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二年级教案 >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时间: 新华 二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怎么写好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编制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让学生通过编口诀的过程,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并能运用口诀进行准确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进行初步的归纳总结。

3、将多种记忆口诀的方法归纳总结,渗透数学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熟记9的乘法口诀并应用9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2、教学难点:初步探索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从听《一个师傅三个徒弟》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我们一起听一首歌,请你认真看、认真听。找一找歌词中有哪些数字?

师:你找到歌词中有哪些数字吗?

生:八十一、七十二、三、一等

师:你们可真细心,老师告诉同学们一个秘密:八十一、七十二与今天所学的9的乘法口诀有关系。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9的乘法口诀!

二、学生共同编出9的&39;乘法口诀(课件演示)

1、教学“一九得九”。

呈现图片(船,9人在划),提问:观察这幅图,1条船上有几个人,表示1个几?

学生观察说出:1条船上有9个人,就是表示1个9。

列出乘法算式:1×9=9或9×1=9。

师:根据乘法算式,你能编出一句口诀吗?

生:一九得九。

2、教学“二九十八”。

呈现图片(两条龙船),提问:2条船上有几个人?表示几个几?

师:2个9相加应该怎样列式?

生:9+9=18,乘法算式是:2×9=18或9×2=18。

师:知道口诀是什么吗?

生:二九十八。

3、教学“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

提问:3条船、4条船呢?怎样列式?

生:3条船时有3个9,3×9=27或9×3=27。4条船时有4个9,4×9=36或9×4=36。

师:口诀是……

生: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

4、教学5至8的相应口诀。

师:5条船时就有5个9连加,你知道得多少吗?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生1:5个9连加就是9+9+9+9+9,2个9相加是18,18再加9等于27,27+9=36,36+9=45。

师:有其他方法吗?

生2:刚才学习了四九三十六,就是4个9连加是36,再添1个9,也就是36再加9等于45。

师:这两种计算方法你认为谁的方法好,为什么?

生:第二个,简单方便。

小组合作观察有关6至8条船的三幅图,运用刚才编口诀的方法自主探究学习6至8的相应口诀。

5、教学“九九八十一”。

师:通过对前八句口诀的学习,你知道“九九八十一”这句口诀是怎样得来的?

生:8个9是72,再添一个9是9个9,72再加一个9就是81,所以九九八十一。

师:九九八十一,就是有9个9连加,真多啊!可见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确很艰辛啊!

三、记口诀

师:现在给半分钟时间,看看你能把所学的口诀都记住吗?

问题1:你在记口诀的时候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教师记录学生有问题的口诀,用白粉笔勾出)

过渡语:看看通过下面的学习能不能帮助你解决。

问题2:没有遇到问题的同学,我想你一定有什么小窍门吧!先和你的同桌交流。

(教师注意留心听与重点规律有关的内容,选择学生回答问题)

问题3:你发现了哪些规律,讲给大家听听。(教师根据学生随机的发现进行引导和归纳性的指导)

1、记忆方法一──找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师:找到规律你记忆起来就不费劲了。9的乘法口诀有哪些规律呢?(这些规律学生不必一一找到,不同班级的学生发现不同的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规律)

9的乘法口诀共有九句: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它们的规律是:每句的第一个数是按1~9的顺序依次排列;每相邻两句的积相差9。

提问:我记住了“七九六十三”这句口诀,下一句忘了,怎么办?

积的十位数比口诀的头一个数小1,积的十位数与个位数的和是9。

师:3×9=28,我算得对吗?用你的方法检查。

后一句口诀的得数与前一句口诀相比,十位数大1,个位数小1。

看来9的口诀算得的积离不开1、8、2、7、3、6、4、5这些数字,这样我们可以把口诀分成这样的四类:二、九,三、八,四、七,五、六。

九的口诀,9乘几的积,就把几当做几十,再减几。

原因:因为1个9是1个10减1,2个9就应该是这样的2个10减2,是18,那么3个9就应该是30减3,是27,那4个9呢?(40减4是36)5个9呢?(50减5)继续,所以9乘几的积就是几十减几。(课件演示)

9×1=10—19×6=□—□

9×2=20—29×7=□—□

9×3=30—□9×8=□—□

9×4=□—□9×9=□—□

9×5=□—□

教师小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以找到许多有关9的乘法口诀的规律,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一一说了,如果还有想说的下课时可以讲给我听。

师:除了运用规律记口诀,我们还可以通过什么来记忆口诀呢?

2、记忆方法二──你身上的计算器。

伸出两手,从左到右,按1到10的顺序排列,算一位数乘9,只要弯曲起相应的手指,这个手指左边的手指数目就是积十位上的数,右面的手指数是积个位上的数。例如:计算3×9,就弯起左手左起第3个手指,左面的2个手指表示20,右面的7个手指表示7,所以3×9的积是27。不信,你试试。

3、记忆方法三──联想法。

今天我们看动画片《西游记》时知道唐僧师徒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让我们记住了“九九八十一”这句口诀,这就是一种联想的记忆方法。平时我们也用过类似的方法记过一些口诀,例如,三十六计走为上策,不管三七二十一、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口诀,所以你要做个有心人。

检查记忆口诀:

1、师:有了这么多记口诀的方法,刚才那些遇到困难的同学这回再试试,看看你的问题解决了吗?

2、师:谁愿意给大家表演表演?

3、同桌之间互相听听。

四、练习

1、填口诀

四九()五()四十五

()九六十三九()八十一

()九七十二三()二十七

()九十八六()五十四

2、看口诀说出两个乘法算式

一九得九

七九六十三

三九二十七

九九八十一

3、看算式说口诀

5×9=45

2×9=18

4×9=36

7×9=63

4、填空

9×7=()×9=729×()=27

7×()=635×()=459×8=

9×5=9×6=9×9=

五、小结

今天学习了9的乘法口诀,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教科书第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①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减法的验算,并通过减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会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②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③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教具准备:

老师准备挂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调查了有关爸爸、妈妈买家里东西,是怎样付钱的。谁愿意说一说。

生1:爸爸买一双鞋和一个足球要165元钱,爸爸付200元钱,阿姨找给爸爸35元。

生2:……

师:同学们,调查得真多,(挂图)昨天小明妈妈拿200元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183元,阿姨找给妈妈多少钱?

板书:200-183=17(元)

师:小明说什么?

生:小明说找的钱对不对呢?

师:小精灵也说: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板书:减法的验算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①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减法计算的结果。

(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用200减17,看是不是等于183。

生2:我用17加上183,看是不是等于200。

师: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②做一做:教科书第28页。

③比一比,看谁聪明。

用0,1,2,……9这十个数字组成一个加法竖式。

④啄木鸟捉害虫(电脑显示)

苹果树上有许多虫子,请同学们来当啄木鸟为苹果树捉害虫。

1 4 77 8 04 6 4

-2 8 - 5 1 - 2 2 3

1 2 97 3 924 1

●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⑤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实践活动:回家把昨天你调查到的情况,用验算的方法告诉爸爸、妈妈。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尺子画角。

(2)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数学王国图形家族成员中的几个成员,大家还认识它们吗?黑板上画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认识图形家族中的另一个新成员:角,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角的初步认识”。

2、老师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联系实际,引导探究

1、师:同学们对角一定都非常熟悉,(放PPT)让学生看图,这几个图形里都有角,同学们睁大你的眼睛看,这就是角。

放有关学校的情景图的幻灯片让学生找角。学生一一做答。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到了这么多角。

3、师:那么,我们现在身边是不是也有很多角呢?同学们找找看,(请学生来指一指。)学生回答:课桌的角、课本的角、门和窗的角等等。

4、师:同学们找了那么多角,那么角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呢?(放PPT)边放边说,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的,再放一遍,老师说顶点,边,边。然后板书:顶点、边、边。

5、师:我们都知道什么是角,也知道角的各个部分,那么角是怎么画出来的呢?同学们看大屏幕(放PPT),同学们看懂了吗?画角时,要先定顶点再画两条边。老师在黑板上再演示一遍。

6、仔细观察,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组成?(生答)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我们在表示角的时候,不能就这么点一下。看老师是怎么表示角的。(教师动作演示:一个顶点,两条边,再用手画)拿起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指一指。现在,谁用这种方法来指一指这把尺上的角?(还有其他的角吗?)

7、师:想一想看,角可以怎么画?要注意什么?(学生回答)先画一个点,从这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成了一个角。请同学们照这个方法画一个,试试。把你画的角的顶点与边指给同桌看。(一生板演,反馈时指出顶点和边即可。)

8、比较角的大小,放两个同样大小的角,但是边不一样长,提问学生,哪个角大,同学可能要说,边长的那个角大(放幻灯片),老师问学生是不是边越长角就越大哪?同学们看到了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它开口的大小有关。

9、师:再画一个和刚才大小不一样的角。请你为自己画的角打分。

10、折角: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纸折几个角,同桌比较一下大小。再用一张圆形纸折,看学生能否折出角,老师巡视、指导。

(三)巩固拓展,课外延伸

1、师:刚才画了一个角,老师在这里再添一条线,现在这里有几个角了?(学生指,教师画弧。)

2、师:我这里还有一个长方形的图形,如果剪去一个角,请你猜猜还剩几个角?

3、师:你能告诉同伴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吗?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编制4的乘法口诀,记住4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其进行计算、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记忆、思考、推理方面的能力。

3、通过“说一说”的活动体验数学知识与周围事物的密切联系;通过“数学游戏”培养学生积极探求规律和不怕困难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记忆和运用。

难点:“数学游戏”找规律,走迷宫。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熊真能干,今年它种的红果又丰收了。这一天,小熊要用红果做成冰糖葫芦招待客人呢!并且把它用竹棒串成串。

出示“小熊请客”主题图,引导学生发现:每4个红果做成一串糖葫芦。

师:小熊在串红果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问题?哪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指名回答。让学生读一读书上小熊的问题:“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呢?”

师:聪明的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助小熊解决一下它的问题。

二、操作活动。

1、摆一摆,数一数。

(1)学生取出学具袋中的实物红果(或圆片、花朵、小棒等)边摆边数。

(2)学生介绍自己摆的过程和结果。

(3)对照着9串红果图,轮流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加一加。

学生如果还有其他方法,也让他说一说。比如说列出加法算式计算等等。反复数过几次后,再完成“填一填”。

2、想一想,填一填。

师:刚才同学们数得真不错。现在这里有一张统计表(出示统计图),你能填一填吗?

(1)观察统计表。

师: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张表格里的各个数表示什么?谁知道1表示什么?2、3……9串。

师:也就是说,第一行的数字表示“红果有几串”,对吗?

师:那下面的4又表示什么呢?

它表示几串红果4个?请完整的说一说。

那么2串红果几个填在哪里呢?

(2)让学生填统计表。

师:你能根据刚才数红果的结果,独立把这张表格填完整吗?

(3)交流结果。

指名表格中的4提问:这是几个4?

师:那8个里面有几个4呢?

你能接着往下说吗?

让学生依次说一说,从而加深印象。

三、写乘法算式,编口诀。

1、写出乘法算式。

(1)问:1个4可以写成哪两个乘法算式?

(2)那你能根据刚才讲的几个几,依次写出乘法算式来吗?

(3)教师激励并引导学生写出所有的乘法算式。

2、启发学生独立编写口诀。

(1)师:你能自己独立编写出4的乘法口诀吗?

(2)学生独立编写,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编写好的口诀。

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编写的口诀,教师加以归纳、总结。全班齐声朗读,初步熟悉4的.乘法口诀。

四、记忆口诀。

1、自由记忆口诀。

师:大家已经编写出了4的乘法口诀。现在你能当堂把它背诵下来吗?

2、让学生按顺序背诵4的乘法口诀。

3、倒着背。

4、开火车。(倒着背,顺着背)

5、对口令。

6、引导学生思考:有时忘记了某句乘法口诀,在计算时该怎么办?

7、说一说。

师:学了4的乘法口诀,请你利用它们来说一说。(引导观察书上的“说一说”,使学生弄清题目要求。)

弄清“说一说”的要求后,小组内由组长组织同学说一说。

“一张桌子4条腿,2张桌子8条腿,3张桌子12条腿……9张桌子36条腿。”

8、全班交流。用对口令的形式。对口令时,还可交顺序打乱来说。范例如下:

师:2张桌子

生:8条腿。

师:4张桌子

生:16条腿。

五、综合练习。

1、连一连。

引导学生看清图意。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题目的要求是连一连,你知道连什么吗?

学生观察画面后回答:每只动物的身上都有数字,气球上的算式等于哪个数,那只气球就是哪个动物的。

学生独立完成连线。

完成后全班交流,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说一说你用了哪句乘法口诀。

3、第3题。

学生独立思考,填算式。

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出算式来的。

表扬积极发言的学生,可以再请个别学生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六、数学游戏

1、读题:找规律,走迷宫。

2、分析题意:

观察图,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要做什么,怎么做。

师:请小朋友观察一下图。图上有谁?它准备做什么?

再引导学生指出入口与出口(两个箭头分别所指的)。

师:你能帮助小鸟寻找走出迷宫的路线吗?

激发学生的兴趣后再找规律,从而寻找走出迷宫的路线。

3、独立计算,小组合作找规律,画出路线。

4、集体交流。说一说小鸟该怎样走出迷宫。请个别小组报告一下本小组的结果。

七、小结。

热心而聪明的小朋友们,今天你们成功地为小熊和小鸟解决了它的问题,并且学会了4的乘法口诀。回家再把4的口诀背给家长听听。

八、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

教师:瞧!小明、小美和妈妈正在超市里面买水果呢!

(课件播放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lkg等)。

教师:谁来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教师: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师:对,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这里出现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你还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斤、公斤、两等。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斤、两和公斤。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讨论,获得方法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样物品,看看你能了解到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吗?

教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克(g)。

教师:除了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物品以外,你们还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

教师: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老师告诉你们,它约重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2)掂一掂,感知1克。

教师:请大家取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那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盘子里面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重1克。

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活动,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之后通过交流汇报,提炼出找的方法: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来掂一掂就找到了。为后面的估量作铺垫。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装了黄豆的袋子中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教师:你取出的黄豆有几颗?你是怎么知道它重1克的?

教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认识天平

教师:对,我们就要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这就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

教师(出示砝码):瞧,这些就是砝码。(举起1克的砝码)这是这盒砝码里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里最重的有1 00克呢!你们听出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了吗?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O”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教师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教师:瞧,7粒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大家都取出1克重的黄豆,掂一掂。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过1克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验考验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呈现第101页“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3.认识千克

(1)认识千克。

教师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的实物。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两样物品,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教师:谁到黑板前来拿拿这两样物品?

教师:说说你们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

教师:有谁知道多少克和千克的关系吗?1千克等于多少克?

教师:对,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教师:老师这里有2袋盐,每袋都重500克,那2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学生1:1000克。

学生2:1千克。

教师:很正确!现在,同学们的桌上也有这样的2袋盐,请大家先拿起其中一袋,掂一掂。

教师:再将这2袋盐都放在同一个手上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很好!再闭上眼睛,掂一掂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

教师:好!下面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

教师:看看藏在物品里的标签,谁找得最准?

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么找的吗?

教师:现在请大家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拿1克重的物品,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常见秤

教师:测量比较重的物品,你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盘秤的刻度盘。

教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盘秤。谁来说说这台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盘秤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千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斤。

教师(用课件演示放入1千克装的洗衣粉后,指针指着1)现在表示洗衣粉有多重?如果指针指着5呢?

教师:很好,仔细观察盘秤的刻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有多种表述,只要合理即可,重在使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以1千克为标准去量。

教师用课件出示弹簧秤。

教师:这是弹簧秤,看看弹簧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后,指针指着1 0

教师:谁能说出现在称的西红柿有多重?有几个?

教师: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量多少千克的物品?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用课件出示体重秤。

教师:看看这台体重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站上之后,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的刻度处。

教师:这名学生有多重?当指针指在20和25这两个数之间时,就要从20开始往后数。指着30呢?

教师:通过对这三种秤的观察,你能发现它们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回答,都以千克作单位,看看有多少个这样的1千克等,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1.口答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梨重150( ) 一个西瓜重6( ) 一个鸡蛋重50( )

一只公鸡重2( ) 一个汉堡重280( ) 一桶油重5( )

一支铅笔约重180( )

2.完成第106页第6题

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00克 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

3.一抓准

(1)介绍全国劳模——张秉贵。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非常能干的人,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比如全国劳模张秉贵,他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一名售货员。大家都叫他“一抓准”,无论顾客要多重的糖,他用手就能够抓出来,他的手就像一台秤!

(2)明确要求:我们每组都有一篮橘子,一会儿请大家从这个塑料袋里往外抓橘子,不用秤,看看哪组同学取出的橘子最接近1千克。

四、回忆交流,总结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通过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第二课时

1、课前让每位同学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2、调查表

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 )个

1千克(盐)( )袋

2、同学汇报自身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3、动手实践:

师的桌面上陈设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试验卡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 1个苹果( )克( )克 ( )克( )克

4、从同学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如课本89页第7题。

5、解决问题

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

教学反思: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6

教学内容:教材P115、116页练习二十四第8-14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能正确地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指出多边形的周长。

2、学生进一步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学会解答比较复杂的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直尺、三角尺、长方形纸片2张、铁丝1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练习本单元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更加明确什么是周长,会更加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概念练习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1)做练习二十四第8题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板书:长方形、正方形)每个图形都有几条边?(板书:4条边、4个角)

量一量各个图形中每边的长度。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每个角。

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个角都是什么角?

你能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点吗?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判断(出示图形)

哪几个是正方形,哪几个是长方形?

2、周长的概念

(1)什么是周长?(指名回答)

(2)练习二十四第9题。

你能看出第9题里三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吗?

学生口答,说出是怎么得到的?

三、周长计算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10题。

(1)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取整厘米数。

周长是怎么算的?

(2)先让学生量一量。

正方形的周长应该怎么算?

2、做练习二十四第13题。

(1)做第1题。

(读题)边长是多少?周长怎么算?

(2)做第2题。

(读题)长和宽各是多少?周长怎么算?

3、练习二十四第14题

(1)读题

(2)提问:20厘米其实是围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什么?

(3)小组讨论围法。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1、你对方程是怎样认识的?既然同学们已经理解了方程的意义,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二、重点练习:

1、第102页第1题

填一填:

(1)成人脚的长度是身高的1/7,如果一个成人的身高为a米,那么他的脚长大约是()米。

(2)看图:左图是由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组成的,它的周长是()。

(3)苹果和梨的单价分别每千克4元和3元,买x千克的苹果和y千克的梨,共需()元。

2、第102页第2题

看图选方程。学生填在书上。

说出你的理由。

3、第102页第3题

说出“?”等于多少?

选两题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4、第103页第4题

5、第103页第5题、第6题

说出你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三、思考题。

103页第7题。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第(1)题,两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6(条)腿着地;三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2=8(条)腿着地;四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3=10(条)腿着地;每多一只小熊,着地的腿就多2条,n只小熊表演节目有4+2(n-1)条腿着地.

第(2)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怎样列出方程?

小组汇报:

4+2(n-1)=26

请同学们尝试解出方程,求出方程的解。

四、总结。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编制6的乘法口诀,并理解口诀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6的乘法口诀,能熟练地用6的口诀进行计算。

3、并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概括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6的乘法口诀,用口诀正确求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并指名说说你用了哪句口诀?

2、列式计算:1个53个4相加5的2倍

3、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1~5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将学习6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1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多少人?3、4、5、6次呢?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填写。

坐的次数 123456

人数 612

(3)一次可以坐6人,是几个6?怎样列出乘法算式?你能说一句口诀吗?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1个61×6=6一六得六

提问:“一六得六”表示什么意思?(1和6乘,积是6)

(4)2次可以坐12人,是几个6?用乘法算怎样列式?请你们编出一句口诀。

根据提问依次板书:

2个62×6=12二六十二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乘法算式:2个6比1个6多几?所以第二句口诀的得数比第一句多几?

(5)3个6、4个6、5个6、6个6相加,各是怎样列乘法算式?可以编怎样的口诀呢?请学生按次序写一道算式,编一句口诀,把35页上的乘法算式和口诀填完整。

(6)让学生说出每道算式和相应的每句口诀,老师依次板书算式和口诀。并指名说出每句口诀表示的意思。

(7)引导学生比较。

6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这些口诀从上到下按顺序排列后,每句口诀的积都比它上面的一句多几?为什么会多6?

(8)请学生把口诀齐读一编。

再请大家边轻声读边试着背背看。

(9)试背口诀。

A、师生对口令,开火车说口诀。

B、请学生齐背口诀,再指名背口诀。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想一想”6×2=()6×5=()

(2)口算出结果,并说说各用哪一句口诀?

3、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6的乘法口诀,应用6的乘法口诀,能很快地算出6和几乘积是多少,我们根据一句口诀可以算出两道算式。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完成“想想做做”。

(1)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2)比较每组两个算式有何特点?讨论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

(1)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6的乘法口诀还有几句?可以用哪些乘法算式?

3、完成“想想做做”。

4、完成“想想做做”。

出示第5题,学生讨论交流,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想想做做”。

独立列式、口算、集体订正,指名说说你为什么用乘法算?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0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32页“分桃子”主要是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含义。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动手分一分的活动,让课堂成为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训练场。

1、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请你帮助猴妈妈分桃子——分一分”这样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数的分解,找到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生长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复习——引入——新课——练习——巩固”的模式。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讲述分桃子的故事,引出只有分的“同样多”(平均分)两个猴宝宝才满意,适时渗透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数学思考从这里“开始”。

2、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数学思考——平均分。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传授和输出的结果,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情景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如果说以往的概念教学,教师侧重于直观演示,通过举例证明理解概念的含义,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课堂教学要有“质”的变化。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媒介”,它对教学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学中,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怎样分桃子、分鱼、分智慧星……还设计了变式练习,辨析“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练习,在小组练习“分智慧星”的活动中,引出了有余数除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由“分一分”——平均分——有余数除法。

3、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概念是生活现象的“数学化”,是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针对低年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没有把现成的除法意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以后,及时设计了一些操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摆一摆、分一分”,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体验“平均分”。让学生在做中学,抓住不同物体的“平均分”,既培养了数感,又强化了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与传统教学相比,整个课堂教学看似淡化了“除法的概念”教学,实际上却在“核心”处加以“引导”,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教师真正成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借助课堂教学这个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运动场”,使学生的思维由“无序”到“有序”,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力求营造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帮助学生“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从引导开始起“跑”(分一分)——有目标的进行跑(平均分)————最后水到渠成(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能够说出相同数连加与乘法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说出一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体会到同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的情境中所表示的意义有所不同。

评价方案设计:

1、目标1达成的评价方案

通过学生对“想一想,连一连”的做题情况进行评价。

2、目标2达成的评价方案

通过学生对“3×6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评价。。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表示意义,能够列出乘法版式进行计算,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和区分似“3个6”和“6个3”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师边叙述美丽的童话故事边出示主题图:秋天到了,勤劳的小动物们都带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庆祝共同的丰收,它们喜气洋洋地欢聚在一起。(板书:动物聚会)

二、问题探究

1、教师启发:你能提出什么乘法问题?

要求

A、独立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

B、小组内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解释算式的意义。

2、小组汇报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3×3=9(只)

表示:每根树枝上有3只小鸟,3根树枝上有3个3只。

要求

A、求加数相同的和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

B、明确乘法算式中4和2的含义:2表示每架飞机上有2个人,4表示有四架飞机;

C、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数、乘数和积。会读、写乘法算式;

D、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调换位置,积不变。

活动(一):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4+4+4+4+4+4=24(人)

4×6=24(人)或6×4=24(人)

要求:(与活动一相同)

活动(二):划船的有多少人?

3+3+3=9(人)

3×3=9(人)或3×3=9(人)

要求:(与活动一相同)

活动(三):坐在椅子上的有多少人?

1+2+3=6(人)

质疑:

A、上面的求和算式能用乘法表示吗?为什么?(加数不同,不能用乘法表示)

B、怎么调位置坐,才能用乘法表示?

3+3=6(人)

3×2=6(人)或2×3=6(人)[空一张椅子,每张椅子坐3人]

2+2+2=6(人)

2×3=6(人)或3×2=6(人)[每张椅子坐2人]

三、巩固应用

完成“试一试”中的第1、2题。

要求

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结题: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比用加法表示更简;学会了乘法算式的读写法。认识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二年级上册p 72—74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运用7的乘法口诀求积.

3.通过例题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齐背5和6的乘法口诀。

2. 回答:6×5是多少?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 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被乘数是几?表示什么?乘数是几?表示什么?

二、新课

1. 做教科书第64页的准备题。

教师出示方格图 ,同时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4页上面的准备题。请1名学生读题后,让大家把得数填在自己的书上。学生填完以后,教师边提问,边在黑板上填写。

“第2个格里填几个7相加的和?是多少?第3个格里呢?……”

2. 教学例1。

(1)出示1条小鱼图,并提问。

“这一条小鱼是由几个小三角形组成的?1个7是几?”

“1个7是7的乘法算式怎样写?你能编写一句乘法口诀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小鱼圈的下面板书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

(2)出示2条小鱼图,并仿照上面的问题提问。学生回答后,让学生在自己的书上把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

提问:“7乘2等于多少?可以编成哪句口诀?”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3)陆续出示3条、4条、5条、6条、7条小鱼图,同时让学生在自己的书上把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填完全。教师注意巡视。学生填完以后,指定一名学生读一读自己填的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教师板书:

7×3=21   三七二十一 7×4=28   四七二十八 7×5=35   五七三十五

7×6=42   六七四十二 7×7=49   七七四十九

教师:同学们填写得都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7的乘法口诀)

(4)齐读7的乘法口诀。

(5)引导学生观察7的乘法口诀。提问:

“7的乘法口诀一共有几句?相邻的两句口诀相差几?” “7的乘法口诀中的第2个数呢?”

“7的乘法口诀中的第1个数在乘法算式中是什么数?表示什么?”

3. 做教科书第65页上面“做一做”的习题。

(1)出示一页月历(或看教科书上的图),让学生观察。提问:

“一个星期有几天?两个星期呢?3个星期呢?……”

(2)做第2题。指定1名学生读出第1小题,再提问:“7乘3表示什么?等于多少?”

再指定1名学生做第2小题,也要求先读题,再回答表示什么?等于多少?

让全班学生把其余的题做在自己的书上,做完以后再集体订正。

(3)做第3题。先让每个学生独立做,订正时,指名学生读题说得数,再分别回答:

“7乘2再加7,就是7乘几?” “7乘4再加7,就是7乘几?”

4. 教学例2。

教师在黑板上写乘法算式:7×4

(让学生读出得数,并说出用的是哪句乘法口诀。教师板书得数和口诀。)

教师:7×4=28,4×7你会算吗?板书在7×4=28的下面

学生算出后,教师提问:4×7=28和7×4=28用的口诀相同吗?为什么?因为4×7和7×4都表示7个4或4个7相加,所以它们的得数相同,都可以用同一句口诀。

“可以同用哪一句乘法口诀计算?”学生回答后,教师在“7×4=28”和 “4×7=28”的后面板书:“四七二十八”。

5. 做教科书第65页例2下面“做一做”的习题。

(1)做第1题,先做第1组,指定1名学生回答:

“7乘5等于多少?5乘7等于多少?同用哪一句乘法口诀?”

(2)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再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 教师指黑板上7的乘法口诀,同时让全班学生齐读。读后完,教师将乘法口诀中的得数擦去,再指题让全班学生齐说得数,先按顺序指,后打乱顺序指。然后再指定学生回答。教师再将黑板上7的乘法口诀全部擦去,指定2名学生背出7的乘法口诀。

2. 做练习十九的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再集体订正。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会背7的乘法口诀了吗?大家一起来背一背。

(背七的乘法口诀)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3

一、我会填

1、钟面上有()个大格,1大格中有()个小格。

2、时针走一大格是(),走一圈是()。

3、分针指着8,时针走过5,这时是()。

4、100分=()时()分1时50分=()分。

5、分针走一小格是(),走一圈是()。

6、小明每天睡10(),上一节数学课时35()。

二、我会比大小

3刻○40分1刻○15分1时20分○90分

40分○1小时100分○1小时1时10分○70分

三、我会写时间(用两种写法)

8∶05,9∶45,11∶30

四、我会解决问题

(1)小红8:00坐车去学校,经过16分到达,她到学校是几点?

(2)现在时9:00,已经上课5分钟,你知道几点上课吗?

(3)小明5:30放学,它5:55到家,他在路上一共用了多少分钟?

(4)小兰从家到学校用25分,学校8:00上课,她7:45从家走会迟到吗?

五、小结

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认识时间时先看时针是几时或几时过一些,过了多少则要数分针走了多少格,分针走完一圈是60分,这时时针走完了一大格,1时=60分,1刻=15分,3刻=45分。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4

一、看谁都能算对。

6+60=20+9=90-8=40-7=75-5=

89-30=93-60=20+80=82-37=

二、用竖式计算。

61+39=8+29=82-28=40-13=

27+10+32=40-13-19=28+(45-19)=

三、在○里填上“>”“<”或“=”。

73-28○5082○65+1765-8○6328+72○99

1米○100厘米70厘米○1米2米○20厘米7米○500厘米

四、填空。

1、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2、量一个物体长度,一般把尺的()刻度对准物体左端。

3、小明身高120(),黑板长4()。

4、一个角有()个顶点,()条边。

5、一块三角板中,有()个角,其中有()个直角。

五、计算。

23厘米+7厘米=()厘米5米+67米=()米

80厘米-7厘米=()厘米1米-20厘米=()厘米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培养学生迁移、思维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地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填空

()九二十七八()七十二

四()三十六五()四十五

()九六十三六()五十四

抢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4÷821÷740÷528÷4

引导学生说出求商的思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节日里,小朋友们除了做了旗子之外,还不止了很多心形的&39;气球,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有27个气球,每行9个,共3行。

(1)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每行摆9个,怎么求一共可以摆几行呢?

(列式27÷9)

怎么计算呢?用哪句口诀呢?

(三九二十七)

(2)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摆了3行,怎么求每行摆几个呢?

(列式27÷3,根据口诀三九二十七可以计算出结果是9)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1——3题。

(1)让学生人人参与,将得数直接写在课本上。

(2)在同一时间内看谁对的多。

(3)尽可能的采用各个小组比赛的形式来完成,利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完成“练习八”第6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集体订正。

完成“练习八”第7题。

(1)引导学生审题,从图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无论是获胜队还是负队,队员都是8个人。

(2)独立思考后求出获胜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

(3)发散思维,利用图中收集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答案不。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谈谈你的想法。

板书设计:

第2课时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27÷9=3

27÷3=9

获胜队员平均每人可得几本书?

48÷8=6(本)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6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讲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同一头大象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二、探究体验

1.活动一:观察物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木头大象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来,放到自己的面前。

着重讨论侧面的不同点。先说你坐在几号位,再说说你看到的是木头大象的哪一面,选的是哪张照片?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通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出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亲身实地的观察,更加清楚直观学习本课。)

(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四个同学当中谁站起来看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4)请小组长把大象和照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根据照片,判断拍照角度。

(1)小兔子和小猴子给兔博士的家各拍了一张照片,请大家猜猜这两张照片分别是谁从哪个角度拍摄的?

(2)学生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

(1)同学们做的太好了,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放着一个茶杯,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茶杯,并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小组之间交流方法。

(3)独立完成第三题,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总结

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7

一、有空我来填。

1、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作单位。表示比较重的物品的&39;重量,常用()作单位。

2、5000克=()千克

6千克=()克

200克+800克=()克=()千克

3、一袋盐重500克,两袋这样的盐重()克,也就是()千克。

4、5只面包共重300克,一只面包重()克。

5、在○里填上“>”、“<”或“=”。

8000克○9千克4千克○4000克

3千克○2990克1千克○1010克

2千克○1200克3000克○3千克

二、快乐三选一。

1、18个鸡蛋大约重1()。

A、克B、米C、千克

2、1千克沙子的重量()1000克棉花的重量。

A、>B、<C、=

3、1杯水重240克,10杯水重()克。

A、240B、2400C、24

三、我会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头猪重量是280克。()

2、一个排球重400克。()

3、1根跳绳长5千克。()

4、2900克大于3千克。()

5、小明体重30克,他一顿饭能吃50千克的包子。()

四、我会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

7000+600=72÷9=28÷4=700-600=

12×3=0×24=65+40=900+100=

1千克+2千克=50千克-20千克=

2、列式计算。

(1)35里面有几个5?

(2)被除数是48,除数是8,商是几?

五、解决问题。

1、小冬用20元钱买8千克西瓜,找回4元,每千克西瓜多少元?

2、水果店运来葡萄和橘子,葡萄有9千克,橘子的重量是葡萄的3倍,葡萄和橘子一共有多少千克?

3、食堂原有大米1300千克,吃掉300千克,还剩多少千克?后来又买来1000千克,现在食堂有大米多少千克?

4、有两杯水,第一杯水重240克,第二杯水比它重200克,第二杯水重多少克?两杯水共有多少克?

5、妈妈买了一个大面包,重190克,还买了4个小面包,每个重50克,这些面包共重多少克?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8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和比较的过程,学会辨认对称图形。

2、经历多种感官多种形式的参与,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能找出对称轴。

3、经历剪、拼、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练习纸、图形纸、剪刀、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优美的草地上有许多蝴蝶。

2、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蝴蝶怎样的?

3、我们今天要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它!(课件演示:蝴蝶翅膀合起来,又展开)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老师带了很多图形,看看有哪些图形。

2、拼一拼。从上面的图形中,你能不能选两个拼成下面的图形呢?

A、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B、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C、除了这些图形外,你们还能不能拼成同类型的其它图形?

D、学生展示。

3、小朋友拼的对不对,我们先来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一样;对折会重合……

4、看看我们同学拼出的图形,有没有不是同一类的?(验证)

5、得出名称

像这样的图形,让我们给他取个名字。(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6、联系生活找找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制作对称图形

师: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真多。现在我们就来制作一个对称图形。我们要制作一棵小松树,有什么好办法?

生:画一画(怎么画?)画半棵/直接剪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展示学生作品,你是怎样剪的?

只有这样剪,左右才是对称的,我们就把这条折痕叫做对称轴,对称轴的左面和右面形状是一样的。(课件展示对称轴)

你能画出这条对称轴吗?

四、判断对称图形,画对称轴

1、仔细观察,判断这些图案是不是对称图形。说一说验证的方法。

2、画出对称图形的的对称轴。

3、画正方形和圆的对称轴(机动)

五、多种形式,自主联系

1、上面的图形对折后会是下面的那一个,用线连一连。

2、上面的图形展开后是下面的那一个,用线连一连。

3、脸谱欣赏。(出示一半,让学生想象完整的脸谱,再呈现)

六、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古今中外,都有广泛的应用。我们一数学百花园。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9

[教学目标预设]

●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弄清每句口诀的来源。

2. 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 能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过程与方法

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吗?赶快用掌声把她请出来吧!(课件出示:白雪公主)她的好朋友是谁?(七个小矮人)今天是白雪公主的生日,小矮人们想邀请小朋友一起为白雪公主唱支生日歌,愿意吗?(课件:小矮人们联欢的场景,并配上“生日快乐”音乐)细心的小矮人们还为白雪公主准备了小礼物呢!(课件:7个小矮人,每个小矮人手捧7朵鲜花)爱思考的白雪公主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鲜花,问了小矮人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鲜花中藏着什么数学问题吗?”可是小矮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发现。相信聪明的你们通过仔细地观察,一定会发现的!有信心吗?(生:有。)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当当小矮人们的“小老师”,给他们讲讲吧!(随即贴出情境课题:我给小矮人当老师)

二、合作交流,探究体验

[活动一] 探究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1. “小老师”们,仔细观察,然后把你发现的数学知识先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可跟同桌交流交流。

2. 组织汇报交流,师板书。(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与补充,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

3. 把你们发现的数学知识给小矮人们读一遍吧,读完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出本节数学课题: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活动二] 交流7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方法

1. 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你觉得哪句记?是怎么记的?有没有觉得不好记的?谁来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他?

2. 生交流方法。

3. 用刚才介绍的好方法再记一遍。

4. 请“小老师”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画图、摆学具、动作等表示一个乘法口诀,有困难可找小伙伴一起研究,也可请老师参加。

5. “猜一猜”游戏。(一个学生说表示的方式与内容,另一个学生猜猜是哪句口诀)

6、师:“7的乘法口诀”都记住了吗?一起再背给小矮人们听听吧!

7. 师:小老师们真厉害!相信这么棒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也相当的不错哦!现在就让我们来闭眼静听小矮人们汇报学习成果吧!(通过想象与静思,加深对口诀的记忆与巩固,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

8. 师:小矮人学会“7的乘法口诀”了吗?他们都是怎样跟你汇报的,你能把他们向你汇报的学习成果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汇报,强化记忆,同时鼓励学生表扬小矮人。)

9. 小矮人们学会了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也非常高兴,不信,你们看它都笑了。(随机在课题的数字“7”上画一个笑脸)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 游戏:变魔术。(看口诀说算式,看算式说口诀)

2. 看图列算式,说口诀。

(1)课件出示图:一串糖葫芦有7颗山楂,5串糖葫芦共有几颗山楂呢?如果一串糖葫芦7角钱,那买6串糖葫芦一共要花多少钱呢?(让学生说出算式和相应的口诀)

(2)课件出示古诗《咏柳》,这首诗一共有多少个字呢?

(3)估计一下你一天要喝几杯水?一个星期大约要喝多少杯水呢?

3.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的呢?

四、小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最开心的是什么?还想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略)

2024年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页例1及91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2.在统计过程中能积极思考,选择适宜的方法整理数据,发展统计观念。

3.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

【教学难点】

选择简便科学的统计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鱼、小鸟、小兔卡片若干张。为学生准备学具盒6个,每个盒子里放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卡片共15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教师出示杂乱地贴在黑板上的学具卡片。

谈话:今天有一些小动物想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学习,大家高兴吗?看一看都有谁呀?

学生看图把小动物分成小鱼、小鸟、小兔。

教师:谁来告诉我们大家,小鱼的卡片有几张?

学生1:看不清楚,太乱了。

学生2:数不准。

教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很清楚地看出小鱼、小鸟、小兔的卡片各有多少张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

教师: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分一分,排一排?

(找一个学生上来分一分,排一排。)

教师:现在你能说出它们各有多少张了吗?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回答。

教师:像这样分一分、再数一数的方法是我们学习过的统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出示课题)

二、统计图形,探索统计方法

1.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1)教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来看一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卡片。(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咱们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都来看一看盒子里的这些卡片,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1:太乱了,我没看到圆形卡片。

学生2:我想知道三角形的卡片有几张,就是数不准。

学生3:我想知道正方形的卡片有几张,但看不出来。

教师:我也想知道你们小组里圆形卡片有几张,我们该怎么办呢?

学生1:我们把卡片拿出来在课桌上摆一摆,再数一数就行了。

<<<12>>>

学生2:我认为不行,如果课桌太小了,放不下怎么办?

2.参与活动,探索方法

(1)教师:我有一个办法,你们愿意听一听吗?

(2)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说图形名称,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哪个小组完成得好,黑板上的小动物卡片就送给那个小组做奖品。

(3)学生活动,整理卡片。

(4)小组汇报,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顺序分别将记录的结果编号,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

②△△△△△△△△□□△□□□□○△○□○○○○○○

③△丨丨丨丨丨丨

④△□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⑤△正一□○正

(5)比较择优,掌握方法。

让学生面对整理的结思,说一说感受。

学生1:现在比原来清楚多了。

学生2:我感觉比原来好数了。

学生3:我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刚才每个小组都汇报了自己统计的方法和想法。我们想很快知道每种图形卡片有几张,哪种方法比较好?

学生1:我认为第4种方法比较好,简便好数。

学生2:我认为第5种方法比较好。我发现这种方法每1画代表1张卡片,一个“正”字正好有5画,只要数出有几个“正”字,乘5就可以了。

教师:如果我们需要统计的物品有很多很多,哪种方法会更方便呢?

学生一致认为用画“正”字的方法,更简便,更科学。

(6)教师小结。

把黑板上的小动物卡片奖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组织练习,巩固方法

1.课堂活动第1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四种体育活动。

让每个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并让学生用画“?”或画“正”字的方法记录下来。组织全班交流。

让学生想一想,根据统计的结果,你知道了什么?

2.课堂活动第2题

让学生独立整理,并根据整理的结果说一说每种动物各有多少只。

四、课堂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涉及统计的内容有很多,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2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