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二年级教案 >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

时间: 新华 二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养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认真的办事习惯,同时可以使备课更加充分,上课有条不紊。小编给大家分享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参考,方便大家参考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怎么写。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1

教学内容:

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2

知识与技能:

1.认真观察图画,说出图意,提出相关的乘法问题,并应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继续学习、体会从上面、侧面、正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不同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不同形状。

过程与方法:

1.认真观察图画,能够提出相关的问题

2.让学生提出生活实际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应用乘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3.培养小组合作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国庆节期间,你们有的外出旅游,有的在本市游玩,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让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国庆节,不仅我们市,全国上下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节日广场”,再次感受一下节日的喜悦。(板书课题:节日广场)

二、探索学习

(一)广场上

1、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节日广场”图,你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并体会祖国的美好)

2、师:同学们看到了祖国富强、人民欢庆的景象,那你能根据看到的景象提出乘法问题吗?请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3、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思考,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

4、集体交流。

各小组同学派代表,将本小组问题提出,指名由某位同学或某个小组同学回答。

(先让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里说给其他同学听,让学生讨论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用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验证,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思维会更有深度。并使学生看到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计算“相同加数的和”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二)瞻仰烈士纪念碑。

1、师:同学们,在节日中,少先队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敬上队礼,他们会对烈士说什么呢?

(指名学生说)

2、师: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烈士用鲜血、生命换来的。我们不能忘记烈士,更不能辜负烈士的热血,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

(及时利用教材提供的场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对他们进行学习兴趣、自信心等方面的培养,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

3、连一连。师:请问下面三幅图(课本31页)各是谁看到的?连一连,说一说每一幅图是从纪念碑哪个面看到的'。

(观察图画,发挥想像力,独立思考,动手连)

4、全班交流

三、实践与应用

师:今天走进节日广场,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还发现了许多数学知识,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你还能发现哪些乘法问题?

(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及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尽可能以学生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内容作为数学学习的题材,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有趣,而且能够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四、总结,下课。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第3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进一步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进一步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对时间有更深的认识。

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练习课中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引入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钟表)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认识时间》。

二、复习几时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习“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做一做

(1)老师拨时刻(7:45、10:50、11:15、1:35),学生在纸上写一写,说一说。

(2)老师说时刻(3:45、1:25、4:05、6:55),学生拨钟面。

强调: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

四、复习经过的时间

(1)4时再过5分是()。(2)10时30分再过10分是()。

(3)8时45分再过5分是()。(4)5时56分再过()分是6时。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01页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2题。

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六、总结提升

这节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4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42÷7=       81÷9=      32÷4 =     7×9 =        25÷5=

55+36=      72÷8 =     8×5=       100-19 =     21÷6=

4÷4=        18÷3=      5×9 =      16÷2  =      59÷7=

13+24-10 =    9÷3+3  =   7×8-8 =    4×5+10 =    65-27-12=

二、想一想、填一填。

1、桌子上摆着3盘苹果,每盘放2个,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加法算式是

(      )这是(  )个(  )相加,乘法算式(  )×(  )或(  )×(  )

2、想一想、在一个位置上观察一个长方体的电视机纸箱,你最多能看到(  )个面。

3、1分=(  )秒   80分=1时( )秒   60分=( )时   1时40分=( )秒 

4、公共汽车上有41人,到公园站前门上来5人,后门下去17人,现在车上共有(  )人。

5、当你面向北时,后面是南,左面是(  ),右面是(  )。

6、有15架飞机,每3架飞机编成一组,可以编成(  )组。如果每4架飞机编成一组,可以编成(  )组,还剩(  )架。

7、长绳的长度是短绳的(  )倍,如果长绳长27米,那么短绳的长度是(  )米。

8、钟面上有(  )个大格,(  )个小格,时针走一个大格是(  )时,分针走一个大格是(  )分。                     

9、盒子里有7个红球,2个黄球,任意摸出一个,摸到(  )球的可能性更大些。

三、判断题。 

1、时针走一个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圈。                            (  )

2、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东、右西绘制的。                         (  )

3、从9: 00到11: 00,经过了3个小时。                           (  )

4、电梯每秒上升5米,9秒上升35米。                             (  )

5、计算8×9和9×8这两个算式时,所用乘法口诀相同。              (  )

6、下午2时也就是14时,晚上7时也就是20时。                     (  )

四、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1、2连续加2,得出18,需要加(  )次。

A、8次   B、9次   C、10次   D、7次

2、杨树有8棵,柳树的棵树是杨树的6倍,柳树有几棵?列式正确的是(  )

A、6×8=48棵   B、6+8=14棵   C、48÷6=8棵   D、48÷8=6棵

3、凉亭在花坛的(  )面,花坛在人工湖的(  )面。

A、东面   B、西面   C、南面   D、北面

五、用你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下面的问题。

1、冬冬有45元钱,他想买7本书,如果每本书6元钱,他带的钱够吗?

2、元旦联欢会上,同学们用气球布置班级,气球按红、黄、蓝、白四种颜色的顺序依次排列,请问第15号气球是什么颜色?

3、亮亮和品品进行400米赛跑,亮亮用了1分20秒,品品用了1分35秒,谁跑得快?快多少秒?

你答得怎么样?你的书写好吗?做好检查了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5

学习目标: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的理解。能正确画描述角的特征,画角,加强实际运用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角以及直角的特征

难点:画角和直角

学习准备:尺子

学习过程:

一、说“角”

前两节我们认识了角,还进一步认识了角王国中一个特殊的角,直角。现在我们进行你说我说大家说环节。几天的主人翁是角。

请同桌互说,并指名汇报。

注意点:角的特征,怎样判断角的大小。

二、综合练习

1、判断

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其中哪些是直角。

2、下面是什么图形,他们分别有几个角,有几个直角?

(先是简单图形,再是复合图形)

3、画角

画一个直角。画一个比直角小的角,再画一个比直角大的角。

4、数立方体上的直角。

怎样数能一个不落呢?

三、总结

四、作业:画一画你喜欢的图形,并找一找它由几个角,其中几个是直角?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6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谈话引出课题。

出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提问:你认识这几个图形吗?

指三角形,问:为什么把这个图形叫做三角形?请同学指一指三角形的角。

提问:正方形和长方形有角吗?指出来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红领巾、手绢、三角板等,它们都有角吗?

教师说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题。

二、新课

1、出示课本主题图。

提问:这是一幅什么图?

从校园里你看到了什么?

提问:做操学生伸开的两臂、足球场的边线、三角板的两边、老爷爷拿的剪刀都组成了什么?(角)

提问: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角,你从图上还能看出什么地方有角吗?

2、认识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课件出示实物。

提问:从张开的剪刀,吸管,自来水的水龙头,你能看出哪些地方有角吗?

教师对学生的正确回答作出肯定,并在课件中抽象出角。

(2)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师出示活动角,并把它拉成不同的角。

提问:这里面有角吗?你能说说角有什么特征?(角的各部分名称)

范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由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边组成的。(板书:画角并标出各部分名称)

让学生指出其余两个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告诉学生:指角时,必须从顶点开始向斜线方向指。

(3)教师演示活动角,请同学们观察: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边的长短有没有变化?

小结:角的大小发生变化,边的长短没变,说明角的大小与边长没关系。

(4)折一折。

请同学拿出一张纸,师生共同动手折角,对照自己折的角指出顶点和两条边。鼓励同学你能折出和其他同学不一样的角吗?

可折大小不同的角,再一次证实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5)找一找身边哪些物体表面上有角。

3、学画角。

(1)看书本例2,你知道怎样画角吗?

(2)讨论怎样画角?

教师说明:画角的过程(边说边演示)。

第一步:先点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

第二步:从这个顶点出发画一条直线。(实际上应叫射线)

第三步:再从这个顶点出发,向不同方向再画一条直线。然后标明角的各部分名称。

(3)学生动手画角,画完后标明角的各部分明称。

三、练习

1、P42练习八N1

教师说明:一个角必须有一个顶点和两条射线组成的边,第2图有一条边,另一是弯曲的线;第三幅图两条相连的地方不是一个“点”而是弯曲的线,所以它们不是角。

2、N2

范教师说明:数角时,指角的动作要准确,最好标出角的符号。

3、N3可以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比一比。

4、P43N7先让学生找出各个图形中分别有几个角,教师加以指点提示,注意重叠的角和对着的角。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7

1、指导思想

根据区教研室和学校工作计划的总体安排,以教研室、教导处、教科室的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南,以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升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根本,加大教学研讨力度,坚持科学育人。以各年级备课组为基础,重点以理念更新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载体,扎实有序地开展数学教科研工作,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素质教育。

2、工作重点

1、配合教导处工作,督促常规教学。课前一定做到有计划、有备课、课后有反思、作业布置合理、批改及时、更正到位、认真细致完成好各项常规工作。组内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相互检查和学习。及时反馈总结各种情况并正确做出改进,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2、做好课堂知识提升工作。要不断发现有潜力的学生,提高优秀率。同时要抓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从作业、练习的合理安排和批改反馈等各方面着手,认真落实班级补差情况,有针对性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组织教师全面开展各项教学研讨活动,讲究活动实效性,为提升“质量”服务。继续开展以各年级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活动一个月开展两次,一次以“研讨课”为研究载体的集体备课,采取行政领导蹲点参与集体备课的形式,另一次以“教学困惑问题”为突破口进行研讨交流,全体数学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挥集体智慧,取长补短。以专家工作室为龙头,组织开展各项教研活动,营造浓厚的教研气氛。

4、学生特色活动安排。组织各类有针对性的学生活动,充分体现数学趣味性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规范数学学科知识竞赛及重点知识过关。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做适当调整,制订出各年级竞赛和知识过关的具体内容和具体方案,使操作过程更清晰、更规范,真正提高二年级的教学质量,真正做好培优工作。

分月安排:

九月份:

1、根据教研组计划,制定备课组计划。

2、召开期初备课组工作会议,明确本学期教学重点工作。

3、配合教导处进行教学五认真检查——“备课”。

4、定期开展备课组活动。

5、参加与中学教研共同体主题活动。

6、配合教科室组织开展“太阳雨”教师论坛。

十月份:

1、定期开展备课小组活动。

2、根据教研组要求参加数学学科竞赛活动。

3、配合教科室组织开展“太阳雨”教师论坛。

4、四十周岁以下教师(陈丽)课堂展示。

5、开展推门听课活动。

6、组织二年级数学重点知识过关。

十一月份:

1、二年级期中知识过关。

2、期中检查、工作总结交流。

3、定期开展备课小组活动。

4、配合教科室组织开展“太阳雨”教师论坛。

5、参加区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专题研讨(二)。

十二月份、一月份:

1、定期开展备课小组活动。

2、积极参加校优秀备课组评比。

3、参加教研组校级开课活动。

4、配合教科室组织开展“太阳雨”教师论坛。

5、期末各项工作。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8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角。

教学难点

正确画角。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生准备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看一段录像片,大家高兴吗?

生:高兴。

师: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边看一边想:从录像中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师:同学们,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是什么地方?

生:我们的学校。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录像中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小朋友在做操。

生2:我发现了学校很漂亮,有教室、有操场、有同学……

生3:我发现门上有一些拐角,操场上也有拐角……

生4:我还发现老师拿着的东西(三角板)上也有拐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小组活动:找角)

[评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教学的民主性,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我们组找到了三角板上的角、桌子上的角。

生2:我们组还找到了这张纸(长方形)上的角。

生3:我们组还找到了窗子上的角、电脑上的角。

生4:我们组找到黑板上的角。

生5:我们组还有补充,你看,大屏幕上也有角。(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学生活动)

[评析: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但精彩之处就在于教师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正误,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逐步构建正确的表象。]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生1:是这样的(见右图)。

生2:是这样的(见右图)。

生3:这样才是一个角(见右图)。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见右图)。

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评析: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另一方面,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注意了知识的渗透的孕伏;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由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

(三)小组合作,折角

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

(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师:哪一组还有不同折法?也过来贴上(有不同折法的贴出)。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他们折出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这张纸上有三个角。

生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这张纸上只有一个角,另外两个不是角,因为它的另一条线弯了。

师:同学们都听到了吗?她说得非常好,只要有一条线弯了,这个图形就不是角。

(四)动手操作,做角

师:同学们心灵手巧,折出了这么多形状的角,那你能用这样两根带孔小棒做个角吗?试试看。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9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组合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难点: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排列”。

用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学生汇报:能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是12和21。

(2)引出“组合”。

讨论:如果说把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和会有几种?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因为是求两张卡片的`数字的和,调换位置和都要是3,得数只有一种。

这种不爱位置影响的方式叫“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①同桌进行合作,一人摆卡,一人记录。

②汇报自己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③评议方法。

看哪种方法。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和,这是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的和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比赛方法。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

(2)搭配衣服。

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3)回家乘车付钱。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委愉快,同学们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板书设计

组合

排列:1221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组合:1+2=32+1=3不同:排列要考虑顺序

组合不要考虑顺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10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个部分的名称。

2、培养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情感,并进一步学习与同学合作交流。

3、让学生体会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可以用除法计算,认识除号,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重点:

能根据具体情况,列出除法算式,并且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复习旧知。

1、谈话。

秋高气爽,正是秋游的好时节,今天我们一起到梅花山公园去游玩,好吗?

那我们去售票处买票吧。

今天我们来得可真巧,公园正在搞园庆活动呢,谁来读一读公告栏里的信息?(请学生读一读)

你想免费乘坐观光缆车吗?那还等什么,我们赶快去答题吧!

2、复习题。

(1)8块饼干,每4块放一盘,可以放( )盘。

(2)9只兔子,平均装在3只笼子里,每只笼子装( )只兔。

你想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在桌面上摆学具。)

交流方法: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分法。

3、小结。

刚才我们用学具代替实物来分一分,可以每几个一份来分,也可以按平均分成几份来分一分,不管怎样分,每份分得的个数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谈话:下面我们就一起去乘观光缆车吧,看看我们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

二、结合平均分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除法的含义。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出示例题主体图。

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先请学生说说: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再点击出示: 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 )辆。)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你知道要坐几辆缆车吗?你是怎样想到的?

同桌合作学习,全班交流。(相机出示各种方法,并请学生上台分一分。)

(3)教学除法算式。

a、谈话:6个小朋友,每辆车坐2人,问我们要坐几辆车。这样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计算。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除法。(板书:认识除法)

b、6个小朋友,每辆缆车做2人,要坐3辆,算式可以这样写:6÷2=3

c、“÷”这个符号是除号,写除号时先写一短横,再在上下各点一个点。(请学生书空)

d、6÷2读作:6除以2,连起来读一读6除以2等于3。(请学生跟读)

e、6÷2=3这个除法算式中的“6”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2”和“3”呢?6÷2=3这个除法算式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一说。)

小结:把一些物体几个一份、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几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除号是平均分的意思。

2、完成“试一试”。

(1)谈话:下了缆车,我们一路行来就到了小熊之家。(点击小熊之家)看,训练有素的小熊们正在分苹果呢!

(2)指导学生先看图,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小熊解决问题?(先用学具分一分,或直接在图上圈一圈,再完成填空。)

可以列出怎样的算式?读一读算式,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三、继续教学除法的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谈话:离开小熊之家,我们就要前往儿童游乐场了。(点击儿童游乐场)看,小朋友们在玩什么游戏?

经过三人的团体合作,他们套中了规定的个数,可以获得6枝铅笔作为奖励,你觉得怎么分才最公平?

1、教学例题。

(1)出示:分铅笔情景图(6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 )枝。)

(2)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同桌讨论、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最后把结果写在括号里。

(3)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人,求每人分几枝,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2枝,可以列出除法算式6 ÷3=2。

读一读这个算式并说说6 ÷3=2这个算式在这道题中表示什么意思。

(4)介绍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6 ÷3=2这个除法算式的各部分都有自己特有的名称。请学生阅读书上第37页上的相关内容,看看6叫什么,3和2呢?(阅读完后指名交流)

(5)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读出算式并说出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完成“试一试”。

谈话:我们的下一个目的地是植物园,看看我们又会遇到什么新挑战?

(1)出示小朋友参加劳动的情景图并出示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再与同桌相互交流。

结合图意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3、组织练习,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把复习题的两道题目分别列出2个除法算式。

小结:把一些物体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得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来分,只要是平均分,我们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四、用除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谈话: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实际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游览,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

把一些物体不管是每几个一份得分,还是平均分成几份来分,都是平均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你还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完成数学补充习题与同步探究上的相关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是教学的重点,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剪刀、三角板,三角形纸片、实物钟。

学具准备:硬纸条、图钉、小棒、蜡光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个周末,小明和小红可忙了,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他们在干什么?(做手工)看一看桌面上有哪些物体?

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

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呢,想知道角的样子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三角尺、课本、小闹钟)

师(拿出一张三角尺,指着其中的角):三角尺的这里也是一个角。(课件闪烁)师(拿出课本):书本的这里也是一个角,指着其中的直角

师:三角尺,书本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课件闪角)。

(二)适时抽象、建立表象。

师:这些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

师(用课件隐去物体,剩下三个角):如果我们给这些角脱去外衣,再标上角的标记,就变成了数学上的角,这三个图形都是角。

1、活动:摸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三角板,跟着老师一起来摸摸看。

像老师这样摸一摸,师指导摸:如果用手掌摸角这里(顶点)会有什么感受?尖尖的

师指两条边,这样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另一边呢?直直的

师:数学家们给角的各部分都起了好听的名字,像刚才同学们说的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师板书:

通常我们还在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小弧线作为角的标记。(板画)

师:你能说出上面每个角各部分的名称吗?(师指出,生说)

师生共同小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师!板书:角)

(三)多层练评、内化新知。

1.找角。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认识角了,那么该怎样找角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找到其中的一个角。

师:通常我们在找角时,都要先找到角的顶点,再沿着角的的两边分别指一指,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找出身边物体上的角吗?找出来指给同桌看。

(生找,指名说,学生找出屏幕、桌子上、讲台桌面上的角,还有很多学生举手)

师:凭着我们班同学的聪明.如果你们能继续找下去,肯定能找出非常多的角出来,由于时间关系,你们课后可以继续找……

2.辨角(“想想做做”第l题)。

出示题目,学生明确题意,用手势作出判断,是角的,指出顶点和边,不是的,说说为什么不是,教师课件展示。

3.数角(“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目。

(2)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85页先找出图形中的角。做上标记,然后数一数,填在括号里。

(四)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并且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角有什么特点呢?

1.动手操作。

师:如果给你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你能做出一个角吗?(生做角,师巡视)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大吗?怎么变?(指名一边演示一边说)

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小吗?怎么变?

师小结:我们通过张开两条硬纸条,可以使角变合拢硬纸条可以使角变。

师:通过做这个活动角我们知道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角有大小。(师板书:角有大小)

2.比较(想想做做第3题)。

师:你们的这个发现非常重要!老师这里有三个钟面图,每个钟面上都有一个角,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生判断)

师: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说,夏天常用的纸扇,(出示纸扇图)打开时,纸扇上的角在哪里?顶点呢?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慢慢打开,扇面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出示剪刀图):合拢剪刀时,剪刀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小结:什么情况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来越大,什么情况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来越小?

3.观察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好老师手上的活动角,(把活动角的两条边折短)你们发现这个角有什么变化呢?

生答:角的两条边变短,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角的大小与它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4.(想想做做第4题)

师:现在来看第4题,用两块大小不同的三角尺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呢?生答:两块大小不同的三角尺,他们对应的角一样大。

5.折角(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师: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该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该怎么做?

(3)学生思考——动手折——展示。

三、总结延伸

1.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

2.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比较、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讨论事物组合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简单事物的组合规律。

难点:理解排列和组合的不同。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复习“排列”。

用数字卡片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学生汇报:能摆出两个不同的两位数,是12和21。

(2)引出“组合”。

讨论:如果说把这两张卡片上的数字相加,和会有几种?

学生讨论汇报。

小结:因为是求两张卡片的数字的和,调换位置和都要是3,得数只有一种。

这种不爱位置影响的方式叫“组合”。(板书:组合)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三个数的'组合:5、7、9

出示教材例题2。

有3个数5、7、9,任意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有几种?

①同桌进行合作,一人摆卡,一人记录。

②汇报自己的方法和结果预设。

③评议方法。

看哪种方法。

(2)比较“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老师现在有一个疑问,摆数字卡片时用3个数字可以摆出6个两位数,求和时3个数却只能求出3和,这是怎么回事?

小结:摆数与顺序有关,摆数交换位置,就变成另一个数了,求和与顺序无关,位置换一下求的和还是这两个数,只能算一次。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打乒乓球。

①想一想:每两个人打一场比赛,那么三个人至少要打几场呢?分别是谁与谁比的?

②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课件演示比赛方法。

小结:这个问题其实就是组合。

(2)搭配衣服。

翻开课本第99页,用连线的方式帮他们搭配衣服。(课件演示)

小结:我们只要做到有序搭配,就不会重复,不会遗漏。

(3)回家乘车付钱。

(4)教材9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都委愉快,同学们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好不好?你知道排列和组合的区别吗?

板书设计

组合

排列:1221相同:不重复、不遗漏,有序的思考方法

组合:1+2=32+1=3不同:排列要考虑顺序

组合不要考虑顺序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13

一、教学内容:

54——55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了解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每只猴子平均可以分几个月亮?”

(二)、学习0的除法

问题:把几个月亮平均分?分给几个猴子呢?

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清楚。

列出除法算式:0÷5=0(个)

引导:分给6个猴子呢?0÷6=0(个)

分给7个猴子呢?0÷7=0(个)

得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小练习:0÷3=0÷8=0÷9=6×0=0×8=

(三)、巩固练习

做自主练习1和2

(四)、拓展练习

剪窗花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大部分同学内容能够掌握有关0的除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很熟练,必须多做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14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二年上册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中的第三课《分糖果》。

教材分析:

《分糖果》一课是本单元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是在学生经历小数目的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大数目的平均分,使学生感受到分步进行平均分的过程与分法的多样性。通过这样几个活动,继续积累一定的平均分的经验,为下节课认识除法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过程与能力: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情感与态度: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大数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教学难点: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在实践和交流中,培养优化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选择了以尝试探究为主导,采取因材施教及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性等策略,并应用实物投影,挂图,小棒,圆片,记录表,豆子等教学手段,确定了自主学习、同桌互动和小组合作学习等学习策略。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问题。

创设情境不但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还要促使每个学生得到参与。本课在理解教材意图基础上,创设学生身边的“给小客人分糖果”的情境,学生本能产生互动,从中引出课题,并提出问题“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之上的。在这一环节,我先引导学生想一想怎么解决,使下面的活动为解决问题而进行。根据经验,学生想到用学具代替糖果分一分。带着强烈的兴趣,学生动手操作。为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有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枚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随机示范引领学生在表格上记录分的过程。

学生出现了四、五种不同分法,有多次分的,也有一次分完的,这都在老师的预料之中的。从中,学生体会到了分法的多样性和结果的一致性。对于一次分完的,教师及时追问,是碰巧还是想到了什么好方法,表扬学生发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能应用口诀帮助平均分。接着引导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呢?多数学生都喜欢第3种,也有孩子喜欢多次分完的,教师没有强求孩子,以“那你们能用所喜欢的办法,再分一次数目更大些的东西吗?”引出下一个活动。

三、拓展活动,巩固提升

把50根小棒平均分给组内的小朋友,由于数目更大,又要求通过小组活动完成,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有挑战性的。学生在“分糖果”活动中已积累了一定经验,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组内说一说,共同选择一个分法,引导学生分工后动手分一分。

在有效的合作后,教师将不同的分法按分的次数的多少倒序呈现,让学生在交流中评价哪些分法更简便、更合理。这里重点请第一次每人分10根的小组说一说,体会10根10根地分,便于口算。而且分掉的多,剩下的少,利用后面继续分。

预设之外出现了一次分12根的方法,通过追问,学生发现原来也是先用10试试,再次调整后每人分12根的。最后处理6人小组的,是把10调小后,每人分8根。通过操作和交流,学生获得“试商”初步经验。

接着给学生一个反思、调整的机会。如果重新分一分,想怎么分?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反思,优化了自己的策略。最后,教师不忘追问:还剩下2根,怎么不分了?再次体会平均分也会有剩余,并且余数小于份数。

四、数学游戏,活动延续。

分豆子游戏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兴趣,继续进行平均分活动。自读规则后,师与一生合作,提供示范。学生游戏,兴趣很浓。由于时间关系,预设的改变游戏规则的尝试没有进行,延伸到课后。

五、总结收获,课外延伸。

先让学生谈收获与不足,思维得到梳理。根据学生建议布置作业,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根据教学效果设计作业。

评价分析: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遵循教材编写安排,根据学生实际,组织全体参与,亲身经历,动手操作,这是大家设计此课的共同特点。但是,我的创新之处是更重视学生活动中的思考交流及活动后的评价与反思,重再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方法和策略。真正做到了“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教育中得到不同的发展。”要保证每个活动展开和落实,可能会从时间上略显匆忙。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模板篇15

详细介绍: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并理解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掌握乘、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能用竖式正确计算乘、除法.

3.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竖式的计算方法及各部分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计算结果积、商的对位及除法每步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

直尺、例7挂图、学生用直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表内乘、除法口算:

7385204

72987366

32463796

4342656

2.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用竖式计算,并口述计算过程和应注意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加、减法可以用竖式计算,同样乘、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竖式计算乘、除法.板书课题:乘、除法竖式

2.教学例6.【演示课件竖式】

(1)出示例6横式:59=

(2)教师启发:乘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法的竖式有相同的地方,被乘数与乘数上下对齐数位写,乘号也与加、减法书写位置相同,下面也用直尺画一横线,横线下写积,一定注意相同数位对齐,最后向横式报告计算结果.

(3)学生在练习本上试做,教师巡视.学生可互相讨论.

(4)指名学生到黑板上计算,然后订正.请学生口述书写及计算过程.

①先写被乘数5;

②再写乘数9,注意相同数位对齐;

③在乘数左边空一个字的位置写乘号;

④在乘号和乘数下画一横线,两边稍长一点,要用直尺画;

⑤5乘以9的积是45,写在横线下面,注意把积的十位上的4写在十位的位置上,积的个位5要与9对齐;

⑥在横式等号后面写上积45.

(5)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总结乘法竖式计算的六个步骤,重点强调积的数位的写法,一定要相同数位对齐,其关键是积的个位与被乘数和乘数的个位对齐.

(6)学生修正做错的题.

(7)反馈练习(101页做一做):

①独立完成;

②集体订正:竖式中各部分名称,写积时注意什么?

3.教学例7.【继续演示课件竖式】

(1)出示例7挂图

①引导学生观察挂图,理解题意:把8个苹果按每2个分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②明确属于平均分的第二种分法,用除法计算.列式82=

(2)教学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讲解:除法竖式的写法与加、减、乘法的竖式不一样.哪不一样呢?

①先写,表示是除法计算,被除数写在里,除数写在的左边,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照写.

②8除以2商是4,把4对着被除数8写在的上面.同时注明4是商.教师讲明,每2个是一份,可以分成4份,共分掉了(24=8)8个,就把24的积写在被除数8的下面,表示从原来的8里分掉8个,8-8=0,说明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用0表示,竖式中这样写:在24=8,即分掉的8下面用直尺画一条横线,用被除数8减去24的积8,等于0,写在横线下面,写时注意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指导学生在练习本上逐步写.

板书:

③引导学生总结写除法竖式的步骤,重点总结商的对位及商和除数乘积的写法.

4.教学例8.【继续演示课件竖式】

(1)出示例8:,这个算式表示直接让我们求商.

(2)被除数是63,除数9,商应是几?(7),商应写在什么置?因为(7)是7个1,所以要把7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

(3)下一步该怎样计算?把9和7的乘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

最后一步怎样算?用减法,63-63=0,画横线,在横线下把0与被除数的个位对齐.得0表示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4)反馈练习.(101页例8下面的做一做)

教师指导做对重点步骤要强调.

学生在课本上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后订正.教师要加强计算步骤及书写格式的指导,书写必须规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巩固发展.

1.竖式计算并口述计算步骤及写法.强调积、商的对位.

65=84=279=

2.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通过这一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除法竖式的计算步骤、方法、书写格式、特别防止积、商数位对错现象的发生.

四、全课小结.

1.让学生观看板书,总结今天学的新知识,再次强调重点、难点.

2.教师纠正、补充性地进行小结.

五、布置作业.

1.用竖式计算下面各题.

456396789

2.食堂运来24袋米,平均分8天吃,每天吃几袋?(写出横式和竖式)

六、板书设计.

乘、除法竖式

1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