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二年级教案 >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

时间: 新华 二年级教案

写教案时,需要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以便提高教学效果。写好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有什么技巧?这里给大家整理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方便大家学习。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

教师:瞧!小明、小美和妈妈正在超市里面买水果呢!

(课件播放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lkg等)。

教师:谁来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教师: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师:对,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这里出现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你还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斤、公斤、两等。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斤、两和公斤。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讨论,获得方法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样物品,看看你能了解到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吗?

教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克(g)。

教师:除了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物品以外,你们还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

教师: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老师告诉你们,它约重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2)掂一掂,感知1克。

教师:请大家取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那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盘子里面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重1克。

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活动,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之后通过交流汇报,提炼出找的方法: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来掂一掂就找到了。为后面的估量作铺垫。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装了黄豆的袋子中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教师:你取出的黄豆有几颗?你是怎么知道它重1克的?

教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认识天平

教师:对,我们就要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这就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

教师(出示砝码):瞧,这些就是砝码。(举起1克的砝码)这是这盒砝码里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里最重的有1 00克呢!你们听出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了吗?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O”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教师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教师:瞧,7粒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大家都取出1克重的黄豆,掂一掂。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过1克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验考验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呈现第101页“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3.认识千克

(1)认识千克。

教师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的实物。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两样物品,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教师:谁到黑板前来拿拿这两样物品?

教师:说说你们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

教师:有谁知道多少克和千克的关系吗?1千克等于多少克?

教师:对,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教师:老师这里有2袋盐,每袋都重500克,那2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学生1:1000克。

学生2:1千克。

教师:很正确!现在,同学们的桌上也有这样的2袋盐,请大家先拿起其中一袋,掂一掂。

教师:再将这2袋盐都放在同一个手上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很好!再闭上眼睛,掂一掂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

教师:好!下面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

教师:看看藏在物品里的标签,谁找得最准?

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么找的吗?

教师:现在请大家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拿1克重的物品,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常见秤

教师:测量比较重的物品,你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盘秤的刻度盘。

教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盘秤。谁来说说这台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盘秤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千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斤。

教师(用课件演示放入1千克装的洗衣粉后,指针指着1)现在表示洗衣粉有多重?如果指针指着5呢?

教师:很好,仔细观察盘秤的刻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有多种表述,只要合理即可,重在使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以1千克为标准去量。

教师用课件出示弹簧秤。

教师:这是弹簧秤,看看弹簧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后,指针指着1 0

教师:谁能说出现在称的西红柿有多重?有几个?

教师: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量多少千克的物品?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用课件出示体重秤。

教师:看看这台体重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站上之后,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的刻度处。

教师:这名学生有多重?当指针指在20和25这两个数之间时,就要从20开始往后数。指着30呢?

教师:通过对这三种秤的观察,你能发现它们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回答,都以千克作单位,看看有多少个这样的1千克等,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1.口答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梨重150( ) 一个西瓜重6( ) 一个鸡蛋重50( )

一只公鸡重2( ) 一个汉堡重280( ) 一桶油重5( )

一支铅笔约重180( )

2.完成第106页第6题

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00克 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

3.一抓准

(1)介绍全国劳模——张秉贵。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非常能干的人,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比如全国劳模张秉贵,他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一名售货员。大家都叫他“一抓准”,无论顾客要多重的糖,他用手就能够抓出来,他的手就像一台秤!

(2)明确要求:我们每组都有一篮橘子,一会儿请大家从这个塑料袋里往外抓橘子,不用秤,看看哪组同学取出的橘子最接近1千克。

四、回忆交流,总结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通过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第二课时

1、课前让每位同学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2、调查表

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 )个

1千克(盐)( )袋

2、同学汇报自身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3、动手实践:

师的桌面上陈设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试验卡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 1个苹果( )克( )克 ( )克( )克

4、从同学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如课本89页第7题。

5、解决问题

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

教学反思: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分橘子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让学生正确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4、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让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帮小熊分了苹果,大家还记得我们是怎么分的吗?今天小熊又要请客了,它家里只有14个橘子,它想每盘放4个,可不知道放几盘,你能帮助它解决这个难题吗?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有余数的除法及其竖式的计算方法

学生试着自己列竖式后,展示不同学生的竖式并让学生说明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同时其他学生可以质疑。因为有除法算式做引导,估计学生不会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的现象,如果有的话,就直接拿来当作下一环节的样本,解决余数不大于除数。然后教师做小结。

2、完成“试一试”,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师小结: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用竖式计算。

9÷421÷514÷319÷6

4、钉一件上衣需要5个扣子,现有23个扣子,能钉几件上衣,还剩几个扣子?

四、总结

1、说说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2、你今天最成功的是什么?你打算以后如何做?

板书设计:

分橘子

每盘放4个橘子,14个橘子可以放几盘?

14÷4=3(盘)……2(个)

答:14个橘子可以放3盘,还剩2个。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实物,使学生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空间相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形状的活动,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在实际的观察活动中,感受到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左侧面、右侧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盲人摸象这个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讲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同一头大象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二、探究体验

1.活动一:观察物体找图片(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情景有时不一样)。

(1)观察找照片: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摆了木头大象和一些照片,四位同学坐在不同的位置,请从你的位置仔细观察,然后把你观察到的图像从这些图片中找出来,放到自己的面前。

着重讨论侧面的不同点。先说你坐在几号位,再说说你看到的是木头大象的哪一面,选的是哪张照片?这两张照片都是侧面,这两个侧面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2)汇报:请一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

(通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出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亲身实地的观察,更加清楚直观学习本课。)

(3)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张图片(从上面拍的),讨论一下,这是从哪个角度拍的呢?四个同学当中谁站起来看到的和图片上的一样?

(4)请小组长把大象和照片收到抽屉里。

2.活动二:根据照片,判断拍照角度。

(1)小兔子和小猴子给兔博士的家各拍了一张照片,请大家猜猜这两张照片分别是谁从哪个角度拍摄的?

(2)学生汇报交流。

3.巩固练习:

(1)同学们做的太好了,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放着一个茶杯,请你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个茶杯,并完成练一练第一题。

(2)学生独立完成第二题,小组之间交流方法。

(3)独立完成第三题,教师指名回答。

四、课堂总结

看来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应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的观察,观察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细节,才能比较准确。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4

一、我会填。

1、1米=()厘米7厘米+8厘米=()厘米

300厘米=()米64厘米-7厘米=()厘米

1米-20厘米=()厘米43米-40米=()米

40厘米+60厘米=()厘米=()米

2、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和()。

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一棵大树高12()

新华字典厚3()操场跑道长300()

黄瓜长22()红领巾最长边是50()

床长2()你的身高1()30()

二、我会选。选择合适的序号填在()里。

1、要量物体的长度,要把尺的()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①1②0③10

2、生活中()的高度最接近于1米。

①写字台的高度②电视机的高度③台灯的高度

3、1米减去1厘米,等于()。

①0米②99厘米③99米

4、量一枝铅笔的长度,一般用()作单位。

①米②厘米

5、你的数学课本长()。

①1米②18厘米③21厘米

三、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

1、一枝粉笔长90厘米。()

2、一枚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3、一间教室长9厘米。()

4、一根旗杆高10厘米。()

5、量黑板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四、在○里填上“>”“<”或“=”。

3米○30厘米2米10厘米○2米5米○500厘米

98厘米○1米15米+8米○23厘米42厘米○24厘米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5

教学目标:

1、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入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计算。

2、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的学习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图意列出相应的加法算式,体会乘法的意义,体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表演吗?

生:喜欢。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精彩的魔术表演吧。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解决问题。

1、初步感知画面。

师:多神奇的&39;魔术表演啊,你都看到了什么?同学们这里会也藏着很多奇妙的数学知识,不信大家仔细的观察一下。

2、提问题。

师: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请你们接着看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和你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一共有多少朵花?一共有多少条鱼?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3、解决问题。

师:小朋友们很了不起,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谁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2+2+2=6(朵)

第二题:4+4+4+4=16(条)

第三题:3+3+3+3+3+3=15(个)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几个算式,你发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连加

生1:加数相同。

师:对每一题的加数都相同。2+2+2是几个2相加?

生:3个2相加,(依次说出后几个算式。)

师:请同学说一说20串灯笼的个数,怎么写算式?

生动手写:3+3+3+3

师:你觉得写起来怎么样?

生:很麻烦。

师:怎么就不麻烦了?

生:用乘法。

师:你真爱学习。这个内容我们在下节课里学。

三、巩固练习

1、出示图:生说,师判断

2、出示图:师说题意,生填写,集体订正。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乘法的初步认识。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上,引出多种不用的解决方法,然后着重认识几个几连加。引导学生充分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这样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益的。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6

一、复习旧知

1、填空。

(1)3×5读作( ),表示( )个( )相加。

(2)6+6+6+6+6 写成乘法算式是( )或( )。

(3)4个5是多少?列式( )。

(4)教师边背边出示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古诗一共多少个字?怎样列式?用哪句口诀?

2、创设情境,铺垫孕伏

题目是:你能从7开始每次加7,把得数填在空格里吗?

7  14  21

师:看一看这三个数在排列上有什么规律?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研究7的乘法口诀

板书:7的乘法口诀

二、新授:

1、教师拿出七巧板说:“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用吗?”

(1)摆一条小鱼用几个三角形?(7个)摆一条小鱼用几个三角就是求1个7是多少。

板书: 1个7 1×7=7 7×1=7 一七得七

(2)出示书本主题图。(并填完书本第72表格)

图案个数  1  2   3   4  5   6  7

▲的块数  7  14  21  28  35  42  49

2、交流汇报。提问:1个7是多少? 2个7相加是多少? 3个7连加是多少? 4个7、5个7、6个7、7个7连加是多少?28里有几个7?

(二)、自主合作,创编口诀。

1、你能根据刚才的发现,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能编几句就编几句。

2、学生开展编口诀的数学活动,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下自己编好的口诀。

3、出示学生编写的乘法口诀,问:你是怎么编出这句口诀的?(出示几个乘法算式)

4、纠正。(收集错例,强调几十几的写法和数字的写法)

(设计意图:学生在合作中达到知识互补,体现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相互交流学习中能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避免思维定式。同时让学生在编制口诀中,通过编制口诀顺序的改变,探索双数和7相乘,积是有规律的,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做到了前有孕伏,后有照应。)

(三)、解读品味,感悟口诀。

1、发现规律,背口诀。

看着自己编出的口诀,心情怎么样?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你的开心。(读自己编的口诀)

(板书出示口诀)再轻轻地、慢慢地读一遍,边读边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学生交流汇报。

2、总结规律,记住口诀。

(1)我们一起将自己的成果读一读,边读边找一找,口诀中藏着什么秘密?

( ① 每句口诀中都有7; ② 口诀按从小到大排列; ③ 相邻两句口诀的积相差7;④7乘单数的积是单数,7乘双数的积是双数。)

交流:在背的时候,你认为7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一些?

(2)记忆口诀,运用口诀计算。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观察、交流、理解口诀的结构和变化规律,有利于增强记忆的效果,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可谓一石三鸟。)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

(一)基础练习:

1、把下面的口诀补充完整。

二七(    )  一(  )得七

(  )七四十九  五(  )三十五

2、用一句口诀写出两个乘法算式。

三七二十一 (   )(   )六七四十二 (   )(   )

4、(书本练习十六第2题。)

5、(书本练习十六第3题。)(游戏:邮递员送信)

教师把写有数字的卡片分给各组,把得数贴在黑板上。邮递员,送信忙,按照得数送信,哪封信,往哪儿装,请各小组仔细想一想,派代表上台送信。

7×3   7×3+7   7×6+7   7×4

7×5+7   7×5   7×6   7×2   7×6 7×1

(二)综合练习:

1、(1)谈话:我们现在来到了日历的家,怎么日历都愁眉苦脸的呢?(出示挂历,)同时请学生看书73页“做一做”第1题),1星期是7天,2星期是多少天?

(2)爸爸到北京去了3个星期,去了多少天?4星期呢?5星期呢?6星期呢?7星期呢?

日历们开心的笑了!适时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2、(书本练习十六第4题。)

3、转盘游戏。

(三)拓展练习:

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笑脸(乘加乘减)

(设计意图:知识和技能是构成能力的两个基本因素,二者缺一不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是我国数学教学的优良传统,夯实牢固的“双基”基础,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四、应用,深化口诀。

1、生活中和7有关的事物

7是个神奇的数字,我国古代与7接下了难解之缘。一个星期有7天,七星瓢虫有7个点。

2、我们熟知的古诗中就藏着7。同学们请看,这是我们学过的一首诗《山行》。(齐读)这首诗一共有多少个字?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齐读诗,这首诗是关于小孩子学钓鱼,而且每句都是7个字,你能用哪一句口诀算出这四句诗中共有多少个字吗?同学们注意了吗?每行诗都有7个字,这样的诗也叫七言诗。

3、在我们身边你还见到过哪些现象与7有关?(学生举例说一说)北斗七星 、七色彩虹、音乐有七个音符。

(设计意图:唐诗与数学看似互不相干,但实际上它们却有着奇妙的同一性。我从五言诗引入新课,七言诗来总结新课,从很多角度去切入,例如:唐诗的形式结构与数学的联系、唐诗与数学共同使用的思维模式、唐诗中的数学史话、唐诗中某些情境带给学生浓厚的数学兴趣,有力地支持了学生对乘法知识的建构。)

五、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的乘法口诀,共有()句。

2、每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相差()。

3、还学会了用一句口诀计算( )道有联系的乘法算式。

4、从古到今,人们生活在数的世界里,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就会觉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六、布置作业 :背7的乘法口诀并默写出来。

附板书: 7的乘法口诀

1个7   1×7=7   7×1=7   一七得七

2个7   2×7=14   7×2=14   二七十四

3个7   3×7=21   7×3=21   三七二十一

4个7   4×7=28   7×4=28   四七二十八

5个7   5×7=35   7×5=35   五七三十五

6个7   6×7=42   7×6=42   六七四十二

7个7   7×7=49   7×7=49   七七四十九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7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实物的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认识物体的轻重。学习简单的比较物体重量的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游戏、实物的操作,学习比较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游戏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或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难点:

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猜物体的轻与重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带来了好多好玩的玩具,那让老师看看有哪些啊?

生:小汽车、变形金刚等。

师:那现在老师手里的这两样玩具哪个重?哪个轻呢?(随机拿取学生手中的两样玩具)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轻与重的关系。

板书:轻与重

二、探究新知

(一)用观察(眼睛)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师:现在让我看一下,小巧和小胖在干什么?

生:玩跷跷板。

师:你们看一下,谁重谁轻呢?为什么?

生:肯定是小胖重,小巧轻。小胖的一边已经跷下去了,而小巧跷到上面去了,肯定是小胖比小巧重。

师:你们这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得出的?

生:看。

师:你们真聪明,有些物体可以仔细观察比较,用眼睛就可以观察得出物体的轻与重。

(二)用手掂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出示小亚手拿气球和苹果的图片。

师:你现在能告诉我们小亚手中的物体,哪个重、哪个轻吗?

生:气球轻,苹果重。

师:好,现在老师拿来了这两样玩具,你们能告诉我哪个重,哪个轻吗?(从学生带的玩具中拿两样差不多大小的)

生:右手重,左手的轻。

师:到底是不是呢?你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得出呢?

生:可以用手掂一掂的方法。

师:好,请一位小朋友上来试一试。

师:拿出两样不同大小的玩具,请学生猜一猜、试一试,哪个重、哪个轻?(注意老师拿的时候,大的轻、小的重)。

师:你们的答案和上面的小朋友答案一样吗? 师:现在,你想告诉我们一些有关比较轻重的知识了吗?

小结:比较物体的轻与重,有些物体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眼睛)直接就可以得出,有些物体可以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得出,不能光看大小就来判断谁重谁轻。

三、巩固练习

(一)比一比

1. 请学生看物体,告诉同桌的好朋友,谁重谁轻?

2. 老师出示一些比较容易看得出轻与重的物体,例如一本书和一个骰子等。

(二)猜一猜

1. 请学生相互之间拿出自己的小玩具,交叉进行比较轻与重。

2. 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新知

(一)用橡皮筋比较物体的轻与重

1. 出示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

师:你们看一看,那样物体最重、最轻?

师:你们知道小丁丁是怎么比较的吗?出示课件。

小丁丁用同样的橡皮筋将海绵、吸铁石、胶水、夹子、玩具车等挂起来。

师:你们说这个方法怎样啊?你们现在看着这幅图,能告诉我们谁最重谁最轻了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小组合作。

生:吸铁石最重,夹子最轻。因为物体越重,橡皮筋就会拉的越长,所以吸铁石最重。

师:请你们根据这幅图,把这些物体从最轻到最重排一下,填写表格。

2. 小结: 生活中,我们比较物体的轻重时,可以借助一些物体,达到比较物体轻与重的目的。

(二)小练习

1. 师:请你们现在也学一学小丁丁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带的玩具进行比较,看看这个方法怎样?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的玩具也挂在橡皮筋上,进行比较。

五、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你对你今天的学习评价如何?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8

一、口算。

42+30=90×6=590+70=800×5=440×0=

25+16=303×3=12×2=470+70=64×0=

20×8=70×6=20×6=90×3=400×6=

二、填空题。

9千米=()米4000千克=()吨

60毫米=()厘米80厘米=()分米

50分米=()米2000克=()千克

6米=()厘米7分米=()毫米

28毫米+52毫米=()毫米=()厘米

9厘米+31厘米=()厘米=()分米

3米—25分米=()分米1400米—400米=()千米

600千克+1400千克=()吨3吨—800千克=()千克

4分米×5=()米30米÷6=()分米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一头大象约重4()

一个西瓜约重4()

小红的身高是138(),体重是42()

数学课本长约2()

日记本的厚4()

标准运动场跑道一圈是400()

飞机每小时飞行800()

小玲家离学校1750()

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

四、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1吨棉花比1吨石头轻。()

2、一头大象重4千克。()

3、黑板长4米。()

4、一枚硬币的厚度约2毫米。()

5、一枝铅笔长约2分米。()

五、在○里填上“>”“<”或“=”。

4厘米○39毫米70毫米○70厘米

6千克○6000吨5千米○4980米

10米+9厘米○20米3吨+4吨○7000千克

六、选择题。(把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计量重型物品或大宗物件的重量,通常用()作单位。

A、吨B、千克C、克

2、一种学生字典的厚度约是15()。

A、米B、厘米C、毫米

3、比较下面的重量,最重的是()。

A、3吨300千克B、2900千克C、3330千克

4、一袋大米重15()。

A、克B、千克C、吨

5、小包装食盐每袋重500()。

A、克B、千克C、吨

6、一只大象重6吨60千克,合()。

A、6060千克B、6600千克C、60060千克

7、回形针的长度是28()。

A、厘米B、毫米C、分米

8、一个南瓜重3()。

A、千克B、克C、吨

9、一张床长()米。

A、2B、3C、4

10、一本书大约重150()。

A、克B、千克C、吨

七、动手操作。

1、画一条长4厘米2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比1分米短2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2个3厘米那么长的线段。

八、解决实际问题。

(1)图书馆买来5本一样的书。每本厚8毫米,一共厚多少毫米,合多少厘米?

(2)绕足球场的跑道一圈有400米,跑5圈有多少千米?

(3)水果店运进一车苹果和梨,苹果有900千克,梨有2100千克,这车水果一共有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4)王华身高140厘米,教室的门高2米,谁高?高多少厘米?

(5)菜店运来6吨大白菜,上午卖出4000千克,下午全部卖完。下午卖出大白菜多少千克?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9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正确运用两步乘法计算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决数学中的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例3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复习解决一步乘法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听、仔细想,看谁能很快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1)班同学,在做广播操时需站4队,每队12人,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

让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124=48(人)

答:三(1)班一共有48人。

教师引导: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学习教材第52页例3.

出示例3.

教师:观察情景,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跟同伴说一说。

师生共同探究解题思路。学生汇报如下

1、可以先求一箱保温壶能卖多少钱,再求5箱卖多少钱。

4512=540(元) 5405=2700(元)

2、也可以先算出5箱共有多少个保温壶,再根据每个保温壶的价格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

教师指名学生列式解答。

125=60(个) 6045=2700(元)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教师引导学生用综合算式解答

45125=2700(元) 12545=2700(元)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每盒有2个球,每排5盒,求3排一共有多少个球。

2、每辆汽车每次运货物9吨,有6辆汽车,这些汽车4次运货物多少吨?

3、一中高级瓷砖每块13元,每箱有25块。小刚家装修时买了3箱一共要用多少元?

四、思维训练

1、菜市场运来5车黄瓜,每车70袋,每袋20千克。一共运来黄瓜多少千克?

2、光明小学教学楼有3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安装6盏日光灯。这些教室一共安装多少盏日光灯?

3、在一条公路的一边种树,先在一头种一棵树,以后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24棵就种到另一头了,这条路长多少米?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1)

解决两步计算的连乘应用题,要根据已知

条件找间接量,确定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教学反思:

本课引导学生学习解决乘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确了三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1、阅读与理解;

2、分析与解答;

3、回顾与反思。

在仔细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再让学生自己列出综合算式,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10

成功之处: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39;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不足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11

教学目标:

1、结合“动物聚会”的具体情境,能够说出相同数连加与乘法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能够说出一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体会到同一个乘法算式在不同的情境中所表示的意义有所不同。

评价方案设计:

1、目标1达成的评价方案

通过学生对“想一想,连一连”的做题情况进行评价。

2、目标2达成的评价方案

通过学生对“3×6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的回答情况进行评价。。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表示意义,能够列出乘法版式进行计算,体会乘法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

体验、比较和区分似“3个6”和“6个3”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师边叙述美丽的童话故事边出示主题图:秋天到了,勤劳的小动物们都带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庆祝共同的丰收,它们喜气洋洋地欢聚在一起。(板书:动物聚会)

二、问题探究

1、教师启发:你能提出什么乘法问题?

要求

A、独立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

B、小组内交流: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解释算式的意义。

2、小组汇报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

3×3=9(只)

表示:每根树枝上有3只小鸟,3根树枝上有3个3只。

要求

A、求加数相同的和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

B、明确乘法算式中4和2的含义:2表示每架飞机上有2个人,4表示有四架飞机;

C、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数、乘数和积。会读、写乘法算式;

D、乘法算式中两个乘数调换位置,积不变。

活动(一):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4+4+4+4+4+4=24(人)

4×6=24(人)或6×4=24(人)

要求:(与活动一相同)

活动(二):划船的有多少人?

3+3+3=9(人)

3×3=9(人)或3×3=9(人)

要求:(与活动一相同)

活动(三):坐在椅子上的有多少人?

1+2+3=6(人)

质疑:

A、上面的求和算式能用乘法表示吗?为什么?(加数不同,不能用乘法表示)

B、怎么调位置坐,才能用乘法表示?

3+3=6(人)

3×2=6(人)或2×3=6(人)[空一张椅子,每张椅子坐3人]

2+2+2=6(人)

2×3=6(人)或3×2=6(人)[每张椅子坐2人]

三、巩固应用

完成“试一试”中的第1、2题。

要求

1、独立读题、列式计算;

2、学生交流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3、汇报,订正答案。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结题: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比用加法表示更简;学会了乘法算式的读写法。认识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12

教学目标

1、了解算术型计算器表面各按键的功能。

2、了解算术型计算器工作的基本过程。

3、掌握算术型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电子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是本册书新增加的内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层出不穷,因此计算机、计算器这些新时代的高科技产品进入课堂是历史的必然。计算器的一个基本特点是计算迅速准确,使用计算器,可以把学生从烦琐的数字计算中解脱出来,这样既减轻了中年级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数学灵感,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电子计算器的使用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认识和使用方法。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因此教材只通过一幅计算器的外型 结构图,逐渐让学生了解计算器的键盘结构(数字键,四则运算键,清除数字键),同时通过一些简单的练习题,使学生学会这些按键的使用方法。第二部分是计算器的具体应用。教材一共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一步的四则运算,例2是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例3是带有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这三个例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教师在实际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具体实践操作,逐步掌握,而不是仅仅由教师告诉学生操作步骤和结论,让学生记住。这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而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法建议

由于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计算器,并对其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适合采用尝试法或者实验法。在教学计算器的认识这部分知识时,应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计算器,通过尝试,逐渐掌握数字键、四则运算键、清除数字键,等等。接着,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算例1,订正时要强调数字的输入方式(先输入高位数字),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互相出题练习。教学例2时,要注意与例1对比。例1是一步的四则运算,例2是两步的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计算器过程中实际上是利用了交换律,所以在用计算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根据四则运算的顺序调整按键顺序,分布进行运算。教学例3时,可以分为四步:第一步观察:例3和例2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第二步思考:还能不能利用交换律运算?第三步验证结论:到底行不行?第四步考虑方法:怎么办?需要应用什么按键?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明白清除数字键的作用,并学会应用。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13

《万以内数的认识》:

本课目标的定位是基于学生认识了100以内数的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的基础,因此,教学中,通过学生的多样活动,数形结合,内化迁移,让学生掌握数数方法的同时,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和作用,能在现实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

2、能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感受数位产生的必要性,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通过数一数、拨一拨和估一估等活动,充分感悟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能正确数出1000以内的数,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

教学难点:数“拐弯数”,即接近整百、整千拐弯处的数如何数。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纸张和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课件演示:体育馆情境图

1、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2、数一数:

(1)一排位置:学生说说可以怎么数?(一个一个的数)

(2)一百个位置:学生说说怎么数方便?(十个十个的数)

(二)揭示课题:比一百更大的数怎么数呢?今天,大家一起来探究1000以内数的认识。(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主题图,为学生提供现实素材,初步感知大数的产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的数感埋下伏笔。

二、经历数数,感悟方法

(一)在演示中感知:

1、课件演示:1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一个一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一,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一是一十。

2、课件演示:100个小正方体。

(1)数一数:学生跟着十个十个地数。

(2)说一说:数出了几个十,也就是多少?板书:10个十是一百。

3、想一想:找到了一百个小正方体,接下来你想怎么数呢?

(1)数一数:学生独立一百一百地数。

(2)说一说:数到九百后是几个百?(10个百)10个百是多少呢?板书:10个百是一千。

(3)整体感知1000个小正方体。(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数形结合,体会计数单位“千”的产生和意义;通过知识迁移,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二)在操作中感受:

1、分组合作数小棒。(4人一组,每人准备53根小棒,10根一捆)

(1)一根一根地数:从一百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一百二十二;从一百九十八起,一根一根地数到二百零三。

(2)十个十根地数:从一百起,十个十根地数到二百一十。

(3)师生合作数小棒。

一百一百地数:从二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从一百二十起,一百一百地数到六百二十。

2、同桌合作拨珠子。

按下列要求在计数器上边拨珠子边数数。

(1)从一百起,一百一百地数到一千。

(2)从九百六十起,一十一十地数到一千。

(3)从九百八十二起,一个一个地数到一千。

3、合作归纳说方法。在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遇到拐弯数时怎么办。

设计意图: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借助小棒、计数器,边操作边数数,感悟多样的数数方式,充分感受十进制关系,主动建构了1000的意义。而且在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培养与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三)在比较中感悟:

估一估,比一比,感悟生活中的1000。

1、1000张纸。教师先出示100张纸,让学生猜一猜,再用手比划1000张纸有多厚,最后教师出示1000张纸让学生实际体验。

2、1000个人。一个班的学生大约50人,多少个这样的班级才有1000人呢?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生活中的1000,作为学生比较的对象,从而加深对1000的认识,领会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培养数感。

三、深化练习,提升数感

(一)填一填。

1、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一百是()。

2、九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五个数是()。

3、六百八十九的相邻数是()和()。

(二)数一数。

1、练习十六的第1题。让学生脱离计数器抽象地数数。

2、练习十六的第2题。让学生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数数,深化学生对计数单位的认识。

(三)想一想。

找规律填数:

1、336、337、338、339、()、()

2、580、590、()、()、620

3、()、900、800、700、600、()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练习设计,旨在巩固新知,感受数数方法的同时,深化对计数单位的理解。

四、全课总结,归纳延伸

(一)全课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二)归纳延伸:通过个、十、百、千的认识,你还想到什么?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14

教学目标

1、知道镜像对称图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活动,正确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

教学重难点

体会镜像对称的相对性。

教学具准备

镜子、教科书第71页的开放题、卡片

教学过程

一、玩一玩镜子,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玩一玩镜子,好吗?(每人一面小镜子)

师:你在镜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书;我看到了黑板……

师:这是怎么回事?

二、引导探索,体验镜像对称的特点

1、出示教科书第69页的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

(1)师:这幅图画中,怎么会出现两栋房子、六只天鹅?怎么岸上有树,水底也有树?

(2)生:下面的房子、天鹅、树是水里的影子。

师:(放大房子图)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吗?它们的方向怎样?

生:样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师:其实这也是数学知识,是一种镜面对称。(出示课题)

2、请学生用手中的镜子做游戏。

(1)发给学生只有半边图象的卡片,请他们想办法猜出另半边图象是什么?(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用镜子照;把卡片对折……

(2)用镜子照自己的脸并做各种面部表情,同时观察镜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变化。

(3)出示教科书中第69页的小朋友照镜子图(例3)

师: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镜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师说:“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照照镜子吧,好吗?”出示三面穿衣镜,请学生在镜子面前表演各种动作,同时请学生说出镜子里面的自己动作是怎样的。(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镜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镜子里的我左手拿笔,右手拿本子,镜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笔。

我往左走,走镜子里的我往右走。

学生任意做动作……

三、运用拓展

1、判断。哪个是你在镜子里看到的样子?圈出来。(教科书第71页第5题)

2、找朋友。

3、思考题:第71页第1题、2题。

(1)看镜子写数

(2)看镜子写时间

四、小结评价

师:看,照镜子、水面倒影等等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数学知识,你知道了吗?

最新二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篇15

一、我会填

1、钟面上有()个大格,1大格中有()个小格。

2、时针走一大格是(),走一圈是()。

3、分针指着8,时针走过5,这时是()。

4、100分=()时()分1时50分=()分。

5、分针走一小格是(),走一圈是()。

6、小明每天睡10(),上一节数学课时35()。

二、我会比大小

3刻○40分1刻○15分1时20分○90分

40分○1小时100分○1小时1时10分○70分

三、我会写时间(用两种写法)

8∶05,9∶45,11∶30

四、我会解决问题

(1)小红8:00坐车去学校,经过16分到达,她到学校是几点?

(2)现在时9:00,已经上课5分钟,你知道几点上课吗?

(3)小明5:30放学,它5:55到家,他在路上一共用了多少分钟?

(4)小兰从家到学校用25分,学校8:00上课,她7:45从家走会迟到吗?

五、小结

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认识时间时先看时针是几时或几时过一些,过了多少则要数分针走了多少格,分针走完一圈是60分,这时时针走完了一大格,1时=60分,1刻=15分,3刻=45分。

22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