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
编写教案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怎样才能写好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这里给大家提供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方便大家学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篇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会平均分数量比较多的物体。
2、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培养估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平均分的含义,会平均分数量比较多的物体。
教学难点:在分的过程中的策略问题。
教学准备:圆片、5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分糖果。
1、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几块?(用5个圆片代替5个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边分边把分的过程说出来。最后把你分的过程记录在表格中。)分糖果情况:
○
○
○
○
○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每个小朋友分_____块糖。
2、交流。注意:说清楚每一次拿出几块来分,每人分得几块。全部分完后,每人分得几块。
生1:一人分一根,一直分到第5个小朋友,然后又从第一个小朋友开始一根一根分下去直到全部分完。
生2:我第一次每人分2根,用去10根,还有10根。我再分第2次,每人分2根,刚好分完。
生3:我每人分4块,一次就全部分完。
师:你一次就全部分完了,是碰巧呢?还是想到了什么好办法?
生:我想到了乘法口诀:四五二十。每份是4,有5个四,刚好20个。
3、小结:刚才同学们分的过程不一样,有的一次就分完了,有的分几次才分完。但是,每一次分的时候,每一个小朋友分得的糖果都同样多。最后分完了,分的结果却是一样的。更有同学想到了好办法,用乘法口诀来帮助分,他们发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真聪明。
二、分小棒。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组的小朋友。
1、要求:1、先分工,谁负责记录、谁发言、哪两个人负责分,其余的监督。
2、讨论后再分。边分边说分的过程。边记录
3、比一比,那一组最先分完。
小组活动。师巡视。
2、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
剩下的几根,为什么不再分了呢?(剩下2根。有4个人分,每人分一根不够。不能平均分了。所以不能分了)
小结:我们在平均分的时候,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还有剩余。
三、练习
1、把20个梨平均分给4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几个?
2、把20个梨,每名同学分4个,可以分给几名同学?
3、24个同学排队做操,怎样排,每排的人数相同呢?
四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体验了较大数目的平均分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可以不同,但是分的结果却是一样的。一定要分到不能再分为止。还可以利用乘法口诀来帮助我们平均分。平均分的时候,有时能全部分完,有时候还有剩余。
请同学们回家后和父母一起将100根小棒平均分给每个人,可以怎么分?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篇2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5个部分: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第八单元的数学广角的内容属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102、10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法、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笔算的方法;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问:笔算加法和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全班反馈,归纳小结。
4、巩固练习,第105页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笔算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二、发展练习
1、完成105页第2题。并抽几题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完成第4题:先估算再笔算。
先估算并说说估算的方法;再笔算。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予他们辅导和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里能填几。(补充练习题)
5□75754□
+□6-3□-3□+25
7□4□3□6□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学生能填出几种就几种,都应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在体验学习成功的同时发展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三、实际应用
1、完成107页第10题。
学生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小朋友跳绳:
小明
小红
小东
小丁
45下
36下
53下
60下
(1)、小明比小丁少跳了几下?
(2)、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几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3页和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2、认识尺子,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过程】
一、感知量物体可以用相同的工具来量
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礼物,就放在盒子里面,想知道是什么吗?请把盒子打开,拿出来相互看一看,并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打开盒子观察并进行交流)
1、用学具量同样长的边。
教师请学生挑出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物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物体的长。
(学生动手操作,并汇报测量结果,同时用多媒体显示测量结果)
师:难道你们数学书的短边不一样长吗?请动手比一比。
(学生相互动手比数学课本并回答“一样长”)
师:一样长的边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生:因为量书时用的东西有的长,有的短。
师:如果都用同样长的工具来测量,结果会怎样呢?请小组再用正方体摆一摆,数学书的短边是几个小正方体的长呢?
(学生动手操作并分小组汇报,使学生知道,如果都用同样的物体量书的短边,得到的结果相同。)
2、用学具量长度不同的`边。
(电脑出示数学课本和文具盒这两幅图,并演示用曲别针测量书的短边,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边。)
测量后教师问发现了什么(小刀比曲别针长,文具盒的边比书的边也长)。
师:如果把小刀换成曲别针,让我们来看一看会出现什么情况。
(多媒体演示用曲别针量文具盒的过程,让学生知道文具盒的长度比书的短边多用了6个曲别针。)
小结:我们通过动手实践和观察,知道了量物体应该用相同的工具。
3、实践活动。
(1)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
(2)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2题。
(学生都用新铅笔量所想量的物体的长,可以自己量,也可以几人合作,最后相互交流并汇报测量结果。)
(3)处理第2页“做一做”中的第3题。
(多媒体显示题目内容,说明题意,让学生估算,电脑验证。)
二、知道量物体的长度也可以用尺子来量
1、认识尺子。
师:刚才我们用铅笔来测量物体时,量了一次又一次,多麻烦呀。用什么去量比较方便呢?(尺子)
教师请学生拿出尺子看一看,能发现什么(数字、刻度线、cm),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认识1厘米有多长。
(电脑演示从0到1中间的长是1厘米)
师: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
(小组活动)
(2)感知厘米有多长。
①测量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的长。
②感知1厘米有多长(教师带领学生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正方体,右手慢慢把它拿走,告诉学生拇指与食指中间的空隙大约是1厘米,并让学生把它记在脑子里)。
③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④睁开眼睛比画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3)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①举例(电脑出示图钉,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演示它的长度是1厘米)。
②学生自己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
(自由活动,可以用尺子量,也可以目测)
③汇报交流。
3、用厘米测量物体的长。
师:请同学们拿出黄色纸条,试着量一量它的长是几厘米。
(动手测量之后,让学生在展台上演示,并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在测量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师: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再量一遍黄色纸条的长。
三、课堂总结
1、指导学生看书。
2、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先让学生总结,教师最后进行归纳)
(1)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相同的物体量。
(2)要知道物体的长,可以用尺子量。
(3)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四、巩固练习
1、进一步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1题。
2、通过学生用长度单位(厘米)量物体的实践活动,来体验用厘米量物体的过程。处理课本练习一(第6页)第2~3题。
(学生自己量,之后同桌互查,小组交流)
五、结束语
师: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短边有多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
师:数学的短边长是14厘米多一点,到底多多少呢?这要用到另外一个长度单位,咱们以后再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篇4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内容,能根据图意列出连加的算式,说出是几个几相加。
2、进一步体会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关系。
3、总结出1和0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总结出规律。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的意义,能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教学难点:
有关0的乘法。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填一填(投影出示)
3+3+3+3=()()
7+7+7=()()
5+5+5+5+5+5=()()
6+6+6+6+6=()()
2、写出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43=12
()()()
3、谈话:神奇的魔术家今天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新的节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是怎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魔术家的表演吧!语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授。
出示挂图:第一幅图
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魔术师在变什么魔术?通过看图你知道了什么?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几个数。
老师引导学生提问:第一幅共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板书:原来三顶帽子中一共有几只鸽子?谁来解决他的问题?(指定5名以上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出示挂图:第二幅图
思考:魔术师现在在变什么新花样?谁看懂了?老师引导学生第二幅有几顶帽子?几只鸽子?
老师想问问大家现在三顶帽子里一共有多少只鸽子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答出0只。
提问:谁能列出加法算式?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
(老师在黑板上列式板书)。
出示书中的思考题: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1和0的乘法算式的得数分别有什么规律?然后通过小组的合作,实践、体验,最后总结要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结论:1和任何数相乘,得数就是这个数。
0和任何数相乘,得数都是0。
三、巩固练习。
1、提问
(1)图中一共有几棵树?你是怎么知道的?
谁能列出加法算式?说的对吗?为什么他说得对?
谁能列出乘法算式?你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树上一共结了多少个果子?你是用什么办法算出来的'?
什么方法数得快、算得快?
请你在书上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让学生比较数数的方法、连加的方法、乘法哪种方法最快)
2、根据插图,按顺序回答。
(1)吊椅上现在坐了几个人?指名上黑板列出加法和减法算式。(学生说出乘法算式的意义)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只要学生的问题符合题目内容,都要给予肯定。
3、自主练习第4、5题。
4、自我检测:我学会了吗?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1+1+1=313=30+0+0=003=0
教学反思:
学生能根据图意列出加法算式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列出乘法算式,并能和加法算式进行联系,学生在找0和1的乘法算式的规律时,很容易总结出规律,但在具体做题时个别学生还是把乘法和加法的结果搞错,应让学生多多练习,加以巩固。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情境,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3、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体会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在学生已有连加、连减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意识。
目标解析:
在情境中经历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运算顺序;在对比中探究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在迁移中运用连加、连减的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结构。
教学重点:
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学会笔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迁移
课件出示:
60—24—16=18+27+39=
1、学生独立练习。
2、学生汇报交流。说说连加、连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竖式计算的注意要点。
(二)情境感知
课件出示:公交车情境图
1、看情境图说信息。
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3、学生汇报:
问题一:现在车上有多少人?(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要求这一问题得先知道什么条件)
问题二:上去的人比下来的人多多少人?
4、揭示课题。
根据学生的问题,适时引出新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迁移为学生架设了新旧知识的桥梁,既巩固了前面所学知识,又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情景感知重视情境图的有效理解,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同时,注意解决问题需要充分的条件,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另外,问题二的提出为解题的另一种方法做好铺垫。】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探究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1、学生讨论问题一的解决方法。
2、尝试列式:6725+28
3、汇报每步算式的意思。(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4、独立笔算。(教师巡查)
(1)分步笔算。
(2)简便写法。
5、引导学生说说笔算时的注意事项。(注意运算符号的变化)
6、引导学生探索问题一的其他解决方法。
例如:2825+67,67+2825等,若学生用67+(2825)的算式来解决,教师应予以引导并鼓励,同时可以利用这一课堂生成资源自然的导入下一环节──探究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有了连加、连减运算的基础,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直接让学生合作探究,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来完成,重点让学生在与连加、连减运算的比较中,感受新知学习的注意事项,看清运算符号。探究其他解决方法的环节,目的是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在进一步巩固无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二)探究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6725+2872(47+16)
2、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说说有什么发现。(小括号的出现,运算顺序的不同)
3、尝试笔算第二个算式。
4、重点讨论72(47+16)有简便写法吗?如果没有,为什么?
【设计意图:本环节直接出示带有小括号的算式,让学生跟上一题的算式进行比较,在对比中感受小括号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的不同。在笔算时重点引导学生讨论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有没有简便写法,充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三、巩固基础,实践应用
(一)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通过基础练习,巩固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二)完成练习五的第6题。
让学生在辨析对错中发现问题,以利于自己在计算中避免类似的错误。
(三)完成练习五的第9题。
这是一道情境题,且有两种解题思路,既可以列出连减算式,又可以列出含小括号的加减混合式子,让学生自由选择。
【设计意图:本环节练习的选择突出了不同层次,由简单巩固到实际应用,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一)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二)谈谈进行加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简单篇6
教学目标:
1、在动手实践中,认识并理解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
2、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
能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简单的解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小棒、花片
教学方式:
动手操作、师生互动、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复习铺垫。
1、看图说说各是几个几。
(1)
(2)○○○○○○○○
(3)□□□□□□6里面有()个3。
(4)◎◎◎◎◎◎◎◎8里面有()个()。
(5)口答:小鸡:○○○
小鸭:●●●●●●
小鸡有3只,小鸭有()个3只,
小鸭的只数是小鸡的()倍。
[几个几的知识的复习,为沟通旧知几个几与新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作了良好的铺垫,降低了几倍的意义的教学难度。]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1、师生探讨。
导入:同学们,我们实验小学的校园非常漂亮,为了把校园装扮得更加美丽,成校长决定在校园内再摆放一些像这样的花坛。看,花儿们开的多艳啊!谁能说说花坛里有几种颜色的花呢?
(1)出示情境图(电脑演示三个小朋友的对话,并分别闪动蓝花、黄花和红花)
(2)引导学生摆花片:摆2朵蓝花片
我们还知道黄花有6朵,怎样摆黄花呢?(学生讨论后试摆)
(3)指名上黑板摆黄花。
问:他摆的是几朵花?他是怎样摆的?
问:比较一下蓝花和黄花,你发现了什么?
黄花比蓝花多4朵。
蓝花比黄花少4朵。
蓝花和黄花一共有8朵。
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这里通过出示情境图、摆花片、比较蓝花和黄花,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2、揭示课题。
问:你是怎么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的呢?
引导学生说: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3倍。
教师指出: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谁愿意到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3、逐层认识。
追问: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可以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同桌互相说说。
如果黄花再添2朵,现在是几个2朵(4个2朵),我们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回答。
如果拿去2朵黄花,剩下几朵黄花,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
4、练习反馈。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边看图边说出两种书的倍数关系。
[通过以上的操作,使学生明白几个几份,就是几倍,由日常概念份引出数学概念倍。由学生先探讨,然后再研究,最后教师再揭示,层层推进,加深了对倍的认识。同时通过份数的变化,让学生明白份数与倍数的关系]
三、深入研究、巩固认识。
1、动手操作。
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你能摆出来吗?
指名上去摆红花。
问:他是怎么摆的?为什么要2朵2朵地摆?
问:怎样说出红花与蓝花的关系?
指名回答,然后一起说。
2、练习深化。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白菜有()棵,青菜有()个()棵。青菜的棵数是白菜的()倍。
如果添1棵白菜,青菜的棵数又是白菜的几倍呢?
如果再添2棵白菜,白菜有()棵,青菜有()个()棵,青菜的棵数是白菜的()倍。
[上一层次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几份就是几倍的联系,这里着重让学生了解当标准量发生变化时,那他们的倍数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学生在情境的创设和动手操作中自主构建了数学知识,在探究中发现,在合作中明理,从而对倍的含义的理解更加理性。]
四、导练启思,拓展延伸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你是怎么知道的?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题目,自读理解
(2)动手摆一摆,填一填
(3)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在书上画一画,教师注意巡视检查
4、找倍数:如教室里灯管的根数是电扇的()倍
国旗上小星星的颗数是大星星的()倍
爸爸的年龄是儿子的()倍
5、拓展练习:
看,孙老师带来的水果真多呀!(出示情境画面)
(2个桃3个苹果4个梨6个菠萝8个草莓12个西瓜)
看着这幅图,你会用今天学习的有关倍的知识说一句话吗?
[练习形式多种多样,使学生对倍的理解更加透彻。发展练习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的叙述能力。]
五、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