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二年级教案 >

二年级教案下载

时间: 新华 二年级教案

教案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为教师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指导。怎样才能写好二年级教案下载?这里给大家提供二年级教案下载,方便大家学习。

二年级教案下载篇1

一、说教材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是一首文字秀丽,同时包含丰富自然知识的儿童诗,它以诗歌的形式,用假设的语气,向我们介绍了四种天然的指南针: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这一切对于小学生来讲是生动有趣的。这首诗歌在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中,有机地渗透自然科学知识,符合二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向学生进行科普教育,发展学生观察能力的一篇有趣的课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为一下几点:

1、认识4个生字,会写“盏、慌”两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诗歌内容,知道一些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

由于这是一首诗歌,我把教学教学重难点定为: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一些野外辨别方向的方法。

二、说教法:

1、引导先学法。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自学指南的要求,先学课文,完成一些相对应教简单的练习。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利用工具书或其他方式解决问题。

2、“以读代讲”法。重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本文是一首文字秀丽,同时包含丰富自然知识的儿童诗,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指名读、自由读、范读、小组赛读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积累语言。

3、“举一反三”法。针对本课特点,二、三、四、五节的结构都是一样的。我首先指导学生学习第二节,教师点拨,使学生掌握抓重点词句和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朗读。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学习第三、四、五节,旨在教学生乐学、会学。

4、“直观教学”法: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突破教学难点。

三、说学法: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结合我校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因此,我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法指导。“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积极倡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先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设计的学法是自主学习,读中感悟,这体现了先学后教的要求。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堂课的开始,为了使学生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在情境创设中,应该做到新颖,要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新的情境,从而产生好奇心,达到集中注意力的目的。教学开始,我首先创设情境,提出了两个问题:如果你在大街上迷路了,你会怎么做?另一个问题是:如果你在野外迷了路,你又会怎么做?这两个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区分在不同的地点迷了路要用不同的方法。然后我顺势导入课文:我们来学习课文,看看如果在野外迷了路,有什么办法分辨方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然后老师范读一遍,让学生注意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如字音、节奏等。接着让学生再次自由读课文,按着老师的方法读诗歌,然后把本课的生字读一遍。这样,学生对于课文的生字和大概内容就有了一个整体印象,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

(3)自主学习,突破难点

这一教学环节是为课文的教学难点设计的,通过初读课文,学生对白天、晚上、阴雨天和冬天这四种情况下寻找方向有了初步的印象,但是,理解并不一定到位。由于第三、四、五节的结构都与第二节相似,所以我首先让学生读读第二节,通过朗读、课件演示,让学生知道“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紧接着学习生字“忠”,然后进行词语积累,引导说话,除了“忠实的向导”还可以“忠实的……”。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学习第三、四、五节。同时利用课件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稠”和“稀”的意思。

(4)多种形式朗读,突出重点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教学更应强调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本诗是写自然科学常识的诗歌,语言清新秀丽,富有情趣,我就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读、齐读等方式。通过反复朗读,学生既理解了课文,又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

(5)游戏巩固,指导书写

学生学完课文之后,对课文有个总体的认识,我设计了游戏“喜羊羊回家”,

这样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检测了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课的生字,而且还顺其自然地过度到指导书写。

五、设计理念

1、创设情境,寓学于乐。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愉悦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兴趣十足。

2、朗读感悟,积累语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教学更应强调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3、自主实践,发展能力。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激励赞赏,体验快乐

二年级教案下载篇2

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及反思(精选2篇)

二年级美术下册及反思篇1

总第9课时     

课题:五味瓶

学习领域:造型__表现课

教学目标:

1、通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辨别,学会用各种色彩、图形表现对五种不同味道的感觉。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了解不同色彩的同时学会如何去审美,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锐感觉,初步掌握各种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美、感受美。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优良品质。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教学重点:通过对五种味道的辨别,学会用各种色彩、图形表现五种不同的味道。教学难点:不同的感受带给人们不同的色彩,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敏锐感觉,初步掌握各种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

学具准备:五味瓶、彩色纸、颜色、剪刀、胶水、糖、盐、醋、辣椒、苦丁茶、范图、kt展示板、实物投影仪、音乐……设计思路:本课属于造型__表现学习领域,它是美术课程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所以设计本课时,我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灵活多变上,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采用了实验、游戏、分组活动等方法,从导入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对“五味”的语言和艺术表现能力;在能力培养方面,发展阶段过程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常识不同的且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表现自己的所感、所见、所闻、所尝、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在评价整理阶段,给学生作品予以肯定并进行小组互评,真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方法而达到促进其自主的主动学习的目的。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上节课我们用颜色表现了五味,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其他小同学他是如何来体会、感受五味的?

展示:看他表现的是什么味道?辣味、甜味、苦味、酸味,还是咸味?瓶子里面画的是什么?观察作品是如何表现小朋友的表情、色彩和实物的?

活动二:作业要求: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色彩、表情和实物来表现五味瓶。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瓶子外形的纸张,你就将最想表现的味道表现在这里,想一想用什么来表现?动手来画一画吧。

活动三:作业展评:请你们五个小组挑选出你认为最优秀的作品拿到台前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呀,不要告诉我你画的是什么味道,让老师来猜一猜好吗?下面的四幅作品由同学们来猜一猜。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绘画的感受。教师来进行点评。看老师这儿有一个瓶子,里面盛着酸甜苦辣咸,人生就是五味瓶,只有都尝过这五种味道,生活才会多姿多彩!

札记:用表情来表现五味,学生们大多很拿手,可是让他们用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不少的孩子感到难以把握。有的忍不住又用起了线条,有的光照着别人的画,更多的孩子按照教师的提示程式化的用单一的颜色来表现一种味道。这与学生平时的情感体验有关,也与学生的色彩想象力有关。无意中我看到了讲桌上摆放的好利来蛋糕的小台历,上面一幅幅简洁的水彩漫画表达着主人公在十二个月中的不同心情,我试着用实物投影仪把它展示给学生们看,请他们与主人公一起体会喜怒哀乐。很快的,孩子们便理解了色彩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在回过头来用色彩表现五味就容易多了。虽然因为欣赏小台历耽误了一些时间,学生们没能当堂完成作业,但是我觉得这时间耽误地值得!

总第10课时    

第六课  得奖了

课型:设计应用、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各种材料的设计制作,体验材料造型的美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励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奖杯的设计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奖杯的外形变化和大胆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录像)中国奥运健儿得奖的片段情景,解说:在雄伟庄严的国歌声中,中国运动员举起那沉甸甸的奖杯,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二)提出问题

(1)这是一个什么场景?

(2)奖杯代表了什么?(荣誉,辛勤的汗水,拼搏的精神,勇气)

(三)引出课题

除了在运动场上运动员有获得奖杯,在生活中,各行各业的人们,还有在座的同学们可以通过努力获得各种的奖杯或奖状,如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比赛,英语比赛,美术比赛等等,都有机会让你们脱颖而出获得奖杯。奖杯奖状是社会和群众对你们成绩或贡献的一种肯定,相信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梦想,也想在将来的某一天站在高高的颁奖台举起奖杯光辉形象,那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激动啊!今天我们就来给自己的未来设计一个奖杯,并把他奖给未来的自己好不好!得奖了(板书)

(四)开拓思维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姚明是nba选秀状元,你们希望自己是哪一行的状元呢?请举手说――-如果你是一个建筑工人,希望盖起最高的大楼,可以给自己做一个奖杯,象大楼一样的,上面写“建筑最高奖”如果你是能工巧匠,就给自己颁个“鲁班奖”,爱炒菜,就来一个“金厨奖”爱画画的来个“艺术大师奖”有的同学说自己没有什么特点,上课老是爱讲话,就给自己颁个“相声大师奖”吧。

(五)学习设计

现在请大家来想一想,喜欢给自己颁一个什么样的奖杯,想不想自己动手给自己设计一个有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的奖杯呢?

分析奖杯的特点:奖杯一般由主体和基座组成,主体的材料和外形很多,我们来欣赏几种不同的奖杯(看书上的照片和作品)除了外形不同,材料也很多,有金属、石头还有玻璃的。现在同学们能不能巧妙运用手中的材料,做一个漂亮的奖杯呢?

(六)示范最简单的奖杯

(七)启发阶段:

其实主体可以设计出诸多不同的造型来。如:把瓶子进行各种分解、切割成新的形象。

(八)动手作业:

请同学们分小组进行合作或自己创作,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有自己独特创意的奖杯。

(九)给做好的同学上台颁奖。

(十)课后作业:用纸或布设计奖旗或奖状。

总第11课时     

课题:得奖了

学习领域:设计__应用

教学目标:1.   通过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一个立体、半立体或者平面的奖杯、奖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性的组合能力。

2.   通过各种材质的观察,联想并组合成大奖杯。

3.   让学生知道大奖杯(状)表示奖励进步和荣誉,教育学生要积极进取,要求上进。

4.   学习制作奖杯的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1.   课前通过提前布置和引导,鼓励学生找到制作奖杯、奖状所需的材料,并能灵活、巧妙地运用到制作当中。2.   引导学生运用一些基本的形状来概括奖杯、奖状。

教学准备:1.   提前布置学生和教师一起收集身边可以利用的材料。

2.   教师提前运用各种方法制作出不同形态的奖杯、奖状、奖旗。

3.   多媒体教学系统。

教学活动过程:  

上课前评选出上学期和这学期初美术课纪律最佳、卫生最佳、作业最佳的学生。

活动一:教师向选出的最佳学员颁发奖杯、奖状和奖旗,鼓励大家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争取荣誉。请获奖的同学向大家展示教师自制的奖杯、奖状和奖旗,通过实物投影仪引导学生观察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出示课题:得奖了。

活动二:课件展示奥林匹克奖杯及各种荣誉奖杯、三好学生奖状、卫生、纪律流动红旗。请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并说说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结构。再次通过实物投影仪仔细观察教师自制的奖杯、奖状和奖旗,小组讨论一下,这些作品运用了哪些材料,怎样对材料进行改造的,它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是如何表现真正的奖杯、奖状和奖旗的特征的。

活动三: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下演示制作一个奖杯,并请学生参与选材与制作。

1.        构思、设计2.        选材(材质方面相似或形状方面相似)

(1)在制作时要注意形状、比例、重心、色彩的协调。用收集到的各种材料做成奖杯座。

(2)利用废旧饮料瓶等制作成杯身。

(3)在奖杯座、杯身上利用粘贴、包裹等技法美化奖杯。

3.   改造材料、组合4.   装饰活动四:

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制作一件奖杯或者是奖状、奖旗。

指导要点:

选材、对材料的合理改造、装饰、写上奖励内容。

活动五:

展示学生作业,鼓励学生积极进取,要求上进。

教后记:

在制作中,我发现有几位平时被老师和同学们认为“不知道要好”的学生为自己制作了奖状。有一位同学在奖状上写的是“鉴于你在-__学年成绩突出,并获得月考第一名的成绩,特将给你肯德基优惠券5张。”我把这份作业带到办公室,给他的各位任课教师看了,大家都感到内疚:我们常常忽略这些学困生也有要求进步、积极向上的愿望。老师一个不屑的眼神,一声嘲笑或是当众批评,都可能引起其他同学对他们的嘲笑、疏远,更挫败了他们自己的进取心,让他们更加颓废下去。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失误也可能会造成孩子整个人生观的改变。所以我们有必要反思、总结自己的失误,并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错误,给孩子一个全面、正确的评价,给孩子一个希望。为此,我在班上展示了这几位同学的作品,并表扬了他们不怕挫折,积极要求进步的精神。还给他们讲了山姆士上校一生一事无成,退休后才奋发进取,最后在80岁将自己的事业——肯德基快餐业推向了全世界,获得了成功的故事。鼓励孩子们都要以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挫折,不懈的努力。这时我看到那几个平时挨批都笑嘻嘻的孩子竟然偷偷的在流眼泪,我深深地感到:教师对孩子的理解,比对他的表扬更能打动他们的心。

总第12课时   

第七课  孔雀翩翩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各种材料制作美丽的孔雀。

2、学习制作简单的立体及半立体构成制品,培养动手动脑能力。

3、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与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立体及半立体孔雀的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孔雀的装饰及立体孔雀的制作

教具准备:六种立体孔雀及半立体孔雀的制作成品、彩色折纸、cai课件、六个孔雀乐园(纸工)

学具准备:学生自主收集的孔雀材料(彩色卡纸、挂历、糖果纸等)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1.配乐欣赏孔雀的录象、图片

2.说说看孔雀的特点及你最喜欢孔雀的哪一部分。

二、传授新知

1、揭示课题《孔雀翩翩》

2、师导言:小朋友,我们都知道孔雀最美丽的地方是那一身的羽毛,特别是开屏以后。那谁来说说看,它羽毛美丽的原因?(色彩鲜艳、纹样丰富且有对称美)生答

3、探索研究:师将五只不同的孔雀在幻灯下展示,并发到个小组中,学生带着问题讨论、研究。

问题一:每一只孔雀采用了什么不同的材料?

问题二:立体孔雀头部和身体的制作方法及和半立体孔雀的区别。

问题三:老师在羽毛纹样上是怎样处理的?(对称或自由的图案)

4、总结:师把小朋友的意见总结,并示范一种立体孔雀的折法供学生参考。

5、欣赏书本作品,说说其他小朋友在孔雀羽毛上的做法和发表一下小朋友自己的意见。

三、作业:

用多种材料做一个立体或半立体的孔雀。

四、动动手

学生制作,教师个别辅导。

五、总结评价

1)评价:请小朋友将做好的孔雀放入各小组桌上的“孔雀乐园”里,分小组搭火车进行参观。

2)说一说:小朋友谈谈欣赏完孔雀乐园的感受,并说说哪个小朋友的作品最吸引人,为什么?

总第13课时   

课题:孔雀翩翩

学习领域:设计__应用

教学目标:

1.   认识孔雀的形态特征,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材料制作一个立体或半立体的孔雀,培养观察力。

2.   根据材料的不同属性,用各种制作方法表现孔雀的千姿百态。

3.   学习制作孔雀的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创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提前布置学生回家观察好孔雀的。

2.根据材料的不同属性,用各种制作方法表现孔雀的千姿百态。

3.学习制作孔雀的方法,培养动手能力,创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引导学生观察、概括孔雀的特征,了解有关孔雀的知识。

2.   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材料来表现、概括孔雀的造型特征。

教学准备:

学生:彩卡纸、各种可利用的材料、剪刀、双面胶、提前一周布置学生回去了解有关孔雀的知识。

教师:多媒体教学系统、有关孔雀的光盘、运用各种方法制作出不同形态的孔雀的范作。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

观看有关孔雀的光盘,请学生说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孔雀的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和互相交流了解孔雀的品种、生活习性。

孔雀那美丽的羽毛和翩翩的舞姿得到了各族人民的喜爱,民间模仿其动作编成了“孔雀舞”,世界上不少的美术家也用它的形象来做成装饰画。课件出示法国约瑟夫.雅南德室内装饰孔雀。

今天我们就来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孔雀翩翩》。

活动二:

再次观看有关孔雀的光盘,引导学生观察孔雀的外形特点、概括出身体各部分的形状、色彩,尤其是羽毛的特点。

欣赏范作及书上的图片,请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都有哪些方法可以来制作孔雀。每一组说一种,并说说都用了那些材料,如何将孔雀的形象巧妙地进行表现的。

总结:可以使用的方法有:绘画、剪纸拼贴、折纸、纸塑等等。可利用的材料有彩纸、吹塑纸、羽毛、金属纸等等。

其中较为复杂的是纸塑的方法,它将纸通过卷、折、刮、压、层层粘贴,塑造出立体或半立体多变的效果。(教师简单示范这几种纸塑技法,并鼓励学生将这些技法运用到其它材料的改造上。)

活动三:

启发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材料可以利用来做孔雀。

鼓励学生用羽毛、橡皮泥、彩纸、废布料等材料通过拼贴、捏、折、剪、卷曲等多种方法做一只翩翩起舞的美丽的孔雀。

作业可以合作也可以自己做,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以选择绘画形式或画出展开的尾巴后再用剪或折的方法做的身体贴上。

学生作业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色彩的协调以及孔雀尾上花纹的排列。

活动四:

展示作业,放音乐《小孔雀》,学生互评作业。

教师根据歌词提示学生不光要在外表、打扮方面攀比,更重要的是要比学习、纪律等等。

札记:

由于二年级一班的二课特色是“折纸”,所以孩子们在用不同技法表现孔雀时,不约而同的想到了用自己最拿手的折纸的方法来制作。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先是每人折了一只纸鹤,然后用不同的方法来把它“改造”成孔雀:有的把纸鹤的尾巴伸开,剪成很细的条,并用铅笔进行卷曲;有的在纸鹤的尾巴上粘上五颜六色的纸条甚至是羽毛;在纸鹤的头上贴上几撮毛;有的在纸鹤的身上画上美丽的羽毛……同一改造对象,竟然展现出了六种不同的形象。孩子们的创造力真是让我吃惊。经过近两年的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已经很强了,下一步我要做的就是如何将这种能力有效的引导,使之高效的为孩子们更好的创造服务。

总第14课时        

第八课  叶子上的“血管”

课型:绘画

教学目的:

情感:感受树叶的美感。

认知:观察叶子的形状、颜色、构造。

操作:用常用美术工具材料表现树叶的美。

重点:用铅笔、水彩笔、水笔、等画树叶。

难点:绘、制出各种形态具美感的树叶,并用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已的感受。

教学准备:多媒体资料,各种树叶、绘、制好的范例图。

学具准备: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各种树叶,彩色纸张、剪刀、胶水、各种笔具,等常用美术用具。

教学过程:

一.入导入:播放美丽的森林、树木、植物。春、夏、秋、冬景色各种树叶特写。

二.导入:启发学生讲一讲春姑娘或秋天的童话

三.启发谈话导入:现在是什么季节?有没有注意到校园的花草、树木季节不同会有什么不一样?

1.启发引导学生联想树木的花衣衫,“季节不同树木的花衣衫会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活动绿、黄、红等,师:适当引导)

二.结合教材揭示<<叶子上的小“血管”>>

1.师:展示树叶提问?

叶子有“血管”吗?  学生回答师引导“血管”就是叶脉。

2.叶脉是用来做什么的呢?

学生活动叶子上的叶脉就同我们人的血管一样,遍布全身用来输送水份、养份的。

三.观察、探索

1. 师:展示树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拿出收集的树叶交流仔细观察,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2. 师:提问。

(1)你们看到的树叶外形有什么不同?边沿有没有不同?  学生发言各种形状的可能性,师:适当板画外形,供学生参考。

(2)颜色有什么不同?   学生发言混色、带色点的都有可能

(3)不同的树叶“血管”有什么不同?

要求学生多片叶子间(详细对比、细致入微观察)   学生发言师:适当板画。

(4)正面背面有什么不同?

(5)摸一摸这些不同的树叶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学生发言

(6)还有没有发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发言组织学生说一说对叶子的感受

(师:总结;每一种树叶都有各自的面目,象小朋有的脸蛋,虽然每人都有一张漂亮的脸蛋但没有绝对的一样。是吗?)

四.展示例图

白纸绘制、彩色纸张绘制、剪制作品,水笔单色、淡彩,水彩笔画。

(1).提示性讲解这些画的绘、制材料及绘制过程

(2).这些例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学生如有疑问?师:当堂及时解答)

五.作业要求:

观察叶子画一片自已喜欢的叶子,注意“血管”的粗细结构。并在画面边写上几句对树叶、对叶脉的感受的话语。

1.课堂巡视指导,启发学生选材,指导绘制。

2.先绘、制好的同学上台展示作业,并说一说绘制过程,及感受

3.学生作业展评,学生参评。师:讲评存在问题,肯定学生认真积极参与学习

六.小结;(展示2)

通过展示手法不同的剪制、刻制、印制、粘贴、装饰等例图,启发学生还

可以用什么材料、工具来绘、制?各种材质不同,笔具不同。如:挂历纸,包裝盒等剪贴、刻制等多种方法。在生活中可作装饰挂画欣赏,可作书贞用途等。

总第15课时     

课题:叶子上的小血管

学习领域:造型__表现

教学目标:

1.   观察叶子的外形以及叶脉的造型,能够说出叶脉生长的规律。

2.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片叶子,用蜡笔、水彩结合的方法将它画下来,着重表现美丽的叶脉。

3.   说说自己对叶脉的感受,并尝试着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1.   感受叶脉纤细的美丽。

2.   灵活运用蜡笔、水彩结合的方法表现叶脉。

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叶子的实物、叶脉书签、课件、多媒体教学系统、蜡笔、水彩工具、图画纸。

学生:提前回家收集树叶,观察叶脉,了解有关叶脉的知识。蜡笔、水彩工具、图画纸。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一:

学生展示各自收集到的叶子,说说自己是在哪儿收集到的,是什么植物的叶子。引导学生观察叶脉:触摸叶子的表面,并将叶子对着光线仔细观察。

课件展示各种各样的叶子,重点突出叶脉。并出示课本上的那段话:“轻轻的,我走近你,你那纤细的美丽,让我震颤。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叶脉的感受。师生一起谈谈自己了解到的叶脉的作用。出示课题。

活动二:

再次问学生:你是否第一次从这样的角度去观察一片树叶?说说感想。

通过课件观察讨论:叶脉的生长有什么规律?

根据叶脉的生长规律说说:可以运用那些工具、哪些学过的技法来表现叶脉?(根据学生说的教师给予建议)

教师出示范画,请学生观察、说一说这是运用了哪些材料和技法画的。

教师简单演示用蜡笔描画叶脉、用水彩涂色来表现叶子的方法,使学生初步感知这种新的绘画方法。

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这种方法绘画叶子。教师指导。

活动三:

鼓励学生运用新学的和以前学的方法来绘画叶脉和叶子,启发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方法来进行表现,鼓励合作。

将全班画的叶子剪贴在一起,教师添画树干成为一颗“成长树”。布置在各班的展台上。每片叶子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后将自己得到的小红花都贴到自己的叶子上,展示自己成长的足迹。

教后记:

孩子们对叶脉的理解非常有趣,如有的孩子说:“许多叶子的叶脉就像鱼刺一样。”仔细一看,还真像。许多孩子运用了各式各样的线条来表现叶脉,甚至有学生在叶脉中间细细的勾画了好多弯曲的小线条,还告诉我:“这是水、这是养料。”看来对叶脉作用的理解促进了他们对叶脉的绘画表现力。

二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及反思篇2

总第1课时  

第一课   纸片插接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新的手工制作知识及掌握基本的插接技巧。

2、引导学生在欣赏造型与色彩中勇于发表独特见解。

教学重点:插接图形的造型设计。

教学难点:插接技巧的了解与掌握(插接方法与摆设形状)

教学工具:彩色卡纸、剪刀、示范作品、学生作品及精美艺术图片。

教学过程:

一、授课

1、制作方法对比导入——点出课题

师:小朋友们,我们在上几个学期的美术课中,上过很多的手工课,学到了许多新的制作方法。(请几个学生讲讲学过什么样的方法:粘、剪、卷……)。教师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制作方法——插接(纸片插接)。

2、欣赏、对比,发现新的纸工技法

欣赏制作精美的插接作品。(扑克牌插接、几何形插接、水果形插接及粘贴式的立体桥梁作品。)

请学生观察这些纸艺作品与以往的手工课制作纸艺作品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在观察粘贴式的桥梁作品与插接成的纸片作品中引导学生对比发现两者有制作方法何不同之处)

这些作品都巧妙的利用了插接方法。(由学生回答、发现。)

3、观察范作:

师问:观察作品并告诉老师哪些比较好看,为什么?

生答:纸片的图形十分漂亮,颜色丰富,搭配和谐。

4、教师边示范制作,边讲解:

刚才我们经过观察,已经发现了这课要学习的内容——纸片插接制作的一些要点,现在老师把具体的制作步骤示范,让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其中的制作技法要点。

(1)设计纸片造型(由于时间较久,也可用简单方形代替,)

(2)剪。

(3)研究插接方法(提醒学生先由设计作品的底座)

(4)插接。

提醒学生插接的底座一定要牢固,可选择井字格形结构。(鼓励学生找其它更牢固又美观的插接方式。)若想插接得越高,底座建议做大些。

5、让学生先讨论,并分组动手先制作插接底座。

6、看看谁的底座最牢固,并把这个新发现方法介绍给大家。

二、布置作业:

1、学生可自行分组制作。

2、要求色彩搭配合理,插接牢固。

3、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视辅导,发现底座不牢固的立即给予指正、修改、加以巩固。

三、评价、作品展示、比一比:

选出造型夸张、拼接牢固的小组作品,比比看,谁的最有创意,谁最有办法,插得最高,由学生为主参评,小组间互相评价,讲一讲,这些作品的优缺点?相互交流插接经验。

四、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一种新的纸艺制作方法,知道了利用插接也可以做出精美的纸艺作品,其实还有很多的方法我们还没学到,老师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多动动手,你们就慢慢会发现这其中的美,并且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把这种美制作出来。

总第2—3课时       

第二课   《点、线、面》

课型:综合课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耐心细心的学习习惯。

2.学习用点、线、面进行排列造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欣赏点、线、面的抽象画来揭示课题。

2.引:在一个宁静的夜晚,画室里正在上演精彩的表演。我们快去看看!

3.旁白:看!舞台的布幕徐徐拉开了。第一场表演是……。

4.设问: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这幅画里有哪些形状?(各种各样的点、线、面)

5.让学生直观地在视觉和听觉等各方面都得到亲身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欲望,开拓学生的思路。

二.教授新课

1介绍点、线、面的知识。

引:什么样叫点、什么叫线、面呢!?我们一起去探索。

设问:地球在宇宙中,显得怎样?

2.设问:当我们在近处看地球时,它显得怎样?

动画课件直观地了解点、线、面的知识。

2.学习运用小物品制作点、线、面的方法;认识抽象画给人们带来特殊的视觉美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画室里的表演正在进行着,请小朋友们跟着老师一起去欣赏。知识点:点、线、面是美术世界的基本元素、真正主人。

设问:看着画面,你有什么感觉?你觉得画家在画的时候,在想些什么呢?画家是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画出这幅画?我们还能用哪些不同的方法、材料来画画呢?

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3.帮助学生明确课堂学习任务。

引: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增强了知识,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术世界,去探索、去创造!

设问:欢迎你们来到美术世界,走上点、线、面的表演舞台,你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表演?

请把你的想象用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

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在童话的气氛中提出作业要求,营造学习气氛。

三.布置作业实践活动的细则,说明评价方法。

1.教师:选择一张你喜欢的彩色纸作为“舞台”,用课桌上现有的材料,组织“点、线、面”进行“表演”,先排列好,再把画面粘贴固定。我们将对作业分别评出:创新奖、制作奖、评价奖。

2.各类废弃物品。

3.几何形的彩色卡纸。以游戏的形式提出作业要求,活跃学习气氛.

四.作业评价

引:这里的每一场舞会都是各具特色,我们一起来欣赏。

说说你的感想,并且为这些美丽的画面取名字。

作业展示板。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评价的能力。

五.拓展

1.欣赏:名师名画a.教材中德国女画家—──康定斯基的《绘画201号》b.凡高----《向日葵》《抽象画》d.照片《故宫城门》、《现代城市》

2.日常用品a.《时钟》b.《自行车》c.《雨伞》d.《建筑物》扩展学生的视野。

3.儿歌儿歌:你是点,我是线,变大以后就成了面,描画美好的画面。

营造课堂学习气氛,巩固课堂知识。

总第4—5课时      

第三课  重叠的形状

课型:欣赏、造型、表现、评述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自然界中重叠的现象,学生初步了解重叠形状的特点。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能力,从而提高审美素养。

3.通过学习活动,学生学会用一种或二种重叠形状排列的方法,并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重叠形状的特点,并制作。

教学难点: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重叠方法,创作图案。

教具准备:水果两个、几何图片若干、重叠形状拼贴画一幅。

学具准备:彩色纸(两色以上)、剪刀、胶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观察导入

1、重叠的概念:

师出示两个水果,做重叠摆放,提问水果产生了什么效果?

生答略,师引导学生观察上下、前后的重叠特点

2、观察自然现象

师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树,前后树的重叠,上下、前后树叶的重叠

师小结,自然界有了重叠就变得更加有节奏和美丽

3、导入课题:《重叠的形状》

三、新课教授

1、知识窗:

一样物体在另一样物体的前面,就产生了重叠。

一样物体在另一样物体的上面,也会产生了重叠。

2、学生活动:

活动一:请2组学生(每组5人)上讲台表演重叠。(加强重叠的印象)

活动二:请2位学生上讲台用教师准备的几何图片教具拼摆重叠的形状。

3、欣赏课本范图(加深重叠的印象)

城市雕塑(世纪之钟)、油画(静物)、学生作品

4、重叠形状的制作

a、选择造型:动物、植物或人物

b、选择重叠的方式:上下或前后

c、欣赏教师范画,学生讨论画中的重叠形状.更加深学生对重叠的印象

四.学生实践创作(探索阶段)

1.完成重叠形状的设计和制作

2.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五.作品展示

1.分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

2.欣赏他人的作品,并评述

六.收拾整理

整理桌面,收拾工具和材料。

七.归纳拓展

总第6课时  

第四课鲜艳的包装纸

课型:设计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发现小图案组成的包装纸具有美观效果

2、利用各种小图案进行规律的排列,做一张包装纸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制作包装纸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进行大胆的想象、变形、创造

教师准备:课件、剪刀、包装纸、记号笔、图片

学生准备:尺子、铅笔、剪刀、彩纸、胶水等材料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准备情况

二、引导阶段:

1、生活中我们常互送小礼物,包装纸让礼物穿上新衣,欣赏各种包装纸,说说上面的图案有哪些?

2、出示买来的包装纸:“这是一般礼品商店出售的包装纸,大家看看漂亮吗?哪些地方漂亮?今天我们也来试着做一张”

三、发展阶段:

1、课件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包装纸作品,分析制作时可以用哪些方法制作?(扩展学生的表象记忆)

2、学生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展示一些制作的有规律的作品,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包装纸在排列上有没有规律?怎样排列的?

3、学生独立制作作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并通过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评价

四、收拾与整理

提醒学生收拾整理工具材料,保持教室的整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后记:

本课包装纸的制作即具有实用性,又简单易行,学生在制作时轻而易举的就能制作出来,不少学生在课上就能独立的把包装纸制作成小提包或礼物盒。

总第7课时    

第四课鲜艳的包装纸

教学目标:

1、利用各种小图案进行规律的排列,做一张包装纸

2、用你的包装纸装饰一件小礼物送给朋友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制作包装纸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进行大胆的想象、变形、创造

教师准备:课件、剪刀、包装纸、记号笔、图片

学生准备:尺子、铅笔、剪刀、彩纸、胶水等材料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准备情况

二、引导阶段:

1、生活中我们常互送小礼物,包装纸让礼物穿上新衣,欣赏各种包装纸,说说上面的图案有哪些?拿出自己制作的包装纸。

2、教师出示包装纸:“今天我们也来试着包装一个礼物送给你的朋友”

三、发展阶段:

2、学生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展示一些制作的有规律的作品,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包装纸在排列上有没有规律?怎样排列的?

(展示一些不规则排列的作品,除了刚才的排列方法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进行这种排列,只要漂亮就可以。)

3、学生独立制作作品。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作品,并通过自我介绍的方式对作品进行评价。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后扩展

利用新颖的材料,如:碎布、闪光纸拼贴包装纸,运用本课所制作的包装纸,包装一件礼物送给小朋友。

板书设计:

教后记:

包装纸的设计让许多熟悉电脑的学生联想到了壁纸的设计,我就鼓励画得快的孩子们在完成作业后,到美术教室的电脑上运用“画图”、“金山画王”等学过的软件设计包装纸。这种包装纸独具特色,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我又运用其它设计软件将这些包装纸“包”到“瓶子”、“盒子”上,直观展示学生们的成果,将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

总第8课时  

第五课    五味瓶

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辨别,学会用各种色彩、图形表现对五种不同味道的感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在了解不同色彩的同时学会如何去以不同的绘画形式来体现“味道”。

3、 审美目标:朋友学生对色彩的敏锐感觉,初步掌握各种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美、感受美。

4、 品德目标:培养学生、爱劳动、爱生活的优良品质。

5、 情感目标: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教学重点: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及爱生活、爱劳动的思想渗透。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绘画、制作等美术形式来表现“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带给人们的感受。

学具准备:五味瓶、彩色纸、颜色、剪刀、胶水、糖、盐、醋、辣椒、药片、范图、多彩泥……

教学媒体:kt展示板、实物投影仪、音乐……

设计思路:

本课属于造型__表现学习领域,它是美术课程中覆盖面最宽,分量最重的部分。所以设计本课时,我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活动方式的灵活多变上,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采用了实验、游戏、分组活动等方法,从导入阶段就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对“五味”的语言和艺术表现能力;在能力培养方面,发展阶段过程中我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常识不同的且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表现自己的所感、所见、所闻、所尝、所想,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在评价整理阶段,给学生作品予以肯定并进行小组互评,真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方法而达到促进其自主的主动学习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1、 教师活动:以做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闻”、“尝”的方法来认识“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味道。(出示放有糖、盐、醋、辣椒、药片的“五味瓶”)

1、学生活动:体会并口头描述“五味”带给自己的感觉。如:吃到的、闻到的、看到的、身体神经感觉到的……

1、作用:以趣味性的实验活动这种方式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 教师活动:出示板书题图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

2、学生活动:通过题图初步明确色彩与感觉的关系。

2、作用:体会色彩给以我们的直觉反映和思维反映。

3、 教师活动:出示不同颜色的卡片,引导学生分组分析心理感受,并以游戏的形式把对应“味道”的颜色找出来。

3、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以竞争的形式,对彩色卡片进行分析、讨论。得出与味道对应的颜色是什么的答案。如:红-辣、绿-酸、白-咸、黑-苦、黄-甜、褐色-甜、紫-甜、紫-酸等不同的答案。

3、作用:培养学生大胆联想,积极参与的态度。

(二)发展阶段

1、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讲述自己见过生活中“五味瓶”的外形和作用。(同时出示实物和有关资料图片。

1、学生活动: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说出“五味瓶”的用途。

1、 作用:丰富其感性认识,将认识想理性漫漫培养,帮助学生自主的去发现去总结。

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表现出“味道”。

2、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得到答案。如:糖、蜜是甜的;葡萄、醋是酸的;辣椒是辣的;盐是咸的;苦瓜、药片是苦的……再如:可以画表情;画颜色;做各种各样的瓶子。

2、作用: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发扬民主,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3、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用不同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五味”的认识。

(三)评价阶段

1、 教师活动:出示kt展示板(有五种不同形状的瓶子),指导把自己的作品展放在上面。

学生活动:展示自己的作品,体验成功的喜悦。

2、 教师活动:做课中小结,引导学生欣赏相互评议、欣赏彼此的作品。

学生活动:积极表达并进行交流。(作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整理阶段

教师活动: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取长补短大胆改进自己的作品。

学生活动:整理自己的作品,组合完成kt板上的大“五味瓶”。

作用:养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

八、课后拓展:

在这次课学习后,目的在于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巧妙地利用综合材料进行联想创作,体验创作的乐趣和创造的神奇力量,在生活中发现美,把美术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设计和美化自己的家、自己身边的环境。

二年级教案下载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们知道学习有好多方法;

2、让学生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让学生们知道学习中互帮互助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找到每个学生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分享方法很重要,关键还是要做到。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教法:

利用教材提到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们采纳别人适合自己的优点,摒弃自己的缺点,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的讲稿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分享方法:让每个学生上讲台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让每个学生在听完所有人的讲话后,找出自己应该改进的地方,并整理出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第二课时

一、总结上一课时学生们的表现,对未提到的一些学习方法进行一下补充。

二、讲述集体的学习方法

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同学同学,之所以叫同学,是因为大家要共同学一起进步,大家互相帮着学。

二年级教案下载篇4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一)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回忆童年,观察童年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应会:会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会描述不同时期童年的生活情况,学会通过观察童年题材的艺术作品,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

(二)隐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下孩子的童年都有各自的特点,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1.通过欣赏,感悟不同历史时期童年生活的差异性。

2.认识中国画、油画、木雕、摄影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带给人的不同美感。

3.描述童年的生活内容及自己对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二)难点:不同种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对艺术作品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

(三)学习材料:童年图片资料等。

三、教学设计

(一)创设意境

欣赏有关童年的摄影作品。认识摄影作品。回忆自己童年生活中的幸福往事,感受幸福。(回忆童年趣事这个环节,是放在课堂中的前置作业。一般常规教学,则是提前一课布置学生的前置作业。)

(二)互动探究

课件出示各种不同形式的童年主题的美术作品。分析欣赏。

布置小组讨论:

1、你最喜欢哪一件作品?能猜出它是用什么方法绘画或制作的吗?

2、你能看出作品中发生的故事吗?

设计意图:描述童年的生活内容及自己对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3、如果与自己的童年做对比,你有什么感受?

分析欣赏《流民图》。

讨论:

1、这些孩子的表情怎么样?他们渴望什么?

2、这些孩子穿什么样的衣服?

3、他们的身体状况又是什么样的?

(三)综合建构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自己的童年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四)拓展

我们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可是有一些贫困地区的小朋友还不能上学,看到这些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二年级教案下载篇5

一、教材依据

这一课的内容属于新课标小学数学“数与代数”领域的解决问题,主要内容是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本课是该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掌握了有余数除法的计算。通过《租船》一课的学习,对本节课的组织教学做了有效的铺垫。学好有余数除法的应用对后续将要学习的相关除法应用的内容都将发挥很大的正迁移作用。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还面临较大的困难,这一课的教学重在指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教材中安排的“说一说”和“试一试”两个活动。“说一说”旨在让学生在思考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大量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思维,在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试一试”是学生在探索交流读懂表格的基础上,练习用抽象的表格来呈现自己的多种设计方案,学习的是一种数学的思维方法。

二、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通过对于派车问题的探讨,旨在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在探讨派车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二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很少,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特别是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一些数学思维过程对他们来说并不简单。在“怎样派车比较合理”这个内容上,需要学生综合分析问题,难度较大。教学时,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理解图意及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会用前面学到的有余数除法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教材中出现的前两种方法,这时教师要给予肯定,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讨论还可以怎样派车。最后通过练习,探讨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索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有余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填写表格,找到合理的派车方案。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展台),印制表格。

四、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情境导入,获取信息。

1.创设情境:今年,西安成为了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你知道为什么吗?做为西安人,你有什么感受啊?一个旅行团要去参观世界园艺博览会,遇到了一点问题,你能用数学知识帮帮他们吗?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

2.获取信息:(出示主题图)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主题图,汇报发现的信息:一共有25人,面包车限乘客8人,小轿车限乘客3人。

“限乘”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人多了挤着坐行吗?

【设计意图】:情境图中信息较多,引导学生理解图意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此环节旨在培养和提高二年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环节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旅行团遇到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可以怎样派车?(板书课题:派车)如果让你来选择的话,你打算怎样帮他们派车呢?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第一次小组合作:结合提出的数学问题,明确小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派车的方案,派哪种车,派几辆。小组长负责整理出不同的方案。

投影展示小组派车方案,全班交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派车方案。

(1)全派面包车:

25÷8=3(辆)……1(人)

答:派3辆面包车不够要派4辆。(2)全派小轿车:

25÷3=8(辆)……1(人)

答:派8辆车不够,要派9辆车。

方案不错!大家都考虑到了乘客不能超载。想一想,这样派车,最后一辆车上各坐了几个人?这样的派车方案你觉得怎样?(有些浪费)

有更合理的方案吗?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次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借助已有经验———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提出初步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联系实际,优化策略。

你认为怎样的方案最合理?(没有空座位或者空的座位最少,面包车和小轿车可以搭配起来派车)

第二次小组合作:怎样才能没有空座位或者空座位最少呢?在小组内探索合理的派车方案。投影展示小组讨论的结果。

派2辆面包车:2×8=16(人)

派3辆小轿车:3×3=9(人)16+9=25(人)

答: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正好坐满,没有空座位。

教师追问:你们小组真了不起!是怎样找到这样一个好方案的?

学生汇报,教师补充,引导学生发现:可以依次增加面包车的辆数,从而确定剩下的乘客需要派小轿车的辆数。

【设计意图】:通过第二次的小组合作学习,逐步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引导学生发现什么样的策略才是合理的策略,同时对学生渗透有序思考的数学思想。

二年级教案下载篇6

教学要求: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教育学生树立为祖国服务的志向。

知识目标:运用自学结合老师指导的方法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默读听读,思考并理解课文内容。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到祖国去。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华罗庚热爱祖国,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奉献给祖国的动人故事。

2.教育学生树立为祖国服务的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华罗庚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出画像,介绍人物。

1.(出示画像)提问:同学们,这是我国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你认识他吗?(华罗庚)

2.介绍华罗庚。

华罗庚是中国的数学家。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36年赴英国留学,1946年赴美国,1950年回国。他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研究,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板书课题:回自己的祖国去。

4.根据题目质疑。

问题:华罗庚为什么要回自己的祖国?

二、初学课文,认识生字。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能适当停顿。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提醒注意:华是多音字,当姓讲的时候读作“huà”。

3.同桌互相读课文,纠正错误读音,标出自然段。(十四个自然段)

4、指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

三、学习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至九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至九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一天总算盼到了”,“这一天”是哪一天?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学生:“这一天”指的是“祖国解放的那一天。”

学生:从这话句中可以看出来。“我们的祖国解放了。”华罗庚扬了扬手中的报纸,“这一天总算盼到了!”

板书:祖国解放

(2)在国外突然听到祖国解放的消息,你能想像华罗庚当时是什么心情吗?

学生:我想华罗庚一定很激动。

他一定很高兴。

(3)从哪儿看出他高兴、激动的心情呢?请你从书中找出相关的词语,用“——”画出来,再读一读。

学生:从“急步”一词可以看出他激动。“急步”就是很着急地走,他一定按捺不住心中的情绪了。

从“扬了扬手中的报纸”可以看出他很高兴。

从“斩钉截铁”一词可以看出他的决心。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2.学习第十至十三自然段。

(1)过渡:华罗庚为什么要回到自己当时贫穷落后的祖国,而不在繁华的美国待着呢?

(2)默读第十至十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他为什么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去?

(3)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其他同学思考;他们两个人各自的想法是什么?

学生:美国教授瞧不起我们中国,他想留住华罗庚为美国作贡献。

华罗庚想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自己的祖国,因为他热爱自己的祖国。

(4)自由读华罗庚说的话,讨论:他为什么要回自己的祖国去?

板书:献给——不会遗憾——为祖国尽力

美国教授认为华罗庚回到自己的祖国是把学识抛掉了,而华罗庚认为不是这样;美国教授认为他这样做太可惜了,而华罗庚认为自己这样做才不会遗憾。这一切都说明华罗庚是一个热爱祖国的人。

板书:热爱祖国

(5)齐读华罗庚说的话。

3.学习第十四自然段。

齐读

四、总结扩展。

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爱国的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指导学生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生字。

教具准备: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

1.师生配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一读。

“不!把学识献给自己的祖国,永远不会遗憾。我是一个中国人,我要为祖国尽力!”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新词卡片,指名认读。

解放斩钉截铁敬佩尽力

2.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字形。

3.全班交流汇报。

封:左右结构。左边两土撂在一起,右边是“寸”。

借:左右结构。右边是“昔”。

初:左右结构。右边是“刀”。

渊:左右结构。

博:左右结构。左边是“十”,第三笔不出钩。

令:上下结构。“今”字加一笔就是“令”。

敬:左右结构。左边是“苟”,右边是“攵”。

佩:左右结构。

遗:半包围结构。里面是“贵”。

憾:左右结构。右边是“感”。

三、扩词练习。(开火车比赛)

封:封锁封建封闭

借:借口借用借钱

初:初中初升当初

渊:深渊渊博

敬:尊敬敬爱敬礼

憾:震憾遗憾

第三课时综合练习

教学过程:

一、比一比,组词语。

萝()今()借()

罗()令()措()

二、补充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

例:老师批改作业。

下班以后,老师还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

(1)同学们看电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带我看展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用“斩钉截铁”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爷爷的故事

20__年2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奖得主之一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专家袁隆平。

袁隆平爷爷出生在大城市,怎么会去学农,研究水稻呢?有两件事激励了他。

6岁时,他来到武汉郊区的一个园艺场郊游。啊,多漂亮的花儿,多诱人的水果,他被深深吸引住了,缠着园丁问这问那,并立下“我一定要去学农”的志愿。

20世纪60年代,中国遭遇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好多人没有饭吃,袁隆平下定决心要在农学上有所作为。“让所有的人不再挨饿”成为他终身追求的目标。

为了培育出优良的稻种,他几乎天天泡在稻田里,一片田,一株稻地去寻找可以用来杂交的稻穗,最后终于从14000株稻穗中找到了36株,培育出了大量杂交水稻,使水稻的产量大大地提高。

他研究的杂交水稻被世界科学组织称赞为“东方魔稻”,他也受聘担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

1.写出句中加点词的。

(1)多漂亮的花儿!()

(2)多诱人的水果!()

(3)“让所有的人不再挨饿”成为他终身追求的目标。()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小时候()和()激励袁隆平爷爷研究水稻,他培育出了()水稻,大大地提高了()。

二年级教案下载篇7

一、教学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编排特点

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编排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四、具体编排

1.长度单位

例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重点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知识的来源。

(2)从量化的角度测量物体的长度:选一个物品作测量标准,了解所测物体有多少个测量标准那么长。

(3)通过两方面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①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左上图)

②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测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可能相同。(右上图)

得出结论: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同一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量相同,用同一测量标准度量不同长度,得到的测量标准数不同。所以,在测量、比较长度时,必须使用同一测量标准。

(4)教材中使用了很多测量标准,最后统一到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一是学生的学具里都有1厘米见方的正方体,二是为了后面引出1厘米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根据测量、比较的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标准。不同的国家选用的测量标准也经常是不同的。

做一做

三个题目都是让学生估计或测量每种物品大约有多少个长度单位,由直观逐步抽象。

第1题,方格是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的,学生能够通过观察直观地估计出来。

第2题,学生不再使用多个测量标准与被量物体进行比较,而是使用一个测量标准进行测量,测量时要求学生量完一次后,从前一次量的终点开始测量。

第3题,逐渐过渡到用1厘米的单位长度进行度量,为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做准备。估计时,比第1题难度加深,要求学生在头脑中完成用正方体测量的过程。

认识厘米

(1)例1中已经引出了将正方体作为统一的单位长度,但每次都拿正方体不方便,由此引出直尺,使学生理解直尺是人们为了方便测量而发明的,尺上的刻度都是统一的。并用一条线段引出1厘米的长度。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①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

②学生初步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后,设计了估计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和量量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两个活动,使用多种直观物体帮助学生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形成1厘米的表象。

例2(用厘米量)

教材中给出了量纸条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只是其中一种方法,教学时如果学生能够发现更多的方法,要给以鼓励。

认识米

(1)米尺的引入不再像以前那样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通过用学生尺量黑板,感觉到很麻烦,很自然地引出。

(2)与“1厘米”的认识一样,教材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表象。

①实际观察米尺

②量身高

③量臂展

例3(米和厘米的关系)

(1)通过用不同的工具量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去发现米和厘米的关系。

(2)教材上开始出现卷尺、皮尺(做一做),让学生认识更多的测量工具,并理解根据不同的测量需要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2.线段

认识线段

教材的编排有所变化,原通用教材:先讲直线,再引出线段:“在直线上点两个点,这两个点间的一段叫做线段”。实验教材:用三个直观图直接形象描述出线段的两个特征:直、有两个端点。

接下来,教材说明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并让学生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纸条长度的能力,测量线段的长度就迎刃而解了。

画线段

与量长度一样,教材只是给出了最基本的画线段的方法,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也可以。

五、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教学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过去线段是从“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一段”来教学的,现在教材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了改编。因此教学线段时,不应再从线段与直线的关系来教学,而应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如果教师要补充线段的练习,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二年级教案下载篇8

《平均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12~14页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和实际操作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具准备:分组准备各种食品、每人一张卡纸、圆片(18个)、作业纸。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桔子等贴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联欢会情境,让学生感受平均分

1、让学生感受什么叫平均分。

(1)师:就要过年了,今天我们来开个联欢会。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们组准备了什么食品?(饼干、巧克力、糖果……)我们想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你们能帮我把这些食品分成四份吗?

(2)让学生分组分一分食品。

(3)让学生说一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4)师: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1)(出示多媒体课件)刚才老师和一组同学一起“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个苹果。”

(2)让生把分苹果的过程读一读。

(3)让学生用这句话把本组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

3、巩固练习:判断哪种分矿泉水的方法对。

二、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1、在活动中学习书中例2

(1)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叫平均分,那么怎么才能平均分呢?

请同学们分组把15个桔子平均分到5个盘子里,可以怎么分呢?

(2)分完后请学生分组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并上黑板演示。

(3)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组分食品的过程。

2、拔河比赛:师请8位学生,平均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比赛中适当穿插德育渗透,如集体主义教育等。

3、给获胜选手发奖品:12支铅笔平均发给4个同学,每人几支?

请学生用/代替铅笔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再集体核对。

4、集体游戏:我们班有40位同学分8组做游戏,平均每组几人?

让学生按分好的组在歌曲声中向自己的同伴说新年好。

三、迎新年队列展示活动

(1)让学生观看以往队列展示活动的照片。

(2)请同学们帮我们班设计出一个队形来参加这个活动。

要求:每班18名学生参加,每行人数相等。

(3)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之后在卡纸上用18个小圆片贴出来。

(4)师选择几张好的作品向大家展示,最后让全班同学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四、小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二年级教案下载篇9

活动目标:

1.会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能理解故事情节。

2.宝宝回忆小蝌蚪找妈妈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感受小蝌蚪找妈妈的心情,,知道请别人帮忙时可以使用礼貌用语。

3.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添画小蝌蚪的快乐。

活动准备:

图片、青蛙、虾、乌龟、螃蟹,小蝌蚪找妈妈添画的纸、黑色墨汁,黑色彩笔等。

活动重点(或难点):

理解故事内容,知道要学会帮助别人,并能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过程:

一、引导语:

1、现在是春天了,动物们都要出来活动了,小朋友们都见过小蝌蚪吧,现在小蝌蚪长大了,它们要去寻找自己的妈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蝌蚪是如何找到自己的妈妈的。

2、青蛙妈妈的宝宝是谁呢?(小蝌蚪、青蛙)

3、小蝌蚪长的怎样,大大的脑袋,黑黑的身体,细小的尾巴扭一扭。教师又指着小蝌蚪说,小蝌蚪正在找妈妈。

二、展示图片,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1教师展示图片一,引导幼儿谈谈想想小蝌蚪遇到谁?他们会说些什么龙虾公公是怎么回答它们的?

2图二,小蝌蚪又游啊游啊,遇到了谁?大螃蟹又是怎么回答它们的呢?

3图三,之后小蝌蚪继续找妈妈,它们是不是找到妈妈了呢?原来是大乌龟,大乌龟又是怎么说的呢?

4图四,最后,小蝌蚪们找没找到妈妈?它们的妈妈到底是谁?

三、完故事后教师提问教师设

1、小蝌蚪为了找妈妈,向谁去打听?

2、小蝌蚪看到龙虾公公、大螃蟹、大乌龟是怎么询问?故事中的小蝌蚪和妈妈们的对话时都使用了哪些礼貌用语?这有什么好处?

3、小蝌蚪找不到妈妈心情是怎么样的?你如果找不到妈妈会怎么做?

4、最后小蝌蚪在哪儿找到了妈妈?你能说说它们的妈妈是什么样儿的?有什么本领。

5、完整的再听一遍故事。

四、让我们一起动手画画小蝌蚪

1、在老师画好的图片上,添画一些小蝌蚪,使画面更完整。

2、评价幼儿作品,鼓励添画添的好的宝宝。

3、最后,青蛙妈妈来了,带着蝌蚪宝宝们一起去田里捉害虫去了。

二年级教案下载篇10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黑板上画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2、老师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放PPT)让学生看图,这几个图形里都有角,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看,这就是角。

放有关学校的情景图的幻灯片让学生找角。学生一一做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我们现在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角呢?同学们找找看,(请学生来指一指。)学生回答:课桌的角、课本的角、门和窗的角等等。

4、师:同学们找了那么多角,那么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放PPT)边放边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再放一遍,老师说顶点,边,边。然后板书:顶点、边、边。

5、师: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角,也知道角的各个部分,那么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同学们看大屏幕(放PPT),同学们看懂了吗?画角时,要先定顶点再画两条边。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

6、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7、师: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8、比较角的大小,放两个同样大小的角,但是边不一样长,提问学生,哪个角大,同学可能要说,边长的那个角大(放幻灯片),老师问学生是不是边越长角就越大哪?同学们看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它开口的大小有关。

9、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10、折角: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纸折几个角,同桌比较一下大小。再用一张圆形纸折,看学生能否折出角,老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二年级教案下载篇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42页例9、例10和“练一练’’,第45页练习七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准备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2.引入新课。

谈话:根据上面我们看到的,如果一个长度是原来边长的因数,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现在就利用这样的认识,学习与因数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认识新知识,学会新方法。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结合交流进行演示,引导观察用正方形纸片铺的结果,理解边长6是长方形两边12和18的因数,能正好铺满;(板书:12÷6=2 18÷6=3)边长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就不能正好铺满。(板书:12÷4=3 18÷4=4......2)

(2)启发: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正好铺满?你是怎样想的? 你发现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符合什么条件,就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

(3)引导:现在你发现,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指出:大家发现,1、2、3、6这几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数,我们称它们是1 2和18的公因数。(板书)

追问:4是1 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不是?

2.求公因数。

(1)出示问题。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那如果已知两个数,你能不能找出它们所有的公因数呢?接着看一个问题。

出示例10,让学生明确要找出8和1 2的所有公因数,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

(2)探索方法。

引导:先想想怎样的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再想怎样可以找到8和12的公因数。和同桌商量商量,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并找出最大的一个。

学生思考、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找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的?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书过程)

① 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②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里找1 2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提问:为什么可以这样找8和12的公因数?

③先找1 2的因数,再从1 2的因数里找8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追问:这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小结

3.用集合图表示公因数。

出示两个圈:8的因数 12的因数(图略) 让学生分别说出8和12的因数,教师板书。

引导:如果要在图里既看出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又能把公有的因数写在共同的部分,这两个圈怎样合并到一起比较合适?小组里讨论讨论。

4.回顾内容。

提问:回顾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内容?(板书课题) 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3.做练习七第1题。

学生练习,指名板演。检查板演过程,说明最大公因数;有错订正。

4.做练习七第2题。 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提问:能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吗?

四、小结收获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体会?<

二年级教案下载篇12

教学内容

《分糖果》是北师版教材二年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第3课,教材36-3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大数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

教学难点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在实践和交流中,培养优化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准备小棒(每人20根),圆片(每人5个)

教师准备

分糖果挂图,分糖果记录表(4~5张),分小棒记录棒表格(每组1张),豆子(同桌1袋),黑色彩笔,磁扣若干。

教学流程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师:星期天,几位小朋友到乐乐家做客,乐乐拿出了一些糖果与大家分享。可是遇到难题了,他们不知怎么分了,怎么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生:愿意。

内容。教材二年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

师:这节课我们和乐乐一起分糖果。(板书课题:分糖果)

师:我们一起去看看当时的情景。(板贴主题图)

师: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了图中还有20块糖果。

生2:我来补充,图上有5个小朋友。

师:根据这两个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我提的问题是“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师:这正是乐乐遇到的难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问题)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活动前想一想

师:你想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生1:分一分就知道了。

生2:没有糖果怎么分?

生3:用我们手中的圆片、小棒等代替糖果分一分。

师:我们就用5个圆片代替5个小朋友,用20根小棒代替20块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然后,动手分一分吧。

2.活动中分一分。

学生独立分一分,教师走入其中,帮助操作有困难的孩子,了解到学生有的四次分完,也有的两次分完,还有的一次分完。与个别学生简单交流,先分完的孩子相互说一说分的过程。

3.记录活动过程。

(1)示范记录。

请一名多次分完的学生到前面做好展示准备。

师:为了更清楚地呈现分的过程,我们可以记录在表格上。(出示表格)

师:怎么填呢?

生1:第一行表示的是5个小朋友,第一列表示的是分的次数,中间应该填每次每个小朋友分到的小棒根数。

师:现在让这名同学再摆一摆,我们一起帮他来记录好吗?

学生在展台上边操作边介绍分的过程:我是先给每个小朋友1根,第二次又给每个小朋友2根,这样分了四次,正好分完,每个小朋友就分到了4根。

师:现在通过观察这个表格,你能了解这名同学分的过程和结果了吗?

生1:用表格记录更简便了。

生2:是的,表格比图看得更清楚了。

(2)学生进行记录。

师:那其他同学想不想把自己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呢?

学生把自己分的过程记录到书上36页右下的表格中。

教师巡视,个别帮助,关注不同方法的学生是否是在记录自己分的过程,为下面的多种方法交流做好准备。适时,请不同方法的学生到板前填表。

(分法一(刚才示范记录的方法),分法二,每次分2个,两次分完;分法三,第一次每人分3个,第二次每人分一个;分法四:每人分4个,一次分完。)

4、活动后交流比较。

师:请观察这些分法,谁愿意介绍一下?

生1:我是这样分的,每次给每个小朋友1根,这样四次分完,每人最后分到了4根。

生2:我是每人每次两根,两次分完,最后每人分到4根。

生3:我是先每人分三根,分掉了12根,还剩下4根,再每人一根,两次分完,结果是每人分4根。

生4:我给每个小朋友分4根小棒,正好一次分完了,所以每个小朋友分到了4根。

师:你一次分完了,真快!你是怎么一下想到每个小朋友分4根小棒的,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1:我是用乘法口诀“四五二十”来算出来,每人五根,四个人正好二十根,所以,我直接给每个小朋友4根小棒,正好一次分完。

师:还有和他分法一样的同学,请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

师:请一名学生说一说他的分法。

生2:我也是用乘法口诀算出每人分五根,所以也是一次正好分完。

师:你们真是会思考的孩子,发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看来平均分可以用乘法口诀来帮忙呢。

师:咱们来回顾一下,把20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有的是一个一个分的,有的是两个两个分的,有的是四个四个分的。不管怎么分,我们都是把20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4颗糖。当然方法不同,可能分的时候有一次分完的,有多次分完的,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生1:我喜欢第3种,一次分完,简便。

生2:我喜欢第二种,一根一根分,不用算就能分,而且还能把格子都填满。

生3:这个表格是用来记录过程的,怎么分的就怎么记,不一定要填满的呀!

生4:第二种太麻烦了,我也喜欢第3种,用口诀帮助分,多快呀!

……

师:那好,你能用你所喜欢的办法,再分一次数目更大些的东西吗?

三、拓展活动,巩固提升

1.提出问题,说一说怎么分。

师:(出示50根小棒)要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怎么分呢?

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分法。

2.小组活动。

师:那你们能边分边记录分的过程吗?谁来记录呢?

生:我们小组分工吧!

引导学生分工(操作员、记录员、检查员和汇报员),学生小组进行分工,共同选择一个分法后开始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参与小组活动,个别指导和协助。

3.交流反思。

学生出现了四、五种不同的分法,(分法一:第一次和第二次每人各5根,第三次每人2根,三次分完;分法二:第一次每人10根,第二次和第三次每人各分1个,三次分完;分法三:第一次每人分10个,第二次每人分2个,两次分完;分法四:每人分12个,一次分完。)

教师将这些分法按分的次数的多少倒序呈现,请各小组代表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

组1:我们小组是先每人分5根,四五二十,分掉了20根,再每人分5根,又分掉了20根,还剩下10根,接着每人分2根,又分掉了8根。这样一共分掉了48根,还剩2根。结果是每个小朋友分到12根,还剩2根。

组2:他们小组第一次每人分5根,还不如第一次每人分10根呢。这样分掉了40根,还剩10根,再每人1根1根地分,共分三次,分掉了48根,还剩2根。结果是每个小朋友分到12根,还剩2根。

组3:那第一次分10根,剩下10根后,每人就分2根呗。二四得八,还剩2根。两次就分完了,不是更快吗?我们小组就是这样分的,结果是每个小朋友分到12根,还剩2根。

组4:我们小组先想每人分10根,可是一算,能分掉40根,还有剩余。就想到每人再多分一些,这们试下去,每人分12根时,只剩2根。结果是每个小朋友分到12根,还剩2根。

组3:那不也是先想到分10根,然后又分的2根吗?

组4:对呀!我们就想第一次多分些,剩下的少,接下来不是好分吗。

组1:是呀,你们几个小组都是先分的10根,这样便于口算。每人分10根,4个10就是40,还剩10根。我们原来的分法太慢了。

师问组1:如果让你们重新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你们会怎么分?

组1:我们想第一次分10根,这样分两次就能分完。

师:你们能虚心学习别人的好方法,并及时反思,调整自己的方法,多么难得的学习态度呀!

师疑惑:可是你们都剩下2根,怎么不分了?

生1:再分就不一样多了,就不是平均分了。

生2:剩下的根数不够4根了,当然不能再分了。

师:我们还有一个小组是6个人的,请你们说一说分的过程。

组5:我们是先每人分10根,发现不够分。于是,每人分9根,还是不够分。直到每人分8根时,分掉48根,剩余2根。结果是每个小朋友分到8根,还剩2根。

组5:我觉得这个小组分得很好,先用10试试,不行再改。虽然人多,分的也很快!

师小结:看来,无论分的数目小还是数目大,我们都可以把它们平均分成几份。在平均分的时候,可能正好分完,也可能有剩下的,有剩下的时候,我们要注意还能不能继续分下去。例如我们可以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我们可以把50平均分成4份,每份12还剩2个。平均分时可以用乘法口诀来帮助我们分得快一些;也可以根据总数和份数各是多少,第一次尽可能地多分一些,使剩下的少一些,这样分的次数会变少。

四、数学游戏,活动延续

师:进行了两个活动,同学们有些累了吧?下面我们来玩个游戏怎么样?

1、明确游戏规则。

师:想玩游戏,要先知道游戏规则。请同学们自读书上37页的游戏规则。(生自读书。)

师:读懂了吗?谁愿意和老师来进行这个游戏?

指一名生出来,师让生先抓。

生1:我抓了6粒,能平均分成3份,所以我得了3分。

生2:得5分,因为6粒不但可以平均分成3份,得3分,还可以平均分成2份,得2分。一共得5分。

师:原来她得了5分呀!那我可要多抓一些豆子,追上她。

师抓豆子,不小心掉地上一粒。捡起来,一数共是23粒。

师:我得了几分?

学生随即都笑了:既不能平均分成2份,也不能平均分成3份,所以老师得0分。

师:看来,多抓不一定得分就多,关键看能不能平均分成2份或3份。同学们的手小,不要抓得太多,以免掉到地上去。

2、学生同桌游戏。

学生游戏。教师参与活动中,指导、帮助进行。

活动中,一生告状:我同桌数着抓。

师:你为什么要先数一数呢?

生:我想抓6粒,或者是双数的,这样一定能平均分。

师:你肯动脑筋,发现了快速致胜的窍门。不过,还是要按游戏规则进行,“抓一把”,要随意去抓。

游戏后请一组生进行汇报。

师:这个数学游戏有趣吗?还想玩吗?课后可以和家长、同学继续进行。

五、总结收获,课后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进行了许多分一分的活动,都是怎样分的?从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生1:这些活动都是在平均分,而且我知道了平均分物品时,有时能正好分完,有时还会有剩余的,不能再分了。

生2: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帮助快速地完成分一分的任务。

……

师:这正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大数目的平均分(板书副标题)。

师:你在哪方面觉得有困难?

生:在数目比较多时,太麻烦,易出错。

师:那你建议老师今天布置什么作业呢?

生1:回去找大数目的物体分一分,还要做记录。

生3:再背乘法口诀,乘法口诀太有用了。

……

师:那好,今天的作业就是:1、课后找一些大数目的物体分一分,利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下节课上交流。2、回去后和家长继续玩分豆子的游戏,可以自定游戏规则。

二年级教案下载篇13

学习内容:教科书p40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直角的特点,并能从生活中找到直角。

2、通过探索、尝试掌握直角的画法。

3、培养学生的教学猜测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直角

难点:画直角

学习准备:直角三角形、活动角、一些纸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谁能来说一说角。拿出昨天我们制作的活动角。一个完整的角有几部分组成?同桌互相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在拉活动角中我们的能着到一个特殊的角,它不大也不小。现在老师来用活动角来比划比划,你们来看看。

你能拉个和老师这个活动角一样大的角嘛?

有点难是吗,其实用任意形状的纸片我们都能制作出这样一个角。对了,它的名字叫直角。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做直角

跟着老师一起来做一个直角。拿出一张纸,任意折一折。再沿着折痕对折。看,这两条边所夹的角就是直角。

用手摸一摸,感觉直角的大小。和同桌说说你的感受。

你觉得直角是什么样的,和大家说一说。(汇报)

2、找直角

其实直角就藏在我们的周围,很多地方都能找到它。现在请同学们在教室里找一找。并和小组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汇报:

如果学生出现课桌是直角,请学生具体说明,请他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整。

学生回答时请其余学生进行互评。在评价中巩固直角的概念。

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直角,但由于它的实际用途,象课桌,为了防止小朋友们碰伤并把课桌磨成圆角,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们像直角。

3、判断

老师也找来了一些直角,小朋友们帮老师判断哪些是真正的直角?

为什么?

4、画直角

小朋友都认识了直角,现在我们要来画一个直角,你有什么好办法?怎样才能使我们的直角画得标准?引导学生寻找合适的工具。

s:我可以沿着直角的边画直角

t:那你用什么画呢?你真聪明。很多工程师和你有同样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先看老师来画一画,先画一条直直的线。把三角板直角中的一边和它重合,倚着另一条边再画一条线,你看。这就是我画的直角。你也来试一试。

比一比,谁画的直角最标准。

学生试画,教师巡视指导。展台展示个别作品,请学生判断。再说注意点。

延伸问题:老师在黑板上的直角比你画的直角要大,对嘛?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角王国中的特殊的朋友,它的名字叫?你能来介绍你这位朋友吗?现在如果老师想让你们用活动角再来摆一个直角,你有什么方法?

四、作业:寻找身边的直角。

二年级教案下载篇14

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古诗两首》中的《咏柳》。

教材分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到美,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的构建

语文教学首先是人文教育。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之瑰宝,如何顺应新课程理念,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习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审美情趣呢,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唱唱,演演,画画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1初读,文通字顺。即一看见诗后,要求学生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读的通畅,既是学生的兴趣所致,也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2再读,领悟诗意。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插图读动诗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一定能全读懂诗中每词每句的含义,可通过小组或全班交流诗句的含义。当然,在最疑惑时还需老师精当的点拨。

3读,体会感情。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之而入情”,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再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到诗中情感,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春的意境,加强感知,形成表象,此外,我会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提高。

4读,熟读成诵。在悟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的读,以达到成颂的目的。

5读,唱唱,画画,演演。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让诗丰富的内涵再现,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理解。

下面,我着重谈谈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感知美

课前我以一首《春天在哪里》为引子,并播放几幅春景图,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入正题:今天我们就带着愉快的心情来学习一首春天的诗。接着出示春柳图,使学生初步感知柳树的美,再进行过渡:柳树真美呀连诗人贺知章也被柳树的没陶醉了,所以写下了这首赞美春天的诗,(出示诗)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读通畅,对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地方作个记号,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既扫清了生字词的障碍,又为深入理解诗奠定基础。

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通过初读课文后,我会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有的可能会说柳树真美,我会趁热打铁问:你认为最美德地方是什么,有的会说树很高,有的会说叶很绿,我会顺势引导这柳树的确很美惹人喜爱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学生一定会说赞美的语气,这时,我让学生齐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它的美。

质疑问难,交流朗读——品味美

在读的过程中,学生一定对一些词句还有不理解的地方,诗中三个比喻句的理解可能还不透彻,我会逐一出示课件,让学生体会用碧玉来比喻柳树新长出来来的嫩叶写出柳树颜色碧绿生机勃勃。用绿丝绦来比喻柳条写出了柳条随风飘拂轻柔美丽的特点。用剪刀来比喻二月春风的精妙之处。接着我会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配乐诗朗诵,想象一下这首诗的意境再让学模仿练读,更好的体会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想象意境熟读成颂——欣赏美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诗人也来吟颂一下这首诗呢,接着,我会放上音乐,让学生大胆的去表现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大声的朗读出来。

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乘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我会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可以画可以演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形象画面,再现诗中意境,得到真正的理解。

总之,这一节课我以读为本,以读促思重在感悟为教学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习方法,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陶冶了情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从朗读课文中感受到阅读的兴趣。

二年级教案下载篇15

1、认识时间

(1)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走得快的,较长的是分针;走得慢的,较短的是时针;

(2)钟面上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1个大格有5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大格是5分钟。

(3)时针走1大格分针要走一圈,所以1时=60分;

(4)半小时=30分,一刻钟=15分钟

(5)时间的读与写:如3:30,可以读作3时30分,也可以读作3点半;8时零5分应写作8:05。

2、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要按着时间的先后顺序安排事件,时间上不能重复。

(2)问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先要读出现在是几时,再推算过几分钟后是几时几分。

(3)时针和分针能形成直角的时刻是3时和9时。

二年级教案下载篇16

教学目标

一、通过欣赏乐曲《捉迷藏》,感受体验乐曲生动活泼的情绪,并能随乐曲即兴创编动作进行扮演。

二、听唱法学习歌曲《躲猫猫》,通过录音与教师的范唱,同学能够通过默唱记住歌词,准确歌中一字多音处。

三、通过编创游戏《躲猫猫》,引导同学接触小数民族音乐游戏,拓宽同学音乐视野。

重点、难点

1、欣赏乐曲《捉迷藏》

2、学唱歌曲《躲猫猫》

3、游戏扮演《躲猫猫》

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无规范动作要求,但要引导同学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扮演和唱。

二、新课学习

1、谈话、结合生活,引导同学谈谈“捉迷藏”的心情与方法。

2、欣赏钢琴曲《捉迷藏》。

(1)初听,启发同学边听边进行音乐想象;想象“捉迷藏”的经过与“捉”、“藏”两者的心情并能说出演奏乐器是“钢琴”。

(2)复听,鼓励学自身创编动作(不限动作)进行体验。

3、录音范唱歌曲《躲猫猫》后教师简明扼要地介绍歌曲的内容、少数民族、苗族,和“躲猫猫”即“捉迷藏”。

4、教师范唱,让同学轻声随唱默记歌曲。再用琴伴奏,在最短时间内让同学学会歌曲。

5、游戏、师生一起商量后进行游戏。要求、游戏进行时参与或不参与者都必需唱歌伴奏。

三、课堂小结

二年级教案下载篇17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例子,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使学生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3.通过探究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类推迁移、联想转化等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

【学情分析】

我所抽班级学生有73人。这班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使用北大(版)教材,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对于列出小数乘法算式以及得出结果,学生不会有任何困难,关键在于学生能否联想到整数乘法的意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出小数乘法的意义。所以针对这一点,我打算利用小数加法的复习题,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运用类推、迁移的方法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小数的意义:0.2 0.05 (学生口答)

2、小数加法:0.6+0.6 0.8+0.8 0.2+0.2+0.2 0.4+0.4+0.4 0.1+0.1+0.1+0.1+0.1

(1)学生口算

(2)你发现了什么?(都是求相同加数的和)

(3)你有什么想法?(可以用乘法计算)

3、揭示新课:

(1)0.2+0.2+0.2,用乘法怎样表示?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这样想的?0.2×3表示什么意思?

(2)0.6+0.6,用乘法可以怎样写?0.6×2表示什么意思?

(3)剩下的几道怎样用乘法表示?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这些乘法算式与我们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是小数乘法)

4、归纳意义:

小数乘整数表示什么呢?

二.探究算法

1、请大家想办法算出0.2×3的积。

(1)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

(2)同桌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

A.连加法:0.2+0.2+0.2=0.6

b.联想、转化:0.2元=2角 2角×3=6角=0.6元

c.画图法: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要画3个0.2?

d.推算:因为2×3=6,所以0.2×3=0.6

e.还有不同的吗?(略)

2、小结:只要适合自己,就是的!

三.巩固拓展

1、填一填

0.8+0.8+0.8=( )×( )=( )

0.3+0.3+0.3+0.3+0.3=( )×( )=( )

0.1+0.1+0.1+0.1+0.1+...=( )×( )=( )(10个0.1)

1.2×2=( )+( )=( )

( )×( )=( )+( )+( )+( )+( )(可以怎样填?你发现了什么?)

2、算一算

2×0.4 0.3×0 3×1.1 9×0.8 0.6×4 5×0.2 0.7×1

3、文具店里的数学问题:

(1)买4块橡皮多少元?

(2)买3支铅笔多少元?

(3)买2把尺子多少元?

(4)任选一种文具,你还能提出一步计算的乘法问题吗?

四.阅读质疑

(1)阅读教材38~39,把书中内容补充完整。

(2)还有不懂的问题吗?

五.全课小结:你有哪些收获?

二年级教案下载篇18

教学目标:

1、认识“盒、聊”等10个生字,会写“彩、梦”等10个新字。会写“彩色、脚尖、森林、雪松、歌声、苹果、精灵、季节”等词语。

2、了解各种各样的梦,体验梦的多彩之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梦境

1、师:小朋友们好,你们昨晚睡得好吗?有没有做梦?谁来讲讲你的梦?

2、学生讲自己做的梦。

3、师:我昨晚想着今天要给孩子们上课,也兴奋得睡不着,感觉自己也做了一个奇妙的梦。我梦到自己仿佛有了魔力,我用脚尖轻轻一滑,大片的草坪绿了,到处的野花都红了,天空也蓝了,蓝得可爱,蓝得透明。在葱郁的森林里,雪松们手拉着手唱着歌、跳着舞。在一座小屋的烟囱上,结出了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般的太阳。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师:你们觉得老师的梦怎么样?

生:神奇、甜美。

师:看来大家都做过梦,今天我们也要学学《彩色的梦》。

4、揭示课题《彩色的梦》。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完成以下要求:

(1)借助拼音将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有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一认,实在不认识的请圈出来。

(3)找出文中的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4)说说课文中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彩色的梦?

2、检查学生的初读情况。

(1)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班读一个小节,看看哪个小组读得。

(2)认生字。同桌互相认生字,看谁还有不认识的生字,同桌教教他。

(3)强调存在困难的生字。A后鼻音:坪、囱、精、叮、咛B边音:聊

(4)将生字的拼音帽子去掉,再开火车读一读。

(5)将生字宝宝藏到词语中读一读。

铅笔盒烟囱森林聊天精灵雪松草坪

叮咛歌声葱郁彩色苹果拉手脚尖季节

(6)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联系上下文思考。

葱郁:森林里的雪松长得很好,很茂盛。

叮咛:本文指紫葡萄叮嘱、交待。

3、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彩色的梦?

(1)学生再读课文。

(2)请学生概括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彩色的梦。

(3)师小结。课文主要讲了我用画笔描绘了一个彩色的梦。

三、指导书写

1、学生自由观察10个要求书写的生字,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

2、同学们互相提醒。

3、老师指导容易出错的生字。

(1)彩字的左上面的部分的写法。

(2)蓝字的上中下部分。

(3)森字三个不同的木字的写法。

(4)“般”字与“船”字的区别。

(5)“灵”字的“彐”部分没有出头。

4、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5、学生书写生字。

四、作业

1、书写生字。

2、朗读童谣,读熟悉,读流利。

二年级教案下载篇19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知道1吨是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化聚。

2,培养学生对物体质量估计的能力,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相应的问题。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场景)水果贸易市场,一箱箱,一袋袋水果, 一个苹果重200( )

一箱苹果重15( ) (分别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辆装满苹果的大卡车)请学生估计这一车的苹果的重量

(如:3吨)

2,请学生说说对"吨"的认识(同时揭示课题:"吨的认识")

(二),在实践体验中认识"吨"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请同学们找出教室中有没有可以用"吨"作单位的物体

(如:桌,椅,电视机,书本等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 )

(2)那么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

(请同学举例)

(3)媒体展示:大象,汽车(轮船)的载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2,认识吨

(1) 请出4个同学站在一起,让学生说说他们的重量。

A,4个三年级学生的重量大约是多少千克 (约100千克)

B,8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C,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2)为了简便计量1000千克规定为1吨

联系班中40个同学,想象一吨的重量。

(3)媒体展示:看一看,算一算

A,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大米的重量是1吨

B,100块砖的重量是200千克,多少块的重量约是1吨

(4)想一想,填一填(小组合作)

一箱苹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哑铃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1头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个( )的重量是1吨。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要用到"吨"作单位

(6)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

A:卡车载重4( )

B:小明体重35( )

C:一块橡皮的重量是8( )

D:浙江举重运动员,在二十七届奥运会上以挺举207.5( )的成绩再一次获得冠军,为国争光。(请学生联想他能挺起几个学生,几个占旭刚就可以挺起一吨)

一座桥的载重量是10( )(再请学生说说什么是"一座桥的载重量")

(三):吨和千克的化聚。

1,请同学试一试例3.

(1)5吨=( )千克 (2)2450千克=( )吨( )千克

填好后分别指明学生说说怎样想的

2,试一试

8000千克=( )吨 6吨20千克=( )千克

(四),课堂小结

学过的重量单位有那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五),练习

1,填空

4000千克=( )吨 3吨=( )千克

2吨600千克=( )千克

4200千克=( )吨( )千克

7吨38千克=( )千克

2,①一头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吨

②一辆卡车能装4吨500千克大米,合多少千克

③一个鸵鸟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多少克

二年级教案下载篇20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力度、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继续探索贴合新课程理念的小学数学自如化教学方式和自主化学习方式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_,深刻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狠抓落实,大力推进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5班共有48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必须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可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进取;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语";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所以,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一样的学生得到不一样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资料

本学期教材资料包括下头一些资料: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和减法(二),角的认识,表内乘法(一),观察物体(一),表内乘法(二),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搭配(一)和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明白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构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明白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确定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3、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

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4、明白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能辨认从不一样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应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

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经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本事,初步构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能够有不一样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忙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

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忙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

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经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四、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此刻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资料,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当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本事和逻辑思维本事.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本事和解答应用题的本事,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要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资料的理解.

6、要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本事.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简便,觉得扎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培养优等生,转化后进生措施

我班后进生构成的很大的原因,就是学习习惯差,毅力缺乏,信心不足.他们不能把握学习语言课程的要点,常常不完成听说读写的任务,怕苦畏难,不肯去做认真理解的细致工作,久而久之,他们独立思考的本事下降了,敏锐理解新授知识的本事丧失了,他们不差也变得差了.要转变他们,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应以精彩的语言引发话题,及时点拨,准确评价,创设出和谐融洽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使后进生畅所欲言、主动表达出自我的见解.

2、在日常生活中,应当常常向取得提高的学生竖起大拇指;有时给表现好的同学奖励一本本子;还有时投给学生一缕赞许的目光,伸手亲切地摸摸学生的头,拍拍他的肩膀……

3、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的抽象学科,教师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加强直观教学能够吸引后进生的注意力,经过直观教学,能够帮忙学生理解概念、性质.

4、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难易适中,

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督促他们认真完成作业.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提高的后进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教师要异常注意克服急躁冒进情绪,如对后进生加大、加重作业量的做法.对待后进生,要放低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谆谆诱导,从起点开始,耐心地给予辅导,让他们一点一滴逐步提高.

培养优等生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创设竞争的氛围,如优等生他们之间的竞争,挑战难题的竞争等,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进取活跃的状态.

2、为他们制定更高层次的目标,在完成一个个既定的目标的过程中,感受到自我的价值,以及增强对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3、鼓励他们尽量用多种方法,多种思路解决数学问题,尽量想一想与众不一样的方法,提高发散思维本事,促进智力发展.

4、教育他们多帮忙需要帮忙的其余同学,在帮忙人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培养进取的人生态度.

六、全册课时安排(约60课时)

(一)、长度单位(4课时左右)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二)(13课时左右)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我长高了……1课时左右

(三)、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左右)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左右)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复习和整理……1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4课时左右)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左右)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量一量,比一比……1课时左右

(七)、认识时间(2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左右)

七、教学进度

1周

8月31日学生缴费、始业教育

2周

9月1日—5日长度单位

3周

9月8日—12日两位数加两位数

4周

9月15日—19日两位数减两位数

5周

9月22日—26日整理和复习

6周

9月29—10月3日国庆放假

7周

10月6日—10月10日角的初步认识

8周

10月13日—10月17日乘法的初步认识5的乘法口诀

9周

10月20日—10月24日2、3、4的乘法口诀

10周

10月27日—10月31日6的乘法口诀

11周

11月3日—11月7日整理和复习

12周

1月10日—11月14日观察物体

13周

11月17日—11月21日7的法口诀

14周

11月24日—11月28日8的乘法口诀

15周

12月1日—12月5日9的乘法口诀

16周

12月8——12月12日整理和复习看一看摆一摆

17周

12月15日—12月19日认识时间

18周

12月22日—12月26日数学广角搭配

19周

12月29日—1月2日单元复习

20周

1月5日—1月9日单元复习

21周

1月12日—1月16日复习考试

18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