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二年级教案 >

二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

时间: 新华 二年级教案

优秀的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二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怎么写才规范?下面给大家分享二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1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第13页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会写、会读除法算式;

2、经历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等数学活动,掌握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方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练习本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新知

1、谈话。

师:同学们,谁知道我国的动物国宝是什么?

生:大熊猫。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现在小精灵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晶晶是一个可爱的大熊猫,它十分好客,今天它请来四个小伙伴来它的家里做客,它给每个朋友都准备了竹笋作为午餐,可是,晶晶该怎样把竹笋分给他的朋友们呢?你们知道吗?

生:平均分。

2、提出问题。

师:那好,现在我们来看一下黑板(出示例3课件),晶晶想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应该放几个呢?请大家帮晶晶想一想。

3、开展活动,解决问题

师: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平均”是什么意思呢?

生:平均就是每个盘子里放的竹笋同样多。

师:回答正确,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棒,那接下来,我们用小棒代替竹笋,用4张纸表示4个盘子,请同学们亲自动手来把这些竹笋平均分一分。(请一名同学来上台演示一下)

师:谁和他的分法不一样?(提问两名学生)有的同学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或者三个三个地分,但是无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每个盘子里放几个竹笋?

生:每个盘子里放3个竹笋。

师:请大家回忆我们的操作过程,结合图说一说这幅图(课件)表示的含义。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板书: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激活学生已有的平均分的活动经验。再通过直观图,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竹笋的统一表象。最后结合图对平均分竹笋的活动进行语言表征。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学习新知(除法意义的学习)

(一)认识除号,读除法算式

1、自主尝试,算式表征

师:你能将“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这件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教师收集典型案例并展示,请典型案例同学说一说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师:同学们写的算式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达同样的含义,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

(设计意图:通过让每个学生进行算式表征的再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在不断的交流比较中,突出算式所表达的含义)

2、引入除法

师:大家写的算式各式各样,但是不加说明,别人不一定明白你要表达的意思,怎么办呢?在数学上统一用除法来表示。

师板书:12÷4=3

除号

师(指板书):这个符号是除号,这个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师完成板书)。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板书课题)。

(二)除号的由来(渗透数学文化,深化除法的含义)

师:1659年,瑞士数学家拉恩在他的《代数》一书中,第一次用“÷”表示除法。“÷”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恰好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三)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

师:谁来说一说12÷4表示什么?

(12÷4表示把12个竹笋平均分到4个盘子里)

师:这个算式中的12、4、3分别表示什么?

(12表示有12个竹笋,4表示平均分到4个盘子里,3表示每个盘子里有3个竹笋)

(四)改写中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师出示课件上由例题改写的3道题

1、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2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

2、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

3、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6个盘里,每盘放()个,除法算式

三、练习深化除法意义的理解

(一)基本练习

1、读出下列除法算式,说一说算式的意思。

8÷4=2读作:8除以4等于2;9÷3=3读作:9除以3等于3;

6÷2=3读作:6除以2等于3;15÷5=3读作:15除以5等于3;

16÷4=4读作:16除以4等于4。

2、课件呈现教材13页做一做第1题

师:谁能说一说这幅图表示的含义?

师:请同学们动手用连线的方式来分一分并写出除法算式。

师:根据分的结果,大家写出了除法算式15÷5=3

师:谁来说一说15÷5=3表示的含义?

师: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都已经理解了除法算式所表达意思,真不错。

四、课后作业

作业:第15页练习三,第1~3题。

二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并能正确画角。

2.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

3.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现在是哪一个季节?(秋季)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小松鼠想到山上摘松果吃,可刚出门,就遇到了一群小客人,它们都说自己是角,这下可把小松鼠难住了,它想请教大家,角是什么样的?谁愿意帮助它?

(生:角的两边是直直的;角是尖尖的)

师:小松鼠还是不明白,谁能画一个给它看看?(生上黑板画)你是怎么画的?

(生:过一点向不同的方向画2条直线)

谁能把角各部分的名称也告诉它?生说,师在生刚画的角上标出。

小松鼠还想知道直角是怎么画的?(生画)你是怎么画的?(过一点先画一条直线,它和三角板的直角边对齐,再过这个点沿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画一个线,最后要画上直角符号)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法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在课堂上只有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与充满活力的氛围,学生才能变得鲜活起来,才能学的轻松愉快。课堂伊始从向小松鼠介绍角而进入复习,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味性。】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通过大家的介绍小松鼠知道了(师板书:)角(直角)的组成、画法,它们都属于角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

角的初步认识

学生讨论:角与直角是一回事吗?

生归纳得出:直角一定是角,但角不一定是直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复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梳理成知识网络,并初步内化为良好的认识知识结构,学会复习的方法】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有了大家的介绍,小松鼠高高兴兴地接待了客人,你想去看看它的表现吗?出示(1)(2)

(1)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角?那些不是角?

(2)下面哪几个图形是直角?

师:这是小松鼠的答案,你有不同的意见吗?为什么?(生略)

怎么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生略)

你对小松鼠的表现满意吗?你有什么话想对它说?

【设计意图:通过“你对小松鼠的答案有不同意见吗?”的提问,使学生担当了一个倾听者和一个思考者的角色,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带动起来,接着提问:“你对小松鼠的表现满意吗?有什么话想对它说?”引起学生思考、反思,教育小松鼠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听了大家的话,小松鼠心服口服,它想邀请大家一起去摘松果,你们愿意吗?好,那我们出发吧!

出示(3)(4)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做对了就让过去,既然大家都是朋友,谁愿意上?

(3)下面的图形各有几个角?

(4)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直角?

(生边说边标出)

大家表现很好,我们继续出发。

3.刚到树下,一条大蛇出现了,怕吗?咱们用手势对付它,可以吗?

(一只手打“√”,“×”用两只手)出示(5):

(5)小法官。

①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直角。()

②角的边画的越长,角就越大。()

③三角板上的直角和黑板上的直角同样大。()

4.在大家的帮助下,小松鼠终于摘到了松果,可是一只老虎挡在了路上,我们有信心战胜它吗?出示(6):

(6)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

(生边说边标出)

有了大家的帮助,小松鼠终于品尝到了美味的松果,帮助别人你快乐吗?(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请大家接受最后的考验吧.

四、自主简评,完善提高。

(可用测试纸呈现)考一考

1.下面的图形,哪个是角?请在角的后面打“√”

2.画一个直角

3.下面的图形中有()角,()个直角?

4.一张长方形纸剪去一个角,还剩()角.

自我评价园:

(师批改,或集体订正)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表现的怎么样?

【评析:通过学生自我检评、自我鉴定,自我反思,进一步完善所学知识的认知结构。】

二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3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和动手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首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三角形,在判断中学生自然运用已有的经验(有3条边,3个角)判断出哪个是,并对不是三角形的分别说出理由,如有的不是封闭图形等。在这样判断的基础上对什么是三角形这一数学概念就能充分地理解和记忆。

2、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角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他们找到了许多,如变速自行车的车架、篮球架等等。为什么这些地方用了三角形呢?可不可以换成四边形?很多学生想到了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的特点,想到三角形应该是很稳定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这个特性,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动手实验,没人准备三支铅笔,同桌间想和拉一拉看三角形是不是很稳定,通过实验来证明。在这样的动手实践中,学生不仅是知道了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为什么三角形是稳定的。所学就要有所用,接着我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门闩坏了,门老是被风吹开怎么办?有了刚才的知识经验学生很容易想到要建立一个三角形,还有些学生要自己当做木棒抵住门。学生们在这样的动手实践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

二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4

教学要求:

⒈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感受线段的特征。

⒉使学生学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⒊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线两根、小棒三根、直尺、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先让学生猜谜语:

“同学们喜不喜欢猜谜语?”“喜欢”

“今天,我们就来猜一个谜语”

“一根根,一条条,编织衣物少不了。有时直来有时弯,缝缝补补要用着。”

提问:“这是什么呢?”

“线。”

二、揭题:

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种——线段。(板书课题:线段)

三、教学线段的认识

⒈引出线段的概念。

⑴请小朋友将带来的红线放在桌面上。教师同时在投影仪上放一根弯曲的线。

问:“桌子上的线是什么样的?”

指出投影仪上的线也是弯的。拿出另一根黑线让学生双手捏着两端拉紧。

问:“怎么样了?”

指出:这时,两手间的一段直的线就是线段。

⒉比较,揭示线段的本质特征

⑴问:“桌子上的线有几个头?手里的线段有几个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指出:这两个头又叫“两端”。

⑵问:“它们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

⑶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两根铁丝(一根—形和一根U形),分别用手摸一摸,体验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帮助学生感受由曲变直的过程。

问:“线段是什么样的?”(板书:线段是直的)

⑷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三根小棒。把它们看作三条线段,按三种位置摆一摆。

讨论:摆的位置有什么不同,长短一样吗?

小结:线段可以是横的、竖的、斜的、长的、短的,但必须是直的。

⒊联系实际举例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边是线段。请同学们就你所见过的物体举一些例子。并请他们指一指。

⒋用图形表示线段

课本的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请你摸一摸这条边的两端。出示投影,请一名学生上来指出课本的一条横边的两端。我们可以将这条横边用一个图形表示。(慢慢地抽动课本的投影图,出现)

图中有两个点,联系课本的边想一想,这两个点分别表示什么?

指出:这两个点就叫端点。

问: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⒌回顾小结: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想想它有哪两个特征?

⒍做第63页的想想说说,投影出示。

四、教学线段的画法

同学们能够认识线段和它的图形了,那么如何画出来呢?请同学们看着这个图形学着画。(前面投影出示)

教师小结:画法可以有三种:⒈先用直尺画一条直的线,再点上两点;⒉先点上两点,再画直的线;⒊先点上一点,从这点出发用直尺画一条直的线,再点上另一点。三种方法同学们可以自由选择。

五、巩固练习

⒈练习十八第一题,同学们仿照书上的样子折一折,折好后将自己所折的线段指给其它同学看。

⒉练习十八第四题,(投影出示),先看第一幅图,指导学生数线段(注意指出图形的顶点作为两条线段的共同端点)。

让学生独立数后面的几个图形。讨论并汇报,教师填写答案。

⒊练习十八第五题(投影出示)。同学们认真观察,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比较方法:先看左边端点有没有对齐,在左端点对齐的情况下,再看哪条线段右边的端点在最右边,端点在最右边的最长。然后指名回答。

提问:前面用过的三根小棒,你能比出它们的长短吗?你是怎样比的?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启发学生将三根小棒竖起来等在桌面上比)

⒋练习十八第六题,同学们在书上独立完成后,投影出示。

六、总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什么?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最后,留给同学们一个思考题:

判断这个图形是不是线段。

二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5

成功之处: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39;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不足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二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6

[教学目标预设]

●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弄清每句口诀的来源。

2. 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 能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 过程与方法

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吗?赶快用掌声把她请出来吧!(课件出示:白雪公主)她的好朋友是谁?(七个小矮人)今天是白雪公主的生日,小矮人们想邀请小朋友一起为白雪公主唱支生日歌,愿意吗?(课件:小矮人们联欢的场景,并配上“生日快乐”音乐)细心的小矮人们还为白雪公主准备了小礼物呢!(课件:7个小矮人,每个小矮人手捧7朵鲜花)爱思考的白雪公主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鲜花,问了小矮人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鲜花中藏着什么数学问题吗?”可是小矮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发现。相信聪明的你们通过仔细地观察,一定会发现的!有信心吗?(生:有。)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当当小矮人们的“小老师”,给他们讲讲吧!(随即贴出情境课题:我给小矮人当老师)

二、合作交流,探究体验

[活动一] 探究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1. “小老师”们,仔细观察,然后把你发现的数学知识先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可跟同桌交流交流。

2. 组织汇报交流,师板书。(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与补充,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

3. 把你们发现的数学知识给小矮人们读一遍吧,读完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出本节数学课题: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活动二] 交流7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方法

1. 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你觉得哪句记?是怎么记的?有没有觉得不好记的?谁来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他?

2. 生交流方法。

3. 用刚才介绍的好方法再记一遍。

4. 请“小老师”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画图、摆学具、动作等表示一个乘法口诀,有困难可找小伙伴一起研究,也可请老师参加。

5. “猜一猜”游戏。(一个学生说表示的方式与内容,另一个学生猜猜是哪句口诀)

6、师:“7的乘法口诀”都记住了吗?一起再背给小矮人们听听吧!

7. 师:小老师们真厉害!相信这么棒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也相当的不错哦!现在就让我们来闭眼静听小矮人们汇报学习成果吧!(通过想象与静思,加深对口诀的记忆与巩固,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

8. 师:小矮人学会“7的乘法口诀”了吗?他们都是怎样跟你汇报的,你能把他们向你汇报的学习成果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汇报,强化记忆,同时鼓励学生表扬小矮人。)

9. 小矮人们学会了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也非常高兴,不信,你们看它都笑了。(随机在课题的数字“7”上画一个笑脸)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 游戏:变魔术。(看口诀说算式,看算式说口诀)

2. 看图列算式,说口诀。

(1)课件出示图:一串糖葫芦有7颗山楂,5串糖葫芦共有几颗山楂呢?如果一串糖葫芦7角钱,那买6串糖葫芦一共要花多少钱呢?(让学生说出算式和相应的口诀)

(2)课件出示古诗《咏柳》,这首诗一共有多少个字呢?

(3)估计一下你一天要喝几杯水?一个星期大约要喝多少杯水呢?

3.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的呢?

四、小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最开心的是什么?还想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略)

二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

3、体会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退位、不进位)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引出课题。

问:图中是什么动物?在干什么?(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在采松果)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松鼠采松果,板书课题:采松果

2、观察主题图,提问题。

你能看图提出数学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松鼠妈妈采了25个,小松鼠采了4个。一共采了多少个?

松鼠妈妈采了25个,小松鼠采了4个。松鼠妈妈比松鼠多采了多少个?

二、解答问题。

1、你能根据“一共采了多少个”“松鼠妈妈比松鼠多采了多少个?”列出算式吗?

学生说,板书:25+4=25-4=

得多少?怎样想?小组讨论,汇报。

2、操作验证。

(1)摆小棒:左边摆25根,右边摆4根,5根和4根合在一起是9根,20加9等于29,板书:5+4=920+9=29

(2)摆小棒:左边摆25根,右边摆4根。5-4=120+1=21

3、看算式拨计数器练习。

32+4=26+3=54+4=

48–5=87–7=66–5=

三、作业。

1、图意提问题。原来有19个草莓,吃了9个,还剩多少个?

列式:19–9=10(个)

2、第2题:观察算式,有什么规律?

(两位数加一位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计算并照样子写一组算式。

3、根据“大恐龙比小恐龙长多少米?”这个问题列式。

25-2=23(米)

4、独立完成第3、5题。

二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8

教学内容:

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根据11-20各数的&39;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2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复习11~20各数的组成。

师分别出示数字卡片:14、17、12、11。

学生说数的组成。

二、新课教学

1.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1)搭积木(出示图片:摆一摆,算一算1、2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喜欢)

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2)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教师板书:10+3=1313+2=15

(3)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①蓝灵鼠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

②后来它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3+2=15

2.出示图3。

师:现在蓝灵鼠又在玩积木了,说说这次它是怎样摆弄的。

生:它从15块积木中拿走了两块。

师:观察得的很仔细,刚才图中是向下的箭号表示加上,现在箭号向上就表示拿走。怎样用算式表示?

生:15-3

师:怎样计算15-3呢?

生:先用5-3=2,再10+2=12。

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多说说,也可以同桌之间互说,加深算理。

3.出示图4。先指导学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填空,后集体反馈。

生1:现在又拿走了2块,拿只剩左边的1摞正好是10块,所以12-2=10。

生2:12可以分成10和2,所以12-2就等于10。

4.观察比较。

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四幅图,说说有什么共同点?

①小组合作交流

②集体反馈

引导学生找出今天的算式,在计算时都是先进行个位的计算然后在加上10。

5.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蓝灵鼠解决了它搭积木问题,列出了算式而且找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

三、算一算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你是怎么算得?

(1)应该先引导学生观察左边一组的算式想想它们的联系。

(因为16可以分成10和6,从16里去掉6就剩下10,去掉了10就剩下了6,所以16-6=10,16-10=6。)

(2)出示:l7一3=19-5=

师:说说你是怎样算这两题的?

生1:17-3,我是这样算的,17可以分成10和7,7先减3等于4,再加上10就等于14。

生2:19-5我也是先用9减去5等于4,再加上10等于14。

(3)找规律。

师:比较17-3=和19-5=这两个算式,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规律?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引导学生发现被减数多2,减数也多2,而差不变。现在阶段不能要求学生表述清楚,教师只要他们能体会到算式中各个数的变化即可。)

四、练一练

1.练一练第1题。(课本第9页)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指名口算,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看图写算式。投影出示练一练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这两题都是一题多解:

第一幅可以列式:10+6=16、16-6=10或16-10=6。

第二幅图可以列式:12+5=17、17-5=12或17-12=5

重要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说说自己算式表示的含义。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再提问个别同学。

3.照小猪的样子说算式。(练一练第3题)

(1)引导学生观察小猪所说的三个算式,弄清图意。

(2)请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组,在小组内说说你相到的算式,并由小组长记录。

(3)小组交流反馈。

4.口算比赛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回答,也可以请做错的同学再来说说怎么算。

五、课堂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板书: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怎样计算这样的题目?(可以根据数的组成或数的方法进行计算)你还有什么想法?

二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9

教学内容:教材第84-85页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并借助乘法口诀求商。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能够结合情景,发现数学信息,提出解决数学问题,深化学生对除法运算的认识,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直观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前准备:

1、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信息,提问选择信息,思考解决问题探究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

2、小兔安家的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同学们,你们喜欢小白兔吗?好,这节课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到小白兔的家里去看看(电脑出示小兔安家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中有什么?

生1:图中有大树、房子、许多小兔。

生2:图中有12只小兔,他们正在快乐地做游戏。

生3:一共有四间房子。

通过创设小白兔安家的情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地在情景中获取数学信息。

问题探究

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小白兔现在累了,要到后面的房子里去休息,你们能根据刚才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整理(重点解决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小结:同学们能够提出这么多的问题,那么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下面请同学们接着想办法,你喜欢解决哪些问题就解决哪些问题,我们比一比,看哪一组解决的问题最多?

教师深入到各个小组进行个别指导。

生1:有4间房子,每间住几中小兔子?

生2:如果12只小兔要住3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

生3:如果12只小兔要住2间房子,每间住几只小兔?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并把算式写下来。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体验感悟

好,下面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是怎样列式的?

隨着各组学生的回答,老师整理板书如下:

12÷2=6(只)12÷6=2(间)

12÷3=4(只)12÷4=3(间)

12÷4=3(只)12÷3=4(间)

12÷6=2(只)12÷2=6(间)

下面我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争着进行回答。

各小组讨论汇报:

每间房子住的小兔少,用的房子多;每间房子住的兔子少多,用的房子少。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一是让学生体会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二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在小白兔只数不变的前提下,每间房子住兔子只数与房子的间数中相对的。

实践应用

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我们看“填一填”请根据我们刚才说把这们表填完整。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每间房子住5只小兔,3间能住下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引导学生明确,如果每间房子住5只兔子,3间可以住15只小兔,而现在只有12只小兔,所以可以住下。

1、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我们看练一练第1题,同学们独立做在书上,做完后组长负责检查下,全部做对的由小组长奖励一朵小红花。

教师巡回指导。

2、我们看第2题,请同学们把第2题做在书上,我们比一比,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好,下面谁愿意把你填的结果读给大家听?

3、电脑出示第85页第3题:

二(1)班有36人参加体操比赛,请你们帮他们设计一下,怎样排队,请画出相应的图,并列出算式,看哪组想出的办法最多。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一组一问一答。

学生集体交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完成在书上。

同学们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方案,并把图画下来,列出算式。

一题多变拓展思维,有利于学生对除法意义的体验和感悟。

学生通过说一说,算一算,画一画,让学生亲自感悟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反思

教师引导学生反馈,及时对讨论好的小组发放小红旗,并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补充小结。

4、请同学们打开书上85页,看第四题,谁得第一。小组之间展开比赛。

5、电脑出示第85页的第5题,谁来说说图的意思。

请同学们完成在书上,然后教师订正。

教师小结。

学生说图意

板书设计:小兔安家

12÷2=6(只)12÷6=2(间)

12÷3=4(只)12÷4=3(间)

12÷4=3(只)12÷3=4(间)

12÷6=2(只)12÷2=6(间)

二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10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3)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1)提问:

①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②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2)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2)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3)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三、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①铅笔长15米。()

②课桌高70米。()

③一棵树高16厘米。()

(2)完成练习一第3—5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二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教学反思: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二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12

1、填空。

(1)1米=()厘米400厘米=()米150米=()米()厘米

(2)笔算加减法要注意:要把(),从()位()。

(3)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有()个直角,长方体一共有()个直角。

(4)每个三角板都有()个直角,其它的角都比直角()。

(5)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

2、笔算。

(1)37+24=63-25=67+33=71-23-19=39+14+38=29+37-48=

(2)养殖场养了29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多18只,黑兔友多少只?

(3)华华每分钟能写9个大字,姐姐每分钟写的字是华华的3倍。姐弟俩每分钟能写多少个大字?

二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13

教学内容:教材P115、116页练习二十四第8-14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能正确地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以及指出多边形的周长。

2、学生进一步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学会解答比较复杂的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直尺、三角尺、长方形纸片2张、铁丝1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这节课,练习本单元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更加明确什么是周长,会更加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概念练习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

(1)做练习二十四第8题

提问:这是什么图形?(板书:长方形、正方形)每个图形都有几条边?(板书:4条边、4个角)

量一量各个图形中每边的长度。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每个角。

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每个角都是什么角?

你能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点吗?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判断(出示图形)

哪几个是正方形,哪几个是长方形?

2、周长的概念

(1)什么是周长?(指名回答)

(2)练习二十四第9题。

你能看出第9题里三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吗?

学生口答,说出是怎么得到的?

三、周长计算练习

1、练习二十四第10题。

(1)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取整厘米数。

周长是怎么算的?

(2)先让学生量一量。

正方形的周长应该怎么算?

2、做练习二十四第13题。

(1)做第1题。

(读题)边长是多少?周长怎么算?

(2)做第2题。

(读题)长和宽各是多少?周长怎么算?

3、练习二十四第14题

(1)读题

(2)提问:20厘米其实是围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什么?

(3)小组讨论围法。

二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独立地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会解决含有减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教学资源:

例题插图,投影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兔妈妈买了10个萝卜,小兔一天吃了7个,还剩下几个?

2、小免妈妈买了10个萝卜,小兔上午吃了2个,下午吃了5个,还剩下几个?

小结:刚才的题目,都是求它吃了几个后还剩下几个,大家都反应很快,真是不错。今天我们就要用刚才这股热情来解决一些实际。

二、互动探索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1、教师引导:图书馆里的书架上共有民间故事书185本,上午借出36本,下午借出52本。

根据这些信息,你准备解决什么问题呢?怎么解决呢?

对于学生的回答要进行评析。

教师引导:要解决“还剩多少本这一问题该怎么办?

你能想一个办法吗?想好后试着将算式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然后和你的同战术交流交流。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185-36=149(本)

36+52=88(本)

149-52=97(本)

185-88=97(本)

教师追问:你们是怎么想的?

2、组织学生观察、讨论、比较

重点突出每种解法先算出的表示什么。

3、小结: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算出上午借出36本后还剩下多少本?也可以先算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借出了多少本,再求还剩下多少本?

这样从不同的方面,选择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但得到的结果是相同的。这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我们在解决有些像今天所碰到的这类问题时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中第1题

出示情境放大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

完成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解答时怎样想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回答后小结:买东西如果在一个柜组中购买的一般先算出所购物品一共需要用多少钱?这儿就是先算出一件上衣和一条裤子共用多少钱,再算出应找回多少钱?

2、完成“想想做做”中第2题。

出示情境图。学生理解题意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个板演。

集体评析。让板演的同学说说解答时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小朋友做了哪几种颜色的花。

做了黄花24朵,紫花15朵,做的红花呢?那么做的红花跟黄花、紫花有什么关系?

现在你能列式求出做了多少红花吗?

独立解题。指名口答,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有什么新的想法?

五、综合运用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二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角的认识过程。知道角各部分名称,了解角有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2、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与角的大小有关。

2、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教学准备:

小棒、剪刀、三角尺、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感受生活中的角请同学们看几组都蕴含着“角”的截图。(课件)师:在这幅图的桌面上,你看到了哪些认识的图形?(生回答)在我们看到的这些图形里面还藏着一位朋友,其实刚才已经有小朋友提到了,老师知道她已经知道了,那到底是什么呢?(课件从具体图案中抽象出四个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认识角)。

2、师:看到了这么多角,想不想自己也动手摸一摸?(举起大三角板)来,你们有吗?取出来!边摸变提问:这有角吗?(生:有)师:用我们的小手心(动作)你有什么感觉?(生回答)师动作,那咱们再顺着这个点往这摸,再顺着这个点往这摸。(让学生回答)还有吗?你再来说说?咱们刚刚摸到的这个其实就是怎么认识的这个就是(角)。

3、咱们动口,老师动手,把角给画出来。先画一个点,再顺着这个点(画一条线)看清楚了,这条线是怎么样的?再顺着这个点画一条线。这两条线是什么样的?再看这个点呢?这个图形就是什么了?

二、教学角的特征、各部分的名称

1、刚刚听到这个同学好听的名字,数学家爷爷也给角的各部分起了很好听的名字。刚刚这个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咱们说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认识角了吗?

2、行,那么咱们现在就在教师里找一找,哪儿有角?(让学生边说边比划)

3、让我们闭着眼睛想想角好吗?角的顶点是怎样的?(一起说)边呢?几个顶点?几条边?清楚了吗?那咱们跟着电脑“书空”一遍。(先画一个点,直直的一条边,再从这个点,画一条直直的边,行了吗?)

4、乘大家闭眼睛的功夫,小猴来了,带了几个图形朋友来,想不想看看?那咱们看看有没有咱们认识的角?(巩固练习一,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5、调皮的小猴看到大家刚认识了角就对角这么熟悉了,它可高兴了,想邀请大家到他家去做客,你想去吗?

可是啊,这调皮的小猴把开门的密码给忘记了。密码在哪呢?大家帮帮他!(课件出示:想想练练二)密码是:1325,门开了,小猴送给老师和在座的小朋友们一份有意义的礼物:你们的见面礼在老师发的那张纸上。快,动手!(说说下面的图形里各有几个三角形)都填好啦?那咱们一起来说三角形里面有(三个)角,四边形里面有(四个)角,五边形里面有(五个)角,六边形里面有(六个)角。

6、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秘密?(生回答)那从你发现的秘密,能不能说一说八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那十边形呢?转一转,那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呢?

三、自己动手制作角

1、那小猴给了咱们这么有意思的见面礼,咱们也当回小设计师,设计出一些角来,给小猴亮亮咱们的作品。现在小组活动开始。(师巡视,帮助,指导)

2、现在咱们展示小朋友们的作品。(小木棒围,钉子板绕,用两个彩色的纸条围,用彩色的纸折)

四、认识角有大小之分及决定角的大小的因素

1、这些角有什么不一样吗?小结:角的开口不一样大。

2、请两个同学上来做两个角为什么这两个角不一样大?老师来做这个角,先请一个同学上位,让另一个同学做的角和自己做的角一样大,你有什么方法呢?

3、平时生活中,有这样的角(自己动手转一圈)这是什么?课件出示:(65页例题)

4、你能说出上面哪个角大,哪个角小呢?

5、调皮的小猴又来了,他拿走了最大的两个角,他拿的对吗?你是怎么比较出他们的大小的?(借助钟面上的格子)如果老师把钟面上的格子去掉,你是怎么比较大小的呢?

五、全课总结

1、咱们今天这节课认识了什么?(角)如果你就是这个角,你是怎么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请同学上来介绍)边用手比划比划。

2、父母亲把我们养这么大,我们应该好好感谢她们,我们就来送个礼物给父母吧。咱们来个约定,我们送的礼物里面必须有今天认识的新朋友:角。好,开始商量吧。

3、想不想和大家说说?

1)(贺卡),有角吗?你准备送什么形状的?

2)剪刀(剪刀有角吗?)课件展示咱们回家后可以再考虑考虑,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二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16

教学内容:

书本第57~58页的2~6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熟悉2、3、4乘法口诀,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熟记2、3、4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乘法计算。

2、进一步明确乘法口诀的含义和来源,沟通与加法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组织复习5的乘法口诀。

1、开火车,对口令

一五…三五…五五…四五…二五……

2、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对口令活动。

[设计意图]组织复习,进一步熟悉口诀,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究2、3、4、的乘法口诀

1、教学例2

教师让学生先看课本插图:小聪和小娟他们种的向日葵已经发芽了这下可高兴了!多可爱的小苗啊!你发现每棵幼苗上面有几片小叶?

引导学生写出乘法算式编制口诀。1棵幼苗上有2片叶子,根据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2×l=21×2=2。教师指着黑板上的算式问:“1个2得数是2,我们可以说成&39;一二得二&39;。”并板书:“一二得二”

接着教师又让学生看2棵幼苗,问;“这是几个2?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怎样写?”教师指着乘法算式,说:“2个2的得数是4。我们可以说成&39;二二得四&39;。”并板书:“二二得四4×5=205×4=20四五二十。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从而顺利地完成对新知识的学习,同时对学生进行爱护植物的教育。

2、教学例3

出示例3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每行有多少棵向日葵?可以说成几个3?要求一共有多少棵幼苗,如何用乘法算式表示呢?可以编制一句什么样的口诀?

板书:一三得三。如果有2行你会列出乘法算式吗?口诀是什么?如果有3行呢?2)引导学生对2和3的乘法口诀进行记忆。引导学生归纳出口诀;“二三得六”。

教师让学生再摆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自己想,自己写,最后归纳出口诀:“三三得九”。

[设计意图]对学生半扶半放,让学生主动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例4。

4的乘法口诀的教学方法跟3的乘法口诀类似。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得到相应的乘法算式和结果。

板书:1×4=44×1=42×4=84×2=83×4=124×3=124×4=16

2)引导学生编制乘法口诀。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3)想一想:1×1=?同桌交流板书:一一得一

教师引导学生想:“1个2是2,1个3是3,1个4是4,那么1个1应该是1。相应的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一三得三,一四得四;那么,1乘以1得1,口诀应该是-一得一。”

[设计意图]在学习过乘程中,由易到难,层层深入,体现了教学的一般规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三、巩固练习

l.做教科书第一25页"做一做"中的练习。

做第1、2题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订正。这样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的.意义和来源,同时用这些口诀进行乘法计算,通过计算又可以巩固乘法口诀。

第3题,是对口令游戏题。可以用来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训练学生记熟每一句口诀。练习时,可以由教师说题目,先让学生集体说得数,然后再指定学生说得数,尽量多给学生一些练习机会。

第4题,让学生看乘法算式写出乘法口诀,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做练习六第1题。

教学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能背出1-4的乘法口诀。如果某个学生乘法口诀不熟,或者某个学生某句口诀不够熟练,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帮助。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新知识,使学生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四、小结作业

教师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回家背诵2、3、4的乘法口诀。

二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17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孩子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又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我觉得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还是很高涨的。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赢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与乘法、乘法口诀一、观察物体、分一分与除法、方向与位置、时分秒、乘法口诀二、除法、统计与猜测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1.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数一数”等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乘法算式的过程,体会乘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感受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第七单元“乘法口诀(二)”。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经历2—5和6—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形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理能力,能正确运用口诀计算表内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3.第三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个单元学习中,学生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物体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活动,初步发展空间概念。

4.第四单元“分一分与乘法”,第五单元“除法”。学生通过大量的“分一分”活动,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出除法算式的过程,体会除法的意义,从生活情景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体会乘法与除法的互逆关系。

5.第五单元“方向与位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第六单元“时、分、秒”。学生通过时、分、秒的学习,初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在实际情景中,认识时、分、秒,初步体会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分、秒之间的进率,能够准确的读出钟面上的时间,并能说出经过的时间。

7.统计与概率: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根据图表中的一些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初步形成统计意识。在简单的猜测活动中,初步感受感受不确定现象,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8、实践活动:本册教材安排了三个大的实践活动即“节日活动”“月球旅行”“趣味运动会”,旨在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小调查”活动和贴进生活多样化的应用性问题,旨在对某一知识进行实际应用。

五、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现在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内容,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该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六、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乘法口诀、除法

教学难点:乘法口诀、除法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七、课时安排:

1.数一数与乘法——5课时

2.乘法口诀(一)——10课时

3.观察物体——-4课时

4.分一分与除法——13课时

5.方向与位置——4课时

6.乘法口诀(二)——7课时

7.时、分、秒——4课时

8.乘法口诀(二)——7课时

9.除法——―――8课时

10.统计与猜测——――4课时

二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18

教学目标:

1、通过回答与“可爱的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掌握已学过的口诀,进一步熟悉3的乘法口诀。

2、能利用口诀正确、熟练地计算。

3、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准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看图提出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故事导入)

池塘里有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想快快长大,它们每天都学习文化知识,希望早点找到妈妈,回到妈妈的身边……

二、利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一群小蝌蚪离开妈妈太久了,心里非常想念自己的妈妈,它们在池塘里四处寻找,可是忘记了妈妈的模样,怎么也找不到。请小朋友帮忙把小蝌蚪送回妈妈的身边,好吗?

1、连一连

汇报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你们真了不起,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青蛙妈妈带着小蝌蚪在岸边向我们招手,表示谢意呢!

2、比一比(渗透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德育教育)

(1)谈话:请观察教材中的图,两只青蛙要过河,他们要比一比谁先到达对岸。同桌之间各代表一只青蛙比一比。

(同桌之间互相比赛,优胜者得到一个学习小五星,汇报结果,说出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2)学生做,教师巡视

(3)汇报订正

3、算一算

(1)读题:每只青蛙吃9只害虫,3只青蛙吃几只害虫?

(2)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3)汇报订正

进行环保教育: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三、提高练习

1、完成第1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三()三九()五八()()八二十四

()五一十()七三十五()七二十一二()十六

3、想一想,填一填,能填几个就填几个。

□×□=12□×□=18

□×□=12□×□=18

□×□=12□×□=18

□×□=12□×□=18

□×□=12□×□=18

□×□=12□×□=18

4、完成第3、4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关于2、3、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练习有关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2、3、5乘法口诀的巩固课,教材通过与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进行已学过的乘法口诀的巩固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熟背下来口诀,并运用到式子中,课堂气氛活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19

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32页“分桃子”主要是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含义。教学中,我设计了一系列动手分一分的活动,让课堂成为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训练场。

1、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我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请你帮助猴妈妈分桃子——分一分”这样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数的分解,找到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生长点,改变了传统的概念教学“复习——引入——新课——练习——巩固”的模式。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讲述分桃子的故事,引出只有分的“同样多”(平均分)两个猴宝宝才满意,适时渗透数学文化思想,使学生数学思考从这里“开始”。

2、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数学思考——平均分。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传授和输出的结果,而是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情景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如果说以往的概念教学,教师侧重于直观演示,通过举例证明理解概念的含义,那么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课堂教学要有“质”的变化。课本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媒介”,它对教学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教学中,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我大胆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怎样分桃子、分鱼、分智慧星……还设计了变式练习,辨析“平均分”和不是“平均分”的练习,在小组练习“分智慧星”的活动中,引出了有余数除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由“分一分”——平均分——有余数除法。

3、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概念是生活现象的“数学化”,是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针对低年级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没有把现成的除法意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以后,及时设计了一些操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摆一摆、分一分”,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体验“平均分”。让学生在做中学,抓住不同物体的“平均分”,既培养了数感,又强化了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与传统教学相比,整个课堂教学看似淡化了“除法的概念”教学,实际上却在“核心”处加以“引导”,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教师真正成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借助课堂教学这个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运动场”,使学生的思维由“无序”到“有序”,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力求营造一个充满“灵性”的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帮助学生“平均分”,理解除法的意义。从引导开始起“跑”(分一分)——有目标的进行跑(平均分)————最后水到渠成(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年级数学电子版教案篇2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东、南、西、北的基础上认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并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2、让学生在观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今天的课堂上,全班同学一共分成了几个小组?大家都清楚自己小组的编号吗?互相说说,自己分别在第几小组?

教室里学生的座位排列如下图,每组都有醒目的标记。

讲台

第一组第四组第六组

第二组第五组第七组

第三组第八组

一、引入

通过对四面八方这个成语中四面的讨论,引导学生明确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并在教室的四个墙面分别贴出东、南、西、北四个字。

出示例1图,其中超市、体育场、人民桥和公园图片暂不出现。要求学生说出怎样在地图或者平面图上表示这四个方向,然后要求说出学校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说对四面八方这个成语中八方的理解,引入新课。(板书:认识方向)

二、展开

1、提出问题,小组讨论。

(1)提问:在学校的这一面有一个超市,你知道超市在学校的哪一面吗?小组讨论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讨论汇报。

(2)指出:通常,我们把东面和北面的中间称做东北,超市在学校的东北面。

(3)提问:这里有一个公园,这里是体育场,这里还有一座人民桥,它们又分别在学校的哪一面呢?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汇报。

2、归纳小结。

上学期我们认识了东、南、西、北,今天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我们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能很快记住图上的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那么怎样才能很快记住今天学习的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这四个方向呢?请大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说说你想怎样记。

学生汇报记忆方法。

三、解决问题

1、指导完成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中指南针的图)

提出要求:这是一个指南针,红色箭头指向北面。你能把指南针上的八个方向填写完整吗?先想一想怎样填得快,再在书上填一填。

学生在书上填完之后汇报结果。

2、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图)

(1)谈话:小动物在体育场参加运动会后要回家了,你能帮助它们找到各自的家吗?

(2)播放题中四个小动物所说的话,并在图中呈现相应的文字。

让学生根据要求在书上连线。

(3)出示正确答案,反馈、订正。

3、指导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一些成熟水果的实景照片)

说明:青山乡是一个美丽的水果之乡,在水库周围一共种植了8种水果。

(出示水库及8种水果的图片,水库在中间已贴好,8种水果依次排列在一边)

提出要求:水果先后成熟了,有许多游客来游览水果之乡。你愿意为来游览的游客制作一张水果种植的示意图吗?每个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小组在活动时,首先要听清楚老师讲的是什么水果,并找到应该摆放的位置,然后把图片贴上去。

说明:桃园在水库的北面,葡萄园在水库的东面,梨园在水库的东北面;水库的`西南面是苹果园,水库的西北面是西瓜园,水库的西面是山楂园;橘子园在水库的南面,樱桃园在水库的东南面。

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学生制作平面图。完成后进行展示。

四、应用

1、游戏。

(1)提出要求:我们已经能够在平面图上认识八个方向了,那么在现实生活中这八个方向你们也能认识吗?谁来说一说,教室的西北面在哪里?

(2)示范:伸出右手指向北面,伸出左手指向西面,两手同时向中间拍一下,这时手就指向西北面。

要求学生用这样的方法,找到西南、东南和东北这三个方向。

(3)请第五组的同学站起来。每一组的同学自己看一看,你们组在第五组的哪一面?第五组的同学也看一看,其他各组在你们组的哪一面?

学生讨论汇报。

启发思考:都是和第五组比,为什么每个组说的都不一样呢?

拓展:第一组在第五组的西北面,第五组在第一组的哪一面?第六组在第五组的东北面,第五组在第六组的哪一面?

自由活动:在小组里说说你们组和其他组的位置,看看黑板上贴的方向,想想说对了没有。

2、制作方向板。

谈话:找到了一个方向,怎样才能很快找到另外的七个方向呢?我们可以自己来制作一个方向板。

教师提示制作方向板的基本方法。学生制作方向板,并写出八个方向。

使用方向板:把方向板中的北对着北面,指一指,东北在哪里?东南呢?西北和西南呢?(教师说,让学生指方向)

3、小结。

提问:谁来说说今天学到了哪些知识?在平面图上怎样记住这八个方向?在实际生活中怎样辨认这八个方向?

布置课外活动:现在我们许多住房都有朝南的阳台和朝南的窗户。回家在你的房间里先找到北面,再用方向板看看其他几个方向各有什么。也可以在你家的客厅里先找到北面,再用方向板看看其他几个方向各有什么。明天来说给同学听一听。

4、跳棋游戏。

说明:甲乙双方各派一名代表,甲方代表提出跳法,乙方代表在方格中移动棋子,玩一次后,甲乙双方交换角色。组长做裁判,每次移动符合要求的得1分。

学生自由活动。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这一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东北、东南、西北和西南这四个方向,对四面八方里的八方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我们在电视里、报纸上经常看到、听到开发大西北。今天回去后,找一张中国地图,看看我国西北有哪些省,再看看我国的东北有哪些省。找一找南京大约在上海的哪一个方向,上海大约在北京的哪一个方向。

2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