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反思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信心。怎样才能写好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反思?这里给大家提供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反思,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反思篇1
教学内容:
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
1、谈话,出示例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3)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习新知
1、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
(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
3、思考: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
来计算?学生思考、比较、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思考、比较,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
(1)练习三第4、5题。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行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2)练习三第6题:写出除法算式。
说一说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对照算式画图。
【设计意图】:设计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动手分一分,圈一圈等活动,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心理需求,维持学习新知的兴趣。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反思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能力目标: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能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
教学难点:
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解决策略:
合作探究前置作业根据主题图说出体育馆、商场、医院和邮局分别位于学校的什么方向。
教学内容:
知道东南、东北、西南、西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观察:你看到什么,并说出它们的方向。
让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学校这个位置,用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说一说 体育馆、商店、医院、邮局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教师先让学生4人一组说一说,再由教师指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学生口头回答后,教师让学生填在书上,并让学生在图中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标出。
二、总结
教师让学生观察剩下的4个建筑物所在的方向与以前所认识的方向有什么特别之处。教师让学生讨论后说一说少年宫、电影院、动物园所在的方向。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样描述方向真是太麻烦了,请大家分别给这4个方向取名字。小组讨论后,将所取名字写在书中的建筑物的旁边。教师让学生多说一说这4个建筑物分别在学校的什么方向,最后教师总结。在教学中应该纠正学生北西、北东、南西、南东等错误说法。师生共同制作方向板,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指导,先将8个方向的点找出,并将北的方向给出,再让学生自己写出剩下的7个方向,
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让学生上台展示方向。
1.试一试(小组活动)
(1) 利用方向板说一说教室里8个方向分别有什么?
(2) 让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师给出班级面朝的方向,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分别是哪位同学。小组活动后,指名说一说。使用方向板时,教师应让学生注意方向板中的方向应与现实中面朝的方向相符。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反思篇3
教学目标:1、通过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初步认识乘法,了解各部分名称,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重点: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能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分清几个几。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小黑板:(判断)列示
教学过程:
一、学习新课
1、出示情景图。观察画面。在儿童乐园里,孩子们有的坐飞机、有的坐火车,有的划船,有的玩游戏。你能从中找出哪些数学信息,并根据该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生提问: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一共有几人?
选一个来解决问题。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怎样列式?2+2+2+2=8(人)
这个算式里有几个2?4个2。像这样4个2相加的问题,我们除了可以用加法列式,还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1)2×4=8(人)或4×2=8(人)
(2)读法: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
(3)各部分的名称。乘号和加号的区别。2表示相同的加数,4表示有几个相同的加数。8表示4个2相加的和。即4×2的积。
(4)意义:表示4个2相加。
2、你能用乘法解决其他几个问题吗?并说出算式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含义。
坐火车的有几人?4×6=24(人)或6×4=24(人)表示6个4相加.6从哪来?
划船的有几人?3×3=9(人)表示3个3相加
3、观察这几个问题的解答,你发现了什么?(怎样的加法算式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练习
1、判断题。a:。。。。。
b:。。。。。。
求一共有几个苹果怎样列式?为什么能用乘法?为什么不能用乘法?用乘法计算的条件: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1、试一试p5
请生自己看图,看懂了什么?说一说。
每棵树上有3只小鸟,4棵树上一共有几只小鸟?
一共有多少个小矮人?(每盒有7个,2盒有几个。)
加法算式?乘法算式?意义?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5×89+9+96×28+8+8+8
板书:儿童乐园
坐飞机的有几人?坐火车的有几人?划船的有几人?做游戏的有几人?
2+2+2+2=8(人)4+4+4+4+4+4=24(人)3+3+3=9(人)1+2+3=6(人)
2×4=8(人)4×6=243×3=9
读作:2乘4表示6个4表示3个3
4×2=8(人)
读作:4乘2
表示4个2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较简便
作业:1、读书p4-5
2、看算式写出表示几个几相加。
6+6+6+63+3+3+3+35+510+10+107+7
课后反思:
由于今天的内容较多,练习时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还不是很清楚。需要再补充一课时,将加法与乘法的联系、乘法的意义再系统化,条理化。
这节课上下来,内容比较多。首先通过儿童乐园的情景图,让孩子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再解答问题。通过列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发现,像这样的相同加数的连加在书写上很繁琐,产生了简便方法的需要,乘法的学习就很有必要了。学习乘法有几个要点:1、认识乘法算式的读法、各部分的名称、各部分的含义、算式的含义。2、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3、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怎样改写,为什么(和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含义联系起来)4、乘法算式表示的含义。(表示几个几的和)。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反思篇4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
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立体图形实物若干、平面图形若干、白纸、彩笔等。
教法学法:
本次教学活动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体验从立体到平面的探究、建模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融观察、操作、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为一体,注重让学生在操作体验中学习。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带我们来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学生尝试说说认识的图形名字。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从常见的物体出发,再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平面图形,丰富学生对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提出要求: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说一说:你在什么物体上找到了什么图形?再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通过摸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体会到物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3)引导发现(课件演示面在体上的分离过程)师:通过刚才的观察发现,这些平面图形的家都住在立体图形上。(通过看,初步体会面在体上)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这一要求既有挑战性,也有探索性,同时具有操作性。)
(2)小组合作完成。
(3)汇报、交流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充分给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陈述操作过程,表达亲身感受,培养语言的条理性,促进思维的逻辑性。)(通过这种做中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亲身体验面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平面图形的空间观念,突破本课难点。实现数学学习的亲历性,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3、小结我们从长方体上找到了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圆柱上找到了圆形。我们还发现,这些图形的面都是平的,并且只有一个面,所以,就把这些图形叫做平面图形。
4、游戏:我说你想试试你掌握的本领。老师说一个图形的名字,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样子,一边想一边用手指画一画。同桌之间可进行互动练习。(通过让学生闭眼想象所学的图形,培养空间想象力,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连一连:将图形与名字连线(变式图形的呈现,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获得的性质特征概括到同类对象中去,使学生在概括中获得对图形进一步的理解。)
2、找一找: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样的图形?(教师先引导学生看看教室里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图形,可离开座位去找、去指、去摸,再把发现告诉大家。)师:其实,在我们回家的'路上也能看到这些图形,现在,我们一起去马路上看看吧!说一说:这些交通标志牌是什么形状?(课件演示:介绍交通标志牌的作用,渗透交通安全教育)(将数学课上认识的图形与生活中的物体融合,加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3、找朋友(进一步体验面由体得。)
4、数一数数一数每个图形分别是由哪些平面图形组成的?
5、拼一拼今天这节课小朋友学得很好,胡老师要奖励给每个小组一份礼物。请打开礼品袋(袋内装有平面图形若干),用里面的图形拼出你最喜欢的东西。
(1)小组合作。
(2)交流展示。
说一说,你拼的是什么?用了哪些图形?(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学生的创造欲,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通过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学会自我欣赏和互相欣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6、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反思篇5
学情分析: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必须建立在长度估测的基础上。由于学生只认识了“厘米”和“米”,很容易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虽然旗杆、课桌、小鸟、篮球场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并不一定都清楚它们的长度,也就是说我们应高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运用单位和数据相结合及借助参照物的方法,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单位和数据相结合的判断方法。
难点:学会借助参照物进行判断。
教学准备:
课件、橡皮、杯子、直尺等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通过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
探究新知→会运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
↓↓
巩固应用→通过训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应用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复习导入:
1.用手势比划出1厘米、5厘米、1米各有多长。
2.播放课件:长颈鹿与小羊比本领的动画片。
师:在长颈鹿和小羊比本领时,为什么长颈鹿赢了?
生:因为长颈鹿长得高。
师:长颈鹿到底有多高呢?是5厘米还是5米?由此引入新课。
探究新知:
1.想一想。
课件出示高大的长颈鹿图片。
师:你们在现实生活中见过长颈鹿吗?在哪里见过?
生:在动物园里见过。
师:联系实际想一想,你和长颈鹿相比,谁高?
生:长颈鹿比我高。
2.议一议。
提出问题:长颈鹿高5厘米还是5米?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手势比划感知5厘米和5米有多长,并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注意发现有代表性的观点,为向全班汇报作准备。
3.说一说。
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我大拇指的宽度大约1厘米,5厘米就是5个1厘米,也就是用大拇指的宽量5次的长度,这跟我的中指的长度差不多,长颈鹿不可能那么矮,所以我觉得长颈鹿有5米高。
生2:我尺子上从0到5的长度就是5厘米。
这太短了,还没有长颈鹿的耳朵长,所以我觉得长颈鹿不可能是5厘米,只能是5米高。
生3:我伸开双臂,两手之间的距离大约1米,还没有长颈鹿的脖子长,我觉得长颈鹿有好几个1米,应该是5米高。
生4:我的身高1米多,还没有长颈鹿的脚高,所以长颈鹿应该是5米高,而不可能是5厘米高。
生5:4个小朋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长颈鹿一样高,所以长颈鹿是5米高。
巩固应用: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选择合适的长度,在括号里画“√”。
(1)黑板长:①3厘米()②3米()
(2)橡皮长:①2厘米()②2米()
(3)大树高:①10厘米()②10米()
学生自己辨别以上物体的长度,教师及时反馈。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橡皮长2厘米长颈鹿高5米
大树高10米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反思篇6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三册课本4---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意识,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1.一套
学情分析
相同加数的加法,学生已有感性认识,相同加数加法,用乘法表示是学生难以理解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朋友们,大家好﹗去过宜昌的小朋友请举手,能告诉我你最喜欢在宜昌哪里玩,噢,那真是一个好玩的地方,下一次我去玩请你们给我当导游好吗?那我先谢谢大家。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数学王国一个好地方玩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儿童乐园,希望大家能学得轻松快乐!.(板书课题:儿童乐园)
二、设置疑点,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儿童乐园》插图1.
2师:图中的小朋友们玩得真高兴.在玩什么呢?生答
师:你能根据这幅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内交流并列式计算)
3、学生汇报:要求每组提出最感兴趣的问题.
4、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板书:有多少人坐飞机?小火车上有多少人?划船的有多少人?坐椅子上休息的有多少人?)
(二)、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师:指名同学列式解决刚才的问题.
生:2+2+2+2=8(人)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呀?(加数相同)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板书(4个2)像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还可以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与加法有联系的乘法的知识针对2+2+2+2+2=8进行进行教学。师介绍如何列出乘法算式,读法与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板书:
(三)熟练算法,进行应用.
师:黑板上的另外几道题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在草稿纸上试一试。
生: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生:4+4+4+4+4+4=24(人)4×6或6×4=24(人)
师:女生回答的非常棒,列了两种算式,那谁知道算式中“6”是从哪来的?
生:“6”表示有6个4相加.
三、巩固练习.
㈠,摆一摆小棒:要求:摆出能用乘法算式计算的图形,并列出算式
㈡、填一填.㈠式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
1、9+9+9+9+9+9=表示_____个____相加,列乘法算式是____×____或____×____.
2、把下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7+7+7=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3+3+3+3=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1+1+1+1+1=______×或_____×_____.
8+8+8+8+8+8=______×______
5+5+5+5+5+5+5=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9+9=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㈢、读一读.
2×34×67×38×23×54×48×12×9
㈣、看图列算式.
1.☆☆☆☆☆☆☆☆☆☆☆☆☆☆☆☆☆☆☆☆☆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2.▽▽▽▽▽▽▽▽▽▽▽▽▽▽▽▽▽▽▽▽▽▽▽▽▽▽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3.◇◇◇◇◇◇◇◇◇◇◇◇◇◇◇◇
加法算式: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4.画一画:根据乘法算式画图,有困难的请用小棒摆一摆2×34×2
四、深化练习
一、师:刚才学习中大家不难发现学习的问题都可以用加法计算出结果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乘法,学习乘法有什么好处呢?
1、课件出示每组两人,有三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2、课件出示每组两人,有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_________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3、课件出示每组两人,有100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_______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反思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理解1米=100厘米。(调整为:建立1米的正确认知)
教师准备:1支7cm长铅笔、12把米尺、学生尺、1根长绳、1根1米长绳子、双面胶、剪刀。
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所得数据要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在投影上演示,教师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教后思考:通过对厘米和厘米尺的复习,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达到“教结构用结构”的作用。这两节课的教学结构基本上都是:情境导入——认识工具(米尺或厘米尺)——认识米(或厘米)——通过测量充分感知1米(或1厘米)有多长,进而建立1米(或1厘米)的实际观念。】
二、引入新课
1.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小动画:量黑板的长度。(先是用厘米尺
量,后改用米尺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原打算让一个学生来讲台上实际操作,但在上课之前又觉得有点费事儿,于是改成了观看动画。相比之下觉得改变后虽然节约了2分钟左右时间,但给孩子们留下的印象不足够深刻。根据研讨中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若改成师生比赛或是两个学生比赛,应该可以更高效一些。】
2.点明课题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认识米用米量”。(板书:认识米用米量)
三、探究新知
1、估计1米的实际长度。
师:老师的身高是1米6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从地面到老师身上的哪儿大约是1米高呢?(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估计,并贴上标签)。
【教后思考:这个环节耗时很长,而且效果不佳。究其原因应该是以下几点:一是铺垫不足,要求不够明确,以至于一开始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意图何在;二是老师的身高对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1米65厘米看似是一个估测的依据,但实际上孩子们并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这个数据,于是就干脆不用;三是这一环节中孩子们更多的是关注于贴在老师身上的彩色纸条,而忽视了问题多本质——一米有多高。这一环节如果能够从孩子们自己的身高入手,这样的话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那怎么才知道谁估的最接近呢?
(生:用尺子量。)
师:用哪把尺子呢?是大家手中的厘米尺吗?
(生:不是,应该用米尺。)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米尺”。
【设计意图:从估测老师的身高中的1米入手,学生肯定兴趣很高,在此过程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估一估1米到底有多长,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估测意识,也为建立1米的长度单位打下了基础。】
【教后思考:整个环节孩子们确实挺活跃的,但是由于操作不当(演示时大部分学生看不到;活动组织不严谨导致有的孩子趁机开小差),导致部分孩子无法完全参与进来,进而转移注意力。结合小组研讨中各成员的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这个环节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设计:
设计一:先让孩子们报自己的身高,再根据自己的身高估测1米的高度,然后引入测量工具——米尺,之后再利用米尺准确测量,明确1米的高度,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大致思路基本上和我原有设计相同,是先估测,再认识米尺,最后准确测量,再联系生活寻找1米,只是主体由“我的身高”换成了孩子们自己的身高,这样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应该效果会好些。
设计二:在认识米尺之后,直接用米尺准确量出自己身高中1米的位置,建构1米的认知表象,最后寻找身边的1米(如1庹,窗户高度、电棒管的长度等等)。这种设计的确有助于较好的建立1米的认知表象,而且会更高效,但是缺少了估测的环节,原本孩子们就缺乏“估测意识”,估测能力的培养应通过不断地渗透,一点点培养起来。】
2、认识米尺。
出示米尺。
(1)谈话:每个小组的桌上有1把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用它来量比较长的物体就容易多了。
请大家拿出你们的厘米尺,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都是从0开始,从小到大排列;刻度线相同,两根长刻度线之间相距1厘米,两根长刻度线之间有9跟短刻度线,其中正中间一根稍微长一点。不同之处就是厘米尺较短,数字较少,而米尺较长,数字也较多。)
(2)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个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对比、思考学生自主发现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后思考:通过对米尺和厘米尺的对比观察,孩子们对米尺和厘米尺基本上都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3、用米尺量。
(1)提问:到底老师身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谁来帮老师量一量。(学生测量后,在1米的位置贴上标签。)
小结:量物体的时候,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尺子要放直。(课件演示)
(2)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你们自己身上上的哪儿离地面是1米高呢?先看一下老师身上的1米的标签,自己估一估,然后再同桌合作用米尺量一量。并感受一下1米到底有多高?再说说你的身高比1米多还是少?多几厘米?
(3)谈话:同学们现在知道1米有多长了吗?请小朋友张开双手,先估计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长还是短。再同桌合作量一量。
(4)交流。现在你能用双手比划出1米大约有多长吗?(学生用手比划1米的实际长度)
(5)谈话: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边哪些物体长约是1米。再小组合作动手量一量。之后,全班交流。
(6)估一估,量一量:黑板大约长几米?
(7)小结: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较长的物体
【设计意图: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实践活动,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长,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并学会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后思考:整个设计应该和“估计1米是多少”部分融合起来,可以采用前面提到的“设计一”或“设计二”。】
四、活动巩固
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带来了一卷绸带,请两个同学把这卷绸带慢慢的拉开,其他同学认真观察拉开的绸带,如果你觉得拉开的绸带的长够1米了,就立即喊“停”(学生活动)。
当学生喊停后剪下,贴到黑板上。指着黑板上的丝带问:这正好是1米吗?怎样才知道它到底有多长呢?(可以用尺量)
方法一:直接量黑板上的丝带,长或者短了,再追问:那1米到底有多长?再剪一根1米长的丝带贴上去,对比。
方法二:再剪一根刚好1米的丝带贴上去,直接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剪丝带的游戏进一步感知1米有多长,进一步建立1米的实际观念。】
五、方法应用。
1.提问:你能估计出1米长的队伍大约能有几人吗?(学生可能想到,竖着排大约有5人,横着排大约有3人。再实际排一排)
提问:想一想,同样是1米长的队伍,为什么有的大约有5人,有的大约有3人呢?
2.小组活动。
要求:估计一下,用我们平时的步子走1米长的路大约要走几步?(请几个同学上来走一走)
提问:同样走1米,为什么走的步数不一样?
谈话:同学们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约要几步吗?
小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离。每个同学都来走一走。
【教后思考:“剪丝带”和“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活动由于时间关系没有进行。】
3.小朋友现在已经知道1米的大概长度,老师站在这里,谁能上来找个位置,使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正好是1米?能再找个离老师1米的位置吗?还能找到这样的位置吗?
学生纷纷站在老师的身边,最后成一个半径是1米的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体验观察、比较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后思考:由于前面少了“剪丝带”、“1米大约有几步”这两个环节,孩子们脑子中的1米还停留在“比自己的身高矮一些”和“比一庹短一些”这样的“身体”的层面,无法降落到地面,所以最初在站的时候并不是很顺利。另外这个活动只能少数十几个学生参与,学生参与面不是很高。如果这样修改一下:每3个小组为一大组,请一位同学先站好,听口令其他同学站到距他1米的位置。这样每个孩子都可以参与进去,学生积极性会更高,而且每个同学都能建立1米在地面上的长度这一认知。】
六、梳理小结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学习做一个简单的回顾整理,形成基本的知识网络,整理学习思路,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七、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反思篇8
教学内容:P36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反思篇9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的不停的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请你来说说这是几时?(生:8时多)8时多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有关时间的问题(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认识钟面
师:我们要想认识时间可离不开钟表这个朋友,请大家仔细地观察一下钟面,看看钟面上有什么,同桌一起说一说。
师:好,说完了吧,谁愿意来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谁想来?
(对,它和尺子上一样,也有刻度线,看看这些刻度线有什么不同?)师:对数字的都是长一点的刻度线,这些长刻度线把钟面分成了几大格?我们一起来数一数!
生:1,2,3,4,5,6,7,8,9,10,11,12。
师:好,这12个大格你们也数出来了吗?
生:数出来了。
师:除了长刻度线,还有许多短刻度线,这些短的刻度线把一大格分成了几小格?小朋友们自己来数一数一大格是几小格,一共有几小格?可以同桌商量一下。有知道的你说说。
生:有5个小格。
师:一共有几小格呢?
师:对不对?咱们一起来数一数,可以和屏幕一起数,声音大一点。(课件演示一个大格有五个小格)
生:2,3,4,5。
师:那整个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大家都数的是60个吗?你是怎么数的?
师:那你是怎么数的?
生:我是一大格,一大格数的。
师:你给大家上前面数数,我们看看她是怎么数的?
(课件演示:钟面上有60个小格)
认识1分,几分
师:(课件演示: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那我们看分针走了1小格是几分啊?(课件演示)
生1: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师:不错,分针走1小格就是1分钟。分针走两小格呢?你说?生:分针走两小格是2分。
师:那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
生:分针从12走到1是5分钟。
师:是的,走到1是5分钟。那分针如果从12走到2是几分?
生:12走到2是10分。
师:对,分针从12走到2是10分钟。如果分针继续走,走到3。多少分?生:分针从12走到3是15分钟。
师:对,分针从12走到3是15分,如果分针继续走,走到4是多少分呢?走到5是多少分?走到6、7、8,9、10、11、12各是多少分,你知道吗?生:知道。
师:我请给大家说?大家注意倾听哦!
生:分针走到4是20分钟,分针走到5是25分钟。
师:谁想接着说?生:分针走到6是30分钟。
······走到12是?
师:回到12了,这时分针正好走了一圈是多少分?
生:60分。
师:真不错,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课件演示:分针走一圈是60分)
认识1时=60分
师:时针和分针是一对好朋友,时针走,分针也走,现在请你再次观察屏幕上的时针和分针是怎么走的。男生观察时针,女生观察分针(播放课件)
(1)男生汇报:时针走了一大格,是1小时
(2)女生汇报:分针转动了一圈,是60分
(3)研讨:刚才时针走了一大格,是1小时,分针转动了一圈,是60
分,时针和分针同时走同时停,你有什么发现?
(生:1时=60分)
师: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时针和分针同时走,又同时停,虽然他们所走的路程不同,但他们所用的时间是一样的。所以我们说,1时就等于60分。谁给大家读一遍?好,你来读。
生:1时等于60分。
读时间
我们认时间的时候,不仅要看分针,而且要看谁?
生:时针。
师:好,下边我们一起来认认时间,这是几时?
大屏幕出示钟表。(5时)
生:5时?
生:时针指向5和6的中间,还没有指到6,指到5和6的之间,所以就是5时多。
师:时针指在4和5之间,就是4时多。我们继续看,这是几时多?(出示:6时10分)
(学生讨论)
小朋友们,知道几时我们看时针,那要知道分就得看分针了。
这么快,老师看一看,那谁能告诉大家这是几时多?多出多少分?你说吧。师:那这是几时几分?你说?
出示4时5分
那么这个时间在电子表上怎样表示呢?我们来看,因为是5分,不满10分,所以我们在小圆点右边的.第一位,添写一个零。(板书:8:05)这个时间我
们还可以写做8时05分。(板书:8时05分)像这样的时间,你们会写吧。
生:这是8时半。
师:我们还可以说成8时多少分?
生:30分。
师:对,8时半也就是8时30分。再看,这个时间可难,谁认出来了?(出示:4时55分。)
生:5时55分。
师:还有什么不同意见,你说说?
生:5时55分。
师:都认为是5时55分吗?就没有不同意见,你说说?
生:这是4时55分。
师:那你说说怎样想的,为什么是4时55分呢?
生:因为那个时针快指到5,然后那个分针指到11,所以就是4时55分。师:好,我们来看。时针在4和5之间,接近5,到5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我们说它是4时多,分针指向11,所以我们说它是4时55分。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
师:4时55分,还差多少分就是5时了?
生:差5分,
师:4时55分也可以说成差5分5时。
谁能这样说说?
生:差5分5时
生活中的数学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时间无处不在,现在咱们来看,这是在哪?
生:天安门广场。
师:北京天安门前,这是__日北京天安门前升降国旗的时间。谁认识这个时间?
升旗降旗
师:再看这是一张北京西到郑州的火车票,你知道是几时几分开?
总结读时间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认识这么多时间,我们看几时几分,要先看时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再看分针指向几,我们根据走1大格是5分,来确定是多少分,这样我们就知道是几时几分了,你们听懂了吗?
生:听懂了?(课本91做一做)
师:学会了认时间,你们高兴吗?老师也很高兴,我们一起听1分钟的歌曲。(放歌曲,同时屏幕钟表钟表计时一分钟)
(听歌曲)
师:歌还没有听完呢,1分钟的时间就到了。那你觉得1分钟的时间怎么样?你说说。
生:我觉得1分钟的时间很快。
师:很快,的确,1分钟的时间快的连一首歌都听不完,虽然一分钟很短暂,
但只要你不浪费他,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希望大家能珍惜每一分钟,做时间的小主人,能做到吗?
生:能。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二十三第1题
红红的一天
自己先说一说,生说
第一幅谁来说?
生:7时5分,红红在刷牙
······
2、连一连
练习二十三第2题
2、你能在钟表上播出下面的时刻吗?
表格出示:上午预备时间:7:50
中午放学时间:11:20
下午放学时间:4:25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反思篇10
教学内容p4-5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加法和乘法算式,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读、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乘法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准备图片若干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上星期六是笑笑的生日,爸爸妈妈带笑笑去了她最喜欢的儿童乐园里游玩。她高高兴兴地玩了许多有趣的活动,还拍了好多张照片,(出示主题图)瞧,多好看的照片!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张照片吧!
请你仔细观察画面,想一想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与同桌交流一下。
2.抽答板书:
有多少人在坐小飞机?
有多少人在划船?
有多少人在坐小火车?
长椅上一共坐着多少人?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师:请小朋友们自由选择两个问题用学过的知识来列式计算,完成后小组内互相交流。
2.抽答板书:
3+3+3=9(个)
2+2+2+2=8(个)
1+2+3=6(个)
4+4+4+4+4+4=24(个)
3.指导学生认识乘法算式,并介绍各部分名称和读法。
师:几个几相加的算式可以用乘法表示更简便。
4个2相加可以写成:
2×4=8(人)
┆┆┆┆
乘乘乘积
数号数
读作:2乘4等于8
或4×2=8(人)
读作:4乘2等于8
4.乘法算式中的2、4、8从哪里来?2×4表示什么意思?
5.你能把其他几个加法算式也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任意改写两题,对同桌说说自己的想法。
6.引导学生比较解决同一问题时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哪种更简便,为什么?
7.请各小组讨论1+2+3=6(人)能改写成乘法算式吗?为什么?
8.指名汇报后评价。
三、实践应用
1.完成“试一试”题
2.(解决上一节课的问题)要给敬老院的56位老人每人3个苹果,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一共要多少个苹果吗?你觉得这个算式怎么样?
3.找找身边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解决。
四、课堂总结
说说这节课中你有哪些新的收获。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反思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本班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进行统计,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对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有所体验。
教学难点:
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格子纸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师:大家看,小男孩在做什么?(过生日)
1、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4,5,
6,7,8,
9,10,11,
12,1,2,
2、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呢?(生猜测)
教师贴春,夏,秋,冬
3、学生欣赏四季景-片。
老师准备了绿,红,黄,白四种颜色的纸卡来分别代表这四个季节。绿色代表什么?红色呢?-?白色?
同桌记一记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4、每位同学选代表自己生日的纸卡。小组内相互检查每人是否拿对了。
5、老师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调查呢?(生汇报)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站排的方法来统计。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答)
2、合作调查。
3、汇报交流
三、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打开书90页。涂一涂。注意每个小格代表一人。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自由说
四、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老师听说我们班要转来一名新同学,你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呢?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拓展应用
小明看到同学们都表现这么棒,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今天晚上的生日聚会,可不知该买什么口味的蛋糕。各组用喜欢的方法调查,分组统计,完成统计图。
六、游戏
同学们经常玩剪刀石头布,今天我们每人玩10次,看自己赢了几次,输了几次,平局几次,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学生每人1张白纸,用来记录)
七、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自由说)
板书设计:
生日
3,4,5,春
6,7,8,夏
9,10,11,秋
12,1,2,冬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反思篇1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p4~p5
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与乘法”的第2节课(第4页至第5页)。继上一节课“数一数”对连加算式有了一定体验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现实情境,提出并解决其中需要列连加算式进行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乘法的含义,学会用乘法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儿童乐园去玩,你们想去吗?(板书:儿童乐园)
师:观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活动探究,获取新知。
1.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图片:
(1)你观察到了什么?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有多少人坐小飞机?
乘小火车的有多少人?
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有多少人?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上面的问题,为抽象乘法算式打基础。
(1)坐小飞机的有:2+2+2+2=8(人)。
(2)乘小火车的有:4+4+4+4+4+4=24(人)。
(3)划小船的有:3+3+3=9(人)。
(4)坐在椅子上休息的有:1+2+3=6(人)。
3.结合上述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进一步抽象出乘法算式。
师:像2+2+2+2这样4个2相加,也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2×4=8(人)或4×2=8(人),(师边说边板书。)
2×4读作2乘4,4×2读作4乘2。(学生跟老师读)
4×2=8(人)
乘乘乘积
数号数
让学生向同桌介绍算式2×4=8(人)各部分的名称。
4.请学生结合上述解决“儿童乐园”中数学问题的过程,每人选择一道连加算式,把它改写为乘法算式,并说一说可以改写的理由。
生:我数了数有6个4,就是4×6=24(人)或6×4=24(人)。
师:“其中4是相同加数,6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生:我看到有3个3相加,就列式为3×3=9(人)。
生:老师,我发现两个乘数不一样时,可以列出另外一个乘法算式,两个乘数一样时,就只有一个乘法算式。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师:(指着算式1+2+3=6)这个算式谁会用乘法表示?
师: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
三、巩固应用。
p4试一试。读图、列式计算。每个乘法算式中各个乘数的意义。
总结:
知道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比用加法表示更简;学会了乘法算式的读写法。认识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板书设计:
儿童乐园
2+2+2+2=8(人)4×2=8(人)或2×4=8(人)
::::
乘乘乘积
数号数
4+4+4+4+4+4=24(人)4×6=24(人)或6×4=24(人)
3+3+3=9(人)3×3=9(人)或3×3=9(人)
1+2+3=6(人)
教学反思:
1.突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理念。
创设学生熟悉的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用连加算式解决这类问题相对烦琐,激起学生学习乘法的愿望,进而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运算的意义之后,让他们再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乘法表示,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把解决问题与学习乘法运算意义的过程结合起来,利用学生已有的用连加算式解决问题的经验,进一步抽象,建立乘法算式,从中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列乘法算式时,“4个2”中的4,“6个4”中的6和“3个3”中的第一个3是教学的关键,而对此学生往往容易疏忽。教师请学生说说自己列式过程中的想法,特别是从哪儿找到“4”“6”和“3”的,由学生讲给学生听,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另外,引发对“1+2+3=6(人)”为何不能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讨论,进一步强化对乘法运算意义的体验。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能自始至终给学生创造出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大量的生活情境中去体会、感悟和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愿望。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反思篇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3页的例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课
1、提出问题
(多媒体出示例3的情景图)
教师: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可能回答:
学生1:我知道了三峡大坝全长2300米。
学生2:我知道了隧道长3千米。
教师:你想提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我想知道“三峡大坝”与“隧道”谁长?
教师:怎样比“三峡大坝”与“隧道”的长短呢?
2、合作交流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抽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学生1:因为3千米=3000米,3000米?2300米,所以隧道比三峡大坝长。
学生2:因为2300米比3000米少,而3000米=3千米,所以隧道比三峡大坝长。……
教师:为什么想到这样比较?
学生1:因为3千米与2300米单位不同,3千米=3000米,而3000米?2300米,所以我就想到了把千米换算成米再进行比较。
学生2:我想到2300米比2千米多,比3千米少,所以2300米?3千米。
教师:这两种比较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都是先把不同的单位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那么这两种方法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呢?
学生1:一种是把千米数换算成米数。
学生2:另一种是把米数换算成千米数。教师总结比较方法。
教学反思:
略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反思篇14
教学内容:
教材P28~29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和练习七的第1~3小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在一组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准确判断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
能够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能发现许多的知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28页的这幅图,你能从图中发现哪些有趣现象?
2、(学生自由回答)
3、(出示第28页的主题图)是啊,在游乐场里,空中飞舞着的蜻蜓风筝、蝴蝶风筝多漂亮呀,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它们的左右两边是完全相同的,这里面就蕴含着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知识对称。【板书:对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跟对称有关的知识。
二、探索新知。
认真观察,体验对称。
观察图形,发现特点。
(1)看书第29页的树叶、蝴蝶、天安门的图,这些图形它们在外形上都有一个共同的数学特点,你能发现吗?
(2)引导学生从形状、花纹、大小、图案上观察。
(3)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的发现。
树叶图:以树叶中间叶脉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蝴蝶图:以蝴蝶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天安门城楼图:以天安门城楼中间所在的直线为界,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都是相同的。
教师小结。
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也就是说如果沿图形中间的一条直线对折后,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能够完全重合。
小学数学二年级教案反思篇1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乘法的具体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乘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2、让学生对具体情境进行观察、理解和思考,进而培养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用乘法表示的简便性,从而喜欢数学的运算符号和表示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乘法的含义,学会用乘法算式解答问题。
难点:理解乘法与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质疑。
幻灯片出示果子图,问5盘果子你会算吗?学生口答出示加法算式。10盘呢?15盘呢?让学生在列加法算式的过程中感到麻烦,引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用乘法计算。
2、激趣。
教师由“星期天儿童乐园里的小朋友真多”这一话题引入情境,然后出示主题图中的各部分内容。
3、发问:引导学生就以上画面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出许多有趣的问题。我们可以以这几个问题为重点:有多少人乘坐飞机?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划船的有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
幻灯片出示主题情境图。
1、活动一。
展示学生所提问题“有多少人乘坐飞机?”
(1)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各自列出算式向教师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2+2+2+2=8(人)。
(3)教师指出:4个2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随后板书:2×4=8(人)。
(4)同桌商量:上面的乘法算式中的“2、4、8”各表示什么?(2表示每架飞机上坐了2人,4表示有4架飞机,8表示一共坐了8人,算式的意思是4个2相加得8。)
(5)由学生发现或教师点拨第二种列式方法,引导学生说说该算式的含义。(也表示4个2相加得8。)
(6)依次出示乘法算式和算式中各部分的各称。
2×4=8(人)
┋┋┋┋
乘数乘号乘数积
(7)让学生说第2个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各称,并自由举例。
(8)学习乘法算式的读法。(猜读、练读。)
2、活动二。
展示学生所提问题二: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各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情况。
(4)伴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板书相应的加法,乘法算式。
4+4+4+4+4+4=24(人)4×6=24(人)或6×4=24(人)
(5)师生质疑、互动研究。6是从哪来的?(有6节车厢,有6个4人。)4×6表示什么意思?6×4呢?(都表示6个4相加)加法算式与乘法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都表示6个4相加,结果都是24;乘法比较简便。)
(6)在小组内说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活动三。
展示学生所提出问题之三:划船的有多少人?
(1)学生尝试独立列式,由于初次学写乘法算式,教师应注意巡视指导。
(2)学生展示算式并说明列式理由。
(3)教师应引导学生并全面讲解:算式的意义、两个“3”的不同意义、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算式的读写法等。
4、活动四。
出示“连椅画面”。
(1)提出挑战性问题:连椅上坐着多少人?能用乘法解答吗?
(2)学生观察、思考,小组内展开讨论。
(3)统一认识:连椅上的人数只能用加法求出,而不能用乘法求出。因为每个连椅的人数不一样多。
(4)课件动态演示:前面连椅上的小男孩走到后面,与右边连椅上的小女孩坐在一起。让学生列式解答。
三、巩固应用。
完成试一试中的第1、2题。(独立读题,列式计算,交流汇报,订正答案。)
四、课堂总结。
引导学生谈收获或体会。
五、完成其他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