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二年级教案 >

二年级数学简易教案

时间: 新华 二年级教案

教案编写的内容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板书设计、教具准备等几个方面。好的二年级数学简易教案要怎么写?小编给大家带来二年级数学简易教案,供大家参考。

二年级数学简易教案篇1

1、填空。

(1)1米=()厘米400厘米=()米150米=()米()厘米

(2)笔算加减法要注意:要把(),从()位()。

(3)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有()个直角,长方体一共有()个直角。

(4)每个三角板都有()个直角,其它的角都比直角()。

(5)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

2、笔算。

(1)37+24=63-25=67+33=71-23-19=39+14+38=29+37-48=

(2)养殖场养了29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多18只,黑兔友多少只?

(3)华华每分钟能写9个大字,姐姐每分钟写的字是华华的3倍。姐弟俩每分钟能写多少个大字?

二年级数学简易教案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66—67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实际情境中,让孩子建立一分钟和一秒钟的概念,体会分与秒的关系。

2、过程目标:在具体活动中,让孩子亲身体验一分钟的长短,从中感受时间的意义。

3、情感目标:教育学生从小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好习惯以及培养孩子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一分钟的概念

教学难点:

估计一分钟有多长

教学准备:

课件、光盘、实物钟表、秒表。

学生准备:

每人一个钟表。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师:请大家看屏幕:一分钟(出示课件——来自人教版语文第三册第七课《一分钟》这篇课文)

“丁零零,闹钟响了,元元打了个哈欠,翻了个身,心想:再睡一分钟吧 ,就一分钟,不会迟到的。过了一分钟,元元起床了,他很快地洗了脸,吃了早点,就背着书包上学去了。他起初用走的,后来一看手表说:“糟糕,快迟到了。于是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跑到车站了,车子开了,他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他只能走路上学了,当他走到学校门口,一看手表说: “糟糕,迟到了二十分钟,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

师:“看完这个故事,大家想说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是啊!一分钟很重要,那么一分钟究竟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分钟。”(板书:一分钟)

二、实践活动、探索新知。

1、一分钟有多长

A、观察探索

师:请大家静静地看屏幕,我们一起来认识一分钟。

(出示课件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

师:同学们,这就是一分钟。(板书:1分钟)

师:刚才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秒针走了一圈。

师:哪根针是秒针?

生:又细又长的那根针是秒针。

师:对,最细最长的那根针是秒针。

师:秒针走的时候你有没有听到什么?

生:我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

师:是啊,秒针滴答一声走过一小格是一秒。

师再次操作课件演示一秒,得出(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那刚才同学们看到秒针走了一圈,那是走了几秒呢?请大家再看一次钟面,轻声的数一数秒针一圈走过几小格?(出示课件钟表——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的全过程)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秒针走一圈是60秒。

师: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多远呢?

生:分针走一小格,所以一分等于60秒。

师:是啊!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钟。(师板书: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一圈是(60)秒,也就是(1)分。1分=60秒)

师:请大家把它读一遍。

B、动手操作

请同学们拿出钟表,先拨出:1秒、30秒,再拨出1分钟,观察一下是不是秒针走完一圈,分针也正好走了一小格也就是一分钟。(体验1分=60秒。)

2、一分究竟能干什么呢?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认识了一分钟,那么一分钟 能干什么呢?(师板书:一分钟能干什么)

活动一:数一数

师:请同学们举起你的左手,用右手的三根手指按住这个地方,你感觉到它在动吗?(师走到学生中间边说边示范)

生:感觉到了。

师;跳动的地方就是脉搏,都找到了吗?没找到的同学可以请老师帮忙。(师帮助个别没找到的学生)

师:现在老师给大家1分钟的时间,请你数一数脉搏一分钟跳动多少次,准备好了吗?好,开始!(师用秒表计时。)

师:谁来告诉大家一分钟他的脉膊跳动多少次?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这个年龄脉膊一分钟跳动一般在70——90左右,如果心情紧张或者是剧烈运动之后脉搏跳动会加快。请同学们回家后让爸爸妈妈帮你看时间,自己再算一算。

活动二:做一做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活动,有口算题,数数、读课文、写生字、背口决,请大家选择你最喜欢做的一件事,等会儿请喜欢读书的人数数看你一分钟大约读多少个字;喜欢写字的人看看你一分钟能写多少个字;喜欢数数的看看你一分钟能数到几;喜欢做口算题的做做看你一分钟能算几道题。

学生选择,并做好准备,师出示口算题。

师:现在老师给你一分钟的时间,看看你能做什么,能做多少?准备好了吗?开始!(师计时)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在这一分钟内做了什么?做了多少?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在学习上一分钟我们能做这么多事情,那么在生活中一分钟能做什么呢?

生自由发言。

师:大家说得很好,一分钟在生活中能做很多事情,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一分钟,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刚才元元就是多睡了一分钟,结果就迟到了20分钟。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活动一:估一估1分钟的长短

刚才老师让大家在1分钟里做了许多活动,那么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要求小朋友们做一件你喜欢的事情,估计用了一分钟时间后停止,看看谁估计的时间最接近一分钟。

师计时,学生活动,记录下数据,在全班交流。

生1:我是用数数的方法,我慢慢的数到60下,估计就是一分了。

生2:我是用写字的方法,我写了25个字估计要一分钟。

活动二:估计几分钟的长短。

同学们除了要学会估计一分钟的长短外,还要学会估计几分钟,今天这么多个老

师来我们班听课,我请大家为老师们唱首《老师,您好》的歌好不好。大家唱完后估

计一下大约用了几分钟。(师放音乐,出示歌词,全班齐唱。)

生自由发言,说说大约几分钟。

现在离下课时间只剩( )分钟了,我们抓紧时间完成书上练习

1、课本66的“想一想”

2、课本67的“练一练”(可灵活省略,作为课外作业)

3、纠错题:大家好!我是文文。我每天晚上睡9分钟,早晨6:30起床,然后做运动,我跳跃10下用了7分钟。这时候,妈妈已经做好饭了,吃饭只用了10小时。我背上书包和妈妈说声再见,高高兴兴的上学了。

四、课堂小结。

这节40分钟的课你学会了什么呢?有什么收获?学生自由发言。

二年级数学简易教案篇3

教学目标:

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位数、数的组成和分解、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的方法等知识,提高读数、写数和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速度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万以内的数组成和分解。比较熟练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万以内的数组成和分解。比较熟练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位顺序表,说说每个数位表示的意思。完成1、2、3、4。

二、复习读数的方法,完成5。

三、复习写数的方法,完成6。

四、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完成7、8。

五、第8、9题。最大三位数:999最小三位数:100

最大四位数:9999最小四位数:1000

思考题:70897098807980979078有多种方法。

二年级数学简易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第6题,注意先让学生看图,叙述平均分的要求。比如学生根据第一幅图说出:有16个草莓,按每4个一份平均分。这样,在让学生弄清分什么和怎样分的同时,正确确定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圈一圈,圈好后填写算式。接着,让学生对照图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然后,让学生说出各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促使学生牢固掌握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第7题,写出除法算式。呈现给学生的是写有文字的卡片纸,脱离了直观图。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运用所学的关于除法的知识写出除法算式,以巩固对除法含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的认识。

第9题,填乘法口诀和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是为学习用2~6乘法口诀求商做准备而设计的。

第二小节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P23-34]分为7课时进行教学

教材分析: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以及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第一课时[P23、24、25]

内容:被除数不超过12[例1、做一做第1题、练习五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经历探究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的本领。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注意点:

1.提供学生探究12除以3的商是多少的时间和空间,经历学习的过程。

2.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的本领。

3.注意例1中第1小题与第2小题的对比。

二年级数学简易教案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5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数百以上、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

2、正确地用万以内的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3、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数“翻坎数”,万以内数的组成。

【教具、学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1)教师用课件(或挂图)出示两堆小棒:一堆97根,另一堆5根。让学生猜一猜两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学生汇报自己的猜想,并说说为什么。

二、主动探究,建立模型

1、数一百零几

(1)99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100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强调“一百”与“一”之间一定要加1个“零”。

(2)101之后再数1根是多少?看着上图一起数一数,明确一百零几中间有1个

“零”。

2、数一百零几与一百几十

(1)学生拿出整的100根小棒和散的20根小棒各放一堆。

(2)同桌相互数一数,检查一下是不是符合要求。

注意109是“100”与“9”合起来,110是100与10合起来,突出101与110的区别。

(3)引导学生观察120根是1个100,2个10。(让学生动手捆1个大捆,2个小捆)

(4)引导学生发现120就是由1个100和2个10组成的。

3、在计数器上数一百九十几到二百几十

(1)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197,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197的组成。

(2)让学生接着往下数,当数到199到200时,怎样拨?

①观察个位,9个一再数1个一是多少个一?(10个一)10个一又是多少?(10个一是1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在个位上拨去10个一,在十位上拨上1个十)

②观察十位,已有10个十。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在计数器上又怎样表示?(在十位上拨去10个十,在百位上拨上1个百)

4、类比迁移

(1)突出990与1000。

教师出示计数器,拨出990,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990的组成。请学生再拨上10,怎么拨?怎么数?

[点评:在操作活动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计数单位,突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突破由十到百、由百到千这个翻坎数。]

(2)突出1010,1020。

①10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十位)拨几个?(1个)1000加10读作一千零一十,突出必须在“一千”与“一十”之间加1个“零”。

②1010之后再数10怎么拨?

③从1020再拨到1300怎么拨?

④从1300拨到1400可以怎样拨?

⑤同桌互动:使用计数器一十一十地拨,从880拨到1100,一边拨一边数。提醒学生遇到困难,可以寻求同伴或者老师的帮助。然后抽学生演示,教师重点指导990、1000和一千零几十的拨法及数法。

(3)突出2000,2010。

①1900之后再数10,在计数器的哪一位上拨?拨几个?是多少?(1910)依次到1990。

②1990之后再数10,十位上是多少?(10个一十)十位上怎么办?(10个一十是一百)百位上是多少?(10个一百)百位上怎么办?(10个一百是一千)千位上又是多少?(2个一千是二千)

③从2000到2001,在计数器上可以怎样拨?

三、巩固新知,深化拓展

1、接龙游戏(教师重点指导“翻坎数”)

(1)一个一个地数,课堂活动第1题。(老师和全班学生接龙)

(2)一十一十地数,课堂活动第2题。(男、女同学接龙)

(3)一百一百地数,课堂活动第3题。(各大组接龙)

(4)一千一千地数,课堂活动第4题。(全班齐数)

2、拨一拨、说一说

(1)先拨3500,再说由()个千和()个百组成。

(2)先拨4020,再说由()个千和()个十组成。

(3)先拨6003,再说由()个千和()个一组成。

3、说一说

(1)5400是由()个千和()个百组成。

(2)4070是由()个千和()个十组成。

(3)2496是由()组成。

四、课堂小结

你会数万以内的数吗?数数时要注意什么?通过学习你还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数学简易教案篇6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助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

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

一是通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

二是通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

三是通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

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通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通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判断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通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起,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助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么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进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可以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可以帮助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判断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必须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后来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可以和练习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二年级数学简易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算理。

2、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笔算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顾。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大家都掌握了没?现在老师出几道题让同学做,看看你们到底有没有学会。板书:

23+45=12+25=24+55=26+13=41+52=

教师点名让几个同学上讲台做题,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强调要求:列竖式并且竖式要写规范。

点评每位同学所写的,并再次巩固不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强调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

2、复习20以内的加法计算。

师:同学们,大家曾经学过20以内的加法,在这里老师带着大家复习一遍。

教师口述20以内的加法如:“5+7”、“6+6”、“8+9”等,让同学们快速地说出答案,问答过程大约持续5分钟,为的是让同学们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巩固这些知识,为这节课所学的进位加法计算打下基础。

二、教授新知。

1、教学例3。

师:同学们,记得这个单元最开始的那幅图么,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也是从那副图里得出的,大家翻到课本的第14页,看例3。

在同学读题的同时板书:“例3、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师:同学们都看完题了没有?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审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需要的数据。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告诉我,这道题怎么列算式呢?

同学举手回答,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算式:35+37=。

师:好,我们现在把算式列出来了,怎么计算呢?既然我们已经学习了列竖式的方法,为什么不用这个办法来试一下呢?同学们看黑板,跟着老师一起列竖式。

35

+37

教师边强调竖式的书写规范边列出竖式。

师: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算,应该先从个位开始算,5+7是多少?(同学答:12)我们发现,个位上加起来的和大于10了,我们之前学的不进位加法中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怎么办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怎样用竖式计算进位加法。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同学们先看书上,看怎样通过数小棒计算这个题。

同学看完后,教师加以指引和解说。

师:我们看到,5个小棒和7个小棒放在一起,一共是12个小棒。我们把其中的10个捆成一捆,剩下了两个小棒。再回过头看看竖式,我们不妨将数小棒的办法挪过来,也用“捆起来”的方法解决我们刚才的问题。就是将5+7得出的12中的10“捆成一捆”,向十位进1,然后剩下的2写在结果的个位上,这样,我们的个位就算好了。现在再算十位,十位上3+3得6,但6不是最后的结果,还应该加上之前进上来的那个1,也就是在数捆数的时候还应算上后来加上的那一捆。这样,我们就把十位也算出来了,结果就是72。

板书:

35

+317

72

教师解释清楚计算原理后,继而强调进位加法竖式的规范书写,只要有这几点:依然是各位对齐;加号横线缺一不可;进的“1”是小小的1而不是点;“1”的位置应在下面那个加数的十位与个位之间。

2、随堂练习。

师:好的,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进位加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大家都学会了没有啊?为了检验大家到底有没有真正掌握今天的新知识,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动手计算课本14页做一做的三道题。

56+37=46+24=29+5=

教师请三名同学上讲台计算,并在教室来回巡视,观察同学做题的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师:好,同学们应该都已经做好了,我来看看这三位同学做得怎么样。

教师点评,并及时纠正错误,再次强调进位加法竖式的书写规范和计算方法。

三、课堂作业。

师:我们今天所学的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学们都掌握了没有?通过老师的讲解和练习,相信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10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作业本,开始做作业,完成教材练习二的4、7、10、11题。希望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大家都能够仔细、认真地写,写整齐、写规范、写正确,注意竖式的书写规范和计算方法。不要粗心大意算错了。

二年级数学简易教案篇8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有:第一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二单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第三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一);第四单元图形与拼组;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二);第六单元混合运算;第七单元统计;第八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第九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十单元图形的周长;第十一单元总复习。

(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①、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各数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②、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会口算百以内加减法、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两三位乘一位数的乘法及两步的加减、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③、能正确辨认钟面上指示的时刻,认识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2、空间与图形:

①、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②、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估测、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③、指出并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3、统计与概率:

①、能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②、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掌握分段统计的方法。

4、实践与综合运用:

①、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认识。

②、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段统计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班41名学生。在经过了一年半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更多关注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让学生在思维中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1、本册的数学重点是表内除法和万以内数的认识。

表内除法是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除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或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因此,表内除法同表内乘法一样,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

万以内数的认识,使学生认数的范围扩大到四位。这是学习读、写多位数的基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认识数的重要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也是培养学生的数感的重要素材,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大数与他人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2、本册的教学难点是用数学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中在学习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结合现实生活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让学生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对于实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教学措施。

(一)通过正面引导使学生树立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榜样,使学生学有榜样。

(二)讲练结合,改进教法,坚持读写结合原则,一课一练,一单元一测试。掌握学生实际情况,补救有效措施。

(三)注意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

(四)做好查缺补漏工作,努力做到学新、温故和补漏结合。

(五)精心备课,因材施教。

(六)发挥家长配合作用,互通情报,有目的的帮助学生不断进步。

(七)树立学习标兵,以好帮差,在扶好优生的同时,重点培养中等生,辅导好学困生。

二年级数学简易教案篇9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年级学生一年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作业认真按时完成。大部分同学能够熟练地口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能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对位置、图形、统计等方面的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个别学生还没达到计算正确、迅速,今后要加强辅导。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一些内容: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变换,克与千克,统计,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等。这册教材的重点内容是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及用数学解决问题。

表内除法的编排体现了两个特点,第一,在学生们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教材集中安排了表内除法的教学。第二,不再明确区分“等分除”和“包含除”,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们体验和感悟两种不同的生活原型(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24人租船,每船限乘4人),从而使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万以内数的认识改变了原有的编排结构,先教学1000以内的数,再教学万以内的数,出现了数位顺序表和近似数。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编排具有过渡的特点:在上一册百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教学三位数(几百几十)的笔算加、减法,为进一步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作好准备。本单元还结合几百几十的加、减法,安排了估算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根据具体情况,运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安排了解决问题教学单元,以学生们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内容为素材,展示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碰到的各种问题;二结合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适时安排解决问题的有关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了一些数与计算知识后,学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图形与变换一章,内容包括“锐角和钝角”“平移与旋转”。与原有教材相比,“锐角和钝角”的认识明显提前了,“平移与旋转”是新增加的内容。在量的计量方面,教学克和千克,突出让学生们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索和动手实践的活动感受克和千克,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在统计知识方面,让学生们进一步学习统计的意义,学习简单的数据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五的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本册教材还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探索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不仅使学生知道现实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发现和欣赏数学美、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要求: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们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们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比较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使学生们初步会用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培养学生们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

3、使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使学生们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初步渗透变换的教学思想方法。

4、让学生亲身经历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使学生们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转化的方法。

5、让学生经理数数的过程体验数的产生过程和作用;能人、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能用符号用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能说出各数位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用具体的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并与他人交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逐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6、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知道用称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7、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8、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使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惊醒简单的分析;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9、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扎扎实实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挥集体教研的作用。

3、认真研究、创造性的使用实验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

4、因材施教,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奥数辅导,使它们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2)重点抓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建立学困生成长档案。

5、定期进行测试,及时反馈总结。

二年级数学简易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互动对话,明确目标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后,请他们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等长度。

师: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课件出示旗杆,让学生猜一猜它有多高。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2、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三、展示交流

1、小组内交流

组内交流各自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交流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由于学生目前只学习了“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很容易作出不是13厘米,就是13米的推断。全班交流时,要避免这种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反思回顾

教师出示一支粉笔,告诉学生,一支粉笔的长度约是10厘米,2支粉笔叠起来就是20厘米,比13厘米长,所以一根旗杆的长度是13米。

四、反馈评价

基础练习(课件集中呈现)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教材第9、10页练习一中第8、9题。

拓展练习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反思与回顾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可以示范,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教学反思

虽然旗杆、课桌、教材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不知道它们的长度,他们只是有一个相对概念,即在比较中知道谁比谁长(或高),但是明确具体的量,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困难的。所以,旗杆到底是13米还是13厘米呢?很多学生能很快说出是13米,因为旗杆比较长,所以就要选择长的长度单位米,而不会选择一个“标准量”进行比较,所以在学生自主解答和交流时,我们还是要耐心引导。

二年级数学简易教案篇11

一、教学内容:P75~76

二、教学目标:

1、巩固连及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计算,提高正确率和速度。

2、引导学生运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灵活性。

3、引导学生运用连加等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完成连加练习

(二)指导练习

1、完成P75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2、指导学生完成P75练习题2

(1)第1小题可能用下面两种估算方法,尽管得数有所差别,但都应视为正确做法。

(2)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计出结果说明。

(3)先估算再口答。

3、完成练习题3

4、完成练习题4

5、完成练习题5

(三)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在计算过程中明白估算的重要性

(四)作业:

课本P76中的小调查(以小组为单位)

二年级数学简易教案篇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科书第72——73页

教学目标预设

●知识与技能

1、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弄清每句口诀的来源。

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

3、能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吗?赶快用掌声把她请出来吧!(课件出示:白雪公主)她的好朋友是谁?(七个小矮人)今天是白雪公主的生日,小矮人们想邀请小朋友一起为白雪公主唱支生日歌,愿意吗?(课件:小矮人们联欢的场景,并配上“生日快乐”音乐)细心的小矮人们还为白雪公主准备了小礼物呢!(课件:7个小矮人,每个小矮人手捧7朵鲜花)爱思考的白雪公主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鲜花,问了小矮人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鲜花中藏着什么数学问题吗?”可是小矮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发现。相信聪明的你们通过仔细地观察,一定会发现的.!有信心吗?(生:有。)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当当小矮人们的“小老师”,给他们讲讲吧!(随即贴出情境课题:我给小矮人当老师)

二、合作交流,探究体验

活动一:探究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1、“小老师”们,仔细观察,然后把你发现的数学知识先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可跟同桌交流交流。

2、组织汇报交流,师板书。(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与补充,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

3、把你们发现的数学知识给小矮人们读一遍吧,读完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出本节数学课题: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活动二:交流7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方法

1、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你觉得哪句记?是怎么记的?有没有觉得不好记的?谁来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他?

2、生交流方法。

3、用刚才介绍的好方法再记一遍。

4、请“小老师”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画图、摆学具、动作等表示一个乘法口诀,有困难可找小伙伴一起研究,也可请老师参加。

5、“猜一猜”游戏。(一个学生说表示的方式与内容,另一个学生猜猜是哪句口诀)

6、师:“7的乘法口诀”都记住了吗?一起再背给小矮人们听听吧!

7、师:小老师们真厉害!相信这么棒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也相当的不错哦!现在就让我们来闭眼静听小矮人们汇报学习成果吧!(通过想象与静思,加深对口诀的记忆与巩固,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

8、师:小矮人学会“7的乘法口诀”了吗?他们都是怎样跟你汇报的,你能把他们向你汇报的学习成果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汇报,强化记忆,同时鼓励学生表扬小矮人。)

9、小矮人们学会了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也非常高兴,不信,你们看它都笑了。(随机在课题的数字“7”上画一个笑脸)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游戏:变魔术。(看口诀说算式,看算式说口诀)

2、看图列算式,说口诀。

(1)课件出示图:一串糖葫芦有7颗山楂,5串糖葫芦共有几颗山楂呢?如果一串糖葫芦7角钱,那买6串糖葫芦一共要花多少钱呢?(让学生说出算式和相应的口诀)

(2)课件出示古诗《咏柳》,这首诗一共有多少个字呢?

(3)估计一下你一天要喝几杯水?一个星期大约要喝多少杯水呢?

3、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的呢?

四、小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最开心的是什么?还想说些什么?

五、板书设计:(略)

二年级数学简易教案篇13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个多边形都可以分成若干个三角形。三角形的稳定性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把握好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从形的方面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且可以在动手操作、探索实验和联系生活应用数学方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已经对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知识与经验是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景和动手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首先出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三角形,在判断中学生自然运用已有的经验(有3条边,3个角)判断出哪个是,并对不是三角形的分别说出理由,如有的不是封闭图形等。在这样判断的基础上对什么是三角形这一数学概念就能充分地理解和记忆。

2、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

三角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学时我要求学生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到过三角形,他们找到了许多,如变速自行车的车架、篮球架等等。为什么这些地方用了三角形呢?可不可以换成四边形?很多学生想到了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的特点,想到三角形应该是很稳定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这个特性,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去动手实验,没人准备三支铅笔,同桌间想和拉一拉看三角形是不是很稳定,通过实验来证明。在这样的动手实践中,学生不仅是知道了结果,同时还感受到为什么三角形是稳定的。所学就要有所用,接着我让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门闩坏了,门老是被风吹开怎么办?有了刚才的知识经验学生很容易想到要建立一个三角形,还有些学生要自己当做木棒抵住门。学生们在这样的动手实践中,轻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识。

二年级数学简易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况呵呵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2.进一步巩固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与加法的关系,能根据情境图写出乘法算式。

3.熟记乘法算式中的各个部分的名称,正确读、写乘法算式。

4. 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类推和迁移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

教学重点:

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问题,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亲爱的同学们,你还记得吗?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一起走进了《儿童乐园》,认识了乘法,知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研究乘法,初步学会用乘法解决问题。

二、复习旧知

1.读一读。

(1)2×3= 6   3×2= 6

(2)5×4=20   4×5=20

(3)3×7=21   7×3=21

2.说出乘法算式。

(1)6个8相加:6×8或8×6

(2)9个2相加:9×2或2×9。

(3)3个5相加:3×5或5×3。

3.一共有多少个苹果?

加法:7+7+7+7+7=35(个)

乘法:7×5=35(个)或5×7=35(个)

三、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你玩过积木吗?玩积木是一种有趣的智力游戏,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把你看到的说一说。

生1:五颜六色的积木真漂亮!

生2:一排排的积木真整齐!

生3:我看到一共有5排积木,每一排都有7块。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么多的积木,到底有多少块呢?

(老师听到有的同学已经开始数了:1、2、3、4、5……,一直数到了35。原来,这些积木有35块。可是,这样一块一块地数太慢了。你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让我们又快又对地数出积木的块数吗?咱们看看其他小朋友是怎么数的吧!有的小朋友在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积木并不是随意摆放的,它们的摆放是有规律的,横着看,每排积木的块数都是7,就可以7块7块地数,有这样的5排,数5次就可以了。7、14、21、28、35。嗯,这样数快多了!也有小朋友发现,竖着看,积木的摆放也有规律,每列积木不仅颜色相同,块数也一样——都是5,就可以5块5块地数,有这样的7列,数7次就可以了。5、10、15、20、25、30、35。嗯,这样数也很快!)

师:同学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积木,发现积木摆放的规律,一排排、一列列地数出了积木的块数,可真了不起!

师:你怎样数出了积木的块数?我们用这两种好方法再数一数积木的块数吧!先横着一排排地数:7、14、21、28、35。再竖着一列列数:5、10、15、20、25、30、35。

师:积木数完了,一共有35块。你能根据数法,列出算式吗?拿出纸和笔,试着列一列。写好了吗?老师把大家写的记录了下来:

(1)横着看:每排7块,有5排。

7+7+7+7+7=35(块)

(2)横着看:每排7块,有5排。

7×5=35(块)或 5×7=35(块)

(3)竖着看:每列5块,有7列。

5+5+5+5+5+5+5=35(块)

(4)竖着看:每列5块,有7列。

5×7=35(块)或 7×5=35(块)

师:观察这四组算式,你想说些什么?

(对,第一组算式和第二组算式都是横着观察积木的,都是求5个7相加的和是多少。不同点是,第一组算式是用加法表示了5个7相加的和,第二组算式是用乘法表示了5个7相加的和。

第三组算式和第四组算式都是竖着观察积木的,都是求7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不同点是,第三组算式是用加法表示7个5相加的和,第四组算式是用乘法表示7个5相加的和。

比较一下,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当然是乘法了。看来,大家已经知道了乘法的优点,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些同学还是不太习惯用乘法。希望这些同学在今后的学习中,大胆尝试。

看着第二组算式,在这两个乘法算式中,7表示什么意思?5又表示什么意思?横着看,每排有7块积木,有这样的5排,7就表示了每排积木的块数,5表示了7的个数。求5个7相加的和是多少,我们用乘法7×5和5×7来表示。

看着第四组算式,在这两个乘法算式中,5表示什么意思?7又表示什么意思?竖着看,每列有5块积木,有这样的7列。5就表示了每列积木的块数,7表示了5的个数。求7个5相加的和是多少,我们用乘法5×7或7×5来表示。)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学生畅谈收获)

板书设计:

有几块积木

7×5=35(块)

5×7=35(块)

二年级数学简易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后,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另一个稍难的问题。

【学情分析】

以前学生接触到的都是一个问题的应用题,这节课学生主要探索并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情境问题;小明写了12个字,小红比小明多写了8个字,小红写了多少个字?

2.图书角有故事书35本,科普书比故事书小11本,科普书有多少本?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看,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写生,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属性问题?

1.展示问题。

男生有多少人?

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2.知道了什么?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3.怎样解答?

我们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

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

为什么呢?

因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

14-5=9(人)。

一共有多少人呢?

9+14=23(人)。

4.解答正确吗?

5.小结解答方法。

先解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第32页做一做。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2.完成第33页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然后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第33页练习六第3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解答方法。

四、总结评价,汇报提升

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与以往有什么不同,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年级数学简易教案篇16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和比较的过程,学会辨认对称图形。

2、经历多种感官多种形式的参与,感知对称图形的特点,能找出对称轴。

3、经历剪、拼、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对称图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练习纸、图形纸、剪刀、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优美的草地上有许多蝴蝶。

2、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蝴蝶怎样的?

3、我们今天要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它!(课件演示:蝴蝶翅膀合起来,又展开)

二、认识对称图形

1、老师带了很多图形,看看有哪些图形。

2、拼一拼。从上面的图形中,你能不能选两个拼成下面的图形呢?

A、学生操作,教师指导。

B、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C、除了这些图形外,你们还能不能拼成同类型的其它图形?

D、学生展示。

3、小朋友拼的对不对,我们先来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一样;对折会重合……

4、看看我们同学拼出的图形,有没有不是同一类的?(验证)

5、得出名称

像这样的图形,让我们给他取个名字。(对称图形)

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6、联系生活找找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制作对称图形

师:生活中的对称图形真多。现在我们就来制作一个对称图形。我们要制作一棵小松树,有什么好办法?

生:画一画(怎么画?)画半棵/直接剪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展示学生作品,你是怎样剪的?

只有这样剪,左右才是对称的,我们就把这条折痕叫做对称轴,对称轴的左面和右面形状是一样的。(课件展示对称轴)

你能画出这条对称轴吗?

四、判断对称图形,画对称轴

1、仔细观察,判断这些图案是不是对称图形。说一说验证的方法。

2、画出对称图形的的对称轴。

3、画正方形和圆的对称轴(机动)

五、多种形式,自主联系

1、上面的图形对折后会是下面的那一个,用线连一连。

2、上面的图形展开后是下面的那一个,用线连一连。

3、脸谱欣赏。(出示一半,让学生想象完整的脸谱,再呈现)

六、课外延伸,丰富知识。

对称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很多,古今中外,都有广泛的应用。我们一数学百花园。

二年级数学简易教案篇17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

教师:瞧!小明、小美和妈妈正在超市里面买水果呢!

(课件播放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lkg等)。

教师:谁来说说你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教师:它们表示什么意思呢?

教师:对,我们在生活中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重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要表示物品到底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这里出现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你还知道生活中所使用的其他质量单位吗?

学生可能会回答斤、公斤、两等。

教师:对,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斤、两和公斤。为了便于国际交流,一般情况下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

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探究讨论,获得方法

1.认识克

(1)借助生活物品认识克及其作用。

教师出示一片口香糖、一包菊花茶、一袋瓜子的图片。

教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三样物品,看看你能了解到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吗?

教师: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这些物品,现在请你们拿在手中掂一掂。

教师:你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对,它们都很轻。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

教师板书:克(g)。

教师:除了老师给大家准备的这些物品以外,你们还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

教师:这是一枚2分的硬币,老师告诉你们,它约重1克。

板书:一枚2分硬币重1克。

(2)掂一掂,感知1克。

教师:请大家取出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那枚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教师:下面请大家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小盘子里面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也重1克。

让学生进行充分地活动,借此加强学生对1克的体验和感受,之后通过交流汇报,提炼出找的方法:用一枚2分硬币作为1克的标准,对比着来掂一掂就找到了。为后面的估量作铺垫。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一枚2分硬币重1克,你能从装了黄豆的袋子中取出重1克的黄豆吗?

教师:你取出的黄豆有几颗?你是怎么知道它重1克的?

教师:那到底多少粒黄豆重1克?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认识天平

教师:对,我们就要来称一称。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平。

教师(出示天平):这就是一架天平,它有两个托盘,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

教师(出示砝码):瞧,这些就是砝码。(举起1克的砝码)这是这盒砝码里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里最重的有1 00克呢!你们听出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了吗?

教师(边说边用课件演示):在天平正中有一个刻度盘,当指针指着“O”的时候,表示天平平衡,这时候所称的物品就和所放的砝码一样重。

教师演示利用天平称1克重的黄豆的过程。

教师:瞧,7粒黄豆的质量是1克。下面请大家都取出1克重的黄豆,掂一掂。

教师:很好!看来大家都已经充分感受过1克到底有多重了,下面老师就来考验考验大家,有信心吗?

教师呈现第101页“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

3.认识千克

(1)认识千克。

教师出示大桶洗衣液、一箱苹果的实物。

教师:请大家观察这两样物品,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教师:谁到黑板前来拿拿这两样物品?

教师:说说你们有什么感觉?轻还是重?

教师: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

教师板书:千克(kg)。

教师:有谁知道多少克和千克的关系吗?1千克等于多少克?

教师:对,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板书:1千克=1000克。

(2)掂一掂,感受1千克。

教师:老师这里有2袋盐,每袋都重500克,那2袋加在一起是多重?

学生1:1000克。

学生2:1千克。

教师:很正确!现在,同学们的桌上也有这样的2袋盐,请大家先拿起其中一袋,掂一掂。

教师:再将这2袋盐都放在同一个手上掂一掂,说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很好!再闭上眼睛,掂一掂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有多重。

教师:好!下面请大家凭借刚才的感觉,在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找出1千克的物品。

教师:看看藏在物品里的标签,谁找得最准?

教师:你能说说自己是怎么找的吗?

教师:现在请大家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另一只手拿1克重的物品,每个同学都来掂一掂、比一比,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常见秤

教师:测量比较重的物品,你们知道用什么秤吗?

教师用课件出示盘秤的刻度盘。

教师:这是我们生活中的盘秤。谁来说说这台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学生:盘秤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千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斤。

教师(用课件演示放入1千克装的洗衣粉后,指针指着1)现在表示洗衣粉有多重?如果指针指着5呢?

教师:很好,仔细观察盘秤的刻度,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有多种表述,只要合理即可,重在使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以1千克为标准去量。

教师用课件出示弹簧秤。

教师:这是弹簧秤,看看弹簧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后,指针指着1 0

教师:谁能说出现在称的西红柿有多重?有几个?

教师: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量多少千克的物品?你是怎么想的?

教师用课件出示体重秤。

教师:看看这台体重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

教师用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站上之后,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的刻度处。

教师:这名学生有多重?当指针指在20和25这两个数之间时,就要从20开始往后数。指着30呢?

教师:通过对这三种秤的观察,你能发现它们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学生可能回答,都以千克作单位,看看有多少个这样的1千克等,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测量的本质。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1.口答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个梨重150( ) 一个西瓜重6( ) 一个鸡蛋重50( )

一只公鸡重2( ) 一个汉堡重280( ) 一桶油重5( )

一支铅笔约重180( )

2.完成第106页第6题

在○里填上“>”“<”或“=”。

2千克○2000克 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

3.一抓准

(1)介绍全国劳模——张秉贵。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非常能干的人,他们在平凡的工作中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比如全国劳模张秉贵,他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一名售货员。大家都叫他“一抓准”,无论顾客要多重的糖,他用手就能够抓出来,他的手就像一台秤!

(2)明确要求:我们每组都有一篮橘子,一会儿请大家从这个塑料袋里往外抓橘子,不用秤,看看哪组同学取出的橘子最接近1千克。

四、回忆交流,总结反思

教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通过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第二课时

1、课前让每位同学去任选看两件物品并填好调查表;

2、调查表

物品名称净含量(克、千克)

物品的重量物品的个数

1千克(苹果)( )个

1千克(盐)( )袋

2、同学汇报自身是如何进行调查的。

3、动手实践:

师的桌面上陈设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试验卡物品估计的重量称的重量 1个苹果( )克( )克 ( )克( )克

4、从同学的数据中整理各种商品的价格表如课本89页第7题。

5、解决问题

问:从以上数据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会解答吗 ?

教学反思: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具体化。

二年级数学简易教案篇18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直观认识线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学生能辨认线段,初步学会画线段。

(三)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空间的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准备:

人手一根毛线、一张长方形纸、一把直尺、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就叫“线段”。

(板书课题:认识线段)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1、你觉得线段是怎样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弯曲的……)

2、能不能想办法变出一条线段?

生尝试。

师(出示准备好的毛线):把毛线拉得直就出现一条线段。

请一生上来摸一摸。演示:这直的一段叫线段。

3、同桌合作:一个拉,另一个指出这条线段在哪里。

请两生演示。

一生想办法拉出线段,另一生指出:两手之间的距离就是线段。

演示,问:垂下来的这一段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4、小结:线段是直直的。(板书:直直的)

(2)认识端点

1、两头粘上去的叫做线段的什么?(端点)(师把毛线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条线段有几个端点?(两个)(板书:有两个端点)

(3)总结概念

现在,小朋友认识线段了吗?线段是怎样的?

让生记线段: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把线段印在自己的脑子里。

(4)找线段

其实,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的边都是线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谁的小眼睛最亮?生:课桌边、黑板边……(让生用手感知)

(5)折线段

1、指出白纸中哪些边是线段?

2、在白纸中折出一条线段。(折痕)

3、再折比刚才短一点的线段。

4、在这张纸中折出最长的线段。(摆擂台,让擂主说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结

通过刚才的拉、折、指,你认识线段了吗?

(7)画线段

1、生自由画在白纸上,然后反馈评价。

2、指定条件画。

A、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说说你是怎样画的?(师演示方法:用0刻度尺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反馈:要求非常准确。(进行认真做事的思想教育)

3、小结:线段有长有短。(板书)

(三)巩固

1、找一找,下面那些是线段?(小黑板出示)

2、数一数,下面的图形是有几条线段组成的。

3、过任意两点,能连起几条线段?

3点能连几条线段?

4点呢,每两点连起来,共有几条线段?(生思考,动笔画。)

4点位置方向有不同。

思考:

4、比较:看看哪条线段长?

演示:一样长。(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样的数学知识。如:穿竖条衣服的人看上去瘦一些,穿横条衣服的人看上去胖一些等)

(四)总结

这节课,小朋友有哪些收获?

二年级数学简易教案篇19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第3题及练习二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进一步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进一步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进一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让学生经历总结归纳知识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复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39;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对时间有更深的认识。

难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

练习课中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谜语引入

启发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仔细听,看哪个同学先猜出来。

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这是什么?(钟表)

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认识时间》。

二、复习几时

(1)谁来说说钟面上有什么?

引导学生看出有1—12这些数,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大格,每一个大格里有5个小格,共60个小格。

(2)老师拨出7时和7时半,让学生用两种方法写一写。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反馈。

并引导学生小结:①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②当分针指着6,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半。半时就是30分。

(3)复习“1时=60分”。

师拨12时,问:现在是几时?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变化。(拨到1时)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圈。

引导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做一做

(1)老师拨时刻(7:45、10:50、11:15、1:35),学生在纸上写一写,说一说。

(2)老师说时刻(3:45、1:25、4:05、6:55),学生拨钟面。

强调: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

四、复习经过的时间

(1)4时再过5分是()。(2)10时30分再过10分是()。

(3)8时45分再过5分是()。(4)5时56分再过()分是6时。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01页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2题。

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六、总结提升

这节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二年级数学简易教案篇20

目的要求: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除混合两步计算的问题的结构特征,掌握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能正确的解答这类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方法。

一、复习

1、每个同学有3本书,有8个同学,一共有多少本书?

2、有12个梨,每3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二、新授

(一)教学例4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图,说出图意。

(1)有几条船?

(2)每条船上有几人?

2、出示第二幅图,提问:碰碰车每辆可坐3人,我们这么多人,要坐几辆车?

3、讨论解决问题。

4、读题,说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5、引导分析,(1)要求要坐几辆车,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2)这两个条件在题里都告诉我们了吗?

(3)必须先算什么?怎么计算?

(4)第2步算什么?

6、让学生交流说出自己的不同的解题方法。

7、小结:先求出这群小朋友的人数,(6×4=24),再求所需碰碰车的辆数(24÷3=8)

8、引导列出综合算式,6×4÷3,说明:这是乘除混合运算,计算顺序按从左到右依次进行计算。

(二)比较

1、让学生把例4与前面的例题进行比较。

2、使学生体会,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往往需要经过多次计算才能得到合理的答案。

三、巩固练习:练习十三

四、总结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例4、有6条船,每条船坐4人,每辆碰碰车坐3人,这么多人要坐几辆?

(1)6×24(人)(2)6×4÷3

24÷3=8(人)=24÷3

=8(人)

教学反思:

第6课时整理和复习

目的要求:复习有关乘法口诀和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内容,整理用1~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除法的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沟通乘、除法的联系,掌握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表内乘除的知识和倍的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整理和复习

1、用乘法口诀求商

发给学生一张空白的表格,组织学生根据45句乘法口诀写出45道除法算式。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一定的规律合作整理排列除法算式。

3、指导复习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1)让学生看第2题的图,用自己的话解读题意。

(2)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步骤,确立先求全班认输,再求可分的组数,然后计算。

(3)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体会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解题策略。

二、练习十四

第1题:先算出每道题的结果,写在对应动物的下面,然后再将所得7个结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2题:采用计时方式,进行百以内加、减、乘、除口算的复习。

第3题:以动物园的鸽子为题材,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确实有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

第4、6题:以乘除混合运算为主的练习,使学生对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理解和记忆得更牢固。

第5题:通过游戏复习表内乘除和倍的概念,两人一组进行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倍”的.意义。

第7题:是需通过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独立进行解答。

第8题:是一道开放型问题,以学生游泳为背景,给出多个信息,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从中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9题:是通过游戏复习倍的概念,体会数的大小和数学学习的趣味,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10题: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利用混合运算进行逆向推理的练习,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填上合适的数,然后组织交流,说一说填数的策略。

三、总结。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体验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帮助学生理解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决问题主要是将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转化成混合运算的应用题,运用括号,能使列出的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相一致,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情分析

运算顺序是人们共同遵循的计算规则,是一整套合理的规定。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会了加、减、乘、除的基础知识,懂得简单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有一定的计算基础,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先乘除、后加减”“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让学生独立计算时进行演绎推理,经历“观察算式——回忆运算顺序——规划计算步骤——按次序进行计算——反思并积累体会”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听算为主线。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留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采用问题——发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得新知。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二级运算的混合式题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含有乘除混合以及带有小括号的两步式题。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问题解决: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和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训练学生养成认真审题、仔细验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难点: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顺序的过程中,积累学习的经验,形成计算技能,并且能用两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进行正确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通过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两部混合运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的两步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知道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同学们,春天到了,看公园多美啊!你们想不想也到公园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呀?但去之前我们先要为自己准备午餐。

教师:看,这是超市的食品专柜,从图中你都知道了什么?

学生:一包饼干7元,一个面包4元,一个蛋糕6元,一盒牛奶2元,一筒可乐3元。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一些食品的价格。小红为春游活动准备了午餐,她想买3盒牛奶和1包饼干,一共要花多少钱呢?你能帮小红列式计算吗?把你的想法写在本上。

学生1:2×3=6(元)

6+7=13(元)

学生2:2×3+7=13(元)

生3:7+2×3=13(元)

教师: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说自己列式的想法)其他同学同意吗?这三种方法都很好。

教师:三位同学说的都很好,老师告诉你们第2个同学和第3个同学列的算式叫做综合算式,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混合运算。

二、新授

(一)乘加问题。

教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算式

①2×3+7

②7+2×3

学师:观察这两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1:2×3+7先算2×3=6(元)也就是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就是一共花的钱数。

教师:7+2×3又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2:虽然7在前面,但也要先算2×3=6(元)再加上一包饼干的2元,一共花了13元。

教师小结: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三位同学的想法,请你认真观察,动脑筋想一想,这三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教师: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这三种做法表面有所不同,但是要求一共花了多少元?都要先计算三盒牛奶的钱数再用三盒牛奶的钱数与一包饼干的钱数这两部分合在一起就是要求总钱数,你们发现这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了吗?

教师:那老师想问问你们,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计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教师:刚才我们计算了小红出游准备午餐的价钱,现在你想不想为自己的出游准备午餐呢?任选2种食物试着买一买,数量不限,想想该怎样列式?

学生汇报,一个同学说他列的式子。

教师:快结合这幅图猜猜这位同学想买什么?这个综合算式该怎样计算?

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一个算式中如果有乘法有加法,我们应该先算哪一步呢?

学生: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二)乘减问题。

教师:相信同学们也计算出了自己买东西要花多少钱了吧,小明也准备了午餐,但是小明在买东西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你们想帮助他吗?

教师:你们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我们来看看小明遇到什么困难,小明带了20元,想买4个面包,他想请大家帮他算算,他还能剩多少钱呢?你们会列示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

学生:20—4×4=4(元)

教师:观察这个算式,你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

学生:先算买4个面包用去多少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减去用去的钱数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你的思路真清楚,那这个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先算4×4=16,也就是4个面包用去16元,再用小明带的20元钱减去用去的16元就是剩下的钱数。

教师:同学们你是这样想的吗?

教师:同学们你们真棒,这么快就帮小明解决了问题。刚才我们通过为春游准备午餐,一起认识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现在请大家再来看看这些综合算式,(出示)想一想像这样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应该先记算哪一步呢?

学生:都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三)除加、除减问题。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真好,现在我们来做几组小练习,看看谁学得最好,请你观察这个综合算式,应该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最后口算出结果。

28-6×3=5×9-40=54÷9—4=20+48÷6=

教师:通过3、4题我们知道了像这种有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综合算式,我们要先计算除法,再计算加法或减法。(找2个同学说)。

教师:那么通过我们上面的学习内容,你能总结一下在一个算式里,有加法或减法,又有乘法或除法时,我们应该按着什么样的顺序进行计算吗?

学生:在算式中,有加减或乘除法,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板书)

三、练习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计算。

6×4+4=25—3×7=72÷8—4=20—63÷9=

2.当小老师,判断,并改错。

6+9÷3=55÷5+5=69—3×2=1248÷8—4=2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老师相信只要你在课堂上积极开动脑筋,你就会越来越聪明的。

第二课时解决问题:混合运算及两步计算应用题练习题

一、用脱式计算

(1)(37–28)×4(2)8×6–30(3)42–30÷6

===

===

(4)19+6×5(5)35÷(28–21)(6)5×(28÷4)

===

===

二、列式计算(文字题只能写综合式,然后脱式计算)

(1)21加上24,再减去45得多少?(2)8乘以3的积再除以6得多少?

三、应用题

(1)体育老师买了一条36米长的绳子,做长跳绳用去15米,还剩多少米?

(2)体育老师买了一条36米长的绳子,做长跳绳用去15米,做短跳绳用去8米,还剩多少米?

(3)学校用80元买体育用品,买篮球用去60元,还剩多少元?

(4)学校用80元买体育用品,买篮球用60元,剩下的买了4根跳绳,每根跳绳多少元?

(5)菜站运来60筐黄瓜,一个食堂拉走30筐,剩下的分给6个副食店,平均每个副食店分到多少筐?

(6)水泥厂一天生产了98袋水泥,上午运走50袋,下午运走23袋,还剩多少袋?

(7)自行车厂要生产80辆自行车,已经生产了50辆,剩下的每天生产6辆,还需要多少天?

(8)要修一条90米长的水渠,修好了60米,――――――――――?

(把它编成用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再解答出来)。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思考: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人民的卓越智慧,提高审美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第一课时: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商的取值和单位的前后不一致性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你们喜欢野餐吗?看一下这个班的同学们,他们来到野外可高兴了,有的扎帐篷,有的采野果,有的采蘑菇……你们想去看看吗?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1)请同学们找找图中的数学信息,想一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讨论,提出数学问题

(2)解决第一个问题:每人分4条,22条鱼可以分给多少人?

要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2÷4=5(人)……2(条)

组织学生说一说这个算式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强调:要弄清楚式子的意义,22条鱼,每人分4条,可以分给5个人,还剩2条鱼,所以5后面的单位是人,而2后面的单位是条。

(3)教学竖式的写法。

教师板书竖式,并讲解每一部分的名称。

请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写竖式。

提醒学生注意:各数位一定要对齐

(4)小组内解决:48个野果平均分给9个同学,每人分几个?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横式及竖式。

师: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商的?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好方法。

(5)观察比较:观察一下上面两道算式,观察一下除数和余数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余数一定是比除数小的。

(6)请学生独立解决:需要搭多少顶帐篷?

学生找到需要的条件,在本子上写出算式并集体交流。

2、练习巩固

(1)自主练习1()里最大能填几?

这是一道试商练习。

请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2)补充练习

先摆一摆,再计算

①9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了()份,还剩()根

板书:9÷2=()……()

②把11个苹果平均分给4人,每人有()个,还剩()个

板书:11÷4=()……()

再一次提醒学生注意:在做有余数的除法题时,所得的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3、总结:同学们,你们真不错。这节课我们跟着图上的小朋友们一起去搭了帐篷,还学会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的写法,课后请你们找一找在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解决?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商的取值和单位的前后不一致性

使学生经历试商的过程,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掌握试商的过程,掌握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24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