积在坡上。

教师提问:减少的那部分径流到哪里去了?

学生回答:森林阻滞,水的流速减缓,大量的流水渗入地下,变成地下水。

结论:护坡林带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长流。

除此之外,教师提问:森林还有哪些功能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森林还有调节气候,减弱噪音,美化环境等作用,因此,人们把森林称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那么,森林资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状况又是如何呢?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森林资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积为40亿公顷,覆盖率29.6%。

显示多媒体动画示意图3(世界森林资源的分布):

教师提问: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学生回答:以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为主。

教师提问: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学生回答:全球森林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温带地区;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森林资源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因此,我们又把森林资源称为“地球的毛发”,人们又是如何对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学生表演小品:由学生事先排练,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类,原告:森林,森林动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气候,表现在当今森林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带来的影响:每年都有大面积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树更新的面积却很小,热带雨林正以每分钟50公顷的速度消失,热带雨林如果消失,不仅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全球气候也将受到影响,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将失去调节作用;许多野生动物丧失理想的栖息地,导致一些动物的灭绝。由于森林的破坏,环境污染和人类的滥捕,每天至少有一种生物灭绝。

通过小品,使学生认识到:森林慷慨地向人类贡献着它的一切。但它却得不到人类应有的保护和抚育。当前森林资源面临的严峻问题,以及森林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其保护森林资源的自觉性。

四、森林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要性,开始注意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各国制定有关政策,鼓励人们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发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遥感技术监控森林火灾。

那么,我们在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如何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条思考题,多媒体播放思考题:

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有三种处理意见,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

1.全部保护起来,禁止砍伐。

2.全部砍伐,以满足当地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

3.把此片森林划分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随即补种树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师小结: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无私地向人类奉献它的一切,却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并且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地区的环境因此而恶化。为改变现状,应植树造林,绿化地球。人们在搞经济建设时,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环境保护,不要急功近利,竭泽而渔,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植树造林过程中,严防弄虚作假,要讲求实际效果。

9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