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二年级教案 >

二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

时间: 新华 二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从而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小编给大家分享二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参考,方便大家参考二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怎么写。

二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角。

教学难点

正确画角。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生准备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看一段录像片,大家高兴吗?

生:高兴。

师: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边看一边想:从录像中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师:同学们,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是什么地方?

生:我们的学校。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录像中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小朋友在做操。

生2:我发现了学校很漂亮,有教室、有操场、有同学……

生3:我发现门上有一些拐角,操场上也有拐角……

生4:我还发现老师拿着的东西(三角板)上也有拐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小组活动:找角)

[评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教学的民主性,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我们组找到了三角板上的角、桌子上的角。

生2:我们组还找到了这张纸(长方形)上的角。

生3:我们组还找到了窗子上的角、电脑上的角。

生4:我们组找到黑板上的角。

生5:我们组还有补充,你看,大屏幕上也有角。(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学生活动)

[评析: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但精彩之处就在于教师没有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正误,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逐步构建正确的表象。]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生1:是这样的(见右图)。

生2:是这样的(见右图)。

生3:这样才是一个角(见右图)。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见右图)。

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评析: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另一方面,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注意了知识的渗透的孕伏;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由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继续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

(三)小组合作,折角

师:(出示一张圆形纸),同学们看,这张纸上有角吗?你能想法用它折个角吗?以小组为单位比赛,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样子好。

(指一组学生将折的角贴在黑板上)

师:哪一组还有不同折法?也过来贴上(有不同折法的贴出)。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他们折出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这张纸上有三个角。

生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这张纸上只有一个角,另外两个不是角,因为它的另一条线弯了。

师:同学们都听到了吗?她说得非常好,只要有一条线弯了,这个图形就不是角。

(四)动手操作,做角

师:同学们心灵手巧,折出了这么多形状的角,那你能用这样两根带孔小棒做个角吗?试试看。

二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弄清数的组成,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件出示问题,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20是()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个十和()个一组成17

2、课件出示第33页图。提出问题:

(1)图上有几个小朋友?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这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70是7个十组成的,46是4个十加6个1组成的。

(3)做课本第35页例2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七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课件。(数纽扣)

大家数一数黄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红色的纽扣有多少粒。绿色的纽扣有多少粒。

大家知道怎么写这些数吗?我们先在计数器上表示这些数,再写一写。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7页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两人一组,互相说数字,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在生活当中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哪里有我们今天学习的数。

二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体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

2.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3.使学生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是教学的重点,能在平面图形中辨认出角,能正确地指出物体表面的角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剪刀、三角板,三角形纸片、实物钟。

学具准备:硬纸条、图钉、小棒、蜡光纸、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个周末,小明和小红可忙了,他们在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他们在干什么?(做手工)看一看桌面上有哪些物体?

师:这些物体上有没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生说,师课件闪现)

师:这些物体上不但有我们认识过的图形,还藏着我们的新朋友——角呢,想知道角的样子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引导观察、初步感知。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物体的角藏在哪里?(课件出示三角尺、课本、小闹钟)

师(拿出一张三角尺,指着其中的角):三角尺的这里也是一个角。(课件闪烁)师(拿出课本):书本的这里也是一个角,指着其中的直角

师:三角尺,书本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钟面上哪儿能找到角呢(拿出实物钟,转动指针)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能形成一个角(课件闪角)。

(二)适时抽象、建立表象。

师:这些都是藏在物体上的角,那么数学上的角是什么样的呢?

师(用课件隐去物体,剩下三个角):如果我们给这些角脱去外衣,再标上角的标记,就变成了数学上的角,这三个图形都是角。

1、活动:摸角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的三角板,跟着老师一起来摸摸看。

像老师这样摸一摸,师指导摸:如果用手掌摸角这里(顶点)会有什么感受?尖尖的

师指两条边,这样摸一摸,有什么感觉?另一边呢?直直的

师:数学家们给角的各部分都起了好听的名字,像刚才同学们说的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顶点”,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

师板书:

通常我们还在两条边之间用一条小弧线作为角的标记。(板画)

师:你能说出上面每个角各部分的名称吗?(师指出,生说)

师生共同小结: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师!板书:角)

(三)多层练评、内化新知。

1.找角。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认识角了,那么该怎样找角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找到其中的一个角。

师:通常我们在找角时,都要先找到角的顶点,再沿着角的的两边分别指一指,你们能用这种方法,找出身边物体上的角吗?找出来指给同桌看。

(生找,指名说,学生找出屏幕、桌子上、讲台桌面上的角,还有很多学生举手)

师:凭着我们班同学的聪明.如果你们能继续找下去,肯定能找出非常多的角出来,由于时间关系,你们课后可以继续找……

2.辨角(“想想做做”第l题)。

出示题目,学生明确题意,用手势作出判断,是角的,指出顶点和边,不是的,说说为什么不是,教师课件展示。

3.数角(“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目。

(2)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85页先找出图形中的角。做上标记,然后数一数,填在括号里。

(四)动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并且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现在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角有什么特点呢?

1.动手操作。

师:如果给你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你能做出一个角吗?(生做角,师巡视)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大吗?怎么变?(指名一边演示一边说)

师:你能把手中的角变小吗?怎么变?

师小结:我们通过张开两条硬纸条,可以使角变合拢硬纸条可以使角变。

师:通过做这个活动角我们知道角有什么特点呢?

生:角有大小。(师板书:角有大小)

2.比较(想想做做第3题)。

师:你们的这个发现非常重要!老师这里有三个钟面图,每个钟面上都有一个角,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生判断)

师: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比如说,夏天常用的纸扇,(出示纸扇图)打开时,纸扇上的角在哪里?顶点呢?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慢慢打开,扇面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出示剪刀图):合拢剪刀时,剪刀上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师小结:什么情况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来越大,什么情况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来越小?

3.观察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好老师手上的活动角,(把活动角的两条边折短)你们发现这个角有什么变化呢?

生答:角的两条边变短,角的大小没有变化。

师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角的大小与它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4.(想想做做第4题)

师:现在来看第4题,用两块大小不同的三角尺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呢?生答:两块大小不同的三角尺,他们对应的角一样大。

5.折角(想想做做第5题)

(1)学生动手折出一个角,作上角的标记,找出顶点和边。

(2)师: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该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该怎么做?

(3)学生思考——动手折——展示。

三、总结延伸

1.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学会这些知识的?

2.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妈妈展示你今天所学到的本领,找出生活中物体上的角,并指给他们看,好吗?

二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重点:

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难点:

用直尺画角(从一个点起画角)。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

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红领巾、三角板、纸、两根硬纸条做成的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制作吗?有一天,小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后,突然像发现了一个大秘密似的叫了起来:“快来看啊,快来看,红五星上有许多---”

学生:观察剪好的五角星。

师:对,就是角,同学们你们观察的真仔细。

看到这儿,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哪里还有角?

(2)、什么是角?……

二、学习新知:

师:在图中你发现那里有角?能上来指一指吗?

学生:同为交流观察到的角,再到前台指给全班同学看。

师:你能说说观察到的角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学生通过自己感知的角,用自己的话谈谈对角的感受。

演示角从实物(钟表、三角板、扇子)中抽出来的过程。结合刚抽出来的图形讲述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学生:理解角,认识角。

师:你能给角的各部分起个名字吗?

学生:学生给角的各部分命名。

教师小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师:你能做一个角吗?

学生:学生独立做角,可能会根据情景图的提示剪一剪、摆一摆,也可能用画一画,折一折等方法作角。

三、认识直角:

出示情景图

师:你能指一指图上其他的角吗?

学生:到情景图上找角。

出示:

显示在实物中抽象出来的角。

学生:观察并再一次认识角。

师:观察这些角,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学生可能发现:

(1)这些角有大有小。

(2)第三幅和第四幅图中的角形状一样……

师:这样的角叫做直角,我们可以给它标上直角符号。你看,直角符号像什么?你还在哪见过直角?

学生:在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学生可以在教室里找,也可以在其他地方找。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再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说画面中的角,然后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角。由此引出对角的认识和学习。

二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第3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进一步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进一步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对时间有更深的认识。

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练习课中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引入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钟表)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认识时间》。

二、复习几时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习“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做一做

(1)老师拨时刻(7:45、10:50、11:15、1:35),学生在纸上写一写,说一说。

(2)老师说时刻(3:45、1:25、4:05、6:55),学生拨钟面。

强调: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

四、复习经过的时间

(1)4时再过5分是()。(2)10时30分再过10分是()。

(3)8时45分再过5分是()。(4)5时56分再过()分是6时。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01页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2题。

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六、总结提升

这节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二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内容:

综合练习课(P59练习十8~11T及思考题)

教学目的:

1、练习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2、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3、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整十数加减。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口算卡,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1、40+3090—50100—80

95—580—8060+6

40+20+880—50+4

40+50—3090—60—10

(1)记时,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师:说一说,40+30=?你是怎样想的?用小棒摆一摆,在小组里说出计算方法。

(3)指名说出计算方法,还有谁的方法不同的?

2、算一算,练一练(第8题)

师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进行口算练习。

40+3090—50100—80

95—580—8060+6

40+20+880—50+4

40+50—3090—60—10

3、听算

师报算式,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检查听算能力。

10+40+3040+20+30

70—40—3060—20—30

二、读一读,算一算

1、(课件出示P609T)

要求:1、读一读,读懂题意。

2、指明读题加深理解。

3、列式计算,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2、磁性教具摆出10T

要求:1、仔细看图,数一数桃和梨的个数。

2、比一比,谁的个数多?

3、指出同样多的部分和多余的部分,

4、想一想,从桃里去掉桃和梨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是什么?

5、在小组里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多几个?少几个?再填空。

3、课件出示11T

先出示美丽的校园,在逐步出示三个同学的对话,

师:从刚才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学校里有什么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1)在小组里提出问题,并自己解答。

(2)全班反馈,说出你的问题和算式。

(3)说一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二、思维训练

P60的思考题

下面每个括号里能填什么数?

二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106~107页整理与复习及练习二十一5~13题。

【教学目标】

1、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和倍概念的理解,进一步熟练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提高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决有关“倍”的问题

1、完成第107页第3题

教师:一个饲养场有56只鸭,8只鹅。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鸭的只数是鹅的几倍、

教师:那能解决自己提的问题吗、学生:用56÷8=7。

教师:怎么想的、

学生:我想求鸭的只数是鹅的几倍,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所以用56÷8,因为七八五十六,所以56里面有7个8,鸭的只数就是鹅的7倍。

2、练习二十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明白算式的意义。

学生:求篮球个数是足球的几倍,就是求40里面有几个8,用40÷8=5,五八四十,所以商5。

二、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完成第107页第4题

教师:咱们班进行大扫除时分组吗、怎么分的、

(教师可以根据班级现有资源进行教学,也可利用书上的数据教学)

教师:现在我们班有36人,

(1)如果只分成4组,平均每组几人、

(2)如果每组6人,可以分成几组、你能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2、练习二十一第5题

教师:“乖娃娃”童装店新进了一批商品。小朋友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袜子每双3元,棉鞋每双24元,棉衣每件36元,手套每双6元。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1)买7副手套,要多少钱、

(2)1双鞋的价钱是1双袜子的多少倍、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6,7题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8,9题

教师:谁来说说你们的方法、

学生1:40÷5=8,40颗扣子,每5颗为一份,可以分成8份,所以可以钉8件衣服。

学生2:每5颗扣子为一份,9件衣服就有9个5颗,所以用5×9=45(颗)。

四、拓展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一第13题

教师:要过新年了,同学们布置“迎新年”会场,需要搬8套桌椅。

教师:观察图,你还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我发现一套桌椅有一张桌子、两把椅子。

教师:那要一次搬完,要多少名同学呢、

小组内商量一下。

学生:两个人搬一张桌子,一个人搬两把椅子,所以搬一套桌椅需要3个人,8套桌椅就需要8个3人,所以8×3=24(人)。

2、练习二十一思考题

教师:二(1)班小朋友排队到医务室检查视力,每批进去6人,小华排在第32位,他第几批才能进去、分小组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学生:5个6人是30人,6个6人就是36人,小华排在第32位,所以应该第6批进去。

二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五册第56—57页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角和掌握画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建立角的概念。

教具准备:

三角板、钟面、活动角、圆形纸、长方形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拿出三角板、钟面等向学生指出哪里是它的角。

2.请学生指出身边的有哪些事物表面有角。

3.根据学生说出的错误的例子或教师自己提出问题导入本课课题(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二、讲授新课

(1)认识角各部分名称

1.让学生拿出一张纸,让学生跟着教师拿纸对折再对折后提问:“出现了

一个什么啊?”让学生用手触摸一下角。

2.提问学生如果再把纸对折一下会有怎么样的变化呢?再让学生想

办法把角再变小一点。

3.让学生拿出活动角。

①让学生操作看能不能把这个角变大变小。

②让学生角手触摸角的各部分,并说一说你摸到了什么。

③问学生角的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什么?而这尖尖的,有点

刺手的地方又叫做角的什么呢?让学生在书本56页找答案。

4.提问学生说出角各部分名称后让学生拿着活动角小组说一说角

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师板书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5.让学生观察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6.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板书:角有一个顶点,二条边。

7.做一做:

①判断下面各图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让学生说明原因。

②说说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

(二)掌握画角的方法

1.让学生观察教师所画的角,后提问学生你会角什么方法进行画角。

2.让学生自学书本57页的内容后让学生说出画角方法。

3.学生自己根据方法画。

(三)小结,质疑

1.提问学生学会了什么?

2.给时间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解决学生在课前所出现的问题。

2.给学生来一个“看谁是最勇敢、最聪明小孩”的比赛。规则:当音乐响起来的时候学生就到课室的周围找角,然后角练习本把你所找到的角记下来,当音乐停的时候就马上回到座位,看谁找到的角最多就叫出来指给其它的同学看。

3.比较一下下面两个角哪一个角大,哪个角小?角三角板比比看。

4.操作题:先让学生观察老师发给同学们的那张长方形纸有几个角?然

后随意在上面剪下一刀,看还剩下几个角?

5.发展题

数数下面的图形有几个角?

(四)小结

尽量多的提问学生本堂课有什么收获?让学生说出本堂课有什么样的感想。

二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创设情景使学生知道2、3、4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住2、3、4的乘法口诀,初步学会计算4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记2、3、4的乘法口诀,并能比较地用口诀计算两个数相乘。

难点:理解每句乘法口诀表示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课件显示)

二、教授新知

1、情景

一、玩翘翘板

1个翘翘板上坐了2人。问:有几个2?(1个2)1个2能不能写成乘法算式?(可以)怎么写?(板书2×1)说明1个2就是2所以2×1=2可以编成一句乘法口诀是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2个翘翘板上坐几个人?(4个)现在有几个2?乘法算式怎么写?(2×2=4)联系乘法算式2×2引出乘法口诀:二二得四。

想想:2×1=你用哪一句口诀?

2、情景二、玩荡秋千

1只秋千上坐3人。两只秋千坐6人,1个3是3,2个3是6,怎样用乘法算式来表示?谁能编2句乘法口诀?

板书(一三得三二三得六)

3个3是多少?乘法算式怎么写?你能编成一句乘法口诀吗?(小组互相说一说)板书:三三得九

想一想:3×1=3×2=你用哪一句口诀?

小结:上面编的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都叫3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表示求几个3相加得多少。

3、情景三:小朋友坐火车

一节车厢坐4人,2节车厢坐几个?3节呢?4节呢?小组合作,算一算把表格填完整

车厢的个数1234

人数4

1个42个4相加3个4相加4个4相加乘法算式怎么列?

板书:1×4=4,2×4=8,3×4=12,4×4=16

交流:你可以编出4的乘法口诀吗?(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想一想:

4×1=4×2=4×3=

口算说说你想的`是哪一句口诀?

4、教学试一试

1×1=1的乘法口诀是怎样的?你会编吗?

板书:一一得一。

二、形成应用

1、读读2、3、4的乘法口诀。

2、课本第27页“想想做做”。

第1题,让学生先动手摆一摆小棒,然后独立完成。

第2题,你能看图列出两道乘法算式吗?它们用是是哪一句口诀?让学生领会到依据一句口诀能列两道乘法算式。

第4、5题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辅导差生。

3、游戏:找朋友。

小朋友手中拿有1-4的乘法算式,老师拿出一张口诀卡,拿着相关算式的同学站起来,就是它的好朋友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你们今天玩得高兴吗?那么在游乐园里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呢?说说你对今天的表现满意吗?(鼓励学生相互评价)

二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10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所学的主要内容。复习共分为5个部分: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观察物体;统计。第八单元的数学广角的内容属于扩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只要学生了解就可以了,因此在总复习中没有单独安排相应内容的复习。

总复习的'编排注意突出本学期的教学目标,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同时注意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达到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来巩固计算熟练程度的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单元课时安排:4课时左右

第一课时笔算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教学内容:

课本P102、10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法、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笔算的方法;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问:笔算加法和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全班反馈,归纳小结。

4、巩固练习,第105页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笔算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二、发展练习

1、完成105页第2题。并抽几题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完成第4题:先估算再笔算。

先估算并说说估算的方法;再笔算。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予他们辅导和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里能填几。(补充练习题)

5□75754□

+□6-3□-3□+25

7□4□3□6□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学生能填出几种就几种,都应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在体验学习成功的同时发展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三、实际应用

1、完成107页第10题。

学生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小朋友跳绳:

小明

小红

小东

小丁

45下

36下

53下

60下

(1)、小明比小丁少跳了几下?

(2)、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几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二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11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用画图的方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通过连贯思考解决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2.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是数与代数领域“数的运算”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这部分内容学习得好坏将对以后学生计算的正确性和速度产生直接影响。

3.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既是对已学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巩固和应用,又是以后学习多位数加、减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备内容

1.解决问题(1课时)→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

2.两位数减两位数(2课时)→不退位减;退位减

3.两位数加两位数(2课时)→不进位加;进位加

4.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2课时)→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5.解决连续两问的问题(1课时)→连续两问的实际问题

备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笔算方法,会用竖式进行计算。

2.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灵活地计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式题(包括含有小括号的)。

3.能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以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算法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学习中感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有学习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

备重难点

重点

正确计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

二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12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复习了数的读写等知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通过运算进行解决。(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复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板书课题)

二、主体内化

1.承上启下,引出知识点。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关于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1)学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2)学习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

2.合作整理、形成网络

(1)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根据知识之间的联系合作整理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与法则,并把整理的结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

(2)各小组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其他小组补充说明。汇报时有的可根据对知识的理解,自己的经验举例说明;有的可能用不同的方法整理出相关的知识。

a、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是多少。一个数乘分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b、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法则。

3.比较异同,深化知识。

(1)整数、小数、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相同点?他们相互间有什么联系?(讨论)

相同点:都是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

联系

1.小数乘法先按整数乘法法则计算,小数除法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后,也按整数除法法则计算。

2.分数除法要转化成分数乘法计算。

(2)计算小数乘除法、分数乘除法要注意什么?

小数乘、除法要正确确定小数点的位置;分数除法转化后乘的是除法的倒数…

(3)加减乘除这四种运算之间的联系。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运算

加法—————————————乘法

逆运算逆运算

减法—————————————除法

三、综合应用

1.第一题,可加上几道与0和1有关的口算题

(1)计算后可挑选几道题说一说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2.计算各题并验算

349+25652.8-45.7

7.2×4.36.25÷0.25

(加法可用减法验算;减法可以用加法或减法验算;乘法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可以用乘法或除法验算。)

3.认真想一想,不用计算,你能填上“﹥”“﹤”“=”吗?

师生共同完成前两道题,让学生回想积与被乘数、商与被除数大小关系的规律。然后让学生完成后面的练习,并说出理由。

4.根据算式,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

5.解决实际问题。

(1)两个数的积是248,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2,积是多少?如果一个因数乘3,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是多少?

(2)差是18.6,被减数,减数同时增加7.3,差是多少?如果同时减少18.6,那么,差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二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初步掌握它们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2、初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比较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辨认这两种图形。

教学难点

正确辨认特殊的长方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积木图”】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物体是由哪些图形组合而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其中的几种图形。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长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墨水盒、字典,学生说出它的形状。(贴图并板书:长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长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数一数一共有几个面。比一比、看一看每个面的大小、形状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交流,最后在全班进行汇报。(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或者有两个面是正方体形的,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长方体有什么特点。

2、认识正方体。

(1)直观感知。

分别出示:魔方、药盒等,学生说出它的形状。(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让学生从学具中找出一个正方体指给旁边的同学看。

(2)建立表象。

学生观察手中的正方体,看一看它有什么特点?小组交流后在全班进行汇报(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相同)。

(3)形成概念。

学生互相说一说正方体的特征。

3、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

让学生分别找出学具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组织他们开展小组讨论:怎样辨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三、巩固拓展。

1、完成书上做一做【图片“做一做1”】

2、到生活中去找长方体和正方体。【出示图片“生活中的图形”】

师:你能在这张图里找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图形吗?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3、摆图形。

(1)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

(2)用8个同样的正方体摆成一个大正方体。

4、用橡皮泥捏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捏好以后展示给全班同学看【详细过程参考探究活动“捏图形”】。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立体图形,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呢?(带学生说一说)

二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14

教学内容:理解除法的意义,教科书第51~53页。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主动参与合作交流,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课本、电脑,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森林里小动物联欢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你们想参加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小动物联欢情景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们有可能提出加法或减法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有关除法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问题收入问题口袋。)

除法问题:

1、12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怎样排队?

2、30只松鼠,怎样分组?

3、6只小猴分一组可以分几组?

二、探索新知

(一)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认真,提出了这么多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小动物解决下面的问题,好吗?

(二)12个小动物怎样排队?

1、师:12个小熊进行体操表演,他们该怎样排队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自己摆一摆。分一分。试一试。(学生利用学具摆出各种情况)

2、师: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吗?

3、师:哪个小组能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排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按一定的顺序板书各种平均分的结果)

可能出现:

(1)每4只一行,,排3行;

(2)每3只一行,排4行;

(3)每6只一行,排2行;

(4)每2只一行,排6行。

4、师:我们刚才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39;分法,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一下,这些分法用什么相同之处?

(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会发现:其相同点都是把12只小熊平均分,每份分的同样多。)

(三)30只松鼠怎样分组?

1、师:刚才我们帮小熊排好了队,那么30只松鼠怎样分组呢?你能用平均分的方法帮助小松鼠分组吗?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

学生可能找到以下几种方法

(1)30只松鼠,若每组6只,可以分成5组,若每组5只,则可以分成6组。

(2)30只松鼠平均分成6组,每组5只;若平均分成5组,则每组6只。

2、师:谁愿意把你的分组方法告诉大家?(学生交流)

(四)用除法表示分的过程

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帮小松鼠分了组,小松鼠非常高兴。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用算式该怎样表示呢?

1、教师向学生介绍怎样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及各部分的意义。

教师边介绍,边板书:

30÷6=530÷5=6

2、师:谁知道这两个算式怎样读?它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

(请会的学生介绍,也可由教师介绍)

3、师:“小熊怎样排队?”你能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吗?

(五)小猴子怎样分组?

师:瞧,小猴子急了,请同学们来帮小猴子分一分组,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好吗?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教师巡视指导。学生集体交流时说出师怎样分的,用算式怎样表示,介绍算式个部分名称及意义。)

三、巩固练习

1、第一题:连一连,分一分,说一说。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2、第二题:圈一圈,填一填。

(1)与同位说说怎样分

(2)说说你的想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平均分

教后反思:通过动手分实物,经历“平均分”的过程,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学生初步理解了除法的两种含义,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并能运用除法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的上册数学教案篇15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我们的学校吗?小精灵聪聪也非常喜欢,并且他还把我们的校园画成了一幅美的画儿,想不想欣赏一下?(出示校园主题图)

1、从这幅画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2、其实,有一位新的数学朋友也藏在画中,猜猜看,它是谁?

3、对了,就是角。它藏在老师拿的三角板中,藏在老爷爷带的剪刀里,还藏在,又藏在,哎呀,到处都是它的足迹!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角。(板书课题)

二、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一)联系实际,初步感知。

1、老师先来了解一下,你们最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识?

2、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不少,我们先来研究其中的几个。是啊,角住在哪儿?除了图画中,在我们的身上,面前的课桌上,课堂的周围有没有角的家呢?

3、老师也找到一些物品,上面有角吗?谁过来边指边说给大家听。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刚才大家找到的这些是否都是角呢?数学中的角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接着研究好不好?(电脑演示,出现不同方向的三个角)

2、你认为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3、我们把这个尖叫做角的顶点,从这个顶点引出的两条直的线叫做角的边,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4、谁来指出这个三角板的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5、举起你的三角板,给同位指出一个角的顶点和边。摸一摸它的顶点,什么感觉?再摸一摸它的两条边,又有什么感觉?

6、现在,谁再说一下,角到底是什么样的?

(三)巩固练习:

1、现在你知道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了,对吗?谁来判断?(出示图一)

2、看来,数角时不漏数,也不要错数,考考你!(依次出示图一、二、三,让学生数角)

3、许多角合在一起,还可以组成美的图案,欣赏一下。(电脑出示)国庆节快到了,你也可以帮着园林处的叔叔阿姨用角设计一幅摆花的最佳图案,把我们的高密城打扮得更加美丽,好吗?

(四)实践操作,丰富认识

1、学习用尺子画角。

(1)要想设计,不会画角怎么行?那怎样才能画出一个漂亮的角呢?小组自己研究一下,看哪个小组想出的画角方法既快又好?(师巡视)

(2)哪个小组汇报一下?(生交流),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老师也来画一个。你们能再画一个开口方向和这个不同的角吗?(找三生板演,余生在下面画,并相互欣赏)

(3)画得真好,能标上它的各部分名称吗?

2、做角。

(1)下面我们放松一下,做一个小巧手的游戏,好不好?你面前有许多材料,除了图形中原有的角,你还能做出其它的角吗?看谁做的角最巧妙,老师这儿还有奖品鼓励呢!

(2)哪个小组愿意交流一下你们做出的角?(生纷纷出示用线绳拉出的角,用圆形纸片折出的角,以及用硬纸壳做成的活动角等等)

3、研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1)看来角有大有小,老师这儿也做了两个角,猜一下,哪个大?为什么?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吗?

(2)这位同学说用重叠的方法验证一下,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电脑演示重合的过程)

(3)老师还要告诉你一个秘密,角的两边像孙悟空的金箍棒一样,可以变化。注意看(电脑演示角的两边变长和变短的过程),你又发现了什么?

(4)对,科学家也发现了这个秘密,齐读一遍。(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三、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都解决了哪些问题?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2、还有的问题,比如:角有哪几种?等等,我们还没有及时解决,课余时间,查查资料,并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让老师也分享一下你的成功和快乐,好吗?

《角的初步认识》设计说明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课的一开始,人学生熟悉的校园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二、放手学生,探究新知

1、让学生找一找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有角,在找角的过程中,初步体验到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解释生活。

2、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为进一步探究角的大小与其边的长短无关做好铺垫。这样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在突破角的大小与其两边长短无关这一难点时,我先利用有趣故事引入,以激发起学生急于探究新知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献计献策,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充分利用电脑教学的优势,通过重合两角以及边的变化来使学生进行直观的理解。当然这一点用传统媒体也是可以实现的。象活动角,伸缩角等等。

三、应用新知,培养能力

画角应该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但正因有了前面的整体感知,所以在学生眼中,不再是无从下手,加之前面通过角的判断,它们知道了角的特点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直直的边,于是他们各显神通,有的是把三角板或纸片上的角描下来,有的则是把两条直的线接在一起,有的则是依葫芦画瓢,照老师的样子徒手画下来。我都由他们去,在此基础上,我再加以点拔。我相信,只有经历过,才能记忆深刻,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在课的最后,我通过让学生欣赏画,来引导学生利用角一创作画,融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可谓一举多得。

24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