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二年级教案 >

免费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时间: 新华 二年级教案

教案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免费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要怎么写?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免费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免费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第一单元

教学内容:课本第1页~第15页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

教学课时:7

第一课时:分苹果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显示20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5个苹果,20个可以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1、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通过乘法口诀“四五二十”得出结论:可以放4盘;

b.用除法算式算:20÷5=4,所以可以放4盘。

(3)同桌同学合作用20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20÷5=4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20÷5=4

竖式:4

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4……商:“4”表示分4盘。

除数……5丿20……被除数:“20”表示有20个苹果。

“5”表示每盘20……商和除数的乘积:“20”表示需20个苹果。

放5个苹果。0……余数:“0”表示20个苹果全部放完,没有剩余。说明:“丿”表示横式中的“?”。

(5)练习:第2页“试一试”的四道小题。

学生独立练习完毕,指名学生板书,进行集体订正

第二课时2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2、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1、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2、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

一、体会平均分后有时会出现余数。

(1)20个苹果画面。

(2)组织小组讨论:有20个苹果,如果每盘放6个呢?

请每个同学用代表苹果的圆片实际分一分,再小组内讨论怎样列出算式,用竖式怎样表示。

(3)进行全班交流。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探究竖式各数表示的意思及单位名称的写法,并进一步认识余数。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0÷6=3(盘)……2(个)

答:可以放3盘,还剩2个。

引导学生认识竖式中:“20”表示把20个苹果拿去分,“6”表示每盘放6个,“3”表示放了3盘(强调单位“盘”),“18”表示3盘共18个(6×3=18)。“2”表示放了3盘后还剩下2个(强调单位:“个”),说明“2”是这个竖式的余数,这2个不能再继续往下分了,不然每盘就放得不一样多了。

2、体验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1)先由学生操作(用圆片分一分)。再列出除法竖式,独立解答“课本第3题试一试中的第(1)题”。

(2)学生讨论:淘气的列式对不对,为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6还可以接着分”,正确的式子应是笑笑做的。

(3)讨论:根据刚才这道习题,你发现什么?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4)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

指名板书,全班齐练。练习完,比较每道题的余数和除数,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余数要比除数小。

二、巩固练习:第3页“练一练”第1、2题。

三、总结

(除法竖式的写法,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四、反思:

第三课时3

教学内容:“分草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

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处世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10÷516÷518÷520÷533÷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4“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

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填空:P4“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P5“练一练”的第1~5题。

四、总结

五、反思:

第四课时4

教学内容:“租船”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通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最大能填几?(指名口答)

()×6<258×()<387×()<40

2、列竖式计算(全班齐练,三人板练,集体订正)

48÷5=36÷6=53÷7=

3、提问: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二、探索新知

出示P6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每条船每时3元、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时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1÷4=5(条)……1(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1人。4×5+1=21。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2人,一条3人。4×4+5=21。

(3)其中3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3条船,每条船3人。3×4+9=21。

4、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5、练习:P6“试一试”

先默读题目,独立思考条件和问题。后指名回答。

条件:每时租金3元。问题:10元钱最多划几时?

先小组讨论怎样列式,并完成在练习本上。

10÷3=3(时)……1(元)

答:10元钱最多划3时。

提问:上面的横式中1元表示什么?为什么不能划4时?

三、巩固练习: P7“练一练”的第1~4题。

1、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要5壶茶而不是4壶茶。

2、要求学生回答解题思路,为什么至少要8张桌子?7张桌子够吗?

四、总结

第五课时5

教学目标:

1、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通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最大能填几?(指名口答)

()×6<258×()<387×()<40

2、列竖式计算(全班齐练,三人板练,集体订正)

48÷5=36÷6=53÷7=

3、提问: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二、探索新知

出示P6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每条船每时3元、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时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1÷4=5(条)……1(人)

至少要租6条船。

免费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一、学生基本情景:

本班级学生共计52人,从上期测评情景看,学生基本能正确进行计算,部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事有所提高,可是也存在审题本事较差,缺乏检查习惯,理解本事较差等不足。

二、教学资料: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本册教学资料有:解决问题,表内除法,图形与变换,万以内数的认识,克和千克,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找规律和总复习。

三、教学重点:表内除法、万以内的加法与减法、克和千克。

四、教学难点:万以内数的加法与减法、表内除法、克和千克。

五、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百”和“千”,明白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3、明白除法的含义,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39;密切联系。明白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辨认锐角、钝角;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明白1千克=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初步构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本事。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经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教学措施: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本册教学,我有如下打算: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

在本册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趣味、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册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我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

例如:乘车去机场,有25人,面包车限乘8人,小汽车限乘3人。能够怎样派车?你认为怎样派车合理?

解决这个问题时,能够先鼓励学生自我独立思考(想出一种方案就能够),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用自我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如:表格的方式。异常是在回答怎样派车合理时,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合理就能够了。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本册教材中,安排了多个实践活动,应充分利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的过程。

3、加强口算,鼓励算法多样化,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本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口算本事。例

4、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本事。在本册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免费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教材第47页的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在同级的混合运算中,应从左往右依次计算”的道理。

2、在经历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并能正确进行脱式计算的书写。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脱式计算;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课件出示)

16+9+8=32-10-6=

25+20-10=48-8+17=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按照什么顺序计算?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课件出示第47页例1:图书阅览室里上午有53人,中午走了24人,下午又来了38人,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

1、同学们做什么呢?(阅览室阅读)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他的这句话是鼓励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多读书,读好书。阅读不仅可以使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2、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求阅览室里下午有多少人,就是用()减去(),然后再加上()。(学生口答)

3、该怎样列算式?

4、学生独立列式并进行计算。

(二)反馈交流解法。

1、交流解法,初步感知。

(1)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分步算式:

53-24=29(人)

29+38=67(人)

综合算式:

53-24+38=67(人)

(2)汇报交流: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每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2、解释概念。

(1)什么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像53-24+38这样的算式是综合算式。)能说说你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吗?

(2)给出规定: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3、运用规定,脱式计算。

(1)课件出示:53-24+38,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脱式计算:

(2)讲解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示范板书:

教师边讲解边说明:先在“53-24”的下面画上横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运算的顺序和写出每一步的计算结果,运用脱式计算。在算式的下面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29),还没有参加计算的数照抄下来(+38),在算式的下面再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67)。注意:等号上下要对齐、长短要一致。

(3)梳理提问:在书写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

4、体会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课件出示:15÷3×5,指定学生说说运算顺序。你能把这道题写成脱式计算的格式吗?15÷3×5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教师指出:加与减是一级运算、乘与除是二级运算。

(3)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4)归纳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一)计算。

23+6-112×8÷472÷8÷3

=□○□=□○□=□○□

=□=□=□

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学生计算每道算式,教师巡视,巡视时关注学生书写的规范性。

(二)小法官。

3×8÷434-17+318÷3×3=2

=24÷4=34-20=18÷9

=6(√)=14(×)=2(×)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明错误的理由。

2、口答:这些综合算式应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五、知识梳理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掌握了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2、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同级混合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免费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体会乘除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会乘除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运动会吗?你知道为什么要举行运动会吗?

2、今天老师把你们带到运动场上,观看运动会好不好?出示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你知道运动场上有哪些比赛项目吗?

(1)有参加赛跑的'。

(2)有跳远的。

(3)有拔河的。

3、与同桌互相说说,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

4、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图意和所给的数字,你能提出有关乘除法的问题吗?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列式?

1、每组4人,24名运动员赛跑,分几组跑完?

24÷4=6(组)

2、每人跳3次,一共跳了21次,参加跳远比赛的有几人?

21÷3=7(人)

3、每队9人,两队共有多少人?

9×2=18(人)

4、一堆气球有5个,4堆气球有几个?

5×4=20(个)

5、一瓶水3元,3瓶水需要多少元?

3×3=9(元)

三、巩固提高。

1、练一练。第一题。

(1)看图,把问题叙述完整。

(2)独立解答。

(3)交流怎么用口诀试商。

(4)汇报每道题的做法及应用的乘法口诀。

2、练一练。第二题。

(1)独立解答。

(2)汇报每道题的做法及应用的乘法口诀。

3、练一练。第三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免费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一、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对今后学习表内乘除法及多位数乘除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乘法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认知的内容,如果将抽象的概念意义湛透到形象、直观、简单的操作活动中,那就能帮助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了。在这种情况下,教材十分重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中具体活动情景,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教材首先展示了一个热闹欢快的游乐园的主题图,通过这一学生熟悉而又特别喜爱的场景,揭示出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相同数量。这样设计使数学贴近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拉近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学生用所学的加法算出每种游乐项目的人数,从学生认识相同数相加开始,结合具体的事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样在学生活动中由相同加数相加的计算引出乘法,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乘法”产生亲切感,从而进一步领会乘法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2、通过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同数连加与乘法的关系。

3、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比较、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数学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4、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验乘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正确写出乘法算式。

难点:理解乘号前、后两个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识别相同加数。

四、教法和学法

深刻体会教材编排意图,一方面充分运用了教材所呈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根据《新课程标准》新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力图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实践,相互质疑,相互评价,最后获取成功。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观察、操作、解决问题。创设的情境是为了给学生建立一种感性的认识,根据学生好玩、好动、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利用主题图,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相同加数,感受几个几相加的加法算式。

2、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分四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个层次是让学生用小棒创作出美丽的作品,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计算“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列出一些加法算式,算一算摆出自己画的图形需要准备多少根小棒;第三个层次是通过观察加法算式,展开想像:“如果摆100个图案,所写的算式会怎么样呢?”使学生体验到,要列出的`加法算式会很长,写起来会很麻烦。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使学生自然产生“如果有一种简便的写法该多好”的愿望,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汇报情况,适时地引出乘法。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之中自然而然也就体会到了乘法算式的简便之处。这样的教学设计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个层次是教师展示学生的作品,在这环节中落实乘号、乘法算式中各数字表示的意义、算式意义,感受乘法计算比加法计算简便,突出加数相同情况下才能写出乘法算式。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可以亲身经历乘法产生的过程,乘法的知识并不是教师硬塞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体验了简化加法,有了自己的简化方法之后才呈现出来的。教学不再是教师机械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中得到新发现,获得新知识,感受成功体验的过程。

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是先由教师指导写算式的方法,接着让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探讨写乘法算式的方法,然后由学生独立写出乘法算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全过程,领悟到知识的真谛。

3、合理练习,强化新知。

要达到学生掌握知识,最终发展能力的目的,学生的思维就必须经过反复多次,循序渐进的训练。因此,在练习时我始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具体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比较到动口说一说,做一做,从而建立表象,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出示游乐场图时,引导学生观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教师把问题强加于人,而是开放教学,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接着通过拍手游戏、找朋友游戏等练习,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在玩中学,游戏中学,使他们对新知的认识升华一步,进而形成技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思维品质,促进思维的发展。

4、指导总结,巩固新知。

新课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这对全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帮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同时,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思考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免费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或方块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在这天晴气爽的季节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评: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如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2、跳高和长跑是比赛的项目,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项目合计跳高长跑

只数

3、除了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还可以根据什么来统计?

生:动物的种类。

动物种类合计狗兔猴

只数

4、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述两张统计表。

5、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6、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统计的方法不同。

生2:合计都是13。

生3:我明白了对同一中场面进行统计,虽然统计的方法可以不同,但总人数应该不变。

[评:统计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知识点,也不是教技能,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39;过程。本段教学中,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7、厨师小猪和裁判长小鹿也来了解情况,要求你们向它们推荐最合适的统计表(小组讨论)

交流:

生1:我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因为小猪是个厨师,它应该要了解各类小动物分别有几只,才能决定买什么菜,什么多买些,什么少买些。

生2:我也同意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如果它不知道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它就不知道买什么菜,买回的菜也不合小动物的口味。

生3:我向小鹿推荐的是统计项目的这张。因为当裁判员就应该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选手参加,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比赛。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8、小结:

通过刚才的统计,让我们明白了: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具有多样性。

免费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铅笔长度的活动,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实际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1分米、1毫米的认识,“估一估”实物的长度。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教具:课件,米尺、1分硬币、10厘米铅笔若干(按小组分)。

学具:学生直尺、长约1分米、1毫米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谜语引入

身穿花衣裳,个子细又长。写出漂亮字,需要它帮忙。请同学们快快猜一猜,它是谁呢?

铅笔不仅仅可以写出漂亮字,还可以帮我们学习数学知识呢?这节数学课我们一起测量铅笔有多长。我们已经学过哪些有关长度单位,用手势比一比,1m、1cm大约有多长?

二、探索分米

1、估:老师给同学们发了1支铅笔,请你估测这枝铅笔有多长?说说你是怎样估测的?(听取汇报)

2、量:同学们估测的结果不一样?怎样才能得出准确的结果呢?请你们用直尺量一量这支铅笔的长度,边量边说一说你是怎样量的?(抽生一边汇报,一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

3、知:你们知道吗?10厘米的长度还可以用1分米表示,即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一些的长度单位,用字母dm表示,即1dm=10cm。

4、比: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势表示出来?我们的身体是一把尺,从中指尖开始量手掌,到哪儿长1dm,再用手比一比。

5、找: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

6、小组活动:(1)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2)用长1分米的铅笔去量1米的长度,能量几次?你知道了什么?

揭示:1米=10分米 1m=10dm

7、老师给你们准备的铅笔是你们丢掉的,为自己算一算,每人丢一分米长的铅笔,10人丢了多长的铅笔?全班50人,共丢了多长的铅笔?大约有几个小朋友那么高?多浪费呀!希望同学们爱惜学习用具,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三、自学毫米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铅笔,用认识分米的方法:估、量、知、比、找去认识新的长度单位,遇到困难时,请书这位好朋友来帮忙,自学书40页(2)部分内容。比一比,谁学得最认真,自己学到的知识最多?

2、听取汇报,质疑。

3、课件演示,得出1厘米=10毫米,即1cm=10mm。

四、尝试练习

1、游戏:用手势比一比下列长度:1米、1毫米、10厘米、1厘米、1分米、10毫米、10分米。

2、课件出示:(1)填出适当的单位。(2)解决问题:小猴一家比身高。

免费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活动形式,学会与人合作,与人交流,初步形成评价意识。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景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根据角的特征辨认角。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剪刀一把、三角板一块、白纸一张。

教师准备:直尺、各种形状的继母若干;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白纸各7张;长条12根;图钉若干。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揭示课题

1.感知生活中的角。

(1)课件展示实物(红领巾、钟面、吸管、方向牌)。

(2)找一找以上实物中的角分别在哪儿,引导学生把角比划出来。(随着学生的发言,课件演示,抽象出角)。

(3)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方式一: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

方式二:现场收集生活中的角。

①老师交待收集的场地范围(教室)和交流的时间(2分钟)。

②学生收集、交流信息。

③反馈。(引导学生边说边比划出角。)

2.揭示课题。

师:通过发现,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咱们就一块儿去认识角。

板书:认识角

二、实践感知,建立表象

1.画一画,剪一剪。

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各种材料(直尺、三角板、剪刀、积木)。

(1)老师交待操作的要求:学生在以上材料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在纸上画出角,再把它剪下来。

(2)学生自行选择工具,实施活动。

(3)集体交流:把剪下图形中的一个角比划出来。

2.摸一摸,探究角的特点。

(1)摸一摸刚刚比划的角,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①尖尖的。

A.示范摸到角的哪个地方是尖尖的,引导全班学生再次感知。

B.取名称。

师:其实这个尖尖的是一个点。(板书)知道了这个点叫什么吗?想给它叫什么?(把学生取的名称写下来。)

C.得出名称。(板书:顶点)

②平平的、直直的。

A.引导全班再次感知。

B.抓住学生发言,得出名称。(板书:边)

③、④……

3.小结:像这样的图形我们说它是一个角。

4.闭上眼睛想一想角的样子,可以用喜欢的方式比划比划。

三、活动操作、巩固应用

1.活动(一):找一找。

(1)明确活动要求:不用眼睛看,在学具袋中摸出一个带角的图形。

(2)反馈摸出的图形有:

(3)分组交流:①每个图形的角在哪儿?②每个图形有几个角?

(4)用手势反馈。学生可能对第三个图形有异议。老师抓住契机以辩论的形式得出正确的结果。(此环节中引导学生作评价。)

2.做一做。

(1)交待活动要求:在组内选择有用的材料(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卡纸、长条、图钉)制作一个你喜欢的角,然后展示在教室两边。

(2)学生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开始活动。

(3)组织学生参观作品。

(4)学生质疑、评价、提问。

如:能告诉我这个制做的角在哪儿吗?

四、延伸

1.小结:今天咱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角,关于它你了解了多少?(鼓励看书)

2.延伸:关于角,你还想知道什么?

师:课后同学们可以去查查有关资料,了解有关角的知识,咱们下节课再继续交流。

免费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整理和练习图形和变换,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表象和钝角锐角的判别。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互相帮助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画平移的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数平移距离

1、观察43页第一题,让学生说一说怎么样数平移的距离。

2、动手涂颜色。

3、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样找到那条船的。

二、画平移后的图形

1、先让学生给43页第二题的四个点标上记号。

2、问学生,图形移动3格上边的点移动几格?图形的大小还是保持原来的样子吗?

3、学生讨论,该怎么样画平移后的图形。

4、学生汇报方法。

5、老师总结:先找好四个点移动后的位置,再把四个点连起来就可以得到一个平移后的图形。

6、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第2题的两个要求。

7、独立完成44页第5题。

三、判断练习

1、判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

2、判断哪些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

四、动手操作

1.自己动手或小组合作完成45页的做一做。

五、动手完成剪一剪。

自学剪一剪,在全班展示作品。

延伸阅读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的认识》学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的认识》学案

学习目标:

1.联系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质量单位克。

2.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动,初步建立1克的&39;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3.了解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

学习关键: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

学习过程:

一、自我检测:

同学们,你们和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一起买过东西吗?

出示课本主题图,超市中水果区域的情境,呈现价签上的钱数和500克等。

二、探究与交流

自学课本第101页例1,完成下面各题。(学法指导: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比一比哪一组回答的最精彩!)

1.掂一掂1枚2分硬币,初步感受1克有多重。

2.2.用天平称1克黄豆,数一数有几颗?

3、说一说哪些物品比1克轻,哪些物品比1克重。

归纳总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作单位。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称。

三、自我挑战: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2、一包口香糖大约重3()一个苹果大约重200()

一包瓜子大约重100()一袋盐大约重500()

3、判断对错。

(1)小明身高130克。()

(2)一个西瓜重3克。()

(3)一个足球重450克。()

4、下面的物品有多重,用哪个单位合适?圈一圈。

二数下册《克的认识》学案

300(克、千克)4(克、千克)450(克、千克)500(克、千克)

四、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学习了______,我的收获是_______。

五、教学反思

免费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角”“边”“顶点”“直角”的认识,熟悉比较角的大小。力求学生能够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大小的比较。

新课的导入。在比较中提示一种角比直角大,还有一种角比直角小,从而揭示出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力求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导思想。在运用板书画一画,学生读一读的方法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认识、理解。

实践练习,注重学生知识的的形成过程,从判断推理、寻找发现、到小组合作的画一画、拼一拼、折一折的实践练习,在充分展示学生个体的优势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合作的过程中考察学生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整个过程体现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探究的乐趣。充分体现生活数学、快乐数学。

教学重点: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

教具准备:三角尺,纸张

学具准备:学生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角)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上海杨浦大桥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这幅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

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B、比直角大的是()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习方式。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

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

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

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和1个()组成的。

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

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之间的变化联系。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p39第1、2、3题,小组校对

教后反思:

免费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的有关知识,能判断平年、闰年。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讨论、计算培养学生探究新知的兴趣,让学生感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天数。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引思

2、观看孙悟空赠送的礼物—年历片,激疑引思。"这上面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秘密,你们快把答案找出来吧!"

3、灯片出示思考题,同时师板书课题:年、月、日。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大、小月

同桌同学交流观察结果,老师请学生回答发现

(1)1年有12个月。

(2)1、3、5、7、8、10、12月都有31天。

(3)4、6、9、11月都有30天。

(4)2月有时28天,有时是29天。

总结:习惯上将31天的月份叫"大月",一年中有几个大月?

哪两个连续的大月?

把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一年中有几个小月?

2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有时28天,有时29天,我们叫它"平月"。

2、如何记忆大、小月呢?

先组织同桌交流,再全班交流。

3、计算全年天数

问:知道了每个月的天数,能算出一年有多少天吗?

学生回答,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哪种算法最简便,再用计算器算出得数,汇报结果。

问:为什么一年会有两种天数?主要原因在哪?

归纳:二月有28天的一年有365天,我们叫它"平年"。

二月有29天的一年有366天,我们叫它"闰年"。

问:为什么会有平年、闰年之分呢?

问:闰年比平年多几天?多的这一天放在哪个月?

区分平年、闰年主要看什么?

4、判断平、闰年

持有1900年年历的同学有争议,老师及时发现,并说明:遇到整百年份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年、月、日》教学反思教学反思练习:说一说下列年份哪些是平年,哪些是闰年?

1600年、1700年、1840年、1949年、1997年

5、课外知识拓展

关于年、月、日的知识,除了刚才所学的,你还知道哪些?说给大家听听。

三、理解运用

1、小明满12岁时,只过了三个生日,他的生日是几月几日?

2、动手操作

放申奥实况的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爱国思想。

璧合将不完整的20—年年历片制作完整。

要求:先两人交流讨论,再用最快的方法制作,做完后可美化年历卡。

四、课后延伸

同学们,你想知道有关年、月、日的更多秘密吗?那就课后查资料研究吧!

免费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

设计思路:

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

教具准备:

1.一架天平;

2.电脑,多媒体课件;

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

教学过程:

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

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

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

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

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认识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

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

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

三、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

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

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

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

四、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

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

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

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

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

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

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

六、课堂练习。

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

2.我会判断。

3.找错误。

七、游戏:

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

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

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

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

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

免费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3

一、我会填。

1、36÷4=9,这个算式读作(),其中除数是(),商是()。

2、8+22=30,54-30=24,把这两道算式改写成一道算式应该是()。

3、40÷8=5可以表示40里面有()个();也可以表示40是()的()倍;

4、7的2倍是(),32是8的()倍。

5、正方形有()个直角。3个正方形共有()个直角。

6、括号里能填几。

4×()<30

()×9<62

()×7<61

二、我会选,把正确答案前面的序号填在()里。

1、得数是6的算式有()。

①12÷2②54÷6③30÷5

2、()比直角小。

①钝角②直角③锐角

3、这些现象中()是旋转。

①电扇②公园的缆车③飞机的螺旋桨④拉抽屉

三、我是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

1、4×7和7×4计算使用的是同一句乘法口诀。()

2、64-48÷8先算减法,再算除法()

3、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4、一个三角板只有一个直角。()

5、在一个放大镜下观察,这个角会变大。()

四、画一画。

1、照样子画一画,并与上面的画法不同,写出○的数目是●的数目的几倍。

●●○○○○○○○○10是2的5倍

○○○○○○○○○○○○()是()的()倍

2、分别画出直角、锐角和钝角,并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

五、小小神算手。

1、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16÷4=5×8=64-8=54+6=48÷8×5=

20÷5=83-25=35+55=6×7=6+8÷4==

42÷7=6×2=32÷4=27÷3=9×8+15=

2、列式计算(每题2分,共10分)

(1)被除数是15,除数是5,商是多少?

(2)比73少24的数是多少?

(3)56是8的几倍?

(4)48连续减6,要想结果是0,需要减几次?

六、解决问题。

1、食堂买回53个,第一天吃掉了26个,第二天又吃掉了14个,还剩下多少个?

2、一张长方形纸可以做6朵花,做48朵花需要几张纸?

3、妈妈有100元钱,买了56元的大米和16元的面条,还剩多少元?

4、同学们玩游戏,如果每6人一个小组,可以分成6个小组。如果9个人一个小组,可以分成几个小组呢?

5、同学们植树,一共要种6行,每行5棵树。已经种了7棵,还要种多少棵树?

免费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一系列的情境串,让学生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感受推理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浓厚兴趣,逐步养成有序思考、善于类比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及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直观思维生成到逻辑思维。使学生能清晰地、有条理的表达推理过程。

课前谈话:

师:嗨!同学们我们又见面了,还记得我是谁吗?

生:陈老师

师:大家的声音真亲切!能和我打个招呼吗?

生:陈老师好!

师:个个都是这么有精神,真棒!大家,喜不喜欢玩游戏呢?

生:喜欢

师:好,我们就来玩一个摸耳朵的游戏,这个游戏需要我们认真听,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摸一只耳朵

生摸

师:你摸的哪只耳朵?你呢?

生:我摸的左耳朵/我摸的右耳朵

师:有的摸左耳朵,有的摸右耳朵。好像都对!再来!

师:摸摸你的左耳,摸摸你的右耳。

生分别摸对

师:不错,听的很认真!要加快速度咯!

摸摸你的右耳,摸摸你的左耳,摸的不是右耳,停!你摸的哪只耳朵?

生:我摸的是左耳朵。

师:为什么不摸右耳朵?

生:因为你说摸的不是右耳朵,就只能摸左耳朵了。

师:哎?你怎么不摸左眼睛呀?

生:因为这是摸耳朵的游戏呀!

师:对了,这是摸耳朵的游戏。人的耳朵只有几只?

生:两只。

师:哦!人只有两只耳朵,摸的不是右耳就是左耳。

师:这个游戏好玩吗?

生:好玩!

师:好玩我们就不玩了,准备上课好吗?(这个游戏和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有关,下面我们准备上课了,好吗?)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猜兄弟关系

师: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个新朋友,想认识吗?

生:想!

师:这两位小朋友是谁?

生:贝贝、乐乐。

师: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根据这个条件请大家猜猜谁是哥哥,谁是弟弟!

生1:贝贝是哥哥,乐乐是弟弟。

师:有可能

生2:贝贝是弟弟、乐乐是哥哥

师:也有可能

生3:乐乐是哥哥,贝贝是弟弟。哥哥比较高,弟弟比较矮。

师:哥哥一定就比弟弟高吗?

生4:乐乐是弟弟,贝贝是哥哥。

师:有的说贝贝是哥哥、乐乐是弟弟,有的说乐乐是哥哥、贝贝是弟弟。现在能确定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生:能/不能

师:你们这样争下去,乐乐可着急了!瞧!他说了什么?

生:乐乐说“我不是哥哥”。

师:现在还用猜吗?

生:不用了,我知道了!

师:你接着说!

生:乐乐是弟弟,贝贝是哥哥。(师相机出示答案)

师:你是根据哪些条件确定的?

生:我是根据乐乐说“我不是哥哥”这个条件确定的!乐乐不是哥哥,就是弟弟。贝贝肯定是哥哥了!

师:这一个条件就能确定啦?谁来帮他补充!

生:我根据贝贝、乐乐是两兄弟,乐乐说“我不是哥哥”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的。

师:你真是一个会细心观察的学生!谁能根据这两个条件再来说说理由?

生:因为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所以乐乐不是哥哥就是弟弟。贝贝肯定就是哥哥了。

师:你说的真完整,还有谁能像他一样再说一次?

生:因为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所以乐乐不是哥哥就是弟弟,贝贝就肯定是哥哥了。

师:你也说的很好!请坐!陈老师现在有个问题了,为什么开始大家不能确定谁是哥哥谁是弟弟,现在又都能确定呢?(课件出示两幅图对比)

生:因为刚开始只有一个条件,所以不能确定,/因为刚开始只说贝贝和乐乐是两兄弟,我们不知道谁是哥哥谁是弟弟,都是乱猜的。

师:说的很好!大家都能根据条件来判断。板书:条件

师:刚开始只有一个条件,能确定吗?

生:不能确定。(师板书不能确定)

师:说明条件还?(师摇摇头)

生:条件还不够!(师板书不够)

师:对了!条件不够,我们不能确定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微笑)

师:后来能确定吗?

生:能确定。(师板书确定)

师:说明什么?

生:条件足够了!

师:很好!开始条件不够不能确定,后来条件足够才能确定。

师:同学们真聪明!我们在观察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条件作出判断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的推理。板书:简单的推理

二、游戏巩固

师:贝贝和乐乐在玩一个藏花的游戏,你们想参加吗?

生:想

课件出示:贝贝、乐乐分别藏着红花、蓝花

贝贝说我藏的不是红花

他们分别藏着什么颜色的花?

师: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条件?

指名说出图上的条件,有说错的:谁愿意帮他?

师:小精灵问我们?

生:他们分别藏着什么颜色的花?

生:能!

师:请你在练习纸上第一题填一填。

生独立填写后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师:你是怎样确定的?

生:因为贝贝、乐乐分别藏着红花、蓝花,所以贝贝藏的不是红花就是蓝花,乐乐藏的就肯定是红花。

或:因为贝贝、乐乐分别藏着红花、蓝花两朵花,所以贝贝藏的不是红花就是蓝花,剩下的红花肯定是乐乐藏着的。

师:真不错!每个条件都考虑到了!

生:另外一种

师:做对的请举手!

小结:我们刚才推理了哪几朵花?

生:红花、蓝花

师:对了,我们判断红花、蓝花两种花,不是红花就是蓝花。(要引导学生一起说)。所以当我们推理两种物体时,不是其中的一种就是?

生:另外一种

师:看来,推理两种物体,不是……就是要牢记!(贴)

师:推理两种物体的小妙招是什么?预备齐!(师指板书)

生纷纷举手

三、三人藏花游戏

1、看图读文提取信息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简单的推理!现在他们的好朋友欢欢也想来参加,大家欢迎吗?(出示课件)

生:欢迎!

师:认真看!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哪些条件?小精灵的问题又是什么呢?

指名汇报

(预)生1:我知道了,贝贝、乐乐、欢欢三人分别藏这红花、蓝花、黄花,贝贝说我藏的是红花,欢欢说我藏的不是黄花。小精灵问“乐乐藏的什么花?”

师:你看图真仔细,说的也很完整!下面请大家和自己组内的小伙伴说一说乐乐藏什么花。为什么呢?

免费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5

A、学生情景及教材分析

学生情景分析:我们班有学生45人。从学生口算来看,学生差异较大,有些孩子口算很好,有些孩子口算很差,虽然我平时在教学中加强了对学生口算本事的培养,但由于智力问题,孩子还是跟不上。笔算,孩子都已经掌握了笔算方法,但没有养成笔算习惯,在遇到数很大计算是老爱口算,容易出错。解决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加减乘除的意义,并能正确解答,而有些孩子读题本事较差不理解题意而乱写。孩子们综合本事较差,小括号应用不熟练。学生对平移距离不太理解,画图本事较差。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对质量单位这部分资料的学习也有漏洞。

教材编写特点:

(一)关于除法和混合运算

1、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

2、经过操作活动,认识有余数除法

3、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4、体会混合运算要遵循必须的顺序

5、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关于生活中的大数

1、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万以内的数

2、经过实际操作,具体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

3、经过“拨一拨”活动,把数数、读数、写数结合起来

4、安排必须数量的估一估活动。

(三)关于万以内加减法

1、分为两个单元

“加与减(一)”是基本计算,三位数加减三位数;“加与减(二)”是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分散安排的目的是根据儿童心理特点,学习资料多样化,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另外,基本计算本事的构成,需要一个过程,分散安排,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机会,有利于使所有学生都能到达计算的基本要求。

2、删繁就简,突出基本算理

3、创设问题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

1、《除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有余数除法(商是一位数)。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是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大数的实际意义,经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会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能结合实际,对万以内的数进行估计,能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认识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会读、会写万以内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3、《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构成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

1、《方向与位置》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测量》经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3、《认识图形》经过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能用自我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三)统计

《调查与记录》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统计,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另外本学期的学习,还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活动,经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进取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1、结合分物的实操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进一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正确求商,体会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加减的口算,探索计算万以内数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估算意识,并能运用估算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确定,构成习惯。

3、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能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4、经过动手测量操作和实际活动,感受1分米、1毫米、1千米有多长,以及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景选择适宜的长度单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5、经过生活情境认识角,会借助三角尺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三种角;能用自我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能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图形设计图案。

6、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统计,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采取的主要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光凭经验,过去怎样提,此刻也怎样提;也不能搬课本,凡是课本上的有的资料,都作统一的教学要求,而应当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数学,设计生动趣味、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如游戏、讲故事、直观表演、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趣味的情景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同时充分利用学具,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本事。

3、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自我的生活实际,多照顾学困生以及思维偏慢等的学生,给其进行查漏补缺,释疑解难,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用多练,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激发学习兴趣。

4、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拓展。在教学中,结合课后练习的一些带思考性的题目,引导学生启动思维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掌握科学、灵活的方法。布置一些比较趣味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5、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与家长进行适时沟通,让家长用正确、适当的方法指导孩子学习。

6、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挖掘各种网上教学资源,用好各种教学媒体,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首先从学习的资料和形式上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提问、善于倾听、乐于表达的内在品质。

7、继续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和优生的提拔工作。

培优计划:优生适当增加题目难度,不断提高做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

辅导对象:赵蕾、刘皓轩、陈哲、赵真

辅导措施:1、每周有选择性地上一节思维训练课。

2、在日常教学的分层练习中有的放失地注意对优生的培养。

3、实行以点带面来全面提高,使学生观念进行转变。

4、让优生讲述自我的学习方法,进行经验交流。

期望效果:

辅困计划:教会学生敢于做题,会做题,安排比较基础的资料让他们掌握,可先布置一些基础性的题目。

辅导对象:郭昊辰、王一初、江奕妙、来馨彤

辅导措施:1、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光

2、采用一优生带一学困生的一帮一行动。

3、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学困生加以学习。

4、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学困生。

5、对学困生实施多做多练措施。

6、采用激励机制,对学困生的每一点提高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

7、充分了解学困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学困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期望效果:

B、教学进度安排

(略)

28535