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二年级教案 >

二年级数学教案课件

时间: 新华 二年级教案

好的教案应该有合理的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展示知识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里给大家分享二年级数学教案课件,方便大家写二年级数学教案课件时参考。

二年级数学教案课件篇1

教学目标:

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位数、数的组成和分解、数的读写和比较大小的方法等知识,提高读数、写数和比较两个数的大小速度和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万以内的数组成和分解。比较熟练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内的数,理解万以内的数组成和分解。比较熟练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位顺序表,说说每个数位表示的意思。完成1、2、3、4。

二、复习读数的方法,完成5。

三、复习写数的方法,完成6。

四、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完成7、8。

五、第8、9题。最大三位数:999最小三位数:100

最大四位数:9999最小四位数:1000

思考题:70897098807980979078有多种方法。

二年级数学教案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

3、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 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组织帮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先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数学书的宽,再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 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量物体的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际练习,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再次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四、 课堂总结

今天的数学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什么?

五、 随堂练习

二年级数学教案课件篇3

教学内容:

旋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旋转这中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2、通过学生的操做体会旋转,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难点:

感知旋转

教学过程:

一、体会感受

1、观察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

2、请同学们用手比划一下它们是怎么动的。

3、举生活中有没有象这样子的一些运动呢,请呢举例子说明。

象这样的一类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什么什么呢?

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属于旋转。

二、感受旋转的方向。

1、展示两类按照不同方向旋转的物体,让学生进行分类。

2、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分。

3、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秒针是怎么样旋转的。

4、给旋转按不同的旋转方向起个名字。

小结:象这样一类跟秒针一样从左往右转动的叫作顺时针转动,而跟它相反的转动叫逆时针旋转。

三、动手做一做

1、完成43页第三题。

2、自己表演一个旋转。让你手里的东西旋转起来。

3、按照指示按照不同方向转动。

4、动手完成课本42页做做一做。

四、展示旋转美,创造旋转美

1、出示紫荆花图,让学生想想它是怎么样被创造出来的?

2、用旋转创造出美丽的图案。

全课总结

同样注重口语的表达,有的学生说电扇是旋转现象,还有的学生说水龙头是旋转现象,必须纠正:电扇扇叶转动是平移现象,打开或关闭水龙头时是旋转现象。

二年级数学教案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借助相同加数连加的计算,体会乘法的意义,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经历数与算的过程,体会乘法产生的必要性以及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乘法计算的简捷性,初步有符号感。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单。

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加法和乘法间的转化。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刘谦的魔术表演吗?魔术表演不仅非常神奇,在魔术表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我们今天就来一起研究隐藏在魔术表演中的数学问题。

2、学生观察信息窗,搜集有关信息。

师:从舞台上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师:看魔术师的表演,你能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根据信息提出的数学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

1、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如:6+6+6+6=24,4+4+4=12,5+5+5+5+5+5=30

2、初步感知加法算式的繁琐:魔术师变出了这么多宝葫芦,在列式计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初步思考:魔术师如果变得串数更多呢?比如8串呢?

3、明确探究问题。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在板书时,老师故意写成9个5相加。

学生发现老师的错误后帮助找出写错的原因。

师:那我们能不能想一种新写法,既能让人看懂是8个5相加,写起来又不易出错比较简便呢?

4、小组合作交流,创造数学符号。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学生讲述自己创造方法的想法,然后大家来比较每种写法的优点。

5、引入乘法。

85=40或58=40

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意义和读法。

引导学生观察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

学生交流。

师生小结:乘法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加法算式中的&39;相同加数,另一个因数是相同加数的个数。

师生一起用手势表示从加号到乘号的过程。

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三、练习拓展,巩固新知。

练习1:根据魔术师的表演把写出的加法算式改写出乘法算式。

练习2:寻找生活中的乘法。

四、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么样?

五、布置作业。

提前预习下一课。

板书设计: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

教学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已经学完,也为学生作了相应的检测,总体来说还可以,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比如,有许多同学对乘法的意义理解还不透彻,如7个6相加,有些同学列式为6+7.而求8+8+8+8+8+8+8+8的和是多少,有些同学列式为88。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题目解决不够好,(1)一星期有7天,3个星期有()天。(2)我们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大约是6小时,一周(过双休)在校学习时间大约是()小时。这两个题目可以说是拔高的题目,仍有大部分的同学做对了,但也有老师讲解完还是不明白的同学,还需多进行生活实践类题目的指导。

二年级数学教案课件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8个方向,告诉一个方向,能准确辨别其他7个方向

2、运用所学的长度单位对不同物体进行描述和测量。

能力目标:在复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判断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重、难点

1、长度单位的换算。

2、8个方位辨别

三、教学过程

(一)长度单位

说说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米=()分米=()厘米

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

1千米=()米

(二)方向与位置

独立完成数学书94页第1题

是辨认方向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小组说说,再全班交流。

(三)长度单位练习填空。

1、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

2、尺子上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用()表示,每1大格的长度是1()。

3、10厘米就是()分米,分米用()表示。

4、1000米就是1(),千米又叫公里,用字母()表示。

5、 数学书94页第2题(独立完成,汇报点评)

比一比?

80千米()8000米9分米()3米

5厘米()50毫米28毫米()6厘米

500毫米()50厘米6米()58分米

1米50厘米○1米5分米80厘米()700毫米

90分米○9米300分米()300厘米

合适的单位

数学书95页第4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5、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100米。()

排列大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70米800分米800厘米()

2、80米790分米78米()

量一量,数学书95页第3题(独立完成,交流汇报)

二年级数学教案课件篇6

最近,我上了《连加连减》这一课,《连加、连减》一课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内容,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到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才能完成计算任务。而且这个知识点的思维方法对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个知识点在教材中的位置是比较重要的。而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前已经熟知加减法的含义,绝大部分学生对10以内数的加减口算也比较熟练。而且学生具有“添上、再添上”与“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并不困难。但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的结果,学生往往忘记第一步的得数。为了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和方法,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创设恰当的课堂情境,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由发展的阵地。

其次,引导学生看图也是关键。因此在上这节课时,要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例题的投影片稍作改变,使小鸡吃米变成一个运动的过程,让学生感受“来了、又来了”用连加计算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一图多用,让小鸡吃完米“走掉、再走掉”,让学生感受“去掉、再去掉”用连减计算的生活经验。同时,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的基础上,列出算式。可采用同桌合作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了解决连加、连减时,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本课设计时重点通过在第一步算式下画横线确定运算的顺序,并记下第一步的得数,然后再接着往后算,从而解决了这一难点,当学生计算熟练后,第一步算式下画的横线不用再画,第一步的计算得数也只要记在脑子里就行了。

最后,还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本节课我引导学生看算式先画○,后说计算过程来进一步巩固连加、连减,深化新知。从而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为今后学习数学埋下种子。

27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